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二百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4:35:28

点击下载

作者:袁灿兴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军机处二百年

军机处二百年试读:

前言

 

中国历代皇帝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必须集中权力,以确保皇权独尊;但他们又必须适度放权,以让臣子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在分权与集权之间,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雍正登基之后,培养亲信大臣,打击朋党,整顿吏治,又在思想领域打击异端,争夺舆论阵地,宣传清廷统治的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雍正已开始构思创设一个政治机构,这个政治机构专属于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从。这个政治机构必须效率极高,又具备保密性,但却没有专属府衙,也没有专门官吏。它既能满足皇帝集权的需要,又能高效地处理军政,控制思想,预防朋党。雍正七年,带着这个机构的蓝图,在张廷玉的辅佐下,雍正一手创设了影响清朝国运、主持清朝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 

军机处创设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被彻底架空,皇权一统,乾纲独断。军机处的负责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内阁中的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等亲信大臣担任。虽然名义上到军机部上班是兼职,但基本上军机处都在军机处办公。而自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概由军机处负责。用兵时,由军机大臣决定战略方针,皇帝批准之后,再以谕旨发往前方。前方将领的请示,经由军机处讨论,奏报皇帝批准后,再发往前方执行。至于用兵时的兵马粮秣、山川地形、人文地理之类,概由军机处主持策划,这便是后世参谋本部的雏形了。

在重要案件上,军机处能越过刑部,取得法律执行权。军机处审理案件,一种是由军机大臣单独审讯,将被审者押到内务府公所或步军统领衙门内接受审问。另一种则由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案件涉及的都是当朝大员,故而交给军机大臣来处理。军机大臣还可以推荐重要职位官吏,从六部尚书到各省督抚,乃至地方官员,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交给皇帝选择。

军机大臣权势虽重,伴君如伴虎,这也是份高风险的职业。军机处的奠基者张廷玉不过因为上书乾隆,请他对自己配享太庙的资格做个保证,就招惹乾隆雷霆大怒,不得安生。讷亲在金川前线,久战无功,乾隆本来要让他去边疆充军赎罪,不想因为他私底下的几句牢骚话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受命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军。出征之前,他自知要倒霉,竟然一路哭着出京。

军机大臣之中,能长期坐稳,安享富贵荣华的,不外谨慎持身、不结党营私之人。嘉庆朝担任了十几年首席军机大臣的庆桂,性格平和,在中枢数十年,规规矩矩,不敢有丝毫逾越,毫无过失,一口气干到了七十九岁才退休。当时人认为他过于谨慎,近于迂腐,可嘉庆却始终信任并重用他。被称为“三百年第一福气之人”的潘世恩,该说话时就说话,该磕头时就磕头,该闭嘴时就闭嘴,得享高寿,终身平安,后世子孙文章都做得好,孙子潘祖荫还考中了状元。潘世恩的苏州同乡彭蕴章,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老前辈潘世恩的那套功夫学不来,干脆一言不发,官场人送外号“彭葫芦”,也能做个太平宰相了。

军机大臣之外,军机章京是军机处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军机章京的工作极多,如拟定谕旨、随军机大臣出差、参与审理案件等等,这些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拟定谕旨。本来拟定谕旨是军机大臣的任务,经过实际操作之后,这份工作也被转给了军机章京。将草拟谕旨的工作转给军机章京,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军机章京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发挥才华的机会,以向皇帝、向军机大臣们证明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军机大臣专一于军政事务,提高军机处的工作效能与质量。就皇帝而言,也乐于看到军机章京们起草谕旨,这样可以适度分权,避免军机大臣大权独揽的现象出现。

军机章京虽不似军机大臣那样声名显赫,标榜于史册,但他们在当时职责重大,担任撰写谕旨,整理政令、档案工作,并因其职位之重要,而在官场中可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从军机章京走出来的首席军机大臣就有讷亲、阿桂、庆桂、文孚、赛尚阿、穆荫、彭蕴章等人。据统计,清代由汉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军机章京们在政治上的辉煌前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并视军机章京一职为人生的荣耀。

总体而言,军机处虽然有权势过人如和珅者,却从未能对皇权形成任何制约,更遑论威胁。军机处它不是正式的机构,军机大臣不是正式的官衔,既可以说它有权,也可以说它无权。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才能入军机处。而在军机处之中,军机大臣所处理的一切事务,都是皇帝交付的,他们只是皇权所操控的木偶,并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在军机处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皇权与相权激烈对抗的现象,也从来没有军机大臣的权势嚣张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这可以说是军机处最成功的地方。

军机章京们曾发出豪言:“起家词赋皆先泽,报国文章在此身。书生蝇头钻故纸,不输沙场斫贼刀。”军机大臣又是些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对待新事务的态度又是如何?军机处日常如何运作?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们的心态又是如何?曾影响大清国运的军机处,在清末时节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历经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军机处二百年》之中,我将努力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第一章   雍乾盛世“一人治天下”的梦想

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它就是军机处。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帝。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中央军事领导小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而导火索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年羹尧、岳钟琪荡平。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康熙皇帝都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如今在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创设军机处,既是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词书画。但入南书房行走却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荣耀,皇帝也常让亲信大臣入南书房作为奖励。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雍正帝

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军机大臣。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军机大臣辛苦工作的场景。每日寅时初(凌晨3点)天还没亮,王文韶就要入值军机了。光绪七年的元旦,他2点就到了值庐(军机处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点才能稍微缓一口气,休息一下。夜里办公腹中饥饿,军机大臣们会在离家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虑得很周到,军机处办公室的门廊下,总会摆放着一盘盘烧饼油条,供大臣们充饥。

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比如说他们会在膝盖处用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川流不息。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密”,是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军机处成立后,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入。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15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孰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以明朝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也会想法子补救。慢慢地,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例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冯保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为了避免自己被内阁蒙蔽,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皇帝亲信秘密地直接呈递报告,皇帝通过秘密报告,掌控全局。奏折绕过了内阁,这保证皇帝不受干扰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力集于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他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各省督抚、藩、臬、提、镇,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

在《朱批谕旨》前言中,雍正自得地说:“此等奏折,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密折与朱批,由特制匣子传递。大臣与皇帝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即便如此,雍正还要谆谆叮嘱臣下不要泄露密折内容。鄂尔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宠臣之一,雍正在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诫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就是朱批过的奏折,雍正依然不放松,还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时间内交回宫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录留底,否则严惩不贷。

那么,朱批后的奏折是如何到达具奏人手中的呢?靠军机处。军机处收到朱批奏折后,先由军机章京将奏折连同朱批誊写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则密封装好,直接传给上折大臣。有些折子,皇帝当天没有考虑周全,就“留中”不发;另一些极为机密的,只录“另有旨”,连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靠密折了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慑臣下,清明政治。举凡气候、粮价、养廉、水利等,密折是无所不包。除了这些,精力充沛的雍正还喜欢插手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臣也望风希旨,投其所好:雍正六年六月,河南府孟津县居民翟世有,捡到陕西棉花商人秦泰170两银子,没有私自独吞。时任河南山东总督的田文镜在奏折中向雍正陈说此事,皇帝批示:“这是田文镜你教化有方,真是国家的祥瑞,朕很高兴。”由于地方大员多有密折具奏之权,雍正乐得他们互相牵制,相互监督。王绍绪由鄂尔泰举荐出任广州提督,雍正担心他过于“善柔,行小惠沽名钓誉”,于是让广州将军石礼哈监察王的表现。在接到石礼哈“王绍绪念念不忘圣恩,勤于办事”的回奏后,雍正依然疑虑重重,又询问了两广总督、署理广州巡抚的意见。得到广州巡抚傅泰的肯定意见后,方才罢了。

任命一位广州提督,就要耗费皇帝如此的心神。在天威罩顶的震慑下,雍正力推的新政,如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也轰轰烈烈地推行下去了。自雍正朝始,密折政治成为清朝政治的主流。军机处扮演枢纽的作用,对于大清帝国走向盛世,功莫大焉。

雍正藉着军机处“以一人治天下”,同时也将重担放在肩头。清朝皇帝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谕中感慨地说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经是勤政的楷模了;而朕,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过之。白天,雍正帝接见大小官员,披览章奏;晚上在青灯下,还要阅读各地的密折,多至二三十件。

据统计,雍正当政十三年,至少批阅过奏折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了千余万字的批语。与他的父亲和儿子不同,雍正从未南巡锦绣江南围猎木兰围场。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机器。君主集权的背面就是放弃休息、勤于政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圆明园,大位传给宝亲王弘历,新帝年号乾隆。在乾隆皇帝时,军机处彻底成为了皇帝的左右手,军机大臣彻底成为了皇帝的高级秘书。军机处奠基者的结局

张廷玉是清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人,也是配享太庙中唯一没有爵位的大臣。

清代二十六位配享太庙的王公大臣中,满人二十三名,蒙古亲王两名,只有张廷玉一人是汉人。配享太庙者都有着较高的封爵,如亲王、郡王、伯爵等,为何张廷玉又是唯一没有爵位的大臣。

为了配合准噶尔部用兵,军需房被改为军机处,并在隆宗门内办公。军机处创设后,首任三名军机大臣之中,允祥不久便去世,蒋廷锡资望不及张廷玉,遂由张廷玉担任了军机处首席大臣。张廷玉在任时,奠定了军机处的基础,使得军机处成为维系清廷统治的重要支柱,如后人所言,“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

军机处在提高文官系统办事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皇帝的集中权力,为满清统治的巩固与延续立下大功,是故雍正夸赞他道:“汝之功勋在疆场汗马之上”。

张廷玉患病在家时,雍正对侍卫道:“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侍卫惊问为何。雍正叹道:“大学士张廷玉正在患病,朕这不是臂痛吗?”在雍正看来,张廷玉已成为自己的臂膀。

对张廷玉的厚爱,表现在方方面面。张廷玉回安徽桐城老家祭祖时,雍正特意赐了个如意给他,祝他“往来事事如意”。在张廷玉的谢恩奏上,雍正又批了番肉麻的话语:“朕即位以来,朝内的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虽是君臣,情同契友。”

在会试考试中,张廷玉长子张若霭表现优异,雍正看了大喜,想将他取为探花。张廷玉再三推辞,认为天下寒门子弟,苦读多年,无不希望在科举中问鼎,官宦子弟,不应挤占寒门子弟,雍正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张廷玉堪为雍正最亲信的臣子,雍正甚至将秘密所立储君人选也告诉了他。

汲取了康熙年间诸皇子恶斗的教训,雍正登基之后,决定不设皇储,改行秘密立储制度。至于雍正所立皇储为何人,外界虽有流言,但终无确证。雍正八年,雍正患了重病,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紧急召张廷玉入宫,将写有接班人名字的密旨出示给他看。

未来接班人是谁,生性谨慎,口风紧密的张廷玉自然不敢对外公开,但有意无意之间,他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张廷玉曾进宫给皇子们教书,与皇四子弘历关系尤其密切。弘历曾请张廷玉为自己的文集作序,张廷玉欣然命笔,吹捧弘历:“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平日里弘历也与张廷玉诗词来往,彼此唱和。张廷玉对弘历的态度,间接表明了雍正的选择。

张廷玉鞍前马后,为皇权效忠卖力,雍正也不会亏待他,特意赏给张廷玉的配享太庙的无上殊荣。太庙是供奉皇室神位的地方,立下大功的功臣。经过皇帝批准,也可以供奉在太庙,这是无上的尊荣,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给予立下巨功的臣子的最大奖励。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生病去世。雍正的去世毫无征兆,他虽在身前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但除了亲信张廷玉,无人知晓谁是接班人。众亲王及大臣正不知所措时,张廷玉告诉王公大臣:“传位密旨我曾看过,此旨收藏在宫中,应请出以正大统。”

得悉雍正已经确立了接班人,众人松了一口气,就让太监总管立刻去找密旨。一大堆文件当中,太监总管怎么也找不出密旨。张廷玉记忆力过人,当年雍正给他看密旨时,他记住了密旨的样子,就提醒太监总管:“密封之件为数不多,用黄纸固封,背后写有封字者即是。”

 不一会太监总管果然将密旨找了出来,王公大臣们方才松了一口气。密旨找出来了后,张廷玉自告奋勇,拆了密旨,在灯下宣读,以弘历为接班人。在群臣拥戴之下,25岁的弘历接位,是为乾隆。当夜乾隆即任命张廷玉等四人为辅政大臣。

对于张廷玉的拥戴之功,乾隆自然是记在心里。次日,乾隆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写入到遗诏之中颁发。

遗诏是对先皇一生功绩的总结,也是向天下人宣告新皇统治的合法性。遗诏并不一定就是皇帝本人所拟,大多数是皇帝死前命亲信大臣拟定,再由自己审核定稿。雍正突然暴死,来不及留下遗诏,乾隆就以雍正的名义拟写、颁布了遗诏。

乾隆下令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写入遗诏,此举既是对张廷玉的笼络,也是他的承诺,即先皇给你们的一切,朕会全数给你们。对乾隆打出的保证书,张廷玉自然心里无比欢喜,可场面上得做足,几次三番推辞,不肯接受。为了劝说他接受,表示诚意,乾隆查验古典,翻出了明代朱元璋令李善长等七人配享太庙的先例。既然新皇帝如此厚爱,推让几次后,张廷玉欣然接受了这份尊荣。

一荣俱荣,张廷玉的儿子也受到乾隆重用。儿子张若霭入值南书房,并承袭张廷玉三等伯的爵位。乾隆还给了张廷玉一份特别待遇,命内务总管在紫禁城内专门为张廷玉建了个房子,供他在军机处值班时休息用。

乾隆执政初期,一改雍正朝为政刚猛的风格,而以宽缓为主,对老臣们也是分外信任。登基之初,羽翼未丰,新皇自然要笼络人心,重用老臣。拥立有功,熟悉政务的张廷玉,在乾隆朝初期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众望所归,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汉人官僚集团。

客观讲,张廷玉很知道收敛,知道为臣之道。他位极人臣,历经三朝,备受皇帝信赖,却始终谨慎,以谦虚平和作为人生哲学。他曾说过,人生好比爬楼,爬到一半就足够了,不必登得太高。他平生无声色之类爱好,退朝之后常独坐书斋中读书。与人交往时,不过收些茶叶之类的礼物,从不接受重礼。

虽然张廷玉谨慎小心,可羽翼丰满之后的乾隆对老臣则是另一种态度了。乾隆开始再三敲打张廷玉,警告他不得结党营私。乾隆的敲打,表面上是制止张廷玉权势扩张,实质上却是对满汉之争的忧虑。

雍正初登基时,出于对满人亲贵的不信任,大力任用汉人,出现了张廷玉这样的汉人重臣,满汉之别还不是很明显。乾隆时代,江山稳固之后,满汉之别突出。天下是满洲人打下来的,统治江山自然该由满洲人来唱主角,此观念于乾隆脑海中,根深蒂固。表面上他对汉人大臣亲信有加,加以任用,但前提却是必须保证满人亲贵在朝中占优势地位。

此种观念,在军机大臣的任用上便可看出。张廷玉虽是军机处元老,但首席军机大臣一职,一直由资料较浅的满人担任,资历最深的张廷玉无缘首席军机。到了七十多岁高龄时,张廷玉处理朝政,终究吃力。且长期被后生小子给压着,心中难免不快,他曾掷笔长叹云:“精力竭矣!”他所衰竭的,不单是精力,更是心力。

张廷玉以年迈为由,奏请返乡养老,乾隆再三挽留。因为张廷玉从政多年,威望极高,堪为汉官受重用的象征。留他在朝内,可以修补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

拖到乾隆十四年,乾隆终于同意张廷玉退休。依照张廷玉的资历与功绩,他的退休怎么也是风风光光,不想却生出无限是非,总算能留条命回家养老,而一切的祸根都源于配享太庙这个无上荣耀。

此时已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于富贵权位已经看得淡了。他所看重的是身后的殊荣,是历史的地位,对于配享太庙的资格自然格外在意。而外界对于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却是议论纷纷,各种流言也传到了他的耳中,让他坐卧不安。

官场之上,言多必失,文过必祸,年迈的张廷玉也开始糊涂起来。

当乾隆准许他退休时,他特意上了一个奏折。在奏折中张廷玉念叨:“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

张廷玉请乾隆做出承诺,将会遵循雍正的遗命,让自己配享太庙。唯恐乾隆空口无凭,张廷玉甚至“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

乾隆看了这个上奏勃然大怒,皇帝赏给臣子的荣耀,能不能兑现这是皇帝的事,从来没有哪个臣子敢要求皇帝以书面文本做出承诺,这是对君权的要挟,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但乾隆还是忍住了这口怒气,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而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却是对先皇雍正的忤逆,这又将会激起无数议论。

乾隆咽下了这口怒气,隐忍不发,他颁布了上谕,保证一定会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又赐诗给张廷玉,云“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以让他安心。

乾隆给足了张廷玉面子,但张廷玉终究是老糊涂了。在皇帝做出了这么多让步与许诺之后,他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

得知张廷玉没有亲自来谢恩之后,乾隆勃然大怒,张廷玉大不敬在前,怠慢礼节在后。

乾隆严厉指责张廷玉:“张廷玉之罪,不在于不亲自谢恩,而在于请朕承诺。之所以让朕承诺,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转不能信,忍为要挟之求。观其如此居心,其有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

至此,乾隆才流露出了真实想法,即张廷玉不配配享太庙。乾隆斥责道:“配享太庙的都是佐命元勋,立下赫赫战功,张廷玉有何功绩能与之比肩?张廷玉所擅长的不过是撰写谕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在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

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是以雍正遗诏的形式公布天下。且在某种程度上,张廷玉已成为汉族臣子与满人和睦相处的象征,削去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会让汉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惩治张廷玉时,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敛。在夺去张廷玉爵位之后,准许他以大学士身份退休,死后仍准配享太庙。

自从政以来,张廷玉向未受过如此打击,在京中已如惊弓之鸟,只想早日返乡养老。乾隆十五年,乾隆的长子永瑝去世,初祭完之后张廷玉就急着申请返乡。对一个高龄老翁老说,早日返乡,安度晚年,并无可非议之处。

张廷玉急火火地申请回乡养老。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乾隆顿时发作,大骂张廷玉:“张廷玉曾侍朕讲读,又曾做过定亲王的师傅,如此蓦然无情,还有人心吗?”接着又将张廷玉说的一文不值:“你当官这么多年,毫无建树,不过就是一个古董陈设而已。” 

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又一次被提了出来。乾隆这次搬出老爹雍正来代言:“假若皇考还活着,看到你张廷玉今天的行为,也要收回成命。你张廷玉不但得罪于朕,更是得罪了皇考在天之灵!”

随后,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被罢去。这还不够,乾隆又着手打击张氏势力。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澄,所娶妻是四川学政朱荃的女儿。朱荃在四川任官期间,贪赃枉法,被人告发。乾隆抓住机会大做文章,打击张廷玉。

乾隆的打击张廷玉的理由,却是荒诞。

朱荃是浙江桐乡人,雍正年间,桐乡曾出过著名的吕留良案。朱荃与吕留良,只不过是同乡而已,并无任何关系。乾隆认为,朱荃是吕留良案件涉案之人,侥幸被宽恕,属于衣冠败类。你张廷玉是资深元老,吕留良案所有谕旨,都出自你的手笔,你岂能不知朱荃其人,“乃公然与为姻亲,是诚何心?”

借张廷玉亲家朱荃一案,乾隆将张廷玉家产查抄,并以张廷玉家产一万五千两替朱荃赎罪。张氏一门及其亲眷为官者众多,以致于有“登仕籍者甲于天下”之说。经过乾隆的几番惩罚,曾经辉煌一时的安徽桐城张氏,至乾隆朝中期,只剩下张廷玉四子张若渟一人还在官场,其他无一人为官。

回乡六年之后,张廷玉在乾隆二十年(1775)辞世。张廷玉离世后,乾隆察觉到自己对张廷玉处理的太过分了,又再次批准了张廷玉配享太庙。但乾隆嘴巴上却不肯认错,找借口道:“让他配享太庙,这是先皇雍正之命,朕何忍违。”死前的张廷玉,并不知道自己能再次配享太庙,带着无限遗憾离世了。

诚如张廷玉的名句“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所言,一切如梦,死后能配入太庙又如何呢?被斩的首席军机讷亲

乾隆继位之后,一度将军机处改名为“总理王大臣会议”,并削减军机处权能。不久后他发现,雍正创设的军机处,对于维持统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遂在乾隆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重新恢复军机处,并以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六人为军机大臣,办理一切事务。  

军机处的负责人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又称“军机处行走”。清代官场上的“行走”,指凡以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兼职、入值或当差,称某处“行走”,由皇帝挑选内阁中的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等三品以上亲信大臣担任。大学士、尚书、侍郎等,虽然名义上到军机部上班是兼职,但基本上都在军机处办公。

军机处初创时,军机大臣不过三人,此后逐渐增多,一般为五人,至后期扩为六、七人。军机处中满汉大臣的人数并无明确规定,但在选用军机大臣时,须考虑满汉平衡。军机大臣属于任务性质,而非定制官衔,无品阶,也无俸禄。

雍正朝军机处创设之初,以允祥为首席军机大臣,为了避免亲王权势过重,后世曾限定亲王不得入军机处。实际上亲王入军机处在后世也不鲜见。据统计,在军机处存在的近二百年里,有二十九人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其中有七个亲王,任职共五十二年;还有十四名是旗人,任职共九十三年;而汉人仅八位,任职共三十八年。

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共同议事,实际上由首席军机大臣做主,“军机大臣多至六七人,而权实操于领袖,新进者画诺奉行,徒拥虚名也。”

各省发来的奏折,如果皇帝发给军机处商量,则先由首席军机大臣阅览,然后再由他指定某位军机大臣翻阅,未经指定的军机大臣不得观看。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可以各抒己见,一般由首席军机大臣首先发言,其他军机大臣发言时不大会悖逆首席军机大臣的意思。

军机大臣要轮流在军机处值宿,以备皇帝随时召见,提供意见。召见一般每日一次或数次,商量各种军政要事。皇帝至圆明园或出巡时,除安排个别人留京办事外,其他军机大臣都要随行,随时准备接受皇帝咨询。乾隆初年,考虑到张廷玉年迈,还特意为他修建了精舍,以让他住的舒适点。

自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概由军机处负责。用兵时,由军机大臣决定战略方针,皇帝批准之后,再以谕旨发往前方。前方将领的请示,经由军机处讨论,奏报皇帝批准后,再发往前方执行。至于用兵时的兵马粮秣,山川地形,人文地理之类,概由军机处主持策划,这也是后世参谋本部的雏形了。

军机大臣原先只在后方出谋划策,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大小金川战事旷日持久,不能取得突破,乾隆便令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往前线统兵指挥,结果却让讷亲死于刀下。

讷亲是满洲镶黄旗人,祖父遏必隆是清代名将,死后佩刀被收入皇宫,名“遏必隆刀”。讷亲年轻时曾在宫内做侍卫,被雍正所熟知,以为可以重用。

雍正十一年(1732)讷亲入军机处,此时不过三十余岁。乾隆登基后,初期依赖于鄂尔泰、张廷玉等老臣。但乾隆是何许人也,自然不愿受老人限制,而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年轻勤敏、能体会“圣意”的讷亲,受到乾隆青睐,恩眷尤厚。

讷亲能被乾隆看重,自有他的可取之处。讷亲为官清廉,为了杜绝有人前来行贿,特意在宅门口养了条巨獒。讷亲出巡江南时,各省供应,极为奢华,讷亲一概回避,乾隆对此大为满意,表扬道:“伊素性谨慎,朕所深知。”

讷亲在各省整治河道,办理赈灾,整顿吏治,颇有功劳。到了乾隆十年,讷亲被授内阁保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是清代文官中的最高尊荣,能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寥寥无几。讷亲之后,直至清末,只有傅恒一人得过。

老臣鄂尔泰死后,讷亲成为首席军机大臣。有清一代,如果内阁首揆不兼任军机大臣,则有宰相之位,而无宰相之权。军机大臣如果不入内阁,则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位。如果二者兼得,方为仕途圆满。讷亲二者兼具,堪为圆满了。

年纪轻轻的讷亲,在军机处排名于三朝老臣张廷玉之前,满朝文武自有非议,汉人官僚更是不平。讷亲也觉得乾隆厚爱的有些过分了,上疏称自己资历浅薄,不敢排名于张廷玉之前。乾隆想想也是,就弄了个折中办法。军机处奏事时,凡满文奏折,则讷亲排名在前,凡汉文奏折,则张廷玉在前。虽在排名上玩些花枪,讷亲掌握军机处已是不争事实。

但讷亲也面临着傅恒的崛起与挑战。

与讷亲相比,傅恒更年轻,更有背景,更有实力。傅恒的来历不一般,他是乾隆最钟爱的孝贤皇后的亲弟弟。乾隆十三年(1748),孝贤皇后陪同乾隆南巡时,在德州感染风寒去世,年仅三十七岁。孝贤皇后容貌艳丽,贤淑节俭,做皇后十三年都未曾佩戴过珠翠首饰。去世后,乾隆哀恸至极,写诗云“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后,对她的亲弟弟傅恒,乾隆自然是异常恩宠了。傅恒于乾隆七年担任御前侍卫,到了乾隆十年,二十四岁的傅恒就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升迁之快,为前所未有。在培养讷亲的同时,乾隆也在栽培傅恒。乾隆自己说道:“当大学士鄂尔泰在时,朕培养讷亲;讷亲在时,朕培养陶成傅恒。皆几经教导,几经历练。”

当傅恒崛起之时,讷亲急切地需要证明自己,此时机会来了。乾隆十二年,西南烽火燃起,大金川土司叛乱。讷亲亲往前线,指挥战事,结果却是久战无功。

金川战事,后日被乾隆列为十全武功之首。于正当壮年的乾隆而言,金川之战,是处于鼎盛国力的大清,以巨大战车去碾压一个小小蛮夷族群。然而,金川爆发出来的惊人战力,让乾隆损兵折将,指天骂地,却又无可奈何。

乾隆十三年六月,讷亲到了前线。屡遭败绩之后,讷亲知道仗是没法打了,高挂免战牌,每日里只是向乾隆请求多发援兵。讷亲甚至悲观地认为,就是增兵之后,官兵虽多,但能否攻下大金川,就是再过两三年也很难说。

前线战事拖延,胜利遥不可及,乾隆准备将讷亲调回京师。首席军机大臣坐镇中枢,任务繁重,自然不能在外久留。乾隆也知道讷亲身体不好,“即以身体而论,伊素日体虚气弱”,不宜常驻金川这样的苦寒之地。乾隆决定在来年春季调讷亲回京师,另从前线将领中选一人总领军务。

春天还未到,八月间,乾隆看到前方战事拖延,心中焦躁不安,想提前召讷亲回京,当面询问为何久攻不克。讷亲一看要调自己回京,心中大喜,竟然忘乎所以,上书乾隆,请让自己立刻回来。讷亲同时在奏折中称,朝廷中有人攻讦排挤自己。此时他也知道自己在朝中地位不稳,傅恒崛起,急着回京巩固自己的地位。

乾隆一看讷亲急火火地要回来,自然是恼怒异常,指责讷亲“而乃一闻召入之旨,如获更生。”乾隆也指出,讷亲认为有人排挤自己,所以急着回京,实际上是为败绩寻找借口而已。乾隆讽刺道:“你如果有能耐取得大胜,有必要担心被排挤吗?你讷亲在军机处时暗中排挤过的人,朕没有察觉的肯定也有吧。”

讷亲仗没打胜,回京倒是积极。乾隆看在眼里,火在心里,下令将讷亲革职,暂留在军营中效力。到了九月,乾隆命新任首席军机大臣傅恒赴金川前线,接替讷亲指挥战事。

讷亲惹怒了乾隆,失去了恩宠,亲兄弟跟着都胆寒,于是纷纷上奏讨伐讷亲。哥哥两江总督策楞先奏称,讷亲在前线退缩乖张,辜负皇恩,请交刑部严惩。弟弟山西巡抚阿里衮上奏,请跟随傅恒前往金川前线,愿身先士卒,以弥补兄罪。乾隆看了极为满意,指示阿里衮,有此心就可以了,杀敌的事,你就不要去了。

十一月,傅恒从京师出发,前往金川。此月讷亲上了两个奏折,让乾隆大为不满。讷亲先是上了一个奏折,洋洋洒洒数万言,但却没有提及金川前线情况,而只是将失败归咎于张广泗。随后讷亲又上了一个奏折,大谈如何处理金川善后事宜。

乾隆看了奏折后大为震怒,金川前线战事毫无突破,你就想着善后了,“其与古人所谓何不食肉糜者,又奚异乎?”乾隆本来准备金川战事终了之后,将讷亲发配到北方充军赎罪。现在一看讷亲如此糊涂,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顽钝无耻”,对他是彻底失望,遂命在金川前线的侍卫富成逮捕讷亲。

此时乾隆并未对讷亲动杀心,不想讷亲的一句话却断送了卿家性命。却说富成逮捕讷亲后,将与讷亲的谈话记录全部交给了乾隆,其中讷亲一句闲话:“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此言不敢入奏”,刺激了乾隆。

在乾隆看来,这句话透露了讷亲对乾隆的真实看法,即明明不能攻下大金川,你乾隆却硬要出兵,这不是盲目决策,好大喜功么?此外,讷亲碰到前往大金川的八旗援兵时,曾牢骚道:“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这又让乾隆恼羞不已。

满洲兵被调往大金川这种苦寒之地作战,自然是满腹牢骚。对此乾隆也心知肚明,但嘴巴上却硬要说:“满洲兵闻调,无不欢欣鼓舞。讷亲以为受苦,实是嫉妒他人成功,动摇众心,罪不可逭。”

讷亲私下的这几句闲话,刺痛了乾隆。讷亲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不想私下如此说自己,失望之余,对他自然是恼恨至极,杀意已生。

此年十二月,乾隆亲自给讷亲定性,“讷亲乃阴柔之小人。”

恼恨于亲信的腹诽,乾隆赐出遏必隆宝刀,命尚书舒赫德带着到前线斩杀讷亲。乾隆赐刀此举用心颇是险恶,因为这把宝刀是讷亲爷爷遏必隆用过的,由是得名。用爷爷的宝刀来斩杀孙子,大概只有作诗十万,文采过人的乾隆想的出,做的出。讷亲在解送途中知道自己必死,开始绝食,以求速死。次年正月二十九日,押解队伍行至班拦山时遏必隆宝刀送到,讷亲被当场处决。“上既诛讷亲,知大权之不可旁落。然国无重臣,势无所倚。”

此时张廷玉年迈失宠,乾隆可信任的重臣只有小舅子傅恒了。

傅恒出马,亲赴金川前线指挥作战。对傅恒,乾隆是恩宠有加。乾隆皇帝特派头等侍卫达清阿、户部尚书达勒党阿等随行,在金川前线照料傅恒的饮食起居,又并多次降谕令傅恒爱护身体。

第一次金川之役自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延续至十四年(1749)正月,前后历时三年,清

自傅恒奔赴金川前线之后,乾隆发现军机处的效率开始下降,抱怨道:“经略大学士起身以后,军机处所办事件,多不能惬意。”乾隆开始思念起傅恒了:“今日召见军机大臣等,面降谕旨,伊等从清晨直办至黄昏,方行进呈。而词句中诸多不当之处,复烦朕修改至半夜。傅恒在前线主持战事时尚能操办事务,朕在此间,实在想念他。”

廷调动各省兵力八万余众,耗银千余万两,阵亡将官计参将买国良等二十六员、游击孟臣等二十二员、土兵计三千八百八十二员。傅恒

在金川取得名义上的胜利后,乾隆大喜,厚赏傅恒。但傅恒在首席军机大臣的任上,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骄横之态。从前任张廷玉、讷亲的际遇上,傅恒清晰地知道,皇帝如火般的恩宠,若不矜持点对待,瞬间会变成寒冰。但位极人臣之后,想要独善其身却也难了。

乾隆瀛台赐宴时,风传有两名学士为了讨好傅恒,竟然跑过来向他屈膝请安。傅恒的兄长去世后,操办丧事时,各部大小官员纷纷登门祭奠。由于车马轿舆拥挤,竟将道路堵塞,以致要步行才能入内。

乾隆重用傅恒,是因为他能干,会干,肯干,这有利于皇权,有利于统治。可看着傅恒的翅膀一天天硬了起来,乾隆也开始有点吃醋了。这吃醋,只是看着傅恒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在主持军机处时如鱼得水的姿态,在心理上产生出的失落感罢了。

忧虑傅恒的权势过重,乾隆开始旁敲侧击,提醒傅恒。在内廷时,傅恒偶有小错,乾隆严词训斥,美其名曰“防微杜渐”。一日上朝,傅恒因故迟到,跌跌撞撞地跑入时,气喘吁吁。御前侍卫笑道:“相公身肥,所以喘息”。乾隆顺势开玩笑道:“不但身肥,只怕心儿也肥了。”“心肥”的潜台词就是胆壮、权重了。此言一出,傅恒“神气不宁者数日”。

皇贵妃慧哲的弟弟,两淮盐政使高恒,因为贪腐被判斩刑。行刑之日,傅恒帮高恒求情,请看在皇贵妃的面上,饶他一命。不想乾隆说了一句话:“若皇后弟兄犯法,当如之何?”皇后之弟兄即傅恒也。傅恒闻言之下,顿时“战栗失色”,不敢再言语,高恒也被斩首。

对于乾隆“乾纲独断”的性格,傅恒洞然于心。成为军机处首席大臣后,为避免以往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入内廷见皇帝,给人专擅之感,傅恒请所有军机大臣一同进见,此后所有军机大臣一起入见皇帝成为定制。对乾隆赏赐的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他再三推辞,不敢佩戴,直到乾隆以不戴不符合礼制规定,才小心翼翼地佩戴上。小心才能行的万年船,谨慎乃是保住富贵的不二秘诀,深谙此中奥义的傅恒,小心翼翼地帮乾隆打点着江山,如此才在首席军机大臣位置上一坐二十余年。军机章京荣辱路

军机处设立之初并无军机章京。随着事务的增多,张廷玉与鄂尔泰在军机处办事时,开始携带得力助手来帮忙处理文书。雍正十年,张廷玉带内阁中书四人,鄂尔泰带内阁中书二人,帮助处理缮写等事宜。此时章京由军机大臣自己携带。随着事务的增多,军机章京也开始增多,并从内阁中书、笔帖式中挑选精干可靠人选作为章京。“军机章京”亦称“小军机”或“司员”,他们虽不似军机大臣那样声名显赫,标榜于史册。但他们在当时职责重大,担任撰写谕旨,整理政令、档案工作,并因其职位之重要,而在官场中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据邓之诚统计,清代由汉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又据刘绍春统计,嘉庆朝以前入直的二百七十五名满章京中,升为从二品以上官员者有七十五名,占百分之二十七。嘉庆朝以前入直的汉章京有二百一十五名,官至二品以上者五十三名,占百分之二十五。

军机章京也有着许多一般官员所没有的荣耀。七品的军机章京可以带朝珠、红帽罩,穿貂褂。带朝珠是军机章京所享有的特权,自雍正年间军机处创设起,就得享此殊荣。而依照礼制,只有五品以上文官才可以挂朝珠。乾隆三十五年,军机章京准戴全红帽罩,准用红雨帽,这是三品以上大员的待遇。乾隆三十七年,又准军机章京穿貂褂。而依照礼制,只有三品以上大员才可穿貂褂。

军机章京需要轮流值班,是为“上班”。上“班”的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共八个小时。军机处白天有十几个章京办公,晚上轮流安排人值夜班到凌晨四点。由于五更上朝,此前会有大量奏折递到军机处,早上也比较繁忙,排了两人值早班,大致从凌晨四点值到七点,每班两天。

军机章京中资格较老的称为“老班公”,资格较浅者称“小班公”。老班公执掌拟定谕旨事务,小班公则负责“随手档”事务。随手档者,每日依照时间地点,扼要登记皇帝谕旨与大臣奏折,使前后经过一目了然。至春节值班,无事时则在当日“随手档”上书“太平无事”。有事则书“太平有象”,遇到皇帝万寿节则书“万寿无疆”。

本来拟定谕旨是军机大臣的任务。军机处初创时,皇帝只召见首席军机大臣,当面传达意思,再由首席军机大臣拟定谕旨。

雍正朝时,张廷玉担任首席军机大臣,他精通满汉文,记忆力又好,拟定谕旨一气呵成,毫不吃力。到了乾隆朝,由讷亲担任首席军机大臣。讷亲没有张廷玉那样的文学能力,但记忆力超强,每次乾隆单独召见后,均能将意思复述。讷亲转述意思给其他军机大臣之后,再由汪由敦来拟旨。对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汪由敦叫苦不迭,但又不好推却。

讷亲被杀后,傅恒任首席军机大臣,他的记忆力没有讷亲好,乾隆单独接见时,有些话记不住。傅恒感到头痛,就请乾隆接见所有军机大臣,大家一起来记,但仍由汪敦由拟旨。汪由敦为了偷懒,也为了避免自己专擅的嫌疑,就将拟旨的活儿转给了军机章京。此后拟定谕旨遂成了军机章京的任务。

将草拟谕旨的工作转给军机章京也是军机处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军机大臣每日例行公事,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如果军机大臣每天都要忙于处理技术性的文书工作,必然会削弱其事务工作上的效率。将草拟谕旨的工作转给军机章京,一方面,既有助于提高军机章京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发挥才华的机会,以向皇帝、向军机大臣们证明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有利军机大臣专一于军政事务,提高军机处的工作效能与质量。就皇帝而言,也乐于看到军机章京们起草谕旨,这样可以分权,避免军机大臣大权独揽的现象出现。

当军机大臣被皇帝召见,回到军机处后,将此次召见的主要内容向章京们转达,这就是“述旨”。然后章京们开始“批拟”,即拟定谕旨。一般情况下,军机大臣要根据皇帝口述的意思,于晚上将谕旨拟定,第二天进呈。一些军机章京由于善于缮写谕旨而飞黄腾达。如军机章京申甫,所起草的谕旨都能切中乾隆的意思,且明白流畅,洞彻机要,后来升任二品大员。军机章京孙永清,拟定谕旨,一气呵成,被刘统勋、于敏中等人所看重,后来也做到了广西巡抚。

军机章京的勤劳,皇帝每日都看在眼里,不时会有封赏。金川战事最吃紧时,乾隆突然想起来,得奖励奖励天天加班的军机章京们了,下旨称:“办理金川军务以来,军机处行走官员,皆黾勉供职,著分别等次,交部议叙。”随后军机大臣将军机章京按照出力多少,分为三个级别,造表献上,一一予以奖励。

军机章京久处中枢,与皇帝及重臣接触的机会多。常有军机章京因为办事干练,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而飞黄腾达。军机大臣在外出征战时,常常会亲自点名,将自己信任而又能干的军机章京带上从军。在前线的实际历练,与军机大臣们的同甘共苦,无疑是今后仕途中的重要资本。

军机章京升迁的机会多,在科举考试中更是突出。历年科举考试中,军机章京问鼎者较多,以致当时有“历科鼎甲皆为军机处所占”之说。乾隆二十五年会试的状元毕沅、榜眼诸桐屿,都是军机章京。到了乾隆二十六年,恰逢恩科,第一名是江南赵翼,第二名是浙江胡高望,第三名是陕西王杰,第一名、第二名又是军机章京。乾隆就将第一名赵翼与第三名王杰置换。军机章京之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屡屡高中,因军机处所处理事务关系时政。在八股考试之中,经过军机处浸染多年,通达政事,熟谙公文,又具文采的军机章京们自然容易高中。此外,因军机章京长期在中枢,贴近皇室,升迁的机会也更多。

自创设后,军机处对保密工作格外重视,如规定军机处工作人员不得与各部臣僚来往,在军机处服务的仆役均选不识字的少年担任,对公文也严加管理,不得私自带出。军机处直庐为禁地,虽王公大臣,未奉旨也不得擅入。

但军机处在人事制度上的弊端,决定了很难避免泄密。军机章京都是兼职,从各部选调得力人员进军机处,称“入直”。但军机章京仍须处理原衙门的事务。如军机章京程焘,原先是兵部主事,调入军机处后也得办理兵部事务,经常不来军机处值班。傅恒很恼火,抱怨道:“程焘经常不来上班,想必是留恋兵部吧?如果在兵部好,可不必再来军机处。”程焘听到后立刻收拾铺盖准备走人,傅恒一看他真要走,就赶紧过来将他挽留住。

对能干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时常请皇帝免去他们原衙门的事务,专心在军机处办事。如乾隆四十四年,军机章京孙永清本已经升任刑部郎中,但他是军机处得力干将,军机处特意奏请将他升衔留任,并请将他刑部的事务免去,专心办理军机处事务。

作为帝国的最高机构,军机处之中机会多,风险也大,一着不慎,往往有性命之虞。军机大臣如此,军机章京们也如此。在军机处历史上,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常牵涉进泄密案件。

虽然军机处做了诸多保密工作,但由于与原衙门的联系,加上官场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军机处根本不可能做到绝对保密。军机处创设之后泄密事件屡屡发生,虽再三整顿也无济于事。军机处处理的事务,有很多是地方督抚也不知道的。京师、直隶、江南、浙江等地有些小官,与军机处工作人员串通,将不发抄给督抚的公文打探出,提供给督抚以博取欢心。为此乾隆特意下谕,斥责地方督抚严加查办。

军机大臣们多年经营,编织了密如蜘蛛网般的人脉。他们的这些人脉之中,很多是巨富之家。富商们常在河边行走,难免鞋要湿掉。春江水暖鸭先知,军机大臣们得到消息之后,自然要帮忙照顾。军机大臣裘曰修与盐商牛兆泰是亲家。牛兆泰被人控告后,裘曰修立刻修书联络地方大员,嘱咐帮忙照顾。乾隆得知后,认为“军机处行走之人,尤当以慎密防闲为要”,下令免去裘曰修军机大臣职务。

因为盐商的关系,乾隆三十三年(1768),军机处发生泄密。这次泄密案件让乾隆暴怒,多名才气横溢的军机章京被贬值,送去边疆从军,最后命陨沙场。

盐政是清代最肥的官职,官员从盐商处收取贿赂,在官场中人人皆知。可索取贿赂也得遵循尺度,也就是俗语所云,吃相不能太难看。

乾隆三十三年,尤拔世出任两淮盐政使,一时顾不上吃相,急火火地跑去找盐商要银子。盐商有钱支撑,也有点骨气,有点傲气了,因中国社会,向来面子第一,大富人家,更注意吃相。尤拔世猴急地过来要银子,面子无存,吃香难看,这让盐商们也看不上,对他嗤之以鼻。

对官商勾结,侵吞帑银的积弊,尤拔世洞然于心。勒索不到银子,尤拔世使出泼皮的招数,去找乾隆揭发。尤拔世缓步渐进,盖盐商势力庞大,一不小心,可能会将自己给扳倒。他先是上奏称盐商家资丰裕,奢靡成风,请乾隆教导盐商要节俭度日。不想乾隆看了奏折后,对军机大臣道:“盐商有钱,花自己的钱再多有什么关系?奢侈点有什么不好,可以养活好多游手好闲之徒呢。尤拔世才到两淮,不晓事体,实在是谬见。”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尤拔世揭发前任普福与盐商勾结,贪污受贿。乾隆遂令江苏巡抚彰宝与尤拔世联合调查,不久查出普福、高恒、卢见曾等官员,利用预提盐引的漏洞捞取私利。“盐引”是盐商经营盐业的许可证,由户部统一印制。盐商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之后领盐引,然后凭盐引运销盐。盐引每年定量配给各地销售的,称为“正引”,卖不完的盐引称为“余引”。在有的地方,如两淮,每年的“正引”不够,就从下一年的配额里预先提取,称为“预提盐引”。

两淮地区的“正引”,每引需要缴纳三两六钱四分,但“预提盐引”仅需一两五钱。“预提盐引”与“正引”之间的差额为二两一钱,这差价本来是要纳入国库的。

两淮预提盐引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随着两淮地区人口激增,用盐量增加,遂在此年增加预提盐引。此后乾隆多次南巡江南,盐商沿途接待,耗费颇具,就将预提盐引余下的钱补贴给盐商。

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二年,两淮预提盐引共4计四百九十六万六千六百二十二道,余利银总值在一千零九十二万两左右。而统计下来,用在乾隆历次出巡及购买贡品上的开销,不过四百六十万两左右,尚有六百余万两的余款。由于此笔巨款如何使用没有明文规定,盐商只要把两淮盐政使摆平,就可以自行开销。

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查出盐商曾送给高恒十三万五千两银子,又代普福垫银购办贡物,卢见曾则接受盐商玉器古玩等贿赂。案情明朗后,乾隆对涉案人员分两类情况处理。对于盐商,他虽然极为不满,但只是让盐商将侵吞的银两吐出来了事。此笔银两数目巨大,在一千万两以上,两淮盐商被勒令分九年缴清。虽然赔出了巨额款项,但盐商总算能保全了性命。

此案涉及到的官员众多,如高恒是乾隆的小舅子。卢见曾则是当时的大学者,与大学士纪晓岚又有姻亲关系。当事人都有广泛的人脉,当案情微露端倪时,就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以早做准备。

七月,山东巡抚富尼汉前往卢见曾德州老家查抄家产,结果查出“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富尼汉见家产中并无金银器皿,就张榜公告,请知情者自首,随即监生李容第一个出来自首,交出卢见曾藏匿的财物。

然而,李容的自首,益发让乾隆狐疑。军机处在六月二十五日发出查抄卢见曾家产的廷寄,查办此案的谕旨也未传抄发放。卢家却先后两次提前转移家产,使乾隆不解,“伊家何以早得风声?”

乾隆知道是有人泄密了,令富尼汉严刑逼供卢见曾,“令将得自何处何人,实情供吐。”不想卢见曾倒是硬气,酷刑之下却不露口风。此时卢见曾的儿子卢瑛,孙子卢荫文正在京师应试,乾隆遂下令抓起来审讯。卢荫文被捕后,吃不住拷打,遂供出真相。

纪晓岚的女儿纪韵华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纪晓岚在京内朋友众多,消息灵通,得悉开始调查卢见曾之后,派家人给卢荫文送信。但纪晓岚尚不敢明言所查的是历年预提盐引,只是在信中暗示,正在查两淮盐务中的“小菜银”。“小菜银”乃是盐商给两淮盐政衙门的陋规,“每日商人供应饭食银五十两”。“小菜银”总计下来数目也不多,不会惊动纪晓岚来通风报信,卢萌文怀疑此中必有所指。

此后不久,卢荫文与军机章京王昶聊天时,问“小菜银”何指。王昶告知并非在查“小菜银”,而是历年预提盐引案事发。卢荫文探知真相后,即于六月十四日派人回家送信,让转移家产。此外,军机章京赵文哲、徐步云,刑部司员黄骏昌等人,也均泄漏了调查两淮预提盐引的消息。

此案由军机大臣刘统勋负责查办。刘统勋此年在军机处汉人大臣中排名第一,有望在未来成为首席军机大臣。纪晓岚、王昶均是刘统勋的学生,且与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是好友,赵文哲、徐步云也都是军机处的职员,可以说都是老熟人。刘统勋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初入官场时虽官卑位微,却敢上书弹劾当时的军机大臣张廷玉、讷亲,奠定了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对于此案,刘统勋在处理时不敢徇私,只能加以严惩。

此案牵连官员甚多,前后三任盐运使高恒、普福、卢见曾被以侵吞盐引余息,接受贿赂罪处死。纪晓岚因为泄密被发配乌鲁木齐,在伊犁养了条叫做四儿的狗。两年后纪晓岚回京,这条狗一路追随,不离不弃,为此纪晓岚特意作诗称颂。

军机处中,军机章京徐步云被发往伊犁,军机章京赵文哲、王昶则被发配到阿桂军中,参与缅甸战事。王昶、赵文哲都是上海人,与钱大昕等人并称“江南七子”,在军机处本前途无量,不想因为泄密被贬。

通过预提盐引案,乾隆严厉整饬了地方盐官,将两淮盐务纳入到中央控制,并进一步加强了对盐商的控制。就军机处泄密事件,乾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