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要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1:40:29

点击下载

作者:(清)郭家珍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子要言

教子要言试读:

刊印缘起

某日黄昏,余在南京,偶见一旧书摊,觅得《

教子要言

》一册,观其书法,如行云之流水,阅其文字,实长者之谆言。感其于今世之益大也,遂欲流通,以广劝世人,然诚心未切,竟数年未实行。

壬辰之季,又欣闻恩师敬劝世人多读《天下太平之根本》,知家庭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也。印祖之教的为明训,惜今日之父母明达此道者,鲜矣。盖今之父母教子,多只重知识文末、名闻利养,不知伦理因果之教为齐家教子之本,实为大谬也。壬辰之季,又欣闻恩师敬劝世人多读《天下太平之根本》,知家庭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也。印祖之教的为明训,惜今日之父母明达此道者,鲜矣。盖今之父母教子,多只重知识文末、名闻利养,不知伦理因果之教为齐家教子之本,实为大谬也。

此辑《教子要言》《天下太平之根本》《家庭六步教育》三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传家教子之精华,言虽浅近,而义理弘深。潜园老人之《教子要言》,自童蒙养正之基,至成年立身之道,皆有发明;欣猒居士辑录印祖文钞家庭教育嘉言之《天下太平之根本》,尤重因果教育,以防患于未然;凤仪老人之《家庭六步教育》,则简明易学,易法可施,实乃今日为父母者之良箴也。三书既备,则“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之道,皆可明也,诚如三方药剂,除今人教子之惑,不亦快哉。

诚愿此书广宣流布,则举世之人才,蔚然可观。愿有缘仁者,翻印流通,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癸巳年夏月 编者谨识教子要言

序一

【原文】今之号称家督者,以其家庭教育之全责诿诸学校,而不复过问。朝出而暮归,高视而阔步,凌蔑其上,偃蹇自如。暇则跳踯歌呼之声,丝竹嗷嘈之戏,歌台舞榭之迹,在在可闻可见。其家人则认为当然,其长上亦熟视无睹。于其所学所行,更茫然鲜所觉察也。然且曰,吾已督子弟入校矣,则吾事已毕,吾责已塞矣。不知校之所教者,学也,非行也。有学而无行且不可,矧今之学大异于曩之所谓学乎?天下滔滔如出一辙,何怪人群之日趋于浮竞,而社会之波靡且不知所届也?【译文】现在号称家长的人,把家庭教育的全部责任都推诿给学校,再也不过问了。孩子早晨从家里出去到晚上才回来,昂首仰看,大步向前走,态度傲慢,凌驾于尊长之上,还自以为很正常。有空闲的时候,他们就上蹿下跳,发出大呼小叫的声音;听丝竹乐器喧杂的戏曲;浪迹于歌舞之地。他们这一举一动,声声入耳,历历在目。他们的家长认为这是很当然的事儿,家长们对孩子的这些举动视而不见,对他们的所学就更是模糊不清,少有觉察了!更何况还说:“我已经督促子弟们进入学校学习去了,那么我的事儿就已经做完了,我的责任也都尽到了。”他们不知道学校所教的,只是学问而不是品行。只有学问而没有品行尚且不可以,何况现在的教育和从前所教的学问又有很大的不同了啊!全国的教育都是这样,又怎么能责怪现在人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热衷于争名夺利,而社会世风日下不知道要滑坡到何等程度呢?【原文】清苑郭子心监督,寄示其封翁聘卿先生所著《教子要言》,披读既竟,乃喟然曰:“《书》言:‘世禄之家,鲜克有礼。’班孟坚言:‘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慠。’岂其子弟尽不善哉,亦父兄之教不先耳!”自昔庭诰之文,或散见史册,或勒为专书,莫不深切著明矣。而继嗣以愆慝败厥度、堕其家者,相望也。教之于习染已成之后,固已晚矣。【译文】清苑的郭子心监督,寄送来他老父亲所著的《教子要言》,我阅读完后,非常感慨地说:“《尚书》里面说:‘世袭享受禄位的人家,很少有遵循礼教的。’东汉的班固说:‘生在富贵家的人就自满,生在显宦家的人就自大。’难道富贵显宦人家的子弟都是不肖之徒吗?(并非如此)这也是他们的父亲兄长早先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啊!”自古家训家教的文章,或者分散地穿插在史册当中,或者专门整理成家教、庭训的典籍,无一不是深刻地将家教之道写得清晰明白的。而继承家业的子孙后代,往往以罪过奸邪败坏堕落自己的家族,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都是在他们已经染上不良习气、形成不良嗜好之后再进行教育,已经是晚了啊。【原文】兹编纲目厘然,教授有序。始于童卝以植养正之基,逮及成年预谋立身之道,其言易知、易行、可法、可则,洵载道之高文,当今之药石也。子心监督将举是书付之铅椠,冀以鲤庭嘉言垂训当代,其觉世牗民之宏愿,不亦深且远乎!余知此书既出,家置一编,俾世之为家督者悟既往之失策,获将来之准绳。其有裨于作育人材,干家而栋国岂浅鲜哉?谨拜手而为之序。辛巳孟夏月古蠙城张启后【译文】这一编《教子要言》的纲目非常有条理,书中教授的道理也井然有序。从童蒙时期施教以培植儿童的正知正见为教育之基,接着又谈到孩子成年以后,要预先告知他们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的道理,其内容容易理解和实行,可以效法并作为准则,真是阐明道理的妙文,当今规诫的好书啊!子心监督准备把这本书印刷出版,希望以家教父训的善言垂示教训于当代,他那唤醒世人、教化民众的弘誓大愿不是很深远吗?我知道这书一旦出版,家家都有一本,使世间做家长的人明白以前教育失误之处,获得将来教育后代的准则。这本书对于培育子女,让他们学会主持家族事务,进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帮助难道会小吗?因此,我郑重地拜手为此书作序。辛巳孟夏月古蠙城张启后

序二

【原文】潜园老人记述其教子所得,为要言一编,大旨本圣哲经典,及儒先家训诸书,本末该备,言近而旨远,准乎古不戾乎时,与紫阳《童蒙须知》为近。夫人莫不有子,即莫不蕲其子之才且贤。顾往往不副所期者,失教故耳。教矣而不得其教之术,其终也与失教等。然则教之不豫,与夫教无其术,岂非为人父者之责哉?【译文】潜园老人记述了他教子的心得,著了《教子要言》这本书,主旨都是以古圣先哲的经典和儒家先圣的家训为根本,该书内容完备,既举出了家庭教育的大根大本,也言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言语切近而意蕴深远,既和古圣先贤的教诲吻合,又不违于当今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和朱子的《童蒙须知》差不多。人都有孩子,做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贤才。可是等孩子成年后,回头一看,往往和自己所希望的不相称,这都是由于失教的原因啊!教育孩子而不懂得教育之方,最终和失教没有两样。那么教育孩子不事先学习教子之道和教育孩子没有正确的方法,难道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吗?【原文】昔陈文恭公称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曰:“其言质,愚智胥可通晓;其事迩,贵贱皆可遵行。”是编详列豫教之术,易知易行。其庶几焉使天下之为人父者循是条目以为教,将见家无不教(肖)之子,国少失教之人。孟子谓:伊尹使吾民为尧舜之民,此物此志也,是则潜园老人之微意也夫。辛巳仲春陈云诰谨识【译文】以前陈弘谋先生称赞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说:“其言语质朴易懂,愚人智者都能够明白;其事迹切近可行,富贵人与贫贱人都能遵守实行。”(这段话也可以用来称赞潜园老人的《教子要言》)此书详细陈述教育感化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实行,它或许能使天下为人父母的人,根据这本书里所讲的来教育孩子,将会见到家里没有不肖之子,国家没有失教的人。孟子说:“伊尹使我们的民众和尧舜时期的民众一样(淳朴)”现在希望通过眼前这本书,来实现这样的志愿,我想这也正是潜园老人精深的用意所在吧!辛巳仲春陈云诰谨识

序三

【原文】管子曰,教护家事者,父母之则也;韩非子曰,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荀子曰,君子之于子,导之以道而勿疆。夫为人父母,鲜不爱其子者,爱之则必思所以成之。姑息之爱,适以害之矣。成之者何?致其福也;曷以成之?亦导之以道而已。善导之,使优游渐渍,习若固然,而自勰于道矩,则勿疆之说也。【译文】管子说:“指导和监护家事,这是做父母的职责。”韩非子说:“慈母对自己幼小的孩子,总是想方设法给他幸福。”荀子说:“君子对自己的孩子,要以道义来引导他而不要强迫。”为人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爱他就会想怎么能成就他,对孩子没原则地迁就纵容,恰恰是害了孩子一生。成就孩子的什么呢?就是让他的一生幸福美满!怎么才能让孩子一生幸福呢?就是做父母的一定要以人伦大道来教导他。善于教导的父母,能够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浸染和熏陶,以致习惯成自然,这样他自己就会走上正道,这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强迫啊。【原文】伊古所称家法母教之媺,若韩穆,若欧柳,咸著德范,盖善导以致福者。晚近,风俗敝、家教衰,知此义者殆鲜。保阳郭氏,今之穆韩也。潜园先生有《教子要言》之作,将以楷民德、匡隤俗、令子子心复举古来母教著称者十二事,为《教子图说》,并付刊行,信乎作述兼媺,贻矩彝伦者矣!【译文】古代称道家法母教做得好的,如韩愈、穆修、欧阳修和柳宗元,他们都很有品德风范,大概就是他们的父母善于教导,而让他们一生得福吧!近代以来,风俗破敝、家教衰弱,知道其中原因的人很少。保阳郭氏,就是当今的穆修和韩愈啊!潜园老人著《教子要言》一书,就是希望能够端正民德和匡正社会的颓败之俗。他的儿子郭子心又列举出自古以来人人称道的母教故事十二则,编成《教子图说》,一并刊印流通。这部书实在是图画精致、文字优美,给后人留下了敦守伦理常道的一个典范。【原文】余获交子心,叙同宗之谊窃喜,忠武王之遗泽孔长,且望世之为人父母,欲其子之福而导以道矩者,知所取焉。辛巳春郭则澐【译文】我能够和子心这样的贤德之人成为朋友,并叙说同宗的情谊,私下里很高兴。看来我们的先祖忠武王郭子仪给后代遗留的恩泽真是绵长啊!希望那些想让孩子获得幸福,并想用正确的教子之道教育孩子的父母们,能够有所取鉴。辛巳春郭则澐序

序四

【原文】清苑郭子心监督,既刊《新辑廿四孝》问世,士林深加推重。余曾附印数百部,分遗友好,莫不叹其用心深远,秘为瓌宝。兹又出其尊翁潜园先生所著《教子要言》,付诸剞劂。并辑《教子图说》,延请名流二十四人分任绘图及录说题辞,与前书遂成双璧。既成,不鄙谫陋,属序于余。【译文】清苑郭子心监督,已经刊印的《新辑廿四孝》问世之后,在读书人中间非常被推重。我曾经附印了数百部,分赠给好友,好友们没有不感叹他用心深远的,都把这本书当作瑰宝。这次又推出了他老父亲潜园先生写的《教子要言》,而且在《教子要言》的后面还附上了《教子图说》,邀请二十四位社会名流,分别担任绘图、录说、题辞的工作,这就和前面的书成了双璧。书编成之后,作者不嫌我才学浅薄粗陋,嘱咐让我写序。【原文】夫教之不行也,久矣。世风日浇,纲纪颓弛,有子者育而不教,纵其沉靡,驯至父不父,子不子,去其所以为人者,而趋于禽兽之途。每读《周易》“履霜坚冰”之训,辄不禁为之懔惕。潜园先生目击世道之衰微,伤教化之日坏,辑为此书,反复致意于齐家教子之道,足与德配李夫人所著《治家要言》,互相辉映。子心夙秉庭训,复廓而充之,征引先哲懿行,编为《图说》,互相印证。于此,俱见学养之深,识见之远。《诗》云“孝思不匮,永锡尔类”,今于子心见之,将来流传于世,定能辅翼经籍,而收移易风俗之效,其功用宁有涯哉!爰缀数言为介,俾读者有以寻绎焉。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仲夏东莱赵琪识于青岛时年六十【译文】圣贤教化不行于世,已经很久了。社会的风俗日渐浇薄,王纲法纪几近废弛。孩子生下来后不进行教育,反而一味地放纵,让其沉迷于不良习气,以致到了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的地步。人越来越远离做人的根本,变得和禽兽没有区别了。每当读到《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上说的“踩在霜露上,就知道寒冷的坚冰之日就会到来”的训诫,就不禁为之惶恐和警惕。潜园先生看到世道衰微,痛心伦理道德教化不能行之于世,编辑这部书,就是致力于让人们明白齐家教子的道理,其德足以和郭母李夫人所著《治家要言》相配,两本书能够互相辉映了。他的儿子郭子心向来受到家庭善教,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扩充,征集采引古圣先哲的善行编辑成《教子图说》,让其中的道理可以互相印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学养是多么深厚,眼光是多么地长远啊。《诗经》上说的“孝子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永远能够让他的族类得到利益”,今天我在子心身上看到了。他出版的这些书,将来一定可以流传于后世,作为后学学习经典的辅助,而能够收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其对于劝化世道人心的功德和效用真是无量无边啊!于是陈述数言作为推介,使得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仲夏东莱赵琪识于青岛时年六十

绪论第一

【原文】清陈文恭公言:“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义深语挚,乃百世不刊之名论也。对儿童施教,非由家庭担任不为功,而家庭之中,尤以儿童之父若母地位最为接近,精神情感最为亲切,责任最为重大,感应功效亦最为宏深而迅速。故为人父母者,应认明天职之所当尽,力求达到为国家培植人材之目的。最低程度亦须教其子成为服务社会、自食其力之一人。【译文】清朝的陈弘谋先生说:“天下有真正的教育之道,才会有真正的人才。教育的发端要从乡闾里巷中开始,人才的造就要从儿童之时开始。”此话实在是意义深刻,言语真挚,是百世都不能磨灭的至论啊。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由家庭承担才会有功效,而家庭当中尤其以父母的地位最为接近,其精神情感与孩子最为亲切,责任也是最重大的,感应功效也最为宏大深远而迅速。所以为人父母的人,应当认识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天职,要尽力达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最低的程度也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可以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人。【原文】凡欲教子,必先知子。知之既详,然后教可得而施矣。人有恒言曰:“知子莫若父。”征之事实,乃不尽然。盖世之为人父者,多以业务牵率,日不暇给,于其子之善恶不克察知。往往有不肖子弟纵欲败度,行为荒谬,其妻妾知之,其厮仆知之,其家族朋友知之,甚至道路疏远之人皆知之,而为之父者,乃独懵然罔觉。且其妻妾、家族、朋友、厮仆诸人虽皆知之,惟以有所顾忌,或不敢言,或不肯言,或以为不必言,于是其父之朦蔽与日俱深。即有言之者,倘其父察而信之,亟图矫正挽回之策,犹可为临时之补救。假若不加明察,人言真也,而以为伪;直也,而以为诈;公也,而以为私。由一念之溺爱,对众论而怀疑,于是直言尽言者从此无人矣!幸而稍有觉察,乃为之母者又多半溺爱姑息,或不知其子之恶而袒之,或知其恶而隐之。为之父者,惑于妇言,当断不断,终归于放任之一途,其结果无异助长其子为恶。昔贤有云:“人莫知其子之恶。”盖指此类而言也。既不知子,何能教子?凡为人父而不欲放弃天职者,可不念兹在兹哉!【译文】凡是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先了解孩子。能够很详细地了解孩子,然后才能实施教育。人们常有言说:“了解孩子的莫过于他的父亲。”但是从事实上看却不完全是如此。大概为人父的人,多数因事业公务牵绊,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以致孩子的善与恶都不能觉察了解。往往有不肖子弟恣情纵欲败坏伦常,行为荒唐离谱,他的妻妾知道,仆人知道,家族中的朋友也知道,甚至和他不认识的关系疏远一点的人也知道,而他自己却糊里糊涂而不能觉察。即使他的妻子、家族、朋友和仆人都知道,却因为有所顾忌,或者不敢说,或者不肯说,或者认为不必说,于是他被蒙蔽也就与日俱深。即使有说的人,如果孩子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觉察到了自己的疏忽,就想办法矫正挽回,或许还可以进行临时的补救。如果他不注意明察,人们说的是真的而他却以为是假的,是直言他却以为是欺诈,是公正的他却以为是私心,由自己一念的溺爱,对大家的议论产生怀疑的心理,于是直言尽言的人就从此消失了!即使有幸稍微有些觉察,而做母亲的多半都溺爱孩子,没有原则地宽容孩子,或者不知道孩子的过错就袒护他,或者知道他的过错就隐瞒起来。做父亲的受妇人影响,当断不断,最终还是放任孩子,结果无异于助长孩子作恶。过去有贤人说:“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过错。”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类吧!既然都不了解孩子,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呢?凡是作为父亲而又不想放弃教育孩子的使命的人,能不常常想到这一点吗?【原文】夫父母教子,乃应尽之义务,父若母共负教子之责,实无轻重之分,各宜拓开眼界,放平心地,删除偏爱,垂示义方。此中陶镕感化,因人而施,事理繁复,非片言可尽。至于普通常识,语其要领、层次亦多。余端居之暇,时有思存,或出中藏,或本古训,欲使家人咸悉,兼示后裔。因命儿辈,笔之于书,以致力之次第为分,条之后先,其有不详不尽,与夫未当于义者,尚待有道之是正焉。【译文】父母教育孩子,是应尽的义务,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实在没有轻重的分别,双方都应当拓宽眼界,放平心地,去掉偏爱,教给孩子义理,这其中的教育感化,因人不同而有别,事理的繁杂,也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至于普通的常识,说出要领层次来也不少。我平常居处闲暇的时候,时而心里有所想法,或者出于胸中笔墨,或者源自古圣教训,想让家人都记下来,也能传给后代,因此就命令儿辈,书写下来,分好次第先后顺序,如果还有不够详尽的地方,或在义理上不够妥当之处,还要等有道之士来纠正。

务本第二

【原文】儿童先天禀诸父母,父母平时修养之美德尽可遗传于其子。俟其子知识渐开,而始加督教,固嫌其晚,当母也有身,而多所谨戒,亦且非早。必也于未为父母之先,即互相砥砺,各于孝悌谨信,痛下功夫,辅世济人,常存志愿,躬行实践,无怠无荒,自能望善气之钟灵,英才之锡瑞。此根本上之至道,未可视为迂谈而忽之也。【译文】儿童先天秉承父母遗传,父母平时修养的美德都可以遗传给孩子。等到孩子有了识别事物的能力之后,再开始监督教导,本来就已经晚了,当母亲妊娠的时候,就要多多谨慎戒惧,这还并不算早。必须在还没做父母之前,就互相砥砺品格,夫妇都在孝悌忠信上痛下功夫,辅助当世、救济百姓,常常存有这样的志愿,力行做到,不能懒惰,不能荒废,就有望生一个聪明俊秀、被赐予吉祥的孩子。这种根本上的要道,千万不能将其看作迂阔之谈而忽略了。

胎教第三

【原文】妇人有身,夫妇即宜异室。平时修养立有基础者,在此时期亦应更加精进,对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义,必须切实力行。能行一分,即得一分之益;能行十分,即收十分之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理丝毫不爽。欲其子之聪明寿考者,尤当加意焉。【译文】妇人有孕之后,夫妇宜当分开居住。平时修养有基础的,在这个时期也更应当精勤进步,对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条必须切实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到一分的益处;能做到十分,就会收获十分的功效,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道理一点都不错。要想自己的孩子将来聪明长寿,尤其应当多加注意。

乳育第四

【原文】母乳其子乃顺造化之自然,非必不得已时不可雇用乳媪。在此时期,夫妇仍宜异榻而居,盖乳汁乃母血所成,心不清净则血热而浊,乳之养料遂寡。子食斯乳,当时不见其害,及将成年,往往发生童痨之症,因而夭亡者不可胜计,乃其父母尚多茫然不知,深为可悯。此外,如“食勿过饱,衣勿过暖”诸端,尤宜注意调节,以重卫生。语云“要得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真药石之言也。【译文】母亲哺乳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非必不得已的时候不能雇用乳娘。在此时期,夫妇仍应当分床而睡,因为乳汁是母血形成的,心不清净的时候血热汁浊,乳育孩子的养料就少了,孩子吃了这样的乳汁当时不见有害处,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往往会发生“童痨”的疾病,因此而夭亡的孩子不计其数。而他的父母还茫然不知,实在是令人惋惜。此外,就像“吃饭不能过饱,穿衣不能过暖”这样几项,尤其应当注意调节,注重养生。谚语说“要想让小儿安稳,常让他受三分饥寒”,这真是劝人改过的规诫金言啊!

启蒙第五

【原文】儿童能行动言语,以后知识渐开,即入启蒙阶段。为父母者,宜随时随事,善为诱导,俾就正范。如长幼尊卑之称呼礼貌,行立坐卧之威仪规矩,均须详晰解示,养成其良好习惯。暇时,并以善巧方法教以简单文字、数目、方位等知识,由浅入深。切勿嫌其烦琐,委诸仆婢之手;更勿喜其乖巧,奖励其说诳语、出恶声,及一切欺诈之行为。此时习于正则立正之基,习于邪则立邪之基,一生基础惟视此数年中家庭教育如何,所关至巨,岂可忽诸?【译文】儿童会说话会走路以后,识别事物的能力渐渐地明了,就进入了启蒙的阶段。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应当随时随事,懂得善巧方便地诱导他,使他归入正道。如长幼尊卑称呼的礼貌,行立坐卧的规矩礼仪,都应当详细地给他讲明并作好示范,养成他良好的习惯。空闲的时候,就要用善巧的方法教他学习简单的文字、数目、方位等知识,慢慢地由浅入深。切不要嫌知识琐碎,推给仆人来教;更不要喜欢孩子的乖巧,鼓励他说谎话和种种无礼、不该说的话,做一切欺诈的行为。这个时期孩子学了好的东西,就立下了养正的基础,学了不好的东西,就埋下了邪恶的祸根。一生的基础就看这几年中家庭教育如何,非常地关键,怎么能够疏忽呢?

入学第六

【原文】不论儿童之贤愚,既至相当学龄,即应使之入学读书,化其气质。惟课读之任,尽可完全付诸循循善诱之良师。为父母者,随时考其勤惰及进境如何即可。至于家庭所负之责,则以培养道德为最要。道德维何?要不外孝悌谨信、主敬存诚、泛爱亲仁、扶危济困诸端。为父母者,若能将自己平时修养者,一一畀之于其子,衣钵承传自可百世不敝。如此学养兼修,始为尽善尽美,绵长世泽之道!【译文】不管儿童聪明还是愚笨,既然到了相当的年龄,就应当让他入学读书,教化他的气质。至于上课读诵的任务,尽可以完全地交给那些能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做父母的,随时考察孩子是否勤奋以及学习的近况就可以了。而家庭所负的责任,主要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根基为至关重要。道德指的是什么呢?不外乎就是孝悌谨信、主敬存诚、泛爱亲仁、扶危济困这些内容。做父母的,如果能将自己平时的修养都一一教给孩子,家道的传承自可以历百世而不衰。像这样学问和道德兼修,才是尽善尽美,绵延祖宗遗泽的大道啊!

择业第七

【原文】儿童既长,自立生活之训练便不可忽。惟人之资质各有不同,宜就其性之所近,力求深造。举凡士农工商以及其它技艺,皆好男儿所应为、所可为之事业。只要感觉兴趣,则研究易精,进步必速。故为子择业,先宜详察其性情才地,然后使之专心致志,深入一门,以期有成。一面更须示以凡人皆当为社会服务,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自食其力。无祖产者勿论,纵有祖产,亦不可存心依赖,甘为惰民。如此,鼓舞其意志,振刷其精神,不论将来执业之大小,均可成就为国家之人材矣!【译文】儿童渐渐长大,就不能忽略对他生活自立的训练。人的资质各有不同,应当根据他的性情喜好,力求深造。凡是士农工商以及其他技艺,都是好男儿应当做,可以去做的事业。只要他感觉有兴趣,那么他就会越研究越深入,进步一定很快。所以为孩子选择行业,应先详细地考察他的性情才能,然后再使他专心致志地深入一门,以期望他有所成就。一方面更应该指示他是人都要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没有祖传家产的就不用说了,纵使有祖传家产,也不能存心依赖、甘当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的话,鼓舞激励他的意志,振奋他的精神,不论他将来事业是大是小,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缔婚第八

【原文】为子缔婚,不问对方之财势,嫁奁之丰俭,容貌之妍媸,先要探其家世如何,父母之道德如何,家教如何,本人性情才德如何,以卜从违。更须征求本人之同意,但须切戒早婚。盖早婚之患,不仅有害于身体,而且影响于子孙,不可不慎之于始也。【译文】为孩子缔结婚约,不要问对方的家财势力如何,嫁妆多少,容貌美丑。先应探明对方的家世怎么样,父母的人品如何,家教怎么样,本人的性情才能德行怎么样,以决定是联姻还是不联姻。更要征求孩子自己的意愿,但是一定要警戒早婚。早婚的祸患,不仅有害身体,而且影响子孙后代,不能不从一开始就要慎重啊!

应世第九

【原文】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此立身之要道,亦即应世之原则也。成年人士,涉世渐久,平日既于道德上有所修养,学识上有所专长,当无失足之虞。惟是人群社会情伪不一,形态万殊,自古已然,近今为甚,断非初出里闾之少年子弟所克遍识,少有不慎,最易受人愚弄,丧德败名。为父母者宜于其子出而应世之先,即以往哲之嘉言懿行,及自身之经验见闻随时诏诰,使知所从违。

大抵亲近正人,自受熏陶之益,邂远宵小,可免牵累之忧,此就交游而言之也;事不盲从,乃能应变,力足济众,即须勇为,此就修养而言之也;在官以奉公守法为先,则操守自见,任事以负责尽心为主,则绩效日彰,此就事业而言之也;明乎献身国家之义,勿忘天职,常存模范群伦之志,注重躬行,此则凡属国民一份子,皆当人人共勉者也。更要深明烟酒嫖赌之害,勿稍沾染。以上诸端揆诸忠信笃敬之义,庶无背谬。欲以处世之道策励其子者,或不外乎此。【译文】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实,做事笃定恭敬,即使是到蛮夷之地也能行得通。”这就是立身之道,也是处世的原则。成年人在社会上经历多,阅历也多,如果平时在道德上很有修养,学识也有专长,当不会误入歧途。只是社会复杂,真伪难辨,人心难测,自古就这样,近代更厉害。断然不是刚刚走出里巷的少年子弟所能了解认识的,如果稍有不慎,最容易被人愚弄,丧失德行、败坏名声。为父母的应当在孩子涉世之前,就用古圣先贤的善言善行,以及自身的经历见闻随时地告诉他,让他知道怎么去做。

大概亲近正人君子,就会受到熏陶的益处,远离小人,就可不用担心被牵累,这是就朋友交往而说的;做事不盲从,能够灵活应变,能力足以帮助众人,就应当勇于去做,这是就修养而说的;做官首先应奉公守法,那么就能忠于职守,交给自己的任务能够尽心尽力负责,那么成绩功效就会日益彰显,这是就事业而说的;明白献身国家的大义,不要忘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常常存有为众人之榜样的志向,要注重躬身力行,这是就国民的责任而言,这些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去做的。更要深切地明白抽烟、喝酒、嫖妓、赌博的害处,一点都不要沾染。以上几项都体现了忠信笃敬的义理,大致没有什么差错。想要用处世之道激励鞭策孩子的人,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吧。

总箴第十

【原文】为父母者,在其子幼少时期,若一味以尊严自居,则儿辈望而生畏,于见面时貌为庄敬,背面时肆无忌惮,流弊甚多。不如乐叙天伦,融洽无间,藉以窥察儿童之真性情,认识儿童之真病根。

父母对儿童之过失固不宜缄默不问,亦不宜恶颜厉色,动辄夏楚从事,逼成其见父母而生畏,甚且避不见面之不良习惯。

父母对儿童之美德善行宜以奖勉兼施,促其益进。但不可誉不去口,逢人宣扬,长其傲慢。

父母对儿童之过失,当平心静气,善于开导,并激动其愧悔之诚,克治之勇。【译文】为人父母的人,在他的孩子还是幼童时期,假如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尊严,那么儿辈见到自己望而生畏,见面的时候貌似庄严恭敬,在背面时就肆无忌惮,恶习毛病很多。倒不如和孩子共叙天伦之乐,融洽无间,借此以窥探察觉儿童的真性情,认识儿童真的病根所在。

父母对儿童的过失当然不能闭口不问,但也不能疾言厉色,动不动就用荆条进行体罚,逼得他见到父母就害怕,甚至还会养成躲避父母与父母不见面的不良习惯。

父母对儿童的美德善行应当奖励与劝勉并重,促使他更加精进。但不能赞誉不离口,见人就宣说赞扬,这样会增长他的傲慢心。

父母对儿童的过失,应当平心静气地处理,善于开导,并激发鼓动他真诚的惭愧悔过之心,克制习气毛病的勇气。【原文】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

教子九则:曰勤学、曰择交、曰戒多言、曰习应对、曰知礼义廉耻、曰明进退威仪、曰惜光阴、曰守信用、曰遇事有识见。

教子以变化气质为先。刻薄者,宜教之以宽厚;暴厉者,宜教之以温和;浮华者,宜教之以朴实;浅露者,宜教之以含蓄;轻躁者,宜教之以持重。

教子者,宜先去其傲心,养其谦德,使能温恭退让,行无邪僻。子弟十岁上下志识未定,而记忆力特强。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故于幼年子弟前,勿述鄙恶之事,尤戒媟秽之谈。或称贤圣高踪,或陈古今法戒,倘遇旁人开口作粗俗之戏谑,宜令子弟回避。有子不教,不独自薄其后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译文】教育孩子有五项内容:引导他的心性、拓宽他的志向、长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正气、克制他的毛病。

教育孩子的九条原则:勤奋学习、选择交友、戒话多、练习日常应对、懂得礼义廉耻、明了进退的威仪、珍惜光阴、守信用、遇到事情有自己的主见。

教育孩子首先是变化他的气质。刻薄的,要教他懂得宽厚;凶暴的,要教他懂得温和;浮华的,要教他懂得朴实;好表现自我的,要教他懂得含蓄;轻躁的,要教他懂得稳重。

教育孩子,应当先剔除他的傲慢心,长养他谦虚的美德,使他能温恭退让,行为举止没有邪僻。子弟十岁左右思想意识还没有定下来,而记忆力非常强。一句善言听到耳朵里,就会终身不忘;一句恶言听到耳朵里,也会时时起邪念。所以在幼小的子弟面前,不要说鄙陋低劣之事,尤其当戒除淫亵的言语。或者给他讲古圣先贤的事迹,或者给他讲古今的礼法规诫,倘若遇到别人开口说一些粗俗不堪的戏谑之言,应当让子弟回避。有儿子不教育他,不单单是让自己的后代命运不幸,也使别人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不该嫁的人。【原文】妇者,家之所由盛衰。苟慕其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傲其姑、轻其夫者,齐大非偶之弊即在此。

择师、择配、择业,为人生之大关键,能左右一生之人格、功业、幸福,不可不慎。【译文】媳妇是一个家庭兴盛和衰落的根本,如果羡慕女方家富贵而娶他家的女儿为妻,那么他们家的女儿仗着她娘家富有,没有不藐视自己的婆婆,轻视自己的丈夫的,古人说的“齐大非偶”(高攀门户)的害处就在这里。

选择良师、选择配偶、选择行业,都是人生的关键,能左右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功业、幸福,不能不慎重。

附:齐大非偶

春秋初期,北方的山戎国(今河北迁安县一带),时常南侵齐、燕、郑等国。齐国(今山东北部)虽然是个大国,有时却打不过山戎。齐僖公时,有一次山戎又来进攻齐国,僖公向各邻国请求派兵救助。郑国的太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便奉命带领人马,前去支援。忽非常勇敢,部队战斗力也很强,一下子把山戎兵打得大败,歼灭了大约三百敌人,俘获了大良、少良二员大将交给齐国。齐国于是杀牛宰羊,慰劳各国将领,庆贺胜利。齐僖公请鲁国的将领,把慰劳品依次一一分送。郑太子忽排在最末一位。忽心想:“这次打败山戎,主要是我的功劳,为什么反把我排列在最末?”原来这样的排列次序也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其他各国的国君多是侯爵,郑国的国君是伯爵,要低一级。可是太子忽认为慰劳应按将领战功的大小,不能论国君的爵位高低,因此很不满意。

齐僖公本来很喜欢郑太子忽,早就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曾经正式提过亲。可是太子忽不愿意。有人说忽真傻,齐国是个大国,跟大国国君的女儿成了亲,有了靠山,往后的好处就多了,都劝他答应这桩亲事。太子忽说:“人各有偶,齐大,非我偶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每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对象,齐国太大,齐国国君的女儿,不是我合适的对象。《诗经》说:幸福全靠自己求。所谓‘往后的好处’,主要应由我自己去创造,依靠大国算什么?)”

现在郑太子忽帮齐国出力打了胜仗,齐僖公更喜欢他了,便又派专人到郑国来说亲。忽更加不愿意了,坚决加以拒绝。他对人说:“以前我尚且不答应,现在怎么就行?我要是娶了齐国国君的女儿,人家就要笑话我:怪不得忽那样英勇地打山戎,原来有他个人的企图啊!”

这桩亲事终于没有成,“齐大非偶”这句成语因此流传下来。认为对方门高势大,不敢仰攀为配偶,就说“齐大非偶”。【原文】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家之子弟,服饰、车马,日与群小为伍,以至身败名裂、家破身亡者,非其本心不肖,无业故也。

世家子弟凭借本优,果其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淫、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精金美玉,人人将见而重之。若乃恃优妄作,为纨绔、为恶少,其招人齿冷,亦视常人加倍。非世家之负子弟,乃子弟之负世家也。

富家子弟眼孔大、口气大,衣则华贵,食则美味,居则大厦,出则汽车,任意挥霍,罔知艰难,骄傲之气足以倾家。故为子孙计者,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年享受勿使太过。要知成名立业者,多困穷家之男儿;败家丧身者,多富贵家之子弟。【译文】人有孩子,就应该让他有固定的事业,贫贱如果有一门正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富贵如果有一门正业,就不会为非作歹。凡是富贵家的子弟,讲究服饰、车马,每天都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在一起,以致身败名裂、家破身亡,不是他本心就坏,是因为没有一门正业的原因啊!

世家的子弟们凭借着祖宗基业优厚,如果他每说一句话都想到要切实可行、每做一件事都想到值得别人去效法,不骄傲淫邪、不欺诈虚伪、不刻薄、不轻佻,品行如同精金美玉一般,人人将会非常尊重他。如果倚仗家势而胡作非为,为纨绔子弟、为乡里恶少,他招人鄙视耻笑,也比平常人要多出数倍啊。这样就不是世家的出身拖累了子弟,而是子弟辜负了世家啊。

富家的子弟眼界高、口气也大,穿衣穿华丽昂贵的,吃饭吃美味佳肴,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开小轿车,任意挥霍,不知道这些东西来之不易,骄傲之气可以倾毁整个家族。所以为子孙打算的,应当先使他的心志受苦,让他的筋骨劳累,少年时期不要让他享受得太多。要知道成就名声创立事业的多是穷困家的男儿;败家丧身的,多是富贵家的子弟。【原文】十贤子孙未必能兴家,一不肖子孙败家而有余。子孙朴钝者不足忧,惟聪慧者可忧耳。自古失败之人,愚钝者十二三,才智者十七八。盖钝者多安分、小心、敬畏,所以鲜败。若小有才智,举动剽轻,百事无恒,放心肆己,则克有终者罕矣!

人家得富贵子孙不足幸,得贤子孙乃为大幸。子孙贤而富贵,固可以有所建树;即或贫贱,亦能清芬世守,延及后裔。若不贤者,贫贱既易辱及祖先,一旦侥幸而得富贵,则骄佚嫉狠,举宗均受其祸,可为深惧也。

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好与不好纯视乎教与不教。教子之本,还在修德。《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人知此而力行之,斯于贻谋之道思过半矣!辛巳暮春潘龄皋书于故都旅寓时年七十有五【译文】有十个贤孝的子孙未必能够使得家庭兴盛起来,而只要有一个不肖的子孙败家就绰绰有余。

子孙朴实愚钝还不足以让人担忧,唯有聪明过人最让人可忧啊。自古以来,凡是失败的人,愚钝的占十分之二三,聪明的人却有十分之七八。大概愚钝的人大多都安分守己、小心敬畏,所以很少失败。如果小有才智,就举止轻浮,凡事没有恒心,常常放纵自己的习气,那么能够得到善终的就很少。

人家得富贵子孙不值得庆幸,得贤孝子孙才是大幸之事啊。子孙贤明又富贵,固然可以有所建树,即使贫穷也能德行高洁安贫守己,并将德行传承给后世子孙。如果不贤明,贫贱时就会辱没先祖,一旦侥幸得到了富贵,就会骄纵放肆凶狠嫉妒,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祸害,可要深深地畏惧啊!

有好子孙才是福,没有多少田地并不等于贫穷。好与不好都在于教育不教育了。教子的根本,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修养德行上。《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努力去做,这对祖宗的训诲就领悟一大半了!辛巳暮春潘龄皋书于故都旅寓时年七十有五

天下太平之根本

引言

余辑印光大师文钞辟程朱语竟。复从事于家庭教育者,盖拯世乱之方,厥惟斯二。辟程朱文,治之于已然,勉夫上根人也。若夫三根普被,戒之于未然,则幼须资家庭训诲,长则自趋良善,免入邪途。否则幼无善教,长陷非类,小之遗害家庭,大则流毒社会。故知靖乱之术,辟程朱为要,而家庭教育尤更要也。于是复汇录之。有文同者而不删削,企阅者受反复劝勖之益,识老人悲愿之无涯焉。至其有关世道人心,为治平之本,法戒若何,临文自见,此不赘言。所愿人人禀家庭善教,国国无兵革纷扰,风雨调顺,品类安乐,礼让兴行,世界大同。是则老人为文之至意,亦余摘录者之所祷祝也。岁次乙酉阿弥陀佛诞日心依弟子欣猒谨志于上方山之四色华室

附言:

余辑斯录,略为次第,自首篇至求子三要,共十九篇,为

总论

。自人未有不愿生好儿女者下,共四十篇,为

分论

。分论中先二十二篇明教子女之要,次四篇明教子之要,后十四篇明教女之要。而文皆前后互应,未可以所分为定论也。故不标题,唯于起止处明之耳。总论【首篇】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秉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资聪明。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观音,以期增福增寿,免灾免难。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不许糟践字纸,糟践五谷,糟践一切东西。不许乱吃食物。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娇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资、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止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纵无大恶,而坏乱世道人心之罪,当与彼子弟同受恶报于永劫矣。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尤要。”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镕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此种极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为之,所痛惜者,绝少提倡之人,俾为母者,唯知溺爱,为父者亦无善教。及至入塾读书,为师者亦由幼时未闻此义,故亦绝不知读书为学圣贤,不教生徒躬行实践圣贤所说之道,但只学其文字,以为谋利禄计。而不知学圣贤有莫大之利益,自己与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谋利禄,谋之善,不过现生得小富贵而已。谋之不善,现生身败名裂,子夭孙绝者,比比皆是。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若不以学圣学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幸其为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子,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二】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又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彼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不于此讲究,令女子参政等为平权,直是不识皂白者之乱统也。(正编与聂云台居士书)【三】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圣人以男女正位(正位者:素位而行,敦伦尽分之谓也),建立伦纪。天地之大,人莫能名,而人生其间,蕞尔七尺。其与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以其能敦伦尽分,继往开来,参赞化育,不致天地徒有生物之功,此所以人为万物之灵,而独得至极尊贵之名称也。傥不本道义,唯以饮食男女之欲是骋,则与禽兽何择焉?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一班无知之民,被外界邪说之所蛊惑,竞倡废经废伦,直欲使举世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其祸之烈,可谓极矣。推原其故,皆由家庭失教,并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来,日受贤父母之善教。并知祸福吉凶,自为影响,不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以势胁之,令从彼邪说,否则必死,亦当以得尽伦而死为幸,决不致畏死而苟从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天下治乱之本,在于匹夫匹妇之能尽伦尽分与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固一切匹夫匹妇之天职,非独指有爵位者而言也。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间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于不肖。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风,庶可见于今日。是以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续编石印《闺范》缘起序)【四】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劝谕之,虽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固不如从根本上致力为得也。所言从根本上致力者,即提倡家庭教育,提倡因果报应。俾一切人各知为人之道,各尽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果能人各如是,则家门兴盛,子孙贤善矣。又须常凛福善祸淫,善恶殃庆之说。以之自修,复以之教家人,则其家人优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语非特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妇同一责任。古人所谓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者,以天下人材,必从家庭中出。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贤善。家庭无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恶,二者皆为国家社会之蠹。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因果报应为辅助教育之要道。自孩提以至白首,自一己以至社会,自为人以至为圣贤,自修身以至平天下,均须依之而得成就。实为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成始成终之大权。标本同治,凡圣共遵之大法也。(续编《劝世白话文》发隐序)【五】吾常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正编李母黄太夫人墓志铭)【六】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若不从此著手,则凡所措置,皆属枝末,皆可伪为。唯从小便教以敦伦尽分之道,因果报应之理,则习与性成,及长而不为贤人者,无是理也。语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身贱名劣,何得有此责任?须知国家天下,由一人一家而积成。彼有权力者,同室操戈,无权力者,聚党劫掠,与夫荡检逾闲,作奸犯法,只图暂时之侥幸,不顾后来之祸福者,皆由从小未受贤父母之善教。不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作善者其家必昌,殁而神超善道;作恶者其家必亡,殁而神堕恶道之所致也。使知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种瓜则得瓜,种豆则得豆,既造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决不至为求自己安富尊荣,至令杀人盈城盈野,以及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中略)光因将挽救世道人心之要,为之点出,俾举世之人,同注重于家庭教育,与因果报应。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使贤母从儿女小时,以身率其敦伦尽分之事,又日为宣说因果报应之理,其儿女决定皆成贤人,又何有越理犯分,伤天损德等行为乎?所愿匹夫匹妇,各任其责,庶可贤人杰出而匪徒革心,礼教兴行而天下太平矣!明理达人,当不以吾言为谬妄也。(正编《教诲浅说》序)【七】今欲返乱为治,若不极力提倡家庭教育,则无从下手。而家庭教育,最初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常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则家庭所出之人才,皆为贤善矣。既家家有贤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数不贤善者,亦当受其熏陶,与之俱化。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乱,由乱而治之定论也。不依此而欲治,何可得乎?(续编《佛学救劫编》序)【八】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正编复江易园居士书)【九】夫天下不治,由于家庭无善教,致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愚顽,二者非国家社会之福。是知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为切要,以今日之贤女,异日即为人之贤妻贤母。人能得贤母之教育,贤妻之辅助,岂有不成贤人乎哉?故曰:“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正编因果为儒释之根本说)【十】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而家庭之教,母之责任更重。是以光屡言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要者。以此,倘常以此与学生说,俾同以此相倡导,则不患不见治平之世矣。(正编复安徽万安校长书)【十一】当今之世,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只期自私自利,置道德仁义于不顾,几于无可救药。然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倘人各兴起,负此责任,各各守分安命,知因识果,孝亲敬兄,敦笃宗族,严教子女,俾成善良。十数年间,同世皆贤人,贤贤互益,必召天和,尚何天灾人祸之有?是知阐明因果、善教儿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正编《裘焯庭与其夫人双寿序》发隐)【十二】今日世道之乱,为开辟所未有。究其根源,总由家庭无善教及不讲因果报应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亦居尘学道自未能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续编复费范九居士书)【十三】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十四】世乱极矣,不堪言说。推究其由,其近因由百十年来,一切读书居官之人,只知习举业,求功名,不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若论远因,实由程、朱破斥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所致也。以素未受家庭之善教,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又习闻一死即灭,了无前生后世。一遇欧风所吹,觉此废孝废伦不耻,为自在无碍,遂一致进行。其根本误人,不能不归罪于理学诸子也。光之此语,乃的确之极,平允之至,非妄说也。为今之计,当认真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此二法互相维持,方能令后之子弟,不致悉数入彼兽域。否则纵有教育,亦难制彼不随邪转也。(续编复宋六湛、褚莲净、张子净三居士书)【十五】今之时世坏至其极。其原由于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欲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以心不改良,则一法才立,百弊丛生矣。(续编复卓人居士书)【十六】须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过愆,必能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研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虽虫蚁也不敢杀。不知因果者,自杀其父母,尚自夸其功,而极力提倡实行兽化,拟率天下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其心方安乐而畅快矣。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若舍因果,则圣人、佛、菩萨,亦无法可设矣。今乱至已极,欲图挽救,务必注重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于儿女初开知识,始学说话时,即以因果报应等事理循循善诱而熏陶之,俾其深信因果报应,毫发无爽,此即致治弭灾之根本也。切勿以为宽泛而忽之,则幸甚。(续编复战德克居士书二)【十七】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位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