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2(把温暖和感动带给你在乎的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5:52:15

点击下载

作者:魏文翼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活需要仪式感2(把温暖和感动带给你在乎的人)

生活需要仪式感2(把温暖和感动带给你在乎的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生活需要仪式感2著者:魏文翼等NO.1 给生活一点仪式感,一切都变得有意义温暖:仪式感让这薄情的世界变得有温度秦臻

经常听到周围的人说,这个世界有点薄情,人心过于冷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仪式感的缺失。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仪式感的维系,不知不觉就会疏远。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都处于急速奔走的状态,一不留神,就错失了那些原本萦绕于身的温暖和美好。因此,对于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和事,我们一定要多花一些时间和诚意,表达自己的爱和重视。

仪式感的功效之一,就是能让我们感知到那些未曾留意的温暖,无论何时何境,都觉得心有所定。

不过,有的人会有疑问,一个小小的仪式,真的有那么大魔力吗,我怎么从没有这种体会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最为亲近的归属家来说起。

家是什么?一个我们随时可以停靠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诉说委屈,可以放纵天性,可以分享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即便它破旧贫寒,也一样能带来温暖。而来自家的温暖,往往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感来实现的。

何炅主持的家风类节目《儿行千里》,有一期就谈到了关于家的仪式感。

何炅问现场的观众:“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你们的家里有没有什么难忘的家庭仪式?”

来自浙江台州的宋星翰,离家2226千米,他说:“在我的老家台州种着一片橘子树,每到橘子成熟的时候,在外工作的叔叔,还有远嫁的小姑,就会跟我爸妈约好一起回老家摘橘子。其实说是摘橘子,主要是回家看望一下老人,晚上在爷爷奶奶的房间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剥橘子聊天。我们把这一天叫橘子节,虽然并没有什么太稀奇的,但是我们一大家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种团聚的温馨。”

何炅说:“所以你们家的节日是有一种独特的香气的,而且以后不管在哪里吃到橘子就会想到家。”

来自北京的王泽都,离家1800千米,她说:“从我记事起,我家就有一个简单的温暖的仪式,那就是每天出门前都要和家里人拥抱一下。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每天都要进行这个仪式,怪不好意思的。’我妈说:‘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拥抱的机会,要让彼此都知道我们非常在乎对方。’我妈还跟我说,有个特定的仪式会让这个时刻和这个人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重要。”

何炅说:“你妈妈说得对,我跟你说,你以后会越来越想念这个拥抱。”

来自河北邯郸的王小宁,离家1207千米,她说:“我们家的特别仪式,是过节一起吃涮羊肉。因为我们全家都觉得坐在一起涮了羊肉,这个节日才算是过了。爸妈经常说,家人围着红彤彤的炉子一坐,什么隔阂、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何炅说:“对,吃火锅涮羊肉,是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所有人都在一个锅里夹东西吃,特别有一家人的味道。”

何炅也分享了自己的关于家庭仪式感的感受:“其实我们家也有小仪式,每次回家再次出门的时候,我妈妈都要送我到电梯口。无论对她还是对我来说,这都是一个仪式。只有牵着妈妈的手走到门口,才觉得这一次的出门,一定会顺利,一定会踏实,所以想到这个仪式,我心里就会觉得特别温暖。”

有独特香气的橘子节的家庭聚会,出门前和家里人的拥抱,和家里人围着炉子涮羊肉,被妈妈牵着手送到门口,正是这些特定的仪式感,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满心的温暖。

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并不是我们的生活里缺少仪式感,而是那些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我们觉得稀松平常,没去留意罢了。

何止是家庭的仪式感能带给我们温暖,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细小的事情,只要赋予它仪式感,我们都会备感温暖。

记得男友刚追我的时候,他就经常营造一些很有仪式感的氛围打动我。

那时我们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有一天,老板让我写一份产品报告,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的创意,心里特别烦闷。

忽然,有人轻轻地拍了下我的肩膀,打断了我的思路,于是我烦躁的情绪瞬间爆发了,也没看是谁,就忍不住喊道:“干什么?没看到我正在认真工作吗?”“不好意思,我只是想请你喝杯咖啡,希望你能提提神,顺利完成工作。”

我回头一看,才知道是他,只见他手中端着一杯咖啡,从我的角度看过去,杯口正好呈现出一个奇妙的心形,很是温馨。“谢谢!”我接过咖啡,顿时觉得心中很暖。我猜,他应该是刻意把这颗心展示给我看的。

一个普通的杯子,转了个角度,杯口就变成了一颗心,这让我觉得很有仪式感。也就是说,用非凡的态度对待生活里那些普通的小事,就能展现出非凡的姿态。赋予一件事温暖的态度,那件事就变得温暖;赋予一件事浪漫的态度,那件事就变得浪漫。

这同时也启发了我的思路,使我很快就完成了那份产品报告。后来,我接受了男友的感情,他确实善用仪式感来温暖我。比如,我想吃苹果,他就把苹果洗干净,然后用不锈钢汤勺挖出心形的苹果肉给我吃。比如,我爱吃小番茄,他就把十几颗小番茄摆成心形放在盘子里,端给我吃。他的这些爱心,让我时刻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

可见,仪式感并不一定是要特别肃穆、隆重,反而多见于那些小而美好的事情中,随时随刻对我们的内心进行洗礼,让我们感到温暖的同时,学会感恩和珍惜。

我承认,这个世界确实是薄情的,它不会因为你贫穷就让你一夜暴富,它不会因为你平凡就让你一夜成名,你想要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但是,我想说,人心绝对不是冷漠的,我们可以用仪式感来维系彼此间的温情,一起拥抱温暖。浪漫:仪式感才是爱情中最好的礼物未末小七

你觉得爱情中的仪式感重要吗?

我之前一直觉得只要两个人相敬相爱,有没有仪式感并不重要。橙子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没有仪式感的爱情就不算爱情,就因为仪式感的问题,她和土豆先生分手了。

这是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我和周围的朋友都认为土豆先生老实正派,对感情执着专一,以后和橙子结婚了,他也一定是个顾家的好男人。

就是这样一个被众人看好的男生,橙子偏偏选择了放弃。

有一次,我和橙子一起去沃尔玛超市购物,走着走着,橙子忽然停下来了,呆呆地看着各种口味的哈根达斯,说:“你知道吗,土豆先生从来没给我买过哈根达斯。”“这能说明什么吗?”我疑惑不解。“你没听过一句广告语吗,爱她就带她吃一次哈根达斯吧。”“他不带你吃,你自己不会买吗?”“你不懂,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可是,你也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和土豆先生分手呀!”“当然不止这一件事了!情人节时,他在外地工作,我对他说工作忙就别来了,结果他就真的没来,甚至连一份节日礼物都没送我。后来我们见面时,他送给我一张银行卡,说让我自己买点喜欢的东西。他把我当什么了,给点钱就打发了吗?你知道吗,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自从和他交往以来,他从来就没像别的男生那样送过我玫瑰花。”“他不是给你钱让你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了吗?”“是的,我要真在乎钱,大可以找一个比他有钱的男生,而且我自己也不差那点钱。我想要的是他对我用心,而不是用钱,这样会让我觉得自己被敷衍。”“可是我男朋友也没送过我花呀,我觉得没什么。”“不是吧,你男朋友竟然也没送过你花,太不可思议了。”“谈恋爱一定要送花吗?”“当然了,送花代表浪漫,更是爱意的表达,每个女孩子都希望收到喜欢的人送的花。如果你们恋爱结婚,携手走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发现你们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连一束玫瑰花都没有,不是很无趣吗?”

我想了想,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其实土豆先生真的很爱橙子,只是他觉得爱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他努力挣钱,然后把钱统统交给橙子。他觉得仪式感这种东西太流于形式,平平淡淡才是真。

而橙子却觉得爱情中必须有一些仪式感,这样才能让两个人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激情与乐趣。她不在乎土豆先生挣了多少钱,只希望他可以为她花点心思。她不要求每天都过得像情人节一样,但至少在某些特定的节日要有一些小小的浪漫。

橙子说:“恋爱时就这么平淡,以后结婚了岂不是更像一潭死水?我想用力地去爱,想和爱的人一起做很多很多浪漫的事,我想给以后的自己更多美好的回忆,可是这些土豆先生他永远不会懂。”

可能女生就是这样吧,对那些仪式感的东西总是格外重视,以至于在男生眼里,觉得这很矫情。

可是,爱情有时候矫情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

过生日的时候,哪怕没有豪华的法式西餐,但有他亲手为你做的饭,还有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也会让你觉得是被爱着的。

情人节的时候,未必一定要有九十九朵玫瑰,一朵就好,一心一意,也可以代表他对你的真心。

求婚时,哪怕没有很大颗的钻戒,但有他单膝跪地含情脉脉地说“嫁给我吧”,也会让你喜极而泣。

结婚时,哪怕没有盛大豪华的排场,但一个简简单单的婚礼,在亲友的见证下正式结为人生伴侣,这个幸福的时刻已足以让你感动到流泪。

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感,生活中的每一天对我们来说就毫无分别,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已。多年以后回忆恋爱时光,没有任何甜蜜的记忆,也没有任何惊喜,那该多么可悲。

生活已经够平淡了,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再不来点仪式感,你们的爱情婚姻得多无趣呀!

而有些场合缺了仪式感,人生从此就多了一个遗憾。

柠檬领结婚证都好几年了,却一直没办婚礼。

以前想着先领证,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回老家补办婚礼,可是柠檬和老公工作都很忙,这件事就一拖再拖。后来柠檬有了宝宝,就和老公商量要不要补办个婚礼,老公说孩子都快出生了,再折腾着办婚礼不是没事找事吗?

柠檬想想觉得也对,补办婚礼要忙里忙外太麻烦了,于是就不再提了。虽然没有办过婚礼,但只要两个人婚姻幸福,也就够了。

有一天,柠檬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

婚礼现场虽然排场不大,但小而美。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在音乐声中缓缓走向新郎,然后彼此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互相坚定真诚地说“我愿意”。他们以后的婚姻会怎样,没有人知道,但至少那一刻,他们是真正幸福的,并且被所有的人祝福着。

柠檬看着看着,眼睛不知不觉就湿润了。

原来她的内心还是像个小女生一样,渴望着有一场属于自己的婚礼,遗憾的是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仪式感不重要,可是有时候,有些事情,缺少了仪式感难免不够完美。

那份缺失的仪式感让我们面对幸福时,少了一份期待与欣喜,让我们的人生始终留有一个缺口。《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定在下午四点来,那么到了三点我就会很高兴。时间越是接近,我就越高兴。等到四点,我会很焦躁,坐立不安;我已经发现了幸福的代价。但如果你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什么?”小王子说。“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得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某个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等,这些特定的日子我们之所以记忆深刻,不正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不同的意义吗?

虽然仪式感不是获取幸福的终极手段,但满怀期待地迎接那些仪式的时候,人真的会更快乐一些。

爱总是需要表现出来,而这些仪式感就是爱的表现形式,是你在这段感情中所投入的时间、心思与爱意。

仪式感就像一颗定心丸,让人们感到在这段感情中自己是被爱着的;仪式感也像是一剂兴奋剂,让彼此在平淡而繁忙的生活中始终对爱情保持激情与乐趣。

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在某些特殊日子就别再对仪式感如此吝啬了。热情:没有炽烈的热情,生活就不值得过青柠

我曾在娱乐节目《欢乐喜剧人》里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在偏僻山村执教二十多年的老师,他的班里只有三个学生,但他每天上课都要点名。有人问,一共三个学生,看一眼就知道谁来谁没来,点名有什么意义?他说,这是一种仪式感。

对于仪式感,每个人的理解也许不一样,但通过这个点名的场景我体会到,仪式感就是对生活充满热情。试想,那位教师能够在山村坚守二十多年,不正是凭借着心中的一股热情吗?

没有热情的人,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儿活力,无法让人感受到温度,更无法打动别人。生活的热情,是永远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不论现实多么严酷,始终相信美好的事物会降临。有了对生活的热情,才有信心去做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有了热情,人生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让人充满信心地应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有个女朋友离婚了,还带着一个孩子。

离婚是发生在人生中的大事,很容易被人议论纷纷,难逃父母的哀叹,引发旁人或悲悯或同情的眼光。

当然相对于别人唉声叹气的同情,她自己倒没什么,请了一周假,处理好各种离婚事宜之后,仍然像往常一样热情地生活着——健身、学舞蹈、学插花,离婚似乎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什么阴影。

后来,她在健身房认识了一个条件很不错的男人,未婚,有车有房,年轻有为,长相也不错。没过多久,这个男人开始追求她。

每当看见这个男人开着车接送她上下班,大家都抱着一种看笑话的心态,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离婚的“二手女”能有什么优势?“优质男”大概只是和她玩玩。

岂料这个男人并不是玩玩,在猛烈地追求了她几个月之后,真的与她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一下让很多人心里泛酸,大家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还能找到一个条件这么好的男人,跨入这么美好的婚姻中。

我无意间在朋友圈里看到她的照片,照片中的她带着一种温柔的笑意,眼眸中闪动着天真和热情,像一块柔软的糖,带着一种甜蜜又热切的感染力。我想,没有人能拒绝这种热情、天真的生命能量。

我曾在路上看见过一个不算漂亮的女人,她行走在街头,对行人报以善意的微笑,她认真观察着这个世界,带着天真与热情。在她的身上,涌动着一种如同阳光般的温暖。

我想,内心深处的热情与相信爱、渴望爱的力量,一定可以感动他人。就如同那个再婚的朋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用热情的眼光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美感,同时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婚姻和爱情,就是一个相互感动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靠自己培育的苗圃,当我们不停地加固内心的生命力时,它就会蓬勃生长,当我们失去热情与力量的灌溉时,生活也只能选择萎靡。

有很多二十五六岁的姑娘,从未谈过恋爱,直到适婚年龄,因为无奈而听从家长的安排去相亲,然后结婚生子,复制着大多数人的人生。

这种老实孩子很可怜,情窦初开的时候父母就要求她们活得像灭绝师太一样,不能有七情六欲,整天只知道学习,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又要求她们马上启动恋爱程序,恨不得立马抓来一个异性配对成功,完成人生大事。

这些人没有太多自己的思想,走在一条被他人安排好的路上,只需要麻木地走下去。

她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情趣,过于严肃和刻板,浑身散发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息。

生活需要物质财富,也需要情趣滋润。一个人长久地处于麻木中,整个就会变得粗糙和愤怒,不仅仅是因为没人爱,更因为自己无法给他人以爱,最终失去了本真的快乐和应有的情感体验。

热情的人大部分都不会日复一日按部就班,他们喜欢生活中的变化。对于热爱生活的人,他们会热爱生活的一切,他们并不害怕打乱生活固有的秩序。在建立关系的时候,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自我快乐并能让对方也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生活的考验下依然保持热情和天真,需要头脑和体力的双重配合,这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有和热情匹配的经济能力和智慧才能保持自己心灵的明亮,这需要慈悲与智慧。

其实,不论是爱情还是生活,那些能感动别人的人永远是活力四射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展现着自己爱的期待和意愿,透过生命的热情,他们同时也将自己浪漫的情致传递给别人。

能用整个生命的热情对待生活的人,他们也很容易得到生活的回馈。精致:活得精致,就是女人需要的仪式感王鹏

生活需要仪式感,那对于女性而言,仪式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主要是活得精致。具体怎么样才算是活得精致呢?天天拎着高级包,用着高档化妆品……就算是精致吗?未必,正如日本时尚艺术大师加藤惠美子所说“何种际遇都颠扑不破的精致,应该是外在和内在的琴瑟和鸣,而不是单单用金钱砸来的”。

朋友乐美是一位杂志女主编,她对我说,关于女人如何变得精致,她有切身体会。

她曾在法国留学,毕业那年,她四处奔波找工作,忙碌好久,却迟迟没能如愿。那样的日子再继续下去,除了回国,别无他法。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直到那位女面试官用遗憾的语气告诉她,她的形象与简历不相符。她发誓,可以用能力让她收回对自己的鄙视。可惜,对方没有给她展示能力的机会。

她的房东爱玛是个苛刻而讲究的女人,她在家里给乐美列出了多项要求——不允许十二点之后还亮着灯;不允许洗澡时间超过十分钟;不允许穿戴不整齐就进入客厅;不允许用整洁的厨房做中餐;不允许家里有客人造访时不擦口红。

乐美坦言,她当时真的很讨厌爱玛,可奇怪的是,周围的人却都说爱玛是一位不错的房东。

那次,乐美刚洗过头发,坐在床上一边看招聘消息,一边吃面包。爱玛见到后,径直地走了过来,夺下乐美手里的报纸和面包,指责她没素质,要她离开。一气之下,乐美披散着头发,穿着睡衣,披上外套走了出去。

这些年来,从来没有谁说过乐美没素质,她傲人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让她一路走得很平坦。她的家境不错,但母亲从不娇惯她,一直提醒她,能力最重要。她想不通,为什么这里的人那么喜欢“以貌取人”!

天气寒冷,她也很饿,出门后她就去了一家咖啡馆。咖啡馆里人很多,服务生将乐美引到一个空位上,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空位的对面坐着一位法国女士,她看起来尊贵精致,穿着十分讲究。乐美有点不好意思,她穿着睡衣、运动鞋,在对方的套装、丝袜、高跟鞋的映衬下,她像是一个卑微的小丑。乐美突然觉得,若不是因为自己披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外衣,这家高级咖啡馆恐怕会将自己拒之门外。

乐美点了一杯咖啡。侍者离开后,那位法国女士什么也没说,只是拿出一张便笺,写了一行字给乐美——洗手间在你的右后方。乐美抬头看她,她却依然优雅地喝着咖啡,好像全然没这回事。乐美尴尬至极,想起房东爱玛方才对自己的指责,忽然觉得爱玛没什么错。

揽镜自照,看着自己一身皱皱巴巴的睡衣,被风吹乱的头发,嘴边沾着的面包屑,乐美生平第一次看不起自己。她觉得,这身装扮根本就是暗示着她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想起下午面试时穿的休闲便装,她觉得那更是对一家知名企业以及那位HR经理的不尊重。

稍做整理之后,乐美又回到了刚才的座位上,那位法国女士已经离开。她给乐美留了一张字条,上面赫然一行漂亮的手写法语:身为女人,你要精致地活着,这是女人的尊严。

乐美迅速离开了那家咖啡馆,到家后,才发现爱玛一直在客厅里等她。一见到乐美,爱玛就说她回来晚了,作为补偿明天要乐美帮她打扫房间。乐美向爱玛道歉,同意了她的要求。不过,此时的乐美对爱玛的印象已经有了改观,她发现爱玛的多项要求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益处。比如,早点休息可以让她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穿着优雅可以让她更自信,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后来,乐美如愿应聘到一家时尚杂志做助理,她得体的装扮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她赢得了对方的肯定。那位精干的女上司对她说:“你非常优秀,我们欢迎你。”乐美惊奇地发现,她的上司竟然就是上次她在咖啡馆里遇到的那位女士,她是业界非常有名的杂志主编,不过她没有认出乐美。

乐美对她说了一声谢谢。那一句,不是客套的回应,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她谢谢这位优雅的女士让她学会了宝贵的一课:身为女人,你要精致地活着。

乐美的经历告诉我,精致,不只是得体的妆容,不只是约会时的刻意装扮,它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姿态,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坚持。

精致,如同无形的精灵,紧紧地抓住人的感官,悄悄潜入人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精致,不只体现在穿着打扮上,它还关乎每一个微小之处。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优雅的女性常常不是在学识、容貌上有多大的优势,她们会在细微之处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电影《阮玲玉》中,一个女子,高挑的身材,穿着单薄的旗袍,走在幽静的小巷,轻盈的步态凸显着她美好的身段。看过这个镜头的人,无不为其倾倒。为了这优雅的步态,张曼玉曾经在多面镜子前苦练走路,最终换得出神入化之效。精致的女人就是这样,连走路的姿态也不会疏忽,每一步都带着一分优雅,一分从容,一分贵气。

小说《玫瑰门》中,女主人公司猗纹在被人抄家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女作家铁凝在描述这一情节时这样写道:“院里突然响起一片杂沓的脚步声,红的绿的影子在窗外走马灯似的晃动。司猗纹连忙放下手中的半块点心,飞速地用毛巾掸掸嘴擦擦牙就推开了屋门。”精致的女人就是如此,任尔狂风骤雨,我自淡定从容。

精致,是一门学问,是随着年华老去,依然刻骨的格调,让人怎么看都不会厌倦,怎么听都不会腻烦,怎么想都依然清新。

精致地活着,是不浓妆艳抹,也不素面朝天,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大气。精致地活着,是做人群中的焦点,却不哗众取宠;是风情万种,却没有矫揉造作。精致地活着,是把自尊自爱当成高贵的资本,而不是依靠容貌与青春去保值。精致地活着,是有奢华的风骨,却不沦为金钱的傀儡。精致地活着,是内心充满自信自爱,赏心于己,悦目于人,把一杯红酒喝出情调,把一件衣服穿出品位,把自爱当成被爱的基础。

做女人,就要精致地活着!为别人,更为自己。尊重:即便处境卑微,也可以获得尊重秦臻

闺蜜薇薇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拥有仪式感,即便你处境卑微,也可以获得尊重。配图是一个外国小男孩眉开眼笑地吃着牛排的照片,位置定位是英国伦敦某星级酒店。

看到这条状态后,我心想:这疯丫头,怪不得好久没跟我联系,原来是出国游了啊。就是不知道这丫头又搞什么玄机,居然弄得这么有仪式感。

随意看了几眼这条状态下的评论,却给了我一种画风突转的感觉。那些留言评论的人也都是我和薇薇的朋友,但他们言语间无不透露着一股讥讽的味道。

比如:“不就是去了个高级酒店吗,值得这么拐弯抹角发出来炫耀吗?”比如:“我是吃不起这样高档的牛排呀,酒店更住不起。”比如:“唉,看了你这高大上的仪式感,我觉得自己很卑微。”

还有一些言辞更犀利的评论,让我这个旁观者都难以接受。我认为,薇薇这条状态只不过是她的旅游日常,是一种真实的记录,根本不存在什么故意炫耀。

几天后,薇薇回国了,找到我单聚。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她那条朋友圈的事。

薇薇说:“你知道吗?其实配图里那个小男孩吃的牛排在那家酒店里是最低档的。”

我不禁暗吃一惊: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低调有涵养的薇薇吗?难道她真的要跟我炫耀自己吃了多么高档的西餐?

薇薇眼珠一转,似乎在回味当时的情景,缓缓地说:“那家酒店的牛排真的很贵,但我觉得,不体验一次,又对不起这次旅游。我找了个位子,拿起菜单后,就开始盘算点哪种牛排。这时,我听到不远处有人问:‘这三位客人,你们确定只点一份牛排吗,恐怕不够吃吧?’我顺着声音看过去,只见靠角落的位子上坐着一对衣着朴素的夫妇和一个有点瘦弱的小男孩,侍者正在为他们服务。我看得出,这对父母是带着孩子来享用大餐的,但因为家境不富裕,只好点一份牛排。孩子的父亲腼腆地笑了笑,说:‘就点一份,我和妻子已经吃过饭了,牛排是点给孩子的。’侍者听到这样的答复,虽然有点惊讶,但还是礼貌而客气地说:‘好的,请稍等,牛排一会就送上来,感谢你们用餐。’随后,我点了一份中档牛排,因为高档的我真心吃不起,但又不想吃低档的。”

我不禁对薇薇的这段经历好奇起来,忙问:“你拍那个小孩子吃牛排的照片,用意是什么呢?”

薇薇接着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我和那一家人点餐后,没多久牛排就送上桌了。我发现,我这份牛排的配菜和分量明显比小男孩的要多,于是我猜出,小男孩吃的牛排,比我的要低一档。接下来,我和小男孩就各自开吃了。对于我这个中国人来说,平时也没学过西餐礼仪,只能用刀叉在牛排上乱割乱切了。但是那个小男孩的吃相,实在比我好太多。他的父母耐心地教导他正确的用餐礼仪,包括刀叉的取用顺序,牛排和配菜的食用方法。小男孩很聪明,一学就会,然后眉开眼笑地吃了起来。那一幕真的很美好,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后我抓住时机,拍下了照片。”

听了薇薇的讲述,我也被小男孩一家人感动了。是啊,虽然他们并不富裕,与别人相比甚至有些卑微,但他们通过用餐礼仪这种仪式感,表达了内心对美好的向往。

我说:“这确实是一幕很有仪式感的情景。”

薇薇说:“嗯,没错,仪式感是一种能让我们获得尊重的方式。我拍了照片后,马上点了两杯咖啡给那对父母送过去了。他们吃惊地看着我,表示不想接受这样的馈赠。我说,我想请他们的孩子教我学习西餐礼仪,所以才请他们喝咖啡。还没等他们答应,小男孩就开心地说愿意教我。于是,我把牛排端过来和他们并成一桌。接着,小男孩认认真真地把他刚学会的用餐礼仪教给了我。随后,我征询他们能不能把小男孩吃牛排的照片发布在我的朋友圈,他们也高兴地答应了。”

我说:“你学会西餐礼仪可比你吃顿牛排受用多了吧?”

薇薇说:“那当然啦!用餐完毕,那位父亲悄悄地把我拉到一旁,对我表示感谢,他说‘其实我们家庭条件很差,根本吃不起这种高级酒店的牛排,但我们相信孩子将来必定要进入社会,所以及早教会他正确的用餐礼仪,以免在类似的场合尴尬。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种仪式感,能体会到备受尊重服务的那种感觉,他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懂得自重,也能尊重他人的人。’”

我说:“这真是可敬的一家人。看来我也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仪式感的人。”

薇薇扑哧一声笑了,说:“别这么刻意,我觉得呢,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从而去尊重生活。只要你尊重自己,自然会有仪式感。”

薇薇说得对,仪式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内心的自我尊重。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了仪式感,也就缺少了尊重。

我自己就有过一段不被尊重的经历。

那是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刚刚就职三个月,就迎来了元旦。

元旦前一天,公司准备办一场联欢会,经理通知了除我之外的所有人。看到大家积极热情地准备着联欢活动,唯独我无所事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私下里问经理为什么不让我参加。

经理有点过意不去地说:“这次联欢会有点特别,各项环节花销比较多,公司出一部分钱,每位员工还要各出200元赞助。你是新来的,刚过试用期,薪资不高,200元对你来说不算小数字,所以我就没通知你。”

确实,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我来说,200元确实不算少,但是集体联欢这么有仪式感的活动不让我参加,明明就是对我的不尊重。与此相比,200元算什么。

我对经理说:“我愿意掏200元参加这次联欢会。我刚过试用期,已经正式成为公司的一员,通过大家集体联欢这种有仪式感的活动,能提升我对公司的归属感,还能增加我和同事们的亲切感。如果我错过了这次联欢会,您觉得我还能在公司待下去吗?”

经理被我的话打动了,他向我致歉:“对不起,是我考虑欠周。你说得对,这种具备仪式感的活动,是每位员工都必须参加的。这是对公司全员的尊重,更是一种激励和荣誉。”

于是,我和大家一起参加了这次联欢活动,还表演了一个歌唱节目,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

很多人在生活中感知不到仪式感,其实任何有尊严的人,都会发自心底地透露出仪式感。这是因为,仪式感不取决于身份地位、贫穷富贵,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让你拥有自重、自尊的力量。即便处境卑微,只要你拥有仪式感,时刻以庄重的态度对待自己,自然能迎来机遇,改变命运。

经常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你会越来越自信、从容、豁达,周围的人也会越来越尊重、认可、信任你,因而你在事业、爱情、生活中都会更加顺遂。

世界上没有卑微的人,只有卑微的心,让自己拥有仪式感,树立起内心的自尊,任何人都可以活得高贵,活得精彩。分享:为什么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了魏文翼

最近,与几个朋友聊起微信朋友圈这个话题。有人说,好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转为“潜水党”,不再热衷于发朋友圈了。

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点开部分人的朋友圈,最近一次更新时间好多都是一两个月之前,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之久,也听到不少人说:“感觉现在的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了。”

难道大家都不再沉迷于社交网络,通通回归到细碎的生活中去了?

两三年前,朋友圈里的内容可谓缤纷多彩。很多人天天发动态,哪怕是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也恨不得发到朋友圈里,好让全世界都知道。打开手机,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动态跳出来,好像怎么也看不腻似的。要是长时间不刷一下朋友圈,仿佛自己就和这个社会脱节了。

外出吃饭,兴致满满地掏出手机对着桌上的菜色一通拍,然后迫不及待地分享出去;

出外旅游,在朋友圈里发一组又一组的九宫格,还不忘在底下秀个定位;

男朋友送给自己一支口红或一个包,也要立马发朋友圈秀恩爱;

心情受挫了,在朋友圈里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发泄一通。

时至今日,大家对朋友圈里的各种内容早已审美疲劳。如今要是生活中没遇到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还真不好意思随便发朋友圈了。

其实大家都活跃在线下,日子和从前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再展示自己的生活。虽然更新朋友圈的次数少了,但每天依然会抽出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刷一下别人发的动态内容。

朋友圈本来是了解朋友们生活近况的一种途径,而今大家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变成了“潜水党”,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铃铛坦言,自己不爱发朋友圈,是因为朋友们已经很少给自己留言点赞了,所以也就没有了分享的欲望。

铃铛记得微信刚兴起的时候,她十分热衷于发朋友圈。每次她更新朋友圈,都觉得仿佛是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往往动态上一秒刚发出去,下一秒就会冒出一大堆的点赞和留言。这个时候,铃铛往往会感觉良好,那种骄傲和满足感别提有多过瘾了。

如今,铃铛在朋友圈里发表的内容没了反响,怎么看都像是在自说自话。

经历了无数次从满心期待到失望的落差之后,铃铛也淡出了朋友圈。

对于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如今翻看朋友圈,除非是特别要好的朋友发了动态,或是看到了一些感同身受的内容,我才会有所互动。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时候,我刷朋友圈也只是粗略地一目十行滑过,哪怕是别人花费了好大的心思才编辑好的一条图文动态,我也不会对此过于上心。

莉莉曾经是朋友圈里的活跃分子,一天能发十多条动态。她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在朋友圈里秀出各种颇具情调的早餐图片。

莉莉是我认识的仅有的几个把朋友圈经营得很不错的人之一。她朋友圈里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透露着满满的仪式感。

朋友圈对于莉莉而言就是一本公开的日记本,她每天在上面记录生活的琐碎美好,也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一点儿诗意。她经常拉着朋友去探店,她爱自拍,会花上半天时间使用各种美图软件处理图片,让最后分享出去的照片呈现出完美无瑕的效果。

可是身边能真正懂自己的人太少,很多人总会觉得你凡事都爱瞎摆弄一番,浪费精力,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莉莉的一个同事曾这么评价她发在朋友圈里那些精致美食的照片:“拍得再好看有什么用,吃进肚子里还不是一样!”

其实,莉莉更新朋友圈,只是单纯地出于记录美好生活的本心,却不曾想屡屡遭到身边朋友们的误解,被恶意吐槽成爱显摆。到后来,她连发个动态都要顾虑重重,还总是因为那些不友好的留言一整天都不愉快。所以,她不再那么频繁地发朋友圈了,屏蔽掉那些闲言碎语之后,反而乐得清净。

如果每个人都对那些自己看不惯的动态指指点点,那么总有一天,当我们随手点开朋友圈的时候,只会看到一片荒芜。

听到身边人越来越多地抱怨:感觉朋友圈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如今的朋友圈,更多的功能是分享一些行业信息,转发鸡汤文字和集赞投票。虽然还有朋友不时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但频率明显比之前低多了。

其实,越来越没意思的不是朋友圈,而是藏在屏幕后面的我们。生活还在继续,只是我们把那份对待生活的仪式感弄丢了。

如果对方是一个对生活抱有极大期待与希望的人,你一定可以从他(她)用心经营的朋友圈里察觉出些许端倪,因为这份对待朋友圈的热情,就是他(她)对待生活的态度。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我们爱生活,并非由于我们习惯于生活,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在爱里面总有些疯疯癫癫,可是在疯癫之中也总有些理智。在热爱生活的我看来,好像蝴蝶和肥皂泡以及跟它们类似的人最懂得幸福。”

请珍惜身边那些还在孜孜不倦地发朋友圈的人吧!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不减,才让我们平淡无奇的朋友圈多了几分鲜活灵动的色彩。上进:对于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未末小七

年后,我来上海工作,朋友陪我一起去找房子。

朋友说:“你想租什么样的房子?”

我说:“要干净整洁的,最好是整租,这样我就不用在做饭、洗澡,甚至上厕所时都要等别人了。”

朋友说:“一看就知道,你对上海一点也不了解,你知道市区的房价有多高吗?”

我说:“我知道的,可是我真的不想再和别人合租了。首先,我不了解和我一起合租的人,如果都是女生还好,万一是男生,那多不方便啊!其次,之前就是因为合租,每天晚上回来后干什么都要排队,这太浪费时间了。最后,在外面打拼已经很辛苦了,女孩子更要对自己好一点,这样才能激发自己努力赚钱的动力。”

总之一句话,房子可以是租的,但生活再难也不能将就。

朋友和我意见相左,她觉得反正房子是租的,能省则省,当然越便宜越好。可是,这样省的结果是她隔一段时间就要搬家。她的工作随房子动,而不是根据工作地点找房子。哪个地方房租便宜,她就在那附近找工作,房租一涨,她既换房子又换工作,几年下来,工作一直没有起色。

朋友说:“你也来郊区工作吧,虽然工资少点,但房租便宜很多,算下来其实也差不多。”

我摇摇头说:“我还是想留在市区,努力多挣点钱,然后让自己的生活品质高一些。”

朋友说:“你就作吧,我没有你那野心,我只想做份清闲的工作,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住得好不好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朋友的想法自然有她的道理,毕竟挣钱不易,能省点总是好的。可是,这种想法也会滋生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对生活习惯性地将就。

工作不好,没关系,反正清闲;工资不高,没问题,省点花就行;生活很难,没什么,适应了就好。长此以往,对生活的热情就会越来越少,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也会不断降低。

这种观念看似无欲无求,实则是不对生活有更高追求,因为觉得自己拥有不了,认为自己就应该将就。

人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退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有时,你一再地降低要求,最后你发现非但没有得到命运的厚爱,反而被命运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其实,人生是一场激流勇进的旅行。只是有些人穷游,有些人富游。也许穷游也可以让你享受美丽的风景,但如果你有能力让自己的旅行更舒适一些,为什么不去努力尝试呢?

你明明能拥有更好的,只是不愿相信自己,习惯了将就而已。

前几天看了《东京女子图鉴》,剧中的绫就是一个不甘平庸、不愿将就的人。

女主绫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东京打工,在一家普通的杂志社当小白领。

绫和同乡男友直树住在一个小房子里,他们一起牵手逛街,一起做饭,看电视。对生活没有太高要求,就这样简简单单,两个人依然觉得很幸福。

可是,时间久了,某一天绫突然感到焦虑:这种生活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吗?自己真的甘心一辈子都过着这种平淡又平凡的生活吗?

绫不由得反问自己:“和直树在一起是很安逸,但如果是这种幸福,在秋田到处都是,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工夫从秋田来到东京呢?”

直到有一天,绫被自己穿到起毛的内裤刺激到了,这才下定决心离开直树,离开这个让她看不到未来希望的地方。

不久,绫又开始了新的恋情,交往对象从“高富帅”到离婚大叔,再到职场金领,从嫁给一个平凡的男人到离婚后和小鲜肉恋爱,再到最后和男闺蜜生活在一起。

而她的事业也一路过关斩将,从职场小白蜕变成职场精英。

也许,从爱情的角度来看,绫是坎坷的,谈了多次恋爱,却总遇不到对的人。但从职场或者绫自身的渴望来看,她成功了,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位,住上了高档住宅,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然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好在命运并未辜负她的努力。

虽然有过迷茫,但她对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一直都很清晰。

虽然生活很难,但她从未想过要去将就。她就像是一匹野马,永远在奔跑,努力寻找更肥美新鲜的草地。

很多人都说绫是一个贪婪、不知足、太过物质的女人,难道作为女人就不可以对生活多一点贪心吗?难道没有追求,待在一个小县城里,和一个没有什么目标与追求的男人结婚,从此成为一个围着老公、孩子、厨房转的黄脸婆,就是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是随大流,而是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得到它。对绫来说,得到即幸福。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能力,而是思维。很多时候,你需要一点执拗,才有可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相信什么,追求什么,你才有可能得到什么。

公司开会时,总监说:“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是外地人,在上海租着房子,所以你们更要努力挣钱,让自己的生活品质尽可能高一些。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整个精神状态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是啊,穿上一套高档的衣服,你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是否昂首挺胸收腹;报了一个很贵的培训班,你会更用心地去学习,恨不得下课了还逮着老师问问题。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沉没成本。你付出得多,自然就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你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会要求自己更加努力。

相反,你总是退而求其次,那么你的人生就可能多年如一日,平平淡淡。

曾经,我也是一个特别爱将就的人,总是能省则省。

可是,这样过了二十多年,自己依然一无所有,还拼命地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结果证明,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所谓的安稳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其实你心里很清楚,你连逛品牌店的勇气都没有,你连养条狗的经济能力都没有,你的安稳体现在哪里?

斌哥想进外企,无奈英语太差。

他问我该怎么办才好。

我说:“英语差那就学呗,在线下或者网上报个班,每天坚持学一点,一年左右口语就会有很大进步。”

斌哥说:“报班不是得花钱吗,还是自学好了,可能就是慢一点。”

我说:“你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斌哥说:“当然是进外企了。”

我说:“既然目标定了,那为什么不快一点实现?”

斌哥说:“我家经济条件也不好,我不想花钱。”

斌哥说的是实话,我表示理解,但是反过来想,正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够好,才更应该报个班,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早点进入外企。

其实,如果你真的是为提升自己的实力投资,那么你花的每一分钱都不会浪费。你花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分钱,都会在未来得到回报。

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在最应该有野心的时候选择将就,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妥协。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欺软怕硬,其实生活也是。你只有对它硬一点,它才愿意给你更多;你妥协了,它便会将你踩在脚底。等你习惯了将就,你再想爬起来,就会发现身上负重太多,站起来奔跑还不如趴在地上舒服呢。

而那些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将就的人,总是会想方设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很多人一看到别人挣的钱比自己多,总喜欢酸酸地来上一句:“别看他挣得多,挣得多也花得多。”

想想总觉得好笑,人生一世,难道非要吃苦受累才算是幸福吗?不,那只是自我安慰的话。要想让生活过得更好,自然免不了受苦受累努力进取,而不是停留在揶揄那些有本事享乐的人。

二十几岁,我们穷,这很正常,但穷则思变,而不是越穷越志短,也不是一边好吃懒做,一边又嫉妒别人享受生活。

你对生活的每一次将就,其实都是在降低自己的欲望。欲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好事,它可以促使你不断进取。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写道:“生活,就是一种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于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

不将就,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坚定。努力向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前进,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追自己所爱的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才不会辜负此生。优雅:用一颗文艺的心,过烟火日子米格格

你最爱买的家居物品是什么?我最爱收藏的,莫过于餐具和杯子。透明的玻璃碗,装沙拉和水果最漂亮;萌萌的布丁瓶,用来放酸奶和谷物片可爱至极;各式马克杯、茶杯、随手杯,像列兵一样站在家里的某个地方,并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有时,长辈会唠叨,没事买那些东西干什么?用什么样的杯子喝水不一样?我只是笑,依旧买个不停,乐此不疲。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日子是平淡的、琐碎的、重复的,没有谁的人生每天都充满新奇,若有,那也不过是懂得自娱自乐,用心去经营和点缀,让平凡的日子发出一些微弱的光芒。就像每天喝水、吃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随意敷衍是一天,精心打理也是一天,可二者的感受截然不同。

我是从一个人独立生活时才开始爱上做饭的。起初,我也是什么都不会,但后来发现,一个人生活最要紧的就是吃饭,每天在外面吃快餐,始终找不到家的归属感。而后,我就买了厨房用品,收拾出阳台的一角,把它变成厨房。

那时住的房子挺简陋的,房东给的家具也比较陈旧,为了好看,我就自己去买了桌布以及好看的贴纸,把它们包装一下。不然它们摆在屋子里,就很像回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且风格不一,很不顺眼。

有人觉得,讲究和精致是应该有物质基础的,就好比你得买一套像样的房子,精心装扮才有意义,而在我看来,精致其实是在不起眼的地方,甚至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花费一些心思,让自己感到舒适。

精致,体现于细节,而非表面,更不是做给谁看。

开始自己下厨后,几乎每周我都会研究新的食谱,尝试着去做新鲜的菜。说实话,这么做的乐趣,不在于做出来的饭菜有多好吃,因为有些新试的菜的味道真的不太理想,可钻研和制作的过程中,那份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满足,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

每周研究一道新菜,享受的不只是味蕾,更多的是心情,在平凡无奇、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它的独特和美好。它会让你觉得,日子每天看似一样,却也可以不一样。用最合适的餐具,盛亲手做的饭菜,把它们摆放成漂亮的样子,借助一块亚麻色或深灰色的桌布,就能拍出很有艺术感的照片,挂在照片墙上,胜过昂贵的艺术品。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你也许不喜欢下厨房,但你势必得有一样爱好,或是养花,或是听音乐,或是写作,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陶冶情操的。面对花开的瞬间,你会感受到一种绽放的力量;聆听音符跳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内心的澎湃,涌起一股激情;静心写作的过程,你体会到的是生命的沉淀,以及对过往经历的缅怀与感恩。

多年前,我去过一位女同学的家,看到她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刺绣的架子,放着一块蓝色的绸布,上面是已经绣了一半的凤凰图。问过才知道,这是她妈妈的杰作。周围的人很少有专门从事刺绣工作的,我初次见到确实兴奋无比,也震撼同学的妈妈竟有如此精巧的手艺。

细看她家家居的布置,也不落俗套,虽然摆设的不是什么昂贵的物件,可给人的感觉却格外温馨、舒适,像置身在一个惬意的小巢里。有趣的是,隔段时间再来她家玩,我发现家具的摆放调换了位置,添置了一些小摆设,多了几株盆栽。

后来,我从别人口中得知,其实同学和她妈妈、妹妹,母女三人相依为命,只靠母亲一人的收入。但是看同学的妈妈,当时是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笑起来却依然那么美好,脸上不带一点愁苦,平和而温婉。

日子对谁来说都不容易,美好都是经营出来的,你愿意在细微的地方用心,它就会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能维持一股新鲜与美好。

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你问我枯燥烦闷么?说真的,也会有。多数的日子,我都是一个人憋在房间里,一天下来没有人跟你说话,甚至长年累月都是在同一个房间里,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这种生活比不得坐班,有同事说说话,偶尔能看到新人的面孔,有周末可盼。对自由职业者来说,这一切都是奢望。但打破枯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制造快乐。

每天工作之前,像上班族一样给自己化个妆,穿上喜欢的衣服,这真的比蓬头垢面、穿着邋遢的睡衣让人觉得更有自信;一周给自己做不重样的早餐,中西餐都尝试,简单为上,配上不同口味的咖啡,或是尝尝不同的茶,都会找到爱自己的感觉;经常换换电脑桌面的壁纸,把输入法的皮肤换成喜欢的样子,也会给单调的工作带来点小新意。日子每天都是相似的,而这些小小的用心,却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都是尘世里最平凡的人,也许无缘奢华的生活,然而那种生活也只是一时间的痛快,并非常态。

人生绝大多数时光,都是浸泡在琐碎繁杂中,甚至还有一堆的烦心事。我所愿的、所想的,就是用一颗琴棋书画的心,去过柴米油盐的日子。若有懂的人陪伴,自然很好;若无缘相依,也不虚度美丽人生。美颜:把变美这件事当作一种仪式来练习阿木

下班的公交车要路过几个广告牌。

五光十色的灯光照射下,是几个年轻明星精致的面孔,他们在广告里灿烂地笑着,身后是他们代言的产品。他们试图令我相信,我真的需要一件这样的产品。

我竟然觉得这些广告并不讨厌,因为代言广告的明星都把变漂亮当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做。可见,即使是广告,也是可以成为一道风景的。

在知乎网看到一个减肥帖,一个女孩讲述了她运动减肥的历程。

她本人并不是很胖,1.63米的个头,体重120斤,花了半年时间减肥,慢慢瘦到了100斤,当然,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收获是她的健康和心理状况,在体重变化的过程中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其实,胖与瘦,不只是一种体型,也可以说是生活态度的选择。但是那个女孩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她说:“人在100斤和120斤的时候,拥有的是两种人生。当你120斤的时候,你会想着,胖与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也不在乎吃一些看起来可口但却没有什么营养的垃圾食品。但等你通过运动,通过克服自己的各种欲望,努力瘦到100斤的时候,你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都会改变,同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有个同学有段时间的QQ签名是:“减肥是女人一生的追求。”这句话多少有些绝对,我觉得不如改成:“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罗辑思维”的创立者罗振宇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里说,2017年他要减肥。他说,即使一个人有敏捷的思维,有丰满的才华,也是要管理自己的长相的。

我想,把自己收拾得漂亮些、得体些,终究不会错。

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觉得很痛苦。眼中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在印证自己的想法——我去的健身房始终空荡荡的,稀稀寥寥的几个人,很多还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和大妈。

上网搜索动作示范,网页显示的一般是外国女性,她们举重若轻地做着那些令我痛苦万分的腹部运动。

越痛苦我就越觉得,我的身体真的是太缺乏管理了。我对它实在太坏了,所以它才给我这样的反馈。

一个长期健身的朋友和我说:“你要把跑步当成一件郑重的事情来做。当你跑步的时候,你要和你的肌肉交流,调遣内心暗示的力量,把跑步变成一种庄重的仪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慢慢地,我能一口气跑十几分钟,后来又变成三十分钟,再后来变成了一个小时。

一个月后,我的身心舒畅了很多,减肥反而成为运动过程中的次要目的。

公司里有一个女同事,刚刚四十岁,就有了人老珠黄的迹象,而跟她年龄相仿的女同事,大都保养得不错,完全没有衰老的状态。

经过调查,我发现,那些容颜未见衰老的大龄女人,并非完全依赖护肤品和化妆品,而是把变美当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追求。她们在工作之余,经常做一些修身养性的事情,比如绘画、养花、写字、读书。在这些事情的熏陶下,她们的内心都是充满美好的,气质和容颜自然也表现出美的一面。

而那位衰老得比较快的女同事,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回家后则把时间都用来抱怨老公不够体贴,数落孩子不够懂事,从来没想过让自己变得温柔贤惠。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总是装着糟心事,那他的面相恐怕也会愁苦悲切,惹人厌恶;反之,一个人的心中如果充满生趣,那他的一言一行也会典雅大方,受人尊敬。

爱美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无论生活多么困苦,都不要泯灭这种追求。当你变得潦倒时,请不要忘记,把变美这件事当作一种仪式来练习。NO.2 每一次人生历练,都值得被庄重对待活法:生命不允许被任何人否定庄姜姜“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啊。”

电话那头,那位刚刚哭泣过的学妹自嘲地对我说。

这原本只是一句很普通的俏皮话,并且早已作为一句玩笑在网络上到处流传。

可是在现实中,每当这句话从我认识的人嘴里真真切切地说出来时,他们脸上的表情,从来都不是在笑。

在他们心里,这句话似乎道破了一切不幸福的缘由,仿佛一个逃不掉的预言。

最终,他们只能无奈地、不幸地,由于相貌上的平庸而失去了那本该璀璨的青春。

一个月前,学妹在网上找我哭诉。

她说,自己暗恋了很久的男生前一阵子突然主动接近她,让她兴奋不已。可最终发现,那个男生竟然只是故意做给他的前女友看,好刺激对方并暗示她自己过得很好,身边不缺女孩。

男生的前女友没被气到,被利用的学妹却哭得稀里哗啦。

当她声嘶力竭地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的时候,那男生因为愧疚而久久地说不出话来,最后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承认“对不起,对你真的没有感觉”。“一定是因为我不够漂亮。”学妹说。

她的语气是那样坚定,似乎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

我想起王尔德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一个人除非很富有,否则再有魅力也没有用。”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美丽成了爱情的必需品,金钱又变作了浪漫的通行证?

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我们总会遇见一些讨厌的人和事。

而在我看来,最无理的伤害与最恶意的干涉,都莫过于随意定义他人,妄图给别人贴上标签,用自己的眼光与思维评判别人的未来。

这种妄加定义,曾经困扰过太多尚未成长到足够坚强的生命。

无奈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妄图定义别人的人实在太多。

这些定义有时是出于他们认为的爱,比如家长总是武断地对孩子下结论,常常带来的是打击与伤害。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总站在宣判者的角度,冷酷地打量着我们的人格与外表,从而无情地对我们进行残忍的“判决”。

比如:“你这样笨,就不要再做考大学的白日梦了。”“你长这么丑,有人要就已经不错了,哪里有资格挑剔人家对你不够好?”

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多如同机械作业的流水线一般,生硬而刻板,不允许太多个性细胞存活。

大约也正是如此,许多认为自己看清了“游戏规则”的人才更加肆意地对别人进行评判。

可是,在这些人盛气凌人的话语背后,难道他们自己真的就完美无缺吗?

我绝不这样认为——至少这样肆意评判别人的行为,就是他们恶毒无礼的表现。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庄严的奇迹,它不允许被任何人否定。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名气不小的整容医生被几位接受过手术的女性联名告上法庭。

原因并非是他医术有问题,而是他对受术者容貌的侮辱性议论太多。

据一位女生说,当自己为了微调一下鼻翼而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这位医生明知她只打了局部麻醉完全可以听见声音,还肆意地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