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大师课堂辑录(上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23:42:03

点击下载

作者:佩德罗・雷诺 朱晓明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欧大师课堂辑录(上册)

中欧大师课堂辑录(上册)试读:

大学治理: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

张    杰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长。中国共产党第17届、18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大学治理”这个题目可能大家又熟悉又不太熟悉,但大学如何治理却不一定每个人都熟悉。大学治理最核心的其实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这个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在过去八年多时间里探索和实践的一条特殊道路。

我要说的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讨论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第二在交大看来,大学治理和制度激励的关系;第三就是交大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人类社会有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但是像大学这样的社会组织是非常少有、非常独特的。它可以延续千年,一直保持着辉煌而持久的社会地位。究其根本原因,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也是我们整个社会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追求决定着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中世纪大学从意大利发端,它是单纯的文化传承者角色;16~18世纪,在英国、德国出现启蒙式大学;19、20世纪逐渐从欧洲传到了美国(见图1)。从最开始简单的文化传承,到后来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最后变成社会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学术中心位置的迁移其实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紧密相关的。哪里的大学尤其研究性大学发展水平高,哪里就会变成一个经济发展中心。

大学之所以对整个社会非常重要,在于它的本质是创新知识。要创新知识,它的核心灵魂就一定是追求真理,也只有这样它才能变成社会的中坚,变成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有句话说得好: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这句话表明,创新是大学里最重要的要素。老师一定要有创新思维,而最好的学生一定要有创新潜质,他们在一起要互相激励。大学说到底就是要营造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不断创新的氛围,最后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创新有多重要?假如从大学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去看美国从1840年到今天的发展史,你会发现,美国的发展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阶段美国的发展不太稀奇,后来很多国家都走着同样的轨迹,也就是要素扩张的发展模式。原则上讲只要国家大、机制对、人口多,就可以有较大发展。尽管它的发展道路和欧洲差不多,但因为美国体量比欧洲大得多,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到现在,美国的发展轨迹就变得非常独特。这个轨迹由五个台阶式的增长造成,分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航天技术能力带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子科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软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互联网,以及现在正出现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新的制药技术等。而特别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这五次由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发展都和创新有关,也都和大学有关。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走出了这种轨迹。日本经济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时间,其发展是典型的制造业驱动的曲线,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忽高忽低,一直保持在某个水平。因而日本不能被称作一个创新型国家。而我们国家尽管在过去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为止走出的也是一条制造业驱动的社会发展曲线。

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从现在这种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变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学当是其中最重要的承担者,要成为这个转型的引领者和源泉。

按照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大学其实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跟社会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三大体系:第一,大学应该是社会创新人才的成长体系。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不光指学生,也指老师,老师要在大学里变成创新人才,变成大师。第二,大学要成为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系。第三,更加重要,大学应该成为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创新体系。一个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其创造的三大体系是否卓越。

大学治理与制度激励

了解了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就知道了大学究竟该怎么去治理。

大学最主要的管理方法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把大学当作企业来管,它强调的是绩效、规范、激进。中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都走过这条路,甚至现在还在走这条路。走这条路的好处就是产出会快速增加。另一大类,很多西方大学是用无为而治的方式管理,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自治。这种管理办法有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的员工、教授要是世界顶级人才,同时大学的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因而这种管理方法在现阶段暂时还不太适合中国的大学。

说到底,大学治理的核心是要把大学变成能持续、全面地激励创新的有机体。我们认为,对大学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通过制度激励,提供持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刺激去激励每一个在大学里面的人。

我自己的专业是激光核聚变,所以我用激光核聚变的图(见图2)来表现制度激励和一个大学以及和一个社会的关系。大学的主体当然是人,所以制度一定是激励在人身上。要想持续、全面、系统地激励,当然要设计一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所有的决策、管理都要落在对人的激励上,这就是大学治理的核心。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大学能够成为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大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三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激励这三部分人要用三个不同的视角。对教师最重要的激励是要建立尊严感,对学生最重要的激励是自豪感,而对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激励是成就感。下面我就讲交大的实践,我们怎么样去激励我们教师的尊严感、学生的自豪感,以及管理人员的成就感。

上海交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师资。现行的师资体系和制度会给引进、改变和培养带来矛盾,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体系和制度。我们首先大规模引进世界一流师资,与此同时培养年轻老师;达到一定体量之后,就开始对现有的老师进行激励,同时进行改革;改革到一定程度,这两条不同的发展轨道需要并轨。这个顺序是:引进+培养→改变存量→建立制度→融合。

1. 以终身教职评定制度(Tenure Track)为基础的学术荣誉体系

首先介绍一下人才成长阶梯。国家经由科技部和基金委等原有体系,大体可以分成四级台阶。最开始一个年轻人刚刚回国,需要去申请青年基金;三四年以后可能要申请面上基金;再过五到十年申请杰出青年基金;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逐渐就可以成长为一个院士。这是国家层面定义的人才成长阶梯。2007年,我们思考怎样能够帮助我们的老师跨到这个阶梯上,而且能够比其他学校的老师稍微少付出一点努力,节省一点时间呢?于是我们推出了人才金字塔计划,即交大新的体系,包括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等等。我们在每两个台阶之间加了一个台阶,变成了交大的八级台阶,相应匹配经费、住房补贴等生活和工作其他方面的措施。推出这一计划后,2007年我们为此筹集了5亿元人民币,也包括用于大规模从海外引进人才所需要支付的较高薪酬,以及较大的科研经费。钱的消耗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到2009年就花得差不多了。2009年国家开始启动了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当时我们已经从海外引进了五六十个顶尖大学的教授,我们马上帮助他们申请千人计划,交大进入千人计划的人数也因此迅速变成全国高校之中最多的,使得我们的资金池能持续地支持交大的发展。

设计晨星学者是为了帮助交大35岁以下的年轻老师。过去五年,我们已经支持了1035位青年学者,超出想象。其中有16个人直接从晨星学者跳升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成为交大甚至也是全国最年轻的一批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在2007年制订人才金字塔计划时,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希望2020年交大初步晋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当时许多人认为目标太高。但在激励系统建立起来后,交大发展得非常快。我们现在相信这个原定于2020年的目标很有可能在2018年就会实现。

要想大规模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就要对薪酬体系进行设计,同时考虑现有老师,且最终要进行并轨。所以薪酬设计本着两个原则:第一是和国际接轨,第二是符合中国国情。什么叫跟国际接轨?我们引进人才薪酬有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保证可以保持与国外同样的生活标准,但不保证跟国外的收入完全一样。我们用购买力因子来计算,最后给出的薪酬肯定是高于购买力因子但是会低于汇率的计算。但因为中国的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这个水平,因此住房补贴另外计算。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五百多位海外人才,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恰当的体系。

2010年,海外引进人才已经有三四百人,我们意识到对现有老师的改革必须马上开始,所以启动了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四位一体是指定位改革、分类发展改革、分类考核改革以及薪酬体系改革。这个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连续八年的改革,从2010年一直到2018年。2012年我们开始实行新的人事制度,找了几个试点学院开始向终身教职评定制度过渡,交大采取的办法是在一个制度设计下逐步过渡,2015年逐步并轨,2018年完成并轨,全校统一在终身教职评定制度体系下。

众所周知,中国很多研究单位以及大学为快速激发研究实力采取发表论文现金奖励的政策。我在2006年12月就任交大校长后,首先就取消了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学术追求和现金奖励直接挂钩,培养出的学生很可能非常功利。要想改变大学的灵魂,将其变成学术追求的话,需要改革我们的考核体系。以前交大和其他大学一样,采用年度考核体系,但这对大学长远的、宽容宽厚的学术氛围的建立不一定有利。2007年,我们启动了国际评估,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每六到七年每一个学院要经过一次国际评估,学校亲自主导。到2013年为止,各个学院第一轮的国际评估已经完成,接着开启第二轮国际评估。这种对考核体系的调整对于改变学校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改革了科研管理模式,以往主要是靠管,从2007年开始,我们提出科研的管理主要是一种激励,要看到老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追求是什么,学校一切的支持措施都要与老师的学术追求紧密挂钩。

2008年,我们提出“两个面向”的科学研究,第一个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第二个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指的是要瞄准那些大问题,或许对于马上发表论文没有帮助,但是这才是一个大学学术追求的重要目标。2008年,我们从美国引进了大物理学家季向东。他想在中国测量暗物质,需要找到最好的实验场所,于是我们和他一起在全国到处找,后来在四川锦屏山找到了一个2500米深的地洞——因为测定暗物质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把宇宙射线屏蔽掉,在地下越深条件越优越。当这个实验室开建后,他说:“张校长,暗物质的测量不是马上可以发表文章的,假如你支持我做了十年,什么结果也没有,你怎么交代?”我说你即使带了二十人的团队做十年,最后什么结果也没有,我觉得仍然对中国科学有巨大贡献。它的贡献就在于向全世界彰显中国也可以有一批科学家不为名不为利,就为了科学追求,能在山洞里默默无闻地奉献十年。这样的科学精神会影响我们下一代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更加尖端的基础研究。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人类健康、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这都是交大的老师正在研究的课题。第二个“面向”指的是要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比如先进制造面临转型,能源科技面临寻找新能源或者新思路的转变,海洋科技、材料科技、信息技术、转化医学、农业科技、环境科技、社会科学,等等。

在学科建设方面,2008年我们提出,交大学科建设不能再做加法了。以往来了一个好教授就建一个新学科,所以2008年已经达到69个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容易,有所不为难。但即便难,交大也必须这么做,从那时开始我们做减法。经过六年,学科数已经从69个减到了56个,很多大学都跑来取经。此外,学科建设做减法的路线换来的是质量大幅度提升。例如,一级学科博士点数由22个增加为36个,占在建学科的比例由34%提高到62%。我们要求所有在建的学科最终都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 以学生为中心

2008年我们做过一次教育教学理念的大讨论,先后有八百个老师参与,历经八个月,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意识到我们培养人才的方法落伍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即使把你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他们也很快就会忘记。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交大要“三位一体”地培养人才,包括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个方面。

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他的能力建设。我具体讲一个案例。平常我们很多人在上大学的时候都要学数学,数学建设的是什么能力呢?是逻辑思维能力。但不是数学的所有知识都是有利于建设逻辑思维能力的。我们就把这种不直接相关的内容拿到课下去,而课堂上就只保留直接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关的内容。这样逻辑思维能力会明显得到增强。同样,物理学教的是学生的大局观,从错综复杂的事务当中找到规律。有了这样的认识,教材就可以重新编排。中国的大学往往把学生当孩子一样保护起来,而外国的大学把学生当作成年人。你可以在大学里面犯错误,而大学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后可以犯错误的地方,为什么不让他们犯错误?因此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教育理念的完全转变。培养学生的“三位一体”里我们讲知识探究,为什么不是知识传授?因为传授的主体是老师,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

2008年我们开始启动一系列试点,但因为那个时候交大的好老师还不够多,所以我们只能把最好的教学资源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接下来逐步扩张。我们成立了致远学院,强调学生的能力建设,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整合、人际沟通的能力。2008年开始,我兼任致远学院院长,在过去五年做得非常成功,教育部对全国19所有这种拔尖人才的创新培养计划的大学都做了评估,两次评估中致远学院都排在第一名。

从2011年开始,我们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力度,启动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招考与选拔方式创新计划、导师动态选聘制度、卓越课程建设计划、博士生连贯式培养与分流制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待遇改善计划、学位留学生促进计划。

我们还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比如说2011年启动了和法国巴黎高科共建的中法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而法国巴黎高科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教育。法国总统特意来交大给这个学院进行揭牌,可以看出这是我们中法两个顶级大学倾心打造的一个新时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此外,我们也启动了卓越医师计划和卓越法学培养计划。

而在国际合作办学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骄傲。早在1994年,中国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交大和欧洲发展基金会共同倾力打造,在上海市和欧盟的共同支持下成立了中欧。中欧走出了一条非常与众不同的路,同时给我们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学院或者说一个大学,二十年时间能够走到这样一个高度,绝不容易。

2005年,我们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成立了交大密歇根学院,现在已经变成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个典范。2014年我们即将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一个中美文化创意学院,因为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和文化创意都是世界顶尖的。我们还正在与美国一个大学共建公共卫生学院。

国际化是交大一个与生俱来的特质,为什么这么说?交大第一任教务长就是美国人,他给交大带来的是一个国际化的教材、国际化的教师,以及国际化的视野。早年外籍教员曾经占到一半以上。1936年,65名中国籍教授中有留学经历的多达60名。20世纪30年代,课程设置多以美国一流大学为蓝本,全英文授课。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是从交大开始的,因为1978年中美两国还没有建交的时候,交大派出了第一个我们的高校代表团,从美国东海岸一直访问到西海岸,也就是那一次,我们意识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了。国际化最根本的目的是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以及一个全球化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是一个世界人。

3. 管理人员的成就感

学校发展的愿景应该与每位老师的梦想联系在一起。文化不仅指精神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形成共同愿景的过程就是学校制定规划的过程,体现了现代大学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为了给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大爱校园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需前提。一所大学独有的精神会一代代传承,并会持续激励着这所大学中所有的人。管理人员的成就感都是靠文化建立起来的。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梦想,假如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活力,没有朝气。同样,我们一个群体、一个大学更是这样。交大的发展愿景就是要把交大想做的事情变成每个老师的梦想。

2007年,从制定交大2020年的发展规划开始,到2008年我们开始启动学术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再到2009年我们开始对财务管理进行综合预算,开始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形成了闭环式的目标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从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这些举措最终都是要建成一个大爱的校园。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里的大学,我们的目标是要跳出现在所有的学科。我们先问一下自己,2020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与2020年的中国相配的顶级的中国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接下来再去建立一个战略路径,把现在的大学和2020年的战略目标挂起钩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全世界引人;需要什么样的仪器,就全世界买仪器或者自己造仪器。在规划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实施,虽然是2020年的规划,但在2009年就自动开始实施,因为它变成了大家的共识。从2007年开始,我们制定了交大发展战略规划,这个规划除了作为主规划的交大战略地图(见图3)外,还有15个专项,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和31个学院的发展规划,以及17条学术发展路线。

这张战略地图清晰地告诉每一个学院或者整个学校,到某一个阶段它应该达到的目标。2008年开始重建学术委员会,根本原因是要构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协调的治理架构。2009年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年度发展目标,2007—2008年我们做了两年规范化管理,改变以往做事情没有规章制度做支撑的情况。2009年我们已经把规划发展目标分解到年,制定每年的发展目标,目标的完成度因此开始逐年提升。2009年当年完成度只有63.6%,此后基本维持在90%。因此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比规划的速度超前一年左右。

2009年开始实施财务管理和综合预算。在中国有一个很怪的现象,一个大学的科研经费越多,这个大学一定越穷,原因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国家纵向经费里没有人头费这一块,这样就变成做的项目越大,申请的科研经费越多,学校就需要拿更多的钱招更多的老师去做这个科研项目。所以交大从2009年开始启动人员经费。虽然有很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限制,但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办法去提高人员经费。例如我们的实验室使用是要交钱的,要交水费、交电费。最开始实施的时候老师非常抵触,但是坚持了几年,学校的自有资金就多了起来,接着就开始启动四位一体改革,开始给老师涨工资,所以现在老师们都认可这个人员经费。过去四年,交大老师的收入提高了四次,平均收入提高了60%。有一些年轻的老师涨了几倍,也有一些老师涨得不多,这和个人创新能力以及工作完成情况是紧密挂钩的。老师们看到大学变成一流大学的同时,自己也会拥有世界一流的收入,所获得的尊重也是世界一流的,这才是老师们最根本的追求。

建设“人文关怀”的大爱校园还包括持续推进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比如标志、历史纪念物、林荫大道等方面的建设;优化校园交通条件,包括交通枢纽港、校内班车路线班次调整等;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校园生活条件:如建设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咖啡厅等;着力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场馆:建设了致远游泳馆、慢跑步道、足球场等。

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当年做的事情当年不会有效果,我已经是第八年的老校长,回过头看一下八年的成效,之前我们说一个大学必须成为社会的三大体系,现在已初步成形。

第一,财政收入。交大2012年的财政收入是1996年的20.3倍,这个发展速度在中国最好的七个大学里面排名第二(其他六所大学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2013年总财政收入达到了73.22亿美元,仅次于清华大学。科研经费2012年是2010年的2.5倍,这是交大的硬实力。

第二,学科建设。2004年我们只有4个学科在全球高校中排名前1%,现在已经有16个,工科、理科、生命科学以及人文社科四大板块都排在全球高校中的前1%,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已经形成。

第三,师资队伍。引进和改革带来了所有质量指标的大幅度变化,包括拥有博士比例以及两院院士、千人计划、973重大科学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都有了大幅度变化。2013年我们还引进了美国科学院的何志明院士。

第四,人才培养。就录取分数线来看,现在我们已逼近清华和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同时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步伐,本科生海外交流比例从2006年的10.75%上升至2013年的32.92%,学生海外游学比例基本稳定在30%。致远学院两届共85名毕业生,83名学生继续深造。致远一期首届29名毕业生全部继续深造,14名在国内,15名在普林斯顿、耶鲁等国外一流大学。致远二期56名学生毕业,54名学生继续深造,24名在国内,30名在斯坦福、牛津、剑桥等国外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交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81.2%)现在已经跟美国最好的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的比例(85%)相差不多。

第五,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基金是一个单位创新活力的指数。自然科学基金每一个项目都很小,只有二三十万元,但是现在的自然科学基金来款有6亿多元。这意味着有上千个老师都用其创新的想法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2013年,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总额达6.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项目经费总额连续三年、项目总数连续四年、青年基金项目连续五年第一。这些都是交大的未来。

973重大科学计划是表征一个单位的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数,2013年交大达到44人次。2008—2012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29项,年均5.8项,位列全国高校排名第二。虽然我们论文的现金奖励停止了,但是论文数量还在增长,目前是1996年的65倍,现在是排名第二,逼近第一。而且没有现金奖励后,质量好的论文的百分比大幅度提高了。2013年SCI论文数达4147篇,是1996年的65倍;2013年SSCI论文数达240篇,是2006年的12倍。

重大新成果开始不断地涌现。2012年在全世界十大重大科学突破里有一项是属于我们物理系的,2013年世界十大重大科学突破里面有一项是属于交大第六附属人民医院化药学院合作完成的。此外百米级超导带材制备技术、人工合成青蒿素、全氟离子膜等都是重大成果。

国家智库与社科基地方面也有很多进展。交大人文社会科学要做问题导向的研究,要实证化和国际化。例如,全世界有上千名学者去研究东京审判,偏偏没有我们中国人。日本一批右翼学者也在研究东京审判,唯一目的就是要证明东京审判本身是非法的,假如被证明,中国就会更加被动。交大要勇于担当,去做研究,到全世界去找史料。东京审判的审判词有五种语言,语言相互之间不一样,留下了大量的研究空间。现在东京审判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变成全世界最先进的,目前正准备出一个1025卷的东京审判集。因此胡锦涛总书记评价交大这样的研究是给世界和平的贡献,交大人文社会科学走的的确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