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4:04:10

点击下载

作者:樊森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试读:

前言

“智慧”一词从来就不是什么舶来品,但近年来自从IBM“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使得智慧经济成为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引导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场革命。虽然我们从主观上总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于对全球经济的掌控、霸权而怨愤,但我们又无时无刻在无形中深受其影响和导向,如工业制造、国际金融、高新科技,到社会文化、信息网络、智能智慧、生态低碳、新能源革命等各种行业和领域。抛开地缘政治不说,从其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来讲,智慧经济无疑是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我们生产生活的信息网络经济推向了更高层,实现了从理论概念到实际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也必将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且继续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更大进步。

在我国,短短几年之内,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等词汇已经充斥着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近日,国家将提高信息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住建部已先后公布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涉及200余城市(区),基本涵盖了全国所有省份,同时国家目前倡导的新型城镇化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智慧城镇;工信部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资金,推进智能化智慧化改造。智慧化的概念、理念已成为一种方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逐渐被广大老百姓所认知、熟悉和享用,现代科技高端产品如不能实现智能智慧的应用,其必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虽然我们已逐步接受并应用智慧化的成果,但很难把其概念理解透彻。首先,智慧化的概念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通讯技术、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而产生的,因此智慧化的技术支撑是新一代多种新兴技术的整合;其次,智慧化的核心是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实现资源优化的配置,降低消耗和成本,提高生产生活各种要素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再次,智慧化的技术功能是运用新兴技术手段通过超大存储计算、超快即时传输、自动识别、即时响应、智能处理等,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智慧化的宗旨是真正体现科技人本主义,科技服务人们对追求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选择《智慧园区》立题,并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跟踪研究,是缘于园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中研智业其中一项业务就是长期从事园区产业项目研究及园区规划设计。在经过了大量园区规划设计业务实践,经历了我国园区创业、发展、成熟到提质的发展过程,在这本书之前也出版过一本《现代园区规划》,形成了我们对现代园区的认识和规划理论、依据及方法的创新。但如何适应未来智慧化的发展需求和变革,我们中研智业成立了中研智慧公司,专业从事智慧园区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应用,实际也是想回答、必须回答在新的经济阶段和局面下,现代园区如何升级提质,现在看来智慧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特征、体现和支撑,不可缺少,智慧园区是必然趋势。

通过对业界关于“智慧园区”相关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我们认为智慧园区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来管理整个园区的运行,以智慧公共管理、智慧基础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智慧环境保护、智慧安全保障、智慧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为重要内容的一种新的园区管理与发展模式。智慧园区综合采用了包括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并结合新的管理思想,赋予物以智慧的能力,实现对园区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园区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园区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利用。通过智慧化技术和资源整合,实现对园区整体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化、智慧化浪潮推动下,虽然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但目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的标准、方法并不统一和完善,智慧园区概念理论和框架体系尚未形成,智慧园区的评价体系仍然在探索与形成之中,智慧园区的规划模式、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还处在积极研究与实践阶段。为此,我们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园区的建设案例,并查阅了大量有关智慧园区建设的文献资料,研究了大量有关智慧园区应用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状况,编写了本书。希望本书能给从事智慧园区规划、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管理、智慧园区应用系统开发、智慧园区评价等工程技术人员和园区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系统思考的原则,立足于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全过程,以国家有关园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要求、新兴技术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为主要依据,反映智慧园区规划、建设、应用、管理等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相关问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全书主要包括智慧园区概念解析、智慧园区应用体系、智慧园区技术体系、智慧园区建设与运维、智慧园区建设案例等。

对于智慧园区的概念、理论、需求功能及技术框架等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因此书中仍有不足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樊森2013年8月

第一篇 概念篇第一章 园区信息化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一节 园区信息化发展历程

园区是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经济活动空间。园区,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地理空间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普遍发展的结果,也是一个国家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一、园区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园区内的产业类型也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园区的创建与探索时期;第二阶段,是产业园区的高速推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产业园区的新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产业园区的创建与探索时期(1984—1991年)

从198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传统理论观念的束缚下,园区的选址大多远离母城,不仅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条件,也无法借力母城已有的产业基础。同时,在缺乏国内建设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园区的引资工作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缺口很大。

第二阶段:产业园区的高速推进时期(1992—1996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行讲话,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沿海地区又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高潮,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段时期,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最初的14家增加到了32家,增幅超过了1倍。

第三阶段:产业园区的新发展时期(1997年至今)

这段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来自国际、国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将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调整。我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对全国范围内不符合规范的产业园区进行了清理整顿。经过规范后的产业园区数量,从原来的6866家减少到156822家;规划面积也由原来的3.2万km缩小到9949km。全国范围内的清理整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为我国产业园区的合理规划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园区信息化发展历程

园区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式开发、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几个阶段。同时,结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园区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变,园区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全人工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管理等几个阶段。(一)初级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

园区信息化初级阶段,即实现办公自动化阶段,大体上是1980年前后至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这一阶段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就是以计算机应用代替手工工作。

园区办公自动化阶段工作主要是基础硬件建设(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数据库建设和园区管理者自身办公系统的建设,主要涉及园区网站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和园区管理办公系统的开发。

初期,园区尚处在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普遍对于园区整体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对整体信息化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信息化所涵盖的功能没有全面了解。

随着园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完善,到这一阶段后期,其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具备了初步的应用基础,大多数园区已经建立了园区核心机房、园区网站、电子政务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等办公管理应用系统,同时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并在逐步完善办公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例如项目管理功能、招商管理功能、规划建设管理功能等。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园区尚处在信息化系统起步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关注对园区管理各类事务所涉及的各类办公数据的处理,还没有上升到对园区各类信息的分析、物体的感知、控制和智慧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工作;

2)范围:主要是面向园区管理者组织内部使用;

3)性质:主要实现事务性工作的信息化操作;图1-1 信息化发展阶段

4)技术:主要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5)信息交互:主要是工作中手工将信息录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操作界面或表格形式输出;

6)数据共享:园区内不同组织间、不同应用系统间没有实现数据共享,整个园区信息化呈现多个信息化孤岛。(二)中级阶段———数字化管理阶段

园区数字化管理阶段,是园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大体上是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后这段时间。这一阶段数字化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虚拟现实、3D、多媒体等技术,对园区全面地实现数字化展现。

数字化园区以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测、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园区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园区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化管理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由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所谓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位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目前在我国,数字化园区建设依然是不少园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

数字化管理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较全面掌握园区整体的运行状态;

2)范围:包括园区运行的主要参与者(园区管理者和企业)和主要组成子系统信息(办公信息系统、企业网上办公、土地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管网信息)等在内的全部园区信息;

3)性质:主要实现园区范围内的办公自动化、数据共享和园区信息的全面数字化虚拟展现;

4)技术:主要应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BI技术等;

5)信息交互:通过遥感、遥测技术获取信息,通过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信息输出;

6)数据共享:整个园区基本实现数据共享,各个组织间、各个应用系统对外提供数据服务。(三)高级阶段———智慧化管理阶段

园区智慧化管理阶段,是园区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智慧化工作的重点是通过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集中应用,将人、商业、生产、运输、通信、市政、交通、水和能源等园区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使园区整体运行效率达到最优化状态,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园区环境。

智慧化管理不同于数字化管理,但智慧化管理包含了数字化管理的主要部分,它是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园区智慧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发展模式。在实际建设中,不同园区对于智慧化建设有着不同的侧重,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了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计算中心,下一步将逐步向区内企业开放服务;而无锡高新技术园区与深圳龙岗科技园区则以物联网为建设重点,推进园区的整体智慧化水平。

园区智慧化建设重点是园区整体的可感知、可控制和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智慧化管理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较全面地掌握园区整体的运行状态,并能够自动做出控制响应,使园区整体的运行达到最优化状态;

2)范围:针对包括园区内所有人、事、物;

3)性质:实现园区内所有人员工作、系统运行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优化;

4)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等;

5)信息交互:实现人—人、人—物、物—物的实时、双向信息传递;

6)数据共享:园区内各类数据向社会开放,实现园区数据的大一统。第二节 园区信息化发展现状一、国外园区信息化现状

近十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园区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应用,努力打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园区”。

总体来说,凭借自身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基础的优势,发达国家园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较高。现阶段,国外园区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已经主要集中在园区的智慧化需求上,主要关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重点应用建设模式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领域融合应用,而对于早期的单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较少提及。(一)美国的智慧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在精心规划和部署下,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性支柱之一,进行了改革与投入。

1.现代化智慧电网

美国较早地启动了智能电网工程,该工程通过安装部署大量的智慧化电力设备,将现有的测量设施改造成强大、动态的电力系统和通信网络,并通过配电网络提供实时、高速、双向的通信服务,将现有的变电站改造成具备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发布等优化性能的“智能”电力系统。

2.智能道路照明工程

圣何塞2009年4月启动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智能控制物联网技术以新型灯具的效率为基础,通过诸如失效路灯的早期排查、停电检测、光输出平衡以及调光等功能来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同时使城市的街道、道路和公路更安全美观。

3.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了两大智能子系统,即智能基础设施和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基础设施由动脉管理、高速公路管理、意外预防及安全保障系统、道路天气管理、道路作业和维修、运输管理、交通事故管理等十三项管理措施组成。而智能交通工具则包括防撞保护、驾驶者助手和碰撞信息发布在内的智能交通工具。(二)英国的智慧健康环保建设

英国智慧化建设模式注重发展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各种智能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与方案,“绿色环境”是其智慧化的主要目标。

1.格洛斯特开展“智能屋”试点应用

2007年英国在格洛斯特建立了“智能屋”试点,将传感器安装在房子周围,传感器传回的信息使中央电脑能够控制各种家庭设备。智能屋装有以电脑终端为核心的监测、通讯网络,使用红外线和感应式坐垫可以自动监测老人在屋内的走动。屋中配有医疗设备,可以为老人测心率和血压等,并将测量结果自动传输给相关医生。此外,“智能屋”还可以提供空调温度设定等诸多功能。

2.伦敦建设“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社区

贝丁顿社区是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其建筑构造是从提高能源利用角度考虑,是表里如一的真正“绿色”建筑。该社区的楼顶风帽是一种自然通风装置,设有进气和出气两套管道,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会在其中发生热交换,这样可以节约供暖所需的能源。

由于采取了建筑隔热、智能供热、天然采光等设计,综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该小区与周围普通住宅区相比可节约81%的供热能耗以及45%的电力消耗。(三)日本的智慧化卫生医疗

2009年7月,日本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目前该战略将目标聚焦在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上。

目前电子病历系统在日本各类医院已基本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如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提供检查、治疗、注射等诊疗活动。

此外,医院采用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终端实现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实现无线网络化和移动化。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四)欧盟的智慧化可持续发展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化建设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智慧化建设的地区之一,其智慧化建设主要由四个主题组成:

1.可持续性生活:West

为了改善环境问题,荷兰启动了两个项目(West Orange项目和Geuzenveld项目),通过节能智慧化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量消耗。Geuzenveld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为超过700多户家庭安装智慧电表和能源反馈显示设备,促进居民更关心自家的能源使用情况,学会确立家庭节能方案。West Orange项目中,500户家庭将试验性地安装使用一种新型能源管理系统,目的是节省14%的能源,同时减少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2.可持续性工作:智能大厦项目

智能大厦是在未给大厦的办公和住宿功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将能源消耗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在大楼能源使用的具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电力系统更有效地运行。阿姆斯特丹启动的ITO Tower2大厦,是智能大厦项目的试验性、示范性工程,总面积达38000m。

3.可持续性交通:Energy Dock项目

阿姆斯特丹的移动交通工具包括轿车、公共汽车、卡车、游船等,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该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实行了Energy Dock项目,该项目通过在阿姆斯特丹港口的73个靠岸电站中配备了154个电源接入口,便于游船与货船充电,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取代原先污染较大的产油发动机。

4.可持续性公共空间:气候街道(The Climate Street)

Utrechtsestraat是位于阿姆斯特丹中心的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狭窄、拥挤的街道两边满是咖啡馆和旅店,平时小型公共汽车和卡车来回穿梭运送货物或者搬运垃圾时,经常造成交通拥堵。2009年6月,该市启动了气候街道项目,用于改善之前的状况。(五)新加坡的智慧政府服务

新加坡早在2006年就启动“智慧国家2015”计划,力图通过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国际上四通八达的“连城”,进而演变成为亚太地区电子商务中心。

以电子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例,新加坡政府业务的有效整合实现了无缝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架构可以提供超过800项政府服务,建成高度整合的全天候电子政务服务窗口,使各政府机构、企业以及民众间达成无障碍沟通。

由以上可见,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化应用已经不再陌生,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已经较早地认识到了智慧化应用的发展趋势,并且相继在某些重点领域逐渐取得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目前世界主要的智慧化应用集中在基础设施管理(包括能源、市政、交通等)、经济发展(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过程)、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活医疗卫生服务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等几个领域。二、我国园区信息化现状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客观上推动了园区政府管理创新的需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类园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各地区各类园区的发展壮大,园区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深入,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对园区内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信息化园区规划的重要部分

我国园区的信息化应用从最初的文件处理、网站宣传、办公自动化,到目前面向内部管理流程和企业服务功能并重的综合性信息化应用平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园区已经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建设维护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大多数园区在门户网站宣传功能和电子政务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和管理体系基础。(二)政府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互联网、3G网络的普及推广,各地园区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基础网络,目前更是在推广光纤到桌面和4G网络建设,将更进一步为园区信息化应用提供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三)园区政府网站功能日趋完善

目前,各类园区政府门户类网站建设较为完善,主要功能集中在园区政府部门政策发布、政务动态和区内企业单位展示等方面,已经成为外界了解园区和区内企业的主要信息渠道。(四)电子政务建设初显成效

依靠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多数园区的电子政务系统平台、OA系统、内部综合信息网以及一些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等技术与应用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已经开始向政务管理之外的企业与公众服务系统延伸。(五)不同园区信息化水平差异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新技术应用普及程度和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我国各地园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参差不齐。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科技综合实力较强的园区,已经开始全面建设智慧型园区工作,而较落后的园区还是处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正在建设甚至还在规划基本的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园区网站等信息化内容。

总体来看,我国各类园区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可以分为如下表的三个层次:表1-1 我国各类园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层次三、我国园区信息化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各类园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并在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应用,对经济及园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带动作用,但由于总体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一)对园区信息化建设内涵认识不清

多数园区管理者认为园区信息化建设就是实现一些政务功能、普通日常工作的计算机操作,或者把信息化建设当作政绩工程或者任务,“为建设而建设”,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对信息化应用的意义作用、功能定位、运行模式、服务对象等重点问题缺乏科学研究和系统思考。建设产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积极性往往很高,但实现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应用已经不仅仅是代替简单的手工作业,它更能实现更多的原本依靠手工作业无法实现的工作。此外,目前信息化建设早已突破了政务管理应用的范围,而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化技术主动推进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通过信息化的应用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二)对园区信息化应用功能认识不清

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重点以提升园区政府管理服务能力,面向园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各项需求。但目前多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与园区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利用程度不高。一些园区信息系统建设多从内部功能和信息发布功能出发,缺乏对园区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入理解,加上服务能力不强,导致园区信息化建设没有带动园区企业的整体发展。一些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系统应用发展不足,如节能环保类、“两化融合”类等。据统计,在国内示范性产业园区中,明确以节能环保应用为主的信息系统不到1%,提供节能减排治污服务的信息应用系统不到5%,这方面的信息应用系统还处在起步阶段。(三)园区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

一方面,由于目前在国家层面,还没有针对园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发改委等部委陆续出台了各自领域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工业与信息化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但迄今为止,针对园区信息化在满足各方面的总体应用方面的政策性文件还相对较少,导致园区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选择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整体战略上的指导和统筹规划。

另一方面,由于园区内各类管理职能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各部门基于自身考虑,各自规划建设了满足本部门需求的众多信息化应用系统,在一个园区内形成多个信息孤岛,导致整个园区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同时,由于各个应用系统数据共享难度大,降低了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进一步限制了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再利用。(四)园区建设重建设、重经济指标,轻发展质量、轻运作效率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各级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导致了园区建设工作集中在土地开发、基础建设、工业生产等方面,对于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没有迫切的意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基础建设和工业生产建设,信息化软件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落后于信息化硬件系统建设,造成了“信息数据无路可走,有路但无车可行,有车而无货可输”的现象。有些地方在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时,简单地认为是要建网、购置设备等,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

现有的一些园区信息化应用普遍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有效整合不足。由于受到资金投入、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园区信息化应用的信息容量有限,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对各种信息继续深加工的能力。加上各个子系统建设中开放性一直不足,数据共享难度大,进一步降低了整合资源的能力。(五)市场化程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多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在建设之初就存在缺乏面向市场的运营管理设计,并在投入使用后由于运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运营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加上本身服务能力不高,进一步降低了应用系统的盈利能力,加剧了系统维护的负担,更使系统的进一步自我发展可能性降低。由于信息化系统设计、建设和应用模式僵化,政府出资建设的园区信息化系统往往自我生存能力低、主观能动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六)技术、资金、人才等相关要素保障不足

从目前各地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看,园区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限制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时限制了系统的建设速度和应用规模,给园区管理造成实际压力。

从人才保障看,园区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咨询服务人才,可以通过内部人员培训和外包服务的方式加强人才服务水平。第三节 园区信息化发展环境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经济发展与政府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园区自身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园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智慧型园区的需求日渐强烈。建设智慧园区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政策环境(一)建设智慧园区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政府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其具体目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而园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龙头,需要在国家信息化战略性建设中起到勇于创新、带动发展的示范作用。(二)建设智慧园区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内需的战略选择

我国要实现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重大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是我们面对的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于经济社会整体的和长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智慧园区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园区的建设对包括交通、物流、通信、能源、生产制造、环保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而易见。(三)建设智慧园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推行绿色制造技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废弃物排放水平明显偏高。

通过建设智慧型生产系统,有利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二、经济环境(一)建设智慧园区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建设智慧型园区,是加快园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当前,正面临着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新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促进以智慧装备和智慧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现代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园区的智能化建设将是园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推进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例如,利用行业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协同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电子化学习手段,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利用智慧企业建设等,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商业流程、供应链的创新。

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行紧密结合,即快速地实现两化融合、四化融合,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使我国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握发展主动权,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二)建设智慧园区是园区自身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

推动智慧型园区的建设,是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带动地区整体繁荣的战略举措。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将提高园区管理建设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发展、招商投资、民生保障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特别是有助于投资环境、安全保障、政务公开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通过智慧园区整体服务平台的建设,最终将实现企业的“拎包入住”,有效加快园区发展速度。(三)建设智慧园区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全国范围内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同时,工业与信息化部也进一步提出《关于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两化融合”),可见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业界普遍认为,通过两化融合可以促进工业的生产工艺与管理模式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工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两化融合,对工业来说其核心就是提高管理、生产、销售水平,而工业企业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带动园区整体甚至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

但是,各企业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各工业企业所掌握资源和精力有限,同时两化融合需要在理论层面不断研究探索,需要进行大量细致入微的实际工作,所以实现两化融合绝非易事,这就需要以园区管理者为主导,整体规划、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园区的信息化为催化剂,通过实现智慧园区,以点带面,促使园区内企业融入大环境中,实现其企业自身的两化融合。

通过在园区内整体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将重塑企业的经营决策体系、管理体系、产品开发体系、生产制造体系、物流体系、营销体系和政企协作体系,推动园区拓展物流仓储、商业贸易、招商投资、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新的发展领域,再创开放性园区发展的新优势。三、技术环境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建设具有智慧能力的园区具备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信息技术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资源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园区正是在充分整合、挖掘和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管理思想和人类智慧,赋予物以智慧,从而实现对园区内各个领域的精确化管理,实现对园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由于信息技术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园区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成为必然选择,以此能更好地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进而促进我国产业园区向着增长更快、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第四节 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目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园区发展对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其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建设主体由单方向多方转变

随着园区自身的不断发展,其涵盖的方面也越来越多,目前大型园区已经向着城市综合体的方向发展。此外,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现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园区管理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园区行政管理范围内。其应用模式与服务主体已经从以管委会为核心的模式,逐步向以企业、社会为服务对象和应用主体延伸,而且,可以预见这一比重还将不断增加。

现代园区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完全政府主导向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建设的模式转变,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以政府扶持为辅,以企业主导为主的形式进行建设与管理。二、信息化应用方式的转变

随着传感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系统自身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早已突破了以代替手工作业为目的的阶段,逐步走向半自动化、半手工化,甚至全自动化。

现代园区的信息化应用,不仅仅是对园区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展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所采集信息的分析和主动响应控制。信息系统的通信交互,已经从简单的人—机(计算机)交互,开始向人—机交互、人—物(园区各类设备)交互甚至是物—物交互的方向发展,从而赋予了物体更多的智慧,使其具备自动处理、反应、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统一平台、多系统融合

早期的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是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结构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向着大平台的集中建设部署方式转变。统一的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园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最后,能够将众多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融合和功能融合,为园区上层的智能分析与决策能力提供更多的信息保证。四、数据成为新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随着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园区内大量信息采集系统的部署,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园区管理所掌握的数据量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数据资源将像石油、电力一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园区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将逐步以数据分析与挖掘为重点,对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能力,将是园区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五、以多领域技术融合应用为趋势

现代园区的信息化应用,将突破传统信息化与控制技术等技术的界限,未来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是融合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多领域技术的综合应用。

融合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是为了支撑智慧园区运行更加顺畅,建设更加集约。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应用就是使用融合多种技术的系统成套产品,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信息产业内不同领域间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电子信息技术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更将实现深度融合。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是智慧园区产业支撑技术不断融合创新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不断融合,促使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深化。第二章 园区职能解析与智慧化需求第一节 园区职能解析

对于园区职能,业界一直有不同观点。有专家认为“园区职能就是招商引资的管理”,也有学者提出“园区职能主要是土地规划与基础建设”,等等。但综观各类观点,相同的一点就是缺少系统化思维,大部分只是对园区职能中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些职能做了思考和探索,对影响园区系统职能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发展周期的思考和探索比较少,这也导致以往的观点不能满足园区职能在新时期下新要求。

本节将从园区主体、环境及领域三个角度出发,针对园区各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通过各个角度进行阐述和系统化梳理,从而总结出园区所具有的具体职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园区新的管理方式的转变,最终提出园区的智慧化需求。一、园区运行的主体

园区是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产业政策规划为规划与建设基础、以园区管委会为园区管理者,由众多区内企业与相关支撑系统所组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主体包括:园区管理者、园区企业和园区内各类工作人员,同时涉及园区的上级管理者和外部关联组织。下面,我们重点从上述三大主体进行分析:(一)园区管理者

园区管理者(即一般所说的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运行与发展的核心,主要承担园区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建设与协调工作。现代园区的管理与运作是管理、协调、服务三维一体的系统工程,园区管理者既要履行好地方政府委托的各项政府管理职能,更要发挥平台作用,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各类园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1.行政主导型

这一类型的园区,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中小型园区。大部分园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管理体制。但这是一种过渡形式,当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功能健全以后,这种管理模式就不适应了。这种类型的园区按照组织结构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纵向管理型和集中管理型。(1)纵向协调型管理模式

纵向协调型园区管理模式,强调由所在地区的政府全面领导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设置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原政府行业或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园区内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和日常管理仍由原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管委会只负责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不直接参与园区的日常建设管理和经营管理。所在地区政府负责园区内的市政、交通、公安、消防、卫生等的管理工作。纵向协调型管理模式典型的组织架构如图2-1所示:(2)集中管理型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型园区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园区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由当地政府在园区设立专门的派出机构———管委会,全面管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管委会可自行设置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等部门,可享受政府的各个相应部门的管理权限,同时也接受上级部门必要的指导和制约,真正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即采用此种模式,典型组织架构如图2-2所示:图2-1 纵向协调管理模式图2-2 集中管理模式

2.公司主导型

公司主导型也是企业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作为园区的开发者与管理者。目前这种管理模式在县、乡(镇)级的园区和高新区中使用较多。在这一模式中,地方政府并不设立派出机构,而是通过政府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建立园区开发公司作为经济法人、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并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如协调职能等。

开发公司直接向所在地区政府负责,实行承包经营,负担土地开发、项目招标、建设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和规划管理等职能,而园区的其他管理事务,如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管理、公共安全等,主要还是依靠当地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如图2-3所示:图2-3 公司主导模式

3.混合管理型

混合型园区管理模式又可分为政企合一型和政府分开型。(1)政企合一管理模式

政企合一管理模式是在管委会下设一个开发公司,管委会负责决策、职能管理以及服务性工作,而开发公司则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开发公司尽管是经济实体,但管理行为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行政性的,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在人员设置上相互混合,负责人通常是互相兼任,即通常所说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的管理具有双重禁止,不仅行使审批、规划、协调等行政职能,同时还负责资金筹措、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事务,而开发公司和专业公司基本上没有自我决策权,典型的组织管理模式如图2-4所示:图2-4 混合管理模式(2)政企分开型管理模式

政企分开型管理模式是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权,不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起到监督协调作用,而开发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的行政权与企业的经营权相分离。政企分开模式,目前为我国大多数园区所采用。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表2-1 园区管理模式特点

综上所述,虽然各个园区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园区管理委员会都是负责组织协调园区规划、开发建设、服务企业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如下:表2-2 园区管委会主要职责

续表

除了以上职责,园区管委会还负责包括园区环境监控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务类职能。(二)园区企业

园区企业一方面是园区管理者的主要服务对象,另一方面作为园区运行和发展的主体和主要力量,也会主动影响和推动园区的发展与变革。

1.作为主要被服务对象

园区良好的管理服务能力与基础环境,是园区招商引资和在园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园区政策和优质的基础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意向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快招商进度,同时依托园区自身的企业扶持力度、产业配套和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能够在短期内吸纳和聚集大量的人才、资金、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并有机地结合而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当企业群聚集到达一定数量,则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聚焦某一产业的产业带(区)。因此,园区企业对于园区的基础建设、产业政策、园区服务能力、上下游配套情况、人力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作为园区发展主体

作为园区发展主体,园区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园区主要企业的辐射功能与效应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技术的辐射效应,主要企业的技术优势将快速成为当地整体的技术优势;二是经济的辐射效应,龙头企业的发展将快速带动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迅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三是管理的辐射效应,主要企业自身的高水平管理能力,必然对相关企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向其他企业输出高水平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从而带动园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四是主动的产业转型带动效应,园区主要企业主动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从客观上将直接带动园区整体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可自然地淘汰落后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如新型服务业等;五是园区主要企业的进驻与发展,将快速大量地引入人才资源,形成人才聚集优势,对园区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园区企业的主要功能包括:

1)促进园区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作为园区主要被服务对象,随着园区企业自身发展,将对园区自身的建设水平与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客观上将促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与管理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持续优化。

2)促进园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园区中的核心企业,既可以完全自主建设面向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综合企业服务平台,也可以与园区管理者合作,建设面向园区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模式,拓展自身业务范围。通过综合的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带动园区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基于集中的统一公共平台,将有效降低园区企业整体的运营成本,加速园区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

3)提升产业链整体管理运营能力:通过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在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系统等各个环节的协作与优化,能够迅速带动上下游企业管理、生产制造、商务销售、库存运输能力的提升,既提高各个企业生产效率,又降低相关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使园区整体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4)人才培养:以上所提到的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和产业链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整个过程中,必将培养出大量职业化素质较高、专业化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是园区企业对园区的直接贡献。

面向企业的主要职能如下表所示:表2-3 园区企业的主要职责(三)园区社会社区

鉴于园区的逐步发展壮大,驻园企业的日益增加,园区的主要功能从单一的生产向城市化转变,园区内容纳了大量的各行各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水平的从业者,园区已经不仅仅是这些从业者的工作地点,也逐渐发展为他们的生活地点,园区社会社区应运而生,而这些从业者对于园区的发展与管理有着共同的基本要求:

1.劳动保障需求

作为劳动者,他们需要园区管理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与劳动保障,其中涉及人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管理、人才求职辅导等功能。

2.社会安全需求

作为个体,劳动者需要园区管理者满足对于个人安全的基本保证,既有针对社会犯罪的有效防范,又需要对火灾、水灾、交通安全等灾害的防范。

3.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空气质量、环境卫生、工作环境、饮食质量等都更加关注。同时,劳动者对于工作环境的改善、办公环境的舒适性也将有更高的要求。

4.医疗卫生需求

园区管理者需要给园区内从业者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5.教育培训需求

对于从业者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6.生活文体需求

生活文体方面的条件,是从业者基本的生活保证,有利于园区内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这一类职能,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生活类服务与社区内服务两大类如下表所示:表2-4 园区社会社区主要职责二、园区运行的环境

从环境的角度看,园区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对园区有关的各种环境进行管理、影响,并加以改变的能力,最终得到最适宜园区发展的综合环境。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生产力,优美、和谐的园区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一)按照内外环境划分

1.内部环境

园区内部环境主要指园区所辖区域内部,由园区控制、管理的各项要素,包括生产、生活、办公、文化、娱乐、安全环境,包括园区的绿化、卫生、通信、交通、水电气等设施,也包括园区政策、支持等服务。

2.外部环境

园区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园区所在区位及国家政府政策支持环境,它们是影响园区规划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园区所在区位周边设施环境、卫生环境、科研环境、交通环境等,也包括国家、政府对该区域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及优惠等。(二)按照软硬环境划分

1.硬件环境

园区硬件环境主要指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包括园区供水、供电、通气、通信、交通、物流、绿化率、大气环境、生产办公大楼等,好的硬件环境能有效提高企业投资信心,吸引投资商。

2.软件环境

园区软件环境主要指园区产业服务环境,包括优惠政策、技术服务、资金服务、企业服务等,优质的软件环境可以保障园区可持续、健康发展。(三)环境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1.政治(行政)环境对园区影响

政治环境对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一个开发区能否成功,其根本取决于政治环境。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即使没有资金、人才和技术,也可以吸引过来;相反,没有好的政治环境,即使有资金、人才和技术,也会流失。行政环境的改善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原来的包办一切的做法中解脱出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格局。

2)精简管理机构。园区的一大特点是机构设置综合化,按照管理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地精简机构设置。对区内企业的服务、管理、指导全部由一个部门来施行,这样既精简了机构人员,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

3)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及行政人员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如“一站式”服务、“一门式”服务、“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等。

4)更新管理观念,树立大胆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2.经济环境对园区的影响

园区除了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实现特定的经济职能,直接参与园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例如自行筹集、融通资金,实行滚动发展,自主对园内土地进行规划、征迁、开发和转让,要对园区一些经济实体进行投入并实现产出等。园区经济环境的改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负盈亏和管理科学。园区的经济职能通过其拥有产权的综合公司或专业公司来实现的,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大多数园区是在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自主创业而发展起来的。有的园区由地方政府划拨了小部分启动资金,有的则完全是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开发的。目前我国开发区主要的融资渠道有:商业银行贷款、政府给予贴息政策、国家开发银行贴息贷款、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与外资联合开发、委托国内有成功经验的开发区开发等。

3)建立产业集群,发挥比较优势。为了正确地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对该地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来确定该地区应当优先发展什么产业。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形成自我强化的发展态势,积聚的规模越大,其优势就越明显,就越能体现规模经济的优势。

3.内部环境对园区的影响

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包括港口和交通道路、开发区基础设施、通讯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甚至产业簇群的集聚度等。软环境主要包括富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等。

环境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园区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且让人尽其才,必须依靠吸引人才的政策,留住人才靠舒适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要人尽其才则靠工作环境。通过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园区在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必须站在人本立场上,充分关注园区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要求。三、园区运行涉及的领域

随着近些年园区的不断发展,现代园区已经不再是早期园区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逐步向着城市综合体的方向发展,园区的管理与运营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在此,我们将园区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为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和社会服务六大领域,六大领域又可细分为26个功能:(一)园区公共管理领域

公共管理,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这一领域,以园区管委会为核心,其作为园区内的政府角色,在园区内行使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

1.园区政务办公管理

园区政务办公管理主要针对园区企业日程业务服务的日程管理,主要包括园区业务流程导航、业务办理、行政审批等工作。

2.园区内部办公协同管理

园区内部事务管理是针对园区管理者内部日常工作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办公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绩效管理等工作。

3.园区统一物业管理

园区统一物业管理主要是针对园区内物业的开发、租/售、物业服务、建筑办公环境、物业相关配套设施的管理等工作。

4.园区综合管理中心

园区综合管理中心,作为园区的管理与监控中心,通过信息技术的集中应用,实现对园区全部区域、园区各个子系统设施、园区整体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控,并提供相应的园区管理手段,园区综合管理中心就是运行园区的驾驶舱。(二)园区基础配套领域

基础配套是园区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园区的建设和经营,首先需要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以满足园区企业的运营生产和从业者的生活要求。

1.园区土地管理

园区土地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编制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征用与划拨、土地报批与审查、土地开发建设、土地利用情况检查与监督、土地资源统一管理等工作。

2.园区规划管理

园区规划涉及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两部分,其中空间规划是基础、产业规划为主体。具体来看,园区规划涉及土地规划、道路规划、布局规划等,产业规划涉及产业链规划、运营规划、供应链规划等领域。

3.园区基础建设管理

园区项目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依照园区规划,在园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其工作流程包括了工程的勘察设计、检测、监理、施工等各项具体工作。

4.园区市政管理

园区市政管理主要包括对园区内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其管理对象和范围相对复杂,如水电气热及通讯的保障、环境卫生的保障、园林绿化与夜景照明、防灾防火防盗等工作都包含在内。

5.园区交通管理

园区交通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园区内路面交通秩序管理、机动车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交管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三)园区经济发展领域

经济发展是园区发展的最主要要求与考量,其中涉及园区的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链打造、企业竞争力促进与提成、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工作。一方面,园区管理者可以起到适当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园区企业也可以主动对园区内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进行积极地调整与推进。

1.园区招商管理

园区招商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园区招商引资、内外资投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审批、审核报批工作,园区内企业的档案管理及有关的统计工作。

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投资咨询、事务代理服务等服务性工作,帮助企业与相关管理机构的沟通联系。

2.企业生产管理

园区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工作,又称生产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工作,即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计划工作,即编制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生产控制工作,即控制生产进度、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

3.物流运输管理

园区物流运输管理主要包括区内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同时包括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处理工作。

4.企业服务管理

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了针对企业的财务、办公、营销、人事、行政等工作的管理。

5.企业质量管理

面向园区企业的质量管理服务包括园区企业内各个部门、园区内所有组织、所有人员的、全工作流程的质量监控,通过把专业工程技术、先进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帮助园区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四)园区生态保护领域

生态环保,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是针对现有情况,对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新型能源和新的节能技术,以此努力促进园区发展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最终实现经济发达、运转高效、环境优美的和谐园区。

1.生产办公环境管理

主要是针对生产办公人员工作环境的管理,例如办公场所的照明、通风、给排水、温湿度、消防管理、人员出入管理、泊车管理、通信服务等管理工作。

2.园区环境污染管理

园区环境污染管理主要包括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与处理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3.园区能源供给消耗管理

园区能源管理包括园区内电力、油/气、热力等能源供给与消耗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主要涉及对电力的管理工作。

4.园区绿化与环境卫生管理

园区绿化与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园区绿化管理、景观管理、环卫工作管理等。(五)园区安全保障管理

安全保障是园区实现和谐发展的必要支撑,又可细分为公共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防灾减灾。

1.园区公共安全管理

园区公共安全管理包括人员的个人安全、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社会公共安全防控,具体来说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2.园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

园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就是针对在园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园区消防安全管理

园区消防安全管理包括对园区内公共区域、办公场所、生产场所、餐饮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等全覆盖的消防安全预防、检查、预报与防控等工作。通过对各个场所制定严格的消防安全标准,并执行定期安全检查以达到提前预防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各个场所火灾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消防工程实施,确保对于火灾险情做到及早发现、快速响应,对于救灾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科学调配。

4.园区防灾减灾管理

园区防灾减灾管理,包括了对洪灾、大气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环境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园区防灾减灾工作是一个跨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各个专业领域的情况监测、状态分析、预报及响应流程等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因此必须做到统一部署、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在这方面园区管理者统一管理的任务不可忽视。(六)园区社会服务领域

社会服务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辅助配套,对于园区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园区内医疗卫生服务

园区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园区从业者健康档案的统一管理、基本医疗设施的配套与运营、定期的工作人员体检服务、特殊疫情的快速响应等工作。

2.园区文化教育服务

园区文化教育服务,主要体现在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工作培训服务等职能,同时有可能催生出具有园区特色的培训服务市场和相关专业化的服务企业。

3.园区体育娱乐服务

园区体育娱乐服务,作为园区内从业者基本生活保障,不可或缺,同时也是构建平安园区、和谐园区的重要环节。

4.园区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服务

园区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服务分别服务于园区企业与个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在园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咨询、人力管理服务与猎头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为从业个人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档案管理等工作。第二节 园区智慧化需求一、什么是“智慧化”?

智慧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慧化。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由于计算机的出现,通过将信息转化为数据成为计算资源,由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以在网络中互联互通,通过通信传输,将分散的信息转化为集成的信息,从而得以更好地应用。第三阶段是智慧化,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具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二、园区智慧化需求分析“智慧园区”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园区各类要素互通与协同,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园区,使得园区人员管理更精确,工作更便捷,生活更幸福。其本质是通过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连接、更加集中和更加有深度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生态、高效、和谐与幸福的园区。园区智慧化需求总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宣传推广,塑造园区品牌。建设园区网络宣传平台,全面推介宣传园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愿景、资源禀赋及园区名优企业、品牌产品,通过园区宣传片网络视频、在线浏览、交流等功能,扩大园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产业集聚,塑造园区品牌。

通过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统一数据库,对土地、水、电力、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通过资源共享、统一协调,做到资源智慧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协同办公,提升园区效能。以办公系统为平台,以协同信息流为约束,通过改善办公方式,建立起园区管委会内部、管委会与上级部门、管委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平台,让园区管理者、服务者和企业形成整体联动,提升服务效能。

强化招商管理,提升招商效率。以园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建立网络化展示查询平台和招商项目数据库,实现企业落户在线办理,提高招商服务的效率和成功率。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建立园区内外部资源和信息共享及网络协同办公平台,全面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和在线办理服务,降低直接和间接运营成本,提高园区及企业效率,增强园区竞争优势。

实施项目管理,保证建设进度。对园区重大建设项目从规划、招标、建设到项目竣工验收等环节,通过项目投资预算、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使园区建设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进度。

创新市政管理,优化服务环境。对园区市政、公用服务信息化的各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专业系统和各终端系统之间的集成,达到园区市政公用设施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实现园区市政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园区。通过对园区危化、治安、交通等关键节点即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采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园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提升园区安全管理的科学水平。

优化园区环境,建设绿色园区。通过园区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采用新一代信息、物联网及数字模型分析等先进技术,对园区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污染源实时监控、环境指数发布、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升园区硬件环境水平。

强化社会服务,打造数字社区。通过电子政务平台、门户网站的信息集成,对园区内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各类社会事业实现政策、信息发布、办事指南,并与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接口,实现数字化管理。

根据上一节针对园区功能的分析,我们总结出现代园区信息化的需求功能见下表:表2-5 现代园区信息化需求列表第三章 智慧园区概念与特征第一节 智慧园区的提出

无论是信息化园区、数字园区,还是智慧园区,这些概念都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出的,最早来源于“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这个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8年,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演讲中提到(《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法》/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按照戈尔的描述,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种分辨率的三维地球展示。可见,在戈尔看来,数字地球的重点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和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存储海量信息数据的应用系统,以实现地球的数字化展现。

从1999年前后开始,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园区的概念在我国引起巨大反响,与“数字化”相关的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园区等名词层出不穷。总体上说,数字园区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在园区管理领域更具体的体现,也是传统园区的数字化形态。在我国的数字园区建设实现中,主要是通过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各类园区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多方资源,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实现数据共享,实现了园区各个行业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相结合的三维虚拟现实展现。通过数字园区的发展,各个园区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和运行数据,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挑战包括园区级海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储、利用等处理问题,多系统融合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园区发展异化问题。更主要的是,目前所实现的数字园区,都只是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单方向传递(数据的上行传递),及通过记录与测量手段将实体数据记录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并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而忽视了,或者说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数据的下行传递与应用(及对物理实体的控制数据的传递)。

近几年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园区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演进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可实现物理实体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伴随信息化与自动化两化融合的趋势,信息技术在对工业时代各类产业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改造之后,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新的认识,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新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园区形态演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智慧园区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园区”的概念源自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智慧地球”的愿景。所谓“智慧地球”,简而言之就是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应用新一代的IT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各个角落,将电网、铁路、桥梁、公路、隧道、火车、汽车、生产机械等各种物体普遍互联,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们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实现全球的“智慧”状态。

自2008年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的地球”愿景以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向各个行业渗透,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电力、智慧食品、智慧政府等,甚至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概念,全球都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其中“智慧城市”是IBM公司“智慧的地球”愿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智慧城市在园区中的具体体现,即是智慧园区。智慧园区是智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实现智能城市的重要试点区。

对于“智慧园区”相关概念的认识,目前在产业界和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不同组织、不同学者、不同厂商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发表了对智慧园区的不同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例如:

在IBM公司《IBM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中指出:“智慧园区是通过主题园区和虚拟园区的同步建设,加强国内各类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科技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IBM认为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直接为科技园区管理方服务,进一步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二是间接为园区内的企业服务,通过综合主题园区和虚拟园区的优良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宣传推广,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撑,最终让园区和企业实现共赢。

总体上说,业界目前对于“智慧园区”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认识。在本章,我们试图从园区的管理、园区的运行、园区的服务和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全面地对“智慧园区”概念做以全面阐释。第二节 智慧园区概念一、智慧园区概念定义

首先应该说明,“智慧园区”是园区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园区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所谓“智慧”,是指组织机构、基础设施、运营设备等能够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所处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并且能够及时、正确地做出响应和处理,使自身运行状态达到最优化状态的能力。

智慧园区,就是要集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慧,两方面互存互动、互促互补,以实现园区运营、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园区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综上所述,我们给智慧园区以规范定义:智慧园区就是要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各个关键环节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使园区整体的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为园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一句话概括智慧园区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的应用,实现园区整体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最终以实现园区运行状态最优化为目的。

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种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其总体基础以园区所掌握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为基础条件(三大基础条件);总体布局以面向“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六位一体园区(六大应用领域)为总体布局;总体支撑以云计算、物联网和泛在网络为技术支撑(三大技术体系);总体任务以实现“效能园区、实力园区、美丽园区、平安园区、幸福园区”六大园区为核心目标(六大任务目标)。(一)从基础条件来看

智慧园区的建设需要人才、技术、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以管理者所具有的前瞻性信息化应用意识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络等代表性技术)为支撑;以园区所拥有的和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数据信息等)为保障的系统化工程。(二)从整体结构来看(包括技术体系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

智慧园区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通过推进基础性和应用性两大类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并提供统一的应用平台,来实现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其中,基础性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典型的泛在性特点,需要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具体集中在云计算能力、云存储能力和网络接入能力等几个方面,这类信息系统是智慧园区建设的系统基础;而应用型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重点专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园区管理、电力管理、交通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众多方面,这类信息系统是智慧园区建设的系统主体。(三)从服务对象来看

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是园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建设智慧园区就是要随时随地、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的科学、高效、绿色、和谐、便捷的运行与发展。第三节 智慧园区特征一、智慧园区总体特征

智慧园区的实现是多技术融合、多系统融合、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性应用系统,一个成熟的智慧园区需要具备包括完全可控制的全面感知能力、各个子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力、园区数据信息集中共享的整合能力、与内外部系统的协同与优化能力、基于主动学习和智能响应的智慧化运行能力在内的五个主要能力,这五个能力概括智慧园区应用系统从具体到整体、从底层到顶层的主要特征。

全面的感知与控制———包含对园区组织、企业、基础资源、设施设备的管理、规划、控制与优化;

通信的互联互通———实现园区运行中所包含的各类子系统间互联互通,满足园区内各类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

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一方面实现不同组织之间的业务整合,另一方面实现园区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后一方面实现从数据到系统的优化整合。最终,使园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各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系统的协作与优化———首先实现园区运营管理内部的部门协作、工作协同,后期实现园区、企业、服务部门等不同机构的协调统一;

主动学习智慧化运行———使园区具备自我学习、智能响应的能力,实现园区管理运行从被动式的滞后管理运行,向基于数据资源的主动式学习、智能挖掘分析、提前预测预防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二、智慧园区全面感知与控制

感知与控制就是将各种创新的传感器嵌入到园区各种物体及设备之中,使园区内每一个物体和系统都可以被感知并控制。这意味着把整个园区系统(包含规划、建设、办公、建筑、道路、运输、照明、能源、给排水、环境污染等)的状态转变成定量的数据,从而使整个园区系统具有可计量性,能够进行数字化展示,为控制和预测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建设全面覆盖、集约共享的园区感知网络,能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系统提供视频、数据、位置、环境等多种类型的全面感知信息。

不断完善、拓展园区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高速接入,并通过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建设,为各类智慧化应用、企业和公众提供全面覆盖、透彻感知的信息通道。

通过身份、位置、图像和状态等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形成覆盖整个园区人员办公、基础建设、交通运输、环境控制、企业生产运营等重点区域和设施的智能互联感知网络,为园区的管理与服务、安全与应急、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环境安全、企业生产等部门提供智慧化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有机互联,从信息汇聚阶段向协同感知阶段和泛在融合阶段迈进,实现人—人、人—物、物—物的智慧化融合,发展智慧化园区的物联网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有效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促进生产管理、园区管理、商业流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向精细化、动态化和全面感知的方向发展。三、智慧园区互联互通

通过互联网给各类工作数据、物联信息和各个应用系统信息的全面集成提供网络通路,建立彼此之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流程控制。这包括传感器同网络的互联、系统与系统的互联、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互联。

高速泛在的通信网络将为智慧园区提供良好的信息应用基础环境,让各种数据、语音、视频、图像等都能不受约束地在其上实现园区子系统之间和园区内外的有效配合。智慧园区通信网络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信息化发展的宽带化、无线化、移动化、综合化、智能化的趋势。将在智慧园区建设先进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和业务网络,以满足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种信息通信业务需求,最终使智慧园区的通信网络成为一个具有领先水平,并满足日后长期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宽带多媒体信息通信网络。四、智慧园区信息共享与整合

园区将感知和互联到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中心的规则、流程、分析和计算,并显示当前园区各项系统状态,预测未来趋势,进行预见性的决策支持,就如同人类的大脑中枢系统。

构建园区统一的计算平台、存储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推动园区信息化的集约建设,逐步实现各应用系统在IT基础设施层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层面的统一存储与交换、应用集成层面的协同整合,安全与运维层面的集中保障,并通过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面向企业的计算与存储服务,既能实现园区内整体的绿色计算,又能减轻企业对业务计算的负担。五、智慧园区协作与最优化

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园区中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运行,达到园区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

以新技术发展应用、智慧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两化融合为主线,从行业、园区、企业三方面推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以产用结合为手段,一方面发挥新兴技术、智慧产业对经济发展、园区运行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园区信息化建设为新兴产业创造发展环境。

依托统一共享的计算平台,实现大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能力,统筹规划推进大规模智慧应用项目建设,选择优先建设一批经济推动明显、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利于促进产业转型、条件较成熟的重点智慧示范工程,以园区智慧应用和面向企业的智慧服务应用为目标,逐步建成多样化的智慧政务、智慧市政、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决策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并通过系统之间的智能融合,将各个子系统应用深度逐渐从单一系统应用向整体园区系统整合目标转变。六、智慧园区智慧化运行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再利用,使信息数据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资源,对这一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将进一步提高智慧园区运作的效率和发展潜力。因此,智慧园区建设把开发支撑园区运作的信息资源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建设智慧型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园区管理者和企业及社会在数据、信息、知识、能力、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促进能源和材料等相关资源的节约使用、拓展使用和创新使用。因此,信息资源将成为智慧园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与“智慧园区”相比,传统园区的发展是以生产要素为驱动的规模化扩张,忽略了对园区发展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而“智慧园区”则是以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为支撑,强调均衡有效地提高园区运行和管理效率,跨越式提升园区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

未来,智慧园区的建设可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园区运转高效有序、产业经济充满活力、环境绿色节能、生产品质高效、社区生活尽在掌握。我们提出的智慧园区的愿景是:以智慧园区建设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为园区丰富的信息化应用奠定全方位基础;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信息应用覆盖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智慧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人人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和实惠。第四章 智慧园区发展目标

智慧园区的成功实施,将推动园区内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节约园区中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新发展形态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设智慧园区,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园区政府服务能力、有利于创新园区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各地园区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园区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智慧园区的建设在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六个最主要方面对园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提升园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效能园区

在园区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在我国,各级园区政府不仅在园区管理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管理者和协调员的重要角色,而且其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日益凸显并变得重要。一方面,园区政府拥有政策法规、经济运行到园区规划、产业扶持等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获取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各类统计信息、企业扶持政策信息等的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园区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园区管理职能的监督需求日益强化。园区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相当强的程度上影响着园区经济发展和园区整体信息化进程。

1.园区信息化的应用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园区政府

在服务方面:园区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对外宣传发布和管理系统使公众迅速了解园区管理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园区政府管理服务部门和规划建设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的上网使园区的服务更加完善,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

在管理方面:园区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之一就是实现网上办公。园区通过网上的园区与企业数据共享,获得真实、全面、准确、及时的企业信息,由园区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加工,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帮助园区进行决策,来调节园区政策,实现其调控作用。

在市场方面:园区政府利用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和企业采购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招标,完成采购过程,大量地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在网上实现政府采购的国际化。

2.园区信息化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园区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园区信息化为园区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应用工具,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园区工作人员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网上办公、远程会议、数据共享的产生,打破了园区管理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管理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以前无法想象、无法实现的政府服务成为现实,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同时,园区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园区信息化使各个职能部门拥有了统一的服务平台。企业与公众在这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一体化的园区政府,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此外,政府信息化使决策实施情况的及时反馈与互动成为可能。园区职能部门可以将拟推行的重大举措放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决策后,政府机关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并据此完善或追踪决策。

3.智慧园区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园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园区政府政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园区规划与建设情况、重大工程的酝酿决策、园区企业扶植政策、各种企业发展扶植基金等企业关心的信息,都能通过现代化的政府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到达企业管理者手中。园区政府管理运作成阳光化作业,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园区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企业的利益。政府信息化还可以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实施政府信息化后,由于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所用时间也都可以被查出来,有利于领导与企业的监督,并且把办事的规范归纳成标准的东西,人为因素被大大减少,降低了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二、提供高效的园区基础设施管理,建设可靠园区

园区基础设施包括供水、能源、交通、通信、环境、防灾和办公生产场地等子系统,它是园区实现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先决条件,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一般称之为“九通一平”(九通一平是指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通给水、通雨水、通污水、通电、通讯、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

园区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高可用性、高效率高负荷、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运转。同时,对于基础设施正常的损耗和可能故障,智慧技术能够做到提前预警、实时监控、自动反馈,甚至可以做到自动处理或者提前处理,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的可靠运转。三、促进园区经济增长,建设实力园区

通过园区智慧技术的建设与应用无疑会大大提高园区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对园区土地占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各方面的资源利用做最优化配置,实现园区运营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方面,园区通过搭建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统一的物流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园区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并给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通过园区整体的智慧型系统建设,将显著提高园区发展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园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助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并在生产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1.建设智慧型园区,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化及现代管理思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使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代企业若想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和发展,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众多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用于各类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信息技术产品全景图如图4-1所示:图4-1 企业信息化应用全景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业链的优化再造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园区产业向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对园区资源的整合优化,降低园区运营的整体成本,进一步提升园区企业的竞争能力。

2.促进制造能力与生产效率的提升

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当生产过程中有实时事件发生时,信息系统能对此及时作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准确的数据对它们进行约束和处理。这种对状态变化的迅速响应使得信息系统应用于生产过程,能够减少企业内部那些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生产运作,同时提高了工厂及时交货的能力,改善了物料的流通性能,提高生产回报率。

例如,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某光电元器件制造商,在我国几大城市设有制造基地,该公司制造工艺过程所采用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还是靠员工加工水平和能力。由于光电元器件的加工工艺仍不成熟,其成品率仅为50%左右。

在该公司对于其生产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启动了生产过程信息化项目,通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结果显示,该公司物料减少了40%,成品率提高20%,存货周转率提高20%。

在降低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方面,公司在未上系统时,存货资金占用率高达50%~60%,公司需要非定额人员三十多人(仓库工人),库存准确度无法统计(基本都不准),生产供料及时性无法保证,生产供料准确性无法保证,先进先出符合率比较差,顾客订单完成率无法统计,进货检验及时性较差,顾客满意度75分,低于安全库存次数基本每天都存在,技术文件差错次数每月在5次左右甚至更高,工单成本准确率无法统计,报价及时准确性无法保证。而在企业上线了ERP、MES、PDM等系统,并将多个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之后,存货资金占用率下降到30%,公司仓库人员减少5人,库存准确度在90%,生产供料及时性95%,生产供料准确性99%,先进先出符合率90%,顾客订单完成率95%,进货检验及时性99%,顾客满意度85分,低于安全库存次数每月10次,技术文件差错次数每月3次,工单成本准确率98%,报价及时准确性98%。

据统计,以上几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每年为该公司挽回损失500万~600万元。

3.促进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科技研发与产品设计,有利于提升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增强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协同设计、优化分析、性能测试、过程仿真和虚拟装配等,把计算机运算的快速性、准确性同研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制成本,降低研发风险。

例如,东方电机公司通过虚拟设计、仿真试验技术的应用,成功研制设计出700MW级巨型混流水电、1000MW级核电、1000MW级火电等代表业务高端技术的产品,年设计制造能力提高了一倍,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此外,两化融合还可以促进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再如上例提到的某光电元器件制造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成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使产品的制造周期缩短将近一半。

4.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园区、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将诞生一批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和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例如,物联网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诞生了以为客户提供节能技术应用的服务性产业———节能服务产业。据《2008—2009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节能服务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587.68亿元,同比增长40.83%;综合节能投资为360.37亿元,同比增长42.33%,其中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投资增长到195.32亿元,同比增长67.37%。我国节能市场十分巨大,投资总额高达4500亿~6000亿元。由此可见,节能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合同能源管理(EMC):即服务企业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服务企业收益不以项目建设投资额作为回报,而是由项目实施后节能效果进行考量,由客户根据节能效果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服务企业报酬。

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园区的应用,将有力促进包括节能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包括IaaS服务、PaaS服务和SaaS服务)等在内的新型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并以此促进服务企业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四、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园区环境,建设美丽园区

对于现代园区发展,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推行绿色制造技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中,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建材生产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等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使煤炭燃烧得更充分。

实践表明,通过对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高能耗行业的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企业能源、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广能耗合同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新机制,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可以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上海杨浦区政府采用西门子的楼宇自动化技术对其办公楼进行升级改造,改善供暖和空调系统、照明和楼宇自动化系统。为了保证每年的节能额度,西门子与杨浦区政府签订了能效保证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杨浦区政府办公楼每年可节约16%的能源成本,减排二氧化碳600t。

一般办公楼宇,其照明能耗占楼宇总能耗的50%左右。通过实施智慧型照明控制系统,不仅能节约能源和资金,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西塔)通过实施照明节能管理系统,有效降低照明能耗80%以上。

总之,大力推进园区内新型信息系统应用,有利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五、实现高度的安全保障,建设平安园区

对于园区的安全保障,主要包含社会的公共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安全保障、消防安全保障和针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领域,通过遍布整个园区的监控网络和对于监控信息的智能化分析能力,可以实现针对社会犯罪、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群体事件的提早发现、及时响应、提前预防。对于企业的生产安全保证,不仅强化了园区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企业自身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对于消防安全和减灾防灾工作,智慧技术中的感知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将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证,最终实现一个社会稳定、生产安全、灾害预防准确、救治及时的平安园区。

例如杭州市利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工程运输车的安全管理,要求运输企业所属工程车辆100%安装GPS系统,目前,主城区8t以上的工程运输车全部安装了GPS系统、隔离网、统一呼叫系统,并且分别纳入6个智能化集中监控平台。同时除了GPS系统,工程运输车还引入物联网新技术,在主城区混凝土车辆上安装物联网系统,对混凝土企业车辆超载、超速、运行情况实行全程监控。此外,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一年之内,所属混凝土企业交通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0人,下降37.04%,主城区同比下降50%。六、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工作、和谐园区,建设幸福园区

通过在园区实施社会安全管理系统、社区应急管理系统,并着重搭建包括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科学教育等在内的园区社会化服务平台,是园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个人工作与个人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目标。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作为2013年“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单位”,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社区管理,在深化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整合各类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实现了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统一共享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在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方面,以信息化手段,健全路面巡逻防控、居民小区防控、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技术视频防控及“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设。第五章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模型第一节 智慧园区总体理论架构一、智慧园区总体架构模型

智慧园区的发展,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这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智慧园区的发展与建设包含了资源、设施、技术、应用、管理与服务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总体结构如图5-1所示:图5-1 智慧园区总体理论架构

该框架结构是智慧园区整体架构,将智慧园区的基础、技术、功能和应用融为一体,在设计上清晰地界定了园区建设的基础、技术支撑以及功能应用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整体来看,园区发展的最终导向取决于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基础资源、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的综合应用。

根据智慧园区的总体框架来看,智慧园区的建设需要依托技术和数据资源,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打破园区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协同化,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满意、高效的服务,反映了资源、政府、企业、公众等园区要素之间有序、有力、有效的协调互动程度。二、智慧园区总体框架分块解读

智慧园区总体框架作为智慧园区的总体建设框架,由资源-技术通用框架、应用平台通用框架、智慧管理通用框架和智慧服务通用框架四个部分组成。(一)资源-技术通用框架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信息资源三大类(注: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力与水平,是智慧园区与一般园区的重要区别。随着园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积累和深化,其存储的各类信息资料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园区智慧化的主要体现,也是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础(如图5-2所示),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天然存在的资源,与智慧园区相关的基础设施资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通讯网络、生产与管理设备、防灾减灾设施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信息资源是指园区各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字、数字、音像、图表、语言等一切信息,既包括人口信息、空间地理信息、法人信息、宏观信息,也包括企业生成的信息,通过感知系统采集到的各类信息。图5-2 智慧园区资源

基础设施资源,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各种传感网、有线宽带网和无线网络,是智慧园区建设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是实现园区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前提条件。当前园区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信息共享和交换困难重重。因此,急需进行有效的数据管理,制定统一的交换标准和流程优化标准,为智慧园区建设打造良好的信息资源基础。

技术是智慧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资源和应用平台连接的桥梁。智慧园区建设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各种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是智慧园区的重要支撑。在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园区已有的资源、经济发展情况、成本控制等各项因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入新技术的应用。(二)应用平台通用框架

根据用户类型的不同,智慧园区的应用平台包括面向园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务服务平台、面向企业的企业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不同服务对象、针对不同服务类型的平台在功能上应具有各自的特征。但平台总体框架应保持一致,以保证子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促进机构间的协作。

应用平台通用框架以信息资源的流转方向为依据,从接入、传输、应用、支撑四个方面实现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图5-3所示。接入层应满足用户/设备接入方式的多样化,支持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监控设备、传感设备等多种接入方式;传输层致力于保证信息流通的及时性、稳定性;应用层和支撑层规定了通用的技术组件和软件系统,以实现各个专业领域的业务应用。图5-3 智慧园区应用平台(三)智慧管理通用框架

智慧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活动的集合,是指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公众等参与的从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到监督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该过程具备资源集约、公正透明、协同配合、决策支持、监督评价等特征。智慧园区的管理应立足于园区整体的宏观管理,包括智慧园区规划管理、运营管理和监督评价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规划管理部分以国家、地方的针对工业园区相关规划、政策法规为依据,对园区开发、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进行的人力、资金、物资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运营管理涵盖了市容市政、执勤执法、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公共安全、物流运输、环保节能、商业与制造、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涉及运营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效果等具体内容;监督评价管理强调企业、公众参与园区具体的管理活动,监督和评价智慧园区的管理效果。(四)智慧服务通用框架

园区政府是园区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园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为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办事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型政府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也是智慧服务的核心目标。

首先,根据园区政府服务的重点领域和相应的服务职能,对面向企业、公众的服务事项分别进行梳理;其次,明确服务事项后,立足用户服务需求,结合已有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确定统一的流程优化标准;最后,从园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最适合园区发展建设、与园区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最优服务方案,同时建立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智慧园区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采用割裂的方式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成效。SMART框架从智慧园区发展的全局入手,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淡化部门职能和领域特性,把握智慧园区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智慧园区建设参与主体(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支持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第二节 智慧园区应用功能架构

目前,世界各地工业园区智慧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智慧园区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

在传统意义上,工业园区由各司其职的多个独立部门建立并管理,并包含众多企业的独立运行。要成为智慧园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将园区视为由多个互联互通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而非独立的领域。运行现代科技,优化这些领域,将其实现互联,保证园区内的各项工作能够通过全局统一的方式得到管理。

智慧园区应用系统要前瞻考虑、整体设计、自上而下、全局应用,以整体开放式架构,面向应用聚合演进。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园区应用系统整体架构,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包括了24个子系统,其架构如图5-4所示。一、智慧园区应用功能规划原则

智慧园区应用的规划与建设,通过遵循有关的国家标准,并遵照一定原则,才能保证智慧应用系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和不断完善的能力,从而保证智慧园区整体应用系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其遵循的规划与建设原则总结有以下几点:图5-4 智慧园区应用系统分层示意图(一)可扩充性与可优化性

应用系统扩充性是指对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及对因未来发展而扩容的适应性。智慧园区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所以必须考虑与已有系统(或者将来)进行无缝对接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适应新的应用功能扩展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持续增加,系统应该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充,并通过增减模块,使原有系统的投资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值。(二)开放性和标准化

智慧园区各子平台面向整个园区提供信息服务,其中涉及园区管理、企业服务、公众服务、各相关部门等。由于参与园区活动的个体在行业、岗位、地点、时间、作业方式等多方面,对信息服务需求多种多样,这就要求系统平台规划须遵循开放性和标准化的原则,才能满足不同服务的个体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的需求。(三)技术先进性和可用性

由于智慧应用系统平台建成后需要长期为园区服务,因此规划时需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较成熟的技术,以保证应用系统的先进性和后续的可扩充性。在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与已有技术的兼容性,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四)服从于园区整体规划

智慧园区规划作为园区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园区总体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符合园区整体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只有服务于园区整体规划,才能使各个智慧应用子系统在园区整体规划中的作用和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五)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

智慧园区各个应用系统是为整个园区发展提供信息的组织、管理和交换服务的,为保证其具有通用性,兼顾各方利益,应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由于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骤实施,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二、智慧园区应用功能层次划分

1.第一层面:公共基础层

整个智慧园区系统中的公共信息数据库、全局事件处理、接口标准化、统一流程管理均在这一层面。通过与各个领域子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明确的、标准的、面向未来业务发展可自由扩展的开放式的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弹性的业务环境,可以自由地添加、删除业务,业务之间可以联动和协同。

2.第二层面:业务应用层

该层面包括智慧园区各个领域的应用子系统,如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生产、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服务等。此外,需要更多地考虑园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子系统不可能覆盖园区管理的所有方面,根据园区的未来发展,需要不断地增加或者整合各个子系统,通过不同领域的相互关联和协作,最终实现智慧园区应用整体的合理布局。

3.第三层面:终端接入层

这个层面既是用户使用智慧园区各应用系统的接入手段,也是各领域子系统获取信息、自动控制、人—机交互、物—物交互的平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和传递的方式不断演进,对不同接口的标准化规范是智慧园区应用系统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先决条件。三、智慧园区功能体系

智慧园区是以全面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为基础,由园区政府投资建设和在园企业需求结合驱动的多层次综合应用体系。从发展过程上看,智慧园区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逐步实现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六大类核心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在实施园区智慧化系统之后,通过园区管委会进行示范和深化应用,以点带面,并紧密结合居民需求,最终实现智慧园区的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

智慧园区的功能体系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重点专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园区管理、园区服务、环境保障、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众多方面,这类信息系统是智慧园区建设的系统主体。

智慧园区的应用功能,涵盖了园区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园区职能的全部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六大模块。

1.公共管理领域

在公共管理领域,主要实现园区管理者对于园区管理的基本功能,其中包括智慧的园区办公管理、智慧的园区政务管理、智慧的园区物业管理、智慧的园区管理控制中心等。

2.基础配套领域

在基础配套领域,主要实现园区管理者对于园区内基础设施的管理与控制功能,其中包括智慧的土地开发管理、智慧的园区规划管理、智慧的园区基础设施管理、智慧的道路交通管理和智慧的园区市政管理等。

3.经济发展领域

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是面向园区企业,对园区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其中包括智慧的招商管理、智慧的园区企业服务、智慧的物流管理、智慧的生产制造、智慧的质量监控等。

4.生态保护领域

在生态环保领域,主要实现对园区环境的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其中包括智慧的生态绿化管理(包括园区生态、园区绿化和园区景观等)、智慧的园区环保污染管控、智慧的园区环境卫生管理等。

5.安全保障领域

在安全保障领域,重点包括智慧的公共安全管理、智慧的生产安全管理、智慧的消防安全管理、智慧的防灾减灾管理等。

6.社会服务领域

在社会服务领域,包括智慧的社会资源管理(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智慧的社区管理等。

对于以上六大类应用功能,我们将在后面章节做详细阐释,在此只做简要概括。第三节 智慧园区总体技术架构

从技术角度而言,智慧园区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是以一个中心平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个应用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一、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要求

智慧园区是由多领域、多类别、多级系统构成的庞大系统。它需要处理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它具有新老系统配合使用、技术发展快速、外部链接关系多、内部结构复杂、开发和建设周期长、后期要求持续优化、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和服务等特点。因此,做好智慧园区的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园区的体系架构要具备以下特性:

1.可扩展性

包括: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系统容量的可扩展性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

智慧园区是一个建设周期很长的项目,在建设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技术和系统需要接入到智慧园区平台中,因此智慧园区平台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

2.兼容性

包括:对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系统的兼容性。

我国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当前已经存在很多的信息系统。在智慧园区建设中不可能将原有系统推倒重来,因此智慧园区平台对原有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同时智慧园区是一个包含多领域和多行业的系统,必须具有对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数据的兼容性。

3.安全性

智慧园区中的安全性包括平台本身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安全性。

智慧园区平台对于园区的日常运行、应急处理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平台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智慧园区平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智慧园区的发展和运行。

智慧园区中数据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智慧园区平台中存储着政府、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等海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很多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以及个人隐私。因此智慧园区平台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在传送、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证其不会被不法分子窃取。

4.可靠性

智慧园区平台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这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智慧园区平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这里的可靠性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可靠性。

5.可管理性

智慧园区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很多的子系统和网络,因此易操作和易管理的特性是智慧园区平台的关键特性之一。针对不同的系统应用和不同的信息数据,需要提供不同权限的细粒度安全控制,实现业务灵活、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统一。

智慧园区平台应能提供业务管理、配置管理、故障检测和性能监视等基本的功能,使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尽快地得以诊断和修复。系统要易于操作,以便于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二、智慧园区技术体系架构

智慧园区的技术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感知层是智慧园区实现其“智慧”的基本条件。感知层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通过RFID、传感器、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园区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的监测和控制,为园区、企业和社会提供无处不在的、无所不能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通信层是智慧园区中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智慧园区中的神经系统,是未来智慧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园区的通信网络应该是由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为实现园区的智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让企业、个人、终端设备“随时、随地、随需”都可以宽带上网,而且可以享受网络电视、高清电视、高清视频通话等宽带业务。

数据层是智慧园区中的大脑,其核心是通过掌握更多的数据、运用更多的知识以达到让园区更加“智慧”的目的。在未来的智慧园区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构建智慧园区的数据层是智慧园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数据层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数据关联、数据挖掘、大数据、Deep Learning等技术解决数据割裂、无法共享等问题。数据层包含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的数据中心以及为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活化等建立的园区级的动态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等。

应用层主要是指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应用系统。由智慧经济、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等智慧应用构成的智慧应用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园区。三、智慧园区体系架构

正如前一节中介绍,智慧园区总体技术架构由底层到顶层可划分为感知、通信、数据、应用这四个主要层次。(一)感知层

智慧园区中的感知层又可分为感知对象子层、感知单元、传感网络、接入网关子层。如图5-5所示。图5-5 智慧园区感知层架构

1.感知对象子层

感知对象主要是指物理世界中的“物”,比如需要监测的设施和设备、在智慧交通中的车辆、智慧物流中的物品、在智慧社区中被监控的人,甚至在遥感测绘中的地球表面空间。

2.感知单元

感知单元是指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的设备和网络。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等。数据采集设备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设备等。

3.传感网络

由传感设备组成的传感网,包括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组成的无线传感网以及其他的传感网。在智慧园区体系中要求每个感知设备都能够寻址,都可以通信,都可以被控制。

4.接入网关

接入网关主要负责将感知层接入到智慧园区的通信层中,可能做的处理包括协议转换、数据转换等工作,这取决于感知层和网络层采用的技术。(二)通信层

智慧园区的通信层是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

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面向未来信息网络,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满足智慧园区发展要求。未来网络的发展不仅要求更高的宽带速度、更便捷的接入方式、更深程度的融合,还要支持人与机器(或物体)间以及机器到机器间的通信,最终形成智慧一体化的网络基础设施。

我国的通信事业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智慧园区中数据传输的需要。通信层是智慧园区体系架构中发展得最好、也较为完善的一部分。如图5-6所示。图5-6 智慧园区网络层拓扑(三)数据层

园区本身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环境,园区的运行涵盖环境检测、园区交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济商务、健康管理、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海量的数据在不断被生产出来。更充分、更智能地发挥数据的作用是智慧园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智慧园区的数据层是智慧园区体系架构中的核心(见图5-7)。图5-7 智慧园区数据层架构

数据层采用云计算的架构模式。数据层体系结构主要分为3层:园区数据中心、园区基础库和园区的云服务。

1.园区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作为未来智慧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物理资源。数据中心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资源的虚拟化避免了硬件异构的特性,并被动态分配和动态调整。

2.园区基础库

园区基础库是智慧园区中的基础的信息资源,是其他应用的基础数据。智慧园区中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和共享这些数据。

3.园区云服务

主要为智慧园区的各级用户提供包括政务云、行业云和公共云在内的云服务。园区云服务将以服务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软件、应用和计算资源等,用户不再关心软件的购买、安装和升级维护,根据租用服务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付费。(四)应用层

智慧园区应用层由智慧产业型应用、智慧管理型应用和智慧民生型应用构成,促进实现“经济发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园区,其中包括了园区政务管理、园区基础设施管理、园区经济发展与企业服务、环保节能管理、园区安全管理和园区社区管理与服务六大领域。四、智慧园区标准体系

为了推进智慧园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统一的技术和接口标准。智慧园区不仅涉及一些基础性的关键技术,而且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智慧园区的标准体系分为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两个部分(见图5-8)。图5-8 智慧园区标准体系

对于在智慧园区中已有的技术和标准我们尽可能地进行引用,比如通信层所涉及的电信行业标准已经相对完善和成熟,我们可以直接引用,不再制定。制定标准过程中,坚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大家认可的标准体系,使标准真正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1.通用规范部分

通用规范部分主要定义智慧园区技术中的名词术语、体系架构以及需求分析等。

2.感知层部分

感知层部分主要涉及智慧园区中动态感知层的相关标准,主要涉及传感器接口、组网协议、接入标准、统一标识和安全标准等。

3.通信层部分

通信层是智慧园区中标准较为完善和发展最好的一个部分,有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在智慧园区标准体系中,这部分主要是引用现有标准,不再重新制定。

4.数据层部分

数据层部分涉及的标准主要有云计算本身、信息描述、信息存储和云安全的标准。

5.接口部分

接口部分包括:网络接口、数据接口、中间件接口和用户接口。

6.测试规范部分

测试规范包括系统测试、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测试。(二)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部分主要涵盖的是各行业的标准。智慧园区涉及很多行业的应用,各行业的标准制定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有大量的标准存在,有的标准相对较少;另外在智慧园区中还要考虑跨专业、跨单位和跨地域的多域协同运行和管理的情况。

因此,在制定应用标准时,应坚持尽量引用和修改现有标准,对于现有标准没有涉及的技术再重新制定新的标准,并加强跨地域、跨单位的多域协同运行时的标准制定。五、智慧园区信息安全体系(一)智慧园区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架构图5-9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

智慧园区信息安全体系在安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双方面为智慧园区提供安全保障。在技术层面上,从物理与环境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与应用安全四个方向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并针对智慧园区的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上各自特有的安全隐患分别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对智慧园区的层层防控,借此保护智慧园区整体建设体系,保障智慧园区的安全。(二)智慧园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智慧园区安全基础设施是整个智慧园区体系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各种智慧应用场景下普遍、大量需要用到的安全技术,包括容灾系统、密钥管理、数字证书、等级保护体系等,是其他各维度的基础。智慧园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提升现有资源为主要方式,建立逻辑上统一的容灾恢复中心、监控应急中心、密钥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身份管理中心和安全评测中心六大安全中心。图5-10 智慧园区安全系统基础设施(三)智慧园区信息安全技术防护

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包括物理与环境的安全,系统的安全,网络的安全,以及数据与应用的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灾难恢复预防几个方面。

系统安全主要包括:防病毒技术、主机安全加固、操作系统安全三个方面。

网络安全包括:网关杀毒、防火墙、入侵检测几个方面。

数据与应用安全:包含数据库加密和数据库备份等技术。(四)智慧园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智慧园区的安全保障体系是全方位的,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以及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有必要建立或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完善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保证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行。

1.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成立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的“智慧园区”安全管理机构,强化和明确其职责;在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责任人;技术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责任人,强化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

2.加强信息安全配套建设

消除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把好涉密计算机和存储介质、内部网络对外接入、设备采购和服务外包三个重要的管理关口。对政府信息系统和涉及重大民生及园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系统,建立与之配套的数据灾备中心。

3.加强对涉密信息的监督管理

对相关单位将涉密信息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并违反规定上互联网,将涉密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的要及时纠正,并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对网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泄密事件,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使保密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

4.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

制定整个园区的安全方针、安全策略以及整体的安全战略规划;针对园区级信息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包括安全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评估改进制度、安全外包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在内的日常信息安全规章制度。

5.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

要通过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相关队伍的安全保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与人事制度相结合,对信息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录用、调岗、离职有一定的管理机制,对在岗人员有相关考核,切实把好用人关。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涉密操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第六章 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目标、建设能力、系统完整性及应用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智慧园区建设成果的具体考量指标,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规范、量化评估的作用。一、智慧园区评价模型

建设智慧园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智慧园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的详细目标分解,再到具体的项目建设计划,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前后关联的系统工程。因此,智慧园区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客观地评价智慧园区建设的效果,客观地评价智慧园区发展规划的正确性;其次,客观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智慧园区发展战略调整提供参考输入,在具体的评价中,园区智慧化应用的程度一目了然,可以根据结果调整战略执行和具体步骤。这个体系从表面看,可能更加注重于智慧园区建设后价值的衡量和比较,实际上还存在一个价值引导的作用,通过设置一些指标,让园区管理部门注意到在园区智慧化战略执行过程中注重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的。

如何能够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园区的建设进程,需要率先做好智慧园区的全面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规划准备工作,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又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做好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对于整个智慧园区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首先,研究制定智慧园区评价体系为整个智慧园区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标准,对整个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次,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少走弯路,加快建设进程;同时,作为整个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进评价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将确保智慧园区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出智慧园区评价模型,如图6-1所示:

智慧园区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知、传递、整合和分析人、物、企业、园区管理功能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园区管理、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商贸流通等多种园区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构建园区发展智慧化,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园区发展形态。

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感知与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公共支撑服务作为智慧园区的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其中,感知与泛在网络基础建设是实现智慧园区这一目标的基础,面向不同领域的海量智慧应用系统的不断创新是智慧园区建设在各个应用方向功能的具体实现,而公共支撑服务是智慧园区系统整体性和支持后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图6-1 智慧园区评价模型

智慧园区的价值实现主要评价实施智慧园区后,园区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具体涵盖了经济发展、政府服务、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的能力提高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环保节能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环境和谐的新型园区。二、智慧园区重点评价指标(一)智慧园区评价指标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意味着指标体系要能反映充分的信息量,N个评价指标相互独立,构成一个N维空间,空间中的每个点都对应着园区信息化水平的一个状态;由若干个独立的指标构成一个指标族群,反映园区信息化某个层面的实质内容;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指标族群综合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测度和评价园区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二是数据资料可量化,定量指标数据要保证真实、可靠和有效,而定性指标和经验指标应尽量少用;三是评价指标不能过多,应尽可能简化。

3.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所评估对象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能够真正反映某一具体园区智慧化水平的本质。

4.可比性原则

必须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时间和适用范围,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不同园区(或者同一园区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化的实际水平和变化趋势。在进行园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时,为了确保其可比性,指标应尽量采用相对指标,少采用绝对指标。

5.可持续性原则

智慧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积累过程,它受整个社会经济影响的滞后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真实值。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有测度智慧园区的现状(即园区基础设施先进度和智慧化应用状况)的现实指标(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园区推进智慧化发展过程(即园区智慧化发展趋势)的过程指标(动态指标),能综合反映园区智慧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其评价指标也不能保持长期不变,应根据园区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对指标做适当的调整。(二)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确立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园区智慧化水平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园区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诸多领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因此,在选择评价分类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上节中所述的基本原则。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类指标,通过这四类指标形成以基础网络建设、平台建设、智慧应用为导向的智慧园区评价体系,反映智慧园区价值实现的程度。总体指标体系分类如下表所示。表6-1 智慧园区评价指标分类

续表

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可分为价值实现指标、公共服务能力指标、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指标、感知与泛在网络建设指标4个维度,其中包括26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园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指标体系还包括智慧化交通管理、智慧化能源管理、智慧化环保减排以及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软件条件。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园区概念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园区规划与管理更加高效、环境充分保护、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如表6-2所示。表6-2 智慧园区评价体系指标

续表

续表

续表

建设智慧园区绝非朝夕之功,而编制智慧园区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智慧园区评价指标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此外各项指标在智慧园区发展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今后还将根据对智慧园区认识的深化以及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实践,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三、智慧园区评价方法

根据智慧园区评价体系因素特点,拟采用经济学模糊整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具体到本评价方法,选用三级模糊评判来确定智慧园区的发展水平。(一)模糊评价对象集的选取

确定评价因素集X。根据上一节中设置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因素集X:X={A,B,C,D} = {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公共支撑,价值呈现}。二级评价指标X={A,B,C,D}(i=1,2,3,iiiii…),本书中A= {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信息安全},三级评价指i标X= {A,B,C,D}(i=1,2,3,…;n=1,2,3,…),本ininininin书中A= {网络安全指数,数据安全指数,安全管理规范指数}。3n(二)确定评语集:V= {v,v,…,v}12n

评语集反映智慧园区发展程度的优劣,可通过专家进行评估定级。本书建立智慧园区评价因素评语集V:V= {v(优),1v(好),v(良),v(一般),v(差)},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2345个模糊子集。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将主观评价的语义学标度进行量化,并以此赋值为100、80、60、40、20。主观测量是用四级语义学标度。所设计的评价定量标准见下表。表6-3 评价定量标准(三)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X(i=1,2,3,…,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i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X),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i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X来看对v等ijij级模糊自己的隶属度。一个被评事物在某个因素X方面的表现,是通i过模糊向量(R/X)=(r,r,…,r)来体现的,而在其他评价方ii1i2im法中多数是由一个指标实际值来体现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模糊整合评价要求更多的信息。(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3种方法:一是专家评估法,二是Delphi法,三是层次分析法。在这里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智慧园区评价中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A=(a,a,…,12a)。权向量A中的元素a本质上是因素X对模糊子{对被评价事物重pii要的因素}的路速度。本书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次序。

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

i个评价指标,u= {u,u,…,u}。12i

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但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额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判断矩阵相应元素的值则取这个比值,即得到判断矩阵:

M=(u)。ijp×p

3.计算判断矩阵

计算判断矩阵M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A,此特征向量就是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即是权系数的分配。

4.一致性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通过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CR=CI/RI,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它由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λ为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节数;max-n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有大量试验给出,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5.整合模糊整合评价结果向量

利用合适的算子将A与各被评事物的R进行合成,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即:

AR=(a,a,…,a)=(b,b,…,b)=B12p12m

其中b是由A与R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看1对v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j

利用加权平均M(o)模糊合成算子将A与R组合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模糊整合评价中常用的取大取小算法,在因素较多时,每一因素所分得的权重常常很小。在模糊合成运算中,信息丢失很多,常导致结果不易分辨和不合理(即模型失效)的情况。所以针对上述问题,这里采用加权平均的模糊合成算子。计算公式为:

式中,b,a,r分别为隶属于第j等级的隶属度、第i个评价指标iiij的权重和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等级的隶属度。

第二篇 应用篇第七章 智慧园区之效能园区

针对园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主要管理功能,我们重点提出包括智慧的园区政务管理、智慧的园区办公管理、智慧的园区物业管理、智慧的园区管理控制中心等在内的智慧型解决方案。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应用,可实现园区管理更快捷、更高效率的目标。第一节 智慧园区政务管理一、系统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政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及园区规范管理、转变职能、构建效能园区的重要手段。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划拨专项资金,重点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

智慧的政务管理核心是通过体现智慧思想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园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园区政府与企业之间和园区政府与公众之间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二、系统需求分析(一)信息资源整合

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园区政务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所处环境越来越多样化、数据信息也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园区的管理工作以统一的数据资源整合为基础,借助于组织管理、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务信息资源,包括已有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系统和数据本身,按照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整合、有机的集成,以实现最终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互联互访,生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新的信息化综合体系,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增值。(二)多系统协同需求

园区现行的组织机构,不仅包含园区内部的相关管理部门(如综合办公室、招商部门、市政部门等),还包括了多个相关领域垂直管理的部门(如环保、电力、工商、税务部门等)。众多业务处理需要跨部门、跨机构进行协同,对业务进行流程分解,以定义业务工作流程方式完成一个业务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跨园区职能部门的,也可能是园区和外部机构之间的,工作流程由若干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处理,处理后再自动转发至后续相关部门。多系统协同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将众多部门联系起来,实现工作的相互交互和资源的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园区的管理、运行与发展状况进行管理,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高效执行,从而彻底地改变整个园区管理与运作的方式。(三)对内管理、对外服务

园区政府服务是以公正需求为导向来构建及运行的,它的业务模式着眼于不同于政府服务体系的业务处理过程,实现政府服务流程有机结合,形成跨部门、跨应用领域的协同办公环境,改善园区政府业务处理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园区政府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实现其内部自身的协同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面向政府之外的企业与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职能。(四)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为了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决策,有必要针对园区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分析。这要求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人工智能与专家支持系统、大数据技术等)来处理负责的数据分析、汇总和预测,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职能部门、跨行业、跨企业的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园区决策与管理行为。三、系统实现(一)智慧的信息资源整合

智慧的园区政府信息资源就是将以往园区政府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纸质文献、实体材料等进行电子化处理或数字化处理,而形成如电子文件、电子图像、数据记录等,包括政务活动中直接产生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公文、电子邮件、电子会议、企业数据、审批与管理过程数据等,这些在智慧政府信息资源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还包括以往信息应用系统中形成的政务信息资源,如法规数据、档案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安全证书、电子签章等,这部分信息资源主要与政务活动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有关。

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通过数据、文件和多媒体的整合实现:

分布式异构数据存储:是一种完整、彻底的数据整合方式,即建立一个大型的、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如HBase)以替代原有的多个不同数据源,以整合多个数据源的数据。

文件交换共享系统:提供园区的组织结构和下属事业单位基于WEB的端到端的安全保密文件交换和共享服务,使得个人、企业、格局的非业务流程文件,可以自由地交换和共享。

多媒体交互系统: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提供集图文、声音于一体的综合的多媒体网络系统,使其在一个系统平台上,通过一套网络系统进行传输,包括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多媒体信息发布、远程直播和互助培训等。(二)智慧的业务协同互联

智慧政务管理的业务协同包括各类业务处理流程的互联互通和不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1.业务流程的互联互通

实现园区政府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

2.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实现对已有应用系统的功能上的整合,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

园区业务的协同互联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功能实现:

OA办公系统:通过办公自动化,组织内高效协作,各部门将实现收发文件的拟稿、审批、督办、发文及相关办公业务流程自动化;同时也将实现各部门之间进出文业务流程的审批、跟踪、督办、签发及相关流程的自动化。

电子业务系统:以业务网络化、流程化、自动化为目标,建立业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络协助相关局口为企业提供申报、办证、项目审批等服务;实现网络报表统计、企业变更和跟踪及企业进行及时信息和业务交流等各种服务。

电子邮件系统:以园区的组织结构和下属事业单位为基础,建立详细的通讯录系统,并结合WEB邮件系统,为园区的组织结构和下属事业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邮件通信服务。

行政并联审批系统:通过行政并联审批系统达到各类文件审批和办理在线运作,达到数字化管理、无纸化办公、自动化工作的目标。规范业务处理行为,逐步实现业务网上受理,为公众提供方便、便捷、透明的服务。(三)智慧的政府管理与服务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园区政府管理部门在电子政务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重点涉及的服务主体和范围包括政府内部协作、园区经济协作和社会公众交流三部分。具体实现功能包括:

WEB信息发布系统:以最高级别的单位为中心,下级单位为基础,建立集中式管理,分布式维护的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自由讨论与交流的WEB平台,提供服务职能介绍,提供分类式检索。

业务导航系统:建立以园区服务于企业、公众为基础的业务导航系统,提供统一入口,使用户能够从WEB站点上清楚、简单、明了地判断自己的业务取向,并通过业务导航系统启动其他业务系统,开展用户自助式服务。

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是指为园区企业与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行政服务机构。行政服务中心的集中式办公不仅是办公地点上的集中,更是园区行政管理各部门职能的转变,是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统一办公大厅,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实现“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能有效加大对园区行政服务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效率。(四)智慧的决策分析支持

智慧政府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政务公开程度,还可以利用存储的大量园区基础数据和运营数据,通过建立正确的决策体系和决策支持模型,为园区政府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持依据。智慧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智慧政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构建和完善基于智慧政府的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优化。(五)智慧政务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如下图所示,是智慧政务管理系统架构示意图,系统一方面提供应用Portal和工作台两个操作接口,以提供园区管理人员使用系统的操作界面,另一方面,政务系统还和城管系统、园区门户网站、社区平台等系统实现系统层级的数据与流程整合,满足园区整体智慧化的整合与融合功能。图7-1 智慧政务整体架构四、系统价值

首先,园区政务系统的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型园区的中心环节,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将有效拓宽园区的信息网络覆盖面,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多元化服务,有力推进园区整体信息化的进程。

其次,通过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园区,使园区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更好地与企业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形象。

再次,通过电子政务中稳定高效的数据共享、公文传输、信息交换的功能,能显著提高政令的传递速度和推行的时效性,通过优化办公流程和机构的精简,提高园区工作效率,提升园区行政管理效能。

最后,通过改变传统的园区管理中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以无纸化、虚拟办公促进园区改革,节约人力、财力,降低园区的运作成本,构建节约型现代化园区。同时向企业提供服务,有助于资源共享,便于社会和企业利用,增强园区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节 智慧园区协同办公管理一、系统概述

园区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是基于对园区组织架构、管理行为过程和组织协作的特点所实现的信息化系统。它不仅实现园区管理活动中的基础功能和一般业务管理,而且实现以工作流为核心,以智能表单、公文管理、互联网新应用为主要应用的应用系统整合和开放平台接口、知识管理和移动办公等诸多应用,最终使园区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园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系统需求分析

协同办公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园区的战略执行、组织架构建立、管理办公过程的自动化、园区组织内的文化融合、辅助领导决策等。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做到使园区内各个部门能方便、及时、有效地将园区管理信息传递到园区核心管理层;同时针对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园区核心管理层能及时、方便、有效地将园区政策传递到各下属部门,从而实现信息上通下达、办事流程合理高效、管理决策透明,其中信息通达是技术的目标,办事流程合理高效和管理决策透明是管理的目标,技术目标和管理目标如果都得以实现就可以达到园区高效管理的目标。三、系统实现

通过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实现园区内部多种职能的垂直管控、跨部门的横向业务快速协作和审批,实现日常办公中领导下达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计划、创建下达、跟踪督办和统计查询管理,加强日常工作任务完成的计划性和协调性,从而明确责任、提高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

以网络为基础,以协同信息流为约束,通过协同办公系统软件的部署和应用,改变办公方式,建立起管理委员会部门之间,人员之间信息传递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流程、办公协作、办公网络延伸等,进一步缩短工作半径,加快响应时间,缩减编制,提升园区的办公效率。

通过对园区日常办公工作的梳理归纳,我们将办公系统工作总结为如下几大类:

1.制度管理

通过制度流程、权限分配、审批授权、文档管理等功能,实现园区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定义,并进行执行和管理。

2.工作管理

通过协同任务、日程、计划、会议、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绩效管理等方式,建立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管理。

3.业务生成

通过建立采购、财务、资产等管理业务流程、业务信息、业务权限,实现园区内各类个人和机构的基础业务管理,同时通对新增业务的自定义功能。

4.公文管理

根据国家标准的公文管理制度,实现发文、收文、签报、督办、公文文档、公文交换、公文统计与查询等公文的处理。

5.文档管理

通过建立园区内各类制度文档、业务文档、公文档案、项目文档、常用文档,实现文档关联、文档推送、文档借阅、检索和共享。

6.数据上报中心

对园区企业调查、主要产品产量、企业产值、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能源信息、企业定期报表、固定资产投资等报表信息进行管理。

7.文化建设

利用公告、新闻、调查、讨论、空间、在线沟通等方式,将园区的组织文化贯穿于工作中,从而辅助园区文化的建设。(一)重点功能实现

针对园区具体的功能需求,如下图所示:图7-2 系统办公重点功能

1.组织机构管理

提供用户、组织、角色、权限等数据模型的维护和服务;通过一致的引擎接口可以达到完成获得和维护用户信息、用户相关的组织信息、岗位信息、角色信息等。

2.协同工作应用

园区日常办公管理中,利用协同工作,处理每天各种繁杂的工作,这些工作一种是已经处理过的事务,另一种是未处理的事务;各种事务在处理过程中,每个使用者都可以查看任何与自己有关的事件;所有工作流程,包括各种办公流程、业务流程和公文管理都需要全部历史保留。

利用协同工作功能发起一个协同事件请求,通过流程角色定义、内容格式的编辑后,发送给接收处理者;发送完成后,发起者可以在已发事项中跟踪每一个接收者的处理状态和结果,及时催办和掌控信息。

作为协同事件的接收处理者,可以在待办事项中查阅别人发送给自己的协同工作信息,即对该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态度,加载自己的附件等,如此有序的事件信息循环往复,达到日常协同工作的全面、准确、及时沟通和交流。

处理完成后,接收者还可以在已办事项中继续查看其他人的意见和态度,最后,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删除信息或将信息保存在自己的个人文档夹中,进入文档管理,通过文档管理中的共享/借阅/转发功能,把信息传递给工作伙伴;配合多种条件的搜索器可以帮助每一个使用者快速地查找到目标信息。

3.业务功能应用

业务功能应用主要包括园区管理所涉及的人事、采购、财务、资产、车辆、会议、项目、绩效等各个部门的业务管理、事务管理和其他各类固定流程与信息格式的应用。

这一类业务的特点是,其数据格式较为固定,管理流程较为明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实现统一定制信息表单格式、预置业务处理流程、授权业务处理权限,在以上设置完成后,就可将具体业务功能予以发布,进入正式使用。

另外,业务系统功能提供与财务、资产等专业第三方系统接口方案,以实现与第三方业务软件的协同工作。

4.公文管理功能

公文管理是园区协同办公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区内部、各部门、各组织间和园区外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其具有正式、严肃、规范的特征。

为保证公文的正式性和有效性,在公文从本单位(或部门)发出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审定和管理,从而形成发文的流程。在整个发文流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签发和封发。签发是单位领导人对于公文是否成立进行确认的关键步骤,经过签发后,公文就可以对外下发;封发是最后对于公文进行规范化处理,包括套红(形成规范格式文书)、盖章(具有合法性)、打印(形成标准纸质文件)、归档(形成可追溯的存档资料)。

接收单位收到公文,一般有两种情况:根据公文需要办事,则称公文为承办件,该单位即为承办单位;本单位不需办理公文,只是查看公文内容,如通知、通报等,称为阅办件。另外,在公文发文和收文之间,还有一种是职能部门对于发起的公文收阅,部门领导的查阅,叫传阅件。

5.知识文档管理

知识文档管理是园区协同办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早期的文档管理深化发展而来,知识文档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知识,提高园区的办公效率和专业素质。知识文档管理的应用对象包括对个人文档知识、部门文档知识、园区文档知识和外部文档知识的管理。

文档管理是提供存放文件,包括计划、会议、文档、公告的应用,同时协同全部归档到文档管理。文档管理不仅仅是单一的文件存储功能,而是将事件的过程进行存储,是复合的文档结构,支持对于园区组织行为如协同工作的全息信息存储。

6.数据上报中心

主要实现对园区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能源消耗与三废排放等信息的集中管理。对于具体的数据上报,提供两种具体的操作方式,一种是向企业开放具体操作功能,由企业主动填写上报数据,另一种是与企业系统实现数据对接,根据管理要求,由系统按时自动提取相关数据。

7.综合办公管理

综合办公管理是实现园区管委会的办公设备、用品、图书、资料和车辆等的记录和使用管理,主要面向园区综合办公室这样的单位进行全面辅助办公的工具性功能。

车辆管理:对园区的车辆信息进行登记,对派车,出车,归车进行登记;使用人员对车辆提出申请,并对车辆申请进行审核。车辆管理功能模块:车辆档案管理、车辆申请、车辆审核和出车/归车登记。

办公设备管理:是对园区管委会的办公设备信息进行登记,对设备进行登记;使用人员对设备提出申请,并对申请进行审核。办公设备管理功能模块:办公设备档案管理、申请、审核和归还。

办公用品管理:对园区管委会内部的办公用品信息进行登记,对办公用品进行登记,出入库;使用人员对办公用品提出申请。办公用品管理功能模块:办公用品管理、申请、出入库。

图书资料管理:对所有图书和静态资料的资料信息进行登记,实现图书资料的借阅登记;图书资料管理功能模块:图书资料管理、图书资料借阅、图书资料归还。

人事档案管理:日常办公中对于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等进行记录,同时针对员工工作变动,人员转岗、调动、离职等变动人事信息都要进行记录,并提供对人员工作绩效的统一管理。

会议管理:会议管理功能着眼于会议发起、回执、召开、日志等形成和管理中的协作和共享机制,提供会议发起的要约和回复管理,会议结束后的日志和信息的共享管理,通过集成第三方的实时网络会议系统,则可以实现会议的网上召开。

8.电子邮件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电子邮件便捷的特点,使其已经成为办公自动化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工具。邮件很好地解决了外部信息的沟通,同时针对邮件系统进行跟踪监控,提供内外部信息的双向沟通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与共享的范围。(二)系统技术实现架构

对于园区协同办公系统,必须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技术规范和工业标准,在产品开发与实现上,严格遵守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技术原则,平台式的开发,注重产品的技术架构(Technical Infrastructure)的建立,采用三层模式,能够有效地支持产品的进一步扩充和第三方应用系统的集成能力,满足系统的柔性希求和开放性要求,B/S结构实现无须安装客户端,环境依赖少,简单易用,满足园区管理者随时随地进行办公的需求。图7-3 园区协同办公技术架构四、系统价值

园区协同办公系统无论是对园区的管理制度落地、业务管控、文化建设、知识体系建设,还是对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管理、协作沟通等方面都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撑能力,对园区管理工作在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能力,以及内部人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提升上都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提高园区服务效能:进一步缩短工作半径,加快响应时间,缩减编制,提升园区的办公效率。

规范和管控园区运营过程:以协同信息流为约束,通过改变办公方式,建立起管理委员会部门之间,人员之间业务流程与审批职能,规范园区运营管理。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网络为基础,实现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促进资源的增值,提升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发挥个性化应用操作:多空间实现个人、团队、项目、业务的虚拟工作场景,个性化的协同办公界面,帮助软件使用者合理安排个人事务,使工作更加轻松。第三节 智慧园区物业管理一、系统概述

园区的物业管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其管理的物业类型已经涉及写字楼、住宅、商场、社会后勤物业等各类物业。

通过园区物业管理系统的实施,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物业管理的各个领域,明确园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物业管理工作的流程、监控物业服务质量以及管理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不断完善的园区物业服务管理体系,使园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二、系统需求分析

园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园区的物业管理则应该是为企业的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配套、管理与服务,建立社区化的园区。

与住宅物业不同,园区属收益性物业,其物业管理除正常的物业服务外,重点要考虑到物业出租经营状况、客户稳定状况,其管理内容和方式比住宅等非收益性物业管理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园区的物业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范围广泛

涉及一般的物业管理内容、客户的生产经营、员工权益保障、园区的生活秩序管理等内容。

2.管理专业性强

如配套设施、消防管理等,与园区企业生产环节联系紧密、专业化程度高,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我们针对园区的物业管理,提出园区物业管理的五大方面需求:(1)园区动态与物业信息发布

对于园区内物业供求信息做到及时发布,促进供求信息的高效对接。此外,对园区管理、物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改进要及时传递到在园企业和意向企业,对于意向企业更是要提供全流程入驻服务,促进园区工作效率。(2)物业租赁管理

园区物业管理在租赁、服务、管理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客户、自身管理、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与住宅类物业管理相比,园区物业管理的风险也来自更多方面,如客户的经营状况、遵章守法情况、劳资纠纷、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必须靠内容更广泛的综合管理加以规避。(3)物业智能控制

园区的建筑物业管理,不仅包括厂房管理,还包括办公楼宇、住宅建筑等各类建筑物运行状态的管理。在园区各类建筑物业中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智能化集成技术,将有效提高园区生产、办公、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适用性和物业管理水平,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强调“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不仅达到物理环境标准,更要强调办公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4)配套服务管理

在园区物业管理中,租赁、服务、管理三者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中租赁是服务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招进客户、稳定客户,服务和管理才有对象;而服务是租赁和管理的必要条件,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稳定客户,并吸引更多的客户入园;管理是租赁和服务的保证,规范的管理,才能保证园区客户的正常经营,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一些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企业,国外客户在下订单时要求提供工厂生产环境条件、工人生活保障措施,这些条件和措施要求园区规划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就需要提供优良的服务,满足各方面的要求,这样工厂才能正常组织生产,也只有客户正常生产,才有各方长期的合作。(5)物业信息服务

园区物业管理、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效益是互动的。园区规划不科学、配套设施不完善,会影响到物业管理的难易程度和物业招租与价格;物业管理的服务不到位,势必影响到企业经营。物业管理中三者关系相辅相成,高度关联。三、系统实现(一)重点功能实现

针对以上园区物业管理需求分析,按照园区管理统一规划和物业管理专业开放的建设思路,现代园区物业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具体功能列表如下:表7-1 园区物业管理重点功能

续表(二)基本技术架构

针对园区物业管理系统,以园区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同时需要实现区管理其他子系统开放服务接口的功能要求,园区物业管理系统采用分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层和表现层四层的设计结构。其中,基础设施层和数据资源层,以园区统一的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为基础,是智慧建筑系统要集成的各类设备和控制对象,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保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等,这些系统都独立运行,对外提供不同的接口。

应用支持层,实现园区物业管理的基础功能需求,并且以服务的形式向上层物业管理应用层和横向园区信息化其他子系统提供数据与功能接口支持,其中包括安全权限服务、数据访问服务、模块管理服务等。这些服务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也可以是多个独立服务集成的合成服务。

应用层则实现园区物业管理的具体功能,包括了园区物业管理中日常工作的所有工作内容的实现,如物业租赁管理、租赁信息发布、租赁商务与合同管理、物业设备控制等等内容。

表现层,是整个系统向外展示的窗口,包括值班台驾驶舱程序、消息通知程序、物业管理应用即协同办公等内网方式应用,实时信息门户、移动通信应用、互联网应用等外网方式的应用。

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图7-4 物业管理系统架构四、系统价值

设施共享,节约投资成本:对园区物业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实现园区配套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减少重复性投资,避免建设中的浪费。

双向规范,节约运营成本:通过业主服务申请和缴费结算,物业部门服务受理和费用收缴等标准化与自动化,减少人为干预,提升工作效率,缩减日常运营成本。

角色互动,服务贴心:通过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服务派工、客户投诉、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客户服务工作,加强与业主的沟通,提高业主满意度,树立良好口碑。

管控统筹,业务衔接一体化:以平台为基础,突出财务分析应用和辅助领导决策,实现费用支出、核算、收缴一体化,对园区物业集中监控,加强了财务监管力度。

人性服务,提高业主便捷度:基于“信息共享、集中控制”思想,一卡多用,停车、餐饮、缴费等多种消费功能于一体,智能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方便持卡人。

规范有序,保障物业时效性:高效、清晰的业务流程,明确、科学的服务说明,统筹协调运作,节约人力物力,减少等待时间,保证业主无等候享受物业服务。第四节 智慧园区智控中心一、系统概述

园区智能控制中心(Intelligent Control Center简称ICC)是园区信息化运行的枢纽,分为通信保障、智慧调度、数据采集、信息发布、信息管理、视频会议、软件演示等功能。二、系统需求分析

园区智能控制中心,首先是园区的监控中心,它需要全面、实时地掌握园区各类信息,以便园区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其次是园区的控制中心,在园区管理者做出相应决策之后,智控中心必须能够及时地将相关指令下发到指定的系统或者操作人。

园区智控系统需要包括核心控制室、遍布园区的安防监控、实时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园区展示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园区综合分析系统六大部分。三、系统实现

根据园区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智能控制中心共分为智能控制系统、安防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突发事件响应系统、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园区运行分析系统六个子系统。(一)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作为园区信息化的枢纽,对园区信息化系统起到展示、监控、指挥、调度等功能。

1.监控中心

与数据分析区进行高速的数据交换,并以多画面形式直接展示给管理人员,效果直观、清晰度高、流畅度佳。

2.数据中心

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的服务器上后,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数据,并转化成直观、易于识别、易于利用的数据报表,同时将数据存储到存储设备上。

3.呼叫中心

用户随时进行图像浏览,发现异常时,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做出相应的指令,更加方便地发现和处理异常事件。(二)安防系统

将园区管委会大楼门口、重点安防区域、重点企业通过智能视频监控嵌入设备终端,实现全范围、全天候的检测、监控,提高园区预防应急反应处理能力。

1.办公区域安全监控

在园区管委会大楼门口、各楼层以及重点公共区域监控布点,为园区各部门提供安全的办公环境。

2.公共区域安全监控

在总要的道路、门口、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的重点区域,进行监管布点,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3.生产区域安全监控

将监控系统与园区内重点企业、高危企业的主要生产现场及库房等安防系统相连,及时掌握企业状况,做到提前预防,快速反应。(三)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管理与科技结合,满足园区管委会与企业之间的远程视频会议、电话会议、远程培训、远程教育的需要,实现视频、语音和数据的共享,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园区企业。

1.业务交换层

通过多画面功能以及输率适配功能,使得用户终端的接入更加灵活,会议的效果更加直观,真正让用户有面对面的亲切感。

2.用户接入层

通过现有的IP接入,使得所有终端与控制中心成为一个整体,界面人性化,操作简单,充分满足客户端各个会场的需求。(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满足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大规模、综合性的实时指挥调度需求,缩短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理时间,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有效保障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维护社会安定。

1.事件报送

当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将事件性质、发展现状、紧急程度等基本信息统一上报,保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果断地进行处理。

2.应急语音调度

语音发布预警信息,统筹指挥调度各种资源,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准备、有步骤、有条理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3.事故善后处理

事故发生后,及时缓解事后影响,尽快恢复社会环境,并对事故信息做以图表分析,以便今后预防工作的展开。(五)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

在办公场所、公共重点区域合理设置信息展示屏、触摸屏,做到有效指引,督导,既满足机关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信息开展阳光政务的需要,又能满足公众自助查询、获取社会公共资源的需求。

1.播放管理中心

用于工作人员录入发布的各类信息,同时具有对播放方式的集中管理功能,以达到信息的定向发布、实时更新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2.网络平台

作为多媒体信息展示的媒介模块,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传输信息到指定的播放和显示终端,并能将终端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播放管理中心。

3.阳光播放和显示终端

由各种展示屏、触摸屏等终端显示设备组成,公众可直观获取各类政府政策、法规、公告、技术普及等的自助查询及服务。(六)园区综合运行分析系统

通过对园区内企业的生产状况、能源利用状况、企业运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等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园区经济运行状况,数据信息通过图形展示易于掌握,并通过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园区工作。

1.数据上报

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对企业生产统计报表,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等企业生产数据,进行在线上报。

2.数据分析

对企业上报数据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处理,形成图、表等表现形式,通过领导驾驶舱,使上级领导能够直观地了解园区发展的现状。

3.业务计划

对各部门的业务实现计划、任务分解、监督等的信息化展示。

4.业务指挥调度

统筹指挥协调各职能部门业务,调度各种资源,指导业务目标的完成。

5.业务考核检查

根据业务计划,对下达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

6.业务分析汇总

将业务信息做以整合、汇总、分析,以图表的形式直观输出。

7.会议部署

针对园区运行状况,可与视频会议系统相连,对园区发展做出安排、部署。四、系统价值

通过园区集中式智控系统的建设,能够实时掌握园区各部门运行状况,便于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实时掌握园区内重点企业和高危企业的生产及安全情况,公关安全状况,实现从被动滞后到主动快速的转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缩短会议响应时间,从分散管理向协同管理转变,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转变,提升工作效能。

帮助企业实现远程教育、人才培训、电子商务,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通过招商管理系统,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实时掌握重大项目的时间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为防止项目的异常状况发生和滋生腐败。第八章 智慧园区之可靠园区

在基础配套领域,主要实现园区管理者对于园区内基础设施的管理与控制功能,其中包括智慧园区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和市政管理等。第一节 智慧园区土地管理一、系统概述

园区开发建设中土地规划管理是整个园区发展与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之一,通过建立园区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推进科学、合理、优化的园区土地规划与开发管理工作,能够不断提高园区土地规划管理水平,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园区土地规划建设各个部门协同工作的地理信息平台和精准高效的园区土地规划动态管理机制,提高规划审批管理的精确度。二、系统需求分析

园区土地规划管理系统需要运用CAD、GIS、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建立简便实用的园区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平台,并结合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管理园区内各类型、各阶段土地规划建设信息,辅助土地规划建设各项审批,提供规划建设信息服务,使之成为可持续扩展的基础平台。其主要涉及的工作任务包括:

1)为园区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智能化的辅助决策支持;

2)实现电子化的土地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情况检查等工作;

3)提供相应接口,辅助建设施工、项目管理、市政维护、招商投资、节能环保等相关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的综合管理;

4)实现日常用地审批、建筑审批、管线审批等工作;

5)土地规划成果与未来规划展示;

6)向相关企业提供实时的获取系统授权的各种数据。

整个园区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在设计上需要注意:在信息处理上,必须以土地资源信息数据为核心,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应管理数据,实现基于统一核心数据库的土地规划业务管理;在系统架构上,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确保系统功能实现和应用的可扩展性,使土地规划系统的应用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持续运行,实现充分及时的地理信息共享;在应用上,需要以实用为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业务管理跨度上,需要涵盖园区土地规划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三、系统实现

整个土地规划管理系统主要以土地资源数据、规划成果数据、土地开发管理数据为基础,包括土地规划设计子系统、土地测绘管理子系统、土地规划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规划成果展示子系统、土地建设管理子系统、企业用地管理子系统、土地开发信息发布与接口模块。如图8-1所示:图8-1 土地管理平台

由于以上各个子系统均可作为独立系统运行,其功能依赖于数据的存在,各个子系统可以相互组合;根据数据类型我们可以将系统分成各类子系统,还可以根据数据管理时间段,将系统数据分成三类:土地资源数据、规划设计数据、管理审批数据、法规规范数据。如图8-2所示:

1.地形图管理

可以分幅地调阅不同比例尺、不同版本、不同格式的地形图,自动生成索引图,并能关闭图廓层的显示。

2.三维图像管理

对大幅的三维图像采用压缩技术,一次性调阅,速度极快;对高分辨率的影像采用分幅调阅的方式,提高调阅的效率。

3.地名管理

建立地名库,并为地名查询、标注及制图提供一系列功能,减少地名的动态标注和打印的工作量;地名查询,定位,历史地名查询及定位;动态地名标注,随视图的变化实时调整地名标注的大小、位置,指定范围的地名标注的实时调整,指定比例尺的地名标注的实时调整;地名更新,可以从正式红线中自动更新项目名称和申报单位名称;针对纯文本的地名,还可以进行文件级的查询定位。图8-2 土地管理架构

4.用地规划管理

主要有对其属性的编辑、历史版本的管理与控制、用地的分类显示控制,以及用地平衡表的生成、对用地数据的完整性的检查、跟踪用地的变更过程、查询变更的过程以及变更的依据等。

5.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是对用地红线的全程管理。从预画红线的生成到红线的登记,再到选址意见书的发出,案件的最终确认与红线图形的确认。一般的用户可以查询到最近批出的地块的个数与面积,定位到每一个地块的位置,查看到预画红线与正式红线的标注;还可以对已有的红线进行分时间和用地性质的统计;高级用户还可以将红线中涉及的项目名称和申报单位名称自动转成地名,为地名的动态更新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来源。

6.总平面图管理

针对总平面图的分块特性和版本特性,我们对其采用空间定位的方式,按类别和目录登记每一个版本的总平面图。一般的用户就能在地理位置上直接点出该范围内的所有版本的总图,无须记住总图的文件名称和时间。

7.规范、法规、条例查询

在规划审批的过程中,需要查询各种规范、法规、条例,我们将已有的规范、法规、条例进行整理,定期更新,提供模糊查询。

8.常用工具

除了上述的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还提供一系列的常用工具。比如图形管理器,树状的常用图形列表,管理员直接管理列表与客户端自定义列表相结合,方便地打开、参考、切换各种CAD图形。四、系统价值

园区土地规划管理系统是一项保护资源、支持发展、服务社会的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融入土地预审、供地审批、合同备案,同时结合后期开发建设监管、政务信息化审批系统等涉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各项业务,实现园区土地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智慧化。

园区土地规划系统真正实现“以图管地”的管理模式,达到数据和图形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完成基本业务的全面信息化审批,也能对已供地块的合同交费情况、开竣工情况、地块闲置情况等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自动跟踪管理,真正实现地块的后期自动化监管,有助于全面掌握园区土地的最新实时利用状况。

园区土地规划管理系统的使用,为形成土地的规范、科学、高效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园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节 智慧园区规划管理一、系统概述

园区规划管理系统是综合运用文档管理与索引技术、CAD/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建立简洁实用的园区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园区管理者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管理园区各类、各阶段规划建设信息,辅助规划建设各项审批,提供规划建设信息服务。二、系统需求分析

园区规划主要包括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经济与项目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多个领域的规划管理工作。其功能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决策功能———为园区决策者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辅助决策工具;

管理功能———实现对日常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情况检查工作流程的管理;

规划业务———各个具体领域的规划、审批;

成果管理———规划成果的统一管理、原有规划成果的修改补充;

辅助功能———为相关系统如建设、市政、环保、土地等部门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三、系统实现

1.政策与经济基础数据管理

为园区战略规划、产业与经济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支持。一方面需要较为完整地收录相关的地区、产业的政策法规资料;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历年产业与经济发展数据和基本分析功能;最后,对于政策法规资料提供全文检索支持,对于历史数据提供智能化的分析功能。

2.现状管线管理

地下管网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大量的管线数据外,还包含大量的文档数据。为了便于查阅、管理,文档数据应与图形数据建立连接,实现图文一体化功能。同时,为了辅助规划和决策,系统能实时提示有关的法规和细则。

3.规划路网管理

主要有对其属性的编辑;历史版本的管理与控制;对路网中的标准段面的查询;道路长度的统计;跟踪路网的变更过程,查询变更的过程以及变更的依据等。

4.规划成果管理

主要有直接切换和打开功能,提供多种绘图功能,直接编辑、加工图形,并将其绑定到系统文件列表中,便于各种用户的参考浏览,也可以查看其变更的历史版本。

5.规划成果展示系统

主要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园区规划的目标效果,以利于园区主管部门、投资企业等更加直观地了解园区远期发展目标。

6.审批管理

审批信息管理是对日常审批的一个管理。规划成果的入库,导入审批数据,或直接图形操作等,并且可以附加规划属性信息;规划案卷查询,对已审批的规划案卷分类查询;审批信息入库流程管理,分为录入、检查、核准三个流程,不同的流程列有不同的相关数据处理菜单;审批信息查询定位,对审批项目进行分类查询,分审批阶段查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图形定位;审批附图查询,对审批的规划附图(施工图)进行列表,支持选择集、视图模式;统计,对审批规划进行指定区域,分类型、审批阶段、申请号、申请人、批准时间等统计,形成报表文件。四、系统价值

通过建设统一的园区规划管理系统,将在园区决策、日常工作、成果管理和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实现明显转变:

决策方式的转变:对园区现状与规划目标效果进行多种方式、更加直观的展示;可实时调阅系统中规划成果、审批成果、各种现状地形、图像文件,以及各种辅助信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实现领导“看到所想看到”的各种有效信息的愿望。

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在工作中随时调阅规划数据等信息,确保具体项目审批的准确性,避免出错;在系统上直接审批,办公效率极大提高;真正实现科学规划、严格实施。

规划成果管理方式的转变:以数据库+CAD/GIS文件为主,实现数字化信息管理;提供统一的系统平台、统一的坐标系、统一的基础数据源;集中海量信息管理,提供多种数据格式的管理手段。

信息共享方式的转变:在各部门间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整体数据生产成本低;在业务系统中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共享信息更新及时、有效。第三节 智慧园区基础建设管理一、系统概述

随着园区发展建设的逐步推进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建设速度加快,其建设管理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所管辖建设项目逐渐增多,项目跨业主、跨行业、长时间,且可能采用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工期要求也不同。园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也由原来的单一业主、单一项目管理向多项目管理转变,业务范围趋于多元化,随之会带来更多管理难题。

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基础建设与建筑建设的主要实施与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应用可以帮助园区建设节约成本,减少浪费,缩短工期。随着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建筑项目规模急剧扩大,对项目的管理难度不断提高,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确定性也大大提高,项目管理风险加大,园区发展扩张受阻于管理控制能力的制约。通过实施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园区建设在新形势下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目的。二、系统需求分析

基础建设管理活动中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设备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因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策略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设计目标是建立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直观、准确分析的项目建设情况的各项技术指标的功能。这个层次的输入数据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通过这些数据,归纳出各项指标在时间、空间的变化情况,在构成上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指标变化的因素等,并以报告、表格、图形等方式提供给决策者,并可根据做出的决策相应加以调整。第二个层次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为决策者提供施工活动的信息和决策依据,施工活动中涉及的内外部因素多,只有大力加强施工活动中的管理,完成施工活动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投资工作的预测工作,充分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质量情况等,才能确保建设施工项目正常进行。三、系统实现

根据园区建设项目管理的一般过程与业务特点,园区基础建设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项目前期管理子系统、项目设计过程管理子系统、项目招标与合同管理子系统、项目实施与验收管理子系统、文档管理与系统维护等子系统,如图8-3所示:(一)项目前期管理

项目前期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审批和征地拆迁等工作:

1.项目建议管理

项目建议管理包括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和项目建议文档管理。其中对于文档管理又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的起草、版本管理、查询检索、最终归档等工作。图8-3 建设项目管理系统

2.项目审批管理

项目审批管理包括项目评估、立项审批工作。项目评估主要实现评估过程中的数据管理,而立项审批主要实现对项目基本信息、审批流程与过程管理、项目资料的打包管理等工作。

3.征地拆迁管理

征地拆迁管理包括用地申请与审批管理,申请规划文件、土地合同文件、征地文件管理工作。(二)项目设计过程管理

项目设计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概算与投资管理和施工设计等工作:

1.项目初步设计

在项目的初步设计过程中主要涉及方案设计招标文件、消防报建文件、环境评估文件、国土报建文件、地质勘探报告、设计成果图文、人防报建文件等文档的登记、查询、归档;同时包括对项目设计工作的流程控制。

2.概算与投资管理

概算与投资管理主要包括对项目概算和投资管理的辅助支持,同时实现对结果文档如项目概算编制文件、概算审计文件、投资计划文件登记、查询、归档。

3.施工图纸设计

主要实现施工设计的辅助图文设计,并对结果设计报建文件、消防报建文件、国土报建文件等图文文件进行登记、查询、归档。(三)项目招标管理

项目招标管理主要包括了项目的招标文档管理、招标过程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工作:

1.招标文档管理

招标文档管理实现对招标标的文件、投标文件、技术方案、商务报价、评标记录等文件的集中管理、归档和授权查阅。

2.招标过程管理

招标过程管理一方面实现对投标企业、评审专家库的管理,另一方面实现标底文件、招标备案文件、招标交易文件的报送登记、查询、归档和招标结果、中标单位信息的登记、查询、归档。

3.招标合同管理

招标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工程施工过程涉及的设计合同施工合同及其他技术服务合同协议等进行登记分类管理。(四)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管理主要包括项目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管理、工程决算管理和项目监控管理等工作:

1.项目施工管理

对于项目施工的开工申请、建设监理文件进行登记、查询、归档;项目进度的跟进管理、安全事故上报、安全事故查询、施工审计文件登记、查询、归档。

2.竣工验收管理

竣工验收管理实现对竣工验收文件登记、查询、归档;同时对检测项目、监测结果、不合格项、跟进计划等进行记录统计和后期跟踪管理。

3.工程决算管理

对工程结算决算及工程审计决算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对工程建设投资进行分时、分阶段核算,以保证工程投资不超标准。

4.项目监控管理

项目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考核、评价等人事工作;对各类监理工作中必备的设备及其日常用品进行采购、使用和维护;对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收集整理施工单位的资质及施工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资质。

5.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作为项目施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验评分类分解、质量检查项的定义、与施工计划结合、编制质量检查计划,实现多种质量管理过程和结果分析的方式,支持园区领导实时把握各个项目的质量动态,并将质量管理水平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四、系统价值

通过建立适应基建项目管理系统,满足园区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系统化、集约化、便捷化、科学性的管理要求,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实现从规划到项目验收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以全过程覆盖的理念,实现项目全过程动态配置和资源共享,确保工程进行过程中数据使用统一、信息传递有效、知识分享便捷。

规范项目流程:通过对项目的各个生命周期要素的整合,优化项目建设流程,明确项目涉及部门的职责,推动相互沟通协作,实现对项目的及时、有效、精确控制。

提高决策效率:通过系统化项目管理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联动机制,实现项目涉及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减少审批环节,保障项目各个环节的畅通和高效。

创新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人工、主观、随意的管理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电子、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实现项目低成本、高效率、便捷化的管理。

实现精确管理:通过项目各个环节分析、整合,实现项目的过程和资金实时监控,并通过图表直观表现,为领导提供管理驾驶舱,使其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进度并判断是否异常。第四节 智慧园区市政管理一、系统概述

园区市政管理关系到园区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随着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政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园区市政系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市政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园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智慧的市政管理系统是利用GIS、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技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套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园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园区市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无缝隙”管理,提高市政系统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根据我国各地建设的发展特点,智慧园区市政管理系统以RFID技术为基础,整合物联网核心技术模块,其重点是以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对园区内的照明子系统和园区管网子系统等市政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为监管部门提供准确、高效、实时的管理监控手段。二、系统需求分析

针对园区市政管理的特点,我们将园区市政管理分为园区照明管理和园区管网管理两大类:(一)园区照明管理

新型的园区照明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园区内道路照明、广场照明、景观照明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高效稳定,全天候运行。该系统采用3G/4G无线通讯技术,解决了传统照明控制由于没有通讯功能,无法实现集中监控的问题,将运行维护人员从大量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园区照明系统的运行质量,增强园区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能及时发现定位照明系统故障,有效减低照明系统停用的不良影响。

通过建设园区照明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园区照明设施的统一管理,集中监控,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充分满足园区照明控制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园区照明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还具有完善的管理能力。园区照明管理系统的管理能力不仅体现在对园区照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上,还体现在对业主的管理、对维护人员的管理和对照明日常工作的管理等各个方面,能够大大增强夜景照明管理工作的灵活应变能力,提高夜景照明管理工作的效率。(二)市政管网管理

园区市政管网信息化是以“管线数据处理与智能成图系统”为核心的管线探测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基于GIS的管线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搭建园区市政地下管线信息化的技术体系,构成完整解决方案。随着园区市政地下管线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动态更新与资源共享机制将会逐步健全,相关的技术也将会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发展。

第一,地上/下管线探测技术。地下管线探测特别是较为复杂条件下的地下管线探测。发挥物理探测方法技术的优势,除了高精度、高智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设备外,针对园区特点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埋设条件、不同材质进行探查方法技术研究。为克服单一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和探测结果的多解性,采取综合物探方法将是提高地下管线探测结果可靠性的必然选择。GPS、RTK技术以及内外一体化作业方法将进一步提高园区地下管线测量与管线竣工测量的作业效率。加强管线智能检测与定量评价技术应用研究,将丰富地下管线信息,推进管线信息链的完善。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前端采集与成图软件系统以及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使用,将会进一步提高作业自动化程度和便于后期的信息交换与管理。

第二,地上/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园区地下管线信息是园区市政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隐蔽、复杂、动态、信息量大。如何利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实现海量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发和应用,包括管线专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与园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融合,促进管线主动管理,将成为园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关注的核心。三、系统实现(一)园区照明管理系统实现

园区照明管理系统主要由采集控制设备、远端传输设备、传输网络以及监控中心组成。其中监控中心可根据实际需求,扩展成多级监控网络,一个一级监控中心可同时管理几个二级监控中心。

通过在照明配电柜中加装采集控制设备就能够获得照明设施的各项电气参数(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等),采集到的各项电气参数将通过远端传输设备实时上报给监控管理中心。

1.远程终端单元

包含了采集控制设备和远程传输设备,实现了对照明设备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等功能,具体来讲包括:

1)无线通信网络自动接入功能:远程终端单元通电后立即自动接入无线通信网络,并一直检测网络连接状态,一旦网络连接失败,立即自动重联。

2)原始数据采集功能:可根据用户需求采集受控设备的各项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本地预处理。

3)数据传输和协议转换功能:能对要传送的和接收的各种控制管理命令进行协议转换和无线传输,配合监控中心完成数据采集、控制等各种监控管理命令。

4)本地管理功能:可根据本地管理的需要,依靠终端自身的智能处理能力,实现对受控设备的本地管理。

5)故障告警功能:根据预设的告警条件,实时侦查受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产生相应的告警。

2.传输网络

传输网络为照明管理系统提供无线数据传输通道。照明管理系统可以采用3G/4G网络,也可采用园区自建覆盖整个园区的Wifi网络,实现永远在线、快速登录、高速传输等优点,避免其他监控管理系统通讯方式建设周期长、投资高、通讯方式受限制、信道堵塞通讯不畅、网络覆盖范围小或网络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等缺点,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减低系统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并为将来系统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3.监控中心

照明管理系统的监控管理中心实际上是一个局域网(LAN),主要由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以及相应的监控软件、查询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程序等构成。监控管理中心是整个照明管理系统的中心,所有监控点采集到的数据均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监控管理中心,同时监控管理中心的各项控制命令,开关灯时间表也通过无线发送给各个照明监控点。

照明管理系统是实现了遥测、遥控和遥信的“三遥”系统,能够对园区照明设施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和管理。除了基本的监控功能外,还应提供诸多满足日常管理需要的各项管理工具,提供多样化的管理报表。

1)遥测功能

监控中心可实时采集各现场控制点的电压、配电箱内各控制回路的实时电流、功率因数,计算照明系统的总功率、用电量、亮灯率等电力参数,及时了解各控制点的当前运行状态。

2)故障报警定位功能

远程终端实时分析各项采集到的数据,如果园区照明设施出现故障,远程终端将根据故障的不同等级进行分级报警,并实时上报给监控管理中心,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告警处理措施,如弹出菜单报警、声音报警、手机报警等。通过同GIS技术的结合,监控管理中心能够准确在电子地图上定位故障发生地,并指导就近的维护人员现场处理硬件故障。

3)自动定时开关控制功能

监控管理中心可根据不同季节、节假日设置不同的开关灯时间表或园区照明组合方案,并由监控中心把设置好的开关灯时间表下载到各现场控制点,自动控制各现场控制点照明设施的开关。

4)遥控功能

特殊情况下(如重大事件,领导视察),可直接由监控中心远程控制现场照明设施的开关操作,可实现园区照明方式的不同动态组合。(二)市政管网管理系统实现

园区综合地上/下管线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核心,实现与计算机辅助技术(CAD)和办公自动化(OA)相集成,具有空间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综合分析能力的综合性管线信息系统。其中除了市政的主要管网管道,还包括管网管道的配套设施,如井盖、阀门、连接卡扣等。它主要具有以下内容:

1.地上/下管线现状信息的采集与入库

地上/下管线现状信息是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数据支持来源,在管线历史资料不全,并且缺乏现实性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实测的方式进行管线信息的采集,同时要求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对已有准确的成果加以利用。

井盖感应装置是以有源RFID模块及报警触发器等部分构成,固定安装在井盖壁边缘。有源RFID模块负责射频信号的正常发射,起到随时向市政管理部门“报平安”的作用,也可用于日常市政物资的盘点、清查工作。如图8-4所示:图8-4 管网管理示意图一

通过硬件标示系统,利用基于GIS和GPS系统的数据定位,形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