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健身(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5:15:08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整洁健身(下)

整洁健身(下)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老舍注重养生健身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是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20年代至抗战前,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员、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在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解放后应召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他一生著述甚丰富。解放前创作的《骆驼祥子》等,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语言生动、幽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一生的作品是丰富多采的,在紧张的创作和担任多种职务的繁忙工作之余,老舍很注意养生健身。

老舍先生的生活极有规律。北京人一向起得早,老舍先生大概也是一个“早睡早起身体好”的笃信者,他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是打拳。

老舍家境贫寒,自幼身体不壮,22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经过多方治疗,他病好之后,他深知锻炼身体的重要,痛定思痛,不敢松懈,须加紧锻炼,强健身体。从此,他就和打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他是从练剑术开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老舍的剑术大有长进,他不仅会舞剑,而且舞得颇有心得,居然编写了一本《舞剑图》。说来也怪,老舍的第一本专著居然是武术专著。他的这本武术专著,是在他的练武实践中有感而发,他既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也把自己通过习武强壮了身体的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以此推动健身术的普及,这大概是他著《舞剑图》的目的所在。

1930年,老舍先生由英国转道新加坡回到北京。有一天,《学生画报》记者陈逸飞先生去看望他,一到他的住所,就见老舍一个人正在屋里跳一种奇怪的舞蹈,一会儿学燕飞,一会儿学小动物淋雨后抖落身上水的样子,浑身乱颤。陈先生站在一旁感到他练的拳有点怪,从来未见有人练这种拳,于是上前问老舍:“你练的叫哪路活?”老舍答:“这是昆仑六合拳。”并且解释说,六合拳流派很多,常见的有峨嵋六合拳,还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之分。老舍自己练的是内家拳,专重气功。陈先生问老舍:“练这种拳有什么用?”老舍先生说:“不仅能健身,还可以防身。”陈先生说他不信,趁老舍没有防备,冷不丁一拳直冲老舍胸口打过去,只见老舍略一收胸,拳头落了空。老舍就势将陈先生的胳膊一拔,陈先生顿时觉得胳膊像触电一样,浑身麻酥酥的。这时,陈先生才信服刚才老舍所说的那番话是实话,的确具有防身作用。

1933年4月,老舍先生突然患背痛病,痛得很厉害,请了几位大夫给医治,结果医治无效。老舍从这开始下决心加强锻炼,这种锻炼并不是一般的活动活动身体,他根据自己过去练拳的初步体会,决定进一步请高师,通过练拳来医治自己的病,于是他便拜济南的著名拳手为师,开始系统习武。武术和狗皮膏药的夹功果然奏效。从此,老舍不间断地练习拳术,用以强身健体。

病后更知锻炼的重要,老舍先生自从生病之后,更加刻苦习武。他先后学了少林拳、太极拳、五行棍、太极棍、粘手等等,并购置了刀枪剑戟。1934年,老舍迁居青岛,在黄县租了套房子。房前宽敞的院子成了他练拳的场地。通往客厅的小前厅里有一付架子,上面十八般兵器一字排开。这一时期的老舍,虽然身体还算不上很健壮,但无大的毛病,精力还算比较旺盛,他的《骆驼祥子》这一优秀作品就是在这时创作的。

1935年春节前夕,老舍在山东大学的辞旧迎新晚会上,居然当众献艺,来了个单人武术表演,表演得很精彩,在场的人感到很惊奇,没想到一个作家还能有这样好的武功,个个赞不绝口。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那些心爱的兵器都丢在了青岛,但太极拳始终没有扔,他走到哪里打到哪里。

1949年,对老舍来说,既是个大灾年,也是个大喜年。说灾,身体出了大毛病;说喜,他终于回到了老家北京。老舍在纽约期间,一个夏日的一天,老舍正打着太极拳,不知什么原因他的腿忽然抬不起来了。只好请医生检查,经大夫诊断是坐骨神经炎,需要立即住院进行手术治疗。这一刀中断了老舍长达15年的练拳史。从此,他走路离不开手杖。手术后刚能行动,便启程回国,年底回到北京。

太极拳打不成,老舍便到中山公园学习太极气功。学得仍然是那么认真、刻苦。

熟悉老舍的人都知道,他虽然非常爱好拳术,但他很少与他人谈及此事,只是偶遇懂行的人才深谈,而且谈得津津乐道,有时口头谈着,手头还比划着,一些懂拳术的人,都愿意同他接触,也很尊敬他,敬佩他文武双全。

1965年,老舍访问日本时,遇到一位叫城山三郎的日本作家,在同他谈创作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就扯到了武术,谈得非常投机。从谈话过程中,城山才知道老舍精于拳术,城山先生对此很感兴趣,提出要和老舍比试比试。城山心想:你一个作家,不会有多高的武功,就让老舍先出手,老舍先生猛击一掌,将城山打了一个趔趄。城山反倒高兴地大叫:“真有功夫呀!”老舍会武功的事,一时在日本文学界传为美谈。

1966年,老舍先生逝世后,城山先生在悼念文章中,还提到了这场“比武”。

老舍的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赞赏,同他的作品一样,老舍迷恋拳术,也成为后人的美谈。

张学良的养生术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如今已届90多岁高龄了,可他依然头脑清楚,思路敏捷,反应灵活,步履稳健。他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竟能如此健康长寿,堪称奇迹。奥秘何在?据了解,这位如今仍不失大将风度的张学良在任何条件下都十分注意养生。对他的养生之道,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体育锻炼。

张学良从青少年时就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并有着十分广泛的体育爱好。他爬山、跑步、游泳、滑冰、散步、骑马、下棋、垂钓、跳舞、打网球、篮球、乒乓球、高尔夫球等等,无所不会,并且从小到老,坚持不懈。

张学良在广泛的体育爱好中,打网球算是他的强项,并有独到之处。1934年,蔡智佳先生在庐山国际网球摆擂台,张学良从清晨一直激战到中午,没有一个人能击败他的。有一天,他碰见一位对手,球艺不凡,两人历时几个小时的苦战,结果竟难分胜负,最后只好握手言和。分手时,那个人才知道这位不服输的对手是张学良。从此他俩结成球友,每日对阵,友谊日渐加深。

张学良不仅自己酷爱体育运动,而且热心倡导体育,号召大家都来参加体育运动,使中国成为一个体育强国。1928年,他在东北任边防司令官时,非常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曾亲自筹建规模宏大的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运动场,并以高薪聘请德国人贝克担任教练,号召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体育锻炼。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同时,张学良十分关心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为此,他经常在沈阳举办体育运动会,在群众体育中选拔优秀运动员。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在杭州举行时,东北代表队囊括了田径赛的全部冠军。

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第十届奥运会,国民党当局宣称不派人参加。可是,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在报纸上宣布说,“刘长春(东北大连人)将代表“满洲国”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期替傀儡政权捞取为国际承认的资本。当时,随东北大学流亡在北平的刘长春立即在报纸上公开声明:“我是中国人,决不代表傀儡政权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来,在张学良将军的资助下,这位短跑全国纪录保持者刘长春才以中国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世界大赛。

为了洗刷“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振兴中华体育,张学良首次倡导横渡长江。这是震惊中国近代体坛的伟大壮举。那是1934年9月的一天,张学良在武汉,特别下令“比赛时所有船只不得通行,外国船也不例外。”参加横渡的30多人,有官兵、船夫、职员和学生。他们由武昌黄鹤楼边码头的起跳点跳入江心,向设在汉口第六码头的终点游去,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顺流而下,坚持到达彼岸。其中有一位姓鞠的士兵搏击风浪,横穿大江,游到终点。武汉三镇为之轰动,围观助威的人山人海,一片欢腾,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看到这里,张学良将军激动地把一枚刻有“力挽狂澜”题字的银盾献给这位优胜者。表现了张学良将军对振兴中华体育的热切期望。

第二,精神不垮。

张学良是一位颇有军事才能的、有正义感的著名爱国将领,这不仅表现在过去战争年代,而且至今如此。他一生爱国,希望国家统一富强,并且视之为做人之本。不久前,他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仍坚定地表示:“为国家,为民族,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学良具有随遇而安的胸襟,这既是大将的风度,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不论在哪种生活环境中,他都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住生活。他尽管不幸被蒋介石蛮横囚禁达54年之久,历尽磨难,也能够适时排遣烦闷,制怒息火,解忧消愁,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寻找新的生活乐趣。他在九秩寿宴上自豪地说:“除了老了,我没有崩溃!”这种“精神不垮”的心理品质,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这是他至今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三,兴趣广泛,动静结合。

张学良在事业方面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在生活中爱好又是很广泛的。当年能驰骋疆场,如今能潜心钻研,文静于书斋之中。所以说,他是一个喜动也喜静的人物,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的养生之道实在很重要。这使我们想起清代名医董凯钧对动与静的一段精辟论述:“龟静而寿,蟾蜍亦静而寿;鹿动而寿,猿亦动而寿……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常情也。更知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也可,若心情不开旷,静也不是,动也不是。最静之人,食后亦宜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心凝形神。”

张学良大概是知晓这段精辟论述吧,他把静中寓动,动中寓静之关系处理得如此和谐、适度。他除了散步、垂钓和其他健身活动外,还喜欢幽兰养性,养植了200多盆兰花和养殖了许多观赏鱼。他还喜欢静默书斋读书看报看电视,大陆出版的许多有关他的书报,他几乎都看过了。他长期钻研明史,继而研究清史、民国史和东北史。他还精通《周易》。晚年,他坚持学习英语,专心研究神学,并翻译出版了《相约在骷髅地》一书。他喜好诗书画,常以品评鉴赏字画自娱。

第四,夫妻恩爱。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这对患难夫妻,并肩携手走过了60多年蹉跎岁月,始终相爱相依相随,无怨无恨无悔。赵四小姐无比知心的关怀,给了张学良心灵创伤以极大的抚慰。讲起他们夫妻关系时,张学良动情地说:“要不是这些年幽居岁月我们相依互靠,我早不知会落到何种地步!”

第五,会吃会睡。

张学良晚年,饮食简单,多吃糙米、面食和蔬菜,生活又很有规律。当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会吃会睡。”他的话说得非常简炼,但寓意相当深刻。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吃和睡,但是否每个人都能将吃和睡与养生联系起来呢?不尽然,饮食与睡眠里面也有科学,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条件,科学地安排饮食与睡眠,真正做到“会吃、会睡”。

钱伟长繁忙不忘锻炼身体

钱伟长(1912—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力学专家、教授。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肄业,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及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副主席等职。在力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首次把张量分析用于弹性板壳问题的研究,提出浅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国际称为“钱伟长方程”,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钱伟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体育爱好者,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的乐观精神所感染。与他在一起,你会经常听到钱老的爽朗笑声,从笑声中你便可以知道钱老的身体目前仍然很健康。

钱老的工作很繁忙,社会活动也特别多,但钱老仍能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精神忘我地工作着,从他工作的劲头上,根本看不出他已是一个80多的老人了。

有人请教钱老是如何养生的,钱老笑着说,以我的体会,重要的有两条:第一,保持乐观的心境;第二,经常锻炼。

钱老认为,保持乐观的心境对健康极为有益,对工作也大有好处。他说:“比如运动员吧,他如果怕输,那就一定会输。比赛时必须乐观地、一心一意地去比,决不能背思想包袱。平时训练则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如果输了,不必太难过,只说明还练得不好,回去继续努力就是了。我们做科学工作的也一样,失败的次数总比成功多得多。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才是关键,只有这样,才会带来今后的成功。”

在讲起体育锻炼时,钱老笑着说:“我小的时候很爱踢足球,长跑、短跑我全练,还是个不差的运动员呢!在学校读书时,我每天至少要跑5000米。那时候,学校的运动会一般在5月份开,这个时候也正是学校大考的日子,我就一边参加运动会,一边考试,从不缺考。我那时锻炼得很认真,学习也很努力。我认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专心,一心一意,干完以后,便不再去想它,再专心专意做另外的事情。我就是这样处理锻炼与学习的”。

钱老现在年纪大了,工作又忙,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再进行青年人那样剧烈的运动了,但钱老并没有停止锻炼。跑不动了可以走,于是他便抓紧时间走路,用散步的方式锻炼身体。与别人讨论问题时,他总是一边在房间里踱步,一边谈。思考问题时,也是站起来,一边漫步一边思索。他说:“这不仅对我考虑问题有好处,也起到了运动的作用。”

钱伟长作为一位科学家,他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也是科学的。他认为,体育锻炼不是为锻炼而锻炼,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固然是强健身体,但同时体育运动也“培养奋斗精神”。这就是钱老对体育运动的深刻理解,也是钱老在科学研究事业上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原因。这大概就是钱老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坚持锻炼的动力所在吧。

韩作黎的健身之道

韩作黎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

韩作黎已是75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壮,坚持不懈地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从事关心下一代的各种社会活动。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甚至比在职的同志还要繁忙,有时一天出去很晚才回家,有时还风尘仆仆地去外地参加各种活动。

韩老为什么有这样充沛的精力呢?因为他非常讲究健身之道,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颗童心在丹田。韩老自1938年参加革命,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做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还多年任北京市教育局长。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总是怀着一颗童心,热爱孩子,热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为了孩子,为了明天”,是韩老一生总结出的“八字真经”。韩老在1981年时主动要求退居二线,1986年底离休。韩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他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围绕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写文章,创作小说。最近,他正在修改一部童话小说,写作教育小说《摇篮曲》的第二部。他还经常到他家附近的汇文中学、白桥小学和南城根小学,了解学校的情况,关心教师的生活,给师生讲革命传统、讲革命故事、讲师德,有时还到外地去作报告。据粗略统计,1991年,韩老给师生作报告听众达2000多人次,1992年超过3000人次。正因为韩老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有远大理想,所以他总是精神饱满,生活愉快。

二是加强体力锻炼,同时注意思维活动。韩老非常相信十八世纪意大利一位著名医生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他喜欢打乒乓球,在延安时,没有条件就用木板作拍子。年轻时他常洗冷水浴,五十年代他接受清华大学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建议,洗热、冷浴,用热水洗完再用冷水洗,他还自编一套按摩健身操,其中还有点气功,每天早晚做,坚持多年。直到现在,韩老每天早上都到东单公园锻炼身体。

韩老还注意经常有意识地思考问题,看书,看报,注意发展自己的思维,有时夜间醒来,就思考一下一天当中都做了哪些事,第二天还要做什么事。这叫“清夜自思”。由于注意思维活动,韩老现在头脑还很清醒,记忆力很强。

三是饮食上多元素。韩老从不忌口,什么都吃,想吃什么就多吃一些。由于食而杂,身体就可以吸收多种元素,有益于健康。

四是注意劳逸结合。平常,他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会儿;有时出去一天参加活动,下午四五点钟回来,赶紧补一个觉。这样,能够保持头脑总是清醒的。

潘多登珠峰创世界第一

潘多(1938— ),西藏江达人,藏族。中国女子登山运动员。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妇女。是第5届、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起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81年任江苏省无锡市体委副主任。

潘多出生在西藏江达县金沙江畔的一个农奴家里。父母早死。她从小为农奴主种地、放牧。后来只身流浪到拉萨,受尽了人间苦难。1953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成为西藏第一代农场工人。1959年她报名参加了中国登山队,同年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获运动健将称号。1961年登上了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与西绕(女,藏族)两人创造了当时世界女子登山运动的最高纪录。1975年,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年龄37岁的潘多,为了征服珠峰,她毅然把孩子送到外地亲戚家,再次参加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

由于她几年没有参加登山训练,身体有些发胖,并患有骨膜炎,再加上刚生过孩子的身体还很虚弱。但潘多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潘多终于具备了攀登珠峰的身体条件。

1975年3月,潘多和中国登山队的男女队员们踏上了通往珠峰的旅程。

当潘多和几名男队员一组登上海拔8300米以上高地时,碰到一道高约20米的悬崖绝壁,坡度在六七十度以上。裂缝上面有一块突出的岩石,一个结组同时往上攀登不大方便,他们干脆把结组绳解开,放下背包,空身上。潘多在裂缝的半腰停下来,传递背包和登山用品,在传递背包时,由于用力猛了一点,身子往后一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潘多机智地把脚插在裂缝里,身子伏在陡坡上,幸免落到深不见底的悬崖下。

潘多战胜了一道又一道险隘恶障,胜利地攀登到了8600米的突击营地时,能够参加突击顶峰的女运动员只剩她一人了。这里离珠峰顶峰虽然只有一华里的路程,但在海拔8600米以上的高山上,氧气只有海平面地区的三分之一,由于极度缺氧,队员们每走一步就要拄着冰镐深深地呼吸十几次,一直走了一个半小时,9时30分才到达珠峰“第二台阶”的底部。“第二台阶”是攀登珠峰的最后一道险关。它位于海拔8700米处。高度约20多米,在它的顶部有一道约5米高的岩石陡壁,它的北面是很陡的岩石坡,东南面几乎是垂直的峭壁,“第二台阶”就在这很窄的山背上。过去外国登山运动员4次登山到这里都失败了。所以它被称为“横贯着世界上最长的里程”、“无法攀越的路线”。

潘多和其他几名队员经过侦察,并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5月27日上午8时,潘多和8名男运动员开始登上征服珠峰的最后一段艰险旅程。经过6个半小时的拼搏,潘多和战友们在5月27日14时30分,终于登上世界之巅,五星红旗又飘扬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潘多和其他运动员在未用氧气装备的条件下工作了70分钟,把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字样的3米高的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并采取了岩石标本和冰雪样品,测量了覆雪深度,用摄影机摄下了顶峰上的珍贵镜头。潘多拿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耐低温无线电心电图遥测仪器,躺在峰顶的冰雪中,向大本营发射了世界上最高地点的心电遥测,成功地获得了第一张在地球之巅的心电图,进行了人类高山生理研究。这次还对珠峰的高度进行了准确的测绘,精确求得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潘多同其他登山运动员们于5月31日安全返回大本营。她实现了征服珠峰的伟大理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登山运动员,她在登山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漆侠教授的健身之道

漆侠教授是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他在我国历史研究界具有较高的名望。

漆侠教授在历史研究上独树一帜。他思维敏捷,学识渊博,撰写过多部历史研究论著,带出了7名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他虽然身体显得瘦削,但走起路来步伐矫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他教学、教研、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每天工作到深夜,毫无倦意,跟他共事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漆先生真是精力过人呀!”

然而,漆侠教授患有支气管哮喘整整40年了。据有关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老年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患病30年后往往会导致肺心病而发生心力衰竭,这是一般病人必经的病情演变过程。可是,在漆侠教授的身上却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经过医院临床检查,这位患有40年慢性支气管哮喘的“老病号”,心、肺功能完全正常。

漆侠教授这个“老病号”,究竟怎样焕发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呢?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事业、生活的热烈追求,他创造出了自己的健身之道。这就是:乐观豁达、加强锻炼、对症服药、爱吃粗粮。

乐观豁达,保持精神愉快。漆教授一生经历坎坷,“文革”中受过批判,蹲过牛棚。但无论环境如何,他总是能够面对现实,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从知识中寻求安慰,兴致勃勃地学习着。他心胸宽广,性情耿直,为人正派,想笑就放声地笑,想怒就大胆地怒。这种处世态度,使他思想上不背包袱,精神上没有任何负担,活得舒心,活得轻松。

加强锻炼,持之以恒。漆侠教授一年四季坚持冷水浴,每天早晨起床后,用冷水擦拭全身再进行冲洗,每次不少于20分钟,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由于长期坚持锻炼,增强了体质,也适应了外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对各种疾病的抗病能力。

对症服药。漆侠教授每年入冬后,坚持用自制的蛤贝粉(用等量的蛤蚧、浙贝母共研细末制成),于每日早、晚各服10克。蛤蚧补肺肾,定喘嗽;浙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常年服用,疗效显著。

爱吃粗粮。漆侠教授喜欢吃粗粮,最爱吃杂面,如荞麦面、绿豆面及玉米、小米等。杂粮中含有多种体内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常吃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漆侠教授的健身法告诉人们,加强锻炼,重视健身,是战胜疾病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不可能不患任何疾病,但对待疾病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漆侠教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保持乐观豁达,精神愉快,常年坚持锻炼,对症服药,注意饮食,最终战胜了疾病。

王遐方老当益壮启示录

王遐方是总参工程兵离休干部。1961年初冬的一次车祸,使他颈椎骨裂损,骨盆粉碎性骨折,大脑迷漫出血,落下个二等甲级残废。1965年离休时,他年仅39岁。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王遐方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步伐稳健,满头黑发,不知道他实际年龄的人,根本看不出是一位60多岁的人。有人说他是“60多岁年纪,40多岁面貌,30多岁精力,20多岁干劲,10多岁童心。”这番评价足以说明王遐方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是良好的,我们可不必为他的身体过多担心,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残废,而是每天都在为党为人民忘我地工作着。

一个30多年前曾被判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二等残废,凭什么残而不废,老而不衰,如今却精神焕发,老当益壮呢?人们一定想知道他在战胜死神之后是怎样养生的。

王遐方的养生秘诀是,离而不休,魂系下一代,做青少年的朋友,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经常向离退休老同志讲:“关心青少年成长,对于我们老同志,力所能及,解闷活血,愉快心身,意义重大,学问很深,复苏朝气,其乐无穷,延年益寿。一句话,使人有真正的精神寄托。”王遐方的养生秘诀与众不同,甚至在许多人看来,他所总结的并非什么养生秘诀。实际上,王遐方老而不衰,精神焕发,具有童心等,的确与他的养生秘诀有关。其道理就在于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之中,并从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无限的乐趣,从而使他精神上有了寄托,这样一来,他总觉得有做不完的工作,有用不完的精力,这就是他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

王遐方刚离休时也有过痛苦,但他并没有在痛苦中消沉下去,更没有在痛苦中泯灭,而是在痛苦中思索,在痛苦中寻求,在痛苦中重新振作起来。他在书中拜会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被人扶着拜访了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王遐方从英雄人物的身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确定了自己的道路。“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他忘不了站在党旗下向党宣誓的情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激励他决心和自己的命运搏击一场,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0多年来,王遐方为关心下一代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钱财。他为关心下一代花钱不计其数,平均每年要回上千封信,邮资全部自己付;每年要出差十四五次,很多费用自理;有时,他掏钱替无力为孩子医病的家庭垫付药费,或买药送上门;有时,学校缺少搞活动的经费,他就掏自己的钱积极赞助;他为关心下一代交往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经常到他家里去拜访他或谈工作,他都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家里来的各地客人,烟、茶、糖果、饭都贴上了;有时,他把所得稿费一转手又寄给贫穷的学校。他不吸烟不喝酒,几乎把钱都贴给祖国的下一代了。

为了唤起更多的人都来关心祖国的下一代,王遐方到处奔走呼吁:“爱孩子吧!爱孩子也就是爱祖国,爱祖国就是爱孩子!”他经常对人们讲:“向前想我们祖国的五百年,向后想我们民族的五千年,特别要关心他们的近五年,我不管能活几年,愿把余年献少年……”

生活给走过来的人总留下不少启示,王遐方用20多年自己的亲身感受,献给我们共产党人、离退休干部这样一份生活启示录:

共产党人永远有用武之地,永远不失业,只要我们想到事业,事业是永远需要我们的。无职无权,一样能做贡献,只要我们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甘当人民的公仆,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平凡的工作岗位,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不只是指他的四肢发达,体力强壮,而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心理健康的人,精神愉快,心胸豁达,喜怒控制得当,会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对已确定的目标的执着追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支柱。许多人身残志不残,他们一方面积极与疾病抗争,一方面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奋力拼搏,不断焕发青春的活力,靠的也是“精神支柱”。王遐方老当益壮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王遐方离休后20多年间,被人们誉为“青少年的好政委”、“体育战线上的编外顾问”、“到处做好事的活雷锋”、“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

雷锋投弹

雷锋出身贫农家庭,父母兄弟受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地主和资本家的迫害相继惨死,他7岁就成孤儿,在穷亲戚的帮助照顾下生活。1949年解放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被送入学校读书。1956年小学毕业后,在该乡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望城(现长沙县)县委当通讯员和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他积极学习毛泽东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迅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升任班长,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人民做了千万件好事,有关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这里只讲他参军后练投弹的一段。

1960年1月8日,雷锋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了,他真高兴啊!他来到了新兵连,成了个闲不住的人。开饭前,他主动给大家读报;休息时,他主动教大家唱歌;搞内部卫生,他抢在前头,起床号还没响,他就把宿舍里的炉子生得旺旺的。训练的时候,他又特别认真,没多长时间,他就把训练项目学会了,成了新兵连一名“标准的战士”。

可是,练手榴弹他可遇到困难了。别人掷起来不怎么费劲儿,可他个子矮,体质弱,练了又练,胳膊都甩疼了,投弹还是不及格。班长反复向他传授要领,帮助他纠正动作,雷锋也边琢磨边练习,一连练了几天,就是达不到标准,急得他直跺脚。

怎么办呢?练!那会儿正是数九寒天,雷锋不怕冷!别人都休息了,他一个人在操场上练,吹熄灯号了,他还在练。他从操场这头儿把手榴弹扔到那头儿,那头儿没人拣,他又跑过去拣起来,再往这头儿扔。就这样跑过去,扔过来,不一会儿累得满身大汗,头上直冒热气。

扔了半天还是扔不远,怎么回事呢?他心中又是着急,又是不安。一天上午,雷锋练完手榴弹回到宿舍,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他不住地埋怨自己:“雷锋啊雷锋,你连个手榴弹都投不远,凭什么保卫祖国?”他吃过中午饭,撂下饭碗,抓起教练弹,又跑到操场上去了。他暗暗鼓励自己:达不到要求,决不罢休!他投来投去,一连几天,胳膊都甩肿了,就是达不到要求。这是为什么?雷锋不再盲目地练习了,他苦苦地思索着,琢磨着,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投弹投不远的主要原因是臂力不够。

为了增加臂力,光练胳膊的劲还不行,还必须增加体力,这就要进行多种体育运动。于是他练习跑步。练俯卧撑。在大家练投弹时,他为了增加自己的锻炼机会,主动来回跑着拣回教练弹。除此之外,他还练单杠。一次,他刚做完别的练习,满身是汗,他又去练单杠,可寒冷的冬天,铁杠子冰凉啊,手一抓铁杠子就粘住了,他擦一擦手,还是练。

雷锋练投弹有时早早起床去练,有时利用晚间时间去练。有一天晚上,雷锋正练着,班长走过来,叫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