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与Excel应用案例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7:14:12

点击下载

作者:唐金华,姚世斌,蒋海燕,吴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与Excel应用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与Excel应用案例分析试读:

前言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大数据”内在规律的一套科学的方法,是管理者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经济现象数据,并通过统计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当今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方法作为数据搜集和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和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已成为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满足高等院校的教学需求,我们在认真总结多年来高等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支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体”的原则,突出“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特色,构建“以统计基本理论为主线,以统计技能训练为手段,以统计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知识体系,结合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出版了《社会经济统计学》一书,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它主要阐述的是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这些方法与技术,能够帮助人们从大量统计数据中挖掘信息,探索事物在数量上的规律性。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案例导入为先。本书在每章都设有学习目标和实际案例,并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本章的相关统计问题,期望读者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理念创新。秉承“教学改革与学科创新引路,科技进步与教材创新同步”的理念,根据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我们拟策划出版一些体现教学改革最新理念,内容领先、思路创新、突出实训的新教材。(3)方法创新。摒弃“借用教材、压缩内容”的滞后方法,我们专门开发了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对口教材”,并在对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4)特色创新。我们加大了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填补空白,突出热点,积极开发和撰写热门专业的教材。(5)内容创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力求反映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更能体现高校教育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际的要求。

本书语言简练、深入浅出、例证丰富,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本书共分十一章,由唐金华、姚世斌、蒋海燕、吴军任主编,共同设计全书框架,拟定编写大纲。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西华大学唐金华(第一章、第九章)、姚世斌(第四章、第十章)、张勇(第二章、第五章)、吴军(第十一章),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蒋海燕(第三章、第七章)、李莺(第八章),成都工业学院王晓燕(第六章)。最后由唐金华、姚世斌、蒋海燕、吴军对全书进行审订、修改、总纂和定稿工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工业学院和西华大学的领导、专家、学者、教授的大力支持,并引用了有关作者的部分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将更实用的统计学理论和实训方法奉献给读者,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编者2016年6月第一篇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部分本篇主要阐述了统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即统计的概念、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的特点、统计的任务、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具体内容、统计研究所使用的最基本方法等。教学中应以学员能够接受的实际案例为引导,淡化深层理论探讨和烦琐的公式推导,强化这些统计基础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特别是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等内容,应以实际案例为主来进行讲解,同时还要注意各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基本技能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统计数据采集的方法、调查方案和数据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的方法、分配数列的形成和种类、统计表的种类和编制原则、统计图的种类和绘制方法等。在教学中尤其要重点加强对学员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并使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演示分配数列的编制过程、最基本统计表的编制方法、最基本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等。特别要求重点掌握数据采集的种类、调查方案的内容、分组的方法、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等。第一章总论[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了统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职能和任务,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方法和统计工作程序,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的组织与管理特点等。通过学习,要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案例开题]《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节选)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1005亿元,增长9.5%。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具体如图1-1所示。图1-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如图1-2、图1-3、表1-1所示。图1-2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1-3 2006—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表1-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见图1-4)。图1-4 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产品住宅销售价格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见图1-5)。图1-5 2006—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见图1-6)。图1-6 2006—2010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见图1-7)。图1-7 2006—2010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上述案例可以导入什么是统计、什么是统计学。本章将着重阐述统计的概念和性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必须从认识和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开始。第一节 统计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作为一种取得统计资料或大数据的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统计”的英文表述为Statistics。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的属性,统计是着重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从数量上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现状和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的数量变化的规律。

对统计的这种认识说明了统计的基本含义是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研究活动。同时统计还有三个具体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一)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统计的实践过程,是运用统计理论方法从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工作过程,其成果是统计资料。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及贸易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本质和规律等活动的工作都是统计工作。(二)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状况和变化过程的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初次获得的原始数据资料和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后的次级资料。统计资料大都以统计年报、统计图表、统计报告、统计年鉴等为信息载体。例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发表的统计公报中的有关各方面的各种具体数字资料,都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三)统计学

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研究和阐明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统计学的具体门类很多,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自然领域方面的统计学(如生物统计学、气象统计学等)。本书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属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工作是基础,统计资料和统计学都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统计资料来源于统计工作实践,没有统计实践就没有统计资料,同时统计资料又服务于统计实践,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新的统计工作将难以做好。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使取得的统计资料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使用价值。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实践活动远早于统计科学的诞生。统计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统计学的历史才不过三百余年。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起源极早。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中产生的。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对采集、捕猎的食品计数分配,已包含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进行统计的萌芽。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由于赋税、徭役、征兵的需要,就开始了人口、土地等的登记和简单的计算工作。到了封建社会,统计已经有了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登记制度和国民经济调查研究中的各种数量对比分析。据我国古书记载,早在夏朝时就已经有人口数目和土地数目的登记等。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早期的历史著作中,也都记载着关于人口、土地、居民财产等方面的数字资料。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应用的范围也逐步扩大,除人口统计以外,还建立了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工业和农业统计。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进行着范围极其广泛的统计工作。“统计”一词最早是由拉丁语“status”产生的,意思是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由这个词根组成若干个名词和形容词。“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同时又表示关于各国的国家结构和国情这一方面的知识。从起源上看,统计学的内容就是关于国家的各种知识。三、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创立和发展

统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在17世纪中叶,这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厂手工业发展的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竞争,要求对社会现象的各个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统计和研究,同时要能从一些现象和资料中探讨其变化的规律性。自此以后,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发展,统计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科学,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统计著作,并开始形成不同的统计学派。下面对其主要的学派分别做简要介绍。

1.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W. Petty,1623—1687)和格朗特(J. Graunt,1620—1674)。威廉·配第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算术》。本书运用了大量数字资料对英、法、荷3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他在分析时使用了过去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即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马克思曾称威廉·配第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尽管在当时尚未采用统计学之名,但已有统计学之实了。

2.记述学派

记述学派也称为国势学派。这一学派发源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康令(H. Coring, 1606—1681)和稍后的阿亨瓦尔(G. Achenwall,1719—1772)。二人曾分别在德国的大学讲授“国势学”,其内容是研究有关国家的显著的事实,主要是用文字叙述而不用数字,故称为记述学派。“国势学”德文为“staa tenkunde”,它源于拉丁语“status”一词,之后传入英国,遂成为“statistics”的直接模型,原意乃指研究政经的学问,统计学之名就此沿用下来。事实上,它虽有统计学之名,但并无统计学之实。至于确认以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内容才是统计,这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3.数理统计学派

这个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凯特勒(L. A. J. Quetelet,1796—1874)。凯特勒最主要的贡献是把概率论正式引进统计学,从而使统计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质的飞跃,奠定了现代统计学的基础。因此他被数理统计学派称为“现代统计学之父”。他认为无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尽管在表面上存在着偶然性,通过大量观察都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他又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混同起来,并认为是经久不变的。凯特勒把统计方法发展为既可以应用于社会现象研究,又可以应用于自然现象研究的通用方法。从此,统计学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了。马克思对凯特勒的理论曾有过正确的评论。除凯特勒以外,属于数理统计学派的还有高尔顿(F. Galton,1822—1911)、皮尔逊(K. Pearson,1857—1936)、鲍莱(A. L. Bowley,1869—1957)等人。

4.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开始也是在德国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恩格尔(L. E. Engel,1821—1896)和稍后的梅尔(C. G. Mayer,1841—1925)等。这一学派融合了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又吸收了凯特勒著作中的若干思想,并把政府统计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形成社会统计学。在这一学派的著作中,既重视统计方法的研究,也强调要以事物的质为前提和认识质的必要性。

5.马克思统计理论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统计科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有了很大的进展,在统计方法方面,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无论是统计工作还是统计理论,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削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发展中一切进步的、宝贵的遗产,并进一步创建了自己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对自然界、社会以及思维的发展都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同时也是整个统计工作和统计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统计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所写的大量著作中,应用了内容广泛的大量统计资料,并且在使用这些资料时,总是把统计分析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以事实为根据,又能从事实和资料中引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正确地把握了统计的本质。马克思在分析产品价值的形成、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以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等问题时,都充分地利用了平均数理论,但他从未停止于对现象表面的认识上。他在分析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时就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并深刻地指出了支配这种波动的内部原因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资本主义各国的统计资料时,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引用,而是全面地分析了这些资料,并指出了其中许多资料表现出的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实质。为了掌握统计这一武器,并揭露资产阶级统计中力图掩盖工人阶级实际状况的企图,他们二人亲自组织了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统计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理想在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实现。

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计理论,而且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亲自领导并组建了苏联中央统计机构,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建统计工作开辟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在中国的统治,很快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统计工作也在全国(除台湾地区以外)范围内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六十余年来,已经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各级统计机构,培养了一支相当宏大的统计队伍,制订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统计制度方法,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经常性统计调查并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普查,提供并积累了丰富的统计资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国的统计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受到不少干扰和破坏。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统计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在总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统计工作和统计科学研究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当前,在党的十八大路线指导下,我国广大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理论工作者正在和全国人民一道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第二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当前国内外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延续了几百年,不同的学派(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马克思统计理论体系)有不同的观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统计科学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阐述,统计工作则是从实践上进行具体研究。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是统计工作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概括与升华。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

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独立的统计科学,并且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和现象质变的数量界限。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学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数量性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来研究量经济现象。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具体指的是它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关系、差别程度、普遍程度、发展速度、平均规模和水平、平均速度等。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

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例如,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全年财政收入103740亿元等都是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

2.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例如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7.1%,全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4.8%。

3.质变的数量界限

在统计工作中,通过对各种数量方面、数量对比关系的分析研究,找出社会经济现象质变的数量,用其来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例如,企业工人产量计划完成的情况与未完成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居民生活收入的贫困线、温饱线、小康线的数量界限等。

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数量研究,它是在质的规定性下研究事物的量,也就是说,必须先对研究对象的范围加以明确的规定,才能准确统计事物的数量。例如,在统计职工的工资总额时,就不能只简单地把发到职工手里的钱加起来,而必须先认识到工资是国家(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在掌握了工资的含义、计算原则、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具体的数字计算并得到准确的数据。(二)总体性

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例如,人口统计不是要了解和研究个别人,而是要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有多少人口,男女比例,各种年龄、民族职业的人口有多少,出生率、死亡率多少,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研究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虽然每个居民消费水平可能差距很大、情况各异,但所有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变化却是有规律的。因此,统计研究虽然是从调查个别事物开始的,但并不是研究个别事物的具体情况,而是要对所有个体的资料加以汇总分析,找出其相同的、本质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因此,统计对个体现象进行观察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认识客观现象的规律性。(三)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总体数量是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而不是抽象的量。例如,2011年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47亿人,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则人均粮食产量为450.70千克。显然,这些数据不是抽象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都有其自身的内在含义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果抽掉具体的内容,不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研究,那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就失去统计的意义。当然,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时,要广泛地应用到数学方法,并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则,如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表现具体现象之间量的关系。统计研究总体数量必须从个体入手来研究,如人口统计必须从了解每一个人的情况开始,然后经过分组、汇总、计算等工作过渡到说明人口总体数量方面的情况;物价统计必须从了解每种商品价格变动情况开始,达到对于物价总体数量变动情况的认识。(四)社会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社会性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产物,统计数据总是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反映着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二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化将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政策、文化背景、宗教、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变动影响。因此,社会经济统计是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及其阶级利益服务的。三是从事统计活动的人们常常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方法的分歧,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也具有社会性。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其研究目的是要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的发展变化规律。统计学为统计工作如何从数量方面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提供完整的方法。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第三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过程划分和研究方法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过程划分

统计是以客观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其研究内容,为了实现其研究目的和任务,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标准、规定、制度、方案和办法。例如统计分类标准、目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普查办法、统计整理或汇总方案等。统计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类和分组的设计、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资料搜集方法的设计、统计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联系、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等。

统计设计在统计工作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统计工作是一项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统计总体范围、统计指标的口径和计算方法,还是统计分类和分组的标准,都必须统一,绝不允许各行其是。因此,只有事先进行设计,才能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步骤、统一行动,使整个统计工作有秩序地、协调地进行,以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即统计资料的搜集,它是根据统计方案的要求,采用各种调查组织形式和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研究总体的各个单位进行观察、登记,准确、及时地搜集原始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是统计认识活动由初始定性认识过渡到定量认识的阶段。这个阶段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客观、周密、系统,直接关系到统计整理的好坏,关系到统计分析结论是否正确,决定了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它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对调查阶段所搜集的原始资料,按照一定标志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将反映各个单位的个别特征的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和各组数量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由个体的认识过渡到总体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是统计调查的必然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必要前提。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对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资料应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方面进行基本的数量分析,认识和揭示研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作为科学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和进行预测的活动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统计发挥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的关键阶段。

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阶段各有自己的特定内容和作用。一般来说,是依先后次序进行的。但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失误都会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从整体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因工作需要,在某些情况下,各阶段工作要相互渗透、交叉进行。例如,有时根据需要和为保证质量,实行设计、调查、整理、分析同步进行;有时在调查、整理阶段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或者改进设计;有时在统计分析中会因已有资料不满足需要而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调查、加工整理和计算工作,补充、改进设计方案等。

统计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目的是为了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因此,在整个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统计设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性认识的工作,是定量认识的必要准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是搜集、整理统计资料,使个体特征过渡到总体特征的定量认识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统计分析则是运用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比较、判断、推理、评价,以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重要阶段。这四个阶段体现了质与量辩证统一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量方面的原则要求。所以,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各自的任务和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归纳起来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现分述如下:

1.大量观察法

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之中,脱离整体而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统计就是把研究现象作为一个总体来观察,因而,统计必须运用大量观察法。所谓大量观察法就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单位进行观察的方法。

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要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由于受各种社会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在社会现象的总体中,个别现象往往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孤立地就其中少数单位进行观察,其结果常常不足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大量观察,一方面可以掌握认识事物所必需的总体的各种总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个体离差的相互抵消,在一定范围内排除某些个别现象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从数量上反映出总体的本质特征。

在我国统计实践中,已广泛运用大量观察法组织了多种统计调查。例如,各种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这些都是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以保证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当然,在统计观察和分析中,也常常对个别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说明总体的本质特征。

2.统计分组法

根据所研究事物的总体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任务,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所研究的现象总体划分为不同性质或类型的组的方法称为统计分组法。

社会经济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不能离开事物的质的方面,即统计研究的不是脱离现象性质的数量。将所研究的现象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部分是统计进行加工整理和深入分析的前提。统计分组法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是统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没有科学的分组,要制定正确的指标体系也是不可能的。这些都说明了统计分组法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3.综合指标法

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和数量关系的,所以,从总体上认识事物是统计研究的根本原则。它表现在统计分析上就构成综合指标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指利用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综合、概括和分析的方法。

在统计实践中,已广泛应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综合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上综合反映和分析现象总体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和依存关系等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唯物辩证法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应用。因此,在运用统计研究方法时,还必须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需要与可能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要善于把多种统计方法结合运用,相互补充。第四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社会经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多,这里叙述下列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例如,要研究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全国的乡镇工业企业就组成为一个总体。这些乡镇工业企业尽管资产规模、产品品种、技术力量、设备状况、经济效益等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乡镇企业,都是工业生产单位,向社会提供工业产品或劳务服务,在这方面具有共同性,或称同质性,是统计总体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总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大量性

总体的大量性是指总体应该由许多足够数量的同质性单位构成,而不能只有个别或少数单位。这是因为研究总体数量特征的目的是要揭露现象的规律性。而事物的规律性,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只有在大量现象的汇总综合中才能显示出来,个别单位的现象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现象的总体则相对稳定,表现出共同的倾向,这就是现象的必然性。

根据总体大量性的特点,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两类。无限总体是指包括的单位很多,以至无限的总体。例如,要研究海洋鱼类,海洋鱼类就是无限总体。又如在一条自动化加工的连续生产线上制造某种零件,这些零件可以被假定为永远不停地被制造出来,也属于无限总体。有限总体的规模和范围相对较小,是由有限个单位事物构成的总体。例如,一个国家的人口、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等。社会经济统计中,大多数属于有限总体,可以采用全面调查,也可以用非全面调查。对无限总体,只能采用抽样调查来推断总体的情况。

2.同质性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至少具有某一方面相同的性质,它是将总体各单位结合起来的基础,也是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同质性又是相对的,它是根据研究目的而定的,目的不同,确定的总体就不同。例如,研究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全体企业职工构成总体,凡企业职工都是同质的。但如果研究困难职工的工资水平,并确定困难线在年收入8000元以下,那么工资水平在这个界限以上的职工就属于不同质的了。

3.差异性

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的性质以外,在其他方面则各不相同,具有质的差别或量的差别。正因为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才有必要进行统计研究,这是统计的前提条件。总体中各个单位之间具有差异,是由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所以有必要采用统计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表明总体的数量或质量特征。(二)总体单位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或基本单位就是总体单位,也称个体。原始资料最初就是从各个总体单位取得的,所以总体单位是各项统计数字最原始的承担者。例如,研究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时,全国的乡镇工业企业就组成为一个总体,每一个乡镇工业企业则是一个总体单位,将每个工业企业的某些数量特征加以登记汇总,就取得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统计资料。

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而相互转化的,原来的总体可能成为总体单位。例如,要研究我国的煤炭生产情况,则全国所有的煤炭企业就构成统计总体,每一个煤炭企业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研究某一煤炭企业的生产情况,则该煤炭企业是总体,每一个矿区(井)是总体单位。二、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一)标志

标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属性特征和数量特征的名称。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方面考察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例如,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则经济类型、企业规模、职工人数、利润额等都是标志;如果每个工人是总体单位,则性别、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年龄、工龄、工资等就是标志。标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1.按标志的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1)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是品质标志,它只能用文字来表现,不能用数值来表示。例如,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所属部门,职工的姓名、性别、文化程度等。(2)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是数量标志,只能用数字来表现。如企业的人数、工资总额、总产值、利润额、劳动生产率,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等。

2.按标志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1)不变标志,指某一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例如,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所组成的总体中,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就是不变标志;女同学总体中性别是不变标志;90分以上同学是总体,成绩是不变标志等。不变标志是形成总体的依据。(2)可变标志,指某一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完全相同。例如,全民所有制企业总体中,企业的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固定资产、利润、税金等都是可变标志;女同学中的年龄不同,身高不同,考试成绩不同等。可变的品质标志和可变的数量标志是统计分组和统计核算与分析研究的基础,我们可以在同质总体中,按照某种可变标志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条件。(二)标志表现

标志特征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叫作标志表现。一般来讲,每个总体单位都有相同的标志,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标志表现来区别一个单位与另一个单位。例如,每一个企业都有所有制形式这个标志,但其具体表现却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多种形式。性别是品质标志,性别的标志表现为男和女;职业是品质标志,职业的标志表现为工人、医生、农民、教师等。

数量标志表现为标志值,又叫变量值。如年产量是数量标志,具体在甲企业的年产量为160万吨,乙企业的年产量为280万吨;工人日产量是数量标志也是一个变量,工人日产量分别为22件、25件、23件……这些日产量数值就是标志值。三、变异和变量(一)变异

变异是指某一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有差别。例如,年龄这个数量标志,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年龄;性别这个品质标志,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有男、女之别。有变异才有统计。(二)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变量所表现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例如,在某市所有居民组成的统计总体中,某人的年收入四万元,其中“年收入”为变量,“四万元”为变量值。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或参数。变量不能相加平均,而变量值则可以加总平均。

变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1.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1)连续变量。连续变量的两个相邻变量值之间可以无限分割,也就是可取无限多个数值。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企业的固定资产、年利润额,零件的尺寸,气象上的温度和湿度等。连续变量的数值需要通过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一般以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货币等形式计量的变量都是连续型变量。年龄是连续变量,在实际中作为离散变量。(2)离散变量。离散变量的数值都是以整数断开的,如人数、企业数、设备台数等只能取整数,不可取小数,其数值的取得必须用计数方法取得。

2.按变量的性质,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1)确定性变量。确定性变量是指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确定可控的变量,确定性因素使变量值沿着一定的变动方向呈上升或下降趋势。例如,圆的面积随半径的长短而变化,变化关系是确定的,因此圆的面积是确定性变量;又如推广良种、提高土质、合理施肥、加强水利建设、加强田间管理等确定性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逐年增加,这时的农作物“产量”就是确定性变量;小孩身高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则小孩身高是确定性变量。(2)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指变量值的变化是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随机的、偶然的,会使变量值的大小变化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例如,用同一台设备加工一批零件,因受温度、振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尺寸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带有随机性,故零件的尺寸是随机变量;中奖号码、人的寿命、亩产量等都是随机变量。四、统计指标

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特征的。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使用办法:一是指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例如,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粮产量等,其包括3个构成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二是指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例如,2011年我国的钢产量为68388.3万吨,原煤产量为35.2亿吨。其包括六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这是统计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有三个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指标与标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②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而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

两者的主要联系是:①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其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例如,一个工业主管局的总产值是所属各企业总产值的总和。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如果原来的总体变成了总体单位,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第五节 统计设计一、统计设计概述(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统计报表、调查方案等。

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指统计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就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言,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供应、生产和销售。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等条件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扩大再生产过程,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等社会活动。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指统计工作具体进行时的各个阶段,包括统计资料的搜集、汇总与整理,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提供、保存和公布等。前者可以说是统计工作的横的方面,后者则是统计工作的纵的方面。

无论是大范围的统计工作或是小范围的统计工作都会涉及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统计设计就是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整个统计工作做出通盘的考虑和安排。这是统计工作协调、有秩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从理论上和认识的顺序来讲,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开始。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并不表现为统计工作的开始,而表现为统计工作连续活动的一个环节,表现为统计设计的改进。这是因为:(1)实际统计工作碰到的是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方法、统计报表制度等,不是从头开始设计,而是要改进已有的设计。(2)即使一项新的工作是从设计开始的,但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设计存在问题,就应该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或充实。

改进设计有时会比从头设计产生更多的问题。例如,历史资料的对比、照顾左邻右舍关系的相应改变等。因此,统计设计这个概念,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开始设计,也包括对已有设计方案的改进。它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统计设计是一项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需要通盘考虑,因此,从实践经验看,统计设计应作为一个独立工作阶段来对待。只有通过统计设计,才能保证统计工作协调、统一、顺利进行,避免统计标准不统一;只有通过统计设计,才能按需要与可能分清主次,采用各种统计方法以避免重复和遗漏,使统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二)统计设计的种类

统计设计从不同角度考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现分述如下:

1.从统计设计所包括的研究对象的范围看,可分为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

整体设计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而对整个统计工作进行的全面设计。整体设计的范围可大可小,就微观而言,可以是一个企业或事业基层单位;就宏观而论,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范围。

专项设计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某一组成部分的统计设计。例如,一个企业的有关人力、物资、资金、生产、供应、销售的统计设计就是专项设计。就全国来说,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统计设计也是专项设计。

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相比较,整体设计是主要的,专项设计是从属于整体设计的。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例如,从全社会看,工业统计设计是专项设计,但就工业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来说,工业统计设计则是整体设计。

2.从统计设计所包括的工作阶段看,可分为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

全阶段设计是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设计,从确定统计任务、内容、指标体系开始到分析研究的全过程的通盘安排。

单阶段设计是指统计工作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安排。例如,统计调查的设计、统计整理的设计、统计专题分析的设计等。

无论是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都可以进行全阶段设计或单阶段设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相比较,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两者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全阶段设计偏重于安排各阶段的联系,单阶段设计则要细致地安排工作的进度和方法。

3.从统计设计包括的时期看,可分为长期设计、短期设计和中期设计

长期设计是指5年及5年以上的统计设计;短期设计一般是指1年或年度之内的统计设计;至于2年或3年的统计设计则可以称为中期设计。

这种划分和前两种划分的内容有所不同,它是从具体的组织工作的安排考虑的,有时相当于统计工作的组织计划。(三)统计设计的内容

统计设计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整个统计工作过程的全部内容。然而,许多内容不可能在统计工作开始阶段就能设计妥当,要根据工作的进程适当地进行调整和充实。而且,统计设计的内容又由于设计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它们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一般地说,按认识对象范围划分的整体设计和专题设计,只是范围大小之别,其设计内容相似。按工作阶段划分的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的内容也大致相同,只是详略之别。这里仅就统计设计属于共性方面的内容作概略的说明。

1.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统计设计的首要环节是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决定统计内容和方法的出发点。目的不明,任务不清,就无法确定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其结果可能不是当前迫切需要的,而迫切需要的却得不到充分反映。所以,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设计的首要问题。

2.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所以,它是统计设计的中心内容。无论整体设计和专题设计,也不论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都要解决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

3.确定统计分类和统计分组

确定统计分类和统计分组也是统计设计的重要内容,这里说的分类和分组是指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分类和分组。例如,生产资料按所有制分类或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人口按职业分类或按年龄分组,家庭按人均收入分组等。

统计分类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有些统计分类是很复杂的,需要统计设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统计分类实际上是一种定性认识活动。要搞好它,常常需要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共同讨论研究,制订出统一的分类目录,规定出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

4.研究设计统计表

统计的意义、种类和结构详见第三章的内容。

5.决定统计分析研究的内容

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统计分析研究一般是在统计资料整理之后,但在统计设计过程中,对统计分析研究内容的考虑通常是放在明确统计目的、任务并确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及分类、分组体系之后。同时,统计分析研究内容的确定还可以进一步对既定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起核查校对作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如不能满足统计分析研究的要求,则可以修改和充实。

统计分析研究内容的设计最主要的是科学地选定分析研究的题目。确定了题目之后,还要考虑用什么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的设计还要考虑分析结果的表达形式。它可以是比较系统的书面分析报告,也可以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还可以是鲜明生动的图表。这要根据统计指标的性质和服务对象来确定。

6.制订统计调查方案

为了保证在调查过程中统一认识,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统计调查方案。这是统计设计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参见第二章)。

7.规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暂且不论统计工作的全部,只就某一项统计工作而言,其过程也是由若干大阶段和许多小环节、细节构成,在设计时,要对它们严格规定。例如,统计调查阶段包括资料登记、复查、质量抽查等工作,在统计整理阶段包括资料审核、汇总、编码等工作,分析提供阶段包括资料的公布、报告等工作,这些都要规定完成的期限。为使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互相衔接、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地顺利进行,按时保质地完成,还要设计出工作进度图、统筹图、流程图,具体规定明确的起止日期。

8.考虑各部门和各阶段的配合和协调

在统计工作全过程中,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是互相联系的环节,不同的指标又有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整理方法。而这些又决定于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因此,整体设计虽然不能完全代替阶段设计,但是需要考虑到各个阶段之间的关联。

9.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统计设计内容。就广义而言,它包括专业机构的组织、统计机构与领导机关和其他业务机构的关系,非统计机构中统计活动和各种业务资料的利用等。

就狭义而言,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则指专业机构的组织和统计力量的安排。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组织专业统计机构,各项工作如何分工,各安排多少人,各负什么职责,怎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否有必要定期轮换等。二、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统计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是通过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来进行的。所以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统计设计的中心内容。(一)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概念

统计指标是统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在统计理论与实践中一般有两种理解:(1)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例如,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提供的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它作为一个数量特征的概念综合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这是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2)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例如,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这个统计指标由概念和指标数值两个部分组成。这是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的含义。

2.统计指标的特点(1)数量性

统计指标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客观现象的量的表现,不存在不能用数字表现的统计指标。(2)综合性

统计指标是统计总体特征的数量表现。总体是由许多相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总体的数量表现是其所包括的每个单位的标志值进行综合之后计算的,具有综合性。(3)具体性

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量的反映,不存在脱离了质的内容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是统计指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的客观数量的反映。

3.统计指标的种类(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总量指标、绝对数。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商品销售额等。它的数值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它是认识总体现象的出发点。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性质和数量关系,表明总体的内容构成、比例、发展变化速度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例如,人口的性别构成、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职工平均工资、每亩粮食产量等。它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2)统计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指标是表明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数值之比的,反映数量关系的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内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相除的结果,表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的指标。(3)统计指标按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可分为考核指标和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