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曾国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0:50:04

点击下载

作者:汤余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权谋曾国藩

权谋曾国藩试读:

第一篇 用人才

第一章 伯乐先有 千里马后得

引子

很早以前,我们常常说“伯乐常有,而千里马难寻”。其实,找不到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好伯乐。天地之间,藏龙卧虎,不可能没有千里马。一个称职将帅,总是能通过种种方式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在曾国藩身上,我们能看到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人才,无时无刻不在启用人才。在湘军中,人才问题的成功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湘军的辉煌。在曾国藩那里,用人是管理大计中的重中之重。

曾国藩语录:选取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有条理而不说大话

故事与运用:出类拔萃的郭意诚

曾国藩曾经说过,古人认为好人才是完美无缺的,“神明变幻、超乎想象”等所有优点都要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他认为,现实中没有完美的事物,更没有完美的人。只要一个人能在一方面表现出深谋远虑,那这个人就是人才。所谓完美之说之是空谈,或者说是古人一种理想化的求才标准,它更像是一个溢美之词。在以后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曾国藩习惯成了一套他自己的人才标准,即“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有条理而不说大话”。而为识才,管理者或将帅须要耐心地观察,悉心地培养。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来看看曾国藩对爱臣郭意诚的识别和启用上。

咸丰初年,朝廷为太平天国运动搞得焦头烂额,眼看起义势力就要吞没中华东南大片土地。咸丰帝更加担忧。为了彻底消灭太平天国势力,他将身边的两个重臣召入宫中,共同商讨定国大计。群臣之首肃顺当场即提出:“中央力薄,我们需要建立一支新军来解决安国问题。”咸丰皇帝诧异地盯着肃顺,于是他微微地低了低头:“我觉得让地方势力来组织团练,各方自保,这样必能拖垮太平军。”咸丰皇帝沉思了片刻,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允许民间办团练的政策在咸丰皇帝不经意的点头之间得到了默认。

肃顺早就看上曾国藩,所以他首先向咸丰帝保奏,让湖南巡抚张亮基首先组织团练,皇帝很快就应允,军机处见皇上钦准,然后也放权下去了。张亮基接到圣谕,心中一阵惊喜。眼看着太平军就要攻打湖南了,现在能组织团练,那湖南当能自保。他左思右想,决定让丁忧在乡的曾国藩任全权代表,组织团练。他的保奏上去了,加上肃顺等权臣的斡旋,任命曾国藩组织团练的谕旨很快就下来。于是张巡抚让候补道员栾璧城前往邀请曾国藩出山。但是,栾璧城的名字报到曾国藩府中,曾国藩就谢绝见面。无奈,那栾璧城只得徒劳而返。

张亮基接到消息大为惊愕。走投无路之下,他拜访了一位士绅,他就是曾国藩的亲戚。他的胞弟就是郭嵩焘,他是曾国藩的亲家。但是,郭嵩焘知道朝廷会敕谕曾国藩督办团练。于是他写信给自己的兄长,如果曾国藩拒绝,就请各个前往慰劝。这次,张亮基巡抚又亲自来说了督办团练对国家、对湖南百姓的好处。郭意诚欣然应允。

第二天,郭意诚就来到湘乡县,径直奔向曾国藩府邸。曾国藩听闻是郭意诚拜访,心中大喜。因为在他心中,郭意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学专家,自己对其仰慕已久。他亲自出郭,笑脸相迎,将郭意诚请进客厅正座上。两人先寒暄几句,然后畅谈了一点哲思学问。郭意诚见曾国藩没有了戒备之心,于是掉转话题,劈头就说起让他督办团练的事情。曾国藩听了,长长地叹息一声:“不行,不行。我素无研究军事之学的精神,怎能贸然接受组织军队的重任?再说,新丧家丁,孝服未满,不能轻易出郭的。夺情之举,圣明天子也不一定见逼的。”郭意诚见曾国藩依然固执,于是将实际情况分析了一遍,最后总结:“如果曾涤生不能放弃个人小觑,那国家不安,湖南百姓会在水深火热中浴血。这难道是一个大学问生能做的吗?”曾国藩见郭意诚说得在理,心中难免产生一点动摇。于是说出了一点偏见:“为公,我是要当仁不让。但就私情来说,我觉得我督办团练没有胜算。”郭意诚皱眉,急切地问:“什么私情?我一定帮你解决。”曾国藩此时轻轻地抹了抹额头说道:“上次张中丞大人让那个栾璧城来观察,兄弟一见便回绝。我觉得团练前途非常不吉利。”

郭意诚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涤生,你是个宏才大儒,现在做事怎么迷信起来?况且,栾璧城这个名字没有什么不吉利的。”曾国藩震惊了一下,严肃地说:“不是我迷信,而是事实上应该讲点凶吉祸福。”郭意诚睁大眼睛,认真地听曾国藩讲述。原来,曾国藩的官名和别号是他的祖家前辈星冈公启的,分别叫叫“子城”和“居武”。之后,他如愿考中进士,但还未殿试。此时,他的老师朱上彦提醒他,“居武”这名字不好,你的文才非常出众,将来一定能成就功名。但是,如果继续用“居武”这个名字,你可能很难被翰林院点重。有些不入翰林之流。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恩师给他改字为“涤生”。之后,曾国藩果然被点中翰林。

基于以上的说法,曾国藩觉得凶吉祸福非常重要。而那栾璧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乱必成”。所以曾国藩觉得办理团练前途渺茫。郭意诚听到此时,并没有感到不耐烦,更没有认为这是一派胡言。他若有所启地道:“这样的故事我的确听说过,在乾隆年间,一位广东雷琼道官员见驾。皇帝见他叫作毕望谷,马上说他不懂礼数,把他革职;在道光年间,有个叫魏太平的提台,因为饺子原因被皇帝贬官。这的确是要注意的。”他用扇子轻轻地拍了一下后脑勺,笑道:“对了,我平生中认识一个叫曾大成的人。此人名字与你的抱负很相合,我就让他来请你出山吧!”说完,他就站起身来要去请。

曾国藩急忙拦住他,惬意地笑着:“好了,好了!今天能让你来邀请我我已经很感动了。就不要再动劳他人了。”郭意诚也笑着:“涤生,还是让我去请吧!让我们有个吉利的开头。”曾国藩强拉着郭意诚回到座位上:“姻兄,你还是喝杯热茶吧!虽然那曾大成吉利,但也不如你有诚意。我决定接受张中丞的请求了。”郭意诚此时才激动起来:“太好了,只要你全力组织团练,国家将兴盛,湖南百姓能安定了。”曾国藩站起来,紧紧地握住郭意诚的肩膀:“郭兄,我看你做事诚恳,从不摆架子,而且能宽仁待人。如果可以的话,你就做我的左右臂膀吧!”郭意诚很快被曾国藩的真情感染:“难道是曾公在试探我?那郭某受宠若惊了!”他将手放到曾国藩的肩臂上:“既然曾公这般抬举我,那我当义不容辞。”

曾国藩的第一个得力助手就这样出现了。之后,曾国藩又向郭意诚提出发展卓越将领的计划,并由郭意诚来执行。在郭意诚的策动下,罗泽南、杨载福、塔齐布三元悍将成功进入湘军团练。这三元大将也成为后来湘军最重要的作战王牌。曾国藩见郭意诚能力如此超凡,心中大为叹服。在曾国藩心中,郭意诚是个有官威却没有浓厚官气的人。做事很实在,从他劝服自己组织团练的事情组可看出这一点。

曾国藩开始全力组织团练之初,罗、杨、塔三人迟迟没有到来,营中无他人可用。于是他又找到郭意诚:“姻兄,几可否再推荐一两人?”郭意诚非常诚恳地道:“此地倒有一个,但他现在刚从贵州回来,而且他学问深厚,可能不愿寄人篱下啊!”曾国藩马上明白过来,郭意诚说的是胡润芝。思量一二,曾国藩道:“你说的是胡润芝吧!他是我的朋友。诚如尊论,此人不会寄人篱下。”郭意诚笑了笑又道:“那我还认识一人,他就是湘阳县的左宗棠季高先生。”

曾国藩睁大眼睛:“这个人是人才,但性格高傲,目中无人。非无恩惠于他他是断不会必恭必敬的。”郭意诚见曾国藩小心谨慎,于是拍拍他的手背:“要不这样吧!如果曾公急于用人,我可以让我的弟弟郭嵩焘前来助威。”曾国藩大喜。但此时,郭意诚提出要回官赴位的请求。曾国藩急忙喊道:“你万万不可离去。”郭意诚连忙摇手:“不行,我是张中丞的属将,必须回去了。”曾国藩见状,只得让他离开。但在此之前,郭意诚亲手张罗,将罗、杨、塔三员悍将请到湘军团练之中。自此,湘军就一天天地壮大起来。

湘军能起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郭意诚的功劳。在任用郭意诚的过程中,曾国藩看到选拔人才的基本定位,即“选取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有条理而不说大话”。

古今中外用人道理

如今,管理者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短缺问题。按常理来说,现在的人才应该是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应该人才充足才对。但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岁着人才标准的提高,真正能让管理者们满意的“千里马”并不多。于是就有了企业中人才稀缺的情况。不过,只要我们是一个称职的伯乐,相信人才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曾国藩就认为,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只要发现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招募过来加以锻炼,然后就形成所谓的“人才”。事实上,这种主动打造人才团队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将“发现人才”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能力出众的人才需要发现

在任何时代,只要是成就历史伟业的成功者,他们都是善于发现人才高明者。中国的每一位建国立业者,都能发现身边人有什么样的才能,然后合理地对他们加以任用。在各得其所的管理分配机制下,一个强大国家,或者一个伟大的时代就产生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发现人才的优势几乎成为每位伟人们的必修课。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汉高祖刘邦了。

我们都知道,刘邦用了半生的时间于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角逐。在实力上项羽明显要强于弱小的刘邦。但最后还是刘邦建立了大汉江山。这其中原因众多,有人说是刘邦的英明决策,也又人说是刘邦讲仁义……刘邦身边人个个对主子的人格大加赞赏。实在,刘邦体爱将士是出名。这个我们没有必要再说。且说说刘邦在识才方面的高明之处。

大汉江山刚刚落定不久,刘邦即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他邀请了各路王公大臣赴宴。高祖心情非常舒畅。酒到半兴之间,高祖高举酒盏,对众臣子说道:“今天国家栋梁们难得相聚。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一下,为什么我刘邦会夺得天下,而威名赫赫的项羽却不得善终呢?”宴席上短暂地平静了片刻。然后大臣高起、王陵站起来大声地道:“我觉得陛下在对待部下的热情上不如项羽,项羽不轻易责骂部下。这是陛下不如项羽的地方。”他们停顿一下,然后又娓娓地道:“但陛下赏罚分明,对功臣能施之以礼,动之以利。所以大将们才一心攻城拔寨,屡建战功。而项羽忌贤妒能,一旦手下人建立奇功,他不但会置之不理,而且暗地里打压他们,生怕谁的才能超过他。这样一来,项羽自然兵败如山倒。”两人说完,众臣子都一致点头说“是”。

刘邦见这情况,自信地笑了笑,然后抬头看着大家,依然含笑地大声道:“我们并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至于能打下大汉江山。”他痛饮了一盏酒,声音更加清纯:“说到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断然是不如张良的;要论治国安邦,抚恤百姓,调集粮草,我必须向萧何学习;谈及带兵打仗,攻城略寨,我得拜韩信为师。他们三位是人中之俊杰,如果不是重用这三位大将,我刘邦纵然有通天的才能,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听到这话,群臣对刘邦善用人才的精神认识又提升了一节。

事实上,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刘邦并不是通天奇才,但他却是一位善于发现通天奇才的领导者。一个个奇才被发现,并被任用,这才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今天,我们也需要像刘邦那样,在发现人才中锻炼出自己独到的眼光。

刘邦很会拉拢人,他的本性就是很谦恭细腻。只要是人才,他就会将他请过来。观察到人才有某方面的才能就任用。他并不在乎一个人才的出身、年龄和社会地位。可以说,刘邦是一位真正“唯才是用”者。像陈平、王陵这样的人都是出身小吏,而韩信则更卑微;在鸿门宴上冒死保护刘邦的樊哙从前只是个杀猪的屠户;大将周勃原来是个编制草席的手艺人;而灌婴是商人出身……

这些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被刘邦发现,并委以他们重任。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未来,也让刘邦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这不得不让今天的我们来学习。今天企业管理者首要重视的就是人才问题。但是,他们却总是忽视了发现人才的战略性。众多企业老板将“发现人才”定为自己的短期战术要求。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明确发现人才体系。这是众多企业在管理上的空白。因此,一些有持续奋斗精神和长久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人才往往得不到发现。反而让那些感性化,只能发挥三天热的人才能在市场上走俏。所以我们的企业必须将发现人才的方式制度化、战略化。

如果不这样,企业就算投入再大的资金量,收获也是微乎其微的。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要向曾国藩学习。他就是喜欢在每个实践细节中发现人才。像发现郭意诚,曾国藩只是在他为自己接触忧难过程中发现了郭意诚是个难得的人才。而刘邦,更是与曾国藩“发现人才”能力相当。他们人才观念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在这是世界上,是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人才被发现,被承认,那一支军队、一个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二章 人才其实是“养”出来的

引子

世上没有现成的人才,这是非常正确的说法。无论什么人,都需要经过大量的锻炼才能成为一个人才。如果一个管理者要求一个人“天生就是人才”,那是痴人说梦。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有可塑性的准人才。只要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可塑之才,那我们就要将他招来,然后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人才。在一开始,所谓的人才并没有做事办公所拥有的一切禀性,必须经过管理者或领带者的培养。所以说,“养才”对管理者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它决定着一个集体的发展命运,同样也能看出它的精神面貌。曾国藩自己是个全才,但他不被动地要求自己的将官是全才。他认为,只有在不断地教化培养中才能得到全才。

曾国藩语录:人才是锻炼出来的,不要眼光太高,动不动就说没有可用的人才

故事与运用:用城府“养”人的曾国藩

在任何时候,一个组织、团体后者是国家,它都需要能委以大任的人才。总揽古今中外成功者的经历就能发现,他们无不是拥有强大的求才用才的能力。曾国藩也不例外。根据曾国藩的用人观点来说,人才不必尽善尽美。只要发现一个人有一技之长,那就要将他网罗过来,在实践中加以教化培养,这就能造就一个真正意义上全能人才。所以曾国藩说,“人才是锻炼出来的,不要眼光太高”。人人都知道李鸿章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在一开始,他并不是那种全能人才,只是在曾国藩的教育培养之下,他的政治性格才渐渐完美起来。说到曾国藩培养人才和李鸿章成就一生大业,我们不得不说说这两人之间的故事。

早年,登临新科翰林时,李鸿章就亲自拜望了当时在翰林院德高望重的曾国藩。经过简单的交谈之后,曾国藩便看到李鸿章与众不同,说话条理清晰,而且议论入木三分,是难得的人才。李鸿章离开之后,他情不自禁地对自己的夫人欧阳氏说:“我见这点李鸿章李少荃,非但声朗气清,且是鹤形,他日之名位,必定在我之上也。”但他话锋又一转:“他书生意气,官气甚浓,如不加以培养,卓识是国家之损啊!”在曾国藩心中,李鸿章是个人才,但他有些高傲,不能平心静气地面对问题。位此,曾国藩不只一次地考察了他。且让我们来看最典型的一个。

一天下午,曾国藩刚刚忙完一大堆公务。他长长地伸了个懒腰,用力地眨了眨几下眼。然后就转道签押房内洗脚。曾国藩正是享受之间,一个差役正步走进来:“大人,李鸿章李大人前来禀见。”曾国藩抬起头,翻着眼睛道:“好的,让他在花厅等候吧!”差役领命,正要离开。曾国藩灵机一动,连声呼唤:“不必让他花厅等候,让李大人进来吧!”差役听了非常惊异,站在那里愣住了。他觉得,曾大人向来接人待客礼数甚严,今怎么如此轻率起来。他正要开口,曾国藩有些义愤地道:“快去,我与少荃师生之情深厚,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去请他来这里。”差役没法,只得遵命办事。

李鸿章站在大堂里等了又等,不见差役出来。于是他堂檐下信步走起来。不经意间,差役走了出来:“李大人,我家老爷听您签押房说话。”李鸿章心中马上一振:恩师向来在花厅接客,今如怎么会在偏房见我?加上等了许久,李鸿章心中一时间七上八下的。随着差役转了几个弯,来到签押房大门前,差役大声地道:“李大人到。”稍稍停顿了一下,曾国藩在里面发话:“好的,让他进来。”李鸿章得话,轻轻推开大门,往里一看,只见曾国藩坐在脚盆前不停地用手搦水。

曾国藩见门生进来,低头翻眼看着他,然后嘴角一歪,道:“少荃,内坐啊!”说完,他又低头洗脚。李鸿章看到老师竟然这样怠慢自己,心中的怒火不打一处来。他依然僵直地站在原地,看曾国藩还是若无其事。李鸿章硬着嗓门道:“恩师大人,今如我来拜访,先在大堂中等待良久,现在果能肩见,您却还在洗脚。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曾国藩见李鸿章情绪非常大,但故装不知地教育他:“少荃有所不知,在我平生中,常常要求门生子弟闲暇时间多洗洗脚。这不仅可以放松精神,消解疲惫,而且能延年益寿呢!少荃也应多洗脚啊!”

李鸿章几乎要大发雷霆了,他环顾四周,看到衙官、差役都在一旁互相耳语,指指点点。李鸿章曾国藩一党素质如此卑下,很想宣泄一番。但碍曾国藩是自己恩师的面子上,他又收敛起来。但是,口中不伤人,行动上就要有所表示。李鸿章推开房门,疾走而出,头也不回。他走出大堂时,还听到曾国藩的笑声,其中夹杂着一句话:“这等年轻气盛,怎么能做出大事啊!”李鸿章听了,心中更加忧愤。

他疾步走出军营,心中像被九头公牛冲撞一般难受。他飞身上马,勒紧缰绳,恨不得片刻间消失在曾国藩的军营中。他一边走一边观察,发现那些侍卫依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让李鸿章求死的心理都有了。好不容易走出大营,李鸿章四处张望,自己已在一片旷野之上了。他心中不禁自问起来:“在京中他对我不薄,今日怎么会如此轻慢我?难道一个人得志之后都会变本性吗?”李鸿章的思想斗争非常尖锐。最后他又推测:“难道是我有什么劣迹被他发现了?”想到这里,他又摇摇头:“不会,我李某人一向刚正廉洁,并没有什么短处让别人说。一定是这位恩师得志了便忘本了。”想着想着,天色就已经黄昏了。

李鸿章摸摸自己的肚皮,已经有一天没有进食了。现在又无处安身,怎么是好?他快马加鞭,在旷野上奔驰。不多远,他眼帘中印出一块农田,有个庄稼汉正在忙碌。李鸿章欣喜,骤马上前道:“老汉,可否让我借宿一宿。”老汉眼了眼他,一边收拾农具一边道:“曾帅早先有令,无论哪家住户,都不得收留借宿者,防止有敌人奸细混进来。”李鸿章听,心中又好似一阵难受,此时他几乎更讨厌曾国藩了。他只能继续前行。

李鸿章坐在马上左顾右盼,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安身的好去处来。就在此时,他远远地听到身后有一串清脆的马铃声。仔细一看,那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同乡有友程学启。这下他高兴了,起码自己终于能有安身之处了。李鸿章纵马飞奔向好友,两人大笑欢喜中,李鸿章疑问道:“难道乡友也是来投靠这薄情寡义的曾大帅的吗?”程学启听,勒紧缰绳,仰天大笑:“果然被涤帅猜中了,他还在耿耿于怀呢?”

程学启先下马,然后扶李鸿章下马。他拍着李鸿章的肩膀向他说明了自己是如何被曾国藩特殊照顾,又是如何心悦诚服地受聘的。最后他说:“早些时候涤帅找我,开口就是你才大如海,而且相貌不凡,是能委以大任之人。但他也看出你的缺点,说你年轻气盛,这会阻碍你做大事的道路。所以他想教育你一下,让你放弃这傲气,如此你便是一个难得的全才了。”程学启语气诙谐地道:“没想法你果真堕入涤帅之术了。”

李鸿章依然不消解:“既然要教诲我,可以直言,为何用这等伤人的伎俩来做呢?”程学启用手指了指李鸿章:“天下自傲者都须用特殊方式教化。今天涤帅戏你,实是对症下药。”程学启一边走一边道:“少荃兄,平心而论,你点中翰林之后目中还有什么人?在回乡修养时我就想劝你,但你趾高气昂,我不想坏了好友关系,所以一直缄口。”李鸿章听到此处,不禁汗颜,低头半天无语。

程学启见李鸿章知错了,于是轻轻在他肩膀上一拍:“好了,少荃兄,还是回去见老师吧!我正在花厅里厚礼等候呢!”李鸿章皱着眉头,苦笑了一声,然后尴尬地道:“我错了,我回去认错。”于是,来年感人飞身上马,快马加鞭地向湘军大营奔驰而来。刚刚进大营,李鸿章就看到曾国藩正装而立于花厅门前,遥望着他的到来。李鸿章心中很是感动,飞身下马,跪拜在恩师面前表示悔过。曾国藩非常安慰地将他扶起,两人并步进入花厅,开始了他们的高谈阔论。

在花厅里,程学启请辞办理公务去了。曾国藩升炕奉茶。李鸿章首先开口:“今日都因晚生性急傲慢,还请老师海涵啊!”曾国藩捋着胡须笑道:“你是大才,需要磨砺才能大才。所以我只能下狠药来祛除你身上的弊病。年轻人为官做大事,切忌心浮气盛。”李鸿章顿时激动起来:“老师果然是识才、养才之专家,晚生终于领教。现在能追随老师,实是小生万生之幸。”

从此以后,李鸿章就跟随了曾国藩。在他的一手调教之下,李鸿章成为湘军人物中最突出的代表,他也足见了后来的淮军。在外交上更是才华出众,几乎包揽了后曾国藩时代的晚清外交。曾国藩也常常对别人说: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就是李鸿章,他不但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而且可塑性非常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李鸿章渐渐表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潜质。

不得不说,曾国藩坚持的养才思想在李鸿章身上得到完美体现。即只要一个人有点能力就可以任用,重要的是在任用中锻炼他、培养他,这样才能塑造经天纬地的全才。所以我还要是,“人才是锻炼出来的,不要眼光太高,动不动就说没有可用的人才”。

古今中外用人道理

每个时代,总是能造就一代名人。在动荡年代,时代最需要军事人才。因此能看到晚清时代有曾国藩、胡林翼等文人成就的武将雄略。很明显,那时代需要武将,曾国藩等人只是适应了时代。时代的辉煌却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造就的。在曾国藩等人的背后,还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抛洒热血。曾国藩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能领导人才,能培养人才。世上没有天生的人生,后天的锻炼对一个人才非常重要。曾国藩就透彻地看到这一点。这就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通之处。要想得到人才,首先会培养人才,管理者要有一个鲜明的人才观。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繁殖”。这不仅仅曾国藩做到,众多时代宠儿们也用实践诠释着这一切。

世上没有天生的“人才”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对手的强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对手能培养出一批能与之进行竞争的对手。其实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人才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力量,形成长远稳定的战斗力。那这个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完美我们不待说。只说与他成就差不多的伟人,其实也是拥有一颗慧眼识才,进而悉心教化培养的禀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李达的“养人经”。

在解放军中,高级将领都非常重视“实践中锻炼人才”的思想。事实上,很多著名开国将领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虽然他们理论功底薄弱,但实际操守却一点不比别人差。李达就是非常突出的代表。所以在人才观念上,李达遵行人才从实践中来的路线。为了体现这一人才路线,他对自己看好的、非常有灵性和爱学习的谭善和进行了大胆的任用。

1932年,李达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宁都起义,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被调到湘赣革命根据地,担任独立一师二团四连连长。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担任四连政治部宣传员的谭善和。这一共事,让他们的友谊在之后的50年内没有间断过。李达非常明白,谭善和虽然没有什么大学问,但他是个人才。只要能在实践中充分锻炼,那他将是一个国家栋梁。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与国民党大军在中原展开旷日持久的战斗。是时,李达所属的刘邓大军全力挺进大别山。当时军政领导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后方指挥官。李达见状,大胆进言:“我推荐谭善和来做新县后方指挥官。他这人头脑灵活,而且办事稳定,必然能做好这项工作。”在李达的顶立推荐下,谭善和接到调任通知。他满心困忧地向李达抱怨。李达轻松地道:“不用担心,我们相信,你不会让大家失望。”谭善和只得将这艰巨的任务揽上身。在此期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刻苦学习,闲暇时间就实地调查。与国民党周旋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渐渐得到领导的认可。

李达见谭善和发展的苗头,于是他再次大胆举荐。让谭善和成功升任为新县县委书记。当时的谭善和一再推委。但李达总是热情鼓励他:“相信你是人才。你的第一步已做得非常完美,现在应该更加没有问题。”谭善和再次顶着压力,老老实实地当自己的县委书记了。从这一点上我们能看出,李达敢于用人,即使这个人不是最优秀的,但通过他的任命和锻炼,这个人就能成为出众的人才。就这一角度来说,李达敢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因为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人才,不锻炼就意味着没有塑造人才的平台。在当时,李达能在危急时刻委谭善和以重任,除需要巨大政治勇气之外,而且还需要洞察人才禀性的能力。

经过锻炼,谭善和很快就成为地方上的“名人”。淮海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二野组建特种兵纵队。李达任司令员建政委。面对一个全新环境,李达再此明眸点将,将谭善和调来任副政委。这一锻炼,让谭善和的管理才能和军事谋略更加精深。李达总是认为,谭善和是人才,虽然底子薄弱,但只要锻炼一下,一定是别人羡慕的全才。

事实证明,李达的用人战略是正确的。解放之后,谭善和被一致认为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才。他也升任为特种兵工兵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这是李达一手培养的结果。等到朝鲜战争爆发时,谭善和被调任为志愿军工兵司令员。此时的谭善和可谓功成名就。在他出行朝鲜之前,李达特别招呼:“前些年,公安部要调动你。但我觉得西南更需要你,所以没有答应。今天抗美援朝是大事,西南再需要你,朝鲜战场也不能没有你。”

时间不久,也就是1953年,李达被任命为志愿军参谋长,两人再次共事。谭善和激动地李达道:“我终于能见到你了,而我的今天,全是你一手培养起来的。”之后,李达被封为上将,谭善和也得到少将军衔。李达“敢用人”、“锻炼人”的路子获得了成功。谭善和在锻炼中成长为国家栋梁,完全是李达造就的。

根据李达用人的史实,我们能发现,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求人才切忌眼光太高,应该以培养和教化来成就一个人才。否则我们将非常被动失败。

第三章 人才不竭 适才而用

引子

曾国藩是一个大才,我们对他的管理艺术赞不绝口。其实,但他也不是一个没有弱点的人。他偶尔也会“糊涂一时”。不过这并不可怕,因为他身边有一批和他才能差不多的将才。在一个困难到来时,每个将才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曾国藩善用人才的优势让他一切的缺点都被消除了。此时,我们能看到曾国藩超群的一面。曾国藩认为,对人才的要求要有所取舍。就算一个人有经世之才,但他不适合自己,那就要调任他,把他交给气味相投的其他将帅管理。这就是用人方面重要运作哲学之一。一个人才在性格上或者个人喜好与自己不同,那他就会想方设法找到一个与之有共同语言的将领来带他。

曾国藩语录:即使有好的药物,如果不对症还不如一般的药物有效;虽然有贤才,如果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才

故事与运用:人才有用,须正确任命

湘军中将领汲汲如云,只要是人才,曾国藩都会对他大加任用,在实践中将他们锻炼成经天纬地的大才。对于人才,曾国藩有很多自己的认识观点。有一点他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才要适合一个环境。也就是说,只要能处理好严格集体中的上下关系的人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曾国藩常常教育自己的将帅,“虽有贤才,苟不能于用,不逮庸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湘军中人才机制的运作更加灵便、高效。所以说,曾国藩四才,但他更注重人才的任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不提曾国藩的湘军重要人物潘鼎新的任用。从他的故事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曾国藩“才当适用”思想的运用。

湘军刚刚起步阶段,正是继续人才之际。曾国藩总是为选拔人才而忙碌。一天曾国藩忙完公务,正准备回书房写一天的工作日记。就在他站身出走的时候,差役走进来,低头恭礼道:“大人,有人前来投靠。”说完,他便将手中的文本递上去。曾国藩有些若无其事,拿着文本扫视一下,看到“附生潘鼎新”几个字。曾国藩施展开紧皱的眉头问道:“这个人有荐书没有?”小吏谦恭地道:“小人问了,但他不言,所以不便多问。如果得罪了客人,大人也会责备我。所以就拿着文本进来了。”曾国藩此时才若有所喜地捋着胡须道:“好啊!这潘先生是个人才,竟然不用荐书前来投靠,一定不是等闲之辈。”说完,他就要求[潘鼎新在花厅等候,自己马上就厚礼相见。

曾国藩推开大门,站到花厅里。一看那潘鼎新,差点儿让自己笑出声来。原来,潘鼎新的装束非常古怪,有些失常礼。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府绸四方马褂,张得盖过膝盖;里面穿着一件老蓝竹布的长衫,却又非常短。远远望去,像是穿着女式袍子一般。再加上一顶瓜皮小帽,帽上用红线结成一个结,颜色却已退成黄色;脚下一双布鞋,底有二寸有余。曾国藩马上就觉得他是一个食古不化的穷酸农村文人。但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敬,曾国藩将这些个人偏见都压抑了下去。但曾国藩还是在心中想:“这样一位研究学问的人,怎么来参军了?看来他找错门路了啊!”他一边想一边上前与潘鼎新照面。

照例,曾国藩邀请潘鼎新坐在大厅正座,升炕,面对面地交谈。但潘鼎新马上谦恭起来:“大人贵为将相,一介草民怎么能与您平起平坐呢?”曾国藩笑道:“不防,只要是人才我都会这样对待。这里没有贵贱,只有学识能力大小。”潘鼎新一阵对曾国藩的赞扬。客套话说完,曾国藩喝了一口茶水,然后直率地道:“不知潘先生此来何意?”

潘鼎新轻轻一笑,用手摸了摸额头:“在下一直认为自己不学无术,虽然看了几部兵法,但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才。但今天我看到贵军将领李希庵中丞,竟因轻敌冒进而战死在疆场。我突然领悟,当今才干有能之士也不过如此。鼎新应该还自己的用武之地。”曾国藩听完这话,心中难免产生振荡,连忙问道:“中丞前些天还因为公干到我府上拜访,你说得是哪天的事?”潘鼎新不慌不忙地说:“就是这两天的事情。”曾国藩有些疑惑:“那我这里怎么没有接到官报,却让你在道听途说中得到消息。”潘鼎新朗生道:“我是从庐州来的,城中到处在议论这事。而今日战乱,消息不灵通,官报迟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曾国藩有些不安地点头:“那潘先生对此事可略知一二?”

潘鼎新连连点头:“事情原委我都知道。”曾国藩不待停顿地直问:“那就请说说吧!看来潘先生对国家大事是不一般的关注啊!”潘鼎新浅浅地喝了一口茶水,然后娓娓说来:“我安徽省垣已被太平军攻占达九载。安庆是一座山城,而且一面临江,是典型易守难攻的城池。从前朝廷几位抚台战死的现实就是很好的证明。今此,李中丞得知大人被拜为江督,他是安徽巡抚。因此要受到老帅的管辖。”说到这,曾国藩插话,“他倒是我的晚辈,他的亡帅罗泽南是我的好友。”

潘鼎新快速地说道:“那就更有关系了,那李中丞希望早日立功表奖那是可想而知的。”潘鼎新舔了舔嘴唇又说:“急于立功是兵家之大忌。还没有等援军到来,李中丞就贸然进攻安庆。而那守将却不是等闲之辈,他正是人称四眼狗的李秀成。如果他一时疏忽还能让李大人有机可乘的话。那后来的李世贤的到来则被李中丞兵败铁板钉钉了。经过几次冲杀,李中丞自己也战死在乱军之中。攻方全军覆没。”曾国藩此时心情沉重地长叹:“希庵啊!希庵!前次你屡次化险为夷,是因为刘秉璋部下徐春荣助你一臂之力,现在徐春荣大军调往湖北,你已是孤军寡将之身,怎么还能冒进呢?实在让人失望啊!”

潘鼎新拱手相呈道:“大人不必难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曾国藩拭去头上的汗珠又道:“那我兄弟桢干和曾大成两军已去援救,怎得迟迟未到呢?”潘鼎新又侃侃而道:“现在西方贼寇蜂起,两路大军行进自然缓慢。加之,左宗棠大人新拜浙抚,正打算从徽州出发,一路向衢州进军。所以两位曾军迟迟不能达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曾国藩依然埋怨:“行军贵在神速,这是我常常提出的。今天两兄弟不能达到此要求即是劣军。”潘鼎新马上建议:“现在安庆攻坚战在继续,而且朝廷没有新派攻城大将。只要两位曾氏兄弟能达到,那湘军依然有攻险安庆的好机会。”曾国藩听了,心中稍微平静。

但曾国藩还是很疑惑地问:“阁下刚才不是说四眼狗和李世贤英勇善战,无人能敌吗?”潘鼎新张口一笑:“那个李世贤是可怕,但他看到左宗棠大人急攻衢州,当然要全力营救衢州。而且他斩杀了清国一巡抚,他觉得安庆并没有危险。而那个四眼狗,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敌自大,不是什么大威胁。所以说,这正是湘军攻占安庆的好机会。”

曾国藩听他分析后,顿时惊愕不已,盛赞他道:“潘先生果然有经世之才。你的形势的分析能力丝毫不在我军将们之下。”曾国藩一边说也一边想:从交谈之中能看出,潘鼎新对左宗棠忠恭就佳,看来他更适合去左宗棠的幕下。“你让对攻克安庆有了新的正确认识。如果潘先生不嫌弃,我把你介绍到左宗棠大人帐下带兵无何?”

潘鼎新心中一惊,他也在想:曾大人果然是知人善用之人,我最敬重的就是左宗棠的大人。能到他幕下工作,是潘某最大的人生理想。他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满意的笑脸。然后他又从袖中拿出一封推荐信,小心翼翼地交到曾国藩手中。曾国藩凝眸一看,原来是程学启大人推荐的。曾国藩哈哈大笑:“原来是程大人推荐,难得他能荐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人物啊!真是国家的兴盛,湘军的兴盛啊!”在信中,程学启也盛赞潘鼎新,认为他的才学和谋略胜过自己十倍。此时,曾国藩更坚定地接受了潘鼎新成为湘军将士的一员。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曾国藩就强烈地感受到潘鼎新不仅有才气,而且有节气。因为他不喜欢用人情关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先让曾国藩赏识,然后再递上推荐信。这一点,受到曾国藩的高度赞扬。他对身边人说:“在我军中,只有潘鼎新是独立起家者。”

最后曾国藩将潘鼎新送到了浙江巡抚左宗棠的幕下。在那里,潘鼎新立下一系列功劳,为湘军的振兴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曾国藩任用潘鼎新的例子。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曾国藩的“维才是用”方针也有变通之处。当一个人才不适合自己的环境时,我们就需要将他调任到另一个适合他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也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事业。

潘鼎新更向往浙江地方,于是曾国藩就将他调到左宗棠那里。事实上,曾国藩一向不喜欢不拘小节之人,而潘鼎新却不注重外表。这多少让曾国藩有些感到不自在。而左宗棠不一样,他不拘小节,潘鼎新到他幕府下工作,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用人之高明我们便一览无余。这需要管理上深厚功夫,也是曾国藩用人艺术沉淀的结果。“只要你是人才,到了湘军中就异地拟稿有用武之地。”曾国藩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古今中外用人道理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一个人才的力量。广义地说,每个人都是人才。只要我们适应了那个特定的环境,我们一定就是一个人才。这在古今用人故事中能普遍看到。其实,作为一个领导者,只要他能放心发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人才加以利用,那他就是一个素质优秀的管理者。世上没有偏激的知识,它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所以说,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做有心人,做人才的发现者,那一切管理问题和发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无数的历史故事都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人,一个普通人也会变成旷世奇才。相反,如果一个人大才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他也只能成为泛泛之辈。这是千古永恒的人才观。

专业人才战略贵在正确用才

在眼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竞争力问题。但是,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很多企业家各有见解。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才的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发展企业竞争力,最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因此,只有将人才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才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很多企业,现在面临人才文化水平底、素质差和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事实上,这样的企业经济基础再好,最终的命运也是一片暗淡的。就人才问题,我不想过多重述理论,我还是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启示一下我们的管理者。或许这样做更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在战国时期,各国名门望族都喜欢收养门生。最为著名的,当数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赵国的平原君。他们并称“四公子”。其中,孟尝君的势力最大,门生最多。此时,我们想说的,也正是孟尝君与门生之间的故事。

孟尝君素有重义轻财的性格,这使得全国各路英雄都慕名而来。就外国有罪之臣民也来投靠。有一天,孟尝君正在院落里信步。突然家臣报告有人前来投靠。孟尝君疾步走到门外,只见一个衣杉褴褛,足登草鞋,腰间挎一口没有剑鞘的剑。孟尝君知道是个穷苦人,于是上前就问:“壮士姓甚名谁?有何见教?”那壮汉拱手就道:“我叫冯罐。现在没有去处,特地来此寻一口饭吃。”孟尝君连忙问道:“那你有一技之长否?”冯罐摇摇头:“我什么也不会,所以才落得今天的地步。”孟尝君见他落魄,于是轻轻一挥手:“安排个处所给冯罐吧!”此时,下人非常不情愿地领着冯罐,将一间下等房分给了他。每日给他下等的衣食。

几天之后,孟尝君问侍从:“冯罐这些天在干什么?”下人摇摇头:“别提了,他整天对着那破剑说,剑啊!快快随我离去吧!这里一日三餐也没有鱼虾。”孟尝君愣了一下,然后道:“给他中等客房,看他会不会埋怨?”下人只能照办。几天之后,孟尝君又问侍从同样的问题,他们有些怨愤地道:“冯罐又在说,剑啊!随我同去吧!这里并无车马。”孟尝君为了服众,马上就给冯罐备了车马。但没过多久,他又听到冯罐喊唱:“剑啊!随我同去吧!在这儿并不能养家。”孟尝君毫不犹豫,放身边人送钱给冯罐乡母。到此,冯罐才停止了弹唱。但孟尝君的下人对冯罐更加愤愤。但孟尝君劝慰大家:“说不定会有用到他的一天,那时他就是个大人才了。”

一年之后,孟尝君威望越来越高,并做了齐国相国,门下门客达到三千多人。庞大的集团要维持生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孟尝君也渐渐感到府库空虚,入不敷出了。于是他想到自己的家乡薛城。因为那里他有大量的租金和利息没有收上来。孟尝君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一个的苦差,德高望重的人根本不去。就在此时,有门生向孟尝君推荐了一直游手好闲冯罐。孟尝君顿感绝妙,所谓“养才千日,用才一日”,现在孟尝君终于可以用到他了。

当天,孟尝君就对噔罐说了这事,冯罐倒没有因为是苦差而拒绝,他们满口答应,而且问道:“公子家中还缺什么吗?我顺便买点回来。”孟尝君非常高兴:“那家里缺什么你就买点回来吧!”交谈完毕,冯罐就回房准备了。第二天清晨,冯罐便坐上大马车,向薛城奔驰而来。

其实,薛城百姓非常贫困,加上收成不好,冯罐根本如愿收回所有的债务。他刚刚到目的地,欠户闻风而逃,他只能联系到几个富庶的债户。冯罐见状,不慌不忙,大声对到来的债户道:“过几天我请所有债户喝酒,我不要钱,就是看看借据,不还不要紧。”消息传开后,那些衣食无周的乡民全部赶来赴宴。在宴会上,冯罐出人意料地宣布:“那些还不起债务的乡亲现在把借据拿出来,我看了之后就可以烧掉了。”众人听到这里,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冯罐一把火少掉那些借据时,乡民个个跪拜感激。

一个月之后,冯罐收了一部分租金回到京城。孟尝君了解情况之后,不禁勃然大怒:“冯罐,你怎么能把借据都烧毁呢?”冯罐笑着恭维道:“公子,我不是收了一批租金上来了吗?至于那些贫农,他们是还不起债的。还不如烧了借据,做个大人情。”孟尝君又要发怒,冯罐上前止住:“公子息怒,您不是让我买些家中缺少的东西吗?我看我们也没什么缺的。而今我免去债户的租金,其实是为公子买回了仁义道德。这可是千金难买的宝物啊!”孟尝君听到这里,心中怒气顿时平息了下来。他直着嗓门道:“哦!你买的东西的确别致,看来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就这样,孟尝君停止了对冯罐的责难,事情告一段落了。

又过了几年,秦、楚两国到处散步谣言,说孟尝君势力过大,功高盖主。为了自我保护,齐王很快革除孟尝君相国职位。势力江河日下的孟尝君看着门生们一个个地离去,失声长哮起来。但此时,冯罐培着他,护送他回老家薛城。还没有等他们进城,众多乡民就在道路上夹道欢迎。原来,他们都是感谢孟尝君免去他们债务的贫困百姓。孟尝君看到这场面,不禁触景生情,黯然神伤。

回到处所,孟尝君对冯罐大加赞赏:“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你没爱的仁义道德我纵欲用上了。”正是冯罐的出色表现,让孟尝君有了安身之处,更让他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我们能看出,冯罐一开始并不是什么人才,但孟城君能养着他,让他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合理的作用。这样一来,冯罐反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曾国藩用人的精妙之处与之相似。他曾经教育门生,“虽然有贤才,如果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才”。这就是孟尝君任用冯罐的原则立场。

第四章 每个时代都需要的全才

引子

一支有杀伤力的军队总是离不开一个强悍的将领。而将领在强悍的基础上,还要有普通将士所没有的综合才能。一旦将领会打仗,那他的榜样力量就非常重要。如果统帅的精神威慑力不够,那军士的战斗力将受到怀疑。根据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择将是统军的重中之重。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个领导工作中的人,他都需要像将军一样的综合素质。这是超越时代局限的。其实,最完美的胜利往往只能在骁勇和谋略俱佳的领导者旗下诞生。在曾国藩身上,虽然他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限,但他属下的全才将领却能帮助他将湘军组织成几乎与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方势力。这实在是一门学问。

曾胡治兵语录: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故事与运用:全才是这么表现的

曾国藩总是喜欢将将领称为“军中的主心骨”。事实上,一支军队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将领在军队中的管理能力。为此,曾国藩好好将领设定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即语录中所说的那样。湘军建立起来后,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在高峰期,它形成了以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为首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的形成,都是曾国藩用人艺术的极佳表现。他的将才标准再次得到体现。尤其是在任用江忠源方面,更值得大书特书。

曾国藩在做庶吉士时就认识了江忠源。时值1844年,江忠源进京赶考,在郭嵩焘的引荐下,他第一次见到了曾国藩。曾国藩一看到江忠源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寒暄之后曾国藩便发现,江忠源是个侠义而不拘小节之人,非常容易亲近。两人坐在正堂中,畅然无阻地聊叙起来。谈笑之中,江忠源的才气被尽情展示。曾国藩越来越喜爱这个人才。在临别之时,曾国藩亲自送他出厅门,然后拱手赞叹道:“江学生是难得的人才,这是朝廷之福啊!”目送他出府门,曾国藩喃喃自语:“这个人名利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难得难得!”

在以后的生活中,曾国藩常常向身边人提到江忠源的才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十七日,曾国藩又对自己的叔父说起江忠源的事。同年八月初五,江忠源与同乡邓铁松回故里新宁县。但刚刚出发六天之后,邓铁松即猝死在路上。江忠源看到自己好友西去,不忍心独行。于是给邓铁松做了简单的仪式后,亲自将其灵柩护送到乡里。为此,全县百姓对江忠源的盛赞更是不决于耳。之前,一个新化县的官生,名叫邹柳溪,不幸病逝京城。江忠源得知,马上自筹银两,不辞辛劳地将他的灵柩运回湖南。这事事让湖南人非常感动。

曾国藩知道之后,心中大为惊喜。他盛赞道:“这个江忠源会学问,而且堪治民,是难得的人才。”确实,这就是曾国藩选择将领的首要标准。看到这一优点之后,曾国藩开始萌动将江忠源招入帐下的想法。在江忠源父亲七十大寿时,贵为朝廷二品官员的曾国藩亲手为其父写了寿文。很快,他又向朝廷推荐了五位重要官员,其中就有江忠源。从此,江忠源在曾国藩的扶持下飞黄腾达。

湘军刚刚建立,江忠源就对曾国藩提出,新宁县有青莲会匪,它将导致新宁县一场大的政治动乱。曾国藩听了,轻轻地摇头道:“等等再看吧!”江忠源非常懊恼,但也不能发怒。他只能另想解决方法。数年之后,曾国藩来到江忠源面前戏谑地问:“你说新宁地区有土匪,今怎不见动静?”了解情况之后,曾国藩才知道,原来是江忠源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组织武装与土匪征战了一番。这才平息了当地百姓的骚乱,稳定了地方政府。曾国藩马上惊叹起来:“江忠源深明大义,有勇有谋,实在是一全才也。”由此可见,江忠源剧本了曾国藩所说的“不怕死”精神。

那江忠源又怎么“不急急于名利”呢?再来看一个故事。1851年1月,洪秀全势力巍巍山河,大有侵吞天下之势。在此情形之下,曾国藩急需自己的将领打仗立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江忠源部队于1852年驻扎广西,隶属广西副督统乌兰泰帐下。当时江忠源有孝道在身。曾国藩写信给他,说可以让他回家丁忧。江忠源得信之后,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回家守孝。因为他觉得人生道德莫过于“孝顺”二字。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江忠源做这样的决定非常有勇气。在人人都想立功的背景下,江忠源能主动放弃立功。实在是一种高洁的表现。这正说明江忠源“不急急于名利”的真实节操。

这些都是江忠源被曾国藩看好的禀性。事实上,曾国藩还喜欢江忠源的一个性格,那就是能“耐受辛苦”。这样的例子在江忠源身上体现出了无数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在太平军从广西转战湖南过程中,大军要经过湘江。江忠源得到消息,很快便在江面上游的蓑衣渡设伏。蓑衣渡地势狭隘,高山峻领。极难设伏。但江忠源迎难而上,辛苦工作。最终让太平军为此地疏忽,吃了一个大败仗。曾国藩就觉得,这是江忠源耐心吃苦精神战胜了太平军的疏忽大意。江忠源不愧为全能将才。

江忠源发现的最成功人才之一。在他身上,他们能清晰地看到曾国藩的人才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古今中外贯通道理

曾国藩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军事家。他是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如果他不是一个性格健全者,他不可能坚持下来;当他没有超乎寻常的个人品格,那他更不可能造就一代名将的功望。就曾国藩个人来说,在复杂而多变的环境里,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只有那些性情和品德多端的人才能永不气馁。事情陷入僵局时,我们需要乐观的态度,在大获成功时,我们需要自勤自勉。那些品德不健全的人往往只能走死胡同。单一的品德只能适应简单的环境。

品德健全就是人才

在中国古代,人们说一个人是人才,往往是从他的个人修维和品行上来说的。整个古代几乎都是如此。但是,到了近代,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渐渐淡忘了这一恒古不变的人才标准。而在今天,中国人正在复兴民族文化。此时我们又看到古人人才标准的独到之处。这让今天的我们相信,只要一个人品德健全,他就能被培养成一个人才,或者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这种古代智慧的熠熠生辉,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那条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美好记忆。

在明朝,湖南道州守将沈至绪,在战场上可谓叱咤风云。但“马有失踢”的时候,在一次战役中,沈至绪因为寡不敌众,战死在战场上。这下,他年仅17岁的女儿悲痛万分。为了实现灭敌的理想,沈至绪的女儿沈云英擦干自己的眼泪,然后站在城民面前动员:“为了给老将军报仇,我们一定要死战,直到流完最后一滴血。”城中百姓非常感动,都觉得年纪轻轻的女子沈云英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可钦可敬。于是同心协力,在守城战中获得决定性胜利。战后,沈云英在父亲灵柩前放声痛哭:“爹爹,我为你报仇了,我也保护了全城百姓,您能安息了。”当时,城中父老无不动容。

朝廷得到消息后,为沈至绪做了追赏,封他为副总兵,并任命他的女儿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担任守卫道州府的职位。此时,女儿身的沈云英被冠冕堂皇的朝廷任命为将军。这是对他才能的肯定,更是为他忠孝两全的性格所打动。正是这些品行,沈云英被公认为一代英才。在她逝后,后人为沈云英建立了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这种用人理念的确有可取之处。起码,从一个人的品行出发,我们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现在,只要我们能用心看看身边的世界,一种强烈的品行素质是多么的缺乏啊!很多人认为“实用便是才”,其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它的能量已经显得越来越微弱。因为道德准线会严重牵制实用性的发挥。

只要我们还能思考,还能判断,我有理由相信,以健全的品德的基点的人才战略一定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我们的企业。

第二篇 带队伍

第一章 无情军令有情将军

引子

我们都知道,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一支军队的优劣往往就表现在它的军规上。在曾国藩的湘军中,有众多优秀军事人才。但真正将军规做成艺术的,当数李续宾。无论在哪场战斗中,李续宾出色的指挥才能总能有严整的军规做保障。这并不是铁面无情之徒可以做到的。正是因为军规严明,所以主帅才显示出超强的上下协调能力。就是说,融洽而仁爱的级别关系是保证严明军规得到落实的前提。李续宾在这方面做得可谓尽善尽美。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人才,而且是一个全能的组织管理者。

曾胡治兵语录:立法宜严,用法宜宽,显以示之纪律,隐以激其忠良

故事与运用:将领处事须合理又关情

田家镇战役中,曾国藩就曾盛赞李续宾:“续宾实乃湘军将帅之表率。”在这场战斗中,李续宾部的战斗力惊人,更可叹的是,这支军队严整、威武,是世上少有的规整之军。在战斗中,只要有士兵临阵脱逃,他定然会当场将逃兵抓获,并处死在战场上。每当这种军规被实践,将士都会更加服从组织规矩。这就是曾国藩喜欢这支军队的重要原因。

湘军东征过程中,湘军在战斗中总是以血的代价换来在战争主动权。虽然大败没有,但小败也不是罕见。咸丰四年十二月,曾国藩亲自督军,在长江江面上与太平军水军展开大规模决战。但由于未能熟悉地势,湘军很快并太平军水师拦腰截断。一支队伍困在内湖,另一支被独立在外江江面上。全军将士拼命护卫曾国藩。但不幸的是,太平军很快发现曾国藩的座船,在乱军中靠近了它。敌人通过密集的火箭火炮力量将曾国藩的座船点燃。万般无奈之下,曾国藩只能换乘小船向江岸奔去。

曾国藩以及护卫将臣艰难地上岸,摆脱了风险。曾国藩有气无力地呼叫:“我军惜败,实在始料未及。”等回到大本营,他心中已经闷闷不乐,竟有有一蹶不振的样子。此时,曾国藩身边有一个幕客,也是他的同乡,名叫刘蓉。他拍拍身上的尘土,躬身道:“太平军刚刚胜利,我想他们在除夕之夜一定会庆功犒赏。如果我们在除夕出其不意地进攻敌人,那我们将大获全胜。”曾国藩听完,精神稍微振动了一下:“这个计策果然妙啊。”但他话锋又一转,“长年战争,如果除夕都不让军士休息,恐怕士气低落啊。”其他军士也反对这一做法。刘蓉却据理力争,坚决要求曾国藩除夕出兵。他说:“早一天胜利就早一天休息,牺牲一个除夕赢得一场战争,哪个更重要呢?”曾国藩听着,很快就决定落实这个听起来是必胜的计划。

事实上,曾国藩没有认真分析太平天国的情况。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初,它们就开始使用一种自创的历法。其节气中根本没有农历除夕,而是像西方人一样的阳历年,即今天的元旦。他们的节日刚刚过去。而如果湘军在除夕出战士气一定会大落。这反而得不偿失。可怕的是,当时的湘军将帅中,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一情况。但曾国藩还是与水师将领商议了除夕作战计划。曾国藩提出,由于罗泽南身经百战,必定能胜任在陆地上掩护水军进攻的任务。初步的作战意向被确定下来了。

曾国藩开始划分作战范围时,水军将领彭玉麟直言:“罗泽南的中路军虽然经验丰富,但但战斗力让人担心。”于是曾国藩又与肿将商讨派遣陆军的问题,半天也没有个结果来。最后曾国藩作了断绝:“让李续宾的右营出战,没有别的军队比他更能胜任了。”李续宾当时也不知道太平军不过除夕的风俗。他只是淡淡地说:“我的兵士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