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9:24:15

点击下载

作者:闻一多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试读:

火山忍不住了缄默——闻一多散文和诗歌导读

高江海

闻一多是“新月派”领文学潮流的诗人,也是现代格律诗倡导者和践行者,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现代诗歌创作上。奇特的艺术构思、独特的表达手法、唯美的诗歌形式以及在散文中展现的深厚穿透力,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巧妙的艺术构思

闻一多的诗常以奇特的艺术构思取胜,给读者以出乎预料之感。如《发现》一诗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又很别致。按照常人的思维,诗人写“发现”就应先写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再写返回故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写对祖国的期望。但他没落俗套,却是独辟蹊径。开篇突兀而来,直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当诗人听到祖国召唤时,便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千里迢迢赶了回来,可映入眼帘的竟是满目疮痍的祖国,现实像“噩梦”一样,让人绝望。诗人为寻找理想中的祖国,“问天”“逼风”“擂地”,可“总问不出消息”。诗的结尾更出乎意外,他哭喊着,“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才道出了诗人真正的“发现”。再有《剑匣》描写了一个骁将在孤岛完成了一件空前绝后的艺术品——剑匣的制作过程,最后他陶醉在剑匣富丽堂皇的光芒中而昏死过去。诗歌将神话与现实、历史与个人、孤岛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弥漫着奇丽梦幻的神话色彩。还有《西岸》一诗虚构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一条“宽无边,深无底”的大河把世界分隔为东西两岸。东岸弥漫着贪婪与痛苦,西岸则充满着阳光与自由。然而,有的人寄希望于西岸,有的人对西岸却嗤之以鼻。何去何从?需要人们去自由抉择。《醒呀!》则采用戏剧形式,以“众”和“汉满蒙回藏”各民族的口吻,面对世界大舞台发出了响彻寰宇的吼声,表现出遭受摧残的中华民族争自由、求独立的抗争精神。二、独特的表现手法

闻一多的诗常借助多种手法来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展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炙热的情怀。首先,惯用比喻。他的诗习惯将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运用比喻来加以说明,将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之以生命。如《一个观念》中的“观念”本是抽象概念,诗人却赋予“爱国观念”以血肉,使其变得形象化。开篇连用一系列比喻为“一个观念”做答案:“隽永的神秘”催人探索;“倔强的质问”促人思考;像“一道金光”璀璨夺目;像“一股火”引人自豪;有“一点亲密的意义”给人温暖。再有《晴朝》一诗,诗人将“迟笨的晴朝”比作“懒洋洋的冻蛇”,将“厌病的晴朝”比作“负创的伤蛇”,曲折地表达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些新奇的比喻,形象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其次,喜用象征。在闻一多一生创作的一百七十多首新诗中,有六十余首有象征倾向。如《红烛》中的“红烛”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与奉献精神的象征。诗人借“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红烛精神,激励人们献身祖国,创造未来。《死水》中“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突出其污臭、腐败,让人更加“绝望”。然而,殊不知,这“死水”下面却埋藏着即将喷浆吐焰的火山,随时都会爆发出来。“长城”是中华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的象征,在《长城下之哀歌》中,诗人以“长城”为线索,时而回顾历史,时而直视眼前;时而怨恨,时而赞颂;时而发问,时而作答,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独有的情结。再次,借物抒怀。闻一多的诗,常在古典文化意象和万物生灵中寄托自我主观情感,成为同时代诗人中一道独特的景观。如《李白之死》一诗,诗人以“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传说为素材,借李白排遣孤独与反抗强权之事,抒写自己与黑暗抗争的决心,以达到“借他人之酒杯,浇心头之块垒”之目的。在《雪》中,诗人描写了风雪在三个环境中的不同境遇:荒地上没有生命存在,风雪肆无忌惮;房舍中有了生命,风雪便所收敛;森林中生命强大,风雪便偃旗息鼓。诗人借森林威力,呼吁人们要团结起来,战胜一切敌人。《孤雁》描写了一只飞离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绝塞”“水国”。一路上电闪雷鸣、海涛冲天。大洋彼岸的目的地又是那样的污浊凶险,它几经踌躇,最后还是“不息地前进”。诗人借失群的孤雁抒发了自己处逆境而奋发向上的豪情。三、唯美的诗歌形式

在诗歌创作上,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理论,他在《诗的格律》中写到:“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倡导诗歌要具有音节和谐、色彩明丽,外形整齐的表现风格,这一特点在《死水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一、音乐美。如被诗人称为“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死水》一诗,共五节二十行,每行九个字,均由一个“三音尺”和三个“二音尺”组成。全诗保持着整齐的音韵节奏,韵律感特强,读来朗朗上口,有着极强的音乐美感。再如《太阳吟》一诗,每节都以“太阳啊……底太阳!”开头,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韵律十足,抒尽了留学海外游子爱国思乡的真切情感。《祈祷》是一首四句一节的新格律诗,两句一韵,在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韵美。第二、绘画美。闻一多是诗人,也是画家,对色彩有着特殊敏感。他在诗歌《色彩》中写道:“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色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幅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读他的诗歌,映入眼帘的常常是些带有色彩词语组构成的五彩画面。如唯美诗篇《忆菊》中“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有碎瓣的绣球菊”,都是“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荒村》中用一连串寄情于景的白描式绘画,将“镰刀锈成泥,鱼网灰堆烂”的荒凉与“玫瑰开不完,荷叶长成了伞”的繁茂形成对比,绘出了军阀混战带给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画面。第三、建筑美。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整齐,整体外形给人以建筑美感,是闻一多诗歌的得意之处,也是他别具一格的新诗创作形式。如《一句话》全诗共两节十六句,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对仗工整。两节的前五句字数完全相等,后三句词语大致相同,造成反复回环之势,整齐匀称,浑然天成。再如《也许——葬歌》一诗共四节,每节四行九个字,节匀称,句均齐,外观上呈长方形建筑状,给人以美感。四、深厚的穿透力

读闻一多的作品,尤其是散文,自始至终感到一种严密的逻辑力量,处处有着深厚的穿透力在。如《“五四”断想》一文,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变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这一历史的法则。开头两句直指全文核心:“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需革命。为证明这一论点,作者将过去与现在、眼前与未来作对比,层层分析,由表及里,最后得出“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这一结论。再如《愈战愈强》一文,作者抓住报纸上“我军愈战愈强”的言论,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深入剖析。列举了武汉撤退、开罗会议、卢沟桥烽火等历史事件,对敌论形成合围之势,指出胜败应由事实说话,不可信口开河、存心欺骗,要正确对待胜利与失败。作者在文章结尾问道:“你是受了谁的指示?”他“该是有名有姓的吗?”更是力重千钧,令对方战栗难堪,字里行间充溢着愤怒和力量。还有《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著名的战斗檄文。为表达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强烈憎恨和对李公仆烈士及爱国民主运动的热烈歌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反动派的卑劣与李公朴的爱国行为进行对比,以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和反衬反动派的无耻;运用心理剖析法,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给敌人以压力,给人民以动力;运用例证法,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最终在人民面前倒下去的例子,得出了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结论。

闻一多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言行一致的民主斗士。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严谨而奇特的构思、唯美的诗歌形式以及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启迪了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辑“咱们的中国︕”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祈祷》首节与末节内容相同,首节总起,末节应和,首尾呼应;第二至第五节是对“这民族的伟大”的“记忆”的分述。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该诗是一首四句一节的新格律诗,两句一韵,在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韵美。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歌颂了祖国的伟大:第二节中“尧舜的心”“荆轲聂政的血”“神农黄帝的遗孽”重在抒发历史的渊源与英雄人物;第三节中“河马”“九苞凤凰”则是充满传奇意味的中国符号;第四节用“五岳”“泰山”“大江黄河”等意象,歌颂伟大祖国的壮美山河;第五节“孔子吊唁死麟”“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用富有深意的文化典故勾起读者的文化记忆,让人忍不住地要“把记忆抱紧”。

积累与拓展

诗中“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对应着传头文化中的几个著名成语或典故,请你找一找,庄周的笑(“鼓盆而歌”)、淳于髡的笑(“大笑绝缨”)、东方朔的笑(“东方朔忽大笑”)各自讲了什么故事,他们的笑对应着怎样的人生道理?一个观念

你隽永的神秘,你美丽的谎,

你倔强的质问,你一道金光,

一点亲密的意义,一股火,

一缕缥缈的呼声,你是什么?

我不疑,这因缘一点也不假,

我知道海洋不骗他的浪花。

既然是节奏,就不该抱怨歌。

呵,横暴的威灵,你降伏了我,

你降伏了我!你绚缦的长虹——

五千多年的记忆,你不要动,

如今我只问怎样抱得紧你……

你是那样的横蛮,那样美丽!《一个观念》中的“观念”本是抽象概念,诗人却赋予“爱国观念”以血肉,使其变得形象化。开篇连用一系列比喻为“一个观念”做答案:“隽永的神秘”催人探索;“倔强的质问”促人思考;像“一道金光”璀璨夺目;像“一股火”引人自豪;有“一点亲密的意义”给人温暖。

积累与拓展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祖国的伟大形容为“绚缦的长虹”,这个总结性比喻之前,诗人用了一些比喻与修饰词来为“绚缦的长虹”的出场做铺垫,做映衬,这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为突出与集中,请你想一想,把它们找出来。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发现》一诗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又很别致。按照常人的思维,诗人写“发现”就应先写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再写返回故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写对祖国的期望。但他没落俗套,却是独辟蹊径。开篇突兀而来,直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当诗人听到祖国召唤时,便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千里迢迢赶了回来,可映入眼帘的竟是满目疮痍的祖国,现实像“噩梦”一样,让人绝望。诗人为寻找“我的心爱”的祖国,“问天”“逼风”“擂地”,可“总问不出消息”。

积累与拓展

诗的结尾出人意表,然而掷地有声,他哭喊着,“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话一改前诗沉闷压抑的情感基调,有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之感。诗人最终“发现”的是什么?一句话《一句话》体现了闻一多新诗“建筑美”的主张。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整齐,整体外形给人以建筑美感,是闻一多诗歌的得意之处,也是他别具一格的新诗创作形式。《一句话》全诗共两节十六句,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对仗工整。两节的前五句字数完全相等,后三句词语大致相同,造成反复回环之势,整齐匀称,浑然天成。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积累与拓展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中国(“咱们的中国!”)坚不可摧的信念。闻一多曾经预言道:“然而人类底灵魂究竟没有死,在这绝望与消极之中又时时忘不了一种挣扎抖擞底动作。二十世纪是个悲哀与兴奋底世纪。二十世纪是黑暗的世界,但这黑暗是先导黎明的黑暗。二十世纪是死的世界,但这死是预言更生的死。这样便是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底中国。”(《<女神>之时代精神》)“火山的缄默”即是指“先导黎明的黑暗”“预言更生的死”。醒呀!众

天鸡怒号,东方已经白了,

庆云是希望开成五色的花

醒呀,神勇的大王。醒呀!

你的鼾声真和缓得可怕。“天鸡”“白”“醒呀”化用李贺诗句。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他们说长夜闭熄了你的灵魂,

长夜的风霜是致命的刀。

熟睡的神狮呀,你还不醒来?

醒呀!我们都等候得心焦了!汉

我叫五岳的山禽奏乐,

我叫三江的鱼龙舞蹈。

醒呀!神的元首,醒呀!满

我献给你长白的驯鹿,

我献给你黑龙的活水。

醒呀!勇武的单于,醒呀!蒙

我有大漠供你的驰骤。

我有西套作你的庖厨,

醒呀!伟大的可汗,醒呀!《醒呀!》采用戏剧形式,以“众”和“汉满蒙回藏”各民族的口吻,面对世界大舞台发出了响彻寰宇的吼声,表现出遭受摧残的中华民族争自由、求独立的抗争精神。回

我给你筑碧玉的洞宫,

我请你在葱岭上巡狩。

醒呀!神圣的苏丹,醒呀!藏

我吩咐喇嘛日夜祷求,

我焚起麝香来欢迎你。

醒呀!庄严的活佛,醒呀!众

让这些祷词攻破睡乡的城,

让我们把眼泪来浇醒你。

威严的大王呀,你可怜我们!

我们的灵魂儿如此的战栗!

醒呀!请扯破了梦魔的网罗。

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蹋了。

醒了吧!醒了吧!威武的神狮!

听我们在五色旗下哀号。

积累与拓展

关于《醒呀!》这首诗的创作缘由,作者写道:“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本已交给留美同人所办一种鼓吹国家主义的杂志名叫《大江》的了。但目下正值帝国主义在沪汉演成这种惨剧,而大江出版又还有些日子,我把这些诗找一条捷径发表了,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我想《大江》的编辑必能原谅这番苦衷。”晴朝

闻一多的诗常借助多种手法来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展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炙热的情怀。尤为突出的是闻一多诗中惯用比喻。他的诗习惯将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运用比喻来加以说明,将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之以生命。比如《晴朝》一诗,诗人将“迟笨的晴朝”比作“懒洋洋的冻蛇”,将“厌病的晴朝”比作“负创的伤蛇”,曲折地表达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些新奇的比喻,形象生动,让人耳目一新。

一个迟笨的晴朝,

比年还现长得多,

像条懒洋洋的冻蛇,

从我的窗前爬过。

一阵淡青的烟云

偷着跨进了街心……

对面的一带朱楼

忽都被他咒入梦境。

栗色汽车像匹骄马

休息在老绿阴中,

瞅着他自身的黑影,

连动也不动一动。

傲霜的老健的榆树

伸出一只粗胳膊,

拿在窗前底日光里,

翻金弄绿,不奈乐何。

除外了一个黑人

薙草,刮刮地响声渐远,

再没有一息声音——

和平布满了大自然。

和平蜷伏在人人心里;

但是在我的心内

若果也有和平底形迹,

那是一种和平底悲哀。

地球平稳地转着,

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

但我只觉着这些

都已经与我无关了。

皎皎的白日啊!

将照遍朱楼底四面;

永远照不进的是——

游子的漆黑的心窝坎:

全诗也至此结束。

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

闻一多在写给朋友的信(《致吴景超》)中写道:“让你先看完最近的两首拙作(指《太阳吟》《晴朝》,编者注),好知道我最近的心情。‘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我也不是不会笑,

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

皎皎的白日啊!

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

永远照不进的是——

游子底漆黑的心窝坎:

一个厌病的晴朝,

比年还过得慢,

像条负创的伤蛇,

爬过了我的窗前。

积累与拓展

除了将“晴朝”比作“蛇”,诗中还有许多地方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有的如晴朝与蛇的比喻,既出现本体,也出现喻体;有的则只出现本体,而喻体却表现得很隐晦,比如将“淡青的烟云”直接形容为“偷着跨进了街心”的“他”,读者可以想象为一个行动鬼祟的鬼影,烟云缭绕着的朱楼朦胧模糊起来,好像被“他”带入梦境一般,读者于不知不觉之间,感受到比拟的修辞之妙。请你找一找《晴朝》中所有的比拟,想一想诗人将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拟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或思想有什么好处?七子之歌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 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全诗由《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节组成。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疆崩丧的时代真正有血性有骨气的一代中国人的心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纪念碑式的重要意义,也因其创作的大量的饱含爱国深情的诗篇,闻一多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坛的“文化代言人”。朱自清评价闻一多的诗歌道:“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吮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广州湾

东海和洲是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啊,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的拥抱着你的脚髁。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用比喻,想象力丰富而富于艺术感染力。闻一多把被帝国主义侵略者践踏侵占的土地喻为“七子”,生动揭示了寸土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脉渊源;香港被比作“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喻香港人民连续不断的反抗殖民统治的刚猛与英勇;台湾被比作“东海捧出的珍珠”,喻祖国山河秀美及其与大陆无可辩驳的地缘归属关系;广州湾被比作“一把铁锁”,威海卫被比作“防海的键将”则形象地表现其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南北海防的关键意义。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们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刊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四日《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期

积累与拓展

鲜活生动的比喻是本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除去“七子”,你还能不能从诗中找到其他的比喻,想一想诗人用这些比喻来表现什么?再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串联起对七个不同地点的抒情?划出具有串联意义的诗句。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

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第一节 开宗明义,点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黄帝的神明血胤”。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

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

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

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帕米尔”“昆仑山坡”“五岳”“太平洋”,表现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民族文化(“优美的风俗”)源远流长。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底度量,

春云底柔和,秋风底豪放。

我们的历史可以歌唱,

他是尧时老人敲着木壤,

敲出来的太平的音乐,——

我们的历史是一节民歌。

第四至六节 ,抒写赞颂历史文化,表现各有侧重:“尧时老人”“可以歌唱”的“一节民歌”表现历史的悠久;“金礨”“芳醴”表现中华文明的典雅;“一掬清泪”“一阵狂笑”背后的历史典故表现了中国人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以及一歌一哭中皆蕴含深沉的人生智慧。

我们的历史是一只金礨

盛着帝王祀天的芳醴,——

我们敬人,我们又顺天,

我们是乐天安命的神仙。

我们的历史是一掬清泪,

孔子哀悼死麒麟的泪;

我们的历史是一阵狂笑,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的心里有尧舜底心,

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我是神农黄帝底遗孽。

我的智慧来得真离奇,

他是河马献来的礼;

我这歌声中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心头”——“戈壁的沉默”、“脸上”——“黄河波涛的颜色”、“忍耐”——“泰山底石溜”、“胸怀”——“峥嵘的剑阁”勾勒出一副中国人民族精神的肖像画。

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

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

泰山底石溜滴成我的忍耐,

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

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

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

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过去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将来五千年的历史。

我要修葺这历史的舞台,

预备排演历史的将来。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首歌:

还歌着海晏河清底音乐。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杯酒,

又在金礨里给皇天献寿。

诗人用“四万万不灭的明星”与“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表现中国人不灭的自信力:我即中国之一,中国即世界之一,心中有“灵火还在燃烧”的中国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文明的生命力不灭,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历史上“位置永远注定”。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滴泪,

我的泪洗尽人类的悲哀。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声笑,

我的笑驱尽宇宙底烦恼。

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

一派浑浑噩噩的光波!——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我是东方文化的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原载一九二五年七月《大江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积累与拓展

闻一多的诗中多有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明的颂扬,他谈自己的写作心境时说道:“中国人现实方面的痛苦,这时正好利用它们来补偿。一想到至少在这些方面我们不弱于人,于是便有了安慰。说坏了,这是‘鱼处于陆,相濡以湿,相嘘以沫’的自慰的办法。说好了,人就全靠这点不肯绝望的刚强性,才能够活下去,活着奋斗下去。这是紧急关头的一帖定心剂。虽不彻底,却也有些暂时的效用。代表这种心理的人,虽不太强,也不太弱,惟其自知是弱,所以要设法‘自卫’,但也没有弱到连‘自卫’的意志都没有,所以还算相当的弱,平情而论,这一类型的复古倾向,是未可厚非的。”(《复古的空气》)第二辑生命的颜色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闻一多喜用象征手法。在闻一多一生创作的一百七十余首新诗中,有六十余篇有象征倾向。如《红烛》中的“红烛”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与奉献精神的象征。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中,每一次对红烛精神的赞颂都是自问句起笔,以叹句作答。由“困惑追问”而“豁然开朗”,看似自问自答,实则通过人为构成的冲突强化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紧扣红烛燃烧这一现象的两个要点——“烧”和“流泪”来托物言志。通过一问一答,揭示出看似悲剧性的“自焚”,实则为壮烈的“牺牲”与成全。“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积累与拓展

闻一多的《红烛》缘起于李商隐的《无题》,却不是李商隐版“红烛”的翻版。读一读李商隐的诗,想一想李商隐笔下的“蜡炬”表达是怎样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同一物事,在不同人的笔下,带着不同的情怀,寓意可能是迥然有别的。那么,当你点起一只小小的蜡烛,你心里想到了什么?把它写下来吧。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_______________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___________________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本诗的赏析重点是绘画美。闻一多是诗人,也是画家,对色彩有着特殊敏感。读他的诗歌,映入眼帘的常常是些带有色彩词语组构成的五彩画面。篇首诗人即指出生命本无意义,“是张没价值的白纸”。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活的种种现象,人生的种种情感体验,诗人将生活的现象直观地表现为斑斓色彩。

积累与拓展《色彩》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闻一多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诗人将他对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你最喜欢的色彩有哪些?你的生活是怎样的颜色?试着写一写吧。青春

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

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

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神秘的生命,

在绿嫩的树皮里膨胀着,

快要送出带鞘子的,

翡翠的芽儿来了。

诗人呵!揩干你的冰泪,

快预备着你的歌儿,

也赞美你的苏生罢!“闯”字,造势新巧而不失质朴天然,勾勒出了青春活泼、勇猛而又略显幼稚的憨态;“驶”字将青春为追逐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动态画面凸现在读者面前。前后两个极精巧的动词令人惊叹于诗人炼字的苦心和功力。

积累与拓展《青春》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闻一多对经历了“五四”洗礼的青年的寄望与歌颂,也表现了作者对青春的中国的祝福。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描绘青春、歌颂青春的蓬勃活力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结合赏析所指出的关键词想一想。国手

爱人啊!你是个国手:

我们来下一盘棋;

我的目的不是要赢你,

但只求输给你——

将我的灵和肉

输得干干净净!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人的主要的人生趣味与爱好,以“棋”喻婚恋,以“国手”喻爱人,既出自于闻一多的文人趣味,也表现了诗人男女平等的主张。这样一首爱情诗,一字不直陈爱慕,然而对爱人的倾心与眷恋溢于言表。

积累与拓展

在古今中外的爱情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不直接表达爱恋却能将美丽的爱情表现得生动而令人刻骨铭心的作品。去读一读它们,说一说它们是如何曲折而生动表现爱情主题的。如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梦者

假如那绿晶晶的鬼火

是墓中人底

梦里迸出的星光,

那我也不怕死了!“绿晶晶的鬼火”,死亡的氛围原本是令人感到恐惧的,我们知道“死亡”又称“长眠”,作者正是抓住了“眠”进而入“梦”,联系梦似“星光”,落笔于浪漫与豁达的“那我也不怕死了!”的人生态度。

积累与拓展《梦者》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的诗作之一。作者妙笔巧思,化死之恐怖为生之乐趣。立意严肃深邃,思考的角度别出心裁,其结果是令人拍案,发人深省。类似这种跳脱开去的写法,你能不能也试试看:从比如满月,比如斑马线,比如城市里的立交桥这些常见的物事中联系开去,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生活的思考与理解。忘掉她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那朝霞在花瓣上,

那花心的一缕香——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诗中的“她”指的是闻一多的长女闻立瑛,少小聪颖灵动,故闻一多对立瑛最多偏爱,一直带在身边,可惜天不假年,1926年体弱多病的闻立瑛重病夭折,闻一多哀痛不已,后来写下《忘掉她》哀悼之。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像春风里一出梦,

像梦里的一声钟,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听蟋蟀唱得多好,

看墓草长得多高;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她已经忘记了你,

她什么都记不起;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年华那朋友真好,

他明天就教你老;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如果是有人要问,

就说没有那个人;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像春风里一出梦,

像梦里的一声钟,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一切悼亡之作,都本于作者难忘、不能忘的意愿。然而闻一多却在诗中一唱三叹“忘掉她”“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这里与鲁迅的名作《为了忘却的纪念》使用了同一种表达方式,作者再三言“忘”,是为不能“忘”。这样的表达更令读者感受到逝者已矣,生者哀痛不已的心情。

积累与拓展《忘掉她》是闻一多悼亡长女的诗作,“忘掉她,像忘掉一朵花”一句却并非出自闻氏独创,而是化用自美国现代女诗人莎拉·蒂斯代尔(San Teasadale,1884—1933)的同名诗歌Let It Be Forgotten(《忘掉它》)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翻译道:Let It Be ForgottenBy Sarah Teasdale

Let it be forgotten, as a flower is forgotten,

Forgotten as a fire that once was singing gold.

Let it be forgotten forever and ever,

Time is a kind friend, he will make us old.

If any one asks, say it was forgotten

Long and long go,

As a flower, as a ire, as a hushed footfall

In along-forgotten snow.忘掉她

忘掉它,像忘掉一朵花,

像忘掉炼过黄金的火焰,

忘掉它,永远永远。时间是良友,

他会使我们变成老年。

如果有人问起,就说正忘记,

在很早,很早的往昔

像花,像火,像静静的足音

在早被遗忘的雪里。

试着读一读这两首诗,比较一下,你能说出它们在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吗?也许——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也许——葬歌》一诗共四节,每节四行九个字,节匀称,句均齐,外观上呈长方形建筑状,给人以美感;同时,这首诗只在全诗结尾处使用了一个句号,中间各段均以逗号分隔,唯一的一个分号,表现的是诗歌意义表达的演进,这里标点符号的微妙不同出于诗人的匠心,突出了诗作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也许》是一首悼亡作品,作者的诗情是喷薄激昂的,表达方式却是冷静而克制的。巨大的悲伤,通过近乎呢喃的细语表现出来,“也许”“不要”“不许”“谁都不能”,这些语词给人哀而不伤的温婉的印象;“睡一睡”“拨”“刷”“撑”“庇护”“让你睡”“缓缓的飞”这些动词无不温和,无不纤美。冰冷的死亡被消解于温情之中。

积累与拓展《也许——葬歌》是闻一多另一篇悼亡长女闻立瑛的作品,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价这首诗风格“纤美”,“如果一个人死了心爱的人,在他(她)的坟前,把这首诗念两遍,你会静静地流泪,而不会号啕”。激情是诗的内核,被提炼、浓缩、蒸馏而出的点滴诗句,不会消解激情,反而会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沉雄,展现出坚不可摧的力量。第三辑宇宙这座监狱宇宙

宇宙是个监狱,

但是个模范监狱;

他的目的在革新,

并不在惩旧。《宇宙》是一首短诗,却是一面理性的镜子,可以照见深邃的思想。作者将宇宙比作“监狱”,为何又要再细述为“模范监狱”,这两个比喻各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怎样的理解?

积累与拓展

关于宇宙空间的课文,我们学习过不少,比如杨利伟的《太空一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想一想:闻一多的短诗《宇宙》与杨利伟的传记文章《太空一日》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内容与主题方面有什么不同?再把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与闻一多的《宇宙》做一番比较,看一看不同诗人笔下,浩瀚苍穹各是怎样的模样?这些不同的模样各自承载着诗人怎样的情怀与思想。太阳吟

在诗歌的“音乐美”方面,《太阳吟》一诗,每节都以“太阳啊……底太阳!”开头,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韵律十足,随着诗意的逐层递进,感情一步步升华,抒尽了留学海外游子爱国思乡的真切情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诗歌的第一、二、三节写游子之“怨”,抱怨太阳“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第四、五、六节写游子之“望”,睹物思乡,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式的感怀。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诗歌的第七、八、九节写游子之“诉”,“太阳啊……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把太阳拟人化、人格化,把自己的游子情节投影在太阳之上,进而向他倾诉思乡之情,与太阳似有共鸣。一如古诗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写法。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诗歌的第十、十一、十二节写游子之“眷”,“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至此,游子的思乡之情外化、实体化为“慈光普照的太阳”,将作者的创作旨归——太阳吟即故乡颂表现得淋漓充沛。

积累与拓展

将时间与空间用想象对接,赋予自然的景物以人格化的情感,是中国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读一读杜甫的《月夜》,试着找一找人格化自然景物,以及将自身的情感以想象的方式投影在歌咏对象身上的诗句。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忠告

人说:“月儿,你圆似弹丸,缺似弓弦;

圆时虽美,缺的难看!”

我说:“月儿,圆缺是你的常事,

你别存美丑底观念!

你缺到半规,缺到娥眉,

我还是爱你那清光灿烂;

但是,你若怕丑,躲在黑云里,

不肯露面,

我看不见你,便疑你像龟鼍底甲,

蟾蜍底衣,夜叉底脸。”一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古来咏月作品甚多,闻一多的角度可谓独到。他不囿于传统咏月作品所纠缠的月圆月缺时的妍媸,而从真实坦率与否的角度讨论,把形式主义的美的体验上升到善的高度,美的东西应该是善的,因此真实的、坦诚的,即使“缺到半规,缺到娥眉”也是“清光灿烂”的。

积累与拓展

找一找古今中外咏月的名篇名作,读一读诗人笔下情态万端的月亮,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首或哪一篇,为什么?春寒

春啊!

正似美人一般,

无妨瘦一点儿!《春寒》是闻一多最短的诗篇,也是闻一多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影响较大的一篇作品。

积累与拓展

在这首诗中,闻一多将季候(或自然景物)比喻为美人,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然而,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一个“瘦”字。触觉的“寒”与视觉的“瘦”取得共鸣,这便是一种极高明的比喻,我们称之为“通感”,又称“移觉”。同样的修辞手法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在今人的作品中,我们也读到过这样的写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道:“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春之首章

浴人灵魂的雨过了:

薄泥到处啮人底鞋底。

凉挟着湿润的土气

在鼻蕊间正冲突着。

金鱼儿今天许不大怕冷了?

个个都敢于浮上来呢!

东风苦劝执拗的蒲根,

将才睡醒的芽儿放了出来。

春雨过了,芽儿刚抽到寸长,

又被池水偷着吞去了。“东风苦劝执拗的蒲根,/将才睡醒的芽儿放了出来。”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东风以热情的人格形象,借以生动地表现东风在春日带给人的和暖的感受。

亭子角上几根瘦硬的,

还没赶上春的榆枝,

印在鱼鳞似的天上;

像一页淡蓝的朵云笺,

上面涂了些僧怀素底

铁画银钩的草书。

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

包满了包不住的生意,

呆呆地望着辽阔的天宇,

盘算他明日的荣华——

仿佛一个出神的诗人

在空中编织未成的诗句。

春啊!明显的秘密哟!

神圣的魔术哟!

啊!我忘了我自己,春啊!

我要提起我全身底力气,

在你那绝妙的文章上

加进这丑笨的一句哟!“薄泥”“金鱼”“东风”“蒲根”“春雨”“池水”“榆枝”“蓓蕾”“天宇”这些都是春的“诗句”、“秘密”与“魔术”,而“我”只是春天“绝妙的文章”最“丑笨的一句”。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诗句是春的诗句里“丑笨的一句”,读者可以从这里想见春之美丽,春之妩媚,春之丰饶。

积累与拓展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有一条至为重要的发现,那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也就是说,美的体验,美的感受源于人对于物事的领悟与观照。法国的艺术大师罗丹也表达过类似的感悟,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闻一多这首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从“薄泥”“金鱼”“蒲根”“春雨”“池水”“榆枝”这些平凡的物事中诗人发现了春之美,甚至感叹,在春之美面前,自己的诗句反而是最“丑笨的一句”。试着开动脑筋,开拓眼光,发现你身边尚不为人所道的“美”吧。春之末章

被风惹恼了的粉蝶,

试了好几处底枝头,

总抱不大稳,率性就舍开,

忽地不知飞向哪里去了。

啊!大哲底梦身啊!

了无粘滞的达观者哟!

太轻狂了哦!杨花!

依然吩咐两丝粘住罢。

娇绿的坦张的荷钱啊!

不息地仰面朝上帝望着,

一心地默祷并且赞美他——

只要这样,总是这样,

开花结实底日子便快了。“粉蝶”“大哲底梦”化用了《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梦到自己化为蝴蝶,醒来却不确定,究竟是庄周做梦华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以此寓万物为一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一气的酣绿里忽露出

一角汉纹式的小红桥,

真红得快叫出来了!“一气酣绿里”的“一角汉纹式的小红桥”,写的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视觉效果,却用了一个表现听觉的“叫”字来修饰,此处通感不仅化视觉为听觉,而且赋予了“酣绿”“小红”以生命感、动态感,通感中有拟人,将春意的蓬勃热烈表现得酣畅淋漓。

小孩儿们也太好玩了啊!

镇日里蓝的白的衫子

骑满竹青石栏上垂钓。

他们的笑声有时竟脆得像

坍碎了一座琉璃宝塔一般。

小孩们总是这样好玩呢!

绿纱窗里筛出的琴声,

又是画家脑子里经营着的

一帧美人春睡图:

细熨的柔情,娇羞的倦致,

这般如此,忽即忽离,

啊!迷魂的律吕啊!

音乐家啊!垂钓的小孩啊!

我读完这春之宝笈底末章,

就交给你们永远管领着罢!

积累与拓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着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一些“春景”,各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对春天怎样的感受。第四辑诗人的书桌红荷之魂(有序)

盆莲饮雨初放,折了几枝,供在案头,又听侄辈读周茂叔底《爱莲说》,便不得不联想及于三千里外《荷花池畔》底诗人。赋此寄呈实秋,兼上景超及其他在西山的诸友。

太华玉井底神裔啊!

不必在污泥里久恋了。

这玉胆瓶里的寒浆有些冽骨吗?

那原是没有堕世的山泉哪!“太华玉井底神裔”“原是没有堕世的山泉”点明“红荷”的渊源与气节。

高贤底文章啊!雏凤底律吕啊!

往古来今竟携了手来谀媚着你。

来罢!听听这蜜甜的赞美诗罢!

抱霞摇玉的仙花呀!

看着你的躯体,

我怎不想到你的灵魂?

由案头之“荷”,联想开去,思接千载,用了四个与荷相关的典故来塑造莲的“灵魂”,分别是:“千叶宝座上的如来”(佛家象征,喻莲魂的超脱),“丈余红瓣中的太乙”(道家象征,喻莲魂之通达),“五老峰前的诗人”(李白作《登庐山五老峰》有“青天削出金芙蓉”句,喻莲魂造化天成之美)“洞庭湖畔的骚客”(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喻莲魂之耿介)。儒释道又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宗相应和,红荷之魂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更显其内涵的厚重。

灵魂啊!到底又是谁呢?

是千叶宝座上的如来,

还是丈余红瓣中的太乙呢?

是五老峰前的诗人,

还是洞庭湖畔的骚客呢?

红荷底魂啊!

爱美的诗人啊!

便稍许艳一点儿,

还不失为“君子”。

看那颗颗袒张的荷钱啊!

可敬的——向上底虔诚,

可爱的——圆满底个性。

花魂啊!佑他们充分地发育罢!

花魂啊,

须提防着,

不要让菱芡藻荇底势力

吞食了泽国底版图。

花魂啊!

要将崎岖的动底烟波,

织成灿烂的静底绣锦。

然后,

高蹈的鸬鹚啊!

热情的鸳鸯啊!

水国烟乡底顾客们啊!……

只欢迎你们来

逍遥着,偃卧着;

因为你们知道了

你们的义务。“高蹈的鸬鹚”“热情的鸳鸯”象征着富有活力的一代青年,“花魂”(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唯有在这些新生力量的拱卫之下,才能“织成灿烂的静底绣锦”。《红荷之魂》寄寓了闻一多对未来中国文化与一代中国新人的美好理想。

积累与拓展

把这首诗与冰心女士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冰心)(七上)放在一起读一读,作一番比较,看看两位名家在写荷的时候,各自的角度,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这两篇佳作各自表现的主题有何异同。忆菊——重阳节前一日作《忆菊》以菊喻祖国,“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有碎瓣的绣球菊”,都是“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

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

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

钻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

守着酒壶的菊花,

陪着螯盏的菊花;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懒慵慵的江西腊哟;

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

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

柔艳的尖瓣钻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

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

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

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剪秋萝似的小红菊花儿;

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

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

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

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

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

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

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

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这首诗从菊花的位置、形态、色彩、种类等几个角度交叠展开,描写菊花盛放季节的情景:

菊花的安放与种植(长颈的虾青瓷的瓶、六方的水晶瓶、紫藤仙姑篮、守着酒壶、陪着螯盏,檐前、阶下、篱畔、圃心),菊花的形态(插、钻、守、陪、将放、半放、盛放、碎瓣的、懒慵慵的、长瓣抱心、密瓣平顶、尖瓣钻蕊、铠甲似的);

菊花的种类(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黄菊、白菊、小红菊、“真菊”、菊王);

菊花的色泽(镶着金边的绛色的、粉红色的、金粟、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鹅绒、古铜色紫茎的、微绿色、枣红色的、银白);

这样铺陈描写的好处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菊的世界,菊的海洋,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

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

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

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

啊!四千年华胄底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

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诗中在描绘菊的姿容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懒慵慵的江西腊”将菊花比作慵懒的美人喻其仪态自然天成;白菊“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喻菊花花瓣既纤瘦又嫩白;菊王似穿着“银白的里子”的“铠甲”喻其雍容;小菊花蕾似孩童般纯真,“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

这样描写的好处是让读者对菊的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同时,这样的描写本身就饱含着作者对菊(象征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为最后四节的议论与抒情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积累与拓展

在《忆菊》中,诗人以菊象征祖国,回忆菊花就有了思念祖国的意味。然而,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花草并不只有菊花,坚贞典雅的兰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国色天香的牡丹、冰清玉洁的梅花,为什么作者偏偏选中忆菊以寄思乡之情呢?试着从这首诗的诗题中找一找答案。雪

在《雪》中,诗人描写了风雪在三个环境中的不同境遇:荒地上没有生命存在,风雪肆无忌惮;房舍中有了生命,风雪便所收敛;森林中生命强大,风雪便偃旗息鼓。诗人借森林威力,呼吁人们要团结起来,战胜一切敌人。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

织成一件大氅,

轻轻地将憔悴的世界,

从头到脚地包了起来:

又加了死人一层殓衣。

伊将一片鱼鳞似的屋顶埋起了,

却总埋不住那屋顶上的青烟缕。

啊!缕缕蜿蜒的青烟啊!

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

穿透自身的躯壳,直向天堂迈往。

高视阔步的风霜蹂躏世界,

森林里抖颤的众生战斗多时,

最末望见伊底白氅,

都欢声喊道:“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

这不是冬投降底白旗吗?”

积累与拓展《雪》的主题是人的意志与力量与蹂躏世界的风霜雨雪之间的斗争,以及取得的最终胜利。雪,是寒冬的爪牙。而在另一首描写雪景的古诗中,在同样壮怀激烈的诗人岑参笔下,同样写人与风雪严寒的对抗,冰天雪地里的“白雪歌”却是另一番热烈的景象。试着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作者想表现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闻一多视雪如敌军(投降底白旗),而岑参则在纷飞的大雪中看到了“春风来”时的景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红豆(四十二首)《红豆》是闻一多著名的爱情组诗,系诗人献给远在大洋对岸的新婚妻子高孝贞(真)的作品。1923年岁末,诗人得知他与高真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世,一时感慨,“情思不变,连干五昼夜作《红豆》五十首,现经删削,并旧作一首,共存四十二首为《红豆之什》”(《给梁实秋》)。这就是《红豆》组诗的创作因缘。一

红豆似的相思啊!

一粒粒的

坠进生命底磁坛里了……

听他跳激底音声,

这般凄楚!

这般清切!二

相思着了火,

有泪雨洒着,

还烧得好一点;

最难禁的,

是突如其来,

赶不及哭的干相思。三

意识在时间底路上旅行:

每逢插起一杆红旗之处,

那便是——

相思设下的关卡,

挡住行人,

勒索路捐的。“相思设下的关卡”所“勒索路捐的”,并非物质,而是情感,闻一多将与日俱增的夫妻之情比作日日勒索自己的路捐,比喻甚为新奇。四

袅袅的篆烟啊!

是古丽的文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