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日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6:37:55

点击下载

作者:蒲力民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兵日记

老兵日记试读:

言为心声(序一)

安 黎

相较于其他文字,日记大概算得上文字家族中的“隐者”了。

言为心声。人之所以不惜忍受身心之劳,殚精竭虑地伏案作文,其最为原始的动因,不外乎是想用文字传递自已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唤起同类的共鸣。然而, 日记是文字里的异类,它常常被书写者锁于抽屉,藏于包裹,大都不愿意拿出来公开示人。日记的隐秘性与私密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别样的担当:它用于潜藏人的心灵隐秘,承载人最真实的心理曲线。从某种程度上说,日记类似于人精神的裸体,因其过于逼真,必须以衣物来遮挡。

当然,日记并不整齐划一,和其他类别的文字一样,它也包罗万象,姹紫嫣红。有的日记只写自己的私密生活,复制自己的心灵,再现自己的人生,罗列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的日记却没有围栏,除了书写自已,还关注更为辽阔的天空和大地,记录更为纷纭的历史和社会。前一种日记,叫生活日记;后一种日记,叫工作日记。

丁晓兰把自己父亲的日记整理成册,编辑印刷,在相当意义上,堪称义举。促成丁晓兰做这件事的动机也许很单纯,很简单,那就是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向远在天国的父亲表达一分孝心,一种感恩,一种怀念, 以稀释淤积于心的浓郁得无法化解的思父之情。但实际上,她父亲丁嘉峰的日记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完全超出了她的个人预期。作为一个出生入死的革命者,丁嘉峰的身上,无疑打上了革命的烙印——他既是革命的直接参与者,亦是革命的直接见证者。他的日记,来源于社会变革与历史进程的第一线,来源于生活翻覆与生命跌宕的最前沿,不但具有史料的价值,而且鲜活生动,可感可触。

过去的史官叫太史。太史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名曰《起居注》。《起居注》实际上就是专门记录皇帝生活与皇宫图景的日记,只是日记的作者并非皇帝本人,而是史官。《起居注》满纸皆是皇帝的威仪奢华,皇官的尔虞我诈,却对民间的风声雨声充耳不闻。好的一点在于,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起居注》是不让当朝皇帝过目的,这就为《起居注》的客观性创造了前提条件。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但他写的《武帝本纪》,并没有对武帝歌功颂德,甚至悭吝于为武帝说几句好话。《起居注》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它始终贴着人物运笔,把人作为历史的核心。人的冷暖,人的悲喜,人的飞扬跋扈,人的软弱无力,均栩栩如生。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始终是历史活剧中的主演。然而,自从唐太宗出于好奇执意要阅览自己的《起居注》之后,这一不成文的规矩便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有君主的目光盯梢,此后的历史学家再也无法因袭前辈的优良传统,而是在淫威的威逼下战栗惊悚,并依照圣上的喜好,对历史随意裁剪,对事实任意篡改,使历史的面目越发地模糊与空洞,抽象与简易。人被剔除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央,只是被当作道具摆放。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丁嘉峰的日记,自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中国的20个世纪,充满了跌宕起伏。丁嘉峰的生命轨迹,与现代中国的历史曲线相互重合,彼此印证。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里,有令人欣然的句号,有令人错愕的感叹号,也有发人深思的问号。

读丁嘉峰的日记,我们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丁嘉峰的执着追求、人格魅力、行事方式与思维轨迹,都跃然于纸上。他的文字,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又是历史的文献;既是他后代的血脉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日记具有不可忽略的独特价值。(安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美文》杂志副主编。)

不朽的精神财富(序二)

蒲力民

最近,我出了一本《老兵不走》的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我的父亲从生病住院到生命历程结束之时的点点滴滴。病中父亲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呻吟,都能刺穿我的神经,成为我打捞往事的渔网。我写了父亲一生的坎坷,一生的甘苦,一生的荣光,一生的磊落,一生的两袖清风,一生的正直坦荡。一些老同志读了书后赞扬说:这是一本弘扬正气的书,也是一本传承孝道的书。

一位老前辈的二女儿,曾担任过西安某企业党委书记的丁晓兰看了《老兵不走》一书后对我说,她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也许受到我这部书的启发,于是,丁晓兰也想把自己父亲20世纪40年代写的日记整理成册,也想把自己在父亲病重期间写的日记整理出来,作为礼物,在父亲逝世10周年、诞辰92周年之际,敬献给天国里的父亲。我对此深为赞同,并答应帮其整理。10年前,我赴临潼参加了这位老前辈的葬礼,他是我父亲在延安时期的老战友,也是后来在劳改系统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简朴庄重的葬礼仪式,“丧事从简,不留骨灰”的遗言,使我至今感怀难忘。老人的尊名叫丁嘉峰。

当我拿到这些资料开始梳理时,心灵被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丁嘉峰老前辈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入伍,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南征北战,留下了几十本的日记。该日记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抗大”展出,叶剑英通令嘉奖:“向丁嘉峰同志学习!”1998年兰州军区政治部编辑并出版了《丁嘉峰日记》,号召部队官兵学习。

小心翼翼地翻阅这些泛黄的日记,我似乎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志士吃糠咽菜、栉风沐雨、浴血奋战,驱逐倭寇的壮举历历在目,让人感动,使人震撼。从这位老前辈的日记中,我依稀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毕生追求真理,终生奋斗不息,善良宽厚,光明磊落,勤奋廉洁的剪影。令人惊叹的是,腥风血雨的年代,日记的字迹却是那样工整,一笔一画,且不乏文采。每篇日记都拟有标题,内容生动感人,真实可信。“人民群众是父母”,是丁嘉峰同志在1942年5月写的一篇日记的题目。日记中记载了他在游击战中被一位老大娘冒死相救的故事。“我参加当地一个民兵组织的工作,在碉堡如林、岗楼密布的环境里和敌人转圈子——打游击。一天晚上,我和姓赵的一个同志悄悄溜回村里侦察情况。突然,日本鬼子骑着大洋马出现了,我俩急忙向村东街口的一个小胡同里跑去,后边汉奸和伪军边追边喊。我跑到一个老乡家里,这家刚死了人,全家披麻戴孝,正围着一口棺材痛哭。正当我不知所措时,一位老大娘将她头上的孝帽给我戴上,拉我跪下,并说:‘敌人问,就说是我的二儿子。’就在这时,汉奸领着鬼子进院了。他们抓住老大娘的衣领,用刺刀逼着她说:‘把八路藏到哪里去了?不交出来就宰了你!’‘没有!’老大娘坚定地说。几个穷凶极恶的鬼子用枪托对老大娘一顿乱打,直至她昏了过去。鬼子又用冷水把老大娘浇醒,老大娘始终不吐一个字。我心里难过极了,好几次都想冲上去与鬼子拼个你死我活,但都被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按住。鬼子走了,我赶忙跑过去跪在老大娘的面前,轻轻地叫着:‘大娘!大娘!’老大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望着我嘴唇动了动,很快又昏了过去。人民群众是我的再生父母。在以后的战斗中,我发誓为人民英勇杀敌……”

在延安抗大时期,丁嘉峰同志用10年时间写下了大量日记,详细地记录了在延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真实情况。造纺车、学纺线、开荒种地、打窑洞、盖房子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1947年5月到1948年6月,他用92篇日记完整地记录了他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做收容、管理、审查、教育释放战俘的工作,真实地反映了西北解放战争中没有硝烟的第二战场的工作特点。这些日记是研究、总结我军俘虏工作难得的珍贵史料。20世纪60年代中期,丁嘉峰同志和许多老同志一样,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开始了无休止的外调、政审,这种审查持续了近20年。人一生有几个20年啊!年富力强的他,在最美好的时光里赋闲在家,漫长的、痛苦的等待,他究竟在想什么呢?在1980年5月2日的日记里他写道:“军区独立师组织科干部拿着组织对我的结论材料来家探望,结论是:经组织外调审查,丁嘉峰同志目前为止未发现被俘情况。让我签字,谈谈感受。说什么呢?我一句话也没说,我不知道说什么。20年,一个人为党为革命工作的激情,一个人受党教育多年的宝贵经验,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精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我没有倒下,还相信组织、相信党,比起许多‘文革’中被整死的老干部,我算幸运的,起码还健康地活着,还让我享受干休所的待遇,我知足了。”

这个老党员在特殊的年代里受到了迫害,但却默默地忍受着。他仍然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在离休的岗位上发挥着余热,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干休所的所长、政委谈起了他,都赞不绝口,说丁政委是干休所最通情达理、最宽容慈样的老人。他是宣传报道组组长,是传统教育编写组组长,多年来整理资料几大摞、几十万字。去过的学校、工厂、政府部门不计其数。连续几年都被评为干休所先进离休干部。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五个孩子中,有三个在单位都是领导干部,两个在部队锻炼成长,家庭多次被评为兰州军区五好文明家庭。

老前辈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宝贵的。读了丁嘉峰同志的日记,对在当下思想迷离、意志衰退、无所适从、追求奢靡的人无疑是一剂清醒剂。那些大老虎、小老虎、苍蝇蚊子们在他们面前又是多么的苍白渺小;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功绩,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蒲力民,笔名朴实,陕西公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丁嘉峰自传

1923年3月12日,我出生在河北省定州县一个穷苦的农民之家。母亲纺织,父亲以务农为生,遇到年景不好和外债积累过多的时候,常逼迫他们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

勤俭、耐劳是我父母亲的本性,他们最喜欢让我们求学,时常说:“家中无论怎样苦也叫你们念书!”这话至今使我不能忘记。因此在我9岁那年被送到学堂里念书,当我升到四年级以后,因外债和荒年,家境更困苦了。牲口已经卖掉一头,虽拼命地节省,一家人几乎刚够维持生活,有时甚至靠出卖家具以及亲戚的帮助来过日子。父亲仍让我读书,并告诉我:“好好念书,将来可找你们的饭碗和职业。”于是我在这极其穷困的家境中继续发奋读书。

时间过得真快呀!当“七七”事变爆发,抗日的烽火烧遍了冀中平原,一切热血的男女青年都走上抗日战场,就在次年(1938年)7月听说成立了县立高小,学费免收,穷苦弟子由村保送(每月3元5角津贴),当时我非常高兴,就到该校去学习。

不久敌人的进攻就更厉害了,学习不得安宁,就实行游击上课,并积极参加当地的反日宣传和组织群众工作。在新的学校教育中,亲身体验到与旧教育的不同,因此对抗战便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革命工作也有一些小的贡献。

在高小学习了一年半,使我对抗日救国活动已达到深刻的认识,国文和政治课在当时比较好,于是1939年被留在新成立的县立师范学校。此时正是敌人不断进攻,人民起来抗战,革命政权的秩序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失学青年摇摆不定的时候。我本着个人的志向,努力学习。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时局的需要,师范学习在六个月后便结束了。脱离学校不久,我就正式参加了社会地方工作,前后不到八年光景,听说边区第八中学招生,学费和膳费全部免收,就在1940年冬回到学习岗位,决心把自已再充实一下。到1941年6月,在该校毕了业,被分配到边区第七九联合中学工作,历时一年多。1942年10月由张敬同志介绍入伍,参加了冀中七分区教导大队第三中队学习。至1943年4月经过长途行军由晋察冀边区来到陕甘宁边区抗大第七分校二大队四队学习。

我想做一个系统的自传已不止一年了,但苦于自已能力薄弱,希望未能达到,更由于见闻所限无法组织材料,因此里边词不达义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唯一希望请教员看后给予详尽的指导或意见。(1945年6月10日于抗大第七分校,写于豹子川)

丁嘉峰日记

一九四二年

5月 人民群众是父母

1942年5月,日寇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了空前的大扫荡,企图消灭我冀中抗日武装。

那时,我参加当地一个民兵组织的工作,在碉堡如林、岗楼密布的环境里和敌人转圈子——打游击。一天晚上,我和姓赵的一个同志悄悄溜回村里侦察情况。突然,日本鬼子骑着大洋马出现了,我俩急忙向村东街口的一个小胡同里跑去,后边汉奸和伪军边追边喊。我跑到一个老乡家里,这家刚死了人,全家披麻戴孝,正围着一口棺材痛哭。正当我不知所措时,一位老大娘将她头上的孝帽给我戴上,拉我跪下,并说:“敌人问,就说是我的二儿子。”就在这时,汉奸领着鬼子进院了。他们抓住老大娘的衣领,用刺刀逼着她说:“把八路藏到哪里去了?不交出来就宰了你!”“没有!”老大娘坚定地说。几个穷凶极恶的鬼子用枪托对老大娘一顿乱打,直至她昏了过去。鬼子又用冷水把老大娘浇醒,老大娘始终不吐一个字。我心里难过极了,好几次都想冲上去与鬼子拼个你死我活,但都被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按住。鬼子走了,我赶忙跑过去跪在老大娘的面前,轻轻地叫着:“大娘!大娘!”老大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望着我嘴唇动了动,很快又昏了过去。

人民群众是我的再生父母。在以后的战斗中,我发誓为人民英勇杀敌,因此多次立功受奖。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忘怀。我想,中国革命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我党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月8日 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我在豹子川开荒种地

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侵华兵力的64%和伪军的90%,对我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消灭我解放区军民。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趁机推波助澜,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共高潮,配合日本侵略者,对我解放区实行层层包围和经济封锁。他们用50万军队围困我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周围修筑了由沟墙、堡垒构成的封锁线,严密控制进出边区的物资。这样,不仅军需物资、工业设备、卫生医药器械进入边区遭到严禁,甚至连一寸布、一两棉花、一堆麻袋片都要被劫夺。

我是1942年进入“抗大”的。随当时的冀中“赴延大队”步行几千里,经河北、山西、陕西的八九个县,共三四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延安。这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行军,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线,跨山西,渡黄河,行军道路曲折。记得到达延安的第二天,贺龙师长给我们讲了话,他号召大家去抗大七分校学习、生产、劳动。于是在延安停留不久,我们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到一个叫豹子川的地方(抗大七分校校部在甘肃的合水县,我在当时的二大队驻地豹子川)。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安营扎寨,开荒种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初到豹子川,条件差,困难一个接一个。但是,在毛主席伟大号召面前,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住的地方,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没有运土工具,自己编筐子;没有纸,就用桦树皮代替;没有肥皂,就用野皂角和草木灰洗衣服,开荒工具少,一个班只有两把钁头;生活条件差,晚上冻得睡不着觉,便燃起簧火取暖。真是:“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狼牙刺扎得满身是伤,脚也划破了,双手磨起了血饱。面对这种种困难,同学们毫无畏惧。说实话,条件差、生活苦,对于我们革命战士来说真没什么!

6月9日 开荒种地很艰苦,但我们很快乐

豹子川有个歌词这样写的:

鸡叫三声天刚亮,

劳动的人儿上山冈,

东方的太阳放光彩。

这一片荒地我们要开,

哎哟哟,钁头举起来,

樱桃好吃树难栽,

好吃来荒要开。

另一首是:

抗日的战士,

新中国的青年,

在豹子川扎下大营盘。

把豹子川创造成乐园,

让豹子川的树更绿,

让豹子川的天更蓝。

把豹子川荒山变成好地,

把豹子川荒地变成良田。

还有一个歌词是:

要挑战,要迎战,

战书下到延安南泥湾,

战书下到东华池(后校部移此),

战书下到柳沟、瓦岗川,

全校展开生产大运动,

丰衣足食备战备荒年。

开荒生产中,我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胸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干起活来,真像在战场上冲锋一样,你追我赶,同甘苦,共患难。“山上山下,到处可以听见斧劈刀砍的响声,什么狼牙刺、老蒿子、蝎子草、羊胡子草……纷纷倒下”,一片片新开的土地不断出现。开荒纪录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开荒进度日日上升。与此同时,也狠抓了副业方面的生产,真是牛羊满山猪满圈,瓜菜堆如山。那个地方虽说荒凉,但满山都是宝,可以种糜子、洋芋、包菜等。随便开荒,你不需多管它,就会大丰收。

我们大队有个钱有财和张丙照,两人每天开荒五六亩,钱有财外号“气死牛”,上级奖励他为“劳动英雄”,参加了延安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

7月1日 自己动手造纸烧炭背粮

胡宗南封锁边区,进不来好纸,只得用自造纸,甚至把桦树皮剥下来当纸用。

几十个人抬一棵大树,自己烧木炭,到几百里外去背粮,没有口袋,学员们就用自己最牢的裤子当口袋(扎好两个裤脚)。到山上砍柴、背柴,自己养猪、养羊、养牛、养鸡,晚上还要站岗放哨,防备豹子吃羊。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同学们还是很乐观。

在学习发言中,我是这样说的:

学习,在这紧张的生活中,

学习,在这艰苦的岁月里,

时时刻刻,

都要充实自已,

为了革命的胜利,

要勇往直前。

在劳动中,我们编了一首歌,歌名叫《豹子川地方真是好》:

荒凉寂寞的豹子川,

千年万代少人烟。

毛主席号召大生产,

边区人民换新颜。

人民军队冲在前,

同学们高举钁头战荒山。

不怕两手起血泡,

不怕流汗湿衣衫。

春季荆棘遍山野,

秋季糜谷金光闪。

萝卜土豆堆成山,

鸡鸭成群猪满圈,

牛羊爬满山。

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兵强马壮斗志高,抗战胜利,

跟着毛主席打江山。

一九四三年

6月3日 我们的心与他们相连 ——为庆祝苏联抗战两周年而作

我们沿着春天和煦的太阳

向着我们的朋友致敬

在遥远的苏联

在英勇的苏联

是我们朋友的家

在他们的头上

是敌人的枪弹

在他们的脚下

是炸后的废墟

他们在遥远崇山峻岭的那边

我们的心与他们相连

在遥远的苏联

在英勇的苏联

有坚强的红军战士

用满腔的热血

迎着春天的太阳

他们持着枪向敌人

我们的歌声飞越过森林和田野

和苏联朋友的歌声相和谐

他们在遥远崇山峻岭的那边

他们的歌声与我们相连

7月 伸出我们的手 ——献给正在战争中的苏联朋友

在喋血的土地上

我们忍受着苦难

凭一杆枪

战斗

六年了

血的仇恨在中国孩子们的心里成长

今天

这温暖的太阳下

中国的人民遥念着北方

你大风沙里

斯拉夫的朋友

为民族的独立而战

为人类的自由与安全

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匪徒而流洒出

和我们一样沸腾的殷红的血

我们酷爱着和平啊

谁愿意残酷的战争

为着自由

为着自卫

为着人民要翻身

六年了

在击退东方的日本法西斯匪徒

在搏斗中

我们向

伟大的苏联朋友

致着盟友的敬礼

在七月的今天

向北方

热烈地伸出我们的手——作于晋察冀

10月 我讨厌的事情成了我热爱的职业

抗大是一支军队,我是这支军队中的一个学员。在我没到抗大七分校,还未成为这样的一个学员时,其实我是很讨厌做军事工作的。不管那时的观点如何地偏向军事,我对军事工作还是不喜欢。可是我通过在七分校学习后,对“我将来做什么”,尤其是在目前环境下,就把讨厌军事工作抛到脑后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生命的全程中会打上军人的记号。然而一个讨厌军事的我,在投入全部精力从事军事学习时,就做了军人,不但不觉得讨厌,而且是热爱的。从讨厌到热爱,是一个大的转变,但这并非出于偶然,我现在所过的军事生活与过去讨厌的那个阶段有着天大的差别。

因为我感到: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可能创造出这样庞大的根据地。所以中国人民解放的主要道路是战争,不仅是今天我们和日寇肉搏了六年多才有这样的看法,就是在过去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史上,中国人民为解放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根据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我们更应该深切地了解:战争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只能通过战争抗击侵略者,那么我们对军事的学习,还有何不愿意呢?

由于过去没有学过军事,对军事生活过不惯或感到不舒服,但是因为在学习的问题上,本来就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难,再加上努力学习和苦练,才有希望到达更高的境界。

最后,我向一切不愿学习军事的同志呼喊:反对不愿学习军事的不良倾向!虚心学习,不断努力改造自己,建设未来!为完成半年的军事学习计划而奋斗!

因为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我的精神在任何时候是偷快的——过去讨厌的事情成了我热爱的职业。——作于抗大七分校

2月10日 教导大队的改编

我在晋察冀边区第七分区教导大队第三中队学习,约有几个月的光景,便接到分区首长的电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猛烈转变,根据边区实际情况的变化,真正贯彻党中央的‘精简’政策,所以分区教导大队决定取消七分区,将七、四分区暂行合并。”

今天,我们由行唐县出发,要经过100多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四分区司令部。

2月14日 到了“抗四”大队后

行军途中,一面是峭壁巍峨的高山,一面是崎岖难走的山路和沙地。一条长长的行列如蛇般蜿蜒行进,沿途空气清新,风景美丽,阳光和煦,清风爽朗,再加上我们的文化娱乐以及执行命令的坚决,大家并不觉得疲倦,也许是忘掉了疲倦。当到××村休息的时候,大家尚觉走得腰酸腿软,但是休息一阵后,大家精神又为之一振。

带着十分兴奋的心情,我们到达了“抗四”大队,大队总支书给我们做了报告。首先谈到为什么教导大队和四大队合编:根据目前时局变化,敌人准备进行毁灭式的“扫荡”,企图把我们困死或“一网打尽”,为此实行党的“精简”政策,所以决定要我们合编。关于四大队学什么东西,抗大的作风和传统将由教导主任详细报告。

听了总支书的报告,我全心渴望到抗大学习的目的达到了。在没有来时不了解四大队的性质、教育方针,如今弄清楚了,不再顾虑了,这里有二分校的直接领导,各种学习制度都比过去好。然而,又想到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样努力?当时便下了决心:“过去的一切就过去了,今后的事情,我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做。”

4月21日 就叫小长征吧

今天,我们向新的地区转移了,队伍沿着河流和山麓前进。明媚的阳光、温和的春风,使我们格外兴奋。嘹亮的歌声响彻了山谷,队伍里充满了欢歌笑语。“欢迎三分队唱歌……”

呱!呱!呱!……“再来一个!……”

有力的呼声传到每个同学的耳朵里,接着而来的二簧、秦腔、碰球……特别是时事政治问题的研究不断地前后回答着,引起了大家不小的兴趣。

特别使人感到兴奋的是素以滑稽出名的张洪同志,这时更大显身手——“装腔作势”“挤眉弄眼”“怪声怪气”的样子逗人发笑,大家忘记了疲劳,忘记了肩上的重负,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在脚下走过去了。

中午到了××村,队伍开始休息。在一块浓荫下,我们喝过开水,稍稍休息一会儿,又开始出发了,这时大家才觉得腰酸腿软。队长说离××宿营地还有几里路,只要爬过一个小岭就到了,队长的话调动了大家的情绪,鼓舞了士气,大家于是又精神起来,兴奋地出发了。

道路平坦了,队伍更加活跃,脚步也更加轻快,清脆的歌声伴着滚滚的流水汇成了胜利的交响,刹那间便到达了新的驻地。——写于晋察冀行军之一日

6月7日 过黄河

5月31日,我们由兴县出发,走了四天,于6月4日到达兴县第八堡村,休息了一天,于6月6日开始过黄河。同学们是那样地兴奋啊!早就盼望着的黄河,今天终于看到了。

黄河,过去我曾以诗的意境想象它,中国的四大河流之一呀!相见之后才知道想法错了。滔滔急流,浊蚀黄水,所谓“黄河”,也不过如此而已。我想也不可能就这样吧,黄河的下游一定不错!可惜敌人将大部分渡口占据,无法一饱眼福。

上午渡过黄河后便是陕西省,第二天到达葭县县城。县城建筑在山岭上,巍巍古城面朝着滔滔黄河,四面风景很好,唯因吃水困难,第二天清晨便向米脂行进。

离开了作为前方的晋绥边区,到达八路军、新四军的唯一后方,中国共产党总部所在地——陕甘宁边区。这个半面平川半依山岳的城市,有着一条长而整齐的街道,路旁商号林立,小摊小贩甚多,那天正逢赶集,路上行人拥挤,使人感到走了好几个月才见到这样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街上一些穿红着绿的老百姓(特别是女人)倒觉得非常刺眼,这因为本地的习惯吧。在我们那里,穿红着绿、搽粉戴花的女人不多见了。

在城内休息了几天,又赶回绥德,最后的目的地是延安!

7月12日 到了延安城

我们赶到延安时,天色已晚,夕阳照着被轰炸后的延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延河水缓缓地流着,好像在向我们低声泣诉,告诉人们这是曾被敌人炸毁了的延安城。

然而延安城并不寂寞,山腰上灯光闪耀,路过新市场犹如白天,歌声从城郊四起,汽车来回驰往,工厂发出的汽笛声,使你感到有些都市的味道。

现把《一个礼赞》一文摘下,作为我到延安后感想的一个小补。一个礼赞

延安

西北的古城

你是

阴霾天里

披着太阳的巨人

千万里外

多少青年

仰起头颅

睁着眼睛

频向你瞻望

——而你永远地站着

延安

西北的堡垒

你是

暴风雨中

吹送光明的号手

在你呼唤下

无数的中华儿女

翻过重山

踏过荒野

去争取自由

延安

西北的屏障

你是

四万万人

命运唯一负担者

手中有巨剑

斩杀了东洋强盗

7月16日对贺龙的回忆(抗战将领印象记)

我初见贺龙师长是在1943年7月16日。那是我们刚从晋察冀边区来到延安,恰好贺师长也住在延安,我们就以“欢迎前方来的干部”的名义在延安与贺师长会见了。“欢迎贺师长!欢迎贺师长给我们讲话!祝贺师长身体健康!……”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贺师长走近台前。“同志们……”哗!哗哗哗!又是一阵掌声。“今天和大家见面,十分高兴!你们辛苦了,从很远的前方来到后方,克服了种种困难,翻山越岭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来到这里学习,这使我很高兴。虽然你们走得很累了,然而还要再走几百里路,因为你们的校舍(七分校)还在陇东合水县,因此,在你们未走以前,我要讲几个问题。首先,到那里后还要挖窑洞、开荒地,进行生产建设,希望你们加油干,创造丰衣足食的革命家务。第二个问题就是介绍延安的情况。本来毛主席、朱总司令也打算来向你们讲话,但因为顽固分子又要闹摩擦搞内战,近日边区周围顽固军队激增,并准备进行反人民战争,因此目前危机重重。他们(指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正忙于工作,只好让我抽时间来和同志们见见面。”(台前高呼掌声热烈)贺师长简短有力的讲话激起大家对顽固分子的愤恨,于是又一阵高呼:“反对顽固分子无理进攻边区!坚持团结进步!反对倒退分裂!”强烈的怒火在我们的全身燃烧着。“最后就是你们到那里后要努力学习军事,提高你们的政治警觉性,更加提高你们的阶级觉悟程度,不要忘记了顽固分子万恶无耻的罪行!……”讲完之后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加口号……

在贺师长的讲话中,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还有愤恨!兴奋的是能够幸运地看到贺龙师长,愤恨的是顽固派又来无理地进攻陕甘宁边区。

贺师长身材高大,看上去很伟岸,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两眼虽小,却炯炯有神;很胖,穿着一身很朴素的灰色军服,嘴里吸着木杆旱烟。他的面容很白,留着分头,真像一个文学家,然而又像一位将军。不错!他是将军,这位抗战英勇的将领,永远在我的脑海中不会忘记。——作于延安

7月29日 到了合水县后

大地静静的,天空像一个平静的海,一两片飘浮的白云像海面偶尔掀起了几朵银白色的浪花。夕阳西下,秋风漫无目的地吹着,山林树叶翠绿的颜色会让人以为躺在春天的怀抱里,但季节是无情的,现在已确实到了秋天。

我独行在城墙上,看着无际的秋田,看着天空掠过的群鸦,心头涌上无限的凄凉伤感……是乌鸦归巢的时候了。

我慢慢地走着,深深地沉浸在回忆中。当离开晋察冀边区来后方的时候,心潮是如何沸腾啊!恨不能一步走到延安。那时只知道到抗大附中学习,谁想到来到目的地后还会意外地袭来“事与愿违”呢?

我来到了合水县,却是走进了乐园,从此以后,以为乐园越走越美丽,谁想到乐园也有边缘。

经历了千山万水,走了3000里的旅程,孩子们受点苦,原本不算什么。本来打算到达合水县后,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再转入战场,肩负起民族的苦难,用殷红的血去滋养新乐园的花朵。虽然谁都知道中国革命的特点“用革命的武装去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等到自己头上就是主观的想法了,总愿学文化政治。但每个人必须懂得军事,于是又编到一大队军事队。当然这次的编制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是分开的,但我不畏惧,让军事课更加紧些吧!

秋风还是漫无目的地吹着,枝头再听不到鸦噪,想它们是睡熟了吧,但我仍是倔强地走着,直到天色很晚的时候,我才回到宿舍。——作于合水城内写于乌鸦归巢的时候

一九四四年

10月8日 纺线打草鞋

党中央号召大家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口号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是,当时我们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机关驻在延安城内,要开荒地不是容易的事情。后来上级决定:纺线打草鞋。刚一宜布,许多同志都议论开了。有的说:“种地还可以,纺棉花那是老太婆、小姑娘干的活,咱们这些人成天盘着腿摇纺车,啥时候能完成任务啊!”经过上级再三动员,我们区反复进行了讨论,大家虽半通不通,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干,而且很快掀起了一个造纺车学纺线的热潮。

我们区自己动手做了两三辆纺车,紧接着又成立了纺线技术指导小组,选了一些手脚灵活、心细的同志,先学会了再教给大家。每人每天发四两棉花,学习就开始了。

卷棉条,简单易学。可是,要从棉条包抽出线条,就不那么容易了。软颤颤的棉条,拿在手里,怎么捏怎么不给劲,顾了左手拉线,就顾不了右手摇车,眼睛也不知看哪头好。一会儿弄得满身大汗,浑身棉花,纺出来的线粗一节、细一节跟一串子香肠似的,不但质量不好,速度又慢,有的同志就灰心丧气了。真是熟能生巧,纺得多了,慢慢地摸索出了纺线技巧,质量、数量也提高了。

院子里整整齐齐摆了几架纺线车子,一天到晚吱吱嗡嗡地叫。大家纺线,姿势各异:有的弯着腰,低着头;有的挺着胸脯,盘着两腿。大家废寝忘食地纺线,腿盘酸了,就站起来跑跑跳跳,又急忙坐下来纺线,一分钟也不肯浪费。

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纺线的任务(上级规定,除自己的外,还要按人数成比例上交)。

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自己动手纺线的意义,我记得当时有个歌叫《纺线线》,大意是这样的:

纺线线,

棉花车车(儿)溜溜转,

好像朵朵白玉莲。

白生生的棉花纺成了线,

送到咱们工厂织成了布做衣裳。

军队穿,百姓穿,

人人穿上人人暖。

纺线线,

棉花车车(儿)溜溜转,

好像朵朵白玉莲。

白生生的棉花纺成了线,

送到咱们的工厂织成布做衣衫。

自力更生,战胜困难,

抗大学生,劳动锻炼,

学好本领开赴抗日的最前线。

11月2日 我们是怎样建立革命家务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响应毛泽东同志这个伟大的号召,我们革命的军队经过春天开荒,夏天锄草,陇东的荒山变成了良田,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陇东漫山遍野弥漫着果实香味,到处呈现丰收的景象。

陇东绵延不断的群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恰似海洋里的波涛起伏。高大的树木可以做梁做柱,做建设木材。纯朴的农家和军队一样,都呈现着一种安乐的景象,同志们都吃得红胖胖的,透露着饱暖和健康的颜色;村边散放着牛羊,屋顶窑前堆满了辣椒和各种蔬菜,硕大的南瓜、金黄的玉米……我们真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然而,我们是怎样建立的革命家务呢?我们没忘记我们的甜是从辛苦耕耘中得来的。回忆我们过去开荒建设,双手磨起了血泡,血染在锨把上,然而还是紧张地挖,腰痛了、胳膊痛了、头痛了,大家都不肯休息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锄草的阶段,正是火热的季节。汗水流到眼里、流到嘴里,滴在“禾下土”上,衣服被汗浸透了,显得很脏并且发臭。这在寄生的公子哥儿们看来颇不雅观,但在劳动人民的儿子——我们——看来是光荣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人,因为我们牢记首长的指示:“努力生产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还说,“刚到一个新的地方,虽然困难很多,但这只有在极大的劳动后才能克服。”

经过两年的艰苦劳动,辛勤耕耘,才达到了今天丰衣足食的生活。

12月11日读了《向刘志丹同志学习》感言

“一个伟大的人物,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用感激的心情,读了高岗同志的《向刘志丹同志学习》的文章。作者以流畅、深刻、质朴的语言,叙述了志丹同志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和英雄本色,使我敬仰之至。为此,将此感动敬佩之情叙述于此:

回忆志丹同志,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者,是我党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是我党经过长期斗争锻炼出来的优秀干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多少丰功伟绩!在他牺牲后,毛主席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不顾个人的利益,不避任何困难与艰险,在他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所以他能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

然而,志丹同志已经为国捐躯,我们在怀念他的同时,应该把悲伤的眼泪咽到肚子里,誓死为志丹同志复仇!完成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以后艰苦的革命征途中,我们活着的人必须踏着志丹同志的血迹,奋勇前进!这是我的感言,也是千万人民的心愿和意志。志丹同志安息吧!你的精神将永远不死!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12月19日 开荒

春风吹在山上,

满山的绿草嫩又黄,

遍山的军队呀!

他们在温暖的阳光下,

嘴里唱着歌儿,

大家一起来开荒,

歌声嘹亮响彻天,

万把钁头闪银光,

把荒山换上新装,

——那些荒山呀!

就是我们的粮仓。

12月19日 一年来我的生活片段

我闭上眼睛,刹那间,一年来生产建设的许多景象和生活片段浮现在脑海里,历历在目。

记得今年3月,冬训刚结束,接着便是生产任务的开始——我们被分到东华池开荒。当时大家情绪很高,或者说得夸张些,简直闹得热火朝天,这里只写几段“开荒日记”。

一、开荒热情在燃烧

张东照6亩2分的开荒纪录,这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陕甘宁边区,立刻鼓舞了大家的劳动热情,于是在新的大干浪潮中,越发澎湃着、激荡着每个人的心,鼓励着我们互相竞赛、挑战……

二、记开荒一日

炎热的太阳,晒在我们头顶,几十把钁头在阳光下飞快地舞动着,一会儿同志们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然而没有一个懈怠的,都在紧张地挖。有的牺牲了午睡,有的忘记了喝水,有的一天不休息……

太阳被山遮住了,清风吹动着被汗水浸透的衣角,好凉爽呀!正是加油的时候,钁头又舞动起来,歌声随风飘荡。“天黑了!”“收工了!”值班排长嘶哑着嗓子在喊,可是没有一个先回去的。

三、记秋收一日

这里曾经是荒凉的所在,但今天我们已把它开拓成肥沃的禾田。金黄色的田禾,在广阔的山野上摇曳,到处摆动着成熟了的糜子穗,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我们秋收的队伍是多么地开心啊!

清晨,大地还在沉睡,浅灰色的云幕遮住了村庄和山野。在秋日的朝雾里,在我们的打谷场上,我和几十个同志在扬场、集草、装粮……汗水顺我们的额头滴下来,虽然累得腰酸背疼,可是你看不到一个偷懒和耍滑的。

太阳快落山了,微弱的余晖照在脸上,依旧暖洋洋的,没有一点深秋的感觉,只是加快了工作速度。

四、漫谈

秋收完结的那一天,队上召开了一个晚会,大伙儿美美地吃了几顿。第二天大家都很消闲地在阳光下聊天,有的说:“这一年的生产建设把我锻炼成一个农民了,你看满身黑黝黝的……”有的说:“嗯,那算什么?我的手都磨成了死肉。”另一个打断对方的话接着说:“我们的成绩都不小!”不知谁又插嘴说:“真的呀!我们没忘记我们的甜是从艰苦努力中得来的。”“是呀!”又一个接过来说,“多亏毛主席号召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不怎有这样美满的生活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虽然过去经过了许多艰苦,现在可以说过着幸福的生活,同志们吃着自己劳动的果实。你看!每个人都吃得红胖胖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放射出快乐的光彩,这种幸福的生活来自共产党号召咱们自己动手创造得到的果实……总之,每个人都想把自己今年在生产中得到的成绩让大家知道才算满足。从人们欢快的畅谈里,证明了劳动带来很多乐趣。

一年来,我虽然身体不大好,没有其他同志成绩显著,但也收获了许多。劳动给了我健康体魄,磨炼了意志,改造了思想,学会了劳动本领,懂得了简单农业常识,知道了正确的劳动观点,消除了对生产不满的不良意识,改善了生活并达到了初步的丰衣足食。

12月30日 抗大印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延安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革命圣地、抗战中心。我党组织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成为全国青年特别是有觉悟的知识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校歌)”,仅1938年5月至8月,从武汉到西安等地,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革命青年就有2280多人。“抗大”的前身叫“红大”。当时的校长是林彪,副校长兼教育专员是罗瑞卿,政治部副主任是胡耀邦。“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是罗瑞卿的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事实的确是这样,当时环境非常艰苦,可是,到抗大来的人越来越多,有国内的,也有海外华侨;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连袁世凯的亲外孙都来了。总校连同分校,全部在校学生人数达13000多人。

抗大起初没有校舍,就自力更生地建筑新校舍,主要是打窑洞。窑洞冬暖夏凉,又能防空,大家住得很满意。

在抗大学习,民主气氛浓厚,人们思想活跃,但纪律也很严明。有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秋,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抗大干部黄克功由爱变恨杀害女同学刘茜的事件。黄克功聪明能干,打仗也很勇敢,上级很器重他(任队长),最后还是把他依法枪决了(当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这说明功劳再大,职务再高,都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1939年春夏,日寇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强了对边区的封锁。中央于1939年6月2日做出决定,陕甘宁边区几所主要大学整改后,由罗瑞卿和成仿吾率领,近7000人的学生军编为一个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兼政委,由贺龙的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两个团掩护,冲进日寇重兵封锁的国浦路,到达晋察边区。后总校到了晋东南,陕甘宁分校和其他学校留在晋察边区,在整改后创办华北联合大学,当时抗大二分校驻在灵寿县的陈区。

联合大学校长是成仿吾。记得当时华北联合大学还有校歌,歌词是:“跨过祖国的万水千山,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团结起来,到敌人后方开展国防教育,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同志们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抗大的几年中,面临敌人的封锁,解放区困难重重,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只有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才能解决军需和民用。为了指导当时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发表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光辉著作,为大生产运动指明了政策、方针和路线,在当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结出了丰硕果实。农业方面,仅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至1943年开荒200多万亩,加上后来的耕地面积,1943年边区粮食生产是184万担,达到了自给有余。边区原来没有棉花,经过大生产运动,棉花也达到了自给。工业方面,到1943年,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3个陶瓷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7个印刷厂等70多个公营工厂,边区做到了棉纱、布、铁及其他日用品基本自给。通过这场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和封锁。

一九四五年

2月10日 暴风雨之夜于摩天岭

(行军回忆)

谁也不会忘记那一天——2月3日,天气阴沉沉的,人们匆忙地吃过下午饭,天黑了,准备过同蒲路,这地方距离大路只有几里。10点钟在××村的村西,坐满了人群,集合场上气氛严肃。负责人吴彪同志抓紧机会给大家讲话:“同志们!(掌声)今晚准备过同蒲路,大家从思想上、精神上做好准备,我相信大家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闯过封锁线……”同学们情绪高昂,于是便都整理行装,有的还抿着嘴笑起来,因为这是我们初次过同蒲路。

接着曹指导员指示:“互相帮助,遵守行军纪律,听指挥,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够!”刚毅、果决、响亮的回答,震撼着山谷,激荡着每个人的心……

这是胜利的保证。同学们又不约而同地喊出“渡过困难,发扬阶级友爱”等口号。

出发了,队伍顺着山麓前进。沿路都是斜坡陡岭,据说过完这段路后,还有一个摩天岭,更难走。

谁知过完这段路后,天越来越黑了,西北风呼呼地啸着,不一会儿又下起了雨,由于天气寒冷,暴雨结成了冰雹,砸向我们。寒风刺骨,道路是那样泥泞,非常难走!当时正在上山,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被子都打开,三四个人拉紧了手,像一条坚韧的锁链,上面的拉着下面的,下面的托着上面的,从容地加速走过这一段段艰险的路。

冲!快到山顶了,在一阵阵狂风暴雨的吹打下,我们几乎失去了知觉,一个小同志这样说:“今晚的滋味只有我们能体会。”

雨依然下着,狂风卷着黄沙,摩天岭上的儿女们勇猛地一组一组向前冲!雨和黄沙结成了泥痕,每个人的脸上好似涂上了糨糊,再加上刺骨的寒风,难受之情无法形容。

衣服完全湿透了,被冷风一吹,上下牙齿直打架,全身也止不住地发抖,滑跤……连传送口令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听吧!是谁在那里喊叫呻吟:“哎呀!冻死了!救救我吧!……”“我的娘呀!天啊!……”一个个蜷伏着,滚下来,滚下来……

然而这无情的暴风雨,依然肆虐着,天气的黑暗,再加上迷失了方向,大家失掉了联络。

顿时又是一阵哭声喊叫:“我已活不成了!救……救……我吧!”

在这种凄惨的状况下,有的在那里呻吟,有的已昏死过去,只有队长骑着那匹瘦弱的马,来回和大家联络。

但是我们却咬紧了牙,紧握着手,很少去擦眼睛。几十分钟之后,东方稍显微明,雨渐渐小了,疲劳、寒冷却使我们筋疲力尽,大家蹒跚地走到山下一个小村,开始休息。

不久,尖锐的哨子声响起来(报警),可恶的敌人又来袭击了,真糟糕!被疲乏侵蚀着的我们,也只得“不由你”而爬起来,打好了行装,一个跟一个又开始急速行进!

斜风细雨的黎明,我们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1点钟左右,终于成功转移到离敌人20余里地的封锁线以外。

8月6日 我是中国人

今天,报纸头条有个晴天霹雳的消息,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大标题是:全国人民一致团结起来,坚决制止反动派发动内战!顽军又向我解放区进攻了,顽军所到区域奸淫、烧杀、掠夺无所不为。内战的危险一触即发。令我既愤恨又忧心重重,不要脸的家伙,大胆猖狂的顽军,八路军、新四军你能消灭得了吗?

想到这里,我的血在沸腾,恨不得拿起武器走向战场。我记起了沈钧儒先生的诗:“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8月11日 党代表大会原稿

我写了一篇关于党代表大会的稿子。下面是原稿:

彭、喻、张、杨各首长并转党代表大会:欣闻党代表大会开幕之际,我充满了无限兴奋与必胜的信心祝大会圆满成功! 两年多来,在党的培养与教育下,我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虽然思想修养还不是很高,但我会继续努力。

然而我既无珍贵的献礼,也不善写美丽的祝词,就仅以热诚的心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祝贺。

我要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代表大会的召开,给予我们新的光荣任务,为执行党的全部决议而奋斗!

敬祝首长健康!敬祝大会全体同志健康!并附边洋五百元以表寸心!“保四”丁嘉峰

8月15日 日本投降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日本正式投降了!

院子里挤满了人群,都围着看号外。我挤过了人群,激动地看着号外的消息。这是八年抗战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多少民众在欢呼,人们欢快地畅谈着,分享胜利的喜悦,但我们要十分清楚,前面的路还很长。

我们应该更紧张地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收复失地!保卫根据地,制止内战。

9月10日 豹子川的狂欢夜

为庆祝9月2号日本正式签字投降,今日放假一天。

早饭后,由彭校长做时事报告,号召大家安心学习,加紧工作。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迎接新的战斗。

晚上广场上有演出,桦树皮的火光,照亮了人们喜悦的脸庞;狂热的锣鼓声,震撼着我们的心。夹杂着管弦乐,演员和观众一起在跳,也不讲究什么舞步了,又是跳又是扭,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表演之后,进行了游行,人们从四面八方,举着火炬一致高喊:抗战胜利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毛泽东同志万岁!朱总司令万岁!

9月18日 国耻纪念日

今天是东北沦陷14周年纪念日,而今年的“九一八”与往年不同,经过八年的抗战,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整个东北完全解放了,3000多万人民重见了天日。

闭目一想,在“九一八”国难时刻日寇炮轰沈阳城,蹂躏我们的文化古城北平和上海,南京的屠杀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伤痛!不错,胜利了,东北解放了,这是我们八年流血换来的胜利,同时也带来了更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继续奋斗吧!

9月20日 给战友的信

今天收到了一大队六队王子洪同志的离别信。

下面是我的回信。

王子洪同志:

9月11号的来信收到了,我很高兴听到了你的消息,但也很伤感和留恋,感谢你写给我的那份亲切的离别信,你对我的关切和爱护,我非常感激。你难以想象到,你对我的帮助和关怀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和先前说的一样,我们的友情是真诚的,不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因此我就没有什么客气话。至于你心中让我给你的“皮箱”提意见,这点实在惭愧,你是一个狠细心的人,工作日志、反省材料都写得很整齐,这样对自已的帮助很大,我还应该向你学习,望你还要坚持。我还有很多话想对你说,而今天只是表示对你离别的留念,最后希望我们有机会多通信。

至此你的战友丁嘉峰12月9号

附离别词:(留念)

子洪同志:

你这次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暂别了,愿你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地磨炼自己,成为工作中的骨干!

这次的离别可能是暂时的,三五月或许是三五年。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向,你工作中有魄力,但有时却很脆弱,望你能够多加注意。

亲切地握手你的战友:丁嘉峰

9月20日 秋收日记

又到了秋收季节,我们参加了割糜子,同学们挥舞着镰刀奋力地劳动着,我们响应郭队长的号召,快收、快打、快藏。而劳动也像火一般的燃烧,我们的口号是争取提前完成任务。

这里从前是荒凉的地方,由于我们的努力开拓,辛勤耕耘,才成为肥沃的良田,一条漫长的大山梁到处摇曳着成熟的糜子,向秋收的人们招手。

在紧张的收割当中,我们不觉得累,也许是忘掉了疲劳,大家争先恐后地干,第一天就完成了四天的收割任务。

9月27日 怎样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在劳动中抓紧空闲时间去学习,是每个人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提几个关于怎样利用时间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读报: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学习方法,过去我也是这样做的,但做得远不够。我们要充分利用休息时,吃饭中,下雨天,休息日等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去读报。

这里有一个困难:有些同志需要利用空闲时间做自己的事,我认为不矛盾。为了使大家都参加到学习中,以班排为单位,围坐在一起,由一个人读,大家听,精力要集中,防止开玩笑。至于读报人可以轮流担任,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这样既能避免总让一人读,还锻炼了大家读报的能力。

二、写日记:有的同志感到这是一个能力问题,有的感到没有材料可写,有的觉得每天劳动、学习,就已经很累了,因此要求不写或少写就高兴了。我认为这是愚蠢的想法,因为写得越多对自己越有帮助,这是自然的道理。我提出这样的办法:

一是上工前把日记本、笔、墨水带上,若嫌带着不方便也可不带,用铅笔写好草稿,或留心当天发生的主要事情,等到收工回去,在吃饭前后用几分钟就写起了,这点有的同志做了,应继续做下去;二是把报纸放在身边或口袋里,休息哨一吹就拿出来看或写;三是在收工的路上,几个人在一起,随走随谈或自己想怎样记日记,脑子里打一下草稿;四是看报纸上有什么特别新闻顺手记在小本子上,随时可以运用。

三、除了读报写日记外,还可以研究时事和复习数学,在劳动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研究。你一句我一句就得出了很好的结论。

总之,我们利用一切可能争取的时间、可能挤出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9月30日 学习彭校长的开幕词

早饭后,因雨不能工作。我们继续座谈“彭校长在校党代表大会的开幕词——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作风”,我觉得内容很好,对自己反省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将要点摘录下来,作为今后行动的指针。一、学习毛主席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25年党的经验的总结,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的结合。报告中所指出的方针是25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

二、学习毛主席谦虚的态度。在反省中要做到此点,必须放下自高自大的包袱,放下架子丢开面子,如果你只注意爱面子,结果反而没有面子。骄傲的态度是阻碍我们思想进步的头号敌人,值得我们警惕!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谦虚的态度,才能求得自己的进步,即使我们将来到了各个工作岗位上,也只有用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克服自己所遇到的障碍。

三、学习毛主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毛主席用通俗的话来说明“实事求是”,他告诉我们要讲真话,这个真话就是三条:一条是不要“吹”。我们有些同志不会做实际工作只爱“吹”,一种“吹”自己的功劳,一种“吹”自己的本事。另一种是只愿人家讲优点,不愿人家批评缺点,鼓励就喜欢,批评就不舒服;有的当面不吹,背地乱“吹”,吹和拍是不可分离的,吹的人必须喜欢人家拍他,吹的中间就有许多不是真话,这样就叫作不老实。

二条是不要“装”。“猪鼻子插葱——装象”,不懂装懂,他懂得很少,但张口便是马列主义,遇到实际问题便不能解决。他爱面子,不懂又不问,这也是一种不老实的态度,结果只是自己吃了亏。我们要做到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对。

三条是不要“偷”。偷就是偷人家的报告,结尾安上自己的名字,说自己是马列主义;还有一种是捡了人家的东西不还,给人家说是自己的。这都是不老实的人所为,因此毛主席要大家不要骄傲,不要急躁,不要轻浮;要严肃,要谨慎。

四、学习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向人民负责。毛主席讲:“每个共产党员一言一行应以是否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要求和利益,是否为广大人民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主席用最通俗的话概括了马列主义方法论,叫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要我们一切思想行动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群众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的归宿点。我们要有当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这是我们伟大的人格。

10月16日 收藏

刚收割完毕马上转入收藏工作。响应部首长的号召,两天半完成130多石粮食入仓工作。同学们干劲十足,然而工作并不是容易的,粮食要从山上背到山下,而且人手又少,同学们都克服了疲劳,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大家唱着歌儿又踏上豹子川的大道:

山高高,遍山绿,

水弯弯,林外绕,

道路伸得远,窑洞阳光照。

美丽山上走,野鸡嘎嘎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