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5:54:03

点击下载

作者:孔庆楠,薛晋蓉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富人的秘密

富人的秘密试读:

前言

富人,是一个高踞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小群体,一个令无数工薪阶层向往的群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人们都过着繁忙而奢华的生活:乘坐豪华跑车、私人飞机穿梭于世界各地,身着考究的礼服游走于各种高级晚宴,只要喝喝香槟、打打高尔夫便能赚得盆满钵盈……

其实,这只是肥皂剧中的假象。富人并不都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幸运儿。他们中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出身平凡甚至贫寒。他们也曾穷困潦倒、屡受挫折,但在多数人选择退缩和妥协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努力和坚持,最终攀上了金字塔的顶端。富人是成功的代言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巨额财富,更在于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笑对失败和挫折的强者风范。

走近富人的生活,揭开财富的面纱,我们会看到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读懂每一段成功故事背后的那句潜台词。我们会看到镁光灯下笑容背后的心酸,看到巨额财富背后的艰辛与汗水,看到运筹帷幄背后的苦心经营。透过富豪们独特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启迪创富思维,汲取财富智慧,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

富人曾经也是普通人,但他们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潜质。他们坚持梦想,勇于行动;他们拥有无限创意,善于出奇制胜;他们能够抓住机遇,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懂得用共享获得共赢,用人才成就事业……当功成名就以后,很多富豪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做慈善,关注教育、环保和公益事业,让财富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幸福。

我们都曾经站在命运的岔路口,只是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境况。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必将顺利通过各种人生考验;如果我们拥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必将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美妙风景;如果我们拥有足够新颖的观念,必将抓住常人视同寻常的宝贵机遇……只要我们拥有富人的思维,这一切的“如果”,必将成为可以兑现的成功和财富。

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有机会重新选择,改写人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艳羡富人,不如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书写自己的财富传奇……

Part 01 坚持梦想,勇于行动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终其一生,梦想依然是高不可攀的梦幻;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两鬓未斑,梦想却已是触手可及的温暖。其实,实现梦想很简单:坚持,行动。当然,你还需要有无比坚定的内心,百折不挠的勇气,将坚持进行到底,把行动付诸实践。

从天才少年技师到汽车大王

——亨利·福特的汽车梦亨利·福特,一个自幼就酷爱摆弄机械的天才发明家,一个被《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商业巨人”的传奇人物。他怀着一颗造福人类的心,一生致力于用最好的材料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他的财富足以和钢铁大亨卡内基媲美,但他为人类工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做的杰出贡献却是很多富豪无法匹敌的。酷爱机械的小发明家

亨利·福特出生在美国底特律南郊小镇的一个普通农场主家庭,他不喜欢像父辈一样踏实务农,而是从小便热衷于摆弄机械,是全镇闻名的小发明家。在福特的童年时代,平炉炼钢法刚刚问世,这意味着人类历史走入了现代的钢铁时代。一次,小福特随父亲乘马车进城,看到了一辆轰鸣着疾驰而过的钢铁怪物——蒸汽车,从此便萌生了制造一辆汽车的梦想。

当时,马车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的车子已经算是非常高端先进了。不过蒸汽车和后来的汽车相比依然十分笨重,它的轮子是铁质的,前轮巨大,上面有一个大气锅,后面靠履带牵引着运货的拖车。所以,当时的蒸汽车主要用于货运,而且驾驶起来很费力。强大的好奇心驱使着福特不断探索,他很快和驾驶蒸汽车的司机成了朋友,向他学习驾驶的方法和车子的运动原理。

福特的母亲虽然是农妇,却非常开明,她常常鼓励福特从事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虽然母亲在他未成人之前就辞世了,但她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影响了福特一生。母亲经常鼓励他说:“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一定要全力以赴。”创世纪的发明

有了母亲的鼓励,福特对梦想更加执着,为了学习和积累经验,他来到了底特律。在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他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底特律造船厂的一名见习生。年轻的福特怀揣梦想,意志坚定,在引擎车间里,他学到了很多发动机的原理知识,也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很快成为正式员工。后来,他又跳槽去西屋引擎公司工作,为制造“利用引擎行走的车”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

在外工作近十年后,福特回到了家乡,继承了父亲的农场。但热衷于发明的福特根本无心当农场主,于是便在森林旁的空地上盖起了实验室,真正开始了制造汽车的试验。后来,他尝试制造出了蒸汽机车,但对其速度不满意。眼看着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踏步发展,他迫切地渴望汲取新的知识。知道自己闭门造车是永远无法成功的,于是,福特决定离开家乡,告别安逸的乡村生活,去工业城市里闯荡,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1891年9月25日,他再次返回底特律,不过这次是带着自己的妻子。在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公司里,福特找到了一份夜间值班工程师的工作。爱迪生欣赏福特的天资和勤奋,给了他不少鼓励和支持。

五年后的一个凌晨,福特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一辆真正的汽车。福特兴奋地驾驶它去十几公里开外的镇子上探望妹妹。可以想象路人那震惊和艳羡的目光,连爱迪生本人都激动地盛赞福特的汽车为“创世纪的发明”。白手起家,打造汽车王国

在成功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之后,福特开始谋划着成立属于自己的汽车制造公司,因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分享这一人类进步的成果。他想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汽车,能够快速奔驰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

19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告成立了,由于缺乏资金,这间公司实际上是由一间小小的货车车间改造而成的。创业之初,公司的全部资产就是一些工具、器材、模型和简单的机械,以及由十几位投资者筹措的2.8万美元资金。除了福特本人之外,公司的股东包括一个煤炭商人及簿记员、一位赊账给煤炭商的银行家,一对儿经营发动机制造厂的兄弟、三位木匠、两位律师、一位公司职员、一位杂货店老板和一位风车与气枪生产商。可以想象,对于福特的新发明,很多有钱的资本家还保持着观望的保守态度。

但是,公司生产出来的第一辆汽车就得到了人们的肯定,甚至被誉为“市场上最完美的汽车”。因为它与蒸汽机车相比,不但速度快,而且操作简单,连小男孩都可以快速上手。在福特的带领下,公司的产品不断地研发创新,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制造出了21种不同车型,车型从字母表中的A一直排到S。公司也由小车间迁到了更加宽敞的工厂内。

在这些车型中,福特和公司成员们也在不断地摸索哪种车型最适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最后发现,还是小巧、轻便的N型四缸汽车比较成功。因为它性价比最高,当时市价仅为500美元。于是,沿着这个思路,福特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的目标,那就是为普通民众生产汽车,让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福特汽车。在当时,汽车本来是属于贵族的奢侈品,普通的美国民众很难企及,而福特正是抓住了这一商机,才创建了自己的汽车王国。

当时,福特的这一想法受到了公司一些股东的阻挠,他们固执地认为汽车本来就是特权阶级的奢侈品。福特力排众议,坚持走平民路线,终于生产出风靡世界的梦想之车——T型车。这种今天在电影中时常出现的经典老爷车在当时确实引领了一代风潮,它于1908年10月1日步入历史舞台,成功地改变了20世纪的交通运输。这种T型车不加选装件的售价仅仅为260美元,一般工薪阶层都买得起,完全打破了汽车只属于有钱人的神话。这种车不但价格低廉,而且坚固耐用,深受美国民众的喜爱。在它进入市场第一年,就达到了1万多辆的销量,成功打破了汽车业有史以来的销售记录。福特的智慧

到了一战前夕,福特汽车公司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福特开始尝试批量化的快速生产。他尝试让每一个工人固定在流水线的某一个生产环节上,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效率。通过绳子和绞盘将底盘在地板上进行传送,福特汽车公司率先实现了现代化的批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批量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福特并没有像一些资本家一样拼命地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是主动提高员工薪水,当时福特公司的最低日薪是同行业的两倍多。在福特看来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他将削减成本寄托在技术革新之上,而非克扣员工薪水。而且他深知市场的重要性,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

这就是福特的智慧,他相信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力量,一生致力于服务人类而非独谋私利。他从一个农场主之子一步步成为汽车王国的领袖,靠的就是勤奋执着的学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亲手建立起一个影响20世纪的汽车王国之后,福特放弃了公司的一切事务,和妻子克拉拉来到一幢宁静的老房子里,幸福地度过了余生,于1947年4月7日离开了世界。

成就飞翔传奇

——波音公司创始人威廉·波音威廉·爱德华·波音,一位传奇性人物,波音公司的创始人。他放弃经营状况良好的木材生意,投身于前景莫测的飞机制造业中。威廉坚信,在航空领域,没有什么不可能。秉持这一信念,威廉成就了自己的飞行梦想。同样也是基于这一信念,他引导飞机走向商业应用,开拓了民用航空邮政和民用航空客运事业,使波音公司跻身世界航空工业之首。被取笑的梦想

威廉·爱德华·波音,生于美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威廉的父亲是德国人,矿山工程师。移居美国后,威廉的父亲将木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威廉出生的时候,家境已颇为富裕。

威廉自幼被送往瑞士求学。中学时期,他回到美国,并于1903年肄业于耶鲁大学。威廉从小就对机械类物品爱不释手,但在职业选择上,他仍是遵从父亲的意愿,投身于本家的木材生意。

同是在1903年,在美国的暗中操控和支持下,巴拿马共和国成立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使用权堂而皇之地落入美国之手,美国开始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远洋行动。大势所趋,适合深海远航的大型船只被批量制造出来,而制造船只需要的木材也变得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父亲奠定的基业,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威廉很快将木材生意发展壮大。二十余岁的他,已荣膺“格林吾德原木公司主席”一职。

1909年,威廉因船只业务来到西雅图,正赶上“阿拉斯加-育空-太平洋”博览会。博览会上,威廉第一次见到有人驾驶的飞行器。威廉被这个能带人飞上天空的家伙深深吸引了,从那以后,他开始关注有关飞机的一切资讯。

次年,一年一度的飞行比赛在洛杉矶举行。闻讯而来的威廉坐在观众席上,看着一架又一架飞机以优美的姿势翱翔天际,心中羡慕极了。比赛间隙,他离开观众席,跑到飞行员身边,提出一同乘坐飞机的请求。可飞行员个个盛气凌人,果断地拒绝了他。同年,威廉来到纽约长岛。美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行员寇蒂斯的现场表演,更增加了他对飞机的兴趣。

1915年7月4日,威廉拥有了生平第一次飞行体验。载他上天的飞机是一家寇蒂斯式水上飞机,没有座舱,也没有其他安全防护设施,驾驶员和乘客都只能坐在机翼上。当时,与威廉一起体验飞行旅程的,是他的一位朋友,毕业于航空工程大学的海军军官乔治·韦斯特维尔特。威廉看着制作粗糙简陋的飞机,突发奇想,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造出比这架飞机性能更好的飞机。威廉将自己的想法向韦斯特维尔特提及,两人一拍即合,立时开始筹备成立生产飞机的公司。

威廉的这一决定,在家族中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在当时的美国,飞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表演性质多过于实际用途。驾驶飞机,尚未成为一门专业技能。飞行员的日常工作,除了比赛外,不外乎带着好奇的民众上天兜风、表演空中杂技之类,借此赚取收入。在这个尚未形成行业的领域,大多数人认为,威廉的决定无一丝商业智慧可言,纯粹是个人一时兴起,而飞机更是使他丧失大志的玩物。面对周围人的嘲讽,威廉丝毫不为所动。他认为,飞机的前景不会局限于娱乐产业,总有一天,会成为比汽车、火车更迅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一项事业。

全然放弃已颇有成就的木材生意,投身于完全陌生且看不到利润空间的行业,威廉自己也犹豫过,但他无法违背发自心灵深处的梦想的召唤:制造最好的飞机,发展航空事业。

1916年,威廉和好友韦斯特维尔特创办了B&W公司。艰难起步

公司成立后,威廉立即在一家飞行学校里学会了飞行驾驶。公司成立了,飞行技术也掌握了,B&W公司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然,迟迟未来的东风,就是他们尚未生产出的飞机了。

很快,B&W公司的第一个产品蓝凫水上飞机制造成功了!谁也想象不到,这架飞机出产自一个简陋的工棚,由20多个人手工焊接而成。1916年6月15日,在西雅图联合湖上空,威廉亲自驾驶蓝凫,成功完成了首飞。

按照威廉最初的构想,这架蓝凫是按照美国海军的军事应用标准设计制造的。可惜的是,蓝凫并未通过海军的性能测试。此时,韦斯特维尔特又接到上级命令,要去遥远的东海岸服役。身为一名军官,韦斯特维尔特不得不服从调令,从此与波音公司分道扬镳。

首架飞机乏人问津,合作伙伴突然离去。这两个打击并未让威廉气馁。1916年7月15日,威廉创建了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他高薪聘请技术总工程师,招聘16名工人,利用旧船坞制造机翼和浮筒,使用破工棚拼装机身。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5架C型机问世了。

C型机在蓝凫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美国海军经过试飞进行性能测试,对其十分满意,一次性订购了50架,总价值57.5万美元。在20世纪初期,这笔钱可算是巨款了。依靠它,波音公司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17年4月,威廉又将公司改名为波音飞机公司,主营业务为制造军用飞机。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军用飞机的需求量大大减少,这让包括波音公司在内的许多飞机制造公司面临窘境。除了娱乐和军事方面,飞机还能干什么呢?威廉每天都在苦苦思索着。

同年,为了缓解公司财政危机,威廉将两架B&W公司出产的飞机卖到新西兰,新西兰将蓝凫用于国家邮政业。蓝凫受到新西兰人民的热烈欢迎,它开启了新西兰民用航空的历史。卖掉飞机的钱对于波音公司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其后,由于失去收入来源,波音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

当时,很多飞机制造公司宣告破产。但威廉始终相信,飞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只是还没有人能够看懂。威廉坚信,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他非但没有做出裁员举动,还借钱支付员工薪水。波音公司发行股票以取得流动资金,当然,这些股票最后几乎都是由他自掏腰包买进,可这还远远不够。无奈之下,威廉只好就地取材,用生产飞机的材料生产家具,甚至还在公司附近养了一批奶牛以增加收入。

惨淡经营了两年后,波音公司的转机到来了。

受蓝凫邮政飞机的启发,威廉决定,利用飞机便捷快速的交通特点,开启对外民用航空邮政事业。1920年10月15日,威廉驾驶飞机飞往加拿大温哥华,机上捎带着几十封信件。威廉的这次试飞,标志着世界上首条国际航空邮件航线的开通,同时,这也是波音飞机跨入民用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一步。事实是唯一的权威

为了适应民用航邮的需要。波音公司经反复试验研究,生产出适合航邮的40A型邮政飞机。波音公司的航邮事业全面展开了。

1927年,波音公司取得往返旧金山和芝加哥之间的资格,这标志着波音公司逐渐占领国内航邮市场。受邮政机上搭载乘客的启发,威廉又一次突发奇想:飞机,完全可以像火车、轮船一样搭载乘客!

很快,波音公司研制出80A型飞机,以搭载乘客为主。不久之后,波音公司又研制出波音247型客机。这架飞机采用全金属结构,流线型机身,无论是抗压强度还是飞行速度,都当仁不让地雄踞全球飞机制造业领先地位。1933年,波音247型客机一经推出,即震惊了全世界,引领起航空技术的变革风暴。随后,波音公司又在改良247客机的基础上,推出道格拉斯DC-2型客机,这两种客机迅速成为世界各国争先订购、模仿的经典款型。

波音公司的成功模式引得其他国家争先效仿,但在美国,波音公司却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威廉及波音公司董事会敏捷的思维、快速的反应能力是分不开的。自从第一架40A型邮政飞机问世以来,波音公司就分成波音航空、波音空运等几家内部分公司。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波音公司又兼并了诸多与飞机制造息息相关的企业。到1934年,波音公司已成为集多种直接和间接业务为一体的“联合航空及运输企业公司”。

20世纪30年代,愈演愈烈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民众失业率激增,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各类企业纷纷倒闭,波音公司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飞速发展的航空业和波音公司的垄断规模,使得公司业务如日中天。至此,威廉25年前许下的飞行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他一手创立的波音公司,成为美国航空工业的龙头企业。正如当年威廉所说的那样,不用理会周围人的怀疑嘲讽,事实,是唯一的,也是最有力的权威。

将梦想无限复印

——美国施乐公司创始人乔·威尔逊乔·威尔逊,施乐公司创始人。他独具慧眼,将静电复印术推向全球,引发复印界翻天覆地的变革。他胸怀天下,发展企业的同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他的梦想是个多面体,囊括了社会、家庭、企业和个人,而非单一的财富增长。随着施乐公司的壮大,乔·威尔逊的梦想,被无限复印传承下去,成为施乐不朽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精髓。挂帅哈罗伊德

1909年12月23日,在美国杰纳西河畔的小城罗彻斯特,约瑟夫·钱伯林·威尔逊出生了,即后来的乔·威尔逊。他的祖父J.C.威尔逊起家于典当行,1906年,J.C.威尔逊和三位合伙人一起,创立哈罗伊德公司。公司主要业务为感光乳胶制造,这项技术依附于著名的柯达公司。

随着乔·威尔逊的长大,哈罗伊德公司也逐渐壮大。1917年,颇具管理能力的默舍尔取代了乔·威尔逊的祖父,成为公司总裁。不同于父亲J.R.威尔逊对默舍尔的排斥,乔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掺杂个人情绪地观察默舍尔对公司的管理模式,并暗自权衡利弊。成年后,乔·威尔逊进入罗彻斯特大学进修。此时,他的父亲已是这家大学的董事会成员,祖父也身居罗彻斯特市政界要职。优越的家境并未让乔·威尔逊染上纨绔子弟的陋习,相反,他好学上进,严守纪律,被大家公认为“纪律性最强的学生”和“课前准备最充分的学生”。大学生涯培养了乔·威尔逊“谋定而后动”的严谨性格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毕业后,乔·威尔逊理所当然地进入哈罗伊德公司。在管理理念上,乔·威尔逊和公司元老们的矛盾日益加深。元老们认为,乔·威尔逊应该“听话”,而毕业于正规院校又颇有主见的乔·威尔逊,却认为默舍尔的许多思想跟不上时代。这种分歧从开始的隐而不露,逐渐浮出了水面。

1940年3月,默舍尔擅自同意德国化工巨头法本公司收购哈罗伊德。这一举动,使威尔逊父子和他的矛盾达到顶点。虽然这一收购计划胎死腹中,但公司管理阶层却因此出现分裂,甚至出现组建两个董事会、各自为政的局面。

经过威尔逊父子的暗中运作,1943年公司年度大会上,乔·威尔逊的父亲终于以19:1的优势,坐到总裁宝座上。同时,乔·威尔逊也担起总经理的重任。1944年4月,J.R.威尔逊因咽痛隐退,乔·威尔逊当选为公司总裁。那一年,乔刚满36岁。

默舍尔的教训让乔·威尔逊学到,他必须成为一个有公信力、让员工愿意追随左右的领导。于是,他开始广泛参加公益事业,博得良好的信誉。但随着二战接近尾声,哈罗伊德公司作为军事供应商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当时,复印行业的复印技术只有照相冲印法、扩散转印法和热影印法等有限的几种。而哈罗伊德赖以维持的热影印法,本就源自柯达公司,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乔·威尔逊敏锐地觉察出,如果不进行技术革新,战后,小小的哈罗伊德公司将失去立足之地。只要复印术得到完善

1938年10月,毕业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切斯特·卡尔森发明了光感、静电复印新技术。多处兜售专利权未果,1944年,他投身于巴特尔研究院,和该院合作,进一步改进自己的“电子图像复印技术”。

同年,《无线电工程新闻》增刊中刊载了卡尔森的专利。恰巧,这篇文章被乔·威尔逊看到了。乔·威尔逊立即意识到,改变哈罗伊德公司命运的时刻到了!这项技术可以使哈罗伊德摆脱柯达公司以化学乳剂为主的复印术,转而开始一种全新的复印方法。

1946年9月,乔·威尔逊代表哈罗伊德公司,与巴特尔研究院接洽,买下了这项专利。同年10月,乔·威尔逊与卡尔森正式会晤,两人一拍即合。乔·威尔逊当时决定将电版摄影复印机作为公司的主要研发目标,并投注大量资金。哈罗伊德公司董事会沸腾了。他们不明白,总裁为什么在公司日益滑坡的阶段,耗费巨资买下一个从未经过实践的专利。当时,除了乔·威尔逊和卡尔森,谁也不相信,这项技术日后会成为复印业大变革的里程碑。

让乔·威尔逊意外的是,看似新颖可行的静电复印技术,却被光电导体所拘囿,整个项目几乎陷入停滞。此时,原先反对引进这项专利的董事会股东们又联合起来,大力阻止乔·威尔逊继续研发电版摄影复印机。乔·威尔逊并未屈从于压力,他告诉董事会:“只要复印术得到完善,我们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也正是这句话,成为日后施乐公司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精神动力。

接下来的时间里,乔·威尔逊在研发新技术上的投资,是哈罗伊德公司同期收入的2倍。他甚至抵押了个人的全部资产,将所得全部投入到研发工作之中。在乔·威尔逊的支持下,几近停滞的项目艰难维持着。不久,转机来了。巴特尔研究院率先发现,硒比日常所用的硫和蒽感光性要强1000倍以上。同时,卡尔森建议拉大电针和金属板的距离,解决了衬底中存在附着颗粒的问题。

1948年,乔·威尔逊把使用静电复印术制造出的新一代复印机命名为“Xerox”,即施乐。施乐复印机在市场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占据复印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仍是传统复印机器。1958年,乔·威尔逊将公司名称改为哈罗伊德-施乐。这一改变表明了他以施乐复印机为公司主营业务的决心。

之后,乔·威尔逊和卡尔森不断调研,多次改善产品性能和结构。终于,1959年,哈罗伊德-施乐公司制造出风靡全球几十年的经典机型——914复印机。914诞生后,并未马上推向市场,而是先经过了各种性能的测试。一位曾参与914制造与测试过程的工程师透露,在乔·威尔逊完美主义的驱动下,当时的设计团队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包括总裁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日夜不分地加班加点工作。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不合规格,也会将全部914样品进行返工。经过将近1万次精益求精的改进和测试,1961年,914正式面向社会发售,推行之初,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抢购热潮。同年,乔·威尔逊正式把公司的名字改为施乐。辉煌的施乐时代

914复印机的诞生,带来了复印史上翻天覆地的变革,也赋予了“复印件”这个名词新的含义。以前,原件只能复印一份,如果再想复印的话,还要依靠原件才能成型。可静电复印术,不仅使复印件可以复印复印件,人们甚至可以复印手,复印商标,复印一切扫描得到的东西。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全国范围内,914仅占复印机总量的2%,却拥有了75%的复印份额。

不久,在乔·威尔逊主导下,施乐公司又推出体积更小、复印数量更多的813复印机,深受人们青睐。与此同时,乔的目光开始转向国际市场,他通过合资的方式,先后在英国和日本建立兰克-施乐公司和富士-施乐公司,将施乐公司推向国际化的道路。

施乐公司崛起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末期。当时,许多同期发展的工厂一味扩大规模,以增长收益为主,忽略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施乐公司不仅关注产品质量和数量,更关注产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从推出第一台914复印机起,乔·威尔逊就把“优质、环保”作为产品不变的定位。施乐公司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可称得上精益求精。多年来,施乐产品多次被评为“世界最佳品质”,并在世界范围内,荣获25个国家级质量大奖。其中,美国国家质量大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均是用以褒扬产品质量的世界顶级奖项。

除了过硬的质量外,施乐公司的产品堪称环保标兵。大至一台打印机,小至一个墨粉仓,绝大多数能够进行再利用和再加工。每年,施乐公司位于全球各地的工厂,都会获得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发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资格。

如今,施乐公司已成为威望卓著的国际型企业,创造了无数个足以影响世界的发明:windows下拉菜单、鼠标、个人电脑、图形用户接口、静电复印机、普通纸复印机、桌面传真机、彩色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以太局域网系统、第一套商用数字出版系统、第一台全彩色网络激光打印机、世界最快的数码彩色复印机……

1968年5月,乔·威尔逊辞去施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1971年11月,乔·威尔逊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但施乐公司并未因乔·威尔逊的离去而乱了阵脚,而是继续依循乔·威尔逊建立的企业文化和公司发展理念稳步前行。

乔·威尔逊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人。施乐公司得以迅速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除了卓越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外,也是气度决定高度、心胸决定舞台的真实写照。乔·威尔逊的梦想,不仅是公司的壮大,品质的追求,更是社会、家庭、企业、个人的综合性发展和完善。正如他总是放在钱包中的个人使命宣言所述:创造异常丰富的家庭生活;领导一个企业,为工人谋福利,为客户提供服务,为企业的所有者带来繁荣;帮助自相残杀的社会恢复团结,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内心平静祥和的人。

为孩子构建梦幻童年

——“芭比娃娃”之母露丝·汉德勒露丝·汉德勒,一位充满童心和梦想,并勇敢地将梦想付诸实践的女性。她是温柔的妻子,慈祥的母亲,也是美国玩具界龙头企业美泰公司的灵魂人物。她“孕育”的芭比娃娃风靡全球,使“过家家”游戏登上大雅之堂,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孩子们构建起充满梦幻和希望的童年。灵感一触即发

1916年,露丝·汉德勒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她在九个姐妹中排行最小,因此比别的姐妹得到了格外多的宠爱。温馨的家庭环境使露丝的童年充满欢乐,也使得她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梦幻和纯真。

大学毕业后,露丝在派拉蒙公司摄影片场工作。在那里,她遇到一生的伴侣埃利奥特·汉德勒,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很快,露丝和埃利奥特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埃利奥特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对于如何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他并不擅长。此时,露丝的营销天才派上了用场,她倾力为丈夫的作品打开销路。

1942年,一间简陋的车库里,露丝和丈夫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埃利奥特负责研制木制画框,露丝负责销售。有一天,埃利奥特突然觉得,制作画框剩下的废料丢掉有些可惜。于是,他发挥想象力,把它们制成小型家具。本是玩票性质的创造,却出乎意料地受到市场青睐。很多儿童游乐室对这种小型家具欢迎不已,纷纷加大订购量。露丝从中看到儿童产品的商机,开始将主流业务转向儿童玩具制造。

1945年,汉德勒夫妇与朋友曼特森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名为美泰,专门生产儿童玩具。埃利奥特无尽的灵感,加上露丝卓越的市场推广能力,使得美泰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

公司业务进入了轨道,露丝却并未安于现状,她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新的商机。一天,露丝看见女儿芭芭拉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芭芭拉手中摆弄的剪纸娃娃,不是通常所见的憨态可掬的可爱孩童,而是一个微缩版成年小美女。看到女儿玩得津津有味,露丝灵机一动,一个想法瞬间涌出心底:真人版的洋娃娃,是否更适合小女生呢?

当时,德国有一家玩具公司出产这类真人版美女娃娃,它的名字叫“丽莉”。露丝立即赶赴德国,找到生产厂家,现场参观并买了几个样品带回家。参观过程中,露丝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还是小女孩的她,十分羡慕大姐的穿着打扮,并想尽办法模仿。每个孩子的童年梦想都是相似的,每位小女孩都会经历崇拜成年人的过程,男孩也是一样。露丝想,如果自己小时候能够拥有一个这样的洋娃娃,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从德国回来后,露丝打定了主意:为孩子们打造一款拥有完美成年女性外形的玩具。通过它,孩子可以尽情想象成年人的世界,承载童真梦想。芭比诞生备受争议在公司,露丝兴奋地描述起自己的构想。让她意外的是,第一个表示反对的,竟然是一直与她共进退的丈夫!埃利奥特反对的理由很直接:丽莉的身材比例完美,凹凸有致,衣着暴露,怎么会适合小女孩呢?为了让露丝彻底死心,埃利奥特将露丝带回的丽莉娃娃拿到公司生产车间,征询员工意见。结果,生产线上的女工妈妈一致表态:坚决不会给女儿购买这类玩具!反对原因和埃利奥特的理由大体一致:太过性感,不适合小女孩。

面对反对声浪,露丝并未打退堂鼓。她坚信,童心是相通的,童年时自己的渴望,必定也是全天下女孩子的渴望和梦想!她决定,按照原定构想,投产!为设计新产品,露丝绞尽脑汁,不遗余力。模样、身材、服装……露丝事必躬亲。终于,按照她梦想中的蓝本,娃娃诞生了。露丝又请来知名设计师为娃娃量身定制服装。她采纳丈夫和员工们的建议,为娃娃设计的服饰不暴露,不夸张,而是娇俏大方,美观得体。露丝为娃娃取名芭比,是她的女儿芭芭拉的昵称。

露丝对这个新诞生的“女儿”非常重视。1959年,露丝将芭比带进美国大型玩具展销会。她精心布置好展位,并将此次参展名目定为:芭比——少女的榜样。美泰公司的展位上,在华丽灯光和精致舞台的映衬下,芭比娃娃闪亮登场了。露丝满怀希望而来,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使她跌到失望的谷底。大部分经销商对芭比娃娃了无兴趣,只有几位美泰公司的老客户象征性地订购了一些产品。大家一致认为,芭比娃娃不可能有销路。

自家公司不认同,合作商家不接受,难道芭比娃娃仅仅是一个梦想,它真的不适合市场吗?露丝扪心自问。展位前,她闭上眼睛,让自己完全沉浸到童年露丝的感受中去,回忆起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回忆起对大姐的羡慕……睁开眼睛,露丝又充满了信心:芭比娃娃是女孩子们的梦想,不会有错!

露丝意识到,到目前为止,除了自己的女儿芭芭拉,尚未有任何一位小女孩见过芭比。目标客户还未接触产品,怎么能轻易放弃呢?露丝想了又想,最后将目标瞄准销售终端:玩具柜台。她带着芭比走遍各大商场超市的玩具柜台,可负责人的反响大都和经销商一样。露丝拿出当年挨家挨户推销产品的劲头,说服负责人出借柜台一角寄卖芭比。就这样,芭比娃娃临时安下了“家”。

不久,喜讯来了。很多小女孩对芭比娃娃爱不释手,短短几天内,柜台内的芭比被销售一空,订单雪片般飞往美泰公司。市场反应最有说服力。原先对她嗤之以鼻的经销商们纷纷改变态度,上门求售。

露丝成功了!芭比娃娃推出第一年,美泰公司就卖出35万个产品。塑造完美偶像

露丝常说,如果自己的童年没有得到那么多关爱,就不会保持柔软的童心,更不会有芭比娃娃的诞生。芭比,正是她童年梦想的延续。芭比成功后,露丝并未在现有成就下裹足不前。她和公司设计团队一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芭比设计出一系列新形象。她要让芭比变成全世界孩子们完美的偶像,而不仅仅是美丽的玩具。

芭比的成长过程倾注了露丝的全部心血。她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塑料娃娃,而是用梦想的激情,赋予了她鲜活的生命力。芭比的服装,大到一件晚礼服,小到一个手包,全部由知名设计师精心设计。芭比的模样,均仿自当代名人,有歌星,有影星,甚至体育明星。芭比不是孤单的,她有宠物,有姐妹,甚至拥有男朋友。之后,芭比又有了父母、祖父母……

芭比的与时俱进是她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1980年,黑人芭比宣告诞生。1994年,墨西哥少女节,身穿特蕾莎修道院修女服的芭比出世了。2000年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员芭比风靡一时。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结束会议召开,芭比又以与会政府首脑身份面世。1992年总统大选,芭比推出候选人形象,呼吁保障妇女及动物权利。每次宇宙飞船升空,芭比都会变身宇航员亮相人前。芭比的军装款式,甚至得到过美国五角大楼的肯定。

除了形象多变的芭比玩偶外,与芭比相关的各种衍生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芭比主题的CD销量居高不下,印有芭比形象的儿童用品畅销不衰,以芭比为主角的动画片更是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据统计,芭比娃娃的外形至少经过500次改良,拥有过80余种职业身份和40多个不同国籍,还先后抚养过不下40只宠物。从芭比诞生的1959年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每一种新形象的诞生,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惊喜,继而引发抢购大潮。

在美国,芭比已和麦当劳、肯德基一起,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没有任何一个玩具像她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粉丝及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无数女孩子通过芭比憧憬未来,认识世界。她不但是小女孩梦想的载体,也是很多男孩子和成年人爱不释手的珍藏品。“芭比现象”甚至成为很多大学的研究课题。

从商业角度来看,露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露丝对芭比的珍爱,却不单纯是因为芭比给她带来了利益和名望。露丝曾说,拥有丈夫、女儿、儿子和芭比,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芭比,是她创造出的玩具,也是她的孩子,她梦想凝聚而成的结晶。

每个人都有梦想。尤其是童年时期萌生的梦想,更为纯朴和真挚,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真切的向往。人生充满坎坷和不确定性。面对挫折和压力,只要坚持本心,坚持最初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可能和露丝·汉德勒一样,实现梦想,构建起辉煌的人生舞台。

将“美国梦”进行到底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山姆·沃尔顿,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他以小杂货店起家,开创了自己的连锁经营事业。他是创意天才,创新了一系列经典管理和经营模式。他是成本控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践行“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店训。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影响世界零售业的巨富。1992年3月,山姆荣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颁发的自由勋章,被誉为“美国梦的缩影”。艰辛早年,梦想初步定型

18世纪以来,“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美国民众奉行的信条。在美国本土,诸多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家、科学家乃至几位总统都在公开场合大力颂扬民主价值观。几乎每一位美国民众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亿万富豪。这种洋溢着“自由、平等、民主”的美国式精神文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美国梦”。

一战后,美国人民饱受战火洗礼,百业待兴,平民百姓的生活倍加艰辛,经济进入大萧条时代。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山姆·沃尔顿出世了。山姆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养家糊口,山姆的父亲转换过多种职业,母亲勤俭持家,勉强维持生活。山姆7岁就开始打工补贴家用。

山姆随父母搬迁到密苏里州后,八年级就荣获“鹰级童军”的称号,成为该州历史上获此称号年龄最小的儿童。高中毕业后,山姆被评选为“最多才多艺的男孩”。成年后,他又被美国童军组织授予“杰出鹰级童子军奖”。大学期间,山姆加入泽塔披联谊会和QEBH地下荣誉社团,被评选为班级“永久总统”,荣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求学期间,山姆几乎未曾中断过打零工。

山姆大学毕业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山姆毅然辞去公司管理培训人员的职位,在美国陆军情报部队参军入伍,并获得上尉军衔。二战中,美国大发军火财,国民经济状况比起一战后要好转许多。但几十年间,频繁战事严重损折了美国青壮年男性人口,于是,在社会相对稳定后,美国迎来了生育高峰期。

1945年,山姆退伍了,他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此时的他年仅27岁,却已拥有多种行业的丰富从业经历。美国梦的激情在他心中蠢蠢欲动,他渴望大展拳脚,凭借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

山姆考虑到,去公司上班,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和时间才能晋升到管理阶层,更何况,两次世界大战后,除了军火重工等企业外,大多数公司并不景气。最终,山姆把目光定在零售业上。在他看来,衣食住行,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必需消费品,尤其是战后物资紧缺时期,这个行业大有可为。创意经营,模式逐渐形成

和山姆持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在山姆决定入行之时,美国零售业内,已有不少企业家捷足先登,崛起一大批诸如凯马特、吉布森等大大小小的公司。那时,山姆刚退伍,又成家不久,经济状况极其不佳。他和妻子海伦一起,在阿肯色州的纽波特开了一家杂货店。山姆夫妇开店成本的80%,都是来自岳父的资助。他的小杂货店与行业内的大公司相比,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着天壤之别。

山姆经营的第一家杂货店,是当时美国连锁店巴特勒兄弟的一家特许专营店,名为本·富兰克林。入行后,山姆发现,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思维角度大不相同。当他还是一个消费者时,除了关心商品售价的高低,他不会追究这件商品从哪里采购而来,也不会研究商家的定价法则。可当他成为杂货店主后,采购、定价、销售等环节,事事都需要亲力亲为。山姆拥有了一个与以往全然不同的视角,他不辞劳苦,不嫌琐碎,专心投入到自家小店的经营之中。

杂货店的利润并不丰厚,山姆却从微薄的利润中看到了谋利空间。他以女裤为例,诠释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成本80美分的女裤,如果定价为1美元的话,商家赚20美分。如果定价为1.2美元的话,商家会赚40美分。虽然,定价1美元的女裤,商家所得利润偏低,但它的销量却是定价1.2美元女裤的3倍。由此算来,卖三条1美元女裤所得的利润,比卖一条1.2美元女裤所得的利润,还要多出20美分!这就是著名的“女裤理论”,沃尔玛成功后,它被全球零售业奉为圭臬,写进管理教材。

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山姆压低了小店内的商品定价。果然,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小小杂货店客似云来。口碑很快传了出去,很多距离较远的消费者也纷纷赶来购物。为了方便顾客,也为了减少竞争对手的威胁,不久后,山姆又在离杂货店几街之隔的地方,开了第二家店。山姆同时管理两家杂货店,忙得不可开交。短短三年内,营业额就增长到22万美元。

这时,山姆的房东坐不住了。他提出,不再与山姆续签租约,要收取销售额的5%作为租金。无奈之下,山姆只好放弃自己的第一家杂货店。虽然房东仅以5万美元买下了存货,山姆仍大度地称这是“一个公道的价格”。

吸取这次的教训,山姆在妻子和父亲的帮助下,买下位于阿肯色州本顿维尔中心地段的一家商铺,正式拥有了产权完全属于自己的店铺。同时,山姆与邻居多次协商,租下隔壁房间以扩大杂货店规模。

本顿维尔和首波特相距约220英里,山姆同时管理两家距离遥远的店铺,比从前忙碌许多,但同时也为他日后经营连锁模式打下了基础。很快,山姆意识到,只靠一两家店铺,很难成就自己做一番事业的梦想。于是,他开始和朋友一起,在多个城市找寻店址。调研中,山姆发现,现有的大规模零售公司,目标市场多是大城市及大乡镇,目标客户也多是消费力强的中产阶级人群。山姆知道,虽然自己的几家杂货店生意红火,但实力和这些大公司仍是相距甚远,盲目抢占市场份额,结果有可能使自己伤筋动骨。于是,山姆将目光投向大型零售业的空白——小乡镇。

很快,在亲友的帮助下,山姆的杂货店一个接一个开业了。即便是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镇,山姆也不会“放过”。同时,顾虑到异地经营的难度,山姆大胆放权,让分店经理可以在投资和经营中取得股权。这个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经理们的管理技能和工作积极性,山姆的各家杂货店有序运转起来。

截至1962年,短短7年间,山姆在阿肯色州、密苏里州、堪萨斯州共建立起16家杂货商店,低价、授权管理的模式初步形成。稳步扩张,门店遍及全球

同样是在1962年,山姆的第一家沃尔玛百货商店开业了,店址位于阿肯色州的罗杰斯城。1969年10月31日,山姆正式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之后,山姆开始大规模扩张沃尔玛连锁店。

此时的山姆,和当年的小杂货店老板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依然坚持开小杂货店时的原则:商品价格低,种类全。坚持低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连锁店需要大量的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但山姆从未在商品质量和人员服务上打过折扣,他制定沃尔玛的独特经营策略:“天天平价”“服务顾客”“追求卓越”。

在服务方面,山姆要求员工做到“日落原则”和“3米微笑”。前者指的是,当天事情当天做完,决不拖到明天。后者指的是,当顾客走进身前3米范围时,要展露真诚的微笑,以此鼓励顾客向自己询问,进而提供服务。山姆坚信露出8颗牙齿的微笑最为真诚。后来,“8颗牙微笑”成为各行各业通行的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山姆把沃尔玛门店分为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商店、沃尔玛社区四种经营模式。而优质的服务,低价的商品,使每家沃尔玛门店都门庭若市。

沃尔玛连锁门店越来越多,可既要保证物美价廉,又要保证赚取利润,往往难以两全。为保持二者平衡,山姆在节约成本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和员工一起,亲手改造库房结构以降低库存成本。他想出拆分包装的办法,将商品小包装换成大包装来节约包装成本。为节省物流成本,山姆每开设一个连锁店之前,总是先在临近区域开设配送中心,使得配送网络遍及全国。他坚持口碑胜于宣传的原则,用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进行无声宣传,赢得大批回头客,同时节约了巨额广告成本。

山姆根据顾客需要,采用一站式经营和仓储式经营模式,大大丰富了商品种类和数量。顾客走进任意一家沃尔玛门店,都可以买到生活需要的任何物品。他还建立会员卡机制,顾客持会员卡消费,不但享受折扣,累积的消费额还可兑换商品。这种方法有效地留住了顾客群。

山姆对新事物反应灵敏。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就开始引进计算机对连锁网络进行管理,建立起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而此时,很多商家还不知计算机为何物。80年代初,他果断花费4亿美元购进商业卫星,使散步各地的连锁店实现全球联网。90年代,他又率先把GPS系统引进公司物流体系,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沃尔玛门店如潮水般遍及全美各个角落,又稳步扩张到全球十余个国家。1990年,沃尔玛公司成为全美最大的零售企业。1992年,山姆因病去世。但沃尔玛的发展并未因他的去世而停滞,仍然保持他生前所创模式快速发展。2001年,沃尔玛跃居世界上营业额最高的企业之首。截至目前,沃尔玛已在全球15个国家设立了8000余家商场,拥有员工210多万人。

胸怀美国梦的人数不胜数,但实现美国梦的人却寥寥无几。山姆的成功,除了灵活的头脑、顽强的意志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他有梦想。有梦想,并持之以恒地为实现它而奋斗,山姆实现美国梦,就是这么“简单”。

创建一个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

——玫琳凯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玫琳凯·艾施,著名跨国企业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20世纪中期,年届五旬的她第一次创业,在男性为主流的商界占据一席之地并取得杰出成就。她经历过三段婚姻,两度承受丧偶之痛,却从未被痛苦击垮。她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物。但她最大的成功不是企业的崛起和财富积累,而是为女性搭建梦想平台,使全球超过50万名女性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不服输的女人

1918年5月,在美国德州休斯敦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玫琳凯·艾施出世了。在玫琳凯的成长过程中,贫穷的阴影无处不在。她6岁的时候,就要照顾因肺结核卧病在床的父亲,还要帮在餐厅打工的母亲整理家务。上学后,她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补贴家计。玫琳凯从未因贫苦的家境自怨自艾过,相反,苦难的生活更磨炼了她坚忍的意志。玫琳凯的母亲是一位坚强乐观的女性,她总用“你能行”三个字鼓励女儿。玫琳凯多次提及,这三个字,成为自己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她敢于梦想,并将梦想付诸实现的强大驱动力。

1935年,年仅17岁的玫琳凯开始了她的第一段婚姻。婚后不久,丈夫赴军队服兵役,家里只剩玫琳凯一人独撑生计。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口众多,工作岗位紧缺,谋生格外不易。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之外,女性,尤其是外出工作的女性,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待遇。依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女人依附婚姻生存,即便工作,也只能胜任餐厅服务员、打字员等底层岗位。

玫琳凯偏不认同这一说法。她认为,女人并不比男人差,同样可以凭借头脑挣钱。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证明自己能行,玫琳凯开始了职业销售生涯。她销售的是儿童心理书籍。即便是在21世纪,销售业也是男性占主流的行业,更别说在妇女尚未普遍走出家门的年代。玫琳凯销售生涯的艰难可想而知。面对种种嘲笑和歧视,玫琳凯性格中永不服输的韧劲又一次被激发出来。她对每一位客户不厌其烦地讲解产品,真诚以对,业绩扶摇直上,远远超过一些老销售员和男同事。

不久,玫琳凯又跳槽至斯坦利家用产品公司,负责销售家用器皿和清洁剂。这家公司的营销模式以层级递进的直销为主。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直销跳过供应商和销售商环节直面客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因其要与消费者面对面接触,不停转换销售终端,直销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玫琳凯的直销业绩十分优秀,很快就被公司提升为经理。可是,她在公司却没有话语权。玫琳凯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常常被漠视和空置,甚至还被诸多男同事嘲笑。而且,比起同级别的男性经理,玫琳凯的工资待遇要低一大截。

玫琳凯深深困惑了。她不明白,同样的劳动付出,为什么却换不来公平的对待呢?仅仅因为自己的性别吗?就在此时,一个打击降临了:丈夫服兵役归来,向玫琳凯提出离婚的要求。在当时,离婚是一件大事,失婚妇女需要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更何况,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玫琳凯心里又多了一重宗教压力。

玫琳凯曾形容,第一次婚姻失败的那段日子,可以算是自己人生的最低点,但她仍然坚信:我能行!于是,1938年,20岁的玫琳凯带着孩子们,迁往达拉斯,开始了新的生活。天命之年开始创业

单身母亲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玫琳凯找到一份肥皂销售的工作。她把每周任务量写在洗手间的镜子上,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也是在这个时期,她除了辛勤工作、照顾孩子之外,还完成了大学学业。

渐渐地,玫琳凯在销售界打出一定名气。1949年,玫琳凯入职于一家名为“礼物世界”的直销公司,并凭借良好的业绩,短期内晋升至公司管理阶层。公司采用玫琳凯的营销策略,大大拓展了销售版图,销售网络覆盖美国43个州。此时,直销行业内,玫琳凯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可玫琳凯没有料到,她为公司付出无数汗水和心血,公司却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回报”。

1963年,玫琳凯身边来了一位助理。这位助理刚一上任,年薪就是玫琳凯的一倍!为什么资历尚浅的新人,却能得到这样丰厚的待遇呢?原因很简单,这位助理是一名男性。玫琳凯彻底被激怒了!她拍案而起,愤而辞职。

赋闲在家的玫琳凯总是在思考,离开从事半辈子的直销行业,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毕竟,她已经是一位45岁的祖母级女性了。回想起从业以来,社会和公司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对女性所创造商业价值的不认可,玫琳凯有了答案:她要把自己从事直销20余年的经验写成一本书,供职业女性参考,让她们少走弯路!

在玫琳凯整理写作思路的过程中,另一个新的想法在她脑海中产生了。她想到,与其纸上谈兵,不如实地演练。她准备开办一家结合自己经营理念和直销经验的新型公司,为职业女性提供一个公平奋斗的事业平台。

事不宜迟,玫琳凯立即开始了行动。要想成就女性事业,公司产品首先要和女性息息相关,是她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经过深思熟虑,玫琳凯决定开一家化妆品公司。按照玫琳凯的构想,这家公司的经营主旨不仅是销售,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职业女性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玫琳凯根据自己的试用体验,从一位美容师手中买下了化妆品配方,接着,她在儿子理查德的帮助下,找到一处位于达拉斯的店面。

就在她紧锣密鼓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幸发生了。开业前一个月,玫琳凯的第二任丈夫因病逝世。丧偶的巨大悲痛差点儿击垮玫琳凯,但逝者已矣,生活还要继续。处理完丈夫的后事,玫琳凯毅然决定准时开业。1963年9月,玫琳凯化妆品公司成立了。加上玫琳凯和儿子,整个公司一共9名员工。公司启动资金仅有5000美元,而这已是玫琳凯的全部积蓄。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在五十岁时就已赋闲在家,安享余生,即便仍在工作岗位上,也有“廉颇老矣”的想法。天命之年,维持现状者居多,像玫琳凯一样开创新局的人寥寥无几。很多观望者持讽刺态度,他们不屑地想:一个女人也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在商界占领一席之地?真是笑谈!还有人认为玫琳凯公司至多是个美容院而已。让质疑者意外的是,这家“老女人”所开的公司,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迅猛发展起来。打造女性事业

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进入崭新的阶段。此时的美国,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疮痍已大体弥补完毕,国民经济蒸蒸日上。女性意识日益觉醒,妇女们不再对未来懵懂无知或忙于照看家庭。她们把眼光投向社会,开始追求家庭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可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职业女性举步维艰。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玫琳凯将公司业务定位于“服务”。挨家挨户去推销产品的营销人员不再叫直销员,而叫“美容顾问”。玫琳凯要求,卖产品是次要的,美容顾问要以“教”为目的。这些美容顾问个个妆容精致,言谈优雅。她们根据客户的肤色、肤质,制定出令每一位女性更美丽、更有气质的美容方案,从外貌上提升女性自信。

玫琳凯创立了一套全新的管理机制。按照美容顾问的业绩高低,除薪酬之外,还赠予她们大小不等的物质奖励。奖品小至珍珠项链,大至一辆凯迪拉克轿车,有效提升了员工积极性,振奋了员工斗志。玫琳凯提出公司管理的黄金法则,即“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她一反很多直销公司“利益至上”的原则,推行“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理念。玫琳凯身体力行地让很多女性知道:有梦想,人生才有无限可能;坚信“我能行”,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玫琳凯公司独特的管理模式及丰厚的激励机制,让诸多“美容顾问”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玫琳凯公司的美容事业当中。很快,玫琳凯公司从一家小型的直销公司迅速发展为全美知名的护肤品大企业。玫琳凯又进一步将公司业务和理念推向全球。

1999年,玫琳凯公司的美容事业拓展到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美容顾问的数量突破50万名,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跻身全美500强企业。也是在这一年,玫琳凯公司被评为“全美100家最值得员工工作的公司”。同时,玫琳凯本人也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妇女”。一起获此殊荣的还有科学家居里夫人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嬷嬷。甚至还有媒体认为,玫琳凯在解放妇女方面的成就,堪比美国女权运动领袖格劳瑞亚·史戴。

对于很多人来说,梦想仅仅是美丽的梦,可对于成功人士来说,梦想却是持久的拼搏,是不朽的信念,是一个逐渐成为现实的过程。玫琳凯·艾施的成功过程,与其说是创业历程,不如说是实践梦想的历程。她成功实现了自己毕生的梦想:丰富女性的人生。

Part 02 剑走偏锋,创意制胜

创意是智慧的结晶,是灵感的升华。在波澜诡谲的大海,创意是最美的一朵浪花;在风雷隐隐的天空,创意是最耀眼的一道闪电。创意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灵光乍现,它源自知己知彼的透彻,来自绞尽脑汁的思索。创意是企业前进的驱动力。有了它,企业方可推陈出新,不落窠臼,迈入成功的巅峰,在强企如林的商界立于不败之地。

冷静观察,审慎决策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致富秘诀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世界著名的石油大亨,也是20世纪最早的一位亿万富翁。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全球首富,财富总值折合今日4000亿美元以上。他不是一个靠机遇和运气制胜的探险家,而是一个严谨审慎的投资者。他一生沉默寡言,却开创了美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托拉斯时代。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经拥有世界富豪榜上无法撼动的地位。冷静审慎,掘到第一桶金

洛克菲勒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家中孩子多,经济压力很大。他的父亲威廉·洛克菲勒是一个卖假药的江湖郎中,又犯重婚罪,所以洛克菲勒从小就不喜欢父亲,一生都与他关系疏离。洛克菲勒的母亲却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从小便向他灌输各种善良正直的观念,尤其是帮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儿时的朋友们看来,洛克菲勒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少年,他虽然很少说话,但一张口便语出惊人,思路清晰,做事老成持重。

洛克菲勒16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因为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重,洛克菲勒开始寻找工作。经过几个礼拜的求职之后,他得到了生平第一份工作——记账员。当时他的月薪只有17美元,但他依然兢兢业业,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三年后,他凭借自己的积蓄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开始从事农产品的转售经营。由于经营有方,他在第一年就净赚了4000美元。而他的工作态度更是得到了众多同事的欣赏,据说他做事非常细心严谨,不差分毫。深思熟虑,果断出手

在洛克菲勒的小生意小小盈利的时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像淘金热一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采油区,原油的产量飞速上涨。

看着宾夕法尼亚土地上林立的石油钻井,洛克菲勒没有贸然投资,而是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他统计了当时油井的数量,并计算出大概的日产油量,并对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做了估算。通过深入的考察之后,他发现以目前的开采速度,石油市场很快就会饱和,这意味着原油价格将会回落。所以,他决定暂不投资,等待机会。

果然,由于开采过度,油价开始一跌再跌,那些抱着发财梦来到宾夕法尼亚的石油开采商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三年之后,洛克菲勒估计原油的价格已经跌至谷底,便毅然决定出手投资。这时候很多吃了亏的人还奉劝他不要再往火坑里跳,但洛克菲勒毫不犹豫,因为他三年前没有盲目跟风,三年后更是深思熟虑才做出决策。他与之前的合作者克拉克共同投资了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当时很多人只顾采油,不但生产过剩而且石油质量差,而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所以在混乱的油市上竞争力很强,油厂发展很快。

后来,因为与克拉克在经营方式上的一些分歧,洛克菲勒高价购买了克拉克的股份,将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真正开始从事自己的石油事业。通过改善炼油设备,公司的产油量越来越高,很快就成为当地最大的炼油公司。市场的前景是无限的,随着工业化的进步,人们对石油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洛克菲勒看到了这一点,开始思索如何打开国际市场,建立真正的石油帝国。垄断时代的开创者

伴随着企业的规模一步步扩大,洛克菲勒深感石油市场的秩序混乱,自己唯有不断做大做强,才能经得起市场风浪的冲击。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便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入伙,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开始向欧洲市场进军。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快速扩张,占领国际市场,洛克菲勒大量举债增资,大量转投资,大量开发副产品。这还不够,他积极寻找同盟,联合了当时两位资金非常雄厚且信誉良好的投资商。1870年1月10日,标准石油公司成立。年仅30岁的洛克菲勒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总裁,拥有公司25%的股权。

标准石油公司的成立几乎让一些小的炼油厂走向了绝路,因为它不但产油量高,而且质量可靠,加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业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所以,十年之后,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石油业,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渐渐成形。

但是随着扩张的加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随着利益飙升。洛克菲勒做事一贯谨慎,所以便早早地思考解决的办法。有一天,他偶然从一本刊物上看到了“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的说法,便高薪将文章的作者多德聘为公司的法律顾问。

原来,随着石油公司的扩张,洛克菲勒早就感到了垄断时代来临的气息,只不过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多德则为他提出了“托拉斯”的概念,比起最初的“卡特尔”那种松散的行会组织,托拉斯是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利益均沾的同时,也会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洛克菲勒很受启发,便在1882年初召开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东大会上进行了改革,组成了9人的“受托委员会”,负责掌管公司所有的股票。

这样,史上前所未有的联合事业——托拉斯成立了。担任受托委员会委员长的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石油工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大王”,开创了事业的新纪元。

从标准石油公司创立之初的5个成员,到拥有股东30万人,这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伟业!此后,托拉斯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迅速蔓延,后来这种垄断组织形式竟占了美国经济的90%,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96年,57岁的洛克菲勒退休了。他将工作的重心全部转移到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捐献的金额都超过100万美元。因为他坚信人生的目的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们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然后用这些钱发展有益于人类的事业。

坚持原则方能守住梦想

——普利策与他的报业帝国普利策,美国新闻界的鬼才,能够将一份垂死挣扎的报纸打造成美国第一影响力的大报,敢于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权贵政要,冒着生命危险维护言论自由和舆论尊严。他不仅仅是一个报业巨头,更是一个坚守自己梦想的新闻领袖。时至今日,普利策奖已成为美国新闻界一项最高荣誉,正激励着越来越多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年轻人走上新闻事业的道路。坎坷经历练就勇毅的性格

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时家庭经济宽裕,生活颇为富足。他的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则为德奥混血,也许是这复杂的血统遗传给了他聪明的基因。但好景不长,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让这个原本单纯快乐的小男孩过早接触到了生活的残酷,这也是他为何日后坚持关注和报道底层民生的原因。他因为和继父关系不和,便萌生了独立的念头,在17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布达佩斯。

像很多叛逆的少年一样,普利策非常崇拜法国皇帝拿破仑。他一心想参军,但是由于他的体格瘦小而且视力不佳,在奥地利征兵处未能如愿。普利策不死心,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处报名,结果依然因为身体条件而被淘汰。后来,他从海上偷渡去美国,恰值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际,便加入了美军“林肯骑兵队”。没过多久,南北战争就结束了,退役之后的普利策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普利策到处流浪,来到了美国西部的圣路易斯。为了谋生,他几乎什么活儿都干,水手、建筑工人、码头搬运工、餐厅跑堂……只要能够给口饭吃,他都能够忍受。图书馆奇遇

打零工毕竟只能糊口,普利策是个有梦想的人,他不愿一辈子这样生活下去,又苦于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直到有一天,他幸运地在一家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为图书馆工作两小时,便可以享受免费读书的机会。于是,普利策开始贪婪地阅读,并在图书馆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贵人——艾米尔和苏兹。

普利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学习。有一天晚上,他看书累了起身休息,看到有两个人正在对弈,其中一个人陷入困境,举棋不定。普利策看得入了迷,不觉出声提醒道:“别走那一步!”这时候,对弈的两人方才发现这个观棋的年轻人。待普利策分析完棋局之后,两人都被这个陌生小伙子的高超棋艺折服了。后来两人便做了自我介绍,普利策一听艾米尔和苏兹的名字就吓了一跳,因为这两人可是当时圣路易斯的名人。尤其是苏兹,曾担任过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南北战争时曾是少将,而当时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

两人听完普利策介绍自己的坎坷经历,尤其是曾在林肯骑兵队服役的经历之后,认为这个年轻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而且是吃苦耐劳之人,不妨给他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正好报社里有人辞职,苏兹便询问普利策是否愿意去《西方邮报》当一名记者。普利策一听当然高兴,但自己一直都做苦力,虽说最近看了不少书,毕竟没有写过文章,还是有些担心。在苏兹的鼓励下,普利策才鼓起勇气应了下来,一个新闻界的奇才便从此诞生了。仗义执言成就新闻梦想

来到《西方邮报》的第一天,普利策便接到任务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他赶到现场时,其他很多媒体记者早已经闻风赶到了。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普利策虽然是新手却丝毫不逊色。他不但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还主动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案子很快侦破了,普利策的第一篇报道也出炉了。这篇精彩深入的报道让整个报社为之赞叹,连一向严谨的主编也对他赞不绝口。

牛刀小试之后,普利策发现自己还挺适合做新闻人的,便一口气写了很多报道。他思维敏捷,所以下笔很快,每次领了任务总能及时地完成。而且他的关注面很广,不管是政府的问题,还是民间的鸡毛蒜皮小事,都在他的报道范围内。因为他将自己的受众定义为民众,想用自己的语言为他们讲述身边发生的一切,而非为了满足沙龙里那些贵族的猎奇趣味。

不久,苏兹就发现《西方邮报》因为有了普利策的文章而声名大振,读者争相传阅,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苏兹便决定让普利策离开圣路易斯,去杰斐逊城独当一面。于是,普利策被调往杰斐逊担任特派记者,专门采访州议会开会的消息。凭借自己的活动能力,他很快便闯入了议会的政治核心,经常能爆出一些内幕消息。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苏兹发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甚至预言,这个人将来会成为新闻界的奇才。

果然不出他所料,普利策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西方邮报》很快就不能容纳他了,他用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下了奄奄一息的《圣路易斯快报》。这份圣路易斯的老报纸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发行量只有可怜的24份。普利策大刀阔斧地将其改为《圣路易斯快邮报》,并在创刊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震撼人心的宣言: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不会支持总统或国会,只公平慎重地给予批评;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从这番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闻人所秉持的公平正义原则,正是这一理念支撑着普利策一步步成为报纸巨头。不管面对何种状况,他都能够以冷静审慎的态度面对,并为民众揭示出事件的真相。光荣与梦想

1881年,《圣路易斯快邮报》虽销量大增,却因为一次恶性事件前途尽毁。当时普利策正在外地度假,因为报纸刊登的一篇报道伤害了一名叫作史列贝克的律师的利益,此人持枪闯入报社寻衅,报社主编为了自卫开枪击毙了他。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普利策深知不可能再重振《圣路易斯快邮报》了,便毅然举家迁往纽约。

到纽约后,普利策重操旧业,买下了濒临倒闭的《世界报》。凭借敏锐的视角和犀利深刻的文字,《世界报》很快赢得了众多读者,变成了纽约的知名报纸。他还利用《世界报》的影响力筹集了一笔款项,使得法国人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得以顺利抵港,矗立至今。

即便是晚年双目失明之后,普利策依然筹划着建立一座纽约最高的《世界报》大厦。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由他个人出资筹建,可见他的经济实力。

普利策一生热爱新闻事业,为了培养新闻人才,他在遗嘱中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200万美元,创办了新闻学院,使新闻业得以专业化、学科化,跻身现代学术之林。直到今天,普利策新闻奖依然是全球含金量最高的新闻业奖项之一。

抓住商机,出奇制胜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是世界航运史上的传奇人物,有“希腊船王”之称。他的创业经历就像航海一样充满刺激和冒险。在他辞世的时候,他拥有大小船只400多艘,总吨位达700多万吨。他的创业秘诀便是抓住商机,出奇制胜。从“富二代”沦为穷小子

奥纳西斯虽然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但他并非生来贫穷,少年时代的他也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1906年,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出生在爱琴海之滨的伊兹密尔。他的父母经营烟草生意,家庭非常富裕。但小时候的奥纳西斯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他丝毫不爱学习,在第一所教会学校里,学习成绩几乎门门倒数第一。父亲于是将他转入了另一家更有名的学校——阿罗尼。进入这所声誉更佳的学校之后,奥纳西斯的学习成绩略有提高,但他依然对很多功课不感兴趣,唯独在语言上展示出很高天赋。

作为一个希腊血统的土耳其人,奥纳西斯自幼便会说土耳其语和希腊语,进入阿罗尼之后,他又学会了英语和德语,为日后从事世界贸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惜好景不长,他的桀骜不驯和狂妄自大很快得罪了学校的诸多老师。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将奥纳西斯送往另一所福音学校。可奥纳西斯还是隔三岔五地捅娄子。父亲苦恼不堪,只能将他领回家。

辍学之后,奥纳西斯便跟随父亲学习做生意,可年少的他根本心不在焉。像很多纨绔子弟一样,他每日出现在市集上,经常有一帮街头混混追随左右,他们一起吞云吐雾,或者去妓院寻欢作乐,过着浪荡不羁的堕落生活。

19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伊兹密尔,奥纳西斯一家被逮捕了。奥纳西斯因为还未成年,不久便被释放了。他随即回家取出父亲锁在保险柜里的钱,将全家人保释出来。出狱之后,一家人曾经的财富和名誉已全部毁于一旦,只好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难民涌向希腊。

到了希腊之后,大家绝望地发现,这原本贫穷的地方根本养不活这么多难民。经历了种种无奈和打击之后,奥纳西斯决定告别家人,只身前往当时被称为“黄金大陆”的美洲大陆寻找机会。幸运的是,他很快在一艘驶往阿根廷的破船上找到了一份工作,便随之到达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随后,他找到了一份电焊工的工作。为了省钱,他和一位工友合租了一张小船,两人轮流休息。为了积累第一笔资金,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不管条件多么恶劣,他的意志始终没有消沉过。抓住商机,从“烟草”起家

奥纳西斯省吃俭用攒下了一大笔钱之后,他知道自己的创业应该正式开始了。他经过观察发现,阿根廷人普遍烟瘾比较大,烟草市场值得一试。而且,奥纳西斯出生在一个烟草商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有先天优势。

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他知道自己很难打入本地的烟草市场,因为当时南美烟草业已经被几个大财团垄断。奥纳西斯反复思考,从自己的吸烟癖好中寻找了一个突破口。原来,南美洲所产的烟草比较浓烈,而希腊人更喜欢口感柔和的希腊烟草,所以奥纳西斯本人和一些希腊来的工友都喜欢托人买希腊烟。那么,不妨从希腊烟入手,打开一条新路来。下定决心之后,奥纳西斯将自己的全部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了生产希腊香烟之上。

因为资金有限,他一开始只有一个家庭手工卷烟的小作坊,而生产出来的烟卷如何才能销售出去,被更多的人接受呢?聪明的他很快想到了广告,于是花钱请了一位著名歌星在电视上做广告。果然,很多粉丝和民众在歌星的感召力下开始尝试希腊香烟。一时间抽希腊烟在阿根廷成为时尚潮流,奥纳西斯的手工作坊竟然忙得不能应付了。

为了扩大生产,奥纳西斯只能四处筹钱,终于买来了第一台卷烟机,很快便赚了一大笔钱。但奥纳西斯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小利,他知道光靠生产烟卷获利甚微,真正赚钱还要靠烟草贸易和运输。于是,他租了一艘轮船,开始了运输生涯。年仅2 4岁的奥纳西斯成了阿根廷的百万富翁,同时被希腊政府任命为希腊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总领事。敏锐的嗅觉,成就海上霸主

有了政府的扶持之后,奥纳西斯的生意更好开展了。随着烟草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商机,开辟新的财富之路。正在这个时候,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正当很多人破产绝望之时,奥纳西斯却以敏锐的商业嗅觉找到了发财的机会。当时,由于贸易衰退导致海运量大大降低,很多商海巨轮被无情搁浅,一些海运公司不得不低价拍卖船只。奥纳西斯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从一个加拿大公司里以12万美元的低价买到了原本价值200万美元的6艘货船,拥有了自己的船队。这一买卖结果无疑是赚大了,但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很多人看不到市场前景,便认为奥纳西斯是花钱将自己送上死路。

结果,经济危机过去之后,奥纳西斯的英明之举便得到了证明。伴随着很多老牌海运公司倒闭,奥纳西斯一跃成为海上霸主,那些廉价购买的货船一夜之间身价倍增,随之增长的是奥纳西斯的巨额资产。船王的炫彩人生

二战之后,很多人还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奥纳西斯则又一次前瞻性地看到了未来的商机。伴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人类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将会激增,随之而来的便是油船运费的猛涨。在很多船东依然持观望态度之时,奥纳西斯便果断地从自己的船队中抽出大量资金投资建造油船,积极为日后的石油争夺战做好准备。

结果,奥纳西斯的预言又一次应验。为了争夺阿拉伯石油的运输权,他前往沙特游说国王,签署了震惊全球的《吉达协定》。虽然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沙特国王单方撕毁了合约,但奥纳西斯却从此声名大振,因为他以个人之力直接威胁到了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利益,甚至迫使美国政府出面干预。

即便失去了垄断阿拉伯石油海运的巨大商机,他的海运生意依然越做越旺。从1951年到1955年,奥纳西斯所拥有的油船的总吨位从战前的1万吨翻了5倍,成了世界石油运输界的大亨。

拥有了巨额财富之后,奥纳西斯开始出入欧洲上流社会。1958年,他在私人豪华游艇上招待了一对贵宾,当时的美国参议员,也就是后来的总统夫妇约翰·肯尼迪和杰奎琳·肯尼迪,彼此相谈甚欢。1962年,肯尼迪总统被刺身亡后,奥纳西斯立刻飞到美国,对杰奎琳百般安慰,两人感情日增。最终美国第一夫人下嫁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这为他的传奇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电影皇帝邵逸夫邵逸夫,原名邵仁楞,被誉为“华语影视大亨”。邵氏电影曾主宰亚洲电影市场长达半个世纪,有着“邵氏出品,必出精品”的口碑。它旗下的邵氏影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邵氏家族也涉足电视业,入股香港无线电视(TVB)。四十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蜚声海外,人们常说:“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电视剧。”破釜沉舟,誓做中国电影第一人

邵逸夫是香港有名的邵氏电影的主要创办人。他1907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第六子。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在上海经营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逸夫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美国人开办的学校里学得一口纯正的英语。

当时的十里洋场娱乐之风大盛,年轻的邵逸夫耳濡目染,颇感兴趣。正好上海剧院的“笑舞台”因无力还债而抵押出卖,邵逸夫的父亲看准了娱乐界的市场前景,便接收下来,开始经营电影片子的进出口生意。邵氏兄弟日后朝电影方向发展,也算是秉承父志。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原来是一个律师,但他十分喜爱戏剧艺术,买下“笑舞台”之后,便登台大演武侠戏,还经常自己创作剧本,颇受时人欢迎。

到了1923年,邵家家境败落,所有产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为了继续从事电影事业,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成败在此一举。邵醉翁认为只是买卖进口电影是不行的,便创立了“天一影业公司”,开始筹划拍摄自己的电影。后来,他又派弟弟邵仁枚和邵逸夫前往新加坡放映电影,来扩大影响力。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来到新加坡之后吃尽了苦头。他和哥哥每天扛着电影机和影片,顶着烈日,长途跋涉去华侨众多的农场放映露天电影。

当时的放映设备还比较落后,需要手工一格一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完,放映人就累得筋疲力尽了。尽管如此,邵氏兄弟还是挺了过来,慢慢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1930年,他们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收购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拍摄的新电影。推出第一部有声电影

正当天一公司渐渐步入正轨之时,经济危机爆发了。从1929年到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让娱乐业难以为继。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哪里还有心思看电影呢!眼看着一家家电影院挂起了歇业的牌子,邵氏兄弟深感压力巨大,但他们还是决定咬紧牙关挺过去。

当时,邵氏兄弟的电影已经在南洋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基础,但当时国产电影的技术比较落后,都是有动作没声音的默片,和西方的有声电影相比,显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于是,邵逸夫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对大哥说:“反正眼下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赶赴美国购买拍摄有声电影的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好他福大命大,竟然抱着一块小舢板漂了一夜,最终获救。等到他从美国好莱坞带回了所需的设备,技术瓶颈就突破了。但有声电影需要台词,邵逸夫便决定自己搞创作。

邵逸夫虽然只是个中学毕业生,但他勤奋又肯钻研,很快就对摄影、编剧到导演、制片各个环节了如指掌。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为了保证电影的质量,他高价邀请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

1934年,邵氏兄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推出,从没看过有声电影的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感到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后来在泰国放映时,好奇的观众硬是要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邵逸夫只得派专人保护留声机。《白金龙》的上映获得了极大成功。影片投入成本1万元,仅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可以说这一部电影就为邵氏公司的未来铺就了坦途。从此,邵逸夫可以大规模地制作有声电影了,他当初的一个提议不但成就了邵氏电影,也使中国电影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世纪30年代中期,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电影业的状况好转。邵氏兄弟终于挺过了难关,加上《白金龙》获得的巨大收益,他们开始扩大规模,放手大干起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重建邵氏影业王国

后来,邵逸夫的两位哥哥年纪大了,身体状况欠佳,邵氏公司的重担就落在了邵逸夫一人肩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庞大产业,公司被迫关门。但等到抗战胜利之后,邵逸夫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决定重振邵氏雄风,再建邵氏影业王国。

邵逸夫前往澳大利亚和美国,积极学习新技术,准备一切从头开始,再铸辉煌。1958年,邵逸夫选中了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了制作优质的电影,占领香港电影界的制高点,他决定在香港选址建厂,自己出品影片。但当时香港经济发展很快,很多人都来香港投资,地皮越炒越贵。没办法,他只能在清水湾买下一片荒山,自己夷平了之后建制片厂,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后来,邵氏每年出产的四十多部影片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这块昔日的荒山头也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名。

进入19世纪60年代后,邵氏电影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拍摄过1000多部电影,旗下招揽了无数重量级影星,曾获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逸夫是中国电影事业上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华语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多年来,邵逸夫虽然一直稳居香港富豪榜,但他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永葆创造力,不走寻常路

——天才设计师皮尔·卡丹的成功之路皮尔·卡丹,一个不断追求完美,不断尝试突破的天才设计师,他的创作从男装、女装、童装、饰物到汽车内饰无所不包,他的灵感似乎永远不会枯竭。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成就了皮尔·卡丹几十年的辉煌。时装界的新星

皮尔·卡丹在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时尚大品牌了,而皮尔·卡丹本人则被誉为法国时装界的教父,因为他的设计大胆新颖,永远走在潮流尖端。卡丹虽然是一名法国时装设计师,但他并非法国人。1922年7月7日,卡丹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近郊,这座举世闻名的美丽水城给了他无限的艺术灵感。

卡丹的父母以种植葡萄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们举家迁往法国,所以卡丹的童年是在格勒诺布尔和工业城市圣埃蒂安度过的。对于热爱艺术的卡丹来说,这样的工业城市无法带给他艺术灵感,他无时无刻不向往着时尚的巴黎。

到了叛逆的17岁,卡丹再也不能忍受在小裁缝店里当学徒的生活,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潇洒地离开了家,前往梦中的圣地——巴黎。可是到了巴黎之后,他才发现巴黎不属于他这样的穷小子。他找不到工作,没有容身之所,只能到处流浪。也许天无绝人之路,他在四处游荡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家时装店在招募学徒。卡丹有过缝纫的基础,所以顺利被录取了。有了糊口的工作,卡丹心中又燃起了梦想。

在这家专门设计男性时装的店里,他接受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日后的创造之路奠定了基础。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设计功底,他转到著名的“帕坎”时装店做设计。当时,很多明星都来这家店定做服装,卡丹由此接触到了真正的巴黎时尚圈,他的设计也赢得了很多上流社会人士的认可。

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他还利用工作之余去法国艺术馆参观画展,他的设计思路受到法国现代派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1950年是卡丹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这一年,著名导演让·科托克拍摄先锋电影《美女与野兽》,邀请卡丹设计服装。在里什庞斯街租来的一间房子里,卡丹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服装展,他为法国著名演员让·马雷设计的12套戏装和面具轰动了法国时装界。

从此以后,皮尔·卡丹成为法国时装界响当当的名字,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设计师成为众人看好的时尚新星。也是在这一年,他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公司,真正开始了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服装界的革命

皮尔·卡丹之所以成为法国时装界的教父,成为引领全球时尚的传奇,源自他不断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刚刚进入法国时装界的时候,他觉得法国的时装设计不能只局限于为小姐、太太们服务,应该将男性也纳入设计的范畴。于是,在1959年,他便打破传统,推出了第一个男性时装展。当一个个英武阳刚的男性形象展示在T型台上之时,法国时装界轰动了。这次展出招来了很多保守人士的恶意攻击,卡丹甚至被赶出了服装业的“雇主联合会”。但是追求个性的巴黎青年非常喜欢卡丹这种新颖大胆的设计风格,便疯狂地购买。于是,巴黎街头随处可见卡丹设计的带有字母“P”品牌标志的服装。这种服装图文相谐,线条硬朗,非常能够展现男性的挺拔姿态和潇洒气度。不久,很多演艺界名流、达官贵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定制服装。“雇主联合会”只能重新请回卡丹,并推选他为主席。

除了设计男性时装之外,卡丹还致力于将时装推广到平民中间,让时装大众化。在卡丹之前,法国时装界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小圈子,虽然云集着众多有才华的设计师,但受众永远是少量的上流社会人士。卡丹本人并非出身上流社会,他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在他看来,设计服装就是为了衬托出每个人的气质,展现每个人的个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仅上流社会需要时装,普通民众也希望穿得大方得体。

当时的法国时装用料昂贵,做工考究,而且都是量体定做,所以根本不可能推广。卡丹为了将高雅的时装大众化,便想到了批量生产的方式。将个别定做改成了小批量生产,并不断地更新款式。这样一来,这些服装投放市场之后会吸引众多的消费者,一方面为自己的设计打了广告,一方面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在冲破了男性时装设计的禁区之后,他又尝试着进军童装领域。当时的童装样式单调,卡丹则从儿童的眼光出发,设计出一系列童话风格的童装,使得法国童装闻名世界。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皮尔·卡丹已经走出巴黎,风靡欧美,其作品令无数绅士淑女为之倾倒。因为他的设计永远不走寻常路,富有青春的气息,所以多次被推举为最美丽的代表,多次获得法国时装的最高荣誉奖“金顶针奖”。不走寻常路的卡丹

卡丹的灵感层出不穷,不仅体现在时装领域。1981年,他以150万美元买下巴黎一家即将要破产的餐厅——马克西姆。这本来是一家高级俱乐部,只对法国上流社会的一些神秘人士开放。卡丹请来设计师,在墙上彩绘了美丽的希腊女神,摆上精致的木雕装饰,营造出一种田园的闲适和典雅的艺术韵味,并向全民开放。

很多民众原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可以出入马克西姆餐厅,如今只要花少量的钱便可体会“上帝”的感觉,于是蜂拥而至。马克西姆餐厅的营业额逐月飙升,进而声名远播,成为又一个商界传奇。

皮尔·卡丹还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早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势力还对中国人的服饰嗤之以鼻的时候,他就预见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蕴含的商机。1979年,皮尔·卡丹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大街小巷还是一水儿的军绿色。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推销时装,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卡丹还是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外品牌时装展。他参观了中国的纺织厂、丝绸加工厂,并在北京地区做了充分的调研工作,结识了不少中国的生意伙伴和朋友。

后来,当他带领着一群青春靓丽的中国姑娘走上巴黎T台的时候,整个世界再次震惊了。他们不懂,卡丹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中国人抛弃传统而保守的衣着。而中国的青年男女也被他们眼前的模特惊呆了,这引起了他们对时尚的认识和追求。

1974年12月,皮尔·卡丹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该杂志给他的盛誉是:“20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

有人说,在法兰西文明中,有四个名词的知名度最高、地位最突出:埃菲尔铁塔、戴高乐总统、皮尔·卡丹服装和马克西姆餐厅。这其中,皮尔·卡丹一人竟然占了两项,他已经成了法兰西文化的象征。从赤手空拳到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让高档时装走入寻常百姓家,卡丹绝对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人物。

创意要随市场而动

——敢为天下先的马云中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他创立西湖英语角;对外贸易刚刚起步,他建起海博翻译社。大家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他推广中国黄页;互联网严冬阶段,他开创B2B、B2C电商新格局。电商市场回暖,他转而构建中国式C2C网站;网银树大根深,他又以支付宝、余额宝打破金融固有体例。他有层出不穷的创意,也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他,就是马云。学好英语,初踏商海浅滩

马云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家境普通,非富非贵。少年时的他,曾因初中地理老师的一席话,下苦功学习英语。几年之内,他已能与外国游客无障碍对话。

虽然马云的英语水平远超同龄人,但数学却成为他的“短板”。两次高考,马云的数学先后考出1分和19分的成绩,让他与大学梦失之交臂。马云并未因此气馁,顶着巨大的压力,1984年,他第三次走入高考考场。这一次,89分的数学成绩使他的总成绩与本科线仅差5分。幸运的是,那一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部未能满额招生,凭借出色的英语成绩,马云被英语系破格录取了。

大学毕业后,马云被分配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任教。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马云“表演”式的教学方法,敏捷的思维,强大的向心力,使他迅速成为优秀骨干讲师。期间,马云与大学同学张瑛喜结连理,生活和事业均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马云并未安于现状,常规教学之外,他一直密切关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向。

改革开放使杭州的旅游业逐渐升温。马云发现,外国游客正是英语学习者的免费“口语老师”,于是,他在西子湖畔创立杭州首个英语角。此外,马云还兼任英语补习班讲师。补习班学生多是中小企业家,看到他们对英语的迫切需求,马云再次萌生灵感。

1991年,马云成立杭州第一家英语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当时,马云尚据教师职位。翻译社的成立,可算他投身于商海之前的“试水”之举。海博社成立初期,对外贸易并未被广泛认可,入不敷出的窘境让很多员工萌生退意,但马云坚信自己的眼光,他贩运小商品,推销医疗器材,勉强维持着翻译社生计。

事实证明,马云当时就已具备前瞻性。英语,成为他接触对外贸易、培养国际视界的重要工具。但此时,一个偶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弃教从商,成为中国“触网”第一人

1995年,杭州市政府引进外资,开始投建高速公路。可临近交工,来自美国的投资公司却失去音讯,巨额工程款也没了着落。当时,马云在翻译界已颇有名气,杭州市政府派他赴洛杉矶一探究竟。

到了当地,马云惊觉,所谓的投资公司竟是诈骗集团。马云身陷其中,费尽周折脱身,身上却仅剩25美分。见回国无望,马云孤注一掷,最终竟在机场老虎机上赢得600美元。路费有了,马云却缓下回国的脚步,他想起,外教同事比尔的女婿Sam就在西雅图,经营着一家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司。虽说互联网对马云来说是个新名词,但他抱着“不妨去看看”的想法,飞往西雅图。

进入Sam所在的VBN网络信息服务公司,马云甚至不敢伸手碰触键盘。在Sam的一再鼓励下,马云才小心翼翼地使用起搜索引擎。他惊异地发现,泱泱中华,在互联网上居然是一片空白。马云立即请Sam将海博社做成网页放到互联网上,虽然网页比较简陋,仅有邮箱地址,但几小时后,就有5封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邮件进入邮箱。其中一封邮件表示,海博社是他们知道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网页。

马云敏锐地觉出,互联网上蕴藏着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他立刻决定:回国!辞职!做互联网!这个念头在当时看来有些疯狂,毕竟,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连马云自己都说不清楚。除了妻子张瑛和几个朋友外,大多朋友对他的这一举动并不看好。

马云说干就干,他筹资10万元,成立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5月9日,海博技术公司开发的中国黄页正式上线。起初,大多数企业对中国黄页嗤之以鼻,把马云当作“骗子”“疯子”。但马云并未因此气馁,他一次次敲开企业的大门,艰难地为中国黄页争取客户。三个月后,中国黄页终于站稳了脚跟。同时,马云为拓展市场,还进京宣传中国黄页。他促进了《人民日报》上网工程的启动,这使得马云及中国黄页闻名全国。

随着市场的打开,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其中,最具实力的对手当数隶属杭州电信的西湖网联。鉴于规模及资源所限,1996年3月,马云将中国黄页折成30%的股份,带领团队并入西湖网联。同年年底,中国黄页开始大规模盈利,进入鼎盛时期。

西雅图“触网”经历,使马云下定决心,投身于互联网行业。当时,中国接触互联网的人并不在少数,唯有马云,洞悉了互联网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和无限商机。他第一时间付诸行动,实践“让企业通过互联网推向世界”这一创意,成为中国“互联网之父”。“合伙的买卖不好干”,并入西湖网联后,企业内部矛盾不断。1997年11月,马云应外经贸部之邀,带领包括妻子张瑛在内的7人离职赴京。推陈出新,摸准市场脉动

北漂一年有余,马云和他的“马家军”日夜奋战,开创了中国政府网上电子商务新格局。外经贸部将马云待为上宾。名气有了,地位有了,马云却再一次萌生退意。1998年冬,他向“马家军”宣布,要从头开始,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业网站!

1999年1月,马云拒绝雅虎和搜狐的高薪挽留,带领“马家军”回到杭州。经过几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马云认为,B2B(企业对企业)网上交易市场前景广阔。1999年3月,阿里巴巴中英文网站正式上线。

阿里巴巴早期,比中国黄页初创时更为艰难。传统企业注重实地考察,实体交易,难以接受虚拟市场。而当时的中国,互联网风头正劲,多家网企争相造势,增加了阿里巴巴推广的难度。马云秉持“人动我静”的原则,低调运行阿里巴巴,未采取任何宣传措施。三个月后,阿里巴巴注册会员从零增长到两万余人。

不宣传反而成了最好的宣传。阿里巴巴的迅猛发展及其低调吸引了媒体,美国《商业周刊》《经济报道》《中国运营报》、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接踵而至,对其做了深度报道,阿里巴巴一举成名。

此后,阿里巴巴的海外业务一日千里,遍及美、日、韩等互联网发达国家。可好景不长,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了,行业进入寒冬期。原先投资的几家公司纷纷撤资,有限的资金无法维持海内外网站的管理,阿里巴巴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面对危机,马云果断调整战略方针。他忍痛大幅裁员,又开始了B2C(企业对个人交易)平台的开发。但马云的策略并未收到即时效果,阿里巴巴仍处于窘境之中。

面对来自各界的质疑和讽刺,马云临危不乱。他照常运作“中国供应商”平台,又推出“诚信通”产品。“诚信通”区分诚信会员和普通会员的创举,初步缔造了电商的良性发展态势,赢得了业界和使用者的一致好评。凭借“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阿里巴巴转危为安。B2B、B2C模式运营上了轨道,马云脑中又冒出一个更新颖的构想:打造C2C(个人对个人)交易平台。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正式上线,将处于市场终端的消费者联系起来。

商家“无利不起早”,可马云偏偏反其道而行。淘宝网的推广策略就俩字:免费。eBay易趣在免费政策上败下阵来,无数创业者借着免费的“东风”开创了网商事业。时至今日,淘宝网已稳稳成长为国内C2C网站的龙头大佬。它解放了双脚,免去了奔波,一台电脑,一只鼠标,甚至一部手机,即可“自由挑选整个世界”。

为错开实体店传统促销日,淘宝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购物狂欢节”。2013年,淘宝“双十一”成交总额已达到350亿人民币,比起2009年,营业额飙升350倍!如今,淘宝网会员覆盖世界各地,淘宝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网上交易平台。

不久,马云又将旗下B2B、B2C、C2C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推出全新阿里巴巴、全新淘宝、阿里妈妈、天猫、一淘商城、阿里云、支付宝、余额宝、理财宝……之后,阿里巴巴赴香港上市,收购雅虎中国,与海尔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初涉商海至今,马云的新点子层出不穷。无论何种境况,他总是能精准把握市场脉动,针对市场动向推出相应新品,最终使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全球电商航母。叫板传统,打破金融固有体例

2003年10月,马云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宝推出初期,主要应用于淘宝网。和传统P2P(资金直接打入对方账户)不同,支付宝模式为“第三方交易担保”,它保证了买卖双方资金安全。

起先,电子商务支付领域主要被网银占领。支付宝并未将网银列为竞争对手,而是积极谋求共赢之道。在和四大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的合作过程中,马云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量身定制更方便、更快捷的产品。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银行卡转账、水电费缴纳、AA收款、支付宝钱包……支付宝业务涵盖面广,方便快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助手。

2013年6月13日,马云推出网络理财基金余额宝。推出仅仅17天,余额宝就已吸纳资金66.01亿元。和马云创立淘宝网宗旨类似,余额宝的客户群主要面向年轻人。这类客户多为“月光族”,手中没有闲钱存入银行,而余额宝在存钱生息的同时,还可用于网购消费,使用灵活,大大迎合了“散户”的胃口。

余额宝的推出,是马云叫板传统金融业的一记“狠招儿”,它打破了传统金融“银行独大”的固有体例。马云曾说过,自己推出余额宝,旨在为银行服务不到的80%的潜在客户提供服务。金融业界对此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余额宝缺乏有效监管,搅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支持者却认为,余额宝的存在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竞争力,打破了银行垄断。不管定论如何,余额宝为中国网络金融带来了新的活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后,马云还会创出怎样的新意呢?我们拭目以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