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修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0:47:33

点击下载

作者:混沌创投营二期 主编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是一场修行

投资是一场修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投资是一场修行作者:混沌创投营二期[主编]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106048891本书由北京华夏智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在混沌创投营的课堂上,我经常称学员们为“万恶的投资人”,每一次总能引来满堂哄笑。玩笑归玩笑,我打心眼里认为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倒不是因为昨天谁投了个多牛的项目,今天谁去了纳斯达克敲钟。我只是喜欢他们在课堂上的样子,收起各自的骄傲,认真且较真。凡心所向,素履可往。投资人这个群体其实和大家看到的并不一样,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倾诉起来,大把苦水,把自己忙成陀螺,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要是没有那股子热血与初心,这件事怕也是坚持不下来。他们是投资领域的佼佼者,而我,并不懂得投资,但依旧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更大程度地敞开“思维”之窗,即使只能提供小小的帮助,我也就知足了,所以有了混沌创投营。课程是混沌的灵魂,其实,好的学员又何尝不是呢?他们敏锐、灵动、聪慧、勤奋,不仅能很快地领会混沌所倡导的哲思方式,更能转化运用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最令我欣喜的是,每次他们都能在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反向带给我启发和思考,说到底,我们不过是顶着“师生”名分的同行者罢了。转眼与他们相识已快一年,仿佛还能记得去年 4 月他们刚入学时的样子。当得知要出版这本书时,我非常高兴,投资人总在幕后,多少显得有些神秘,这本书恰恰记录了投资人的日常思考和感悟,希望能为大家勾勒出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混沌大学创办人宇宙在膨胀,我该怎么办?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孙刚简 介

高维资本创始合伙人。先后混迹大型央企、国际投行和PE基金。在新疆出生长大,祖籍山东,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爱好音乐和旅行,喜欢自我挑战、刨根问底,梦想成为一名侦探。是一位神秘天蝎男。 两周前,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参加了一次学习。伯克利的哈斯商学院这次请来了多位名师和硅谷大咖,4天18场不同主题的授课和讨论,其中关于天体物理、生物工程和积极心理主题的讲座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遐想。

5月25日上午,2011年 诺 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索尔·波尔马特(Saul Perlmutter)教授举办了一次讲座:“测量宇宙的加速膨胀(Measuring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smic Expansion)。”

70多岁的波尔马特教授是一位看起来睿智且令人亲近的犹太老头,秃顶、隆鼻、清瘦,笑容满面。他在美国东岸长大,典型的犹太精英成长路径,1981年从哈佛毕业,想离家远一些,就选择在天体物理方面最强的美国西岸学术重镇伯克利分校教学,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致力于研究“超新星宇宙学项目(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至今已在伯克利学习、教研、生活35年,他微笑着说:“估计我再也不会离开伯克利了。”

他说,之所以喜欢物理学,是因为从小对世界如何运转充满好奇,同时他也对人类大脑的运转感兴趣,因此,在哈佛时,他就主修物理学和哲学,还选修了历史和文学。

从大学开始,他介入一些小型物理研究项目,开始关注恒星和超新星,痴迷于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前辈有关宇宙膨胀的研究,进而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最终通过大量观察与测量,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与其他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这个发现有多重要?有教授评价说,这是人类在宇宙认知方面的又一个里程碑,他们的名字或许要被记载上千年(除非有人证明宇宙其实已开始收缩了)。

而说起获得诺贝尔奖,波尔马特教授戏言道:“伯克利校园的终身停车奖励要比诺贝尔奖来得更实惠!”波尔马特教授领到的终身免费停车卡

谈及宇宙膨胀问题,波尔马特教授表示,目前各种观测研究均没有发现宇宙在衰退,说明膨胀仍在继续。也不排除因为时间和距离,我们观测到的现象与数据或许都属于辽阔宇宙的过去。但物理学需要可验证的数据与事实,比如很多人怀疑暗能量和暗物质是否存在,他从已有观测研究来看,宇宙之所以加速膨胀,必然存在某种未知的暗能量,宇宙中各星系的状态变化,有很多是无法解释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疑问,都需要未来不断验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代表不存在。

宇宙在不断膨胀,人类会有什么变化?

谈到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波尔马特教授比较达观,他说,从观测研究看,宇宙膨胀的时间维度很长,地球至少还会存在几十亿年,未来人类应当有足够能力、智慧和意愿,解决不同文明的冲突。另外,如何以恰当方式快乐地合作,是人类面临的挑战。科学探索既是渐进式的又是跳跃式的,物理学领域确实存在一些偶然性事件,似乎预测是不需要的,但实际上主观判断与决策从来都很重要。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宇宙在膨胀,作为个体的“我”该怎么办?我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思考,这些想法还受到另外两位教授的启发: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生物科学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工程系教授 Jay Keasling 先生和伯克利至善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 Dacher Kaltner 先生。

宇宙是无限的,认知是有限的。宇宙很可能始于在大混沌中一个个体尘埃的有序运动;生命也如此,从第一个单细胞的诞生,到我们身体内充满了各种尘埃元素。

每一个细胞都有完整的DNA信息,每一个细胞都含有全身的信息,它是全息的。身为宇宙的全息元,每个人都含有宇宙的本源信息,实际上这些信息都在我们自己身上。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这些宇宙的本源信息是因为表象信息太多,塞得太满,根本打不开接收通道。

一定要清空,空则灵!我们的记忆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区里(好像一个硬盘储存),但是要进入大脑的前叶区才能显现出来。相对我们收到的大量信息,内存是非常有限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大脑发挥编辑整理和删除的过程。

当一个人的大脑达到空的状态的时候,宇宙的本源信息才有机会进入大脑前叶区,才有机会显像,才有可能提取已经在体内具有的潜意识和本源信息。

所以一定不要熬夜,一定要睡觉,让大脑处理信息,清空垃圾(冥想和打坐或许也有类似的道理)。

我们身上的一个原子、一个细胞到一个人,一直延伸到整个宇宙都是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每天晚上需要赞美自己身体里的每个细胞,让它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努力没有白费,感谢它们的付出。

所有的事情都是全息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整体。人的情绪会产生一种场,而场,会影响周围所有的一切。开心的场和不开心的场形成了动态平衡。

你今天一个人的开心已经加持了欢喜的场、开心的场,可能会让整个公司甚至整个世界从负面转向光明!

所以,不论宇宙是在膨胀或是收缩,我要睡觉(清空),我要感恩(赞美),我要开心(加持)!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无从证明,更谈不上对与错。除了受到此次讲座内容的启发,也受到了我国台湾汉声出版社出版的《与大师谈天》丛书,以及哲学家沈默先生语录和财经主编何刚学长的很多影响。最后,我用乔布斯的房子的照片表达我对宇宙和禅的敬畏!恐龙去哪儿了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韩润简 介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副总裁。山东人,现居杭州。上得了谈判,下得了产线;带得住团队,担得起冲锋。典型的双子座性格,能拼能玩,收放自如,既享受独处时的思考,也享受团队中的愉悦。“恐龙去哪儿了?”之前我并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答案显而易见。但当我的孩子们看完《侏罗纪公园》之后转头问我“妈妈,恐龙都去哪儿了,哪个动物园里可以看见”的时候,我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生物学和动物学的门外汉,我原打算简单地告诉孩子们“它们灭绝了,见不到了”,可转念一想,这个答案在不断循环往复的物种更迭中好像又不那么精确,再加上小家伙们正处在对自然和动物最感兴趣的年纪,我希望能给他们一个更加有意思的答案,也希望能以一个最普通生命体的视角分享一些对物种更迭和延续的感悟。

联想到之前读过教授推荐的《人类简史》和《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类型的书籍,自然界的宏观视角帮我梳理出了更多的基础逻辑,换个角度重新领悟第一性原理可能会收获更多。“在物种的更迭和交替中,绝大多数的重要进展是由引入新概念或改善现在的概念而取得的”,这一点的现实意义对我们非连续性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很大助益。“生物学思想”中有一段讲到问“why”要比问“how”重要得多,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常会导致新概念的产生和引入。这和我们所知道的生物学唯物主义不太一样,或许能为我们打破惯性思维,运用非连续性思维分析问题找到新的理解路径。

比如“人们发现血管中有瓣膜后,问了为什么会有瓣膜,而这个源头上的基础逻辑问题促使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这是典型的非连续性创新思维在其他领域的现实应用。

说回“恐龙去哪儿了”的问题。其实不只恐龙,地球上的物种已然经历了5次物种大灭绝,约4.49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生物灭绝了85%,约3.77亿年前地球生物灭绝了3/4,约2.5亿年前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后地球上只有4%幸存生物,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让地球失去过半数的两栖类动物,约6500万年前最著名的白垩纪大灭绝彻底带走了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恐龙。

经历了数次物种大灭绝,但地球上的生物依然繁荣多样(暂时忽略智人的破坏),或许除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外,更多地体现了物种突变、适应和持续进化程序的周而复始。

宏观的“自然选择”其实也是微观世界中生物体内基因组的“主动抗争”。当然,抗争的那部分DNA存活概率更大,能使生物的外表形态结构和新环境相适应(本土化),并且把它自己所携带的基因传给后代。这些基因进一步繁殖,使适应环境的种群扩大并巩固下来(护城河的扩张)。

远至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巨蜥和深海大王具足虫,近到天上的飞鸟和山涧中的娃娃鱼,今天的“恐龙们”依然遍布全球,无处不在。如果生物体内也有第一性原理的逻辑,对每个DNA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被环境强迫下的被动非连续性创新(变异),给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最残酷的命题:不连续、没经验、要么变要么死。

地球上的物种能在伟大的“瞬间”大爆发,也就可能在灾难的“瞬间”大绝灭。生物进化也就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文化,认知与投资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刘晓宁简 介

仁弘资本总裁,十多年的背包客,自带美食定位系统、吃遍天下。南开大学毕业,复旦研究生,2006年入行,2009年离开机构,用自有资金7年时间投资了20家公司,主要是消费升级+数据+医疗服务方面,后来管理小村资本的母基金、直投业务,然后和苏宁、哈森等产业集团共同成立仁弘,目前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直投、母基金和国际投行、创新投行业务都有布局,旨在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的综合竞争力。

我是十年前开始接触佛教的,可能是盛世兴佛吧,这几年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接触佛教。其实不论信教与否,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寺庙里拜一拜,但我认为,真正的佛教思想不只是拜佛许愿,更多的还是观念认知层面。

佛教讲的是一种世界观,也有比较深刻的方法论。比如,佛有十号,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如来”外,还有其他九个,其中的两个分别是“正遍知”和“世间解”,约莫的意思是佛对有情的、无情的等世间的一切没有不明了的,是无所不知的,且正而不邪,遍而不偏;人都是偏知偏见的,所以得正过来才能了悟世间。

作为哲学,佛学成立了将近2600年,但佛教的一些观点现在依旧有普适性,并不过时。

首先是自我。佛家认为人是不存在一个自我的,自我是人的假象,它生于无明,所以思想、观念停滞淤积成自我。自我是一种观念假象,是人类作为特殊动物的安慰剂。西方哲学里面也有类似的假设,就是我们每个人其实是一个更高维度游戏里面的角色,是不拥有一个真实自我的。

所以释迦牟尼讲,要寻求证道(大彻大悟),首先就要破除自我,因为自我是人感受和理解事物最大的制约。佛教讲“空”,万物空性,所有的历史只是时空碰撞产生的因果,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只有“空”了才可以破除自我。

究竟怎么能“空”呢?释迦牟尼的答案是“三心不可得”,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并不是得不到,而是不要去得,因为无得,所以无所住,心无所住,便可以去感受世界万物的规律,感受成住坏空,从而理解是成功孕育失败,是失败诞生成功,人要做的不过是不让自己的心停驻下来而已,随缘自在。

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基本是围绕“心”展开的,也算心学,佛学也差不多,是修心的学问,烧香拜佛只是外在形式。按照佛教走的说法,拜佛拜的是自己的内心,菩提只向心觅,何须向外求玄。外在形式无所谓,是不是真正了解自己和世间万物才最重要。

而关于正偏知,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最近的如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他是研究人的正常非理性以及不确定情景下的决策和决策偏见的,比如承诺升级、心理账户等,让人如何做到理性。前几天正好看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核心观点是人本身其实是不具备理性的,理性是社会化的产物,并非与生俱来。

想想释迦牟尼出生在2600年前,而现在人的进化速度加快了很多,2000多年前的人和现在差别巨大。所以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当厉害的,关键时候正念还是有作用的。

佛教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其包容性。《金刚经》里面讲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学的本质也是探索世界规律,所以它相对尊重所有在探索世界规律的这些人,东方的也好,西方的也罢,只要你的某个观点能够触摸到世界的本质规律,它都承认你是贤圣,所以爱因斯坦也是贤圣。

这点非常难得,没有门户之见,让人能够就事论事,讲求证据的确定性,对结果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比如我自己读的比较多的是维摩诘的出入不二。维摩诘居士其实是和释迦牟尼同一时代的,而且两个人经常辩论,经书上经常出现的释迦牟尼的弟子,如舍利子、须菩提都害怕他,但后来佛教还是把维摩诘的观点放到了“经”的层面,说明他也是佛,他和释迦牟尼一样,都是有智慧的人。

这种包容性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平等,平等生自由,自由生智慧,和西方存在主义的自由其实等同。所以《金刚经》说,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阿含经》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人因为包容而更容易理解。

佛教还有很多深奥的思想,仔细琢磨起来非常有趣,比如对比喻这种手法的运用。佛教的很多思想都很抽象,经书也很难读懂,比如万物空性,什么是 “空”,这个理解起来很复杂;再比如一提因缘和合的“八不中道”,这估计很多人理解不了。

所以佛教就采取了很多形式让大家对佛教思想更容易理解。龙树的《中论》里说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假名”和“中道”都是指佛经会借助一些故事和造一些词汇来讲道理,好让大家明白,所以佛经里的故事都是比喻。佛经里一会儿是喂老鹰,一会儿是几百年前被肢解,一会儿又一群菩萨飞在半空中听讲法,这些是当不得真的,但它背后的道理却是真实的,可以认真对待。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提过类似方法,让企业更容易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只不过,后来为了让信徒产生敬畏,传教者把这些比喻都当成真实发生的故事讲给信众听,才开始有了佛像,这对于佛教的本质而言其实是跑偏了。

另外解读佛经也可以领略佛祖的“传教”技能。《金刚经》说善男信女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福德很多,但如果有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说,福德更多。类似的话在各个佛经中很多,估计当年传教不容易。

佛经,作为这门哲学的经典,阅读它们会让我们从多年形成的行为和观念里面解脱出来,重新领悟当年这些智者所思考的内容。

最后我们可以回归历史看佛学。西方的语言学派和现象学的一些方法,可以用来理解佛教的语言,从中能大致了解它的发展脉络。

佛教从最早讲给贵族听,到后面讲给平民听,再到讲给逃难的人听,里面都是“苦口的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类大白话,比如中国六祖的《坛经》。至于五六祖之争,则快速消灭了神秀的渐修学派,转化为讲求不立文字直指内心的顿悟。虽让人吃惊,但大致能理解当时的群众基础,本质还是在迎合老百姓的需要。

当然因为禅宗是教外别传,而且一味讲求内心顿悟不讲方法,甚至毁坏诸多经典,就是历史学家要扼腕的事了。不过可以理解的是,每一种思想其实都是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

所以总结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佛学就是一种正念的方法,纠正一些虚妄的念头,回归万物的本质,然后顺势而为,这样就会少受苦(生老病死、贪嗔痴等主客观方面),念头通达,人生就会圆满。而佛性,不过就是每个人的道,是个体对规律的理解罢了。

我的理解可能不准确,但在此还是简单讲一下: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遵循因果而生而灭,没有能长期停驻的,这是基本规律。人从出生开始会经历各种苦难,生老病死执着妄念,所以佛教想帮人解脱,解脱的方法就是理解其世界观,知道因果,保持正念,不要被妄念所左右。佛教的整体思想很积极,只是后来转化为宗教,变得有些形式主义了。

成住坏空这四劫,说明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有对的念头就能明白这里面的因果,然后在灭的阶段找到生的机会。许多企业也是这样,成功之时孕育了失败,失败之时还能抓住机会,再扭转乾坤。

佛教的权威书籍就是经书,只有佛的言论才能叫作经,除此之外的只能叫作论或者其他。但由于经书都是佛的弟子写的,是释迦牟尼去世后写成的,难免有揣测和弟子们自己的观点在里面。所以我不是严格的佛教徒,读一读佛经,体会一下其中的思想就满足了。格格不入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潘迪简 介

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1981年生,天蝎座,父母当年曾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属上海和安徽的“混合品种”。在安徽度过16载年少时光,在上海求学工作20年。从事过律师等职业,投资可能是其人生最后一份职业。爱好极其广泛,对自然、人文、社科都有浓厚兴趣,也是个体育运动狂;口味非常驳杂,从贾樟柯、王家卫,到昆汀、罗德里格斯都很欣赏。如果哪天不做投资,可能会去努力当大学教授,或者学习善友教授创办一所学校。

这个题目源于大学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名叫《格格不入》,作者萨义德,是一个耶路撒冷出身的美籍巴勒斯坦人,这本书算是他的一个回忆录。他少年时期在以色列和埃及,后来前往美国读书,在哥伦比亚做教授,这本书回忆了他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生活和美国生活,是一个关于背井离乡和流离漂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我的父亲是上海人,小学毕业在上海待了几年就被下放到安徽农村了;我的母亲是安徽出生长大的,所以我就是比较典型的知青子女。

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是安徽淮南的一个国有企业里,就是那种以前企业办社会的典型,大院里所有职工都很熟悉,电影院、医院、学校、邮局什么都有,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的家长之间都很熟悉。

在安徽我一直待到16岁初中毕业,这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每周末到外公外婆家,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做饭、吃饭,我则负责带弟弟妹妹玩耍。外公是老红军,比较传统,每天话很少,喜欢看报纸了解时事新闻、看革命电视剧。

初中毕业,我想回上海读高中,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于是我来到复旦附中,这是一所住宿制学校。这里高手如云,感觉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也把在淮南学校学了3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荒废了,再也没捡起来)。

后来又读了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至今。我记得很清楚,香港回归不久,即1997年8月18日我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到现在已有20年。

其实初中毕业是个很奇特的年龄阶段,既不像小学生还什么都不太懂,又不像大学生已经相对成熟,即便我今日回顾起来,自己也有萨义德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既不像上海人,也不完全像安徽人,既不像南方人,也不完全像北方人。

上海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跟整个中国可以说格格不入。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包括北京、深圳,都能感受到比较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市井文化,而且多多少少都有共通之处;但上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相对来说更像西方,甚至我发现很多上海人都分不清中国一些很有名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我记得《东京爱情故事》里面,有一集是永尾完治和赤名莉香从东京去了乡下的老家,当时感觉那些身在繁华都市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安静古朴的家乡。对于今天很多在中国一线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来说,身后也都还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乡土中国的。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开始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问题。看了很多书,从西方的经典哲学、政治哲学、法理学、历史学,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和哲学,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那一批大师们写的书和他们对当时中国的思考,对我的触动很大。那是第一批感觉到中国“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对西方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的了解,都比现在很多所谓的学者要深刻得多。

后来我发现,我的所谓“格格不入”,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格格不入”。1975年到1985出生的人差不多可以归为一代人,生长环境类似,共同语言很多,

既不像上一代人那么传统,也没有下一代人那么洒脱。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思想解放,一方面这代人已经是长在新思想下,受到各种市场文化的洗礼和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彻底市场化,还有理想主义的那一面。

再进一步,这一代人的“格格不入”,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在世界的“格格不入”。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时间刚刚接近100年,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还在继续,远没有完成。

甘阳曾经提过一个说法叫“通三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有三个传统,一个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个是五四引进的西方文化,还有一个是中国的革命文化,要把这三者打通形成新的文化,但这实现起来很难。

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纯出于个人兴趣和成长经历引导,我相信更加自由和追求自我的一代人本身就能形成更好的社会,对自己来说这些思考的意义在于“修身、齐家”,这就足矣。长江后浪推前浪——光芒四射的新一代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邱浩简 介

莲花资本创始合伙人,1972年出生,本科毕业后再也没上过学,直到加入混沌创投营。做过大客户销售、管理咨询,也做过互联网创业,做投资混过晨兴和创新工场,现在做自己的莲花资本,基本上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曾经兴趣广泛,写过时评,办过画展,搞过球队,开过德扑局,典型的丰富而“肤浅”的人。四十大惑,主动以及被迫开始做减法,工作、阅读、锻炼,希望简单稳定,但总不免复杂浮夸。

不少人应该听过《一人我饮酒醉》这首歌,演唱者是MC高迪,1994年的小伙,也是这首歌曲的作者,这首歌在快手以及YY等直播平台被大量翻唱。他的媳妇大美,18岁给他生了个孩子,MC高迪特地给他媳妇写了一首歌叫作《黑暗萝莉》,并把媳妇的名字写进了歌里。“马喜嘉你可听闻,为你我愿锁心门,就算他日赴奈何,也要携手见孟婆……”如此直接而公开的情感表达,挺有意思。这放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根本不能想象。

另一位年轻人是我最近在抖音里发现的,一个名叫“Teresa”的台湾小姑娘,20岁左右,是摄影工作室的小平模,短发、整容脸、平胸,但整个人的气质却非常吸引人,有很好的节奏感,酷酷的样子更是俘虏了一批粉丝。

还有一位我很欣赏的新生代是去年韩国的一个Rap(说唱)选秀节目Show Me The Money第五季的冠军 BewhY,他出生于1993年,虽然年纪轻轻,但却是在Eminem之后最让我崇拜的说唱歌手。

BewhY的音乐水平远超韩国其他的说唱歌手。长得很普通,但上了台以后魅力四射。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歌词里面没有一个脏字,常常表达的是对自己和上帝的确信与反思,以及对金钱名气的淡泊。跟韩国一般的rapper(说唱艺人)比,节奏和歌词的格局不止大了一点点,人性、社会、宗教、情感甚至对宇宙的思考统统都能在BewhY的歌里找到,气度和魄力真的不一样。而BewhY在整个中学时代基本上只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拉单杠,另一件是写歌词。

说完了能力超群的新一代,下面来讲讲我们这些老一代。“50后”是比较悲剧的一代,“60后”相比起来就比较幸运,赶上了好时代。现在的大佬基本上都是这个年代的。这代人特别讲求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实主要想的还是“治国、平天下”,对“修身、齐家”并不太上心。究其原因,当然还是因为这代人小时候的物质匮乏,又在年轻力壮、敢于挑战和冒险的时候赶上了改革开放,所谓“治国、平天下”更多地幻化为各种妄念、贪欲。“70后”都希望成就些什么,每每听到“80后”讲“高兴就好”时,总是非常羡慕,但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做不到,依旧是满满的妄念,离匠人精神差距甚远。“70后”讲民主,但相信有一个正确的真理在那里。“70后”的民主是找到那个“正确”,这个想法和民主实在是南辕北辙,所以“70后”是比较拧巴的一代。“80后”是第一代有自我独立意识的一群人,他们从出生到成年经历了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上一代人来说更加富足,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发展变革带来的新事物、新思想,并且接受到较好的素质教育,只是“80后”还是会有一些匮乏感,同时长大后所面临的社会压力、生存压力也是最为严峻的。“90后”的群体是真正意义上富足地成长起来的一代,有段时间他们被称为“脑残”。但仔细想想所谓“脑残”不就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一些在旁人看来不合理且不靠谱的事情中去吗?可以奋不顾身,是有安全感,对“不靠谱”事情的投入则是源于热爱和自我表达。

看看去年的傅园慧,可以想想我们这代人和他们的差距。他们敢于且乐于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一些自己认可的事情,结果是什么不重要,努力过、执着过、热爱过就够了,“成功”“失败”不过是老掉牙的评判标准。

放弃对结果的执着,心像天空一样开阔,而行为却细密认真,只管低头浇灌,让成就的花朵自然开放。想到这儿不由自主地念叨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如何前行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陶冶简 介

凯旋创投合伙人。长在天府之国成都,遇到美食丧失所有原则与底线。人生三大乐事:快乐、健康、美食。斯坦福博士毕业后机缘巧合地进入创投圈,坚守价值投资和中长期技术革新为导向。愿意快乐地和有理想、有原则、有激情的企业家一起合作,投资一些大的项目。

平时很少读书,从上学起就这样,这次少有的热血沸腾读了《未来简史》,觉得有些不错的观点,摘抄一些笔记心得分享出来。算是提前做些机器人的事情,以适应以后的角色。《未来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继2014年《人类简史》爆款后又一力作。赫拉利,1976年出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充分发挥了他扎实的世界史、宏观历史基础以及在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众多领域的博学。大跨度的知识贯通和深层思考让这本书成为少有的精品读物。一个文科生能如此深入浅出涉猎广泛,还能保证观点的透彻,实在少见。

很欣赏他作为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的学者,主动提出的几个基础性颠覆理论:一是人的独特性(情绪、意识);

二是宗教的客观地位,社会意识形态各自的客观地位和兴衰缘由;

三是人的未来地位及去留。

首先介绍一下基本假设:人类通过两次革命,已经成为自然界主宰(动物除了观赏娱乐的,其他都成了家禽,同时基本消除了瘟疫等自然威胁),我们将在21世纪左右完成“智人”的进步历程,开启下一阶段的旅程。而下一阶段将是前所未有,也许是最未知、最不为自己所控的阶段。

关于人类自身,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幸福感实际上是大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算法之一),无论外界的刺激如何提高,这种化学反应带给人类的体验是有天花板的,而且很早就已经接近上限。所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富,幸福感并没有提高多少。吃冰激凌很愉悦,找到真爱也令人愉悦,但是吃很多冰激凌所得到的愉悦既不能线性地无休止地增加,也不能等同于找到真爱。幸福感的核心是你的收获和期望的差值,而不是收获的绝对值。

所以,我们要向内心寻求幸福。改变认知模型、降低期望值都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但矛盾的是,这样降低期望值或者延缓幸福感又会拖累社会进步。

对于第一点“人的独特性”,我们生物体是某种算法的集合体。生物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最终,能够传承到今天的生物,都是算法比较优秀且能够适应环境的。而人类每时每刻的选择,都是某种算法唯一决定的,该吃什么、穿什么、爱什么、投什么……都是生物信号处理算法的结果。

99%的人类决策是由进化而成的“直觉算法”主导的,而且受底层欲望驱使,所谓的理智大脑只不过是为直觉算法的结论寻找一个逻辑上靠谱的因果关系,只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并不主导决策。

一见钟情的本质就是生物算法,所以你不能预测会对谁一见钟情;甚至当你遇到一见钟情的人后,你会发现他/她跟你的很多爱情观并不完全吻合。当你跟一个恋人走到了尽头而分手以后,回看当初,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鬼迷心窍爱上他/她。这里鬼迷心窍的“鬼”就是“算法”。

人类的决策算法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具有更强大的“自我升级能力”,这个自我升级就像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深度学习”一样,人类通过读书、思考、实践这个循环来不断训练并提高自己的决策算法,然后让自己在物种繁衍过程中获得更多优势。这个提高决策算法的过程就是反复认知升级、反复认知迭代的过程。

第二点关于宗教和科学,作者讲得很精彩。科学让我们相信,根本没有上帝,但信仰上帝能够激励我们去做成某些事情,这就是宗教给予社会组织的力量(比如,你抱着电脑,拿着手机去一个非洲部落,并不能保证你就能当上首领)。

宗教不等于迷信,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相信的事称为迷信。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理;只有别人相信的,才是迷信。在科技欠缺的中世纪,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了政治、道德和美学的权威来源,无法判断正误、好坏、美丑。所以当时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认为,如果没有宗教,所有的法律和秩序都会消失。而今天,对全球法律和秩序造成最大威胁的恰恰是那些继续相信唯一真神的人。

人文主义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现代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了信心,而是对人类更有信心了。过去人们需要宗教来帮助自己判断善恶、正误、美丑,宗教曾经让我们相信只有神可以定义道德标准。而现在,人文主义的口号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快乐的事。” 换句话说,有神论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科学的发达导致的无神论又将有神论进化到了人文主义的阶段,即人类自己。

推动社会变革的,从来都不是我们对真实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而这里的宗教,也不是一成不变,最终也是人文主义的阶段。

最后一个颠覆的观点,智人到神人。上一次社会革命,人类升级,我们弱化了嗅觉、视觉、听觉甚至注意力等能力,提升了智力;这次认知升级的过程,也有可能会继续弱化很多能力,改造心智的过程中,升级其中一部分,降级其中的另一部分。

常识告诉我们,羊群里最聪明的羊往往会惹麻烦,所以农业革命的一点就是降低动物的心理能力。科技人文主义推动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可能对人类造成类似的效果,会让社会大机器里面的“人类小齿轮”沟通和处理数据的效率更高,但几乎不去注意其他事情,不会做梦,不会畅想,不会怀疑……

我们从几万年前的类人猿升级到现在,未来可能向着蚂蚁去进化。个体价值不再重要,集体活动才更有价值。听起来很可怕,但最可怕的是进化与否人类掌控不了。社会升级是循序渐进的,我们感觉不到这种身体机能在进化中的退化。社会进步过程几乎一直伴随着人类个体能力的弱化,未来也一样,强化整体,弱化个体。

还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信息集中处理的政治算法系统,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商品定价、统一规划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切;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分布式信息处理的算法系统。资本主义所以赢得了冷战,是因为分布式数据处理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符合时代需求。

政治科学家开始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对立机制。而这种政治算法系统正在失去对数据的控制,科技发展太快,政治系统升级太慢,权力出现了真空。即便是互联网兴起之后的若干年,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个科技成果对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已经大到失控的地步,他们开始通过各项政策法规监控和管理数据,但依然于事无补。本质上,这是现有政治体系数据处理能力的欠缺。

这次智人到神人的“进化”将是个别的、高度选择性的。99%的智人将成为“废人”(但并不是不幸福),其他1%甚至更少的超人精英将带领机器人继续前进(虚构世界故事将主宰人类进步)。

书中还有两个小观点,我印象深刻,在此做一分享。

其一,人类有三重世界:山川、河流等客观实体,恐惧、喜悦等主观体验和国家、公司、神等虚构故事。人类进步让虚拟故事越来越强大。人类合作的力量就是依赖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太扭曲事实则力量削弱;太现实则追随者不会多。货币、考试分数也是一种虚构概念。

虚构故事让世界运转起来。但是虚构故事只是工具,不应该成为目标和标准。我们一旦忘了这些都是虚构的,就会与现实渐行渐远。以后的虚构故事会越来越强大,因此区分虚构与真实愈发重要。这个观点非常有深意。

其二,预测与知识。预测的重点不是预言,而是讨论现有的选择。复杂系统的预测会因为人类反应而改变。预测越准确,引起的反应越多,结果就越难预测。所以知道得越多能预测的反而越少。历史知识的悖论是,如果知识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其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了解越深,历史轨迹改变越快,知识过时也就越快(有点崩溃但又很有道理的结论)。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引发的革命文丨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 伍经纬简 介

松禾资本合伙人, 出生在四川,清华大学毕业后,遍历过上市公司、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游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并购、VC、PE投资经历,不断实践非连续性,主要关注科技和文化领域。 今年三月在剑桥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史蒂芬霍金基金会主席和剑桥大学研究员Ilyas Khan。Ilyas 介绍了他创办的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公司,科普了一下什么是量子计算机。这是一个早期的前沿领域,也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新科学。

在开始量子计算革命之前,我们先聊聊剑桥。剑桥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卡姆河流过,也称它为“剑河”。虽然康河泛舟我并没体会太多《再别康桥》中的意境,但是却处处感受着剑桥的霸气校训——A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启蒙之所,智慧之源)。

不需要太多的赘述,几个名字就能感受到剑桥的厚重与骄傲:牛顿、达尔文、史蒂芬·霍金、艾伦·图灵等,每一个名字都会被历史铭记。当然还有在中国颇有影响的著名校友徐志摩、金庸等,无一不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剑桥引领了近代科学革命,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这里诞生了97位诺贝尔奖得主,是世界上诞生诺奖得主最多的高等学府。而一个反抗权威的幽默往事则让剑桥的形象顿时变得无比亲切、鲜活起来。

照片上的权杖是个木头棍子。人物是建立三一学院的国王亨利八世。但国王雕像刚一竣工,就遭到学生们的集体反对。为了表示抗议,有的学生偷偷爬到雕像上,把国王手中的权杖拿走了。为了雕像的完整,学院迫不得已又做了一个新的权杖,但又被学生摘了下来。如此较量了三个回合,直到某学生将一个椅子腿代替权杖放在了国王的手中,校方才终于放弃,认为这些学生虽然放肆,但不失可爱,某种意义上还体现了反抗权威的独立精神,便不再干涉。就这样,三一学院的奠基人、威风凛凛的亨利八世便以这种令人捧腹的姿势,一直站到了今天。

回到最前沿的量子计算机领域,我只是非专业选手的粗浅认识,在此仅为读者抛砖引玉。

量子革命一直推动计算行业的革命。第一次量子革命产生了今天的计算机。1930年,量子力学带来了晶体管的发明,随后出现了比特和计算机;1965年发现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像是技术领域复利的力量;而预计2020年前后摩尔定律将达到极限,失效的原因也是量子力学。

第二次量子革命将是量子计算机。相对于传统计算机,可以看成小米加步枪和原子弹的区别,关键在于大指数级计算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4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的并行运算能力将超过目前地球上全部计算机的总和。

传统计算机的计算单元是0和1的比特;而量子计算单元变成了量子比特(Qubit)。正如“薛定谔的猫”,量子比特是两个逻辑态0和1的相干叠加态,换句话说,它可以同时存储0和1。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n个量子比特的存储器理论上可以同时存储2^n个数,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存储器的容量都是指数级上升的,一个250量子比特的存储器(由250个原子构成)可能存储的数达2^250,比现有已知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数目还要多。相比较而言,MIT研究指出目前每年产生的信息量是2^60字节。

由于算法操作可以针对存储器中的全部数据进行,因此量子计算机在一次运算中可以同时对2^n个输入数进行数学运算,相当于传统计算机重复实施2^n次运算,或者2^n个不同处理器实行并行操作。举个例子,在很多座山峰的地方要找到最高峰,和传统算法计算量随着山峰多少呈指数级复杂度上升不同,量子计算机同时遍历这些山峰,最少只需要算一次。

那么量子计算的作用是什么呢?

量子计算将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如上面提到的量子存储。量子计算机也能推动安全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前进。目前金融、安全等部门主流的加密算法之一是RSA,暴力破解RSA算法核心是将大数(比如3位整数为100~999的数字)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这和找最高山峰的问题类似。最近的一次破解记录是2009年,Lenstra 和 Montgomery花了4个月时间破解了 RSA-768 位。而增加位数,所需要的传统计算时间将呈指数级上升。按照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性能破解 RSA-2014 需要数十年量级的时间。而量子计算机采用 Shor算法的计算所需时间,远远用不到1秒钟。

这和量子比特并行计算能力有关。量子计算机像是未来的网络核武器,如果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设备,将对传统计算机及构架在此之上的军事、政府、通信、金融、互联网形成摧毁式打击。更可怕的是,这些打击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2013年 Google 和 NASA 共建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Google 认为该研究或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突破。到时候是否会出现强人工智能呢?我们拭目以待。

量子计算机拥有逆天能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一下。但量子计算机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呢?

关于量子计算机现在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条件太苛刻且制造能力不成熟:要让量子计算机工作,需要放在比绝对零度高零点零几度的超低温下,并且工作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一旦量子态坍塌就没有用了。二是量子计算机只能解决特定优化问题。要想搞清楚量子计算还需要花很长时间。

不过IBM、微软、谷歌开始提供模拟量子计算云服务。2017年 IBM 开通了IBM Q —— 一种基于量子计算机的云服务,让外界试用5量子位计算机。IBM 量子计算部门 CTO 克劳德称,如果量子位超过30,笔记本电脑就无法模拟了。未来几年,IBM Q 量子计算机会扩大到50量子位。只有当企业在运营中使用量子计算,业务才会真正取得突破,量子位达到1000左右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让量子位达到100万,这是一个大门槛,此时量子计算机才可以克服出错问题,但这可能还要十几年才能解决。国内,目前阿里的 NASA 计划中量子计算是一个重要课题。

库兹韦尔《人工智能的未来》指出,进化有一个隐藏的秘密,生物进化是指数级增长模式,已经有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科技的进化也符合这一模式。库兹韦尔发现科技的进步符合进化论,科技的进步和累积建立在之前科技进步和累积之上,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进化,从量变到质变,且看不到科技进化指数级增长的终结,摩尔定律也只是其中一个,从计算上看已经是第五次范式转换,以后将出现更多的范式转换。

这暗示了即使量子计算最终是死路一条,也将有其他的计算范式继续指数级增长曲线。如生命般孕育和绽放——我对西方美术史之管见文丨混沌创投营秘书长 白文涛简 介

分享投资创始合伙人,A型血,水瓶座。查过基因,说有社交障碍和阅读障碍,但好在对学习没有太大影响。北京大学国政系毕业后开始创业,先北京后深圳,2007年卖掉公司后创立分享投资,由创业者转身为投资人。主要爱好是工作,工作性质就是帮助别人成功,包括但不限于创业者和公司小伙伴。另外两个爱好就是喜欢旅行和油画。

如果带女朋友出国,最省钱的办法是带她去逛美术馆,花个十几美元的门票钱能转一天,运气好时还能碰上免费日不花钱。这个省钱套路绝对管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