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灵魂——从内在真正幸福起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2:56:53

点击下载

作者:高艺秦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的灵魂——从内在真正幸福起来

幸福的灵魂——从内在真正幸福起来试读:

前言

我从2001年来到北京,开始从事心灵教练、培训师的工作,至今已经整整17年。17年的时间,我做过近万场的培训,见过的学员,连我自己也数不清楚了。

在做培训的这十几年里,我常常与很多人深谈后擦肩而过。而我,会在深谈之后陷入沉思,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但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才幸福?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大部人活得并不轻松。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是还房贷;拼了命才挤上的公交车结果却堵在路上;想要好好寻找自己的爱情却遭遇千里之外父母的逼婚;想要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却亏的血本无归;准备事业有成时好好孝敬父母不曾想父亲转眼离世……这些生活中本该美好的东西,由于现实的诸多因素,常常让我们痛苦不已。遭遇的不幸、职场的不公、命运的多舛、生活的无奈……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曾遭遇过诸多不幸——妈妈的离世、被人骗走了十几年的积蓄、婚姻走到终点……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一一从这些不幸中走了出来,并重新遇到了幸福、快乐的自己。

在感慨之余,我作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写一本关于幸福的书,把我这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想,更重要的是,把我对幸福之道的研究和理念分享给有缘的朋友,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决定写书时,我原本认为我能够很好的写作一本书,五年前,我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然而,在具体写作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对我的故事进行处理,也不知道如何驾驭文字。我就像一个刚学会开车的驾驶者,在初学了驾车之术后,以为就可以驰聘万里,结果却举步维艰。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长达5年的学习生涯,我想等时机成熟之时,将自己的笔紧紧握在手下。

在学习写书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国外的心理学书籍,和我国的一些修道者、其他培训师写的关于幸福的书籍。并由此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传授幸福之道的书籍在教人如何获取幸福时,总是在大量鼓吹“放下”、“要知足”等观念,但这些真的能从实际上帮助读者吗?

我认为是不能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妈妈在几年前去世时,那时的我痛苦之极,无法面对爱我的妈妈突然离开,眼泪忍不住的流。如果按照那些倡导“放下”、“要知足”的幸福书籍所说,我需要“放下”?这是生我、养育我、我最爱的妈妈,我如何“放下”?我好好的哭了一场,表达了心里对妈妈满满的爱,然后调整自己学着接受妈妈离开带来的好处,泪水不断的冲刷我的心灵,当我在泪水中逐步找到了足够的好处时,我的心里变得越来越强大了,我接受了妈妈换个一种方式来爱我,这种力量非常巨大,我用这种巨大的力量去鼓励自己和陪伴我的家人越来越好,陪我最爱的爸爸一起享受接下来的日子,我庆幸我触摸到了真正的幸福之道。

另外,还有一类传授幸福之道的书籍,会向我们传授这样一个理念: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认为这种说法有时会误导我们。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这样看来,这个论点是成立的。但是所见并不一定为实。我们是看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但是努力过,最后失败的人更多。也许后者并不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已。

这类书籍的流行,恰恰反映出了,在我们的教育结构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接受失败?

这类书籍中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换句话说,失败的概率是可以降低的,一个人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够努力。在这种逻辑下,失败仿佛成了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但现实是,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一个人能够不断追求成功,并且正确面对失败,才能获得幸福。拒绝失败,逃避失败,其实就是拒绝进步,逃避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的书籍一直在劝大家“不要在乎钱”、“有钱不一定幸福”……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观点。在如今这个社会,没有钱做依托,谈何生存的尊严?当我们去面试时,不敢跟老板提钱,我们可能拿到的只有少量的工资,而要去做几个人的事。所以,我们谈钱为何要不理直气和呢?想赚钱又有什么不妥的吗?

这个物质社会里,什么能给人巨大的安全感?我想有一个答案可能大家都不会否认,那就是钱。没有钱,我们无法养家糊口,父母生病时我们只能用无可奈何……这时,我们又何谈幸福。所以,我想说的是,没有钱不一定会不幸福,但有钱确实会幸福一些。我不想告诉大家要“不在乎钱”、“视金钱如粪土”,我要教给大家的是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理财、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来让自己获得财富的方法。

当然,我这样说,并非完全否定“放下”、“要知足”、“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些幸福理念。其实,大部分这类相关书籍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想给人们带去一些正能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我人生的困境时,我也看过那么几本“放下”、“要知足”的书籍以获取生活的信心。

问题是,我通过这么多年对“幸福之道”的研究表明: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很难有效,有时一点用都没有。如果我们长期受到“放下”、“要知足”、“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洗礼,会让我们进行到一个奇怪的状态——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意思就是说我们每天看起来非常有信心,充满正能量,但却缺乏分析问题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对这些书的给出的评语是:它们能让我们瞬间内获取信心,但过后则一切回归原样。我觉得是时候写点东西,把大家从自我麻痹中拉回来了。

从哗众取宠到写实主义,我通过5年的时间让自己沉淀了下来。如今,我想是时候开始我的写作了。在写作期间,我经历了很多的篇章,每一次都会经过无数次的心理挣扎。如果当我回头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力能帮到更多的有缘人时,这是我最想看到的。

在本书里,我不想劝读者“放下”、“要知足”,告诉读者“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以及告诉大家“不要在乎钱”。我会从一些实际出发,告诉大家具体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会以我自己理财的经验,告诉大家如何根除贫穷、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理财方法;我会提倡积极的“折腾”,而不是做自己无法做得到的事,追求够不着的东西;我会在人生规划的章节告诉大家如何做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规划,因为,够得着的幸福才是你的;再比如,在努力的章节里,我不会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比起不明就里的努力,我更愿意传授给大家正确的努力的方法……

我的书里,没有枯燥无味的说教,所有的故事都是我自己多年的经历和学员的遭遇。在我的书里,或许有我的朋友闺蜜、或许有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也或许有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但不管怎样,我是想通过这些事说出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让大家从中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想,最终有所感。

总之,只要你翻开本书,就会发现这跟你以往读到的任何一本幸福类的书籍是不一样的。在本书里,我会直击痛点,比如对于朋友圈里求点赞、求转发、求投票的现象抨击,告诉大家正确的发朋友圈的注意事项;我会对“成功学”进行分析,文章词句犀利,针砭时弊,告诉你真正的成功的样子……我所希望的是,我的这些幸福之道理念能切实可行的帮助到你,让你明白幸福真正的模样。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想要达到的目的。

我想,任何一个写书之人,都想在写书的同时,写出自己的世界,去把自己经历呈现给这个世界,然后把这个世界放大到他人的灵魂深处,给予他人启发。在这本书里,我提供了我看幸福的另一个角度,如果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和感悟,我已经很满足。

笔及之处,斗胆欢谈。愿大家在我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愿你在我的开悟中,找到幸福自己的方式。

最后,我愿把本书献给所有追寻幸福的人。

第1章 你需要醒悟的——不是你不幸福,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使再厉害的哲学家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心灵教练,不会像传统的培训师那样告诉你幸福就是要“放下”、要“知足”。我会直接用一些最真实的数据和实践,向你践行“不是你不幸福,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这个理念。漫漫人生路,我们披荆斩棘,直挂云帆,但我们始终达不到幸福的彼岸,这是为什么?因为一开始,我们就跑错了航线。

01. 幸福指数,靠谱吗?

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英国“新经济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这个基金会大家也许并不熟悉,但是说到“幸福指数”大家一定不陌生。2006年,这个基金会建立了一套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评价结果就叫做“幸福指数”。当时,这个“幸福指数”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英国新经济基金对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评价,评价结果为: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第一,哥伦比亚第二,哥斯达黎加第三,多米尼加第四,巴拿马第五。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查看这个评价的具体情况,我作出“2006年全球幸福指数排行表”,如下所示。

看完这个“幸福指数”排行表,有人会说:“金钱买不到幸福。”

那么,英国“新经济基金会”是怎么计算“幸福指数”的呢?他们主要参考以下三个参数:

第一:人均寿命;

第二:环保成效;

第三:生活满意度。

很显然,GDP并没有在参考参数之列,同样,一些民主、自由等政治因素也没有在参考之列。所以,计算结果看起来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幸福指数越低,或者恰好相反。

比如,2006年“幸福指数”冠军的瓦努阿图,人口将近20万。瓦努阿图人民的生活主要以家庭为中心,大家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每个人都很和善。除了台风等一些自然灾害,人们基本上什么都不担心。瓦努阿图没有新潮的电子产品,如果按照GDP排名,瓦努阿图就要垫底了。

10年后,这个基金会再次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但是这一次,调查对象变少了。2016年是178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比2006年少了35个国家或地区。这一次屏蔽把人口较少的国家排除在外,比如三年前的“幸福冠军”瓦努阿图。这一次参加评比的143个国家或地区占全部求人口总数的99%。三年前排名第三的哥斯达黎加,本年度排名第一,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第143位垫底的,仍然是津巴布韦。

从这次的“幸福指数”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中美洲和亚洲国家的排名比较靠前,欧美国家居中或靠后,非洲国家几乎垫底。在一个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内,比如亚洲,工业化越落后,幸福指数越高。这样的结果说明什么?

10年的两次评选都表明:“有钱不等于幸福,工业化程度高不等于幸福。”人们对这个排名作出解释的时候,还有一个观点,现如今,环保话题的热度十分高,这种“幸福观”似乎变得更加突出。

就拿美国来说,10年前排名150,10年后排名114,虽然名次有进步,但是还是垫底。但是美国好像丝毫不关心,依然我行我素。

所以说,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这一统计结果只是少数人的标准,至少,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是不会当回事儿的。就连起源地英国也是一样,英国10年前排名108,10年后排名74,排名都不是很理想,但是,你们见过这些英国专家想摆脱英国这个“不幸的苦海”吗?他们为什么不移民去全世界最幸福的瓦努阿图呢?

我认为,这个“幸福指数”排行榜,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新经济基金会”刻意把GDP排除在评价标准之外,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是,这种脱离GDP而建立的“幸福观”并不正确。并且,新的评价标准也有问题。比如说,寿命这一点,长寿确实可以作为幸福的衡量点之一,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当整个社会都在严重老龄化,那长寿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还剩多少?

第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值一是无可厚非的,有钱也不一定能让人感到幸福。西方人意识到以GDP作为衡量标准不合适,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其实这个“幸福指数”的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只是某些西方人走极端的一个表现。这种思维和卢梭当年把原始人当成最幸福、最纯洁的人一样,是一种想象的产物。卢梭羡慕原始人,但是卢梭并没有把自己变成原始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四,人们对于“幸福”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英国的“新经济基金会”提出的幸福要素实在是太片面了,所以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况且,仅凭几个数字就判定一个国家是否幸福,听起来就像一个玩笑。

第五,西方人利用这样一个片面的“幸福指数”,告诉那些欠发达的地区“虽然你们落后,但你们幸福啊”,不就是说“你们这么幸福,就别发展经济了,保护好自然生态就行了”,这种行为是不是太不厚道了。

第六,让全世界遵照同一个幸福标准,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但是,从西方文明的特征来说,让他们回答“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才是共同的幸福”这些问题,也许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按照排名结果,越南人最幸福,但是越南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还觉得英国人最幸福呢。所以,西方人按照自己的观念解释世界,世界未必接受。

因此,当我看到英国人的这个“幸福指数”时,并且当我看到自己身处的国家排名还很靠前时,我并没有洋洋得意。不管怎么说,幸福和物质生活是分不开的。争取的处理办法是不要过分关注物质生活,也不要彻底抛弃物质生活,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各个层面的。我们还要知道,西方人的标准并不完全正确,如果什么都按照西方人的标准来,世界不就乱套了吗?

02. 你为什么不幸福?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什么是幸福?

我看到微博上有过这么一个有趣的问答。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范伟有这么一句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听完你一定觉得好笑,觉得编剧太幽默了,但回头细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过去,人们对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长辈们那个时代,不愁试穿、有稳定收入、子女平安就是幸福。但如今,不知道是因为生活水品提高了,还是人们欲望变大了,幸福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的一个朋友陈强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工作,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在北京打拼的这几年买了车、买了房,还成了家。按道理说,他应该非常幸福了。但是他还是经常愁眉苦脸的,他始终不明白自己每天这么忙碌是在忙什么。幸福好像离他越来越远了。他记得小时候,周末和小伙伴儿一起去踢球就很幸福了,上学时,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也很幸福。但如今这种幸福已经悄然远去了。

现在,缺乏幸福的幸福感越来越多。实际上,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并没有保证国民的幸福感同时增长。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15年间,访问了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主要访问问题主要有“有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有没有定期做体检”“有没有休闲活动”等。访问结果表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人感觉幸福感在远离,仿佛幸福已经不再眷顾我们这个星球了。

据统计,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上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降低到了14.5岁。1957年,英国有五成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很幸福,到了2015年,只剩下不到4成。但在这段时间,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13倍。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金钱和幸福就和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么?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源自我们内心。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人,至少有过一次感到沮丧、消沉。47%的人,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人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社会上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心理压力渐渐吞噬者我们的健康,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已经不局限于身体没有病灾了。于是,我们一次次的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为什么不幸福?

也许,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会有所感悟。这也是我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分享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遇到的总是烦恼和忧愁。他极其失望,他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幸福,他打算放弃了。他沮丧的踏上了归途,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垂钓的老人,老人看起来怡然自得。

年轻人走上前去问老人:“老先生,请问您幸福吗?”

老先生答:“我很幸福啊。”

年轻人追问:“为什么呢?”“因为我远离红尘,岸边垂钓,无欲无求,我在享受我的生活。”老人笑着回答。年轻人还是不明白,老人继续说:“你不妨去拜访一下苏格拉底,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过了几天,年轻人找到了苏格拉底,问他:“我在寻找幸福,却一直遇到痛苦,想得到幸福就这么难吗?”

苏格拉底说:“年轻人,你能帮我个忙吗?帮我造一条船。”年轻人不太明白苏格拉底的用意,但他还是答应了。他找来了工具,用了两个多月,锯倒大树,凿空大树,造出了一条独木舟。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很累,但年轻人感到很开心,他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正在寻找幸福。第二天,年轻人把船推到江里,并请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看到年轻人的成果非常满意。他们一起坐上船,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这时,苏格拉底问年轻人:“你现在幸福快乐吗?”

年轻人高兴地说:“我非常快乐!”

苏格拉底接着问:“那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了吗?”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苦苦追寻的快乐,就蕴藏在劳动创造中,在劳动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获得了快乐。”

最后苏格拉底说:“其实,快乐不需要刻意寻找,他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认真生活,有追求得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快乐就会紧随其后。”这时,年轻人才明白了垂钓老人的话,领悟到了幸福快乐的真谛。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我们以为有钱就是成功,有权就是快乐,我们只是贪图那一时的愉快,以至于最后,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了。漫漫人生路,我们披荆斩棘,直挂云帆,但我们始终达不到幸福的彼岸,这是为什么?因为一开始,我们就跑错了航线。

03. 成功,是毒素最高的现代毒药

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2007年8月的一天,我在《新周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说的是当今社会“成功学”大行其道,文章词句犀利,针砭时弊,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他与我的幸福之道理念相似。“成功学”最早起源于美国,最开始是以“励志”为主题的。事实上,这种“成功学”是从教会中分支出来。那时候,成功学的讲师都是以神父、牧师自居,讲一些看似真理却圆滑的教义,再添油加醋,把芝麻夸大成西瓜。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悖论把学员日后的作为都归结于“成功学”。如果学员日后成功,那都是“成功学”得功劳;如果失败了,那就是没好好听课。这样的“成功学”在我看来,真正成功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大钱的“成功学”讲师。

为什么在美国的社会里,大家对成功充满了向往。以至于后来这股“成功学”风还刮到了中国。有的研究者说,现在社会的自由度高了,反而使人失去了思想的主心骨。对此,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现代人总渴望‘逃避自由’,成功便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鸦片,为空虚盲目的人生,涂抹一点虚假的意义。”

对于埃里希·弗罗姆先生的解释,我个人深表赞同。

什么是成功?关于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现在的人对成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渐渐对“成功”做出了一些定义。比如有车有房,月入过万,成为高管,创业成功当老板等等。用这些具体的事情,把成功形象化了。对金钱的渴望,对地位的渴望,在“成功学”出现后更强烈了。

在所谓“成功学”里,大多鼓吹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甚至宣称,凡是学习过“成功学”的人,都能够成功,就像只有信奉上帝才能得救一样。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把不只是成功的标准归于房子、车子、钱、地位这些,那么,也许我们能接受“人人都能成功”的说法。

事实是,如今的成功,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按照这个标准,这个社会到底能有多少人能成功?

宗教里的教义是“人人平等”,但是这些讲师们却歪化成“人人成功”;宗教的灵魂讲师摇身一变成为鸡汤大厨,一锅锅迷人的“成功鸡汤”让大家神魂颠倒;宗教的善恶对立被化作成功和失败的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甚至有的还升级为自由与专制、独裁与民主的对立,升级为政治概念。在“成功学”的教义中,仿佛“不成功”是一种罪过,如果我们每个人人的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那也太简单了。

在这样的“成功学”的大肆宣扬下,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人为了追求成功,变成了没有感情、只知道达到目的的机器。【情景再现】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位年轻人,当他工作不顺利时,他没有冷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阅读了大量所谓的“成功学”书籍,然后几乎狂热般地、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于是,他不停我的劝阻,毅然地辞职了去创业。

本来年轻人创业也并非坏事,可他一没有资金,二没有项目,三没有特长,四没有人脉,甚至连创业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于是,他每天到处跑来跑去,一会儿去向别人借钱和,一会儿又让别人和他一起创业,一会儿又想做外贸,一会儿又想做是电商……

一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在街头遇到他时,他颓废的站在那里。看见我,他给我说起了他的近况——借的钱全部用完了,他仍然没有找到创业的门路,女朋友也离开他了,现在连生活都成问题。

于是。我对他说:“以你的文凭找到一份工作不难,为何不去找一个工作先做,积累一些资本再做创业呢?”

他摇了摇头说:“上班何时才能有钱?不要紧,我相信我能成功的。”

看他落魄成如今的样子,依然还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我就知道他已经中了“成功学”的毒。我知道我再说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走了。

本来,年轻人创业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但“成功学”却把它包装成一种“只要创业,就能成功”,这是一个和我们三观背道而驰的世界:有钱才能自由,要想有钱,先要放弃自由。成功,已经把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我经常听人们说现在代社有三种毒药,分别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而在我看来,只有一种毒药,而且毒性最强,那就是“成功”。只要中了成功的毒,必然也会中另外两种毒。因此,成功是毒素最高的现代毒药。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成功学之所以大行其道,也从侧面证实了教育有缺陷,过多的重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败,只能听信成功学家的话。成功学火热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金钱的渴望,但是,有钱就算成功吗?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成功也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但是现代社会却把成功当成目标,如果有人中了“成功学”的毒,那就像罂粟一样,会让人上瘾。

关于我们如何不再中“成功学”的毒药,我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要教给大家。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晏子春秋》里关于“成功学”的故事,或许我们会有所启迪。

一个名叫梁丘的人十分钦佩晏子的才智和学识,对晏子说:“我怕是到死都不会跟先生一样有才华了。”晏子立刻抓紧机会给梁丘上了一堂“成功学”的速成课。晏子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努力做事情的人,往往能做成事,不倦前行的人常常能够到达目的地。

对于晏子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对此,我总结出三个成功的标准,这也是我倡导的成功的幸福之道:

第一:成功没有绝对的目标,没有那么庸俗的标准。“为者”可以“为”各种事,“行者”可以“行”各条路。

第二:不歧视失败者,失败了还可以走的别路。

第三:成功没有绝对性,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说有些狡猾,“常”的可能性较大是多大?五成?八成?还是百分之百?现在的成功学只会找一些真假难辨的案例,让你听的云里雾里,但是,晏子的成功学,简单易懂,那是一种成熟的人生智慧。

最后,我想把晏子故事的原文摘录给大家,读不读在于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摘录于《晏子春秋》

04. 房子≠幸福,年轻人不要沦为房奴

高老师的幸福解析和情景再现

我们已经不是山顶洞人,随便找个洞穴就能生活了,也不是原住民,怀揣着找一片空地就能造房子的绝技。因此,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小家,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愿望。但是,商业社会和金融资本利用了人们这个普通的愿望,构筑了一个永无止境的住房梦。人们也因为无数的消费引导,心甘情愿的掉入房贷的坑,成为“房奴”。

前年,当我在跟一个企业作做培训时,一位年轻的学员想买房,下课时特意过来向我咨询意见,我就跟他聊了聊。我的主要观点就是:即便做房奴,也不要做年轻的房奴。什么是年轻的房奴呢?就是那些工作时间不长,没什么收入,没有支付房价的能力,还要向银行借钱的年轻人。

说到这里,我先给大家算一算年轻人买房的好处。

买了房子,我们就能成立一个家庭;有了房子,也许房子能升值,也是一笔固定财产;有了房子,就有了安全感。

算完了好处,我再来说说坏处。

首先,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日子不复存在,每天都要精打细算;其次,提升自己的机会少了,学习要花钱,买资料要花钱,这又是一笔支出;第三,轻松自在的心情没有了;第四,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做事要三思,就算对工作麻木,想想高额的房贷,也不敢轻易辞职了;最后,世界那么大,只能想想了……

年轻人做房奴最重要不是透支金钱,而是透支了自己的未来。本来,买房子的这笔钱可以拿来做其他的投资获得收益,但是做了房奴,这种可能性变小了。如果没有房贷的压力,我们可以接受更多的挑战,换一个工作说不定能闯出另一片天空;如果没有房贷的压力,我们可以出国留学,或者报一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班,Get许多新技能;如果没有房贷的压力,我们可以好好地孝顺父母,带他们出去旅行……

30年的房贷压力,只有少部分人能轻松摆脱。对于大部人来说,倾尽所有,也只是做了30年的房奴而已。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有谁能够保证自己被老天爷遗忘,一切灾祸轮不到自己。哪怕出现一点点小小的动荡,也许这点小动荡就是压死房奴的最后一根稻草。等我们还清贷款,我们恐怕已经年过半百了吧,只剩下夕阳和房子与自己作伴。

因此,对于哪些把房子作为幸福之本的年轻人,我想说的是:不要过早的成为房奴,需要先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寻找最适合的个人发展方向上。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考虑买房。

孔子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我觉得不是成家立业,而是变得成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在此之前,最好不要做房奴。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政府的政策年年在变,商人的头脑又岂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摸得清楚的呢?大部分房奴恐怕是落入房地产商的圈套了。我们撇开他们不谈,就来说说我们自己吧。很多时候,我们买房子是害怕现在不买以后房价又涨了。但是,早早贷款买房,得到的很可能只是无法兑现的有限增值,失去的,可能是你的潜力,还有最宝贵的自由。因为,你被一套房子束缚住了。

适当的透支是允许的,但是透支过度只会让人喘不过气,甚至危及生命。怎么样定义透支过度,取决于我们的经济能力。

比如,让一个孩子提一桶水上楼,显然是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如果等孩子长大,也许提两桶水都不在话下。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我说,当房奴千万别趁早!

05. 感觉不幸福,一半源于生活,一半来自攀比

开篇小谈

我曾经在课堂上邀请学员和我一起讨论什么是幸福,结果学员们给出的最多的看法,是这段电影台词:“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显然,我们很多人把幸福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上。

关于国人对幸福的感受,根据我跟身边许多朋友的沟通后发现,他们普遍感到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反而是在那些贫瘠的岁月中。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米香在《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尽管提高了个体的绝对收入水平,但却由于相对收入水平的比较而使人们感到不幸福。

的确,现在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是有房有车一族,我们早已解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但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比较的压力、嫉妒的失衡、还有对生活的抱怨反而加重了我们的烦恼,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堪。

中国有很多关于比较的俗话,比如“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人比人、气死人”等,就是说当我们不与他人比较时,我们自己可能没有感觉到不幸福。但是只要一比较,我们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比较的广度在生活中简直无孔不入,小到一日三餐、服饰着装、游玩娱乐,大到工作收入、房车爱人、孩子父母等。同时这种比较又极其漫长,它将贯穿至我们的一生,每个人生阶段我们都有比较的内容,比出身、比学习、比工作、比爱人、比家庭、比孩子、比身体,甚至进入暮年,我们的墓地都要分出个三六九等。

现在的同学会,同乡会,战友会,无论是哪种聚会,都少不了攀比、吹牛和炫富。这种比较常常让我们感到不安、伤心、难过。

我们之所以感觉痛苦,是因为社会是金字塔状的,社会90%的财富掌握在10%的富翁手中。于是大多数金子塔底的人都会有仇富心理,称之为“拉仇恨”,同时大多数人的仇富也会让有钱人感觉到极为不安,从而导致整体社会成员幸福感下降。【情景再现】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名中学老师,原本他过着清雅自乐的幸福生活。可是自他参加完那次同学聚会,见到几名富翁同学后,他开始担忧起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了。

原来这几名富翁同学当年在学校毫不起眼,无论是才情、相貌、还是人品都不值一提,但是没想到他们毕业后经过多番洗礼,有的去做房地产、有的去做园林绿化、有的自己在深圳开公司,总之他们都成了身家过亿的富翁,在一线城市都定居了。

他看看自己,一年的收入还不够在一线城市买一平方的房产。他感到绝望,心理开始失衡了:“他们凭什么就可以赚到这么多钱?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却与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就算我奋斗几辈子都没办法拥有!我的人生方向是不是走错了?”就这样,在比较中,比出了怨恨,比出了忧愁,比出了烦恼,原本感觉幸福的生活也开始变了味道。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最近几年风靡的朋友圈,很多朋友喜欢晒旅游照、晒美食、晒幸福,本来朋友只是想通过朋友圈向好友们快递快乐、分享美好。殊不知却让围观的好友伤了心,因为他们总爱拿别人的拥有和自己的缺失来比较,原本幸福的生活因为攀比,变得不那么幸福了。

当有人指责晒幸福的人是得瑟的时候,其实他的心理就又失衡。别人晒幸福、晒美好可能只是为了通过分享获得朋友的认可和赞同,发朋友圈的人没有错,错的是带上攀比心看世界的我们。

为了帮助朋友走出攀比心理,重新找回幸福感,也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我对人们的攀比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攀比心理,主要源于以下两大原因:

攀比心理原因一:我行不行,由你说了算

生活是否幸福,本来取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很多人却将别人的眼光作为幸福与否的评判标准。比如我们用的手机是不是苹果最新款;我们的腕表是不是浪琴或劳力士;我们的小车是不是奔驰或宝马;我们的职位有没有升迁……

因为我们无法自我确定和自我肯定,我们只好用别人的眼光来肯定自己,所以即便生活超出我们的支付和承受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上。

攀比心理原因二:嫉妒,你不可以比我强

社会心理学对嫉妒心理的解释是,一旦人们感受到他人优越于自己,未来自己可能处于劣势时,就会产生嫉妒。嫉妒其实是一种排他和占强心理,也就是说我们受不了别人比我们强,特别是原本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人比我们强。一旦我们感觉到自己可能会略见一斑,就会心理失衡。

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别人更不可能没有亮点,而我们不能阻止更不一定也会拥有。所以我们要相信每个人的独一无二,强大自己才是关键。

正确的攀比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与优秀的差距,从而奋发图强。然而盲目的、过度的攀比,则会使我们的心理产生扭曲。最后让我们按《习大大寄语》中所说:莫好高骛远,快乐做小事,回忆开心事,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吧!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大部分时候,我们感觉不幸福,一半是源于生活的困境,另一半则来自攀比。然而,幸福没有比较级,只有最高级。与他人相比较的幸福,要么是在别人的痛处上寻求自己的“幸福”,要么是在别人的幸福之中伤害自己。

与其在与别人的攀比中庸人自扰,不如正确认识我们的攀比心理和对攀比的看法。

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谁也不甘心后人一步,屈居下峰。当我们在比较中感到自己处于劣势时,不妨从多角度分析自己的现状和优劣势,从正面的角度来改善和突破自已。自己与自己比较,当发现自己处于上升趋势时,就是进步和成功。

对此,我总结了几条关于改变攀比心理的方法,你可以尝试一下:

1、你有我无,我有你无,一切都是相对的

当你羡慕别人有钱时?你有没有看到他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当你羡慕别人有权时,你有没有看到他为了责任夜夜失眠、茶饭不思?

当你羡慕别人有名时,你有没有看到他在出名前蜇伏了多久,才得以一举成名?

就拿我来说吧,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成功的培训师。很多学员对我的“幸福之道”感到钦佩,以为我就是一汪不竭之泉。其实不然,这件事对我来说不断督促我前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员们的认识越来越高,如何找到他们内心的痛点,分析他们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共鸣,找到令他们需要的幸福之道,再用他们喜欢的话表现出来真的很挑战。

为了研究某一个幸福理念,我常常要长年累月手不释卷,绞尽脑汁思考好几个月,再反复修改一两周,不停上网查资料、阅读心理学书籍,找身边的人聊天、实践,才能完成。

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正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必然背后加倍”。

当看到别人收获多是因为付出多时,你还会不平衡吗?

还有,人生就如甘蔗,没有两头甜。这方面好了,那方面就有缺陷。

小城市的人悠闲自在,但生活单调,缺少活力;大城市的人为了方寸之地虽然披星戴月的打拼,但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

因此我们在攀比时,不要老是用自己差的方面跟人家好的方面比,而看不到人家不如我们的地方。当我们知道了凡事有得必有失,人生注定不完美,看待事情就会全面一些,是不是就会心平气和了许多呢?

2、只要向上攀比,就不会幸福

对于攀比,我们大多数人是因为处于劣势而感到不幸福,但也有人处于优势也很难幸福。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期待,对于这样的人,我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幸福公式: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用自己拥有的能力减去更高的期待,就能获得幸福。

在我给一个企业的员工做培训时,有一名很沮丧的年轻人找我咨询,他告诉我他在公司里一直处于中下游,为此感到非常痛苦。可是大家知道吗?他所在的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而他所在的部门又是企业的核心团队。

所以,只要我们向上攀比,就永远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别人行的我们却不一定能做的到,因为做不到,所以感觉不幸福。

3、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微信朋友圈,对于那些一味炫耀式的晒照,我是比较中立的,而对于那些以分享为主的晒幸福,我是比较欣赏的。

我有一个好朋友,家境很好,记得我第一次到他家坐客,心里颇有些不安。因为之前去别的富人家庭,他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言一行似乎都在告诉我他们很有钱,他们的一切都是我不可能拥有的,让我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但这位朋友非常热情,她毫不忌讳的给我介绍她家的各种宝贝,她爱人则在厨房忙前忙后,做了各种好吃的招待我们,她的孩子也大方的拿出各种玩具与小朋友一起玩耍。那天我突然明白了,不是说财散人来吗?原来物质是需要分享出去才会感得快乐,就像我们做了一道美食,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看着一大群人一起美滋滋的大吃。

每个人都需要尊重,而人与人交往在于价值的互换,当你通过分享让别人获得了价值,大家自然就会欢迎我们。而如果我们孤芳自赏、只是吹吁自己的成功,自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因此,当我们超越了周围的人时,我们要做的是分享而不是炫耀,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价值体现之乐和尊重感激之乐。而当我们不如别人时,我们要做的是赞美而不是贬损,唯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豁达之乐和上善若水的智慧之乐。

从现在开始,去对你的朋友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只要你向我分享美好,我就会为你送上真心的祝福。

06. 幸福的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

开篇小谈

如今,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幸福指数。幸福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它不像大米、蔬菜、水果,能够称出斤两;也不像竹竿、尺子、铅笔,能够量出长短。那幸福又怎么能用指数来衡量呢?你别说,这世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幸福方程式”。

这个所谓的“幸福方程式”并不是我发明出来,我也是通过研究发现的。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它的这个方程式是这样的:

在这个方程式中,效用指的是我们手中的财富转化为物质或心灵上的满足的“量”。从这个“幸福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效用与欲望是成反比的,欲望越大,我们的幸福感也就越小。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情景再现】

我认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白手起家,通过卖早点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了这笔积蓄后,他们便开了家饭店,并聘请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师傅,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很快就扩大店面,并在几年后又开了分店。

众所周知,餐饮业是非常劳累并且忙碌的,为了照顾好生意,这对夫妻几乎牺牲了一切时间,甚至连唯一的女儿也常常无暇照顾。

在夫妻俩迅速累积财富的同时,他们了的女儿也一天天长大起来,我和他们的女儿会时常劝他们:“不要太累,钱够花就行。”但这对夫妻哪里肯听我和孩子的意见,总是一门心思做生意,女儿一个月也见不到父母几面,生活全靠家里的保姆照顾。

在缺少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情况下,原本乖巧懂事的女儿和一群小混混玩到了一起,常常逃学、喝酒、抽烟,最后甚至染上了毒瘾……

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走向了破碎的边缘。当这对夫妻向我讨教如何重新获得幸福时,说实话,我没有一个确切的方法。我只能告诉他们:先关爱女儿,让女儿重新感受到你们的爱。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如果我们有太多的欲望,表面看起来,我们得到的东西有很多,但真正享受到的却只会越来越少,因为欲望已经占满了我们的心灵。物质上的东西,可以靠不断努力得到满足,而心灵一旦产生空洞,却永远无法填补。

这正如我认识的这对夫妻一样,在积累更多财富的同时,与金钱一同增长的还有他们的野心与贪婪。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甚至牺牲了与女儿相处的宝贵时间,最终呢?孤独的女儿在迷茫中毁了一生,夫妻俩即便拥有更多的财富,也无法让一切重来了。

借用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我看到,对于这对夫妻来说,他们所拥有的“效用”,也就是金钱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忙于工作的他们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时间来享受金钱所带来的便利,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亲人。

所以,我说,这对夫妻的幸福指数非常低。

至于他们的女儿呢,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道,比起物质享受,他们更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很显然,女儿得不到这一切,金钱根本无法给她带来这样的“效用”,她渴求关爱的欲望也得不到满足。因此,即便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女儿也并不感到幸福,最终在孤独和迷茫中走上不归路。

在如今的时代,金钱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穷人想变富,富人想更富,不断膨胀的物欲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贪欲的催化下,为了金钱,我们有的人可以无视他人利益,无视人格尊严,损人利已,无所不为,这种畸形的心理或许能换来金钱,但同时也是自我毁灭的前兆。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适当的欲望能成为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但过多的欲望却只会成人生的负累,拖住生命前行的步伐,带给我们无休止的烦恼与痛苦。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其实早已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分子越大,分母越小的时候,幸福指数才会越高。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够将金钱充分地利用起来,换来物质和心灵上的满足,并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欲望时,幸福自然也就如期而至了。

关于如何控制我们对金钱的欲望,说实话,我没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我知道很多书籍或幸福之道的老师给出的方法是:要学会知足。对于这一理念,我并不是完全认同。对于金钱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或大或小,它并非一句“要知足”就能够控制住的。我唯一想做的就是,通过幸福的方程式,让你明白欲望越大,我们的幸福感也就越小的这个道理。至于如何做,完全取决于你的认识和对我本书的理解。

07. 没有钱做依托,请问谈何生存的尊严

【情景再现】

很多年前以前,我去一家外企培训,接待我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姑娘。这位姑娘孩子长发及肩,一张标准的鹅蛋脸上一双大眼睛透露着温柔,她亲切地跟我做了自我介绍:“您好,我是这家公司的副总,我姓陈。”知道她的职位后,我非常惊讶。

培训中途休息时,我与她聊天。她跟我说起,她在这家公司的工作经历。

大学刚毕业时,她来这家公司应聘。面试时,当被问到期望薪水的问题,她面无惧色,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开出了3500元的月薪。那个时候,在北京,3500元并不是个小数目。她的答案也让老板感到惊讶,跟她说,工资能不能低一点,毕竟你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适当降低自己的薪酬,期望得到这份工作。但是,姑娘非但没有,反而用流利的口语跟老板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她之所以开这个价格是因为她有这个自信,自己的工作能力值这个价。

老板最终被她的自信震慑到了,她被录取了,并且老板也没食言,3500元每月的薪水,一分钱也没少。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他就被提升为公司副总。因为她的工作能力确实非常出色,上司交代的任务她都能滴水不漏的完成,并且做事非常有逻辑性、条理性。

听完她的故事,我好奇地问她:“你大学刚毕业,为什么要那么高的薪水?”

她回答我说说:“为什么不行?我得生活吧,我得养我爹妈吧,我大概算了一下,我每个至少要3500才能保证我的日常生活。”

我又问她,难道你不怕老板拒绝你,你就失去这个机会吗?她说:“我不怕,如果你刚开始就羞于谈钱,那就别指望老板后来能给你涨工资了。”

听完姑娘的回答,我被这一理论震慑到了。看到我的表情,姑娘继续说道:“在如今的物质社会,谈钱没什么好丢脸的。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实在的保障,能维护每个人的尊严。”

后来的事实表明,敢于谈价的她不仅没有失去这份工作,反而发展得风生水起!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听完这位姑娘的故事,晚上回到家,坐在书桌前面,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身边朋友的经历,发现这位姑娘用行动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钱做依托,我们谈何生存的尊严。

比如,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如果我们有一点点的胆怯或者不自信,对方都会狠狠地砍价,因为用最便宜的价格雇佣到有能力的员工是每个企业人力资源的责任。如果我们后来实在是忍不住想涨工资,那就跟老板直说吧,免得影响自己的工作的效率,能就行,不行就另谋高就。

所以,我想说,我们大家谈钱为何要不自然呢?想赚钱又有什么不对的吗?

这个物质社会里,什么能给人巨大的安全感?我想有一个答案可能大家都不会否认,那就是钱。

如果我们应聘时不敢跟老板谈钱,最终只有两种结果:第一,公司觉得你没自信,怀疑你的能力,于是一再砍价,最后还不一定录用你;第二,单位录用了你,后来发现你工作能力真的不错,于是沾沾自喜,原来招一个这么能干的人只要这么点钱就行了,接着同行都知道了价格,反正就这个薪水,你不干自然有人愿意干,那就更涨薪无望了,最后吃亏的还是你。

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件跟钱有关的奇葩事。

大学毕业时,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我投了很多简历。后来一家很知名的企业联系我,让我面试。这家企业的办公大楼特别有档次,面试官也很满意我,觉得我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最后对方问了我一句:“你的预期薪水是多少?”

我考虑了一下,按照市场行情结合自己的工作能力说出了一个价格。没想到对方一直摇头说:“太高了。”我问他们:“那你们以往的培训师工资是多少呢?”他们说:“1500元。”我二话没说,拿了包转身就走了。

曾经的我也觉得跟别人谈钱挺不好意思的,那是因为我们不曾经过社会的洗礼,但现在我发现谈钱是我们最起码的权利。没有钱做依托,请问谈何生存的尊严?我们拼命工作,终日奔波于家和单位,为的就是钱,不要觉得庸俗,因为有一天,你也会和我们一样。

我们之所以羞于谈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厌恶的不是钱,而是那些不择手段的赚钱方式,和挥霍无度的浪费行为,跟金钱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现实往往是这样,家庭中敢谈钱的人,基本都有话语权;婚姻中敢谈钱的女人,一定能自食其力;工作中敢谈钱的人,大都非常出色。物质世界的你和我,也许做不到视金钱如粪土,至少我们直面金钱,承认金钱对我们的意义。当我们承认了金钱的好处,我们会瞬间感觉很轻松。

相信我,当有一天,你跳槽或面试时,老板问你的期望薪水是多少时,你真诚的看着老板的脸,然后发自肺腑的说:“我没什么期望薪水,我就是想挣钱,想跟着您挣大钱。”这时,不妨用余光看看老板的脸,也许你会发现老板正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你。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金钱=幸福,在这里,我传授给大家的幸福之道理念是:对于金钱,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没有钱,我们连最起码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尊严与幸福?但金钱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它也不完全等于幸福。我们要做的是,敢于谈钱,并通过努力的工作获得钱,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于如何利用金钱获得幸福,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合理、正确的使用钱

我们努力工作得到的钱,要合理使用,可以用它来享受生活,但却不能享受过度,那样,我们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永远也得不到幸福。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我们要想获得钱财,要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并且把钱用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更或者,如果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钱,我们可以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这样,我们会感觉到无比的满足,人生更有意义。

第2章 你需要享受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于生活的幸福之道,有很多鸡汤文都在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幸福”,而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生活的幸福之道,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就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不完全地否定现在,也不放弃对未知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才是真正该有的幸福。

01. 请放下手中的“鸡汤文”,莫让“精神毒药”害了你

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在中国,人们对于“心灵鸡汤”的认识,我想不用我特别说明,大家都能说出一两句。从传统的《读者》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等,都接受过“鸡汤文”的洗礼。让我不得不感叹,“鸡汤文”的生命力都能赶上阿米巴原虫了。

我这样说,并非完全否定“鸡汤文”。其实,大部分“鸡汤文”的出发点是好的,无非就是想给人们带去一些正能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我人生的困境时,我也看过那么几篇“鸡汤文”以获取生活的信心。

问题是,通过我这么多年对“幸福之道”的研究表明:心灵鸡汤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如果我们长期受到心灵鸡汤的洗礼,会让我们进行到一个奇怪的状态——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意思就是说我们每天看起来非常有信心,充满正能量,但却缺乏分析问题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对这些“鸡汤文”的给出的评语是:它们能让我们瞬间内获取信心,但过后则一切回归原样。偏偏我们喝下这碗鸡汤的人,觉得味道还不错,认为自己已经获取了正能量和信心。我把这种奇怪的状态称之为“鸡汤病”,它是需要治疗了。

我觉得是时候写点东西,把大家从自我麻痹中拉回来了。也许看完了本节的内容,你会发现所谓“心灵鸡汤”,全是“心凉鸡汤”。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1、什么是“心灵鸡汤”?

首先,我们来向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心灵鸡汤”?

我在各种图书、微博、朋友圈、百度上纵览各类型鸡汤文,发现几乎所有鸡汤文的中心思想都可概括为两个“只要”:

第一: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第二:只要放下,就能快乐。

这两大“只要”可以说是鸡汤文的“指导思想”了,为了更生动的表现这种指导思想,他们还会在鸡汤里加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当“佐料”,故事中的常驻嘉宾有成功人士、智慧长者、佛门宗师以及我的朋友A、她的闺蜜B等等人物。同时,为了让鸡汤容易消化,表达方式浅显易懂,平凡中透露着不平凡。

我很难用文字来定义“心灵鸡汤”,但当我们遇到“心灵鸡汤”时,立马可以认出来。那种感觉形象点儿说就是:隔着文字我都闻到了浓浓的鸡汤味儿。

2、鸡汤文的“毒”在哪里?

既然喜欢鸡汤是“病”,那就说明鸡汤并没有那么“美味”,说不定还隐藏着“剧毒”。前文我提到了鸡汤文的两大指导思想,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认真的分析一下这两大指导思想为什么“有毒”。

鸡汤毒一: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心灵鸡汤”最大的罪过,就是孜孜不倦的灌输给我们那些看似正面,实则扭曲的价值观。

大部分的“心灵鸡汤”都在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种说法有一些可能性。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这样看来,这个论点是成立的。但是所见并不一定为实。我们是看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但是努力过,最后失败的人更多。也许后者并不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已。“心灵鸡汤”的流行,恰恰反映出了,在我们的教育结构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接受失败。

鸡汤文中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换句话说,失败的概率是可以降低的,一个人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够努力。在这种逻辑下,失败仿佛成了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但现实是,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一个人能够不断追求成功,并且正确面对失败,才标志着成熟。拒绝失败,逃避失败,其实就是拒绝进步,逃避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鸡汤病患者就是一个个不成熟的孩子。

鸡汤毒二:只要放下,就能快乐

如果说第一条指导思想是放大了坚持和努力的作用,属于“积极过度”,那么这条指导思想就是无限放大了“心灵”的作用,属于“消极过度”。

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很有钱,自己很贫穷,生活的不快乐,鸡汤会说那是因为我们太贪婪了,人要知足,满足了,就快乐了;比如我们失恋了,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鸡汤会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我们还爱,还没有释怀,还没有放下,放下了,就快乐了;再比如我们刚刚经历了创业失败,处于人生低谷,鸡汤文会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没看开,看开了,放下了,我们就又充满斗志了。

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涉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鸡汤就换了套路了,不说坚持和努力了,开始劝我们释怀、放下了。这不就是“宿命论”吗?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注定的,我们只能认命,接受老天爷安排的一切。这时,鸡汤开始让我们学会“接受”,仿佛是在说:“认命吧,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

接受现实就是鸵鸟式的解决办法,相对这种逃避,我更愿意直面现实,及时调整。如果难过,那就放肆流泪;如果开心,就拼命大笑。用心体会不同情绪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这种体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更加真实。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管理情绪”和“隔离情绪”的能力,“当下”最重要。总之,接受情绪让我们成为真实的自己,而管理情绪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为何要坚决治疗“鸡汤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