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第七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1:20:48

点击下载

作者:贺定修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第七辑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第七辑试读:

·学院蓬勃发展剪影·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三正集团共办的“三正酒店管理学院”正式启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联通东莞市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2013届高校(东莞)毕业生第二场供需见面会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东莞首个政校行企职教联盟东莞市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青少年实践基地“中国电信网络服务部”正式揭牌运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让美丽的东职更智慧——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建设简介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累计投入5 80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拥有15 000个信息点、万兆主干校园网、无线基本覆盖、动态基础架构和统一资源池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其中,数据中心拥有小型机3台,刀片及机架式服务器60台,存储容量180T。平台建设方面,现已完成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共享数据中心三大基础服务平台建设。系统建设方面,现已完成校园卡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学生综合服务系统、校园广播与流媒体系统以及数字化教学平台、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应用系统建设。这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师生提供了数字化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建设一流职业院校,提供了有效支撑与服务。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智慧校园行动计划”,旨在全力打造感知、协同、节能、环保和平安的校园,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有效的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让美丽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更加智慧。数字校园框架结构数据中心机房统一信息展现、单点登录万兆主干校园网络校园卡系统电子校务提高办事效率

电话:0769-23306078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大学路3号

传真:0769-23306111

邮编:523808

网址:http://www.dgpt.edu.cn

人才培养

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的实践探索

贺定修 刘瑞平(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 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有利于学生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改革课程体系,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模拟职业岗位搭建学生能力成长平台,开展职业技术鉴定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职场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高职 职场能力 培养 途径

职场是什么?职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是我们职业院校的每一位老师所要研究的课题,因为我们想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出色的“职场能人”;这同样也是许许多多即将进入职场或已经初涉职场却屡受挫折的人们共同面临的困惑,因为大家都想成为“职场能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提出了“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这四者形成教育目标的整体,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这一基本理念的统率之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场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职场能力的内涵

职场能力与职业能力这两个概念有没有不同,需不需要加以区分?目前,国内行业企业界及职教界将两者混为一谈,时而职业能力,时而职场能力,莫衷一是。但仔细考量比较,两者的含义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一)职业与职场

先看看职业与职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职业,按《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释义,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一般来说,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

职场一词,在词典中没有基本释义。根据其广泛的使用,我们可以作狭义与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职场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即工作的场所;广义的职场则指与工作相关的环境、场所、人和事,还包括与工作、职业相关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生存法则等。我们关于职场能力的讨论,便是建立在广义的职场含义基础之上的。(二)职业能力与职场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只作了意义上的解释,而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这种区分比较笼统,行业通用能力和这八种核心能力之间有交叉,很难作明确的界定。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基本是指职业技能,是人与事的关系,牵涉面比较窄。职业核心能力虽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但与职场所要关注的环境、场所、人和事、社会生活活动、人际关系等相比,其关注面明显狭窄很多。

职场能力是什么?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上,谷歌和微软全球前副总裁李开复预言,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不会出现类似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公司,“至少五十年到一百年不会这样,中国想要这样做的话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李开复的话一针见血。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因而很难培养出像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盖尔·布林(Sergey Brin)这样的人才。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闪耀着惊人智慧的创新能力、天衣无缝的团队合作能力、八面玲珑的沟通能力、巧夺天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智力情感都得到娴熟驾驭的自我管理能力、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就是一个人特别是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的必备能力,我们将其统称为职场能力。

应该说,与职业能力相比较,职场能力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职场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事、情、境交融汇集,要进入职场、了解职场、适应职场、成就职场,仅仅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职场能力的范围很广,难以一一界定,但除了职业能力的内容之外,还要关注职场生存法则,关注如何才能在职场中生存得更好,这是关系到高职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命题。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品行力、思考力、扩展力、沟通力、适应力、相处力、承受力、控制力、调整力、文化力、引导力、创新力、规划力等职场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职场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成功走向工作岗位至关重要。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并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能力。二、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的重要意义(一)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用人单位看重什么,是职业人才就业竞争的关键。现代社会日渐回归能力本位,现实社会中在职场上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具备较强职场能力的人。让就业者具有职场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职场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职学生从业的出路和前景,也决定着职业教育能否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要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相关的实习实训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这样才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三)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

加强对高职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并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求,更加客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分配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四)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应在技能培养和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并重。对学生进行职场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培养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培养高职学生职场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职场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突出职业岗位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专业技能教学的事,公共基础课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把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涉及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教学队伍与实践条件的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估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东莞经济发展的实际,打造“工科为主”专业建设特色,建设省级、院级教学团队,形成“三级立体”课程建设特色,培养适应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人才。学院各系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法,开展了多项教育教学改革。物流工程系选定“仓储与配送实务”实训课程进行实验,将正常的实训教学与学生技能竞赛结合起来,采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统筹安排2011级物流1、2班和2011级报关1、2班的实训教学,采取分组练习、分组竞争的形式,在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下进行竞赛式的实训,以达到改革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计算机工程系根据东莞人才需要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覆盖面从广度覆盖转向精度覆盖,并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管理科学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学结合,创建了“大学生超市”,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使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连获佳绩;公共教学部对国内多所高职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公共基础课调整方案——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情操的培养,注重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应用外语系重视学生的技能大赛,成功组织和主办了四届英语口语大赛和三届英文写作大赛,通过比赛选出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为学生展示自我和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收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

建立科学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场能力的关键,也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保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将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展潜能

职业化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不少职业院校普遍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转岗与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究其原因,在于单方面重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往往只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中职学校广泛开展了“三二分段”和五年制连贯培养,如何协调中高职发展,搞好中高职衔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由中职到高职,是层次上的跨越,仅仅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是难以顺利完成学生身份转变的。因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东莞中职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高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和五年制连贯培养的学生中,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其具体做法如下:(1)开发职业素养课程。在自主招生一年级开设了“成长的翅膀”、“沟通的艺术”、“时间管理”、“形象与礼仪”和“团队合作”五门课程;在自主招生二年级开设“职业规划”、“成功面试”、“如何销售自己”、“服务意识”、“问题伴我成长”和“团队合作”六门课程。(2)确定课程开设方式。职业素养每周2个课时,每门课程授课时间总计为4~6个课时。授课时间及上课班级固定,任课老师轮换。

学生对于职业素养课程的游戏、活动、视频等授课形式比较感兴趣,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教师也力求在学生刚刚步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时,就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促使学生逐渐转变观念,慢慢学会用职业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三)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把职场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战略引擎,谁攀上了校企合作的制高点,谁就可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推进学院各专业系部与东莞各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2010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 2011年又成立了“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联系了东莞及泛珠三角地区的4 000多家企业,与超过25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20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关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与企业共合作建立了4家校企合作培训机构,分别是:与东莞佳居乐橱柜有限公司共建的“佳居乐培训学院”;与东莞市虎门国际服装机械城共建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虎门培训学院”;与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建的“东莞市台商协会人才培训学院”;与东莞市永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共建的“台湾永明联合培训学院”。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正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各种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与东莞市拓荒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识,在学院建立校内生产线项目;与广州市高铁计量检测维修有限公司探讨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计划由企业投入1 500万元资金购买设备,学院教师与其共同研发检测技术,并在3年内把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拥有6家五星级酒店的广东三正集团合办酒店管理学院,由企业申请200亩用地,采取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设定教学计划的合作模式,培养具有先进酒店管理理念、掌握丰富酒店服务知识的人才队伍。

除此之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系与东莞集思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印刷工程系与东莞市铭丰包装品制造有限公司、东莞新洲印刷有限公司,管理科学系(市场营销方向)与阳光保险集团,服装设计专业与东莞市服装行业协会,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加工专业)与东莞市五金模具行业协会、惠州市精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正在探讨深入合作事宜。(四)模拟职业岗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学生能力成长的平台

实习实训教学是职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则是让学生巩固理论、掌握技能和提高职场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场所。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扩大、深化合作领域,构建校企互动共育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先后与东莞市松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香港HSP高速模型有限公司等,共建实训基地。

为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并为其就业、创业提供真实的市场环境,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管理科学系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联合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东莞)商业零售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超市”。该超市占地300平方米,于2011年6月17日正式营业。为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运作流程,“大学生超市”的工作岗位如店长、财务人员、采购人员以及收银员等都由管理科学系的在校学生担任。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扶持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香港HSP高速模型有限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东莞市分公司建立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基地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协助管理,学院则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由学生自主经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全方位提升职场能力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校除了重视知识和能力培养外,更应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应受所学专业的限制,而应能尽快适应所处环境、位置对知识的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者的共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走企业文化的特色之路,把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奋斗精神、职业素养等纳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企业文化与工作岗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经费支持和硬件建设上投入比较大,并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与东莞佳居乐橱柜有限公司、东莞市虎门国际服装机械城、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和东莞市永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四家知名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培训机构,便是对接企业文化的范例。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可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学院,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场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用人单位的意见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得与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办学时间短(目前还只有一届毕业生),但其非常重视东莞企业界对学院毕业生的评价,并及时将企业的反馈意见加以汇总、分析。用人单位作为检视高校办学和毕业生学习成效的主体,其反馈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校形象,而且还影响到学校日后的毕业生在职场的形象和发展空间。因此,通过掌握用人单位对学院办学质量和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认可程度,可以加深了解企业对学院毕业生优缺点的看法,并借此了解自身之不足,提升学院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改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在受访的用人单位中,有接近90%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满意”以上的评价,这说明其教学工作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学生经过三年高职阶段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职场能力,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但在专业技能层面上,用人单位认为其毕业生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专业知识面狭窄”和“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社交礼仪、职场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软能力”显得苍白,对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不利,这也反映出学生在职场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学院及时调整、改进教学与实习策略,及时弥补以上之不足。(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扎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开发的重要手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双证书”或“多证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明确技术型人才首先要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力度,制定了校内各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考证计划。2011年,组织在校生参加省、市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人数为3 878人,其中,2 254人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52人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604人参加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464人参加电子类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鉴定;232人参加机械类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鉴定;开展中级数控铣工技能鉴定3期,鉴定人数为125人;开展初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2期,鉴定人数为147人。2012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共组织在校生参加省、市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考试3 200余人,其中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证1 655人,中高级数控铣工鉴定379人,维修电工118人,动画绘图员36人,中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408人,计算机高新技术类鉴定545人,模具工99人。

2011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申报工作,建立了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模具东莞点,承担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X6-05-02-03)、模具工、电切削工(6-04-03-01)4个机械特有工种的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目前,鉴定站已对101人进行了中级模具工鉴定。2012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工作,规范了鉴定程序,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了考评员和管理员队伍。(七)突出职场能力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学生进行全程职场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因此,需要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师队伍以适应育人之需要。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实践锻炼,是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最直接的方式,途径一是教师直接到现场实习提高;途径二是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途径三是通过校内已有的“双师素质”教师的传帮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师资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了“教师成长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加强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毕业来校的教师,在安排参加教育理论培训的同时,积极加强课堂教学培训,尽快提高其教学水平;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历教育等国家和地方的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教育,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的比例;选拔教师到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规划和开展持续的校内培训,特别为不同专业教师提供相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从而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确保各个专业的定位准确。

另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完善了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公开选拔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校园不是书斋,也不是象牙塔,而是市场,是企业,是社会。高职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职场能力,才有可能在进入职场和社会时有所熟悉、有所感悟,并成就自己的事业,达成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桃源,朱晓蓉.职场沟通与交流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克林,吕卫华,杜立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4] 缪向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作用的有效发挥[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

On Training Occupational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He Dingxiu Liu Ruiping(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Occupational abilities are important standards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he occupational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elps to shorten the time of transition from a college student to a professional person and forms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lo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occupational abilities, such as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carrying out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providing simulated professional jobs for enhancing their abilities, promoting occupational authenti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faculty tea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 occup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approach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曹文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 本文阐述了“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以技能竞赛为载体,详细论述了“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技能竞赛 计算机应用 以赛促学 人才培养一、引言

200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指出,通过举办职业院校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发展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1]设计与创新。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申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并且在大力发展[2]职业教育的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教育部在历年来职业教育的重要文件、文献里都提到过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近年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等项目;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联合组织的“蓝桥杯”竞赛;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举办的“软件杯”、“多迪杯”和“粤嵌杯”大赛等,且部分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获奖学生就业时绝大部分都可以找到较好的工作单位,且在同等条件下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因此,如何加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寻求和开拓一种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迫在眉睫。二、“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目的和意义“以赛促学”能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学会技能;“赛教结合”能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互动、以赛促训联动、为企业行为驱动的[3][4]“三动”技能培养教学体系。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各项目选拔赛甚至决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重视参加技能大赛,渴望获奖,把参加技能大赛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为此,平时被动学习的学生也会变得主动学习。

技能大赛强调实用性,为了配合各个比赛项目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或备赛指导中引入企业的实际解决方案,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例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赛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和实际的工程应用环境,实现网络设备、无线设备、安全设备和语音通讯的连接,并根据实际的工程业务需要,对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并进行调试。这有利于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训、[5][6]以赛促学”的理念。三、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竞赛赛项

全国技能大赛的参赛对象之前都是针对中职学生,从2008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始,高职这个具有重要创新能力的团体才参与进来。参赛形式是各参赛项目事先在各省开展选拔赛,然后推荐1~2名获奖选手参加全国的总决赛。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相关参赛项目逐年丰富,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通知,2012—2015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可参加的拟设参赛项目如表1所示,以后还将逐步增加“LTE组网与维护”、“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APPS)开发”等赛项。表1 2012—2015年计算机专业类参赛项目四、“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一)制订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近年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逐渐树立了“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观,把技能竞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把技能规范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各方向的工作岗位技能需求,同时参照表1所示的技能竞赛项目,近年来,我们在制订各方向的培养方案时,陆续增开了“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为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作好了铺垫。(二)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与竞赛脱节,教学是教学,竞赛是竞赛。而“以赛促学、赛教结合”,就是把教学内容与竞赛要求结合起来,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选取一些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企业实际应用项目,融入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依托专业课程引入技能联赛

省内技能大赛选拔赛参赛人数基本上限制在两个队伍3~6人,前两名的队伍才有资格参加全国决赛,起不到锻炼全部学生的效果。而在“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专业课程的结业考试中引入技能联赛成绩,把赛事贯穿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内选拔赛乃至全国决赛。这样的选拔体系,既能起到锻炼全部学生的效果,又能为后续的比赛积聚力量,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为例进行说明,在选拔赛举办的前一学期,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各方向的8个班级中同步开设了“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课程,同时把竞赛内容提炼后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样题,我们提炼了“某集团公司网络组建”、“网络服务器配置”、“网络故障分析与排查”等6个实训任务并融入到课程的实验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完成每一个实训任务并由教师给出成绩。由此,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技能竞赛锻炼,最后根据技能联赛的成绩选拔出参加省内选拔赛的优秀学生。(四)备战省内选拔赛

省内选拔赛基本上每年举办一次,虽然每次大赛的内容和日程都会有变化,但在跟踪企业最新应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有关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每年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上基本就报一个参赛队伍,由3名学生组成,大概备战一个半月,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先收集有关竞赛的最新文件及历年竞赛试题等信息;指导教师吃透相关文件精神,对历年竞赛试题进行解读,把握所有的知识点;指导教师对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性教学,使参赛学生快速熟练掌握;提供开放实验室对参赛学生进行强化指导与实践操作;在竞赛后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积累经验,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图1 省内选拔赛备战实施步骤(五)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从通用型转向专用型、从一般型转向专门的架构和重构型。为建立一支“赛教结合”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创新措施:一方面,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安排了两位教师进入企业工作半年,更新技能技术知识,熟练实践操作;聘请知名企业技术人员来学院与年青教师讲学、交流等。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与科研项目中,一起研究技能教学改革创新,激励教师根据新的教学内容编写讲义、教材等。五、结束语

实施“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各种大赛中的成绩,加强教师、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和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缩短就业适应期,真正达到“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目的。“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入围参加全国总决赛一项。我们应以此为载体和切入点,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引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秀强,程远东.“以赛促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 34~35.

[2] 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40~43.

[4]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7~40.

[5] 张燕莉.关于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实训教学项目开发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 188~189.

[6] 谢志伟.以技能竞赛为载体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电脑,2012(11): 53~55.

Exploration of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Combine Competition with Teaching”Cao Wenliang(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The paper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combine competition with teaching”. I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 with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s as an example. It has grea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new computer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innov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talents training

中高职衔接研究

巩航军 熊长炜(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而是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高职招考政策、学习国外经验等方面进行良好衔接。【关键词】 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 学历嫁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也积极顺应形势,通过调整、合并、改制和升格高职院校等途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国家政策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初中后的分流教育制度,要以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准,职业学校的教育要与职业培训教育齐头并进,从而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在政策方面已经开始积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体制机制。因此,促进和实现中、高职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沟通,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涉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着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

中职和高职间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亟须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根据这一要求,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2012年,全国多个省(市)召开的年度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列为职教改革的重中之重,凸显了省级政府在推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的态度和决心。二、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

毫无疑问,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创新改革的目的和制度设计的初衷看,中高职衔接本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学生(家长)“三方共赢”的改革新政,实行中高职衔接理当是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工作却并未出现预期的“火爆”,而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若即若离“两张皮”。具体表现为“冷热不均”现象明显,即中职“热”、高职“冷”,教师“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等等。

何以如此,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从总体上看,中高职衔接的阻碍因素很多,其中不乏诸如中职免费读书而高职学费偏贵、中职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等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瓶颈则在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内部原因。因此,职业教育亟须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还在于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与就业质量。但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制约,并不具备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丰富经验,有些连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出现与中职学校“倒挂”的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院校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很多人便不愿意白掏这个“冤枉钱”。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不是将读高职视为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反正也读不‘通’、读不到‘顶’,不如不读”。(二)专业设置无法精准对接

眼下,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阻碍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因素。在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现在的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这些专业设置更多地强调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专业与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在具体操作中,各个学校还会突破这一框架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边缘化”,使得中职专业设置时新而完备,与时代更合拍、与市场更吻合。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则始终执行着2004年12月的版本,全部目录共分19大类、78小类、532个专业,如果需要新设或更新专业,会受到比较严格的论证审批限制。显然,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匹配,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口或相近的专业而不能报考,从而被迫放弃升学的选择。(三)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

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呼声日高,但从近几年的试点情况看,高职入学的成绩“门槛”拆除以后,虽然能让一部分成绩较低的学生“顺利”入学,但并不会让更多学生“鱼贯而入”,相反却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高职的声誉和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来”、“不屑来”或“不好意思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想方设法组织各种考试(笔试)或测试(面试),既防止生源质量下降,又维护了学校的声誉和品位。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科学地、有效地组织好考试,让该来的来,不该来的进不来?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重高、难度大,未能体现职教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四)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有待拓宽

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却局限较大,有待拓宽。如在衔接对象上,只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形式的衔接,而没有吸纳有深造需求的中职往届生;在衔接内容上,只限于中等与高等学历的衔接,而没有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差别;在衔接时间上,没能顾及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因素,在讨论并落实具体“衔接”事项的关键时候,学生均不在校,这在客观上也降低了中职学生的参与度;在衔接管理上,也较多地存在“刚性”过高而“柔性”不足的问题,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探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三、中高职衔接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不是我们的理念跟不上,也不是思想需要解放,而是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基于“学历嫁接”的教育层次上的简单衔接,更不仅仅是基于生源因素的应景之举。中职与高职之间要顺畅衔接,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中高职衔接的灵魂。(2)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因为这种衔接是中高职对口合作、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中职优秀毕业生的一种办学方式。(3)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日本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与高中专攻科学校、专门学校、职业大学等多种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相互衔接。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职业教育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制度,保证中高职可以进行顺畅衔接,而其职业资格教育的课程,由国家职业考试委员会和中学教学考试委员会一起协商决定。德国“双元制”实施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在课程方面实行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即中等职业学生既可以利用已学到的技能、知识进行就业,又可以通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再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美国目前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体制机制,制定出一系列统一的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然后采用以应用型为主导的综合性课程,并以此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相应模式。

从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互动的角度来说,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表现为一种供求关系。不可否认,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策略是符合教育科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中等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就学格局的变化。中高职衔接问题的产生便受到这种现实力量的制约,这种现实力量源自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与职业技术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并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产生了变更,即社会需求促使中职从“直接就业”向“就业、升学”的双重功能转变。处理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和升学并充分实现这两种功能,对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来说都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中职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提升和拓展,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端发展空间受限,摆在广大中职学生面前的路只有两条——就业和升学,而希望达到更高目标的中职生已无路可走。因此,笔者建议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独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高职衔接和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2] 何玉兰等.“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6).

[3] 马秋硕等.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4] 刘辉等.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5] 李雪花,张燕燕.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10(5).

[6] 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 汤光伟,秦辉.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8] 黄鑫,金盛.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J].职教论坛,2011(18).

[9] 秦虹.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及给我们的启示[J].现代技能开发,2002(2).

[10] 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11] 郑坚.简析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中高职衔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12]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13] 张金英.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和“通道”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ong Hangjun Xiong Changwei(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are two different stages and leve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nevertheless interdependent and correlat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idesprea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and become a cruci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ore than a diploma upgrading. It requires transformation in the areas of talent training plans,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ies, admissions policies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diploma upgra-din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