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6:01:3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主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一、先秦与秦雕塑艺术

原始时代的石器和骨、玉雕刻

人与古猿的区别在于劳动,在于从劳动中创造了生活和生产工具——石器。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在人类仅能打制出粗糙的石器时,历史上称为旧石器时代。到了能把石器逐渐地磨得光锐、美观并能分工使用时,称为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期,所谓中石器时代其石器是介于粗细之间的。

原始时代人类的不同历程,都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石器工具,而且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精神文化——美的装饰品以及原始的雕塑制作。因为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劳动中,锻炼了手的灵巧,发展了脑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这个基础上,随着精神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各种艺术。也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手、发音器官和脑髓,不仅在每人身上而且在社会中共同作用,人才变为有能力进行更为复杂的活动和有能力提出并达到更高的目的。……”与商业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恩格斯的这段话,概括了人类进化的全过程。

足以称为人类最早的雕刻,应是属于原始社会的石器。由于生活需要,石器的形式逐渐增多,石块和石片被修整为不同样式的劳动工具。在山顶洞人时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渔猎或其他工具,有的还在上面刻出各种对称的或交叉的线纹,更能利用兽牙、贝壳或砾石块进行雕磨、钻孔,穿连成串,制为非实用的装饰品,这说明人类当时已有能力提出并达到美化生活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的手的运用更为灵巧,按用途需要,把石块或石片磨制成刀、斧、凿、锛,铲、纺轮、箭镞等工具或武器。从雕刻造型的意义说,这些石器虽属实用品,但其性质已接近于雕刻艺术制作。特别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曾发现有单纯用为装饰的玉、石、象牙雕刻。如在陕西临潼姜寨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有玉雕耳坠,在山东宁阳大汶口、浙江杭县良渚和余姚河姆渡等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雕刻细致的玉环、玉璜、玉璧和象牙雕刻的小杯、琮筒、双凤纹饰片等实用器皿或装饰品。在甘肃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墓葬中,也曾发现有玉璧。这些雕刻物,从设计能力和雕磨工艺看,比之山顶洞人时代显然已有很大进步。

我国原始时代独立的,即不属于实用的雕刻艺术创作,虽然遗存极少,但那些具有多种造型的石器、骨角器以及用多种材料雕刻的装饰品,尽管形象质朴,但它毕竟是人类的智慧创造,并且已经形成为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雏形。

原始时代的陶塑

人类最早的陶器塑造,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出现的。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有关于古代陶器起源的形象描述,他说:“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雕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能够耐火而产生的,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即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说明人类在最初的生活实践中,从用火煮熟食物,才发明了陶器。它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了对于火的广泛应用和熟食时代的到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飞跃。

陶器既然是为了改进人类生活而制作,因而为不同的需要,产生了各种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钵、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壶、罐和用于洗濯的盂、盆等等,不仅种类和样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区习尚之异,又各有不同。在适合于实用的同时,塑作者结合对自然物各种形象的观察体验,多方面地重视美的造型,这就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创作开创了良好的基础。突出的如江苏淮安青莲岗出土的一件高足盆,那种三足挺立的坚实造型,使人感到它已具有某些雕塑艺术的独特形象。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纹彩,除彩画的称为“彩陶”外,其他多属于雕塑性质的纹饰。如绳纹、篮纹、席纹、指压纹或竹木签刻划纹等等。另外还有用镂空、钻孔等组成的花纹。虽然样式简单,但应是使用陶泥以从事雕塑的一个开端。

我国原始社会的彩画陶器,以甘肃境内洮河流域出土最多,因此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彩陶,也最为丰富。而在陶器上进行镂空、钻孔、组成花纹者,则以山东境内泗水,大汶河流域出土较多,如1965年在山东邹县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陶器,而且还有镂孔的陶豆(高足杯),雕镂细致精巧,为后来的镂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单纯用作装饰品的钻孔石珠和贝壳等雕刻物,在新石器时代,更出现了雕凿精巧的玉石饰品,但却未发现有成形的雕刻艺术制作。只是在陶器出现的同时,才有了成形的雕塑,先是象形的陶器皿,如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和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祒(音规),狗形鬲,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杯(或鼎?)和武功出土的鸟(或龟?)形壶等等,都是运用艺术手法,把当时生活中最常见的鸟、兽形象,很巧妙地体现在日用器皿上,不仅塑出了对象的形体、动态,而且显得生动自然,没有一点牵强做作,它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可共欣赏的雕塑艺术品。这种象形陶器,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美的创作意识中,结合日常所见而创造出来的尚未脱离实用的原始雕塑制作,它对于后来的青铜器中多见的象形器物,影响是很大的。与此同时,离开实用的雕塑品或装饰品也出现了,如湖北宜都出土的陶猪和天门出土的陶狗,湖北京山屈家岭出土的陶鸡、陶羊,河南陕县出土的鸱鴞头和人面(也可能是陶器的装饰附件),青海乐都出土的塑有裸体人的彩陶罐,以及1967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人面形器物残部。特别是1973年和75年在甘肃秦安出土的两件完整的人头形陶器口部和礼县出土的一件同一类型的陶瓶残段,虽属陶器附属物,但对于人类的面部塑造,都表现得非常生动。这些陶塑,虽然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都能面目传神,并富有雕塑造型的体积感。即使有的是陶器的器口或装饰雕塑品,毕竟是一件成形的人物造型制作。说明原始时代的雕塑技术以及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表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体现着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另外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很可能是在塑造陶器时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形动物,“手法夸张,想像力丰富,有的似野兽奔跑,有的象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门,生活气息浓厚”。还有黑龙江的宁安集,也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动物出土,所有以上这些属于原始雕塑艺术的制作,如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那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类的智慧和手的灵巧程度来衡量,能把观察感受到的形象,特别是表现人的世界的形象,如实地捏塑出来,不仅说明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雕塑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现技巧,更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艺术的产生即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事实。

原始时代还没有文字。在陕西临潼姜寨和西安半坡以及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不仅有绘画制作,而且有刻划得虽然简单但能看出是有特殊用意的,各种符号。它不像是雕刻纹饰,而应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萌芽。洛阳出土踢腿马

在那遥远的原始社会时代里,还没有出现阶级,人们靠集体而生存。生活虽极艰苦,但未能遏止他们美化生活的愿望,因而创作出了一些原始的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其题材内容和结构形式,都采自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天地间自然现象以及人和动物等的生活动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技能范围内,充分发挥了作者们的艺术才华。

在雕塑方面,原始先民们从石器的雕磨,进而到陶塑的造型,值得称述的是他们已经注意到形象的摄取。凡是他们接触到,感兴趣的人和动物形象,都愿以泥土来加以捏塑。如山东出土的象形的陶器,显然是作者从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猪、狗形象上,经过自己的敏锐观察而得到启发的。又如甘肃秦安出土的一件以人头为器口装饰的彩陶瓶,由于瓶身浑圆有如挺立的躯体,连起来看,就成了一件形象生动的整体人像制作。这种摄取生活中的形象使它变化为艺术品的创作方法,是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在雕塑艺术上的可贵贡献,它为后来各时代的现实主义雕塑创作,拨开了草莽,走出了第一步。

但是,时代的局限是严峻的。人类刚刚才踏上原始文明的舞台,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接触的范围毕竟非常狭隘,他们能够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极其有限,所以原始时期的雕塑不可能呈现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只是一条浩瀚巨川的潺潺源头。

关于我国在远古时代有关原始神话或巫术以及地母神的探讨,应是属于另一学科。但辽宁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中确实出土有关女神的祭坛并且有大于真人的大型陶塑裸女坐像或立像,如果再结合甘肃、青海一带出土的颇具有神秘性的人头形器口或贴塑有裸女像的陶瓶陶罐来研究,很自然的令人联系到欧洲石器时代的所谓地母神的神话,也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奴隶社会的青铜器雕刻

在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虽都为奴隶生产,但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进了生产和生产技术,特别是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金属矿砂,并掌握了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就为雕铸青铜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奴隶阶级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所创造的灿烂艺术遗产之一,它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制作同样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在中外文化艺术史上,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著名于世。”有的历史学家把我国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代也称之为“青铜时代”。其所以名为“青铜器”,是因为它是用铜与锡合金铸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类别的需要而有差异。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在冶炼技术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学知识。至于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花纹的设计、雕模等艺术和技术,无疑是在长期塑造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史籍记载,殷商时代,为奴隶主服务的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这些手工艺多与雕塑艺术有直接关系。其中最著称的是工奴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发挥集体智慧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器雕铸艺术。

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大量制作的青铜器,不仅为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而且是他们统治势力的象征。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往往由于各种政治特权,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驱使奴隶工匠雕铸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等,其名称和造型样式,远较原始社会的陶器为繁复多样。这类青铜器,性质上虽属于工艺品制作,但从设计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纹装饰,都属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范围。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器形整体或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只是“一般地受支配”,并不完全消除被统治的工奴们对艺术创造的才智,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可以从青铜器艺术上得到印证的。

商、周青铜器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铸技术上远为进步。而有关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也远为复杂,从器形花纹设计到雕模铸造,特别是花纹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来决定花纹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施以不同的阳线、阴线和浮雕等手法。如此,制作一件青铜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来集体完成。它的制作目的和要求,虽然是受着奴隶主阶级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种多样的器形和花纹的设计制作中,也体现了身受压迫的工奴们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依照现在公认的历史断代,中国的奴隶社会,除夏代尚少发现遗物外,由商、西周到春秋,共历一千一百多年(前16世纪~前476),其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更因地区、风习,爱好的不同,审美观点各异。这反映在供奴隶主享用的青铜器上,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在器型类别上,商代最多见的是鼎(方形四足),尊、爵、觚、觯、觥、甗、簋、彝、豆等,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钅复,壶、盘、盂、甑、钫、舟、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钅享等。在纹饰方面,由早期多见的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到后期的蟠螭纹、坏带纹等等。其组织结构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多种。据统计,商、周青铜器花纹的种类名称,不下数十种之多。在造型风格上,早期的纹饰多奇幻谲诡,显得严肃神秘,随后则逐渐变为精巧,简练,手法细致,并且渐趋写实。这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审美观点和对于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另外,夏代的青铜器虽未发现,但从殷商青铜艺术已经灿烂发展来说,在其前必有一个创始阶段,应是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

在青铜器中,四足或三足两耳的鼎是最多见的,其造型也有多样。如商鼎特别庄严、典重,具有一种端庄稳重、屹立不拔的气质,犹如一件坚实的雕像。西周、春秋以后,形制渐异,特别在诸侯称霸时期,地方特色显著,如安徽出土春秋时期的楚国鼎,只从形象上就能看出当时楚国国力强大,具有雄视一世的气魄。如以之与造型圆熟的战国鼎作一比较,更令人觉得它们虽属一件实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赋有性格内容的人像雕塑作品。其他的青铜器,在不同时代的纹饰上,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如1970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商代提梁卣,关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也远为复杂,从器形花纹设计到雕模铸造,特别是花纹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来决定花纹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施以不同的阳线、阴线和浮雕等手法。如此,制作一件青铜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来集体完成。它的制作目的和要求,虽然是受着奴隶主阶级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种多样的器形和花纹的设计制作中,也体现了身受压迫的工奴们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青铜器中,四足或三足两耳的鼎是最多见的,其造型也有多样。如商鼎特别庄严、典重,具有一种端庄稳重、屹立不拔的气质,犹如一件坚实的雕像。西周、春秋以后,形制渐异,特别在诸侯称霸时期,地方特色显著,如安徽出土春秋时期的楚国鼎,只从形象上就能看出当时楚国国力强大,具有雄视一世的气魄。如以之与造型圆熟的战国鼎作一比较,更令人觉得它们虽属一件实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赋有性格内容的人像雕塑作品。其他的青铜器,在不同时代的纹饰上,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如1970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商代提梁卣,1966年在湖北京山出土的一件西周方形壶和1955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一件春秋时代的莲瓣纹圆壶,从繁缛的夔龙夔凤纹转变为细致精练的螭云纹。到春秋时代,纹饰变得细小,同时用立体的圆雕以作为装饰之风盛行,并且多用现实中的动物题材,在造型上和整体结构上,都显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艺术手法。从以上三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也可以看出在时代变化上的一些特点。

象形青铜器和一般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从形象上说,大多是类似某些动物形象的雕塑品。当时富有艺术才智的奴隶们,正是从这一意识出发,由生活现实中摄取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创作出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雕塑艺术品的象形青铜器。这种精巧奇妙的青铜器,从雕刻的性质说,它应是属于工艺装饰雕塑一类的艺术制作。现能见到的这类最早的虽为殷商遗物,但其肇始应上溯到原始社会的象形陶器,这说明此类创作的传统性。商代象形青铜器,多见的是象、犀、牛、羊,鸱鴞等形象的尊、益等。周代的象形器,更是多种多样,仅酒尊一类,除多见的象的形象之外,更有虎、驹、鹰、凫等多种,现列举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制作如下:

象尊 这是解放后出土于湖南醴陵的一件艺术性较强的商代青铜盛酒器。商代的奴隶主们对酒有特别嗜好,对酒器制作也非常考究。富有艺术才能的工匠奴隶们,把它设计为一个很有趣的长鼻大象,使饮者在品酒之余,还可以悠然地欣赏这件雕刻艺术品。象尊的形象写实而生动,为了加强其艺术性,作者不厌其烦地在象身各部雕饰出商代最多见的以云雷细纹作地的夔纹、饕餮纹浮雕,并在象的头额、鼻端,雕有小鸟作陪饰。鸟类停栖在大象的头、背上,也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由于这一小小点缀,不仅富有生活气息,更增加了象的生动性。同时,象鼻高高卷起,在实用上,可防止尊中酒满溢出,在造型上又突出了象的生理特征,符合了既实用又美观的要求。这件象尊,体高仅23厘米,可谓小巧玲珑,如此精美的雕塑艺术珍品,便是出自三千多年前我国工奴奴隶之手的制作。

牛尊 另一件属于商代的象形青铜器是1977年在湖南衡阳出土的牛尊,它是商代象形青铜器中又一珍品。尊身碧绿,在牛背注口盖上,雕一立虎作为盖柄,以牛口为流,通体饰以细致的云雷纹和夔纹,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是我国古代一件美好的青铜器制作。

兕觥 西周时代的象形器,较为突出的制作,有出土于陕西的兕觥和牛尊驹尊等。觥也是盛酒器的一种名称,兕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形似牛,一角如犀。这件利用兕的形象制成的兕觥盛酒器,为兕的伏卧形状,四肢盘联成为器身,双目晶莹,双耳下垂,一角突起,巧妙地利用嘴0部为器流。兕背开一注酒口,有盖可以开合。尤以利用兕尾作为器把,十分自然合理。器的周身雕饰有不同形象的螭龙纹,立体与浮雕手法并用,显得特别富丽灿烂。这件兕觥高约20厘米,出土于西周发祥地的陕西省岐山县,是西周前期较为典型的制作。

牛尊 牛尊(亦称牺尊)也是出土于陕西岐山,与兕觥同是西周前期遗物。试与衡阳出土的商代牛尊相比,周代牛尊在形象上更趋写实。在牛背的注口盖上,塑造了一头小犊作为把手,在牛嘴流口处,特别加制一个壶嘴式的出槽。除牛头两侧和腿蹄外,其他各处,包括两只弯曲的牛角以及小牛全身,都满饰西周青铜器上多见的夔龙和饕餮纹。从整体造型看,它较之商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更显得生动和具备神态。

驹尊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驹尊,因为在象形青铜器中,极少见有用骡马形象的,这件在陕西省郡县出土的西周时代的驹尊,就成为“物以稀为贵”的珍品了,这件骡驹形象的青铜器,看去很象一件独立的动物雕塑品。驹身光素无纹,仅在腹部两侧雕有葵形纹饰,显得简洁朴素,这正反映了西周晚期的风尚和社会经济情况。

牺尊 属于东周春秋时代的象形青铜器,较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于安徽寿县的一件楚国器牺尊,所谓牺尊,原是商、周青铜器中用牛羊等动物形象以作盛酒器的统称。这里的一件是用的羊的形象,但把两只弯角变化为腹部的纹饰。从整体的造型来看,它是从圆鼎的形象演化出来的,更加以动物形象化,就完全改变了气质。

匚也和牺尊 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中,有一件用为取水的匜和一件牛形牺尊,时代一是春秋,一是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从这两件器物的形象上,可以看出古代工奴们在器形演变上的匠心。

商、周,春秋时代的象形青铜器为数尚多,以上仅是例举几件比较典型的制作品。

关于奴隶社会时期一般的雕塑制作,属于商代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一地就很丰富,其他如偃师、郑州各地的商代遗址中,也有少量的陶塑动物出土。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种人像、鸟兽以及虎纹磬等。解放前发现的一部分雕塑品,如囚徒陶俑、石坐人、石鸱鴞和石虎等,现仅有照片可见。197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遗址附近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殷商贵族奴隶主墓葬,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就有四百多件,有鴞尊、兕觥等制作精美的象形器。另外,更多的是具有雕刻艺术价值的玉石人像和鸟兽动物等约有五百多件。人像中有立体和浮雕的人和人头。据《殷墟考古发掘的又一重要新收获》一文介绍:“人物的发型服饰各不相同,有的跽坐戴冠,有的赤足盘发,衣纹清晰,腰带紧束……“,出土这样多而完整的玉石人像,在殷墟还是第一次。”“数十件动物雕像中,有象,虎、熊、牛,羊、马、猴、兔等兽类,鹰、鹤、鸱鴞、鸭、鸽、鹦鹉等禽类,又有龙、凤、龟、蛙、蝉、鱼、螳螂等,品种繁多,形象逼真,雕琢精致,栩栩如生。例如象和龙的造型就十分生动。两只黄褐色的玉象,体肥耳宽,长鼻高扬;一条墨绿色的玉龙,盘身卷尾,……大理石水牛,长二十余厘米,遍身花纹,前肢卷屈,作伏卧状,三件三四十厘米高的带把象牙杯,雕刻得十分精细,其中两件,还嵌以绿松石。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据此,可以想见这一批遗物丰富而精美的情况。现就商、周时期比较突出的雕塑制作选介于下。

陶塑奴隶囚徒俑 是解放前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为数不多的陶俑之一。这件陶塑,在手法上虽显得粗糙,但从神态表情上,却能看出作者是着重刻划了人物内心感情活动。由于双臂被反缚,脖子上带有枷锁,下躯也似用粗绳捆绑,即使在如此残暴的迫害下,仍表露出坚强不屈、昂首激愤的大无畏气概,使人们从极简括的形象中,感到可贵的反抗精神,因此值得珍视。只是按照当时是用奴隶生殉而极少制作俑像替代这一事实看来,这一商代奴隶俑似应属于常例之外的制作。

石雕坐人 也是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白石雕人物坐像。图版中是一人的正侧两面,从形象和神态上判断,其身份不像奴隶,而是一个倨傲的奴隶主?再从表示周身锦绣的纹饰来看,也不类被剥削的劳动者。商代的雕刻匠工们,抓住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进行如实的刻划,正和囚徒同样,给后来世世代代留下这件奴隶社会很好的阶级历史见证。

玉雕双仔象 是1976年在安阳小屯附近殷墓中出土的多数玉石雕刻之一。两象同大,体长仅6.5厘米,属于小型雕刻,但形象写实,雕琢精致,周身饰有简单的云雷纹,标志了时代的特点。特别生动的是象的头部,长鼻卷屈,双耳下垂,从嘴部可看出它们是尚未长出象牙的雏象。两象的神情动态,都表现出一种逗人喜爱的稚气,是商代动物雕刻中艺术性较强的作品。

玉虎和石鸬鹚 是和双仔象同时出土的商代动物雕刻之一。玉虎作伏卧姿势,鸬鹚则是就石块简单加工而成,两者的造型都很简练概括,但却生动的表现出各自的形象特征和习性。尤以那只善于捉鱼的鸬鹚鸟,在雕出整个体形部位的同时,特别突出了储存鱼类的鸟嗉部分的庞大,显示出以捕鱼作为天职的特点。从整体上说,它虽是一件高仅27厘米的小型制作,却具有大型石雕的博大气魄。

玉人和玉人头 是安阳殷墟五号墓中出土的十多件玉石雕刻人像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玉人作跽坐形,高8.5厘米,周身饰饕餮兽面雕纹,头顶梳有发辫,头上身下都钻有小孔,可能为装饰雕刻物,玉人头,高仅2.5厘米,可以称得上小型雕刻,但颜面却富有表情。在三千多年前,身受奴役的雕刻匠工们,能把坚硬的玉石雕磨成这样饱含生活气息的形象,并且可以看出是一个劳动奴隶的生动形象,是难能可贵的。

玉雕长角鹿 1975年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发掘了一座西周墓,其中除出土青铜器和装饰物,还有大量动物形象的小型玉石雕刻,其中有用玉片雕成的多种形态的鹿,姿态生动可爱。尤以其中的一只带有枝叉长角的公鹿,虽属小型雕刻,造型上也只能表现出简洁的轮廓,但鹿的机敏和以美丽的长角而顾盼自得的神气却被寥寥几刀表达了出来。

关于西周时代独立的雕塑制作,按历史情况,应以当时国都所在的陕西长安一带为中心。陕西的凤翔、扶风,是西周发祥地,相信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对于西周雕塑制作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俑像雕塑,如按照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们多用人殉的情况来看,商和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都缺少俑像雕塑制作的遗留,自应是意料中事。因为在奴隶社会时代,残酷的奴隶主,用奴隶殉葬,妄想永久占有,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对于劳动力的需要,特别是在社会的变革中,由于奴隶阶级的反抗斗争,迫使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得不采用草扎、木雕或泥塑的俑人以代替人殉。所谓“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又“谓为俑者不仁”。说明以泥土为车,以茅草为人马,用俑人作随葬早已有之。这也就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有俑像雕塑的起始。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俑像雕塑应出现于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的时代。

就目前所知,关于春秋时代的俑像,仅有山东临淄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几件小型的陶质女舞俑,“虽然残损模糊,但尚可以看出人物姿态动作的生动而有力。”

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巴黎出版的一本《中国雕塑艺术》专集中,曾收集有三件标为周代(实属春秋战国)的陶俑,出土地已无可考。其中之一左肩荷有布帛织物,从形态上看,似为少数民族商人。俑人衣饰朴素,神情生动,周身饰有细小花纹,在塑造手法上,与一般陶俑不同。周身花纹,似利用圆筒工具敲印而成,与春秋、战国青铜器花纹中多见的所谓“捺印法”是一致的,也有些类似原始社会的陶器制作手法。另两件武士俑,似为模制,手执兵器虽已毁失,但勇武的形象和神态仍很突出。其中一人,甲衣上也印有鱼鳞纹,这和后来秦始皇陵前所发现的大型铠甲武士俑相较,虽显得原始,却能以看出它是秦俑表现手法的先驱。

春秋时代的俑像和一般的雕塑制作,文献上虽也曾有记载,但实际不仅是地上制作存留极少,即地下考古发掘韵出土物,也是不多见的。而且在年代上,春秋虽占有近三个世纪,但由于它介于西周和战国之间,在文物制作上,如缺少文字纪年,则往往容易与前后混淆,如此,能确定为春秋时代的遗物就更少了。例如上述山东临淄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陶俑,也有可能是属于战国时期。又在1979年1期《文物》发表的关于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的发掘,在其出土的大量有关雕刻制作中,其年代虽定为战国,但从中山国的历史情况看,有些作品的时代,也有可能归属春秋。其他这类相似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关于文献记载中的春秋时代雕塑制作,如说:“吴王阖闾冢前置石人马”,“晋灵公冢室甚瑰丽,四隅以石为攫兽,并雕男女石人四十余,皆侍立”。“哀王冢内置石床,左右妇人各二十,侍立,有执镜栉之像,有捧盘盒之形。”又“宋王偃铸诸侯之像列于屏侧”,“越王勾践命良工为臣范蠡制像,置之座前。”等等,看来似乎确有其事,这也只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掘来验证了。

中国奴隶社会的雕塑,主要是青铜器雕塑,从其多式多样的造型上,可以看出是承袭并发展了原始社会的陶器塑造的优良传统,虽然两者的社会性质不同,制作者的生活条件和制作目的也各有区别,却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点,成为雕塑艺术上的珍奇。奴隶社会的青陶器,包括象形青铜器,无论是造型或纹饰,多显示出一种威严、神秘或诡异的气氛,这正反映了奴隶主所施与奴隶们的阶级压迫和统治意识,它与原始社会陶器充满着轻快明朗的情调是全不相同的。

中国奴隶社会的雕塑艺术其成就是卓异的,说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文化艺术的伟大创造力量。身为奴隶的工奴们,即使处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仍能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灿烂的青铜器等雕塑制作,这在古今中外雕塑艺术史、工艺美术史以至科学冶金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呈现出绚烂的光彩。

人物动物和工艺装饰雕塑

青铜俑人 这是早在解放前就已出土并被盗售国外的洛阳战国古墓中一组铜银俑之一,曾收集在日人梅原末治所著的《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中。最近日本刊出的精装两卷本《中国美术》,也刊有这件作品的精美图片。

青铜卧牛 这一件于1956年在安徽寿县楚墓中出土的刀、型铜卧牛,也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雕刻,其周身饰有错金银云纹,镶嵌技术细致精巧,牛的动态也富有生气,特别是周身用白色金属镶嵌,显得更为华美。安徽省是战国楚文物出土较多之地,像这样精巧的雕刻,还是罕见的。

陶塑抵角兽 战国时代的雕塑艺术,除表现为精巧华丽以外,还有表现为遒劲健美的题材。如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一块残砖(或是半瓦当残片),雕塑一只有角的猛兽,正在与对手作抵斗之状,可惜对方形象已残缺。仅从这抵角兽所显示出的强劲的体躯和屈腰翘尾的形象所表达的力量,说明塑造者对于所要表现的主题的处理,是有一番意匠安排的。就整体的造型风格说,它具有浑圆饱满和轻捷明快的特点,给人以简括洗练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战国雕塑艺术出色作品。

木雕守墓神和联尾兽 战国时代由于手工艺的发达,不仅是青铜器和漆器制作有较高的水平,即木雕也很突出。解放后在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两件木雕,一件是名为“强梁”的守墓神,所谓强梁,系指恶神,它力能吞噬鬼怪,所以古代在死者墓内用作守墓驱邪之神。但此种恶神,并无固定形象,这给予了雕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刻划得愈凶恶就愈能达到驱鬼的目的,因而雕工们便把这一形象表现为一个半人半兽,张口吐舌的凶暴形象。也正如《考工记·梓人》所谓:“凡攫杀闪(杀)援簭(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才能显示其威力。另一件联尾兽,很可能是一鼓架,雕刻者运用与守墓兽同样的表现手法,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强化。

木雕彩漆鸟兽纹小屏 战国时代的雕塑艺术,遗留到今天的,多数是墓葬出土的各类用具所附的小型装饰雕刻物。如在1966年湖北江陵县战国时代楚国郢都故址附近墓葬中出土的一件木雕小屏,其基座雕饰有三十多条蟒蛇屈曲盘结,屏面透雕用凤和鹿组成的连续纹饰,如两凤共啄一蛇,两鹿共咬一鹰,形象生动,显示出雕者的精巧意匠。战国时代的艺术造型特点是激昂跃动,这件高仅15、长仅52厘米的小屏,所雕出的各种动物形象,正表现出了上述的动态特征。

铜立人和半跪人器座 战国时代的雕塑制作,多数未能脱离实用,即多是附在器物上作为基座,并且有的用被奴役的人物以作器物或灯的插座。如1964年在河北易县燕国下都遗址中,曾出土一件双手握持筒状物的铜人,铜人高约26厘米,正视直立,两手拱前持一筒状物,也是直竖形式,显然是为别的器物的插座而制作的。虽为器物附件,但雕铸手法非常写实而细致。从头部的发式结带和五官神貌到衣着、腰带,都有很清楚的交代,而且身躯的肌肉变化,即使裹在长袍内,仍是可以明显看出的,足以说明战国时期我国雕塑艺术已有了很高的刻划人物形象的水平。在这铜人帽带、腰带上还涂绘了鲜明的红色,说明原来连手上的器物都是经过彩绘的。又这件铜人缺少足部,从全身的比例看,是应该有双足踏在台座上才能以适称的。

从这件用作器物插座的铜人、联想到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批战国铜人中,也有一件银质(或是铜人外表镶嵌错银)的持筒人,其姿势是半蹲半跪,足下连有台座,台座的面积很大,用意在于使得上部插入的器物得到稳定。从这件半跪者的身份看,无疑是属于奴仆一类,并从右手高举的粗筒可以与右膝前同样大小的筒状物上下相对来看,显然是用作长杆器物的插座。只是在服饰装扮上,这一银质跪人所穿者是全部镶嵌有云纹的短袍,腰间束着结有双结的腰带,而不类燕下都的铜人身着长袍,光素无纹,腰带是用带钩扣接而不是条带打结。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地区不同,社会风习不同所形成。

青铜翼兽和猛虎咬鹿器座 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山国墓葬群,出土一批青铜错金银雕刻物,多数是属于小型的器物台座。如其中的两件翼兽,形象介于龙,虎之间,昂首展翅,大有腾跃欲飞之势,就其背上的平台看,显然是某一器物的双座(如屏风之类)。翼兽全身,用银线错成卷云纹,是战国纹饰中最多见者。两兽的造型精巧洗练,气势雄强,为后来东汉尤其南朝陵墓翼兽的滥觞。猛虎咬鹿,是一件反映现实形象的雕刻物,散、作手法与翼兽相类,从脊背上两个高出的基柱,明显看出是器座的装饰雕刻物。猛虎由于正在吞食一只小鹿而表现出的全身动态和气力,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精神气质。

错金银鸟兽纹青铜案座 这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故城遗址出土的多种珍奇的装饰雕刻之一。中山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出土文物中除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器以外,还有不少的珍奇雕刻物,而且多是施以精工错金银的青铜雕铸品。如其中的一件是四龙四凤四鹿纠结的方案座,以四鹿为座足,座上四龙四凤相互盘结,上承方案,“器物的铸造(包括雕工)……”非常精致,龙鳞凤羽均用金银镶错,真实生动与装饰风味的结合。这种富有创造性的雕刻艺术制作,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聪明智慧。”

平山中山国古墓群出土的工艺装饰雕刻品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的几件器座以外,还有俑人持灯、十五连盏灯、青铜牺尊和各种形式的玉雕包括玉人玉佩等,都是艺术性很高的制作。

在《文物》1979年5期,刊有巫鸿写的《谈几件中山国器物的造型与装饰》一篇富有美术欣赏趣味的文章,对于上述猛虎咬鹿,龙凤方案座等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论述,如对猛虎咬鹿说:“作者要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动物,而是尖锐的冲突;是力的进发。俯视则猛虎身体弯成弧形,犹如一张绷紧的弓,侧视则虎臀支起,匍伏擒食,形成一条S形线。……它充满着弹性和力量,造成一触即发的强烈动态,是作者对老虎捕食情态最精练的概括。”“虎身的正,侧两面的结构曲线不但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同时也造成不断变化着的视点……”

巫君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谈到“在美术史上的意义”说:“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是研究先秦美术史的宝贵资料。它们是装饰艺术、雕塑艺术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战国时代社会、思想剧烈变化的反映。”实际上这也正是战国时代的艺术造型多表现为激昂跃动的特点所由来。

青铜雕铸的装饰品 云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居住地,与战国和西汉同时的滇国,即在云南。因此,滇族或滇人文化,在古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在1955年,云南昆明附近的晋宁县就发现了滇人文化的古墓群,出土有相当于战国或西汉时期的文物雕刻铜铸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