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商讲坛(第3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1:27:15

点击下载

作者: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福商讲坛(第3期)

福商讲坛(第3期)试读:

内容提要

福建商专是培养闽商的摇篮,是闽商文化研究和推广的基地。将《福商讲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汇集了我校各部门教师对政治、文化、经济、历史、艺术、旅游等多门类、多角度、多领域的独到见解及研究,题材丰富、视野开阔、史料翔实、方法审慎、内容有理有据有趣,对打造具有商专特色的校园闽商文化建设,延伸闽商文化渠道,拓展闽商文化内涵,传承闽商精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经典悖论漫谈

基础部 陈艳平2011.10.24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不但震撼了逻辑与数学的基础,也激发了人们求知的欲望,从而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不可否认的是,悖论难题的解决的确需要人们创造性的思考,然而悖论的解决反过来又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观念。

悖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由自指引发的悖论、引进无限带来的悖论、由一因多果片面推理引致的悖论、由名实相悖引起的悖论等。本讲座主要介绍由概念自指引发的悖论和引进无限带来的悖论。一、由自指引发的悖论

以下诸例都存在着一个概念自指或自相关的问题:如果从肯定命题入手,就会得到它的否定命题;如果从否定命题入手,就会得到它的肯定命题。

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说:“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就是这个著名悖论的来源。《圣经》的《提多书》第一章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可见这个“说谎者悖论”很出名。

人们会问:艾皮米尼地斯有没有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他说的是真,也就是他在说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他说真话,那么他在说谎。另一方面,如果他在说谎,那么他说的是假;因为他承认他是说谎,所以他实际上是在说真话。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他是说谎,那么他是讲真话。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有不可避免的矛盾。

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

哲学家罗素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悖论,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曾在《我的哲学的发展》中第七章《数学原理》里说道:“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无论哪一个学派的逻辑学家,从他们所公认的前提中似乎都可以推出一些矛盾来。这表明有些东西是有毛病的,但是指不出纠正的方法是什么。在1903年的春季,其中一种矛盾的发现把我正在享受的那种逻辑蜜月打断了。”他说,谎言者悖论最简单地勾画出了他发现的那个矛盾:“那个说谎的人说:‘不论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事实上,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指他所说的话的总体。只是把这句话包括在那个总体之中的时候才产生一个悖论。”

罗素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来解决:“第一级命题我们可以说就是不涉及命题总体的那些命题;第二级命题就是涉及第一级命题的总体的那些命题;其余仿此,以至无穷。”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成效,“1903年和1904年这一整个时期,我差不多是完全致力于这一件事,但是毫无成果。”《数学原理》尝试整个纯粹的数学是在纯逻辑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并且使用逻辑术语说明概念,回避自然语言的歧义。但是他在书的序言里称这是“发表一本包含许多未曾解决的争论的书。”可见,从数学基础的逻辑上彻底地解决这个悖论并不容易。

接下来他指出,在一切逻辑的悖论里都有一种“反身的自指”,就是说,“它包含讲那个总体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又是总体中的一份子。”这一观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这个悖论是克利特以外的什么人说的,悖论就会自动消除。

关于这种悖论,有一个通俗的、有故事情节的表述就是“理发师悖论”。这个故事是说,在萨维尔村,一个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那些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因为这是一个矛盾的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那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就不符合他的“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招牌,也就是他不能给自己理发。所以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这个悖论是罗素在1902年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罗素悖论”。显然,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不可排除的“自指”问题。

现在从集合论的角度来解析看看。用R表示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那么R包含不包含R自身呢?如果不包含,由R的定义可知R应属于R;反之,如果R包含自身的话,R又不属于R。集合论中居然有逻辑上的矛盾!顷刻之间,算术的基础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似乎也动摇了。这一动摇所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许多原先为集合论兴高采烈的数学家发出哀叹:我们的数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吗?罗素悖论引发的危机,称为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把他发现的悖论写信告诉弗雷格。弗雷格在他的《算术基础》一书末尾无可奈何地写道:“一个科学家遇到的最不愉快的事莫过于,当他的工作完成时,基础崩塌了。当本书即将印刷时,罗素先生的一封信就使我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危机出现以后,包括罗素本人在内的许多数学家作了巨大的努力来消除悖论。当时消除悖论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抛弃集合论,再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另一种是分析悖论产生的原因,改造集合论,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人们选择了后一条路,希望在消除悖论的同时,尽量把原有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这种选择的理由是:原有的康托集合论虽然简明,但并不是建立在明晰的公理基础之上的,这就留下了解决问题的余地。罗素等人分析后认为,这些悖论的共同特征(悖论的实质)是“自我指谓”,即一个待定义的概念,用了包含该概念在内的一些概念来定义,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消除悖论,数学家们要将康托“朴素的集合论”加以公理化,并且规定构造集合的原则。例如,不允许出现“所有集合的集合”“一切属于自身的集合”这样的集合。1908年,策梅洛(E.F.F.Zermelo)提出了由7条公理组成的集合论体系,称为Z-系统。1922年,弗兰克(A.A.Fraenkel)又加进一条公理,还把公理用符号逻辑表示出来,形成了集合论的ZF-系统。再后来,还有改进的ZFC-系统。这样,大体完成了由朴素集合论到公理集合论的发展过程,悖论消除了。但是,新的系统的相容性尚未得到证明。因此,庞加莱在策梅洛的公理化集合论出来后不久,形象地评论道:“为了防狼,羊群已经用篱笆圈起来了,但却不知道圈内有没有狼。”这就是说,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继罗素的集合论悖论发现了数学基础有问题以后,1931年歌德尔(Kurt Godel)提出了一个“不完全定理”,打破了19世纪末数学家“所有的数学体系都可以由逻辑推导出来”的理想。这个定理指出:任何公设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例如,欧氏几何中的“平行线公理”,对它的否定产生了几种非欧几何;罗素悖论也表明集合论公理体系不完备。

再看看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悖论,我们无法从这句话中推论出苏格拉底是否对这件事本身知晓。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言尽悖”。

有字典给悖论下定义,说它是“荒谬的真实”,而这种矛盾修饰本身也是一种“压缩的悖论”。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从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在逻辑上它们都无法摆脱概念自指所带来的恶性循环。二、引进无限带来的悖论《墨子·经说下》中有一句话:“南方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如果在有限中引进无限,就可能引起悖论。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曾经提出过一些著名的悖论,对以后的数学、物理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基里斯(Achilles)悖论就是其中的一个。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芝诺讲:阿基里斯在赛跑中永远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只能无限地缩小,但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乌龟。

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励之曾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个问题说,在阿基里斯悖论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时间度量。一般度量方法是:假设阿基里斯与乌龟在开始时的距离为S,速度分别为V和V。当时间T12=S/(V-V)时,阿基里斯就赶上了乌龟。但是芝诺的测量方法不12同:阿基里斯将逐次到达乌龟在前一次的出发点,这个时间为T′。对于任何T′,可能无限缩短,但阿基里斯永远在乌龟的后面。关键是这个T′无法度量T=S/(V-V)以后的时间。12“二分法悖论”是芝诺提出的另一个悖论: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这些结论在实践中不存在,但是在逻辑上无可挑剔。

芝诺甚至认为:“不可能有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动,因为如果有这样的运动,就会有‘完善的无限’,而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阿基里斯事实上在T时追上了乌龟,那么,“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因而绝不是真理,仅仅是一种欺骗”。这就是说,感官是不可靠的,没有逻辑可靠。

他认为:“穷尽无限是绝对不可能的”。根据这个运动理论,芝诺还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运动佯谬“飞矢不动”。在芝诺看来,由于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瞬时的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等于运动了吗?或者无限重复的静止就是运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与命题“飞矢不动”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不可抗拒的推理和不可回避的实事相冲突。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里的《可疑的悖论》一文中,称芝诺的悖论为“否定感官的悖论”。尽管阿基里斯在赛跑中追上起步领先的乌龟完全合乎事实,但为什么“不合逻辑”?因为芝诺运用了“无限”这个概念,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假设,而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有无限者存在的,这就出现了假设与现实的矛盾。

尼采说道:在这两个悖论里,“无限”被利用来作为化解现实的硝酸。如果无限是绝不可能成为完善的,静止绝不可能变为运动,那么,真相是箭完全没有飞动,它完全没有移位,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时间并没有流逝。换句话讲,在这个所谓的终究只是冒牌的现实中,既没有时间、空间,也没有运动。最后,连箭本身也是一个虚象,因为它来自多样性,来自由感官唤起的非一的幻象。下面是尼采的分析:假定箭拥有一种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动的、非时间的、非造而有的、固定的、永恒的。这是一个荒谬的观念!假定运动是真正的实在,那么,就不存在静止。因而,箭没有位置、没有空间。这又是一个荒谬的观点!假定时间是实在的,那么,它就不可能被无限地分割。箭飞行所需要的时间必定由一个有限数目的瞬间组成,其中每个瞬间都必定是一个原子。这仍然是一个荒谬的观念!尼采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一切观念,只要其经验所予的、汲自这个直观世界的内容被当作“永恒真理”,就会陷入矛盾。如果有绝对运动,就不会有空间;如果有绝对空间,就不会有运动;如果有绝对存在,就不会有多样性;如果有绝对的多样性,就不会有统一性。

事实上,这两个悖论中提到的这个“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今天都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就是极限理论的诞生。牛顿在进行运动学研究时,初创微积分,但由于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以柯西为首建立了极限理论,后来又经过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进一步的严格化,使极限理论成为微积分的坚定基础,运动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可以想见,在微积分和极限理论被发现和被接受以前,人们很难解释这一运动佯谬。感官不同于思维,当希腊人用概念来判决现实的时候,如果逻辑与现实发生矛盾,芝诺指责感官为“欺骗”。当思维找不到合理解释的时候,直观的形式、象征或比喻都无济于事。尼采的分析虽然详细、精辟,但他无法把它们综合起来。“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庄子·天下》中惠施的一句名言。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同样运用了无限的概念。战国名家宋国人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曾任梁国的宰相,论辩奇才,是庄子的朋友,和公孙龙并列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只能从其他诸家的论述中看到他的言行片段。惠施的学说强调万物的共相,因而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现存与惠施有关的奇怪命题,例如“山与泽平”“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牛”“火不热”“矩不方”“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等,都可以说是悖论,但是大部分没有留下具体的争辩过程。惠施的悖论在西方也很有影响力。

多少哲学家、数学家都唯恐陷入悖论而退避三舍。23岁获博士学位的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六年以后向无穷宣战,他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由于无限,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然而,康托尔的“无穷集合”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冲突,遭到谩骂。直到1897年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他的成果才得到承认,几乎全部数学都以集合论为基础。罗素称赞他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许多悖论挑战了许多公认的观念,如公理集合论作为数学理论的适当框架,对说谎者悖论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它是否将引起一场逻辑和数学基础的革命?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Word篇)——以第五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为例

信息管理工程系 江速勇2011.10.24一、学习原则

通过以第五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的Word竞赛题目为案例,讲述利用Word文档来快速制作论文格式的方法。例如Word模板的整体制作,索引目录和图表目录的生成与修改;快速进行出版物的编辑与排版。二、软件介绍

第五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大赛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校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参加福建省一级(应用技术)考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基本知识的学生占100%;通过学习《办公自动化》,基本上掌握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的学生占30%;但学生的创新性还很缺乏,最多有10%的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高级应用的创新性。第五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参赛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的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图1 参赛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的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的创新性,我们必须非常熟练地掌握Word 2003软件的一些技巧。

1.工具栏上的自定义按钮

单击“工具”菜单的“自定义”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选项”选项卡,如图2所示。图2 工具栏上的自定义按钮

2.更改程序设置

帮助你快速记忆Word快捷键的操作步骤如下:(1)执行“工具”菜单→“自定义”命令,然后在弹出的设置窗口中单击“选项”按钮。如图3所示。(2)勾选箭头标识的“在屏幕提示中显示快捷键”复选框后单击“关闭”按钮即可。(3)再回到Word主窗口试试吧,看看现在是不是把鼠标放到工具栏按钮上也能显示出快捷键的设置来呢?图3 Word快捷键操作

3.工具栏上创建上标和下标按钮

单击“工具”菜单的“自定义”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命令”选项卡,在左侧“类别”项中选择“格式”项,然后拖动右侧“命令”项中的滑动条,找到“上标”命令,按下鼠标左键,这时会看到“上标”变成了按钮形状,并且在鼠标指针旁出现一个“x”状标志,拖动鼠标至常用工具栏,可以看到工具栏上出现一个“I”2状标志,放开鼠标,在“I”处就会出现一个“x”按钮,此为上标按钮。用同样的方法再制作一个下标按钮,使用时按下相应按钮即可输入上下标。

4.按姓氏笔画排序

在Word的表格功能中,为了适应中文习惯,新增了按“姓氏笔画”排序功能。具体使用方法是:选择需要排序的列,左击“表格→排序”,再选择“类型”组合框中的“笔画”项,并选择“递增”或“递减”,单击“确定”即可(见图4)。我们就会看到,此时的表格已按“姓氏笔画”(而不是“姓名笔画”)的递增(或递减)排列好了。图4 按姓氏笔画排序

5.Word 2003中的图片也能随意旋转

以前往Word中插入图片时,如果需要将图片旋转一定的角度,只能在别的软件中将图片先处理好,然后再插入到Word中。如果在Word中,能够像旋转自选图形那样,自由旋转图片就好了,也省却了处理图片的工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图片也能随意旋转了。

首先在工具栏上单击右键,然后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自定义”,打开“自定义”对话框,单击其中的“命令”选项卡(见图5)。在“类别”列表中选择“绘图”,然后在右侧的“命令”列表中选择“分解图片”。用鼠标将此命令拖到“绘图”工具栏的适当位置放好(在默认的情况下,绘图工具栏中是没有这个命令按钮的)。图5 Word 2003中的图片随意旋转

6.巧借Excel快速把Word表格行列互换

我们经常用到的另一款办公软件Excel中就包含了表格转置的功能,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借助Excel来转置Word表格。(1)首先要在Word中右击表格左上角的十字标全选整个表格,然后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复制”命令。(2)接下来打开Excel,在任意单元格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选择性粘贴→文本”命令,将Word表格粘贴到Excel中。(3)右击并复制图中这些带有数据的单元格。(记住,此步不可缺少,至关重要!)(4)然后切换到另一空白工作表中,右击并执行“选择性粘贴”命令。最后在弹出的如图6所示对话框中,勾选“转置”复选框后,单击确定即可。图6 “选择性粘贴”对话框三、高级应用

以第五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为例,介绍预赛题型、复赛题型和决赛题型。

1.预赛题型全部为选择题(1)主要考查参赛者对比赛科目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点的全面了解及软件常用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预赛题要求参赛者基础知识要扎实,概念要正确(准确),应用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要全面。预赛试卷由电脑抽题系统根据知识点从预赛试题库中随机选取组成。每套试卷:单选60道,每道题1分;多选题20道,每道题2分,合计100分。Word、Excel、PowerPoint分值比例为4∶3∶3。题目按难易程度分为难、中、易,其比例大约为:难—15%,中—25%,易—60%。基本要保证70%左右的考生能够及格。考试时间100分钟。考察软件基本知识,实际应用过程中常用的操作功能。注重实际操作中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考核(见图7),从而加强预赛环节实用性方面的考核,更好地体现大赛宗旨。图7 实际操作中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技能(2)预赛重点内容:

①Word7种视图方式主要特点;

②Word表格中公式的使用;

③组合键、快捷键的使用。

2.复赛题型为主观操作题(1)复赛命题突出实用技能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重点考察参赛者对Office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

3道题目+1道附加题。Word、Excel、PowerPoint各一题,分值比例为4∶3∶3;一道附加题兼具综合性、复杂性和创造性;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附加题为50分。考试时间3小时。(2)Word复赛重点内容:

①文档字符、段落的格式化设置;

②文档目录、图表目录、索引的创建;

③页眉、页脚的设置;

④尾注、脚注的使用;

⑤图形的创建;

⑥公式的输入、编辑;

⑦表格的制作;

⑧邮件合并功能的使用。(3)Word复赛难点内容:

①文档索引的创建;

②图表目录的制作;

③各种图形对象的制作;

④公式的输入、编辑;

⑤复杂表格的制作;

⑥邮件合并功能的使用。(4)【例1】第四届Word复赛题重点解析

◆设置各级标题的样式格式

◆设置自动编号的多级符号

◆表格格式化

◆制作目录、制作图表目录、索引

◆增加注释和脚注

◆设置页眉页脚、页码

◆艺术字

◆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组织结构图

◆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奖状。

①单击“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如图8所示。图8

②单击“下一步:正在启动文档”,如图9所示。

③单击“下一步:选取收件人”,如图10所示。

④单击“下一步:撰写信函”,如图11所示。

⑤选择信息源“学生信息.xls”,如图12所示。

⑥选择“打开”命令后,出现“选择表格”对话框,单击“确定”,如图13所示。

⑦将光标移动到同学“左边”的横线上,单击其他项目,如图14-1、图14-2、图14-3所示。

⑧选择“姓名”,单击“插入”命令,然后,逐个插入“等级”“金额1”“金额2”,如图15所示。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1图14-2图14-3图15

⑨单击“下一步:预览信函”,单击“完成合并”,如图16所示。图16

⑩单击“编辑个人信息”,如图17所示。图17

⑪选择“全部”,单击“确定”命令,如图18所示。图18

⑫邮件合并的步骤即可完成。如图19所示。图19(5)【例2】其他题重点解析

◆拆字、多色文字题

◆宏的应用

◆简历设计

◆使用Word制作电子表单

使用Word制作电子表单如图20所示的“科研项目申报信息表”。制作步骤如下:科研项目申报信息表图20 使用Word制作电子表单

①制作如图20所示的15行8列的表格,并输入相应的文字,这是Word的基础知识,这里不再加以描述。

②单击“视图”→“工具栏”→“窗体”,如图21所示。

③在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研究专长、应用专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预期完成时间、研究类型、名称、形式、参加人、姓名、年龄、业务专长和本项目工作时间的输入框插入:“文字型窗体域”,如图22和图23所示。图21 “窗体”工具栏图22 插入“文字型窗体域”图23 “文字型窗体域”选项

④在“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行政职务”“专业职称”“学历”“学位”的输入框中,插入下拉型窗体域,例如在“行政职务”的下拉型窗体域选项中的下拉项中分别输入: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副部长和部长等并按回车键,如图24所示。图24 “下拉型窗体域”选项

⑤调整表格的大小即完成电子表单的制作。

3.决赛题型为复杂或者创造性比较高的操作题(1)决赛命题突出实用技能和创作能力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决赛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发挥与创新的能力。

第四届决赛题目为两道:一道考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道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试卷满分为120分,每题60分。考试时间5小时。(2)决赛题重点、难点:

①Word、Excel、PowerPoint三种软件的高级综合应用功能;

②Word复杂排版功能;

③Word各种图形、艺术字对象的综合应用;

④Word复杂表格制作功能;

⑤Excel的复杂计算及数据分析;

⑥Excel复杂图表的制作;

⑦PowerPoint动画效果的综合应用。(3)【例3】第五届决赛题解析

◆公式及函数

◆图表生成

◆统计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参赛者对知识内容的重视程度低,造成成绩普遍偏低。

②Word中索引得分率很低,在1%左右。

③Excel掌握的程度与其他两个软件相比较差,特别是其中图表、函数的使用、筛选掌握得较差。

④PowerPoint中编号、动作按钮、背景音乐与其他知识点相比较差。参考文献:

[1]涂芳.边用边学Word 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朱世波.边用边学Office办公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http://www.itatedu.com/.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网址.

[4]http://soft.yesky.com/office/jiqiao/Office技巧专区_excel技巧,word技巧,excel使用技巧,word使用技巧.url.

[5]http://www.enet.com.cn/eschool/zhuanti/word2003/Word 2003视频教程——Word教程,Word技巧——中国最权威的电脑教程认证信息软件资讯网站-eNet学院.url.

[6]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文档分享平台.url.

[7]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教师培训班资料.

谈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差异

外语系 叶萍2011.10.2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而语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准则。英国虽然同我们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但在人际交往中也毫不例外地强调以礼待人。因此,在中、英文化中,社交礼仪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思想意识、语言行为,充分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从而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中方礼仪的特点

1.谦逊、含蓄

东方人在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谦逊、含蓄。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交活动中注重人际关系,往往表意含蓄委婉,强调运用礼貌客气的方式处理问题,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一般不直接作出否定的回答。中国人不太习惯别人当面表扬,受到表扬一般都会表现得很谦虚,回复一些客气的话。与性格直率的西方人表现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受到赞赏一般会接受,并向对方表示谢意。性格和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下例笑话的发生:

一名官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客人。双方见面后,美国客人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官员甚感尴尬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是:Where?Where?美国人听了莫名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

2.重视亲情

中国人以注重亲情和血缘关系的传统礼仪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特色。东方民族信奉“血浓于水”,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是血缘关系,敬老爱幼是东方人的传统美德。例如,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突然船出了故障开始下沉,船上的人只能跳水才能逃生。根据商人们的不同文化背景,船长采取不同的方式一一说服他们。船长对德国商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纪律严明,马上服从命令听指挥。船长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运动”,英国人崇尚运动,听罢即跳。船长对法国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到有人在跳吗?”法国人爱赶时髦,就跟着跳水了。船长对现实的美国人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于是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人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跳。”话音未落,意大利商人已经跳入水中。最后,船长对中国商人说:“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你不跳,怎么对得起家人呢?”

这个幽默的故事说明了不同地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是讲究孝道和亲情的。

3.强调共性

中国人有较强的民族感和集体荣誉感,中国文化更多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人人都以为集体出力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4.礼尚往来

古人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中国人认为接受别人的礼物而不回赠的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我们送礼的名目繁多,节日、婚庆、生日、生病、加薪等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中国人认为礼物本身并不重要,讲究的是渗透在其中的人的感情。二、西方礼仪的特点

1.直率、大方

西方人秉性率直,性格开朗大方。说话办事喜欢直截了当,不喜欢绕弯子。做事不拘小节,与人见面时常直呼对方名字,朋友见面通常行拥抱礼,男女见面通常行贴面礼。

我们中国人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时,常喜欢说:“我讲得不好,请多原谅。”这种情况若出现在西方,往往会引起西方听众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讲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西方人把过分谦虚看作是虚伪。如果一个人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却自谦英语说得不好,给西方人的印象不是自谦而是说谎。在西方做客,如果主人问你渴不渴,明明渴却说“不渴”,主人是绝对不会给你倒水的,西方人率真、大方;中国人谦虚、含蓄。正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一些误会的发生。例如,一位英国老妇到中国旅游观光,对接待她的导游评价很高,认为她的服务态度好,语言水平也很高,便夸奖导游小姐说:“你的英语讲得好极了!”小姐马上回答说:“我的英语讲得不好。”英国老妇一听很生气:“英语是我的母语,难道我夸奖得不够中肯,不具权威性吗?”这个案例就说明了中西方礼仪的一个重要差异。

2.自由开放

西方人崇尚的是个性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来独往。不愿受限制,而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与西方人交往,忌讳过问他人的结婚状况、工资多少、对方年龄、生活状况等,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冒犯了对方的私人所有权。西方人提倡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

3.遵时守信

西方人常将对方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对日程的安排一般有严格的记录,且不会随便改动,赴约会准时。如与德国人约会迟到,对方是不会容忍的。在我们看来只不过十几分钟的小事,在他们看来,这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和素质,迟到是极度失礼的行为。

4.女士优先

在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礼仪重要特点之一,男士讲究绅士风度,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会自觉主动地为女士提供方便。比如,在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这些都能体现西方女士优先的礼仪。三、中西方日常用语上的差别

1.打招呼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回答“吃了”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2.称呼用语的差异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Joy,Peter等)。在中国,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郭校长”“杨经理”“周局长”“刘老师”等称呼。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Bureau Director Zhou”“Teacher Liu”等称呼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他们习惯用“Mr.”“Mrs.”“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

3.告别用语的差异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或“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Well,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为什么我要慢走?”)。外国人把“Go slowly.”“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式。此外,当中国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问题解决后,中国学生离开前可能会这么向老师告别:“对不起,浪费您这么多的时间,我该走了。”这本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但若这名老师是西方人,他/她就会觉得尴尬。他/她会认为,在你心里,他/她的帮忙只是在做一些无用的事而已。他/她会觉得很不高兴,以后也不会再帮助你了。其实在这时,中国学生只需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I think I should go now.Goodbye!”就可以了。

4.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应答差异

当有人称赞说:“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谦虚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说:“哪里,哪里!”若外国人听到(where,where)就会觉得很怪了。再如,当别人赞扬、恭维你的能力或技巧时,如“你的书法真漂亮”。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中国人通常也会否定对方的恭维而可能说:“不,你过奖了”。甚至有的还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不,不,一点儿也不漂亮,你是开玩笑吧。”相反,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地说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

5.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热情好客,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please!”或“Thank you!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如:“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如果学生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不能得心应手,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增强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课堂内外不断地渗透文化意识并适时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由于生长在不同国度,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科技文化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很多东西都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会大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参考文献:

[1]金正坤.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占一.试议焦急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3]廖文丽.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7).

[4]吴冰.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6).

[5]邢东.中美文化差异管窥[J].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1997(2).

[6]陈平.商务礼仪[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生活与保险

外语系 陈民强2011.10.25

近百年来全球经济和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当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时,但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却仍然是那么不堪一击。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却依然无法控制或抵抗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无法保证。也许我们唯一有能力预见的,就是人类生存的风险越来越高,因此生活需要保险智慧。一、保险教育是生命价值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是保险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是促进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

尊重生命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基本标志。但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把财产看得高于生命,舍命不舍财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也造成了对生命价值的轻视甚至是冷漠。有一段时间,连政府的官方文件行文都是“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财产看得重于生命,整个社会也在倡导学习为保护国家财产牺牲的英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也不断地调整全民的价值取向,开始禁止中小学生扑救山火。可喜的是,在近几年的官方文件中,已出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切实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全党的执政理念当中。即使这样,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形势严峻,企业主对员工健康的漠视,工矿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各种治安案件中舍命保财的悲剧和犯罪分子草菅人命的残酷,这都昭示着生命价值教育的任重道远。

保险教育的主题首先就是倡导生命价值的教育。保险的理论基础就是赋予无价的生命以有形的价格。我们倡导的生命价值就是一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明确自己的生命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价值。虽然说生命是无价的、可贵的,但是没有人身保险赋予的价格,生命的可贵在经济上就无从衡量。比如在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中,官方公布的死亡的人数为3063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当年的其他灾害数量也没有异常,但当年却造成了全世界的保险行业整体亏损,合计赔款超过700亿美金;而2006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造成近30万人的死亡,当年的保险业赔款只有500亿美金左右。这200亿美金的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洋一带的国家投保率比较低,即使投保,保险的额度也比较少;而美国的投保率就要高得多,每个被保险人的保额也十分可观,几百万美金到数千万美金都很常见。造成这种差距除了经济的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保险意识,也就是生命价值观的差距。而目前我们国家的投保率(按人数计算)只有3%~5%,比较发达的城市也只有20%~30%。购买保险的人群,保额10万以下甚至只有几万元的还是多数。发生风险后获得的补偿也只是杯水车薪。再者,我们国家的政府赔偿额度也还没有体现生命价值的平等,比如空难发生之后外宾的赔偿高于国人(国人的赔偿一直以来只有20万元左右,伊春空难达到96万元,新加坡可以达到40万美金,德国可以达到100万美金),也出现过同时死亡的农村户口人员的赔偿远低于城市人口的现象。所以,购买保险的额度就是真正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知度。因为只有保险才可以保住我们昂贵的生命价值。

保险销售首先是观念的教育和改变,保险业所发挥的教育功能远远超过其他相关行业,甚至可以说除了保险业之外,没有其他行业真正地践行过生命价值的教育。让更多的人尊重生命,这样就会带来治安情况的根本好转。尊重自己的生命才会尊重别人的生命。当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保险的意义与功能,更多的购买了保险,就说明尊重生命价值的人群在增加,伤害生命的案件就会减少,犯罪率就会降低。当人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之后,遇到紧急事件和重大灾难时就会很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注意保护健康,死亡率就会降低。当然,保险的投保率(购买比率)也显示了人民的富裕程度,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以上各项指标的提升,就充分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程度。二、保险倡导个人对自己、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通过实现家庭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美国保险教育之父所罗门·休伯纳教授所撰写的《人寿保险》(第一版于1915年正式出版以来,该书经历了多次修订。2000年,肯尼思·布莱克和哈罗德·斯基博教授再次修订了该书的内容,特别是大大扩充了有关健康保险的内容,并因此更改了书名,推出了《人寿与健康保险》第十三版)一书,很好地阐述了人寿与健康保险的基本功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评估不同保险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个人及企业理财需求的能力。指出财务规划,或者说理财,是目前十分热门的话题。无论是个人希望制定早逝、疾病等人身风险管理计划、退休计划或遗产计划,还是企业希望进行员工福利安排或者持续经营安排,人寿与健康保险都是非常有用,非常重要的理财工具。书中更从家庭责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人寿保险的作用,指出个人对自己与家庭的责任包括活着的时候(包括储蓄的累积以备不时之需)与死亡之后(保险金兑现后可以继续满足家人的生活之需)。一家之主的责任是投保他的生命提供保障给其财务依赖者。家庭责任的认知意味着人寿与健康保险重要性的增加。消除遭受疾病和伤害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有办法来应付损失发生后的财务结果。在财务工具中,对于个人死亡能很快地提供资金(大量的、急用的现金)以及协助弥补财务损失,人寿保险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保险是实现基本家庭责任的最好工具。当人们正常生存与生活的时候,主要靠经济收入来实现自己对家庭的基本责任,也就是为家人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满足吃穿住行的基本需求。但是意外和疾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了灾害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的损失,都会严重影响家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无法生活下去。财产保险可以弥补财产的损失,提供补偿使恢复原状。而人寿保险在被保险人死亡时兑现的保险金(一般都是额度比较大的,可以达到生前年收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相当于延长了正常的家庭收入,保证了家人的基本生活质量,让家人得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包括经济和心理上的),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生宿命的悲剧,灾害和疾病导致的一夜致贫的悲剧也屡见不鲜。死去的人也并不痛苦,痛苦的是那些需要活下去的家人。保险的功能就是让需要活下去的人活得有质量和品质。威廉·白克里说:“死是生的终结,保险却是生的开端。”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人寿保险是经济生命的持续,经济生命是身体生命的延伸”,体现了保险“让生者拥有不朽的爱,让死者拥有不朽的名”(泰戈尔语)的伟大意义,也就是说购买足够的保险是对家庭负责的最好办法,是责任感直接的体现,没有保险的责任是不全面的,只能管生前,管不了死后。保险是家庭责任的经济体现,也附带了精神的价值,在传递着家人彼此的恩爱和亲情。

每一个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保险的社会意义就是保全财产,保全家庭,倡导责任,创造和谐。胡适(1891—1962年)先生说:“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说:“人寿保险是唯一的经济工具,能够保证在未来不可知的日子(死亡、疾病、车祸、火灾等事故),有一笔可知的金钱(保险金)……如果我办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险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以及每一位公务人员手册上。因为我深信,透过保险,每个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可以免除遭受万劫不复的灾难。”这都充分说明了保险对保全家庭、传递亲情的意义。保险是一个人对家人爱与责任的体现。

对个人而言,投保是在财务上和心理上做好最坏的准备,它能满足你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愿望,把生活的美好留给你深爱的人;对国家,对人类而言,个人投保也是一种全社会的危机应对方式,它能使人们更快地从伤痛中恢复。灾难面前,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全员的保险智慧,一种滴水汇成大海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正是让我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获得幸福的一种能力。三、保险以经济的方法,实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互助功能,实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礼记·礼运》论述了“大同小康”之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形态。文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与,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保险是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经济互助机制,让任何人在遭遇疾病或者死亡的时候得一笔大量的、急用的现金,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老安少怀”的和谐社会形态。保险金的赔偿体现的是“人间有爱,家族有爱”。保险金的兑现可以说是众多购买保险的客户建立的共同风险基金的使用,相当于每个人为出险的客户捐助1元钱,体现为“用到的时候,它是一份保障,所有的人都在帮你;用不到的时候,它是一份储蓄,你在帮所有的人”,相当于我们每人为出险的客户捐助1元钱,她的家属可以得到巨额的赔偿,得以缓解经济的压力。保险金可以体现为死亡者给配偶的养老储蓄,我们说保险是夫妻晚年生活相互扶持的拐杖;保险金也可以体现为子女给父母的养老储备,即使子女死亡,父母依然可以有足够的养老金,我们称之为子女献给父母永恒的孝心;保险金还可以体现为父母为子女准备的生活费和教育金,或者说是父母为子女点燃的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

保险互助机制所体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购买保险的人越多,保险的社会互助功能就越强大,社会就越和谐。可以说,保险是制度化的慈善。四、保险提倡的是科学的风险规划方法,对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险首先是一种“分担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制度,引导人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从经济学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保费),得到确定的补偿(保险金),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从社会学角度看,保险体现了人们的互助精神,而不是依靠神仙鬼怪的庇护。保险制度的诞生也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重大发明。柏特·派罗说:“我相信,没有什么能取代人寿保险,因为人寿保险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构想的最伟大的财务证券。”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因为没买保险而“一病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买了保险但没有出事就认为是“白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些恰恰是缺乏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表现。所以,发达的保险业是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保险业,提高全民的风险保障意识,提升社会整体互助意识,就是大力倡导科学的人生观,是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举措。“一个人得仰望几次才能看见蓝天;一个人得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还有多少人死亡,人们才明白有太多人死去,答案飘在茫茫的风里……”世界民谣之神鲍勃·迪伦以其嘶哑、浑厚却勾人心魄的“破铜”嗓子,唱出了《答案在风中飘》。不断的灾难事件如噩梦般在空中飘,很多人在灾难中死去……我们知道风险一直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什么时间、经历多久、在什么地方落下。人们被“灾难”过后的一个又一个结果推动着。我们很想作一个最精确的准备,可是,固墙、垒坝还是管不住“老天爷”,飓风面前美国“无力”;地震和海啸来袭,日本只能“淡定”;在核辐射“随风飘荡”的时候,周边国家除了“关注”再无万全之策——“人定胜天”此时绝对是人类理想的神话。

圣严法师说:“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在失望中看见希望,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快乐,在不景气的年代里拥抱幸福……”我们普通人能怎样呢?

保险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未来的中国保险业势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保险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它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是相一致的;保险是社会化的经济互助方式,它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保险是商业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它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保险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独一无二的。保险所倡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小博大的生活艺术和充满仁爱与责任的先进文化,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大发展也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发展。因此可以说,建设和谐社会,不能没有保险。

如果你手里有一定的闲钱,或者在未来可预计的时期内有比较确定的固定收入可以持续沉淀一定的闲钱,那么还是应该坚定地拿出一些“钱”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在身强体壮时开始积累,将平日里极其微薄的“小钱”投放到保险公司,将个人财富尽量保值地带到年老体衰,在不能创造财富时享用,有尊严地享受夕阳西下的美好;在风平浪静、风和日丽的时候,将微不足道的“小钱”消费给保险公司,把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天灾人祸交由保险公司打理,在风险来临时,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接受来自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面对养老、疾病、意外、风险和灾难时,能让我们依傍的不是拥有的能力,而是当初对财务的理性规划和风险的合理转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