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8:16:13

点击下载

作者:叶建成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过云楼

过云楼试读:

引言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有一座已有150多年历史的顾氏私家藏书楼——过云楼。历史上的过云楼,以藏有大量宋元以来中华古籍、名人书画而声名远播,时有“

江南收藏甲天下

,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

过云楼的主人苏州顾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顾氏家族继承诗书传家的中华优秀传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第一代楼主顾文彬,及子孙顾承、顾麟士,几代人披沙沥金,集腋成裘,收藏不辍,清芬世守。过云楼顾家成了当时与上海虚斋主人庞莱臣并称的两大收藏家。过云楼楼匾

1949年以后,顾氏后人多次将珍藏的大批名人字画、古籍善本、青铜器、瓷器等捐献给国家,现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收藏为多。2012年6月,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公开竞价,以2.1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竞得一批流失民间已久的过云楼藏书。这批珍贵古籍善本终于回归故里,合璧江南。至此,历经150多年,过云楼藏书及字画大多化私为公,永无散失之虞,并得以发扬光大,过眼烟云终化作霞晖渊映。

过云楼现今仍保留着旧貌。我们讲述百年过云楼,不仅感念于顾氏一门对中华文化遗存的保藏守护之功,更是为了弘扬诗书传家的中华优秀传统。

一批国宝古籍书——记录下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

一座百年藏书楼——讲述着江南望族的文化传奇。过云楼江南收藏甲天下

1、晚清时期的江南收藏

讲述过云楼顾氏收藏的故事,不能不说到江南地区的收藏。“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这句在清末民初流传的话,说的是过云楼收藏,更讲到了江南地区收藏的盛况。

说到收藏,其实可用一句话概括:收藏是财富与文化传统的自然产物。一个地区经济发达,往往盛行收藏之风,一个家族财富充裕,往往易生收藏之雅,清末民初时期的江南地区便是如此。人们通常讲的江南,泛指长江以南,现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地域。地处长江流域的这一地区,历来经济比较发达,“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便是它的写照。到了晚清时期,受北方战乱的影响,国家的经济中心更是从南北两个方向向江南地区转移和集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上海开埠。1843年上海开埠,中外贸易中心也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直接影响到整个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不仅国家的税赋相当部分来源于江南,而且一批江南望族在这样富饶的经济土壤中积累了更多财富,为他们从事文化活动提供了财富支持。怡园内景苏州城一景

江南收藏之风的盛行,还可从江南地区内在文化传统去探悉源由。江南地区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名士传统。江南名士风度滥觞于魏晋风度的余韵。西晋末年,中原兵燹,五胡乱华,大批门阀士族举家南迁,南渡的北方文人把盛行一时的魏晋风度也带到了江南地区,在江南温润的土壤中扎根发芽、蓬勃发展,衍生出长傲于世、率真求实的江南名士风度。

代表性的便是颠狂自放的吴中名士群体,代表人物为唐寅、沈周、祝枝山、文徵明等人。江南的许多名士们精通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而品茗书画、终老故园成了他们的生活追求,书画和古籍等文物收藏又往往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江南望族兴建豪门大宅时,建一座藏书楼用于珍藏书画及古籍、金石的不在少数。可见,时誉“江南收藏甲天下”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苏州城一景怡园一景

2、苏州藏书之风

江南地区盛行收藏的大背景下,历史悠久的古城苏州,不仅继承了收藏传统,更引领了时代风骚。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hélǘ)命宰相伍子胥建阖闾城,为吴国都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始称苏州,沿用至今。据考,苏州为中国第一古城。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与水相依,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苏州城阊门

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历史上我国江南地区财富之富裕,然而还有另一种富裕就是文化底蕴深厚。两种“富裕”造就了江南地区悠久的藏书传统,宋元以来便是如此,古城苏州私人藏书更是蔚然成风。当时,虽寒俭之家,亦往往有数十百册,至于富裕之家,更是连椟充栋、琳琅满目。从南朝的陆澄、宋朝的叶梦得,到清乾嘉年间名震藏书史的“藏书四友”黄丕烈、顾之逵、周锡瓒和袁廷梼,以及现代史学大家顾颉刚、目录学家顾廷龙等。1995年出版的《苏州市志》“图书”卷记载,家中有万卷以上图书的明代以前的藏书家有陆龟蒙、徐修矩、朱长文、章甫、贺铸、叶梦得、卫湜、俞琰、陆友、袁易、沈景春、张雯、虞堪等10多家,其中叶梦得家藏书超过10万卷,与宋宣献同称两大藏书家,家中建藏书楼紬书阁。吴晗《江浙藏书家考略》收录了490位藏书家,在该书《序》中称“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终为历代重心”,苏州常熟、吴县占了其中两家。众多的藏书家默默守持着自己的癖好,博藏群书,精心呵护,使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在他们的嬗递中得以保存。怡园内景

历史上的私人藏书楼,数江浙两省最为集中,特别是江苏苏州的吴县和常熟、浙江宁波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最为突出。苏州吴县有案可查的藏书楼有沈周的有竹居、吴宽的丛书堂、徐澄的望洋书堂、顾德育的安雅堂、沈与文的野竹斋、钱谷的悬罄室、吴岫的尘外轩、俞弁的紫芝堂、刘凤的清举楼、顾苓的云阳草堂、彭年的寒绿堂、范必英的万卷楼、惠周惕的红豆书屋、何焯的赉砚斋、顾嗣立的秀野草堂、蒋重光的赐书楼、陈墫的西畇草堂、周锡瓒的水月亭、顾之逵的小读书堆、黄丕烈的百宋一廛、袁廷梼的五砚楼、葛香士的澄波皓月楼、张绍仁的绿筠庐、汪士钟的艺芸书舍、顾沅的艺海楼、蒋凤藻的书钞阁、潘祖荫的滂喜斋、叶昌炽的明哲经纶楼、王仁俊的籀鄦簃、吴梅的奢摩他室、张炳翔的仪许庐、邓邦述的群碧楼、曹元忠的笺经室、潘承厚的宝山楼、潘承弼的著砚楼、王謇的澥粟楼、顾鹤逸的过云楼等几十家。

苏州常熟藏书楼有虞子贤的城南佳趣、陈察的虞山精舍、孙楼的博雅堂、赵琦美的脉望馆、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也是园、庞泓的步云楼、席鉴的扫叶山房、吴蔚光的拥书楼、陈揆的稽瑞楼、张金吾的爱日精庐、瞿绍基的恬裕斋、黄廷鉴的红豆山房、钱培名的小万卷楼、瞿镛的铁琴铜剑楼等80多家。苏州历史上这么多的藏书楼,现在大多已烟消云散,黄丕烈的百宋一廛、顾沅(湘舟)的艺海楼、邓邦述的群碧楼、顾鹤逸的过云楼、吴梅的奢摩他室、王謇的澥粟楼都仅存遗址,不复为藏书之用。

列举上百家的苏州私人藏书楼,会让人眼花缭乱,却真实反映了苏州藏书之风盛行的历史面貌。过云楼及它的主人们,正是在这样一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百年文化传奇。怡园一景

江南第一家

1、苏州顾氏与“徽顾”

说起苏州顾氏家族,其祖先可追溯到越王勾践。从越王勾践的第十三世孙驺摇被封为东瓯王,又往下传到十四世孙安朱,被封为顾余侯,再传位于子孙,其间已是数百年沧桑。过云楼楼主顾文彬一脉,是南北朝顾野王(519-581)之后裔,顾野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工诗文,善丹青。老祖宗顾雍是三国时期的东吴丞相,居相位19年。历史上苏州有“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一说,评价吴地四姓门风,其中“顾厚”就是指顾雍开创的宽容厚重的门风。

大约在元末明初,顾文彬的祖上从安徽迁移到苏州经商,重新回到了祖先故地太湖平原,时称“徽顾”,后来渐渐发展为江南的望族。到了顾文彬一代,则入朝为官,走上了士大夫之路。

顾文彬深爱中国传统文化,诗书传家成了他倡导的门风,并且以文而留史。顾文彬的几代子孙一直秉承这一家风,自晚清到现当代后人中不乏以严谨治学而留名的,而他们又多与过云楼联系在一起。

2、顾宅大院

在苏州这个历史积淀丰厚的城市,历代名人第宅、私宅园林数不胜数。建城2500多年间,名载于史的宅园就达1000多处,顾宅大院即是其中之一。顾宅大院一景顾宅大院内景

顾宅大院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当时已官居清朝正四品大员、在浙江为官的顾文彬,花了20万两银,购得古春申君庙址、明代尚书吴宽的复园故址等明清建筑,前后用了7年时间,改建为包括住宅、花园、义庄、藏书楼、祠堂等建筑在内的一座深宅大院。顾宅大院位于现今苏州城的人民路与干将路交汇处,清代时这里叫阊门内铁瓶巷,夹峙于护龙街尚书里南北两侧。宅院正路东侧依次为花厅“艮庵”和“过云楼”,后侧为花园、祠堂。这座大宅园建成后,得到了“江南第一家”的美誉。

3、过云楼

过云楼位于顾宅大院的东南侧。楼面阔三间12米,进深9.5米,高9.2米,两层,硬山重檐式。红木屏风隔断雕刻精细,门窗装饰古雅。

楼前左右轩廊壁开扁式六角砖细框,内嵌乱冰片纹木花窗,工艺精良。楼后有乾隆八年款砖雕门楼及堂楼两进,整幢建筑高敞古朴、自成一区。它是顾文彬祖孙几代专贮书画及古籍、金石之所。顾文彬将藏书楼命名为过云楼,是取苏东坡所言“书画于人,不过烟云过眼而已”之意。

顾文彬继承了祖辈爱书藏书的文化基因,修建一座私家藏书楼也就成了他的一个梦想。顾文彬当年修建这座“过云楼”,主要目的是为顾氏家族的子弟们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习之所。走进过云楼,不难发现在过云楼的每一个柱子上,都有一幅幅雕刻精细的木刻作品,每件木刻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劝学的故事,这些细节都反映了顾文彬对子女的期盼和希冀。这在顾文彬的诗中也可略窥端倪:凭空结构此园林,世俗尘无一点侵。别为胸中丘壑趣,萧疏如画淡如琴。过云楼过云楼内景

顾氏宅邸的前半由于城市建设已开辟为马路,现在临街处即是原来庭院深处的藏书楼。如今看到的过云楼,基本上保持着旧貌,仍不失江南大宅中藏书楼的宏雅和气度。

4、怡园

登上过云楼,透过木窗北望,便是顾氏家族的私家花园——怡园。顾文彬把这座园林起名“怡园”,是取自《论语》中“兄弟怡怡”之句。主人公的心意在于“兄弟合心、其利断金”,希望自已的子嗣能够永远和睦。

该园由顾文彬第三子顾承主持营造,画家任阜长、顾芸、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顾承也是一名画家,他把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对中国山水文人画的认知,从纸面上跃升到了三维立体,再现给了园林艺术。怡园的总体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外延。怡园一景

怡园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质。它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顾家住宅。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园内筑有岚漪亭、清青园、凉洞亭、绿滋斋、适我堂、清止阁、醉石轩等,庄重典雅,匠心独具。清声阁尤为园林结构之佳者。清音阁高檐翼展,回廊曲榭,辅石导水,环阁而流。丹窗青瓦,阁脊上的小动物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几根方石柱围护在阁的四周,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南临方池名曰“鸢飞鱼跃”,锦鳞嬉戏其间。水自石龙口中泻于池中,莲盆承之,喷珠溅雪,若在清音阁下层雪洞中仰观飞瀑直下,似置身小水帘洞之中,令人好不惬意。

怡园的廊壁上,有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刻石95块。其中的《兰亭集序》翻刻出自“玉枕”《兰亭》。相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已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为唐太宗李世民殉葬。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用纸蒙在墨迹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迹。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也是顾氏家族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另类收藏吧。园北侧有一小门楼,玲珑别致,颇具特色。门怡园一景前有对石狮,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进入门楼,便入园。

怡园与沧浪亭、拙政园相比,建成较晚,面积也小,却以小巧见长,将苏州园林精致小巧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其结构之精巧,非胸中有丘壑者,莫能出此,被时人评为“最足勾留”的一处。置身其中,宛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与过云楼一墙之隔的怡园,当年的声望与过云楼一样显赫,是江南文人雅士眼中的一方静土。已载入中国绘画史的“怡园画社”便是它的见证。怡园一景怡园怡园一景

过云楼楼主

1、顾文彬其人

顾文彬(1811-1889),过云楼的第一代主人。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一为艮庵。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授刑部主事。咸丰四年(1854),升为福建司郎中。咸丰六年(1856),补湖北汉阳知府,又升为武昌盐法道。同治九年(1870),授浙江宁绍道台。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画像“道台”是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介于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官员。乾隆十八年(1753)后,道台一职定为正四品,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

顾文彬是“徽商”苏州顾氏一脉走上仕途的第一人。如今记载顾文彬从政经历的史料已不多见。据传,当年太平天国军进攻上海,正是顾文彬上了一道密折给皇上,奏请恩准淮军进入江苏地界与太平军作战。这为淮军的不断壮大提供了历史机遇,成就了李鸿章的一番伟业。顾文彬塑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