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3:我在战场破谜案(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俄国普加乔夫起义之谜,五千多年前的核战争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3:57:29

点击下载

作者:宁岚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谜案3:我在战场破谜案(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俄国普加乔夫起义之谜,五千多年前的核战争之谜)

谜案3:我在战场破谜案(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俄国普加乔夫起义之谜,五千多年前的核战争之谜)试读:

战争之谜——古代

卡叠什大战

以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为舞台,在公元前14世纪至13世纪,当时近东的两个强大国家埃及和赫梯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争夺,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叠什大战是西方文明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战后缔结的和约则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古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谷地,其疆域向西扩展到西亚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当时埃及从古王国时代起就发动过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侵略战争,从那里掠夺了许多人民充当他们的奴隶。进入新王国时期,埃及的对外扩张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赫梯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出现的印欧语系民族,大体来自黑海以北地区。这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古代民族,他们最早发明了铁制武器,常常攻掠周边国家和民族。公元前16世纪,赫梯人打垮了强大的古巴比伦帝国,攻陷了其首都巴比伦;公元前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赫梯帝国又占领了腓尼基,入侵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为了建立在西亚的霸权,赫梯人步步紧逼驻扎于西亚的埃及军队。

公元前1290年,刚刚即位的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再也无法容忍赫梯人的挑衅了,决心与赫梯人决一雌雄。经过五年的精心准备,拉美西斯二世积蓄了丰厚的财力物力,组建了4个军团,均以神命名,即阿蒙、拉、普塔赫、塞特,每个军团约5000人,其核心是战车手、弓箭手和投枪手,目标直接对赫梯人。

几乎与拉美西斯二世同时,赫梯王穆瓦塔里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进攻埃及的计划。赫梯王穆瓦塔里派出了探子到处打听埃及的进军情况,并且派遣了奸细给埃及人提供假情报。这天,穆瓦塔里正与臣下商议进攻方案的时候,接到边境守军的报告。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率领10万大军向埃及发动了进攻。

拉美西斯的兵马有10万之众,而穆瓦塔里手中只有4万精兵,以4万人的力量抵挡10万人的进攻,赫梯王的心里也难免少了点儿底气。

穆瓦塔里冷静下来,大声问道:“谁有退敌妙计!”他焦急地看着下边的大臣们,一个叫纳丁的将军站起来说道:“臣倒有一计。”接着,他就在国王的耳边详细地说了自己的计划,穆瓦塔里听了频频点头,当即同意了纳丁的作战方案。

依据纳丁的作战方案,赫梯王率领部队火速赶往赫梯帝国的南部要塞卡叠什城。卡叠什城建在半山腰,山脚左边是一条通向大海的大道,右边则是深不可测的茫茫山谷。穆瓦塔里很快制定了以卡叠什为中心的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粉碎埃军北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为此,赫梯集结了包括2500~3500辆双马战车在内的2万余人的兵力,隐蔽配置于卡叠什城堡内外,拟诱敌进入伏击圈后,将其一举歼灭。

埃及的阿蒙神军团、拉神军团、普塔赫神军团、塞特神军团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未遇到赫梯军的任何抵抗,并浩浩荡荡直奔卡叠什而来。拉美西斯二世乘坐一辆十分华丽的战车,四周镶嵌着黄金和宝石,在晨曦中光彩夺目。

这时一个卫兵报告抓到了两个间谍。这是两个赫梯骑兵,奉命借机被俘,向埃及人提供假情报。他们说,赫梯王为了避免冲突,已经命令军队退出卡叠什城了。当时毫无战争经验的拉美西斯二世闻之大喜,立即下令全军加速向卡叠什进发。途中,他嫌部队行进太慢,便抛开大队,带着身边的阿蒙神军团,向卡叠什冲去。这时拉神军团尚在前往卡叠什的途中,其他两个军团仍在萨不图纳以南按兵不动。

穆瓦塔里见埃及人已经上当,便命令2500辆战车迅速包抄到埃及军团后方,突击正在行进中的埃及拉神军团。拉神军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被赫梯人击溃,随后,赫梯战车调转车头,又抄了拉美西斯二世所带领的阿蒙神军团的后路。

拉美西斯二世正在和部下商议如何进攻卡叠什城,万没想到赫梯人居然会从自己的后方杀来,顿时乱了阵脚。赫梯人潮水般涌进了埃及军营。

拉美西斯二世一看不好,带着大臣们上马便逃。这时有一队赫梯的骑兵追了过来。拉美西斯大叫:“快把我的护狮放出来!”原来,拉美西斯二世养了一群护身的狮子,到了生死关头,他便把他救命的最后一招使了出来。果然,赫梯骑兵一见狮子冲了过来,回头便逃,拉美西斯二世总算为自己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赫梯王下令发动新的进攻,他把剩下的战车和士兵全部投入了战斗。埃及人殊死抵抗,卡叠什城郊到处是双方士兵的尸体。埃及部队人数愈来愈少了,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赫梯军队眼看就要胜利了,突然,他们的后方出现了骚乱。

原来,埃及的普塔军团、苏太哈军团赶来了。拉美西斯二世和埃及士兵见援军赶到,顿时勇气倍增,一阵前后夹击,终于杀出了重围。赫梯人因为兵力不济,也无力再战,只好收兵退入卡叠什城堡。

卡叠什大战中,胜利到底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也有人说这场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阿蒙神庙废墟的的墙壁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在赫梯人的编年史和楔形文字泥板中也记载着赫梯国王穆瓦塔里是最终的胜利者,并说因为卡叠什大战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地位。在卡叠什大战后,埃及人与赫梯人之间的仇恨愈来愈深,双方展开了连绵不断的拉锯战,战争整整打了16年,双方都损失惨重、精疲力竭。

公元前1269年,老态龙钟的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一病不起。一年后,他的弟弟、新任国王哈图西里斯派使者带着一块银板去了埃及。此时,满头白发的拉美西斯二世正欲向赫梯发动第28次进攻,卫兵向他报告赫梯人来了。当拉美西斯二世远远看见赫梯使者手中闪闪发光像磨盘一样的东西时,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赫梯人又造出什么新的武器?”

等赫梯的使者恭敬地向拉美西斯二世呈上那闪闪发光的银板时,拉美西斯二世震惊了。这是赫梯人刻在银板上的战争和约。银板的开头刻有:“伟大而勇敢的赫梯人领袖哈图西里斯”、“伟大而勇敢的埃及统治者拉美西斯”,下面则是和约的详文:“确立两国间的和平;互相信任,永不交战;一国若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凌,另一国应出兵支援。”条约还规定了任何一方都不许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彼此保证互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等条款。拉美西斯二世深受感动地接过了这块银制字板,表示接受赫梯人提出的和平条约。条约签订后,赫梯王还将长女嫁给了拉美西斯二世,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

那份刻在银板上的条约使埃及和赫梯两国之间的和平维持了好几百年,也为此后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战争找到了一种和平解决的形式,那就是缔结合约。这使得人们免于遭受无休止的战争带来的更大的伤害和破坏,也能够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丰厚成果。直到今天,仍然没变。

五千多年前的核战争之谜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Mahabarata,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约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据说书中记载的史实比成书时间早了两千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发生在距今约五千多年前。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一种类似飞弹武器,能在敌方上空产生并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阵暴雨,包围了敌人,威力无穷。刹那间,一个浓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来,黑暗中所有的罗盘都失去作用,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尘、砂砾,鸟儿发疯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第二次战争的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飞弹。此飞弹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爆裂,飞翔的鸟类被高温灼焦。为了逃脱死亡,战士们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相信每个读到这段文字的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如此惨酷的战争以及如此巨大的破坏程度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后的场面。这段文字几乎就是核战争的生动写照。

难道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地球上就爆发过核大战吗?根据人类现有的史料表明,公元前5000年,人类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怎么可能拥有核武器、发动核战争呢,所以,历史学者一致认为这部古印度史诗不过是带有诗意的夸张罢了,认为五千年前发生核大战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也有许多人提出质疑。他们指出《摩诃婆罗多》对这次战争描述得绘声绘色,犹如身临其境,如果不是确有其事的话,单凭想象是绝对不会有如此细致的描述的。

与此同时,一些考古学家的发现也开始倾向于证实核战争确曾爆发过。1922年,一个关于古代城市的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诞生了,这就是印度信德地区的“马享佐·达摩”。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源地。从19世纪开始,人们在印度河畔的旁遮普郡一带,发现了一个东西长1600公里、南北长1400公里属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其涵盖范围之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印度文明”。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座古城遗址,即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印度语为死亡之谷)。据最保守的估计,它们距今最少有五千多年,但在印度的早期神话中没有这两座古城的记载,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它们的历史也许比猜想的要久远得多。在城市建筑的挖掘中,考古学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宫殿,这与世界上目前所探掘的古城遗迹都不相同,似乎这些城市根本没有统治者。马享佐·达摩城的居民住宅建筑更证实了这点,所有住房都是由砖木建成,从格局规模来看基本差不多,好像贫富分化没有出现在这里,更没有发现任何一件艺术品。是原来就没有,还是被岁月销毁了?在这里出土了大量遗骨,有的在街道上,更多的是在居室里。在一个比较大的废墟里发现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有些用双手盖住脸,好像在保护自己,又好像看见了什么害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是在突然状态下死去的。这座古城当时一定发生了件很巨大的异常事变,是什么呢?火山爆发?可在这一带几千公里范围内人们并没有发现遗留的火山口;是突然爆发的流行病、瘟疫?可医学证明瘟疫和:各种流行病不可能突然毁灭一座城池。印度的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后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这说明马亨佐·达摩的毁灭和人民死亡与突然出现的高温有关。马亨佐·达摩和《圣经》里索多姆的毁灭有极相似之处,都是突然被与高温有关的东西摧毁的。人们在马亨佐·达摩还发现在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上有某种高温的痕迹,人们甚至发现一些“玻璃建筑”——托立提尼物质。这种物质的形成是由于瞬间高温熔化了物体表面然后又迅速冷却造成的。至今人们只在热核武器爆炸现场发现过这些人为的物质。一切证据都在说明,这里曾发生过核爆炸。

无独有偶,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土耳其格亨里默谷地,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地表和月球表面极其相似。同样;在蒙古的戈壁和撒哈拉沙漠都发现了类似的废墟。另外,考古学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修建在地下的城市。这些地下城市在设计上极为科学,有通气口、排列整齐的地道,整个城市的用途似乎是要为人们提供避难所。那么人们是要躲避什么呢?是什么东西让人们非要躲在地下不可呢?

一切的疑问都似乎在暗示史前曾发生过核大战。如果数学对于时间有某种说明,不知落在广岛的原子弹能否“后来居上”?尽管不少的文献和考古发掘为此提供了线索,然而,五千年前的人类是否具备掌握核武器的技术,当时的文明社会是否发生过核战争以及核战争是否毁灭这些文明,仍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

特洛伊战争在历史上是否真曾上演

特洛伊,这个神奇的名字,它如有一种魔力,顷刻间便把人的思绪带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话世界。而这座因一场战争而名垂千古的古城,其遗址就是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被发现的。1870年,探险家谢里曼怀着儿时的梦想,在土耳其的一座小山西沙里克中挖掘出了一层层堆叠的废墟,其中的第七层,正是神话中记载的特洛伊。那个神话般的城市如今只留下了触人眼目的残迹,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神话般的故事,神话般的城市,让人在特洛伊遗址前不禁叹息仰止,感叹着曾经最惨烈的战斗和最美丽的容颜,特洛伊古城也因此而成为了全世界追悼缅怀古代文明的一处梦幻之地。

特洛伊国王的次子帕里斯将“送给最美的人”的金苹果献给了许诺让他得到天下最美的女人的爱神阿佛洛狄忒;遭到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的憎恨——从而埋下了祸根。公元前1193年,帕里斯率队来到希腊斯巴达,碰巧国王墨涅拉俄斯不在王宫,帕里斯初见王后海伦惊为天人!于是带领士兵冲进王宫,把希腊国王的财富掳掠一空,拐走了墨涅拉俄斯美貌的妻子海伦。视为奇耻大辱的希腊人组成盟军在墨涅拉俄斯的哥哥阿伽门农的统帅下,由天下第一英雄——阿耳戈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阿喀琉斯为先锋,远征特洛伊。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开始了……

由特洛伊战争引出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它们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并在后来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而在《荷马史诗》的滋养下,当代艺术家通过电影再现的火爆的“特洛伊战争”,令考古学家备感疑惑,因为那次木马屠城的惨烈尚未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

在所谓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人们对《荷马史诗》深信不疑,认为那是希腊人早期的一段历史。后来的罗马人对《荷马史诗》真实性的信念也依然没有动摇,他们称特洛伊为伊尔昂,并在小亚细亚北部兴建了一座名叫新伊尔昂(新特洛伊)的城市。但是,自从18世纪开始,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许多人怀疑特洛伊曾经发生过战争,甚至更有一些人怀疑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存在,至少怀疑荷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而非一系列诗人的存在。特洛伊和特洛伊战争被看成是模糊不清的神话或传奇。

19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人们对包括特洛伊战争在内的古特洛伊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过去的几年中,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了一项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文明活动从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铜时代开始,直到拜占廷定居者于公元1350年放弃了它。

根据专家们对考古遗迹的研究,得出结论:大致可断定特洛伊城大约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毁的,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输掉了一场战争。考古人员在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相关证据,如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弹丸。

考古专家们说:“当年荷马必是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听众们知道特洛伊战争,所以这位行吟诗人才会浓墨重彩地刻画阿基利斯的愤怒及其后果。荷马把这座城市和这场战争搭建成一个诗意的舞台,上演了一场伟大的人神冲突。然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荷马史诗》还可以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义上得到证实:荷马和那些向荷马提供“诗料”的人,应该在公元前8世纪末“见证”过特洛伊城及那片区域,这个时期正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关于特洛伊城的考古工作和特洛伊战争的研究工作仍然在继续。几十年前,那些坚持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们曾是少数派,他们的学说曾被主流学术界嗤之以鼻。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相关考古活动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少数派如今成了多数派。而今天的少数派,那些坚决否认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只能用一句“特洛伊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说法支撑他们的观点。现在大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特洛伊决不仅仅是一个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城市,它也是一座确实存在过的“失落之城”。作为远古时期的强国,特洛伊坐落于小亚细亚西北部地区,俯视欧亚之间的贸易通道,由此而富裕强盛,但也因此被卷入战争的漩涡。青铜时代后期的特洛伊曾经发生数次冲突,这种类型的冲突可能为数世纪的人所记忆,并代代相传,从而为荷马的传奇故事提供了素材。

然而,我们还不能确定荷马颂吟的“特洛伊战争”是不是对这几次冲突的“记忆蒸馏”,究竟是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荷马史诗》,还是《荷马史诗》成就了特洛伊战争,是不是的确发生了一场值得后人永远追忆的大战争,这一切都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亚述国王征战秘中

在亚述国王提革拉·帕拉萨为自己的战争武功所修建的胜利纪念碑上,刻有下列文字:“朕躬向若辈五王所率二万众战……而大破之……虏血如泉,流山泻谷。由是悉斩虏首,聚置虏诸城之前,如囤谷焉……爰焚诸城,毁之悉尽……”真是一场残忍的屠杀,血流成河,被杀的人堆积起来像是囤积的谷米堆。不过,描写这种残酷的杀戮情景,似乎仅仅只是为了记录这位国王征服亚述北方安纳托利亚王国战争的重大胜利而已。提革拉·帕拉萨的胜利纪念碑成了后世亚述国王效仿的对象,历代国王在重大的战争胜利之后,都要树立这样一块纪念碑,今天看来,这些碑铭上都充满了亚述国王恐怖暴行的血腥记录。

据说,从公元8世纪起,亚述国王每年发动一场新的战役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惯例。为什么亚述国王们这么喜爱战争呢?

只要一翻开亚述王国的历史,触目而是的全是国王们不断地对外扩张和征战的记载,让我们随便举几个看看:

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即位为王。萨尔贡二世是一名因战功显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级军官。在他统治时期,亚述军队打败了以色列、埃及,镇压了埃及支持的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萨尔贡二世使亚述帝国进人了鼎盛时期。

辛那赫里布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他在位时力图扩大先父的战果。据史载,他的辉煌战果包括占领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只羊以及20.8万名俘虏。

亚述王伊萨尔哈东手中,亚述帝国达到其顶峰。公元前671年,伊萨尔哈东远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亚述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版图几乎囊括整个西方文明世界的大帝国。

这些记载不外乎攻占了哪些地盘,如何扩大了帝国版图,有多少煊赫的战果之类。

有人说,亚述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考古发现,亚述时代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全是与军事有关。也许在亚述人的观念中,国家和军事几乎是个同义词,或者说,国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战争机器,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对外扩张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另外,亚述人还把这种战争看作是“神”的旨意,“神圣”的事业,亚述战争就是这“神圣”事业的突出表现。

公元前8世纪后,铁器普遍使用,成了亚述国王对外实行军事扩张的重要手段。铁制武器的使用使亚述人的扩张几乎具有战无不胜的威力。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王宫的一个武器库里,就发现了近两百吨的铁制武器,有铁剑、弓箭、撞墙锤、战车、盾牌、盔甲等。统治者把国家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机器,常备军的规模大大超过了近东任何其他民族。其军队包括战车兵、骑兵、重装和轻装步兵、攻城部队、辎重队,甚至还包括工兵,是一支具有严密组织和高度协调能力的作战机器。作战时,根据战斗对象的不同,可以随时将这些兵种合理编组,发挥各自的威力。亚述人还习惯用急行军来争时间、抢速度,懂得使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历史上公认的最早的骑兵也是出现在亚述王国,当时的骑兵大多是采用弓箭作为主要武器,战术也以骚扰诱敌,攻击侧翼为主,给主力部队提供有利的辅助。

经过几代亚述军队的征战,亚述逐渐摸索出来一套颇有讲究的战法。先是选择攻城目标,一旦选中,就会立即切断城市供给,敌人被围困成“瓮中之鳖”后,就开始正式的攻城了。攻城时先使用特制的撞墙锤,然后通过投掷器向城头的敌人猛烈射击。如果发生短兵相接,亚述士兵也早有准备。士兵们配备有皮制铠甲、盾牌以及长矛、弹弓、战斧、重头棍棒、剑和匕首等,每一个作战单位由50名士兵组成,由一名首领指挥,射手队有手持盾牌和长矛的士兵保护。

攻占城池之后,亚述士兵人城开始残酷的屠城行动。大多战俘和市民被残忍屠杀,城市内到处是尸体,血流成河。有人称亚述人为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因为亚述将士功劳的大小,往往以所斩敌人首级的多少为标准,对敌方高级将领的处置更为残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断手断脚的,有五马分尸的,还有剥皮剐肉的,令人触目惊心,而且,这些酷刑的记载并不是骇人听闻的传说,而是亚述国王战功纪念碑上的记载。在亚述人看来,这些都并非是残暴行径,而是武力的炫耀和张扬,是忠实符合战神的意愿。战争结束,亚述军队返回首都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胜利游行,向战神阿舒尔报告胜利的消息。

亚述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国王们为什么竟然残酷地以战争为乐?

有人认为亚述作为一支出色的尚武民族,他们在种族上其实并不具有不同于其他的民族的特性,而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大力发扬武力。他们的国土资源有限,又长期处于强酿环伺的生存挣扎环境之中,于是周围敌对民族的虎视眈眈,造就了他们好战的习性和侵略的野心。

也有人从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亚述国王崇尚武力,取杀戮为乐,是源自亚述对邻邦巴比伦的文化自卑心理,因为亚述王国的文字、文学乃至宗教、经济、法律各方面的制度和理念,通通都是从巴比伦那里搬过来的。

不过,这些仅仅是猜测。

波斯国王薛西斯秘事

鼎鼎大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那部脍炙人口的《历史》中这样描写波斯帝国的薛斯国王:“当国王看到他的水师遮没了整个海列斯彭特,而海滨及阿比多斯的平原全都挤满了人的时候,他起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随后他哭泣起来。薛西斯的叔父看他起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随后他哭泣起来。薛西斯的叔父看到薛西斯哭起来,便问他:‘国王,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和你刚才的所作所为怎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呀!你刚刚说你自己是幸福的,可是转眼之间你哭起来了。’他回答:‘你看这里的人们,尽管人数是这样的多,却没有一个能够活到100岁。想到一个人的全部生涯理如此短促,因此我心中起了怜悯之情。”’

如此感性的一个国王!不知是历史学家的杜撰还是国王留给了我们一些真性情。

很奇怪,这是历史上真实的薛西斯大帝吗?

薛西斯是波斯帝国“大流士”王的儿子,在父亲战死于沙场之后,薛西斯于公元前486年即位,一直到公元前465年,在位时间近20年。他的希腊文名字是“薛西斯”一世。这名字的意思是“王族英雄”的意思。

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位薛西斯大帝就是现在旧约《以斯帖记》中的“亚哈随鲁王”。

亚哈随鲁是不是真的历史人物,曾引起过不少争辩,圣经说他是统管127省之王,但历史文献中好像没有他的名字。直到近代,那些古物发掘者和研究古代那些奇怪的语言的专家们才把这个谜团揭开。

原来波斯碑文中的薛西斯,即是引日约》中的亚哈随鲁王,薛西斯是亚哈随鲁的希腊文拼法。

宗教故事中保留了许多关于亚哈随鲁王的事情。如关于他的“大摆盛宴”。据说亚哈随鲁王在位的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483年,国王向全国各地各阶层的那些重要人物发出了一份宴会邀请,可能是为了炫耀国势,以强化他的统治权威、威慑那些图谋反叛者。王宫盛宴时间据说长达“6个月”,很难想象这“6个月”是怎么个吃法,看来只能是个谜了。

与薛西斯大帝更多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波斯和希腊之间的那些著名战役了。

薛西斯继承了父亲大流土的遗志,在登基即位之后,重新发动了攻打希腊的战争。希腊人为抗击波斯再次人侵,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于公元前481年结成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有30多个城邦参加的军事同盟,共推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建了希腊联军,面对波斯人的进攻毫不畏惧。

薛西斯率领约10万大军横扫了希腊北部,来到了大军南下的惟一信道温泉关。温泉关面海靠山,山势险峻,道路狭窄,易守难攻,但令薛西斯十分奇怪的是,把守关隘的只有几千名希腊士兵。薛西斯怀疑希腊人有埋伏,于是按兵不动,派人去打探消息,当听到回来的探子的报告,薛西斯脸上露出了笑容。

原来,此时正是希腊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间。而在希腊,奥林匹克是高地一切的大事,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因此此时的温泉关守兵并没有多少人,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亲率本国精兵300人,加上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4000人据守此关。双方在温泉关一带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对抗。

战事之初,薛西斯一世好整以暇,等待希腊人在波斯军队的大军压境之下弃城投降,但是守城的是勇猛的斯巴达人,根本不理会波斯人这一套。薛西斯无奈之下,发动了强攻,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斯巴达人极为善战,温泉关纹丝不动。正当薛西斯愁眉不展之时,当地一希腊人指给他通往温泉关背后的一条小路。这下,固若金汤的温泉关被撕开了一个小口。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下令让4000伯罗奔尼撒半岛军撤出了战场,亲自率领300名善战的斯巴达士兵誓死保卫温泉关。最后,薛西斯如愿以偿拿下了温泉关,但波斯军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王薛西斯的两个兄弟都在战争中丧生。

大约在温泉关之战的同时,波斯和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湾发生了著名的萨拉米海战,但在这次海战中,希腊人用计击败了波斯人的士兵,薛西斯率领波斯军队败归希腊。自此就结束了波斯对希腊一直以来的征伐行动。公元前465年,薛西斯遇刺身亡,可能是宫廷哗变,但现在还没有更多的材料来证明,只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了。

关于薛西斯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如他曾下令建桥横跨哈勒斯波海,建成后因风浪而倒塌,他令人鞭海300下,并掷一脚链于海中,又把建桥之人斩头。又如,吕底亚人曾经送给薛西斯550万磅黄金,要他出兵相助,他一时豪兴大发,不但不收,反而另送大礼回敬。为满足其淫欲,薛西斯还曾下重赏,给那些能发明新玩意之人。薛西斯大帝还曾开凿一条叫作依斯玛斯的运河,让他抵达“海上浮宫”时可以借道……

这些“零碎”的事情,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的很详细了,看来,真实的薛西斯只能消失在这些历史的碎片之中了。

米提亚王国秘事

要说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自然是米提亚了。

米提亚是西亚古国,就在今天的伊朗西部和阿塞拜疆东部地区一带。

米提亚人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米提亚之名最早见于公元前843年亚述帝国一个国王的文书,文书里宣扬了这位国王的威严和武功,称有27个部落首领向他屈服,其中就有米提亚人,可见公元前8世纪前的米提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居住领地,形成了一个群居的部落。

后来,米提亚人在一个叫黑克玛塔纳的地方建都,据记载这是一个四方交汇的山谷,风景美丽怡人,又有雪山消融的水流可供灌溉。

米提亚王国大概于公元前8世纪建立了米提亚王国,统一了今。天伊朗地区的各个部落。王国的创立者名叫戴奥凯斯,本来是某个部落的首领,但他看到米提亚人互相争斗,内乱不断,于是立誓统一米提亚,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精心的谋划,戴奥凯斯并没有发动多少战争就赢得了各部落首领的一致认同,顺利登上了国王宝座。

登基之后,戴奥凯斯命米提亚人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城池,据说光城墙就有7圈,根据不同的颜色依次装饰,最里面一圈是黄金包裹。戴奥凯斯当国王之后,强化了王室的权威,规定任何人都不能直接面见国王,必须通过层层的通报;在国王面前,任何人都要保持严肃和尊敬,不得随意嬉笑。通过这些规定的强化,国王的权威和无上的地位就慢慢确立起来了。米提亚人逐渐告别了过去那种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戴奥凯斯去世之后,他的子嗣们开始发动扩张米提亚土地的战争,先是把当时还十分弱小的波斯人收作自己的子民,然后开始对当时强大的亚述帝国的征伐。但是,很不幸,由于和米提亚人结盟的西徐亚人临阵倒戈,对亚述的战事失利了。吸取了这样的教训,米提亚人开始了军事改革,苦练“内功”,强化军事组织,将军队的兵种细分,出现了专门的弓箭兵、长矛兵等兵种,效仿西徐亚人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加强了可快速出击和转移的骑兵部队的实力。

不久,米提亚人等到了机会,乘着亚述帝国发生内战之际,米提亚人与巴比伦人结盟,消灭了以残暴和强大称雄于西亚的亚述帝国,报了一箭之仇。

为了和巴比伦人结盟,米提亚国王将自己的公主送给巴比伦未来的国王尼布甲尼撒做王妃,著名的“空中花园”就是已经当上国王的尼布甲尼撒为了博自己的米提亚爱妻一笑而建造的。

攻占亚述首都尼尼微之后,米提亚和巴比伦瓜分了亚述的领土,米提亚占有了今天伊朗的大部分。米提亚国王并不满足,继续向西攻打吕底亚王国,但受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里斯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接连5年也没有决出胜负。这一时候,发生了著名的“日食”故事。

有一个叫泰勒斯的人说上天反对人世的战争,如果两国不停止战争,上天就会“发怒”。双方激战正酣,哪里顾得上听这么个人在那里“胡说”。就在公元前585年的5月28日这一天,当两国的将士们短兵相接时,天空突然变得漆黑一片,白昼顿时变成黑夜,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交战双方都被这从没见过的“上天的愤怒”吓坏了,惊恐万分之际,双方国王立即宣布结束战争,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关系变得很密切。

但米提亚王国没有存在太长的时间,到公元前550年时,米提亚人被居鲁士率领的波斯人打败。

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大帝和米提亚王国有许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居鲁士大帝虽然是波斯帝国的创立者,但他于公元前6世纪初出生在伊朗西南的波西斯省、米提亚国王的一个直属地方诸侯家庭。该地区在当时是米提亚帝国的一个省。

有个关于居鲁士的有趣传说,说居鲁士是米提亚国王阿斯戴吉斯的孙子。在居鲁士出生之前,阿斯戴吉斯国王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中国王被自己未来的孙子给杀死了。第二天一醒来,国王就下令说,自己的孙子一出生就把他杀掉,并把这事交代给一个手下。这名手下!言怕杀死小孩之后,未来的王妃会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自身恐怕难保,于是在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给一对牧羊人夫妇,企图借刀杀人。但是两位善良的贫民不忍心杀死孩子,设法保护了这个孩子并将他抚养成人。当孩子长大后,真的推翻了国王阿斯戴吉斯的国家,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居鲁士大帝。

希腊作家色诺芬还描述了居鲁士与自己的祖父、米提亚国王阿斯戴吉斯首次会面:“他随后注意到他祖父的眼睛下面画着眉笔道,脸上涂着胭脂,头上戴着假发。这些都是常见的米提亚时尚。”居鲁士的波斯帝国后来取代了自己祖父的米提亚王国,他的帝国也沿用了米提亚人的许多风俗习惯。

其实波斯和米提亚两个民族在血缘和语言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之后,还保留了许多米提亚王国的法律和制度,居鲁士对米提亚人的战争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殊死战斗,而更像是改朝换代。由于这样的“亲近”关系,米提亚王室中的一个帮派还对他采取了合作态度。

对于这个王国,人们现在了解得还是非常少,只有巴比伦发现的“楔形文字”中有一些记载,几年前才刚刚发现了的米提亚王国的王都黑克玛塔纳古城遗址。

这个大约3000年前的王都遗址,密集的房舍、小小的街道,都设计得十分周密。这座古城当初湮灭的原因还不可知,是兵祸?火灾?地震?这些都不无可能,但仅仅是猜测。

考古学家认为,米提亚王都并非是以突然方式湮灭,而是一个慢慢的历史过程。从波斯帝国时代到亚历山大时代再到伊斯兰时代都有大地的子民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和栖息过,世代积累,很难从那些复杂纠缠的地层面貌中看出历史的“真相”来。

沙普尔二世迫害基督徒秘事

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二世(公元309—379年在位)于君士坦丁去世那一年登上王位,他是霍尔木兹的儿子,纳尔塞斯的孙子。

沙普尔二世以两件事闻名于世:

第一件,实为命运捉弄,他登位的日期早于他出生的日期。当初,霍尔木兹去世时,他的妻子正在妊娠期中,由于腹中孩儿的性别难以确定,以及能否顺利生产,围绕继承人问题,不免在整个萨珊家族中引起骚动。当时的诸亲王中就有以此为借口,兵戎相加,要求获得继承权的。

但发生内战的威胁终于由于祭司的出面,而消弭于无迹。

当时伊朗上下流行拜火教,萨珊王朝的一切决议都要事先听命拜火教祭司的意见。

此事当然也不例外。祭司经过一阵奇怪的仪式后,肯定霍尔木兹的遗孀必将顺当产下一男孩。屈从于这种迷信的预言,于是波斯人便毫不迟疑地准备为他举行加冕典礼:

在皇宫正厅的中央放着一张皇帝的御床,王后庄严地躺在上面;一顶王冠放在可能掩盖着未来的国王的继承人头部的地方。俯伏在地上的波斯总督们虔诚地对他们看不见的无知觉的君主表示崇敬。

这段文字出自于曾参加这次大典的一名拜火教教徒之手。

此后,沙普尔二世果真顺利出生,并在波斯后宫中接受了与外界隔绝的“柔顺教育”。

当时萨珊王朝实力虽强,但不断会遭遇到阿拉伯人的偷袭。沙普尔二世8岁那一年,一个叫泰尔的阿拉伯人,又率领他的部族来骚扰,他们攻进了国都,并掳走了先皇的一个妹妹。

公主被掳,王室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自此,沙普尔二世意识到,国家必须强大。他发奋图强,拼命锻炼自己,仅仅几年,他便像换了一个人,打垮了那个叫泰尔的阿拉伯人率领的部队,为自己赢得了“民族捍卫者”的声誉。

沙普尔二世第二件有名的事情就是镇压基督教徒。

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曾提到:“萨珊皇帝沙普尔二世于339—340年开始了对本国基督教徒的迫害。在他去世以前,这种迫害始终未停。”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取缔基督教事件。究其原因,必须从沙普尔二世当时的国情去探讨。

沙普尔二世的祖先曾做过拜火教的一名祭司。后来取得政权后,将拜火教定为萨珊王朝的“国教”。自此,朝廷上下没有不信拜火教的。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日益壮大,以及不断征伐,基督教开始进入伊朗高原。至沙普尔二世当政,仅仅80年间,基督徒就几乎占了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基督教的目标是要代替拜火教,成为萨珊王朝的“国教”,或者说,基督教要控制整个伊朗高原。

因此,境内不时发生两教之间的冲突事件。

但引起沙普尔二世特别注意的,还是公元312年后。公元312年,当时罗马帝国忽然宣布将基督教当作“国教”,这使得伊朗境内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帝国的臣民,被看作是一支罗马人的“第五纵队”。在萨珊王朝的起家之地,基督教徒只是一些散居居民,可是,他们的人数却越来越多,在约维安于363年割让给沙普尔二世的尼西比斯和5个亚美尼亚边界省份时,当地居民则几乎全部都是基督教徒。

基于这些原因,沙普尔二世于公元339年开始了对本国基督教徒的迫害:大批的基督教徒被杀,许多基督教堂被毁,数以干计的基督教圣物被焚烧……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惶之中。

截至沙普尔二世去世,这种迫害始终未能停止。

马拉松会战之谜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中有一项是马拉松赛跑,比赛距离是42公里195米。为什么叫马拉松?为什么不多不少要跑这么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和希腊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前500年,在波斯帝国占领下的米利都爆发了由希腊人支持的爱奥尼亚人的起义。那时候,统治波斯的是国王大流士一世。他早就对繁荣富庶的希腊城邦垂涎三尺,于是就借口希腊人参加了起义,要向希腊发动战争。大流士一世派遣许多使者到希腊各城邦去,威胁他们向波斯敬献泥土和水,意思是要这些城邦表示臣服,否则就要毁灭整个希腊。许多小的城邦不敢违抗,但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把使者扔进井里,对他们说:“井里有泥又有水,请自便吧!”这两个城邦决心和大流士决一死战。

这样,大流士在公元前490年向雅典发动了进攻。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波斯是个强大的帝国。雅典和斯巴达不过是小小的城邦,而且斯巴达同雅典也因为以往的宿怨而不够团结。当雅典向斯巴达请求援兵的时候,斯巴达人却说,要等满月才能出兵,月儿不圆对打仗不利。可是等不到满月波斯人大军就已经近在眼前了。

不过,雅典人的有利条件在于其著名的兵役制度,根据公元前600年左右著名政治家梭伦制定的法律,分成四等:第一等是最有钱的人,担任军队中的领导职位。第二等从乡村贵族中选拔,组成骑兵。第三等是富有的农民和手工业作坊主。他们自费购买兵器和甲胄,充当重甲兵,使用的武器是一根2米长的沉重标枪、一把希腊短刀和一面金属盾牌,全副甲胄和武器重30多公斤。第四等包括贫穷的手工业者、小土地所有者。他们有的成为陆军中的轻甲兵,武器是普通的标枪和弓箭,有的充当战船上的划桨手。雅典的军队就是由这四部分人组成,他们都决心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波斯兵主要是由奴隶和用钱雇来的外国人(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希腊人)仓促组成的,纪律松弛,士气低落。从质量上讲,雅典军队无论是士气、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都比波斯军队要强得多。

雅典军队的战术也比波斯先进。雅典采取以重甲兵为主力的方阵队形。战斗时,手执长矛、盾牌的步兵组成密集行列向前冲锋,两翼由轻甲兵和骑兵掩护。这种队形的攻击力很强。波斯人的编队是千人、百人、十人一股,不是一个整体。步兵、骑兵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波斯的精锐部队仅仅是国王的御林军,包括号称“百战百胜”的步兵1万人,长枪步兵1000人,长枪骑兵1000人。

波斯人把战场选择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岸边,这儿是三面有山、一面临海的平原。波斯人想和雅典人在平原上进行骑兵决战。他们从海路运去马匹和骑手,登陆的步兵、骑兵各有1.5万人。其实,这个战场并不利于波斯军队的进攻,反倒有利于雅典人的防守。雅典人控制了各个山头,就封锁了波斯军队到雅典去的道路。

波斯人完全低估了希腊方阵的攻击威力,他们布置了传统的阵势,步兵在中央,骑兵在两翼。指挥雅典军队的是米太亚得。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波斯军队中服役,熟悉他们的战术。米太亚得在两翼布置重兵,中间用方阵重甲兵挡住波斯骑兵的进攻,然后从两翼包抄过去,迫使波斯全军后退了1.5公里。雅典军队乘势袭击了波斯的军营和在岸边抛锚的战船。波斯军队猝不及防,兵力损失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仓惶登船逃走,许多来不及逃跑的当了俘虏。这次战斗中,重甲方阵战术代替了过去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是古代作战战术的一次重大变化。

战斗结束以后,斯巴达的2000士兵才赶到,他们已经没有仗可打了,只能向雅典人表示祝贺。雅典统帅米太亚得急着要让雅典城内的人得到胜利的喜讯,就派了士兵中著名的“飞毛腿”斐迪辟去报信。这位“飞毛腿”在战争开始以前,曾经奉命去斯巴达求援。据说150多公里的路程,他只用了两天两夜就赶到了。这次他为了更快地让他的同胞们听到胜利的消息,一个劲儿地加快奔跑速度。斐迪辟从斯巴达送信回来没能得到充分休息,紧接着又进行了这次长跑,使身体受到了损伤。当他跑到雅典城的时候,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只喊了声“高兴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地而死了。

雅典人民的儿子斐迪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为了纪念这次著名战役和斐迪辟,1896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运动员从马拉松平原出发,沿当年斐迪辟跑过的路线行进,到达终点雅典城。经过精确的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2195米。这也就是现代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马拉松战役早已落幕,但关于马拉松战役具体发生于什么时间这个问题上,科学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几千年来,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多数科学家根据19世纪德国学者奥古斯特一巴克的推算法,确定马拉松战役就发生在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同现代天文学家一样,巴克是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推算出马拉松之战的日期的,因为希罗多德描写了马拉松战役发生时的月相状况。

但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天文学家于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称,信使斐迪辟从马拉松平原奔往雅典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在希腊赤日炎炎的8月,而不是相对较为凉爽的9月。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拉塞尔·杜彻等认为,巴克忽略了一个地方:他没有把雅典历法与斯巴达历法的不同之处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两个历法正好相差一个月。他们由此推算出马拉松之战、以及第一次马拉松长跑这些事件发生的日期应当是8月12日。

那份标题为《月亮和马拉松》、刊登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的报告指出,尽管两个历法都是基于太阴太阳周期,但是,二者起始的时间不同:雅典人是把夏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斯巴达人则把秋分日作为一年的开始。“具体说到那一年,从公元前491年到公元前490年一共有10个新月(或者10个月)。”他说,“通常来讲,从公元前491秋分到公元前490年夏至共有9个新月……雅典历法与斯巴达历法之间整整相差了一个月。”

据撰写《月亮和马拉松》报告的三位天文学家之一的杜彻称,这个研究结果也可以解释第一位马拉松长跑者斐迪辟为什么只说出那句“高兴吧!我们胜利了!”,马上就倒地死去的原因。

上述观点那个正确?我想,历史的真相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推敲。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谜

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它不仅以灿烂的文化艺术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其军事和战争生成之早与发展之快而闻名全球。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腊两个最强大的城市国家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都想打败对方,称霸希腊。雅典成为海上强国以后,一直威胁着斯巴达。它企图控制从东方到西方所有的贸易通路,还想把盛产粮食的西西里岛夺到手。斯巴达也不肯让步,早就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城邦组成同盟,要和雅典见个高低。雅典的民主派憎恨斯巴达的军事贵族独裁统治,支持斯巴达国内反抗贵族的势力。

斯巴达的贵族讨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帮助雅典贵族派进行反对民主派的斗争。这样,两个城邦的冲突越来越厉害,一场争夺希腊霸权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结束,打了27年。因为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首先进攻,这场战争被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受到战争危害的是整个希腊。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这次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祸害和痛苦。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丧失这么多的生命!”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对抗双方对海上通路的争夺,从海上对敌的封锁和侵入都达到了很大规模;夺取要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等;方阵虽还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地机动行动;职业军人开始出现。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过去近2400多年,但专家学者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和评价分歧仍然很大。尤其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问题,有多种分析。有认为是社会的原因,有的人认为是经济的原因,也有的人认为是政治原因。还有人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起因于女人,有几个年轻人喝醉酒,性急了,抢了个麦加拉人西买塔的女人解决问题。麦加拉人得知消息后,气愤不已,就去抢了阿斯帕西亚的两个女人作为报复。于是,为了这三个女人,全希腊打了起来。这个说法似乎最不可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斯巴达在崛起过程中,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结成伯罗奔尼撒同盟。而雅典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斯巴达的同盟者科林斯与雅典的矛盾,在导致战争爆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也曾普遍认为,战争主要源于科林斯与雅典的商业竞争,源于科林斯惧怕雅典向西方进行商业扩张。也有学者指出,考察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不能忽视对斯巴达和雅典政治体制的剖析,因为“民主”的雅典与“专制”的斯巴达,在政治理念和体制上都是不能相容、不可调和的。

有人从战争的直接起因分析,认为,雅典人比斯巴达人更不想要战争,可是,这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和平地通过提洛同盟的方式来更好地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但从长远和深层的观点来观察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就会发现雅典人可能要负有更多的责任。战前数十年,雅典人一直在取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而斯巴达人是处于守势。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希腊各城邦间的战争确实是规模相当小。而波斯的威胁还保持了希腊人的某种团结,雅典人的帝国主义和扩张倾向渐渐把希腊城邦引向了一场大战。

纵使伯罗奔尼撒战争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是,许多人还是不禁要问: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的战争是必然要发生的吗?它是不是国家体制的冲突?或者只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责任更多地在哪一方?是在雅典还是在斯巴达一方?究竟哪一方更具有扩张性?是混合寡头政制的斯巴达还是民主制的雅典?

总而言之,雅典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了。虽然后来还有一些英勇的试图复兴的努力,但雅典还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它的精神逐渐凝结为历史。而这也可以说是整个希腊世界的衰落,是希腊人所无比珍视的城邦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古罗马军团纵横驰骋欧亚之谜

古罗马军团和蒙古铁骑,一前一后,是古代人类战争史早期和中期出现的两股强大势力。公元6世纪末起,罗马人赶走了伊鲁特人,成立罗马人自己的国家,后来,欧洲以至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格局都因罗马帝国的崛起而发生了变化。

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先后经历了古罗马王国、古罗马共和国和古罗马帝国三个时期。在其走向崛起、强盛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多年的战争。这一影响当时世界格局的帝国拥有一支十分强大的部队,这支军队在吸取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其军队的组织体制和战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军团作战体制。

传说古罗马军团是从失败中诞生的,这支军队在最初仍然继续使用他们的统治者伊特鲁里亚人曾经用过希腊方阵。希腊方阵是由用圆形盾牌和投矛武装起来的重甲步兵组成。公元前216年,在康奈,按古希腊方阵队形作战的古罗马重武装步兵,被迦太基的军事统帅采用包抄战术所打败。古罗马人从这次惨败中汲取了教训,对古希腊方阵进行改造,创建了古罗马军团,灵活的军事组织——军团逐渐取代了方阵,而成为新的战争方式。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个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一百人,后来改为60至80人,这是由于一名军官(百人队长)来指挥一百人的队伍常显得力不从心,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营,由450至570人组成,其中有120至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同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至80名成年兵,另加一队30人的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自己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至5000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一个联合军团,这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至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古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由两个罗马执政官当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通常有1.8至2万人,其正面战线宽约2500百米;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60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大队与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小队就像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人,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1.5平方米,横队的各个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正面宽度的间隔,约30米。各小队交错排列,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这种棋盘方格状的作战队形较之古希腊方阵有许多优点。它的队形灵活多变,可根据地形或战斗情况随时变为轻武装步兵战斗队形或重武装步兵战斗队形,并能四面出击,既可集中打,又能化整为零,各自为战。这种队形比较容易在地形崎岖的乡村实施机动,不用担心部队前后失去紧密的联系,也不必担心横队中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

古罗马军团的这种优化组合,使其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马其顿方阵和古罗马军团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交战。一次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西诺塞法拉战役,一次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的皮德那战役。两次战役均由古罗马军团获胜。

古罗马军团的武器装备还不断改进,最初,古罗马的骑兵和步兵主要使用长矛和弓进行作战,剑是次要武器。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古罗马军队淘汰了用于砍杀的剑,改用一种稍短的剑,称为短剑。这种短剑很重,剑头十分尖锐,用起来比梭标灵便,用途更广,可作为劈刺式兵器,其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短剑的作用距离较近,不能像梭标那样能距敌于较远的距离,对士兵的保护功能相对差一些。为弥补这一缺陷,古罗马人对矛作了较大改进,将盾改成了结实的长圆形凸面体,高约4英尺,宽2英尺,可以将身体的大部分遮盖住,其形状有些像琵琶桶的平面,用木头做成,上面蒙有兽皮,并用窄金属条加固,是古罗马军团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古罗马人对兵器的一项重大发展是重标枪。它是标枪的一种,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杆,即将一根4.5英尺的铁杆插入一根4.5英尺的木杆,中间用两个销钉连接起来,总长度约为7英尺,在金属杆的一端加有一个坚硬的铁枪尖。重标枪用单手投掷,最大投射距离约60英尺。作战时,军团士兵可一齐投出,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慑效果。起初,重标枪只是剑的辅助兵器,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它的作用就变得跟剑一样重要了。古罗马军团的士兵通常都携带着这一轻一重两种兵器。

古罗马军团先后经历了许多次重大的战役,前面已经叙述过,其中与马其顿方阵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交战。一次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西诺塞法拉战役,另一次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的皮德那战役。两次战役军事古罗马军团获胜。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新的迹象:一个以新的方式指导战争的、新的大帝国正在崛起。

战术结构的优越性,是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以验证的。正因为古罗马军队进行了这一系列变动,才能在高明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实现从单兵装备到军团作战,并不断创造战争奇迹。从现在的角度看,在当时军队的作战方式受希腊方阵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古罗马军团的战术结构的发明者是谁?他又以怎样的军事理论或政治手段使古罗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战方式?由于古罗马时代距今时间久远,又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所以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