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花开:镇海区实验小学百年纪实(1912—201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3:54:47

点击下载

作者:顾可雅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梧桐花开:镇海区实验小学百年纪实(1912—2012)

梧桐花开:镇海区实验小学百年纪实(1912—2012)试读:

序:历史的阐述和回望

在锦绣中华的东海之滨,在山清水秀的江南之乡,在一座古老沉厚的小城,有一所小学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她就是从1912年的新仓学校变迁过来的镇海区实验小学。

千秋之约,百年之道,绵延的历史,印证着百年历程。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仿佛听到一所百年学府从历史走来的厚重足音,我们清晰地看到镇海区实验小学走过世纪历程写下的辉煌篇章。《梧桐花开——镇海区实验小学百年纪实1912-2012》(以下简称为《梧桐花开》)是镇海区实验小学第一部校史,记录的是实验小学百年历程,本应足迹鲜明事物清晰,只因源远流长,且史料难以周全,留遗憾为后来者适时弥补。

1912年创建的新仓学校,为实验小学播下了教育种子。尽管学校有过多次校名变更,甚至经历了不少兴衰历程,教育的种子依然破土而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实验小学的历程是镇海近现代小学教育史的写照。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志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1912年,新仓学校肇始于女童学校,留意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国民道德基础,授以生活所必需知识技能,教育从此起步。一路过来,困惑压抑于敌伪统治之时,艰难徘徊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仓学校曾有过一个革命烈士,她就是新仓学校校长胡焦琴,这为实验小学的校史添上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52年,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试点。1955年,学校试行部颁《小学教学计划》,强调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1958年,学校加设生产劳动课。1960年,学校施行省颁《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课程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三大类。1963年,学校执行《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草案)》,以教学为主,保证了全年9.5个月教学时间。“文革”期间,学校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时间无法保证。1978年,学校改为五年制教育。1983年秋,学校恢复六年制,执行部颁《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9年,学校更名为镇海区实验小学,围绕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的办学目标,教科研成果显著、教学实验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百年风雨兼程,峥嵘岁月;百年艰辛育才,数以万计;百年造福桑梓,成绩斐然。枕着千古诗经的风华,伴着郁郁招宝山的清灵,走过百年的实验小学以其独特的人文积淀,与“服务现在,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一代代、一批批优秀人才。

校志名以《梧桐花开》,启发于学校2003年新创作的校歌《梧桐树》,柔美的童声,张扬了实验小学强劲的个性。本书记录了学校百年历程,图文并茂,以“走进历史”开篇,阐述和回望了记忆里的新仓学校,数易校名及时代背景,实验小学独特的个性和青春活力,并介绍了自新仓学校以来历任校长的基本情况和事业成就;以“

名师风范

”篇,彰显了名优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时代精神。在“难忘岁月”篇里,传递了新老教师和校友对母校的丝丝情怀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在“重德育人”“优质教育”“教育装备”“特色教育”和“强化科研”等篇章里,记录了实验小学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辉煌成就。

飞速发展的世界,似乎一切都在变,但亘古不变的追求和尊崇是存在的。譬如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德的敬重,自古就通过教育代代传承。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这些都是教育领域使用得最多的字眼,无论哪个民族,教育都是决定人口素质,并影响该民族前程的伟大力量。

回首百年,沧海桑田。

值此学校百年华诞之际,《梧桐花开》清清澈澈,见证历史;宛如溪水,留于后人;暖暖流淌,情深意长。2012年11月6日

【校标图案说明】

图案由三部分组成,红色为飘扬的红领巾一角,代表学校的中国少年先锋队;蓝色为大海的波涛,表示学校地处东海之滨,又寓学校人才济济如大海后浪推前浪;绿色为一只展翅飞翔的海鸥,意寓学校学生像海鸥一样坚强向上,在知识的海洋里展翅翱翔,越飞越高!

整个图形组成“Sy”两个字母,实为“实验小学”头两个字的声母,代表着学校的校名。整个外形为圆形,显得大方朴实,上面的文字为学校全名,下面为学校全名英文翻译。中英结合,顺应现代潮流。

【主题词】

办学理念服务现在 适应未来教育思想尊重人人参与的权利,创设人人参与的氛围。树立人人参与的意识,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展示人人参与的成果。校训为他人服务是我一生的承诺。校风和谐、乐学、求实、创新。学风勤奋、踏实、灵活、独创。教风严谨、扎实、灵活、求新。

走进历史

历史长河,斗转星移。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历经数代人孜孜不倦的苦心耕耘,镇海区实验小学迎来了百年华诞。风月流年,真切有情。一百年的春华秋实,枕着千古诗经的风华,伴着郁郁招宝山的清灵,走过百年的实验小学以其独特的人文积淀,与“服务现在,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一代代、一批批优秀人才。一百年,是那么的遥远。一百年,就那么弹指一挥间。光阴荏苒,为全景式展现百年名校的变迁画卷,立体化描绘现代办学的璀璨前景,让我们一起走进镇海区实验小学的百年风雨。

【史上校名】

记忆里的新仓小学

对于新仓小学,我们究竟知道多少,它的足迹在哪里?当然,今天人们心里更深的烙印是镇海区实验小学。在镇海城区地图上,实验小学就标刻在招宝山街道人民路34号。曾经的小学校门临街而敞,一代代适龄学子,带着童年的梦想步入校门接受启蒙教育,又从这里走出校门,把成才的希望寄托于更高的学府。

如今的实验小学东北两面紧靠文化公园,南临人民路,西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吴杰故居。为改善人民路的交通和保证学生的在校安全,2009年9月学校新辟东校门,而南校门一般不作使用。

说镇海区实验小学是所百年老校,我们不得不追寻新仓小学,因为在这个地理位置上,新仓小学才是实验小学的前辈,才是创始学校。

新仓小学其实是又名,真正的校名本为镇海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创建于1912年(民国元年),为国民学校。因校址设在原县署西双司前的新仓旧址,故又名新仓女子高小或新仓小学。在百年来的相关史料记载中,学校都离不开“新仓”之名,故仍用此名留作记忆。

历史无论走到哪里,或多或少都有其不可磨灭的痕迹。当时的新仓小学以留意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国民道德基础、授以生活必需知识技能为宗旨,废除读经讲经,格致也改称为理科。到了1915年又提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躁进”为教育宗旨。1922年执行教育部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初小增设社会、自然两科,改手工、图画为工用艺术和形象艺术,授课以“分钟”计算。

新仓小学坐落在米行街,为原清代新建粮仓——时称新仓小学。关于清代新建粮仓的前前后后,因暂无考证,不作细说。

米行街就是现在的人民路,新仓小学旧址也就在现在的人民路34号。街名唤作米行街,因那时街两旁米行林立而得名,那么在街北新建粮仓也就顺理成章了。1926年(民国15年)秋,新仓小学改为县立第一小学,初级部兼收男女生,另设男生高级部附于县立初中内。续办人为刘崇熙等有识之士。1928年(民国17年)秋,高级部亦男女兼收,取消附设于县立初中内的男生高级部。

历史上,新仓学校曾有过革命烈士,她就是女中豪杰胡焦琴烈士,这为实验小学的校史添上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胡焦琴,1902年生于镇海县柴桥镇(今属宁波市北仑区)。1925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相继在宁波毓秀女校、大碶灵山学校任教。1926年秋,她受聘至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即新仓小学,今镇海区实验小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新仓小学原校长傅镜塘被撤换,由胡焦琴兼任镇海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胡焦琴临危不惧,代理中共镇海县独立支部书记,新仓小学一度成为中共在镇海的活动据点之一。胡焦琴烈士遗像浙江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门

由于蒋介石疯狂策划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27年6月6日下午三时,大批警察包围新仓小学,胡焦琴因告密而被捕。她虽落魔掌,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6月23日,胡焦琴被敌人押解到刑场(即旧宁波府署侧广场),身中数枪,壮烈牺牲,时年25岁。

大革命时期,新仓小学作为中共地下党的掩护组织,为镇海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风雨中多次改校名

从创始新仓小学到今天的实验小学,风雨兼程,或虚或实,或风或雨,或深或浅,留下的是每一个历程变化中真实的脚印。

新仓小学建校后,第二次改校名是在1942年4月。当时镇海沦陷,县城成为日伪盘踞地,国民党镇海县政府内迁宁海,新仓小学改名为县第一模范小学,被迫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校名虽然变了,但那种真实的艰难仍然无法改变。就这么短短的几年,模范小学不再“模范”,这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可以解读的时代背景,而且让人们联想到“模范”的深刻。当然,模范小学有它强劲的一面,更有它虚实交叉的宁静。显然,从昔日的米行街到今天的人民路,历史记录了无数个风雨交加的时期,这不仅改变了镇海县城,也改变了县第一模范小学。

1945年9月,学校第三次改名为向辰镇中心小学。岁月匆匆,往事重叠。在沉重而又动荡的年代里,向辰镇中心小学的线条是单色的,也是古老的。1946年秋,向辰镇中心小学第四次改名为南薰镇中心小学,实施第二期国民教育计划。

1947年秋,南薰镇中心小学第五次改名为蛟川镇中心小学。

破晓处墨色默默,曙光在即。1949年5月26日,镇海人民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县城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教育开始了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历程。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教育为生产服务”的办学方针。小学教育随着国民经济恢复而得到发展,“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计划》、《小学生守则》等相继试行和实施。

1949年7月,人民政府接管蛟川镇中心小学,并与便蒙小学合并,改名为城关镇中心学校,为镇海县政府第一所接管的小学,委派庄鸿湘任校务委员会主任。镇海县县立城关小学1950年度毕业生留影

1952年,城关镇中心学校定名为城关区中心小学,又称城关一校,原设仓基弄便蒙小学旧址的中高部撤消,成立城关第二小学。城关一校试行五年一贯制,规定儿童7周岁入学,次年暂停。

1953年2月,城关一校被县文教局内定为县重点小学,为学校的发展确立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向。从此,学校带着洁净的温暖,跳动时代脉搏。当时确立的校风是:讲文明、勤学习、敬师长;教风是:教书育人,严谨务实。

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搞一些听课、讨论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外,教师们也没有其他教研活动。学习的是苏联五级分制成绩考查的先进方法,并在沈文瑞老师班级进行实验,然后全校推广,以至全县各区乡学校试行。后因时局变化,中苏关系紧张,这项工作半途而废。

1955年9月份起,学校施行部颁《小学教学计划》,强调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强调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

1956年,城关区中心小学复名为城关镇中心学校。1956年7月,徐建春班留影

1958年,学校再次改名为城关一校。

学校加设生产劳动课,由于当时“大炼钢铁”、“大办农业”等全民性活动频繁,师生投入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时间甚多,课堂教育时间未能保证。同年,学校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周培元、王翼天、葛祥和、洪国雄、毛节坤等老师被错划为右派。

1959年,城关一校被正式确立为县重点小学。当时开创的校风是:和谐、乐学、求实、创新;学风是:勤奋、灵活、踏实、独创。学校全面教育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输送至重点中学学习的学生比率为全县之冠。1959年,周培元校长(二排左起六)和李敏烈士母亲(二排左起七)、学生留影1959年“六一”节红色少年留影1960-1961年度优秀学生留影

1960年,改名为镇海区中心小学(县市合并)。学校施行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教育计划》,减少小学师生参加生产劳动时间,教学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生产劳动三大类。同年秋,学校进行“五年一贯制”试点,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思想。1960年镇海公社中心小学毕业生留影1960年中心小学参加农业生产学生留影

1960年下半年至1963年,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教学改革设想,学校进行“五年一贯制”试点。

1963年,县市分开后又复为城关镇中心小学(附设住宿部)。

1950年到1963年的这段时间里,城关镇中心小学的校名,总是那么的翻来覆去,每一次的校名变更,都有着它深刻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的味道在于后人的理解和认识,也许这就是沉思于久长的还原——城关一校。

其实,校名变更的历史意义是和镇海城区的建置沿革紧扣在一起的。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习惯于把城区称城关或城关镇。说起城关,古称浃口,到了明代称城内隅,清时改称镇隅。1927年名城区,1929年分为南薰、朝宗、向辰、武宁四个镇。1940年7月17日,日寇在镇海西门外武宁桥一带放火烧房,奸杀掳掠,无恶不作,武宁镇被日军焚毁。到了1947年,南薰、朝宗、向辰合为蛟川镇。1949年更名为城关镇。城关一校1963年度毕业生留影

于是,历史上“向辰镇中心小学”、“南薰镇中心小学”、“蛟川镇中心小学”和“城关镇中心小学”等校名的变更理由就一目了然了。

悠悠岁月,赫赫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负载着沉重的历史,却又在每个角落每个领域改变着历史。

育人需要创造,育人更需要积累。该带走的,该留下的,都是记忆。正当城关一校阔步前进的阳光时刻,遇到了暴风骤雨——“文化大革命”,这意味着学校将面临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考验。

1966年下半年起,“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随波逐流“停课闹革命”。学校一度出现了教育制度缺失和教学秩序混乱现象,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教学设备大部分损坏,教学资料全部散失,校风、校纪涣散。学校还取消了校长负责制,改为“革命委员会制”。学校的招生和课程运行均陷于停顿状态,处在所谓“停课闹革命”时期。

1967年下半年起,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定抹不掉那段记忆,因为那是新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章节。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当然,复课是件好事,也是老师和学生们所向往的,期间大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还得继续“闹革命”。就在这一时期,城关一校改名为“红旗五七学校”。由特定历史时期所决定,原来已经走出城关一校校门的小学毕业生,又从各自的中学返回到小学“上课”。于是,小学里的编班,出现了“七年级”和附设“初中班”,这就是特殊年代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五七学校学生在排城关一校改名为“红旗五七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片断学校”是一种翻版,引自毛泽东1966年5月7日的指示,后称《五七指示》。那个时候,“五七学校”和“五七干校”风靡全国,镇海以“工农五七学校”、“朝阳五七学校”等冠名的学校也有。所以说,城关一校改名为“红旗五七学校”不难理解。

1973年,学校共有教师31名,教师学历为普师9名,高中6名,初中16名。1973年1月,红旗五七学校72届初中毕业班留影

1977年9月,学校共有16个班级(其中2个初中班),小学生838名,初中生108名。那种岁月,历尽坎坷仍然真实;那个年代,朝霞落日难尽困惑。活跃着的沉默了,神态黯然,指缝间淌流的不是奔流的沙子,却是古老而又新鲜的悲哀。风雨中,落下的是树叶,还是果实,还重要吗?坚持的目的,来自本质,长夜迎接黎明。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推倒了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镇海的教育事业枯木逢春,普及小学教育,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1978年,经历风雨后的“红旗五七学校”,终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历史意义,她在宁静里透出了害羞光亮的同时,轻松地解脱了近十年来一种不为人解的幼稚——复名城关镇中心学校。

从此,教学秩序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项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1978年后,城关镇中心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活跃,成绩显著,为日后的特色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79年5月,城关镇中心学校毕业班学生留影

1985年,学校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精神,配合语文、历史、艺术课和课外活动内容,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

1987年6月,因城关镇中心学校建置西迁设点,学校又一次改名为城关一校。学校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德教育,改革课堂教学。

1988年,学校共有班级19个,学生852人,教职员工36人,均系专任教师。当时,学校占地面积6106.97平方米,建筑面积3018.2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大楼时年9月落成并投入使用。

1989年,城关一校再次改名,命名为镇海区实验小学。从此,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实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实验小学故土留芳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他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到何处去。

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记忆是什么?那就是她的历史。1989年,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关一校来说,萌发了新的青春活力,尽管新改名的“镇海区实验小学”,在人们心中有点陌生,但她对镇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如果说城关镇中心学校建置西迁设点,是改革开放后镇海城市发展和学龄儿童入学率提升的需要,那么确立镇海区实验小学,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特色教育的有益尝试。这不但是镇海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镇海区实验小学扬帆起航了,她因闪烁着现代文明之光而年轻,始终秉承以育人为己任,以质量为生命的理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素质教育课程化,课堂教学素质化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开展了1989年9月,镇海区实验小学扬帆起航“整体优化”实验。根据学校实际,开设了英语、电脑、技能等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设了电脑绘画、奥数、阅读欣赏、书法、美术、演讲与口才、科技制作、三棋、舞蹈、声乐、手工制作等十五类共24门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特长,努力形成学科冒尖生群体。

1989年,镇海区实验小学,学校以21个班级,957名学生,41名教职工的教学规模起步,春风化雨,滋润花蕾。经过二十多年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小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夯实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基础。

1989年,是实验小学的春天。春天带来了曾经的梦想,曾经的美丽,那些装在心扉的期待,终于在这个季节实现了。这一年,学校开展的“德育双序实验”效果显著。“实验”就是明媚的春光,它带给学校的是教学模式中未来课改的希望和成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殿堂,传授知识的地方,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现象,只有在“实验”中才得以改变。重德育人,提高素质教育,潜移默化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徐徐轻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在柔美的童声中,区实验小学张扬了自己强劲的个性,一步一个脚印,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进。“实验”就是要因地制宜,就是要因人制宜,就是要遵循育人规律;“实验”的真理在于形成现代教育风格的生命力;“实验”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清清澈澈,宛如溪水,暖暖流淌。

如今的区实验小学,尽管只有18个班级,9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48人。但教学规模完全适应了教育要求,学校设有音、美、书法、劳技、实验、语音等专用教室12个,配备有190余台电脑,有齐备的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网络系统。1989年以来,学校坚持围绕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的办学目标,已初步成为一所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先进,教育装备精良,教育管理科学,班子素质优良,教科研成果显著,高质量、重特色的实验学校。升旗仪式梧桐树下的活动

校园里,樟叶掩绿地,梧桐刻年轮。

阳光明媚,“育才楼”前,五星红旗在旗杆上轻轻飘动。坐落在文化公园南侧的区实验小学,书声琅琅,琴音悠悠;百花争艳,翰墨飘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默默陪伴着“小苗”,倾听着祖国接班人茁壮成长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区实验小学丰富素质教育内涵,迎来了满架蔷薇一院香。迈入21世纪后,学校遵循“服务现在,适应未来”的办学理念,勇于创新,敢于超越。

区实验小学,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先进生产者”,不断树立服务意识,磨砺服务意志,铸造服务灵魂。“质量是我们的生命,完美是我们的追求,发展是我们的目标”,这永远是镇海区实验小学教职工追求的主题。如今“严谨、扎实、灵活、求新”的教风,“勤奋、踏实、灵活、独创”的学风,“和谐、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为他人服务是我一生的承诺”的校训正在形成。学校在区、市具有较高的办学声誉。

镇海区实验小学,以其独特的个性,造就了一种人格品性,并释放出一种生命能量。文化底蕴是学校更高品质教育的驱动力,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实验小学,曾令多少人刮国旗班目相看,又令多少人感到过自豪。她深刻理解“实验”的重任,不走模式出新招,千锤百炼育新人。如果说,学校的力量来自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劲东风,那么学校坚实的教学基础,更是为她锦上添花。力量的核心来自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和历届学子的勤奋好学。“世界杯奥数竞赛”获奖校园舞蹈运动员获奖电脑课

实验小学相关资料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班子整体素质较高,具有较高的业务理论和实践水平,绝大部分同志曾在市级或市级以上示范教学,获得过教坛新秀称号,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校园表演多数同志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学校所有教师都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者占45.7%;学校拥有22个名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7.8%。其中市名师1人,区名师3人(其中1人同时为市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7人,区骨干教师11人实验小学现任领导班子会议(其中2人同时为区首批骨干班主任)。

一套规范锤炼一股豪情,一种精神铸就一项传统。实验小学领导班子,在班子建设上突出一个“硬”字,思想过硬,作风过硬;在人事配制改革上,突出一个“能”字,能者上,庸者下;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严肃纪律,严格管理;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突出一个“人”字,为了人,服务人,以人为本,宽松和谐。一切围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展开。为学生的明天着想,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以实验立校、创新强校、质量兴校、英才荣校。用教育科研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追求整体优化,坚持实验改革,建设名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我们看到的镇海区实验小学,她的特色就是“实验改革,科研兴校”。由于学校多年来坚持教育科研,不断改革创新,所以教育科研成绩斐然。语文课辅导英语课数学课放飞思绪,放飞心情。故土,名校,享誉,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办学方略,持久的办学优势,实验小学全新表达暖意,社会认同,家长信任;留芳,教艺,耕耘,科学的管理,稳定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百年老校风采依然。呵,她因蕴藏着百年的文化内涵而古老,因闪烁着理想之光而努力奋斗。

镇海区实验小学,因为有着百年来万名学子足迹的伴随,才风雨如磐,平实平凡、孜孜不倦地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德育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目光投向未来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使学生在以智育为中心、以德育为主导、以体育为基础、以美育为滋润、以劳育为锻炼的整体和谐中全面发展,着力发展特色教育,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示范性、实验性的现代化一流学校。

1996年,学校以“三法一纲”为准绳,继续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为宗旨,以“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为工作目标,不断发展。

2000年,学校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联系实际,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围绕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确立新的工作目标:把学校办成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先进,教育装备精良,教育管理科学,班子素质优良,科研成果显著的现代化、高素质、有特色的实验学校。镇海区实验小学南校门

2008年,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主要工作目标:强化习惯培养、加强课堂研究、树立课程理念、搞好教研活动、聚焦队伍发展、创新工作思路。

岁月,流光,情结变浓了,时光记录了实验小学人不凡的聪明才智,凝聚着学校开创以来的育人业绩,教育改革浪潮的涌动,让镇海区实验小学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东海之滨,招宝山下,实验小学,弘毅自强,多少雄鹰竞翱翔;前程锦绣,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光辉灿烂;百年沧桑,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1988年的实验小学——城关一校,在一份并不厚实的档案里,有一首校歌的歌词,这是学校自创立“新仓小学”以来,风雨共济中的第一首校歌。也许,因为年轻,歌词达意简单,也许,因为明了,歌词通俗易懂。城关一校校歌歌词城关一校 智慧的摇篮 家乡的凤凰历史悠久 蜚声四方  烈士精神夜空星光 拨云驱雾  人间正道沧桑解放以后 校舍恢宏  旧姿换新貌师生勤奋 校风优良  改革新花蓬勃开放 各项先进  锦旗悬挂一堂革命后代 胸有壮志  后浪逐前浪虚心好学 天天向上  友爱同学尊敬师长 他年成材  争当国家栋梁

如果说,城关一校的校歌是一段历史,是一种记忆,是激励和奋进,是全体师生的时代精神。那么,2003年新创作的实验小学校歌,就是更深刻的激扬,把对未来的憧憬,把育人的神圣寄托于阳光下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

实验小学,新创作的校歌题为《梧桐树》。这不是远方吹来的风,细细品味一番,是实验小学人对校园里的梧桐树情有独钟。梧桐树,见证历史,感悟人生,眺望未来,闪烁理想。实验小学人心中的梧桐树,是那么美丽,那么有活力。这里的少年儿童,在梧桐树下茁壮成长。学生舞台演出实验小学校歌歌词梧桐树校园里有棵梧桐树,高高的身子,大大的手掌。铃铃铃,铃铃铃,下课了,靠在你身上,就像孩子亲妈妈;铃铃铃,铃铃铃,下课了,围着你捉迷藏,笑声飞扬。沙………,风中你和我们一起唱,快快成长做栋梁。校园里有棵梧桐树,高高的身子,大大的手掌。铃铃铃,铃铃铃,上课了,听书声琅琅,点头在夸奖;铃铃铃,铃铃铃,上课了,记着你的期望,遨游知识海洋。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勇敢雏鹰要飞翔。梧桐树下茁壮成长

岁月转动 校园变迁

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已汇集成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我们轻声呼唤:实验小学,百年永恒!我们仿佛听到:历史走来,厚重足音!我们清晰看到:百年学府,校园变迁!

如今的实验小学,美丽的校园,书香醉人、清风扑面、和谐温馨、一派祥和!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也会有一种向上的张力!

1912年创建的新仓小学,校址原是清代新建粮仓,而关于校园的基本情况暂无历史资料。但有史料记载,1926年(民国15年)间校内附设过县幼稚园,后停办。

根据原新仓学校学生90高龄的严婉君回忆:当时学校的大门朝南,临米行街。进了校门可见一走廊,两边墙上安有一排排雨伞架。过了走廊是一个大操场,左边有一个不大的礼堂,正中挂着一幅名人遗像。校舍为三层砖木建筑,教室的门都是朝南开的。校园内无绿化。

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关资料显示:学校的校舍已经形成一楼两平,即前、中、后三幢,中幢为两层楼房12间,前后幢6间,共24间,另建偏房10间,共2000平方米,均为砖木建筑,教室的门朝南。校园内有少量绿化。学校大门朝南,临米行街。从进校门到中幢径道均为石板路,中幢与后幢之间是一黄泥操场。校舍面积和其他用房不详。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对城区各类学校先后进行维修、扩建或新建,时间为1953~1958年间。当时,学校称城关一校,对旧有的一楼两平三幢全部进行了翻造重建,并在米行街南侧新建教室平房10间,教室门朝北,临面是小操场,平房南面是泥石古城墙,墙下是护城河(即西河塘)。学校建筑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筑除人字梁和楼房用地板外,其余均为砖混结构。前幢教室里都有一口地下水井,供学生打扫卫生等用。学校西北角有一单独建筑,是两层楼木结构房屋,50年代曾为住校教师寝室和镇海第一幼儿园用房。学校有活动场所,设有滑梯、平衡木和沙坑等。校园内绿化面积增多,前、中幢之间有小花园,植物基本以多年生花木为主,径道两边以冬青树作栏。前幢径道走廊两边墙上为宣传黑板。中幢二楼有小面积教师临时寝室,后改为学校广播室。70年代城关一校毕业生在中幢校舍前留影

20世纪60年代,校园建筑基本没变,唯一有变化的是米行街南侧,在10间教室平房的东北角新腾了一个教室,为七年级甲班所用,原为木结构民房,曾做过学生劳动小组的养兔间。

学校各用房除了教室、教师办公室外,另有广播室、乒乓室、图书室和小仓库。后幢校舍东边开了一扇小门,通往仓河头,学生大扫除用水基本为仓河头河水,小门是主要通道。校园环境基本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相同,校门口左右两侧新种了一批梧桐树。

1974年以后,城区学龄儿童激增,教育用房日趋紧张,学校校舍进行了改造,扩建了教育用房。但是,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关系,改造和扩建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学校整体轮廓没有多大变化。

1978年,学校对后幢校舍进行改造,建三层教育楼一幢。校门改建于临街东侧,时年米行街已改名为人民路,校址为人民路34号。

1985年,学校有教室18间,办公室1间,阅览室1间,资料室1间,电化室1间,辅助用房5间。

1988年,由港胞陈志耀捐资200万港币,学校拆除前幢平屋和中幢楼房,重建四层教育楼一幢,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以陈志耀之父陈友德命名——陈友德教学楼。

1992年,学校有20个班,占地面积610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018平方米。

1993年,学校有19个班,占地面积610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8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3.18平方米,均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1995年,对建于1978年的后幢三层教育楼又拆除重建。新建的教育楼为五层楼房,灌注桩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港胞包景表捐资40万港币共建,名为育才楼。

全校占地面积4608平方2012年学生在育才楼前表演节目米,校舍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设18个班级。有音、美、书法、劳技、实验、语音等专用教室12个,阶梯教室1个,有齐备的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网络系统。

至此,学校整体建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用房布局更为合理,适应了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学需要。

校园里,育才楼和教育楼南北相应,由1508平方米的操场隔开,东西两侧有两层附属楼,整体建筑形成框型。

校园内外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2009年9月,学校停用南校门,新建的东校门启用,并在新校门外扩建小操场一块。原实验小学南校门2009年实验小学启用新建的东校门

【学校领导】

现任校长、书记

顾可雅,女,1969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镇海人。第十三届市政协委员,区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镇海区人才协会会员,镇海区名师联谊会副会长,大学学历。

1988年8月,毕业于慈溪锦堂师范学校。2004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2005年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和管理研究生课程结业。先后在镇海区河头乡中心小学(现九龙湖镇中心小学)、镇海区骆驼镇中心顾可雅学校、镇海区中心学校工作,在镇海区实验小学任教,一直从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曾长期担任班主任,历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大队辅导员、教科室主任、教导处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08年9月起,任镇海区实验小学校长。

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长期的追求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情境—体验”式语文教学的风格。她的课,张弛有度、构思精巧,在师生双向互动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了广大教师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她所主持的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日报》、《东南商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作文先导式”教学成果;主持的课题《小学生家庭影视生活语文价值最大化的探索》获市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课题一等奖,获2011年度市第五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主持的课题《电子媒体的小学应对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2011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自2003年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第一篇教学文章以来,至今已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十余篇。曾获市“王宽诚育才奖”、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市“十大创新教师”提名奖、区“十大创新教师”、市首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市第三批名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12月,省《教育信息报》以《做一个幸福的倾听者》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座右铭:教育是艺术,它需要探索、创新。教学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定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印。所以,她把孩子们带进多彩的语文世界里,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她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给孩子们送去片片挚爱,传递缕缕关怀。当成为中流砥柱后,她淡泊从容、文雅睿智。她把爱传递给了学生,却从不在意是否能有回报。她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百合,也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一位真正的忘我者。

沃亚如,女,1960年6月出生,浙江宁波大榭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曾任大榭西岙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镇海区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1994年11月起,任镇海区实验小学副校长。2005年8月起,任镇海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

从教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担任校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带领全体党员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思想修养,提高党性人格素养,引领全校教师奋发向上。

获得的各级荣誉称号:1984年,获镇海县语文教坛新秀。1986年,获宁波市优秀班主任。沃亚如1987年,获镇海区先进生产工作者。1988年,获宁波市数学教坛新秀。1996年,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1999年,获宁波市首批数学学科带头人。2000年,获宁波市教科研先进个人。2001年,入选浙江省“5522”名师培养对象。2002年,获镇海区首批名教师。2003年,获宁波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先进个人。2004年,获镇海区德艺双馨教师、宁波市首批数学学科骨干教师。2005年,获镇海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宁波市少先队事业功臣。

作为校党支部书记,沃亚如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她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她教育党员教师要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摆在首位,以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师德表率作用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她还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不断实践的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课题,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投入教改实验和科研活动。

座右铭:以真立世、以实做事、以诚待人。她始终怀有一颗宽容之心,拥有一双欣赏之眼,博采众长,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她始终坚持科学与民主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破解发展难题,创办一流教育,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她一生的愿望。

历任校长

胡焦琴

胡焦琴,女,1902年生,镇海县柴桥镇(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人,中共党员。她初入私塾,后进柴桥镇静德女校就读。小学毕业,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后经王伟农等老师的鼓励和资助,1922年夏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7月毕业,时年23岁。

胡焦琴毕业后,相继在宁波毓秀女校、大碶灵山学校任教。1926年秋,受胡焦琴聘至镇海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即新仓小学,今镇海区实验小学),时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筹建国民党镇海县党部。同年11月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1927年春,兼任新仓小学校长。

1927年4月,中共镇海支部书记沃醒华离开镇海后,胡焦琴于危难之际毅然接受代理书记的重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对镇海县党部进行了组织整顿,胡焦琴巧妙地避过敌人的审查,继续担任县党部执委。期间,新仓小学一度成为中共在镇海的活动据点之一,但因反动分子王秉三(新中国成立后被镇压)向国民党省府告发胡焦琴,1927年6月6日下午三时,胡焦琴被捕。

胡焦琴被捕后,被当作“要犯”,押解至宁波防守司令部。在审讯中,敌人软硬兼施,严刑逼供,她坚不吐实,严守党的机密。在刑场,她视死如归,巍然屹立,其妹胡焦英不顾一切,数次冲上前去抱住姐姐不放。目睹此情此景,群众无不为之落泪。敌人抖动手枪,胡焦琴高喊:“打——倒——蒋介石!”身中数枪,壮烈牺牲。

年仅25岁的胡焦琴,把青春献给了人民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为纪念她,题字立碑,将烈士的遗骸安葬于紫石乡龙泉的黎远山麓,1981年清明节迁葬于柴桥镇大湾村。2003年清明节,在新碶凤凰山北仑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她树立了汉白玉半身塑像,让人民永远缅怀烈士的精神。从遥远的新仓小学走来,百年风尘,一路深重。实验小学百年华诞之时,且逢胡焦琴校长110岁诞辰,英浩长存。

1945年9月前校长姓名暂无法考证。

1945年9月向辰镇中心学校是位女校长,姓名无法考证。

朱吟香

朱吟香,男,1947年秋,任南薰镇(后改蛟川镇)中心学校校长。

詹浩

詹浩,男,1948年秋,任蛟川中心学校校长。

庄鸿湘

庄鸿湘,男,1922年生,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1941年毕业于宁波中学,高级讲师。

1947年,镇海城区唯一的共产党地下支部就在声远小学(原城关三校)。庄鸿湘早年参加革命,1948年下半年,由于各种原因,镇海城区地下党支部只剩三人,庄鸿湘为其中一名(另两名为刘生海、葛子和)。

1949年7月,蛟川镇中心小学与便蒙小学合并,改名为城关镇中心小学,又称城关一校,庄鸿湘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鲍开耀

鲍开耀,男,接任庄鸿湘担任校长(接任时间暂无考证)。

郑志辉

郑志辉,男,1952年任城关中心学校校长。

周培元

周培元,男,1932年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庄市小学校长。

1953年9月—1957年12月,任镇海城关一校校长。

1958年1月—1960年1月,因错划“右派”,被免去校长职务,但仍在校任教。

1960年2月,复任镇海城关一校校长。

周培元在职期间曾获省、市、县和周培元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县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等各级荣誉称号。

周省三

周省三,男,192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骆驼区小学副校长、校长、书记等职务。

1958年5月任城关一校校长。

施和珠

施和珠,女,1960年10月任镇海公社中心学校(城关一校)校长。

董静娥

董静娥,女,1961年11月任镇海区周省三中心学校校长(长山区与城关镇合并)。

贺文莉

贺文莉,女,193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

1963年8月—1969年8月,任城关一校(城关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1978年4月—1987年6月,任城关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

1987年7月,为城关镇中心学校正校级协理员。

倪如棻贺文莉

倪如棻,男,1937年1月生,普师毕业,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1955年8月起在城关一校任教。

1958年2月—8月,任城关一校副教导。1958年9月—1959年8月,任城关一校教导。1959年9月—10月,任城关一校副校长。1960年11月—1965年9月,任城关一校副校长。1966年3月—1967年1月,任城关一校副校长。倪如棻1968年5月—1972年4月,任红旗五七学校(又称城关一校)革委会主任(即校长)。

1972年5月—1973年1月,任红旗五七学校党支部书记。

倪如棻在职期间,获得的各级荣誉称号:1956年,获镇海县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和县级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58年,获镇海县先进工作者,宁波市级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浙江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获宁波专区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3年,获镇海县先进工作者。

方文凤

方文凤,女,1934年4月生。中共党员。

1973年2月任红旗五七学校校长,后为镇海中心学校(又称城关一校)副书记、副校长。

1978年6月,任城关镇中心小学(又称城关一校)校长。

方文凤在职期间,曾获荣誉称号:1958年被评为镇海县教育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宁波地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朱学年

朱学年,男,1980年2月—7月任城关镇中心小学(又称城关一校)校长。

顾其龙

顾其龙,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宁波市师范学校,1998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系本科文凭。

1986年6月,任镇海区城关镇中心学校校长。曾被评为镇海区优秀教师、镇海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夏茂凯顾其龙

夏茂胡乐君凯,男,1987年6月任镇海城关一校校长。夏茂凯胡乐君

胡乐君,女,1946年1月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

1963年8月—1969年8月,执教于镇海城关一校。

1978年1月—1982年1月,执教于镇海城关一校,后任副教导。

1982年1月,任镇海城关一校副校长。

1989年6月—1999年6月,任镇海实验小学校长。

胡乐君在职期间,曾获荣誉称号:1978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工作者;1979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工作者;1981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工作者、县级先进工作者、县级优秀党员。

史晓冬史晓冬,男,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8月—1991年1月,任镇海区实验小学副校长。1999年6月—2005年7月,任镇海区实验小学校长、书记。2005年8月—2008年7月,任镇海区实验小学校长。在任期间,他坚持正确全面的的育史晓冬人方向,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区、市具有较高的办学声誉。以素质教育课程化,课堂教学素质化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使学校成为一所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先进,教育装备精良,教育管理科学,班子素质优良,教科研成果显著的高质量、重特色的实验学校。

在校期间曾获的主要荣誉:镇海区教坛新秀、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教师、区红烛奖;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区军警民共建工作积极分子、区侨务工作先进个人;区优秀党员。宁波市教坛新秀、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市优秀教研员;市军警民共建工作积极分子。浙江省1990—1995年小学语文教学学会工作积极分子、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名师风范优秀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实验小学围绕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的办学目标,教科研成果显著,教学实验特色明显,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师资队伍。全校教师的学历素质较高,所有教师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率达45.7%。学校拥有一批名优教师,其中市名师1人,市骨干教师1人,区名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7人,区骨干教师11人,区首批骨干班主任2人。同样是教师,无论教学质量、竞赛辅导,还是课堂教学、论文评比,他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虽然没有家喻户晓的名气,但是,他们是学生心中最明亮的星,最崇拜的偶像。课堂上,他们是一缕缕清新的风,常常把学生突然停滞的思维激活,让一个个生命灵动飞扬。在教科研的征途上,他们孜孜以求,潜心探索。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昂首……正是有了他们,学校的讲台才显得如此熠熠生辉,课堂才显得弥足珍贵。他们以百倍的信心,培养和树立远大教育理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面对今天,更以锐意改革创新的勇气面向明天。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宁波市名教师】

顾可雅 做一名麦田守望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有自己的思想。所谓有思想,就是有信念,有语文教学追求目标。

顾可雅在从教的二十余年中,坚持不懈地探索语文教育规律。为此她倾注了大量心血,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她曾经把教育比作麦田,把教师比作是麦田的守望者,她说:“做一名麦田守望者,是我不变的追求。”做一名麦田守望者,看到麦田里的孩子们,在幸福地玩耍,自由地成长的时候,她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一个教师而言,教学总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然而在这平凡与平淡的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艰辛以及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一个名教师,过程更为深刻。

顾可雅从师范毕业后,先在镇海最偏僻的河头乡(现九龙湖镇)中心小学任教,从基层开始锻炼。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差些,但她没有气馁,抱定信念: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识甘露洒向那一棵棵需要滋润的幼苗!从那以后她就把一颗心交给了教育教学工作,交给了学生。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光有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多少个夜晚,她以灯为伴,以书为友,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本好书,如一阵春风,给人以启迪;一篇佳作,像一杆路标,给人以方向。读书使她的思想逐渐成熟,读书使她的教学闪烁睿智,读书使她的管理驾轻就熟,读书使她的学科研究日趋精深……

顾可雅有过几次工作调动,从河头乡中心小学到骆驼镇中心小学,又从镇海区中心小学到区实验小学,一路过来,满怀豪情。她从教师到校长,尽管身份变了,但从未懈怠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她曾经说:“九年的乡村教学时光,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是啊,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乡村教学的九年时间里,顾可雅的教师情怀,让学生们如沐春风。春暖花开季节,乡村的景色美丽怡人,她就把语文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在广阔的田野上,让学生领略春的气息,朗读关于春的课文,以景触情,开拓文思。她让学生辨别马兰、荠菜的不同之处,观察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欣赏九龙湖畔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当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快乐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她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教学者。有一次,她与老师们一起交流的时候说:“当时,也说不出为什么会这么做,只是觉得对于孩子们来说,大自然永远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构成了一个广阔而生动的课堂,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是老师的责任。”

2000年开始,对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顾可雅来说,教育理念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她主持并进行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小学语文课改开创了新的局面。

在“作文先导式”教学中,她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录音故事,看图编故事,听音乐说话,画画说说,玩玩说说等,学生说话兴趣浓厚,表达清晰、规范,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她深知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不会写的字,有时用拼音代替,有时喜欢把它书写出来,就让学生“以写促读”。实验班学生入学两年识字量突破2500个,人均达到2600个,这样的识字量使学生提早进入大量阅读阶段,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丰富性,从童话故事到《十万个为什么》,从《哈里波特》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涉及面之广,阅读能力之强,令人刮目相看。她所带的2008届学生,一年级时有90%的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250字左右条理清楚的短文,二年级时有86%的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350字左右的文章。她让学生自编作文集,这一个性化作业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习作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文先导式”教学,被评为宁波市教育创新十件新事之一,课题被列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并在浙江省27个学校推广,面对成果,她深感欣慰。

她积极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探索出了以“活动情境”为主导形式的低段语文教学新模式。在她的语文课上,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敢上台当老师,敢和老师对话,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学语文真正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有趣的事。2004年2月,她参加了在徐州举行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行为”交流研讨会,并现场授课《一只小鸟》,课后,原中央教科所藤纯教授对她的讲课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如此的课堂执教可以把它搞成一个课例来研究。

2004年11月,她参加了浙江省第四届“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课活动,执教《大自然的声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该课在主题构建、情境创设、体验生成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创意,充分展示了“情境—体验式”语文的教学特色。2009年4月,她成功策划举办了“作文先导式”之“情境—体验式”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她的心始终与孩子相通。她热爱她的学生,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她始终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为自己学习的道理还很遥远,然而喜欢这个老师就喜欢上她的课却是真理。

她以爱心、细心、诚心、恒心实践着“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所带班级班风正,凝聚力强,曾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市雏鹰红旗中队。

2009年10月,镇海区建立了以三位名师命名的首批名师工作室,她是其中一员,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添一份责任。作为首席导师,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传、帮、带”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员们思索、探究、提升。目前,名师工作室共有导师8名,学员17名。编后语:她是一个麦田守望者,如果说辛劳是一种财富,那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

【宁波市骨干教师】

沃亚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骨干教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内涵和品质。

沃亚如是个数学教师,如果说她的教学是在用智慧将“金钥匙”传授给学生,那么她执着追求,辛勤耕耘,则向人们阐释了一种教育的美好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梦想,是一种美丽。沃亚如一方面带领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为学生的梦想插上一对翅膀;另一方面用真诚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阿拉伯数字从0到9看似简单,可要深知真正的奥妙,让数字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深奥,而这之间的转换就是“金钥匙”作用的过程。

沃亚如长期以来从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在三尺讲台上教态亲切,她竭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艺术上,她精心设计,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学形式上,她灵活多样,尝试将语文课的情景教学法与数学课相结合,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教育,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教学,用灵活的方式上好数学课,她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从结构的严谨、思路的通畅、语言的精炼;从每一节课的导语、每一次的提问、每一次的质疑、每一堂课的总结,她力求完美。她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的学生人人喜欢数学,懂得数学将来的应用。在她的数学课上,有趣味故事、游戏活动、成语,充满了童趣、乐趣和情趣。由于她的独具匠心,学生们爱数学、学数学的欲望强烈了,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她能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及教材实际,创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自主—探究—乐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时代教学思想的“严谨、扎实、灵活、求新”的教学风格,达到了“轻负高效”的目的。由于她的不懈努力,历年来所带班级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灵活,成绩明显提高。“教而不研则浅”,她不但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教育教学的多个领域里领悟先进的教学思想,紧跟教育发展潮流。多年来,她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优秀教师讲座和讲课,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吸取营养,并学以致用。她多次承担各级各类观摩课、讲座、示范课和送教下乡课。2002年6月,她还代表浙江省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在甘肃省临洮县示范讲课,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周易》里有句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沃亚如的目标。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走过了三十个春秋,用最专业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解疑答难。

在学校里,沃亚如身兼多职,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但她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牢记自己是个受学生爱戴的数学老师。在教师们眼里,她是个具有亲和力的人,和风细雨,朴实无华;在学生们的心中,她是个爱生如子的好老师,耐心细致,热情真切。

在教学中,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努力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她爱岗敬业,勇挑重担,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在自己努力奋进的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上进,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着周围的老师。

她有良好的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她工作认真踏实,埋头苦干,一丝不苟;她敢挑重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几十年如一日,厚德载物。

她获得的荣誉不仅是宁波市数学教坛新秀,还有更多的先进称号记载着她走过的历程。编后语:她默默谱写着季节的春华秋实,永不停歇的脚步来自她责任的动力。

【镇海区名教师】

李佩珍 不懈地追求教学境界

有学者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则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李佩珍,就是一个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境界的优秀教师,但她在名师的奖台上,却又是那么的淡泊从容。

李佩珍,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区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8月起一直负责语文教学兼任班主任。作为语文老师,她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上充盈着生命的灵动;作为班主任,她欣赏学生,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班级,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不断完善自我。

她,三十几年如一日,左肩扛着学生的现在,右肩担着祖国的未来,让一个个生命灵动飞扬。

名教师首先还是一名教师,更需要教学智慧,这就是名教师的特质。李佩珍在语文教学方面,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她设计的每堂课扎实、朴实,呈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实现语文教学的回归。

如何做到教学方法灵活、新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李佩珍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她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而且还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对他们加以综合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情感。她教学方法灵活、新颖,教学语言规范、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她的教育生涯贯穿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更具有一个名师的典型性。

几十年来,李佩珍的心始终与孩子相通。她认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她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这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轻负高质”一直是她追求的教学境界,她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先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才有可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于是,她坚持把有效的备课作为实现“轻负高质”的前提,避免因要求过高或过低而人为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她坚持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愉悦、朴实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她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提炼语言,推进认识。

李佩珍从教以来,先后被评为宁波市教坛新秀,镇海区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区首届名师、区优秀班主任、区先进德育工作者、区优秀中队辅导员、区“轻负高质”优秀教师,获得区“红烛奖”。1992学年,所任教班级列为宁波市写字课本教学实验班级,实验成绩显著。班级被评为全国写字课本教学实验优秀班集体,她本人被评为宁波市实验优秀教师。她的写字教学论文在全国写字教学学术会议上交流,并发表在《少儿书法报》上。另有两篇语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编制的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素质评价试卷获省二等奖。一百多篇学生习作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编后语:她在知识的海洋里导航,用汗水和智慧编织成无数个耀眼的光环,展现了一位园丁的风范。

章燕君 用激情点亮人生

章燕君,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一个每天带领孩子徜徉于经典文字的人,一个孜孜不倦的“点灯人”,一个热衷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工作者。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她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敬业奉献之歌。

她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1999年被评为区首批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区第三批名师,曾获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八届区“红烛奖”。

无论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在2005年调入的实验小学,她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一丝不苟,凭着踏实肯干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同事的认同。“责任大于一切,教育关乎学生一辈子”,这是章燕君老师执着的信念。

二十多年来,她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发展,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灵动不失严谨,朴实而又高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是她的工作目标。她能积极投身教学教改实践活动,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深入钻研教学艺术,积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以开拓、创新、勤奋、踏实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用激情点亮人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她多次承担区级公开教学,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尤其是2009年4月22日在镇海实验小学举行的“情境—体验式”语文课堂展示活动中所上的《月光启蒙》受到了王崧舟老师和励汾水老师的肯定。她还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所带徒弟不但能胜任教学,而且成绩喜人——多名徒弟在业务比赛中获区、市一、二等奖。在担任教科室主任期间,作为课题管理与负责人,执笔的市级立项课题《乡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等多次获奖。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精耕细作。每接手一个新班,第一时间就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科学人生观教育,围绕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做文章。对每一届学生,她都会巧妙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结合中队、大队部活动、节假日、晨会以及语文学科进行德育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是你们的妈妈,你们是我的孩子。”这是她经常跟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她爱孩子,但爱中有严。对待心理有障碍的一名内向自闭的学生时,她通过家访先了解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现家长有很大问题时,她便先后几次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老师、家长、心理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心理有了很大的转变,朋友也多了。正是这样的付出,她在1995年、1998年和2007年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两次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还参加了学校班主任论坛,进行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德育论文《班主任: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还荣获市优秀班主任论文。

章燕君老师身体不好,2000年因伤寒住院1个月,2009年冬天又因长年站立而髌骨劳损,医生建议要长期休养,减少步行和站立时间,因为那一份放不下的爱与责任,她只是稍作休养后又毅然回到了讲台上,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又一堂激情洋溢的语文课,陪着孩子做广播操、参加社会实践。编后语:她让真理成为永恒的信仰,让智慧成为不变的追求,就在信仰与追求中她与她的学生找到了可陪伴一生的快乐。

【镇海区学科带头人】

高争荣 科学教育耕耘者

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中,目标是盏明灯,旅程中与谁为伴,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

高争荣,选择了与科学教学为伴,在科学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以严谨求实的教学方式,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与孩子们一路同行。他用真诚打动学生的心灵,用热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在辛勤的耕耘中得到了收获,用汗水谱写了人生多彩的华章。

在人们的眼里,他是个成熟且稳重的年轻教师,平日里话语虽不多,心底里却有着一股对科学教学的宽厚热情。

高争荣,1973年生,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就读于浙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知识的深造让他添上了理想的翅膀,一展雄姿。199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镇海区实验小学工作,任科学专职教师,副校长。

对于一个学科带头人来说,他在科学教学上不断探索,和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宝的历程,以朴实、求真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并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他们用某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寻求答案,以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和能力。

任班主任期间,他所带班级曾连续两年获区优秀班集体,并获浙江省雏鹰红旗中队;任教研组长期间,2008年、2011年,科学教研组先后两次被评为区先进教研组。所带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在宁波市中小学生航空、航海模型等比赛中,曾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第五名1人,在区科技模型现场制作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区空模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等成绩。

从教以来,他先后获得宁波市军警民共建先进个人、镇海区少先队事业功臣、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区“红烛奖”、局级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班主任、区科协先进工作者、区青辅协先进个人、区“十一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和奖项,并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区百名上好课教师、区教坛新秀。

高争荣在学术上,不断钻研和实践科学教学理论,重视课题研究。承担了《科学—数学学科联动的主题活动探究》课题的开题、结题报告撰写及中期汇报开课等任务。该课题项目在2011年度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他撰写的文章公开发表6篇,论文获省三等奖1篇,市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2007年执教的《我们的小缆车》一课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小学科学(教科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获2007年宁波市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998年执教的《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获宁波市优质课小学5—6年级实况录像二等奖。2007年,在慈溪举行的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表彰暨第二次展示研讨活动中进行了教学展示,受到了好评。2010年,区教育局组织名优教师到青田县送教。为青田一百多位小学科学老师作了专题讲座,并对送教的两节课作了点评。在区教研室组织安排的通式培训、送教下乡、结对助教等活动中,公开教学与讲座二十余次,为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8年,在镇海区小学青年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竞赛中获全能一等奖、试卷分析与编制一等奖、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一等奖、网络知识与应用二等奖;在宁波市第六届青年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竞赛中,获全能二等奖、考试命题与试卷分析一等奖(第一名)、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三等奖。2002年,《黄土高原》自制课件获宁波市常识优秀课件三等奖。2010年,《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变化测量器》自制教具获镇海区一等奖。

求真理者智,爱智慧者乐。他凭着对科学教学的一份热情、一份执着,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二十余载硕果累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编后语:他对科学教学情有独钟,在收获中成长,让生命的意义得以更加完美。

邱静 体验生命律动的教学境界

邱静,1998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小教大专班,同年8月任职于镇海区实验小学。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

从进学校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将人生的支点定格于“三尺讲台”。在她的心目中,教育工作是神圣光荣的职业,她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在十余年艰辛的奋斗历程中,她也在践行着这句话。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她热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她不仅做到自己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能够引导和带动其他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发新专题,积极参与教学教研,充分地调动了中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积极性。

走上班主任岗位时,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带着一个年轻教师的激情与憧憬,把满腔的热爱献给了孩子们。从细节入手,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给学生一个善意的微笑是爱,跟学生一块聊聊天也是爱。五年之后,她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在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她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关爱学生。要敲开学生的心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比责任心更重要。她善于将自己所有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融合,循循善诱地开导学生,别出心裁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言一行如同磁铁般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她善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率先垂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2007年2月起,她担任了学校教科室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的职务。她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能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承担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在本区具有一定影响。她主编的《补钙的艺术——亲情理解教育家长读本》荣获宁波市教育学会第六届华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2006—2007年度)三等奖;创作的《以亲情理解为价值取向的德育活动课实践探索》荣获宁波市第二届德育专项个人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参与的《小学生家庭影视生活语文价值最大化的探索》荣获宁波市第五届基教成果二等奖;执笔的《电子媒体的小学应对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三等奖;执笔的《让亲情闪烁理性的光芒——小学开展亲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荣获2007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自工作以来她一直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被评为2007—2008年度镇海区教科研先进个人,2009—2010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她钟情于语文课堂教学,力求达到三个“走进”——走进人物世界,融入语文世界,追求人文合一的对话境界;走进心灵世界,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享受幸福快乐的学习境界;走进生活世界,让课堂充满感动,体验生命律动的教学境界。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她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武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1学年小学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三等奖;2003年度小学语文教坛新秀评比二等奖;2004年度镇海区小学语文学科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5年度宁波市小学语文学科优质课评比二等奖;镇海区2005年度小学语文教坛新秀评比二等奖;同年,宁波市第九届中小学教坛新秀评比三等奖;《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区小学青年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竞赛语文学科考试命题与试卷分析二等奖;区小学青年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竞赛全能二等奖;2010年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她用心教语文,用情带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成长。先后获得镇海区共建和谐家园读书征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5年度全省中小学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第十届“1+1”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优秀指导奖;首届全国小学生成语城擂台赛活动优秀指导奖。

邱老师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同行们一起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编后语:她从踏上教坛的那天起,就在青春的芳草地里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把梦想一点点变为现实。

俞唯君 把爱心献给孩子

俞唯君,女,1968年2月出生,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996年8月,调入镇海区实验小学任教,先后担任过办公室主任、教导处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为镇海区首批数学学科带头人。

她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已整整耕耘了26个春秋,随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她努力践行着在平凡岗位上做实事的信念,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

多年来,她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致力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她积极尝试,努力实践。课堂上经常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现实。在对待学生方面,她坚持与他们平等相处,学习上鼓励他们,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主张教师要乐做学生的公仆,不要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她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老师,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老师的教育。她所教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想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学优生更是学习劲头高涨,在每学期的校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平时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与老师们相互探讨共同交流。

不管做什么工作,她都能一丝不苟地做好:严格遵守制度,做好学生的转进、转出等学籍工作。在平时也能细致地做好一些琐碎的教务工作: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安排课务、借阅资料等等。她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指导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一些活动:校主题式教研活动、青年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评优课等等。在计划、准备、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中,她始终积极参与,并做好每一位教师的指导工作,看教案、试教、讲解评课、再试教……在教研组长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求真,求的是真理,探的是规律。“让学科教学返璞归真”。她说,这个“真”,指的就是真实,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和熟悉教材基础上所反映在教学上的真实,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求教学之真。她积极倡导“减负、增效”,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她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

求科研之真。她在教育科研上善于思索,勤于钻研,所撰写的《谈谈学习兴趣培养的几条途径》获省小数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会上交流发言;《谈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获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市优秀论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全国二等奖;《感知觉的发展与创新》获区数学论文评比三等奖;《主体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区数学学科论文评比二等奖;《给数学语言插上完美的翅膀》获省三等奖。“创新、求实——最佳教研活动”获区一等奖;《简约而精彩平实而高效——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论文评比一等奖;《立足校本研修引领专业成长》获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主题征文活动评比二等奖;《关注健康心理打造快乐课堂》获第六届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由于她不懈的努力,工作二十几年来,曾先后获得市“教坛新秀”、“教改之星”、“市优秀实验教师”、“王宽诚育才奖”、“区红烛奖”、“区百名上好教师”、“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北仑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这是她的座右铭,工作以来她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努力去做一个受家长欢迎、受学生爱戴、受领导赞赏、受同事们认可的优秀教师。编后语:她让数学变成了艺术,像一束束耀眼灿烂的阳光,时时刻刻照引学生迈向既定的方向。

蔡懿 追求艺术教育的完美

蔡懿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爱上了音乐教育这份工作;她是一名普通女性,同时兼顾着家庭和事业。

1997年从江西调入区实验小学,一头扎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丰硕的艺术教育成果,使学校艺术教育一直走在全区之前。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项目(舞蹈)学校、宁波市首批艺术特色项目(舞蹈)学校、“晨风奖”艺术教育先进集体;镇海区校园优秀文艺团队、名牌学科等殊荣。而她自己也收获了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晨风奖”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十佳文化家庭”;镇海区“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型家庭”、“十佳好婆媳”等荣誉;并当选区第七、第八届区政协委员。

她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音乐教师。在踏进实验小学的第一天起,什么都是从头再来,那时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常说:和孩子们一起探索音乐的奥秘、享受音乐的快乐、沐浴音乐的阳光,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生动有趣。就连一个休止符、音乐记号都能让学生找到舞动的惬意。难怪她的《咚咚锵》、《小白菜》等公开课,会让听者从中找到音乐情感赋予的快乐、轻松、悲伤与感动。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教学上的进步也促使她在教科研上不懈努力,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渐增强,积极撰写论文,每年均有论文案例获奖并发表,论文发表也由区级逐步提升到国家级刊物,其中《未曾预约的精彩》、《识谱教学走出迷惘之境》、《让成长的天空更蔚蓝》、《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开辟教学新天地坚守音乐最底线》、《唤醒沉睡的心灵》等分别发表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儿童音乐》、《辽宁教育》等刊物上。

她在担任学校音乐教研组长期间,承担着校内、实习生的指导以及区名优教师蹲点的指导工作。她带领教研组老师,在学校1—3年级开设形体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依托校园艺术教育资源构建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大胆创新教材内容,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现已出版校本教材《形体舞蹈》共三册。她说,但愿我们所做的一切,能为学校培养淑女、绅士型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能为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起到助推作用。

作为区音乐学科带头人,她始终牢记“指导、服务、研究”的宗旨,在学校、全区音乐教师队伍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提出了跨校联动教研活动、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这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全区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像杨小平、李君华、周忆恩、陈宏伟等优秀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着蔡懿老师的大量心血。

艺术的灵魂就是自我创新,自我表达。熟悉她的人总是将她和她的艺术作品连在一起,由她编排的舞蹈,如《惊蛰》、《角儿》、《鹤》、《快乐的小卓玛》、《曾经走过》、《诗趣》、《奔腾》、《弄堂游戏》几乎包揽了镇海区中小学艺术节所有比赛的一等奖,部分节目获得省市级奖。永不满足和追求完美的她,把眼光投向了情景剧等综合性节目的创作上,从电视散文《第十一位》改编的情景音画《第十一位》开始,到反映“五四”青年运动和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唱颂节目《祖国不会忘记》,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建国60周年的综合节目《永远的歌声》、《中国,大步朝前走》,不但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而且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以镇海红色特工朱枫事迹创作的情景诗歌《虎穴忠魂英雄赞歌》,为朱枫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创作的少先队献词《献给朱枫》,让人们在深深震撼中,感受到镇海儿女朱枫烈士“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与伟大。

因为学科的特殊性,第二课堂的训练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学校都有这样那样的演出、比赛的任务。尤其是三独比赛的准备过程,排练可以说是不分白天黑夜,她和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训练,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生病了也在坚持着。

有人曾问她:“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到底是图什么?”“是啊,15年来,年年如此,15年来日日如此,我到底图的是什么?”当她看到摆在眼前那一张张荣誉证书时,当一个个作品被观众赞不绝口时,她的心里豁然明白:人总是要做点事的,在做事的时候,不要当成负担,而要当成乐趣。当她看到学校由于自己和老师们的努力每天都在发展时,当她看到有那么多孩子和工作需要自己时,她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掬一汪清泉,滋润孩子的心田;捧一缕阳光,照亮孩子的心房。在蔡懿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编后语:她点燃激情,用最美的舞姿焕发风采,用最甜的歌声打动心灵,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马亚波 执着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

马亚波,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3年参加工作,一直在镇海区实验小学任教,先后担任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导、教导主任。近20年的工作历程,使她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学习、研究、奉献是成长的基础,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她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一点一滴的工作精神却在人生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朵朵折射出全部生命意义的浪花。

在语文教学中,她始终以“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出发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尊重语文教学传统,又不拘泥于教学程式,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启迪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潜心研究,悉心探索,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信息密度、教学精度、学习梯度和知识难度,是她独特的教学风格。至今,她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所执教的语文课,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同行的好评。

马亚波有着比较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多次在市、区级上观摩课。2005年在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曾获镇海区语文教坛新秀一等奖,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二等奖。在区“学大纲钻教材研教法”竞赛中获语文学科一等奖,在区小学语文试卷编制与分析竞赛中,在区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市录像课评比中获二等奖,设计的课例《买猫头鹰》获《小学语文教学》刊物征文活动二等奖,《秋天的雨》获浙江省新课标实验教材教学设计比赛优秀奖,《我该怎么办》获全国小语会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师训辅导员,她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了解课改新动向,掌握《纲要》的基本精神,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凭着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从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她在教改实验园地里辛勤耕耘。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由一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几年的锤炼,她在教改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并获得了“宁波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浙江省“教改之星”铜奖等荣誉称号。

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大胆实践,锐意创新,积累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年来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和高标准“普九”全面推进的需要,她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的含义,总希望看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所以她在师训工作方面,启动四大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联动机制、弹性机制),通过全员培训,星级分层,改革配套,达到整体推进。经过几年的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她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究,为教师发展搭建舞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无论作为学校的师训辅导员,还是作为教导主任,她始终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将机会留给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

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语文教研组获得了区“五一”文明岗、区“青年文明号”、区“名牌学科”、市“星级教研组”等荣誉称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她坚信,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踏实而又创新的工作,定能走出一条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人生之路。编后语:她注重运用课改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擦亮灵魂的思想火花是生命绽放的最美时刻。

张颖 不问收获 只问耕耘

张颖,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镇海区数学学科带头人。现为镇海区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曾获得区百名上好课教师、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1989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就职于镇海区实验小学,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她在教育一线上辛勤耕耘,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人生的乐趣。从教以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反思,关注学生的发展,始终以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为教学的出发点。多次承担市、区观摩课、示范课及送教下乡任务,并获得一致好评。“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也是她的目标。从教二十多年来,她始终以“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她深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她在课堂上投入,在课堂中发展,在教学中提倡“自主性”,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并尽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把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课。

她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用心教育每个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特别注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她爱每一个孩子,尤其对于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她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她深知,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必须不断对自己“充电”。因此她学而不厌,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严要求高标准来衡量自己,不断自我加压。工作以来多次参加校、区、市级各类示范、观摩课,并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其中《时分秒练习课》获区优质课一等奖;《长方形的认识》在市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获优胜奖;《时间》课件获得省课件评比二等奖。

她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反思,善于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先后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区、市、省级获奖。获奖的主要有《精雕细琢成就高效课堂——数学教学“轻负担高效率”的认识与实践》获“伯乐杯”中小学学术作品一等奖;《探究研读挖掘——谈教材研读的现状与策略》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论文中获一等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点燃智慧,让思维绽放》获省教学科研优秀论文三等奖。

张颖曾经去庄市中心小学支教一年,多次上示范课、指导课,受到对方学校的一致肯定。她曾是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市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习指导教师。

作为区数学学科的带头人,她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定期与结对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指导、上示范课。

从教二十多年来,张颖一直都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理念,胸怀职业理想,坚守职业道德,追求“生命课堂”,张扬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编后语:她把孩子们带进奇妙的数字世界里,一份热情,一份执着,用汗水换来鲜花和掌声。

沈晓敏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沈晓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区学科带头人。现任实验小学德育副教导兼大队辅导员。先后获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区优秀教师”、“区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她二十岁踏上三尺讲台,工作以来始终将“上好每堂课,带好每个班”作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进行语文“本色化、开放化”的探索实践。就像每一位默默耕耘在一线的教师一样,她将“奉献”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准则,真真切切地感受和孩子们相处一起成长的乐趣。她认为学生就是老师最大的力量源泉。

勤奋是她成功的垫脚石,在教育这方土地上,她总是勤奋务实,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工作以来,她认真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从不懈怠,努力用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用百分百的热情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每一份作业。在学校老师们的指导下,在自己的不断实践反思中,她不断地进行着语文“开放式、本色化”教学的实践,力求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好语文。

德育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年年月月,千件万件。每年她都能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小眼睛大世界科技DIY活动”、“大手牵小手互助活动”、“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评选微笑天使”等,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她曾经在农村小学任教,后调入区实验小学,新的环境,新的班级,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好多事情都得从零开始,晚上、双休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她总能微笑淡定地面对一切,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每项任务。

近年来,她将作文教学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在课堂上,她采用多题材、多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采用系列化的作文素质训练的手段,让学生“胸中有墨”,经常采用作文汇报课、优秀习作评点课、作文游戏课、老师说作文等多种形式进行作文成果汇报,为学生营造乐写作文的氛围。她积极采用家校互动形式让家长参与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在几年的教学中,她深知学生只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才会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在她的鼓励下,学生积极投稿,至今已有五十余篇学生习作在报纸、各类刊物上发表。她制作班级成长册,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汇编成册,让学生体会到当作家的成功;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将优秀习作发到班级博客上与同学们共享。

她多次在市区优质课、录像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续三届获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并获市“教坛新秀”一等奖;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竞赛全能一等奖,两个单项一等奖,市全能三等奖,单项一等奖。多次执教区级公开课,代表学校参加区演讲赛、党课,多次获一等奖,并获市党课比赛一等奖。她参与研究的课题多次在省、市、区获一、二等奖。有二十余篇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获奖和发表,其中《21世纪,如何做“好”教师》、《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策略初探》在历届“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初探》、《多“管”齐下,以“练”促说》获“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一、二等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策略》在“教师教学论文全国大赛”中获二等奖。

辅导员工作方面,在全国“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活动中,她所指导的6名学生均获奖,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个人获“特别指导奖”;在全国青少年“让世界充满爱”读书教育活动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个人获“优秀指导奖”;在全国青少年“知荣明耻做时代新人”读书教育活动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个人获“特别指导奖”。

沈晓敏从教十二年,从青涩走向成熟,始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2008年,被评为区第四批“语文骨干教师”,2012年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她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曾经有学者说:“工作其实就是耕耘自己的人生,过程汗水淋漓,默默前行的时候,身后已然开满鲜花。”

作为年轻教师,沈晓敏正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编后语:她用真诚打动学生心灵,用热情点燃学生激情。因为艰苦磨砺,所以成为一颗闪亮的珍珠。

【镇海区首批骨干班主任】

叶惠君 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叶惠君,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镇海区首批语文教学骨干教师,首批骨干班主任,宁波市第二届百名优秀班主任。

她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尤其喜欢语文教学与班主任这两个岗位。自1987年任教以来,二十六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热爱教育事业,执着从教,精心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总认为语文是充满活力、灵气、智慧的生命符号,语文教学是很有艺术、很有思想、很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所以她总是把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教学常规都落到实处,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作为班主任,她推崇激励教育,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想学生所想,关心呵护学生,尊重理解学生,鼓励欣赏学生,让一个个能力不同、个性不同的孩子都能获得自信、获得快乐、获得成功的乐趣。

她由衷地喜欢当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成功的教育首先

应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情、人性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她把班级当作“家”,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她给自己提出了“三多”要求,即多一双观察的眼睛,多一双倾听的耳朵,多一次温暖的行动。

学生身体不适,她嘘寒问暖;学生生病她去看望;学生生活困难,她送书送文具;学生之间闹矛盾,她细心调解……这一件件小事就像一股爱的春泉,滋润了学生心灵的原野,又像一座爱的桥梁,构建了师生心灵的通道,教师爱其生,尽其心,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了爱,师生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

她是个充满爱心、充满智慧的老师,特别善于做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她的眼里,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没有一个孩子能掉队。顽劣的孩子,在她的严慈相济的教育下,行为习惯好了,正气了;学习基础差的,在她的帮助辅导下,爱学习了,成绩进步了;身体残疾的孩子,在她的关心鼓励下,变得自尊自信活泼了;对于因父母离异情绪消极的孩子,她更是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心理上辅导,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渐渐地孩子积极了,阳光了。

作为一名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她把爱献给了学生,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她所带班级,充满了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每位任课老师都认为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在学校的各级各类竞赛中,班级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成绩脱颖而出。她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

叶惠君不但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而且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勤于笔耕。她善于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有多篇关于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论文、案例、随笔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或获奖。作为镇海区首批骨干班主任,她经常为学校老师做讲座,也经常在全区的班主任培训班上传经送宝,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故事让老师们深受感动。1999年论文《朗读指导要“到位”》发表于《宁波教育报》;2000年论文《乐于动笔,自由表达》发表于《宁波教育报》;创新教育案例《“空降鸡蛋”大赛》被收编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一书;2002年论文《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研究》发表于《镇海教育》与《宁波教育报》;2005年《作业,给学生留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市第三届“我为教育创新献一计”活动中获优秀建议奖;2006年教育案例《爱,创造教育的奇迹》获市三等奖;2010年《用笔润心教育无痕》在镇海区班主任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中获二等奖。

1990年她被评为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区级优秀班主任;1991年6月被评为年度区级优秀辅导员;1997年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1998年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1999年被评为区首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2005年获区“红烛奖”、区级优秀班主任;2007年被评为校师德标兵;2008年被评为区首届骨干班主任;2012年2月被评为宁波市百名优秀班主任。

做一名幸福的老师是叶惠君毕生的追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她将智慧和爱心奉献教育事业的终生信条。编后语:她在三尺讲台育万千桃李,平凡却不平淡,在过程中享受教育,让细节闪光。

卢华斐 让智慧成为不变的追求

卢华斐,本科学历,1983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职称,是一位教龄和班龄一样长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1999年评为区首批优秀骨干教师,2008年评为区首批骨干班主任,是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讲师团的成员。

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工作勤奋,教学扎实,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曾获校先进个人、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班主任、区“红烛奖”等多项荣誉。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以“爱心+智慧”打造自己的班级管理品牌,以“反思+求新”体味教书育人平静中的圣洁,以“认真+坚持”收获学生进步带来的幸福。“读书交流站”、“自信演讲台”、“佳作展示园”、“人人露一手”、“班星光荣榜”……在她的精心设计中渗透着教育教学的智慧,追求着管理的人文与和谐。所带班级曾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她倡导用文化经营班级,努力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致力于把班级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她乐于将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大家分享,曾在区培训活动中作过《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盘棋》、《构建纯净美丽的小世界》等专题讲座;组织过《回报父母——以我们的孝敬之心》等主题活动;撰写的《寓教于乐》、《我们似乎有感应》等多篇教育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其中《爱由亲始》还在2012全国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研讨会上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她注重激发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个性阅读,教学方法灵活,讲究读写结合。学生语文基础扎实,语言能力强,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年级组前茅,在每学期的校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学生习作屡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语文报》、《小学生学习报》、《未来作家》《成功少年文萃》等多种报纸杂志上发表。她也曾获“成功少年”杯全国作文大赛优秀辅导奖,“1+1”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优秀指导奖,“时代少年”杯小学生作文竞赛指导一等奖等。

她对教学工作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已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论文《优化管理学习资源,提高阅读效率》在全国创新教育论文征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并被收入《时代教育文库》;《习作之旅,快乐出发》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一等奖。

课余时间她喜欢看书、写字,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区小学教师三笔字比赛中获二等奖,毛笔书法作品入选宁波市中小学教师书法比赛。撰写的《写字与说》一文被编入《新世纪教育论丛》一书,《兴趣盎然学写字》获2010年中国教育系统年度论文二等奖。她参与编写的小学生系列工具书《小学生作文辞典》和低年级课外读物《儿童注音故事大王》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她创作的《梧桐树》还在宁波市首届校园歌曲创作比赛中获二等奖。

从2005年到2011年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七年期间,她带领教研组老师努力实践学校“严谨、扎实、灵活、求新”的教风,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意识,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升了全体教师对科研兴教的认识,促进了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教研组先后被评为镇海区先进教研组、区“五一”文明岗、区首批名牌学科、区“青年文明号”,2009年获宁波市星级教研组称号。她为实验小学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被评为宁波市第二批星级学科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

在日常工作中,她还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班主任管理艺术和课堂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业务上迅速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少走弯路。

卢华斐三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个教师神圣而又光荣的职责。编后语:她让真理成为永恒的信仰,让智慧成为不变的追求,尽心耕耘,永不放弃。

【镇海区骨干教师】

倪啸雁 收获幸福的英语教师

教育的魅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希望;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倪啸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95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从事英语教学,为镇海区小学英语学科指导小组成员。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她就是一面旗帜,飘扬着鲜明个性。

她热爱自己所任教的英语学科,对教学工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每堂课前,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上网查找资料,亲手制作课件和教具;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精讲精练,坚持把“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实践,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交流互动、心灵碰撞的平台,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课后认真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并通过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的得失,寻找原因,明确改进措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倪啸雁始终如一地贯彻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来实现新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创建一个快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做好有效示范。

她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题材,利用对话、小故事、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学生了解礼貌待人是人类应普遍遵守的行为习惯,掌握如何在交往中表现得体、方式适宜,如何使用礼貌语言来表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她不忘积极充实自己。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及时了解英语教学的发展动态。她还不断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撰写论文和案例。《英语课堂: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等多篇学科论文在市、区获奖,多份教学案例、试卷在《小学教学设计》等杂志上发表。

她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希望通过比赛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曾获得区外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区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比赛获一等奖、区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区青年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竞赛二等奖、第四届“思中杯”阅读原著翻译竞赛教师组二等奖等成绩。她辅导的学生也在区小学生英语故事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教学之余,她积极参加各类进修活动。2009年起参加区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浙大培训班,完成研究生课程的研修;2010年6月—8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