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考的艺术:为什么我们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3:06:22

点击下载

作者:利昂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逻辑思考的艺术:为什么我们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

逻辑思考的艺术:为什么我们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试读: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几乎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思维去考虑一件事情,而总是会习惯性地去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而被忽略的东西往往决定了事情的结果。当我们在结果面前唉声叹气或者怨天尤人的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发现,其实真正的元凶并不在别处,它就隐藏在你的大脑里。

大脑是人类最精密的器官之一,但同样也有各种各样让人困惑的“思维”。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好像天生与人类为伴,细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为思维错误所累,于是,就会出现以下纠结:

为什么我们常常不相信自己会犯错?

为什么美女和帅哥比普通人的机会要多些?

为什么女人的心思最难猜?

为什么自己的好总被别人遗忘?

为什么功成名就的时候反而遭到解雇?

为什么越是熟悉的人越看不懂?

为什么好女人有时会错过好姻缘?

为什么权威预测有时候并不权威?

……

这些问题在你的身上发生过吗?如果其中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应该读的。

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想不到,主要是因为我们思考问题时运用了错误的逻辑,所以思维才会出现盲点,这些盲点与性别、年龄、智力、教育程度或者其他的因素无关。

许多思维盲区是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马克·吐温曾说:“真正造成伤害的,不是我不知道的事,而是所有我已知道的事都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自己了解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念,这会给我们造成很大伤害。

难道我们注定要戴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吗?不,我们可以拒绝思考被污染,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思维出现误区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以自身固有的经验来判断一件事情。因为以前的经验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依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过去经验的积累导致了我们思维上的一种定势。所以有些成功的人士越加相信过去的经验,就越容易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有一句话说得好:“过去的经验既是我们的财富,其实某种程度上又是我们的包袱。”

◎我们还会不自觉地陷入迷信的陷阱。比如,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会让人耳目失聪,对周围事物不敏感。迷信会愚弄人们,使人们思考问题头脑简单或对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认识。

◎没有批判地学习,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也是思维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好比海绵吸水那样,无论是红颜色的水还是黑颜色的水都吸进去了,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应当切忌没有批判地学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否则,学来的东西就是一盘散沙,一无是处。除此之外,世界观、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如果被禁锢,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事情会顺着自己想的方向发展,殊不知,到最后才发现错得离谱。而当思维一旦插上翅膀,任何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按照惯性思维决定自己的行为,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这样才会有突破,才会让自己清晰思考。

本书中,以我们都曾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小事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模式分析了思维被禁锢的原因,以及提出了让自己不烦恼的思维方式,从而纠正了思维上的偏见,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当明白了错误的思维是如何发生以后,我们就有可能远离思维陷阱,就会犯错更少,从而能够理性思考,作出睿智的选择,就能离成功更近。

因此,清晰思考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辨别那些伪专家与骗子不科学的说法,也能让我们免于陷入荒谬的困境或上当受骗。清晰思考不仅是一种有用的能力,它也是智者的明灯,可以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读完本书,您就可以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种种事情,进行清晰而客观的思考,您就能更辩证地看待人生,您之前的身心疲惫将会被愉悦所代替。

第一章 我们并不聪明——为什么我们越自以为精明,做事越离谱?

走向疯狂的第一步就是自以为聪明。——费尔南多·德·罗哈斯

为什么我们常常不相信自己会犯错

读者来信:有一天,朋友让我帮忙买彩票,我帮他选了数字,他却说我选的数字肯定不会中奖,他本想自己选。而事实上他每次自己买的彩票都没有中过,为什么他认为不是自己亲自选择的就不会中奖呢?Leon解疑: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他的主要行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所以就将这种意识错误地推及所有事,他认为亲自选择数字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那些球,能为自己带来好的运气。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情明明是偶然的,但人们往往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可以掌控一切,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认为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美国有一家投资公司,发行了一批头奖300万美元的彩票。然后,按照每张彩票1美元的价格卖给自己的职工。其中,一半彩票是职工自己挑选的,剩下的彩票则是卖票人随机挑选的。过了几天,抽奖的日期到了,这家投资公司专门派调查人员找到那些买彩票的人,他们对买彩票的人说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买彩票的人可以将之前买到的彩票转让出来。他们会以多高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彩票呢?最后的结果是:并非亲自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彩票的售价是2美元,而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彩票的售价则是8美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因就在于,自己选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奖率一定会比并非自己挑选的人的几率要高。

其实,这是一种控制错觉。那什么是控制错觉呢?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事物的倾向。比如,对于买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们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观上来讲,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掷硬币1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次。但是哪一次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是偶然的,无法控制的。

现在,我们回到买彩票那个例子。实际上,无论是自己买还是别人给你买,从概率上看,中奖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尽管从理论上人们都明白这一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还是认为自己“精心挑选”的彩票更有可能会中大奖。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所以就将这种意识错误地推及所有事,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找来一些大学生,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来做掷骰子的赌博游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觉得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转动。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错觉而已,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的依据。明白了控制错觉定律,我们就会懂得为何赌博游戏会让不少人倾家荡产也难以自拔。

一位美国科学家调查人们对噪音的痛苦承受程度,他将人们关在A音响室和B音响室里,不断提高音量,直到受试者表示拒绝。这两个音响室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B音响室的墙上有个红色的紧急按钮。结果发现,B音响室里的人们承受噪音能力明显要比A音响室的人们大得多。可事实是,那个紧急按钮只是一个摆设,根本不管用。错觉本身足够提高人们承受痛苦的极限。

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控制错觉。比如,有的电梯里的“开门、关门”按钮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它们与电梯控制器其实并不相连。科学里称它们为“安慰按钮”。又如,大办公室里的空调温度调节开关,有人觉得温度高,另一些人觉得温度低。工程师经常接到人们的投诉。为了减少投诉数量,聪明的工程师利用控制错觉,在每一层楼都安装一个假的温度调节按钮。这样一来,接到投诉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了解了控制错觉,你控制了自己的生活吗?虽然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训练来加以操控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操控,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够操控一切事情,就很可能会由自信变为自负。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不能被控制错觉所控制,更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温馨提示许多事情是偶然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我们却错误地以为,对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掌控,其实这是一种执拗的控制错觉。

为什么我们常常犯自己不想犯的错

读者来信:我做部门主管有好多年了,阅人无数,在用人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基本上不会看错人,但是,我前阵子却放弃了一个本来可以为公司创造巨大利润的年轻人。以为自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是却偏偏就这样错过了一个人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Leon解疑:要正确判断一个人,不能只停留在固有的经验上,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过去经验的积累导致了我们思维上的一种定势。所以越是成功的人士越会相信过去的经验,就越容易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平时很擅长、很有把握的一件事,有时候也会事与愿违,出现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则小故事:初来公司应聘时,郭明凯只拿了一张很单薄的简历。他的简历实在无法引人注意,只有一张纸,简单叙述了一下对行业的理解,说了说自己的决心。看完他的简历,又看到郭明凯一脸的谦和,没有丝毫的锐气和精明,于是人事部决定放弃他。可是不巧的是,人事部招聘来的几个业务员,面试时虽然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刚工作一周,就不堪压力悄悄地走了。可公司又急需业务人员,在无奈之下,人事部只好给郭明凯打了电话。李子文是业务部的主管,做业务十多年了,看到郭明凯的时候,他的心马上就沉了下去。李子文简单问了几个问题,他发现郭明凯问一句说一句,然后就一声不吭坐在那里,这是做业务员最忌讳的。接触过后,他断定郭明凯不适合做这个工作,于是打算暂时先让他工作个把月,等有了合适的业务员再定。他把郭明凯安排到推销部门,去推销公司新代理的一款管理软件。李子文明白市场上同类软件多如牛毛,市场压力很大,这也是导致前几个业务员不辞而别的原因。公司能提供的只有一本厚厚的电信黄页,但上面的电话多是人事部或前台,所有接电话的人一听是推销软件的人员,马上“咔”的一声就挂了,这让很多业务员望而却步。为了打开市场,李子文召集业务人员开了一个小会,征集大家的意见,郭明凯说:“不如就按黄页上的地址去找客户,说不定会有收获。”大家对此都不置可否,但郭明凯还是坚持去跑业务了。一个月过去了,业务员们的情绪越来越低,除了郭明凯之外,没有人再出去跑业务了。就在李子文发愁的时候,郭明凯带回了第一单生意。那个客户是开发区的一家制造公司,新投产的一条生产线正好需要公司的产品。虽然郭明凯出单了,但李子文还是觉得他不成熟,认为他只不过运气好。他觉得自己不会看错人,就算目前取得了成绩,还应该再观察一段时间。所以,李子文还是迟迟没有给郭明凯转正。终于有一天,也就是这个客户对郭明凯抛出了橄榄枝,高薪聘用他做业务,而他也欣然前往。仅仅半年的时间,郭明凯就帮助那家制造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这让李子文后悔不已。

为什么业务主管李子文会错误地放弃本来可以为公司创造巨大利润的郭明凯呢?对李子文来说,正是因为他感觉自己有丰富的经验,不会看错人,所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有些人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其实是一种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提出的,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包达列夫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对第一组参加测试的大学生说:“马上要给大家看的照片上的人,是个非常恐怖的罪犯。”而向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科学家。”大学生们看过之后,他让两组大学生分别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第一组学生这样写道:此人深陷的双眼说明他内心仇恨这个世界,突出的下巴说明他和社会对抗到底的决心。第二组学生则写道:此人深陷的双眼表明其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研究的路上不肯轻易放弃的决心。

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是否让你想起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呢?某些“大反派”在镜头前一出现,我们就觉得他会扮演一个坏人,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有个成语叫“疑人偷斧”,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在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固有观念的左右,以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再回到上面的故事,李子文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所以才会错失一个人才。一般情况下,有些自信心强的人比较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越觉得自己很老练、很有经验的人,有时候往往越容易被自己的经验欺骗。其实,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人,都可能上演现代版“画地为牢”的悲剧。无论你手中有没有权力、有多大权力,在为人处事时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分析,随着现实的变化,自己的观念、思想、行动及目标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不然你就“OUT”了。

职场中人一定要避免定势效应,不能总迷信于自己的固有观念,要知道,就算你经验再丰富、观察力再敏锐,也不可能完全把别人看透,因为人是会变的。因此,要想一直笑傲职场,就要学会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温馨提示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我们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当你正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时,你要明白的是,这种境遇只是因为自己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为什么只买一件衣服就意味着要买一身行头

读者来信:朋友家中挂着一只空鸟笼,所有见到鸟笼的人都会问鸟是怎么死的,可是朋友却告诉大家他根本就没有养过鸟。这是为什么呢?Leon解疑:因为在人的大脑中,习惯认为鸟才会生活在鸟笼中,有鸟笼就证明养过鸟。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小故事: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把它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你别开玩笑了,养鸟多麻烦啊,我可从来没有想过要养鸟啊。”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送给了乙。乙只当鸟笼是个工艺品,他把鸟笼挂在自己的书房里。然而,没想到的是,来家中拜访他的客人只要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你不要为此伤心难过。”乙一次次无奈地向客人解释,这只是朋友送给他的一只空鸟笼,自己从来就没有养过鸟。不管怎么解释,客人还是不相信,都以为是乙因为爱鸟死了很伤心,但也没有必要逃避事实啊,如果不养鸟,为什么还要挂个鸟笼,所以依旧说了很多安慰的话。为了避免跟客人一遍遍地解释而最终还是令客人感到莫名其妙,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空鸟笼会让人感到很别扭,还会招来他人异样的眼光,让人困扰。为了解除他人质疑,只有让鸟笼不再空着,所以乙选择了买鸟放进鸟笼里。

这是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人们之所以看到鸟笼就想到鸟,是因为人们的惯性思维在发挥作用。当人们在遇到某一个问题时,一般都会先入为主地沿着自己所熟悉的某种方向或途径去联想,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纳入到自己比较熟悉的框架之内进行思考、分析,这样思维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常会造成思考问题时出现盲点,并且没有创新或改变。

当某种思维惯性在人脑中形成之后,就好比是在大脑中筑起了一条思考某一类问题的惯性轨道。在遇到看似相似、其实迥异的新问题时,其思维活动便会凭着一种惯性,在这条轨道上滑行。

当然,因为袭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鸟笼逻辑相对具有成熟性和稳定性,有其积极的一面,有助于人们进行类比思考,从而可以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即它容易使人们盲目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待一些看似相似其实不同的问题,结果费时费力,妨碍问题的解决。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我们先在自己心中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在“空鸟笼”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小鸟儿”,使自己的生活复杂化。比如,你买了一件自己并不是很需要的风衣,可是因为喜欢,并且价格便宜所以就出手了。当买回家放了一段时间后,你打算穿着它去参加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的婚礼,这时才发现,没有色彩合适的裤子可以与之相搭配,怎么办呢?将衣服送人吧,自己又有点舍不得,于是,为了能够色彩搭配协调,你又买了一条裤子。可谁知,新的难题又来了,新衣服得搭配新鞋子看起来才会更好些,于是又花钱去买了一双新鞋。就这样,因为买了一件便宜的风衣,却给自己出了一道道难题,把自己整得心力疲惫。

所以,我们的追求和选择应该以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做人做事不可拘泥于惯性思维,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按常理行事不能达到目的时,就需要你突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成功和快乐。温馨提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鸟笼,一旦进入我们的生活,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烦恼,而避免这些后续麻烦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让“空鸟笼”进入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不能相信家里书多的孩子就会读书

读者来信:我最近看到一篇研究报告,上面指出“冰激凌会导致犯罪”,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Leon解疑:因为我们生来就喜欢“见到”相互联系的事件,或者把“相继发生”的事件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然而,实际上这样思考问题,我们常常会大错特错。因为事物间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太阳每天都会在早上升起,到晚上就看不到了,不知道晚上太阳藏到哪里去了。于是,这个孩子在每天太阳落山的时候都会盯着太阳认真观察,想弄明白太阳到底去了哪里。可是,不管他怎么观察,他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后来,孩子注意到他家的保姆阿姨也是早上出现在他家,到晚上就不见了。孩子好奇地问阿姨去哪里了,阿姨说:“我回家了啊!”于是,孩子将阿姨的来去和日夜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得出自己的结论:阿姨的离去导致太阳也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男孩“见到”“相继发生”的事件,就将这些事件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于是对他观察到的现象给出了一个解释:太阳晚上下山是因为保姆阿姨回家了。这显然是不对的。有人对国外的一座城市的消防行动进行调查证明,火灾损失与每次投入的消防人员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动用的消防人员越多,火灾损失就越大。于是该市市长立即宣布停止消防人员的招聘。

这一事例说明了因果的混淆,火势越大,投入的消防人员自然就越多。反过来,投入的消防人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有研究报告指出“冰激凌会导致犯罪”。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十大城市过去五年冰激凌的销量和犯罪率的大小,结果发现犯罪率随着冰激凌销量的增长,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们由此推测,吃冰激凌会在人大脑里诱发一种化学反应,激发了人们的犯罪倾向。

吃冰激凌的人根本无须担心他们自己会变成罪犯。因为有可能是夏天逐渐升高的气温是冰激凌销量和犯罪率二者间产生联系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家里书多的学生,学习成绩会更好。这导致家长们发疯似的买书。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受过教育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受过教育的家庭,通常要比家长没有受过教育的家中书多。书的数量多少不是关键,关键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遗传基因。

我们听了这些故事可能会会心地笑笑,因为我们生来就喜欢“见到”相互联系的事件,或者把“相继发生”的事件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然而,实际上这样思考问题,我们常常会大错特错。因为事物间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二者混淆起来,既可以理解,同时又非常危险。虽然原因确实先于结果出现,但先于结果出现的还有很多种其他因素,而其中很多并不是引发结果的原因。

当有人指出两者的特征之间有联系来支持他的一种假设,记住要问一句“有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种联系呢?”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温馨提示事物间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时,一定要看仔细,不能将巧合的相关关系看作是因果关系,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什么教训孩子会使孩子越来越笨

读者来信:我姐姐家的孩子本来很聪明,但在受到姐姐、姐夫的几次批评教训之后,最终使孩子变成了一个自卑的孩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Leon解疑:小孩子还是需要多给予鼓励,因为有些不恰当的批评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通常,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他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一致,也就是说,贴上什么标签就能做出什么事来。你有没有被别人贴上“标签”的经历呢?国外的一名心理学家,想要知道医生诊断说一个人得了精神病,究竟是依据此人本身存在的特征来判定,还是由于医生看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从而作出这样的诊断结果,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派出了8个正常人冒充病人,任务是让这8个人分别进入不同的精神病院,他们被要求到精神病院时,只需要向医生描述自己不时能听到“轰的”、“砰砰”等声音即可。除了这个症状之外,他们的所有行为均表现正常。入住精神病院后,这8个人被要求不再表现出任何古怪症状,完全恢复正常。他们都想早点离开精神病院,所以非常积极地配合治疗,听医护人员的话,按时吃药。实际上,所有药物都被他们偷偷扔掉了。最后,8个人先后都出院了。他们平均入院时间为15天,8个人从精神病院共得到了2100片药片。在入住精神病院的这段期间,从没有任何一个医护人员怀疑他们不是真的患病,反倒是精神病院中的很多病人怀疑说他们没有病,一定是记者什么的,冒充进来采访的。当这个实验一经公布,所有的精神病院以及这方面的专家都觉得这个心理学家简直是疯了。一切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高调地对某家精神病院宣称,在以后三个月里,会不断往该院输送假病人,请这里的医护人员们判断出究竟哪些是假病人。三个月过去了,所有在这个时间段入院的病人中,被确认为假病人的有193人,其中23人至少被一名精神病专家确定为假病人,19人被两个及以上的专家确定为假病人。这时,心理学家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这三个月内,没有派出一名假病人!他一直在试图揭开的真相就是,任何一个本身就很容易出错的诊断过程,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当“病人”被医生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常。同样,如果提前告知有假病人会出现,那么医生的判断就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怀疑他是真病还是假病。

一个人被别人下了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所以称为“标签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教孩子玩拼图,可是孩子却显得很吃力,不管怎么努力,都拼不对设计好的图形。性格急躁的妈妈开口训斥:“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拼图都拼不好,还能干什么呢?”第二天,这位年轻的妈妈依旧让孩子重新拼这个拼图。由于昨天刚刚经历妈妈的批评,孩子显得更加畏首畏尾,又没有拼出来,年轻的妈妈依旧像昨天那样,大骂孩子。结果是,这个孩子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会先对自己说:“我太笨了,肯定做不好。”他终于变成了一个毫无创造力的自卑的孩子。

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笨蛋”或者“坏孩子”等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这个孩子所有的其他品质,包括其优点。无论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笨”、“坏”。这样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也就是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可能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

又如,当一位员工被老板认为在某些方面能力不行,这位员工也一定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再轻易表现出来了,因为他们会认为“老板都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还有什么可表现的呢。”

再如,有学者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如健康人。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血压患者本身由疾病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另―方面,“标签效应”起了很大作用。当人们没有被诊断出高血压这一慢性疾病时,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也未感觉很不适。但是,一旦被确诊了,患者便被贴上“高血压病人”的标签而变得紧张起来,出现头痛、食欲下降、手脚麻木、睡眠不良等种种不适,这就是“标签效应”的结果。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标签”误导了人们正确思考问题,当人们被贴上“标签”时都会不自觉被“标签”所困扰,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为去掉标签而努力,而不要被消极的“标签”所误导。温馨提示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不要被消极的“标签”所迷惑,而应该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为什么不要轻信“必经痛苦”之类的话

读者来信:那天,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如果遇到困难,在请某些专业人士帮忙时,面对他们提出的“先经历痛苦才会好转”的建议时,不要轻易相信,这是为什么呢?Leon解疑:有时候,这句说辞是他们骗人的伎俩,很容易让求助者沉浸在所谓的“专业人士”构造的一个支持他们的世界里。

当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请教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时,如果他们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道路”,这时候你应该要格外注意了,因为这里面很可能会是个陷阱。有一年夏天,郭勇去旅游度假时生病了,他感觉浑身疼痛,并且疼痛还与日俱增,在朋友的陪同下,郭勇来到旅游区的诊所做检查。一位年轻的医生开始对郭勇视触叩听,在他的肚子上按来按去,然后按肩、按膝。他一节椎骨一节椎骨地摸。郭勇当时觉得这个医生好像不是很专业,但自己又不懂医术,只好任由他折腾自己。检查结束后,年轻的医生说:“你需要吃抗生素,每日3次,每次1粒。但是在你的病情好转之前,会先经历一个恶化的过程。”郭勇在得知检查结果后,拿着医生给开的药,然后拖着疲惫的脚步返回了酒店房间。果然如医生所说,疼痛加剧了。看来那位医生知道他的病情。当3天后疼痛症状依然得不到任何缓解时,郭勇又去请教医生,医生告诉他:“请将剂量提高到每日4次,但还会疼一阵的。”郭勇又按要求做了。又过了两天,郭勇实在忍受不住疼痛,于是打电话给急救中心,到当地最有名的一家医院救治。医生检查的结果是郭勇患上了盲肠炎,立即给郭勇做了手术。做完手术后,医生对郭勇说:“你应该早点来医院的,要是再晚来一天,后果将会很严重的。”郭勇无奈地笑了笑。他就是太信赖之前那位年轻医生的诊断,所以成了“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的受害者了。

如果病情像年轻医生所说的那样恶化了,就证明了他的诊断是正确的。如果病情意外地出现了好转,求助的人就会感到非常开心,所谓的“专业人员”这时可以将这种意外的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总之,不管怎样,他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有一个电器公司,最近几个月公司的营业额一直都很不理想,公司员工的士气也很低落。电器公司老板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聘请了一位专业顾问,请这位顾问分析自己公司的情况,具体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这位专业顾问的工资为每月1.5万元。顾问在对公司进行一番了解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司内部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公司的品牌定位不够明确,形势很严峻;其次,销售部门需要整顿,按区域对销售员的工作进行划分;还有就是需要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我可以为你一一纠正,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好转之前,营业额还会下滑。半年之后,营业额果然继续下滑了。一年后也是。顾问一再强调,公司的发展正好符合他的预测。当一年半之后营业额依旧没有任何起色时,公司老板终于明白自己被骗了,于是解聘了这位专业顾问。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如果有人说:“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这时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不能一味地轻信别人。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确实有先再次下滑然后回升的情形。有时候,事情的发展也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清楚地看到事情的真相。这个过程是可以检测的。所以在转化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能被“乌云”遮住了眼睛。温馨提示当别人给出自己建议时,我们不能一味轻信,应当善于不断检查其建议是否正确,及时地发现错误的信息,并及时加以修正或干脆放弃。

为什么越没问题时越要小心谨慎

读者来信:为什么当自己感觉学习或者工作上没有一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呢?Leon解疑:没有问题就没有怀疑,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就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在美国的北卡布中学,教室、走廊里都贴满了类似标语的语句,其中有一幅写着“The biggest question is no question”。翻译过来就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如果没有问题了,就代表着达到了一个高度,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而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莎士比亚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明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问题出发的。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到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走进太庙后,孔子有许多不明白的事情,于是便向周围的人询问。对于孔子的询问,有人讥笑他,枉称什么懂得礼仪的“圣人”,简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听到了这样的讥讽,孔子诚恳地表白说,对于不明白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问清楚,这恰恰是我们要求知礼的表现!

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在生活中,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没有问题的安逸其实是很危险的,没有问题的状态就像没有引爆的地雷一样危险。比如,在一个几百人的单位中,一次、两次没有发现问题很正常,但是如果每次都没有问题,领导是不是会有所担心了呢?纵观许多企业,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隐患一直存在,只是被大家的“没问题”所遮盖住了。

其实,问题不是个人发展中的障碍,相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成长,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你身边,只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中,你若不能主动抓住,它就悄悄溜走了。

要做最好的自己,一方面要有谦虚的态度,另一方面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不要满足于自己的学问和地位,向不如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问题并不是耻辱,而是自我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温馨提示我们一些人常常能发现问题,但是因为不善于思考以致视而不见,或者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逃避,这都是不可取的,小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就会变成大问题。

趣味测试

1. 你的思维模式属于哪种类型?

有一天当你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听到柜台的服务生很惊慌地交头接耳,说有歹徒在饭店放了一颗炸弹,你认为歹徒会把炸弹放在什么地方?

A.厕所

B.餐厅门口

C.客人座位

D.厨房

答案:

A:你的思维缜密。因为你想事情的时候会考虑到很多细节,所以你思考的速度很慢,当大家已开始讨论下一个话题了,你才冒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但你的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所有人不得不重视、采纳你的意见。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会轻易放弃,会静心等待,一有机会就表达自己的看法。

B:你的思考模式很单纯。因为你总觉得别人都比你厉害,所以会先听完人家怎么说之后你才开口。你不会有什么奇怪的想法,你谦逊的态度,让大家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把你忘记,只是时间久了,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忽略内心的声音。

C:你的想法很实际。你做事方法很传统。一旦有一点偏离常规,就开始很紧张,担心别人会指出你的错误,所以你会用道德之尺衡量自己,也不时打量别人。渐渐地,自己的生活就变得十分规律。

D:你常常会想出一些馊主意。你的想法很诡异,你的馊主意常常令人大笑。但即使有人欣赏你的点子,也不太敢附议。你的点子其实都很新颖,所以不要有挫败的感觉,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2. 你的思考模式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下面哪一个命题最合乎逻辑?

A.凡是下雨的地方,地上都会湿

B.先有鸡蛋,才有鸡

C.先有鸡,才有鸡蛋

D.只要是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小钱

答案:

A:你的思考模式属于单行道式,因为你不能反向或是多向思考,所以很容易陷入一种刻板的模式当中,这样就封闭了你的创意。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忘东忘西,在学习方面,比较擅长需要记忆的科目。

B:你的思考模式属于溯源型,你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很多时候你会从一个原点去思考整个事件。你问得最多的问题可能是:这句话出自哪里?这个概念为什么是这样?

C:你的思考模式偏重归纳,你注重和相信结果,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过于依赖和相信现有的知识,缺乏追根溯源的精神。对你来说,比较适合学习需要吸取大量资料和知识性的科目,比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

D:你的思考模式比较偏执,容易走极端,你经常会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地下结论,你不适合去学习需要客观冷静思考的科目。需要创意的科目或许更适合你,比如艺术创作或者是科学实验。你适合在科研方面发展。

3. 你到底有多幼稚?

假设你是童话故事中想吃掉小猪的大野狼,你会采用哪一种方法?

A.用烟把小猪熏到晕倒

B.等小猪没戒心自己出来

C.从烟囱偷偷爬进窗内

D.用槌子把门整个砸坏

E.模仿猪妈妈声音骗开门

答案:

A:你的幼稚指数99%:你活在童话世界中,幼稚到了极点。你通常是凭着感觉走,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B:你的幼稚指数20%:你并不幼稚,而且成熟过了头。你对很多事情懂得放手,你明白争取强求其实是没有用的,因此不管是工作或者是爱情,你会用等待的方式来对待。

C:你的幼稚指数55%:你知道自己不小了,必须学会独立自主。所以你知道做事情要用正确的方法,在人生路途中你会慢慢地让自己成长。

D:你的幼稚指数80%:你表面上看起来很成熟,但内心是非常幼稚的,比较大男人或大女人。直到伤痕累累,你才会知道一定要长大。

E:你的幼稚指数40%:你的心智成熟,都可以当别人的心灵导师了。你会用言语沟通跟人家做进一步交谈,处理事情很有耐心而且能够抓住人性。

第二章 失控的命运——为什么有人总是幸运,有人总是倒霉?

谁是聪明人,谁就会到处成为有用的人。——克拉夫斯诺夫斯基

为什么美女和帅哥要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近成功

读者来信:我有件事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女和帅哥在事业上更容易接近成功呢?Leon解疑: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夸大别人的优点,比如好的长相,一旦优点被夸大,其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就会把一切好的品质都赋予他们,让他们看起来更出色。所以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近成功。

生活中,有些人就有以貌取人的时候,这些人常常对于外表漂亮的人格外地照顾或者是赋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并为他们设计美好的未来。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外表漂亮,人们还会觉得他聪明、自信、性格好、有能力……我们将这种倾向称之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它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其为光环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情人眼中出西施”、爱屋及乌,正是光环效应的真实写照。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成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就会把一切好的品质都赋予他甚至是他的朋友和家人,可谓是一好百好。李福民是一家儿童玩具生产厂家的老板。有一次,朋友介绍一位玩具经销商给李福民认识。朋友在电话里不断称赞这位经销商尽管是一位女士,但在经营方面,很有一套,其销售业绩也是数一数二的。李福民早就对这类称赞司空见惯了,所以对朋友的这些描述,他不以为然,答复朋友说等见面之后再说。等到见面的时候,李福民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位女士完全符合朋友的描述。第一,这位女士长得很漂亮;第二,她的脸上一直带有微笑;第三,她的着装是柔和美丽的宝石蓝纯羊毛衫搭配一件黑色的小皮衣外套,下面搭配长过膝盖的直筒裙,整个着装尽显女人的成熟和自信。两个人谈得很愉快,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李福民之所以被女经销商征服,是因为他对女经销商的外表相当满意,给予了其很高的评价。因此,之前朋友的赞美之词就会不断扩散,让李福民感觉女经销商的其他品质都是优秀的,是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一个人背后闪耀的光环会让他看起来更出色。所以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近成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光环效应”的例子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这一效应也并不局限于人的外貌。

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箱底的稿件都会变成“宝贝”,其著作权或者影视版权总有人抢着销售。

当某位老师看好某个学生时,会觉得这个学生一切都好。学生善于表现则老师会认为是表演能力强,学生说大话老师会认为是其口才好。即使犯了错误,老师都会解释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提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家一般就会认为他们有学识,还会连带地认为其人格、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

……

然而,如果某人有一点缺点,我们通常会将他的缺点放大,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

由此可以看出,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这就势必会存在其固有的错误,比如,把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到一起,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存在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说别人好就全部肯定,说别人坏就全部否定;只抓事物的个别特征,以点带面等。“光环效应”既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也必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往往对别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片面地给某人如何如何的评价。企业的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时,偏听偏信,轻易下结论。在这种作用下,很容易影响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人们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光环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在追求光环效应正面影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它的负面作用。因为,笼罩在光环之下的人或事物,一旦有问题,引起的后果将有可能不堪设想。温馨提示光环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光环效应所影响,而陷入光环效应的误区,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光环效应的副作用。

为什么地铁车厢内靠边的座椅更受欢迎

读者来信:在地铁始发站上车的乘客,面对空空的长条座椅,排在前面的一两位乘客,大多会选择最靠边的座位,接下来的乘客会坐在座椅的中间位置,这是为什么呢?Leon解疑:每个人都想“保卫”自己身体周围的一定空间,如果有人进入这个空间,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靠边的位置人相对要少些,不会感到特别拥挤。

在地铁始发站候车的乘客,等到车进站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很多人涌入空车厢,车厢座椅的两端先被人坐满,接下来的乘客坐在座椅正中间。后面上来的乘客才会一点点把座椅“填满”。如果座椅空间比较大的话,乘客都会选择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只在没有空间的时候,才会人挨着人挤着坐。

大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坐呢?从这种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有一种想确保自己“领地”的心理。每个人都想“保卫”自己身体周围的一定空间,如果有人进入这个空间,我们就会产生压迫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我们将这种“领地空间”称为私人空间。

研究表明,每个人私人空间的范围都不同。比如,性格比较外向、开放的人,私人空间比较小,别人在一定程度内接近自己,也不会觉得不自在。反之,性格中排他性比较强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相对较大,如果有人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他们就会很反感。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在空的地铁车厢里,坐在座椅的中间不也能确保私人空间吗?反正两边都是空的。不过,地铁中会不断有乘客上车,虽然开始时左右两边是空的,但不久后就会被人“占领”。靠边的座位就不同了,至少可以保证单侧不会有人。因此,靠边的座位相对让人安心。

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里,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大家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彼此的私人空间,甚至发生身体接触。因此,处于始发站候车的人相对较少,大家自然会优先选择靠边的座位,以保证自己的私人空间最大限度地不被“侵入”。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同样需要彼此保留私人空间。实际上,这种距离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人际学问,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际关系中的距离相当于“度”,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好交往的频率、距离和尺度等,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周彩霞就很喜欢向同事倾吐心声。虽然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但她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同事非常亲热,大家每天一块儿上班,说着笑着就把工作干了,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就像大学里的密友一般。于是,周彩霞单方面认定同事间彼此是知己。既然是朋友,自然无话不谈,特别是发牢骚的时候。周彩霞逾越了同事之间的安全距离,经常和大家聊一些公司的事,如某某做事非常专断、某某假谦虚、某某处事不公正……谁人背后不说人,周彩霞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然而,没多久,周彩霞的私密聊天内容从各个渠道有了反馈。那些她口中曾经谈论过的人,似乎都亲耳听到了周彩霞的那些评论,他们有的对她怒目而视,有的干脆把她当作透明人。在惊诧、愤怒之后,周彩霞剩下的只有伤心,可她却发现自己连伤心的理由都找不到,同事是自己的,同事也是大家的。她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为什么周彩霞身边的同事会对她产生各种不满呢?关键在于她没有给自己和对方留下私人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办公室并不是个单纯的地方。同事和你既是共存的,又是互相竞争的,你私生活方面的事情,最好不要跟同事分享;你工作上的情绪,更不能轻易在同事面前表露出来。由此可以得出,合理的距离是保持双方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

距离是人们维持关系的基本因素,但距离不是漠视、冷对他人,更不是时时刻刻怀有防备之心,而是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所以,适度地保持距离相当于为人际关系增加保障。事实上,真正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那些既能真诚对待他人,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人,懂得和他人保持人际距离是他们的一大法宝。只有将距离的“力道”恰当拿捏,才能够探寻到成功交际的奥秘,那么你自然能在人际交往中轻松获胜。温馨提示人会在无意识中以自己为中心确立一块领地,当有人随意闯入自己的私人空间时,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都会令自己感到强烈的不快,并提高警惕。所以,只有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心理上的吸引效应,如果空间距离过近或者过远的话,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感。

为什么伤害一个人就等于伤害许多人

读者来信: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你赢得了一个朋友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朋友,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个朋友。这是为什么呢?Leon解疑:人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张网一旦张开,就会势不可当。

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250,别误会,这个“250”不是在骂人,也不是把你当傻帽儿,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群体,是我们所认识的朋友。

250定律是由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提出的。每位顾客都希望自己能够受到上帝般的优待,乔·吉拉德经过计算得出,在每位顾客的背后,都大约站着250个人,这是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等。如果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和信任;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名顾客,就等于得罪了250名潜在顾客。由此,乔·吉拉德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是一个顾客。

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有点二的数字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每个人身后那些潜在的消费者是必然存在的。李文和王刚是同事,平时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李文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天不小心把王刚给得罪了。王刚跟他理论,李文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没有你,我一样可以完成这个工作。”王刚被李文气得说不出话来,自己发誓以后不会跟李文有往来。一周以后,李文联系到一个大客户,如果这个客户能够跟公司签合同,李文将顺利升为部门经理。因此,李文对这个客户特别热情和诚恳,这个客户也被李文的热情感染了,对李文的服务很满意。大家都认为这个合作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凑巧的是,这个客户是王刚的表哥,有一次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谈到工作上的事情,王刚的表哥才知道原来王刚和李文是一个单位的同事。王刚的表哥说:“你们公司有个叫李文的吧,我最近跟他谈生意上的事情。”王刚一听表哥提到李文,不屑地说了一句:“他呀?”然后欲言又止。“他怎么了,这个人是不是很不靠谱啊?”李文的表哥问道。“也没有,就是这个人人品我个人认为有点问题……”

李文的生意就这样泡汤了,更不要提升职的事情了。王刚身边的“250军团”就这样让李文与成功失之交臂。

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李文在说话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王刚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

也许你会说,我不是做销售的,所以根本没必要遵从“250定律”。你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别忘了,即使你不卖东西,你所认识的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250团队”。如果你跟某个人产生矛盾,那你在对方的圈子里的口碑必定不怎么样。

事实上,因为人类过的是一种群体生活,我们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人际关系。

在交际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理性的、发散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谓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当你认为自己只是伤害了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已经伤害了一群人,尽管这些人你未必认识,未必看得到,也未必就是250个人,但是有这样一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你伤害一个人的同时,给一群人留下了坏印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遇到事情,还要学会心胸开阔一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要多一些宽容,这样才会为自己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提示在与人相处时,请不要轻易去伤害一个人,因为每个人身后那些潜在的朋友是必然存在的。当你认为自己只是伤害了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已经伤害了一群人。

为什么要增加自己的曝光率

读者来信:我第一次见到表弟家的小孩时,感觉这个小孩子长得一般,可是以后见的次数多了,就越来越觉得这个孩子长得好看了,这是为什么呢?Leon解疑:某个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喜欢它。也就是说,人们对某种事物越熟悉就越喜欢。

你大概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那个你接触多的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慢慢地,你的视线会被他所牵引,这时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人比别人更有吸引力呢?雷军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主要的工作是维系老客户,开发新客户。雷军有个与其他业务员不同的习惯,就是别的业务员到店里肯定是直接找到老板,然后谈业务内容,而雷军每次到一家客户那儿总是先和店里的营业人员热情打招呼,交谈几句,才去找老板谈生意。有一天,雷军像往常一样走进店里,老板板着脸,严肃地告诉雷军以后不会用他们公司的产品了。雷军满脑子疑问,不明白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得罪了老板,但是老板都已经这么说了,那只有选择离开。但抑制不住内心的疑问,走在路上的雷军决定返回去,就算是不合作了,也总得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对方选择了放弃呢?雷军返回去像往常一样,和店里的营业员热情地打招呼,而这时闻声出来的老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雷军,并且告诉雷军自己要订比平时多两倍的货。此时的雷军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短短的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老板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老板笑着对雷军说:“你一定感到很奇怪吧,其实多亏了我们这儿的营业员小王,是他告诉我你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人,你主动跟营业员打招呼,真诚、热情,别的业务员只会跟老板说好话、套近乎,可是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买与卖。小王说你踏实肯干,是个不错的合作人。小王是我这儿的老员工了,他的话我信。”

由于雷军与营业员小王不自觉的熟悉以致获得小王的好感,使自己获得一笔大生意。这具体该怎样解释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一则实验:

心理学家选取一系列测试者,把12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照片给这些测试者看。照片分为6组,每组两张照片。第一组两张照片只看1次,第二组两张照片看2次,第三组照片看4次,第四组照片看6次,第五组照片看8次,第六组两张照片不予观看。被测试者看完照片后,要求按照自己的欣赏程度对照片给予评价。结果发现,参与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上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某个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喜欢它。即对某种事物越熟悉就越喜欢。回到上面的故事,雷军之所以能够获得这单大生意,就是因为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赢得了小王的好感,而小王又是老板最信任的员工,所以自然而然拿到订单。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时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比如,亲朋好友之间多来往能进一步增进感情,否则就可能会渐渐疏远。我们新认识的朋友中,有时难免会有相貌不佳的人。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长得对不起观众,可是在多次见到此人之后,慢慢就不觉得他像之前那样难看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这些都是曝光效应在起作用。

很多明星们不断地曝光,就是为了赢得更多人气,尤其是那些尚未出名的新人们,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赢得曝光率。因为过高的曝光率会让更多人关注他们、喜欢他们。

对我们来说,也应该效仿明星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增加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出现的几率。当然,我们不可能像明星那样有媒体的宣传,但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来扩大影响。

要想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要尽可能出席所有别人邀请你出席的重要场合。在这些场合中,你不能只是听别人在那里发表意见,也不能只顾着自己吃喝。你要在合适的时候向对方敬酒,并且微笑着寒喧。而且在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时候,你更要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让更多人认识你、记住你。

除了出席重要的场合外,你也可以通过制造偶遇、巧遇这个办法。比如说你知道对方每天下午六点会出现在电梯里,你完全可以也在那个时候出现。在见到对方时,你可以微笑地打个招呼,顺便寒暄几句。

如果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还可以利用手机、邮件、微信、QQ等现代化工具去提醒别人你的存在。比如,你知道对方的手机号码或者微信号,就可以在节假日的时候发一条问候的信息;如果你知道他的邮箱地址,就可以在发现对对方有用的信息时,给对方发一封邮件告知;如果你知道对方的QQ,就可以利用他在线时,发去一条真诚的问候。

如果你想增强人际吸引,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你,就要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别人见到你的次数越多,你被别人关注的几率就会越大。温馨提示曝光效应的前提是首次接触的印象必须是不讨厌,如果第一次就让人特别讨厌的话,估计以后频繁接触只会使不良印象强化。

为什么越是满怀期望,越容易失望

读者来信:现在社会上为什么剩男剩女越来越多呢?其中有不少不论是论相貌、论工作还是论家境都很不错的人,难道真的是他们整天忙于工作,交际范围狭窄吗?Leon解疑:在众多的选择对象当中,有些人总觉得会有更好的人在等着自己。于是这些人就找来找去,结果却发现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社会上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相应的相亲节目也相当火爆,为什么那么多男男女女明明条件很好却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工作忙、交际范围小,所以把自己都耽误了。

没错,这些都是被剩下的原因。只不过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人当中,有些人的眼光越来越高了。高能力、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大龄青年越来越多,于是高眼光、高要求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都认为在这么多人当中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人,更好地还在后面,于是我们就找来找去,结果却发现怎么一个不如一个呢?因为在众多的选择对象当中,我们往往不知道究竟自己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传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三位学生,他们都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象。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并能与自己相守到老的伴侣,于是三个弟子跑去请教自己的老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呢?”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把三个学生带到了一大片麦田边,指着这大片的麦田说:“现在你们进去摘一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给我。规则是你们只能从麦田的这一边走到另外一边,不准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你们现在出发吧,我会在麦田的另一边等你们!”三个学生都很相信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是智者,他这么做肯定会有自己的道理,于是他们走进麦田去摘那个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然而同样是摘麦穗,这三个学生却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学生是个急性子,刚走几步就迫不及待地摘了自己认为最大的那个麦穗,结果越往前走越觉得后悔,因为他发现了前面有许多比手中更多更大更好的麦穗;第二个学生是个慢性子,一直在左顾右盼,东瞧瞧西看看,觉得这个很好那个也不错,但是又害怕自己错过最好的,所以一直也没有下手去摘,直到快走到终点的时候,才匆匆摘了一个自己其实并不满意的麦穗,因为他已经错过了之前几个更大的;第三个学生要比前两个学生稳重、成熟,只见他不慌不忙,他把麦田分为三份,在一开始的时候仔细观察身边的麦穗,走到中间的时候仔细对比,走到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摘下了经过反复比较后认为最大的那个麦穗。结果可想而知,第三个学生比前面两位弟子摘到的麦穗都更大更好。

很显然,第一个学生的盲目轻率和第二个学生的犹豫不决都是不可取的。第一个学生就好比早恋早婚的人,他们虽然没被剩下,可是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过于草率,有时难免会面临离婚的危险。第二个学生总以为前面会有更好的,于是挑三拣四犹豫不决,不停地错过,最后只能随便找一个来将就。剩男剩女们显然属于第二种心态。当然,最值得学习的是第三个学生,他很理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目标明确,分析准确,下手正确,所以他找到了最合适的那个。作为老师,这正是苏格拉底要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

即便是感性的爱情,也得有理智地分析,如果你想要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人,就不能用之前的那种有更好的人在等着自己的错误思维来看待感情。要认真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找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寻找。世界上不乏好男人和好女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温馨提示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感情,明确自己的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何在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赚到钱

读者来信:有人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照样消费,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漂亮地完成,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Leon解疑: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应该善于思考,来实现思维的突破,全面联系地看问题。

在我们的观念中,只有付出了金钱或者同等价值的物品才能买到或者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成本,消费就无法进行,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酒店大王”希尔顿的故事。一次,“酒店大王”希尔顿在盖一栋新酒店时,由于资金周转不开,盖了一半的酒店无法继续盖下去了,银行又贷不到款,希尔顿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当初卖地皮给他的商人帮助自己,要他给自己“免费”盖酒店。世界上难道有人傻到卖地皮给你,然后还把楼给你盖好的吗?也许这真的让人不能理解,但是希尔顿却成功地做到了!希尔顿找到那个地产商坦言地对他说自己资金周转不开,没钱继续盖酒店了!地产商漫不经心地说:“那就先停工,等有钱了再盖吧!”希尔顿回答道:“这个我当然知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我的酒店一直拖下去,恐怕你的损失比我还要大呢。”地产商感到很奇怪,你盖酒店与我有什么关系?希尔顿接着说:“你知道,自从我买你的地皮盖房子以来,周围的地价已经涨了好几倍。如果我的酒店突然不盖了,你的这些地皮的价格也就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有人再对外宣传,说我的酒店停工是因为这个地方风水不好,准备另迁新址,到时候大家又会怎么想呢?”“那你想要我做些什么呢?”地产商有点紧张地说道。“很简单,你将房子盖好再卖给我,钱我当然会付给你的,但不是现在,而是从我的利润里分期支付。”地产商尽管心里很不乐意,但是考虑到整体利益,还是答应了希尔顿的要求,决定帮他盖好这栋新酒店。

希尔顿在缺乏资金、无法继续将酒店盖下去的情况下,运用全面联系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酒店不能完工对地产商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终于克服困难,越过障碍,如愿地达到了目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联系就能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从整体来思考,全面联系地看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希尔顿的打算简直是异想天开,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希尔顿却做得天衣无缝又合情合理。同样是危机,他思路一改,问题就解决了!

因此我们应善于思考,来实现思路的突破,从而跨越人生中遇到的障碍。温馨提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变通思路就能找到出路,只要你肯思考,没有什么逾越不了的障碍。

趣味测试

1. 你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如何?

一个假日的清晨,你和情人约了去晨跑,当你们在河边看到一位戴太阳镜、一身新潮打扮的美女站在树荫下,看见她打开手袋,东翻西找,你认为她在找什么?

A.面纸

B.化妆品

C.钱包

D.小镜子

答案:

A:你的反应能力不强,但是你十分注重礼仪,所以你的观察力不错,能根据对方的一些小动作,推断出他的企图及动机。

B:你有敏锐的观察力,猜测事情通常八九不离十,但你太爱探测他人隐私,却忽略了自己真正该关心的事物,这往往使你在做事时,会错失重点。

C:在人群中,最能发挥你的敏锐观察力了,大家一起吃饭时你很怕大家都不付账,所以你会一直注意别人是否有掏钱的行为,若没有,上厕所和去打个电话,就是你的借口。

D:因为你注重外表,所以你对他人的观察能力很差,对事物的反应力也同样很差,所以你最容易吃亏上当。

2. 你会见机行事吗?

现在很多人都乘坐飞机去旅行,当你选择航空公司时,除了最重要的安全性之外,还有什么是你最在意的?

A.空服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

B.飞机餐饮的品质

C.各种语言都可通晓

D.座位舒适,视听娱乐设备先进

答案:

A:你有着广泛的小道消息来源,所以能掌控所有的信息。当别人慌乱时,你表现得很沉稳,因为你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了。就算遇到突发状况,你也能从容应对,可以顺利逃过劫难。

B:你对事情的敏感度不高,所以一旦发生事故时,你可能会呆立在原地。因为你周边的环境给你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很少受到磨练,对你来说,多经历几次考验,就会慢慢培养出危机意识。

C:你的生活平静而单纯,似乎没遇到过很麻烦的事情,但你只是在生活上享受这种安逸,一旦碰到问题,会很聪明地把事情处理好。

D:在危急事件面前,你不会太着急,因为你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不愁找不到人帮忙,另外你也懂得维护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所以平时早已做好了这些事情,遇事自然不会担心。

第三章 人际交往的悖论——为什么越渴望被人重视,却越容易被人忽视?

如果被误解,怪你自己,别怪听众。你才是传达信息的人。——罗杰·艾尔斯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出不同的效果

读者来信: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述方式,人们会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呢?Leon解疑: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述能够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这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自身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同样的事情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你口渴了,想让同事帮忙倒杯水,你可以说:“嗨,给我倒杯水!”或:“亲爱的,我正在准备一会儿要开会的内容,会议快开始了,我还有部分资料没有整理好,麻烦你帮我倒杯水,OK?”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中称为框架效应,即人们视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同样的事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看到后立刻冲向岸边,喊道:“快把手给我,我救你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向好心人求助。好心人一时之间没有想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个吝啬鬼毫不犹豫就抓住了好心人的手,安全上岸了。“框架效应”告诉人们,在与人沟通时,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为什么会产生框架效应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1)不同的观察角度,导致框架效应的产生。对于同一种现象,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会形成不同的判断,导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2)经验的不同,导致产生框架效应。在生活中,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同时个体倾向于以固有经验形成的框架去选择和解读信息,所以这就为我们获取信息设定了某些局限性。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研究人员拿出两种肉:99%无脂的和1%含脂的。请几个人作出选择,结果多数人认为第一种肉更健康,其实两种肉是一样的。即使让人们在95%无脂的和1%含脂的肉之间选择时,还是会有多数人选第一种肉。实际第一种肉的脂肪比第二种肉的多一倍甚至更多。

美化是框架效应常呈现的方式之一。股价下跌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作“善意”。出现的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或少数方面,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比如,在买手机时,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机的外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配置。因为我们不可能全面观察一个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生活中没有框架效应,我们什么也不能描述,因为每个事物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温馨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偏执一隅,多听取他人的意见,通过理智思考,努力避免框架效应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什么适当与异性搭配工作会更有效率

读者来信:我们平时常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事实也证明异性在一起合作,要比同性合作更有效率,为什么会是这样呢?Leon解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随着性生理的急剧变化,人们的性心理也发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我们由对异性的疏远转变为对异性的亲近,并在以后发展为追求和爱慕,因此,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好感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异性身上,渴望在情感上能与异性进行交流,体验到一定的情感依恋。同时,还希望得到异性的肯定,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人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异性相吸的现象,如在服务场所,很多时候,女营业员接待男顾客要比接待女顾客显得更热情。在工作中也是这样,与同性之间互助工作相比,异性之间彼此互助工作的效率往往更高一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的人脉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屡屡立下战功。有一次,公司的生产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事四处奔走,却没有结果,而李女士出面联系,没过几天,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还有一次,公司因为启动一个新的项目需要一大笔资金,可公司目前资金周转有点困难,财务人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银行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

李女士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也是李女士成功的原因。这种现象就是异性效应。“异性效应”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事实的确如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你与身边的某些异性朋友可能会在一些方面互补,能够在很多事情上达成共识,合作起来甚至会事半功倍。所以,如果在一个团队分配任务时,不要觉得男性在一起更能理智地处理问题,也不要认为女性在一起合作才能更认真、耐心地完成任务。如果同性太多且办事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不妨转换一下思路,男女搭配,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异性效应现象在我们人类征服宇宙的过程中也曾发生。在宇宙飞行中,大约有60.6%的宇航员会产生头痛、眩晕、失眠、烦燥等“航天综合症”,而且一切药物均无济于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竟是“没有男女搭配”,是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

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虽然这话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但适时地发挥一下“异性效应”也不错,对事情的进展也许大有帮助。

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男女是可以在工作中互相补充的,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业上可以互相帮助。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得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帮助,还有异性的赏识和鼓励,这对提升个人的自信和动力大有助益。(2)智力方面可以互相补充。男女搭配,可以综合男性的思维模式与女性的思维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3)气质上可以互相补充。在共同工作中,男女双方的气质特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有利于集中双方的优势。(4)感情上可以互相安慰。女人感情细腻温柔,男人则感情热烈,如果能够在异性交往中遇到知己,这种感情的交流是微妙的,更是在同性身上无法得到的。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现,我们有时为了能使异性产生好感,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能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和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异性效应”的产生有其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医学专家认为,人体能分泌出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外激素”,当异性共处时,“外激素”会通过空气传播并刺激异性,协调异性的血液循环、呼吸、内分泌等生理活动,进而对男女双方的生活、学习、工作、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性生理的急剧变化,人们的性心理也发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我们由对异性的疏远转变为对异性的亲近,并在以后发展为追求和爱慕。因此,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好感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异性身上,渴望在情感上能与异性进行交流,体验到一定的情感依恋。同时,还希望得到异性的肯定,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人感。

懂得了这些知识,我们就知道在一个团体中怎样合理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以取得最高的办事效率。温馨提示不是所有时候男性合作就能比女性一起更有优势,也不是所有时候,女性在一起协作办事效率会高于男性,只有合理地利用“异性效应”才能将事情更出色地完成。

为什么女人的心思最难猜

读者来信:有些女人有时候嘴上说的话和内心所想不一样,搞不懂这一点,常常会令异性之间产生误解。Leon解疑:女人有时候会说一些违心的“假话”,这时候男性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

有人说女人是一种含蓄的动物,她们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心口不一。许多女人不太喜欢把自己的内心思想直接告诉对方而是让对方去领悟,对男人来说,虽然男人很爱女人,但有时也会被女人的无理取闹弄得筋疲力尽,不知如何是好。刘星和李灿是一对情侣,两个人已经交往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大概是在爱情的滋润下,李灿感到自己的体重有所增加,稍微有一点点发福了。作为李灿的男朋友刘星是真心喜欢李灿这个人,所以对于李灿的发福,他并不在意。一个周末的上午,两个人去逛商场,李灿看到一件样式非常时尚的大衣,她对刘星说:“这件大衣真好看,可是我太胖了,穿不了。”接着,刘星随口回应道:“嗯。”结果,李灿很生气地一个人离开了商场。“明明是她自己说自己胖,干吗还发那么大脾气?”对于李灿匪夷所思的行为,刘星感到一头雾水。

像李灿这样常以“我太胖了”、“我一点都不聪明”等故意自我贬低的女性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作为男性,如果女朋友或者爱人说出类似的话,我们不假思索就点头称是的话,恐怕要面临一场狂风暴雨。

实际上,女性说出那样自我贬低的话,有点小女人的撒娇行为,她是期待能够听到自己的另一半否定的回答“没有那回事!”这样能够让自己更加自信。女性在说那些话时,没有想到自己喜欢的人居然会做出肯定的回答。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自然会大发脾气。因为她们在意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回答可以证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

另外,嘴上说“我最近胖了很多”的女性,其实内心在想:“我虽然胖了一点,但只是一点而已。我的身材并没有改变呀,再者说,比我胖的人有的是呢!”正因为她们对自己的身材充满自信,才会以否定的形式说话。通常情况下,女性以否定的形式说话是想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温馨提示女人有时候会说一些“违心”的假话,其实是对男朋友的一种试探,所以男性朋友一定需要格外注意。

为什么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对方

读者来信: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时候跟对方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却往往被拒绝呢?Leon解疑:因为没有能够打动对方的心,没有能够让对方接受自己,也就是说,没有投其所好。

在与人沟通时,对于自己的真实目的有时候不需要直接点破,言外之意反而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找准对方的兴趣展开话题,往往能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会让对方感到愉悦。有一个房地产公司总裁的公关助理,受命去聘请一位特别著名的退休园林设计师,为公司的一个大型园林项目做设计顾问。公关助理在第一次登门拜访时,跟设计师寒暄一阵后,公关助理很客气地表明了自己来访的目的,言辞真诚,但是设计师只是微笑着请公关经理喝茶,对于公关助理的要求,设计师说自己现在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再去折腾。公关助理只好失望而归。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公关助理回去之后对这位设计师做了详细的调查。这位老设计师性情孤傲,很少有人能请得动他。但他平时喜欢作画,公关助理便花心思读了一些美术方面的书籍。当他再次来到老设计师家中时,发现老设计师的画案上放着一张刚画完的国画,于是便赞叹道:“老先生的这幅丹青,景象新奇,意境宏深,真是一幅好画啊!”老设计师被公关经理的赞美之词稍稍地打动了。接着,公关助理又说:“老先生,您是学清代山水名家石涛的风格吧?”老设计师的谈话兴趣一下子被公关助理激发了,接下来他的态度比第一次来时好多了,话也多了起来。最终,公关助理说服了老设计师,出任其公司的设计顾问。

所以在按照以前的思维行不通的时候,不妨转变一下思路,你要想走进别人的心里,还要学会投其所好,既要学会使用嘴巴,还得懂得用眼睛去观察。有一对恋爱的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女孩的父亲因为男孩的家庭情况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所以一直反对两个人交往。女孩深爱着这个男孩,所以她计划和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但男孩却劝她不要这样做,说自己有办法可以说服女孩的父亲不再反对他们的交往。当男孩从女孩嘴中知晓了女孩的父亲爱喝酒和下围棋后,男孩就让女孩先对她父亲说自己有了新的男友,其他的一切都不要提起。男孩去女孩家时,特意去超市买了两瓶好酒,而且还特意买了一对精致的小酒杯。女孩的父亲一见男孩如此懂事,便很喜欢。之后男孩又跟女孩的父亲谈到了下围棋,两人还下了几盘。这次的拜访拉近了和女孩父亲的关系,以后男孩每次去女孩家时,都和女孩父亲下上几盘围棋。为了能够提高围棋技艺,男孩找了很多有关下围棋的资料学习研究。男孩的聪明令女孩的父亲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对胃口,于是答应把女儿嫁给他。

要了解一个人,主要是要了解对方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点,如果对方喜欢音乐,你却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美术,那么就会招致对方的厌烦。对此,卡耐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卡耐基经常去钓鱼,他说:“我喜欢吃香焦,喜欢吃草莓,但我钓鱼的时候不会把香焦和草莓放在鱼钩上,因为鱼喜欢吃蚯蚓。”由此可见,投其所好是成功的法宝。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兴趣点,盲目地进行感情投资,会让对方觉得你另有所图,不怀好意。关心对方的兴趣所在,这体现出你对对方的了解和尊重,而这动机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感情财富。温馨提示投其所好,而不是给己所要,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无论和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为什么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够好

读者来信:有时候,我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呢?Leon解疑: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是相互的,不要总想着别人对自己好,付出自己的真诚才能收获真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愤愤不平地说:“别人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哪里得罪了他们?”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看完下面这则故事,你也许能够释然。有一天,蜜蜂和黄蜂相遇了,于是它们闲聊起来。黄蜂委屈地说道:“我有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咱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可是为什么人人都喜欢你,而他们却不喜欢我,还把我当作坏虫呢?论相貌,你没有我漂亮,我有一件天生的漂亮的黄色大衣,而你却成天脏兮兮地忙里忙外,我到底哪里不如你呢?”蜜蜂和蔼地说:“我觉得人类之所以喜欢我,是因为我给他们创造了价值,可以给他们蜜吃,而你为他们做过什么呢?”黄蜂不屑地说:“我跟他们又不是好朋友,为什么要为他们做事呢?”蜜蜂叹了口气,接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先怎样待人。”

回到生活中,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呢?你一定不希望别人否定你、抱怨你,那你希望是怎样的呢?《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也就是说,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其实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得不到朋友们的欢迎,他们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微笑着对我呢?你可以这样反问自己:“我跟他们打招呼吗?对他们微笑过吗?自己对待他们冷漠如冰,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待自己热情如火?”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同事对你不怀好意,想和自己竞争,也不妨这样反问自己:“我想跟他们竞争吗?自己将他们看作劲敌,他们又怎么能把自己当作队友呢?”

有些人每天都在纠结着:鄙视不讲诚信者,自己却常失信于人;痛恨别人的欺骗,但却常拿别人取笑;讨厌别人背后说三道四,自己却常在人后说长道短,甚至造谣诋毁。

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教会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凡是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的,你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你自己也将经历。比如,你看别人不顺眼,别人就会看你不顺眼;你对别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那么你也会接收到许多的批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们的态度也是相互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有个亲善大使去邻国考察,回来后,他对自己身边的人说那里的人一点都不友好:个个冷若冰霜,对客人有敌意。后来,他的朋友告诉他再去那里,先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他第二次再去邻国考察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走到哪里都微笑着对每一个人,无论对谁都彬彬有礼。他发现了不一样的结果,这里所有的人个个面带笑容,他们都是那么亲切友善。他这才明白,之前这里的人们对自己不友善,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不友善造成的。

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你对别人的态度,也是你做事情的结果,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因此,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先去关心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赞美,先去赞美别人;要想别人对你微笑,先去对别人微笑;要想得到别人的拥抱,先去拥抱别人……温馨提示人与人的相处,必须从自我做起,你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别人,就改变了自己的世界。

为什么对再熟悉的人也要说声“谢谢你”

读者来信:我有个同事跟我同在一个办公室,有什么事情我总爱找他帮忙,每次他都很热心。可是最近不知怎么了,面对我的求助,他没有之前那样热心了?Leon解疑:面对别人的帮助,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之心,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在职场中,很多男同事经常主动地帮助女同事,比如搬重东西、给办公室的饮水机换水,有什么累活儿也总是抢在女同事前面。在部分女同事看来,这是男同事理所当然的绅士行为。要知道,世界上没有谁应该对谁付出,他们的绅士风度是自己的一种涵养,实际上,就算他们不帮忙,你也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因为这些并不是男同事必须首当其冲去做的。小吴和小张是同事,两人在同一个办公室。小吴是电脑高手,谁的电脑出现故障,小吴总是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故障排除,因此,为大家的电脑免费服务就成了小吴的业余工作。“小吴,过来一下,我的电脑好像出了点问题。”小张说道。“好的。”小吴极不情愿地从座位上走了过来。小张以前因为电脑问题,没有少麻烦小吴。最初,小张跟小吴还挺客气的。每次小吴帮小张排除故障之后,小张都会说声谢谢,或者送上点好茶给小吴。可是,随着次数的增加,小张就渐渐没有之前那么客气了。每次有问题出现时,就把小吴招呼过来,修好之后,连谢谢都懒得说了,也可能在他看来,他们都太熟悉了,每天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可是在小吴看来,自己好像就应该为小张服务似的。以后的工作中,小张的电脑出现问题招呼小吴时,小吴不再像之前那样热心了,有时候还会说自己工作正忙,没有时间。小张思来想去,不知道自己究竟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吴,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在小张看来,小吴跟自己同在一个办公室,又关系不错,每次说谢谢太客气了,所以时间久了,他也就懒得说了。其实小张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即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再好,小吴也没有为小张免费服务的义务。

别人帮助了自己,一句简单的谢谢,既是对对方付出的承认,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人是需要感激的,“谢谢”两个字,远比给钱、送礼、请客更能表达自己的真诚,不管对方是否接受你的感激,最重要的是,你表达出来了,对方从你身上得到了尊重,从而产生一种人格上的满足,使得对方乐于与你共事,并且也更愿意与你做朋友。

人与人之间,接受与付出的平衡是彼此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如果男同事帮助了女同事,女同事总是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感谢,这对男同事们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有一种受人尊重的感觉,以后女同事再找自己帮忙,自己也会更乐意伸出援助之手。

也许有人会说,对方是个热心肠,不会介意“帮”我点忙,如果我送东西给他,或者是请他吃饭,不就好像把彼此的交情看俗了吗?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对对方的付出,感激的心情还是要表达的,一句简单的“谢谢”,既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心意,知道我们在乎他为自己的付出,又能让对方感觉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也就会更愿意和你接触。

因此,在别人帮助自己后,请不要觉得别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人家没有为你免费服务的义务,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下次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温馨提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请不要吝啬说“谢谢”,也许这两个字并没有多少含金量,但它可以让对方乐意“再一次帮助”你。

为什么别人对你的赞美眉头紧蹙

读者来信: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称赞,可是为什么有时候对别人的赞美反倒会加剧对方的防备心理,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呢?Leon解疑:赞美要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要体现真诚,要实事求是,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赞美的尺度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赞美的效果。因此,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赞美才是真正的赞美。

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赞美带给人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它能够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们产生沟通的愿望。渴望被赏识是人的天性。既然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那工作中就应当学习和掌握好赞美的技巧,这将有助于自己在职场的发展。

不过,想让自己的赞美产生效果,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的。一个气球吹得太小,会不好看;吹得太大,很可能会吹破。同理,我们对他人的赞美也要真诚且恰到好处。否则,不但起不到赞美的效果,还会加剧对方的防备心理,会引起对方的厌恶与反感。陈辉是一名刚刚被调入公司核心部门中的普通员工,由于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一直都很努力地通过加班来弥补自己技术上的不足,希望能得到领导的信任。这一切都被他的部门主管看在眼里。一天,部门主管加完班准备离开单位时,发现陈辉还在那里认真地工作,便走到陈辉旁边准备打个招呼,表示一下上级对下级的关心。他对陈辉说:“小陈啊,我听说你每天都加班到很晚,要注意休息啊!能进我们部门的都是公司精英中的精英,你也不例外,以你的技术水平,不用每天都这么辛苦,早点回家吧!”陈辉听到这话,战战兢兢地关了电脑,和主管一起下班了。但是回到家里却一直琢磨着主管这几句话的意思,整个晚上都没有休息好。一周之后,他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不适合现在的岗位为由主动向领导提出要求调到普通部门。私下里,他对朋友宣称,在核心组工作压力太大了,领导说核心部门只留精英,但是他觉得自己的技术水平算不上是精英,与精英相比,还差很多。

试想,如果你的直接领导夸奖你“你是公司里能力最强的人,将来一定能够独当一面”,如果自己不是充满自信或者真的实力超强,听到这些话,心中不免产生怀疑:我真有他说的那么好吗?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