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7:13: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1章  跨文化交际

1.1  复习笔记

一、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注意的主要原因

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这也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4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的五个阶段(1)语言的产生;(2)文字的使用;(3)印刷技术的发明;(4)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5)跨文化交际。

5Harms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在他看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1Marshall Singer的观点(1)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2)既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他认为既然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那么,严格说来,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1)Porter和Samovar把各种文化差异放在同一个标尺上,在他们看来,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2)他们虽然不像Singer那样过分强调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独特性,但是,在原则上他们与Singer的观点是一致的。

3Ron和Suzanne Scollon的观点

Ron和Suzanne Scollon在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看法上与Singer有共同之处。他们也认为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群体都有各自的独特的语篇系统,因此,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语篇系统方面。研究文化差异不如研究语篇差异更有意义。

4对Singer和Scollon的观点的评价(1)Singer和Scollon的观点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些现象的不满。他们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2)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避免大而无当的比较。

5作者的观点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1)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2)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3)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4)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特点。

6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顺序

三、小结

1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2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3对于跨文化交际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因此,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1)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2)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3)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等等。

2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利弊有:(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2)弊:过于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没听过“个人文化”的说法。过分强调个人文化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跨文化交际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________”这个核心。[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用【解析】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这个核心。

2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________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同一种【解析】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二、判断题

1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正确【解析】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2“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正确【解析】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三、选择题

1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诞生于(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答案】C【解析】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产生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是为了解决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关系更密切。

2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厦门大学2010年研]

A.交际语言学   B.应用语言学   C.言语交际学   D.心理语言学【答案】C【解析】跨文化交际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学科背景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等。

四、案例分析与写作

请根据如下材料作为参考依据,写出一篇不少于1600字的关于当今条件下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自命题论说文,要求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研]

材料:

1“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尚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215世纪,中国著名的穆斯林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过30几个国家,带去了茶叶、丝绸、瓷器,还帮助沿途国家剿灭海盗,真正做到了播仁爱于友邦。

3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4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今天中国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有100万青年人在国外留学。正是因为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5“兼容并蓄”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瑰宝,这种文化观崇尚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和发展。

答:

汉语国际推广——一片艳阳天

当今中国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语言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国际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表现出学习的热情。这与中国打开国门,不断与国际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密不可分。“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尚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中国历来注重和谐关系的营造,不论是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内部,还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社会的交流,都倡导和谐共生,以和为贵。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友好交流活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华丽的一笔。15世纪,中国著名的穆斯林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过30几个国家,带去了茶叶、丝绸、瓷器,还帮助沿途国家剿灭海盗,真正做到了播仁爱于友邦,在实际行动中传播了中国“和”的观念。

而汉语国际推广的开展,也早在历史上有所记录。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为功臣子弟设立学校——“四姓小侯学”,其声名日彰,“匈奴亦遣子入学”。教匈奴子弟学汉语,便有对外汉语教学的意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侣曾展开大规模的汉语学习。当时,佛教空前兴盛,译经是当时最重要的佛教活动之一。东晋时期,鸠摩罗什东入长安从事译经活动,号称弟子三千,率弟子共译佛经74部,384卷。隋唐时期,中国与外域交往增多,除了亚洲外,与欧洲甚至非洲都有比较频繁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一些国家仰慕中国的高度文明,并对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物产充满向往,热衷于到中国出使、经商、学习、传教等等。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并得到国内外统治者的重视。为了有效地进行汉语和文化的教学,唐朝制定了一些制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国子监等。到了宋朝,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无不遥遥领先于世界。王氏高丽(公元918年~公元1392年)统治朝鲜半岛期间,多次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语言、文化和技术。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僧人也非常多。中日交往也比较密切,明州(今宁波)一直是双方交通的门户。在文化交流方面,僧侣起了重要作用。这期间禅宗传入日本。越南始终和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的文字对越南影响很深,越南曾长期使用汉字。在13世纪和14世纪之交,越南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的。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少数民族主动地参照汉字来创制自己的文字,其直接原因是汉语汉字长时间的广泛传播,根本上说则是中原的强大政治势力和先进的民族文化导致的必然结果。元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使得域外文明大量进入中国,也使得中国文化传到国外。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语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这两种教材成书于元末。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启了欧洲汉学研究的风气,拉开了欧洲人汉语学习的序幕。

到了新时期,随着不断的摸索和发展,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大致可以分为1949年~70年代末的对外汉语事业的开创期、70年代末~2000年的学科确立、发展和深化期以及2000年至今的国内国际并重,迅速发展时期。

当今中国的汉语推广事业正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艳阳天的大好形势。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35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中小学开始汉语课的热潮方兴未艾,据统计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有4000多万人。在中国对外交往并传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今天中国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有100万青年人在国外留学。正是因为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而“兼容并蓄”也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瑰宝,这种文化观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和发展。只有铭记这一点,才能更好推动中国的汉语推广事业,进而推动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

2.1  复习笔记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1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中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的原因(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因此,跨文化交际理所当然地引起学者的注意。(2)在60年代,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争取自己权利与地位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3)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1)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2)Hall是人类学家,对于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一直予以关注。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Hall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书中Hall对于如何更科学更细致地研究文化提出了一些设想。Hall在跨文化交际学的领域内对于其他学者的影响巨大。(3)6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例如,l962年R.T.Oliver所著《文化与交际》(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l996年A.Smith主编的《交际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1967年I.Pary发表的《人类交际心理》(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mmunication)等。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4)在70年代,美国又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书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David Hoopes主编的一套选读Larry Samovar与Richard Porter合编的(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以及John Condon与Fathl Yousef合著的《跨文化交际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关于跨文化交际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的表现(1)1971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言语传播学会确定1970年年会的主题为跨文化交际与跨国交际。此后,各大学传播学系、教育系纷纷设立跨文化交际学方面的课程。(2)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出席人数超过两千,出席人中有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家、社会学家,也有商界、政界人物。(3)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首届会议,正式宣布成立。这是跨文化交际学方面最有影响的一个组织。目前这个学会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在欧洲设立了分会。它的名称亦相应改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International,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

5美国大学中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情况(1)表现

到70年代中期,在美国已经有二百多所大学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有的大学甚至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大学中,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不限于传播学系,在心理学系、教育系、语言学系、社会学系、人类学系都有这方面的课程。(2)教学内容

①文化差异及其对于交际的影响;

②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③跨文化接触及场合;

④语言及文化,双语教育及翻译问题;

⑤特殊的文化模式及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⑥非语言交际;

⑦内圈和外国的形成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⑧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

⑨民族、种族和亚文化;

⑩主观文化理论;

⑪对不同种族、民族和国家的成见;

⑫融合理论。(3)研究生课程的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一套统一的术语与定义;

②要求学生深入考察文化交际中遇到的某些特殊问题;

③使学生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广泛接触;

④使学生了解克服文化障碍目前使用的方法;

⑤给予学生机会,使其能够就他所感兴趣的文化作调查、分析和报告。

6跨文化交际学包括的内容(1)Richard porter曾列出八个方面,即态度(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民族中心主义、偏见、成见等)、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2)几年后,Porter和Samovar在另一篇文章中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观点(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组织)、语言过程(包括语言及思维模式)和非语言过程(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对于空间的使用)。受到了Marshall Singer的所谓文化无非是观察问题的角度的影响。

7心理学家Michael Arhyle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或困难有6个方面(1)语言,包括礼貌用语;(2)非语言交际;(3)社会行为准则,包括赠送礼物等;(4)家庭和同事的关系;(5)做事的动力和动机;(6)思想观念,包括受政治影响产生的观念。

8评价:Argyle在这里提到了Porter和Samovar所没有的提到的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宗教观念。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内容人们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9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和咨询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

1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发展得比较晚,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 International)在欧洲的分支SIETAR Europa已经存在多年,开过多次会议。还有另一个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组织在北欧活动,除了平时通过因特网在会员之间保持联系以外,也定期召开国际会议。

2英国的跨文化交际学(1)大学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在英国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大学比较少。据了解,只有University of Leicester,Luton University正式开设这一课程,采取多学科的路子,与美国一些大学的教法有类似之处。(2)关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著作: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的《文化论》以及其他许多著作对于文化的探讨对我们了解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有关社会与文化的词汇》(Key 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一书对于英语词汇中有文化内涵的一些词作了追本求源的研究。(3)Jenny Thomas在语用学研究中注意到文化因素这个课题的研究

①《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表达了她的基本观点

她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一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ture)与社交一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②语用一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到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

③社交一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力和义务,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3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1)发展历程

①在60年代末,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开展以及交际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的普遍贯彻,在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领域里开始重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授与俄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②1967年9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成立大会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俄语教学与国情知识研究的联系。”此后,国情语言学的研究在前苏联引起日益广泛的重视和不少学者的兴趣。

③曾先后召开过多次国情语言学的学术研讨会,截至目前已出版了二十多本专著、论文集和四部词典。198l年制订了《国情语言学教学大纲》,并在部分学校的教师进修班中开设了这门课程。(2)创始人:维列夏金(E.M.Bepeluarnh)和科斯托马罗夫(В.Г.Костомаров)(3)重要著作:维、科合著的《语言与文化》、《词的语言国情理论》,托马欣(Г.Д.Томахин)著的《国情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等。(4)主要研究方向:词语的文化内涵和涉及交际的风俗习惯。此后重点又转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国情知识分析,着重研究文学名著的篇章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目前已出版三本这方面的论文集。(5)对比国情语言学的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6)从有关文章看俄国国情语言学

①前苏联的国情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法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②国情语言学主要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兼及交际文化、身势语等;

③国情语言学既包括高层次的文化研究,也包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三、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

1发展历程(1)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许国璋先生于l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他提出讨论的词汇数量并不多,但是,重要的是他提出在不同的语言中表面上对等的词汇实际上在文化内涵上并不相等。(2)在80年代学术刊物上讨论文化差异的文章为数不少

①由于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兴趣。

②因为交际教学路子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

③对教材中关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知识的材料,有的设文化知识注释一栏。(3)从80年代中叶开始,在我国几个大学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这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书籍也陆续出版。

2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对比;(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

3评价: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有一些探讨,但是,总的来说,这方面的论著较少。从参与者的学术背景来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类:外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等。

4关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几次会议(1)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与会者中我国学者230人,国外学者四十多人。这是我国首次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主要议题的会议。在会上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选举产生了学会的领导机构。会议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会议。(2)北京大学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共同发起举办了1996年8月的研讨会。会议议题是“交际与文化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1999年将在深圳大学召开第三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讨会。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

1跨文化交际学出现不同的译名的原因(1)一门新学科刚建立,学者还未能在译名上取得一致。(2)学者来自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因此,在选择译名时不可能不受到自己学科的影响。

2突出特点:多学科性质

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1)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极为突出

①Hall的《无声的语言》被许多学者认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主要是依据人类学家的著作。例如,A.L.Kroeber与Clyde KIuckhohe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Edward Sapir与Bentamin Whorf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出过一个设想,认为语言对于人们的世界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②在具体的文化差异方面,跨文化交际学取之于人类学的则更多

人类学家Rnrb Bencdict的重要著作《菊与剑》(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对于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人类学家许烺光(Francis Hsu)所著《美国人与中国人一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2)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 Brislin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过许多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他的著作《跨文化交往》收集了近百个跨文化交际中的实例,他对于这些实例先给予几个不同的解释,然后说明为什么某一个解释是正确的。

②加拿大心理学家Michael Bond长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对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从事过多年的研究,在跨文化心理研究方面有许多著述。

③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对于与管理有关的心理从事专门的研究,他的最著名的著作是《文化的后果》与《文化与组织——心灵的软件》。《文化的后果》是他运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对其雇员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的材料所著的一部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研究文化的四个尺度。他提出的研究方法之后被许多学者所使用。1991年他又发表《文化与组织》一书,对于他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④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其他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还包括Harry Triandis,Dan Landis等。(3)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

①跨文化交际学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传播学者的努力。他们是举办会议出版刊物的主力。他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从事研究,提出一些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

②在这个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包括William Gudykunst,John Condon,Nemi Jain,Stella Ting-Toomey,Young Yun Kim等。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围绕一定议题展开讨论,在会议之后出版论文集,目前已经出版了多集。(4)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

①早期有C.C.Fries和Robert Lado提出在学习外语的同时,需要注意目的语的文化。Lado提出在比较不同文化时应该采取的理论和方法。

②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essa Wolfson对于不同文化中的赞语做了细致的对比。

③Scollon夫妇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著述颇多。

④英国学者Micheal B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ye,Gail Robinson等对于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5)四个学派研究时采取的理论与方法

①人类学家一般采取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的方法,他们收集的材料往往生动而丰富。

②心理学家的文章中通常有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因此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③语言学家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一般都很具体。

④传播学家重视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探讨最多。

⑤就跨文化交际学整个领域而论,早期似乎是人类学的影响最大,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人类学得益最多。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的影响次之。

3关于哪个学派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影响最大的讨论(1)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在1991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类学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影响最大。(2)1998年在美国加州召开的一次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上,新墨西哥大学的william Hart的论文“跨文化关系研究中的多学科影响”对于哪一个学科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影响最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3)Hart不同意前面介绍的Harman与Briggs在1991年的调查结果和调查方法。依据Hart的调查,在跨文化关系研究中心理学的影响占第一位,以下依次是传播学、社会学和人类学。(4)这两项不同的调查结果可能是由于调查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说心理学和人类学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1)跨文化交际学既然是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那么,它就不可能只有一个理论框架和一种研究方法。(2)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学者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必定会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传播学教授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必定会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问题。(3)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指导所有的跨文化交际学者。

五、小结

1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比较短,大致上只有三十多年。

2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产生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是为了解决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关系更密切。

3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的历史更短,影响也比在美国小得多。在欧洲,跨文化交际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似乎更紧密。

4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是外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学家和一部分心理学家。

5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它的理论主要取之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正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

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2在我国为什么是一批外语教师首先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

答:在我国首先是一批外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的原因:(1)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许国璋先生于l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2)在80年代学术刊物上讨论文化差异的文章为数不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际教学路子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作了规定。在教材中对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知识的材料,有的设文化知识注释一栏。(3)从80年代中叶开始,在我国几个大学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这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书籍也陆续出版。

3跨文化交际学主要和哪些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

答: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1)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极为突出

在跨文化交际学正式建立之前,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等都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跨文化交际学建立的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无声的语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具体的文化差异方面,跨文化交际学取之于人类学的则更多。(2)心理学领域主要是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对跨文化交际学作出重要的贡献

心理学家对于人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不同的心理反应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出版了一些著作,《跨文化交往》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3)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

跨文化交际学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传播学者的努力。他们是举办会议出版刊物的主力。他们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从事研究,提出一些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围绕一定议题展开讨论,在会议之后出版论文集,目前已经出版了多集。(4)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语言学家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一般都很具体,相关学者提出在学习外语的同时,需要注意目的语的文化,Lado提出在比较不同文化时应采取的理论和方法。

4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没有大家一致接受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答:由于人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因此在进行研究时采取的理论与方法有所不同:(1)人类学家一般采取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的方法,他们收集的材料往往生动而丰富。(2)心理学家的文章中通常有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因此具有更大的说服力。(3)语言学家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一般都很具体。(4)传播学家重视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探讨最多。(5)不少学者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时交叉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就跨文化交际学整个领域而论,早期似乎是人类学的影响最大,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人类学得益最多。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的影响次之。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判断题

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正确【解析】文化的特性包括:①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②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③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④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⑤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

二、案例分析与写作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 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材料:

李英是在北京某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二年级的研究生,通过国家汉办的志愿者考试,被派往美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英认识了正在学习汉语的大卫。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李英提到她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等。大卫建议一起到城外附近的地方去爬山。李英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于是高兴地答应了,而且主动承诺做好一切准备。但考虑到自己是女孩子,单独跟一个男孩子在一起不方便,于是邀请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跟自己一起去。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李英和她的中国朋友们一起和大卫见了面,总共有十多个人。大卫看上去不高兴,但什么也没说。他尽量躲开其他人。李英注意到他失望的表情,和落落寡欢的样子,但是不能理解。她不明白,自己作了那么大的努力,承担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而大卫却不高兴,究竟是为什么。

答:(1)发现问题

案例中的李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二年级的研究生,她通过国家汉办的志愿者考试,被派往美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偶然认识了学汉语的大卫,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李英提到她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等。大卫建议一起到城外附近的地方去爬山,李英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于是高兴地答应了,李英主动承诺做好一切准备。他们约定好之后,李英认为自己是女生,单独和男生旅行不便,就邀请十多个朋友同去,这一举动使得大卫不太高兴,李英却不知为何会这样,她认为自己作了那么大的努力,承担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最后大卫仍旧闷闷不乐。毋庸置疑的是,李英这样的举动影响了二人的交际。(2)分析问题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英与当地人大卫之间产生的交际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也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李英和大卫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美国人,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双方对他们交际过程中出现的约定问题,有不同的见解:

美国人大卫认为约定只是两个人的事,如若改变约定对象,如李英需增加同去爬山的人,应该事先征询大卫的意见,以示尊重,而且男女同游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而中国人李英考虑更多的是女生的身份与男生结伴同游不便,做了出行准备后,她认为约更多朋友同行是无可厚非的事。观点的差异造成了二人的交往问题,这样的问题是由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李英和大卫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所秉持的交际原则也各不相同,价值观念更是大相径庭,这使得他们在约定好同去爬山后,各自对约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交际隔阂。李英的顾虑,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

此外,中国教师李英在与当地人大卫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沟通,从而产生了交际障碍,加深了双方的误解。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也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3)解决问题

李英作为汉语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与异文化学生的交际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李英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对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尤其是对异文化者的价值观念的了解。

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地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李英和大卫都需要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求同存异,促进不同文化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同时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具体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拓宽视野,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同时拥有一定的交际技巧。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3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3.1  复习笔记

一、文化的定义

1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1)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化对比。如果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对比不可能准确,甚至对比的事物可能不同。(2)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术语界定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精确性。(3)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各学科的学者对于文化都企图给予准确的解释。他们的解释带有本学科的特色,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因此,讨论文化的定义是深入了解文化本质所必需。

2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1)本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的不同界定

①有的定义比较宽泛,例如,梁漱溟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②有的定义比较狭窄,例如,陈独秀认为,文化的内容“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2)《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

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3)80年代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

①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4)三个不同的角度

①从人学的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文化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形态,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

②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

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界定,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5)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者把文化分成的三个层次

①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

②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

③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6)Raymond Williams认为culture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

①是这个词在欧洲几种语言中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历史演变。

②是它在几个不同的学科中都作为重要的概念使用。(7)Raymond Williams认为目前culture主要用于三个范畴

①用以描述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②表示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③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和成果。

3关于文化定义的学术性探讨(1)人类学家A.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的探讨

①人类学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一向重视文化,对于文化的定义作过许多探讨,但探讨最深的当推A.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

②他们在1952年发表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定义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在书中,他们列举了近三百个文化定义,对于文化一词的意义做了历史性的回顾,并对于各种不同的定义作了评述,直到目前仍然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超过他们对于文化定义的论述。

③Kroeber和Kluckhohn收集了自1871年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于文化所下的定义,其中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在书的第二部分,共列举了164个定义,此外,在第三部分以及脚注部分,还涉及一百多个定义,总计近三百个定义。

④Kroeber和Kluckhohn将这些定义划分为六类:a.列举描述性的;b.历史性的;c.规范性的;d.心理性的;e.结构性的;f.遗传性的。(2)Kroeber和Kluckhohn对于不同的文化定义作了分类和评述

①侧重描述的定义。

②侧重历史传统和社会继承的定义。

③侧重规范性的定义。

④从心理学角度下的定义。

⑤从结构的角度下的定义。

⑥从遗传的角度确定的定义。(3)在Kroeber和Kluckhohn的重要著作出版以后,学者们还不断提出新的定义

①Porter和Samovar对于文化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

②这个定义企图把文化的外延尽可能地扩大,因此,在知识、信念、价值之外,又加了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和宇宙观念等。另外,它特别把语言的模式加进去,与行为的样式放在等同的地位。(4)研究实际问题的学者David Brown也试图对于文化做出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文化是群体的多数一假如不是全体的话一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5)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在他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把文化称为“心灵的程序”和“心灵的软件”。(6)Geert Hofstede认为,文化就像事先写好的程序一样,决定人的行动

①他将文化区分为第一种文化和第二种文化。

②在大多数西方语言中通常的意思是“文明”、“教养”,特别是指像教育、文学、艺术这类的教养。这是狭义的文化,有时称为“第一种文化”。

③作为心灵软件的文化是这个词的广义用法,社会人类学家通常这样用,这是“第二种文化”。

4文化的定义(1)人类学家Edward Tylor远在19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仍然是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2)他的著名定义是:“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一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强调的是知识、习俗、能力、习惯等,而不是具体的实物。(3)Kluckhohn和Kelly提出的简明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