别随情绪做傻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0:37:18

点击下载

作者:王云峰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随情绪做傻事

别随情绪做傻事试读:

前言

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情绪,欢乐、悲愁、痛快、难过、焦虑、不安、舒适、压抑……这些五花八门的情绪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心里,给我们造成困惑和迷茫。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就会随着情绪的指挥棒翩翩起舞,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尤其是当一些负面情绪侵袭的时候,我们常常手足无措,怒火和暴躁环绕着我们,使我们感觉到连呼吸都困难。如果这些情绪只是短暂的、即时的,那还好,不至于给我们造成太大的麻烦;但如果这些情绪是我们自小便有的,跟随我们长大的,那就可能会给我们的身心造成负累。

这些麻烦和负累,我们称之为情绪债务。我们的一生中都在偿还债务,还父母的抚养之债,还儿女的亲情之债,还朋友的道义之债,以及还自己的情绪之债。

如果我们欠下了一些陈年老账,却由于忙碌,或者我们不知如何处理,或者我们故意漠视它们的存在而长期置之不理,但是当它们积存到某一个饱和点时,它们就会来向我们索取赔偿。同样的道理,情绪的债务在我们的身体、心理、精神上积存到某一个临界点时,也会开始向我们发出讯号,要求我们注意。

如果我们没有能够及时听到这个讯号,那么恭喜你,你就要开始做一些傻事了。做傻事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及时化解、处理掉这些傻事所带来的后果。

现在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否已经出现了这些情绪:1.最近是否对某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忍无可忍?2.最近是否逃离人群偷偷哭泣?3.最近是否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坐立不安?4.最近是否经常噩梦连连?5.最近是否言行失态?

如果有这些外显行为,则表明清理“情绪债务”的时刻到了。影响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本溯源,因为很多时候情绪并非它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情绪与心态是不一样的,情绪更贴近心灵的最深处,它不是简单的心态宽慰剂,而是一种穷根究底的颠覆。

经过这种颠覆,你的人生观会产生变化,观察世界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产生改变,这些都是始料不及的,所幸,我们在向着好的方向转变。

如果本书能给你一点点的积极情绪,那将是作者最大的荣幸。

第一章 为什么老是有人说你少根筋

当我们与别人一样的时候,我们没有不愉快感;当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有什么觉得很奇怪。这时候,我们就真正摆脱了情绪的遗产,真正长大了。

谁是情绪的主人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忽然之间,莫名其妙、没有缘由的焦虑不安、坐卧不宁;受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只想离群索居,封闭自己;和别人争吵后,气得四处游走,漫无目的,甚至还会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泄愤。

这种情绪,如果偶尔出现在你身上,还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若长期盘踞不去,那么你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在感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所以,一旦有外因冲击,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坐立不安、酗酒滋事、手足无措、无心工作、闷头生大气等等。这样做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甚至也丧失了你对自己的信心。

情绪二字,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常常对员工说:“工作时间不要闹情绪。”妻子常常对丈夫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有效地将它控制,而且很多人更是毫无准备地面对坏情绪的来临。如果我们对情绪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我们的工作,重者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甚者导致疾病侵袭我们的身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不是情绪的主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是靠IQ(智商),而80%则是靠EQ(情商)取得。如果我们能运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去管理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来帮助我们成功,这种理念被称为EQ理念。

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他们懂得驾驭、协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情绪去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不会担心自己一旦情绪失控会影响到生活。他们是和自己情绪感觉充分在一起的人,他们是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使人致病短命的因素,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癌症等,是被公认的心身疾病。

情绪乐观者体内产主更多的病毒抗体,可提高人的免疫力,减少疾病;不良情绪的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癌症等。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当我们明白情绪对我们身体的不利影响后,我们再遇到情绪上的麻烦时,我们就应该去认识,有哪些责任应该是自己去负责的,又有哪些责任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工作上出了差错,你被上司批评,心情很郁闷,那你就应该在心里问问自己:“这个差错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外部因素的原因?”如果是属于堵车之类的外部原因,那么就看开想开,完全没有必要在意这件事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不负责任而造成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改正即可。如果因此而学会了一项工作技能或者养成了一种好的工作习惯,那么领导的批评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到外界因素上,比如,堵车是因为自己选错了时间段、路段出行,遭到领导的批评是因为他看不上自己等等,这种假想出来的不公平感会让你的情绪雪上加霜。

其实,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苦苦留恋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消除你的种种“假想”,情绪的包袱只会越来越沉重,压到你不能呼吸。比如,我们曾经真的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问题:1.发生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2.这件事发生之后,自己做了什么补救措施?3.现在的状况有哪些需要改善?4.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领导重新信任自己?5.在结果未达成之前,哪些错误你不能再犯?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忧惧、焦虑和不安,而我们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索中,我们对事情的“可控制力”就会得到增强,而负面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针对如何摆脱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减少长期的消沉情绪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兰迪,提出了七种比较有效的方法:1.针对问题找到引起消极情绪的根源。2.全面看待问题,既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3.提醒自己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4.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譬如去逛街、逛商场,去饭店美餐一顿,听歌赏舞。5.思考一下,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6.学会比下,想一想还有许多人处境或成绩不如自己。7.学会“忆苦思甜”,学会顿悟“知足常乐”。

我们早已满身“剧毒”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演讲中曾经说起别人与他的问答:“儒家为什么不能叫儒教?”曾先生是有智慧的人,他的说法是:“凡是宗教都有他一定的教条、有戒律,孔子是没有的。”问者就继续追问:“你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曾先生回答:“我不赞成任何事情,也不反对任何事情。”问者表示反对:“这怎么可以啊?”曾先生接着说:“因为孔子就是这样。我们对孔子有太多的误解,其实孔子是没有戒律的,他的基本主张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

很多人常常批评中华文化,说起其中的糟粕和错误,先生就很奇怪,如果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严密的教条,规定了你不能做的和能做的事情,我们根据自身的学识和经验加以评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它并没有这些约束,怎么会有对错呢?如果说真的有人做错了,那么,也只是这个人出了问题,而非我们的文化没有道理。因为这种文化,根本就没有什么主张,多少年来,很多人想要打倒孔子,但是结果呢,孔子始终屹立不倒。他根本就没有主张,你怎么打倒他?

对此,曾先生的意思是,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毒性”教条,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扭曲了文化而不自知。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忆我们的童年。小时候,妈妈经常会教导我们“孩子必须服从大人”,“成年人可以裁判孩子的对错,但小孩子不能对大人有所反驳”,“讨人喜欢、从不顶嘴、毫不自私、乖巧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自古以来,我们习惯了“父母=家长”这样一个概念。其实,“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对孩子应该是影响、引导而不是控制,而“家长”是权威,对孩子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控制关系。父母、家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有一个女同学,她自幼接受其父的理想式完美主义的教育。长大后,她在工作、生活中固守完美主义教条,头脑中充满了“应该”、“必须”等完美观念。而这些观念如同枷锁一般使她不能自由地感受、接纳真正的自我。渐渐的,她不断地自我否定,做事变得优柔寡断,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更是让她的情绪陷入了不稳定状态。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接受了太多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那些“必须”、“应该”的限制,都影响着她日后的思考规则和行事方式。所以,成年之后,她一心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任何缺憾,不敢面对自己的欲望,表面上,她温柔贤淑、彬彬有礼,但内心中却始终天人交战,痛苦不堪。

从小到大,我们中很多人都在父母为我们设计的道路上走着,其实,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个自己像个受伤、愤怒的孩子,他太多地被禁止表现得自恋,禁止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些感受在我们的成长中,不自觉地被冰封掩藏起来,而这些被堵塞的情绪,也成为了我们日后面对事情所作出的情绪化或荒唐反应的根源。来自学校的“毒性教条”

我们进入学校之后,每一科都要打分数,但是,我们是否有过怀疑:体育为什么要打分数?我为什么不及格?难道我打篮球,一分钟一定要投几个吗?难道我投10个就要进7个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画画、唱歌?我画得不好又怎么样?我不会唱歌又怎么样?59分和60分究竟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些问题,我们没办法去问老师,因为如果你问得有道理,他会骂你,如果你问得没道理,他还会骂你。

我们现在自然已经知道,有些人天生对数学有兴趣,因为他的基因里面有这个优势。有些人对画画很擅长,因为这是他的天赋所在。简单的依靠评分来划分三六九等是不科学的,所以良性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

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却长期残存着这些“毒性”,不断发酵,并会借着某种契机迸发。来自社会的“毒性教条”

我们太过重视外表,是来自社会的最重要的毒性教条。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开的是不是名车,所以台湾人常讲一个笑话:某个人不怕家里失火,最怕自己掉进厕所。因为他所有的财产全部都在身上,一掉到厕所里面就全完了,社会上真的不是没有这种人。

一个人太不了解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子。因为不了解心里不踏实,所以才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绪表现,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与别人比较。但是,我们的立足点真的平等吗?不平等的话,又何谈比较呢?就好比我们看到美国人住着大房子,但是,你知道他们一年光修整草坪就要花掉一万美金吗?美国人的房子是木头做的,所以很容易坏,三两天就要修一下,你能负担得起吗?你有那个耐性吗?

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最聪明的,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因为这两个民族受到了最多的磨难。也正因为饱经忧患,所以中国人的性格里是排斥教派的,不愿意接受教义的束缚,这也是儒家永远无法成为宗教的原因。我们的天性中,已经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因子。

现在有两位棋手,一位是绝顶高手,从来不会输;一位是跟你水平相当的普通人。你愿意跟谁对弈?

我们不必回答这个问题,而只需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什么?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每次赢你一点点,然后输你一下,这才是高手。

我们的一生背负着很多情绪的债务,这些债务大都是从这些毒性的教条中产生来的。打从小时候起,这些“毒液”就不断地加入到我们身上,直到累积成为很多不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一定要逐一地加以检讨,加以改正,逐渐把这些债务清除掉,直到有一天,你觉得偷懒不再是罪恶。

儒家总是说“反求诸己”。我们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那么,“反求诸人”的效果也就随之而至了。很多领导一出现,整个团队都紧张兮兮的,如果我们去问一下部属,你会发现,原来领导不在的时候,他根本不紧张,他会自己安排工作。很多家长不在家,小孩子很愉快,爸爸一回家,孩子就开始紧张,动不动就骂,动不动就摔杯子,你在干什么?因为你的情绪不安,所以使得全家人的情绪都不安;因为你的情绪不稳定,所以你的整个团队的情绪都不稳定。

我们时常说“风气”,风气,就是因为它跟风一样,风一吹过来,所有的草都会跟着动起来。我们的情绪稳定了,生活和工作也就上了轨道。每个人都有一张工作表,你为什么不看呢?上面写得很清楚:我该做什么,我就把它做好,不会的问别人。

情绪遗产的干扰,常挥之不去

很多时候,我发现在工作中,身边充满了抱怨,满腹牢骚替代了工作的主题。同事间更多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枯燥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无用武之地”的苦恼,薪资待遇太低的感叹。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我渐渐发现自己对工作也开始了抱怨,工作效率极大的降低。我很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但是又不知从何下手。

人从何而来呢?西方人相信人是亚当、夏娃所生,达尔文证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而我们中国人却常说:“你看你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我们现在的样子,其实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我们自己造成的。

自作自受是人生的一个规律,没有人例外。我们一向把自作自受当做负面的说法,其实不一定。我们自己做的饭菜,我们自己吃得很愉快,不也是自作自受吗?所以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我们自己承受那个后果,不管好坏,这才叫自作自受。

谁能替你做主?谁能替你承担?最后还不是你自己。当我们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的时候,就不会再逃避了。很多人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就是不负责任,但是,如果让你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是不是更痛苦?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1岁至10岁之间,情绪的变化其实很小,但是年龄越大,差别就越大,多年的形形色色的经历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状况。1.成长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情绪债务,使我们终生痛苦不堪。2.各种不同的现实问题困扰着我们。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全世界都有一个相同的认定:18岁之前的长相,是你的父母给你的;18岁之后的样子,是你自己造就的,你把自己搞成了筋疲力尽的样子,把自己搞成了未老先衰的样子,把自己搞成了昏头昏脑的样子。

自童年开始积累下来的情绪的债务长期背负在我们身上,压得你透不过气来,这些遗产没完没了地纠缠你。大部分人对此的选择是不了了之,但是我们不能选择这样一条路。

我们先说一种依赖型的性格:1.依赖型性格,时常在好与坏、喜欢和厌恶之间自我困扰。2.童年时,常常自问:我好吗?我坏吗?长大后还摆脱不掉。3.常常会被“我可爱吗?”、“我令人讨厌吗?”这些问题折磨。

可是,真的所有事情都能分出好坏吗?有太多事情跟好坏完全没有关系,也没有善恶,可是我们时常在善恶和好坏之间找自己的麻烦。小时候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问:“妈妈,这个是好人坏人?”可是,等我们长大,我们会慢慢说不清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分好坏是不切实际的,好人也会做很多坏事,坏人也有很多好的表现。可是我们经常动不动就说:我好吗?我是坏人吗?

这在心理学上叫“自居”。男孩子跟着爸爸学,自居为男人,女孩子跟着妈妈学,自居为女人。现在的很多孩子自小被妈妈带着,入学之后见到的老师又多是女性,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女性化的倾向,比较柔弱。这也是情绪的债务,不自觉地扑在我们身上。

这种状况我们无可奈何,但是我们自己要去改变。如果不作为,这些情绪就会一直跟随我们,你看很多人一开口,就像六七岁的孩子,他们似乎长不大,这就是依赖型性格。依赖父母,依赖从前,成熟的是人不会有这种情绪。

控制型的性格也有三个大问题:1.控制型性格,时常在对错、聪明愚蠢、坚强软弱间徘徊。2.常会产生“我对吗?我错了吗?我聪明吗?我愚蠢吗?”等这些问题。3.时常会被这些问题弄得自己十分苦恼。

我们一定要成熟起来,不要老是在这种二分法中徘徊。我成功吗?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呢?我们今天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证明我们是错误的。

我们要寻找一个灰色地带,不再纠缠两个极端。当我们给自己找到了这块地带,我们的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了,就不再会冲动了。

我们从小受到这种二分法的影响很严重,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老师。我们回答问题,小学时可能会直接说:错;中学老师,就不会再这么武断地判断对错,他可能会告诉你原因;到了大学,老师们就不太敢讲对错了,他可能会说:这个也可以。

竞争型的性格也有两个问题:1.竞争型性格,时常怀疑自己是否有价值。2.时常被“我是男子汉吗?”“我是真正的女人吗?”这些极端二分法影响情绪。

人类发明钞票,是为了买东西方便,可是很快人类就变成了钞票的奴隶;人类发明电脑是为了我们记忆、计算更方便,可是很快人类就成了电脑的奴隶;汽车原本是用来代步的,但是我们却为之加上了诸多要求,要买大排量的,要买名牌的等等。我们已经被这些所谓的竞争所绑架,最终造成我们自己的不安宁,别人也不愉快。

现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再去分对错、不再去管黑白,是不是我们的情绪负债就越来越少了呢?

我们的车子走错了方向,该怎么想?

如果没有走错,我可能永远看不到这边的风景。人不能永远做阿Q,但若偶然为之,是很有意思的。

当你看到一杯茶的时候,如果你先说它很好喝,那它就会很好喝。

花是红色的好看还是黄色的好看?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说红色好看,那我们的世界是很悲哀的;世界之所以美妙,正是因为其丰富多彩。

我们的童年一直在学习是非分明,这直接造就了今天我们的痛苦不堪;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观念,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使我们的心情越来越愉快,使你的情绪越来越合理。

当我们与别人一样的时候,我们没有不愉快感;当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有什么觉得很奇怪。这时候,我们就真正摆脱了情绪的遗产,我们就真正长大了。

第二章 哈佛学生喜欢做的那些事儿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只是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而已,而这也恰恰验证了一句名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我能感觉到老师的鄙视眼光

我现在上大二了,但是我现在却非常的痛苦。因为我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时常会批评我,而且有时我会在老师批评别人时,也以为是在批评我,所以,我现在经常会向家里莫名其妙地发火,而且不想与别人说话。老师总是对我很冷淡,每次走过我身边,我都能明显感觉到他那鄙夷的目光。为此,我伤透了心,我不喜欢学校,想离开这个鬼地方。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看不起”你吗?你的感觉又有多少幻想的成分呢?很多人都听说过“心理暗示”,这是心理学上很著名的一个概念。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在有意无意地验证着心理暗示的奇妙作用,比如,一个人说了一句谎话,他明明知道是骗人的,但当他把这句谎话重复一千次的时候,他自己也就信了;又比如,一些人身患重病,亲友常常会隐瞒真实情况,只是告诉他略有小疾,全无大碍。如此一来,病人就会暗示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修养一段就好”,这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你是否也在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呢?1.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但是老师三言两语说完,转身就走了。2.我的父母来学校找老师,老师却不怎么搭理他们。3.老师时常跟别的同学谈笑风生,却不怎么搭理我。

事实上的情况,可能并非你想象的样子。1.老师很忙,明明很快就能说完的问题,为什么要翻来覆去重复讲述呢?如果你还不够明白,为什么不向老师表达呢?2.可能是老师时常见到你的父母,所以并没有太多的问题要向他们反映;相反,一些不常见到的学生家长,老师要向他们说很多的事情。3.是不是因为你的性格内向呢?或者,在面对老师的时候,你是否提前微笑了呢?

现在,你用心思考,你的行为是否在朝着改善师生关系方向进行呢?甚至,你的内心是否有一丝自卑,以至于在老师面前无法放开呢?

我们大部分人心中都存有自卑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存在着某些身体缺陷或心理缺陷。

其实自卑的人,除了极少数人有某些缺陷外,绝大多数人还是与正常人一样。但是,他们中有的人却有着比有缺陷者还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又是从何谈起呢?

自卑者正是认为自己能力差,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心理,产生自卑感的。也许,你的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自卑者通常都不能建立正确的社会比较关系,这种误区会让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短处,于是就会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自卑者在社会活动中也会对自己认识不足,产生很多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力量产生怀疑,从而抑制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造成活动的失败。而活动的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之前的自我认识和期望,从而使他们的自卑感加强。此外,期望不高,还使得他们一直将自己的交往局限在旧有的交往范围内,不敢涉足新的交往情境,从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这又使他们降低了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变得更加自卑。

形成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性格的内向。性格内向者一般都多愁善感,害羞敏感,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遇事容易逃避,使他们的交际活动变得更少,使他们对人生的重要活动之一——交往,产生恐惧。而这些情绪一经产生,如果强化,那么离自卑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所以性格内向者如果不去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和技巧,是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的。

挫折的经历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人的交往活动中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有利于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建立。不过,有些人在交往活动中屡战屡败,得不到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使他们在冷淡和嘲笑中变得苍白无力,渐渐地便会导致其自卑心理的形成。

例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活动,但可能因为活动难度过大,可能因为外界条件不完善,可能因为对必要的技能缺乏,也可能因为运气不佳,我们没有成功。失败后,有些人可能会抱定“缺乏能力”一项不放,不愿去作其他原因的解释,更不愿去寻找正确的借口。这样的结果会使得一个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限制原有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并且对以后活动的成功不再抱有期望。如此一个小小挫折因素已经足以让人抬不起头了,而不恰当的原因则更是会加快一个人自卑心理形成的步伐。

自卑心理一旦在一个人的内心形成,不仅会严重地阻碍他的交往生活,使他孤独、离群,而且还会抑制他的自信心,抑制他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特别是当他的某种能力缺陷和失败的交往活动被周围的人嘲笑、鄙视和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被大大加强,甚至会以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

鉴于这种自卑心理对交往活动和个人发展的危害性,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克服它,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潇洒地走进人群,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你是否真的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呢?每个人都有这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以积极的情绪来对待它。1.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不想与同学交往。2.我讨厌学校,这里没有喜欢我的人和我喜欢的人。3.个子太矮,以至于我不愿意去体育场。4.老师不搭理我,一定是因为我成绩太差。

这是于事无补的坏情绪,只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暗淡的色彩。其实,事情的本源或许是这样的:1.贝多芬只有一米六三的身高,但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伟大的音乐家。2.康德只有一米五二,他可是一代哲学大师。3.我的成绩不好,但是我人缘很好呀。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假如心中一直想要做某件事,那么,最后一定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这件事。自我暗示或鼓励,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1.我不如别人。2.我不行,是个差劲的家伙。

相对于:1.这难不倒我,我一定能得到。2.别人行,我也行。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提高你的自信心,对于克服各种心理不适相当有用。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

你可能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但是也可能抱负水平过高,虽然全力以赴,仍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失败感。1.我勉强考上大学,比起别人差了一截。2.我很努力,但就是力不从心,我智力有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你该如何面对自己?首先自然是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冷静地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把目标摆在既有一定难度又可能达到的水平上。1.上学期补考两门,这次很幸运,只补考一门。2.考不上研究生也没关系,我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呢。

你的期望值或许太高了,为什么不能低下头来呢?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对抗自卑感

你觉得老师的目光很刺眼,其根本原因可能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这种评价是从哪里得来的?又以什么为标准呢?

我只是这次考试没考好,但这并不说明我以后所有的考试都会失败。

通过这种合理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便可避免产生诸如自卑等负面情绪体验。利用补偿作用克服自卑感

好吧,或许你确实没有考试的天赋,你的成绩确实比不上别人,但是,你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情绪。这种情绪尤其对那些因长相外貌或身体残疾等不可改变的现实条件而产生自卑感的人有较好的效果。他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用成就使倾斜的心理天平恢复平衡。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老师的目光,或许,他的意思并不是鄙夷,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责备:你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

或者,他在表达更积极的意思:你很优秀,但是,你怎么如此内向呢?老师找你聊天,你怎么冷冰冰地充满了敌意?

就是想玩会儿

我最近总是静不下心来,一直想着偷懒:上课的时候听着课就趴到桌子上了,总是感觉很累;做作业的时候还拖拖拉拉,写一个字能玩上十分钟。我也知道这种状态很不好,但是就是提不起劲儿,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就是想玩会儿。

从心理学上讲,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让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懒惰一般表现在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很多方面。下面列举一些懒惰的具体表现:1.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交谈。2.不爱运动,兴致不高,情绪不佳。3.对周围的生活漠不关心但是却整日苦思冥想。4.容易失眠,睡眠不好。5.日常起居生活混乱,不讲卫生。6.对迟到、逃学习以为常。7.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不成。8.学习没有目的,不能自主思考问题。

面对惰性行为,每个人的表现都各不相同。而懒惰的后果却是,我们将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进步和成功。

我们先来看一则《青蛙勤劳和懒惰》的故事:在一个池塘边生活着两只青蛙,一绿一黄。绿青蛙经常到稻田里觅食害虫,黄青蛙却经常悠闲地躲在路边的草丛中闭目养神。有一天黄青蛙正在草丛中睡大觉,突然听到有人叫:“老弟,老弟。”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绿青蛙。“你在这里太危险了,搬来跟我住吧!”田里的绿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可以吃到昆虫,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能为庄稼除害,况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路边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吗要费神地搬到田里去?我懒得动!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田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后,它又去探望路边的伙伴,却发现路边的黄青蛙已被车子轧死了,正好暴尸在马路上。

两只青蛙,面对不同问题的态度,却决定了两样人生。田里的青蛙依然安全无忧,那只被轧死的青蛙因为懒惰丢掉了生命。现实生活中,很多灾难与不测都是因为我们的懒惰和其他不良习惯造成的,举手之劳的事情却不愿为之,就注定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懒惰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大敌,而我们常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如果我们选择勤劳,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勤奋换取丰硕的果实,得到幸福。可如果我们选择懒惰,那么就难逃厄运了。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懒惰情绪呢?一要了解自己懒惰的因素,二要对症下药。下面我们就逐一看看如何克服内心的懒惰,从而使自己的变得强大。

现在开始,放弃那些负面的情绪,它们只会毁了你的人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情绪的遗产时刻干扰着我们,造成我们情绪的不安,我们要受情绪的负累到什么时候?

所以,正确的命题应该是:何必长大?我们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自然变化而已。

其他的问题,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我就是想玩会儿。

你又何必去玩呢?就像我们分不出什么是坚强,什么是软弱一样,最软弱的可能就是坚强,最坚强的可能恰恰是最软的东西。二分法绝对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心态,这也是没能摆脱情绪负债的一种心理表现。

我们每天都在玩儿了。

我自觉进入了瓶颈,找不到升级的方法了

我是一家物业公司财务主管,升职受挫,没有了自信心,心情时好时坏,总觉得不如别人,比我大一两岁、两三岁的同事,很多都已升职,同岁的同事也有些升职了,虽然大都不是什么大领导,但我仍有比较心理,常常有失落感,自己能力暂时也有限,再想出类拔萃也很难,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以后想出类拔萃也同样难,因此升职无望。我自觉进入了瓶颈,找不到升级的方法了。我该怎么办?

我们称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时期为“瓶颈”、“天花板”。处于这段时期的人常常会感觉晋升、加薪永远轮不到自己。跳槽的念头也似乎曾在脑海中闪现,一转眼,自己就又把这股念头谋杀在了萌芽状态。原因很简单:找不准机会。不上不下,处于人生的尴尬期。

总结起来,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必然会面临两种瓶颈,一种是内部瓶颈,另一种是外部瓶颈。

所谓内部瓶颈,是指我们自己的人生发展瓶颈,包括我们的意识、心态、心理素质、价值观、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在我们面临人生瓶颈时,必须先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生命周期、职业周期和组织工作周期三个角度全面分析自己的人生现状。分析自己到底遇到哪些内部障碍,是如严重的对比心态、心理不平衡或不敢冒险等心态问题;还是价值观问题,太关注于现在的稳定与安全;还是能力问题或经历问题等等。一部分人在面对人生瓶颈时,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冒险精神不足,即不愿或不敢去寻找新的机会,又不甘心自己的现状,于是在矛盾和复杂的心态下,每天痛苦地生活着;一部分人是因为个人能力和知识结构没有达到新的高度,自我认知又偏高,就产生了外部不认同的情况;一部分人是因为职业视野太窄,没有想到在自己的人生路径上,有许多可能性与可能的发展空间;一部分人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没有对现在的人际圈表现出忠诚度,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或好的评价,丧失更进一步的机会;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差,不进就等于退步,个人竞争力逐渐衰退等等,各种各样的情况综合在一起,许多人被自己的障碍阻挡了前进的步伐。

所谓外部瓶颈,是指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外部对我们的评价、认同、接受和支持等,包括我们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等。在家庭因素中,工作生活的平衡,亲人的人生价值观和支持,将影响到我们的发展。当我们面临人生瓶颈时,家庭如何理解和支持我们,对我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选择。社会因素是指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阶段、社会需求、技术水平、竞争程度和资格要求等,在我们面临人生瓶颈时,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与职业性质对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有关键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通用性较强、岗位层级较低的从业者的人生瓶颈,突破的难度较小,而专业性非常强或岗位层级很高的从业者的人生瓶颈,突破的难度较大。组织因素是我们所面临的外部障碍中最具体的障碍。我们现在所在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速度、企业文化、领导风格和关停并转将决定我们在本企业内的发展,而外部组织的各种人才需求、招聘要求和招聘时机,将决定我们的外部机会。

我们常常遇到的人生瓶颈现象有以下几个:

1.很多公司为了保持企业的活力,每年都会招聘新人进来,并会大下资本培养新人。而如果我们因自身素质、工作能力等主观原因不能胜出,等待自己的恐怕就是无法突破人生瓶颈或者遭遇裁员的厄运。一些老板趁机将高薪员工换手,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人都心存迷惑。复杂纷繁的人生剧场,扑朔迷离的脚本剧情,使未来变得不确定起来。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如何对工作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你。

3.很多人都困惑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许你的工作能力无需置疑,但是你却常常困扰于你的人际关系问题。团队的合作需要人际关系的协调,没有充分的资源支撑,工作自然就没办法做好。人际关系不好,工作又不好,生活毫无乐趣可言。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一向披靡的你常常夜不能寐。因为表达能力的不足,很多人失去了提高业绩、扩大人脉、走向成功的机会。甚至有时会将自己正确的想法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在了错误的地方,因此将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样一个观点:“表达”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是人脉驱除负面情绪的重要方式。

4.有些人每天工作都很努力,可是几年下来却感到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踏实肯干,领导却熟视无睹;能力太强,却招来上司嫉妒;想跳槽却似乎跳不出这个圈子。投出去的简历,有回音的都是和现在的工作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机会,那又何苦跳槽?修改了简历,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能够具有延展性和开拓性,可是现实的结果是,自己根本无法超越现有的平台,没有晋升,没有改变,但是又不希望生活就这样下去。

5.眼前都是死胡同、死发展。不是公司倒闭自己随着失业就是自己被竞争对手打垮。但再跳槽呢,却又到了年龄不饶人的阶段,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如何才能找到一个能够长远发展的平台呢?发展空间又要怎么拓展呢?现在应该做何打算呢?困惑心态日趋见长。

与上面的情绪相对应的是:1.我现在很有经验,我要明确我的方向。2.我对自己的人生路有全面的分析,我很了解自我实现的障碍。3.我对外面的世界很敏感,我也很关注里里外外的各种机会。4.我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性。5.我愿意承担风险,勇于接受自己和环境的挑战。6.我还需要补充一些专业知识。7.我有足够的不可替代性。

哪一种情绪更有利于舒缓你郁闷的情结呢?这不是问题,而是答案。我们不妨进行详尽的解释。

1.立足经验,明确方向。经验是能力的积累,经验是成功资源,经验是晋升的前提。任何人的人生发展都存在着不可逆转性,任何人的人生定位都要基于过去工作经验的高度和自身的发展潜质。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阶段性目标,对实现目标将出现的内外部障碍进行提前性预测与分析。

2.对自己的人生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理清自我现实障碍,确定下一步发展的外部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行动,提前进行有目的的准备工作。

3.对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认真分析,对能选择的方向进行认真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路线。

4.建立对环境的敏感度,关注内外部的各种机会,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发展完全局限在组织内部或外部,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

5.敢于承担突破的风险,勇于接受自己和环境的挑战,建立坚定的信念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

6.补充专业知识,稳扎稳打。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是职业发展的阶梯。知识更新、练好内功、善于学习、注意积累、存储电能,稳扎稳打、厚积薄发,重新提升自己的硬件、软件平台。帮你改变你想改变的,助你实现你想实现的。

7.增强职业竞争力,让别人无法取代你。

你看,原来你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你的人生并没有进入瓶颈期,相反,它相当辉煌。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愿意相信自己,改变自己,开发自己,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掘,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汉代名将李广极爱打猎,箭法极好。一天黄昏时分,天色暗淡,他忽然看见草丛中蹲着一只猛虎。李广大惊,情急中立即搭箭拉弓向猛虎射去,正中虎身。殊不知,这哪里是虎,实则是一块酷似虎形的大石,而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头之中。当李广第二天再射这块石头时,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

为什么李广第二次不能把箭再射进石头了呢?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老虎”是石头时,情急之下的一箭射出了自己的最大力量,而当他知道“老虎”是石头时,他已经不自觉地把潜能的大门关闭了——我怎么可能把箭射进石头?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只是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而已,而这也恰恰验证了一句名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我患上了“教室恐惧症”

我读高二了,原来学习很好,可是在一次学校的模拟考试中,发现自己的学习退步了,心理压力很大。父母平时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可又没有做到完美。现在我已经不敢再进入教室学习了,每次走到教室门口,我都感觉一股恐怖的、看不见的影子向我袭来,整个头皮都发麻发涨,有时出现呕吐、发狂,甚至会晕倒。我又不想浪费掉我的青春,还想去好好学习,可是又没有办法做到,现在很迷茫,我该怎么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恐惧症”。心理学上讲: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患者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都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患者病症发作时往往会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尽管他本人也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控制恐惧症发作。

我们在“教室恐惧症”中常见以下几种表现: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类似于这种的“教室恐惧症”,不止学习差的人有,学习好的人也很多。恐惧症的病因一般认为是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生物学上的因素,即遗传性和先天性,这类人最易产生恐惧感。而另一因素是无法解决自身承受的精神压力。根据“恐惧症”的深浅程度,我们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来说有两种。第一是专业心理医生治疗法。

1.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通过对你的催眠,挖掘到你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意识,以此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2.强迫疗法

心理医生通过对你进行强大的心理刺激从而进行强迫治疗,比如让你站在车流很多的大街中央,或者让你站在自己惧怕的异性面前。

3.情景治疗

精神分析师会让你进入一个假想的空间里,让你对发生恐惧症的场景不断地模拟,对发生恐惧症的情节不断地重复练习,他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情景,从而让你在这种假象的空间中适应那些让你产生恐惧的环境。

4.认知疗法

心理医生会不断地向你灌输观念:恐惧症是很正常的,它让你正确认识社会交往的程序,教会你正确的社交方法。

5.药物疗法

中医认为恐惧症多为七情所伤,肝肾心胆受损所致。恐惧症以虚症居多,乃精血不足之症,非阳气有余之候。治疗应采用纯中药制剂“静神定恐剂”等进行综合全面调治,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这也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6.芳香疗法

采用中医的传统诊疗加芳香疗法进行治疗。现代相关研究证明芳香类的植物气息在患者睡眠时对其使用,可让患者感觉温馨舒适,从而让患者心理状态得到很好的调整。而且芳香疗法无毒副作用,作用长久,患者的依从性良好。

7.中医辨证施治恐惧症

在中医辩证中把恐惧症谓之“恐证”。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肾、心、胆。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恐惧症,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恐惧类型和症状表现去选择正确的针灸治疗方案,坚持服药,便能早日摆脱恐惧症的纠缠。第二是从自我做起,自我治疗“恐惧”。

1.积极的自我暗示

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对自己说20遍“我是我,我相信我!”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逐步让我们在心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2.系统脱敏训练

改变是不大可能一步就到位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战胜自己的紧张心理。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锻炼而逐渐培养发展起来的,社交能力也是如此。

3.镜子技巧

每天站到镜子前面10分钟,看着镜中自己的眼睛,对自己反复大声说道:“我相信我可以走进教室!”“我相信我一定能改变自己!”在说时,要用心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用心感觉一下自己是否相信自己的话。

4.放松入静训练

找一个安静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在一个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幽静地方,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平和起来。然后开始放松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从头部、颈部、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脚部依次想象放松……每天至少一次,经常保持这种练习,有助于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克服紧张的反应。

5.阅读伟人传记

常看伟人传记,树立自己的人生偶像,通过伟人和偶像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激励自己,从而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除了上述方法,你还应该摆正心态,树立一些良好的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保持顺流的情绪:

1.好成绩必须超过别人。

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某方面强于别人,但是在某方面弱于别人,这都是很正常的。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就是好成绩。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2.考试成绩代表了我的价值。

考试为了什么?考试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自己对知识掌握和未掌握的部分,促使我们求知上进,是一种检查学习成效的方法。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由品德、知识、个性、理想、能力、事业、家庭、友谊等多方面组成。考试的成绩只能说明我们在学习当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它代表不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如果说要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就应当认真、积极地对待学业,努力设法弥补学习上的缺陷,乐观进取做一个身心健全、德才兼备的人。

3.我应该门门都得好成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许多优秀的人只是在其擅长的方面做得优秀,其他方面他们也是平平庸庸,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事业有成。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完美,只要能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就行,否则只会给自己的精力增加难以承受的负担。

4.如果考不好,我就没面子,别人都会笑话我。

我们应该明白考试只是我们检验学习成效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为了面子而设立的,考试成绩的好坏,反映的是我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从长远的目标来说,是检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将来的社会上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相对于未来的目标,我们一时的面子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我们能够放下面子,用更踏实的态度对待学习,那么我们就会在平静的心态中稳步前进。否则,只会戴上面子的枷锁,越走越累,越走越慢。

5.一次考不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

面对考试失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去寻找原因,而不能只单纯地从能力方面去追究失败原因,它可能还是情绪上、身体上、环境上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考试失败可以反映我们能力存在的某种缺陷,比如理解力差、基本功不扎实、记忆障碍、思维另类等等。这些能力上的缺陷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改变的,因此,面对失败,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总结教训,寻找原因,改正错误。对于那些自己无法掌控的原因,我们也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一旦我们真正的改进了缺陷,下次考试就一定有希望取得成功。

现在我们回头来反思之前的情绪,并以以下的形式替代:1.我没有考好,并非我能力比不上别人。2.我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3.除了考试,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4.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5.起码,我没有作弊。

很多患有各种恐惧症的人,并非真的能力或智力出现了问题,而是不懂得悦纳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对自我的信心。

当我们的要求过高时,很容易患得患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当我们一心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时,容易情绪激动,从而迷失自己、担惊受怕、手足无措。

紧张总是会引起身体上一系列不适。如果我们在紧张时太在意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反应时,那么就会强化我们的紧张行为。而当我们不去管这些紧张反应后,紧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紧张反应便随着时间而渐渐消失。

有紧张现象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出丑而表现出逃避心理,不敢面对。而这不但不能消除紧张,反而会使自己感觉到懦弱,责备自己,致使下次会更加紧张。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不能逃避一辈子,所以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我是个大学生,跟父母住在一起。我很普通,长相、学业、性格、交际,这些都没有特殊之处。跟很多同龄人一样,我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也有几个相当好的朋友。但是父母对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满意,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恨不得我什么都不要做,即便做什么事情,也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很多次,我胆战心惊地向他们请示做某些事情的方法,也确实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了,但是,在他们眼中,我仍然是个失败者。我常常想,既然一无是处,为什么他们不直接放弃我呢?任由我自生自灭不就行了吗?干吗还要这么干涉我呢?我真希望能马上毕业,然后离开他们,找个远远的城市独自生活。

关于年龄,我们时常说起“代沟”二字;关于交往,我们时常说起“换位思考”的概念。如今我们旧事重提,豁免掉代沟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站到父母的立场,去感受一下他们的苦衷,你的问题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但事实上,虽然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与别人结交,表面上看,我们与他人融为一体,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难以理解的原因,你无法站在父母的角度,父母也无法站在你的立场。简而言之,亲子关系失和的原因是:父母通常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多,他们的经验可以为孩子创造捷径,甚至,他们会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进程和结局。他们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好,尽管孩子暂时会反对、反感,但当孩子的叛逆期过去,将会认可他们的行为。父母完全忽略了孩子“独立的人生意义”,他们很有可能是在借助孩子的身体,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母生你养你,助你成长,将你的健康和幸福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将你禁锢在他们的意志之下,甚至还会根据他们的人生经验,规划你未来的人生,按照他们的期望来达成你所谓的幸福。父母的做法让你不快,但是你也要明白:你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也无权改变他们的想法。

子女没有迎合父母的义务,同样也没有要求父母为你改变的权利。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些,就能从不快的死胡同里走出来。任何事情出现之后,我们都需要主动积极地寻找正面的思维和解决方式,否则永远都不快乐。当我们寻找到正确的思维和解决方式后,我们的洞察力、思考力、自信心和情绪都会得到好转,而我们自己也会更加快乐。

当你拥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展现出了自己的强大力量,你的父母会为你骄傲,渐渐地会减少,直至不再干涉你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不被父母干扰的原因,因为他们已经展现出足够的力量给父母:你看,我有能力应付所有的麻烦。

现在,你也许会迟疑:“可是,好像只有我在努力调整自己的思维,达到自我契合的状态,心情愉悦,那么,父母就会认同我。只是我在努力,他们却什么都不用做,难道他们就不能做些什么,让我更开心点儿吗?”

对此,我们要说,如果你总是在等着别人的改变,那你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的感觉只和自己的需求有关,别人的行为跟你并没有太大关系,努力去调整自己的情绪,积蓄积极的力量,放弃消极的想法,达到内外合一的状态,你便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所以,你完全不必再去进行不情愿的换位思考,也不必去理会什么代沟,因为这是一种取悦别人的行为,并非长久之计。

你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

下面,我们来描述一下你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父母和你可能的反应,以此来讨论什么是积极的情绪、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

1.你想和朋友出去玩。

父母的反应:很啰嗦,批评你滥交朋友,生活没有规律,或者对你的计划指手画脚。

你的反应:从心底感到不满,不断抗议:你们根本不了解我的朋友,也从来不试着了解他们,又怎么知道他们的好坏?你们怎么知道我是否开心?我觉得你们都不懂什么是开心,因为我就没见你们开心过。

2.你买了一件衣服。

父母的反应:衣服上零零碎碎地挂了这么多东西,太难看了,跟你的风格都不搭配,现在的孩子呀!

你的反应:只有我自己知道什么风格的衣服最适合我,难道还要我穿得像你们一样一本正经?你们对潮流简直一无所知。

3.你谈了一个女朋友。

父母的反应:这么小就开始谈恋爱,这还怎么得了?这个年龄应该好好学习,心无旁骛,你现在的行为怎么对得起父母的辛苦?不行,我们得找你们老师谈谈,他们是怎么教育学生的?

你的反应: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你们像我这样大的时候,都已经结婚了。我看你们根本就不懂爱情,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

诸如此类,你时常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为了父母的反应,你耿耿于怀,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委屈,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甚至,你想到了离家出走。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不妨让自己快乐一些,换一种思考方式:

1.我不强迫你们必须接受我的朋友,通过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已经验证过他是个很称职的朋友。至少,我在你们的卵翼下,还能保持独立的人生经历,这是件听起来很棒的事情。

2.我想,你们也是处于一片好心,不希望我穿着不体面的衣服出门。

3.这是我的一种人生经历,虽然与你们的经历方式不太一样,不过你们也是怕耽误我的学业而已,我会注意平衡的。我很感谢你们为我着想,至少,我不应该批判你们。

现在,你感觉好些了吗?父母的反应可能过于剧烈,他们的方式可能不够委婉,但是,他们也没有完全不允许你交朋友、买衣服、谈恋爱啊。也许,你的处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在这个过程中,现状并没有改变,父母仍然喋喋不休、唠唠叨叨,你则仍然我行我素、自行其是。但是,因为你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发出了更正面的能量。于是,你和朋友一道玩耍时,就不会像从前一样怀着对父母的怨气;你穿着心仪的衣服时,就不会像从前一样对父母的审美嗤之以鼻;你跟女友约会时,也不会像从前那样视父母为天敌。

你的心情会非常轻松自在,也不会再对朋友抱怨父母对你的约束,潜移默化中也不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能更投入地享受美妙的时刻。而在每次回家的时候,也不会再有对父母的畏惧。你的心态平和,内心的强大力量逐渐显现,并影响到父母。

于是,在你回家之后,也许父母早已经休息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守在客厅里等你回来。无论事情是否真的有了变化,至少,你已经很快乐了。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第三章 没有几个忧郁女生会等到她的白马王子

我们没有能量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我们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一味地容忍他人,也不是为了顺应别人的思想或者迁就别人的行为,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开心,更幸福。

我是个胖子,没人爱我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是个胖子。体重问题简直就是我生命中最忠诚的精灵,长久盘踞不去。有几次,我减肥略有成效,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那些魔鬼式的训练,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那些强制性的作息,都让我感觉难以呼吸,身体也产生了剧烈的不适应。不管哪种减肥方法,都会让我产生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坦白说,我坚持不下来。所以,在经历一番身体折磨和精神挣扎之后,每次减肥都是以体重秤的指针又回到原点为结局。我穿什么都很别扭,连去商场买衣服都心惊胆战,每次我站在衣柜前考虑今天穿什么的时候,就想着不如死了算了。很多衣服很漂亮,也价值不菲,但是,我总是知道无论我穿什么,都不会好看,我的体重更不会产生任何变化。于是,怎么穿也就无所谓了。跟所有胖子一样,体重让我无法进行很多运动,甚至包括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也无法顺当地完成。有时候我会想,哪怕就瘦个几公斤,走起来或者跑起来就会有飞翔的感觉了。可我实在不想用尽全力赶走梦魇,而且,还没等休息几分钟,它就又回来了。我没信心,真的。我该怎么办啊?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聊聊“刻意实现”这个话题。实现这样一个想法的关键其实并非通过行动,或者说,跟行动毫无关联。秘诀是要顺应你内心的需要,调动你内心的力量,形成梦想的气场。当然,最终能够实现愿望的行为或许并非你最初采用的方式,但这些并不是你可以掌控和预期的,自然可以暂时忽略。

如果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浏览网络,甚至,如果我们把大脑倒转,回到我们的孩提时代、求学时代,你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权威的社会教育说不定会轮番轰炸你的思想,这翻轰炸的主题无非是“动脑不如动手”、“脚踏实地地去实现理想”、“知易行难”等等,就连减肥,你也会认为“减少热量、脂肪的摄取,只有锻炼才能有效抑制体重的增长”。对了,我们的经验始终在告诉我们:没有行动,社会无法进步,更谈不上今天的繁荣。但是,当你想要一个完美的体型或者外表的时候,是否首先要问问你的内心,在这种需求后面到底是什么欲望在涌动呢?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通过某个人或某种渠道得知某种减肥方法特别有效时,你会特别的兴奋,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付诸实践。这个人或这个渠道在之前曾给过你正确的、有效的建议,令你特别的信赖。如今他们刚好又迎合了你迫切需要的心理,于是,你又兴奋了,希望就在眼前,斗志瞬间抬头。但是请你注意,你需要关注的就是这股兴奋“劲儿”。

你的这种兴奋状态与你的内心想法频率相一致。物理学告诉我们,两个物体若能产生共振,将会产生极其美妙的现象和结果。当振动频率恰好迎合内心时,你会立刻投入行动,心态就会发生良性变化,行动也将更具有爆发力和影响力。

当你感觉自己身材不够完美的时候,就会无比低落。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类情况,而我们又通常缺少正确的认识常识。其实,这时候你已经发出了渴望完美体态的频率,这种渴望跟随振动而被迅速放大,你在无意识中已经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自己了。这个创造美好自己的过程,也是万物进行不断自我改良的过程,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无意识进化,也就是生命萌发众多渴求,然后关注其中,假以时日,梦想成就现实。

所以,你的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只能说明你还在陈旧的思维观念中禁锢,你现在的想法与塑造完美体形的频率未臻一致,所以,无论此时你是否采取了实际行动,也不管这种行动的强度几何,你都很难取得成功。因为只有在良性的振动频率中,你的身体才可能会发生悄然变化。与之相反的恶性循环,只能徒增烦恼,让你在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现在我们应该已经明白:塑造理想身材的关键在于寻找能够与内心产生共振的频率,也就是抛弃成见,关注你正在形成的好身材,忽略它的缺陷,若你刻意纠缠于对现实的不满,就无法创作出合乎你理想标准的生活。

你应该已经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行动乏力,即便已经行动,却总是劳而无功的原因了吧。那么,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方法,让你能自由自在地调整内心的频率。当你明了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和自身的本质之后,你的阻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你的选择与体重无关,与身材也没有关系。你必须接受现实:体重是存在的。你的体重今天不会变,明天不会变,后天也许仍然如此。现在要做的并不是改变你的体重。对你来说,唯一的当务之急是找到内心的力量。现在,你可以不高兴,但也不必太忧伤,生活中不需要极端情绪;同样,你不必兴奋,也不需绝望,你只是在过一种自然的、缓慢的生活,寻找一种令你舒服的感觉。在这种感觉里,你可以轻松地做决定,可以自由地选择尊重它,或者违背它。这只是一种选择。

比如,你正在商场中闲逛,美丽的物品令人神往,但是那些吸引你频频回头的、时尚的、漂亮的人让你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外表,于是,你感觉浑身都不自在,透过玻璃窗上的倒影,你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土气、邋遢、臃肿,你的情绪因此有了极大反应,开始低落、烦躁、沮丧,先前的兴致烟消云散,变得一点儿都不快乐了。

低落的心情让你马上失去了逛街的兴致,而此刻空气中飘散着各种美食的香气,肚子开始感觉咕咕叫了起来,于是你只想找个地方暴吃一顿。

你开始越来越想找个地方大快朵颐一番,这种冲动难以抗拒,你决定不再抵抗。当走到零食店前排队,发现队伍中有很多身材苗条的人,这个发现令你更加烦闷,大吃一顿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可能很多人不会了解,在这种时候,你吃不吃东西已经不再重要了,不管你以坚强的毅力离开零食店,还是破罐子破摔,偏偏要吃一大堆零食,两种选择没有任何区别。事情的关键在于你的内心,因为你的内心力量所指,正是你肥胖的根源,你内心的振动频率已经开始产生了恶性循环,因为,不管你的做法如何,你内心所产生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影响所在。当你希望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时,也许会从改变自己的外观开始。然后,就会激情迸发改变饮食习惯。这时候,你会说:“这跟我以前的减肥情况是一样的。”的确,不一样的是,当你的情绪状态得到了改善,就会找到更多想要一试身手的案例,花样翻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你无须费尽心思去钻研减肥秘诀,这些想法自然会带领你走向苗条。

这也就是为什么减肥效果出现之后,你才会更有动力,并进而影响到减肥成绩的原因。此刻的你与梦想只一步之差。当你减肥成功,你甚至还会对人宣称:这次减肥太轻松了,我已经找到了减肥的诀窍。

此时,你不妨想想以下状况,或能触类旁通:

如果苗条的身材能让你心情愉悦,而在吃东西的时候,你内心是快乐的,那么,当你狂吃零食的时候,你也是一个苗条的人。

如果你因为渴望完美的曲线而无法做到,于是自卑气馁,借吃东西发泄,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爱吃零食的胖子。

如果你因为无法苗条而垂头丧气,并且强迫自己不吃零食,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不吃零食也照胖不误的人。

也许你会问:“如果说不开心的状态可以使人发胖,那么为什么没有东西吃的时候看不到胖子?没有东西吃的人自然不会开心,但是他们往往饿得皮包骨头,然后死去,就像非洲难民那样。”

对,当一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没有东西吃”,那么他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吸引不来实物,只会吸引来难过和失望。当越来越多的消极情绪到来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难过和失望,直到生命的尽头。在他的心里,永远只想着“没有东西吃会饿死”,这与“我吃太多东西会发胖”是同样影响的事情。

事情的结果往往都是你越这么想,它就越往这个方向发展。其实,当你饥饿的时候,你内心的真正愿望是“我需要食物”;而当你肥胖的时候,你内心的真正愿望是“我希望自己变美丽”。

也许你常常会想:要是如何如何的话,该怎么办呢?这个“如何”并不是你内心真正的愿望,而只是你的担心和忧虑罢了。让我们来看以下想法:魔鬼身材可以让人心情愉悦。(顺流)肥胖的身材让人不开心。(逆流)有很多食物让人心情愉快。(顺流)没有吃的东西让人不快乐。(逆流)

心想事成的秘诀在于,自己能不能将灰暗的心情变得阳光起来。也许你面对着挫折,也许你遇到了困难,也许眼前的状况太糟糕,你会说“没有能让我高兴起来的事啊”,“都到了这个地步,我怎么开心得起来啊”,等等。

如此看来,心想事成的秘诀在于能否让自己的心情发生变化,能否让生命中的阴暗照射进阳光。也许眼前的状况真的很糟糕,没有什么能让你高兴得起来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用强大的内心力量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绘制出一幅理想中的图画,这图画内容是你梦想中的生活和爱人,你幸福得令人发指呢。

这幅图画的主旋律是应该是这样的:

比如,在你上班埋头于手头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时,你根本不会考虑到体重的问题。很快,到了午餐时间,你去吃饭的时候路过一台自动贩售机,你看到它,突然有种强烈的欲望:买包饼干。你把硬币投进机器,哗啦啦,很快饼干就出来了。可是当你打开饼干准备吃的时候,一种异样的感觉又突然蹿了出来,让你觉得非常不舒服。

你对自己说“我又没管住自己”,同时感觉到一阵窒息的罪恶感和自卑感。但是,那种饼干真的很好吃,你真的非常非常想吃,你感到自己的意识不再属于自己控制,于是咬了一小口。

此时,你不知道饼干是不是真的好吃,但是那种饿感却苦涩得让你想哭。对吧?你觉得,自己简直是没救了。自己将永远是一个没人爱的胖子。

但是今天,你已经不一样了,你有了新的收获,所以会产生新的变化。你对你的体重问题不再执著,而是更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你要记住,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对所做的事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停下来,低头看着手中的饼干,你跟它这样说:我不能吃你。(逆流)你会让我更胖。(逆流)可是你挺好吃的。(顺流)而且你也不太大。(顺流)我可以只吃一丁点儿,剩下的留到明天吃。(顺流)有选择挺好的。(顺流)我能决定吃你,我说了算。(顺流)我也能决定不吃你,还是我说了算。(顺流)你真是个好吃的小饼干。(顺流)嗯,你真是太好吃了,小饼干。(顺流)我是有计划有预谋地享受你的。(顺流)有时候我决定吃点儿,有时候我决定一点儿也不吃。(顺流)比如,现在我决定吃你。(顺流)而且,你非常好吃。(顺流)

其实,吃与不吃饼干,你的内心都要经历痛苦的挣扎过程,你的内心就像是战场上的双方,不管孰赢孰败,都是要付出血肉的代价的,苦苦的挣扎。

此时,一个身材窈窕的美女走进便利店,买了一包与你的一样的饼干。你看着她开始很开心地享受饼干的美味。若是以前,看到这幅情形,你肯定会想:真讨厌,她也那么能吃怎么就不胖。(逆流)我怎么就吃不胖?也许她有肠胃病。(逆流)

但是,现在你会这么想,嘴巴和内心都想吃饼干的人就是这样的:又享受,又苗条。(顺流)

在那些不那么自我否定的情绪里,你的内心频率是最接近共振的,就如同当我们面对一堆妙不可言的零食时,如果你始终在念叨“我又没管住自己”、“吃这些会更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罪恶感和自卑感,相信这样的场景你并不陌生,在一番天人交战之后,你忍不住吃掉一块饼干,味道还没品尝出来,却满腔苦涩,让你忍不住想哭。

但是,若你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体重问题不再执著,而是更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你完全可以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对饼干说:“其实,你倒真是挺好吃的。”

这就是你的新的选择。在新选择面前,你和你的内心里的欲望合二为一了,在情绪的战场上,你不再是一个失败者,甚至,你连胜利者也算不上。因为无论输赢,都一片血肉模糊,又岂能没有痛苦?你只是一个找到了完美频率的选择者。

磅秤上的数字有什么好在意?内衣的号码也不是那么令人苦恼。这一切不会在短期内改变。但是,此刻的你是开心、自信,而且满足的。当你觉得这个世界属于你,它就真的属于你,一切的一切都是看你是否能和内心合一。

你是自己世界的主人翁。请快乐、自信起来吧,当你能够决定今天吃什么不吃什么,吃多少还是不吃的时候,整个世界就会帮助你实现梦想。

他老是教我做饭

我是个很合格的妻子,勤劳体贴,每天不工作的时间都在做家务。也许我不是一个做家务的能手,也许我做的饭无法达到高级厨师的水平,但是只要我看过的菜谱,我都能够把它做出来。当我做饭的时候,我的丈夫就站在我的旁边。但是,他不是站在旁边什么都不干,当然也不会抱着我给我鼓励的态度。正相反,他什么都要管。从要做什么饭到放多少油多少盐,从什么时候放菜放肉到粥应该煮多长时间,没有事情是他不指挥的。你知道,做饭怎么能有十分确切的标准?难道你能说出来“少许”盐是多少克吗?还是你知道“适量”油应该是多少油?很多时候,做饭的方法差那么一点儿,做出来的饭也是一样的。难道他的指挥就一定比我的做法好?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好吧,我承认。有的时候他的说法是对的,可我是什么?我就只是一双炒菜的手吗?做饭就是他的脑子配上我的手吗?我是木偶吗?如果他那么喜欢决策,他干吗不来做饭,干吗非要“遥控”我来做饭?我真是无法理解,无法接受。如果他做饭,我绝对会尊重他的做法;如果他让我做,那么我就是决策者。即使他有意见,也应该看我是否采纳。现在,即使是倒油倒盐这种小事也会让我觉得心烦意乱,我总是想着自己到底是按照“我”的意愿还是“他”的指挥做饭。说实在的,每天都是这么做饭既让我心情不好,也会让我食欲不振。我真受不了这种感觉了,我该怎么办?

处于苦恼中的你首先必须清楚,这个问题并不是你丈夫一个人造成的,它与你们两个人都有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生问题。比如,你和丈夫一起赶路,你们遇到一个岔路,你不知道该走哪条路,而你丈夫迅速而正确地判断出了方向。后来这种事情在不断地重复,直到现在成了“你受不了”的处境。

我们都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别人的意见通常可以帮你理出头绪、走出困境。可你的问题是,这个旁观者太清了,他什么都要给你提意见,不管你这个当事者需不需要别人的意见。当旁观者反客为主代替了你的内心,帮你做出决策的时候,丢失了内心方向的你开始觉得迷茫、焦躁。而你越迷茫,就越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引导,你的丈夫在这个时候就越加地希望能帮助你。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你和你的丈夫在这个恶性循环中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固定了一种行为模式,那就是你做饭,由你丈夫来决定做什么饭以及怎么做。同时,这也形成了一种情感模式:你迷失方向的时候,你的丈夫必须帮助你,但这种帮助使你更加迷茫。在你烦躁痛苦的时候,你觉得无路可走。这对你自己的家务技能没有任何帮助。

而且,看得出来,你对自己做家务的能力十分自信,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没有什么可提高的了。但是实际情况是,你自信的同时,又的确总是遇到问题,免不了需要你的丈夫帮你处理。

这就是一种矛盾。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好,但是别人偏要指出你的毛病,这让你觉得很没有面子。如果是别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直接把炒菜铲扔给对方,干脆由伴侣自己去做饭好了;要不然,就是每个人自己做自己想吃的东西,用自己想用的做法;再或者,就是直接扔给对方一句话,让他管好自己的事情,别干涉你的自由。

但是,你的问题在于,你不习惯丈夫的指挥,但是又不知道该不该,以及如何拒绝丈夫的帮助,并且,你的丈夫并不是每次都是“乱指挥”,有的时候他的建议也是正确的,对你有一些帮助。

我们每次都是这样,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才会忘记以前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完全消除一个你不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这么做了,紧接着你就会遇到下一个问题,而这个新问题正是由于你消灭了旧问题而产生的。

比如,今天告诉你的丈夫:“以后我做饭的时候,你不要在旁边乱提意见。”也许你的丈夫会尊重你的提议,以后再也不开口了。你会怎样?你在做饭时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请教你的丈夫,而他这时候不能再给你意见了,这就是新问题。

你以为,你只是想要一个安静、不指手画脚的丈夫,实际上,如果丈夫再也不带给你意见之后,你会陷入新一轮的迷茫。你并不是需要身边的安静,而是需要自己的判断力,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声音,你内心的依赖伴着丈夫意见的消失也走掉了。离开了这些,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无助,你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你在想这个菜适合不适合晚上吃,今天的盐会不会放多了,然后,你对自身越来越怀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做。

当然,并不是说你离开了丈夫的支持就没有办法做事。其实,你只是需要找到内心的一种力量,需要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行为也变得准确、清晰、果断了。就像你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只要你看过一遍的菜谱,你都可以把它做出来,这说明你拥有极好的记忆力,也说明你有灵活的头脑。事实上,你真的是一个做家务的能手,只是,当你找不到内心的方向时,你的记忆力、头脑全都无法正常运作了。

如果你向伴侣证明了你的能力,而当他还像以前一样想用自己的力量来为你提供意见时,他会发现,他的记忆力并不如你,他的灵活度也不如你,他将不再怀疑你的能力。因为你俩是共生的关系,共生欲望促使他服从于你。毕竟拿着炒菜铲的,是你。

不管如何,你应该了解,谁都无法改变别人,能改的只有自己。同样,你没有办法改变你的伴侣,只有改变自己面对伴侣时的情绪。如果,他做不到像你期望中那样的改变时,你应该怎么办?是失落,是失望,是发狂,还是:他不愿意为我做任何改变。(逆流)他一点儿都不爱我。(逆流)我们之间没有办法相处了。(逆流)

其实,你只要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你只是需要自己内心的力量。此时,不用要求你的丈夫做什么改变,一切都会顺利起来。你不用要求丈夫保持安静,也不用要求丈夫来代替自己做饭,也不用直接扔下炒菜铲转身就走或者跟丈夫大吵一架。你只要找回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这时候,也许你会说:“为什么非要让我忍耐他?为什么总是要我去做这样或着那样的改变?这不公平!明明是他们做错了,为什么到头来都要我一个人承受?我不甘心!”很抱歉,我没有办法教你怎么去改变别人。但是,你可以考虑一下,究竟是改变别人更快速,还是改变自己更有效?是不是改变了别人,就能让你充满自信,能让你充满力量,能让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即使是在可以改变别人的情况下,如果改变别人,你就要改变所有让你不满意的人,每遇到一个就要改变一个。而改变自己,你的目标就永远只有一个。

很多时候你都会遇到这种问题,你讨厌一个人,讨厌这个人的表情或者是他的衣着,讨厌这个人的语气或者他的动作,你看到他就觉得心烦气躁。可是他也许是你的同学,也许是你的老师,也许是你的同事,也许是你的上司。总之,是一个你每天都需要见到的人,因此你必须每天都这么心烦气躁。你会怎么办?在心里画个圈圈诅咒他,还是:我必须改变,而且也只能改变自己。(逆流)我有能力主宰自己的生活。(顺流)

我们没有能量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我们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一味地容忍他人,也不是为了顺应别人的思想或者迁就别人的行为,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开心,更幸福。当你立志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与你的内心交谈,找到渴望已久的力量。你知道你可以控制自己,不依赖别人的态度,你也可以找到快乐的源泉。这一切都令人感到开心,你自由了。

如果,你还想试着揣测一下丈夫的心理,你就会发现这种揣测会让人发疯。比如,他的前任是不是做饭做得特别好?他是不是一个控制狂?他是不是就喜欢挑我的毛病?要不然就是我的饭做得太差劲的,他觉得他必须要帮助我……

这种揣测不仅是在否定你的丈夫,更是否认你自己。这种强烈的否定会在揣测中不断高涨,形成强大的磁场。你觉得可能是他的前任做得比你更好吗?你的不自信也许真的让他觉得你不如前任。你觉得他是一个控制狂吗?你对他每天的警觉可能会让他怀疑自己真的是一个控制狂。你觉得他就喜欢挑你的毛病吗?也许在你的不断唠叨之下他真的会找你更多的毛病……

这种设想太恐怖了对不对?猜测缘由只能加剧矛盾,试图依靠行为阻止也只能加剧矛盾。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改善自己的情绪,找到内心的力量。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不喜欢我做饭的时候,丈夫在旁边指手画脚。”那么:

如果他觉得我做的饭不好吃的话,可以告诉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他觉得我做不好的话,可以自己做,让我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也许,我们还可以一起做饭,这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不能否认的是,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什么刻薄的话,即使在我真的犯错时也没有埋怨过我,甚至,他还经常夸我做的饭很好吃。我很感谢他的关心,也很感谢他的建议和帮助。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很亲密,强烈感觉到幸福。也许,我们真的是天生一对。

情人离我而去

我跟他已经同居两年了。一直觉得我们很幸福,以为可以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不久前他搬了出去,离开了我。也就是说,我们分手了。他跟我发誓没有第三者,只是说不想和我继续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两个人相爱,却会莫名其妙地分开?我觉得我对他一直很好,甚至有时候会故意取悦他。我不知道还要怎么做才能更好了。我承认,我们总是意见不合,有的时候会吵架,有的时候我也会表现得歇斯底里。可是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有不吵架的情侣呢?这些不都是很正常的吗?现在觉得特别恐慌,我已经习惯跟他在一起的生活了,不知道离开他我应该怎么办。难道要孤身一人过一辈子吗?我要不要去把他追回来?

许多人渴望有人陪伴是因为害怕孤单的感觉。在分手的时候,想到又要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这种恐惧往往比失去情人的爱要更多。想象一下,如果分手的时候有一个你一直感觉比较不错的异性陪着你,你是不是感觉会好一些?

有些人为了逃避单身的感觉而不愿分手,或者随便找一个人来填补心中的空白,我们反对这种做法。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存在完美的爱情,那么为什么要勉强自己去谈一场并不那么满意的恋爱?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使这两个人朝夕相处,经历完全一样的事情,他们的感受也可以是有差异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与其费力去猜测对方的心思或者明知对方的心思而强迫自己去做某些事取悦对方,不如好好对待自己的心思,专注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上,反而更有成效,也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人总是这样,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是得不到。比如,情人现在离开了你,你们分手了,又回到了单身一人的状态,这时你寻找新伴侣的渴望将会愈加强烈。现状促使你在理想中不断注入新的渴望,这一渴望会持续不断地召唤你去实现它。此时,产生越多的顺流思维,你就越接近这些愿望的实现。相反,感到心碎难过的时候,说明你正在阻碍自己靠近心里那些愿望的发生。

在感情上遭受挫折的人们往往只是执著于眼前的不顺,他们无法发现通向美好未来的途径。我们经常说,今天这段感情出现问题,将促使你发展出一段新的(也许是更好的)关系。但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也许是心底里还没习惯旧关系的离去。

有些人坚持认为,情人的离开不可能是毫无缘由,一定是你们之间的关系早就发生裂痕,而自己没有注意到。有些人还会埋怨自己:“一定是我做了什么让他不开心的事情。”并且认为,如果当时自己能够意识到情人的不快而做出补救的行为,也许可以挽回情人的心。

过去的事情就是过去了,为已经逝去的事情懊恼悔恨是于事无补,只会给自己平添忧愁。而且,你需要知道的是,即使你在整段关系中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也是有可能离开你的。原因在于,你在理想中不断打造完美的人生,也在被这种力量时刻召唤。当你乐观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事,一切就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当你感觉愉快的时候,离美好未来的距离就更近了。简单来说,离开你生命的任何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符合你理想中打造的美好生活。

假设一下,在这段关系还在维持的时候,你每天仔细观察情人的一举一动与喜怒哀乐,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取悦他。然而却发现你的做法好像不是那么有效,他还是不快乐,并且对你有些不满意。你觉得这都是自己造成的,很自责,同时又更努力地去取悦他。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你对情人的关注并不与自己真正的愿望相互契合,勉强自己做并不是真正想做的事情,却得不到理想中的结果,那是因为你正处于逆流的状态,而不是顺流的状态。你的频率对应的是你男友的不愉快,而并没有和自己的愿望相符。也许,在你的努力下,情人会在你的身边多待一段时间。这时候你以为你已经成功了,你挽留了他的心。但是从长远考虑,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你一直取悦他而不是你自己,最后想要离开的人可能反而是你。忽视情人的不满,并选择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这份感情,你会更接近你对完美感情的向往;如果他跟你所向往的不搭调,那么,他的离开正合适。

此时,情人的离开对你来说并不是坏事。当你身边的人离你而去时,抛弃惋惜悔恨的心情,乐观地学会面对,你一定会得到理想中的关系。刚开始面临单身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但是你要记住,只要你能够找回内心的力量,让自己不受到逆流情绪的影响,你渴望的关系就会很快地出现。你需要做的只是要寻找正面的想法,仅此而已。比如:他的离开是我们双方的解脱。(顺流)未知的关系可能会更美好。(顺流)我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好的未来。(顺流)

我知道,这时候的你感受到了复杂的痛苦。你想要被爱,想要获得安全感,想要被人重视,而现在的你却失去了这一切,你觉得你好像是被遗弃了。对现在的你来说,只考虑正面的情绪或许很困难,但请努力去做,不要把任何人的困境当做自己的问题。不要为了取悦安抚其他人的情绪而违背自己内心的愿望。吸引力法则会把符合你振动频率的人、事、物带到你的身边。因此,只要你能够选择并掌握自己的人生,使它可以符合你的理想,那个更完美的伴侣一定会出现在你身旁。

如果你的情绪与理想相反,就会遇到与你当下的感觉相符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一直觉得被遗弃,那么就会吸引会遗弃你的人。要让你的情绪与理想中的完美关系相符合,其实并不用耗费多少时间和心力。

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情人离开我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以前的你可能会这样想:为什么他要抛弃我?我不敢相信这一切,我以为我们会白头到老。是不是我实在太差劲了,让他不得不离开我?是不是他的前任回来了?是不是别人在我们之间挑拨离间,让他对我产生误会?我应该去求他回来,我不想过一个人的生活。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顺风顺水地过一生,但是事实不可能如此令人满意。我们只希望你能知道,你的目标是使自身的行为与内心保持契合,而不是完全要求事实完全按你的想法进行,或者努力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只有你面对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才会向着那个目标前进。不用费心费力去寻找,世界会把那个人带给你。所以,从现在开始,寻找更加美好的想法吧。我很高兴他离开了我,因为他并不是我想要找的那个人。这件事让我看清一切,让我学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许我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以前我只是在逃避。我不遗憾我们分手,因为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只是带给我一个未知的全新的未来。这段感情我很珍惜,它对我的引导才是最珍贵的。我明白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知道了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共度余生。我面临的将会是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实,你不用急着想通这件事情,你应该开心自己从现在开始拥有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并且拥有了好奇心与渴望:下一个走进我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呢?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一定会比现在这个更好,因为现在的你比原来更美丽,更成熟。

在不久的将来,当你回想起当时情人的离开,就会发现他的离开是多大的帮助。他帮助你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的离开,为你寻找更理想的伙伴提供了机会。也许,你还想写封信给他:谢谢你曾经让我伤心流泪,尽管这很痛苦,但我至少明白了什么才是我想要的。谢谢你让我懂得了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追求幸福的巨大力量。我很高兴我们曾经相爱过,也希望你的未来能因为曾经有我而变得灿烂美好。

我的感情好似牢笼,而亲爱的她总是游离在外

我很高兴能够遇见她,并且与她相伴余生。她是那么美丽、体贴,她永远都知道我心里在想些什么。我敢保证,我们对彼此都是最合适的那个人。即使在结婚以后,我们的生活也是那么和谐,我们拥有相同的兴趣与爱好,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可以形影不离。可是,最近我感觉有点儿不自由,我的另一半好像真的成了我的“另一半”。她永远都要参与我做的事情,我没有机会自己去做那些想做的事情。以前,当她和我一起打台球的时候,朋友们都会赞扬我找了一个全能的妻子;当她和我一起打游戏的时候,朋友们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但是,当她跟我一起钓鱼,跟我一起下棋,跟我一起游泳,甚至跟我一起桑拿……我敢打赌,我的朋友们绝对不会再羡慕。忽然发现,我开始厌倦每件事都要跟她在一起,厌倦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征求她的意见。当我们结婚的时候,朋友们开玩笑说:“为什么那么开心?你不知道着急进入的是一个牢笼啊。”当时我嗤之以鼻,我以为我永远都不会这么想。但是现在,我的确是这么想的。我曾经那么自豪,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人,但现在,我觉得自己好像在一个牢笼里,我的她游离在笼外,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难道相爱就必须爱得这么近?

在出现矛盾的关系里,人们常常认为,只要对方能够做出一点儿改变,自己就会好很多。人们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我只是要求改变一点儿对我的态度”或是“我只不过想让你改变这种做法”。但是,你与别人的关系并不由客观情况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你自身的想法。比如两个表面看起来关系很好的人,他们内心并不一定把对方看作自己的好朋友。

很多人都想尽办法去控制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哪怕自己根本做不到。我们之前提到过,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别人简单得多。更何况,别人并不一定接受做你心目中的那种改变。人们明明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却总想费力去改变别人。

同时,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改变之上,这就是说,自己的快乐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但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无法控制的人与事物之上,自己没有办法在自己希望的时候得到快乐,这要看别人的心情。如果别人不开心的话,你就是一个痛苦的木偶。

每段恋爱和婚姻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两个人由爱情吸引而走到一起,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看不到或者是忽视彼此不合适的地方。同时,两个人会用尽一切方式对对方好,甚至是取悦对方。但是基于取悦目的的行为并不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想法,时间一长没有人能够受得了,取悦对方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愿望。

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力量,放弃自己内心真正所想去取悦他人,就是要提醒对方:我的快乐是你的责任,我的不快乐也是由你造成的。试问,有谁能够承受甚至是长期承受这种压力?你越是依靠他,他就越是不快乐,不但越软弱,也会变得郁郁寡欢。

你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伴侣的身上,告诉对方你有多爱她,告诉对方你为她付出了多少,她的快乐对你来说有多重要,然后倾尽全力取悦于她。长此以往,她习惯了你的牺牲,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而你也在违背内心的取悦中丧失精力,叫苦连天。

越是希望用掌控一切来取悦别人,别人就越会依赖你。时间一长,就像藤蔓一样紧紧地缠住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一味依赖别人并不快乐。你想通过取悦别人来让他们快乐,最终导致的却是大家都不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起来,首先就是你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自己先快乐起来。

让我们来回想一下你们之间的感情之旅:①相识,你爱她,希望给她幸福。你的欲望和现实相吻合,你的理想已经成真。你觉得你们是幸福的。②相知,你爱她,希望给她幸福。你觉得她有时候会不开心,你的欲望和现实无法吻合。你觉得你们不幸福。在她不开心的时候,你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她取悦她,就像开始那样。你的方法奏效了,她看起来很开心。你又觉得你们是幸福的。③结婚,你爱她,希望给她幸福。在她不开心的时候,你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她取悦她,就像开始那样。你的努力也是会奏效的,就像之前那样。她因为你的取悦而暂时忘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喜欢她开心的样子,你觉得自己作为丈夫有责任让她开心起来,并为自己的这一成功而感到兴奋。她开始依赖你,只有你才能让她开心。她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但是你可以。她开始无缘无故地痛苦悲伤,并无法停止。你很难过,更加努力地逗她开心。但是这一次你没有那么幸运,自己的做法好像越来越没有效果,她越来越难过了。你觉得只有你才可以让她开心,现在你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切。你已经尽力了,那么这就是她的错。你们对这一推理结果都信以为真了。于是,她更加依赖你。她希望自己在你的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位置,她参与你的一切活动,她时刻与你在一起陪着你。你开始想要逃避。④现在,你爱她,想给她幸福。她还是在为什么事情苦恼,可是这一次你不想再取悦她了。你调动自己的一切意识来忽视她的苦恼,并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其他的兴趣爱好当中去。她觉得你不关心她,她认为她的快乐是由你来负责的。你觉得你没有必要一辈子去取悦别人,你自己的心情才是第一位的。你知道自己有点自私,可是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过了。你在想,还能怎么着呢?你依旧只关注自己爱好的东西,不去管别人的烦恼,即使是妻子的烦恼。开心,这才是你内心真正的需要。现在你与你的内心统一和谐,你平静,你放松,你愉悦。你身边的事情似乎也都十分顺利。你的快乐是那么明显,它的力量是那么强烈,你创造了一种快乐的电波,一种快乐的磁场。所有渴望快乐的人都会被你吸引,被你带进这个磁场。而离你最近的人当然最先被吸引,她就是你那不快乐的妻子。她被你感染了,她抓住了快乐的情绪。她开始忘记自己为什么事而烦恼。

最后的场景是我们美好的设想。但是不管你与自己的内心多么和谐,你创造的磁场有多么强大,你的妻子多么被你吸引,你都不能去告诉她:“你看我多快乐,咱们这样一起快乐地生活多好。”不要这么做,这种做法完全没有效果。除了妻子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她。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不是带给别人多少快乐,不是为别人做出多少付出,“爱”是让两个人都快乐,并且逐渐走向内心的强大。“爱”不是依赖,而是鼓励对方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让双方都变得坚强、独立、自信,这样两个人都变得幸福、快乐。

在任何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取悦从来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一个每天等着别人给自己分配心情食粮的人,怎么快乐得起来?我们关爱和善待每个人,不是为了取悦他们,而是因为你与内在的自己相契合,于是满怀着世界上最强烈的爱。

你知道了“爱”的真正含义,你希望对方也能知道。你觉得你找到了解决两个人之间问题的方法,你一定迫不及待地想与对方分享:“你看,这么做我们就能快乐。”但是,操之过急只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否出于真心去爱,是否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别人无法判断也无法帮忙。你要记住,抓住自己的内心,剩下的事让时间去做。好吧,我们现在来整理你的内心:我觉得苦恼。我厌倦了做什么事情都由妻子陪着,我厌倦了做什么决定都要征求她的同意。我希望她也能有自己的事情,不用一直都粘着我。

你觉得只要妻子能不那么粘着你你就能快乐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跟妻子说“你离我远点儿”吗?还是故作深沉地与妻子谈心:“我觉得我们这种状态很不好,你应该有自己的事情,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我。”或者干脆大发雷霆:“你老管着我干什么?能不能给我点儿自由?”

这些做法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吗?最起码,你们都是成年人,应该有成年人自己的做法。难道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吗?我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不管别人怎么想,不管我的妻子怎么想。你要做的其实只是这样想:我与妻子的意见很相近,这很好,说明我们内心有很多默契。我说的她大部分都同意,她说的大部分我也同意。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圈子太相似,我喜欢做的事情她也喜欢做,这样很好,起码我们可以相伴一起去做。如果我需要只跟哥们儿一起的话,她肯定会理解我。其实妻子并没有要控制我的意思,我的受控制其实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她从来没有故意要干涉我的决定。

我知道,让你马上就理清这一切的状况太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努力去做。我们用不着一次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你还是爱她的对不对?然后:我们的感情还是很稳定的。虽然我经常发牢骚,但是我还是满意我的婚姻。我的妻子很善解人意,她也从来没有阻止过我做任何事情。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是自由的,我没有必要为自己臆想中的烦恼而困扰。而且,当这种困扰再次到来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如何去应对了。

我真的是“大龄”了

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以前年轻的时候能做的事情现在都感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年龄已经是“风烛残年”,但是我自己并没这么觉得。对我自己而言,满脸皱纹,身材也不如以前挺拔,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我的心理并没有什么变化。我觉得我还是以前的我,我对生活充满信心,我觉得自己还是活力十足的。但是,现在很多报纸、电视都在说老人怎样怎样,就连一些喜剧都拿人老了之后发生的变化作为包袱来惹人发笑,我觉得这些行为很无聊。尽管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老,但是不能否认我的一生已经步入了最后一段。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很不舒服。在以往的生活以及现在的生活中,我都是很快乐的,我相信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享受生活。可是一想到这种快乐的日子即将到达尽头,我就觉得失落沮丧。我已经完全陷入这种消极的情绪中了。

人的一生由诞生开始,到死亡结束。人活得越久,离死亡就越近一点儿。我们常说“鸟飞兔走”、“白驹过隙”,时间就是如水流一般消逝,生死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么短暂。每个人想到自己年老时都会沮丧,快乐的日子终将过去,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个多么令人恐惧的事实。

这种恐惧不是因为肉体的死亡,而是我们觉得生活十分快乐,我们对于目前的现状十分满足,我们对于将要到来的明天充满希望,我们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所以,意识的消失就相当于快乐生活的结束,所以我们那么害怕,那么伤心,那么沮丧。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你可以获得“永生”呢?也就是说当你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也就是即将开始一段灵魂新旅程的时候。想到这里,你会不会没有那么沮丧,甚至还开始好奇与向往?我知道,你肯定会说:“你简直是胡扯,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永生’这个东西?就算有,古代许多帝王倾尽一生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东西都找不到,又怎么会轮到我?”

大多数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就是肉体的死亡和意识的消失。当你活着的时候,你在这个世界里,你身边是你的亲人和朋友,你面前是你喜欢的东西,你看得见摸得着这个生存空间中的一切物质。当死亡到来时,这一切都离你而去。

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改善自己的情绪,从消极中脱离出来,像你理想中的那样过好每一天,当你专注的与自己的真实内心相契合,然后努力探索充满快乐的生命体验,你会发现生命中的每一秒都是那么美好。这个时候,你的欲望和现实重合,以往的不如意和将来会遇到的困境都消失不见了,你的生活中只有当下。生活中的每一秒构成了每一天、每一年,你发现时间对于你来说并不存在,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老,你感觉自己是几岁就是几岁。你的年龄由你做主,而且也只能由你做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永生”。

当我们变老时,面对身体的衰老和时光的流逝,我们无可奈何。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随时创造并且获得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心态。任何准备和预防都顶多推迟而不能阻止老眼昏花、耳背重听和所有机能的衰退、老化。如果黑夜是白天的归宿,“老”是否是人生中另一种境界?如果“老”是生命时空的坐标中最终的一点,天空中的每一颗星星是不是都有一个关于年老的故事?以前的你,也许会这么想:我离死亡不远了。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年轻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

其实,这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互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年老应该是人对于人生无限的热爱和崇拜,它不代表人生的消逝,而恰恰是人对于人生大彻大悟的禅悟:年老是对亲人、对朋友甚至是对对手所拥有的豁达和雍容,其别名又叫淡泊而志远;年老还是举手投足的儒雅和大气……

如果人生岁月能够无限延绵的话,那我希望有足够的时间来参悟这年老的涵义,我希望心灵的历程能够靠岁月的流逝来皈依。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当你可以说明并安慰自己,获得正面的想法时,你可能还是会觉得犹豫,觉得动摇。因为你时刻都可能面对别人谈论衰老或者向你投来同情的目光。你能怎么办呢?避免一切见到别人的机会,还是藏起所有钟表和日历?我们还是建议你循序渐进,从自己的思维中寻找情绪的力量。比如:我讨厌别人谈到老这个话题,我讨厌别人投来同情的眼光。有人还会拿老人开玩笑,他们太不尊重老人了。不过他们也会变老,这样想我的心情就会好多了。其实他们也没有恶意,他们内心对老人还是尊敬的。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体谅我的心情。

如果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我的感受也没关系,毕竟我没有办法控制别人的想法。我只能照顾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衰老是一件使人痛苦沮丧、又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它,但是,“老”并不真是一件可悲的事,只要我们敢于积极地面对它,就依然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抓住幸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自然规律,然而,年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运气,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享受老年生活。有人曾经说:“体验不到老年经验,是人生中的一种贫乏。”

你可以把“老”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年龄带来的身体变化中,你可以发现无穷的乐趣。你可能会问:“乐趣?”对,的确是年老的“乐趣”,比如:阳光和煦的午后,每次我在家里看报时,猫会惬意地蜷在我身旁。记得有次在看报纸时,突然觉得眼前好像有飞虫飞过,然后我就朝那只不知是否存在的飞虫猛拍了过去。猫儿受到惊吓,先是一怔,而后便惊慌地逃窜出去了,我被惹得捧腹大笑,开心不已。

有时候,当我准备出门做某件事时,我会突然停下脚步琢磨:“我想要去干吗来着?”之后便暗自嘲笑自己,重新回到原地,环顾四周,期望寻找到可以唤醒我最初意图的丝丝记忆,不过通常都是徒劳。可能有人会烦恼记忆的衰退,但是我却一点儿也不担忧,这样也是相当有趣的,这是年老带给我的好处之一。

而且,我逐渐发现因为衰老,身体发生了一些有利的变化。以前开车外出,我会很担心忘记带一件很重要的工具——眼镜。但现在这个我自从青春期就依赖的重要道具,竟然不再被需要了。我现在不戴眼镜也可以看懂交通指示牌,而且还可以老远辨别出行人的脸,眼科医生告诉我这是特定年龄段眼球分子的变化。现在打球、开车和看电影时,我可以不戴眼镜了,这让我很开心,终于可以告别这个依赖了几十年的伙伴了。

年老的时候,我们还拥有数不胜数的好处,有可爱并且优秀的孙子孙女们,不用上班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出门时候乘坐交通工具可以获得特殊的待遇,受到尊敬而不必考虑利益回馈……

如果我们坦然面对挑战,认真对待生活,抓住每一个今天,做好每一件事情,现实多彩的人生与社会就会变得清晰和成熟。也许有一天,每个人都能从容面对年老,笑谈人生悲欢。

我有一个网络情人

以前从来不相信网络上无形的感情,我觉得那都是虚伪的。每当看到朋友们为了网络上不知道是男是女的角色而欣喜若狂或者黯然神伤时,就觉得可笑。但是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网恋。是的,我有了一个网络情人。我们相识于一个交友网站。本来我不喜欢在网上交朋友,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去那家网站注册,认识了他。这一定是缘分,我看到他的名字就觉得很亲切,聊天时觉得相见恨晚,然后我们顺理成章地恋爱了。当我们在网上聊天,他安慰我的时候,觉得他好像就在我身边,仿佛能听到他深沉的嗓音。我觉得生活十分美好,再也不是一个人了,有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但是,现在我开始烦恼了。看到身边的朋友出双入对,我却只能在网上寻求安慰。并且,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我们,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可靠?我们会不会有什么结果?现在的我们越幸福,我就觉得越担心,因为害怕将来的分别,只要他把我的号码放进黑名单,我就永远也找不到他了。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只要你不是忙得抽不出身,你总是想上网去看看,哪怕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聊聊天,甚至只是浏览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网页。

网络在消耗我们课余时间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神秘而不用负责任的空间。在网络中,我们可以随意跟任何人聊天、玩笑甚至调情,然后带给你实际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所顾忌的心情带来随心所欲的文字,很容易触摸到人们灵魂最柔弱的一部分,从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感。不需要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就能将两个未曾谋面的心拉拢在一起。

我们都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情感的延伸,这里有为情所伤的人,有玩弄情感的人,有鼓噪文字的人,也有来寻找理想慰籍的人。网恋,被称为网络最高的境界。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的情感也变得丰富多彩,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出现。但是,归根到底网络都是虚幻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

我们无意告诉你“网恋”这个事情究竟是不是可靠,但解决目前困境的办法,只有在充分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下正视自己的内心。你现在已经陷入了一种矛盾,一方面你十分享受目前这种虚拟的恋情关系,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未知的苦恼之中。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的心情历程:

网络上相识。你觉得这件事很新奇,你充满好奇心与渴望,你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

网络上相知。你觉得你好像爱上了他,你满足于两个人现在的关系。(当然,刚刚陷入热恋中的人是不会考虑到对两人关系有阻碍的事物的。)

网络上相爱。你觉得两个人的心灵越来越亲密,觉得越来越离不开他。但是,同时你开始怀疑你们之间有没有未来,尤其在看到其他情侣可以朝夕相处的时候。于是,你在苦恼中煎熬自己。

你的苦恼源于自己的欲望和现实无法得到契合。我们没有办法教你如何有效地改变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苦恼的时候,你会想:

我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他不值得托付终身怎么办?

即使我们真的合适,我们却由于现实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这多么让人沮丧。

网络上的一切都没有办法把握,也就是说,只要他不上网我就永远也找不到他。

这些想法的确让人感到手足无措,但是你要知道,就算你沉沦在苦恼之中,这对你的现实境遇又有什么帮助呢?当我们面临一段感情的到来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可以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也可以享受承诺带来的幸福。每一段感情在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将来会如何。很多人热恋的时候会设想,以后在哪里举办婚礼,可是明年就不一定会相爱;有些觉得暂时凑合一下,以后随时可以找到更合适的,可是偏偏就凑合了一辈子。为了无法确定的将来开始忧虑,有什么意义?

当然,如果你想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那么就必须考虑现实的问题。你们不可能在网上谈一辈子恋爱。你们要有正常的婚姻生活,会朝夕相处,会有美丽可爱的孩子。这时候,就需要你鼓起勇气与对方谈一谈未来的事情。如果对方的态度很积极,那么恭喜你有好运气;如果他不是很积极或者有些逃避,那么我想你肯定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了。

你需要考虑的是,在这段感情关系中,你所爱的是屏幕后面的那个人,还只是那些让人心动的文字,或者是那种让人莫名兴奋的情愫?

我们要忧虑的不是将来要往哪个方向走,不是会不会有未来,而是能否真的可以冲破重重困难,一路走下去。网络情人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不确定的未来导致要经历的困难会更多。目前你要做的是,首先从苦恼中摆脱出来,找到内心真正的力量。他也许是我想找的那个人。不管如何,目前这种关系是我所享受的。我享受这种关系,同时也保持着一种警惕。如果我失去了他,那也只不过是失去了一段虚拟的关系而已,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损失,还会有更加美好的现实在等待我。假如,我们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呢?

网络是虚拟的,也可能有真实的感情,但是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需要自己的判断。在无法得到准确判断的时候,你最需要掌握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爱了,那么请深爱;如果不爱了,那么请离开。

第四章 柴米酱醋盐,谁家七年痒

人们总是习惯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并因事物状态的变化而导致情绪的变化。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就必须用自我控制好内心频率的波动,而不受外界干扰。

我得了重病,什么时候才能康复

在诊断结果下来之前,我就开始担忧我的健康问题了。我明显感觉到身体开始亮红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失眠、头晕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我。我知道这只是前奏,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我知道,我肯定是得了什么大病,也许是癌症。天哪,这是我最害怕的东西。担忧虽无济于事,但在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这种恐惧感将会一直伴随着我。

当人们面临生命的威胁时,是内心最慌乱、最无助的时候。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遍寻那些只要是提及到与你健康问题相关的书,接受任何朋友推荐的偏方和介绍的医师。你病急乱投医,像无头苍蝇一样茫然,过于焦虑的关注造成了混乱不堪的生活状态。

现在的你无法改变现状,想到过往的所作所为,肠子都悔青了。你在懊恼:“当初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科学的饮食习惯”,“要是当初听从医生的健康指导就好了,要是早点儿发现这些健康问题该多好啊”等等。这些想法是人之常情,但它无疑会加重你内心的负担,对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生命的健康,而不是“焦急”、“混乱”与“悔不当初”。那么,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你就知道你已经偏离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有多远了。只有找到内心强大的力量,才能够获得新生。

之前我们介绍的顺流是指心理状态处于正向。它虽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却是你情况好转的一个必经状态,与之相反的逆流,毋庸赘言,当然是有碍你的好转。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现在的你是顺流还是逆流,如果现在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有利于健康或者说是向着健康的状态发展的,那就是顺流。在你的生活中,即使是“治疗”这个想法也是逆流的,因为它是战胜疾病的意思。

当然判断顺流逆流得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如果你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非常留恋人世间,求生的意念非常强烈,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你来说就是顺流;如果你觉得活着是一种痛苦,对世间毫无牵挂,亦无眷恋,那努力向着健康状况发展对你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完整描述一个人的情绪时,不能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断是顺流还是逆流,还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倾向于哪种结果。

为了让你了解什么是顺流或是逆流,我摘录了一些人们对健康问题的看法:这个结果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如果我以前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弄成这样的。这种治疗过程太痛苦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上天要这样对我?我平时都很注意的啊,这一定是别人传染的。

以上这些想法,一看就能辨别出是顺流还是逆流的心态。你的振动频率与你并不想要的情况契合,你想要走出困境的信念,反而让自己禁锢在逆流状态之中,与健康渐行渐远。你忘记在生病的日子里,自己早就做出了身体康复的愿望。那么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想法,你一定要认真对待:我不怕病魔,我肯定可以打倒它的。我可不想这么早死掉啊!用不了多久,我一定会把病魔赶走的。

这些逆流的想法是你期望不要发生你不想看到的结果,你只关注于这些不希望实现的,那么它们就会和你的震动频率契合,而你所忽略的想达到的结果就会与你的内心失之交臂。

那以下的这些看法是不是让你豁然开朗呢?治好后我会更加珍惜健康。我的内心是非常健康的。我学到了很多健康知识。我的振动频率与内心统一,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足以支撑我恢复健康。我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被调动了起来。在生命本源的引召下,我一定会拥有完美的人生。不管未来是什么状况,我都能坦然接受。

这些顺流想法会让你的心释放,没有阻碍地向前发展。你的病情会不会立刻好转倒是其次,关键是你已经学会接受,而非排斥。这种正向的心理状态对你的健康状况大有裨益。

物理学上的惯性定律在这里也同样奏效,顺流的思维产生的舒适感会提升你的积极性和精神气,在尝试到这种方法的妙处后,你会习惯性地朝这个方向发展,再加上吸引力法则的作用,慢慢地你就会恢复健康。

大趋势的问题解决了,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你可以掌控,但急于知道这种状况得持续多久,“我还要等多久才会恢复?”这个问题还是说明你并没有深刻理解顺流的意义,你只会刻意地寻找它,但并不信任它。

这种急切的想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别无心办坏事,不管你承不承认,你的振动频率正发生改变与负向相契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转变立足点,同意思的一句话就会产生正向的效果。我一定会恢复健康的,那只是时间的问题。用不了多久我一定会好转。

这两句话很简洁,但让你看到了希望,坚定了目标,更重要的是说服了你的耐心,你斗志昂扬,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奇迹的发生。

当然,你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话,某件事情对你的触动,都会使你刚刚建立的正向状态转为负向。其实这些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只要稍加努力就能改变逆流的心态,变成正向的想法。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病友,病情和你非常相似,这几天情况很糟,医生都束手无策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很沮丧,想到自己是不是也会有这么一天。你短暂的偏离并不会改变大方向。此刻,你虽不能改变未知的将来,却可以关注下自己的感觉,你要让自己努力转变情绪:我的身体素质和他的不一样。个人情况不同,这件事也没有可比性的。我真是自寻烦恼。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再说吧!我是顺流的思维。也许他以前的状况更糟。我一定不会是他那样的结局。

虽然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外界干扰,但只要注意发现并及时纠正,坚定地朝正向的方向发展,时间长了量变产生质变,顺流的思维将变成你的固有思维方式,健康状况的改善也就会指日可待。当你感到心情轻松的时候,内心的抗拒也在减小;当你不再抗拒的时候,你的情况自然就会向着理想发展。虽然你知道不会马上就恢复健康,但是你已经找到了康复的秘诀。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你面对人生的苦痛时达到“悟”的状态,只要你能够改善自己的情绪就行。每天当你遇到不理想的事物时,找回自己的内力的力量,坚定不移地选择顺流的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也会随之而来。

振动频率总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着力于情绪的改善就是与之互动。而对于何时恢复这类没有答案的问题,心执一念,不能适时调整,就会产生阻碍力与振动频率相背离。总之,重点不在于你怎么恢复健康,而在于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父亲去世了,我的生活也因此失衡

半年前父亲去世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从悲痛中抽离出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悲哀。我跟父亲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的好,上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要求十分严格,学习退步就会受到责罚。一度,我跟父亲的关系有点儿水火不容的趋势。当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儿兴奋,终于可以逃脱家这个“牢笼”了。之后大学毕业,在外地安家,落地生根。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尽管每年都会回家看看,但也是匆匆忙忙,与父亲没有太多话可说。尤其是他去世前几年,因为我面临着工作上的重大调动,我甚至都没有回家看看,只是父亲每段时间给我打一次电话。我一直以为跟父亲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很深,甚至还有鸿沟存在,可是当他真的走了,我却是那么痛苦。我开始回忆小时候他抱我在怀里,即使是我已经会跑了也是如此。还有,每次因为犯错打过我之后,他都会在我睡着之后轻轻走进房间,为我掖好被角。我在外地的时候,每段时间父亲都会给我打电话,语气还是那么严厉,没有一点儿柔情,总是询问工作的情况,每次我都有点儿不耐烦,随便敷衍一下就要挂电话,现在想起来我简直是太不孝顺了。越想越觉得悔恨,越想越觉得痛苦,我已经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你开始为一件事而苦恼的时候,会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件事,而且总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当你与别人聊起这些苦恼的时候,别人会照顾你的情绪,认同这些苦恼是正常的,并将自己的苦恼与你分享。你们会花很长时间,更具体更细致地去讨论你的苦恼与你新发现的别人的苦恼。此时,苦恼话题的讨论要比快乐事情的分享要更简单。

如果此时,有另外的人听到你们的讨论,他就可能被你们的讨论吸引过去。毕竟,快乐可能有很多种不同,苦恼却一般都有着共同的类型,或者亲人离去,或者爱情逝去,或者朋友背叛,或者工作压力。各种各样的苦恼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许有人会在“苦恼”的讨论中承受不住而提前离开,但是没有人能够将这话题引到另外一个开心的事情上去。你们会在这一苦恼的话题中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贴近,然后就无法摆脱这种情绪。

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的一切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都由家庭氛围所影响。这些影响使你的反应形成一种完整的模式,并且在你以后的日子不会得到多少改变。也就是说,你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形成了一种惯性。你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随着惯性向前走自然是更省力的。即使在你以后离开家的时候,你都会遵从这种模式。

也许你觉得,自己并不完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为什么会形成与家庭有关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因为你的所有反应模式都是受早期反应模式的影响,即使岁月流逝也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于快乐、幸福、愉悦的感受依然是当初在父母影响下形成的那个样子。只要你的思维中还存在过去的记忆,就无法的得到情感的摆脱。

现在,你的思想已经慢慢改变,逐渐成熟;你的生活变得积极丰富,充满阳光。你的思维所散发出的能量,比以前有着质的改变,继续守望未来,稳固自身,吸收更多崭新的思想。这是所有人必经的道路。

当父亲离开人世的时候,你的思维马上又回到了从前。你不断忆往昔,想起孩提时的时光,与那些很多年没有见过和挂念过的亲戚朋友交谈。在这段时间里,你沉浸在丧父的哀痛之中,过去的一点一滴再度活跃。消极的情绪占据内心,这让你的感觉完全失衡。

亲人的去世是人生中最重要并且无法避免的丧失体验,它意味着过去与你生命中关系密切的物质、情感、心理支持对象(即使有时候你并不那么认为,但是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会那么悲伤。)的失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的丧失。一项关于“生活变化压力事件”的调查评定中指出,因家庭成员去世带来的压力位列第一位。可见丧失亲人对当事人生活和心理影响之巨大。

悲伤是人们在失去亲人之后的正常反应,这种反应与亲情关系的深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越重要,人的痛苦就会越大。而意料之外的去世,则比可预期的死亡更令人难以承受,也会使哀恸反应更强烈、更持久。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心理改变,比如疲倦、头痛、兴趣改变等生理反应;健忘、感觉逝者仍然存在等认知反应;疑心、内疚、孤独等情感变化;睡眠障碍、社交退缩、梦见失去的亲人等行为变化。丧亲之后半年到一年之内,出现上述反应都应是正常的。但长期不能改变,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了。

除了情绪上的变化,人们往往还要经历一个修复丧失、避免创伤的心理疗伤过程。如果这个时候忙于亲人的后事或者避免别人的伤心而假装坚强,没有机会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这样容易形成内心创伤,出现迟误的哀伤反应、长期慢性的忧郁等。

当你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时,产生消极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感受,但是悲伤、哀愁、痛苦、悔恨、惋惜、失望等消极情绪并不是你内心所真正渴望的东西。如果你被这些消极情绪所引导,就会偏离原来人生的方向,失去自己的内心真正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