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7:58:30

点击下载

作者:韩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读:

前言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这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1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条件保障等,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2011年5月,教育部又专文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为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我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精神,于2011年下半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不少相关教材和资料,觉得有必要结合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学的经验,同时在吸取该领域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一本能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从2012年开始策划这本教材的编写,直到今天书稿终于完成,这本教材历经了老师们反反复复的思考及修改,可以说是编写老师们心血的结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互动性,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八个单元,内容涵盖了心理常识与心理调适、自我认识与人格塑造、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自我概念的协调与发展、情绪与挫折的应对、学习心理与休闲指导、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爱情心理与性健康、职业规划与生涯指导、珍爱生命与幸福追寻等方面的知识。每个单元下设两个主题,围绕每个主题设置三部分:第一部分——心灵预热、第二部分——心理百科、第三部分——学以致用。每个部分各有特色:

第一部分“心灵预热”,通过“心理活动”版块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心理测评”版块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通过“美文悦读”版块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与行动。

第二部分“心理百科”,通过“正文”版块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锦囊妙计”版块掌握心理调适方法;通过“经典案例”版块学会理解身边的具体事例;通过“知识链接”版块的新闻报道、调查研究,了解相关理论基础与发展动向;通过“人生哲理”版块中的名人名言或谚语,引导学生进行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通过“团体活动”版块促进学生进行心理成长亲身体验;通过“心理测试”版块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通过“实践乐园”版块进行更加深入的认知和行为训练;通过“好书推荐和影视共享”版块帮助学生把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心理成长问题的思考延伸到课外。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心理健康教研室韩培担任主编;赵翠荣、陈天军、魏谨担任副主编。各单元执笔人分别是:第一单元、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韩培),第二单元、谱写自信与自立的人生乐章(赵翠荣、韩培),第三单元、人际交往——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赵翠荣),第四单元、大学生学习心理与网络心理(陈天军、韩培),第五单元、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魏谨),第六单元、爱情心理与性健康(魏谨、韩培),第七单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辅导(陈天军),第八单元、珍爱生命与幸福追寻(韩培)。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读物,适合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高等教育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金国华董事长、周进校长、徐金保主任的重视与指导,让我们在编书的过程中得到不少启悟,也汲取了智慧的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与智慧,才有了本书的诞生。

在本书完成之际,更要感谢所有的学生,特别是走到我们身边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困惑是我们思索与助人的动力,他们的成长轨迹成为我们助人的经验。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努力追求精益求精、内容完善,但由于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术界前辈、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和谅解。编者2014年4月

第一单元 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主题 谁知我心——探索心灵密码

导语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的时候采取特定的行为?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耐人寻味的心理现象背后深藏着怎样的真情?怎样了解我们自己尚未开发的潜能?心理学是怎样的学问?让我们一起从探讨心理学现象开始,或许能够带给你一些思考问题的新角度。科学心理学刚刚萌芽时,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到20世纪70年代后,心理学则成为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一部分 心灵预热

美文阅读让心灵跟上我们的脚步有一个探险家,到南美丛林中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用了当地人作为向导和挑夫,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丛林深处走去。那群土著居民的脚力过人,尽管他们背负笨重的行李,但仍然健步如飞。在整个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总是探险家先喊着需要休息,让所有人停下来等候他。探险家虽然体力跟不上,但仍然希望能够早一点到达目的地,一偿平生的宿愿,好好地研究古印加帝国文明的奥秘。到了第四天,探险家一早醒来,便立即催促众人打点行李,准备上路。不料领导这群土著居民的翻译人员却拒绝行动,令探险家恼怒不已。经过详细的沟通,探险家终于了解,这群土著居民自古以来便有着一项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他们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探险家对这项习俗好奇不已,询问向导,为什么在他们的部族中会留下这么耐人寻味的休息方式。向导很严肃地回答探险家的问题:“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疲惫身体。”探险家听了向导的解释,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许久,他终于展颜微笑。他认为,这是此次探险中最好的一项收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你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重要,它们一起构成你飞翔蓝天的两个翅膀。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心理探索心理学知识知多少

下面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请你做做看,你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多少?1. 婴儿喜欢母亲,是因为母亲满足了他们基本的生理需要,例如给

他们提供食物2. 天才往往都会社会适应不良3. 患精神分裂症的人至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4. 如果不能很好的入睡,最好通过药物帮助睡眠5. 儿童的IQ分数与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关系6. 人一旦上了年纪,很多行为习惯都会发生改变7. 大多数人都会拒绝对他人进行痛苦的电击8. 身体吸引力不是影响我们是否喜欢一个人的重要因素9. 人的性格由所在的星座或生肖决定10. 学过心理学之后就能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答案:上面10道题的表述都是错误的。或许你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看上去似乎是常识的理论其实是不符合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的。常识对于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常识不是心理学,心理学也不是常识。资料来源:豆瓣网幸福盒子心理工作室2010年12月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切实感受到最熟悉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周围世界要听、看、嗅、尝和触摸等,就会产生感受和知觉。时过境迁仍会给人留下一定的经验或能唤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记忆。为了解周围某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人还会进行一番思索和假设,人的思维和想象必然参与其中。这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实,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持有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怒哀乐等体验,被称为情绪和情感过程。人们还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自觉地确定目标,力求达到目的,这样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统称为心理活动。它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知识链接手机依赖症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手机的出现给个人的沟通带了方便与快捷,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搭配赠送了我们。“手机依赖症”症状:1.总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3.经常产生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听到别人的手机铃声也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在响。4.在开会等要求关机的场合会采用折中的办法,将铃声设置为震动,却依然不放心,一边开会一边悄悄查看手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青睐三种人: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当然,也不要对手机依赖症有着过重的心理负担,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要克服手机依赖,为自己营造应有的绿色生活,如郊游、健身、看书、听音乐等,以平和的心态适应生活中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他人交流,借鉴较少使用手机的人生活安排,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并适时地给与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真好”的心理暗示。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你也许会发现,周围同学中有的人学习目的明确,动机正确,有的则不然;有的人强调个人需要,有的人会将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有的人对音乐有偏好,有的则对体育感兴趣;有的人志向高远,具有远大的抱负;有的人渴望平凡……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热情大方、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行动迟缓,这是气质上的差异;有的人谦虚好学,有的人骄傲自负,这是性格上的差异;有的人接受能力强,有的人接受能力弱,这是能力上的差异。气质、性格、能力合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以上均为心理现象。那么,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二、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一)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离不开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你”内心的所思,“我”心中所想。在家庭中,父母要懂得儿童心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要和睦相处,建立比较理想的关系,也离不开有关心理学知识。在我们所购买的和使用的产品中,从电话到手机,从门锁到电子门禁系统,设计的越来越人性化,这些离不开工程心理学家的参与设计。再如我们每天收听、收看、阅读的广告,他们的设计和制作及其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广告效应,也都是与心理学的应用分不开的。心理学对城市整体、家庭住宅、普通工作场所以及医院的规划与设计,都做出了贡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也收获心灵的成长。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有助于促进我们高品质生活的实现。人生哲理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歌德(二)心理学帮助我们科学的观察和领悟

要领略心理学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你必须考虑心理学家们界定这一领域的方式和他们诉诸研究与应用的目的。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就此给你一个清晰而充实的概念。

◆定义

许多心理学家寻找下列基本问题的答案:什么是人性?心理学通过着眼于发生在个体内部的过程以及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力量,来回答这个问题。根据这一点,我们把心理学(psychology)正式定义为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行为就是行动。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可观察行为。微笑、哭泣、奔跑、击打、交谈以及触摸,这些都是你可以观察到行为的显而易见的例子。心理学家探索个体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中做这些事情。

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如一个新生婴儿,一名十几岁的运动员,一个正在适应住宿生活的大学生,一位面临中年职业变化的男士,或者一位正应对因丈夫患阿尔茨海默氏病而逐渐衰弱所造成的压力的女士。但是,这个对象也可能是一个正学习用符号进行交流的黑猩猩,一只走迷宫的白鼠,或者一只对危险信号做出反应的海蛤蝓。个体既可能在它的自然栖息地,也可能是在实验室的控制条件下被研究。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许多人类活动是在个体内部发生的,如思考、计划、归因、创造以及做梦。很多心理学家相信,精神过程代表了心理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你很快就可以看到,心理学研究者们已经设计了许多精巧的方法来研究心理事件和过程,从而得以揭示这些隐秘的体验。

尽管现代心理学不寻常的广度和深度对那些作为心理学家的人来说是一个快乐的源泉,而这些同样的因素却使这个领域成为对那些第一次探索这个领域的学生的挑战。对于心理学研究,还有比一个人最初所期待的东西多得多的内容。因此,你也将从这本心理学教材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心理学的目标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实现每一个目标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aldata)是关于机体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不过观察的焦点是窄还是宽,心理学家都在努力客观地描述行为。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而不是按照研究者所期待或希望的那种样子,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个观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观点—偏爱、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因此,防止这些个人因素混进数据并扭曲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你将在下一章看到,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发展出很多技术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在出现意想不到的后续情景时,你会大笑?什么情况会导致一个人企图自杀或作奸犯科?

一个心理学家的目标通常是通过一个潜在的原因去解释多种行为。请看这样一个情境:你的老师说,要想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就必须经常参加班级讨论。你的室友虽然总是对课程做了很好的准备,却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或自愿发言。老师批评他学习动力不强,并且认为他不聪明。这个同学也参加晚会但从不邀请任何人跳舞,在自己的观点遇到所知信息更少的人的挑战时也不公开维护自己的观点,并且在餐桌上几乎从不参与小范围的谈话。你的诊断会是什么?什么样的潜在原因可能引起这一系列的行为?会不会是害羞呢?像许多忍受强烈的害羞感的人一样,你的室友不能按照社会所期望的方式去行动(Cheek,1989;Zimbardo,1990)。我们可以使用害羞的概念解释你的室友行为的全部模式。

为了推进这些对原因的解释,研究者必须出现常从事创造性的过程—检查收集到的不同种类的数据。高明的侦探福尔摩斯可以从零碎的证据中得到精确的结论。用同样的方式,每个研究者必须具有一种见多识广的想象力,它可以把已经知道的和还不知道的东西富有想象力地综合起来。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之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因此,如果我们相信你的室友是害羞的,我们可以有信心地预测,他在被要求和一个陌生人交谈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当不同的解释被用来说明特定的行为或关系时,通常依据它们能更好地做出精确且全面的预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如果你的室友很乐于与陌生人接触,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的诊断了。

正如观察必须非常客观,科学的预测也必须被足够精确地加以叙述,以使它们能够被检验和在证据不具有支持性的时候被否决。一个科学的预测是基于对事件互相关联方式的理解,它指出是什么样的机制把那些事件与特定的预测物联系起来。一个因果预测详细地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行为将会改变。例如,一个陌生人的出现肯定会导致特定年龄以上的人类和猴子的婴儿表现出焦虑。但是,观察到的行为的改变可能依赖于当时的环境—比如陌生性的程度。如果这个陌生人也是一个婴儿而不是成人,或者这个陌生人与婴儿是同一物种而不是不同物种,那么在人类或猴子婴儿身上表现出来的焦虑将会减少一些吗?为了改进因果预测,研究者要在环境条件下进行系统性的变化并且观察它们对婴儿反应的影响。

控制发生的事情

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你将学到什么类型的教养行为能帮助父母与它们的孩子保持可靠的联系;你将学到什么样的力量使陌生人在紧急情况下不愿意提供援助以及这些力量如何被克服。这些只是心理学家用他们的知识去控制和改进人们成为一个相当乐观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任何不受赞赏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能通过适宜的干预而得到修正。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知识链接心理学家在干什么?资料来源:(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第三部分 学以致用

心理自助一起来了解心理学吧!去伪存真!

在前面的心理探索部分,你读到了10条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有关心理学的错误观点,它们其实都是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1.婴儿喜欢母亲,是因为母亲满足了他们基本的生理需要,例如给他们提供食物

否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笼子里有两只不同的“母猴”,一只“钢筋铁骨”由铁丝制成但胸部挂有奶瓶可以提供乳汁,另一只不能提供乳汁可是温暖而且“皮毛柔软”,这是用绒布做成的猴妈妈,与母亲隔离的小猴会依恋哪位“母猴”呢?它会在铁丝母猴那里吸取乳汁却终日趴在绒布母猴身上。所以母亲给与我们的不仅是基本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爱和安全感。

2.天才往往都会社会适应不良

否 大多数的天才(全面型、非部份缺陷型)勤俭、谨慎、幽默、博爱、富有创造力及推理判断力,健康、学业、事业、人际情感、休闲方面都会有不错的情况。

3.患精神分裂症的人至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否 相比较其他病态人格来说,分裂人格很少见,大约占正常人中的1%。与精神分裂症并无关连,但共病性高,常为精神分裂症确诊前人格(病前人格)。始于成年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表现的一种广泛模式,有对社会关系疏离,有在人际往来情境下情绪表达的范围局限。

4.如果不能很好的入睡,最好通过药物帮助睡眠

否 想要获得好的睡眠,大多时候药物不能帮到你,你可以试试:①按时睡觉;②定时运动;③减少兴奋剂的摄入;④良好的卧具;⑤请别吸烟;⑥只喝软饮料;⑦追求质量,而非数量;⑧傍晚时分,丢开一切计划;⑨别在太饱或太饿时上床;⑩建立“睡眠仪式”。

5.儿童的IQ分数与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否 IQ并不只是一个数字,心理学家大致上可以利用它来预测人们生活的其它层面。根据儿童时期的IQ分数,可能可以对人们在学校和工作场合的表现做出合理有效的预测。另一方面,IQ高的人甚至有长寿的倾向。

6.人一旦上了年纪,很多行为习惯都会发生改变

否 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老人的生活习惯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如要改变,也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7.大多数人都会拒绝对他人进行痛苦的电击

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举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实验中,实验者要求参与者对另外一名参与者(事实上是一名假装受到电击的演员)进行电压越来越高的电击。一旦参与者稍有迟疑,实验者就会用“请继续”和“实验要求你继续”之类的话语鼓励他们继续电击另一名参与者。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60%的参与者会因为有身穿白大褂的实验者要求他们这样做,而对不幸的受害者施予可能致命的电击。这说明,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去做非自己本愿的事情,尤其是影响者具有一定的身份和权威的时候。

8.身体吸引力不是影响我们是否喜欢一个人的重要因素

否 特霍西尔过去15年一直在从事对称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特霍西尔将不同人的面孔和身体用扫描仪录入电脑,以测定对称比。男女两性均认为身体对称性更好的异性更具吸引力,健康状况更佳。这种差异很小,只有几个百分比,虽可以感知,但并不明显。可见身体的吸引力在恋爱的开始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9.人的性格由所在的星座或生肖决定

否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所以性格和星座、生肖并无太大关系。

10.学过心理学之后就能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

否 从定义上看,心理学是“关于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心理学与生活》),但对于特定的行为和心理,由于变量太多或者学科阶段性发展水平所限,还不能精确到这个程度。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也总是利用统计学上的显著来验证理论,那么怎样保证它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呢?所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源共享心理电影

中央电视台的《数字飙榜》电视指南中推荐了以下十大心理电影:

1. 《秘窗》主人公职业:作家关键词:多重人格障碍

2. 《禁闭岛》主人公职业:士兵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3. 《心灵捕手》关键词: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

4. 《美丽心灵》(真实人物改编)主人公职业:数学家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5. 《沉默的羔羊》关键词:变态心理学潜意识

6. 《火柴人》关键词:强迫症

7. 《吮拇指的人》主人公职业:学生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8. 《失眠症》主人公职业:警察关键词:睡眠障碍

9. 《记忆碎片》主人公职业:保险公司调查员关键词: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10. 《拉尔斯和真实女孩》关键词:孤僻症妄想症

第二主题 守护心灵家园 自我心理调适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还会影响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许多人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因此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已成为每一个人良好地工作生活的必要条件。而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澄清对心理健康的误解,确立一个心理健康的正确观念。

第一部分 心灵预热

美文阅读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演讲人介绍:王登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心理学教授,1990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主要内容】

人生的五个阶段、六次转折:

人生的五个阶段、六次转折,相邻的两个阶段之间之所以分成了两个阶段,是因为它们有很大的变化,不论是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完成这些任务的方式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得调整自己去适应这样的一种变化。

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主讲人认为有两种观点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一是,叫做“四会”,learntobe;learntodo;learntobewithothers;learntohow tolearn;另外是三点,做人、做事、与人相处。

大学阶段要完成的转变:

主讲人就三个要完成的转变,一一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首先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第二个方面要完成的转变,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第三个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大学,不管愿意与否,你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你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你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复杂,有时甚至难以驾驭,生活中充满了困惑和烦恼,因而苦苦挣扎在人际关系、学业成绩、两性交往、情绪调控、前途命运等人生课题中,出现诸多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紧张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长期积累却得不到缓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今后的发展。因此,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人格完善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经典案例你的心理健康吗?高级碎饼干的故事:虽然生在外地,长在外地,但小王一直强调自己是上海人,因为她父母都是真正的上海人,只是因为无可奈何的原因,他们从学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外地工作。一去就是几十年,在这期间,小王的父母多次努力想回上海,但一直难圆其梦。好在小王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后终于如愿以偿考回了上海。由于大学晚饭吃得早,所以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准备些饼干点心,兼做晚上夜宵与平时零食。有一次,一位同学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买回了碎饼干,大家觉得很合算,于是宿舍里五位外地同学都一窝蜂跑去买碎饼干做点心。两位上海同学除外,因为她们每次回家,父母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精美的点心与零食。小王也跟着大家买碎饼干,但有趣的是,每次小王买回碎饼干,总要一本正经地对全宿舍的同学宣布:“我买得是高——级——碎饼干,很贵的!要不要尝尝,跟一般的碎饼干可不一样!”一开始大家还真会尝尝她的碎饼干有什么高级之处,尝过之后,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如果你这样说了,小王会特别生气。后来大家发现,小王每次买回来的碎饼干都是高级的。这样的事情重复多了,宿舍里的同学便会窃笑,但小王对她的这种微妙的心理毫无察觉,仍然每次都郑重地宣布:我的碎饼干是高级的。也许我们没有必要节俭到要去买碎饼干,因此没有创造出“高级碎饼干”的故事。但是,由于脆弱的自尊而无意识地寻求补偿与保护的心理,却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荣心。虚荣心是心理健康的大敌,因为它可能使人回避现实,自欺欺人!虚荣心强的人,往往是内心不安全、不自信的人。(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 认识上的不足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 人格的缺陷

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忠心理疾病。

3. 意志品质差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 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 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二)大学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环境即校园和条件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

1. 学习负担过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学校引导不力等因素有关。

2. 专业选择不当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其实,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即使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还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3. 不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

4. 业余生活单调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少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会文化背景2.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3. 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使其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因此,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种渠道入手。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第3届)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并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二)心理健康:克服“第三状态”

过去人们将健康与疾病看成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无病便是健康,健康就是无病。现代社会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人们更多地将健康看成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点,在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也非疾病。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者“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非健康状态,虽然不是明显的病态,但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浪费精力,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际吸引力,毁坏人的自我感受,降低人的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所以,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要超越“第三状态”。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反应的情境相符合。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四、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心理调适(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或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一系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强迫、恐怖。

人际交往问题:有的学生想着要和别人交往,在不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导致人际关系敏感、少言寡语、敌意、偏执、自闭、多疑。

自我意识问题: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导致自己压力过大,自卑、抑郁,心理失去平衡,严重的导致轻生。

不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好或者以前曾经受过挫折,导致生活缺乏乐趣,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间、偏执、无情。

恋爱问题:不能把学习和恋爱问题很好地处理。

情绪困扰:

1. 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2. 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3. 冷漠

冷漠是一种对人对事冷淡、漠不关心的消极情绪体验。正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关心:对学习漠然置之,听课昏昏欲睡,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环境无动于衷。日本心理学家把具有这种冷漠状态的大学生称之为“三无”学生,即无情感、无关心、无气力。

4. 易怒

大学生正处在热情高涨、激情澎湃的青年时期,有时候激情似乎难以控制。容易发怒,便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铸成大错。盛怒过后,却莫不后悔不迭。正如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所言“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5. 嫉妒

嫉妒是大学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较一般人更重。

6. 压抑

大学时期是情感最丰富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冲突的时期。情绪的压抑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得到尽情倾诉。近年来大学中流行的“郁闷”情绪即是压抑的表现。(二)心理调适

1.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在受到挫折时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常见的方法有:

其一,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其二,放松调节。

大学生还可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其三,想象调节。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法即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2. 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具体来说悦纳自我就是:(1)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不苛求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高度的自尊和自信,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2)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3)能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4)有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5)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怨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3. 改变悲观、培养乐观

德国心理学家皮特·劳斯特提出了改变悲观、培养乐观的10条建议:(1)越担惊受怕,就越易遭灾祸。因此一定要懂得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胜利。(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这样,你就不会放弃取得微小胜利的努力。你越乐观,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越会倍增。(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厄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4)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5)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努力去发现有利的条件。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增大了。(6)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你失望情绪的缓冲器。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人以力量。(7)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经多次获得过成功。这才是值得庆幸的。如果10个问题,你做对了5个,做错了5个,那么你还是完全有理由庆祝一番,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5个问题。(8)在你的闲暇时间,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你能培养起乐观的态度,乐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9)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乐观。(10)如果乐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么你就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

4. 在逆境中重来

当我们身处恶劣的环境,面临终极的绝望时,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拥抱真理,昂首前望,开始爬出深渊,向逆境学习。那么,我们可以从逆境中学到什么东西呢?(1)让我们的眼界澄清。逆境强迫我们去正视自己的生活与生活形态,要我们放弃过时的、不合适的希望,去摆脱阻止我们前进的依赖心理,更要屏除那些除了满足自我以外,毫无用处的自欺欺人的想法。(2)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成长。在内心深处,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耐心、毅力、勇气以及意志。即使我们确定已经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时,仍然可以再发掘出另外的力量。试试看吧!(3)让我们体会同情心的可贵。没有人会比那些了解无家可归之苦的人,更愿意打从心底去帮助无家可归者,只有曾受难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痛。挫败带给我们的,是非常可贵的怜悯心。(4)教导我们的普遍真理,生命本来就是不公平。我们小时侯总是天真地以为生命应该是无忧无虑,正义总能赢得胜利——唯有让我们早点认清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才能享受较轻松的人生。

5. 磨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一个人力量的象征,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对大学生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目标由近至远,由低到高。当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个近目标时,你就会信心倍增,更加勇往直前地朝着目标努力。

◎战胜自己。在和外界力量的斗争中,要善于克服不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以增强自身的力量。

◎用座右铭鼓励鞭策自己。座右铭言简意赅、精炼醒目,镌刻左右,每日读之,对人具有强烈的自警、自策、自励之效。

◎多读好书。书籍给予人们的力量是巨大而长久的,通过多读好书,可以为自己找到意志锻炼的直接榜样。

◎忠于自己的诺言。既然自己决心办到某件事,那就要尽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当然忠于诺言也并非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到底。如果经过努力,确实难以实现,或需要对原计划、目标进行修改调整,就不必勉强,而应作适当调整。在实现诺言的过程中,意志是同样可以得到锻炼的。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当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真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心灵安慰、心理平衡吗?

心理咨询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或称为专业的方式,与当事人一起去揭示“斯芬克斯之迷”,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发现谜底,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不会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评价,有的只是倾听、关注、同感与挑战,你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一)一般心理咨询的概念“心理咨询”一词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表示一种帮助关系,通过咨询活动,咨询者可以帮助咨询对象提高对待自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能力,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指一套活动与方法,如了解咨询对象,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心理测验、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等等。第三,心理咨询又是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就是对在发展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阻力的正常人给予帮助、指导和教育。(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对在精神和情感等方面有障碍的人进行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而心理咨询一般针对健康人和有一定心理问题的求助者。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一)倾诉心声

每个人都有倾诉心声的心理需要。当他遇到高兴事儿的时候,希望与亲人或朋友分享;当他孤独寂寞的时候,希望有人能与他聊天沟通;当他心情烦闷的时候,希望能有人理解宽慰;当他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指点迷津。(二)辨明问题

人的心理问题有各种类型和性质,不同的问题应当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把问题搞清楚,出现了“误诊”,不仅不能消除心理压力,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三)磋商对策

在倾诉心声、辨明问题的基础上,咨询师可以与你共同分析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你知道,咨询这一概念的含义就是商讨和询问。弄清楚问题的性质之后,下一步就是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四)平衡情绪

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属于发展性咨询,它主要帮助来询者解决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而不是治疗精神疾病。帮助来询者平衡情绪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之一。(五)促进成长

心理咨询不仅能帮你处理好当前的问题,而且能通过处理当前的问题提高你的认知水平,矫正你的错误思路,帮助你正确对待自己,增强自信,还能帮助你正确对待他人,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三、心理咨询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理解、支持的原则

在人的精神需求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它可以使人心头的郁结得以消融,使感到孤立无援的人获得勇气和力量。(二)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它是鼓励来询者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来询者人格及隐私的最大尊重。心理咨询的保密范围包括为来询者的谈话内容保守秘密,不公开来询者的姓名,拒绝关于来询者情况的调查以及尊重来询者的合理要求等内容。(三)耐心倾听和适当询问的原则

心理咨询不是心理学讲座,咨询过程绝不是由咨询工作者向来询者讲述心理学知识,而是启发来询者自己讲述问题。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把闷在心中的话向咨询人员倾诉,他会认真倾听,并帮你分析问题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来询者谈自己的问题的过程中,咨询人员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为澄清问题、进行正确心理诊断的需要。(四)疏导抚慰和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会从情绪上对你进行疏导和适当的抚慰与鼓励。在认真耐心听取来询者倾诉内心苦闷的基础上,咨询人员会和你共同分析问题,帮助你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使你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五)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咨询应以咨访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因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因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这也同样是对来询者的尊重。(六)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咨询过程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心理治疗也离不开必要的咨询过程。所以心理咨询中很难排除心理治疗的成分。对待心理疾病也要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以预防为主。

了解了上述原则,你对心理咨询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希望你打消各种不必要的顾虑,积极参与心理咨询。

第三部分 学以致用

成长训练简易心理健康测试题

请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对下面各题做出恰当的判断,在你认为“是”的题目上打“√”,在“否”的题目上打“×”,而在有时是有时否的题目上打“△”记号。

1. 心情总是闷闷不乐,做事效率不高,情绪善变,注意力难集中,健忘……这其中至少有一项。

2. 外出时老是担心门没锁好,火炉可能有问题,电源可能没切断,因此仔细检查,甚至特地从外面赶回来重检一次才放心,又如信投进筒后却又怀疑邮票是否贴漏、地址有没有写错等。

3. 结核、癌症、非典、艾滋病或者其他恶性疾病虽然未曾患过,却一直担心会不会染上。

4. 容易脸红,害怕尖端的东西,害怕广场、高处、暗室、人群,或进入地下通道、隧道、窄桥时会感到不安。

5. 由于关心心脏跳动或呼吸是否正常,以致很难入眠,或突然感到心脏欲停、呼吸闭塞等。

6. 一天内总是无法停止多次洗手,碰到公共电话时,不先擦一下总觉得极端不洁而不敢使用。

7. 凡事总是犹豫不决,如“这么做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做是否顺利”等,以致无法去做事。

8. 有些奇怪的念头老是浮在脑际,自己虽然知道无聊,却又无法摆脱。

9. 离家(宿舍)时如果不从某脚起步则心理不安;用餐时对于碗筷的位置、上床时对于卧具的地点或附近的东西,如不摆在一定的地方就无法睡眠;对于电线杆或楼梯的阶级总是想数数看……这里面至少有一项。

10. 尽管四周的人在快乐地玩耍取闹,自己却觉得索然无味。

11.外界的东西有如影子一般朦胧地浮着,所见的东西无法清晰地浮在脑际;就是走路时也觉得不像自己在步行;无论吃的怎样多也没有饱腹之感……这里至少有一项。

12.总觉得父母或亲友最近对自己缺少温情或太冷淡;或不知为何老是会引起反感;或忽然产生孤独感……

13.“世界像是和过去有所不同,像是要发生什么(如地震、灾难)的样子”,心理无端地产生这种感觉;或觉得“这个世界正趋于灭亡中,新的世界即将开始”。

14.总觉得有人在追赶自己,或有人在不断地凝视自己。

15.有不愉快的思想自外而入,念头好像从外界打入脑里,像违反自己的意志而不由自主地举起手来,有一种身不由己而由人左右的感觉。

16.常独言自语,或独自发笑……

17.虽然附近并没有人,却听到声音,并且从脑里或腹里传出来;晚上睡着时像是被人打了针或做了什么的样子,总是觉得有人进入房间……这其中至少有一项。

18.遭遇到失败,或与同学(同事)、上司、老师之间不甚和谐时,会很敏感地觉得“我被人嘲笑”、“会遭人非难”、“会被退学(或解雇)”。

19.当自己的权利遭受到侵害时,会拼死力争。

20.东西遗失时,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大概是偷去的”;或当领导(老师)责备时会立刻想到“一定是去告的密”。

统计与解释:凡事打“√”的每题记2分,打“×”的每题记0分,打“△”的每题记1分。然后分别计算N分(等于1、2、3、4、5、6、7、8、9、10、11各题得分之和);S分(等于8、9、10、11、12、13、14、15、16、17各题得分之和);P分(等于18、19、20各题得分之和)当N、S、P得分小于4分时,表示心理十分健康,神经也颇为正常。当N、S在5至7分时,处于一般正常水平。当N、S在8至10分时,表示你精神有些疲倦了,最好设法减少学习、工作量,或做做娱乐来放松你的心情,调剂你的生活。如果N分大于11分,则有些神经不安症(包括神经衰弱、精神衰弱)的可能。如果S分大于11分,则有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必要了,早日请心理医生加以医治。如果P分大于4分,则有妄想症(偏执狂)的症候,早日请专家诊治。心理自助心理咨询师写给来访者的一封信(选摘)尊敬的来访者:当我这样称呼你时,通常,我们已经建立起一种咨访关系,即: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工作联盟。假如你在Baidu输入“心理咨询”,页面下端会显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1,900,000个”,想必,这九千多万的信息海洋中会有你想要的答案。此刻,我只是以一名普通咨询师的身份与你聊聊,但愿能稍作澄清,消除你对心理咨询的某些误解。你可能会问:做心理咨询,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心理有病,得找医生看病吃药?仅这个问题,就有好几个概念被混淆了。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遭遇某些方面(如读书考学、婚恋情感、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的不顺、挫折或打击,由此而产生相应的困惑、烦恼和痛苦。种种负面情绪披着一件叫做“压力”的外套,张牙舞爪地攫夺你的身心健康,令你感到沮丧、厌倦、易怒、疲惫、不自由、失去活力和创造力,饮食与睡眠均受到影响,并且,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善。那么,可能你需要找一位心理咨询师交流一下。如果,你的这些状况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人格也基本完善,请不要轻易说自己“心理有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以上状况,这被称为“一般心理问题”。通常,咨询师在了解完情况并与你达成咨询协议后,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为你咨询。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不可以开药。如果,一个人已出现诸如幻觉、错觉、妄想、哭笑无常、行为怪异、社会功能严重退化等症状,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必须尽快去医院救治,否则很危险。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大夫具有处方权,会辅以药物治疗。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还是精神疾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来界定。你是否注意到,刚才我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一般心理问题”?是的,每个人,包括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本人。因此,你完全不必将做心理咨询等同于“家丑外扬”。换言之:感冒,可治可不治,视主观意愿、难受程度、病情发展而定;一般心理问题,亦然。感冒,来了会好,好了会再来,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终身免疫;一般心理问题,亦然。感冒,过于忽视,有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等更严重的疾病;一般心理问题,亦然。你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对么?下面,我说说我所理解的心理咨询。尊敬的来访者,你之所以会找到我,是因为你需要倾诉,渴望理解,期待改变。而我,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正好与你相遇。我尊重你的独特经历与价值取向,尊重你的个人理想与实践方法,如同尊重我自己的这一份。假如,你还愿意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外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也不吝于贡献自己的小小视角。我知道,很多人带着“究竟为什么”和“我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而来,迫切希望心理咨询师给出一个直接、简单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别的同行如何回应我不清楚,就我而言,一定会如实相告——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也只有你最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咨询师可以和你一起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找出令你痛苦的真相是什么,最后要怎么办,取决于你自己。”我不希望你高估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和作用,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难题与困境,生活它也不会对咨询师格外开恩。你问,那为何还要去做心理咨询?当你遭遇某些事情不知该怎么办时,其实答案就隐匿在你的心底,只是它的声音太微弱了,别的声音又太喧嚣,常常看不见也听不清,所以你倍感苦恼。如果那些纷繁复杂的感受会说话,可以静下来听一听,它究竟想告诉你什么……咨询师在心理疗法方面的专业训练,或许可以为你寻找答案提供一些线索,依循这些微妙而又清晰的线索,最终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可能是某种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对自身境遇更客观的解读。当我们建立起一种咨访关系,你和我,并非强者与弱者,更不是老师和学生——你是自己生命故事的讲述者,我是不带批判色彩的聆听者;你是奋力走出困境的探路者,我是为你加油鼓气的陪伴者;你是精彩生活蓝图的绘制者,我是充满喜悦赞叹的欣赏者。理解和尊重持有不同价值观的来访者,以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陪伴其勘探内在的心理资源,悦纳真实的自我,发掘有潜力的自我,最终达到身心平衡与健康。这,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心理咨询。成长之路,道阻且长。与人结伴,天地更宽。润月与你共勉资料来源:壹心理2013年6月

第二单元 谱写自信与自立的人生乐章

第一主题 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导语我们时刻都在与自己相处,我们了解自己吗?相信自己吗?喜欢自己吗?大学生的困惑往往源于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例如:因为不了解自己而“随波逐流”、因为不相信自己而茫然与徘徊……

第一部分 心灵预热

推开心门

心理练习我说我是谁

请拿出一张白纸,按照以下表格提示匿名写出20个“我是……”

要求符合真实的我,尽量选择一些能代表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该描述可以是现实的你,也可以是理想的你;可以是外在条件,也可以是内在素质……但是要避免表述过于泛泛,例如:我是男生。

1. 描述的数量:若写出10个以上,说明你对自我的了解比较明确;若写出8-10个,说明你对自己有一定了解;若写出的更少,则说明你不了解自己或者不敢表达自己。

2. 描述的内容:是否涉及理想与未来的自己。如果有,则说明你有信心、有梦想;若没有,则说明你也许没有信心、少梦想。

3. 描述的类型:涉及到你特点的几个方面?(请在涉及到的内容后划勾)

4. 描述的性质:积极肯定的多还是消极否定的多?还是只有肯定没有否定,或者只有否定没有肯定?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人生哲理一个人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约翰·保罗

你认识自己吗?这个问题似乎不该成为问题。人们常说:“别人不了解我,我还不了解我吗?”可事实正如法国诗人拉封丹所言:“有些人了解全世界,但不懂得自己。”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所以认识自己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一、为何看不清自己(一)古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心理美文斯芬克斯之谜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叫做奥林匹斯山,众神的主神是宙斯,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一句箴言。宙斯想把这句箴言告诉给人类,于是他派了斯芬克斯作为神的使者,带着对人类的忠告“人,认识你自己”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人间。斯芬克斯把这句箴言化作了一道谜语让人类猜。谜语是:“什么东西早上4条腿走路,中午2条腿走路,晚上3条腿走路?”斯芬克斯来到了古希腊著名的城堡拜森克,守候在这座城堡唯一的井口旁,要求每一位前来打水的人猜这句谜语。凡是没有猜中的,都会为此丧生,被斯芬克斯毫不留情地吃掉。后来俄狄浦斯来到斯芬克斯面前,并解答出了谜底——“人”。人小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即在地上爬;长大了能够站立,用两条腿走路;老了需要用拐杖帮助自己走稳,即变成了三条腿。俄狄浦斯答出了斯芬克斯的谜底,斯芬克斯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重新回到了奥林匹斯山。

这个传说告诫人类要对自身进行认识。“人,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经过漫漫几千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心理学。也就是这句话,成为了西方心理学家所公认的心理学的源头和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

1. 人可能看不清自己

人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自己,也许我们还不能做到了如指掌。有些特点是我自己知道,但周围的人不知道的。有些特点我自己还不清晰,而周围的人却旁观者清。知识链接乔韩窗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和哈里提出了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作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A.公开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B.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C.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D.未知的自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2. 认识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人生哲理生命的唯一意义在于活出真我,并完成那充满各种潜能的明天的我。——R.L.史蒂文生

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也就是说,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伟大而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正确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的结构通常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方面:

首先,自我认识指明自我实现的方向。

全面、客观地自我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根据对自己特点与需求的认识,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被动地随波逐流或者茫然地虚度光阴。

第二,自我体验是自我实现的加油站。

自尊使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更坚定自己的行动;自信使人为自己的点滴进步与努力而更快乐,进而更有动力……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人,可能因为看扁了自己而产生沮丧、颓废、怨恨、孤独的情绪,还可能因为高估了自己而盲目自大、孤芳自赏,进而产生人际困难、发展困惑。

第三,自我控制是自我实现的保证。

善于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能“知”和“行”结合的大学生不仅是“梦想家”,而且是“实干家”。知识链接软糖实验——自我控制的意义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个房间,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糖。”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2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终于又得到了一块糖。随后,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这个故事解释了一个真理:志不坚者智不达。决定人一生成败的不只是智商、教育水平,而是人的理想抱负水平和在追求理想时体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二)常见的认知偏差

成熟是需要过程的,大学生出现自我误解很正常。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过分自卑

自卑感人人都有,适度的自卑会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然而无处不在、深刻的自卑感却使人自责、灰心甚至自暴自弃。

过分自卑的表现: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与判断,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这类人总是一味轻视自己,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

2. 盲目骄傲

盲目骄傲的人是有点自我扩张的人,他们高估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盲目骄傲表现:①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自以为是。②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容易出现对人缺乏耐心、脾气急躁、说话刻薄、不停建议等倾向。③盲目骄傲的人,对自己易提出过高要求,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导致挫败。经典案例想不通我怎么会落选?!小红是个漂亮又能干的女大学生,最近她很烦恼,班长竞选“意外”落选。同学们不仅不同情她而且还疏远她。“我真想不通怎么会落选,而且比别人差好几票!我觉得我比那几个候选人都优秀,论成绩,论能力,他们没有一样比我强的啊。”小红对每一个候选人都不屑一顾。最后,她说:“算了吧,谁稀罕!哼,看他们出洋相去吧,我自己落得清闲。”落选后没人安慰她,她觉得同学们是因为过去嫉妒她,所以这次有意疏远她。她还因为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而受到辅导员的批评,她感到非常郁闷。

3. 自我中心

受不良教育与养育方式的影响,一些独生子女或有出众才能的人更有可能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

自我中心的表现:

第一,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经典案例小琴勤奋好学、没有坏心眼儿,但是她的人缘儿却很差。她有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从来不跟同学分享,打电话、洗漱的声音总是大声,不会收拾寝室,不懂得对同学嘘寒问暖……原来小琴是独生女,家里人都围着她转。只要求她认真读书,对她是否有自理能力、是否体谅家人、是否有朋友等社会能力一律不在乎。“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只有与人和谐相处,才有愉悦的心情、丰富的经验、宽阔的视野、美好的前景。忽视他人的需求人必然被他人排斥。

第二,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经典案例小强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但从内心来讲他却很想交朋友。言谈中发现小强不仅不是胆小怯懦的人,而且还能侃侃而谈。可是他谈论的却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特别不成熟,行为举止幼稚……有次上完某老师的课,室友回来纷纷抱怨该老师照本宣科、课堂枯燥无味,小强打断大家,说:“学习靠自己,你们这样是给自己懒惰找借口。”当时寝室空气都凝固了。去食堂打饭,小强看见炒的蔬菜色泽不好,大声嚷嚷“这菜喂猪差不多”,刚巧同班两位女同学正在打这种菜,她俩回过头狠狠地丢下两个白眼。小强一再表明,他说的都是真话,大实话,为什么现在的人不能理解呢?他还说,如果坚持真理就注定孤独的话,他要坚持下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成长路上,大家更需要伙伴而非导师。不懂得理解尊重、固执己见的人最终只会成为孤家寡人。

第三,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经典案例李某长得漂亮、人又聪明。她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班上的“公主”。看到A穿了一件漂亮裙子,她嘲笑裙子质地不好是地摊货。看见B考试得了高分,她嘀咕“我看见她跟老师吃饭了的”。别人给她个建议,她说“我觉得这样很好啊”。一次没得一等奖学金就跟辅导员据理力争。

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孤芳自赏的人他人也是不愿靠近的。

4. 追求完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积极向上、追求美好这是人类发展的本能,但过分追求完美易引起自我适应障碍。

追求完美的表现:(1)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完美无缺,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2)他们对自我十分苛刻,只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的自我,不肯接纳现实中平凡的或有缺点的自我,把人人都会出现、人人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重大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近似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

如果你是一个强者,请不要过于“包装”自己,追求“锦上添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人喜欢。(三)自我认识的角度——自我意识的内容很丰富

很多人对自己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倾向,夸大自己的某一点不足,否认自己的综合实力。其实自我意识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1. 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如身高、体重、容貌、身材、

性别的认识;对生理疾病、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2. 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如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

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认识和体验。3.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

位、作用、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二、拨开迷雾看自己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我们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特别是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恋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评价和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一)他人的反馈可能是面扭曲的镜子

我们成长路上重要他人的反馈可能是面扭曲了的“哈哈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学会擦亮镜子、多照镜子、自制镜子……进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知识链接“重要他人”是观察自己的镜子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较之于成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十分浅显,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则更有限,自我概念的形成便更加依赖于“镜子”。那些与儿童有重要关系从而成为儿童“镜子”的人,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开始一般为父母,然后则是他们的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上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以后,则是他们的同伴和朋友。重要他人的反馈也许并不客观,他们的评价也许包容,也许苛责;也许客观,也许偏颇……所以青少年也许因此并不真正认识自己。

1. 严苛导致自卑

如果我们的师长总是拿严苛的标准衡量我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不够努力、不够成熟、不够聪明、不够漂亮……对我们的优点和进步视而不见。偶尔我们也许会反感、委屈,但长此以往他们的这种反馈也会动摇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进而质疑自己、轻视自己、责备自己。

2. 骄纵使人膨胀

如果我们的师长对我们过分纵容,例如对我们的无理、懒惰、散漫、漠然……视而不见或者当做“小孩子”的必然,我们就不会成熟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大人。

如果我们的师长对我们盲目吹捧,我们可能因此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如果我们的兄妹和朋友对我们过分迁就,我们就有可能成为眼里只有自己的自私鬼。(二)自我的标准可能是把弯曲的尺子

师长、朋友长期不客观的反馈可能被我们不由自主地接受并当成自我衡量的标准。

1. 能力与学识的完美标准使人负重前行

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师长们为了促进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为了不让我们骄傲,对我们的优点或优势只字不提,却使我们更容易茫然;为了不让我们松懈,对我们的进步轻描淡写,却使我们更容易彷徨;为了让我们有紧迫感,对我们的缺点“穷追猛打”,却使我们更容易自卑退缩。

2. 道德与言行的苛责标准使人谨小慎微

有些家长对少儿的天性不了解,不能容忍孩子偶尔的失误,但凡遇到孩子道德不够高尚、礼节不够到位、言行不够周全就上纲上线、严厉斥责。长此以往,少儿在社会生活中就很难接纳自己,会因为不自信而言行拘束或行为退缩。

3. 自我中心的偏差标准使人偏执与孤独

家长们若对孩子的思想过分迁就,孩子就容易思想偏执;家长们若对孩子的行为过分迁就,孩子就容易出现我行我素;家长们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太多,孩子们就有可能无能且没有责任感。

有自我中心倾向的大学生凡事从自我出发,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不关心别人的需求,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将心比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进而不能进行积极的人际互动,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很难实现长远的人生梦想。(三)自我认识的方法——比较、经验、反省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自我认识:

1. 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人是反应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去向他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规划自己的前途。

2. 经验法——从我与事件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价值因人而异:①对智慧的人,成败都可以促进发展。②对脆弱的人,失败使其挫败。③对狂妄的人,成功反倒可能成为失败之源。因此,从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甄别。

3. 反省法——从我与自我的关系中反省自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此方法看似容易实则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我”中认识自己:(1)能观察到的我: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2)自己心中的我:对自己的期许。(3)别人眼中折射出的我:可以从态度、情感、亲密程度、人缘等方面反映出来。三、悦纳与成就自我(一)抛弃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的态度通常是严谨又认真的,他们的生活却是充实又挫败的。“完美”是人的终极幻想,在宇宙中并不存在。“完美”允诺的是十足的美好,释放的却是时常的痛苦。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与现实不能对应的概念。

1. 完美主义者的三种类型(1)要求自我型:他们竭尽全力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当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时,往往会过度自责、变得抑郁。(2)要求他人型:他们总希望别人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常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糟。(3)被人要求型:他们之所以不顾一切地追求完美,是因为深信其他人对他们寄予厚望或不愿意辜负他人的一般期望,一旦自己表现不理想,容易产生极强的挫败感与自责感。

2. 克服完美主义的方法——敢于平庸

克服完美主义的方法就是把人当人而不是神。人有创造力也有乏力之处,而神是无所不能的。克服完美主义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敢于平庸”,其实“敢于平庸”并不是降低标准、浪费光阴的消极表现,而是善待自己、悦纳进步、挖掘潜力、享受人生的积极表现。(二)笑纳无伤大雅的缺点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完美的事物很少,对别人不应过份苛求,但偏偏对自己显得很刻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可以加以改进的缺点理所当然地应尽力去改,然而有些弱点出于能力所及或生理缺陷的话,也就无须过于折腾甚至抱憾终生。同时,也不必过于向别人隐蔽或躲藏,乐得轻松大方。经典案例“我为什么要长得跟别人一样呢?”一个意大利的女孩,她知道自己的缺陷不少。她在第一次试镜头的时候就失败了,所有的摄影师都说她够不上美人的标准,都抱怨她的鼻子和臀部。没办法,导演卡洛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把臀部减去一点儿,把鼻子缩短一点儿。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对导演言听计从。可是,她却没有听导演的,她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这就是她自己的特色。大导演卡洛被说服了。电影不但拍成了,而且,这个叫索菲亚·罗兰的演员一下子红火起来,逐步走上了成功之路。2000年时,她还被评选为千年美人。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笑纳无伤大雅的缺点,才能笑得更灿烂,走得更轻松。(三)用放大镜找优点人生哲理如果把宝物放错地方就是废物。——富兰克林

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能产生价值感、自豪感、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会自感其美并善于展示,且善于把握机会,同时内心的坚定会使他更加从容与淡定。

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关注,或者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过人的专长、出色的成绩等,才能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很多人因此背上了自卑的包袱。只有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才能做到悦纳自我。因此为了摆脱自卑的束缚,我们更需要学会用放大镜找自己的优点与进步。(四)慢慢地成就自我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对生活有很美的期望,例如期望自己的计划完美实现、缺点立即改掉、能力突飞猛进……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蹴而就的不合理期望会被真实的现实击碎。与其挫败,不如尊重现实,慢慢地成就自我。

慢慢地成就自我的一个方法就是坚持耐心地记《成长日记》。准备好一个日记本,每天在上面用可简可繁的方式自由地记下一件以上成长事件。成长事件可以是对优点欣赏时的一个微笑、对无伤大雅的缺点接纳时的一次舒心、对小小努力心安时的一个懒腰、对小小成就窃喜时的一顿美食……

这些事情看上去不一定“意义”很大,但长此以往,你就会变成一个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自己向往的方向有有效行动力的人。那时你就成为了一个有成熟、客观自我意识的大学生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现在开始慢慢调整吧。

第三部分 我学我用

成长训练

心理测试自尊量表(SES)

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bery设计而成。本量表可以准确测量人的自尊状况,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请你根据最近情况如实回答,答案无正确与错误之分。请在你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选项后划“√”。谢谢你的合作。

1. 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2. 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3.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4. 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5.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6. 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7. 整体而言,我对自己觉得很满意。(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8. 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9. 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10. 有时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1)非常同意_____(2)同意_____(3)不同意_____(4)非常不同意_____

评分标准: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评定使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4级评分标准,分别给1~4分的得分。此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分4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号表示是反向记分测量。总分范围是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若总分在30分以上,说明被试自尊程度高,能较好地肯定自己,能接纳自己;若总分在20-30分,说明被试自尊程度一般,多数时候能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但对自己的信心仍有动摇的时候;20分以下,说明被试自尊程度低,在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否定自己,被动、退缩的状态,还需要努力发展自尊。资源共享

◆好书推荐:

1. 《我很重要》书籍简介: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心理咨询师,内科主治医师。

2.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籍简介:本书借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情,帮助我们看到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们的身心。并以故事的形式来分享张德芬多年的心灵成长感悟,来帮助我们解除现有的人生模式,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原本真实、快乐的自己!作者简介:张德芬,华语世界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影视共享:

1.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简介: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静而长远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然而一个被公认为一事无成的人——马修来了,怀着对不良孩子们无私的爱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信任与关爱会创造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奇迹。也许我们身边没有“马修老师”,但我们可以试着做自己的“马修老师”。

2. 《地球上的星星》影片简介:伊翔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他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伊翔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还面临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尼克很快也发现了伊翔并不快乐,他发现伊翔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克对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翔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第二主题 超越人格局限 展示绚丽人格

导语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比大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而人类宽广的心灵又是如此多姿多彩,让我们这个世界显得异彩纷呈。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有千面,各有不同”,人格有着鲜明的特征,人格的差异铸就了个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心理面貌。

第一部分 心灵预热

美文阅读心灵故事一顶帽子假设有一天,你坐在公园的石凳上,随手把帽子放在石凳的另一头。正在你欣赏风景的时候,有个人走过来坐下,不小心正好坐在你的帽子上。这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你会怎么办?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当看到自己的帽子居然压在别人的屁股底下:你可能会马上跺足而起,勃然大怒:“没长眼睛吗?”准备拳脚相迎。你可能会拍拍别人的屁股,拿出自己的帽子,继续欣赏你的风景,就这样吧,相安无事。你可能会觉得太可惜,提醒对方坐了自己的帽子,后悔不该把帽子放在那个地方,下次一定要小心,可心里总不是滋味,自认倒霉。你也可能会拍拍别人的屁股:“喂,伙计,我的帽子在你的屁股底下。”随手拿出来,“你的屁股也真够大的,哈哈哈!”两人都笑了起来。

同样的事情,反应如此不同。环顾四周,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思想行为千差万别。什么东西能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别,能将你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呢?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人格”。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一、人格是个人独一无二的名片(一)人格是什么——此人格非彼人格“人格”是一个常见词,例如:高尚的人格、卑劣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出卖人格、人格魅力……然而此“人格”非彼“人格”,在我国心理学中的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综合,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独一无二的名片,是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具有的以下四个特征:

1. 独特性——你我必然不同

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有的人开放自然,有的人顽固自守,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谨慎……

2.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例如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人外在的外貌、处境等有了很大改变,但性格、风格等内在特点依然有过去的影子。

3. 整体性——人格是和谐的综合体

人格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信念等多种个人特点整合的结果。当人格结构中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平和、一致、坚定的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出现矛盾、焦虑、痛苦的心理冲突,导致“人格分裂”。

4. 功能性——人格决定命运

人格是人们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面对挫折与失败,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的人一蹶不振,失却了奋斗的目标。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二)人格的形成——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从受精卵的形成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踏上了一条仅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由父母带来的遗传与生理因素铺就了人格发展的起点,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因素构筑了人格发展的基础,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效果,所有这一切综合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成长历程,造就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

1. 遗传生理的基础

如果你有机会到医院妇产科的婴儿室去看看刚出生的婴儿,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风格迥异。有些婴儿安静地躺在婴儿床上;有些婴儿把眼睛睁的大大的,东张西望,而且小手和脚也不停的舞动;还有一些哭喊着要人来陪……这表明人的有些特点是与生俱来的。知识链接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西方研究者曾进行了一些有趣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了一对生下来就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这对同卵双生子出生后,由于某一原因就被分开抚养,他们生活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方。从出生到二十多岁见面之前,他们从来没有过任何的联系。然而研究者发现这对同卵双生子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包括他们所喜爱穿的衣服,甚至是他们所喜爱的球星都是相同的。针对这对同卵双生子生长环境巨大的差异型和个性特点高度的相似性,研究者认为是相近的遗传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似的个性特点。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的人格是以遗传为基础的。

2. 家庭社会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人格特点不完全由遗传生理决定,它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直接而持久。

有人把家庭比喻成孩子人格形成的加工厂,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另外,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关键且深刻。

学校学习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方式、氛围,教师和同学的言行对每个人的人格成长以至定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链接教师管理风格对学生人格特点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管理风格对学生的言行有一定影响。他们把教师的管理风格分为三类,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在专制型管理风格下学习的学生,他们的言行特征表现为作业效率提高,对领导的依赖性加强,缺乏自主行动,但常有不满情绪;在放任型管理风格下学习的学生,作业效率低,任性,经常发生失败和挫折感现象;在民主型管理风格下学习的学生,他们完成作业的目标是一贯的,行动积极主动,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

第三,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隐性但长远。

人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被自身所处地区的文化环境、社会风气、地域特征、时代风貌等不易觉察的因素持久地影响和塑造着。正因为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村镇的人都有各自比较一致的独特特征。

3. 自身调适的作用——人格发展的内因

在复杂的人格成份中有些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了解它就能更好地规划人生,还有更多的成份是后天习得的,我们更需要了解它、进而完善它。心理美文一个相同的父亲,两个截然不同的儿子父亲嗜酒如命,还染上了毒瘾。后来,因为在酒吧里杀害了一位酒保而被判死刑,只留下两个儿子孤零零地活在世上。父亲死后,两兄弟相依为命。但是,其中的一个因为灰心失望跟父亲一样染上毒瘾,还因偷窃和勒索、伤人坐了牢。另外一个儿子不希望重蹈覆辙,所以他既不喝酒也不吸毒,靠打工挣钱完成学业,还成了一家公司的区域经理。他的婚姻也很美满,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可爱的孩子。出自同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但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两兄弟的回答竟是完全相同:“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前者因为态度消极而灰心失望、自甘堕落,后者因为态度积极而勇敢面对、勇于进取。可见,决定人生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态度。因此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人格的结构——人格无好坏,样样都精彩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重要心理特征。一个人的人格总是以先天的气质为基础,经过后天的性格刻画而成。

1. 气质中的春夏秋冬

胆汁质(兴奋型)——夏季的火: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勇敢积极,有魄力,坚韧不拔,敢于承担责任。但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噪,表情明显外露,过分自信,有时独断专行,影响人际交往。

多血质(活泼型)——春天的雨:活泼好动,敏感,表情外露,反应迅速,善于交往,适应性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做事缺乏持久性。

粘液质(安静型)——秋季的风:安静,稳重,沉着,善于忍耐。但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反应较慢,不够灵活,因而比较固执,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能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

抑郁质(抑郁型)——冬天的雪:细心,谨慎,感情细腻深刻,想象丰富,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但较孤僻,多忧思,心地狭窄,疑虑重重,行动迟缓,缺乏果断,经不起强烈的刺激和猛烈的打击。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的人的忍耐性、感受性、可塑性、敏捷性、兴奋性等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气质都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因此,了解一个人的气质特点有利于扬长避短。

2. 性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让人感到和谐,如谦虚、自信、热情、大方、诚实、无私、勤劳、细心等;有的人让人觉得不舒服,如狂妄、自私、虚伪、懒惰等。(四)人格的作用——性格决定命运

在我们各自独特的人生航程中,我们自己是最重要的舵手。人格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心理特征,决定着人生的线路、生命的质量。

1. 人格与健康

人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关注。医学研究发现,许多生理疾病都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有关,这些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例如,哮喘病的患者多与过分依赖、幼稚、暗示性高的人格特征有关;偏头痛患者多表现出刻板、好竞争、好嫉妒、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而具有矛盾性、强迫性、吝啬、抑郁特征的人容易得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相反,拥有乐观特质的人较少患有疾病,通常更加健康,寿命更长。

2. 人格与发展

也许一些人并不同意赫拉克利特的以上观点,在此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解读这句名言。

第一,人格决定我们的人生追求。

对于什么是有价值的,我这一辈子要追求什么,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就是人格中人生观的部分,属于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不同的人生观勾画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人生的努力程度和方向。

第二,人格决定我们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环境。

面对真实、复杂的自己与环境,人格健全的人能够客观看待、坦然接受、勇敢面对、勇于承担、积极行动。

第三,人格决定我们与环境互动的方式。

无疑,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一个人的人格则决定了他如何应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这就是同样的家庭、同样的学校培养出了形形色色人的原因。

3. 人格与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考斯塔对5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不管一个人的性别、种族、年龄、婚姻、工作、住处如何,调查开始时就快乐的人在10年之后仍然快乐。因此得出结论:个人的人格特征对感受快乐、捕捉希望有持久的影响。二、超越人格局限,展示绚丽人格

人格注定了人生之路,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实现梦想、幸福生活必备的条件。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们不成熟是必然的,但挑战与机会并存,所以大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好时候。(一)看清人格问题,掌握完善技巧

人格问题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发展与生存质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人格问题的特征与改善办法:

1. 偏激(1)偏激是人们常说的“小心眼”,表现为: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爱嫉妒、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不能客观地分析形势,易感情用事、主观片面。

偏激的后果:这种人因对事实缺乏全面的认知、对他人缺乏尊重和理解,所以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和谐,别人常对他敬而远之或群起而攻之。(2)如何克服偏激?

首先,求同存异、学会接纳。与人相处、共事时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同”则欣然接受,“不同”也能安然处之。

其次,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学会客观、完整地看待人与事。人一旦心胸狭窄,就容易进入管状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猜疑(1)猜疑的表现:疑心重重、认为人人都不可信;喜欢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

猜疑的后果: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郁郁寡欢、惴惴不安。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交流,进而怨恨、冷漠、自闭或攻击。经典案例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2)如何克服猜疑?

①全面思考: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学会全面思考。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而非一味地怀疑邻人。

②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时时体察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鼓励、建议,我们的内心就会因为丰盈而强大、友善。

③培养自信:当我们能相信自己的本意是好的、魅力是独特的、潜力是无穷的时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可以大胆地表现自己,不会轻易设想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④自我安慰:任何人都不可能被所有的人欣赏,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质疑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

⑤了解真相:生疑之后若能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将是很好的选择。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若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3. 嫉妒(1)嫉妒是什么?

嫉妒俗称为“红眼病”,是一把无柄的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2)如何克服嫉妒?

①化嫉妒为动力:嫉妒来源于自认为不如人的失落感,化嫉妒为动力可以转换失落的情绪、损人的行为为明确的成长目标与有效的改善行动。

②悦纳自我:自信的人因为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与优势,于是更容易淡定,因此嫉妒时不妨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才能与收获。

③扬长避短:聪明人会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

④试着理解:嫉妒者往往因为别人的“闪光”而自我酸楚或气愤,若能试着想想别人成绩取得的艰辛就会化嫉妒为体谅。

⑤学会宣泄:最好能找知心朋友、亲人痛痛快快地说个够,他们可能可以帮助你换个视角看问题。另外,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练书法、下棋等。

4. 过度自责(1)什么是过度自责?

自责,是因个人缺点或错误感到内疚而谴责自己。积极的自责既是一种对他人的道歉,也是一种自我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诚相待。消极的自责常常表现为过度地责备自己,进而产生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心理,影响身心健康。(2)如何超越过度自责?

第一,体验自责: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可能会是焦虑、恐惧、害怕和恐慌,也可能是负罪感、耻辱、悲伤、尴尬、挫折感、忧郁、茫然与绝望……

第二,质疑自责: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有完美倾向?此次失误会不会是致命的打击?全局是否是自己能掌控的?……

第三,变自责为动力:从可以改善的失败或失误中吸取经验,变失败为财富。

第四,笑纳失败:与无伤大雅、无法避免的失败和平共处。

5. 敌对(1)什么是敌对?

敌对是个体遭受“挫折、攻击”引起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仇视、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2)如何克服敌对倾向?

①体验敌对时的负性情绪与认知。

②澄清负性情绪与认知,是对象的真实反映还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③谁曾导致我有类似感觉?对眼前的“敌人”,我的反应是否有“投射”的倾向。

④回想过去他对我的好。

⑤试着跟他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疑惑,平静地相处后再下结论。

6. 虚荣(1)虚荣会怎样?

虚荣即“虚无的荣耀”,是指过分看重荣誉,通过追求不切实际的荣耀来掩饰自己脆弱的内心与现实。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心强的人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自尊敏感,虽然有些自卑,又担心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防御性强,喜欢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是虚假的、脆弱的自我。(2)如何克服虚荣?

第一、悦纳自己。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由于不接受自己,我们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价值建立在两个错误之上:一是他人的缺点,二是他人的肯定。因此自卑的人更容易通过虚无的荣耀来争取他人的关注与认可,进而慰藉或掩饰内心的不安与脆弱。

第二、客观认识自己。“人无完人”,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即使自己不如他人,或者被人轻视,也能获得心理平衡,不至于用夸张或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尊。

第三、接纳社会差别。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就能尊重现实、笑纳差异。

第四、不追求虚幻的满足。

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大到老谋深算的科学谎言,小到学校里的考试作弊,虚荣的背后其实是修养和情操问题。

7. 懒散(1)怎样算懒散?

懒散是一种慵懒、闲散、拖拉、疲沓、松垮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为:活力不足,什么也不想做;没有计划,随波逐流;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业或事业中;犹豫不决,顾此失彼,做事磨蹭;有决心、无信心、少行动。(2)如何避免懒散?

学者曾言:你是容量极大的水库,里面蓄积了从未使用过却随时随地可以供你使用的你的天赋与才干,但如果拖拉和胆怯使你永远无法打开那智慧的闸门,那水库也就如同空的一样。

第一、拟定合适的长远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就是说人没有长远的目标就会安于现状、虚度时光,进而目前的生活也可能出现忧虑。

第二、拟定稍作努力就能胜任的阶段性目标。

过于完美但不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通常很难实现,进而使人挫败而放弃。稍作努力就能胜任的目标更能使人产生对掌握命运的信心。

第三、拟定详细且有弹性的每日计划。

详尽的计划犹如一个小闹钟提醒人从小事做起。

第四、体验每一次小小努力与小小进步。

积极的体验会使人有好心情、大动力。

8. 茫然(1)茫然会怎样?

茫然的心理特点是空虚、幻想、被动,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2)如何消除茫然感?

第一,做个美梦: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第二,拟定计划:不怕梦远,就怕空想。

第三,不断行动:不怕缓慢,就怕不干。

9. 退缩(1)怎样算退缩?

退缩是指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怯懦与畏难的心理恐惧,选择逃避与后退。(2)如何不退缩?

第一,客观看待自己,少看别人脸色。

第二,欣赏优点、改善缺点、笑纳无法改变又无伤大雅的缺点。

第三,变被动为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第四,笑纳挫折,积极应对。(二)面对人格障碍,弥补人生缺憾

人格障碍,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障碍者问题行为的程度不同,有人在社会生活中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有他的家人才能感觉到他的怪癖与难以相处;严重者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虽然人格障碍的症状与伤害比精神病轻,但也严重地阻碍了本应生机勃勃的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校园氛围和社会稳定。

参照美国《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中的分类,人格障碍分三大类。

大学生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是:自恋型、回避型、偏执型人格

1. 自恋型人格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讲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后来,心理学上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网络红人,如芙蓉姐姐等也是自恋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2. 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现代社会中遭受一次打击就蜗居在家或者隐退山林的人常常是回避型人格。

3. 偏执型人格

这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特点为: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经典案例失衡的世界刘某,男,二十五岁。“在读书时,我对任何人、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我都从心里怀疑。我为什么要信任他们呢?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我的信任加害于我。这不,最近我就被人利用了,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我被调离机关去一个下属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调离我?我断定有人搞鬼,他们肯定嫉妒我的才干,我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我觉得领导这样对我实在是很不公平。机关领导说我一直搞不好同事关系,给我安排工作我的异议总是很多。我为什么要理那些人呢?我已给上级部门写信,直述了我所蒙受的耻辱,并且直述了我对那个领导的看法,我非把他搞垮不可。我女朋友还不让我这样做呢!她劝我算了,我不听,她就说我有病,我有什么问题,我看是她变心了。我一直都注意到,她每次来单位,对我的那位领导的眼神都很特殊。如果他们俩真有什么,我就更是与他们没完。”

从刘某的表述中可以感到:他广泛猜疑、过分警惕、脱离实际地争辩与敌对。这些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点。人格障碍感知觉的失真必然导致情绪与行为的失衡与失控,进而威胁到自身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三)培养良好人格,成就美好人生

当代大学生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大学时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他们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需要,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知识链接健康人格的特征1. 自我悦纳,接纳他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应是全面的、客观的,所以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总体上是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平衡。2. 善与人处,人际和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常常是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人。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力,深受大家的喜欢。3. 独立自尊,社会适应。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与社会能保持良好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适应社会各种环境。4. 面对挑战,积极应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人格健康的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想象丰富,充满信心的开拓意识,自加压力、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5. 发挥潜能、情绪稳定。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人格成长伴随着人生旅途,它会不停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冲撞,同时各种因素又成为人格塑造的催化剂。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有各种人格局限是正常的,他们有无限的成长空间也是事实,正视人格局限是重塑健全人格的开端。第三部分 学以致用资源共享

◆好书推荐

1. (澳大利亚)力克·胡哲著,彭蕙仙译《人生不设限》,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6-1。作者简介:力克·胡哲1982年出生,他是个没手没脚的残疾人。十岁之前,三次想要自杀!中学当选为学生会副主席,本科获得两个学位!游泳冲浪踢足球样样全能,他走遍34个国家,演讲1500余场,给人信心、希望、爱和勇气!书籍简介:通过本书,力克将告诉我们:现实不能改变,我们可以看待人生的态度。

2. (美)海伦·凯勒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1-1。作者简介:美国盲聋女作家、慈善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她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书籍简介:她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艺术世界。

◆影视共享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影片简介:本片描写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人的一生。阿甘的智商只有75,他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第三单元 人际交往——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第一主题 探索人际关系的秘密

导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保持愉快的心境,消除和化解矛盾,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社会支持使我们的发展与生存更加顺利与幸福。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压力,缓解情绪。朋友的存在可以给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不是孤立无援,有人关心我、支持我,再大的困难我也能过去的。”并不是每一个希望人际和谐的人都能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呢?

第一部分 心灵预热

心理探索

心理测评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

想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水平吗?这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量表,它可以帮助你了解自我。

本量表共28个问题。在每个问题上,符合您实际情况或基本符合的请选择“是”;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的请选择“非”。请仔细阅,认真完成。

评分标准:选“是”的打“√”,计1分;选“非”的打“×”,计0分。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在0~8分之间,那么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都喜欢你,你们相处得不错。而且,你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许多乐趣。你的生活是比较充实而且丰富多彩的,你与异性朋友也相处得很好。一句话,你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获得许多人的好感与赞同。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在9~14分之间,那么,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人缘很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并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的状态之中。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在15~28分之间,那就表明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你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资料来源:郑日昌.大学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2001:183-189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一、和谐人际人人需要——关系的意义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具体表现为双方在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一)人的生存需要交往。

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的生存方式是跟其他同类生活在一起,否则就不能存活。当一个人与他人能和谐相处时,他的生存质量就高。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心烦意乱。

性格孤僻的人往往不善交往、不能寻求支持、不会感受温情,久而久之会更孤独、更苦闷、更失望,进而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还可能出现自伤和他伤的行为。云南大学杀人案的凶手马加爵、成都“8.25”持刀杀人案的凶手李年勇都不是邪恶的坏人,然而他们不善交流、不懂人情的特点使自己的生存之路变得艰难也断绝了他人的生存之路,从一个可怜、可发展的人变成了可恨的亡命之徒。(二)人的发展需要交往。人生哲理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15%靠专业技术。——卡耐基

1.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信息交流。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一个人的信息量、知识面毕竟很有限,单枪匹马很难博闻广记。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话一针见血,指出封闭式做学问的弊端。通过与人交往,可以使个体获得的信息更新颖、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捷。

2.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生活在一个不融洽的集体里,关系紧张,人情冷漠,互相嫉妒,学习效率不会高。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班级或宿舍里,大家自然感到心情舒畅,生活管理人人抓,学习进步有人夸,遇到困难有人帮,谈心互勉如在家,学习效率自然会与日俱增。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他和杨振宁教授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就是在一起吃饭交谈时解决的。(三)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交往。人生哲理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丁瓒

在大学校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的人际关系有关。同伴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对生活是否感到满意。那些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出孤独、压抑与威胁,情绪满意程度低。在融洽人际生活里的大学生,则愉悦、踏实与支持。二、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内在原因

你的自我评价、你的人际期望、你的认识规律、你的情绪反应……这些内在原因都会直接影响你自己、间接影响你的交往对象、最终影响你们的人际关系。(一)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自我评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我的同学、同事、爱人特别不好相处,所以我的人际关系糟糕”。殊不知,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取决于我们有“可爱”的交往对象,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爱”(了解、接纳和欣赏)自己。

如果你依然不能接受以上观点,请看看下面这个生动又严谨的心理实验。

知识窗疤痕实验——别人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资料来源:《中外管理》2010年第1期(2)“爱”自己有那么重要吗?是的,而“爱自己”的基础是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1. 自我评价对自己感受和行为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有人这样感慨:“不是我们没想到,但是我们做不到。”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影响了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也影响了我们自己行动的勇气与效果。

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当我们知道自己有优点、有价值、有尊严、有难免的缺点时,才有理解、欣赏、包容他人的信心和胸怀。

2. 自我评价对交往态度的影响

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首先会影响人际评价模式,而这些评价必然会进一步影响自己交往时的心情与行为。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才会有心情和能力客观地理解、欣赏他人,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和行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态度:

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双输型”的人际态度。

我不好——你好。这是一种“损己利人——自卑型”的人际态度。

我好——你不好。这是一种“损人利己——自大型”的人际态度。

我好——你也好。这是一种“利人利己——双赢型”的人际态度。(二)良好个性助你拥有好人缘——个性品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与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阻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个性特征有以下几种:1. 自我中心主义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不为他人的处境和

利益着想,有极强的妒忌心;2. 对集体的工作缺乏责任感,敷衍了事或浮夸不诚实,完全置身于

集体之外;3. 固执、偏见,不愿接受他人规劝;4. 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人缺乏感情,有强烈的操纵欲和支配欲,

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工具;5. 性格孤僻,对人冷漠,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合群;6. 怀有敌对情绪与猜疑性格,或过分使用防御机能,报复性强;7. 粗暴、粗鲁,没有礼貌,行为古怪,喜怒无常;8. 狂妄自大,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瞧不起别人;9. 心胸狭窄,气量狭小,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10. 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在与人交往中有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恐惧

反应;11. 自己学习成绩好,但不肯帮助他人,甚至轻视他人;12. 学习不努力,无组织、无纪律,生活无约束,不求上进。(三)合理的期望给你好心境——人际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 人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欢,朋友不是越多越好。

人际关系很重要,并不是每个人的交往半径越大越好。因人而宜,舒服、自然就好。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由于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不一样,我们此时虽然同处一室,但都在为走上不同方向的精彩旅程而积累。你的成就并非他的追求、他的学习或处世方式并一定适合你、他的长处你无法攀比、你的优势他望尘莫及……所以同行的路上相伴而不强求是更合理的人际态度。然而很多人却误以为成功就是要让所有的人瞩目,人缘好就是被所有的人喜欢。

2. 亲密有间——适度的人际关系更持久

如果用以下图形代表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你最喜欢哪一种呢?(1)图片解释

左图:互不相干——“你是你,我是我”。这是一种不信任、不开放、冷漠、孤独的疏远关系。

中图:亲密无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这是一种过分亲密、没有界限、窒息或寄生的关系。

右图:亲密有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彼此独立、相互联系的和谐关系。(2)适度交往更自在

交往的时间要适度。要防止因过于强调交往的重要性,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迷失自我发展的方向。

交往的距离要适度。不同程度的朋友用不同的距离交往才会让彼此更舒心与自在。

交往的频度要适度。有些人交往,关系好时,形影不离。一朝不和,即互相攻击,老死不相往来,这对双方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都不利。

3. “完人”才会更有人缘?

在大学校园有许多自认为自己不完美而不敢交往,为了追求某些完美的才能或目标而暂时放弃交往的学生,他们常常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而苦恼或形单影只。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近似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

通常人们都喜欢结识一些品行能力都很优秀的人,但是如果他们表现得过于完美,没有一丝瑕疵,又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人们对于这样的形象不是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而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敬而远之。

另一种解释是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的角度阐释的。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有才能的人,但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永远充当“绿叶”的角色。一个犯小错误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周围人的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因而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四)是谁影响了我看人的眼神——成长经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对人的印象最初就像一张白纸,随着阅历的增长,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色彩与风格各异的图画。如今,有些同学的人际画卷上图案优美、色彩丰富,而有的上面则图案凌乱、色彩灰暗。

1.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1)尊重、信任型——自信、温暖

尊重孩子的父母,会俯身倾听孩子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并进行交流。信任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很多机会锻炼,他们接纳孩子的稚嫩,孩子们不用担心说错话、做错事。

首先,这种尊重会让孩子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语言沟通能力通常会更强。

其次,这种积极的互动让孩子有机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与指导,所以成长的机会也更大、能力更强,同时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理解、尊重他人的人际态度与行为。

第三,这种尊重会让孩子非常自信,相信自己是很受欢迎、很有价值的,所以在外人面前通常更敢于交往。(2)严苛、指责型——自卑、拘谨

对孩子有过高期望和苛责的家长,不太尊重孩子认知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耐心,常常对孩子的行为挑剔指责。

受父母这面扭曲的镜子的影响,孩子看到的也不是客观、全面的自己。孩子通常会很自卑,夸大某个劣势的影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常不善于表达,不敢面对与解决矛盾冲突,不敢维护自己的尊严,进而责备别人可恶或自己行为退缩。(3)骄纵型——自我、无能

骄纵型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过分迁就,会助长孩子们“小霸王”的习气,长大以后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可能不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迁就。

骄纵型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让孩子们缺乏应有的磨练和积累,还可能使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能、依赖。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可能因为无能无知而不被认可,过分依赖被人当做束缚或累赘。

2. 父母的人际特点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永远的人生导师,父母的人际态度与模式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会孩子。所以很多大学生刻薄、讨好、愤怒、接纳、高傲……各种各样的人际特点大多能从父母的身上找到影子。

知识窗每天到傍晚,小区的亲子乐园就成了宝宝们最好的玩乐场和爸爸妈妈们最好的交流地。不同的宝宝都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和特点。8个月的佳佳爱交往却喜欢用“打人”的方式打招呼,1岁的楠楠不爱说话、比较忧郁,雷雷脾气暴躁、易怒,丫丫则比较活动开朗。小小年纪的宝宝们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别和特征呢?原来佳佳小时候经常拍打妈妈的脸,佳佳妈妈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笑,后来佳佳就把打别人嘴巴当成正确的打招呼的方式了。楠楠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了美国,把她丢给了爷爷奶奶。年老的爷爷奶奶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她,所以楠楠一直过得很孤独,1岁的她就有了自闭症的倾向。雷雷的妈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经常会跟雷雷大呼小叫,而雷雷也因此成了一个暴躁的小宝宝。丫丫的妈妈也就是我(本书作者),丫丫的活泼开朗大概是因为我的引导而形成的吧。资料来源:李芳著《别让你的孩子自卑——0-1岁决定宝宝阳光心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7

通过探索成长环境对自我特点的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盲目自责、正视自我不足,树立改善信心。

3. 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老师为了鞭策学生重视学习,常常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能力以外的其他个人特质,比如其他学科特长、个性品质,所以使那些学业没有优势的学生被忽略或者受到打击。学校和老师偏颇的评价标准可能使有些学生变得自卑,进而退缩或叛逆。

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有的老师看后写下评语:“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有的老师则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你遇到的是哪种老师呢?如果是前者,请学会宽慰自己:大学和社会是百花齐放的舞台,我有我的精彩,我要勇敢追寻、尽情绽放。如果你的老师是后者,相信你已经在幸福的路上追寻了,感恩就好。

4. 同伴的人际互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青春期的青少年更加在乎同龄人的评价、同伴的关系。同伴的反馈和互动会非常影响他们的心情与自我评价。

然而,青少年处在价值观还没定型的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师长的影响,所以他们可能比较崇拜成绩好的学生、疏远成绩不好的学生。因为成绩好而受追捧的学生可能拥有内心丰盈的自信也可能出现不可一世的自傲倾向;成绩不好而受冷落、打击的学生感觉到挫败、孤独、愤怒。

当然在中学阶段若能出现不偏心眼的学生,那么他们可能是那些“弱势群体”学生的“救命稻草”。

案例没想到我曾是她的“救命稻草”我在中学成绩中等偏上,在班上谈不上风光但也还算自在。一次,晓丽和别人发生了误会,在大家都认为是她的错并冷落她时,我陪她走到操场上耐心地听她解释。我通过平时对她为人的了解和她的解释,选择相信她不是有意那样做的。后来我挽着她的手回到了教室,每天主动地约她一起去吃饭,而且找准机会跟其他的同学稍作解释。后来她说那段时间她都不想上学了,要是没有我的信任和陪伴她会非常难过。从此她把我当做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现在还会经常联系。在你成长的路上你有没有碰到这样有主见且信任你的好朋友呢?如果有的话,真为你感到高兴,相信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美好的友谊瞬间。如果没有,请你多一点耐心和信心,你的同伴也需要慢慢长大。

对于他人而言,你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还是别人身处困境时的“救命稻草”呢?如果你曾是前者,你必然不招人喜欢,但只要你不断改善使自己更加包容,你一定会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如果你是后者,相信你一定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感受和人际评价,会影响大学生阶段的人际关系,所以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了解,可以消除对自己的误解,重新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而丢掉束缚轻装上阵。三、喜欢你,有道理(一)心理效应

有人说:“我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为什么她就是不喜欢我呢?一定是对我有偏见。”是不是那些具备了受人欢迎的品质的人就一定有人喜欢?不一定。交往中是否被接纳、被人喜欢还受其他方面的影响。

1. 首因效应

初到新环境,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叫“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为首次交往定下基调,甚至在长期交往中也会影响着彼此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还被称为“首因效应”。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应用提示在实际生活中,要善用首因效应,认真准备第一次会面。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分依赖第一印象,以免错过真诚的朋友,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 近因效应

它与“首因效应”相对,即最近印象的作用超过了一贯的认识,在评价中占据优势。“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其积极的作用。它产生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的一些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和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应用提示当我们觉得自己曾经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时,不要顾虑太多,现在的新形象对方也会感受的到。

3. 光环效应

当一个人戴上美丽的光环时,顿时就变得身价百倍,人们不再顾及他其他方面的不足甚至缺陷了,而一味地沉浸在美丽光环的下面。这是一种“一好百好”、“以偏概全”的反应。应用提示一方面利用它的积极作用,扬长避短,增加人际魅力。另一方面提防它的掩饰作用,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

4. 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有一对老夫妇,准备举行金婚纪念。就在这天早餐时,老太太想:“50年来,每天我都为丈夫着想,早餐吃面包卷时,我都是把最好吃的面包卷的头让给他吃,今天该我自己享受这个美味了。”于是,她切下了带奶油的面包卷的头给自己,把剩下的部分给丈夫。不料,她丈夫很高兴,吻了吻她的手说:“亲爱的,今天你给了我最大的享受,50年来,我从来没吃过面包卷的底部,那是我最爱吃的,我一直想你一定是喜欢吃那个。”这就是投射效应导致的遗憾。应用提示A.应该真正了解对方,并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B.另外,准确地区分哪些是自己的特性,尽量客观地评价对方。C.及时沟通,交换思想、了解真相。(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1. 邻近

空间上的接近使得接触机会增加。

当你与对方的关系不和谐时,你最好暂时拉开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距离越近越容易让对方讨厌你,而不是喜欢你。应用提示对于那些距离本来就特别近的人来说,适当的拉开距离也是有好处的。个人空间缩小容易发生摩擦。

2. 熟悉

要得到别人的喜欢,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设法让别人熟识你。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在某种场合下,同样是未曾交往的陌生人,你会喜欢出现次数多的那个。明星代言新产品的广告,就是利用了这种人际规律。熟悉增加好感仅限于对正面人物和中性人物。对反面人物,就不见得了。应用提示初次交往时力所能及地给与对方各类帮助、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主动与对方交流,将为你打开和谐人际的大门。

3. 外貌

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以貌取人。打扮得干净、漂亮的人总是受欢迎,它像一张通行证似的让人舒心地接受。应用提示在“约会、面试、办事”等社交场合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干练一点,会增加人际吸引力。

4. 相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交往中,有人的特点、观点与你一致,是对你的巨大支持。这种无声的赞同让我们对自己更自信,同时产生同感,于是更容易接纳对方。应用提示在与人相处时,善于捕捉双方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寻找话题、提高认可度。

5. 互补

心理学家发现,在恋爱、长期的合作中,挚友中明显存在着互补和相互吸引的现象。比如,支配性强的人愿意和服从性高的人在一起,一个爱说话的人往往和喜欢听别人发言的人成为好朋友。还有心理补偿作用,如果一个人追求的品质、特点是他难以具备的,他会倾向于选择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人。此时,互补就是吸引力。

相似和互补看似矛盾,其实它们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相似性侧重在价值观和态度方面,如好恶一致。互补型,则会体现在某些性格不同时起作用,如风格不同。应用提示在人际交往中要自信地表现自己,即使不能“相似”也许可以“互补”。

6. 平等与得失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更喜欢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应用提示要想被人喜欢,先要接纳别人。

7. 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越高,就越受欢迎吗?其实不然。心理学家阿伦森的实验研究表明:人们最喜欢的是能力高但出了点小错的人,最不喜欢能力低又出错的人。能力高固然让人喜欢,但是太完美几显得高不可攀,对自己会造成压力。应用提示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被人需要。所以适当的示弱和求助,是给他人展示与助人的机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