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经典著作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4:39:3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明智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列宁经典著作解读

列宁经典著作解读试读:

《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全文约3.78万字。列宁写于1893年,1923年初次发表。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列宁的文章。

1891年,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弗·叶·波斯特尼柯夫发表了《南俄农民经济》一书,该书极为详尽周密地描述了南俄三省农民经济,并采用了分类考察而不是依据平均数的正确研究方法,但该书作者忽视了农民经济的一切变动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总背景下发生的。列宁写的这篇文章是对波斯特尼柯夫著作的评论,也是为了批判民粹派的村社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观点。

列宁指出,在富裕农民添置建筑物、机器和土地的现象中,已经包含着剥削因素:富裕农民既租进远远超过需要的土地,也就夺取了贫苦农民生产食物所需的土地;他们既扩大经营规模,也就需要追加劳动力,也就需要雇佣工人。列宁指出,波斯特尼柯夫的关于劳动生产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的结论的确具有很大意义,但关于这一规律使小农业失去其经济意义的观点却不正确。列宁指出,要证明小经济必然为大经济所排挤,只确定大经济获利较多是不够的,还必须确定商品经济能压倒自然经济,因为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而不进入市场,低廉的产品不会在市场上同昂贵的产品相遇,因此也就不可能排挤它。

在农户的收入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波斯特尼柯夫只谈到了农户的商业面积对于国家的意义,但列宁指出,还必须从整个经济中划分出它的市场面积,这是很重要的。对于国内市场有意义的绝不是生产者的全部收入,而只是他的货币收入。是否拥有货币绝不是由生产者的富裕程度决定的:从自己那块土地上得到足够自己消费的产品而从事自然经济的农民,是享受到富裕生活的农民,但是他没有货币;相反,半破产的、生活不富裕的农民,却有货币。所以,任何关于农民经济及其收入对于市场的意义的论断,如果不是以计算货币收入部分作依据,那是不会有丝毫价值的。

列宁指出,波斯特尼柯夫的资料表明,各类农民的农业经营同市场的关系是极不相同的,这也使农民分裂为不同类别:上等户使用雇工来耕种,下等户必须提供大量外出谋生的劳动力;租进变穷了的那类居民的份地,雇用不再自己种地的农民当雇农,这已经不只是悬殊,而是直接的剥削。因此,不能只按财产状况把农民分为几个阶层,而应当看到农民质的区别,而波斯特尼柯夫对此没有给以足够重视。

波斯特尼柯夫的另一大缺点是没有提出下等户农民的经营性质问题,列宁对此指出,虽然多数农民也有小块播种面积,但他们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有这类农民,更像是雇佣工人,而不像是耕作者业主。列宁指出,生产资料大大超过中等农民,因此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富裕农民,是全区农产品主要的、压倒其余两类的生产者,按其性质上说,这类农民的经营是商业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劳动上的。既然承认各个农户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差别,那就必须把农民不是按“富裕程度”而是按经营的社会经济性质分类。

在谈到农村中进行的斗争时,波斯特尼柯夫认为,这种斗争在将来决不会促进村社原则和协调原则的发展,这种斗争不是村社传统和个人主义之间的斗争,而是纯粹的经济利益的斗争,由于缺少土地,这种斗争必然以一部分居民的不幸结局而告终,经济上的一切弱者不管怎样迟早总是要被抛出农民耕作业之外的。列宁指出,这些意见及其对问题的正确解答,并与农民分化的现象完全吻合,但还必须进一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列宁指出,一方面,如果农民认为把自己的播种面积扩大到远远超过自己对粮食的需要是有利的事,那是因为他可以出卖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如果农民认为放弃经营去当雇农是有利的事,必须出卖点什么;而既然他在出卖自己的产品时,在市场上碰到了他无力与之竞争的对手,那他就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总之,供出售的产品的生产是上述现象滋长的基础。农民中产生经济利益斗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一种使市场成为社会生产的调节者的制度。——《列宁全集》第1卷第1~55页

《论所谓市场问题》

全文约3万字。列宁写于1893年。

市场问题是当时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民粹派论争的重要问题之一。当时流行的民粹派的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大众贫穷化,市场有完全停闭的趋势,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发展,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软弱无力、没有根基、不能囊括国内全部生产、不能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基础的东西,没有市场,这是俄国民粹派经常提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否认马克思的理论适用于俄国的最主要的论据之一。列宁写的这篇文章是为了驳斥民粹派的这一论据。

列宁在文中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交换的公式,指出从马克思的公式中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这个结论是直接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以往各个时代无法比拟的高度发展的技术”这一原理而得出的。这就纠正了当时《市场问题》一文的作者格·勃·克拉辛在论述马克思这一公式时的错误,即资本主义积累不依赖任何直接生产者,不依赖任何居民阶层的个人消费,社会生产将在消费资料生产完全停滞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来增长。

列宁还指出,仅弄清一般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这丝毫不能解决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问题。而克拉辛正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在批判民粹派的观点时,却又得出了与民粹派完全一致的结论。

列宁在详细分析了自然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阶段后指出,“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即马克思所说的任何商品生产,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共同基础)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还指出,这一论点丝毫也不否定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外市场就不能生存的论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波动才能达到,生产规模越大,它所依靠的消费者范围越广,这些波动也就越厉害。因此很明显,当资产阶级的生产达到很高的发展程度时,它就不可能局限于本国的范围: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并为自己找寻大量推销产品的国外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显然丝毫不违背下述这个规律,即市场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因而它也和分工一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

列宁指出,“人民大众的贫穷化”(这是民粹派所有关于市场的议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反,它本身就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的条件并且在加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需要“自由工人”,而贫穷化也就在于小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大众变穷而少数剥削者发财,小企业破产和衰落而较大的企业加强和发展,这两个过程都促进市场的扩大:从前靠自己的经济过活的“变穷了的”农民,现在靠“外水”即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现在他不得不购买必需的消费品;另一方面,这种农民所丧失的生产资料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变成资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进入市场。

只有用这一点才可以说明,农民在改革后时代遭受大量剥夺的结果,不是缩小而是增加了全国总生产量和扩大了国内市场。这一结论丝毫也不否认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工人作为商品的买者,对市场来说是重要的,但他们作为劳动力的卖者,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是把它的价格限制在最低限度。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消灭了,这个矛盾才能消灭。但民粹派把这个矛盾看作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东西是十分荒谬的。同时,在讨论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扩大的关系时,也不能忽略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引起全体居民和工人无产阶级需要水平的增长。这是由于产品交换的频繁,也是由于工人无产阶级的密集造成的,这种密集提高着这个阶级的觉悟程度和人的尊严感,使他们有可能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掠夺趋向作有效的斗争。

列宁在批驳民粹派否定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时还指出,没有本领解释资本主义,耽于空想而不愿研究和弄清现实,结果必然否定资本主义的意义和力量。就好像资本主义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患者,无从汲取发展的力量。即使我们说这个患者能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来发展,那也只能使他的病况得到微不足道的几乎觉察不出的好转。为此就需要发展资本主义的技术,而“我们看到”的恰恰是没有这种发展。这就需要使资本主义囊括全国,而民粹派却说“资本主义绝不能普遍地发展起来”。其实,无论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人民的贫穷化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伴侣。市场不过是这种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表现。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因为社会经济既然已建立在分工和产品的商品形式的基础上,技术进步就不能不引起资本主义的加强和深入。列宁指出,在俄国当前社会经济中的占主要地位的现象正是小生产者的分化,正是商品经济把俄国“村社”农民也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小生产者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向,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和大众的贫穷化不仅不互相排斥,反而相互制约,并且无可辩驳地证明,资本主义现时已经是俄国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因此,说“市场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农民分化这一事实中,并不是什么奇谈怪论,相反,只有民粹派的议论才是荒谬的。——《列宁全集》第1卷第56~101页

《哲学笔记》

该书汇集了列宁1895~1916年所写的有关哲学的读书摘要、评注、札记和短文,主要包括1895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和1909年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讲演录》两书的摘要;1914~1916年的笔记,包括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等著作的摘要,以及列宁的《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纲要》、《辩证法的要素》,1915年《谈谈辩证法问题》等提纲和短文。

这部著作以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同时涉及认识论、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极为丰富。他认为,辩证法作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世界观;作为人类认识史的总计、总结和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认识论;而作为关于人们借以进行正确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逻辑学(也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科学,它的体系应当是这个三者同一的体系。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他把统一和斗争看作矛盾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推动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此外,列宁对存在与无、有限与无限、质与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和范畴都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明确提出,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对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对实践概念作了明确规定,他进一步考察了存在与思维、实践与认识、感性与理性、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真理与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目的与手段等一系列认识的辩证法问题,展现了认识辩证法的丰富内容。

列宁提出的辩证法要素16条,是体现他的辩证体系的一个雏形。列宁在论述辩证法的同时,在历史观、自然科学哲学、哲学史等方面还提出不少创造性的见解。——《列宁全集》第55卷第335页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

全文约1.26万字。列宁写于1897年。

19世纪90年代末期,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在理论的主要及其基本方面,已经度过了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被充分阐明。但在实践方面,在党的政治纲领、活动方法和斗争策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列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写下此书。

列宁指出,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表现为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民主主义的反对专制争取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斗争,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任务与民主主义任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主义的斗争就是在工人中间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和鼓动工作,使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统一的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而工业无产阶级、城市工人和无产阶级的先进阶层最能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党也要支持其他在无产阶级中进行工作的革命者,但不能而且不应当在理论、纲领和旗帜上实行妥协或让步。党还要在工人中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使工人认识推翻专制制度的必要性。党努力把工人的政治鼓动和经济鼓动结合起来,这都是发展工人的阶级斗争所必需的,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社会主义的和民主主义的工作是完全并行的,但二者也有重大差别:在经济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完全孤立的,至多只能得到小资产阶级中趋向于无产阶级分子的帮助;而在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中,工人阶级并不孤立,它支持一切反对专制的、与无产阶级站在一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有教养的阶级和其他分子,支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宗教、等级的和其他反对现存任何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但这种支持并不要求作任何纲领和原则的妥协,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独立性,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是最彻底的反对专制和争取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的先进战士,其他的阶级都会动摇、妥协或背叛革命。

列宁还特别指出,官僚是专干行政事务并在人民面前处于特权地位的特殊阶层,是资产阶级社会不可或缺的机关,是与俄国的落后性及其专制制度相适应的,使人民在官吏面前完全无权,特权官僚完全不受监督。但除了无产阶级外没有一个阶层会允许官吏机构完全民主化,因为它们都与官吏有联系,虽然它们也反对专权独断的官吏,但只有无产阶级才绝对敌视官吏,才与官吏机关没有任何联系,才能从根本上敌视并坚决反对官吏。

列宁还驳斥了民意党人对社会民主党的攻击,批判了民意党人把政治斗争等同于政治密谋的策略,指出社会民主党人坚持政治斗争,但认为这种斗争不应当由密谋家而应当由依靠工人运动的革命党来进行。列宁还批驳了民意党人把重大的理论问题作为“细节”的论点,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是一个无须证明的真理。——《列宁全集》第2卷第426~445页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19世纪90年代论述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形式的经济著作。

19世纪90年代,俄国自由民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宣称,资本主义在俄国的产生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否认俄国农村公社经济中的阶级分化,声称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厂是完全对立的;断言俄国由于找不到国内外市场推销商品,所以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并且必然衰亡。他们把农村公社说成是“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期望通过农村公社达到“社会主义”。他们由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否认俄国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列宁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为了从经济学上彻底批判自由民粹主义、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全书共八章。

第一章《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是全书的理论部分,批驳了民粹派在国内市场形成方面的观点及其渊源资产阶级经济学,阐明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基本原理。第二章《农民的分化》,研究俄国农村公社中农民的阶级分化情况及其特征。第三章《地主从徭役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考察俄国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演进的特点及其途径。第四章《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论述谷物、畜牧及经济作物等的商品生产专门化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形式和特点。第二、第三、第四章从不同侧面研究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后,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道路及其特征。第五章考察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第六章论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第七章研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第八章《国内市场的形成》,阐述了上述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宁在驳斥民粹派的实现论的同时,着重阐明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形成的基本原理。民粹派否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不了解市场的概念,断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人为”的。列宁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它在俄国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商业性农业专业化的发展;②工场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的分离;③新的工业中心和新兴城市的出现,工业人口的增长和农业人口的减少。

社会分工加速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列宁指出,民粹派由于信奉“斯密教条”,而忽视了不变资本价值的实现,同时又以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来考察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分化过程,所以,断言国内市场会日益缩小。列宁还驳斥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曲解马克思的实现论的错误观点。

列宁指出,19世纪末,俄国资本主义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俄国农村已经处于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已表现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竞争的特征。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被抛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并受到商业资本的盘剥。在土地买卖、租种以及改进农业技术等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性质。因此,俄国农村公社农民经济并不像民粹派所宣扬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的敌对者,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深厚和最牢固的基础。

农民的分化意味着旧的家长制农民的解体和新型农民的形成,列宁把这种新型农民划分为三个阶层:①富农,即农村资产阶级,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的经营者和农场主。他们只占农村人口的少数,但在土地和生产资料方面却占据优势。②农业雇佣工人,即农村无产阶级,包括农业中的雇农、日工、粗工、建筑工人和其他工人,在农村人口中约占1/2,他们除了靠出卖劳动力之外,还占有一小块土地。③中农,他们在经济上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其社会政治倾向是摇摆于富农和农业工人之间。

列宁还探讨了俄国地主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及它在农奴制改革后向资本主义农业演进的过程和规律,及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形式、阶段和规律。

为了驳斥民粹派的观点,列宁首先从家庭工业与手工业出发分析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最初形式和阶段。他指出,手工业是从家长制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工业的第一种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部分商人开始建立较大的手工作坊,实际上已把家庭手工业者变为为资本家生产的雇佣工人,就其性质而言,它属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形式。其次,列宁考察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形式和意义。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手工业和带有原始资本形式的小商品生产与机器大工业之间的中间环节,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列宁论证了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标志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

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工厂(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创立了巨大的国内市场,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前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而且根据《资本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发挥和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许多极为重要的原理;它从思想上彻底粉碎了民粹派的经济理论,同时又揭露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资产阶级本质,从而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扫清了道路;书中指出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同盟军以及发展前途等问题,为制定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和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全集》第3卷第1~562页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

全文约8000字。列宁写于1899年8月。

19世纪末,经济主义思潮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占据了优势地位。经济派主张以经济斗争为党的主要斗争方式,以合法方式夺取政权,推崇伯恩施坦主义和其他改良主义,造成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1899年,列宁在流放地收到“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库斯柯娃和普罗柯波维奇写的名为《信条》的宣言。宣言反映了经济派的观点,主张回避政治斗争,反对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建议政治上承认其他阶级和阶层的作用。

列宁起草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作为答复,并组织了17名同在流放地的社会党人进行了讨论并签名。

列宁在文中指出:《信条》作者认为西欧工人阶级从未参加过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和政治革命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对工人运动的现状和作为这个运动的旗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见解也是不正确的。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结合。工会是无产阶级为自身解放而斗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武器。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独立政党。

工人政党的任务主要是夺取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放弃政治斗争,把它交给资产阶级,就等于叫社会民主主义自杀。社会民主党的基本目的是“组织一个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的,以争取政治自由为当前任务的独立的工人政党”。

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应该领导一切不满沙皇制度的人的斗争,首先是农民,应该支持一切反对现存制度的革命运动,并保护被压迫民族。但是,社会民主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政治斗争的领导权。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秘密组织对于胜利地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是必要的。列宁号召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和广大工人对经济派保持警惕并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列宁全集》第5卷第144~156页

《谈谈罢工》

全文约5000字。列宁写于1899年。

19世纪末,工人运动在俄国得到广泛开展,罢工成为工人与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看待正在兴起的工人运动和罢工浪潮及社会民主党对此应持的立场,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列宁在流放中写下了本文。

列宁指出:罢工浪潮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必然引发的,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力量。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对罢工的镇压,促使工人认清它们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的实质,它标志着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开始。

列宁指出,必须认识到罢工只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能领导这一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只有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罢工斗争必须从个别阶级转向整个工人阶级解放全体劳动者的斗争。列宁号召全体社会民主党人和一切觉悟工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联合起来,在工人中传播社会主义,掌握各种对敌斗争方法,建立为“全体人民摆脱政府压迫和全体劳动者摆脱资本压迫而奋斗的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列宁全集》第5卷第251~260页

《我们党的纲领草案》

全文约1.5万字。列宁写于1899年。

列宁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俄国革命政党的纲领。1898年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未立即制定革命纲领,而革命运动的发展急需革命纲领的指导。列宁在被流放期间继续收集资料,进行大量的研究探讨工作。该草案是当时列宁关于革命政党的纲领的思想的全面总结,是他于1895~1896年在狱中写下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的续篇。

列宁在文中首先论述制定革命纲领的重要意义。列宁认为,革命运动走向团结、联合和高度组织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一个革命纲领。革命纲领是社会民主党人明确斗争方向,壮大革命队伍,密切党的联系,以及在共同的对革命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基础上的全党团结所必需的。列宁在文中详细分析了劳动解放社纲领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爱尔福特纲领。认为前者可以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后者也可资借鉴。列宁指出,这种仿效和借鉴决不应该是简单的抄袭,而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特点”。特别是在政治任务和斗争手段以及农民等问题上。列宁具体阐述了应该写进党纲原则部分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实践部分必须包括的内容。

列宁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组成部分应是:①指出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②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后果是贫困的增长和工人愤慨情绪的增长;③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我们运动的基础;④指出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的最终目的,指出这个运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努力夺取政权,指出运动的国际性;⑤指出阶级斗争必须具有政治性;⑥指出保护剥削者、造成人民无权地位和受压迫地位的俄国专制制度是工人运动的主要障碍,争取政治自由是党当前的政治任务;⑦指出党将支持反对专制制度的一切政党和居民阶层;⑧列举各项基本民主要求,提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要求;⑨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并说明这些要求的一般性质。列宁特别强调俄国农民问题的特殊性,阐明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对待农民运动的支持和引导的态度。——《列宁全集》第5卷第186~208页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全文约3500字。列宁写于1900年11月。

1900年年初,列宁结束流放生活后,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及出版党的机关报的工作。本文是列宁为《火星报》创刊号撰写的社论。

列宁在本文中指出:当前的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存在着经济派、伯恩施坦主义泛滥和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脱离的趋向。这种趋向有极大的危害性。历史教训表明,社会主义运动最迫切的任务是反对专制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建立一个革命的工人阶级政党是这种结合的最高形式。只有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才能进行自觉的阶级斗争,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列宁把“促进工人阶级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组织”作为革命运动的主要和基本的任务。——《列宁全集》第5卷第333~338页

《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

全文约10万字。列宁写于1901年6~9月和1907年,全文共12章。

20世纪初,列宁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家之间围绕着土地问题理论所展开的论战。资产阶级理论家们在论战中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和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规律的理论。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对俄国社会民主力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侨居中欧的列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先后写下多篇评述上述论战的文章,后汇编成本文。列宁在本文中先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和俄国的谢·尼·布尔加柯夫、维·米·切尔诺夫以及德国的弗·奥·赫茨和爱·大卫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家,有关土地问题理论的著述和相互之间进行的论战。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理论家关于土地问题的一切理论的基石——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站不住脚的。它完全不适用于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正在变革的情况。

布尔加柯夫等人把劳动者的贫困归咎于自然界的“赐物”的减少,认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造成食物不足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并由此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不适合用于现代农业问题。列宁认为,布尔加柯夫等人试图回避土地问题的实质,掩盖农奴制的残余、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农民贫困的现实,他们是在充当资产阶级的辩护者。

列宁指出,农业落后的现实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条件下,农业发展的事实驳倒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也同时否定了布尔加柯夫等人依据此规律对马克思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的否定批判。布尔加柯夫等人把级差地租理论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联系起来,并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进而否定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列宁阐明了马克思关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学说,指出,正是马克思使地租理论摆脱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从而具有了科学性和正确性。“马克思的批评家”们的错误在于既不了解土地有限的影响与土地私有制的影响之间的差别,也不了解“垄断”和“生产率最低的最后一次投入的劳动和资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农业存在着两种垄断,即土地经营的垄断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把这两种垄断区别开来是绝对必要的,除了由于土地经营的垄断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外,承认土地私有制所产生的绝对地租也是必要的。“马克思的批评家”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小生产经济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大生产所没有的优越性。他们否认技术进步将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反对消灭“城乡差别”。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批评家”们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是不科学的。列宁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了技术进步已经对资本主义农业产生了如同其对工业所产生的那种巨大作用。欧洲现代农业走向机器化的明显趋势,证明了技术进步的优越性为历史发展所承认。列宁预言,以电气化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否认大城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历史作用,而消灭城乡差别并不意味着消灭城市或使文明倒退,而是旨在消灭千百万农村人民与文化和进步相隔绝的社会现象。

列宁详尽分析了德国、英国、丹麦的农业资料后,指出,这些国家现代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农业正在向大生产的方向发展,大生产由于运用技术革命成果和施行新的生产方式的有利条件,已充分显示出优越性。“马克思的批评家”们选用的论据所表明的只是在某种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小生产的活跃。列宁分析了“马克思的批评家”们的论据,指出,他们片面利用了某些统计资料和分析材料,在分析方法和论证过程中都出现了严重错误。他们所分析引证的德国等几个具体例子的真实情况,恰恰证明了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列宁特别分析了“批评家”们心目中的“理想国”——丹麦的农业发展状况。列宁指出,丹麦的小农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和繁荣。通过对丹麦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分析表明,丹麦农业的基础是大、中型资本主义农业——大部分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丹麦的小农经济在农业经济中所占地位是非主要性的,其发展趋势是走向衰落和贫困化。

列宁指出,事实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也适用于资本主义农业,农业中同样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小农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没有前途的。不能否定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对农业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历史进步性。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农业存在的问题的根本解决出路在于,广大农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反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从而摆脱受奴役和生活贫困的处境。农民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列宁全集》第5卷第84~244页

《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

全文约11.5万字。列宁写于1901~1902年,共五章22节。

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经济的一切矛盾开始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群众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工人的经济罢工与政治罢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显示了工人群众的自觉性和斗争性日益增高。全俄国到处回响着抗议专制制度暴行的呼声。

在这样的形势下,俄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及其政治派别都在制定并推行自己的纲领和策略,各政治派别之间和政治派别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派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内部也急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团结,开展有效的政治斗争,制定正确的行动纲领和策略原则,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01年上半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国外组织举行了关于协议和统一的谈判。在为筹备召开实现统一的代表大会而召开的各组织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认为必须在《火星报》的革命原则基础上团结俄国社会民主主义力量和统一社会民主工党各国外组织,并谴责了经济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米勒兰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表现现象。但是国外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及其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在会议后却加紧宣扬机会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火星派”和“工人事业派”的统一已不可能。“工人事业派”反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反对工人参加政治斗争,主张工人仅进行经济斗争,因此,也被称“经济派”。由于“经济派”思想严重危害无产阶级事业,所以,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派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思想上彻底粉碎经济主义这个影响建立一个战斗的集中的政党的主要障碍,结束社会民主工党各个组织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态,早日建立起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全体人民争取政治自由、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的斗争,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

为此,列宁写作了此书。这本书全面论述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从思想上彻底粉碎了经济主义,教育和培养了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1902~1903年,这本书在俄国各地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广为传播,不少人受了它的影响而成为《火星报》的拥护者。它对于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对于列宁“火星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委员会和组织中,以及以后在1903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取得胜利,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序言》中,列宁谈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写作《怎么办?》一书的必要性。列宁指出,在工人事业派重新转向“经济主义”之后,同这个模糊不清、缺乏明确性、可是却比较顽固并能在各种形式下复活起来的派别作坚决的斗争,已经是绝对必要的事情了。另一个是此书的写作内容。列宁指出,他将在书中论述所谓“批评自由”问题和自发的群众运动的作用问题,说明工联主义政治和社会民主主义政治之间的区别;说明“经济派”感到满意的手工业方式和“火星派”认为必须建立的革命家组织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说明着手建立全俄的战斗组织的计划问题;最后得出全书的结论。

在第一章,列宁揭露了机会主义者所谓“批评自由”的口号的实质和危害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列宁指出,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派在“批评自由”的时髦口号下,否认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认大众日益贫困、日益无产阶级化和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事实;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否认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原则上的对立;否认阶级斗争理论;宣称“最终目的”这个概念本身就不能成立。总之,他们要求社会民主党由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政党,要求从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坚决转向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这样就免不了会同样坚决地转向用资产阶级观点来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基本思想,甚至在行动上也转向资产阶级。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的“批评”派无非是机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变种。他们的言行证明,“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

俄国的经济派维护整个国际社会民主党中的机会主义派,要求机会主义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他们推崇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把经济斗争看得至为重要,并对政治斗争作改良主义的解释,贬低社会主义意识的作用,贬低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作用,主张让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去同自由派结合起来作政治斗争,使工人阶级在反对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解除武装。

列宁揭露了俄国经济派的机会主义思想实质,同时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的意义,阐发了恩格斯关于社会民主运动的三种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理论斗争)密不可分的思想,特别强调了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对于俄国社会民主党来说,革命理论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原因之一,俄国社会民主党还刚刚在形成,刚刚在确定自己的面貌,因而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原因之二,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国际性的运动,年轻的俄国工人运动要借鉴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就需要雄厚的理论力量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原因之三,俄国社会民主党担负的民族任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党都不曾有过的。同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相比,俄国工人阶级将要遇到无比严峻的考验,即摧毁不仅是欧洲同时也是亚洲的反动势力的最强大的堡垒——沙皇专制制度,因此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党的力量就在于它具有理论武装。列宁希望工人运动的领袖们要不断地增进对各种理论问题的知识,时刻记住,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即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日益加强团结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俄国工人阶级必须像德国工人阶级那样掌握马克思主义,加强理论修养,从运动的开始,就在斗争的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经济实践方面互相配合,互相联系,有计划地进行。只有这样,俄国无产阶级才能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在第二章,列宁分析了工人运动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相互关系问题。列宁指出,俄国革命运动的力量在于群众(主要是工业无产阶级)的觉醒,而它的弱点却在于身为领导者的革命家缺乏自觉性和首创精神。俄国经济派则强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或自发因素的意义,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可以自发地从工人运动本身产生,并自发地在工人阶级中传播,反对给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列宁批判了他们的这种机会主义观点。

他指出,工人的自发斗争在开始多半是绝望和报复的表现,甚至还不能说是斗争,后来出现的工人的有计划地罢工,虽然有明确的要求和时机的选择,但仍然是纯粹自发的运动。这些罢工本身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些罢工标志着工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同厂主的对抗,但是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也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

列宁指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在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纯粹的工人运动本身绝不会创造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会有“第三种”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因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就是工联主义的,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

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就是要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而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所以,某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越年轻,也就应当越积极地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做斗争。由于俄国工人运动还处在幼年状态,为了赶快成长起来,它应当采取不肯容忍的态度来对待那些用崇拜自发性阻碍运动发展的人。

群众的自发高潮越增长,运动越扩大,对于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的要求,也就越无比迅速地增长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党在反对自发性的同时,应努力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运动,以提高运动的水平。

在第三章,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经济形式和政治形式的相互关系问题。列宁揭露了经济派所谓“政治鼓动应当服从于经济鼓动”、“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言论,是把社会民主主义政治降低为工联主义政治,是争取经济改良。列宁指出,组织工人对工厂的揭露并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活动,而只是工联主义的活动。这种揭露可能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活动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但是也可能导致“纯粹工会”的斗争和非社会民主主义的工人运动。社会民主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不仅是要争取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而且是要消灭那种迫使穷人卖身给富人的社会制度。社会民主党代表工人阶级,不是就工人阶级同仅仅某一部分企业主的关系而言,而是就工人阶级同现代社会的各个阶级,同国家这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的关系而言。

由此可见,社会民主党人不但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而且不能允许把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当做他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宣传工人阶级与专制制度敌对的观念,必须利用工人受压迫的每一个具体表现来进行鼓动。如果不负起责任组织对专制制度的全面政治揭露,就不能完成社会民主党发展工人的政治意识的任务。“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实质是争取经济改良斗争。革命的社会民主党过去和现在一直把争取改良的斗争包括在自己的活动范围之内,但是它利用经济鼓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要求政府实行种种措施,而且是(并且首先是)要求政府不再成为专制政府。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使争取改良的斗争服从于争取自由和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就像使局部服从整体一样。“提高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在不局限于“经济基础上的政治鼓动”这个条件才能做到。而把政治鼓动扩大到必要程度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不进行这样的揭露,就不能培养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

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对各种各样的专横和压迫、暴行和胡作非为作出反应,并且是从社会民主党的观点来作出反应时,工人阶级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政治意识的。当工人还没有学会根据各种具体的政治事实和政治事件,来观察其他每一个社会阶级在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对一切阶级、阶层等活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唯物主义分析和唯物主义评价时,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的。

列宁分析了经济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共同点。他认为,这两派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就是崇拜自发性。“经济派”和“恐怖派”是各自崇拜自发潮流的一个极端:“经济派”崇拜“纯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恐怖派”崇拜不善于或者没有可能把革命工作同工人运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分子的最狂热的愤懑情绪的自发性。列宁指出,政治活动有自己的逻辑,而不取决于那些怀有最善良的愿望,或者号召采取恐怖手段,或者号召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人的意识。而后两者都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来推卸俄国革命家所应当担负的最迫切的责任,即组织全面的政治鼓动工作。

列宁还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的革命联盟的思想。他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领域。工人阶级应该作为争取政治自由的先进战士去领导一般民主运动,向一切阶级的代表说明自己的民主主义的要求,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不隐瞒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

工人阶级政党应该把俄国全体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民主斗争同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斗争结合起来,进行革命宣传和政治鼓动,从政治上揭露专制制度,揭露沙皇俄国的整个政治制度。只有把这种全民的揭露工作组织起来的党,才能成为革命力量的先锋队。

在第四、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建立一个统一的集中的革命家组织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建党计划,同时彻底批判了俄国经济派迷恋组织工作中的手工业方式、反对建立革命家组织的机会主义观点。列宁指出,任何一个机构的组织,其性质自然而且必然取决于这一机构的活动内容。经济派崇拜“同厂主和政府作经济斗争”,自然不需要一个全俄的集中的组织,即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而由全体人民的真正的政治领袖们领导的组织。“经济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民主党的作用,及其政治任务的狭隘理解,必然摆脱不了组织工作的手工业方式即组织工作的狭隘性,必然不了解无产阶级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列宁指出,在街头同军警的斗争中,普通群众能够表现出巨大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能够决定整个运动的结局,但同政治警察做斗争,需要有特别的品质,需要有职业革命家。

列宁分析了工人组织与革命家组织的区别。他指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斗争要比工人同厂主和政府作经济斗争广泛得多和复杂得多,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组织也一定要与进行这种斗争的工人组织不一样。工人组织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它应当是职业的组织;第二,它应当是尽量广泛的组织;第三,它应当是尽量少带秘密性的组织。相反,革命家组织应当包括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人,它必须是不广泛的和尽可能秘密的组织。谁想在专制制度下建立一个实行选举制、报告制和全体表决制等的广泛的工人组织,那他就是个空想家。如果从扎扎实实建立坚强的革命家组织开始,我们就能保证整个运动的稳定性,就既能实现社会民主主义的目的,又能实现纯粹工联主义的目的。

列宁指出,任何革命运动,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就不能持久;自发地卷入斗争、构成运动的基础和参加到运动中来的群众越广泛,这种组织也就越迫切需要,也就应当越巩固;这种组织的构成主要应当是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人,在专制制度的国家里,这种组织的人数越少,素质越高,也就越难被捕捉。这个组织既包括知识分子革命家,也包括工人革命家。社会民主党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发现职业的工人革命家。

列宁还分析了职业革命家组织与民主制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只有集中的战斗组织,坚定地实行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并能满足所谓一切革命本能和革命要求的组织,才能使工人运动取得胜利。

列宁指出,在俄国专制制度的条件下,“经济派”竟然主张在组织工作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原则,这是极端的幼稚和哗众取宠,是在玩弄“民主制的儿戏”,工人运动的活动家所应当遵守的唯一严肃的组织原则是:严守秘密,极严格地选择成员,培养职业革命家。只要具备这种品质,就能保证有一种比“民主制”更重要的东西,即革命者之间的充分的同志信任,这是在俄国根本不可能用普遍的民主监督来代替的。真正的革命家组织是会用一切办法来清除其中的不良分子的。

关于地方工作和全俄工作的关系问题,列宁指出,建立集中化的组织不会削弱而会加强组织联系的牢固性和地方鼓动工作的稳定性。

最后,列宁论述了建党计划。他指出,根据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创办全俄政治报是使革命组织得以不断发展、加深和扩大的一条基线。全部政治生活就是由一串无穷无尽的环节组成的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政治家的全部艺术就在于找到并且牢牢抓住那个最容易从手中被打掉的环节,也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创办全俄政治报就是抓住了俄国政治生活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俄国工人运动还处在一种分散状态,只有利用全俄政治报的集合作用和组织作用,才能把各地工人运动协调和统一起来,推动人们沿着通向革命的道路不断前进。全俄政治报会成为巨大鼓风机的一部分,能够使阶级斗争和人民义愤的每一点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

我们坚决主张围绕全俄政治报,即通过一齐为共同的报纸而努力的办法来建立组织的计划。只有这样来建立组织,才能确保社会民主党的战斗组织所必需的灵活性,即能够立刻适应各种各样迅速变化的斗争条件,善于“一方面在敌人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点的时候避免同这个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公开作战,另一方面又利用这个敌人的迟钝,在他最难料到的地点和时间攻其不备”。专为应付暴动和街头斗争,或者专为应付“平凡的日常斗争进程”来建立党的组织,那是极大的错误。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中心就是阐明实际生活的各方面、深入广大群众并在全俄范围内统一进行的政治鼓动工作。

在当前的俄国,没有一个经常出版发行的全俄报纸,要进行这种工作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报纸的周围自然地形成起来的组织,因为这个报纸工作的人构成的组织,就能应付一切:从在革命最“低沉”的时期挽救党的名誉、威望和继承性起,一直到准备、决定和实行全民武装起义。按照列宁的计划,党应当是由少数领导人(主要是职业革命家)和广泛的地方组织网组成的。党的核心应当由有修养、有才干、有经验和经过考验的职业革命家组成。列宁指出,战斗的革命政党需要有坚强的有威信的领导。如果没有一个富有天才、经过考验、受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的集体,在现代社会中就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列宁总结说,“全俄政治报计划”是一个从各方面立刻开始准备起义、同时又丝毫不忘记自己日常的迫切工作的最切实的计划。

在结束语部分,列宁回顾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得出了全书的结论。对“怎么办?”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列宁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结束第三个时期,即结束思想上的分歧和组织上的混乱,建立起坚强而团结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第四个时期一定会使战斗的马克思主义巩固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党一定会度过危机而变得更加坚强和更加壮大,机会主义者的后卫队一定会被最革命的阶级的真正的先进部队所代替。——《列宁全集》第6卷第1~183页

《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

全文约2.4万字。列宁写于1902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长。同时,农奴制残余还远未消失,两种生产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面临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必须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土地纲领,才能在革命中同农民结成可靠的联盟。

列宁认为,在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的农民与俄国的农民不同。西方的私有者农民在民主运动中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正在捍卫自己的小私有者地位,而俄国的农民还处在全民性的民主运动的前夕,其中许多人还没有获得人身自由。俄国农民同俄国工人的政治、经济处境也大不相同,在制定纲领时,也理应体现出两者的差别。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纲领中关于工人的部分,不能超出社会改良的要求范围,应当限于对现存资产阶级制度的局部改善。在农民部分中,应当力求完全消灭现存制度中的一切农奴制残余。纲领规定的工人阶级最近要求的部分中,还不能提出社会革命的要求,因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已经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了。在农民部分中,就应提出推翻农奴主、地主统治的社会革命。

列宁认为,小农这个小私有者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中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小私有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把劳动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固守着陈旧的技术,使土地难以投入到商业周转中。在工役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小土地所有制只要摆脱工役制,不再替地主无偿服劳役,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在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中,“农民的要求”第一应是消灭农奴制的残余,第二应是促进农村阶级斗争的自由发展。消灭农奴制,在方法上不是用改良,而是用革命办法彻底地、无条件地消灭它。应把贵族政府从农民那里割去的土地归还农民。阶级斗争是一切土地问题的指导路线。消灭一切农奴制残余,是为了给农村阶级斗争的自由发展扫清道路,这个斗争旨在使无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列宁全集》第6卷第281~320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