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逆袭.2,致富的逻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3:39:35

点击下载

作者:宗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格局逆袭.2,致富的逻辑

格局逆袭.2,致富的逻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格局逆袭.2,致富的逻辑作者:宗宁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508686257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格局逆袭》的销量还是非常不错的,也获得了很多好评,尤其是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认同,我觉得很欣慰。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别的声音,大概意思是,这就是一本“鸡汤书”啊,看完也没有办法赚钱啊。

其实我觉得,耐心也是格局的一部分。我本来也是和出版社签了两本书,第一本讲理念,第二本讲的就是赚钱的方法。如果理念对了,方法对了,逆袭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如果理念不对,只追求方法,有些人也能赚到钱,但最后往往无法守住自己的财富。当然,更多的人可能什么都没做对,就是声音比较大,意见比较多,这也是逆袭的一种基础。如果人人都积极向上,聪明勤奋,那你就没有什么逆袭的机会了。《格局逆袭》的读者对象很清晰,就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天赋的人,他们只能靠更多的努力和积累,去战胜那些靠背景和天赋投机取巧的人。用我的话说,可能我的能力不如你,但我用三年打你一年,也不一定就输。事实上,我也并不是很优秀的文字工作者,但我长期坚持写作,写了几年,也就小有成绩了。

对于逆袭,大部分人都认为是经济上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赚钱了。其实这也是我这本《格局逆袭2》的核心所在,就是告诉你如何去变现。因为我的读者都是普通人,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在专业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所以就只好赚点钱改善一下生活,然后看看有没有可能把后代培养成有天赋或者有背景的人物。

那么一个没有天赋和背景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如何才能够赚到足够的钱呢?靠个人努力吗?如果只靠个人努力就能发财的话,那就太容易了,也不用什么格局了。努力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但绝不充分。时代的风口、宏观的格局、营销的技巧、不懈的坚持都是必不可少的。时代风口可遇不可求,宏观的格局大家可以参考《格局逆袭》。《格局逆袭2》讲的就是营销的技巧,而你要做的就是不懈的坚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基本的是用时间换钱,其次是用技能的稀缺性换钱,本质还是时间,只是单价更高一些。小企业家更多地是用别人的时间来赚钱,这一点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实现的。大企业家多半用钱来赚钱,靠金融的力量,除了买房子之外,普通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逆袭通道,那就是通过社交来赚钱。无论是微商还是社群,无论是微博还是公众号,在这些领域逆袭的人无一不是借助了社交的力量。在阶层日益固化的社会中,社交的开放成了我们逆袭层级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我认为,我是一个自媒体人或者作家,但在更多人眼里,我是一个公关营销专家。在360公司的时候,我做了几个产品的品牌营销,包括360手机助手、360手机游戏、360儿童手表和360行车记录仪,都做到了市场第一。我自己也做了几个销售额上千万的品牌,做了一个颇有名气的营销社群“大熊会”,出了一本书,也卖得不错,微博有两百万名粉丝,微信粉丝也有几十万,在科技自媒体行业也算前列。大家都很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在不同的领域我都可以做出不错的成绩?我从一个学历不高的胖小子实现了自己的逆袭,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格局吗?

这本书,会告诉你格局之外的关键。PART ONE第一部分 | 认知升级第一章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011000粉丝理论

1000粉丝理论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这个理论,是凯文·凯利(Kevin Kelly)提出来的,也就是人们所称的“KK”。关于这个理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一知半解。

凯文·凯利在他的书中写道:“长尾理论,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一些商家,比如亚马逊,以及几十亿消费者,他们都可以从长尾里获取更方便的产品。”

长尾理论是说,比如在电商中,可以在一个网站上上架海量的产品,这样即使这个产品再冷门,也会有人需要。但如果是在商场中,可以摆放的商品是有限的,所以就只能摆比较好卖的产品。一些冷僻的产品尽管有少数人使用,但依旧不会被摆出来销售。所以说,长尾理论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创作者来说,长尾理论就是不好的事情了。

比如独立的艺术家、制作人、发明家和创造者,他们都被忽略了,因为长尾理论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的同时,却增加了竞争,以及无休止的降价的压力。举例来说,一开始我们买磁带的时候只能看到100名歌手的磁带,那这其中的竞争就是100个人之间的竞争。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成千上万名歌手的音乐,我们更愿意听合辑,听排行榜,那么实际上对单个歌手来说,他面临的竞争压力是增加了的。

所以说,长尾不能帮助不知名的原创者摆脱默默无闻和销量疲软的现状,那么他如何才能逆袭呢?凯文·凯利的答案就是,找到1000名铁杆粉丝。

他认为,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家,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要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这里的铁杆粉丝是指,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们都愿意付费购买;他们愿意驱车300公里来听你唱歌;即使手上已经有了你的磁带,他们还愿意去重新购买超豪华高清版的套装;他们会在谷歌的快讯里添加你的名字,时刻关注你的有关信息;会买你的绝版作品收藏;会参加你的演出;购买你的作品并请你签名……

凯文·凯利的假设之中,铁杆粉丝每年会用一天的工资来支持你的作品,在这里,一天的工资是一个平均值,因为很多铁杆粉丝会花大量的钱去支持偶像。比如我们看到“90后”的消费观和“80后”就完全不同,“90后”愿意拿出收入的35%以上用于娱乐,但“80后”就会保守很多,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居住等基本生活需求。所以说,假如一个铁杆粉丝每年在你身上花费100元,那么1000个铁杆粉丝就是10万元。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天是可以赚到100元的,这样平均下来一天应该在三五百元。所以,如果你有1000个铁杆粉丝,他们每人每年愿意在你身上消费三五百元的话,那么你就会有几十万元的年收入了。这就足够养活一个内容原创者。

对这件事情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寻找1000个铁杆粉丝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认为,对于一个作者,一个自媒体写作者,或者其他方面的作者来说,寻找1000个愿意付费的粉丝是很困难的。但从我们的实践得知,我们并非需要完全狂热的粉丝,其实只需要1000个甚至500个对我们产品认可的消费者,即可形成同样的效果。换句话说,凯文·凯利的1000粉丝理论针对的是原创作者,而我们讲的1000粉丝理论则是找到500~1000个你的产品消费者。

在这层意义上,你不见得需要用自己的作品去打动他,或者用自己的才华打动他,你只需用你的产品打动他,这实际上就会简单很多。因为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是可以做出很多优质的产品的。之所以现在优质产品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在长尾的环境下,大家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中国企业的竞争基本上都是价格竞争,那么在价格竞争中,大家为了更低的价格就要牺牲品质,所以导致了当下产品质量堪忧的现状。如果我们为我们的铁杆粉丝去制作产品,他们也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我们就可以做出更高品质的产品,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

目前另一个大风口是消费升级,也就是中产阶层的觉醒,大家需要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但现在社会商品的整体水平是偏低的,因为大家都还处于一个长尾的价格竞争之中。所以说,如果我们针对消费升级的风口去制作一些优质的产品,或者提供一些更好的服务,只获取1000个优质客户,是完全可以实现1000粉丝理论的。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在中国我们有更好的社交网络环境,我们更容易通过微博、微信找到目标客户;其次,我们找到自己的优质客户后,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往往会帮助我们进行口碑传播。因为一个人的朋友往往和他的所处阶层、消费理念基本相仿,所以说,一个人是你的目标客户,他身边的朋友也是你目标客户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批铁杆用户,然后再借助这批铁杆用户进行产品推广,那么在一年到几年的时间内,积累1000名忠实客户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至少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1000粉丝理论在我们这本书讲的社交变现中如此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讲的社交变现其实就是基于1000粉丝理论的。02右脑时代

我擅长的是品牌和公关,只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和公关做得太好了,产生了营销的结果,所以就被当作营销人了。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想把这些东西区分得很清楚是很困难的。

营销是发现市场需求,抓住产品,渠道推广,完成销售。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我一直说品牌是产品和人之间有意义的关系。

公关就是通过政策和程序获得公众谅解和接纳,从而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在之前,这三者纵然有关联,关系也不大。营销就是强势的广告加渠道,比如央视“标王”。互联网领域的营销就是找到流量并将其成功转化为销量。后来,三者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碎片化。碎片化削弱了渠道的力量,传播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反映在互联网上就是流量越来越贵。这时候你突然发现,品牌包括IP(知识产权)的传播成本更低,转化率更高,用户接受程度更高。比如说,打怪类游戏你用个《西游记》的背景,战争类游戏你用个《三国演义》的背景,拍个武打片你说主角叫黄飞鸿,就一下子事半功倍了。

而公关创造品牌,广告维系品牌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大家不再相信广告,而是更相信对一些公关事件的印象,而广告只是维持这种印象并使其不断曝光,这使得公关前所未有地占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公关创造品牌,而品牌促进营销,间接来看就是公关促进营销了,公关与市场活动对营销的价值几乎已经可以并驾齐驱。当然,营销还是核心目的,为了赚钱嘛。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品牌和公关里面有一个共用词,就是“关系”。换句话说,品牌和公关都不讲道理。肯德基就是卖汉堡的,你要卖汽车就很困难,但不见得不好啊。所以,这里面充斥着非理性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称之为“右脑时代”。因为我们左脑的核心是逻辑推理功能,而右脑则充满了艺术气息、情感创意和全局思维(就是我常说的格局)。

你会发现之前的时代是左脑时代,左脑型人才是专业的程序员、会计师、经济学家,这些专业技能决定了人的位置和价值。而在当下的时代,你会发现,右脑型人才开始充斥在各行各业,对,就是那些非常擅长“忽悠”和折腾的人。如果一个人左脑非常厉害,那么他是一个专家;如果左脑和右脑都非常厉害,那他可能是个成功的企业家;而如果只有右脑厉害,那就是个“忽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很难一眼识破,但你会发现,互联网时代,不说成功但说成名的门槛就已经很低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名人,甚至朋友圈名人的出现,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右脑时代已经来临。另一个环境基础则是,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包括技术的进步,大大弥补了大家在左脑上的差距,比如你通过搜索就可以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零基础只“百度”做一个半专业的人也是没问题的。

所以,我第一时间发现了朋友圈营销的洼地,因为这基本没有什么技术门槛,比淘宝容易一千倍。我在朋友圈营销的培训中,讲得最多的是三大朋友圈奠基理论:1. 中关系成交;2. 情感营销;3. 体验经济。这完全都属于右脑领域,只要你做好这几点,在完全不懂技术或者产品的情况下,你都一样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营销结果。所以我们突然发现,很多“90后”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事情的好处是门槛低,坏处是“忽悠”崛起,概念满天飞,理论到处爬。吹出两个案例就可以到处讲互联网思维,做一些让人觉得有新意的举措,就要颠覆行业传统。最可怕的是,有些人把这些忽悠都当真了,自己一头扎进去,弄得头破血流。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虽然进入了右脑时代,我们还是要做好基于左脑的基础架构,包括产品本身的优化、品牌的设定、传播策略的制定,只是这些要从过去的基于渠道,转为基于关系。

从自身出发,首先要输出价值,制造公关事件,然后逐步建立品牌,通过品牌建立关系,通过关系实现最终营销。

这里需要强调右脑时代的两个重点:高感知和高体验(体验营销)。

高感知的意思是,我们除了强调产品功能和服务外,还要学会强调设计、外观和独特用法。引用一位知名编剧的话说,现在这个时代,首先要看颜值,必须人好看,不然再红的网红身价也上不去。其次不要简单地输出理念,而是学会讲故事。目前谈理念已经太虚了,在信息高度丰富的今天,我们要通过讲故事建立强大的逻辑体系,以建立包含冲突在内的各种情节,增强人的感性认知。

跨界的产品能力,多领域整合营销的能力,用养儿子的方法去“养猪”,用对待父母的态度去对待客户,用包装钻石的方法去包装水果,跨界,即用一个行业的特质去改造另一个行业往往有奇效。

高体验的意思其实就是体验营销,即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把产品赋予情怀、意义和高回报,让用户觉得钱花得超值。这种超值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的,比如别人买螃蟹送醋,你买醋送螃蟹,你的醋就一下子就变成极品好醋了。

情商高、智商低的人总有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总觉得生不逢时,其实换成左右脑一样成立。懂了这些,你再去听其他人讲营销的技巧,基本就可以一法通,万法通了。因为营销技巧还是术的概念,无非就是通过一些办法来增强体验和参与感,这些方法运作的内功和根基,还是我的右脑理论。03流量思维

过去的商业模式一直建立在流量思维之上,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实体商业,大家都是通过流量转化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比如开饭店,你需要找到一个好地段。所谓的金角银边,就意味着你的客流量会比较大,进店人数就比较多,生意就比较好。你需要的其实是更好的装修和招牌,使得转化率提升。

而到了互联网,流量更是互联网的血液。如果一个网站没有了流量,这个网站就死掉了。玩互联网营销最重要的是资源,因为资源可以带来流量,比如腾讯的弹窗、百度的推广、首页的头图,这些都是流量的源泉。很多人去模仿手机淘宝,做一个手机端的微店,最终为什么难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淘宝是一个交易平台,没有看到淘宝是一个流量中心。淘宝不仅提供交易和系统,它更多地是在分配流量。有无数的人上淘宝,然后淘宝通过各种营销工具把流量分配出去,这才是淘宝的核心模式。如果没有这些流量,你做得再美观,支付平台做得再安全,交易流程做得再简便,物流做得速度再快,都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说,在上一个时代,流量就是生意的核心要素,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流量,找到流量的获取方式,然后再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所以出现了很多通过补贴来获取流量的办法,因为大家的注意力总是向有优惠的地方去聚集,当你给他补贴了几元钱的时候,他就会关注你这个产品进而使用这个产品,这实际上就是在买流量。所以说流量本身是有价值的,包括微信公众号,做点广告吸引一个粉丝,可能需要几元钱。微博开始做红包大战的时候,一个粉丝可能需要五角钱,现在吸引一个粉丝也需要几元钱。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价格是不断上涨的,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我们上网的途径非常有限,比如通过浏览器上网,通过导航上网,通过百度搜索,这些都是流量入口。百度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推广,导航在这个地方做一个链接,实际上就实现了流量的分发。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入口,App(计算机应用程序)使得整个流量入口变成了碎片化的,用户想使用什么服务的时候,都是直接打开相应的App,不再需要通过浏览器或者某一个特定入口。

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缺乏入口的时代。从好的方面来讲,只要你的产品做得好,用户愿意使用你的服务,你就可以不受这些巨头的钳制。比如说之前做网站,如果不被百度收录,你可能很快就死掉了。现在你做一个App,就没有人可以把你随便删掉。这给创业者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烦恼,机会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大,烦恼是你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因为你找不到统一的流量入口,你必须不断地去购买各种碎片化的流量。

所以说,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流量时代进入了运营时代。什么叫运营?运营就是不断地提供服务,来促进用户的转化、留存和消费。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和微商很像,微商和电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商需要不断地做广告,不断地拉新客户进来,然后1万个客户进来300个购买,它需要不断找到便宜的流量并且不断提升转化率来降低流量成本。但是对微商来说,流量是稀缺的,大家的朋友圈就那么多人,微商需要的是在一个用户身上挖掘到更多的商业价值。比如,一个月销千万的淘宝卖家可能每个月有数千万的流量从他的淘宝店走过,但是一个月卖上千万的微商卖家,可能他只有10个大代理。

这就是两种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而我们现在恰恰就是要进入这样一个运营的时代。所以说所有基于流量的项目和商业模式,可能都会逐渐被淘汰,至少说成本和技术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从中找到机会的。如果你看到什么项目的发展方向是拉更多人进来,可以发财或者说可以自动加粉丝什么的,都意义不大。这也是我们现在开始更多地提倡用社群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商业合作的原因,我们建立一个社群,里面可能有几百人就足够了,这个级别的用户积累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非资源实现的。

我们希望通过运营不断地促使这些会员去消费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从而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如果你做得足够好,会员还会推荐自己的朋友进来,我们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在运营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用户的需求、想法、家庭环境和爱好,和他成为朋友,给他提供某一类长期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长期的收益。

这种思维的变化,就是当前形势带来的最大变化。如果你能理解这种变化,从而去改变,或者是去选择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方向,就有可能赢得一个新的未来。04从流量为本到以人为本

如今社交这么便捷,大家每天都可以保持很紧密的联系,就算不在身边,也并不会觉得疏远。就好像那天我刚从香港下飞机,在专车上,就用微信语音为新浪“蚂蚁邦”和“天下秀”做了一场线上的分享,如果放在几年前,恐怕要提前找好场地,招募好人,然后再去讲了。

社交市场目前是高度繁荣的,所以社交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只是这个价值蕴含着很深的情感沟通成本,并不是可以像传统电商那样找一些流量的入口,引一些流量进来,就可以形成转化。我们需要和客户深度沟通,需要更有人情味的文案传播、更好的用户体验,然后希望用户去帮忙分享甚至销售,这可能不会一下子形成很大规模的销售,但好处是,利润和价格的重要性开始往后排,大家开始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是什么人在销售。

很多电商问如何实现移动互联网转型,我想跟他们说的一个大前提就是,用户现在是人,不是流量了。如果你还用对待流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那你会发现流量越来越贵,贵到让你无法接受。如果你把他们当人,一个人认可了你的产品,就有可能爆发出巨大的销售能量,进而有可能实现销售的爆发。

但是不好的事情同时也在发生,掺杂感情和沟通的事情就没有办法被量化,里面就会出现很多有技巧的欺骗。比如我曾见到一个做长线产品美白针的小哥,几个月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长线产品是卸妆品,中间还做了咖啡和洗发水,我觉得他可能注册了“长线”这两个字做品牌,所以做什么都是长线品牌了。

这么做当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因为只做一个产品,最后一定就做死了。原因也很简单,大家也只是当用户是流量而已,培训一下,激励一下,产品压下去,然后就自生自灭了,这显然不是一个靠谱的套路。曾经有人请教我如何做引流,说想加一些小白用户培养。有一些做互联网的人在这么做,好像效果不错。我就跟他说,三年前,你就在培养小白,到了今天你还要培养小白,不觉得疲惫吗?这样会有未来吗?

我经常跟很多人说,现在的事情,是做给三年之后的。但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等不了那么久,就想要眼前的回报。我跟很多人说,要好好维护自己的客户,要搞好产品,用产品来推动销售,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培训、洗脑、压货这种套路,三个月后,渠道疲惫无以为继,然后就忘掉自己当年说的“我要坚持把这个产品做下去,做长线”的豪言壮语,然后又推出一个新品并告诉大家:要不要来试试这个新产品?有明星代言哦。这么着急,只能耗费自己的公信力,消耗大家对自己的信任,最终其实还是会错过这个时代,尽管你一度抓住了先机。

一般说来,95%以上的抓住时代机遇的人,最后都会消耗掉时代赋予自己的财富。一些卖货团队也跟我讲,自己的团队被冲击得很厉害,甚至有的人选择去做资金盘去拉人头这些违规的事,而不是安心卖货了。我说这个事情其实非常正常,任何一个趋势到来的时候,抓住机会的人都能赚钱,当趋势过去之后,赚钱变难了,他们就会去找捷径。从一开始的卖货,到后来的拉人头,再到最后啥也不用干,你给我钱,我就给你返更多的钱,这是人性的弱点,你控制不住,最终就会迷失其中。人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看得远一点,就很难抵挡近处的诱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几十年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弄潮儿,然后时代过去又会出现大批被抛弃的人。想不被时代抛弃,就要不断地革新自己的产品和模式,坚守自己的内心和追求。

就好像很多“大熊会”的会员并不是我招募的一样,他们是看了我一年的文章觉得还不错,才来找我沟通学习的。很多人觉得弄一堆头衔把自己包装得很牛气的样子,就可以把人忽悠住,那就太天真了,感情交流是需要时间的。把人当流量去看的话,引一大堆对你无感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流量转化这个逻辑事实上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逻辑显然是退居二线的。并不是说流量不重要,而是从流量转化开始变成深度运营,我们要去充分了解我们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让他们长期消费我们的品牌,而不是今天引一波流量转化一部分,明天引一波流量转化一部分,最后引流成本高过转化利润,商业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

这其实是互联网人最大的误区,长期以来的流量思维禁锢了行业在模式上的创新,大家做的所有项目无一不是建立个入口,多攫取一点流量,最后像一条不归路一样走向衰亡。而一些抓住社交机会的人,仅仅靠服务自己的圈子就可以过得很好,他们也许没有特别大的流量,但是收入非常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讲社交变现,而不是流量变现的原因。做流量是一个技术活,做社交其实就是交朋友,还是在手机上交朋友,几乎没有人会有这种社交障碍。不要天天想着引流,要多思考一下如何维护和挖掘自己的社交资源,这才是当今赚钱的正确思想。05移动互联网时代

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按照大概每10年一个时代来划分的话,差不多每个10年都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机会,差别只是你是否在这个机会的行业之中,是否参与了这个大潮之中。“风口上的猪”更通俗易懂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只要风来了,猪都可以飞,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唯有勤劳努力才能致富。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投机倒把”,90年代的股市、家电,2000年的互联网,2008年开始的房地产大潮等。很多时候,只是时代选择了一部分人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也给了很多普通人一丝希望,起码逆袭成功有一半的可能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时代身上。如果你自己只是30分,抓住时代机遇50分,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80分。而50分的人比你优秀很多,但没有抓到什么机会,可能最后也就是五六十分的结果。

从2013年开始,移动互联时代开始改变世界,带来了一大波机会,我称之为“九大风口”:手机、手游、App、智能硬件、自媒体、微商、社群、O2O(线上到线下)、P2P(个人对个人),你如果从事其中的某一项,多少都会有些收获。2016年,这个时代级的风口达到巅峰,大批人因此逆袭,而2017—2019年,则进入了一个新的三年,风口开始过去,机会逐渐变少,不过还是有很多逆袭的机会。

不管你想如何逆袭,大时代都是不能忽视的前提。现在的逆袭,可以说都基于移动互联网。几乎创造了这个时代的苹果公司,已经是最大的逆袭玩家,它几乎占到了科技圈的半壁江山,并引发了App大潮以及后续的安卓普及。所以,逆袭的第一步,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这个时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移动大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已经来到我们面前的时代。中国互联网满打满算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移动互联网也许用不了5年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规模和覆盖。当然,大家不用太纠结数字的精确性,领会精神就可以了。

苹果手机在2007年诞生,安卓手机2008年诞生,2017年很多网站的流量已经有50%甚至70%来自手机端了。所以这个大潮激烈而且迅猛,完全可以颠覆旧有秩序。巨头开始恐慌,互联网BAT(百度、阿里、腾讯)的稳定格局开始出现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不出意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秩序会被完全颠覆。不是说三巨头不行了,而是它们无法轻易地扼杀小公司了。

在此,对这些格局未来的变化我们不去做深入探讨,我们来探讨一下生活方面的改变。很多时候,趋势的改变,往往是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

想一下,你的生活习惯被智能手机改变了哪些?

第一个被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

因为手机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快捷,所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选择在手机上获取信息,同时逐步放弃一些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有些时候,这是一种方式的转化,比如电视节目可以用手机(包括平板设备)看了,大家看电视就少了。有些时候又是形态的转化,比如你有一些新闻阅读客户端,所以你无须购买报纸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新闻。又比如很多人开始用微博来获取新闻。但假如你选择下载一家报纸的App,那么就还是第一种情况——媒介的改变。

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本的商业模式就发生了改变。比如说之前媒体上的广告意义和现在完全不同,之前的广告传递的更多的是信息,而现在传递的更多的是公信力。比如在央视做广告的意义不仅仅是做广告,还有一种信誉的背书,起码是企业实力的一种标志。

这种情况的核心原因还在于信息过载带来的效率降低。这句话意思是,在之前只有一家电视台的时候,这家电视台放什么广告,都会成为全民热点。而当有了上百家电视台的时候,你在什么台投放广告,可能都不会成为全民焦点了。当人们可以从大量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的时候,这些信息对人的影响会自然地降低,而传播一条信息给所有人的成本则大幅提升了。这些变化让信息的传播开始发生变化,商业模式自然也就有了变化。

第二个被改变的是人们的社交方式。

之前我们在手机上进行的社交和在电脑上进行的社交几乎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打电话的朋友是一批人,聊QQ或者刷微博的是另一批人。然而因为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的产生,这种状况被打破了,打电话的朋友和刷微博的朋友乃至聊QQ的朋友都逐渐转移到了微信上。于是,我们的社交关系就被改变了。被改变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交的对象,二是社交的频率。我们和社交对象的关系显著加深了,以前你不经常打电话的朋友也许会经常发微信,之前从不电话的网友之间也许会开始互相发送语音。而社交频率的变化则是,之前的沟通是有场景限制的,比如我在电脑前才会QQ聊天,有事的时候才会打电话。现在你的微信全天都在线,你们随时可以沟通。

当社交被增强之后,社交带来的信息交互显著增强了,这个时候,你看书、读报的意愿就会继续降低,大家宁可去看一下朋友圈或者刷微博什么的。这就意味着一点,通过社交,你已经有了贩卖信息的可能。这里要注意,信息不仅仅是指消息,产品也算是一种信息,这里的信息所指是宽泛的。换句话说,人都需要信息,人习惯通过社交来获取信息,而有需要就是价值,所以,你可以通过社交去向他出售需要的信息。如果他需要的信息是鞋,那么你就可以卖鞋给他。如果他需要的信息是某种资料,你就可以卖资料给他。

所以,不管大家如何去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习惯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乃至商业变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之前你上街吃饭一般是走累了就近找吃的,这个时候,饭店的地段就非常重要。而现在你去吃饭时也许会上大众点评看一下周围都有什么饭店的推荐或者有什么优惠活动,然后按图索骥。这个时候,地段的重要性就开始下降。那么之前流传的开店的技巧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去谈微营销的一个现实基础。

获取信息的方式是怎么变化的?

这么重要的基础是无法通过几段话来讲清楚的,所以还是要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毕竟这是整个微营销的核心和基础。

其实,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一直在变化,每一轮变化,都会带来很多商业形式的变革,比如说短信,就曾被称为第五媒体,在非智能机时代,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甚至至今还是,只是开始逐步衰落了。最明显的案例就是拜年短信的减少,而拜年微信却增多了。

互联网也曾经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做了巨大改进,比如说搜索引擎的出现,真正让很多人成为专家。因为有问题它都可以迅速地搜到答案,而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去图书馆查索引。但就和开头说的差不多,虽然互联网很强大,但是和现实社会的生活还是泾渭分明的,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地域性都比较强,时间性也比较强,起码我需要正儿八经地坐在电脑前,才会去用电脑查询资料。而很多人并不喜欢在电脑前坐着,这被我们称为小白用户。但现在,几乎每个小白用户都有智能手机,而且不需要坐在电脑前,就随时可以通过戳戳点点来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不投互联网广告的传统企业一样可以活得很好,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有很多行业——注意是行业而不是企业,开始发生了变革,已经不是活得好不好了,而是能不能活的问题。

所以很多人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改变什么,依旧还可以活得很好,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不做改变的话,显然,可能就会遭遇灭顶之灾。06社交的工具

我们谈社交变现,自然要先说说社交工具。社交工具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有特别多的形态,比如个人博客(专栏)、BBS论坛社区、人人网、QQ、微博、微信、陌陌、秒拍等,所有产生内容的地方都可能有社交,所以我把内容工具也都算到了社交工具之中。毕竟在我们的社交变现中,引流是日常重要的一步,而引流的方式自然就是内容的推广。所以我们说的社交工具,不仅仅是聊天工具,还要包括内容工具。

随着社交工具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它们也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比如论坛还是基于互联网的,必须要有电脑才可以去看。而到了微信、微博,你已经完全不需要打开电脑了,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绝大部分操作。而越脱离电脑,就意味着局限性越小,粉丝的黏度也就越来越高,因为你可以随时影响他们。

个人博客形态的产品,是自媒体的核心产品,因为博客这样的产品会比较深刻地记录你的思想和价值,而且是成体系、可查询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博客的。

BBS论坛(包括贴吧)这个产品的重点在于互动,因为大部分是对某一类话题感兴趣的人在里面沟通,所以它是一个互动的地方。你的内容发在这里,会引发讨论,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沉掉”。混论坛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人品牌建立的范例,很多人因此成为论坛名人。在一些母婴社区、摄影社区、军品社区等,这些人就有了导购的影响力。而这些社区往往也会开展电商业务,有些做得还不错。

到了QQ空间、人人网这样的形态,就是在博客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社交。一方面,大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很好地保存自己的博客内容;另一方面,大家又可以看到自己关注的人的更新,然后产生互动。所以在这个形态的产品中,已经有不少年入百万元以上的营销大号。而单纯的个人博客和BBS论坛就日趋式微了。

微博是自媒体的巅峰之作,因为微博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功能,一个叫作“转发”一个叫作“@”。转发可以让信息迅速传播,而“@”可以让陌生人看到,尤其是可以激发大号的关注,通过大号的传播,可以让一件小事迅速变成一件大事,获得足够的曝光。这里面有一点不好的是,每条微博的内容比较短小,传播能力虽强,但深度不够。信息传播采用瀑布流的方式,也没有了博客的那种体系和沉淀。所以微博这个产品,更多地偏重媒体部分,因此更像是一个媒体。而基于这个媒体,是非常方便做个人品牌的,也成就了很多意见领袖。甚至很多名人,也在这个平台上,往意见领袖的方向去混。

微信和微博相比则恰恰相反,微信的私密性和互动性更强,传播性则差很多。但是因为私密性和互动性比较强,就具有了深度留存粉丝的可能。这里要谈到微信的两个功能,一个叫作“公众平台”,一个叫作“朋友圈”。公众平台是一个可以直接向粉丝群发内容的平台,是一个稳定、精准的价值输出平台。而朋友圈则是类似微博的一个产品,强调的更多是朋友之间的分享和互动。微信公众平台加朋友圈,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自媒体平台,既有精准传播,又有宽泛互动,这也是微信推出后,自媒体终于火爆起来的原因。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视频直播,不过在这本书面市的时候,这个领域应该会有一个很大的升级和洗牌,会洗掉很多的乱象和浮萍,让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浮现,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当然,视频直播包括短视频,比如秒拍、小咖秀这样的,都是有很大的价值的。包括papi酱在内,也是靠短视频火爆的典型。我反而不太看好直播,因为直播的优点在于内容的真实和实时,缺点则是难以沉淀,所以我觉得直播最后应该也会栏目化,更精良的内容制作,才有留存和流传的可能。

那你说我们做的时候,要选哪个工具呢?目前看,能选多少选多少,形成一个交叉矩阵,效果是最好的。

换句话说,你写一篇文章,博客也发,微博也发,微信公众平台也发,朋友圈也分享,QQ空间也发,人人网也发,贴吧、论坛也发,能发的地方,你都发出去,因为每个地方影响的人群都不一样,也都可能产生你的粉丝。你分享的地方越多,吸引到的粉丝可能就越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篇文章最后都要留一个粉丝的集中入口,比如一个二维码,让他们可以关注你的微信,这就形成了一个粉丝的集中,微博、微信都是最终管理粉丝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对每个社交工具的充分利用,以及不断地制作有价值的内容,是我们打造个人品牌的必经之路。不同工具之间的粉丝引流,也是必修课。当你在某个平台的粉丝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你就可以和其他类似的大号进行合作互推,再次扩大自己的粉丝规模,然后继续向自己的微信引流,这种引流是关注公众平台还是直接加好友都没有关系。当你有几千个、上万个忠实粉丝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意见领袖了。这个时候,不管你做什么,起码都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而很多专业人士,就已经可以利用这些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了。

目前我见到的,做类似营销的实在是充斥着各行各业,但目前需要注意的是,服务行业会特别有优势,因为有服务在里面,体现了个人品牌的价值和专业度。比如说保险服务、美容服务、咨询服务、各种培训等。还有一些销售产品的也有不错的效果,比如代购、定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个人品牌的营销,会成为一种潮流。而粉丝追随者,也会成为一种虚拟的资源,像钱、关系、出身一样,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案例,就是“微博@学习粉丝团”。它只是一个住地下室的北漂小伙子无意间做起来的账号,最后卖出了天价。这是一个完全只靠网络运营创造的自媒体奇迹。07碎片化社会的意见领袖

从智能手机出现开始,人们的生活就变得碎片化了,人们开始无法接受长时间集中精力的阅读或者做其他的事情,稍微有空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摆弄一番。其实这并不是个好现象,会让人无法集中精力。比如说,现在长文章没有人看,因为很多人无法坚持读到结尾,所以我写文章一般在1500字左右,其他人估计写800字就可以了。

社交网络的出现,则让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碎片化。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意见领袖,每人影响一部分人。如果在微博时代,大号还是传播节点的话,那么在微信时代,朋友圈就成了影响节点,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去影响其他人。而这个时候,朋友圈里也一样会出现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平台则取了中间值,既是意见领袖,又无法很快扩散和传播,以此来控制公众平台不要走上新浪微博媒体化的老路。

我曾和一位做雅思培训的老师聊天,得知他的微博粉丝有好几万人,微信粉丝也有1.8万人,而且全部都是真粉,做到像他这样已经算是成功了。唯一有困扰的就是,粉丝往往在考试前后活跃,其他时间里就安静得好像死去了。他的一个感受则是,随着社交网络越来越成熟,个人品牌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觉得,之前自己在新东方是名师,走出新东方就什么也不是,相比之下,平台的作用更大,现在,你可以成为微博、微信的意见领袖,你在什么平台并不重要。

他的观点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丝未来的样子,而思考的结论则是,未来将会成为一个碎片化的社会。换句话说,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都会存在那么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而他们将会影响他们身边形形色色的粉丝,最终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一个无法被统一控制的生态。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且这种情况在娱乐圈就是一直存在的。明星的粉丝决定了明星的层级,也决定了明星的商业价值。在传播并不发达的时代,占据传媒主流的演艺明星一定是最耀眼的粉丝领袖,纵使在今天,微博上粉丝活跃度最高的依旧是艺人。不过有一点不好的是,明星都有自己的生涯周期,粉丝的口味变化很快。但意见领袖的职业生涯就会很长了,因为对意见领袖的认同,往往是基于价值观、个人能力而不是娱乐的。这种思想能力上的东西,不会因为肉体的老去而有所变化。

这种情况看似有些远,但实际上在其他领域也可以看到一些雏形。2013年巨头之间的各类并购特别多,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我想巨头们也陷入了一种焦虑之中。在个人电脑端,巨头可以垄断流量,垄断社交关系,垄断渠道,通过抄袭和强大的渠道优势,可以搞死大部分中小竞争者。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控制力不复存在。每个App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天空,等待用户的光临,其他的App很难对其形成影响和干扰,整个市场碎成了一个个的小区域。就好像在即时通信领域,陌陌居然可以在QQ的眼皮下开辟一大块市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变革已经来临。这种巨头的焦虑导致了资本收购大行其道,成一个就收一个,总比将来被逆袭要好很多。

回到刚才意见领袖的话题。

意见领袖如何形成商业价值呢?这就又回到了传统的传播矩阵了——互推。比如说我的粉丝里面有想学习英语的,我会推荐给英语老师,而英语老师则会把他粉丝里面想学习品牌传播的介绍给我。如果再多一个音乐老师呢?再多一个律师呢?再多一个会计师呢?意见领袖很快会形成一个矩阵,互相推介,类似现在的异业联盟。但受到个人的能力所限,粉丝的数量也不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于是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意见领袖生态圈。然后社会也就跟着碎片化了。而这些生态圈的组织形式,从目前来看,更靠谱的形态是社群模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认为微信公众平台不具有营销价值,但它依旧具有品牌塑造价值,真正的营销价值在朋友圈的效果就更为直接。既然是工具,使用的时候,就一定要扬长避短,做适合的事情。而碎片化的社会,意见领袖的传播工具,就是微博、微信这样的工具,微博的优点是更为公开化,传播效果更好,微信的优点则是更为私密和直接,成交率更高。

这是目前最为明显的机遇和机会,也是我们必须认清和认同的前提。08巨头的挑战与传播的困境

2016年,宝洁陆续出售了43个品牌。把小品牌剥离后,它开始把重心放在拥有玉兰油、SK-Ⅱ、飘柔、潘婷等品牌的美容部门,不过这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在2016年一季度,宝洁销售持续下滑12%,跌幅为过去七个季度之最。而宝洁并不是个案,包括康师傅、娃哈哈在内的传统快消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传统快销巨头进入了沉沦泥潭。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宝洁的措施是与合作了将近20年的法国阳狮集团(Publicis Group)正式分手,将北美大半部分的媒体采购和规划项目移交给了宏盟集团(Omnicom Media Group,OMC)。宝洁意识到了,自己在传播上出了问题,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实现较好的效果了,传播渠道的巨变引发了巨头的下沉。

目前传统广告的现状

1.内容变多,广告变多,产生了收视点陷阱

尽管还是有很优秀的高收视率的节目,但同一档节目内的数十条广告难免过于分散,除了冠名、特约之类的大手笔,其他广告很难给观众留下印象。用户之前看电视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而现在看电视则更多地在消费内容,用户的专注度更高,所以广告对其的影响也就开始下降。因为节目众多,王牌节目稀少,所以这样的广告投放价格也特别高,动辄就是几亿元,很多品牌并没有能力做这种广告投放。

2.数字化效果并不如意

人们观看电视的频次和时间都减少了,很多电视节目也都是在网上观看的,这使得视频传播非常分散。与看电视为了休闲不同,观众在观看网络节目的时候目的性更强,对广告的厌恶程度也更高。调查显示,观众对电视广告接受度为15%,对网络视频广告接受度仅为10%。不仅如此,因为视频的多样性,导致对目标用户的甄别也相当困难,所以在当前视频网站的广告投放中,整体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

3.户外广告形式大于实质

大规模投放户外广告目前看来更像是公关行为而非广告行为,一般显示的都是财大气粗或者声势浩大,广告内容本身反而缺乏关注。这和用户的手机使用频次越来越高有很大关系,用户注意力并不在周围环境的广告上。而电梯内的框架广告和扶梯等处的广告却好很多,因为很多电梯没有信号,在相当长的楼层爬升封闭环境中,广告效果反而会好。

4.移动端广告效果并不理想

尽管大家都在玩手机,但手机广告的效果却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好,而且由于屏幕太小,广告的展现非常有限,用户使用中看到后会非常抵触。

从以上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广告是有效广告?人们在很休闲的情况下,不得不找什么东西看的时候的广告才有效;什么样的广告是无效广告?人们有很强的目的或者正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强迫他看的广告,就比较无效。

其实快消这个领域的打法很直接,电视广告轰炸,线下渠道覆盖,消费者从电视上看到了广告,在渠道里看到了产品,自然形成购买。消费者看不到广告,或者你的产品没有铺到渠道,那你的广告基本都是白做了。所以一般说来,巨头们做广告都是多渠道轰炸,形成规模效应,屡试不爽。

但现在的情况是,传统广告在发生变化,渠道也开始分化,电商的冲击让线下渠道也开始分化,两者都出了问题,整体自然就要走衰。而很多垂直渠道的小众品牌,则都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一次针对洗发水品牌的调查中发现,之前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是巨头们的几个牌子,但现在不但每个被列出的品牌都有人在用,更有人补充了列表里没有,自己从海外买来的一些产品品牌。这种分化,蚕食了巨头的市场。

最终的结论是,目前的传播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除了一些垂直的特殊渠道,大部分媒体正在接受考验。而对于厂家来说,广泛地影响很多人已经很困难了,垂直地去抓住某些消费者,并加深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显然更靠谱一些。第二章面对现实09为什么你过得那么辛苦

本来不想说这种话题的,我今天听了别人的录音受到了点刺激,所以就借今晚说说。

今天我们不分享什么项目,就讨论一下你为什么过得那么辛苦。

大家说说,为什么?

不努力?没方向?执行力不够?都是也都不是。

你之所以辛苦,是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分享项目后我发现叫好的人多,操作的人少。懂的人,都叫我别分享;不懂的人,估计连我前后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没读完。

我昨晚在手机上打字给大家分享,打了几个小时打到手酸才打了几千个字。你连看都懒得看完,你说你这种人能成功吗?能赚到钱吗?

我2007年出来工作,一直都是做网络,从最初的发帖、发软文,被删,然后又发,又被删,到半夜起来发,帖子终于可以见到第二天的阳光了。2007年到现在我用烂的键盘估计不下几百个。

实验不实验不用和我说,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情况有了解。你赚了钱也不会给我分,不赚钱也不关我的事,对不?

你为什么不赚钱?就是因为你一天到晚只喊不动,雷声大雨点小。其实做事赚钱难吗?不难,一点都不难。

我说了人只要不懒,一个月赚个几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就拿我昨天说的“垄断百度关键词”,只要是个人都可以做。我几分钟就可以找出百度没有收录的关键词。

你说你笨点,没事,你从昨晚我说完一直找到今天你敢说你找不到一个词?对不对?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自己不肯想,什么都问别人的人,还有人过来问我,说他找不到,能不能帮他找下,对于这种人我直接拉黑。帮你找?你为什么不叫我直接给你钱呢?对不?

人笨没关系,但是别懒。

找出关键词,提交到百度。你一天就去“百度知道”回答20个问题,去提问20个问题,去20个论坛发软文,一天就有你60个关键词的收录,一个月30天就有1800条关键词的收录,一个月后,你一天出个几单不是跟捡钱一样吗?

所以问题的根本就是你太懒了,什么都想依靠别人。

这个世界没谁有义务帮你,你自己都不努力,别人怎么帮得了你呢?

牛人有两种:一种是真牛,一种是装。

什么是装?

别人买车你也买,别人买个苹果手机你也买;人家买个苹果手机也就花几个小时的收入,你买个苹果手机要花掉你一两个月的工资,这就是装。你还好意思拿个苹果手机去泡妹子吗?别到时候约会的钱都没有。

人要有自知之明,我相信80%的人其实和我一样都不是什么富二代,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去挣。

你既没钱,又不舍得豁出命去做事,一天到晚还唉声叹气,装可怜。每天上班8个小时,下班学老人家散步、看电影,晚上没事看韩剧哭得天昏地暗,一天羡慕这个幸运那个有人帮。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你看到的都是外表的东西,他背后付出的汗水又有谁懂呢?

你们都羡慕范冰冰红遍全球,都说她靠什么关系上位,你们都错了。某期《出彩中国人》节目上,看完一个小女孩的表演后,范冰冰说,她从这个小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床训练、跳舞……有了小时候的努力,她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她自己都做得这么成功了,一年到头都还是不断地拍戏,接广告,学习。就没一天不努力工作、学习过。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在小的时候就深有体会。我家是农村的,家里没钱。我老爸一个月努力工作也就只有一两千元的收入。那时候,我爸和我伯父,为了争那么几十平的农村房子——现在算下来都不值两万元钱,但是在当时,就因为这么点钱,兄弟反目——闹上法庭被人笑话。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知道,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哪怕就是因为一包烟、一句话、一块红薯,都可以吵闹个半天。今天谁家又偷我家一颗白菜,满村骂街,对不?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贫穷。

直到我毕业工作后,我家和我大伯两家才重新和好。

为什么?

我毕业后,自己赚钱在外面买了几套房子,我堂哥自己也在城里买了房子。现在你叫我回去看那个老房子我都懒得看,但是,我还是把老家的房子修得漂漂亮亮,就是要堵住那些以前笑话过我们的人的嘴。

我和我堂哥,想想以前小的时候看到的,都表示不可以理解。但是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穷。为了这么点钱兄弟可以反目,朋友可以互相出卖,连亲爹娘都可以不养,不就是因为穷吗?

所以,你有什么资格满足你现在的状态?一个月只挣几千元钱,你不死磕不去努力?我回老家,经常被同龄人——我的同学或朋友,拉着去唱歌。我经常拒绝,但是实在拒绝不了的还是会去。

除了应酬,我很少去玩。因为每次去的时候,看到门口停着的那些价值上百万元的车的时候,我很不自在,感觉自己就是个草根。数数门口这些,有多少属于我?这些同龄人大多混得比我差,不是公务员,就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又或是普通公司员工,一个月就挣那么可怜的几千元钱还在我前面显摆,有意思吗?

有一次我一个朋友来南宁培训,我请他去吃饭。顺便我带公司几个人一起吃了一顿。吃完后,他问我吃这一顿饭花多少钱,我说我不知道,我得问问财务。后来我告诉他花了不多,也就3000多元,然后他就说:哇,顶我一个月的工资了!

他回去后,就私下在我们同学群里面说我装×,我当时真的很无语。对他来说,花3000元吃一顿饭是装×,但是对我来说,你到了,我就尽同学情谊请你吃个饭,我平时请别人也这么请的。

从那以后,他的电话直接被我拉进了黑名单。

所以,人在穷的时候,目光也就变短浅了。

我今天听的录音,说到了一件我很有感触的事。

小的时候,每次问父母要钱,父母都会说,你要钱干什么?家里面什么都有。

买作业本。家里面不是有作业本吗?

想买个五角钱的泡泡糖。然后父母说,买这个干什么,你还读书吗?

最后,小孩不问了。

在别人眼里,这个小孩好懂事,从来不问父母要钱。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花钱?不是小孩不问父母要钱,是父母赚不到钱。你想你以后的小孩,也过这样的日子吗?

有的时候,很多东西,看似很好,其实都是无奈。

为什么?你没钱啊。你不努力,将来你有小孩了,你教育小孩,要什么什么样,怎么怎么努力,你看别人什么什么样。小孩一问,爸爸你以前为什么不努力呢?

哈哈,我听到这个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给自己找借口,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做项目也是这样,我分享完一个项目,很多人问我现在在用什么软件,又问这些软件收费怎么办。其实,没什么难的,告诉你方法了,你试都不敢试,那我也没办法了。

我每年花在培训上的钱不下几万元,不是为了进去学什么,而是希望进去学人家的模式,他是怎么赢利的,怎么操作的。

现在就算给你制造原子弹的所有机密材料,你能造出原子弹吗?所以,人应该把自己放低点,脚踏实地一点,不要有那么多的抱怨。别去空想那么多没用的,先去做,死磕自己。就像我前面说的,你发帖,发一天被删了,你就说不行了?

我们公司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年9月,我们微信部门一天可以加粉5000~10000人。加了一二十万的粉以后,我就推电商的软文。那时候,我不管下面的具体工作,都是安排给具体负责人去做。一天后我问:发了吗?出单吗?这个负责人说:发了,不出单啊,没效果啊。

因为当时项目比较多,我没多想,以为真的行不通。直到有一次我带着下面一个负责引流的人去向别人学习。人家问道,你发了多少个微信?发了多少次?然后那个负责引流的人——也就是以前那个负责人,说就叫他发了5个微信号,各发了一次。我直接“吐血”了:几十万的粉丝,上百个微信号,就发了5个,各发了一次,然后就给我答复说,没效果!当时我脸都红到脖子根了。

然后我回来,就对这个负责引流的人说,你这个星期,什么都不用做,带着两个人,就刷我上次给你的软文,每隔三个小时刷一次朋友圈。第二天,就直接出了5000多元的单子。这才只刷了一天。

所以,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做事,就和那个负责人一样,只是随便试了下,就说不行。

发帖也是一样,很多人跟我抱怨说:“老师,我发了两天了,没一个IP啊。”你说我要怎么回答,你每天就发那么几个帖子,就想来IP、想赚钱,如果这都能行,那中国就没有穷人了。

你要赚钱,你就得对自己狠一点。别人一天发60个帖子,你一天发600个行不行?白天被删,你晚上发可以不可以?别人坚持一两天,你坚持一两个月,你能不赚钱吗?你想不赚钱都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