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2:11:06

点击下载

作者:万美强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景观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

景观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试读:

前言

植物是景观设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环境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主题的烘托甚至表现者,因此景观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在环境设计和风景园林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观赏植物方面的教材多以植物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对植物的分类、生理生态特征、形态特征、物候变化和栽培要点的介绍较全面,科学性强,比较适合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由于历史的原因,环境设计和风景园林专业也多采用这类教材。而对后者来说,因培养方向和重点要求不同,观赏植物课程课时一般安排相对较少,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此类教材内容不易掌握,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编写《景观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一书时,重点介绍了景观设计中常见观赏植物的特性及其应用,突出了与环境设计和风景园林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内容,调整、删减了植物培育等方面的部分内容。内容精炼,使用方便,更适合其专业特点和要求。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亦可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工具用书。

感谢康宁、陈馨恬、赵凌波、张雅谦、刘俊俊等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难以避免,望读者以及业界同仁批评指正。本书所用插图多引自国内外相关书籍,限于篇幅,未逐一加注,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歉意和谢意。编者2012年10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观赏植物的基本概念

观赏植物通常是指人工栽培的,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应的,可应用于花艺、园林,以及室内外环境布置和装饰的,以改善和美化环境、增添情趣为目的的植物的总称。

观赏植物有木本、草本之分,其中木本者称观赏树木,草本者称观赏花卉。

观赏树木: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以及竹类。

观赏花卉: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装饰、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花卉。第二节 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观赏植物的识别及配置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景观设计及其他相关专业对它的重视显然不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学中的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设置模式基本是沿袭20世纪上半叶西方大学的模式,这使得我们在今天的该专业发展背景下,在应对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时,总有不当之处。景观专业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既设在建筑、规划等院校中,也设在艺术设计或林业大学中,但长时间以来,植物学的相关课程主要设在林业或农业大学中。另一方面,设计专业领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理解不够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学及其相关课程在艺术类或工科类学校的发展。总体说来,在我国,在空间设计领域占有优势的院校对植物习性和植物应用知识了解甚少,以植物学见长的院校又往往在空间设计的理论和人员方面有所欠缺。

长期以来,景观设计专业关注的焦点往往停留在“硬质”景观的层面上。但随着社会和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理解程度的深入和对自身环境的关注以及植物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当今的景观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视植物的合理应用。由于植物配置对提高整个景观区域的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充分了解其生态习性、观赏价值和具体的配置方法,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和景观的质量。第三节 学习方法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艺术院校或工科院校背景下的景观、环境艺术、建筑、规划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对于这些群体而言,相对植物学的知识较少。本书试图从浅显的,特别是形态特征、应用方式等方面来帮助非植物学背景的人士初步理解景观观赏植物的形态和正确的应用方法,以便于今后与专业的植物景观设计人员更好地合作。

由于识别和应用观赏植物的实践性、季节性及配置的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非植物学或农学背景的读者而言,认识和记忆某些植物的性状是颇为费力的事情,在阅读针对农林院校学生出版的植物书籍时,更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平时对于身边常见的植物注意观察,多看、多闻、多问、勤思考,同时还应善于类比和归纳,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从感性的认识逐渐过渡为理性的认知,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植物识记能力。第四节 观赏植物的功能

一、植物的美化功能

观赏植物有美丽的色彩和奇特的外形,能给人以美感和神往,是自然界和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景观观赏植物种类繁多,每个树种都有自己独具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这些特色又能随季节及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丰富和发展。例如春季梢头嫩绿、花团锦簇,夏季绿叶成荫、浓荫覆地,秋季果实累累、色香具备,冬季则白雪挂枝、银装素裹;一年之中,四季各有不同的丰姿与妙趣。景观中的建筑、雕像、溪瀑、山石等,均需有恰当的观赏植物与之相互衬托、掩映,以减少人工做作或枯寂气氛,增加景色的生趣。例如庄严宏伟、金瓦红墙的宫殿式建筑,配以苍松翠柏则无论在色彩和形体上均可以收到“对比”、“烘托”的效果;又如庭前朱栏之外、廊院之间对植玉兰,春来万蕊千花,红白相映,会形成令人神往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室内摆上几盆迎春、秋菊、杜鹃等,以它们的姿色、香味、风韵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体,也有观赏植物对城市面貌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青岛是海滨城市,尖顶红瓦的建筑群,高低错落在山丘之中,其只有和林木掩映的绿林相互衬托,才显得生机盎然。没有树木,整个城市都不会有生机。广州市的街道绿化,大量采用开花乔木作行道树,许多沿街的公共建筑和私家庭院,建筑退后红线,使沿街均有前庭绿地,种植各类花草,春华秋实,不但美化了自家的环境,同时美化了街景,从而使广州获得“花城”的美称。

在场地中,利用植物可柔化形态粗糙且僵硬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种植树木使那些呆板、生硬的建筑物和居住环境显得柔和并富有人情味。

观赏植物美(观赏特性),可分为单体美与群体美。群体美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配置中。关于单体美,主要着重于形体姿态、色彩光泽、韵味联想、芳香以及自然衍生美。对于观赏植物而言,可以展示其不同的株形,不同的叶色、叶形,不同的花色、花形,以及不同的果色、果形,还有一些树木的干皮、刺毛和根也很有观赏价值。

美化功能的重要意义和观赏特性具有丰富的内容。一般说来,树木观赏期最长的是株形和叶色,而花卉则是花色。将不同形状、叶色的树木或不同色彩的花卉经过妥善的安排和配置,可以产生韵律感、层次感等种种艺术组景的效果。因此只有深入地研究观赏植物的美才能使景观建设在艺术水平上得到不断提高。

二、植物的生态功能

1.净化空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具有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释放氧气的功能,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形容成“氧气制造厂”。植物的呼吸作用也需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因此整体上植物通过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含量,从而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不同植物每年所制造的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量(t/hm2)见表1-1。

据研究得知:一个体重为75kg的人,每天需吸氧气量约为0.75kg,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约为0.9kg。1-000m2的森林每天可消耗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50kg氧气。以此推算,每人拥有10m2的树木,才能满足对氧气的正常需要。但实际上还有燃烧等对氧的消耗,因此,一般认为城市绿地面积应达到30~40m2/人;联合国提出要达到40m2/人。

植物制造的氧气具有比空旷地上的氧有更高的游离性。这种氧气可提高人的呼吸器官的效能,加强大脑的活力,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改善自我感觉和情绪,缓解疲劳。

2)净化空气、监测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空气中含有的“三废”(废水、废气、废物)日益增多。大气、水体、土壤被污染,影响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近年来,环境保护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灰尘中含有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氟化氢(HF)、氯气(Cl 2)等有害物质。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和枝上的皮孔,将大气污染物吸入体内,通过氧化还原过程将污染物中和成无毒物质(即降解作用),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或积累储藏于某器官内,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全天都在吸收着对人体有毒的气体(如SO 2、HF、HCl等),降低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避免其积累到有害的程度,从而净化大气。如忍冬可吸收250~500mg/(hm2)的SO 2,锦带花、山桃可吸收160~250mg/(hm2)的SO 2,连翘、丁香、山梅花、圆柏可吸收100~160mg/(hm2)的SO 2。

当绿地面积比较大时,降毒效果更明显。如北京市园林局对空气中SO 2平均浓度测定表明,居民区SO 2浓度最高,为0.223mg/m3;厂区为0.115mg/m3;绿地内最低,仅为0.102 mg/m3,比居民区约低54.3%。

有些植物对污染物质比较敏感,当它们接触到有毒气体后,常出现枝叶变黄、落叶甚至死亡等症状,往往比人对有毒气体敏感得多,能较快地作出反应。人们利用某些植物对大气污染所表现出的一定可见症状,选择一些对某些污染物抵抗力弱、反应敏感的植物作环境污染指示植物,用其来“监测”大气,起到报警器的作用。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表1-2),既经济,又简单易行。

3)杀菌抑菌

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植物能过滤阻滞灰尘。空气中的微粒物减少,细菌量也会相应地减少。

很多植物能分泌一种具有强烈芳香的挥发性物质,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桂油、柠檬油等,这些物质能杀死大量细菌。这些植物有黄连木、松树、桂树、柠檬树、桦木、臭椿、梧桐以及含有芳香油的桉树等。据计算,1hm2圆柏林在24h内能分泌30kg杀菌素。白皮松、柳杉的分泌物能在8min内把细菌杀死。冷杉的针叶所散发的物质能杀死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百日咳菌等。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杀死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比成药效果还好。桉树分泌的物质能杀死肺结核和肺炎菌。因此,绿化区空气的含菌量大大少于无树的地方。据测定,市区、街道、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比非绿化区少80%以上。许多杀菌素是一类半油脂性的物质,既是一种脂肪溶剂,也是一种水溶剂,无副作用,且具有长效性,不会产生抗药性,是极好的环境净化物质。

其他能够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物质的植物有桉树、苦楝、核桃、肉桂、柏木、侧柏、圆柏、雪松、柳杉、黄杉、盐肤木、合欢、月桂、刺槐、广玉兰、女贞、悬铃木、石榴、枇杷、石楠、枸橘、银白杨、钻天杨、垂柳及一些蔷薇属植物。

此外一些有独特气味的植物可驱虫。例如:香樟、柠檬树、桉树、桧柏、葱兰、驱蚊草、艾蒿、菖蒲等。

4)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

空气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能够使人感到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还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心肌营养,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有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功效。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高低已成为评价一个地方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一般情况下,空气负离子含量在700个/m3以上有利于人体健康。在空气被污染的城市中工作的人们所呼吸的空气中的负离子数远比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数少得多。这是因为在绿地中,一方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由于氧气和水分子比氮气更具有亲电性,优先形成空气负离子;另一方面,植物叶表面在短波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电效应,提高了空气负离子的含量。另外,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如芬多精等具有增加空气负离子的功能。据研究,有林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为700~1-200个/m3,是市区的2倍。空气湿度在对城市空气负离子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城市空气湿度越大,负离子浓度越高。因此,市区可在绿化区适当增加喷泉和活动水面,以增加负离子浓度,弥补市区过多的水泥路面和过多的人流、车流对空气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2.调节气候

1)调节温度

植物的树冠可以遮阳、吸热、散热,可以调节日照对地面光和热的反射,减少辐射,从而达到调节温度的功效。

成片树林由于林内、林外的气温差而形成对流的微风,即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这样降温作用就能影响到林外的周围环境。

根据测试,夏天树荫处与露地环境的温度要相差3~5℃。草坪地与铺装场地相比,温差在1.5~3.0℃。

冬季植物落叶后,枝叶的受热面积比无树地区大,空气流动慢、散热慢,因此在有树林周围的小环境温度比空旷处高。总之,植物能够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小环境,对环境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调节空气湿度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蒸腾作用,提高空气的湿度。据测定,树林内的空气湿度要比空旷地湿度高7%~14%,森林中空气湿度比城市高38%,公园的空气湿度比城市中其他地方高27%。绿地面积越大,增加湿度的效应越明显。

3.防风固沙

成片的树林形成防风防沙的植物墙壁,可以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植物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体形的大小和树叶的茂盛程度。乔木防风能力强于灌木,灌木又强于草本。阔叶树强于针叶树,常绿阔叶树又强于落叶阔叶树。据测定,林带背后树高20~30倍的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50%。林带还能削弱风的携沙能力,有显著的防护效能。

据研究得知,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比紧密不易透风结构的防风林带防风效果好,如图1-1所示。

植物庞大的根系分布于土壤中,可以紧固沙粒,减弱降雨、风力等对土壤表层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用以固沙为主要目的的防沙林带,则以紧密结构者为有效。

为了防风固沙而种植防护林带时,在选择树种时应注意选择抗风力强、生长快且生长期长而寿命亦长的树种,最好是最能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尤其是树冠呈尖塔形或柱形而叶片较小的树种。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的防风树常用杨树、刺槐、柳树、榆、桑、白蜡、紫穗槐、桂香柳、枸杞、丝棉木、柽柳等;在南方可用马尾松、黑松、蔓荆、黄荆、芫花、枫杨、乌桕、合欢、白檀、圆柏、榉、柳、欧美杨、苦楝、泡桐、樟树、枫香、台湾相思、木麻黄、假槟榔、桄榔等。

4.吸滞尘埃

空气中的尘埃不但含有土壤微粒,还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观赏植物能减少粉尘污染。一方面,由于其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减慢,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也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植物的叶表面面积通常为植物本身占地面积的20倍以上,植物叶片表面不平,多绒毛,有些叶还能分泌黏性油脂及汁液,吸附大气飘尘,吸尘后植物经过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吸尘作用,相当于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大片绿地生长季节最佳减尘率达61.1%,非生长期为25%。此外,草坪也有明显的滞尘作用,有草坪的地方其空气中粉尘含量为裸露地的1/6~1/3。图1-1 紧密型防护林(a)和疏透型防护林(b)防风效果示意图

一般来说,植物树冠大而浓密、叶面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有油脂或黏液者均有较强的滞尘力。如马尾松、湿地松、柳杉、侧柏、圆柏、广玉兰、樟树、厚皮香、枫香、枇杷、黄杨、紫薇、红千层等。因此不同植物的减尘作用有所差别,见表1-3。

5.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由于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地表植物残体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植物能够减少和减缓地表径流量和流速,因而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树林的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降水量。据各地观测知,在我国东北,红松林冠可截留降水量的3%~73.3%,在福建,杉木林可截留7%~24%,在陕西,油松林可截留37.1%~100%。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稠密、叶面粗糙,其截流率大,针叶树比阔叶树大,耐阴性树比耐阳性树大。截留降水的能力受植物种类和降水量大小的影响,树种不同,截留率不同,降水量大则截留率降低。总的来讲,林冠的截留量为降水总量的15%~40%。

树冠、地被植物可遮阴和防止地面的水分蒸发,保持地下水层,因此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应种植树冠厚大、郁闭度强、耐阴性强而生长稳定和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树种。根系深广的植物也是保持水土的选择条件之一,因为根系广、侧根多,可加强固土固石的作用,根系深的树木则有利于水分渗入土壤下层。

按照上述的标准,一般常选用柳树、槭、胡桃、枫杨、水杉、云杉、冷杉、圆柏等乔木,以及榛、夹竹桃、胡枝子、紫穗槐等灌木。在土石易于流失塌陷的冲沟处,最宜选择根系发达、萌蘖性强、生长迅速而又不易生病虫害的树种,如乔木中的旱柳、山杨、青杨、侧柏、白檀等,灌木中的杞柳、沙棘、胡枝子、紫穗槐等,以及藤本中的紫藤、南蛇藤、葛藤、蛇葡萄等。许多草本植物由于具有发达的根系,也可用作护坡,保持水土。

6.减弱噪声

噪声是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声音40dB以上会干扰人们休息,60dB以上会干扰人们的工作,噪声超过70dB对人体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长期处于90~100dB的环境中工作,人的听力会受损,还能引起神经官能症,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树木通过其枝叶的微震作用使声音减弱并逐渐消失,枝叶浓密重叠的树种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和阻挡噪声的传播。种植植物,特别是合理搭配种植乔、灌木,对减弱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试,快车道上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m宽的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声的减弱量大于3~5dB。种植3m宽的绿篱,可减少噪声约3.5dB。因此在街道、广场、公共娱乐场所和工厂周围,建造不同规格与结构的绿化林带,是防止噪声的重要措施。

减弱噪声较好的树种有雪松、桧柏、龙柏、水杉、悬铃木、梧桐、垂柳、薄壳山核桃、马褂木、柏木、臭椿、樟树、海桐、榕树、柳杉、栎树、珊瑚树、桂花、女贞等。

7.防湿防火

湿气较大的住宅基地易滋生虫体,致人疾病。因此,为防湿气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选择一些防湿树种。防湿树种所具备的条件为适合在水湿地中生长,叶面蒸腾作用比较显著,叶面积大的落叶植物,其水分吸收作用比较显著,如垂柳、赤杨、白杨、泡桐、三角枫、七叶树、水青冈、落羽杉、桤木、桦木、枫杨、水松、水杉、桉树等。

为了防止火灾蔓延,在住宅及其他建筑物周围、林缘与住宅之间、林缘之间,应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防火隔离带。树种的选择所具备的条件以常绿、少蜡、无树脂、表皮质厚、叶富含水为原则。常见的抗燃防火树种有苏铁、珊瑚树、桃叶珊瑚、银杏、厚皮香、山茶、油茶、罗汉松、蚊母树、八角金盘、海桐、冬青、女贞、青冈、大叶黄杨、棕榈、麻栎等。总之,树干有厚木栓层和富含水分的树种比较抗燃。

三、植物的建造功能

景观空间是由山、水、建筑、植物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大小不同、景象各异、形式多样的空间,而植物的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使之与其他建筑材料一样,成为景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空间表现的主要材料。植物所构成的空间有其特殊性。它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个空间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相应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以及用植物构成的流动空间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植物空间有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植物造景是空间艺术。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的实质是植物空间的组织过程,从而营造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和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序列。植物景观起着美化空间和利用空间协调景观环境、展现美的风景艺术构图的建造功能。

1.植物构成空间

所谓空间感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围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是指人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

植物构成空间的功能对室外环境的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形成非常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它是首先要研究的因素之一。植物的构成空间功能指的是:植物作为一种构成空间的要素,独立或与其他设计要素配合,构成、限定和组织具有特殊质感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形态、色泽、质感,影响和改变着人的视线和视觉感受。在涉及植物的构成空间功能时,植物的品种、大小、位置、形态、色泽、质感、气味、封闭性和通透性是决定的因素。植物构成空间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构成空间功能,下面从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形态上对植物构成空间类型进行分析。

1)空间的构成要素分类

空间是由构成要素开始的,空间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植物作为构成空间的要素之一,它能独立或与其他要素一起构成空间。(1)植物独立构成空间。植物可以作为构成空间的独立要素,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地平面上,以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的范围。在此情形中,植物虽不是以垂直面上的实体来构成空间,但它确实在较低的水平面上筑起了一道范围(图1-2)。一片草坪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间的交接处,虽不具有实体的视线屏障,但其领域性则是显现的,它暗示着空间范围的不同。在垂直面上,植物能通过几种方式影响着空间的视觉感受。首先,树干如同直立于外部空间中的支柱,它们多以暗示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实体来限制着空间(图1-3)。其空间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种类、疏密程度以及种植形式而不同。树干越多,像森林,那么其空间围合感就越强。植物的叶丛是影响空间的第二个因素。叶丛的疏密度和分枝点的高低影响着空间的闭合感。阔叶和针叶越浓密、体积越大,其围合感越强烈。落叶植物的封闭程度是动态的,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在夏季,树叶浓密的树丛,能形成一个较封闭的空间,从而给人以内向的隔离感;而在冬季,同是在这个空间,落叶后人们的视线能延伸到所限定的空间范围以外的地方。在冬天,落叶植物是靠枝条暗示着空间范围的,而常绿树在垂直上能形成周年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图1-2 地被和草坪暗示虚空间的边缘图1-3 平面

植物同样能限制和改变一个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当然,此间也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例如季节、枝叶密度、树种类型以及树木本身的种植方式等。当树冠相互覆盖、遮蔽阳光时,其顶平面的封闭感就越显强烈。植物构成空间的三个要素是地被要素、立面要素和顶面要素。在室外环境中,三个要素以各种变化方式相互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空间的封闭是随围合植物品种、高矮和大小、种植密度以及观赏者与周围植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的。(2)植物与其他设计要素共同构成空间。植物除具有自身能在景观中构成空间的作用外,还有与其他景观构成要素一起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空间的功能。例如,植物可以与地形相结合,强化或削弱由于地形的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的顶端、山脊和高地,与此同时,为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配置低矮的植物。除地形外,植物还能与建筑物、山、水、道路等其他景观设计要素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空间类型。

2)按空间的形态分类

在运用植物构成室外空间时,就像利用其他设计要素一样,设计者应首先明确设计的目的和空间开放、封闭、覆盖等不同的空间性质,然后才能相应地选取和组织设计所需求的植物。(1)开敞空间:该空间仅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定因素,形成的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完全暴露在天空和阳光之下(图1-4)。该类空间主要界面是开敞的,无封闭感,限定空间要素对人的视线无任何遮挡作用。图1-4 开敞空间(2)半开敞空间:该空间与开敞空间相类似,只是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通透(图1-5)。植物对人的行动和视线有较强的限定作用。这种空间与开敞空间有相似的特征,不过开敞程度小,其方向性朝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图1-5 半开敞空间(3)覆盖空间:该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阴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图1-6)。这类空间只有一个水平要素限定,人的视线和行动不被限定,但有一定的隐蔽感、覆盖感。该空间为夹在树冠和地平面之间的广阔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受。(4)封闭空间:这类空间除具备覆盖空间的特点外,还在于这类空间的垂直面也是封闭的,四周均被中小型植被所封闭(图1-7)。这类空间是完全封闭的,无方向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隔离感,空间形象十分明朗。图1-6 覆盖空间图1-7 封闭空间(5)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有方向性、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图1-8)。这类空间只有上面是敞开的,令人将视线导向空中,翘首仰望能给人以强烈的封闭感。它是向心的,人的行动和视线被限定在其内部。图1-8 垂直空间

2.植物构成空间的方法

1)划分、完善空间

植物不仅能独立或与其他设计要素一起构成不同的空间类型,还能依据地形起伏状况、水面与道路的曲直变化、空间组织、视觉条件和场地使用功能等因素,采用似连似分、多分少连、变化多样的配置方式,构成丰富的空间景色。此时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将空间其他构成要素围合成的大空间再分隔,完善成一系列亲切的富有生命的次空间。

从建筑角度,植物可以用来完善由建筑或其他设计因素所构成的空间范围和布局。当一个空间的两面或三面是建筑物或围墙,剩下的开敞面则需要植物来完成整个空间的“围合”或完善。像围合那样,运用植物将其他孤立因素所围成的空间给予更大的围合面,连接形式是运用线型的植物种植的方式,将孤立的因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连续的空间围合。

2)联系空间

设计者除了能用植物材料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外,也能用植物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植物就像一扇扇门、一堵堵墙,引导游人进出和穿越一个个空间。在发挥这一作用的同时,植物一方面能用树冠改变空间的顶平面,同时也能有选择性地引导和阻止空间序列的视线。植物能有效地“缩小”空间和“扩大”空间,形成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设计者在变动地形的情况下,利用植物来调节空间范围的多个方面,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

3)屏蔽视线

屏蔽视线又分为障景和控制私密性。(1)障景:凡能控制视线而又能引导空间转折的屏障景物均可称之为障景。植物作为屏障视线的材料如直立的屏障,能控制人们的视线通过,将所需的美景收入眼里,而将俗物障之于视线之外。障景的效果依景观的要求而定。若使用不通透的植物,能完全屏障视线通过;而使用封闭视线程度不同的植物,则能达到漏景的效果。为了取得有效的植物障景,设计者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的位置、被障景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景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多种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所需植物的屏障高度、分布及配置。障景处宜有动势,高于人的视线,且形象生动、构图自由,景前应有足够的场地空间接纳汇聚人流,并应有指示和引导人流方向的诱导景素。就障景来说,较高的植物虽在某些景观中有效,但并非总占优势。因此,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简图,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视线区域范围内,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最佳的位置。(2)控制私密性:与障景作用大致相似的作用是控制私密性的功能。私密性控制就是利用阻挡人们视线高度的植物,进行对明确的所限区域的围合。私密控制的目的,就是将空间和环境完全隔离。私密控制与障景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围合并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封闭了所有出入空间的视线,而障景则是慎重种植植物进行屏障,有选择地屏障视线。私密空间杜绝任何视线在封闭空间内自由穿行,而障景则允许视线在植物屏障内自由穿行。

由于植物具有屏蔽视线的作用,因而私密控制的程度,将直接受植物品种、大小以及人所处的位置的影响。如果植物高度为1.2m,身体的大部分被遮蔽,给人一种安全感;当植物的高度达到1.5m时,一般人除头部外,身体都被遮挡,空间产生一定的私密性;如果植物的高度超过1.8m,人几乎被完全遮挡,则空间的私密感最强。因此,研究植物的私密控制时,植物的高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上从限定与构成空间方面详细论述了观赏植物在空间组合中的作用。我们再从多角度认识观赏植物在空间组合中的几个层次。从艺术形态空间方面看,观赏植物不仅可以构建不同形态的空间,而且可从景的多维特征方面构景。(1)二维构景:植物可作为景,成为空间的主题,其组合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自然生态群落和地貌植物景观等;植物也可作为背景来衬托空间的主题;植物还可作为景框来强化空间的主题。当然,植物与其他要素组合也可构成景、背景和景框。(2)三维构景:通过植物形态的点、线、面、体来组织空间,人则是身在其境以静态体验。(3)四维构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植物在组合空间中形成流动空间和具导向作用,产生空间的渗透、层次、序列,形成多重空间的复变关系;二是植物的生物生长特性使景观随时间而变化。因而好的空间组合就要预见到植物在时间延续下的变化。在艺术形态空间组合中,植物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起着统一、柔化、协调、强调和指引等作用。如街道绿化,可以掩饰街道空间建筑的杂乱与生硬;立体绿化使空间各要素相得益彰,更为协调。从功能使用空间方面看,植物构成为人类提供休息、游赏、娱乐、健身等实用目的的空间,植物也组合成不同的影响人们行为的空间,如私密、半私密、公共、半公共的空间以及交往空间。植物在动态空间中的功能也十分明显,如导向、标志等。植物可对光线有调节作用,如遮挡光线、防强光和眩光,防西晒,提供庇荫等。植物可以控制噪声,每片树叶都是吸声板,树冠的孔隙也有较强的吸声作用。植物对视觉的调节则更显著,从视线控制到视线遮挡,从空间限定到组景等。色彩的亲人性改善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从生态感应空间方面看,植物在广义空间组合上的作用和环境空间中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更深层次的空间组合,即生态平衡组合,从而达到人、植物、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并进一步涉及到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意义。此种空间组合作用是景观空间的科学基础,如植物对空间环境的改进、对土壤地理环境的改善、对人类健康的促进等。以上仅是观赏植物在景观空间组合中作用的几个层次。其实,这些作用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看到,观赏植物不仅具有空间组合要素的一般共性,更有其本身特性决定了在空间组合中的特殊性,即植物本身是一种生物,是与空间、时间相关联的。植物是一种活生生的自然物而不同于其他自然景观要素,它与人为的硬质环境要素有明显的区别。植物组合空间要考虑其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植物色彩的自然性和丰富性更是天生造化,而植物又具有一反僵硬性和难如人意的可塑性。植物要素的运用要比一般建筑要素的运用更加难于控制,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延续性,因而从发展中寻找到相对稳定的最佳空间,这也正是景观设计中最艰难之处,是景观设计成败之关键。植物要素所具有的亲切感、运动感和柔和感是其他人为要素、自然要素不能比拟的。

四、观赏植物的经济功能

观赏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观赏植物的生产被认为是近年来颇具发展前景的绿色朝阳产业,经济价值较高,为各行各业提供相关的副产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观赏植物生产不仅可以供苗木、盆花、草坪、切花、球根及种子等需要,还可输出国外,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荷兰的郁金香、风信子;日本的百合类、菊花、香石竹、月季;新加坡的热带兰;意大利的干花等具有特色的植物,长期被栽培,在各国的出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国,花卉业是该国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赏植物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因此观赏植物不仅能创造美的环境,还能增加收益。

很多观赏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可用作药材、油料、香料等。(1)食品:有些观赏植物可作菜用,如百合、黄花菜、莲藕等。有些观赏植物可作果品食用,如苹果、海棠、桃、荔枝、梨、杏、枣、山楂、葡萄、猕猴桃、柑橘、芒果、枇杷、龙眼等。有些观赏植物可泡茶,如菊花、玫瑰花、茉莉等。有些观赏植物可泡酒,如菊花、桂花等。(2)油料:油茶、核桃、乌桕、文冠果、黄连木、油桐等。(3)木材:松树、杉树、柏树、竹子、落叶松、红松、白蜡、水曲柳、芸香、黄檀、栓皮栎等。(4)药材:百合、芍药、麦冬、桔梗、贝母、石斛、牡丹、金银花、五味子、银杏、杜仲、枸杞、何首乌、芦荟、樟树等。(5)香料:晚香玉、香雪兰、百合、香堇、薄荷、茉莉、米兰、桂花、栀子、白兰、含笑、玫瑰、樟树等。(6)畜牧养殖:有些观赏植物可作牧草,如紫花苜蓿、红豆草等。有些观赏植物可作饲料原材料,如象草。

五、植物的社会文化功能

1.强调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在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外观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存在,充实了城市的内在美,让城市文脉得到了延续,而在这些因素之中,景观中的植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植物造景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在古城还是新城,植物总是可以记载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向世人传播她的文化,也可以像建筑物、雕塑那样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例如杭州城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风,苏州光福寺的香雪海,北京香山的红叶。和城市一样,植物文化经过了时代变迁的历程,过去它仅反映人们对植物的了解和交流的渴望,而现在更多地反映人们对植物应用发展方向的不懈探索,及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把握和延续。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非常注重对市花、市树的应用,因为市花、市树是在当地受大众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植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重庆的黄葛树,枝繁叶茂,生命力极强,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提起牡丹,人们就会想到洛阳;说到芙蓉花,就会想到成都;谈到君子兰,则非长春莫属;还有杭州的桂花、扬州的琼花、昆明的山茶、泉州的刺桐都是具有悠久栽培历史、深厚文化内涵的植物。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在重要或显著位置栽植“市树”或“市花”,利用市花、市树的象征意义与其他植物或景观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造景,可以赋予其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而且也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植物的文化内涵与周围环境融合

植物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在中国的景观中,常常作为某种文化符号,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愿望。人们以植物特有的人格化特征,表现出一定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的景观中,对于植物的运用有着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值得借鉴,特别是古人利用植物营造意境的文化成就。由于植物具有丰富的寓意和立体观赏特征,使得文人居住的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声色俱佳。同时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深入到植物的内在性格,赋予一种人格化的比拟。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义深远,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传统的松、竹、梅配置形式,谓之“岁寒三友”,因为人们把这三种植物视作具有共同的品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因此在景观中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松针细长而密,在大风中发出犹如波涛汹涌的声响,故园景中有“万壑松风”、“松涛别院”、“松风亭”等。竹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植物,“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群居不乱独立自恃,振风发屋不为之倾,大旱干物不为之瘁,坚可以配松柏,劲可以凌霜雪,密可以泊晴烟,疏可以漏霄月,婵娟可玩,劲挺不回”,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些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元代杨维桢赞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毛泽东诗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自爱、高洁清雅的情操。陈毅诗中“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象征其坚贞不屈的品格。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北宋林和靖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最雅致的配置方式之一。

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兰被认为最雅,“清香而色不艳”。明朝张羽诗赞其“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朝郑燮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陈毅诗曰:“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不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矫揉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雅。

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宋代陆游诗曰:“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可谓“幽贞高雅”。陶渊明诗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陈毅诗曰:“秋菊能做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奈其何。”都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

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绝冠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她含羞,可见桂花有多高贵。

此外,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交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梓表示家乡等。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独具特色。

传统文化的精粹为当今的现代景观所利用,在全新的场所中诠释植物的意境,体现的是城市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历史内涵,而植物文化最终呈现的形态是历史的、高雅的、传统的、城市的。正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述:“艺术作品应该是意与境的统一。”如果植物仅有境而没有情,那么只能是花草树木的排列组合,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在利用植物造景的同时,进行意境的设计,使风景具有一种活泼的神韵,从而达到形神的统一,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作品来。

六、植物的造景功能

植物可以在外部空间内,统一与协调景观环境中不和谐的因素,强调或突出景观中的景点和分区,减弱构筑物呆板的外观等美学功能。

1.完善与统一

植物通过重现建筑物、道路、山石等的形状、线条与色彩,或通过线条的延伸,融入到周围环境中去的方式,在视觉上完善设计构图,统一与调和各个景观要素,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草坪和地被植物就是一种很好的统一与协调景观中的各个要素的材料。在几棵丛植的雪松树下,用一丛杜鹃或麦冬种植成一定的平面形状,加强树丛的整体感,从而完善与统一了树丛的艺术构图。街道的行道树在视觉上统一与连接沿街杂乱的铺面,效果极佳。

2.强调与识别

通过植物的特殊观赏特性(如色彩、体量、姿态及质地),或不同的应用形式,或应用一些艺术规律,突出或强调景观空间环境的特性,达到突出景观主题与强调或识别特殊场地的效果。植物在突出景观主题方面应用广泛。如苏州古典园林中很多景点以植物为主题,并以此而命名。如拙政园的嘉实亭,周围遍植梅与枇杷,显示果实发育与成熟的自然过程,突出园主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与向往。在高楼林立的现代住宅区及错综复杂的城市街道,极需要利用植物的特殊观赏特性,来强调建筑物与街道的个性化,增强其可识别力。典型的做法是,在视线的转弯处或视线焦点处,如道路的转弯、道路的交叉口、建筑物入口、花坛中央、公园入口等地方,孤植一棵红枫,或对植两棵雪松,或布置一处草花花坛,以增强这些场地的醒目性和可识别性。

3.软化作用

植物在构筑物生硬的线条与粗糙的质地前,可起到软化线条、柔化质地的作用,使空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更诱人,并赋予构筑物以季相感及时序变化。若建筑物墙体前列植龙柏、垂叶榕等乔灌木或紫藤,挡土墙边、花台上种迎春等蔓性植物,假山石周围散植铺地柏或爬行卫矛,不仅软化了构筑物的粗质感,而且使景观更丰富,空间更活跃。

4.表现时序变化

植物景观能够表现时序变化,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植物配置,可使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季节和空间感受。观赏植物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变化,是植物景观最为生动的、直观的变化,如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遒劲。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景观的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特有景观,给人们不同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第二章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

观赏植物是构成景观美的主要内容。在运用植物造景时,首先要能识别植物类型,了解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才能合理配置,从而设计出美观的植物景观。第一节 观赏植物的外形

植物的外形指的是单株植物的外部轮廓。自然生长状态下,植物外形的常见类型有圆柱形,如龙柏;尖塔形,如雪松;圆锥形,如云杉;卵圆形,如毛白杨;广卵形,如刺槐;球形,如丁香;馒头形,如馒头柳;扁球形,如榆叶梅;伞形,如合欢;垂枝形,如垂柳;钟形,如欧洲山毛榉;倒钟形,如槐;风致形,如老年的油松;龙枝形,如龙爪槐;棕椰形,如棕榈、椰子;半球形,如金老梅;丛生形,如玫瑰;匍匐形,如铺地柏。如图2-1所示。第二节 观赏植物的叶形

一、叶片的形态

叶主要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片的形态包括叶形、叶尖、叶基、叶缘、叶裂、叶脉等。

1.叶形

根据叶片的长、宽比例及最宽处位置,叶形可分为:线形,如苏铁;卵形,如国槐;披针形,如桃;菱形,如乌桕;心形,如紫荆;扇形,如银杏等。如图2-2所示。

叶基、叶尖也因植物种类不同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如图2-3与图2-4所示。

2.叶缘

叶片的边缘叫叶缘,主要类型有全缘、锯齿、齿牙、钝齿、波状等(图2-5)。如果叶缘凹凸很深,则称为叶裂,可分为掌状、羽状两种,每种又可分为浅裂、深裂、全裂3种(图2-6)。

3.叶脉

叶片上分布的粗细不等的脉纹叫叶脉,其中最粗大的叶脉称主脉,主脉的分枝称侧脉。叶脉在叶片上的分布方式称脉序,主要有网状脉、平行脉和叉状脉3种类型(图2-7)。(1)网状脉:是双子叶植物特征之一,又分为羽状网脉和掌状网脉。如果只有一条主脉,主脉两侧分生出侧脉的为羽状网脉,如桃树、榆树等。如果从基部生出3~5条主脉的则为掌状网脉,如梧桐、五角槭等。(2)平行脉:单子叶植物特征之一。主脉与侧脉平行或接近平行。平行叶脉中又分为直出脉(竹)、射出脉(棕榈)、侧出脉(美人蕉)、弧形脉(玉簪)4种。图2-1 植物常见外形分类图2-2 叶形图2-3 叶基的类型图2-4 叶尖的类型图2-5 叶缘的基本类型图2-6 叶裂的类型图2-7 叶脉的类型(3)叉状脉:各脉作二叉分枝为较原始的脉序(银杏)。

二、叶序

叶在茎上的生长按一定的排列顺序称为叶序。叶序主要有互生、对生和轮生等类型(图2-8)。茎上每个节只生一个叶的叫互生叶序,如杨、柳等;若每个节上相对着生有两个叶的称为对生,如丁香、女贞等;每个节上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叶的称为轮生,如夹竹桃、梓树等;若叶在节间很短的短枝上成簇生长,称为簇生。图2-8 叶序

三、单叶与复叶

1.单叶

在每个叶柄上只生长一片叶片的称单叶,大多数植物为单叶。

2.复叶

在每个叶柄上生有两个以上叶片的称为复叶,如国槐等。复叶的叶柄叫总叶柄。总叶柄上着生的叶叫小叶。小叶的叶腋内没有芽,是区分单叶与复叶的特征。根据小叶的排列方式,复叶分为4种类型(图2-9)。(1)羽状复叶:小叶排列在总叶柄的两侧成羽毛状。若顶生小叶存在,小叶数目为单数的称为奇数羽状复叶,如国槐。若顶端小叶成对生长,小叶数目为双数则称为偶数羽状复叶,如皂荚。根据总叶柄的分枝,还有二回羽状复叶(合欢)、三回羽状复叶(南天竹)和多回羽状复叶。图2-9 复叶的类型(2)掌状复叶:小叶都着生于总叶柄的顶端,呈掌状排列的复叶,如七叶树。(3)三出复叶:仅有三个小叶的复叶,有羽状三出复叶,如大豆;掌状三出复叶,如酢浆草。(4)单身复叶:总叶柄上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下顶端小叶,外形上很像单叶,但小叶基部有显著关节,是三出复叶的变形,如柑橘。第三节 观赏植物的花

一、花的组成

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花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在一朵花上同时具有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的称为完全花,缺少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的称为不完全花(图2-10)。图2-10 花各部分的模式图

二、花的景观观赏元素

1.花冠的类型

花冠位于花萼之内,由若干花瓣组成。花瓣彼此分离的称离瓣花,如李、杏;花瓣之间部分或全部合生的,称为合瓣花,如牵牛、南瓜等。花冠下部合生的部分称花冠筒;上部分离的部分称为花冠裂片。花冠的形状因种而异,通常把花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2-11)。(1)筒状:指花冠大部分合成一管状或圆筒状,如醉鱼草、紫丁香,又名管状。(2)漏斗状:花冠下部筒状,向上渐渐扩大成漏斗状,如鸡蛋花、黄蝉等。(3)钟状:花冠筒宽而稍短,上部扩大成一针形,如吊钟花。(4)高脚碟状:花冠下部窄筒形,上部花冠裂片突向水平开展,如迎春花。(5)十字形:由4个花瓣两两相对呈十字形,如十字花科植物。(6)唇形:花冠稍呈二唇形,上面两裂片合生为上唇,下面三裂片为下唇,如唇形科植物。(7)舌状:花冠基部成一短筒,上面向一边张开而呈扁平舌状和向日葵花序的边花。(8)蝶形:其上最大的一片花瓣叫旗瓣,侧面两片较小的叫翼瓣,最下两片其下缘稍合生,状如龙骨,叫龙骨瓣,如刺槐、槐树花。图2-11 花冠的类型

2.花序

一朵花单独着生于叶腋或枝顶,称为单生花,如牡丹、茶花等。也有很多植物的花按一定规律排列在总花轴上,形成花序。花序上没有典型的营养叶,一般只在花柄基部有简单的变态叶,称为苞片。有些植物花序的苞片密集在一起,形成总苞,如向日葵。花序分为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两大类型(图2-12)。

1)无限花序

无限花序开花由基部开始,依次向上开放(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花轴顶端能继续伸长并陆续开花。无限花序主要有以下类型。(1)总状花序:花互生于不分枝的花轴上,各小花花梗等长,如刺槐、紫藤等。(2)穗状花序:与总状花序相似,只是花无梗,如车前、木麻黄等。(3)柔荑花序:单性花排列于一细长的花轴上,通常下垂,花后脱落,如桑、柳等。(4)伞房花序:花有梗,但不等长,下部较长,上部渐短,花位于一近似平面,如麻叶绣球等。(5)伞形花序:各小花均从花轴顶端生出,花柄等长,花的排列伞形,如山茱萸、君子兰等。(6)隐头花序:小花着生于肉质中空的总花托的内壁上,并被总花托所包围,如无花果、榕树等。(7)头状花序:花轴短而顶端凸出,其上聚生许多无梗之花,形成如头状的花序,如千日红。

2)有限花序

有限花序又称聚伞花序,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的花,花轴不能继续向上产生新的花芽,主要有以下类型。图2-12 常见花序(1)单歧聚伞花序:花轴的顶端先开一花,其下发生一侧枝,侧枝顶端又开花。如此反复,如紫草科植物。如果所有侧枝都向同一方向生长,称为螺状聚伞花序,如勿忘草。如果侧枝在两侧间隔产生,称为蝎尾状聚伞花序,如唐菖蒲。(2)二歧聚伞花序:花轴顶端开花后,下面两侧同时分枝,又形成花,如此反复分枝,如石竹科植物、海州常山等。(3)多歧聚伞花序:花轴顶花下同时产生数个分枝,各枝顶生一花后,继续以同一方式分枝,如榆树等。第四节 观赏植物的果实

果实也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它是由花经过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或子房以外与其相连的某些部分,迅速生长发育而成。根据果实的形态结构,可分为以下类型(图2-13)。

1.聚合果

由一花内的各离生心皮形成的小果聚合而成。由于小果类型不同,可分为聚合蓇葖果,如八角属及木兰属;聚合核果,如悬钩子;聚合浆果,如五味子;聚合瘦果,如铁线莲。图2-13 果实的类型

2.聚花果

由一整个花序形成的合生果,如桑椹、无花果、菠萝蜜。

3.单果

由一花中的一个子房或一个心皮形成的单个果实。(1)蓇葖:果为开裂的干果,成熟时心皮沿背缝线或腹缝线开裂,如银桦。(2)荚果:由单心皮上位子房形成的干果,成熟时通常沿背、腹两缝线开裂,或不裂,如蝶形花科、含羞草科。(3)蒴果:由两个以上合生心皮的子房形成。开裂方式有室背开裂,即沿心皮的背缝线开裂,如橡胶树;室间开裂,即沿室之间的隔膜开裂,如杜鹃;室轴开裂,即室背或室间开裂的裂瓣与隔膜同时分离,但心皮间的隔膜保持连合,如乌桕;孔裂,即果实成熟时种子由小孔散出;瓣裂,即以瓣片的方式开裂,如窿缘桉。(4)瘦果:由一心皮的子房发育而成,只有一粒种子的不开裂的干果,如铁线莲;有时亦有多于一个心皮的,如菊科植物亦属该类型的果实。(5)颖果:与瘦果相似,但果皮和种皮愈合,不易分离,有时还包有颖片,如多数竹类。(6)胞果:具有一颗种子,由合生心皮的上位子房形成,果皮薄而膨胀,疏松地包围种子,且与种子极易分离,如梭梭树。(7)翅果:瘦果状带翅的干果,由合生心皮的上位子房形成,如榆树、槭树。(8)坚果:具一颗种子的干果,果皮坚硬,由合生心皮的下位子房形成,如板栗、榛子,并常有总苞包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