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谋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0:02:06

点击下载

作者:冯平,王国富,吴志樵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作战谋略

作战谋略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科技不仅用于发展军事武器装备,用以巩固国防建设和促进和平发展,还逐渐转化为民用科技,它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发展军事科技是我们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优先进行国防建设,优先发展军事科技。

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我们既要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尽一切努力避免各种形式的战争,但也要积极参与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至于发动战争的恶魔,他们是遗臭万年的人类败类,他们背叛人类幸福与和平的道义,摧毁人类文明,使广大人民残遭杀害和痛苦,我们必须人人唾弃,让其永世受到惩罚。

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我们要了解历史发展的概貌,首先就要了解军事历史发展的脉络。

总之,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学习现代军事科技,加强现代国防建设,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军事历史研究成果和军事科技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军事百科”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武器装备篇”,主要包括陆战武器、空战武器、海战武器、常规武器、现代武器、古代军事等内容;第二部分“战争战役篇”,主要包括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陆战、现代海战、现代空战、现代会战等内容;第三部分“军事人物篇”,主要包括军事领袖、军事元帅、军事将领、军事英雄、战争元凶、军事枭雄等内容;第四部分“战史军史篇”,主要包括欧洲战史、亚洲战史、非洲战史、美洲战史、军事历史、作战谋略等内容。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史事详尽,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军事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本书编委会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失败的严重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以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等为主要内容的红军作战原则,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基本建军原则和中国革命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思想,从而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论著,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尤其是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大规模战役;并撰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著述。这样,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有了战略防御的系统理论,而已有了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重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将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的历史任务,阐述了在现代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若干新的军事原则,并且领导制定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l)人民军队。坚持把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2)人民战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广大民兵相结合,团结和争取一切进步的社会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立足于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灵活机动地打击和消灭敌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就是一切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战争的发展和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的产生约在中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夏代,其形成则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后世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

它的一些基本思想是:

1、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许多军事思想都贯穿着反对天命论的思想,强调战争胜负决定于人。孙子、吴子等明确提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政治、将领、治兵、法令及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战争的胜负是可以计算和争取的。同时,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奇正、主客、刚柔等矛盾的辩证关系。

2、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凡有作为的军事家,都把军队建设看成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孙子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几乎所有兵法都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国家的良好政治制度和措施。

3、从严治军,强调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在号令方面,要求令行禁止,成为“有节制之师”,在赏罚方面主张“有信”和“必诚”,并注意军队平时作风的养成。

4、讲求谋略,运用“兵不厌诈”的指挥艺术。主张奇正并用,虚实结合,使敌难以预测;而用兵的诡诈则以对敌情判断和了解作基础,要求审时度势,临机处置。

5、重视将领的德才和作用。强调选贤任能,要求将领具有智、信、仁、勇、严等品质。但古代军事思想存在着统治阶级的偏见,如抹杀战争的阶级性,宣扬上智下愚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是资产阶级对于战争和军队的理性认识。资产阶级军事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逐渐确立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它的基本观点是:

1、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不承认战争同阶级斗争的联系。对战争起因说法不一,如说“造成战争的是人的本性”,战争是上帝意志的表现,战争是强者的权利等等。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命题,强调战争必须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但鲁登道夫却认为,政略需从属于战略,政治应服务于作战。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不能正确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片面夸大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2、强调军队是一种超阶级的、与政治无关的具有全民性质的组织,它的任务是保卫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克劳塞维茨把军队说成是用来保卫国土的武装起来的人们。重视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适时变换军队的组织体制和军种、兵种构成。强调对军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等。

3、作战指导问题,一般是通过确立军事原则的方式来体现的。其作战指导原则最常见的有9条:目的和任务,简明性,统一指挥,进攻,机动,集中兵力,节约兵力,突然性,军队的战斗保障。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对封建社会军事思想有巨大突破,于军事科学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为资产者推行掠夺、扩张政策服务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它便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强国进行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思想武器。

战争论

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历史上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战争,但就其社会性质而言,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类。一切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其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政治产生战争,战争从属于政治。

但是,战争并不等于一般的政治,而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战争有一套特殊的组织、特殊的方法、特殊的过程,因而有其特殊的规律。战争的规律,就是由战争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诸条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战争活动的特点及其一般的发展趋势。指导战争者,必须认识和掌握这些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并据此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使自己的主观指导和战争客观实际相符合,方能取得胜利。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阶级消灭了,战争也自然归于消灭。现代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只有消灭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才能最后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局部战争

局部战争是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

局部战争,在作战目的、使用的武器、作战目标选择、参战的兵种和兵力等方面都有所限制。战争规模较小,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有的国家称它是“有限战争”,这种战争对大国来说,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战争,对中小国家来说,也可能是全力以赴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侵略朝鲜、越南的战争,几次中东战争,及越南侵略柬埔寨、苏联侵略阿富汗等战争,都是局部战争。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把局部战争当作获取军事、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全面战争

全面战争是两个国家或若干个国家进行全面动员,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整体力量所进行的战争。

它不同于局部战争和有限战争。全面战争,战争规模大,波及空间广,持续时间长,对国际形势产生一定影响或重大影响。

全面战争可分为:

1、国与国之间运用全部力量,在广大地区进行的战争。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实行全民总动员,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部力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全面战争。

2、若干国家之间运用全部力量进行的战争。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均属全面战争。

世界上对全面战争有不同解释。如美军认为,全面战争是大国之间投入全部资源并危及一个主要交战国生存的武装冲突。认为全面战争、总体战争、全面核战争、无限战争等是同一含意。战争指导规律

战争指导规律是符合战争客观规律的指导战争的原理、原则。

它体现在各种战略战术指导原则之中。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是战争的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相统一的产物。战争指导规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指导规律,反映着战争的一般情形、性质,是各类战争中普遍适用的共同规律,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特殊指导规律,是根据战争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等特定条件和规律而制定的,如超出这些特定条件,放到广泛的范围,适应性就受限制。战争指导规律又有全局和局部之分。全局性的指导规律,属战略范畴;局部性的指导规律,属战役。

战术领域。全局决定局部,局部隶属于全局,而局部又反作用于全局。有时局部对全局会发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和指导战争,既要有通观全局的眼光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也要照顾好各个局部,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研究战争指导规律,要深入战争的客观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全面熟悉敌我双方的情况,精细的分析判断,从中找出其行动规律,以指导战争行动。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使用有组织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斗争。通常是用于区别政治、经济、文化等斗争形式。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武装斗争,是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解放的主要手段,是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毛泽东认为,进行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它和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主要是武装斗争的历史。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

它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初期作战经验的理论概括。其实质是,要求弱小的红军在强敌面前,充分利用农村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有利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以便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它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作战指导上最早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并且成为以后中国革命战争各个时期开展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中国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中战争论

空中战争论是论述空军在军事行动中起主导作用并能单独决定战争结局的理论,又称“空军制胜论”。

第一个系统阐述这种理论的是意大利的G·杜黑。他主张建立强大的独立的空军,认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依靠空中进攻,对敌国政治、经济中心及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即可迫使敌国投降,赢得战争胜利。一些大国受这种理论影响,曾一度大力发展轰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单独依靠空军赢得战争胜利。战争实践证明,这种理论是片面的。机械化战争论

机械化战争论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又称“坦克制胜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坦克军参谋长J·F·C·富勒创立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坦克出现后,陆军机械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战争将是一种纯粹的机械化活动,战争胜负“百分之九十九在于武器”,战场上坦克数量最多的一方,胜利的机会亦多。

他认为,骑兵将退出战场,步兵降为辅助兵种,炮兵则需要提高机动能力;主张作战时,首先以坦克出敌不意地突向敌人纵深,摧毁其首脑机关,同时以飞机轰炸其交通枢纽和补给系统,接着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扩大战果,一次会战即可夺取战争的胜利。这种理论,虽然指出了军队建设和作战方法发展的某些趋向,但过分夸大了坦克的作用。常规战争

常规战争就是使用常规武器进行的战争。

常规战争是随着常规武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冷兵器时代,使用的兵器是石头、棍棒以及大刀、长矛和简单的机械兵器;在热兵器时代,使用的武器主要有枪炮、坦克、飞机、军舰、导弹等武器装备。该时期的常规战争依靠常规武器辅以一个群体的力量,讲究战略、战术,其规模破坏性都很大。高技术战争

高技术战争是使用高技术武器和相应的军事理论进行的战争。

高科技战争是指使用高技术性能的武器和使用与高技术武器相适应的作战工具、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高技术武器精度越来越高,对目标的选择性较强。可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对非目标的附带损伤很小,战争破坏规模有较大的可控性。其首选打击目标一般是军事首脑机关、指挥控制中心、通信网络等系统。高技术战争中还将创造出新的作战理论,全新的作战支援和后勤保障模式。精确打击

精确打击是指准确锁定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攻击的作战方式。

精确打击是有效运用军事力量实现其军事意图的过程。它是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准确地确定敌军的位置,指挥己方部队,对敌方的关键力量或军事能力进行精确打击,并准确地评估打击效果的一种作战方式。作战时一般采用精确制导武器。

所谓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的各种高命中率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电磁炸弹、智能炸弹和改装的巡航导弹,绝大部分都拥有精确打击的能力。C4I系统

C4I系统是指自动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

C4I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分发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员对部队和武器装备等信息的实时了解并付诸指挥和控制,给战场担供最快速、精确的信息,保证战争的必胜地性。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只有通过C4I系统把各层次的分系统连为一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战整体功能。阵地战

阵地战是为争夺地域空间而进行的进攻或防御战。

阵地战,是人类有战争以来最古老的作战形式之一,也是一种随着时代发展而常变常新的作战形式,是为争夺地域空间而开展的殊死搏杀。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和海岸、岛屿上的阵地攻防作战等,都属于阵地战的范畴。敌对双方或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构成了阵地战的主要形式。未来阵地战

未来阵地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阵地战。

在高技术条件下,未来阵地攻防作战的立体性、整体性、机动性更强,被利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大,诸军兵种的力量能从陆、海、空、天、电磁等领域联合行动。

进攻一方为了摧毁对方的坚固阵地防御,重视使用航空炮、导弹等强大而精确的火力对敌方坚固工事及有生力量进行先期打击,甚至使用化学、生物武器攻击对方;以坦克、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同武装直升机的火力突击、空降兵的垂直包围相结合,实施空地一体化作战,并力求将战术、战役突破发展成为战役、战略突破,以取得胜利。

防御一方则依靠完善的防御体坚固的阵地,采取多层次、大纵深、隐蔽疏散的立体部署,抗击对方进攻,同时以有利条件下的攻势行动和攻防结合的火力运用,增强防御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并给对方造成重大杀伤,以挫败对方的进攻。可见,阵地进攻与阵地防御这一对冷兵器时代演化来的“矛”与“盾”在未来战争中,还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空战

空战是敌对双方航空兵在空中进行的战斗。

空战是消灭敌机和其他航空器,夺取和保护制空权的主要手段。通常发生在歼击机为夺取制空权,掩护陆、海军作战,掩护其他航空兵和空降兵作战时,与敌机、巡航导弹等目标展开战斗。空战主要使用机载机炮、火箭和空空导弹进行。空战按参战兵力分为单机空战、编队空战和机群空战;按飞机高度分为低空空战、中空空战和高空空战;按攻击距离分为近距空战和超视距空战等。就一次空战而言,其过程包括搜索、接敌、攻击和退出战斗等数个阶段。防空

防空是指抵御空袭的战斗行动。

防空是为抗击敌方飞行器的入侵,保卫己方重要设施和居民区免遭空袭而采取的一系列战斗行动。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各种防空体系,进行反空中侦察,反袭扰、轰炸作战,实施对空隐蔽、伪装和设置防空导弹、高炮等防空C4I系统和激光武器等。未来空战

未来空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空战。

未来空战战术活动的单位以单机和小编队为主。空战样式将主要是导弹攻击,同时大量进行中远程拦射、超远距战斗也会经常出现。在攻击方向上,空空导弹将既可尾追、迎头发射,又可以后发射。空战既可以在白天,又可以在夜间进行,不良气候条件下的空战将比过去大为增加。先进的卫星技术,各种先进雷达技术的运用,将增加空战的探测范围和精度。此外,未来空战在信息搜集、处理、控制技术上的要求会更高。现代空袭战

现代空袭战是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战争。

现代空袭战的兵力逐步向合成化发展。空袭作战由传统单一机种独立作战向多机种协同作战的新样式发展;“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成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

这种作战样式最大的特点是独立运用空中力量,通过远程奔袭,向对方特定目标实施“点穴”式的突然袭击,打完就走,瞬间即结束作战;大规模、高强度的战略空袭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意义;现代空袭战需要组织严密的战斗保障和作战协同。

特别是指挥、控制、通讯及情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现代空袭战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现代空袭战中,高科技改善了空袭飞机的性能,同时空袭飞机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武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精度和毁伤效果。海战

海战是海军兵力在海洋上的交战。

海战通常是为了达成以下的目的:夺取制海权;消灭敌人的海上舰队和海军力量;切断敌人的海上运输线;封锁敌方的沿海港口和濒海地域;控制海上重要的战略要点以及为登陆作战提供条件等等。对不同的国家,海战具有不同意义。

对海洋国家来说,海战可以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可以达到完全的战略目的;对于有海岸线的大陆国家来说,海战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可以直接达成战役乃至一定的战略目的。现代条件下的海战,由海军诸兵种在水面、水下、空中以至宇宙空间,广泛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对抗手段进行。登陆战

登陆战是指从海上或空中登到敌军陆岸的战斗行动。

登陆作战的基本特点是:强渡海区,克服海洋的天然障碍和人为障碍;背水攻坚、克服敌方在海岸地区的抵抗和反击;联合作战,发扬陆、海、空军的作战效能和整体威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现代登陆作战首先是编队、登船装载;其次是抢占滩头阵地;再次是纵深攻击,袭占要点。海上封锁

海上封锁是指用武力隔断地方海上联络的军事行动。

海上封锁是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重要手段;是用武力隔绝敌方的海上联络并进行进攻性作战的军事行动;是破坏敌方经济、军队补给和剥夺其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分为严密封锁和监视封锁两种。海上封锁的主要武器有潜艇、水面舰艇、战斗机、水雷、精确制导武器等。要取得海上封锁的成功,必须在局部海域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及制海权。特种战

特种战是指担负特殊作战任务的战斗行动。特种战是由特殊编组、训练及装备的军事和准军事部队,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达到军事、政治、经济或心理目标的行动。政治、军事因素常常制约着特种战的形式,需要在国家的监督下利用秘密和隐蔽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特种战在风险程度、战法和部队使用方式上均不同于常规作战,它基本上不需要友军的支援,而主要依靠作战情报和当地资源来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

特种部队执行任务多以达成战役战术企图为目的,多以以下方式进行:先于攻击部队行动,破袭敌障碍设施或抢占要点为主力部队攻击创造条件;在主力部队侧翼行动,扰乱迷惑敌人,保障主力部队行动的突然性;配合部队攻坚作战;深入敌后,破袭敌重要目标,配合正面部队的作战行动等等。

战略论

战略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所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爆发的时机、战争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任务和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国防工业的生产,动员体制的确定,指挥系统的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预备队的使用,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政治素质,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持久战

持久战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是相对于速决战而言的。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处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取持久战的方针,以逐步削弱敌人,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打破敌人的战略速决,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持久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因为反动势力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成长壮大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根据当时战争的实际情况,在战略上采取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则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外线的速决进攻战,以消耗、歼灭敌军有生力量,逐渐转化力量对比和攻防形势,最后夺取战争胜利。速决战

速决战是在较短时间内决定胜负的作战,是相对于持久战而言的,有战略、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历来的军事家都很重视速决战。历史表明,帝国主义在发动侵略战争时,都力求战略上的速决战,企图迅速实现其战略目的。

中国革命战争中,是把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和战略的持久战,作为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战略的持久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在战役、战斗上抓住良机,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不断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打破敌人的进攻,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因此,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是实现战略的持久战的必要方针。人民防空

人民防空简称“人防”,是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人民防空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人民防空是由各级政府及其专设机构负责组织指挥的。

人民防空的主要任务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战略思想教育和防空常识教育;修筑各种类型的防护工程,使居民和主要物资得到可靠的防护;建立通信警报系统,准确快速传递。发放防空警报和保障指挥顺畅;组织和训练防空专业队伍,战时消除空袭后果;计划和组织人员、物资的疏散和转移;协助有关部门控制城市规模和调整工业布局,以及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目标组织指挥防空斗争等。战役

战役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战役是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它是战争的一个局部,是达成战争目的的主要的武装斗争手段。它直接服从和受制于战争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直接运用战斗,也为战斗的成败所直接影响。其规模大小,决定于双方参加兵力的数量。

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种、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按作战性质分,有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参战军种分,有陆、海、空等军种的独立战役,有陆海、陆空、海空和陆海空等几个军种的联合战役。按作战空间分,有陆上、海上、空中战役。按作战规模分,有大型战役,如大的战区或方面军群进行的战役;中型战役,如中等战区或方面军进行的战役;小型战役,如小的战区或集团军进行的战役。在一次大型战役中,通常包括几个中、小型战役,苏联军事理论认为:战役是近代战争中才出现的军事行动样式,而战区战略性战役,则是未来战争中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美英等西方国家一般都把集团军或军以上部队的作战行动,称为大兵团作战行动。进攻

进攻是主动进击敌人的作战。它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进攻分为战略进攻、战役进攻和战术进攻。对防御、进攻、退却之敌都可实施进攻。战略防御中的反攻、防御战役中的反突击。战术范围的反冲击,均属进攻行动。进攻可在与敌直接接触条件下实施,也可在行进间实施。欲求进攻作战的胜利,必须精心计划,充分准备,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协调一致,实施坚决勇猛的突击。防御

防御是军队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它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防御是为了消耗敌人,保存自己和辅助进攻或准备直接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防御分为战略防御、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其基本原则是积极防御。现代防御,必须能抗击敌人核突击和常规火力突击,粉碎敌人大量装甲部队的连续攻击和空降袭击。

要求做到: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重点设防,重点守备,集中主要兵力使用于主要防御方向和要点上;建立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的纵深梯次的防御体系;充分准备,组织全面保障;要把坚决顽强的抗击与积极主动的反击结合起来,各个击破敌人。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即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其主要包括: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制度、兵役制度、动员制度、民防制度等。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有训练体制、后勤保障体制、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称谓、标志的规定等。一般由国家及其军队制定,以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颁行。

军制属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和战争局势、战略方针、武器装备、军事理论以及民族、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它的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军制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产生了社会主义军制。

战术论

战术

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战术基本原则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按基本战斗类型分,有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种、兵种分,有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有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战术反映战斗的规律,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战略。

战术,又对战略、战役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军事技术、士兵成分、组织编制、训练水平、民族特点、地理条件等影响,其中军事技术和士兵素质具有决定作用。根据时机、地点、部队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对夺取战斗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战术的基本原则有:熟知敌对双方各方面情况,找出行动规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积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保存自己;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斗部署要疏散、梯次、立体,并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协调一致的行动,发挥协同战斗威力;周密迅速的组织准备,实施全面保障;力争主动,避免被动;灵活机动,出敌不意;发扬近战、夜战、勇敢顽强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夺取战斗胜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军队装备的发展,将给战术带来广泛深远影响,使战术更加复杂多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熟练的掌握。五花八门“五花八门”原是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在一起还可变为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辨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八阵法

八阵法是《孙膑兵法》中提出的八种最基本的阵法。其各阵名称是:①方阵:用于截断敌人;②圆阵:用于聚结队伍;③疏阵:用于扩大阵地;④数阵:密集队伍不被分割;⑤锥行之阵:如利锥用以突破敌阵;⑥雁行之阵:如雁翼展开用于发挥弯箭的威力;⑦钩行之阵:左右翼弯曲如钩,准备改变队形、迂回包抄;⑧玄襄之阵:多置施旗,是疑敌之阵。

八阵法经历秦汉传到三国,由于诸葛亮的出色运用,而成为一种著名的阵法。战斗队形

战斗队形是为进行战斗将兵力兵器展开所形成的队形。各军种、兵种有各自的战斗队形。诸兵种在同一地域进行同一任务,则编成统一的战斗队形。战斗队形的基本形态有:三角队形、梯形队形、横队队形、纵队队形和梯次队形。合成兵团、部队和战斗队形通常包括: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合成预备队、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及坦克预备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学兵预备队、运动保障队、障碍设置队等组成。其基本要求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诸兵种的战斗能力;便于协同和指挥;便于疏散隐蔽、实施机动;能充分发挥人力突击效果等。协同动作

协同动作是各军种、兵种及各部队为进行共同的作战任务,根据统一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行动。

目的是形成整体力量,歼灭或有效地抗击敌人。协同动作的原则是以作战中起主导作用的某一军种或兵种部队为主,其他军种、兵种部队进行配合。如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以陆军为主;海上作战,以海军为主;国土防空作战,以空军为主。陆军各兵种协同作战,以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以担任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主力兵团与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的协同,以主力兵团为主。

协同动作的方法,是各军种、兵种部队在统一的计划下,按目标、时间、地点互相协调。通常采用现地、沙盘或图上进行,并分预先协同和临时协同。在作战过程中原计划遭到破坏时应重新组织协同。强攻

强攻是对防御之敌的强行攻击。是进攻战斗的基本方法之一。

强攻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或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攻击。袭击立足未稳之敌或孤立薄弱据点之敌不成时,也要转入强攻。强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攻击点;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形成多梯队的攻击部署。担任强攻的部队,应在猛烈火力的支援下,协调一致地连续冲击,坚决突破敌人的防御,迅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

有的国家军队主张,先以战术核武器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摧毁其工事障碍,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或机降部队迅速占领其阵地,尔后肃清坚固工事或建筑物内的残敌。佯动

佯动是制造假象以欺骗和迷惑敌人的作战行动,有战术佯动,战役佯动和战略佯动。

佯动的目的是隐蔽真实企图,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牵制或调动敌人,为实现作战企图创造条件。佯动通常在次要的方向上实施假调动、假集结、假展开、假空降等,以掩护和配合主要方向上的行动,有时,也在主要方向上实施,如以频繁的袭扰麻痹敌人,然后发起进攻,打敌措手不及。佯动手段要因敌因时而异,灵活机智,变幻莫测,如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以小示大,以少示众,张虚隐实,声东击西等等。佯动要求逼真,善于把积极行动与巧妙伪装结合起来,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穿插

穿插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是进攻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

穿插的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穿插具有任务艰巨,腹背受敌,边打边插,独立战斗等特点。穿插要周密计划准备,详细查明敌人防御间隙、薄弱部位和纵深内的兵力部署、地形、道路等情况后,制定多种战斗方案。

穿插部队要具有独立作战能力,正确选择穿插路线,严密组织与正面部队的协同,明确远程火炮和航空兵支援的方法。穿插可在进攻发起前利用敌防御间隙秘密进行,或打开缺口后强行实施。穿插时要灵活处置各种情况,或绕过,或以部分兵力掩护,主力不停地插至指定目标,完成预定任务。车战

车战是古代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

车战是以阵战的形式进行的,所以车战的战术就是方阵战术。车战适合于地域开阔平坦的地区。由于车战的阵形从密集队形逐渐改为稀疏的配置,军队交战时的机动性趋于合理,军队的防御和攻击能力亦随之大大提高。公元前11世纪,车战逐渐成为战斗的主要方式。步战

步战是以步兵为主的作战方式。

步战随着铁兵器的使用开始出现。杀伤力大并且造价低廉的铁兵器给步兵作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井田制的施行,使战车便于通行的道路遭到破坏,步兵从此成为主要兵种,登上战争舞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的步战的兴起,使战争从平原旷野向山川险要地区扩展,以车兵为主的运转不灵的密集集团方阵向以步兵为主的多种阵形演变。现代的步战,是诸兵种协同进行的合同作战。野战

野战是在城市和要塞以外进行的战斗。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国,黄帝为了战胜势力强大的蚩尤,与炎帝结盟,合力打击蚩尤,堪称野战的最早运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车、步、骑兵相配合,水陆并用,使野战的机动性大为提高。汉、唐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都成功地运用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避实击虚、奇兵突袭等野战谋略和战法,终获全胜。成吉思汗创造了运用骑兵远程奔袭、快速进攻、迂回包围、野战歼敌的战法,使野战战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骑战

骑战是以骑兵为主进行的战斗,具有行动迅速、机动灵活的特点。通常用于正面突击、迂回包围、追击、奔袭等任务。中国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

秦汉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不断,骑兵一直是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骑战术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人是将这种作战方式运用得最好的一支军队,除了一些辅助兵种外,蒙古军队全部由骑兵组成。由于有极强的作战机动能力,蒙古骑兵在对阵作战时采用迂回包抄战术。这种战术的要点是先派出一支骑兵部队,用疏散的正面队形在前面与敌人交锋,而排成密集队形的主力部队则包抄敌人背后,将敌人分割包围后再予以歼灭。水战

水战在水面进行的作战方式。

水战是一种在水面上利用舰船进行的战斗。中国春秋末期,地处南方的吴、越等国已经能在江河、海上作战。秦汉至唐代,军队已能连舟为桥,跨越长江、黄河,并能实现顺江而下、溯江而上的江面作战和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在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长江和东南沿海,成为金、蒙军队南下的重要通道。

因此,朝廷在淮河、长江沿岸设防,设置了20多个水军部队。水战亦成为十分重要的作战手段。此时火器开始被用到战船上,大大增强了水战的战斗效果。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使用数百艘战船,大炮200门,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击败荷兰殖民军,创造了登陆作战的经验。攻防战

攻防战是发生在城池守卫者与进攻者之间的战斗。

城池攻防作战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城池发展迅速,使城池攻防作战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朱元璋创制了以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攻城战术,随后,徐光启又创造了以炮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城防原则和战术。

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城堡攻防战也很普遍。为了提高防御能力,城堡守卫者在城堡四周挖深壕,注满水,形成护城河。而围攻者则想尽一切办法破坏城防设施。现代战争

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指使用高技术武器和使用与高技术武器相适应的作战工具、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

从二战开始,高科技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这使现代战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空地一体”、“海空一体”的特征。同时,作战部队机动速度的加快,作战部队的任务纵深和立体空间的大大增加,使得现代战争前线与后方的区别趋于淡化,远战将多于近战。而远战体系的完善,将会逐步降低短兵相接下的作战强度。可以预见,未来战争将会在现代战争的基础上呈现出高速度、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

军事著作

《战争论》《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著作。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遗作。他是在总结以往战争经验,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分3卷8篇,约60余万字。作者运用辩证的方法,分别论述了战争内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攻与防御的关系,战争的目的与手段,精神因素,民众武装在战争中的作用等。

同时,作者还认为,战争理论、原则不是永恒不变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因而应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本书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影响,对研究战争本质等问题有重要启发作用。《战略论》《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因此,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本书选用大量真实史料,提出了许多有探讨意义的思想。该书被西方一些著名将领奉为经典。对了解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有一定价值。《战争艺术》《战争艺术》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瑞士军事理论家安东·亨利·约米尼著。全书分7章47节,约17.5万余字。作者认为,战争艺术包括5种纯军事方面的学问和外交与战争的关系,共6个部分:即政略、战略、大战术、阵中勤务学、工程学、小战术。战略就是一种艺术,能够把全军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作战地区的决定点上。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

他还认为,作为高级将领,不可不懂得外交与战争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战争的发生与指导。此外,还论及了士气、地形、战斗部署和兵种使用等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本书对了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海权论》《海权论》主张凭借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控制海洋,以实现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人A·T·马汉于19世纪末期创立的。

他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以及发达的基地网。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通过战略决战。集中兵力是作战的基本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它是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海军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托。《六韬》:传说为周代吕尚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存6卷。《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子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并的。《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练兵纪实》: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孙子兵法》

春秋末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该书有曹操等11家作注,唐朝杜牧在注中说:“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的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该书现在的存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13篇。《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历来被称为“兵经”,对后代的军事科学和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吴子》《吴子》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论著,它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对战争的系统论述。

关于吴起的生年已无考证,卒于公元前381年,即周安王21年庚子。吴起是战国时卫国左民人,年轻时,家境很富裕,自以为才华横溢,治国治军都有很强的能力,便游说诸侯。谋求一官半职。不料,诸侯没人用他,官未求成,又把家中的财产耗费掉了。无奈,只有旅居在鲁国,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学习儒家的学说,并旁攻兵法战策。

在这个时候,巧遇良机,齐国出兵讨伐鲁国,在他的自荐和别人的举荐下,鲁国的国君启用吴起为大将,率领部队抵御齐军,结果把齐军打得大败而退。因其功劳太大,鲁国朝中官员有人唯恐他在朝中掌握大权,就向鲁国国君说他的坏话,鲁国国君对他产生了怀疑。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吴起偷偷奔投到魏国,受到了魏国国君的器重。在魏国期间,他历任魏文侯、魏武侯两个朝代的大将,镇守西河边境地区。在他任将期间,与各诸侯国进行了76次比较大的战争,全面打胜了64次,战平讲和12次,未输过一次。使魏国的国威大振,并开拓的疆土千里之广。《吴子》收录的主要是他这一时期的言论。后因新相公叔进谗,吴起失去了武侯的信任,怕武侯降罪,又跑到了楚国。楚悼王见到吴起非常高兴,就任命吴起为相。他担任宰相以后,在全国推行法治,撤去一些多余的官吏,废除了一部分远门贵族的特殊待遇,把节省下来的钱粮用以供养将士。

因此,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了,纵横捭阖的游说对楚国也产生不了什么作用了。这一时期他南面平定了百越,北边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侵略扩张,向西讨伐了秦国,俨然有统一中华之势,诸侯都非常害怕楚国继续强大。

然而,楚悼王一死,楚国原来的王公贵族因吴起的推行法令,削减待遇而怨恨于吴起,就发动叛乱,谋害吴起。吴起悲痛地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趴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就这样,那些谋杀吴起的王公贵族也不放过吴起,用乱箭把吴起射死在楚悼王尸体旁。一代英帅,就这样被惨杀了。《吴子》分上下两卷,上卷有《图国》、《料敌》、《治兵》3篇,下卷有《论将》、《应变》、《励士》3篇,总共6篇,系统地论述了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实战的方法,应付各种战争的策略,各种将领打仗的特点和对战争的影响等。吴起实战经验丰富,军事才能突出,他对战争的认识,不但有极其珍贵的理论价值,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里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因此,吴起的军事理论不但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至今,我们仍能够从这本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司马法》《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法》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旧题司马穰苴撰。《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田完之苗裔,精通兵法。景公时晋、燕伐齐,齐师大败。相国晏婴以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推荐给景公,被任命为将军。司马穰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认为当务之急是振奋军心,先将期而后至的景公宠臣监军庄贾斩首示众,又以军中不驰的名义,斩景公使节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全军震恐,争相赴战。晋燕军闻讯而逃,他得以顺利收复失地,名声大振。景公尊为大司马,田氏也因此日尊于齐。后受谗被解职,不久即病死。《司马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在汉代,《司马法》就已很受重视。司马迁称道《司马法》为“为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礼类,称为《军礼司马法》。宋人推出“武学七书”时,亦有《司马法》。《四库全书总目》称《司马法》“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祖义,三代军政之遗规,犹藉存什一于千百。”可见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此书。《汉书·艺文志》说《军礼司马法》155篇,今仅存3卷,5篇。《尉缭子》《尉缭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唐代魏徵将其收入经邦治国的《群书治要》之中,北宋时编入《武经七书》,从此成为武学策试必读之书,对后世影响极大。

关于《尉缭子》一书,有4个争议较多的问题。

一是关于该书的作者问题。本书第一句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故许多人认为尉缭子为梁惠王时代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十年……大梁人尉缭子来,说秦王曰”,故又有许多人认为尉缭为秦始皇时代的人。在此二说的基础上,又有历史上有两个尉缭子说,和两个尉缭子实为一人说。细观全书,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提取众多内证,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尉缭子为梁惠王时代的人,故本书的作者应是梁惠王时代的尉缭子。

二是关于本书的成书时代。《汉书·艺文志》说成书于“六国时”;南宋陈振孙认为《尉缭子》非先秦兵书;明清以后有人认为《尉缭子》为伪作;当今有人认为历史上有杂家《尉缭》29篇,兵家《尉缭》24篇,此两种书在流传中均有散佚,宋神宗诏校《武经七书》时,将两部书的残本合在一起,即今本《尉缭子》。1972年《尉缭子》残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其内容与今本大体相同,故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抄写流行于秦汉之际。

三是《尉缭子》的学术流派归属。有人认为《尉缭子》为杂家,有人认为《尉缭子》属兵家。其实战国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兼收并蓄,思想很复杂,只能以其基本思想倾向为准。《尉缭子》一书主要论述了军事问题,涉及到一些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显示了作者受到儒家、法家、杂家的思想影响,但其主导思想,仍是言兵,故本书仍应列为兵家之属。

四是《尉缭子》一书的流传。如前所言,秦汉时《尉缭子》以手抄流传,《汉书·艺文志》有载。隋唐时,《尉缭子》甚为时人重视。虞世南《北堂书钞》摘引《尉缭子》十余处,《李唐问对》中多次提及尉缭子,魏徵编纂《群书治要》,选录《尉缭子》中《天官》、《兵谈》、《战威》、《兵令》4篇,晚唐杜牧曾引《尉缭子》注《孙子》。北宋元丰年间,《尉缭子》入选为“武经七书”之一。从此,《尉缭子》为武学必读之书,研究者甚多。清代学者朱塘甚至说:“七子论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论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子,”可见《尉缭子》一书影响之大。《六韬》《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故称之为《六韬》。

全书6卷,60篇,其中《文韬》12篇,主要讲要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施行“仁政”。阐述了为君之道。强调了战争本于道义,政治先于军事,所以名为“文韬”。《武韬》5篇,讲用武力和非武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的韬略,强调了“伐谋”为上,而后才动用武力征伐敌国。《龙韬》3篇,主要论述军队的统御和指挥问题,包括统帅部的组织机构、选将立帅的标准、通讯、出兵作战的原则、预报敌情、如何预见胜负及耕战结合等问题。《虎韬》12篇,主要论述兵器、器材及各种战术问题。《豹韬》8篇,主要论述各种地形上的作战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置办法。《犬韬》10篇,主要论述军队的教练、士兵的挑选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韬略。《六韬》“规模宏大,本末兼顾”,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兵书,历代一直受兵家重视。被后世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北宋末神宗元丰年间颁布《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书,《六韬》是仅次于《孙子》和《吴子》的重要兵书。《六韬》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继承了以前兵家的优秀军事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可以说是先秦兵书中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文武兼备,在政治谋略和军事理论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

古代军事

史料,如兵制、兵器、通讯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三略》《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旧题为黄石公所著。

黄石公为秦末隐士,曾在下邳圯上授书给张良,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但此说已为专家推翻。西汉初年,张良、韩信编辑兵书,共计182家,精选35家,其中没有《三略》;汉成帝时,步兵校尉续编兵书,共收53家,其中仍没有《三略》;直到三国时,才有《三略》,之称。魏明帝时李康作《运命论》有“张良受黄石公之赠,诵《三略》”。可见《三略》成书较晚,约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三略》分上、中、下三部分。作者自称“《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能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统将御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可见本书能帮助读者治世安邦、统军御众,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军事专著。《武经七书》

相传我国很古时就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兵法家及军事著作。到了战国时代,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军事著作也随之大量出现。最著名的有吴孙子、齐孙子、公孙鞅、吴起、庞涓、张良、魏公子及司马穰苴等家的兵法等。

到西汉初年,张良、韩信整理兵法书时,共得182家,经过删取选定35家。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曾收集兵书53家,790篇,图43卷,编成书目。班固把这些军事家及其著作分成4类: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唐时,有兵书23家、60部、369卷。宋时,有兵书92家、107部、1074卷。

但是,在我国丰富的古代军事著作中,有的因年代久远而亡佚,有的经后人增修或篡改,有的是后人所伪作。因而流传至今的有价值的著作并不是太多。

自汉以来,古代杰出的兵书即被当作军事人员学习的“教科书”。到北宋神宗时建立“武学”,以培养统治者需要的军事将领,它是我国较早的军官学校。据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正式宣布《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太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为武学必读之书,号称《武经七书》。这就是《武经七书》的起源。南宋初年,政府曾指定《七书》为选拔将领的考试内容之一。此后虽有人对这七部书在编排的先后次序上略做了一些变动,但一直沿袭下来,仍称为《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这些军事著作是我国古代兵法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也很有声誉。《十大阵图》

我国古代的《十大阵图》详细图解了十大阵法,这十大阵是:一字长蛇阵,二龙汲水阵,三方天地人阵,四门斗底阵,五虎撵羊阵,六子连芳阵,七星斩将阵,八卦金锁阵,九耀星宫阵,十面埋伏阵。另外还有许多阵名,如“天门阵”、“龙门阵”等。《百战》

常讲的“百战”,确有100种战法。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字伯温,号青田先生。曾著《百战奇略》一书。内容是收集从先秦到五代1680年间散见于史籍中的重要军事资料,按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分为百题,分别论述,并以古代战例,加以注释。

所谓“百战”就是: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骄战、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斥战、洋战、争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后战、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死战、生战、饥战、饱战、劳战、佚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挑战、致战、远战、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分战、合战、怒战、气战、归战、逐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声战、和战、受战、降战、天战、人战、难战、易战、饵战、离战、疑战、穷战、风战、雪战、养战、书战、变战、畏战、好战、忘战。《风后八阵兵法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诗圣杜甫把八阵兵法图的成就归之于诸葛亮。在河南省密县刘寨乡云崖宫发现的《风后八阵兵法图》,一下子把史载八阵兵法图的历史推前了2500年。该图共9幅:1幅为八阵正图,其余8幅各为一阵势:天复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龙蟠阵,每幅图旁均有文字说明,介绍攻防要诀。《风后八阵兵法图》中的“风后”指的是轩辕黄帝的大将、炎帝的后裔风后。云崖宫即轩辕黄帝宫,是为纪念黄帝与蚩尤作战在此练兵而修建的,自南而北分三层三院,现存有宫殿、轩辕门、讲武门及碑刻十余通。史载轩辕黄帝败于九黎族首领蚩尤后退守于此,修宫阙,练兵,并与风后演创八阵兵法,在河北涿鹿一战中击杀蚩尤。

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阶段。从战争诞生的那一刻起,武器与战争形式就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任何文明程度下的军队统帅在战争开始时都要考虑同样的问题:兵力如何部署?选择什么时间进攻?采取哪种作战方式从早期的列阵作战、修筑防御工事,到步骑结合、多种野战战术的灵活运用,无不体现了古代作战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古代军事古代战争方式

在我国古籍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如“击”、“袭”、“侵”、“伐”、“征”、“战”、“攻”等等。其中,除了“击”、“攻”、“战”3个词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外,其余的词在描述战争性质和战争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义。“征”,是指上伐下,有道代无道;是所谓的“褒义”词。如《左传·信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这是指上伐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是指有道伐无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不仅限于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进攻。其特点是出兵的一方须事先找个理由,即“师出有名”。因此是中性词,后因“征伐”、“讨伐”连用,而渐具褒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代京。”

古人使用这组词是很讲究的。《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实际上,“伐”指正式战争,有钟鼓,表明行动公开,而且进攻的一方还有所谓的理由或借口,而“侵”就不需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袭”比“侵”更富有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

除上述方式之外,还有“围”,即众兵包围;“邀”,即拦击;“逆战”,即迎击。古代的军衔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度。各个国家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即以兵、军士、尉官、校官、将官、元帅为次序的分等设级的较完善的世界通行军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渐渐分成两大类型,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类型。苏联的军衔设置,以陆军为例,共分6等22级。其中兵分列兵、上等兵;军士分下士、中士、上士、大士;准尉分准尉、高级准尉;尉官分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校官分少校、中校、上校;高级军官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分兵种元帅、主帅、苏联元帅、大元帅等7级8衔。美国的军衔等级设置,以陆军为例,共分6等25级。其中兵分3级,军士分7级,准尉分4级,尉官和校官各分3级,将官分5级,其余国家因军队规模小,军衔设置也少,有的国家最高军衔为中将,还有的是上校。但也有不同情况,如波兰和罗马尼亚两国的军衔等级都设25级,比苏联的还多。

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也有意见认为这些称号都是“职务”专称,而不是“官衔”称谓。“将军”之名出现于晋献公16年,“元帅”之名出现于晋献公之子晋文公4年,比将军之名的出现晚37年。“校尉”的出现是近5个世纪后汉代的事情。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从此进入了军官衔级新制时期。三军

所谓“三军”最早源于春秋后期。当时一些诸侯大国,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其中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上军、中军、下军又渐渐为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等到了唐宋以后,这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明朝的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则有更多的描述。

不过此时,“三军”的概念较之春秋时期已有很大不同。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即军队行军或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率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而后军即军队在行军或作战中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前军、中军、后军在我们今天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了。三令五申“三令五申”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句成语,许多人经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么?“五申”申的又是什么?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

原来,古之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这就是三令与五申的内容,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和军事行动中明确的作战守则。中国古代军事之最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

中国部头最大的兵书是明朝人茅元仪撰辑的《武备志》,共有240卷。

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军制的专著是宋朝陈傅良撰辑的《历代军制》。

第一部兵书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编写的《兵录》。

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是《司马传·严位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齐威王时代,即公元前378~前343年。

我国最早的专门性军事著作是《令典》和《军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

我国最早的军事史巨著是《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

我国最早的火药武器是唐代开始出现的火药火箭和火药火炮。

我国最古老的战船,早在西汉时期,已能制造不同的战船。

最早刊登军事消息的报纸是《申报》,清朝光绪11年,法国舰队侵入我国的宁波,上海《申报》创办人英商美查派人前往观战,并绘图,附以说明,登在申报上。

最早的军官学校出现于汉代,当时称“武学”。正式的“武学”开办于神宗熙宁5年(1072年),学制为3年。

最早的海军学校是1866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兵卒“兵”本为兵器,后来凡是拿兵器的就通名为“兵”。

卒的情况也一样。古制,凡是隶属于人而供其役使的,都是穿的赤衣,这种衣就名叫“卒”,或名为“褚”。后来称穿“卒”衣的为卒,凡属供役使、服徭役和服兵役的就名为“卒”。大抵凡卒初皆为奴隶,为罪徒,故衣褚以别良人。后世囚服,衣皆赤色,京剧《苏三起解》之罪衣罪裙,便是此制之遗。古代军中的旗帜

古代军中旗帜很多,这些旗帜颜色各异,大小形状不同,图案、装饰繁多,各标志一定的意义。

表明身份:国王的旗帜叫“常”,上面画的是日月,表示天明。主帅在军中居于中央,用黄牙旗,为青、赤、白、黑四旗之首。

表示方位: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

指挥队形阵势:在战斗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由阵,举黄旗布环阵。

用于指挥和开道的旗,旗杆头上缀有牦牛尾,下面有五彩折羽。兵符

符牌中的重要角色,莫过于古代的兵符。兵符的佼佼者,则莫过于虎符。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有关虎符的最早的故事。考古发现的秦国虎符,是今日所见的最古老的虎符,已有2300多年了。

虎符在汉代,铭文始铭于虎脊,符分字也分。它是今日凭信物普遍在骑缝处盖章、编号的祖型。

虎符到宋代,改成牌状。辽、金、元也加以模仿。元虎符,牌顶饰一虎头,俗称“虎头牌”。从此,凭信物的雅称“符”,逐渐让位于俗称“牌”。今日称“牌”,而不再称符了。

牌源于符,符源于节。古代节的质料、形制,用途很多。诸如玉节、角节、虎节、龙节,或调兵,或用之外交,然而最古老的是竹节。考古发现的鄂君启节,形若带节竹板,却是用青铜铸成。有趣的是,其节共有五枚,合起来恰是一个带节的竹筒。它生动地提示,断竹为节,剖节为符,这就是符节的发展史。

剖物为信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符牌文化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

中国陆军合同战术

陆军合同战术,是合同战术的组成部分,是合同战术理论发展的基石。它是指导和进行陆军合成战术兵团和部队合同战斗的方法。陆军合同战斗,在通常情况下,是以步兵或坦克兵为主体的诸军兵种、专业兵在统一意图下协调一致进行的战斗。其规模,目前通常指陆军合成战术兵团、部队,有时有海、空军部分兵种及武装警察和民兵部队参加。研究陆军合同战术的任务在于,揭示陆军合同战斗的规律,为指挥这种战斗的军官提供指导战斗的科学方法。

陆军合同战术在合同战术中居领先和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陆军是军队的主体,陆上作战是战争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因为合同战术的产生就是以陆上合同战斗出现为标志的。在世界战术发展史中,陆军合同战术已有70余年的历史;在我军战术史中,它也有40余年的历程。陆军合同战术所揭示的指导规律,不仅严格要求陆军的各兵种必须遵循,而且凡参加其战斗的军兵种部队都要遵循。陆军合同战术基本原则

陆军合同战术基本原则,是陆军合同战斗的基本准则。自从出现合同战斗以来,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对合同战术基本原则的研究和创立,带有共性的原则是:目的明确,强调进攻,集中兵力,掌握预备队,密切协同和出其不意。

目的明确。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是战争的目的,也是战斗的目的。一切战斗行动都离不开它。

集中兵力。“优秀的战术家总是寻求以强击弱的办法”。兵力集中使用则强,分散使用则弱。常握预备队。战斗常可出现前所未料的情况,掌握一定的机动力量,才可应付复杂的局面,使自己始终掌主动权,密切协同。参战的军兵种越多,越需要以整体的力量去夺取战斗的胜利。因此,各国军队都把它作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出其不意。“尺捶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讲的就是出其不意的作用。它是达成优势和争取主动的基本方法。

我军陆军合同战术的基本原则,建立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基点上,并根据现代陆军合同战斗的特点,着眼我军武器装备的可能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原则,是陆军合同战术基本原则的核心,因为其他原则都以它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陆军合成军指挥员要处理好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辩证关系,并注意发挥各兵种的优点和整体合力,重点打击敌特种武器、电子对抗设备、坦克及武装直升机等目标;加强对核、化学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防护。其他原则是:

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即通过用间、侦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手段,了解和熟识敌对双方及战斗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研究双方的对比和战斗环境对敌对双方的利弊关系,尔后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找出敌我双方行动规律和克敌制胜的方法,并以诸军、兵种的整体力量去夺取战斗的胜利。

纵观古今中外战斗史,大凡成功之战,无不与遵循知彼知己原则紧密相连;失败之例,又无不与违背这一原则息息相关。譬如,我东北第9纵队第74团在1948年2月23日所进行的茶棚庵进攻战斗中,由于没有很好侦察,把1个团的敌人当作200人去打,结果付出了伤亡400余人的代价而一无所获。

这个战例清楚地告诉我们,“知彼知己”,确是科学的原则。战斗中遵循之则胜,违背之则败。现代陆军合同战斗,虽然与过去的战斗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新特点,但现代局部战争中的许多战斗实例,仍然告诉我们,还必须继续遵循这一原则。

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运用这一原则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特别弄清敌特种武器的数量、部署及行动和己方诸军兵种的特长及运用原则;二是,在情况不明或情况遽变时,应使自己处于有利态势,并迅即查明情况,采取恰当处置,不可主观臆断、鲁莽从事;三是,当任务急迫来不及查明情况时,应边行动边侦察,力求在战斗的决定性地点和时节弄清当面敌情、地形,不可借口情况不明而贻误战机。

集中兵力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传统战法,是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则之一。毛泽东在对中国红军战斗经验总结后深有体会地说:“中国红军以弱小者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现代战斗,尽管由于核武器及其他高性能、大威力的武器和现代侦察器材出现于战场,给集中兵力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优胜劣败仍是不可违背的战斗客观规律,所以,在现代战斗中,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仍然是我军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运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无论进攻或防御,都应集中兵力,尤其应集中火力。进攻时,应对选定的主要歼击目标,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和器材,分割包围,纵深打击,立体封锁,速战速决。防御时,应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要方向,组成全纵深、全方位、立体、有重点的稳固的积极防御体系。二是,在同一时间和地域内,只选定一个主要攻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在次要方向上尽量节省兵力,以保证主要方向兵力的集中;对主要方向上行动的部队,给予较多的加强,赋予较窄的正面。三是,不断造成和保持兵力对比的优势。善于集中各种火力,突然给敌以歼灭性打击,以求在一定地域内迅速改变敌我兵力的对比;以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的积极行动,迷惑、钳制、调动敌人,迫敌处于分散和不利的态势。四是,在集中兵力歼击敌人时,要力求减少敌人火力的杀伤。部队只有在执行战斗任务需要时,才迅速隐蔽地集中,任务完成后应立即分散隐蔽。

巧用力量

现代陆军合同战斗参战军兵种多,若不巧妙地部署兵力,就很难充分发挥诸军、兵种的作用。巧在那里?巧在科学的排列组合,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每一军、兵种的特长,又能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最佳整体合力。由于武器、技术装备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高性能、大威力的武器使用于战场,使火力已成为陆军合同战斗中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充分发扬火力,可以快速反应,可以确保部队机动安全,并顺利完成战斗任务。

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运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无论进攻或防御,都应巧妙地区分和配置兵力,建立纵深、立体、疏散而有重点的部署。战斗部署应符合上级的意图、所受领的任务和实际情况,并应力求做到:既能适时集中,又能减少损害;既有独立战斗能力,又能密切协同,相互支援;既能对付地面的敌人,又能对付空中和海上的敌人。进攻能保持连续突击,防御能抗击敌人纵深的立体进攻。各级都要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一经使用,立即重建。

二是在火力组织和运用上,应根据任务、武器性能和地形,对炮兵、防空兵以及其他火器部队,进行合理区分与编组,疏散隐蔽地配置,正确赋予射击任务;统一计划,组成远中近、高中低多层次的纵深和立体的火力配系,并使火力、机动、突击及障碍物相结合;建立反应迅速的灵活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善于适时机动火力、兵力,在决定性的方向和时机,造成并保持对敌的火力优势,集中打击主要敌人或对我危害最大的目标;炮兵、防空兵、航空兵等各种火力要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适时变换发射阵地,减少敌火力突击的损害,保证不间断地支援步兵遣坦克兵战斗。协调一致

战斗发展到现代主要表现为合同战斗,这就意味着靠单一兵种难以取胜。为此,诸军兵种、各部队和地方武装、武装警察部队,在统一的意图和计划下,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和相互支援,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对取得现代战斗胜利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陆军合同战斗协同动作,应以执行主要任务的兵种或部队的战斗行动为主来进行组织。进攻时,各部队应主动配合发展顺利且有决定意义方向上的部队行动;防御时,各部队应给主要防御方向和处境困难的部队以积极支援。

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运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为争取战斗的胜利,各军兵种、专业兵和地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游击队,应增强整体观念和合同作战的思想,主动配合,相互支援;合成军队指挥员应充分发挥各军兵种、专业兵等的特长,并与其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二是当协同失调或遭到破坏时,合成军队指挥员应采取措施,及时加以调整和恢复;各军兵种、专业兵和地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游击队,应充分发挥战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上级总的意图下,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并主动地配合和支援友邻的战斗。

力争主动

主动权,即军队行动的自由权。主动权的基础是力量的优势;争取或丧失主动权的关键是主观指导的正确与错误。为此,各级指挥员应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和保持主动。当被迫处于被动时,应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摆脱被动,争取主动。

灵活机动

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及时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机动,是灵活的表现形式。机动分为兵力机动、火力机动和核机动。兵力机动的主要目的是,占领有利地位,以便对敌翼侧、后一方或间隙实行突击。其主要样式有:包围、迂回、穿插、转移、兵力突击和退却。火力机动和核机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打击最一重要的或对我威胁最大的目标。灵活机动的核心是,灵活地使用力量和变换战术。它是夺取和保持主动的重要方法,是指挥的中心任务。

为此,指挥员应按住战场情况变化的脉搏,牢牢把握住时间、地点、部队3个关节,以便行切契机、地尽其利、兵展其长夺取战斗的胜利。在情况急遽变化或与上级中断联络时,既不能妄动,也不能消极等待,而应在上级总的意图下主动负责地执行战斗任务。

出敌不意

我军在过去的战斗中,运用这一原则多次获得成功。在现代条件下,虽然由于敌人拥有先进的侦察器材,给我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带来很大难度,但局部战争的事实证明,在现代条件下仍然能够运用好这一原则。运用这一原则,仍可以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使其不知所措,意志沮丧,失去有组织的抵抗能力,丧失优势和主动。因此,我们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仍应运用这一原则。

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为求出其不意地突然打击敌人,更应注意掌握敌人的行动规律,善于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与错误;采取各种保密、伪装和欺骗措施,切实隐蔽我之企图和行动,在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下,迷惑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利用夜间和有利地形、气象条件,隐蔽迅速地行动,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运用敌人.意想不到的兵器和战法,突然地打击敌人。

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是毛泽东为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它不仅适用于过去的战斗,而且更适用于现代的合同战斗。这是由于现代陆军合同战斗的节奏加快,诸军兵种的准备工作复杂,可供利用的时间又很有限,因此,要求部队在平时经常保持适度的战斗准备。在受领战斗任务后,能以最快的速度于限定时间内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以便不失时机地投入战斗。

战斗准备,通常有如下内容:深入进行政治动员;不间断查明情况;及时定下决心,正确部署兵力和组织火力;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

为保证战斗计划和准备的周密、快速,指挥员应科学地计算和分配时间,抓住重点,分工负责,简化程式,快速作业,还应善于使用自动化指挥工具,保证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紧张而有秩序地完成战斗准备;有时为了不失时机和顾全大局,即使准备不足,也应迅速投入战斗,边打边准备。

勇敢顽强,连续战斗

勇敢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战斗,是我军优良的战斗作风,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军之所以能够攻无不克,守无不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军具有这种优良的战斗作风分不开。

现代合同战斗,异常紧张、复杂、激烈、艰苦,战争的杀伤力、破坏力及其对人的精神震撼力空前增大,战斗节奏加快,间隙缩短,战斗类型和样式转换频繁。这就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军勇敢顽强、坚决积极、迅速准确、严守纪律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全面保障

由于现代陆上战斗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陆上合同战斗,加之遭敌袭击的方向、手段增多,战斗物资消耗增大,技术保障要求高等。这样,就更需依赖于周全严密的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

战斗保障,是以必要的兵力和技术器材,防止敌人从空中、地面、海上的袭击,对付敌人的侦察和干扰,保障部队行动自由和顺利而及时地完成战斗任务。为此,应集中主要力量保障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的执行,并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和器材。采取专业兵保障与部队自身保障相结合;制式器材与就便器材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保障。

现代合同战斗,人力物力消耗的巨大和快速,要求后方勤务和技术保障,善于有预见有计划地使用人力物力,保障战斗行动所必需的物资器材及时得到输送和补给;伤病员及时得到救护和治疗;损坏的武器和车辆等装备及时得到抢修。现代战斗的后方勤务和技术保障,是在敌人空中、地面袭击的威胁下进行的。后方应在支援前方战斗的同时,以战斗保卫后方。前方既需得到后方的大力支援,又需以战斗掩护后方。只有前方后方协同努力,才能保障战斗的胜利。

力求夜战、近战

虽然现代条件下的夜战,将在大量使用夜视、照明器材的条件下进行,使夜战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虽然敌人的高效能、大威力、远射程武器优于我军,给我实施近战、夜战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由于任何夜视、照明器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夜间白昼化,且未来我军实施的近战、夜战,将在我国国土上进行,我具有地熟、人和之利,加之我军具有丰富的夜战和近战的经验。因此,在未来我陆军合同战斗中实行夜战、近战仍具有许多有利之因素,并有可能性和可胜性。所以,在现代陆军合同战斗中仍应运用这一原则。

为保证现代夜战胜利,应特别注意熟悉现代夜战技术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探讨同使用夜战技术器材的敌人作斗争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夜间战斗的战术和动作,善于伪装,善于根据不同敌情、地形和气象条件,出敌不意地歼击敌人。

为保证现代近战的胜利,应善于发挥远战武器的作用,为近战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善于利用地形、夜间和不良气象;要善于组织和运用伪装、佯动、烟幕和火力掩护等措施,并以巧妙和熟练的动作,隐蔽迅速地接近敌人,或待敌接近;以突然、猛烈的近战火力及勇猛的冲击歼灭敌人。

装甲兵战术

公元1914年,一场机动战在欧洲大陆拉开序幕。当时主宰战场的竟是那些剽悍的战马,军队的快速机动则完全靠它们达成。不久,这种局面即被打破,火炮问世,机枪参战,堑壕和铁丝网相继出现,战争很快发展成了阵地战。防御固若金汤,那些曾奔驰疆场的战马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

对峙的局面亟待打破,战争的桎梏急需砸碎,有作为的军事家们在急切地寻找更新的兵器,探索新的战法。

海面的巡洋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陆地的拖拉机映出了科学家的灵感,二者的结合便产生了早期的坦克。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由英国于1916年制造的,当时分为“雌性”和“雄性”。雄性装有2门口径为57毫米的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安装5挺机枪。之后,法、德等国也相继生产出坦克。

坦克的出现并非偶然。首先,有了内燃机、履带推进器、机枪和装甲。其次,当时的战场需要一种更先进的兵器突破坚固的防御,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制造坦克的设想才变为现实,并得到迅速发展。坦克的问世,标志着陆军开始进入机械化的新时期,装甲兵战术也由此应运而生。装甲兵的编成与任务

从目前世界装甲兵编制看,主要编有坦克师、坦克旅、坦克团、坦克营。有些军队还编有坦克集团军。由于编制装备的差异,担负的任务和具体使用也不同。

坦克师是以坦克为主体,并有其他兵种组成的合成战术兵团,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成建制使用。

进攻战斗中,可担任第一梯队;也可担任第二梯队、预备队;或组成快速机动集群。担任第一梯队的基本任务是,协同步兵或其他兵种在主要方向上突破防御或对敌侧后实施突击。担任第二梯队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第一梯队的胜利,向纵深扩张战果,粉碎敌人的反突击,追歼退却之敌等。担任快速集群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纵深打击,加快作战进程。防御作战中,坦克师通常担任上级的预备队,执行的主要任务是反突击,恢复和改善防御态势,歼灭敌空降兵等。必要时可担任临时性的仓促防御。

坦克旅是以坦克分队为主体的诸兵种合成的初级战术兵团,通常在上级编成内行动。在平原地、中等起伏地作战时,一般集中使用;在山岳丛林地、水网稻田地等复杂地形上执行任务时,可分割到营使用。进攻战斗中,坦克旅除担任上级的预备队和第一梯队外,还可担任先遣支队和纵深突击群。担任先遣支队,主要是实施快速机动,抢占有利地形,控制战术要点;担任纵深突击群群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第一梯队突破成果,快速插入敌纵深,摧残毁要害目标,割裂敌部署,破坏其防御体系。

坦克团是以坦克为主要装备的合成战术部队,按建制分为坦克师属坦克团和机械化师属坦克团。坦克师属坦克团通常在上级编成内进行任务,在进攻和防御中,既可用于第一梯队也可担任第二梯队。

进攻战斗中,编入第一梯队内的坦克团,通常在主要方向上行动,必要时,也可担任师的先遣支队或执行穿插迂回任务。机械化师属坦克团,通常集中使用,必要时也可分割使用。分割使用时,依据情况把大部分或一部分配属给步兵团。需要时,可以一部编为先遣支队执行纵深作战任务。

坦克营按建制关系分为坦克团属坦克营、坦克旅属坦克营、机械化团属坦克营。坦克营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执行任务,亦可配属给步兵。进攻战斗中,在坦克团或坦克旅的第一梯队内行动时,可担任主攻,也可担任助攻。有时也可担任上级的穿插迂回分队。装甲步兵团和机械化团属坦克营通常分割使用,分割使用时不单独受领攻防正面和纵深,其任务主要是以火力和行动直接支援步兵战斗。装甲兵战术的基本原则

战术原则是战斗的准则,是战斗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并受战斗实践的检验,因而具有实践性。正确的战术原则还反映了战斗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战斗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实践表明,要正确地运用装甲兵战术,必须首先遵循装甲兵的战术原则。当然,还应依据战场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战法。

1.疏散隐蔽配置

现代战场环境,要求坦克兵执行任务时要适当疏散配置。进攻发起前,坦克部队通常配置在纵深便于机动和隐蔽的地域,疏散的程度以能减少火力杀伤,又能及时集中为限。其配置面积下师约500平方公里、团约50平方公里、营4~5平方公里。配置地域距对方的距离应能避开其远程炮兵火力的杀伤,一般说,坦克师的集结地域距对方前沿40~60公里,具体还应根据当时情况而定。

防御战斗中,坦克等装甲车辆要充分利用阵地有利条件,疏散配置在工事内或高地的反斜面,担任第二梯队或预备队的坦克部队,也应避开敌主要方向,分散配置在翼侧的隐蔽处,以减少各种火力毁伤。

坦克部队在配置地域内,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隐蔽外。通常还采取严密的技术伪装和欺骗措施,积极采取反侦察和一切防护手段,减少敌发现概率。坦克部队不论是在集结地域还是占领阵地,都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准备。坦克部队装备复杂,技术性较强,战斗准备内容多、条件高,要求必须突出一个快字。任务需要时,即使准备不足,也要按时投入战斗。

2.快速灵活机动

由于现代战场辽阔,情况瞬息万变,军队作战样式复杂多变。因此,快速灵活机动,将力量使用在关键时机和地点,将成为夺取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

装甲兵战史证明,只有在机动中集中使用坦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坦克部队作为快速突击集团,在快速机动中实施突击,取得了显赫一时的战果,令其他军队刮目相看。

后来,苏军也仿效德军的做法,将坦克部队编为快速集群,迅速把战术突破发展成战役突破,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苏军把它看成是一条运用坦克兵的成功经验。战后,由于坦克及其他配套车辆机动性能的提高,为机动作战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防御。既适用战役,也适用战术,成为装甲兵战术的一条基本原则。

装甲兵机动体现在作战全过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行动方法。进攻发起之前,坦克部队通常利用能见度不良等条件,多路、多梯队向主攻方向快速运动,力争在短时间内接近敌前沿;突破后,应迅速利用第一梯队的胜利或防御的薄弱部位,向发展顺利的方向机动兵力,扩张战果;纵深战斗中,广泛地实施穿插迂回,绕过敌坚固支撑点,迅速克服各种障碍,向敌后方高速突进,断敌退路,围歼敌人。

防御作战中,坦克部队应向主要方向机动,从行进间展开向敌翼侧实施坚决的反冲击,或机动到有利地形,协助第一梯队防御;有时也只机动火力杀伤敌人。当敌实施空降时,应在其着陆未稳之前快速机动至空降地域,一举将敌歼灭。

3.集中突然攻击

集中突然攻击是装甲兵一条重要的战术原则,这条原则的基础是集中。可以说,装甲兵的作战史就是一部集中使用的历史。这条原则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要算苏军运用得最好。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战斗中,常将80%以上的坦克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每公里的突破地段上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密度达30多辆。

其集中使用的方法是:在关键时间和地点将兵力兵器使用到主要方向,适当缩小坦克部队的正面和纵深,并给予较多的加强;要求进攻中,要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要害和薄弱部位,或对坦克威胁最大的目标;防御时,要重点设防,以点制面,在要方向上构成对敌最大威胁。贯彻集中突然攻击的原则,应当把握:

一是,先择有利于集中兵力的空间,主要是有利于坦克部队向集中地域机动的道路;集中兵力的地域应便于坦克部队战术的运用,主要指敌人薄弱部位,有时也可选在地形比较复杂、敌防坦克配置薄弱的地段。

二是,正确把握集中兵力的时机。现代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战机稍纵即逝,要求集中突然攻击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或过迟都会带来不利。各级指挥员必须把握战场局势,准确地将兵力集中于需要的地点,达到先机制敌。

三是,为达成集中突然攻击,一般只实施短促猛烈的炮火袭击,坦克部队从行进间展开战斗队形,迅猛地向敌发起攻击。完成任务后,应迅速分散,做到在集中时不忘分散,分散时不忘集中,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4.密切协同动作

现代条件下,对坦克的防御已上升到首要位置,装甲兵在作战中应与其他军种密切协同。坦克部队独立执行任务时,以坦克为主组织协同,充分发挥各军种的特长,共同压制和摧毁敌各种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和武装直升机,克服反坦克地雷场和其他障碍。坦克部队应充分利用各种火力的杀伤效果,以快速的机动力和猛烈的火力消灭敌人。

5.组织及时保障

坦克部队的装备决定了技术、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随着战场条件的变化,技术保障在装甲兵战术原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战斗中,坦克部队通常要织织完善的技术保障机构,编组具有综合能力的机动修理分队,其中包括坦克技术保障指挥所、坦克抢修所、坦克器材保障所和坦克机动抢救修理组。这些分队,随作战的坦克部队行动,及时修复损伤坦克。后勤保障机构应以综合装载、多批次前送,减少补给层次等办法,及时补充油料、弹药,必要时也可采取空中补给的措施,以保障坦克部队的连续作战。装甲兵通常采取的战术手段

战术手段是为实现战斗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方法。由于作战目标、敌我态势、地形、力量大小不同,采取的战法也不同。装甲兵除采用正面突破、翼侧攻击、包围迂回外,通常还采用如下战术手段。

1.穿插分割

穿插分割,各个歼敌是装甲兵通常采用的战术手段之一。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敌防御的间隙、翼侧,或第一梯队打开的突破口,迅速插向敌纵深或侧后,把其分割成互不相连的数块,单独或协同正面部队将其歼灭。担任穿插分割的坦克部队在敌纵深行动时,应力求首先打敌要害,消灭对己威胁最大的目标。对兵力薄弱孤立之敌,可从行进间将其粉碎。当遇敌顽强抵抗时,切勿与敌恋战,可以一部兵力牵制,主力要迅猛地向既定目标穿插,于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区。

2.广泛地实施纵深攻击

纵深攻击是坦克部队深入防御腹地,对各种目标实施攻击的一种行动。其实质在于破坏敌人的防御体系。摧毁敌指挥所、炮兵群、战术火箭分队、直升机起降场等要害目标。目前,苏、美军都十分重视使用坦克部队对敌实施纵深攻击,它已成为现代作战中不可缺少的战术手段。

实施纵深攻击的坦克部队,通常由第二梯队或预备队的兵力担任,若第一梯队发展顺利,也可临时组织力量深入敌纵深。作战编组要根据担负的任务而定,通常以群体式的战斗编成,以坦克营为基础,配属必要的兵力兵器,使其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进入交战的时机,通常待第一梯队在敌防御中打开缺口后强行进入,或利用夜暗、不良天气等条件,从敌暴露的翼侧或间隙秘密进入。实施纵深攻击,受敌威胁较大。

通常先以疏开队形进入,接近目标再展开成战斗队形。以小群多路,从多方向突然攻击目标。袭击较大的目标时,可组织几个攻击群联合突袭。为不过早暴露企图,纵深攻击分队要巧妙伪装,隐真示假,尽量避敌强点和优势,战斗行动一般以破袭为目的,不过分强调歼灭敌人和夺占阵地,以便通过纵深奔袭,真正达到减弱敌对正面部队的压力。

3.防御中的机动设伏及越线攻击

设伏是装甲兵在防御作战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战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都曾成功地运用过。不同的是现代进攻战斗具有新特点,要求坦克设伏应进行必要的改进,变过去的预先设伏为机动设伏,通常是在受敌坦克威胁较大的方向,预设坦克发射阵地,并进行可靠伪装,坦克分队配置在翼侧的隐蔽处,当需要实施伏击时,从运动中快速占领伏击阵地。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主要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坦克的作战效能,避开敌侦察和减少敌火力杀伤,更好地达成伏击的突然性和突击目的。越线攻击是装甲兵在防御作战中采用的另一种战术手段,其方法是以防御阵地为依托,适时派出坦克分队,超越防御前沿,摧毁敌重要目标或后续梯队,打乱敌进攻程序。越线攻击时,坦克分队要利用夜暗或其他隐蔽条件从敌间隙进入,采用事先设伏或直接对敌实施攻击的战法,给敌以突然的打击。

这种行动若是大部队反击的开始,坦克分队应当勇猛地向纵深推进;若只是摧毁敌人的重要目标,深入纵深应浅些,并与坚守防御的部队保持密切的联系,任务完成后及时撤回己方阵地。装甲兵同其他军种的协同

在各种反坦克武器布满战场的情况下,装甲兵只有其他军种密切协同,才能发挥其特长,弥补弱点。同其他兵种的协同动作,通常由合成指挥员根据敌情、地形、上级意图和任务,按战斗目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实施。

装甲兵部队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合同作战和全局观念,与协同的军部队共同商定作战各阶段采用的协同方式、各自支援和相互识别的方法。协同原则是:步兵配属坦克兵作战时,以坦克兵为主;坦克兵与炮兵、航空兵等协同作战时,应以坦克兵为主。

1.与步兵的协同

装甲兵和步兵同是陆军的主要战斗兵种,是作战中的主要突击力量,能否协调一致的行动,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就进攻战斗而言,协同的主要方式有:

一是,坦克引导步兵冲击,一般是在地形开阔,便于坦克行动;能见度良好,便于坦克观察和射击;敌防坦克兵器较少,得到可靠的工程保障和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实施。战斗中,步兵在坦克战斗队形后适当的距离上跟进,坦克以火力摧毁敌浅近纵深内的目标,步兵主动消灭敌反坦克兵器,保障坦克高速度冲击。

二是,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冲击,通常是在地形复杂,对方配置有大量的反坦克兵器和防坦克障碍时采用。战斗中,坦克在步兵之后的适当距离上,以超越式间隙射击,保障步兵冲击,尔后逐段跃进,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步兵纵深战斗。步兵应主动给坦克指示目标,克服各种反坦克障碍,减少敌近距离反坦克兵器对装甲兵造成的损伤。

三是,分进合击的方式。其具体方法是,坦克和步兵从不同的方向对同一目标实施攻击,通常在夺取敌纵深支撑点或前沿地形有利时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地形选择冲击方向,发挥坦克和步兵的优长,达成对敌两翼攻击的效果。战斗中,还应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地变换协同方式。在穿插、追击以及战场机动过程中,还可采用坦克搭载步兵的方式,但应注意搭载数量、方法及下车地点等,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2.与炮兵的协同

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对步、坦能否配合和发挥坦克的快速突击力有重要影响。协同应明确的主要内容是:方位物、阵地、目标编号;炮兵支援坦克兵的时机、任务及方法;炮兵观察所的位置和任务;通信联络和指示目标的方法;装甲兵指挥炮兵转移火力的时机和方法等。战斗中坦、炮还应根据战场上的变化,主动、及时、灵活的组织协同,保障作战全过程坦克能充分利用炮兵火力杀伤效果,以整体作战能力战胜敌人。

3.与航空兵的协同

装甲兵同航空兵的协同,按作战的统一陆空计划进行。当坦克部队独立执行任务时,直接协同作战的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战斗直升机,应向坦克部队派遣作战小组或目标引导组,并按协同计划指挥航空兵。协同时应明确;相互识别、指示目标的方法和安全距离的规定;作战小组的配置位置。纵深战斗中,由于装甲兵脱离主力较远,炮兵火力难以实施有效的支援。因此,航空兵特别是攻击直升机更应主动配合,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坦克兵纵深作战行动。

炮兵战术

说到炮,“龙的传人”可以引为自豪———中国是火炮的故乡。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发明了古代炮———抛石机。抛石机是用皮子包着石头抛射出去,所以古代将石字旁加一个包字则为“砲”。《战国策》中记载,齐将田单曾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但当齐军连续收复70余城之后,却在攻打狄族的一座山寨时碰了“钉子”,连攻3月,未能攻克。这个狄族山寨的壁垒森严之处在于布设了数架抛石机,准备了很多飞箭。每当齐军兵临城下,寨内士兵便齐拽抛石机。狂飞的乱石和弓弩手们发射的飞箭,使齐军惊恐不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败下阵来。这种原始炮在古战场上一经使用,就大显身手。随着火药的问世并用于军事后,火炮成为冷兵器时代后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火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炮兵火力杀伤的敌人占70%,被誉为“战争之神”。战后几十年.炮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军队中火炮的数量之多,仅次于冲锋枪。

现代战斗,将以火力交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炮兵作为陆军中最大的兵种,已成为现代合同战斗中的主战力量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能够参加各种战斗的广泛实践,伴随着军事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自己的战术。

炮兵战术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炮兵战斗行动的准则。合同战斗中,炮兵战术在总体上应遵循合同战术基本原则,并受其影响和制约。二者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性。诸如“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炮兵指挥员及机关必须熟知部属的战斗素质和所支援部队的情况,并同敌军特别是敌人的火力单位进行对比,只有弄清敌情乃至目标的具体位置,炮兵才能有效地发扬火力、地形、气象等条件对炮兵的行动特别是射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战必须熟悉战斗环境。炮兵是以火力打击敌人的攻击型战斗力量,反之也是敌人火力打击的重点。“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合同战术原则,对指导炮兵战斗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其他合同战术基本原则,都是炮兵战术运用的依据。

此外,炮兵作战还有体现其特点的一系列原则,主要是:集中兵力,集中火力

炮兵的威力体现在具有比枪弹大得多的杀伤力和强烈的精神震撼作用。

早在古代攻守城寨的战斗中,人们就发现了火炮的这些特殊功效,冠以“霹雳炮”、“震天雷”的美称。当炮兵普遍使用于战场不久,军事家们很快发现集中使用炮兵是充分发挥炮兵威力的奥秘所在。炮兵战术就初始于集中使用,发展至今,集中使用炮兵已形成一套法规性的做法。如炮火准备就是集中使用炮兵的具体体现。它通常要求大部或全部炮兵参加,必要时还可临时使用第二梯队的炮兵参加炮火准备,以保证形成优势的炮兵火力,支援步兵、坦克兵一举突破敌防御。

在编组上的炮兵群,可以对包括不同建制的炮兵火力单位实施统一的指挥,有利于集中使用炮兵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拿破仑创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