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蛇饲养与繁育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8:25:01

点击下载

作者:陈宗刚,张洁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商品蛇饲养与繁育技术

商品蛇饲养与繁育技术试读:

前言

蛇类是野生动物中的一个大家族,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但由于对野生蛇类的乱捕滥杀,生境破坏,造成了野生蛇类数量的急剧减少,甚至有的珍稀蛇类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加之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蛇类保健品、工艺品和日用品的不断上市,乱捕滥杀蛇类的现象日趋严重。为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人工养蛇是保护野生蛇类,恢复珍稀和濒危野生蛇类数量的最有效手段。

蛇作为特种动物与其他畜禽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特点。要想把蛇喂好、养好、繁殖好、管理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掌握蛇类的生活习性,尽量满足和维持其野外的生活环境,变野生为家养、家繁。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养蛇技术,满足市场的需求,本书总结了大量养蛇技术资料,内容通俗易懂,融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初养蛇者认识、了解、养殖蛇类,加工蛇产品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资料,在此向作者致谢。限于本人经验,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第1章 概述

蛇属爬行动物,我国约有200种,其中有50余种有毒。蛇全身都是宝,其价值人所皆知。其皮、肉、血、胆、蛇干、蛇鞭、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特别是蛇毒是目前国内外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供不应求。

近些年,国家严格制止捕杀野生蛇类,但蛇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畅销,因而大力发展养蛇,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黄金事业”之一。第1节 我国蛇类的分类

我国现有蛇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诸省(区)。毒蛇的地理分布是以垂直分布来划分的,以沿海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较多。1000米以上山区较少,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基本上没有毒蛇分布。

由于蛇类的栖息繁衍与气温、大气湿度、植被、小动物(昆虫)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我国南方地区地处亚热带及温带,丘陵山地多,阳光、雨水充足,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河流湖泊纵横,蛇类赖以生存的小动物如鼠类、蛙类、鸟类资源相当丰富。蛇类可捕食的动物种类多,蛇的种类和数量也就随之增多。

一、生物学分类

目前,世界上已知并命名的动物种类超过200余万种。为了辨认、研究和利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科学家将其系统整理并分门别类,在分类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分类的方法,习惯上将其称为生物学分类方法。

蛇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蛇目。在蛇目中又分许多科,科以下分许多属,属以下又分种。我国分布的200多种蛇,分别隶属于8个科,即盲蛇科、蟒蛇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闪鳞蛇科、海蛇科和蝰蛇科。了解生物学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区别不同的蛇类,在人工养蛇和捕蛇中判断其生物学分类,在没有饲养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可参照分类相近的蛇类饲养技术资料进行饲养、利用和研究。

1.盲蛇科

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

2.蟒蛇科

蟒蛇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沙蟒分布于我国西北各地,为大型蛇类。

3.瘰鳞蛇科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

4.游蛇科

我国游蛇科蛇的种类很多,分布于南方各地。(1)陆栖类

①火赤链(赤蛇):分布于南北广大地区,较为常见,生活在田野及村庄附近。

②黑眉锦蛇(黄颌蛇):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喜欢在房屋内及其附近居住,在高山、草原、园地等处亦有其踪迹。

③颈棱蛇(伪蝮蛇):分布于南方各地,生活在高山草丛中。(2)树栖类

①过树蛇:分布于云南省和海南省,常栖息于树上,也有栖息于陆地者。

②翠青蛇(青竹标、小青、青蛇):分布在南方各省。(3)穴居类:分布在南方各地,高山、平原均有,喜穴居。(4)水生类

①水赤链游蛇(水游蛇):是南方各省常见的水生无毒蛇,生活在水田及沼泽地中。

②山溪后棱蛇:分布于南方的山地,生活于山洞中,喜潜在岩石、沙砾及腐烂植物下。

5.眼镜蛇科

我国最常见和最出名的眼镜蛇有两个属,即环蛇属和眼镜蛇属,它们都是陆栖类。(1)银环蛇(寸白蛇):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生活在平原与丘陵地带多水地域。(2)金环蛇(铁包金、黄金甲、金脚带):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等地,生活在丘陵、山地、水域附近。数量比银环蛇少。(3)眼镜蛇(梨头扑、饭铲头、扁颈蛇、吹风蛇等):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生活在丘陵的山坡、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4)眼镜王蛇(大扁颈蛇、大眼镜蛇、过山风等):该蛇数量少,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6.闪鳞蛇科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南方沿海各省。

7.海蛇科

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几省、自治区的近海,约有10属16种。

8.蝰蛇科

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台湾及东北、西北等地(区),有2属4种。

二、按唾液类型分类

因不同的蛇牙齿和唾液类型有较大差别,所以也有人按唾液类型进行分类。

一些蛇具有长而大的毒牙,在捕猎食饵时,能借毒牙将毒液注入所食动物体内,致使动物死亡,咬伤人类也能使人类致伤、致残或致死,习惯上人们称这类蛇为毒蛇。另一类蛇没有大的毒牙和毒腺,咬伤人类及饵料动物不具有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作用,习惯上将这类蛇称为无毒蛇。无毒蛇有盲蛇科、蟒蛇科、闪鳞蛇科。毒蛇的毒牙可分为前沟牙、后沟牙和管牙,前沟牙类有眼镜蛇科和海蛇科,后沟牙类有游蛇科的一部分,管牙类有蝮蛇科和蝰蛇科。

了解蛇的唾液类型分类方法,在养蛇生产中有利于开发蛇毒产品类型,提高养蛇效益,便于蛇伤的预防和治疗。

三、按栖息特点分类

蛇种类繁多,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海洋到陆地,从河流到高山,从平原到山区,甚至地下都有可供蛇类栖息的场所。蛇类的居住场地也很多,有洞栖、树栖、陆栖、淡水栖和海水栖。蛇的生活地域由许多因素决定,具体的有海拔高度、植被状况、水域条件、食物对象等。某种蛇类的分布地域是在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形态结构与其环境条件和生存方式相适应。

1.洞栖类

洞栖的蛇类大多数是一些比较原始和低等的中小型蛇类。它们的体形结构特点为头小,头骨连接牢固;口小,口的前方略向前突出;眼睛不发达,尾短;腹鳞有的未分化,有的不发达。洞栖的蛇类有盲蛇科、闪鳞蛇科等。洞栖的蛇类都是无毒蛇,它们一般在晚上或阴天到地面上活动。

2.树栖类

树栖的蛇类主要栖居在灌木丛或乔木上,其体形细长,适宜缠绕;眼睛较大,视觉相对发达;腹鳞宽大,两侧有侧棱。树栖的蛇类有后沟牙类毒蛇中的金花蛇、瘦绿蛇、纹花林蛇、繁花林蛇,管牙类毒蛇中的竹叶青和烙铁头也属于此类。

3.陆栖类

蛇类中的大多数都属陆栖类,这些陆栖蛇类体形特点是腹鳞多数宽且大,在地面上行动迅速,包括生活在山区的福建丽纹蛇、白头煌、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山烙铁头等毒蛇;生活在平原丘陵的金环蛇、银环蛇、蜂蛇、竹叶青等毒蛇;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无毒蛇沙蟒和后沟牙类毒蛇花条蛇等;在山区、平原及丘陵均有分布的如眼镜蛇、蝰蛇等。这些陆栖蛇类多是分布广泛的毒蛇。

4.淡水栖类

以淡水为栖息场所的蛇类主要是在淡水域内活动及觅食,这类蛇的典型代表为后沟牙类铅色水蛇、中国水蛇等。这些蛇生活在静水稻田或水塘中。这类蛇的体形特征是蛇体较粗短,尾部也较短,腹鳞不太发达,鼻孔位于吻部背侧。

5.海水栖类

海水栖类蛇一生都生活在海水里,主要是前沟牙类海蛇科毒蛇,这些海蛇大都是剧毒蛇。其体形特征为尾侧扁,鼻孔位于吻背,躯干略侧扁,腹鳞不发达,有的已退化消失。无毒蛇类中的痛鳞蛇也生活在沿海的河口地带,这种蛇的外形特征与海蛇相似。

了解蛇的栖息类型分类方法,可根据蛇的栖息特点,创造更接近其野生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养蛇技术和增加经济效益。

四、按经济分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蛇认识的不断深入,蛇的用途越来越广,有人提出了按经济用途分类的方法。从目前我国养蛇的具体情况来看,凡可药用、食用、观赏和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蛇均称为经济蛇类。当前国内各地较大规模集中饲养的蛇类,主要是具有养殖价值的经济类蛇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约有30多种,养殖的方式与方法也很多。从目前我国的具体状况来看,经济蛇类主要分为药用蛇、食用蛇、工业用蛇、观赏蛇和饲料蛇五大类。

1.药用蛇

药用蛇是指蛇的整体、部分器官、组织或蛇产品入药,可以用来治疗人类某些疾病的蛇类。药用蛇的种类比食用蛇种类相对要多一些。食用蛇讲究口味和营养,而药用蛇主要是看治疗疾病的效果,口味与营养则次之。目前,在我国可供药用的蛇约占总种数的一半左右,像尖吻蝮、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蟒蛇、钝尾两头蛇、三索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滑鼠蛇、灰鼠蛇、中国水蛇、青环海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赤链蛇、虎斑游蛇、红点锦蛇等都是著名的药用蛇。

2.食用蛇

食用蛇指可以直接被人类食用的蛇。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食用蛇的种类相对要少一些,只占蛇总种数的10%。供食用的蛇,首先其肉质对人类来说应有极佳的口味。其次,人们在食用蛇时,更多考虑的是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食用蛇一般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药用蛇大多也具有食用的价值。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保健食用蛇种逐渐被开发出来,食用蛇的类型将会越来越多,养蛇的经济效益将逐渐在蛇养殖中得以发展。

3.工业用蛇

工业用蛇指蛇体的全部或部分能够充当工业原料的蛇,目前主要用于制革和化妆品行业。蛇皮是指人工从蛇体剥离下来的表皮,也就是真皮。蛇皮的主要制品有手提袋、皮带、钱包、皮夹、表带之类的工艺日用品、乐器及装饰品。蛇皮产品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我国香港等地很受欢迎。皮用蛇一般都是体型较大的蛇,如蟒蛇、眼镜蛇、黑眉锦蛇、棕黑锦蛇、王锦蛇、百花锦蛇、滑鼠蛇、灰鼠蛇、乌梢蛇等。

4.观赏蛇

观赏蛇是指供人们观赏的蛇。根据观赏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生态观赏蛇和艺术观赏蛇。(1)生态观赏蛇:观赏蛇依据组织者的目的、经济能力、蛇类来源的不同,种类可多可少。例如,为了宣传毒蛇的危害和预防人们受到伤害,仅将重要的毒蛇展示在蛇箱或蛇馆中,所需也不过几种或十几种。若是为了全面了解中国蛇类形态分类等状况,可能就需将中国现有的200多种蛇统统集中在某个大型的蛇馆或蛇园中。因此,生态分类观赏蛇的种类多寡不一。(2)艺术观赏蛇:蛇种类较少,一般较常见的主要是眼镜蛇和一部分无毒蛇。艺术观赏蛇在进行艺术表演的时候,为了防止毒蛇对人的伤害,往往将其毒牙拔掉,以免发生意外。

5.饲料蛇

饲料蛇是指充当其他动物饲料的蛇类,用作饲料的蛇类,主要考虑来源方便和经济便宜。一般来说,以蛇充作动物饲料,主要是用于养蛇业。

蛇的食性极其复杂,一些蛇只吃种类很少的几种动物,有的却只嗜食某一种动物,也有一些却嗜食其他蛇,如银环蛇嗜食红点锦蛇,眼镜蛇嗜食崇安斜鳞蛇、玉斑锦蛇、金花蛇,尖吻蝮嗜食保氏水蛇,金环蛇嗜食白条锦蛇、红点锦蛇等。崇安斜鳞蛇、金花蛇、白条锦蛇、红点锦蛇等可以作为银环蛇、眼镜蛇、蕲蛇、金环蛇的饲料蛇。第2节 蛇类生物学特征

一、外部形态

众所周知,蛇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爬行动物。蛇体细长,体表被鳞片包覆,像盔甲一样保护着全身,不同种类的蛇各有其不同的体形特征。蛇类的体形大小相差十分悬殊,体重亦是如此。

蛇类的形体可分为头、颈(一般不明显)、躯干和尾。腹面的泄殖肛孔是躯干和尾的分界线。低等蛇类在肛孔两侧各有一呈爪状的、已经退化了的后肢残余。

蛇类的头较扁,躯干较长,尾部细长、侧扁或呈短柱状。蛇类没有四肢,它的四肢全部退化,依靠肋骨和腹鳞的活动来完成爬行和盘蜷。

蛇类的头部有一对鼻孔,位置在吻端两侧,具有呼吸功能。有一对眼睛,没有上下眼睑和角膜,只有一层透明的膜。蛇类没有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达的内耳和听骨。蛇类的舌没有味觉功能,由于蛇舌的不停伸缩,可以把空气中的化学物质黏附在蛇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顶部的锄鼻器而产生味觉,因此蛇舌起触觉作用。

蛇类的头呈椭圆形和三角形两种,绝大部分无毒蛇的头呈椭圆形。雌蛇的尾部短而细,当用两手指紧捏肛孔后端时,雌蛇的肛孔显得平凸。雄蛇的尾略长且粗,长有雄性标志——蛇鞭,亦称交接器,当用两手指紧捏肛孔后端时便会显露出来,这是雌雄蛇的主要区分点。

蛇类表面的色泽因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蛇类的鳞片色彩具有警戒作用,同时它又与蛇类所栖息的生存环境的主色调相近,从而具有保护色的功能。

二、内部结构

蛇体由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尿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组成。

1.皮肤系统

蛇类的皮肤系统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蛇体表鳞片是表皮的角质化产物,真皮由浅的疏松结缔组织、色素细胞以及深层的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蛇类皮肤色素细胞发达,不同种类的体色和斑纹亦不同。同时,每种蛇还具有固定的鳞片数,这是有别于其他蛇类的重要依据。蛇类的表皮一般是定期蜕换的,就是指蛇类蜕皮,其蜕皮的次数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生长较快的蛇每1~2个月蜕皮一次,大多数蛇类每年蜕皮2~4次。

人工养殖条件下,所养品种的蜕皮快慢,亦与养蛇技术、饲料配比、地理环境有关,这也是检验养殖技术的一个重要依据。

2.骨骼系统

蛇类的骨骼系统包括头骨、脊椎骨和肋骨三部分。头骨由脑质咽颅和皮颅组成,具有较大的活动性,使口腔张得很大,可达130°角,能吞食比头大的食物。蛇类的脊椎骨由212~232个锥体连接而成,多者可达500块。脊柱分成寰锥、枢锥、躯锥及尾锥四部分。寰锥与头骨的枕骨踝关节连接,能与头骨一起在枢锥的齿突上转动,增大了头部的灵活性。蛇类没有胸骨,其肋骨成对地附着在躯锥的锥体上,可达100~200块,这样既能支撑肢体,保护内脏,又便于灵活地运动和盘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支配腹鳞完成特殊的爬行动物。

3.肌肉系统

蛇类的肌肉系统包括头部肌肉、躯干部肌肉、尾部肌肉以及皮肌。头肌分布于头的背面、腹面、两侧以及眼的周围。躯干部的肌肉分为轴上肌及轴下肌。轴上肌位于脊椎骨的上面,轴下肌位于脊椎骨的下面,并有长肌和短肌之分。尾部肌肉结构基本与肌肉一样。蛇类肌肉系统中,皮肌发达且在完成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分布于躯干部的腹面,包括上肋和下肋皮肌。这些皮肌的收缩,可以改变蛇鳞的位置和肋骨的移动,以此来完成蛇类的爬行。

4.呼吸系统

蛇类的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头、气管和肺4个部分组成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蛇类的鼻腔包括内鼻孔、鼻腔和外鼻孔3部分。外鼻孔位于吻的两侧(水生种类的蛇则偏向背面,有利于露出水面呼吸);内鼻孔位于口腔前背壁面。在进行呼吸时,外界空气由外鼻孔进入鼻腔,再经内鼻孔与喉相通。

蛇类的喉头开口位于口腔底部的前方、蛇鞘的后方,由3块软骨组成。喉口为纵裂状,是气管的开口。蛇类吞取食物时,喉头常逸出口外,不致影响呼吸。蛇类的喉头没有声带,因此不会发声。但有的蛇,如眼镜蛇和眼镜王蛇,虽没有声带,在发怒时仍能发出“呼呼”的恐吓声,以威胁对方。这是由于躯干肌肉的紧张性在特定情况下骤然增强,能够把肺内贮存的空气快速压出,再经过肺部及气管,最后由较狭小的喉口吹出,当气流经过气管时,产生振动而形成声音,此声音源于口腔的共鸣。

蛇类的气管较长,约为食管的一半,是由许多不完全的软骨环构成的,软骨环的形状类似字母“C”。软骨环之间,靠膜性结缔组织相连接,背侧的缺损由结缔组织所填充,其后端与肺相通。自肺的前端开始,气管在背面的软骨环缺损处,有一条长沟与肺直接相通。气管沿着肺中线向后延伸,直到肺的前2/3处分叉,形成左右两只气管。其支气管极短,仅由几个软骨环组成,长度约1厘米。气管与支气管共为蛇类的呼吸通道。

蛇类的肺部一般呈长囊状,左右两肺差异颇大。绝大多数蛇类的左肺大大缩小,甚至完全消失,惟有蟒蛇和闪鳞蛇有一个机能性左肺,即使如此,其左肺也明显比右肺小。蛇类为弥补这一原始缺陷,一部分靠右肺向后延长,一部分靠气管形成的一个附加的呼吸面,即所谓的气管肺,来增强呼吸能力,完全正常呼吸。

蛇类的右肺比较发达,前端起于咽喉部,后端止于近胆囊处,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其右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占全肺长的2/5左右,其内壁有许多呈蜂窝状的肺泡,在肺泡上分布着无数微血管,为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其后部肺内壁光滑,无蜂窝状结缔组织,呈薄囊状,是贮存空气的场所。蛇类无胸骨,借助于肋骨运动,导致胸膜腔的扩大或缩小,从而吸进新鲜空气,排出肺脏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最终保持呼吸畅通。但肺的通气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要引起养蛇者的注意。

大多数蛇类是陆生蛇,多进行肺呼吸。但也有水生的,虽然蛇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但其皮肤也具有一定的气体交换功能。例如,海蛇中的长吻海蛇至少潜水至20米深度,它就是通过皮肤排出二氧化碳,来进行气体交换,保证正常呼吸的。

5.消化系统

蛇类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消化道随着身体的结构形成一根笔直的管子,由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泄殖肛腔、泄殖肛孔、肝、胰等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其中消化腺包括肝、胰、毒腺、唇腺等。蛇类的消化管起于口腔,止于泄殖肛孔,是一条既长而各部位的口径又具有一定差异的长管,这样有利于蛇的消化和吸收,不会妨碍消化道内食物的蠕动,其伸缩性极强,故蛇一次性可以吞吃大量的食物。

蛇类的口腔位于上、下颌之间的空腔,由舌和齿构成。蛇齿数量较多,着生于上颌骨、腭骨、翼骨和齿骨上,并有分化。口腔是蛇类进食消化的“第一站”。

蛇类的食道长而直,约为体长的1/2。其内壁具有明显的纵形皱褶,前端与口腔相连,食道壁较厚具有极强的伸缩力。因此,蛇的食道可以通过较大的食物。

蛇类的胃是消化道中最大的膨胀部分,呈直管状,其长度约为食道的1/4。蛇胃的肌肉也比食道发达。胃的内壁可见粗大的纵囊,伸缩性很强。蛇的消化过程比较缓慢,故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一般多为7~10天。

蛇类胃的后部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相连。十二指肠短而直,长度仅1厘米左右,蛇胆汁和胰液分泌到十二指肠。回肠略弯曲,总长度与食管大约相等,其前后分别与十二指肠和大肠相连,呈左右来回状盘曲在蛇体的腹部,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蛇类的小肠比较细小,肠壁也轻薄,但比食道厚,有发达的肌肉与黏膜层,以增加小肠消化与吸收的面积。

蛇类的直肠位于小肠以下,状短粗,其长度大约为食道的1/10,直肠的末端是泄殖肛腔。

蛇类的泄殖肛腔是大肠、输精管(输卵管)、输尿管、交接器共同开口的地方,故蛇的屎尿不分,排泄物及食物的残渣常混成半液状的物质,经由泄殖肛孔排出体外,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

蛇类的消化腺亦称为毒腺,为毒蛇所特有。一般位于眼的后下方,口角的上方,上颌的外侧。毒腺的大小与蛇的种类和蛇体的大小以及全长成正比。蛇腺导管与蛇毒前部向前延伸形成,是与毒牙基部连接的管道。所有的毒蛇都有口腔黏液腺,它的这些黏液,不仅可以湿润食物,更主要的是毒腺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多种腺体,亦称为消化液。

6.循环系统

蛇类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动脉和静脉等组成的,负责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物质。

蛇类的心脏位于体腔前部,但不同种类的蛇的心脏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蛇的心脏分为心耳(相当于心房)和心室。心耳又分为左心耳、右心耳,身体各部分新陈代谢回来的浊血经静脉窦流入右心耳,而左心耳接受由肺静脉回来的干净血液。蛇的心室还没有完全分隔开,所以心室的血也仍有部分浑浊不清,但属正常。

蛇类的血管也有动脉、静脉之分,凡离开心脏的血管称为动脉,而回到心脏的血管称静脉。从心脏分出的有三条动脉干,即左大动脉弓、右大动脉弓及肺动脉。静脉主要由体部前段会向心脏的前腔静脉和体部后端会向心脏的后腔静脉,汇经静脉窦流入右心耳。

7.尿殖系统

蛇类的尿殖系统包括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

蛇类的泌尿系统包括一对肾脏和输尿管。其肾脏属于后肾,位于体腔后部,呈长形,色为赤褐或棕红色,是蛇类体内成对器官最大的一对。两肾位置交错,右肾较左肾位置略前,同时也长于左肾。在每个肾脏内侧的前方,分别由1个输尿管向后延伸,直达泄殖肛腔。在雄蛇体内,左右输尿管再将入尿殖肛腔的地方,分别与左右输精管合并,开口于尿殖肛腔前部的背壁。在雌蛇体内,左、右输尿管分别开口于尿殖肛腔中部的背壁,不与输卵管合并。其臭腺位于尾基部,有1对,呈长囊状,开口位于尿殖肛腔后外侧缘。在发情期分泌特殊气味的分泌物,以此招引雄蛇进行逐偶和交配。蛇类无膀胱,屎尿一同经过尿殖肛孔排出体外。

蛇类的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包括雄性生殖系统和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交接器(半阴茎)和臭腺所组成,左、右各一个。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及臭腺各一对。

8.神经系统

蛇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构成,是蛇类的支配系统。外周神经由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

蛇类神经系统不发达,但应急反应比较灵敏,已能适应各种比较高级的活动。

9.感觉系统

蛇类的感觉系统由眼、耳的柱骨、内耳、颊窝、舌、锄鼻器和鼻组成。感觉器官的功能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再通过神经冲动,完成感觉功能。

蛇类的眼睛看似明亮有神,但是视力却很弱,是个十足的“近视眼”。这是因为蛇的双眼着生于头的两侧,能够达到的可调节视野重叠范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蛇的视力很差,几乎1米以外的物体很难看见。再者,蛇的眼后没有视凹,直接导致视力不敏锐,尤其对静止的物体更是视而不见。它只能辨认距离很近的活动物体,这就是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饲养的大部分毒蛇不吃已死食物的主要原因。

另外,蛇的眼睛与其他脊柱动物相比,其构造是比较特别的。蛇类没有眼睑,眼球不能转动。蛇的眼睛没有角膜,是由一块固定的、透明的环状鳞片保护起来的。这块环状护眼鳞片,同其他鳞片一起蜕皮,一起更新。因此,蛇的眼睛不能闭合,就是睡觉或死了也给人一种睁着眼的感觉。

蛇类视力最弱的时候,是在蜕皮前期。它的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和时期就要更新蜕皮,其表皮会在几天内变成粗糙的乳白色。

这时候的蛇几乎完全变成了瞎子,直到表皮完全蜕去,蛇才恢复原来那点可怜的“弱视力”。

蛇既是瞎子也是聋子,这是因为它没有外耳、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故听不见周围传来的声音。但是蛇有发达的听骨和内耳,能十分敏锐地接受地面振动传来的声波刺激,所以人或动物在地上行走时或用棍棒敲打地面的声音,能把蛇驱赶走。

蛇的嗅觉是比较发达的,它的主要嗅觉器官是由锄鼻器和生长在口腔内的舌头共同组成。蛇的锄鼻器有一对,位于口腔顶部腭骨前方深凹处,通过嗅觉神经与脑神经相连。但是锄鼻器并不与外界相通,要实现它的嗅觉功能,必须借助于舌头。蛇的舌头又叫“蛇信子”,细长有分叉,总是不停地吞吐着,特别是在爬行的时候,舌头吞吐得更快,样子令人畏惧,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有毒器官,实际上它并没有毒。舌头的基部有舌鞘,鞘内可以容装整条舌头,当舌鞘收缩时,舌头迅速从鞘内弹出。所以,蛇不用张口即可以吐舌。蛇的舌头尖上有丰富的黏液和许多敏感物质,起触觉和味觉的双重功能。

蛇类虽然不是惟一的无足动物,但无疑却是无足爬行动物中最出色的种类。蛇无足,行动却自如、快速、敏捷,这是因为蛇的整个身体都是运动器官。因蛇的脊椎骨很多,且短而宽,每个脊椎骨都与肌肉和鳞片相连,并且相邻的脊椎骨可相对上下弯曲28°,左右摆动50°,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蛇独特的缠绕功能。再者,蛇脊柱两侧各有一组肌肉,一侧收缩时,另一侧舒张,这种一张一弛的波浪式运动能从头至尾在身体两侧及相反位置传递。如果这种波浪式运动在传递过程中没有遇到阻碍物,这些肌肉活动所形成的弯曲就会毫无阻力地通过全身;但如果地面凹凸不平或坎坷狭窄,蛇的弯曲运动就会受到干扰,并在每一处身体接触点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便是蛇向前运动的推动力。若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或地板砖上,蛇就不那么爬行自如了。蛇的脊椎骨在活动时也会受到一定角度的限制,这使它转弯和掉头都会受到影响,爬行速度自然慢了许多。

大多数蛇类的最快爬行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有几种速度较快的蛇,约每小时6千米,与人类步行的速度差不多。爬行动物较快的蛇非乌梢蛇莫属,爬行较慢的有蝮蛇、赤链蛇。

蝮蛇科的毒蛇,如蝮蛇、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等,在头部两侧鼻孔与眼之间各有一凹陷,称为“颊窝”。颊窝系上颌骨的深凹,前宽后窄呈三角形,有一颊窝膜把它分成里外两部分,外面由一个小孔与空气接触。薄膜上布满神经末梢,对红外线特别敏感,故又被称为“热感应器”。能辨别来自辐射面小于0.1~0.3℃的温差变化,并且能准确地确定方位,这对于它们寻找食物和御敌有着重要作用,这种独特结构,在夏秋两季凉爽的晚间更显优越性,因此时猎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更大。蟒科的部分种类在唇部有唇窝,也是热测位器。蝰科中的某些种类在鼻孔上方有小窝,其神经分布与颊窝相似。

颊窝不仅有助于蛇类觅食和躲避天敌,而且更有利于雄蛇求偶,找寻同种雌蛇交配。具有颊窝的毒蛇有扑明火的习性,所以夜间明火照明在野外行走或捕蛇应特别小心,以免被咬伤。

三、生活习性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温暖,适宜蛇类的生长。蛇类的生活环境与其所栖息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既统一又协调的整体,研究、探讨蛇类的生活习性,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存条件及其生活方式,更重要的还在于掌握蛇类的生活习性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为人工养殖、综合开发、利用蛇类打好基础。

蛇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反应比较敏感。体温高时,代谢率高,活动频繁;体温低时,代谢率低,活动减弱。炎夏的酷暑,它们喜欢在树阴、草丛、溪旁等阴凉场所生活栖息;从秋季到冬季,逐渐进入到“冬眠”期。在我国北方,蛇类进入冬眠期要略早一些,约在10月中下旬;而在南方,则在11月、甚至12月蛇才进入冬眠,这时它们往往是几十条甚至成百条群集在位于高燥处的洞穴里或树洞里蛰伏过冬。春天来临的时候,气温逐渐上升,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蛇类便逐渐苏醒过来,逐步开始活动,这便是蛇类的出蛰。北方的蛇出蛰晚些,约在4月上中旬;南方的蛇出蛰较早些,约在3月初至4月初。

毒蛇依其昼夜活动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第二类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蛇类。第三类为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蛇类。

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受光线的影响要大得多。如昼行性的眼镜蛇,在十分炎热的夏天,经常在夜间出现;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温天气,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很少。一般来说,蛇类活动较适宜的温度是20~30℃。当气温在25~32℃左右,出窝活动较为频繁;气温下降到10~13℃时,蛇会本能地寻找温暖场所;33℃以上,便寻找阴凉的地方或爬到水池、水沟中浸泡纳凉。初春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气温上升到18℃以上时,蛇喜欢在中午出窝晒太阳;夏季暴雨过后,尤其是晚间,蛇出窝透气的特别多,几乎是倾巢而出。若环境温度在-5℃以下或45℃以上,蛇类1小时之内就会死亡。此外,蛇类还怕风怕雨,大风天或下大雨天蛇几乎不出洞。更有趣的是,生活在热带的蛇不单在冬季“冬眠”,而且在炎热干旱的夏季亦需进行“休眠”,动物学上称之为“夏眠”。

其他时间如白天“反常”出来的蛇,大多是体弱或有病的蛇,应抓紧隔离治疗。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少数健康的公蛇也喜欢白天出窝活动。健康蛇与病蛇从外观上看是很容易分辨的。

四、摄食习性

蛇类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活食,极少数蛇类食死的动物。由于蛇类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体型大小各异,处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其捕食的食物亦大不相同。

生物学家根据蛇类捕食品种的多少,将其细分为狭食性蛇类和广食性蛇类两大类。无论是广食性蛇类还是狭食性蛇类,它们均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1.采食均是整吞

蛇在捕食时,不是将咬住的动物咬碎后一口一口地往下吞咽,而是整体吞食。但它并不因吞吃巨食而引起窒息,这是因为蛇的喉头一直前伸至下颌边缘,可以随时顺利地进行闭口呼吸,根本不受吞食大体食物的影响。如果它捕到较大动物难以吞咽时,便用自己细长身体的前半部把动物缠绕并挤压变细后再慢慢吞食。毒蛇因为生有毒牙,它们捕食较无毒蛇容易些,捕到食物后,立即把毒液注入被捕获的动物体内或咬住后稍等片刻,一般猎物被咬后2~3分钟即中毒死亡;再从容不迫地从头部开始吞食,也有从咬获部位开始吞食的情况,如虎斑蛇、赤链蛇等。蛇类的消化能力很强,只有动物的毛、羽及角不能消化,从大便中排出。有毒蛇的毒液中含有多种酶,能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所以它比无毒蛇的食量大一些,食物消化的间隔时间也比无毒蛇提前许多。

2.个别蛇吃“腐”食

绝大多数蛇类只捕食活的小动物,对已死动物是不予理睬的。仅有个别蛇类除吞吃活体动物外,还喜欢吞食“腐臭”的动物尸体,如赤链蛇。人工养殖条件下,是不赞成让蛇吃“腐”食的,以防引发肠炎。

3.因环境“择”食

由于蛇类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大部分野生蛇类喜食各种活体的小动物,但在饥饿时绝大部分蛇类都有吞食同类或别种蛇类的习性,尤其是成年蛇会吞食其幼仔。各种不同种类的蛇,所吃的食物是有区别的,一般根据它所捕食动物的品种将其分为广食性蛇类和狭食性蛇类两大类。狭食性蛇类仅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如眼睛王蛇只吃蛇和蜥蜴;翠青蛇只吃蚯蚓和昆虫;乌梢蛇只吃青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驯化也吃泥鳅和小白鼠);还有一种只吃鸟蛋的食蛋蛇。广食性蛇类大多在地面栖居,捕食的范围大,食源也较广泛,如赤链蛇吃杂鱼、青蛙、蟾蜍、小鸡雏、蜥蜴、鸟及蛇,还吃部分死食;灰鼠蛇既食蜥蜴、蛙、昆虫,又爱捕食鸟、鼠和其他蛇类。眼镜蛇除吃上述食物外还吃鸟蛋。

蛇的食物种类并非固定不变,究竟以何类食物为主,与它们所栖息的环境和分布区域有关,如草原蝰在春季以食蜥蜴为主,到夏季蝗虫多时则主食蝗虫。赤链蛇在野外以食蛙、食蛇为主,人工饲养时投喂泥鳅仍能摄食。但人工养殖条件下只能根据它的主要食性喂些力所能及的食饵,如蛙类、鼠类、鱼类、禽蛋及水中游蛇等。限于人工养殖的蛇不如野生蛇天然食饵丰富的缘故,在养蛇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所养蛇类的食性,投放它们喜食的食物,尽量达到其营养所需。

4.采食随着季节“变”

大多数蛇类的采食结构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季节不同,蛇采食的食物品种和数量也不同,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原来可采食的动物已长大或没有了,只能选择其他动物来饱腹。再者,不同季节蛇类活动的时间也因所采食动物的活动时间而改变,如乌梢蛇便随着蛙类上岸活动空间而调整自己的捕食时间。春天因蛙类处在交配期,在岸上的时间比较长,乌梢蛇便全天采食;夏季天热,蛙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量大,乌梢蛇吃食便改在“一早一晚”;秋季乌梢蛇也是随蛙类活动而改变捕食时间的。

5.成蛇、幼蛇的食性差异大

有的蛇类,成蛇和幼蛇在食性上的差异比较大,如极北蝰和蝮蛇,成蛇以鼠类为食,幼蛇则食各种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小动物。

6.消化快慢有区别

蛇类消化食物的速度快慢与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在正常情况和一定的温差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蛇的消化速度越快;反之则相反。其进食频率亦与消化快慢有直接关系。另外,蛇类的消化能力非常强,无论吞食什么动物都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只有鸟羽、蛋壳和兽毛不能消化,随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不会造成消化不良。

7.蛇离不开水

众所周知,蛇类的耐饥饿能力比较强,常常可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吃食物也不至于饿死(只是不死而已,健康状况则谈不上)。但蛇类一般都是嗜水动物,除沙蟒、花条蛇等荒漠上生活的蛇类不需要额外饮水外,其余蛇类都需要适量饮水。有水无食的情况下,蛇类耐饥饿的时间相当长;无食又无水的话,蛇类耐饥饿程度则会大大缩短。蛇类蜕皮也需一定的水分,因干燥而蜕不下皮的蛇类,喜欢潜在水中浸泡,离水后很快就能轻松蜕皮。

8.蜕皮时捕食有异

蛇类蜕皮时,陆地生活和树栖生活的蛇类均停止捕食,而穴居生活和半水栖生活的蛇类则照常捕食。这是因为前者觅食以嗅觉为主,视觉为辅,蜕皮时对嗅觉没什么影响,因此会照样捕食,与平时没什么两样。

五、活动规律

毒蛇的活动规律跟无毒蛇一样,也是因地域和种类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喜欢白天觅食活动,如眼镜蛇、眼睛王蛇等,蛇类学家称之为昼行性蛇类;有的喜欢昼伏夜出,如金环蛇、银环蛇、赤链蛇等白天怕强光,喜欢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称之为夜行性蛇类;有的喜欢在弱光下活动,常在清晨、傍晚和阴雨天出来活动觅食,如蝮蛇、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等,称之为晨昏性蛇类。

毒蛇的具体活动时间还与所捕食对象的活动时间相关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蝮蛇,多于傍晚前后捕食蛙类和鼠类;但“蛇岛”蝮蛇则于白天在向阳的树枝上等候捕食鸟类;新疆西部的蝮蛇也常于白天捕食蜥蜴。

蛇类活动又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每年3月中旬(惊蛰至清明),由冬眠转为复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是捕蛇的好季节。4~5月(清明至小满),蛇活动增强,四处觅食,是蜕皮交配的季节,但爬行速度较慢,是捕蛇的极好季节。6月(小满至夏至之前),蛇活动频繁,经常外出觅食、饮水或洗澡。7~8月(小暑至处暑前),是气温最高的月份,蛇多数早晚和夜间出来活动觅食。9~10月(白露至霜降前),又是蛇活动较频繁的季节,通过大量捕食来增加体内营养的贮备,为冬季御寒或冬眠打下基础。11月(霜降)以后,当气温下降至13℃以下时,蛇类陆续进洞冬眠。

后沟牙类毒蛇隶属游蛇科,是介于毒蛇和无毒蛇的中间种类,此类蛇多属中小型蛇类,故人工饲养多以体型稍大的赤链蛇、虎斑蛇为重点饲养对象。这两种蛇的生活规律也是介于毒蛇和无毒蛇之间,如虎斑游蛇,多于暴雨或阵雨过后倾巢出动,大量捕食;有些性急的捕食后不管是不是头部,则一味地往口腔内硬吞。赤链蛇属于夜间活动的蛇类,多在晚8时以后出窝活动、觅食,一直到次日凌晨东方发白之时再返回原洞;此蛇白天很少活动,若发现白天有在窝外活动的多为病蛇,应引起注意。

六、生长与繁殖特性

1.蛇类的生长

许多动物幼年时期生长较快,在达到性成熟时,就已生长到该物种的固定大小,以后则停止生长。而蛇类则不同,它在幼年时生长最快,以后的长势逐渐减缓,性成熟后仍然继续生长。也就是说蛇在从幼蛇到成蛇的生长过程中,是间断的、分阶段的生长。一般幼蛇的生长速度快于成蛇,而年轻的成蛇又快于年老的成蛇。幼蛇只要经过1~3年就可以达到性成熟。影响蛇生长速度的因素很多,如蛇的种类、温度、光照、食物、环境和水分等,而同一种蛇因性别的或个体的不同,其生长速度也有差别。以温度为例,在蛇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则蛇类生长快,反之较慢一些。这是因为温度直接影响代谢率及觅食和捕食频率,而且也间接影响与生长有关的内分泌系统。光线的强弱则主要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生长速度。食物及水是影响蛇类生长的关键性物质因素。环境是否适宜是直接影响蛇类正常生存的条件之一。

蛇类与其他家禽、家畜相比,长势比较缓慢,年增重仅0.1~0.5千克(蟒蛇除外)。蛇类不但有长达半年之久的冬眠期和一个短暂的夏眠阶段;加之出蛰前后还有一个只喝水不吃食的缓冲期,全年进食时间只有短暂的4~6个月,进食时间也不是每天一次,而是5~7天方才进食一次,并且进食量很少,这就是蛇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从蛇类的性机能发育而言,蛇出生后1~3年性器官发育成熟,具有寻偶交配的要求和繁殖能力。但是具体到每种蛇个体发育成熟的早晚,又受种类、生存环境、性别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雌蛇较雄蛇性成熟早,大型蛇比小型蛇成熟快,南方蛇比北方蛇要早。在我国南方,个别长势快、发育好的蛇,只需13~18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

大部分毒蛇的生长发育要比无毒蛇慢,毒蛇达到性成熟至少要2年;一些长势较快的无毒蛇只需1年多即达到性成熟。人工养殖的毒蛇则需经过2~3年,才能达到发育成熟。蛇毒是毒蛇的消化物质,起促进消化的作用,无节制地频繁采毒,必会导致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严重的还会引发口腔炎,使蛇类正常的捕食、吞咽受阻,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工养殖的毒蛇更是远远落后于无毒蛇,不如其长势快、发育好。

2.蛇类的蜕皮

伴随着生长,因其原来的表皮已包覆不了日益增大的躯体,表皮便会老化成角质膜,在激素作用的控制下,以蜕皮的形式蜕下来,于是就出现了蜕皮现象。新表皮早在角质膜还未脱离蛇体时便已形成。蛇蜕下来的皮叫“蛇蜕”,中医上称之为“龙衣”,是上好的纯天然动物药材。

蛇类蜕皮时,身体呈半僵状态,先从吻端(唇部)把上、下颌的表皮磨破一处裂缝,然后从头至尾逐渐向后翻蜕,直至从新表皮的末端完全蜕出一条完整的长躯壳。蛇类在蜕皮时,大多借助于粗糙的地面、树干、建筑物或蛇窝的拐角处、砖石瓦块的不断摩擦而进行。健康蛇蜕皮时间是很短暂的,关键是磨开唇部的那层表皮。若唇部表皮磨破顺利的话,后面的蜕皮动作只需几分钟即可,个别的还不足1分钟,只需经过一处障碍物便会完全蜕下来。在每年的春季,特别是北方省(区),由于天气干旱,要格外注意。其次是处在孕期的孕蛇,因其身体后部明显变粗膨大,正常的蜕皮至此部位便会严重受阻,继而出现蜕皮难现象。此季应经常进入蛇场,及时观察孕蛇的蜕皮情况,一旦发现蜕皮受阻,应人工帮助蜕皮,尽量减少由蜕皮不畅引发的蛇类死亡损失。不健康的蛇蜕皮就慢多了,有时需要耗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会蜕脱下来,且蜕皮也不是很完整,并且是间断性地往下蜕,多呈碎片状。蜕皮的完整与破损程度,也是检验蛇类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养殖状态下蛇类在出蛰后和入蛰前都有一次集中蜕皮,其余时间依据身体状况行间断性蜕皮。

成年蛇类一般每年蜕皮3次左右,少数达到4次;幼年的蛇类生长速度快,蜕皮的次数较多,一般仔蛇和幼蛇每年可蜕皮4~5次或更多,平均32~45天蜕皮一次;冬季蛇类既不进食也不蜕皮。影响蛇类蜕皮次数的因素很多,食物丰富时,其生长速度较快,蜕皮次数也多。另外,蛇类栖息处的湿度及环境与蛇类蜕皮也有密切关系。

总之,蛇类蜕皮与生长是成正比的。

3.蛇类的繁殖

蛇类是雌雄异体行体内受精,繁殖分为卵生或卵胎生。蛇的雌雄两性在外部形态上区别不是很明显。雌蛇的体内有卵巢、输卵管,输卵管上端连于卵巢,下端开口于泄殖腔。雄蛇有成对的交接器(半阴茎)位于泄殖腔两侧,平时缩在泄殖腔内,在交配时突出泄殖腔外插入雌蛇体内输送精子,使雌蛇体内成熟的卵受精,成为受精卵。有的雌蛇输卵管后端还具有“子宫”的作用存留受精卵,等胚胞发育成幼蛇后再生产下来,称为卵胎生。一般生活于高原地区或水中的蛇,其繁殖方式多为卵胎生。

雄蛇虽然有两个交接器,但每次交配只能使用一个,另一个留作下次交配时再用。因此一条雄蛇可以与几条、甚至多达40条雌蛇进行交配。但通常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雌雄蛇的比例应在10:1或10:2左右比较适宜。另外,雌蛇输卵管有贮存雄蛇精子的功能,雌蛇一旦与雄蛇交配后,即使几年未与雄蛇交配,也可以连续产下受精卵。据有关资料报道,实验室的雌雄一经交配后,便分别隔离喂养,雌蛇能连续4~6年产下受精卵,但在人工孵化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未受精卵,从而使孵化出壳率有所下降。孵化出的幼蛇吃食、生长均很正常。据观察,一条雌蛇一经交配后,便不再与其他雄蛇交配。所以,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雄蛇的数量。蛇的生殖情况见表1-1。

蛇类的嗅觉在逐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蛇的交配季节,雌蛇的皮肤和尾基嗅腺能分泌出一种特有的强烈气味,雄蛇可跟踪气味找到雌蛇进行交配。春天蛇出蛰后,雌雄蛇往往就在冬眠场所附近进行交配,然后才分开各自寻食。各种蛇类在交配期间情绪格外暴躁、凶猛,对外来的惊扰会给予猛烈的攻击,在这期间饲养人员应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

蛇类的产卵或产仔量一般由种类、年龄、身体大小决定。大多情况下,较大型的蛇产卵或产仔多于小型种类的蛇;健康、体大的青年蛇明显多于不健康、体型小的年老或年幼的蛇。雌蛇大多为多产,它们一般产卵或产仔十几枚(条)左右,产卵最多的是蟒蛇,一次多达100枚以上;产卵最少的是盲蛇,每次只产2枚。少数蛇类有护卵、孵卵的习性,如五步蛇、眼镜王蛇等。这类蛇产完卵后就伏于卵上,自此以后除离巢饮水外,一直待到幼蛇孵出为止。而绝大多数蛇类则把卵产于它认为合适的地方便离去,任由蛇卵自然孵化出幼蛇。

七、蛇类的寿命

不同蛇类的寿命各不相同,主要与种类或生活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小型蛇类的寿命在2~5年,中型蛇类在5~12年,大型蛇类在10~20年,蟒蛇可活到30~40年,甚至更长。但蛇类在野生状态下,由于栖居环境不稳定,食物有时短缺,加之天敌和疾病的严重危害,其寿命不如人工养殖条件下长。

因毒蛇的生长发育均慢于无毒蛇,故毒蛇比无毒蛇的寿命长(蟒蛇除外)。如无毒蛇中的乌梢蛇,虽然体较肥大,但其寿命只有蝮蛇的一半。人工养殖条件下的蝮蛇寿命7~12年,最高记录超过15年。再如体长、个大的滑鼠蛇和灰鼠蛇,其寿命比竹叶青要短得多。第3节 人工养殖的主要蛇种

目前完全适合人工养殖的蛇类还不是太多,只有20多个品种,其中既有毒蛇,也有无毒蛇。毒蛇约占1/3,如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尖吻蝮)、蝮蛇、海蛇等。无毒蛇的可择性比较大,约占2/3,如王锦蛇、黑眉锦蛇、棕黑锦蛇、乌梢蛇、灰鼠蛇、三索锦蛇、百花锦蛇、玉斑锦蛇、黄脊游蛇和蟒蛇等。但蟒蛇被列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目前只限于有保护能力的科研单位、动物园及有条件的大型养殖厂养殖,普通农户暂时还不能养殖蟒蛇。

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是不够全面的。虽然蝮亚科、蝰亚科的毒蛇头部的确呈明显的三角形,但海蛇科及眼镜科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却呈三角形。五步蛇、蝮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注意,却是毒蛇。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1)毒牙: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长而大。(2)毒腺: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3)毒液管:毒液管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一、毒蛇类

1.眼镜蛇

眼镜蛇(图1-1)俗称扁颈蛇、饭铲头、吹风蛇等,为混合毒型毒蛇。国内分布于安徽、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湾、贵州、云南、四川、海南、江西等省(区)。图1-1 眼镜蛇

眼镜蛇成蛇全长1~2米,最长者可达2米以上。头部椭圆形,全身背面黑色或黑褐色,体及尾背常有均匀相间的黄白色细横纹,幼蛇尤为明显,头腹及体前腹面黄白色,颈腹有一黑色宽横纹,在其前方两侧各有一黑色点斑,体中段之后的腹面逐渐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当被激怒或受惊吓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膨大(因颈部有一对白色眼镜状环状纹显露而得名眼镜蛇),并发出“呼呼”声音,有时甚至喷出毒液。常栖息于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稻田、公路和住宅附近。眼镜蛇食性很广,能吃蛇类、鱼类和蛙类,也食鸟及鸟蛋、蜥蜴等。夏季暴雨后常爬进住宅觅食鼠类,由此造成的伤害较多。眼镜蛇属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该蛇对高温耐受性较强,喜晒太阳,常发现它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但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差,冬天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卵生,5~6月交配,6~8月产卵,每产7~19枚,孵化期50天左右。

2.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图1-2)俗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过山风等,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剧毒蛇。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海南、西藏、四川等省(区)。图1-2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成蛇全长一般1.5~4米,最长可达6米,形态与眼镜蛇相似。顶鳞之后有一对大枕鳞,这是最明显的特征。颈部膨扁时不呈眼镜状斑纹,而是“∧”形的白色斑。背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头和体前端腹面土黄色,体后段灰褐色,具黑色线状斑纹。幼体色斑不一样,头背有4条浅色横纹,分别在吻部、眼的前后及头后。体背黑色,具有窄的褐色横斑。该蛇与眼镜蛇同具一特性,受惊动时颈部膨大呈扁平状,并竖起前1/3身体略向后仰,头平直向前,并出发“呼呼”声向目的物冲击。有时可喷射毒液,可达4~5米远,应加以注意。常生活于平原至海拔1000~2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善攀爬树木,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有时在水边或桥旁出现,或隐藏在岩缝和树洞内。眼镜王蛇属昼行性蛇类,性凶狠,有追捕人畜的习性。此蛇食性较单一,主食蛇类和蜥蜴类,也吃鸟类及鼠类。卵生,每产21~40枚,多者达50枚。雌蛇有护卵习性,有时雄蛇也参与护卵。

3.金环蛇

金环蛇(图1-3)俗称黄金甲、铁包金、金脚带,是与银环蛇类似的剧毒蛇。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图1-3 金环蛇

金环蛇成蛇体躯粗大,一般长1~1.6米。头椭圆形,略大于颈部,通身有黑黄相间的环纹,黑环与黄环接近等宽,宽大的环纹围绕背腹面一周。背脊显著隆起,背正中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尾较短,末端钝圆。背鳞通身15行有别于其他无毒蛇。金环蛇主要栖息于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丛林中,近水域的塘边,溪沟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系夜行性蛇类,黄昏后出洞捕食其他蛇类,偶尔吃蛇卵、鱼、蛙、鼠类等。白天多不活动,常盘蜷着身体把头钻在身下。此蛇怕见光线,不主动攻击人畜,性温顺,故少见有蛇伤病例,但幼蛇较凶猛、活跃。卵生,每产8~12枚,多产于落叶堆或洞穴内,雌蛇有护卵习性。

4.银环蛇

银环蛇(图1-4)俗称寸白蛇、竹节蛇、金钱白花蛇、银包铁等,是当前人工养殖的主要蛇种。其主要产品为7日龄的幼蛇,经过加工之后入药,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浙江、贵州、云南、四川、安徽、湖北、海南等省(区)。图1-4 银环蛇

银环蛇成蛇体长达1米以上,头椭圆形,略大于颈部,吻端钝圆,眼较小。体背黑白横纹相间,白横纹较黑横纹细窄,腹面白色。背鳞平滑,背中央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肛鳞整齐,尾下鳞单行。尾较长,尾端较尖细。这些特征可与其他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蛇相区别。多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在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堆附近、山脚、路旁、田埂、河沿鱼塘旁边、倒塌较久的土房子下、石堆下面、山区住宅附近或菜园以及墙角根都曾发现。系夜行性蛇类,尤以上半夜活动更为频繁,深夜或黎明前才返回洞内。秋末中午和闷热天阵雨后的白天也外出捕食活动。生活环境的最佳温度为26~30℃,11月中旬开始冬眠,翌年4月底5月初才出蛰,爱群聚越冬。5~8月产卵,产卵数一般5~15枚,多者达20枚,生长3年后达到性成熟。食性广,以鱼、蛙、蜥蜴、蛇类及鼠类为食,尤好食泥鳅和鳝鱼。该蛇性怯,但行动敏感,人稍惊动,会采取袭击动作,并易张口咬人。

5.蝮蛇

蝮蛇(图1-5)俗称土球子、七寸子、地扁蛇等。我国主要有白眉蝮短尾亚种和白眉蝮乌苏里亚种。短尾亚种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辽宁(南部)、陕西(秦岭以南)。乌苏里亚种国内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北等省(区)。图1-5 蝮蛇

蝮蛇短粗,全长仅60~70厘米,雄蛇最长不超过90厘米。头部略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体背面灰褐色或赤褐色,头背有一行深色八字形斑,个别出现一条红棕色脊线,腹面灰黑色,具有众多不规则的小黑斑点。两亚种尾部有明显的差异:短尾亚种尾下鳞数目较少,尾后段焦黄色无斑,尾尖常为黑色;而乌苏里亚种尾下鳞数目较多,尾部与体部包斑相似。蝮蛇分布很广,南北各省(区)都有其踪迹。多栖息于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坟堆草丛、荒野及田间小路旁、乱石堆或沟边坎沿、近水的住宅附近。系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以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为频繁。它的食性很杂,以鱼、蛙、鼠、蛇、蜥蜴、鸟为食。幼蛇吃蚰蜒、蚂蚁、泽蛙及其他昆虫。在南方,短尾亚种的冬眠期从10月底开始,到12月上旬基本入蛰,至翌年3月之后陆续出蛰。在北方,乌苏里亚种10月上旬开始进入冬眠,至翌年5月中旬出蛰。卵胎生,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产仔,每产2~20条。

6.尖吻蝮

尖吻蝮(图1-6)俗称蕲蛇、五步蛇、翘鼻蛇等。此蛇为我国特有的名蛇,以湖北蕲州产的最为名贵,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均有分布。图1-6 尖吻蝮

尖吻蝮体形较大,成蛇体长可达1~2米,有的在2米以上。头呈大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翘起。背鳞起强棱,并且有鳞孔,头背棕黑色或棕褐色,头侧自吻鳞经眼至口角上唇鳞以上为棕黑色,以下黄白色。由于头侧上半部沿眼睛水平以上色深,不易看清眼球,人们经常误以为其处于闭眼状态。头腹及喉部为白色,散有少数黑褐色斑点。体背面深棕色或黄褐色,顶端在背中线相连,具有15~20块灰白色方形大斑,实际上是体两侧具有深色三角形斑。有的三角形顶尖相互错开,形成不完整的浅色方块。腹面灰白色,两侧有两行近圆形的黑褐色块斑,并有不规则的小斑点。尾背也有灰白色方块斑2~5个,其余为黑褐色。尾下鳞单行或成对的兼有。尾短细,尾尖成角质刺,俗称“佛指甲”,但尾尖无毒。生活于海拔100~1300米山区或丘陵地带,但以海拔300~800米山谷溪涧附近岩石、落叶间或草丛中居多。在瀑布下的岩缝中、路边杂草、茶园、玉米地及稻田间均有出现,有时还爬入山区住宅内。洞穴多在山区森林的树根旁。系广食性蛇类,以蛙、鼠、鸟、蜥蜴等为食,有明显的食蛇习性。尖吻蝮属晨昏性蛇类,早晚活动为主,对湿度要求高,晚上及阴雨天活动较频繁。卵生,8~9月产卵,产卵数在11~29枚,雌蛇有护卵习性,孵化期26~30天。出壳一周后的幼蛇便能分泌一定的毒液,且会本能地冲击扑咬。

7.烙铁头

烙铁头(图1-7)俗称老鼠蛇、恶乌子、烂葛藤等。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陕西、海南等省(区)。图1-7 烙铁头

烙铁头成蛇体长0.7~1米,最长者可达1.3米。头部呈长三角,颈部较细,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体形细长,头背具有细鳞,呈棕褐色,有近“∧”形的深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纹,上下唇色较浅,头部腹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在背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而成波状纵纹,在波状纵纹两侧有不规则的小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1~3块近方形或近圆形的小斑。尾纤细,末端更加细长。生活于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区,多栖息在溪边的灌木丛中,竹林及住宅附近的柴草堆或乱石堆下都有发现,曾有随柴草进入城镇或渔船的事例。极善攀爬上树,尾具有较强的缠绕性。烙铁头属于夜行性蛇类,多在夜间捕食活动,尤其在半夜至下半夜活动频繁。此蛇最适宜的温度为23~32℃,一年之中活动的高峰为6~8月份。捕食蜥蜴、蛙、鼠、鸟等,尤以食鼠为主。卵生,多在7~8月产卵,每产5~13枚。

8.竹叶青

竹叶青(图1-8)俗称青竹蛇、青竹丝蛇、青竹标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省(区)。图1-8 竹叶青

竹叶青成蛇体长0.5~1米。头部长三角形,头背具细鳞,眼睛红色,其背面和两侧都是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体侧各有一条黄色、白色或红白两色的纵线纹,尾背和尾端均为焦红色,尾巴较细短。常生活于海拔150~200米的山区溪边及草丛中、山区的竹林、稻田及山区住宅的瓜棚杂草中常有发现。其体色与绿叶一致,不易被发现。洞穴多在山区森林中,利用树洞或竹筒作为越冬的场所。竹叶青系晨昏性蛇类,多于早晨或夜间活动。食性以鼠为主,也食蛙、鸟、蜥蜴、蝌蚪等。卵胎生,7~8月产仔,每产3~15条。

9.翠青蛇

翠青蛇(图1-9)俗称小青龙、青蛇、绿翠蛇、藤条蛇等。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台湾、河南、湖北、湖南、甘肃、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图1-9 翠青蛇

翠青蛇成蛇体长0.8~1.2米。头呈椭圆形,体背鲜绿无杂色,腹面淡黄微呈绿色,尾细长。体色接近毒蛇中的竹叶青。栖息于山区的森林地带,好躲于杂草茂密之处,在山区的坟群周围也多有发现。此蛇性温和,一般不主动咬人,以捕食蚯蚓、蛙类及小昆虫为食。卵生,每产5~12枚。

10.虎斑游蛇

虎斑游蛇(图1-10)俗名野鸡脖子、红颈蛇、雉鸡斑等。属广分布蛇种,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西藏、台湾等省(区)。

虎斑游蛇属后沟牙类毒蛇,其毒液的毒素属于血循毒。体长近1米,最长者1.5米以上。头为不明显三角形,口吐黑信,并且黑信的外端又向左右分为两叉。体背暗绿色,故有“竹竿青”之名。颈背有明显的颈槽,能分泌灰白色的分泌物,根据这一特征,又名为“虎斑颈槽蛇”。颈槽分泌的液体有毒性,在野外捕捉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及裸露受伤处。体前段杂有橘红色的横斑纹,到体中间逐渐消失,体后段只有散状的荧光黑斑点,腹面为黄绿色并呈淡黑状,实则绿色较浅,尾细长。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多栖息在多草的田园及水边的草丛中、乱石堆下,东北三省多次于铁路基石附近发现。它白天活动,行动敏捷,受惊吓或性起发怒时横扁颈部及体前部做攻击姿态,颈部的红黑斑纹更加明显,如雄鸡的头颈部。以青蛙、林蛙、蟾蜍、蝌蚪为食,偶尔也吃鼠类和鱼类。卵生,6~8月产卵,每产10~37枚,孵化期40~50天。东北地区常用它泡制“参蛇酒”。图1-10 虎斑游蛇

11.中华水蛇

中华水蛇(图1-11)俗称水长虫、泥蛇、水蛇、鱼蛇等。分布于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湖北、山东、台湾、海南、福建、河南、河北等省(区)。图1-11 中华水蛇

中华水蛇成蛇体长不超过1米,一般约0.5~0.7米,为后沟牙毒蛇类,毒轻微,对人畜有一定的危害。此蛇整体的体色为草黄绿色,有的呈土黄色,体背面中间有一条纵行横斑纹至尾,且两侧双排纵行排列成大小相同的小黑点,腹面黄色,每一腹鳞的前缘有黑斑且黑色素较浓,呈灰黑色,尾短细。中华水蛇属水栖蛇类,多栖息于稻田、沟塘、池坝、库区的水域中。中华水蛇属昼行性蛇类,白天爱爬上岸或在水中的浮游物上盘缠着晒太阳,喜群居群游且爱争食咬斗。中华水蛇较灵活,被捕捉时反击咬人迅速,喜食泥鳅、鱼类、蛙类等。卵胎生,8~9月产仔,每产4~12条,多者达15条。此蛇多用作取胆或做蛇饵。

12.铅色水蛇

铅色水蛇(图1-12)俗称水泡蛇、水蛇、黑鱼蛇、铅蛇、河蛇等。分布于云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图1-12 铅色水蛇

铅色水蛇成蛇体长不足半米,最大者可达1.2米。此蛇系后沟牙类毒蛇,具轻毒,对人畜有一定危害。体多呈铅色并有光泽,有时也呈橄榄色。头椭圆,眼呈水泡状,鼻孔朝上。腹面两侧为白色腹鳞,略带黑色,中间有小黑点,尾钝短。铅色水蛇为水栖蛇类,常栖息于水田及近水的地方。主要在黄昏或夜晚活动,主食泥鳅、鳝鱼,也食鱼类和蛙类。卵胎生,每年的6~8月产仔,每次产仔蛇3~19条。人工养此蛇主要做蛇饵和取胆用。

13.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图1-13)俗称海长虫、海青蛇、海蛇、斑海蛇。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区)。图1-13 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成蛇全长0.5~1米。头部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圆,头背具有三块圆斑,体背棕灰色,体背也具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具有3~5行近于半月形的深棕色斑,尾短细。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常栖息在开阔的田野中,茂密的林区极少发现,秋收时多见于稻田,喜躲在通风凉爽或较阴暗的地方,有的地方常见此蛇躲在龙舌兰和仙人掌下盘蜷成团。它行动迟缓,受惊时常发出“呼呼”声,能持续数分钟乃至半小时,身体不断地膨缩。袭击时,躯干前部先向后屈,之后猛离地面直向目标,并有咬住不放的习性。幼蛇更为凶猛。主要以蛇类、鼠类、蜥蜴和鸟为食,有时可进入住宅觅食鼠类。卵胎生,多产,6~7月产仔,一般产30~40条,多者可达63条。

二、无毒蛇类

1.赤链蛇

赤链蛇(图1-14)俗称火赤链、红百节蛇、红斑蛇等。国内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属广布性蛇类。图1-14 赤链蛇

赤链蛇是后沟牙类毒蛇,该蛇毒液含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素,但咬伤症状较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员伤亡的具体报道。成蛇体长可达1~1.8米。头较宽扁呈明显三角形,头部黑色,头部鳞缘呈红色,体背均匀布满红黑相间的规则横纹,体两侧为散状黑斑纹,腹鳞外侧有黑褐斑,尾较短细。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在村民住院内常发现。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赤链蛇属夜行性蛇类,多在傍晚出没,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白天蜷缩不动,将头部深深埋于体下,性懒不爱动,不主动攻击,爬行缓慢。赤链蛇以蟾蜍、蜥蜴、鱼类、鸡雏为食。卵生,7~8月产卵,每产7~15枚。赤链蛇是广泛用于泡药酒的主要原料之一。东三省泡制的“参蛇酒”便是此蛇,治疗风湿效果极佳,蛇胆可入药。

2.王锦蛇

王锦蛇(图1-15)俗称棱锦蛇、松花蛇、王字头、菜花蛇、麻蛇、棱鳞锦蛇、王蛇、黄蟒蛇等。在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区)均有分布。图1-15 王锦蛇

王锦蛇成蛇体长2米以上,最长者近3米,体重大者达5千克以上。头椭圆形,头鳞为黄色,四周呈黑色。头部从前面看起来有个呈“王”字型的黑色花斑,故有“王蛇”之称。因其体型较大,长势较快,被誉为无毒蛇中的“蛇王”。体背颜色为黄底黑边,身体前半部有明显的黄色斑纹,至体后部逐渐消失,只在鳞片中央有黄点斑纹,似油菜花的瓣。腹面色黄并具黑斑,尾细长。一般生活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区,活动于河边、水塘边、田地头或干河沟内,亦偶尔可在树上发现它们的踪迹。此蛇行动迅速,性较凶猛,敢与眼镜蛇争食吃。饥饿缺食时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王锦蛇为广食性蛇类,以蛙、鼠、蜥蜴、蛇类、鸟类为食,也吃鸟蛋。在人工养殖状况下,吃鸡蛋或鹌鹑蛋。卵生,7~8月产卵,每产8~14枚,卵较大为长圆形。据观察,王锦蛇产卵后盘伏在卵上,似有护卵行为。王锦蛇肛腺能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此蛇的幼蛇色斑与成蛇体差别很大,幼蛇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往往使人误以为是其他蛇类。

3.百花锦蛇

百花锦蛇(图1-16)俗称白花蛇、百花蛇、菊花蛇或花蛇等。为广西、广东一带的大型特产蛇,中药中的百花蛇干即为此蛇的干品。图1-16 百花锦蛇

百花锦蛇成蛇体长一般在1.6~2米以上。头椭圆形,头背赭红色,唇部灰色,体背灰绿色,背中央有30余块大的近于六角形的深灰色斑纹,斑纹边缘呈黑色,在斑纹之间及体侧有一样大小的小斑点纹。腹面白色或黄白色,使整体略呈白花状,故有“白花蛇或花蛇”之称。颈下方及体部、尾部下方为黑白相间的方格花纹,尾呈淡红色,并有黑色斑纹十多个。多生活在海拔50~300米的石山脚下、岩石缝中,有时在水沟或小河边的乱石草中有发现,甚至在山区住宅内也见其踪迹。此蛇昼夜均较活跃,但以晚8~10点最为活跃。卵生,7~8月产卵,每次产卵6~14枚。百花锦蛇嗜食鼠类,也食昆虫、蜥蜴、鸟类和蛙类。胆有祛风湿、除痰之功效,主治咳嗽、风湿病等证。蛇油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能,可治疗烫伤、冻伤等。蛇蜕具有杀虫等功效,可治疗疥疮等,是重要的经济蛇类。

4.三索锦蛇

三索锦蛇(图1-17)又称为三索线蛇。分布在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和广西。图1-17 三索锦蛇

三索锦蛇成蛇体长16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400克左右。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地带,多见于土坡、田边和路边。三索锦蛇在受到惊扰激怒时,常侧扁颈部,身体前部呈“S”作攻击姿态。三索锦蛇头背部棕黄色或灰棕色,眼后及眼下共有3条放射状黑线状,枕部有一黑横纹,体前部两侧各有3条黑纵纹,靠背中央的一条最粗大。三索锦蛇卵生,一般在7月产卵,每次产卵4~8枚。三索锦蛇嗜食鼠类、鸟类、蜥蜴和蛙类等,有时也食蚯蚓。三索锦蛇肉味鲜美,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其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证。与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和百花锦蛇配伍,合称“五蛇”,是五蛇酒的原料。

5.玉斑锦蛇

玉斑锦蛇(图1-18)俗称花锦蛇、玉带蛇、神皮花蛇、高砂蛇、锦蛇、花蛇。江苏、安徽、浙江、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台湾、西藏、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分布。图1-18 玉斑锦蛇

玉斑锦蛇成蛇长1~1.3米。头椭圆形,头部有黑色斜纹3~4行,头部底色为姜黄色。体背灰色或紫灰色,个别也呈姜黄色,有菱形黑色大斑纹,边缘的中心为姜黄色,体侧有芝麻粒大小的紫红色斑点,腹面呈灰白色。在平原、丘陵、森林地带均有发现。此蛇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因其体色鲜艳美丽,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毒蛇,实则无毒。以捕食蛙类和鼠类为主,亦捕食其他小型的哺乳动物。卵生,每产2~9枚。

6.红点锦蛇

红点锦蛇(图1-19)俗称鱼蛇、水蛇、红斑蛇。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区)。

红点锦蛇成虫体长不足1米,习性为半水生性,体重为100~350克。头部具有三条“∧”花纹,一般呈黑色,体背面呈淡红色,背中央有一条两行鳞片宽的橙黄色纵线纹。体侧各有暗褐斑纹连成的纵线纹两条,腹面缀满大小不一的黑褐色小方斑,个别的也呈黄褐色。生活在近水的稻田、池塘、湖泊、河流和沼泽地附近,以食鱼类和蛙类为主。该蛇体小灵便,被捕捉时爱扑咬人。卵胎生,每年的7~8月产仔,每产7~10条,也有多达10条以上的,胆入药。养殖场养殖此蛇多用作其他蛇类的饲料。图1-19 红点锦蛇

7.棕黑锦蛇

棕黑锦蛇(图1-20)俗称黄药松、黄长虫、乌虫,是北方的一种较常见的无毒蛇。在山东、山西、黑龙江、陕西、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等省分布较广;湖北、湖南也有分布。图1-20 棕黑锦蛇

棕黑锦蛇成蛇体长可达1.3~2米。头椭圆形,头背黑色,眼后有一斜下棕褐色的长条纹,上下唇鳞边缘具有黑斑。此蛇体色变化较大,有的成蛇体色较黑,有的体色呈棕黑色,在体后及尾部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尾较细长。常栖息于平原、山区靠水边较近的山洞、树洞或坟洞中,以捕食鼠类为主,也吃鸟类及鸟蛋。卵生,6~7月产卵,每产8~25枚,最多者近30枚。

8.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图1-21)俗称家蛇、黄长虫、菜花蛇、三索线、广蛇等。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西藏、甘肃、山西、河北、辽宁等省(区)。图1-21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成蛇体长为1.5~2.2米。头椭圆形,上下唇鳞、前后颏片及腹鳞的前部均呈黄色。眼后有明显的黑纹延伸至颈部,蛇名“黑眉”二字由此而得。体背草黄绿或土灰色,有横行的黑色梯状纹遍布,在体前部较为明显,到体后部变得逐渐不明显,直至彻底消失。从体中部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色宽纵带型斑纹至尾尖。腹面呈灰白色或乳黄色,腹鳞两侧有灰黑色的纵型纹。尾长而细。栖息于丘陵、草地、田园地带,收稻时多见于稻田。此蛇善攀爬,常于住宅中的房梁或屋顶上捕鼠吃,故有“家蛇”之称,被人们誉为“捕鼠大王”。此蛇虽个头较大,但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只有受到惊扰时,才会竖起头颈部作攻击状。以食鼠为主,也吃鸟类、蛙类及鸡雏。卵生,7~8月产卵,每产7~15枚。

9.灰鼠蛇

灰鼠蛇(图1-22)俗称黄肚龙、黄金条、黄梢蛇、过山龙等。属南方分布的无毒蛇类,在江西、福建、海南、广西、浙江、广东、台湾、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均有分布。图1-22 灰鼠蛇

灰鼠蛇成蛇体长1.8~2米。头椭圆形,眼大,头及体背棕灰色,每片鳞片中间呈黑褐色,各鳞片的前后连缀着黑褐色的细纵斑纹。唇缘及腹部均呈淡黄色,腹鳞的两侧与体色基本相同,体后部及尾部鳞片呈黑褐色,并呈现细网状花纹。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常活动于河谷、农田、路边及河边的草丛中、灌木林下。也栖息于树上,能在树梢上爬行,有时盘卧在树枝上,故有“过树龙”之名。雨后常在近水处活动。此蛇昼夜均有活动,但夜晚多于白天。此蛇虽体大但性温,不主动咬人。据介绍,它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卵生,每月5~6月产卵,每次产卵8~10枚。灰鼠蛇嗜食蛙类、蜥蜴、鸟类及鼠类,也食鸟卵。人工饲养条件下,常以鼠类作为食饵,每周投喂一次,平均每条次喂2~3只鼠。灰鼠蛇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麻痹、瘫痪等。其去内脏后,为三蛇酒和五蛇酒的原料之一。其胆制成蛇胆酒、蛇胆陈皮、蛇胆川贝等中成药,具有消痰止咳作用。灰鼠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蛇类之一。

10.滑鼠蛇

滑鼠蛇(图1-23)俗称水律蛇、草锦蛇、黄闺蛇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海南等省(区)。图1-23 滑鼠蛇

滑鼠蛇是我国所产无毒蛇中较大者,成蛇体长均达2米以上,体重一般在1~2千克。头椭圆形,头背黑褐色,唇鳞淡灰色,后缘为黑色。腹鳞的前后段后缘和尾下鳞后缘为黑色,体背呈棕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纹,到尾部则出现黑色的网状纹。生活在平原、山区及丘陵地带,白天常在近水的地方或杂草丛中活动。此蛇活动敏捷,性凶猛,喜张口咬人,当捕捉它时能迅速回头。喜食蟾蜍、蛙类、鼠类和鸟卵。卵生,每年的6~8月产卵,每产5~19枚。

11.乌梢蛇

乌梢蛇(图1-24)俗称乌蛇、乌梢鞭、一溜黑、乌药蛇等,分布在我国的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乌梢蛇成蛇长达2米以上,最长者可达2.5米左右,体重在0.5~2千克,是无毒蛇中的代表蛇种。头呈椭圆形,头背鳞片为龟背形状,体背青灰褐色或黄黑褐色,体背有两条黑线纵贯全身,但在成年蛇的体后背逐渐退化得不明显。体背后半部呈黑色,腹面白色或灰黑色,尾特别细长。栖息在山区、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田间地头、近水旁和草丛中,收稻季节多见于田间。该蛇食性较单一,爱吃蟾蜍和青蛙,有时也吃泥鳅。乌梢蛇属昼行性蛇类,活动较为敏捷,被惊扰或捕捉时能迅速竖起颈部,扭动身体并快速扑向被咬目标,一旦攻击不成掉头便逃且很灵敏,但一般不主动袭击人。卵生,每年7~8月产卵,每产6~19枚,多者达30枚。乌梢蛇有独特的食、药、保健疗效,传统中药乌蛇即为本蛇的干品。皮可用制高档的工艺品,蛇或蛇胆均可独立泡制“乌蛇酒”或“乌蛇胆酒”。此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图1-24 乌梢蛇第4节 蛇养殖的价值

众所周知,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同时,蛇又是美容、抗衰老、医顽疾的美味食品和纯天然动物药材以及日用工业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因此,对众多独特功能集一身的特种动物——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另外,蛇以其投资小、无污染、无劳动强度、耐粗饲、季节性强、无疫病传播、饲养南北皆宜(北方有一定的选择性)、销路不愁等诸多优点,其饲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各地的饲养数量与日俱增,饲养种类也在不断扩大,靠养蛇致富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一、经济价值

蛇是爬行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过去人们以利用野生资源为主,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逐渐有了不同规模的养蛇场。销售活蛇和蛇制品的市场也由广东、广西一带辐射到全国各地,并且货源紧俏,市场价格看好。

目前,蛇人工繁殖成功的经验有许多资料报道,只要采取适宜的饲养方法,合理利用蛇类资源,广泛开展人工养殖,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并且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采用无公害人工饲养和繁殖蛇类,是开发利用蛇类资源的重要途径,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药用价值

我国具有医药价值的蛇类,其皮、肉、血、胆、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

蛇毒是目前国内外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而且供不应求。

蛇蜕中药称“龙衣”,具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疾病,如疥疮、肿毒和带状疱疹等。

蛇胆具有行气化痰、搜风祛湿、清肝明目、平胆熄风的功用,除可治疗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外,还能治疗风湿痛、小儿惊风、老人中风等多种疾病。

我国南方有些地区群众素有饮鲜蛇血的习惯,除治疗关节痹痛和变形外,还有“升白”作用。

蛇内脏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有些地区的群众也用蛇睾丸治疗梅毒病。

蛇油多用于治疗冻疮、烫伤、慢性湿疹等。

蛇干具有祛风解毒、镇静止痛的功能,能治疗风湿脾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

三、食用价值

蛇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等。最近研究发现,蛇肉中还有一种能增加脑细胞活力的谷氨酸营养素以及能帮助消除疲劳的天门冬氨酸。蛇肉中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铜、铁、锰、硒、钴等微量元素,其中铁和钴在补血、造血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蛇肉中还含有丰富的天然牛黄酸,对促进婴幼儿的脑组织发育和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因此,常吃蛇肉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我国虽有2000年的食蛇历史,但多在南方的某些农村或山村,而真正成为宴席上的佳肴不过百年,以广东为主。广东人吃蛇不但历史悠久,烹蛇技术亦堪称冠军。广州的大街小巷经营蛇餐的饭店或酒店很多。在蛇餐一条街上,其中最大的蛇餐馆据说每年用活蛇达30吨,约10万余条。广州蛇餐馆的蛇肴菜式有30多种,几乎无蛇不吃,而且一条蛇从蛇肉、蛇汤到蛇皮,都可以炒、炖、烩、煎、烹成美味佳肴,并且在用料和烹调上都很讲究,即注意补益强身的效果,又重视色、香、味、形,号称广东的“招牌菜”。

四、制作蛇工艺标本是养蛇增效的又一亮点

自古以来,特种动物工艺标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欧洲发达国家就甚为风行,是生活幸福、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祛邪镇宅、美化居室的高雅华贵佳品,也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热爱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已成潮流。因此,有条件的养蛇场可大力开发观赏蛇类标本。加工蛇工艺标本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技术简单、无风险、市场大等特点,值得投资开发。第5节 蛇养殖的现状及前景

一、我国养蛇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万条以上的养蛇场有数百个,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福建等省(区)。像广西的梧州、南宁,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江西的景德镇,辽宁的清原,吉林的磐石、集安、辉南,山东的青州,黑龙江的林口等地的蛇场较大。大部分搞的是模拟生态环境,把蛇类的养殖同园林绿化相结合。目前的养蛇方法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属于“暂养”型,即人工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把自然界中捕捉来的成蛇进行饲养,使其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较长时间地生存下来。一些饲养条件较好的养殖单位,一条蛇从入场到死亡可以暂存2~3年,大部分在1~2年或更短时间内自然死亡或被利用。大多数养蛇场内饲养的蛇类,均存在食物供给不足的情况,致使所养的蛇长期没有光泽,蜕皮不顺,自身的抗病能力低,往往易患肺炎、肠炎及皮肤病。如救治不及时,会有大批死亡。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暂养”经验,再加上各地对蛇类的生态习性又进行了广泛研究,掌握了许多蛇类的生活规律,为进一步发展蛇类养殖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蛇类的养殖事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养殖前景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从1998年开始,我国各地的蛇市场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递增率在10%以上,价格也随之逐年上涨,涨幅平均在15%左右。但市场仍有缺口,价格呈居高走势,且冬季尤为显著。

因蛇及蛇的加工产品用途极为广泛,国内外市场对蛇的需求量都很大。由于肉用蛇体大肉多,肉味美鲜嫩,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是酒店和家宴上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蛇产品所特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普及,青睐蛇肉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从而拉动肉用蛇销量的大幅度上升。我国的各大城市蛇肉用量急剧上升,其中广州市场每月销量达600吨以上,香港市场月销量达100吨左右。供作药用的蛇干、蛇酒、蛇胆、蛇鞭、蛇皮、蛇蜕的需求量更是难以计数。

蛇及蛇产品不仅市场销售量大、销价高,而且销售渠道和方式方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当地外贸部门和医药公司、药材市场、中医诊所均常年收购,许多地方还设有私人收购点。只要有蛇和蛇产品(毒蛇除外)就不愁没有销路。

虽然我国的人工养蛇事业刚刚起步,却已辐射了全国各地,靠养殖蛇类致富,通过加工和经营蛇产品获取好效益的企业更是不胜枚举,发展人工养蛇事业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路子。第6节 人工养蛇应注意的问题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经营蛇养殖的人越来越多,建场和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许多农民和下岗职工求富心切,竟不顾当地所处的具体条件,盲目轻信商家推出的各类型养蛇培训班,相信他们所讲养蛇不分南北,可以“创造条件”一年四季均可引种饲养。殊不知这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炒蛇种”。他们挂着产品回收、免费培训的招牌,在租住屋(楼)大办养蛇培训班,然后高价卖蛇种,许诺随时现金回收活蛇及蛇产品,然而时隔不久即人去楼空,或借种种理由拒收,以此来诈取养蛇户的血汗钱。要想成功地养殖蛇,并获得盈利,在批量生产或投资建场之前,必须注意人工养蛇的相关问题。

一、应具备养蛇的条件

养蛇只限于郊区或农村,城市里不能养蛇,因城市噪音大,环境污染严重。另外,还需当地有较丰富的小动物资源,最好是靠近河边、库区、池塘、稻田,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或者有自繁动物性饵料的条件。

二、投 资

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养殖规模。刚开始时养蛇规模一定要由小到大,品种应由少到多,这样在经验上有个积累的过程,从而避免损失。同时初建蛇场养蛇,场地投资也要量力而行,切忌贪大求全。

三、因地制宜建好蛇场

蛇类属于变温动物,它在生长的过程中要求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蛇类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通风多草、近水的环境里,不喜欢暴露在明亮或毫无遮掩的地方。在蛇的饲喂过程中,全国各地区均有越冬、越夏这两关。众所周知,蛇类有“冬眠”的习惯,也有“夏眠”的习惯,以此来消极地度过炎热的盛夏。可是许多养蛇户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的蛇场将蛇窝建在直接受到阳光暴晒的露天环境中,或是让蛇栖息在人工堆砌的假山内。这样,夏季蛇窝内的温度过高,而且蛇窝内通亮,让蛇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蛇受不了持续的高温而导致厌食、掉膘、生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要让蛇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适宜的环境里,需要养蛇者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为蛇设计出仿自然、仿野生的生态蛇场,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摸清销路

对于准备或刚开始经营蛇养殖的人来说,仅仅了解养殖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养殖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事先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情况都摸清楚,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决定。切忌一哄而起,盲目上马。

五、北方不必从南方蛇养起

多年来的养蛇经验表明,南蛇北养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地理差异和气候差异,其次才是食饵解决上的问题。初养者由于不懂养殖和管理技术,一下子购来南方蛇饲养,结果热死、冻死、饿死、病死的不少。

如果已养殖多年,确实掌握了养殖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购买南方蛇种进行养殖。但因路途较远,加之季节因素,远途运输极为不便,死亡率很高,从而使种蛇投资过大,再加上短时间内南方蛇不能适应本地环境,会造成体质急剧下降,增加发病率,出现天天都有病蛇死亡的现象。

蛇虽然有其共同习性,但不同的蛇种在养殖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特性,在饲养技术方面要区别对待。因此,建议初养蛇者不要盲目从南方购蛇养殖,尽量先从养本地蛇入手。待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从南方适当引进。引种时不要贪图便宜和省心,就地委托南方人收购山野蛇,那样做是很危险的,必须自己的人亲自过目才行。

六、不要从集市(蛇市)上买蛇养殖

有的养蛇户只图一时的省心和便宜,随便到当地或附近的集市(蛇市)购买自认为最好的蛇喂养,殊不知也买回来了许多隐患和不必要的烦恼。若要养好蛇,千万不要到那些地方随便购买山民和蛇贩手中的蛇。由于近几年蛇价一直呈上涨势头,个别贪图暴利的不法卖蛇人在出售前就已做了“手脚”,如注水、灌沙、填喂过量食物等。这样的蛇易给人一种肥胖、滋润、水灵的印象,但这种蛇活不了几天,更不用说用它作种养殖了。还有不少蛇贩以骗钱为目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病代健,坑害外地购蛇者。因此,养蛇最好到正规的蛇场去引种,避免上当受骗。

七、养蛇不必从幼蛇养起

初次养蛇不必从幼蛇开始,因为幼蛇的饲养技术比成蛇要高,而且它在长势、吃食、抗病、适应新环境方面均不如青年蛇和成蛇。初养时最好以青年蛇为对象,这样不仅便于饲喂,而且养不久便可产卵或产仔。如遇市场蛇价高扬时,当年可适当地出售一部分,一来有利于回笼资金,二来可增加养蛇者的信心。同时,在养好青年蛇的过程中,便于积累养蛇的实践经验,对于今后繁殖、孵化幼蛇是十分有利的。

八、参观学习,掌握养殖技术

要想养好蛇,必须有一套过硬的养蛇、建场、治病的技术。建议养殖者多到当地有关部门已经注册并且养蛇多年、信誉较好的养蛇场学习、引种。

九、规模化养殖蛇类应办理合法手续

一切都计划好以后,应到所在地林业局的森保站,依法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因《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所有的蛇种均系保护对象,凡对某些蛇种进行驯养繁殖的,要取得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合法开展养殖工作。然后,凭林业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十、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1)品种因素:初养者若引进较名贵的品种,如尖吻蝮,因该蛇不易繁殖,饲养成活率低,引种成本高且不易推广;而一般的小型品种经济价值低,饲养效益不佳,无养殖的意义,如各种饲料蛇。(2)饲养设备因素:由于我国养蛇业发展较慢,饲养设备不配套,几乎没有专门的养蛇设备,直接制约了养蛇业规模发展的进程。(3)蛇产品加工利用因素:这是阻碍养蛇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原料蛇不能适时满足大量加工的需要,国内规模养蛇的时间短,并且时起时落,限制了养蛇业的发展。(4)未形成工厂集约化养蛇:就养蛇业来说,除了我国,世界上还有印度、泰国、日本、德国、马来西亚、南非、巴西、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养蛇主要是进行科研工作,作为生产性规模养殖的很少。我国的工厂集约化养蛇尚在探索阶段。

十一、养蛇失败的原因分析

纵观国内养蛇业的现状,一哄而上的养蛇业成功者只占少数,而失败者占多数。下面总结养蛇失败的原因,供大家参考。(1)初养者没有扎实的养蛇技术和经验,蛇场建造得不够合理,其中包括防逃、防盗、水源、食源、密度、采光、温度、湿度及越冬、越夏等各方面,设计得不合乎人工养蛇的标准和要求。以上任一方面有欠缺的话,均可能导致人工养蛇的失败。(2)人工养蛇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为蛇种问题,大多数养蛇户刚开始不知道引进什么品种,也不懂得如何辨别蛇种的优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养蛇户一定要把好蛇种关,以免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3)购买回来的蛇种未经消毒或药浴,便直接投入蛇场,特别是由猪舍、鸡舍、兔舍及其他禽舍改建而成的蛇场更应在未投蛇种前多消毒几次,避免因细菌蔓延而造成蛇群病害,从而导致疾病传播,引发大量死亡。特别是远途购进的蛇,因多日的运输颠簸已削弱了蛇的免疫力,加上又未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饲养管理一时跟不上,任何一点疏漏,都会导致死亡。(4)若养殖的是毒蛇,刚引进不足1个月就急于采毒,致使大部分毒蛇拒食,造成非正常的死亡。毒蛇养殖多适合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养蛇户若养殖毒蛇,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引进,以免造成亏本。(5)在每年的梅雨季节,时值雌蛇的产卵(仔)期,刚分娩后雌蛇身体特别虚弱,加之这段时间内天气特别炎热,若供水、供食不足,会引起蛇群因争抢食物而撕咬打斗,严重时会引起大蛇吃小蛇,雄蛇吃雌蛇,甚至有雌蛇吞食蛇卵(仔)的现象发生。此季节的防暑降温、排雨防潮工作未能做好的话,也会造成体弱的雌蛇发生霉斑病、肺炎、营养不良(枯尾病)等。若治疗不及时,喂养跟不上,会导致蛇的大批死亡。(6)蛇卵人工孵化出壳以后,没有分开单独喂养,而是与成蛇或青年蛇一同饲养。因二者在体重、体长及年龄上相差太大,若放在一起混养,会造成大蛇吃幼蛇的现象。如蛇类一旦养成“嗜蛇”习性,终生难以改变。再者,少数养蛇户为减少场地资金的投入,所养毒蛇与无毒蛇未分开单独饲养,势必会造成毒蛇吞吃无毒蛇的现象。另外,不同种的毒蛇也要分开单养,因不同种、不合群的毒蛇更有撕咬现象发生。(7)在建蛇场的同时,未能一次性地建好高标准或合理化的越冬、越夏场所。蛇属变温动物,对温度、湿度都有特定的标准和要求。有的蛇场越冬场所干脆没有,只是在冬季来临时,简单地将蛇移至它处来解决其冬眠,这样做既不方便也不合理,更没有一定的连贯科学性,使蛇类在体质最差的季节里,处在陌生的环境里,对蛇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这样做会加大明春出蛰后蛇的死亡率,更何况有的蛇在那样的环境里根本就越不了冬,更谈不上来年的养殖和繁育了。在炎热的盛夏季节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简单地泼水降温,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无法从实质上解决蛇场高温这一根本问题,导致因蛇场或蛇窝内高温持续不降,出现蛇热死的现象。(8)小规模、小数量在室内试养的养蛇户没有注意到室内面积小、密度大、通风条件差、采光不良等诸多不利蛇正常生长的因素,也是导致人工养蛇失败的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失败经验的总结,初养者在计划时就应该尽量避免这些因素,以保证自己的养殖成功。第2章 养殖场舍与设备

人工养殖蛇类,蛇场设计,建造是否科学、合理,影响养蛇的成败。蛇场的建造和面积可大可小,可繁可简,主要根据养蛇单位(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规划来决定。真要想把蛇养好、繁殖好,蛇场的建造必须要达到养蛇的标准和要求。第1节 场址选择

人工养蛇只限于农村、郊区,城市的居民区和闹市区里不能养蛇,山区和林区是养蛇首选的好地方。只要当地有丰富的小动物资源,特别是靠近河边、库区、池塘、水田,水利条件较好,没有污染,没有噪音,有鼠类(蛙类)存在,有野生蛇出没的地方。养蛇场附近有孵化单位(孵鸡、孵鸭、孵鹅的均可,因淘汰的或公的雏禽做饲料都很便宜)的地方均可养蛇。

建造蛇场除考虑对周围群众的威胁外,应选择在背风向阳、通风、地势稍高的干燥处,还应考虑水电、交通等,且有一定自然坡度的地方。如养殖的数量较少,可利用闲院和闲房养蛇,无须建造蛇场,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初养蛇者,初养者因数量较少,故所需地方不大。

投资大的规模养蛇场,应选择稍大一些的场地,让蛇生存在露天立体式的场内比较好;在蛇窝的处理上,应在温、湿度的控制上下功夫,尽可能在同一环境内,能为蛇提供不同的温、湿度空间和层次,使之能自由地选择栖息处。第2节 蛇场的种类与建造

蛇场的建造和面积可繁可简、可大可小,主要根据养蛇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规划来决定。有箱养、笼养、池养、缸养、篓养、沟养等诸多家庭式养蛇方法,但真要想把蛇养好、繁殖好,其蛇场的建造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要达到养蛇的标准和要求。

一、蛇场建造原则

蛇场是蛇养殖的必备场所,建造时应依据安全性、经济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

1.建造原则(1)安全性:蛇场的建造,首要的问题是安全。所谓安全,是就两个方面而言,即社会安全和内部安全。所谓社会安全是指蛇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畜安全保障。所谓内部安全,是指蛇场内部的安全问题。无论是大型蛇场还是小型蛇场,内部的安全都极为重要。如有些毒蛇养殖场,对于装蛇用的蛇箱、蛇笼或蛇池,除了确保这些用具不能让蛇逃逸外,还要加盖、上锁,不能让小孩或陌生人任意拨弄或靠近,以防毒蛇对人的伤害。

在蛇场建造时,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可能发生的某些问题并做长远打算。如所选场址要考虑到洪涝灾害等对蛇场可能造成的隐患。如果蛇场建在低洼的地方或行洪区,暴雨的到来是否有被冲毁或淹没的可能性等。

只有在充分考虑了安全与可靠性之后才能放心地实施养蛇计划。(2)经济性原则:蛇场的建造是以养殖蛇类,最终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即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蛇场建造的规模大小,必须与蛇的需求量及自己的经济能力直接挂钩。如果没有稳定的或潜在的需求量而盲目地一哄而上,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建场之初应进行科学的调查和预测。同样,只有有了市场需求量,才能确定蛇场的养殖规模。

在确定了蛇场的规模之后,应本着先简后繁、先主后次、逐年完备的原则,以最低的投入成本,争取获得最大的利润。(3)因地制宜性原则:所谓因地制宜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优越条件,能在本地区解决的问题,不要舍近求远;暂时有可以替代的设备和设施,不一定再去购买或置办新的等。

只有在综合考虑上述三项建场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使蛇场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

2.注意事项

一个良好的养蛇场,应辟有宽敞的活动场所,即蛇类的运动场。但运动场内不能栽种爬藤植物,如爬墙虎、葡萄;带刺花木,如月季、蔷薇、玫瑰、仙人掌等,以防蛇类被藤蔓缠住难以脱身或带刺花木刺伤蛇的皮肤,引起溃烂,导致死亡。冬青的布荫效果虽好,但其枝条茂密、并拢严密,蛇一旦爬入其中,多被枝条套住,很难顺利爬出。因此,蛇场内最好不要种植上述植物。

蛇场内不管修建水沟还是水池,最好因地制宜。若水资源比较丰富,可建成流水式水沟。再者,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蛇类吃的食物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但北方的多数地区常年干旱,水资源较南方来说比较缺乏,水中的蛇食(如蛙、杂鱼)有时难以保证供给,大多数是靠孵鸡场淘汰的小鸡来喂蛇,若一味采用水沟形式来供水,就会有一部分小鸡掉到水沟里淹死,造成饲料浪费和损失。为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可建造高于地面约10~15厘米的水池,就可以避免这些损失了。有条件者,还可以在建池的同时预留一个下放水泵的小坑,这样能使池中的废水排除得更快更干净。

建造蛇场围墙时,一定要处理得光滑、结实,决不能留有小裂缝或小空洞,否则会导致蛇的外逃。因蛇类的伸缩能力特别强,只要是头部能够经过的地方,身体通过不断地收缩也会随之钻出来。一旦发生逃蛇现象,要及时查找并抹堵裂口或墙洞,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蛇场的排水口应建在低洼处或排水方便的位置,有利于废水外排或雨季排涝。排水口应焊制不锈钢网。为了防止小型蛇类或幼蛇从排水口外逃,可将铁丝网在排水口处内、外各加一层。

二、蛇场的类型

近年来,我国的养蛇业发展很快,各地建造的养蛇场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大致上可分为露天蛇场、蛇房养蛇、室内外结合养蛇、立体蛇场等。(一)露天蛇场

露天蛇场又叫围墙式室外养蛇场,可为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是目前我国长江以南诸省(区)使用最多的一种养蛇模式。养蛇场(户)建造露天蛇场时,多数是就地依势,或傍山靠坡,或建在住宅边上。养殖面积大小各异,小的仅几十平方米,大得有几亩甚至几十亩。围墙内的设施有蛇窝(房)、水池、水沟、饲料池、假山、乱石堆、活动场等。

蛇场围墙的高度一般在2~2.5米(如果饲养的是体型较小的竹叶青、蝮蛇、金环蛇、银环蛇等蛇类,围墙不宜建得过高),墙基应深入到地下0.5米左右,并用水泥浆灌注,墙基结构为砖、石头等建材。蛇场内墙壁应用水泥抹平抹光,切忌粗糙,内墙壁切忌刷成白色,以免夏季阳光强烈造成反光,影响蛇场内的正常温度,一般用灰水泥的本色就可以。墙的四角应做成弧形,不可砌成直角,墙的上部用木条钉上一块塑料布,用来阻挡蛇向上爬行。围墙最好不设门或不留观望窗,饲喂人员采取梯进、梯出的方法最保险(最好使用竹梯),饲喂人员一旦进场后必须先放倒梯子,以防蛇沿梯外逃。若需要在蛇场围墙处开一进出小门,最好设两层门。也就是在蛇场内开内门,在蛇场外开外门,门一定要紧贴墙壁,关门后不留任何缝隙。另外,还可在蛇场的墙内外各筑一砖石阶梯,墙外的阶梯可紧贴围墙,与围墙形成一体;场内的阶梯应离围墙1.5~2米。进出时可搭一结实、轻便的木板,一进入蛇场后,木板要及时抽掉或吊起,慎防蛇顺板逃逸。

蛇场内四周挖一宽40厘米、深40厘米的水沟,水沟的两岸要砌成斜坡型,使蛇类能随意进出水沟。在地势较低处或排水比较方便的位置留一排水口,排水口内、外应各放置一层尼龙网或不锈钢网,防止蛇类从排水口外逃。蛇场水沟内的水,最好使用流动循环水源或经常更换的清洁卫生的水。要经常冲洗水沟沟底或沟壁的污物。水沟中可以栽种水草等,再适当放养些青蛙、蟾蜍、黄鳝、泥鳅、小杂鱼等,便于蛇能随时捕捉到自己喜食的食物。这样既改善了蛇食的品种,又可借助灯光观察夜行性蛇类和晨昏性蛇类的活动情况及捕食规律。也可以在蛇场的中间挖一个大水池,池中种些水生植物,放养一些青蛙、牛蛙、泥鳅等。

在蛇场的向阳处或地势高的地方搭建蛇窝或蛇池,蛇窝有不同形式,修建成坟丘式、地洞式均可。一般的蛇窝可用砖石砌成,或用瓦缸作壁,外面堆以泥土。蛇窝高与内径长均为50厘米左右,顶上加盖防雨,便于观察、取蛇和清扫。底层一部分深入地下,窝内铺些沙子或干草,要注意防水、通气和保温。每窝有两个洞口,其中一个朝南面或东南方向,令蛇能自由出入,这样规格的窝可容纳中等大小的蛇10~20条。若是30平方米的蛇场,营建5个蛇窝,大约可饲养尖吻蝮30条或蝮蛇100条。另外,也可建成蛇房,例如修建一座长5米、宽4米、高1.2米总计24立方米的蛇房。先在四周砌成20厘米厚和1.2米高的土墙,房顶上盖一块厚水泥板,房内中央留出一条通道,两侧用砖砌成许多小格;每个小格的规格为20厘米×20厘米×15厘米,每个小格与前后左右的邻格相通。在总的通道出口处设一扇门,门的底部留几个小洞,供蛇进出。这扇门平时关闭,起到挡风遮雨和保温作用。打开门,饲养员可弯腰进去检查。在蛇窝、蛇房边设有水沟,水沟的两端各通向饲料池与水池。水池饮水,必须保持水质的清洁卫生;饲料池经常放养一些黄鳝、泥鳅、青蛙和水草,供蛇捕食。蛇场的一侧留一块活动场,堆一假山或放些乱石,种植一些小灌木等,供蛇隐身、栖息、活动、交配等。

毒蛇不能搞多品种混合养殖,必须一个品种单独一块饲养场地,每块场地面积在100~120平方米为宜,场地过大不适合人工捕捉。无毒蛇中的王锦蛇必须单独饲养,因为此蛇是无毒蛇中个头最大、长势最快、好饲养的品种,但其性凶,有吃蛇的习性,甚至敢吞吃眼镜蛇,不能与其他蛇类一起混养。(二)蛇房养蛇

这种方式非常适于初养蛇者,蛇房可以利用一般的闲置房屋。若没有闲房空屋,需重新建造新房的话,这种投资不划算,不如直接建小型的立体蛇园。因闲房变蛇房的投资仅在几十元或几百元,初养者只需按照养蛇的标准和要求稍加改造即可。

在内墙面光滑无损、无大裂缝的情况下,只需将墙角处理成弧形即可,最简单、最省钱的解决方法是利用一块宽约0.5~0.6米,长约1.2~1.5米的塑料薄膜,用薄竹坯或木条围绕薄膜两边用铁钉钉上,墙下角用土把薄膜的底边压上夯实即可,使蛇类无法从原直角90°的墙角爬上去。蛇房的地面应重新铺一层厚约10~15厘米的新鲜土(大田土);在铺土的同时,应在蛇房的中间位置放几个水盆,供蛇类饮水、洗澡之用,铺土高度应与水盆的边沿齐平,最好用土固定住并且不能留下缝隙,以防蛇类钻进去做窝,但也不能将水盆固定得太死,因为还要不断地更换盆中的水。

另外,还需要在太阳照射不到的墙角处为蛇类搭建一排简易的蛇窝,因蛇类栖息时不喜欢将身体暴露在光线明亮的地方,造窝的材料直接用红砖搭建就行。建窝时先将3块红砖竖行排放,形成长约72~75厘米的立体砖墙,相隔18厘米再放1排红砖,竖排砖的上面依次可横排6块砖,砖面上铺一层厚约2~3厘米的干净土,可起保暖、清洁的作用。这样有规律地码排布砖,即可形成室内地面立体蛇窝。蛇窝的长度和高度可根据室内面积和养蛇数量的多少酌情而定。最后用土将窝顶封住。

蛇房的门窗一定得密封好,因一个很小的洞和缝隙都会发生逃蛇的可能。因此,窗户直接用铁丝网钉牢(但必须钉在不影响开窗通风的那面),同时需检查窗扇的结实程度,因蛇类爱爬上窗扇晒太阳或在此聚堆。若窗扇不结实或折页有松动的话,就有被群蛇压塌的危险。因此,在养蛇之前必须先将窗扇修理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另外,蛇房门外最好再建一低矮的防逃墙,以防开门时蛇突然外窜逃跑。矮墙的高度应考虑到饲喂人员能抬腿迈进迈出方便的高度即可,墙的内外无须专门抹光处理。饲喂人员最好还应该养成进蛇房先敲门或跺脚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蛇便习惯了这样的进门信号,一听到敲门或跺脚声,便会条件反射,马上爬离门边的位置,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蛇类趁开门的一瞬间外逃,还可冬季防鼠入侵。

处理好这一切后,还应在室内空余的活动场所摆放一些耐活的盆栽花草或矮灌木,尽量搞好蛇房的绿化和增湿,人为地创造出一个安静、舒适的栖息环境,以利于蛇类的生长和发育。

在喂养中发现蛇进食、饮水、蜕皮、活动均比较正常时,饲喂人员应适当减少进出蛇房的次数,只需从窗外或门窗外观察即可。蛇房附近禁止放置化肥、农药、汽油、柴油等对蛇有害的物品,并谢绝生人观望或进入蛇房,避免对蛇的惊扰。

蛇房每月消毒2~3次,并用平头锨铲去地面上的污物,或直接铲去表层土,重新再铺一层新鲜土。(三)室内、外结合养蛇场

室内、外结合养蛇场是在有蛇房的基础上,再辟出一个能让蛇自由活动、捕食的范围。除保持蛇房内应有的一切设施外,可在院子四周或若干地方修建宽40厘米、深4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蓄水沟,中间还可修建深度不超过30厘米的贮饵池,池内放养蝌蚪、泥鳅、杂鱼等。在修建水池时,在池底一低角处预留排水孔,以便经常换水。更换的池水可直接排在蛇场内,以保持蛇场的湿度和绿化用水。

围墙的高度不能低于2米,最好在2~2.4米。墙太矮会导致蛇的外逃,过高则影响通风。如养蛇的房院是独门独院,可把墙角处理成弧形,内墙壁处理光滑无缝后直接用于养蛇。若不完全将房子用于养蛇,内房无法与院子相通,可直接在通向院子的那面墙下方打上几个拳头大小的墙洞,成为蛇自由进出蛇房、蛇池的通道,此法非常简单、实用。蛇房和院子相结合的室内、外蛇场,优点是为蛇创造出一个近似自然条件的生存环境,院内栽种花草或矮树木,为蛇提供一片绿阴,给蛇创造一个相对安静、不受外界惊扰、有利于蛇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有与蛇房相通的蛇场,使蛇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气温变化,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饲喂人员若进蛇房可走房内偏门,进出蛇场可采取梯子进、梯子出的方法。蹬梯子进入蛇场后需立即将梯子放倒,慎防蛇顺梯而逃。

蛇场内的水沟、水池及种植的花草树木,能给蛇类提供了一个藏身纳凉的好地方,也给青蛙、蟾蜍、蛐蛐、蚂蚱及其他昆虫提供了藏身之处和存活的条件,更有利于刺激蛇的食欲和捕食。

庭院养蛇的密度不宜过大,应让所养的蛇尽量接近野生状态,这就决定了养蛇的场地不宜太窄小。若在庭院少量试养,建场时又舍不得投资改造,一味利用粗糙破旧的淘汰庭院,致使所建“蛇园”不符合蛇的生存需求,则不利于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当然更谈不上获取经济效益了。若想在庭院里养好蛇,建好微型蛇园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四)立体养蛇场

立体养蛇场是目前我国养蛇行业使用最多的一种养蛇模式,比较适宜蛇类的生长发育,也被称为“仿生态自然养蛇法”。立体养蛇场的面积可大可小,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可建成方形,也可建成长方形,主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1.立体养蛇场的优点

多层立体式地下蛇房可全年使用,平时作为蛇类的栖息地,冬季又可成为蛇类理想的冬眠场所。长江以南诸省(区)使用此模式,在气温较高的夏天,尤能体现出地下凉爽的优越性。还可根据不同地区水位的深浅,建成半地下、半地上模式的,以解决南方水资源丰富、水位较浅,深挖易出水的弊病。而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此季只需在蛇房的顶部加大土层厚度,确保在当地冻土层以下,用棉絮或废报纸塞牢蛇类进出通道和通风口,盖好人的进出口并覆盖塑料薄膜后用浅土掩盖,即可使地下蛇房内的各类蛇安然度过冬眠期。

此模式的成功应用,不仅扩大了原有的养殖面积,也扩大了存蛇量。蛇类的饲养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使饲养环境近似自然环境,更有利于蛇类的健康生长和存养时间。此蛇房的设计成功,改变了过去早春、冬季无法取活蛇上市销售的缺点,变为可随时进入地下蛇房取活蛇供应市场,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此蛇房可为不同种类的无毒蛇混合养殖(王锦蛇除外)提供不同的温、湿度空间,使所养的蛇类能够自由地选择它所适宜的蜗居层次,从而减少了重复建蛇场、建蛇窝的资金投入。更为昼行性蛇类和夜行性蛇类交替使用,提供了有效利用空间,使地下蛇房显得更加宽敞,不至于出现因蛇多造成窝内拥挤的现象。

在修建此蛇房时,因有意提高了与地面蛇场的坡度,再加上每个出蛇口都有半块竖砖做支撑,并用连挂好的瓦片盖好了,从而有效防止了狂风暴雨对蛇洞口的突然袭击,无须在恶劣情况下再烦劳饲养人员进入蛇场收拾应急。另外,地下蛇房的顶面是用土堆成的,除能起到控温、保湿的作用外,还可以在上面栽种花草,有利于蛇场的环境绿化和生态,更为蛇类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此地下蛇房最大的优点是冬季在不进入蛇房的情况下,便可以测得里面的温、湿度。将干湿表用长约1.5~3米的细铁丝或尼龙绳系住,通过蛇房的通风口将干湿表递下去,就能很准确地知道下面的温、湿度。

人工养蛇能否设计建造出其所适应的仿野生蛇窝,是养蛇中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养蛇成功的重要保障。此蛇窝很好地解决了蛇类一生也离不开蛇窝的问题。蛇类在饱餐一顿后,必定要爬入窝内静卧几天,待腹内的食物消化干净了,方才爬出蛇窝再次寻觅食物;其余时间(如高温、阴雨、狂风等)或有蛇体本能感觉不适应的其他因素,蛇均会爬出它们的窝。由此可以推算出,即使在蛇类活动的高峰季节,它在窝内呆的时间仍高达2/3。所以,蛇窝建造是否合理、实用,是养蛇成败的关键。

2.建造方法

蛇场围墙的高度应在2~2.5米。若饲养的是中小型蛇类,高度可在1.5~1.8米,但围墙外需有防护墙,以防被人偷盗造成损失。墙基应深入到地下0.3~0.5米左右,并用425#水泥浆灌注,墙基建材为砖、石结构。蛇场内墙壁应用灰水泥抹光抹平,切忌粗糙;内墙壁同样不要刷成白色,以防夏季阳光照晒反光,影响蛇场内的正常温度。围墙的内角砌成弧形以防蛇沿90°墙角呈S型外逃。为保险起见,建议蛇场最好不留门,出入靠轻便的竹梯即可。这样不仅避免了因造门不利引发蛇外逃的现象,更有效制止了他人不必要的观望,将不利于蛇类生长的人为因素“堵”在蛇场外,自然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蛇场围墙的顶部应平坦,不能起棱,墙顶宽约24厘米。还可建成宽约50厘米向两边突出的式样,既可防止大蛇沿墙翻越墙顶外逃,还便于养殖人员行走和观察,更是投食、出蛇的搁放平台,在实际操作中作用很大。

在蛇场的向阳处或地势较高的地方建造蛇房。蛇房分地下蛇房和地上蛇房两种模式,可同时都建,也可只建地下蛇房。因地下蛇房既可以挡风遮雨,又是蛇类越冬度夏的理想场所,是目前较经济、实用、科学、合理的一种建窝方式。

蛇房深入地下2~3米、宽2.3~2.5米,长度不限(主要依据养蛇量的多少而定),上顶用长为2.6~2.7米的水泥预制件(事先定做好)或厚木板做顶部支撑,蛇窝的层与层之间用砖有规律地层叠在一起。垒造出9~14层蛇窝,每个蛇窝为三块砖长,竖立两行,支撑成长筒形,上面将砖横铺开来。横铺的砖面上要铺层新鲜土(挖土坑的土即可),厚为2~3厘米,土质必须细碎过筛,这样能起固定砖的作用,无须再用水泥或泥浆抹缝。挖好的土坑四壁无须专门处理,只需在挖坑时处理平滑就行。坑底若土质疏松,可用打夯机夯实或用石夯夯实、夯平,以防土层下陷,造成塌方。坑底及四壁不处理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它的自然土层断面,这样对控温保湿大有益处。

处理好这一切后,就可以布砖码窝了。蛇窝的层与层之间在码好第一层竖砖蛇窝雏形后,在靠近土层(坑壁)断面的每个蛇窝内口的壁面中间,挖一直通地面的凹形槽,槽径的大小约啤酒瓶粗细,作为蛇类自由爬进爬出的通道,使露天蛇场与“多层立体式地下蛇房”真正浑然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立体蛇场。并且使所养的蛇类在春、夏、秋不同季节,可以很自由地选择它所需的那一层次。同时,更为不同种类的无毒蛇混养提供了宽敞、适宜的养殖、栖息空间。

为进出观察蛇类和冬季取活蛇方便,在此蛇房背风的一端,挖造一处楼梯式的梯形通道。此通道从地表面直通地下蛇房,成为养殖人员随时上下出入的阶梯。蛇房通道和出入口的通道宽度是一致的,以供两个人并排通过为宜,可在通道的中央位置挖一“∨”型纵行底沟直通里面,即可蹲在底沟里方便观察底层的蛇。另外,通向地面蛇场的蛇通道口应高于地面8~10厘米,以防雨水倒灌。还需根据通道口的大小尺寸预制两块稍薄一些的水泥盖板,以供雨天或下雪天盖口使用,也可搭盖结实的木板或铁板,但不能刷成白色。为做好保全防盗措施,还可在盖板上预留两个铁环,以利上锁,谨防冬季贼人入内偷盗。

为了改善地下蛇房内的空气流通,在蛇窝码好封顶但未搭铺厚木板、竹竿时,预留一个通风口,水泥预制件应提早预留好,以便于安装陶管或塑料管通风,也就是直通地下蛇房顶部的通风管道。陶管或塑料管的内部直径为12~15厘米,在地面管道的上部最好再装上一个配套拐头,可防止雨水、雪水流入地下蛇房,确保地下的温度、湿度始终处于恒温恒湿,以利于蛇类的栖息。

地下蛇房建好后,为防止四周的雨水往下渗透,增加蛇窝内的湿度,应在顶部全都埋入塑料薄膜。蛇房四周紧挨着蛇的进出通道,也应埋入宽1~1.5米的薄膜,表面覆土10厘米以上。因薄膜被土掩埋压实后,既不影响栽花长草,更不用担心雨水往下渗透。

在建好地下蛇房的同时,最好将地上蛇房一起配套建造好,免得以后养殖规模扩大了才考虑地上蛇房的适用性,那时再建造就相当费工费时了。因地上蛇房在蛇类活动期利用率比较高,适合建造在蛇场的背阴处,不能让太阳直晒。其建法与地下蛇房的蛇窝基本上一样,只是没有了蛇类的上下通道、中间走廊、通风口、人进出口及埋入土中的薄膜。地上蛇房的高低层数可多可少,既可建成单排的,也可建成双排的,主要根据蛇场大小和养蛇量来定。(五)山洞、防空洞养蛇场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山洞、防空洞养蛇,若洞外还有空余闲地与山洞、防空洞相结合的话,完全可以用来养蛇。在养蛇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山洞或防空洞的结构情况,堵死其他多余的出口;堵死老鼠洞,及时修缮不利于养蛇的地方。若投资较小、觉得划算的话还是可以的。其形式类似室内外结合蛇园的模样,但从总体环境来讲,还是具有不少优越性。如洞穴内恒温恒湿、冬暖夏凉、隔音安静、较野外污染少等,均是蛇类所需求的。在这里需说明一点,如果洞口与地面通道较长的话,在修建坡形道的同时,还应在另一侧修建成梯形通道,有利于蛇类的爬进爬出。第3节 其他养蛇设备

1.装运蛇箱

一般用长80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的木箱,可装中等大小的蛇20条左右;运输蛇体小则可多装5~10条;还可以使用装新鲜鸡蛋的塑料箱。要求装蛇器透气、牢固、防逃和便于码垛装运。

2.运输袋

运输袋用于装蛇运输,如布袋、尼龙网袋、编织袋等,较常用的有尼龙网袋、编织袋和塑料筐。

3.捕捉用具(1)蛇叉钳:蛇叉钳长1米左右,由柄把、柄、第一道关节、第二道关节、第三道关节和钳组成。三道关节在活动时,能使叉钳张开或关闭。由于钳的两叶内缘有锯齿,可以起到加强对蛇体的固定作用。这种蛇钳既方便又实用,并且极为安全可靠。(2)蛇钩:用一根长1.5米左右的木棍套上一只用粗铁丝制作的蛇钩,并用细铁丝绑牢。(3)蛇叉:用一根长1~2米左右有叉的棍棒,叉口大约60°角,角端钉有坚固又有弹性的橡皮胶带,当卡住蛇颈时不会损伤蛇体。(4)蛇网兜:用一根长约2米的竹竿,在其顶端绑一铁环,把长筒形的网袋或麻布袋挂在铁环上即成。(5)蛇套索:取一根长1.5米左右的竹竿,将中间的竹节打通,穿上一根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塑料绳或细铁丝,成为一个活动的圈套。(6)其他捕蛇工具:捕蛇工具还有很多,如蛇钩、木叉和木棍等。

4.干燥器

用于干燥蛇毒及蛇制品用。

5.填饲器

可用大号的注射器,为蛇填饲时使用。

6.栖架

可自制栖架或用干树枝做栖架,供蛇在树干上活动或栖息。

7.采毒工具

一般可用小玻璃杯、小瓷碟瓷匙、培养皿等。

8.其他

深筒胶靴,长袖的皮手套等防护工具及称量工具等。若养殖观赏蛇还要准备展箱。第3章 种蛇的获取及运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由于对蛇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养蛇事业已经遍布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云南、湖南、湖北、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区)。广西的梧州、南宁,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江西的景德镇、南昌,辽宁的清原,吉林的磐石和辉南等地的养蛇场规模较大。以上场家大部分是模拟蛇在野外的生态环境,使蛇类的养殖更趋向科技化、规范化,并同园林绿化相结合,已成为今后发展养蛇事业的雏形。第1节 引种

人工养蛇首先要有品质优良、体格健壮的种蛇,种蛇的优劣往往决定人工养蛇的成败。

养蛇引种的好坏关系到蛇的存活率和生产能力。获取蛇种可经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后自己到野外捕蛇,如果本地蛇资源缺乏就需要引进种蛇。

一、野外捕蛇

野外捕蛇不存在地理差异、气候差异及运输等问题,对于初养者不懂养殖和管理技术或知之不多者最适宜。

在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及取得相关手续后,可自己到野外去捕捉,然后进行严格的筛选,才能做种养殖。捕获种蛇的最佳季节是在每年的清明节以后,当外界气温慢慢回升到18℃以上时,蛇类便从冬眠场所爬出来晒太阳,因其刚刚开始结束长达几个月的冬眠期,体力上还未完全恢复,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不具备反抗能力,因此很容易捕捉到。另外,此时的蛇类出窝活动后,并不急于觅食,却集中寻偶交配。一旦捕捉到交配后的蛇类,进场后不久(6~7月份)便会产卵或产仔。优选进场后的第一代幼蛇,很适合长大后做种养殖。

1.寻找蛇窝

蛇和所有的动物都一样,为了求得生存繁衍,都需要喝水、捕食,需要适当运动,还需要有其适宜的藏身之处。不同种类的蛇,由于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各有差异,往往对以上条件有其特定的要求。例如爱吃鼠类的黑眉锦蛇,分布的地域较广,常出现稻田、田野、山地、住宅附近近水、鼠类经常出没的地方。捕蛇前首先要寻找蛇洞,识别蛇洞,并了解洞里有没有蛇,以及有什么蛇。一般来说,可以从洞口、蛇屎和蛇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1)根据蛇粪寻找:因蛇有将粪便拉在洞外的习性,一般情况下,野蛇总是把粪便排到洞外的4~5米处。根据蛇粪特殊腥臭味的程度,就能断定附近有无野蛇,新鲜的蛇粪有的像鸡粪,有的像鼠粪。随大便排出的粉状物质是蛇尿,颜色呈淡黄色或黑褐色。陈旧一点的蛇粪稍微干燥、发硬,颜色也显得浅淡一些。同时还可以从蛇粪的残留物来判断出是哪种蛇,因其粪便中常夹杂有鼠毛、鸟羽、蛋壳、蛇鳞等不易消化的残余物,然后再根据蛇类的摄食习性,就可以初步判断洞中藏着什么品种的蛇。另外据经验,雌蛇的粪便要比雄蛇粪便的手感细腻柔滑一些,借此还可分辨出洞内蛇的性别。(2)根据蛇蜕寻找:伴随着蛇的生长,蛇是经常蜕皮的,且蜕于洞外的草丛和石块之间。刚蜕出的蛇蜕手感柔软轻薄,比较完整新鲜。细看蛇蜕上的鳞痕,还可依稀辨出蛇的斑纹,有助于判断蛇的品种。如蛇蜕比较陈旧、干燥或有些破损,说明蜕的时间很长,此处是否有蛇,需重新判断。另外,怀孕的母蛇因其体躯增粗,较难顺利蜕皮,它蜕下的蛇蜕通常会缩成一个团。假如在蛇洞外面拣到一条潮湿柔软的蛇蜕,表明蛇刚刚蜕下,由此可判断蛇就在附近不远的地方。(3)根据蛇洞寻找:由于野蛇经常出入蛇洞,蛇的身体反复摩擦洞口地面,故野蛇的洞口底部总是很光滑。若再仔细观察洞口附近,还会发现一些脱落的鳞片。如果发现洞口虽然较光滑,但洞口蒙满蜘蛛网,则说明野蛇早已弃之不用,洞内没有蛇了。(4)根据蛇痕寻找:每年的春季是野蛇的交配季节,它们大多出洞寻找异性交配。因蛇的交配时间较长,且雌雄蛇交缠扭曲在一起,身下的草丛有被成片压倒的痕迹,这也是有助于人们野外寻蛇的一个好办法。

2.引诱出洞

通常蛇类都喜欢在丘陵、山地、坟墓、荒坡、田埂或塘边的鼠洞内冬眠,蛇洞多位于较高的向阳地带,洞口朝南或朝东南。在冬眠的前后,蛇爱在洞口附近晒太阳取暖,此时最宜捕捉。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蛇类,一般在11月下旬(小雪以后)入蛰而进入冬眠,至来年的3月底(春分以后)陆续出蛰。而在北方分布的蛇类,冬眠期较南方要长些,出蛰也相应延迟。一般来说,在蛇类入蛰前及出蛰后的一段时间内,蛇大多在洞穴附近寻食或觅偶交配,基本上都是在白天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