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都城原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8:22: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姗姗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老都城原貌

古老都城原貌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古城遗址

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尤其是各个王都、国都纷纷在各地建立,主要有尧王城、偃师二里头夏都城、安阳殷墟、东周王城、曲阜鲁国故城、赵王城、燕下都等,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东方太阳城的尧王城

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也是4000多年前的山东龙山时期最大的都城。

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主峰面临大海,环绕在群山之中,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山下河流交错,稻田纵横。

尧王城遗址就在天台山下,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四五米,从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尧王城属特大或超大型都城,其陶片分布面积约360万平方米。

尧王城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两三米,最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

尧王城遗址共有墓葬13座,房址26座,器物窖穴5个,遗址中有器物400余件,其中有6座保留完整的房址。

从遗址中这些完整的房址来看,房屋平面基本为方形,面积约为15平方米至25平方米,居住面墙基、灶址、门道等保存较好,门多面南偏西,个别门面西偏南。

尧王城遗址的房屋建筑有三种形式:一为立柱式,二为土台式,三为土坯式。

立柱式房屋发现于文化层最底层,在原始土层上面建筑。房屋四周有若个干不规则的柱洞,四角有粗而深的大柱洞,大柱洞有的直径达0.7米,深度达近0.9米。

而在大柱洞的外侧另有一小斜柱洞,是为了支撑大木柱而立的小木柱,柱洞底部用粘泥和碎陶片隔层垫成并砸实,有的多达10多层,这种房屋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

土台式房屋建筑,需要先在建房范围内把松软的土层挖掉,用黏土层层铺垫,有的将层层铺垫的黏土夯实,有的将层层铺垫的黏土用火烘烤。从铺垫的厚度看,一般达0.5米以上,有的达1米左右。然后在铺垫好的平台上再挖槽筑地基,地基多用粘泥筑成。

土坯式房屋建筑的墙基、地面均用规整土坯砌成,墙基为两行错缝平垒,地面为横竖错缝平铺,坯与坯之间以及墙都用黑黏泥抹。

土台式和土坯式建筑形式的房屋地基处都发现有奠基石。有的在门一侧立一块,有的在门两侧各立一块,距今4000多年前的建筑奠基可谓当今城乡大型建筑工程奠基之源头。

尧王城遗址发掘发现的土台式、土坯式建筑形式和建设奠基,是全国龙山文化时期的首次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造房不仅规划总局十分考究,而且房屋建造具有十分突出的特色、风格和技术,这对研究我国建筑形式、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我国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遗址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有泥质和夹砂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其中红陶和白陶器物仅见于鬶。陶器的主要器类有鼎、鬶、罐、盘、杯、盆、器盖、纺轮、镞、网坠等。

陶器多饰有弦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划纹等,并普遍采用快轮轮制而成。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质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泽的蛋壳陶最为精致,代表了这一文化的高超制作技术。

彩陶的发现,填补了日照市及鲁东南沿海龙山文化陶器的空白。特别是在龙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发现的陶文极为重要,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

尧王城遗址中发现有炭化水稻的颗粒,这在当时是唯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实物证据。

另外,尧王城遗址的城址、图像文字和青铜冶炼的铜渣,是在山东地区最先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尧王城一带有都城、邑城等大量分散的聚落,是一个强大的崇拜太阳神的文明古国。

尧王城遗址彩陶的出现,则填补了黑陶文化没有彩陶的空白。

墓葬的葬俗独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围镶陶片构成方形墓框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

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南部的天台山方向。说明尧王城古国是一个崇拜太阳的古国,是我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

而据《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中记载,我国远古先民羲和祭祀太阳神的汤谷即旸谷就在日照地区。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传说是尧王的诞辰,日照尧王城遗址如今都举行纪念活动,来传承、发扬尧王文化,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知识点滴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尧王城遗址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79年,因为修路,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的东沿进行了小部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1992年至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与日照市文化局、市博物馆联合对“尧王城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2006年,经国务院核定公布,尧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王都的偃师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水、洛水之间的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堪称“华夏第一王都”。伊、洛二水都是中华文明中著名的两条河流,其间流淌的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传说很早以前,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那孩子自己说他母亲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诉母亲:“臼水出而东走。”

母亲睁开眼就见臼水出来了。告诉邻居们快走,大家走远了,回头再看村子已经被水淹没。他母亲化为空桑树,自己就在其桑树中了。莘氏女收养了婴儿,长大后非常有贤德,称之伊尹。

洛水悠悠,弥漫神秘色彩。周公制礼作乐大功告成后,曾率群臣在洛水边摆曲水之宴。他让群臣沿水边席地而坐,将叫做觞的木质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觞在何处羁绊打旋,离着最近的人就要饮酒一杯。“滥觞”一词就源于此。

二里头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是当时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里头遗址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

墙外有环城大路,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

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

二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

同时,二里头遗址内的墓葬有几十座和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有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器物全长超过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很小。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绿松石片,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而现在无法辨认。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

龙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我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而二里头的青铜器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晚期的文化层还有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画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二里头遗址,让夏朝从传说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信史。知识点滴二里头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早在1899年和1928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此后,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建议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武汉城市之根的盘龙城

长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盘龙城遗址,是与河南安阳商城媲美的长江文明的摇篮。盘龙湖位居汉口北郊,千余亩水面拥抱着盘龙古城。3500年前,交通主要靠水路,而盘龙城正好通过盘龙湖沟通江河,成为我国联通南北、纵横东西的“九省通衢”。

正是这一优势,加之面对着广袤富庶的江汉平原,盘龙城这座商代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便应运而生。

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城址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

盘龙城遗址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盘龙城遗址南临府河,北靠盘龙湖畔,建于水滨的高丘上,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千米,整个遗址的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距今约3500多年,上限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

盘龙城遗址的城内仅有宫殿,整座城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城墙是夯筑的,四面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分段版筑,分主城墙和护城坡。

城墙南部和北部发现有壕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

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建筑,在东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依南北中轴线筑起3座坐北朝南、前后并列的大型建筑,方向同城垣一致。其中两座在同一中轴线上,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子洞和阶前的散水。

前面的一座宫殿是不分室的通体大厅堂,平面呈长方形,上面建有四间横列的居室。各室都在南壁中间开一门,中间两室又在北壁偏东处开一后门。

室外沿排列43个大檐柱穴,每个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础,穴外两侧有两个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倾斜,上铺碎陶片,作为散水。整个基址可复原为一座周围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高台寝殿建筑。

后面一座位于前面建筑之南约13米,平面长方形,基址四边有前后左右对称的大檐柱穴27个。是四周有回廊、中间分为四室的寝殿,是重檐四阿顶式建筑。这座建筑西侧台基下有一排陶质水管道,宫殿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前面的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盘龙城遗址的城外有约100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遗址的南面是居民点和手工业作坊,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

城外有平民居址、手工作坊遗址及墓地等。主要分布在:城外西面的楼子湾,北面的杨家湾、杨家咀,东面的李家咀,南面的王家咀。其中李家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是贵族墓的主要集中地。

经过考古发掘,共发掘30多座,大致可分3类:

甲种墓,已发现4座,墓室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棺、椁。椁板外壁雕刻精细的饕餮花纹,内侧涂朱漆。椁外有殉人。墓底设“腰坑”,随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玉器和陶器。这类墓主的身份应为显贵阶层。

乙种墓,已发现8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1米左右,有棺、椁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青铜礼器和武器、工具、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但未见殉人。这类墓葬应属下层贵族。

丙种墓,为平民墓,形制与乙种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仅有单薄木棺,无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

墓葬中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制作精美,花纹别致,特别是出土的铜圆鼎、铜锁、铜提梁卤和玉戈等,都是我国极为罕见的珍品。

李家咀一带分布有大型墓葬,一座贵族墓中使用了雕花木椁,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还有3名随葬的奴隶。墓中青铜器共63件,分为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三大类。

其中一件青铜鼎,高达0.55米,仅次于郑州出土的王室大方鼎。兵器有戈、矛、钺、斧、镞等,有一件青铜大钺其上雕饰龙纹,为军事统帅所有。

墓葬的玉器中,还有一件长达0.94米的玉戈,是我国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另外,在杨家湾墓葬中的一尊青铜大圆鼎,高达0.85米,是已发现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

王家咀发现的高达1米的大陶缸,也是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盘龙城遗址是武汉地区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的见证,城内外的遗迹遗物,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野。

它对于推动整个华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促进中原与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是后来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知识点滴1954年盘龙城遗址被发现后,随即于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至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在盘龙城遗址设置考古工作站,并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负责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同时,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79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了遗址的分布情况。

商代王国缩影的安阳殷墟

殷墟是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及其周围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在商代从盘庚至帝纣,在此建都达273年,是我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

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千米,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因其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商朝在后期又称殷。周灭殷后,曾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我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0多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

殷墟内有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多年前我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提供了坚实证据。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有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

这些宫殿宗庙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架多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筑成,屋顶覆以茅草,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我国宫殿建筑特色,代表了我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在侯家庄武官村发现了世界闻名的后母戊鼎。它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铸品,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后母戊”3个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后母戊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形制雄伟,是我国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后母戊鼎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后母戊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口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4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3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上浇铸的。

我国是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青铜器最为丰富的国家,而丰镐地区又是国内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之一。后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是我国金石文化中的精品。

殷墟的宫殿宗庙遗址,有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妇好墓、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等。

殷墟发现的甲骨窖穴共有甲骨15万多片。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

小屯南地甲骨窖穴位于小屯村南部,共有刻辞甲骨5000余片。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南部,共有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00余片。

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攻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巨型防御壕沟。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将宫殿宗庙遗址环抱中间,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与宫殿宗庙浑然一体,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

殷墟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古老的洹河水从城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殷墟王陵区1217号大墓东墓道之北,发现甲字形大墓一座,是这一带新发现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它确立了殷代王陵区的边界。

在高楼庄的后岗祭祀坑,内埋无头人骨架和铜礼器、武器等,其中发现的戍嗣子鼎有铭文30字,在商代铜器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殷墟出土的殷代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

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我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

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在郭家庄发掘墓葬中发现随葬器物共352件,包括铜、玉、陶、石、骨、牙、竹、漆等器类,其中有盖提梁四足鼎和方形器都是极稀见的器物。大多数铜器上的纹饰华丽繁缛,铸造精致。其上还有族徽铭文。在这个墓中,首次发现了一件圆锥形旧细竹篾编织的小竹篓。发掘殷代车马坑20座,其中大司空村4座,殷墟西区7座,郭家庄之西南4座,刘家庄北地5座。这些马车遗迹,均是一车两马驾辕。

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殷墟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风采,商殷先民在创造和传播东方文明中留下了不朽的业绩。知识点滴早在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掘殷墟,不仅是金石学者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所有了解殷墟的爱国人士的共同心愿。于是,在1928年,我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开始殷墟考古发掘,这是我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我国考古学的摇篮。至1986年,已经对10多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约15万片。2006年,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中最古帝王都丰镐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丰镐是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丰镐遗址中的大量青铜器造型精美华丽,上面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在张家坡、客省庄、马王村、新旺村、沣东花园村、洛水村、普度村等地的丰镐遗址发现了夯土基址、房子、制骨作坊、陶窑、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车马坑等遗迹,为全面认识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内涵,确立西周遗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础。

丰京也称丰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地迁到这里,即今客省庄村北至海家坡一线,南到石榴村至鲁坡头,面积8平方千米至10平方千米,是一处南北狭长、四面环水、相对密闭的地区。

在这个区域内,西周遗址和墓葬比较密集。位于丰京东北部的客省庄、马王村是一片濒临沣河的高地,有西周大型夯土基址14处。夯土基址建筑群的西部还发现几处西周贵族居址。

丰京南部的新旺村、冯村也是一片较为平坦的高地,发现有西周窖藏青铜器,可能也是丰京内西周重要贵族的居址。位于丰京西北部的张家坡岗地,东西约600米,南北约400米,西周初期作居址使用,西周早期以后,成为丰京区域内最大的一处公共墓地。

镐京位于沣河东岸,商周时期的西北界临沣水,东界古潏水,南近洨河,也是一处四面环水、相对密闭的地区。由于遭到汉代上林苑、昆明池的破坏,范围和总体布局不很明晰。

但是,汉昆明池以北的斗门镇、花园村、上泉村、下泉村、普度村、洛水村、白家庄等地西周遗迹很丰富,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能是镐京的中心区域。

花楼子村与洛水村之间,在北临沣河的高阳原较低的阶地上曾发现10处西周夯土建筑。在洛水村西和普度村北还发现有制陶作坊遗址和大型夯土基址,斗门镇则发现西周窖穴、灰坑和大批窖藏青铜器。

另外,在花园村北至普度村东高地上,在约5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数百座西周墓葬和车马坑,并发现了长甶盉、禽鼎、方鼎、簋、伯姜鼎等。

花楼子村与洛水村之间一号建筑基址东西长45米,南北宽25米,也是一座面南坐北的高台建筑。

这些建筑基址中发现大量瓦、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和残破的陶器。而在建筑群体的周围发现有西周时期道路、小面积池沼、用陶管铺设的排水设施,周围有大量周瓦残片。

小型房屋均是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有一条坡形或阶梯状的通道将住室分成两半,屋内有灶坑,早期的居住面比较平整且经火焙烧。

房屋附近常有窖穴、灰坑、水井等。窖穴为圆形袋状,底较平,灰坑多椭圆形,底不平。那时有很多的窖穴和灰坑也会被当作房屋使用。水井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类,井壁有对称的脚窝,井深9米以上。

遗址中发现陶窑20余座,分为横式窑和竖式窑两类,窑室都呈圆拱形。比如洛水村的陶窑为竖式窑,火膛位于窑室下面,窑箅上有数个圆孔形的火道。客省庄的陶窑为横式窑,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是一个筒状的甬道,窑室周壁有环形的火道和一条分火道。

丰镐遗址的千余座西周墓葬分为3类:

第一类为带墓道的大墓,包括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和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如在张家坡的3座大、中型墓,其中一座墓葬是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的铜器有井叔铭文,可能是井叔的墓葬,位于其两侧的是井叔妻室的墓。这类大墓的周围多有数座车马坑、马坑陪葬,墓葬的主人应为京城范围之内的公卿或侯伯,张家坡墓地中几代井叔的墓葬都属此类。

第二类为土坑竖穴墓,数量最多。早期墓坑狭长,有腰坑,晚期墓坑宽短,很少见到腰坑。中型墓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和漆器,少数有殉人。

第三类为偏洞洞室墓,有土坑竖穴墓道,在一侧挖出偏洞墓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