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学习辅导法:60招化解父母焦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5:30:56

点击下载

作者:(日)斋藤孝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速效学习辅导法:60招化解父母焦虑

速效学习辅导法:60招化解父母焦虑试读:

速效学习辅导法:60招化解父母焦虑(日)斋藤孝 著黄笛 等译

ISBN:978-7-111-62899-6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序言 活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学习”

世界加速变化,社会日益复杂难辨。在此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方针几经更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产生了不一样的要求。

为人父母者,固然关心孩子能进哪所学校,但是更关心孩子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时,能否真正让生活走上正轨。

遗憾的是,现实中,单位的招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大学等级。

曾经有段时间也出现过“勿以学历论英雄”的趋势,但从结果上看,这对企业来说似乎并不是良好的选择,于是它们重新寻求可靠人才,从东京大学开始依次往后招募毕业生填补空缺职位。所以,企业在录用人员时,还是很重视教育背景的。

我长期在大学里任教,时常感受到这种大学之间赤裸裸的等级差异。

看看东京大学法学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知名企业。

可是,随着学校排名的下降,学生越来越难以接触到知名企业的橄榄枝。有些在东京大学等顶级高校召开宣讲会的企业,甚至根本不向其他大学发布宣讲会信息。因此,学生自然就避开了那些企业。

当我和学生聊天时,他们说自己的就职目标是那些层次低于一流商行的企业,我鼓励他们说,“以你们的实力,挑战层次更高一些的企业也可以嘛”,结果他们答道“那种企业基本不可能”。

在评估个人能力之前,先按大学排名把人筛选掉了。

诚然,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最终还是要考验个人实力。但是,至少不会被剥夺参加应聘考试的机会。

能否得到这种机会,决定了人们将来能否进入稳定的大企业,过上年收入比别人多两三倍的生活。考虑到这些,那么还是尽可能拥有更多的选择会比较好。

也就是说,高中毕业不如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则以名校为佳。问题在于,应该在什么时间节点进行一定强度的学习呢?

是在小升初时努力学习,还是中考时或考大学时?努力学习当然是必需的,重要的是选择哪个时间节点。

在某个关键节点发奋用功,就能踏上通向未来的平顺道路(虽然不是自动人行道)。不管这种规则是对是错,都是日本社会的既存现实。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想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社会对他们敞开大门,该怎么办呢?

一种方法是一开始就选择通往名牌大学的自动扶梯式直升途径,免受升学考试的应试训练。

虽然不能用这种方法进入东京大学,但是对于私立大学,孩子们有机会从相应的小学、初中直升进入大学。无论从什么时间点拐入直升途径,毕业证上的大学校名都一样,所以这是个明智之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正面迎战中考、大学入学考试。这属于正面进攻法,如能充分培养出孩子的进取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不但会使他们在学生时代受益,将来走向职场时,这两项特质也会成为他们的傍身利器。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重点都是让孩子在小学之前的早教阶段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书为大家介绍的学习辅导法,能使孩子们在学生时代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免遭困难,也可以缓解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焦虑。

孩子如果实行本书中的学习方法,就能掌握“发挥优势”“克服弱项”“自觉努力提高技能”“时间管理”等多种能力。本书后面章节会向大家讲解具体方法。

为了过上快乐、充实的人生,这些能力必不可少,请务必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

此外,为了应对社会变化,考试制度和学校教学方案也在大幅变动。

首先,“彻底告别宽松教育”是文部科学省今后的方针。概括来说,就是不削减教学内容,该学的知识还是要让孩子掌握。

其次,开始重视培养“主动学习”的新型学习能力。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能否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是否具备思考能力、行动力和积极性,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评判标准。

当今社会希望大家具备的能力,归纳起来就是“记忆重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两项。“记忆重现能力”是充分掌握知识、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在传统考试中,题目没问到的内容,就算回答了也得不到分,考生必须正确把握出题者的用意。“问题解决能力”是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能与同伴团结协作,拥有引导团队前进的领导才能,那就更理想了。

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能力都是必要的。

首先,获得别人的信赖,让他们觉得“这人办事可靠”“符合要求”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如果拥有协作能力,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产生创意则更佳。

总之,让别人“希望与自己共事”这一点,和以前相比显得更加重要。

既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了这些变化,那么在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学校教育就得培养他们相应的能力。

本书将循序渐进地介绍如何掌握在此列举的各种能力。

第1章将更加详尽地介绍当今社会需要的“能力”。通过“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思考“能力”“学习”的含义。

第2章主要谈孩子在上小学之前的情操教育。孩子在上学读书之前,重要的是体会“对虚拟事物的想象”“对一流事物的感动”以及“技能提升时的喜悦”。

第3章想告诉大家,如何调整身心、做好准备以适应正式的学习,其中包含“呼吸法”“朗读法”“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法”等家长能够实施的方法,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半途而废,并且能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第3章还会说明,如何判断你的孩子属于“认真型”还是“放松型”,并据此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等内容。

第4章介绍的学习方法适用于所有科目的学习,各位一定会想让孩子掌握。学习等于“步骤分解能力”加“解释说明能力”,如果语言能力加强,那么无论什么科目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请务必尝试一下。

第5章阐述的“最优攻克法”是将第4章介绍的学习方法延展到各个科目中。针对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英语以及不擅长的科目,逐一介绍最适合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

书末还附有一问一答形式的提示集,围绕“催促孩子去学习是否有用”之类的学习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也请大家看了之后加以运用。

学习方法虽然重要,但一切的根本还是在于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投注的精力。

为了激发孩子的干劲,请家长务必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提供帮助,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2016年11月斋藤孝第1章 如何培养“新能力”当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正在改变

无论在哪个时代,父母考虑到孩子的将来,都教育他们要勤奋学习,吸收知识,提高修养。日本人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就把获得“能力”视为目标。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日本进入1亿总中产

[1]时代,受教育热情高涨,考场竞争激烈。不过,日本从曾经推崇填鸭式教育的时代,一下子进入“宽松教育”时代,后又重新审视宽松教育……几经转折,到如今,孩子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家长、孩子都进入了为之苦恼的时代。

为了让孩子不受时代、制度的摆布,将来能幸福地走上多彩人生路,对于现在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父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等问题,此时此刻可以试着重新考虑。

我将围绕着让孩子在未来立足的培养方法、教育方法,和大家谈谈自己的见解。

人们在任何时代都追求“能力”“聪明”,但是当今社会,世界加速变化,“能力”的内容也在逐步改变。

对于孩子如何学习才能变聪明,特别是家庭教育方法,父母现在必须重新审视。

所谓“学习能力”,至今为止是指完全记住教科书内容的能力,如果感觉脑子里仿佛有一本书,那么考大学就能获得高分。这种“记忆重现型”学习能力一直备受重视。

与之相对,最近对另一种学习能力的好评飙升,即“解决问题型”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观察和感知,分析、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能力也包含积极行动在内。

可以说,“解决问题型”能力由思考、判断、行动三者结合而成。不像以前那样,只要被动接受课堂内容,一点点记住就行,还需要自身积极思考,根据思考的内容进行判断、行动,身体力行地攫取知识。

今后,为了提升后面这种“解决问题型”能力,案例分析之类的教学项目会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增多。[1] 2 0 世纪7 0 年代,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总人口数超过1 亿, 政府调查显示,9 0% 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社会贫富差距小,国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当今社会需要的“能力”

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一下“记忆重现型”和“解决问题型”这两种类型的能力。“记忆重现型”,如其字面意思,是记忆力强、擅长应试的类型。“解决问题型”是在实际工作中擅长处理问题的类型。

人们口中的“聪明”一般指前者。后者在工作中依靠自己的远见卓识解决问题,哪怕受教育经历不及前者,也有不少人凭借精明能干获得“工作出色”“机灵”之类的赞扬。

此外,“解决问题型”还包含一种能力,类似于“老奶奶的智慧”,也就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去的能力。在昔日的小说中,时有此类人物登场。

比如夏目漱石在《明暗》里写道:“长到23岁,若不能更娴熟地掌控各种事物,按自己的意思操纵它,便算不上聪明女人。”

23岁就做到这样,看来以前的人比较早熟,这句话中的“聪明”指的就是“人生智慧”“洞察力”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力。

因为我们的教育长期偏重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缺乏活学活用的智慧,现在强调“解决问题型”能力的必要性,也许是对此有所反省。

以前通过身边的老爷爷、老奶奶、左邻右舍爱唠叨的大叔大妈们自然而然地学到的东西,通过谚语学到的东西,到如今不得不改在学校里训练、培养。

今后,兼备“记忆重现型”和“解决问题型”两种能力的人肯定占据优势。

因为这个时代信息庞杂,人们必须大量吸收信息,并自我消化后灵活运用。所以,记忆力是首要能力。

如果不能牢固记忆,即使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也会因知识基础不扎实而缺乏说服力,或因信息谬误出现工作纰漏,产生问题。你很可能因为这点缺失就被贴上“这个人没用”的标签。

学习基本靠背。无论是医学还是法学,没记住知识,就可能导致误诊、误判。所以,过于重视头脑的灵活运用却忽视记忆的话,在现实中也会引起麻烦。

对“记忆重现型”能力和“解决问题型”能力不偏不倚,达到两者平衡,才是如今社会追求的理想型人才。

第3章会详细介绍“记忆重现型”和“解决问题型”的学习方法,在此先请大家记住这两种能力。规划人生全景的能力

上文介绍了两种能力,这里我想再补充一种。它不是仅限于学习、工作上的能力,而是能洞悉整个人生、考虑人生计划的“大智”。

人不要拘泥于眼前,必须认清将来,选择前进的道路。为避免遇事惊慌、猝不及防,掌握宏观视野在将来会变得尤为重要。

比如,某人工作特别出色,一心扑在事业上,度过了30岁、40岁,虽然也盘算着哪天结婚、生子,但是蓦然回首,他发现自己已然50岁却仍然单身。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当今时代,人生呈现多样化趋势,个人能够遵从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正因为这样,“什么岁数必须干什么”的压力没有过去大。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时间更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为了不后悔“那时候这么做就好了”,我们也应充分培养规划人生全景的能力,想好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什么年纪该干什么。可以说,拥有这种能力,比“学习好”更重要。智者的思维很单纯

拥有宏观“大智”的人,我也见过一些,他们大多不做无谓的思考。

比如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从小立志当医生。因其父辈也从医,他本人觉得从医理所当然,学习极其勤奋。父辈从医,所以子承父业要从医↓想当医生必须拼命学习↓接下来,想考学费较低的国立大学↓为此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

他毫不犹豫地把所有事情一步步计划好。但仔细想来,能否考上国立大学取决于其自身能力,和父辈从医实际上没有关系。在花费方面,国立大学不像私立大学那样要缴赞助费,但这点有利有弊。归根结底,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当医生。

但他受家风影响,并目睹父辈工作时的身姿,自然而然地觉得“这个职业好”,一根筋地把医生视为职业目标。因为他的想法简单至极。

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在救治孩子的儿科,考进医学部,当上了医生。

只要心中有这么一根轴线悄然贯穿,就能摒弃踌躇和多余的欲念,心无旁骛地过上充实的人生。这是实现“大智”、值得钦慕的人生状态。

当然,不得不承认,即使确立了目标,也无法按计划达成是人生常态。

虽然这听上去有些矛盾,不过我们一方面要有洞察人生全景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有坦然接受平凡日常和现有环境的坚韧。

我有很多朋友不但“头脑好”,而且意志格外坚定。

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工作上,这种习惯已经形成。一旦进入“启动状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坚持到底。他们对此感觉不到压力,在自身被赋予的位置上竭尽所能。

也可以说,正因为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人生的预见力,才能摆脱不安,专注于当下。

他们放宽心态,总是保持从容不迫。这种顽强走过漫长人生路的“大智”,我们应该铭记在心。通过学习培养“对事物的见解”

学习也是为了形成“对事物的见解”。

现代社会,五花八门的信息瞬息万变,让人眼花缭乱。身处其中,会观察、分析事物的人才是强者。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如果有A视角,那必定有与之不同的B视角,如能兼具两种视角,就能全面地观察社会。

当日元升值时,有人说“日元升值真遭罪”。但这种情况下,是谁遭罪,谁不遭罪呢?反之,当日元贬值时,又是谁受损失,谁得利呢?试着揣测其中一方的想法,这种练习很有必要,这叫“角色扮演”,把自己代入某个身份,学会多角度地观察。

对于主营出口的人来说,日元贬值意味着能突然大赚一笔,但对于主营进口的人来说,石油等原料价格攀升,采购要花血本。不同的立场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们要像这样从两方面考虑。

孩子升入小学,父母就可以通过讨论这类问题,教导他们“事物分表里,要从两方面观察、思考”。

比如告诉他们,机器人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此有赞许,“服务台也换成机器人接待,真有趣,它还会做其他各种事情,越来越先进了”;也有担忧,“有人会因此失业吧,机器人这也能做那也能做,那我们怎么办?”

如果孩子表现积极,可以让他思考更难的问题。

英国根据全民公投结果,决定脱离欧盟。脱欧派和留欧派各自拉票,最后脱欧派以微弱优势获胜,大家可以试着整理双方观点,这在家里也能做到。

脱欧派的想法是,“移民一旦增多,自己的工作被抢走,当然不乐意了。”留欧派的想法是,“还是和其他欧洲国家抱团比较安心,再说,毕竟合作这么久了,从经济上考虑也是留在欧盟比较好吧?”双方的对立观点,即便是小学生也完全能够理解。

别因为孩子才上小学就避而不谈,如果向他认真解释的话,三四年级的孩子基本能听懂。

我一直给小学生上课,感觉特别是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其理解力已经和大人相差无几。

所以,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请大胆地把他当作大人对待,逐步培养,让其未来人生所需的“见解”生根发芽。让孩子的天赋绽放“能力”如何培养

那么,对于前文讲述的几种“能力”,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习掌握呢?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孩子本身厌学、怕学,长久下去继续学业会非常艰难。想继续前进、挑战难关,就得费心劳神。

为了选取孩子真正愿意去做的事,要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点”。喜欢音乐的孩子和喜欢体育的孩子的适应性不同,喜欢体育的孩子也分为喜欢球类的、喜欢体操的,他们的适应性也完全不同。

当自身DNA蕴含的天赋霍然绽放时,我们会心情畅快,就像按下了启动开关,身心被激活,这时工作多久都不累。

抓住这种“工作多久都不累”的感觉很重要,这种状态被称为“忘我之境”。投身于真正的爱好,“忘我之境”长时间持续的话,据脑科学家所言,多巴胺会不断分泌。

多巴胺是大脑的奖励机制,是带来快感的物质。某件事成功后,成就感让多巴胺喷涌而出。

以游泳等竞速运动为例,如果运动员今天比昨天加快了0.1秒,就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快感。

所以,若要长期做一件事,日积月累的成就感能帮我们忍受练习的艰辛。即使我们疑惑为什么要让自己受苦受累,也仍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下去。

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人类可以完成超乎寻常的工作量。“长时间工作也感觉不到压力”,掌握这个诀窍的人非常强大,他们干多久都不累,越干越忘我投入,在忘我的瞬间,不断获得新的“能力”。

历史上有为数众多的名人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比如塞尚,他参加沙龙却每每落选。这么一来,他无法用当时的好坏评判标准衡量自己的作品。既然无法和其他画家同台相竞,他就只能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走下去。“我能做的只有画画了”,他仅凭这一点信念继续坚持。[1]

身在东京的宫泽贤治在恳求老家的父亲给他寄钱时说,他在东京学外语也学戏剧,这也做那也做,连自己都奇怪为什么非要做这么多事情,觉得不好意思。他为自己过于好学而羞愧。

这股冲动是从贤治的心底迸发出来的。在热情的驱动下,不学都不行。

所以,即使课业繁重,还得依靠父亲的资助,十分过意不去,感到羞愧,他也无法放弃,想继续学习。

天赋异禀的他们被认为异于常人,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不安中。但他们无法遏制“想做一件事”的渴望,夜以继日,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我觉得,让人涌现这种渴望的就是所谓的“使命”吧。[1] 宫泽贤治,1 8 9 6—1 9 3 3, 诗人、童话作家, 他的作品浪漫纯真、极富幻想,代表作有《银河铁道之夜》《春天与阿修罗》等。一切都是为了完成“使命”

即便不是历史上的伟人,你问问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一天学习多久”,他们也会若无其事地回答“十四五个小时”。

十四五个小时在他们看来,似乎谈不上辛苦,当然也不是为了显摆,只是因为进入“忘我之境”,能够坚持那么久罢了。

进入“忘我之境”的人,即便学习,也感觉像在玩耍似的。有人问过我“一天读多长时间的书”,我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不读书的时候”。我一拿起书本,就很容易进入“忘我之境”,感觉和消遣娱乐差不多。

给学生上课对我来说也是类似的感觉。

因此,一遇上长假没机会和学生说话,我的状态就会变差,连双休日也会感觉轻度不适,往往到星期一爆发出来,变得特别话痨。我至今没请过学术休假,也是这个原因。

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跨越重重难关,让我像过节一样情绪高昂,此时深深感觉教学正是我的“使命”。

自身对“使命”的热情也会传达给他人,共同提高积极性。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各自的“使命”。

夏目漱石在面向学习院学生的演讲《我的个人主义》中这样说道:“用尖头镐掘向自己的矿脉吧。有了矿脉,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找不到矿脉,大家会痛苦一辈子的。”

这篇演讲洋溢着漱石对学生的关爱,那么我们自己的矿脉是什么?如何才能用力挖掘?思考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时至今日,这两个问题也完全不过时。学习姿态培养勤勉精神

关于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我再介绍一点。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回答“为什么资本主义从信奉新教的国家兴起”这个问题时,用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例证。

本杰明·富兰克林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父之一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是政治家、作家,也是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并且在印刷行业获得成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众所周知,是他证明了雷即是电。

韦伯对他的评价是“他认为勤勉和节约有益,因此视之为美德”。

富兰克林兴趣广泛,钻研各种事物。一想到对大家有好处,他就组成消防队、建立图书馆,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大众的幸福,去思考、去实践。

他劝身边的人“稍微注意下身体”,练习写作,每天都过得十分勤勉。

也许这一切努力都让他乐在其中吧。正因为有快乐,他才能孜孜不倦,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成果。

按常理推断,遵照这种新教精神认真践行勤勉、节约,虽然无法得到金钱方面的利益,但富兰克林创造了经济方面的丰硕财富。

韦伯评价道,富兰克林正代表了“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信徒为人清廉,乍看之下似乎与财富无缘,但其实勤勉、节约使资本(资产)得以积累。如果主观上勤劳肯干,那么一生就会踏实安稳。

这个道理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懂,所以一直刻苦读《论语》。《论语》里并没有写如何赚钱,而是让人重视“智仁勇”的美德,认真生活。

认真生活,以这种精神为根基,人类就不会有太过出格的行为。日本人长期以此为根本,所以将认真、高素质的特点作为国民性一直传承下来。换言之,日本人也和新教徒一样形成了勤勉、节约的基本品格。

所以,就算是上学时未曾特别努力的人,在进入职场后也大多表现得相当认真。马马虎虎的人当然也存在,不过印象中,日本对各项工作的严谨程度比其他国家高很多。

这是因为树立了基本伦理。反过来说,如果伦理崩坏,学习的前提基础就会随之坍塌,所以必须首先巩固这个基础。

学习和伦理观表面上没有直接关联,但事实上,端正的学习姿态本身就可以培养人们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培养人性。先辈们认识到了[1]这一点,所以早早地把孩子送进了寺子屋。

不管怎样,先让孩子学习,学会读《论语》,学会读写、算术,培养出精神后就开始工作。

当然,一再强调“勤勉、勤勉”,如果从中找不到乐趣也无法长久坚持。为此,先辈们大概也善于发现“忘我之境”,带着履行“使命”的心态致力于各项事业吧。

在一个人的培养过程中,“喜欢的事”“有兴趣的事”以及“勤勉”要相辅相成。[1] 日本江户时代由寺院开设的私塾,主要为庶民子弟提供初等教育。“学习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忘我之境”的状态让孩子发挥天赋,把他们引向使命。

为能进入“忘我之境”,孩子在上小学前掌握“学习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掌握学习方法不仅是为了应对学校的学习、考试,对于毕业后的工作乃至整个人生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制订学习计划,掌握“预见力”,整理、思考手头的课题,以此为立足点不断提升上进心。通过学习锻炼这些能力,孩子的专注力将提高,逐渐步入“忘我之境”。

碰上难题不要总感到压力,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这是对昨天所学内容的应用,按这种思路应该能解决。毕竟,反复做习题集是有必要的,所以做这道题吧”。

以这种想法解决自己必须克服的问题,整理解决方法,之后便一心一意地按照既定模式坚持下去。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学习。

一旦按自己的预判决定好关键目标,之后便不再想多余的事,全神贯注于既定目标,所做的唯有不断叠加练习次数,而不是徘徊踌躇,冒出“这么做可以吗”“要不这个也试试看”之类的念头。

只要沿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必定能学会之前不会的事。这么一来你将更有自信,在迈向下一个阶段时自然涌现出乐观的想法:“这次应该也能行。”

抱着“应该能行”的想法去学习、工作,基本上可行,最后变成一种“惯性胜利”,自然而然地顺利进入成功的良性循环。

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专注力、进入忘我状态,我们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大放异彩。

从下一章开始,我将按顺序详细介绍“学前教育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上小学后的学习方法”。第2章 学前教育方法在幼儿早教上下功夫培养情操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尽早教育胜过一切”,最近,持这个观点的父母似乎越来越多,孩子才小小年纪,父母就让他们“备考”、掌握读写能力、学习英语等,热情相当高涨。

但另一些父母认为,过早教育如同拔苗助长,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究竟怎么做才真正有益于孩子,大家为寻求答案操碎了心。我先谈谈学前儿童的情况吧。

近年来,孩子在上小学前理应掌握读写能力的观点颇为盛行,关于这点,我倒认为孩子上学后一下子就能掌握,家长不必着急。

如果孩子自己主动想认字,家长教他,这没问题;如果是家长单方面不遗余力地教,则大可不必。

比起提前认字,更有效的方法也许是,在孩子升入小学后告诉他,“你变成小学生了哟。从此以后要好好写文章,好好读书哦”,让他感到人生进入了新阶段,充满新鲜感和干劲。

在学前阶段,比起记忆大量文字,不如在培养情操上下功夫。

比如给孩子读绘本,“这幅画很漂亮吧”,父母和孩子一起在绘本的世界里享受乐趣。读《加斯帕德和丽莎》之类的绘本,孩子会一边赞叹“实在太可爱啦”,一边沉浸其中。

孩子人生最初的七年,主要是为了体会“活在这世上很开心”。父母作为孩子降生之初的迎接者,首先得告诉孩子“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安心生活吧”,这是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这么一来,孩子心中也会萌生对世界的肯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接着,孩子再通过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获得安全感,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活在这世上很幸福”“我现在这样挺好的”,并逐渐培养出自信。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曾说:“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会一生充满自信。”

在学前阶段充分地给予孩子“被爱的经历”“被表扬的经历”,使之成为孩子的自信之源,是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

无论孩子是否出色都能爱他,这才是优秀的父母,所以请给孩子安全感,强调“不管怎样,我都爱你”,在表扬时明确说出“好厉害”“真棒”等鼓励之词,这两点十分重要。如何培养想象力借助绘本体验“忘我之境”

孩子在上小学前对世间万物还很新奇,所以热衷于读绘本,一旦从中得到乐趣,便会缠着大人读5遍、10遍甚至100遍。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表现。

当孩子痴迷于绘本时,会感叹书中世界的美好,把绘本当成自己心灵的依托。

绘本的好处首先在于“极低的刺激性”。

绘本不像动画片那样,画面瞬息万变,光线直射入眼,剧情急转,看绘本时可以翻动书页,悠然观赏。对于幼儿来说,内容字数太多会妨碍他们发挥想象力。

相比之下,绘本正适合孩子。等他们稍微长大一些,上了小学低年级,则改看带有插图的书。

即便孩子能认一些字,书中点缀零零散散的插图,也会让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图片过多反而影响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适量即可,总之,我推荐大家用绘本作为阅读启蒙。

关于孩子看绘本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得一字一句地读给他们听。

如果让不怎么认识字的孩子自己看绘本,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字词发音和文字阅读上,这消耗精力。如果有人帮忙朗读,词句自然地灌入耳内,他们就能在头脑里畅游。

头脑有闲暇,才能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这么一来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单词。“下个词是这样写的吧”,绘本的种种细节都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第1章介绍过的进入“忘我之境”的感觉。

如同演奏家学会一首曲子,指挥家掌握演奏的所有环节,他们全方位地理解音乐和演奏,才能孕育出创造性的作品。

孩子也一样,只有全面记住绘本的内容,才能进入书中的世界,展开想象和创造力。

看绘本时,孩子必须在脑海中填补图像。页与页之间的情节发展依靠大脑的想象填补完整。因为图片的数量不多,他们只能利用有限的元素,幻想出故事人物的声音等内容,还得理解出场角色的性格、行为,“这个人是这样的性格,应该会这么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绘本的世界尚未完整。

绘本本身当然是已完成的作品,但在翻阅它时,孩子必须自己动脑筋把书中的世界填补得更完整。所以在阅读绘本时,孩子感觉自己在与绘本“对话”“共同创作”。

所谓“聪明”,归根结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能虚构出“不存在的事物”。对“虚拟事物”的描绘能力

想象“虚拟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项能力也许会逐渐衰退,但也有人将其付诸实践,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便是个中翘楚。

乔布斯的功绩在于,构想并创造出了iPhone、iPad等各种过去不存在的产品,它们一经使用就变成了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带来了巨大影响。

他构想“虚拟事物”,向技术人员下达开发任务,攻克无数难以解决的课题,化不可能为可能。到了现在,像他这样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已然成为业界标杆。

这种创造性工作的最初雏形,存在于孩提时代的幻想世界中。创造、思考“虚拟事物”对孩子来说如同游戏。这看起来只是孩子的游戏,但其实非常重要。

一旦沉浸于想象的世界里,奇思妙想便会喷涌而出,化工作为游戏。比如在构思下一个企划时,各种创意犹如泉涌。

以《柔之道》《怪物》《20世纪少年》等作品而闻名的漫画家浦泽直树先生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浦泽先生说自己“超爱看电影,却没有时间把录下来攒着的电影全部看完,但又想看”,于是“规定自己只看30分钟”。他只看开始的30分钟。

那之后怎么办?他说,自己把故事编下去,讲给助手听。有时助手看过整部电影,会说“哎呀,还是老师您讲的情节更有趣”。

由此可见浦泽先生超凡的想象力。哪怕与工作无关,他也会忍不住编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虽然他所编的故事不符合实际的电影情节,却体现出他“比比谁讲得更有趣”的玩心,让人深感钦佩的同时也为之欣然。

当然,浦泽先生是天才漫画家,不是谁都能效仿的,不过大家和他一样拥有发挥想象的基本能力。猜猜“之后会怎样”培养想象力

各位家长在陪孩子一起读书时,不妨也试试浦泽先生自娱自乐的小游戏。

故事读到一半便停,问孩子:“之后会怎么样呢?”让他们尽情联想。

其实,这方法也出现在高中语文课上。

教科书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文末以一句“谁也不知道这仆人到哪里去了”作结。老师会问:“那么,这仆人之后怎么样了?”

通过描绘虚拟事物,使想象力越来越丰富。

不必局限于故事,对任何事物都可以发挥想象。

比如历史。“如果德川家康没有在江户开设幕府会怎样?”“如果[1]日本没有闭关锁国会怎样?”试着考虑这些问题,让想象的翅膀更加宽阔。

将来各行各业的工作都要求人们具备创造性思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想方设法地去克服,这样的时代日益临近,所以必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1] 德川幕府从1 6 3 3 年起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天主教传播,严控外贸和对外交流,直到1 8 5 4 年在美国炮舰的威逼下重开国门。改变现状的创意

给大家介绍一个用创意改变现状的例子。“TED”是美国的非营利机构,每年举办大规模的全球性演讲会。

从学术界到演艺圈的各行人士轮流发表演讲,称为“TED大会”,目前视频在网上免费发布,想必有很多人在看。

前两天我去看TED演讲,有一位名叫肯尼斯·筱冢的美国超级高中生出场。

他的祖父患有痴呆症,经常夜晚起床徘徊,为此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每当祖父徘徊时,负责照料祖父的伯母就没法睡觉,全家人对此束手无策。筱冢同学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了在祖父的袜子里装传感器。

袜子装上传感器后,能分辨人的站立动作。祖父一旦开始徘徊,手机就会响铃,这套系统就是他的发明。

这个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创意,想把它实体化,他必须具备高层次的理工科技术。为此,筱冢同学学习算法、研发零件,终于凭一己之力做出了这项发明。

如果是日本高中生,我觉得可能做不到这个程度。

他演讲时落落大方,并且已经将发明进行通用化改造,可以投入市场。

论头脑,日本高中生里肯定不乏像他那样聪明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一直以来埋头学习,鲜少想到发明创造,一般只顾着好好学习考入东京大学。我总觉得,他们之中本该有那么几个能让自己的天赋绽放光芒。

美国的基础教育平均水平绝不算高,但他们给予充分的机遇和自由,让孩子发挥想象,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以筱冢同学为例,他看到自己的伯母如此劳累,触动情感,想帮上忙,提出了“怎么办”这一基础问题。接着他想到袜子传感器,由此开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如此简单的想法就已足够让人去创造,重点在于是否有改变现状的意图。坚持寻求解决办法、决不放弃的人,最终必有所成。

发明大王爱迪生也坚信“一定有办法”,所以获得了成功。

哪怕失败100次,他也视之为成功,因为最初已经预见到了这100次失败。知其不可而为之,继续研究,可以说,他一辈子都沉浸在忘我之境中。每天满脑子都是创意、创意、创意。

还有一点,产生创意时请务必记录下来。

一产生创意就记录,有什么零碎想法也记录,养成这个习惯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一记笔记就会灵感勃发。

父母也请试着引导孩子记录自己的创意,在孩子记录时给予表扬,如此反复。

告诉孩子“无论面临什么问题,都请想办法解决”,在孩子想出办法时鼓掌夸奖:“真厉害!”这么做,孩子心中会更加自信。用心灵的感动点亮孩子的天赋开关多多接触一流事物

歌德曾说:“知晓一流事物,培养良好品位。”

父母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和素养,让它们化作孩子毕生的财富。

比如谈起雕塑,要让孩子知道米开朗琪罗。我个人认为他居于雕塑艺术的顶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的《哀悼基督》神圣而美丽,我简直怀疑它并非出自人类之手。一块大理石竟然能雕琢成这样的作品,堪称鬼斧神工。

观者为怀抱基督的圣母玛利亚的身姿倾倒,感受到凝聚其中的艺术性和高超技艺。

米开朗琪罗说,观察石头可以看见里面埋藏着的雕像,自己只不过是把它挖掘出来而已。这让人不禁慨叹天才的感官果然与众不同。

孩子虽然不太有机会亲眼看见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本尊,但可以通过画册、图鉴等间接欣赏。大家不如先用这些办法让孩子接触一流的作品。

孩子若能感受到米开朗琪罗作品的瑰丽,对于雕塑艺术的审美也就提高了。

再比如,当有毕加索等著名画家的画作展出时,请带孩子前去一睹真迹。边欣赏边问:“如果这些画可以送你一幅,想要哪幅?”若是孩子回答“这幅”,就把印有此画的T恤衫、马克杯等纪念品买回家。这么做,孩子在家也能与毕加索的作品朝夕相伴,心生亲切感。

如果谈到足球,可以陪孩子一起看梅西踢球,一起分析比赛的战术要点,一起激动地欣赏他不算高大的身形将运球、传球、任意球演绎得如此精妙,这点十分重要。

陪孩子一起观看网球名将锦织圭的比赛,或者领略顶级钢琴家演奏的古典乐。不拘门类,让孩子从小接触各种一流事物,在他们心中逐步树立起关于美好、关于喜恶的标准。

我长年担任NHK电视台E频道《玩游戏学日语》节目的综合指导,初衷就是想让0~2岁的婴幼儿接触一流事物。

比如著名诗人中原中也,他将马戏团空中秋千的诡谲摇荡用“吱呀——吱呦——吱呀吱呦”表现出来,不愧为诗人。“污浊的悲伤中,今日又落小雪”,能吟咏如此佳句的人可谓稀世之才。所以我在节目中采用了中原中也的诗作。

当未满周岁的婴儿咿咿呀呀地模仿“吱呀——吱呦——吱呀吱呦”时,一流的诗情也许已经沁入他们心中了吧。

还有宫泽贤治,他以纤细的感受将疾风来袭的声音表现为:[1][2]“呼、咚咚!呼隆咚!呼隆咚!呼隆!”由野村万斋先生朗读出来,更增气势。

诸如此类的名篇佳作在《玩游戏学日语》中播出,而我为该节目挑选文章已有大约14年。[3]

2016年时,我邀请美轮明宏为名为“美轮SUN”的卡通太阳配音,节目组觉得“只配音的话太浪费了”,百般央求他给太阳配上了面部表情。

虽然美轮抱怨“参加这个节目是被斋藤先生诓来的”,但我觉得孩子们听到他的声音,一定能牢记这些佳作。

不得不说,美轮对文章理解深刻,颇具朗读功力,将文章的深层内涵传达出来,和其他人念的有天壤之别。

个中真味,孩子接触了自然能懂。孩子接触宫泽贤治、夏目漱石、[4]中原中也与谢野晶子等人的作品,将大大提高品位。

流行乐听披头士,古典乐听莫扎特,总之让孩子与世间公认的一流事物相遇,以此激发其沉睡的天赋,展现出各方面的才华。

孩子邂逅一流事物,产生触动,这也会转变为其人生的动力。父母自己不必非得是顶尖人物,重点在于知晓哪些属于一流,让孩子去接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正因孩子年幼,故这方面千万不可敷衍了事。[1] 出自宫泽贤治的童话《风之又三郎》。[2] 日本古典戏剧“狂言”的表演艺术大师,也涉足电影、电视剧等。[3] 歌手、演员, 充满传奇色彩的女装美男子, 曾结交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文豪。[4] 1 8 78—1942,女诗人、作家、教育家。了解专业工作的魅力

等孩子稍微长大些,可以教导他们,一流事物是由专业人士创造的。

如果孩子喜欢漫画,就引导他们欣赏画面表现手法:“每格的构图都不同吧?很想往下翻吧?”体会每一章的收尾方式:“剧情在这里中断,超级想看下一章吧?”甚至可以一起琢磨每句台词。

这么一来,孩子会通过喜欢的漫画认识到“作者画得很好”“职业漫画家原来是这样工作的”。

从各种兴趣点出发,不单纯作为娱乐消遣,也不仅仅做一名业余爱好者,而是感受到:“专业人士真了不起啊,竟然每周都能画出这么精彩的故事。”“哇,太厉害了,比上周预想的还要好看!”和孩子交流诸如此类的观后感,他们的视野一定会变得更广阔。

以前我和孩子们一起看《周刊少年Jump》连载的《死亡笔记》时,试图猜测下一章的剧情,但每次都为出乎预料的新转折惊叹:“哎呀,竟然是这样!”“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啊!”孩子们听到这些话后,看待其他职业的角度也会与以往有所不同。比如看见音乐演奏者或播音员时,他们会关注到“这个人的演奏技巧高超”“这个人的发音清晰易懂”。“专业工作如此有魅力”“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拥有这样的想法至关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到,所谓专业性,就是让别人幸福快乐,这也是父母的重要职责。

此外,父母最好能告诉孩子,从事专业工作,在获得喜悦的同时必须忍受辛劳。

有位漫画家名叫古屋兔丸,他长时间站着工作。

他说:“这大概是以前在美院画素描时养成习惯了吧,而且站着不会腰疼。”他基本上不找地方倚靠,也不久坐,一直站着画画。

我问:“您大概能站着画多久?”他十分干脆地说:“14小时左右吧。”这个回答,我听着都犯怵。

他本人看上去相当斯文,但持续站14个小时的毅力实在强大得可怕。而且他的漫画十分传神,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经过古屋先生的再次创作,展现出了一个超乎我们读者想象的独特世界。一想到这是他连续站14个小时的成果,我不禁对专业人士的可畏之处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要只关注绚烂的台上3分钟,听听幕后潜藏的故事,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宝贵的经验。收看《漫勉》之类的电视节目,可以了解漫画家的工作境况:作品到底如何绘制而成?人们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了解这些有助于孩子萌生想法:“啊,我也好想从事这个职业。”

不对特定职业、特定专业产生憧憬也没关系,只要孩子目睹触人心弦的专业工作场景,通过电视等媒体对此有所了解就已足够。

以前有个节目叫《Project X》,现已更名为《Professional》。孩子上小学后,完全能理解节目内容,可以收看并讨论。

通过该节目,孩子能深切体会到,众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对工作[1]怀有如此强烈的热忱。建造黑部大坝、建造新干线、消灭天花,每项事业都无法靠一人之力完成,而参与其中是多么有意思的事。

节目还能告诉孩子,日本战败后,只有全民齐心协力才能重新站起来,不要只考虑自身利益,也不要只顾着自己争第一,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是首要的。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也曾说:“在社会中尽自己的职责非常重要”“要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块石头,成为基石。”

这种职业精神在他的作品《夜航》《人类的土地》中也有显露。得帮大家送信,得承担职责……为了这些,他去执行夜航任务。“工作”一词在德语中称为“Beruf”。

这个词含有“神赐的职业”“使命”等意思。

日本人也有类似的意识,有人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上天赐予的宝物,真正乐在其中。

比如作为老师,只要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就不由地感到快乐,所以,即使双休日都要辛辛苦苦地负责社团活动,也甘之如饴。他们一旦获得成就感,便不以苦为苦,遇到任何问题都迎难而上,也有解决问题的决心。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要不断让他们了解专家们的工作,知晓日积月累向梦想迈近的重要性和意义。[1] 位于黑部川的日本最大拱形水坝,于1 9 6 3 年竣工,当时耗资5 1 3亿日元,累计有1 0 0 0 万人参与工程,171 人为此牺牲。构建环境,助孩子进步有效利用第三方教育力量

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孩子身处课业安排合理的环境中,自然会主动学习。所以,除了家庭之外,如果培训班、兴趣班等也具备良好的环境,孩子就会拿出积极的态度,进步神速。

在那种环境中,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只要孩子与某位老师投缘,老师能恰到好处地提高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持续进步。

父母不必包揽教育任务,或者说,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创造环境,激发孩子积极的进取心。

上兴趣班也一样,比如孩子学不好钢琴,可以尝试换老师。由不同的老师教学,孩子完全有可能兴趣大增,迷上这门课。

在物色家教时,如果最初的两三次课看不到成效,各位家长无须顾虑,请积极地更换老师。在物色期间,如果孩子忽然一反常态,课后还主动聊起当天所学课程的相关话题,那么这位老师一定是合适人选;如果孩子闭口不谈,那还得另请高明。

请家教的花费不低,这么频繁地换老师对一些家长来说并非易事,我觉得大家可以因时因地地借助第三方教育力量,只要顺利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即可。

接下来再谈谈环境的影响力。

我目前在大学任教,给今年的新生初次上课后感觉相当不错,于是布置作业的难度比往年稍高,通知他们:“阅读《论语》全篇,考虑出一套关于《论语》的教案。”

对此,学生们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接二连三地布置了各种新课题,“这回利用ICT(信息通信技术)设计教案”等。结果,他们依然顺利完成。

当四个人为一组上台讲演时,为了杜绝“我一个人不带打印稿应该没关系”的马虎想法,我说:“上课不带作业打印稿,等同于上游泳课却忘带泳衣。如果忘带,简直荒唐。也许你自己觉得不要紧,但看到同组的三个人都有,一定会尴尬,所以请务必带上。”学生们听了,都认真带来。

全员依次讲演,见识到比自己优质的作业,会努力向那个级别靠近。这么一来,全体水平不断上升。

我见成效显著,不禁想让学生们发挥更多的潜能,试着宣布“下回每个人用英语讲演”,一开始大家有些慌神,不过最后也都表现尚佳。[1]“既然能完成《论语》的作业,那么接下来请阅读福泽谕吉的《福泽渝吉自传》和《劝学篇》,编写教案”,然后,“既然福泽没问题,那就轮到笛卡尔了”,之后,“下节课来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纪念专题吧,课内阅读是《罪与罚》,对了,全世界最有名的还要数《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也请加上”。结果,学生们不得不读完5部500页左右的鸿篇巨制。

我原以为大家会终于忍不住抱怨,得到的反馈却是“很高兴能趁此机会读一读名著”,看来,他们心中逐步培养出了求知欲,营造出了迎战难题的氛围。

如果身边人都在学,只有自己不学,那么必然引以为耻,于是形成了全体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般情况下,老师出题难则学生出勤率降低,可是课堂上一旦涌起学习的热情,听课人数就不会减少。互相切磋琢磨的氛围鼓舞着大家不断提升。这有点类似于体育比赛时,整支队伍斗志昂扬“齐心争胜”的气氛。

看着学生们,我由衷地感到,人类这种生物一旦切换到良好状态,便会猛然提起干劲投入学习。问题是,人们在什么时间给予什么样的机会才能正确切换呢?

父母以及孩子身边的人必须注意的也许只有这个问题。

虽然有人独自努力即可达到那样的高水平,但也不乏通过改变周围环境、切换状态获得成长的案例。这么想来,创造适宜的环境还是相当重要的。[1] 1 8 3 5—1 9 0 1,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只要有“上进心”就行“进步”的心得有助于学习

无论是弹钢琴还是翻单杠,掌握任何技能都得经历从零开始一点点提升的过程。未来面临的读书和工作也一样,因此我觉得,可以通过才艺培养让孩子拥有“上进心”。

上进心至关重要。我几乎可以断言,无论孩子聪明与否,只要有上进心就没有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完全没有唱歌才能,却具备上进心。他被天分所限,永远无法唱到至臻至美。他在初次唱歌极其糟糕的情况下,第二次唱同一首歌却进步了不少,第三次、第四次让人能够听下去了。这时,家长的夸奖十分重要,“好听多了”“真努力啊”!

有的孩子一开始就擅长某件事,而对于不擅长的孩子来说,越不擅长的领域越能彰显上进心。当孩子发现自己在不擅长的方面也能达到一定水平时,就有自信应对一切,若是碰到拿手的事,上进心更能发挥出巨大力量。

上进心带来的好处具有普遍性。

做任何事,“进步”的过程大体相似: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基本技能,找到自己的突出技能,选择三种基本技能、突出技能组合起来,制定战斗模式;与他人协作,提升团队水平;根据情况,边判断边行动。在进步过程中学到的这几项内容对所有事物都通用。而进步的程度,不要与他人相比较来衡量,而是要时常“自我比较”“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怎么样”,抑或“与一个月前的自己相比,确实有所提高”,对自身进步的切实体会关系到日后的积极性。

与三个月前的自己相比毫无长进的话,如果是学才艺,那说明不擅此道或老师不合适,我建议尽早放弃,另寻他途;如果是读书学习,那可能是方法上出了什么偏差。

让孩子学才艺时,看着绝不低廉的学费,大家会忍不住掂量“让孩子学这个真的好吗”“孩子到底具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等问题。

这时,我觉得衡量一下“上进心”即可。如果孩子实在无法进步的话,那很抱歉,说明他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天分。

说实话,每个孩子必定缺乏某些方面的天分,例如乐感、运动神经、味觉等,一丁点儿都没有。

单从体育来讲,有人擅长球类运动却不擅长基础运动,有人擅长球类运动却不会跳舞。

虽然人们在不擅长的领域也能进步,但从中挑选比较适合自己的去做,确实更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与学习相比,学才艺的好处在于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爱好。不像在学校时一样要考核成绩,可以按喜好优先选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才艺项目往往需要动用肢体。身体感官可以让人更清晰地感觉到进步。

学习属于头脑活动,大脑对进步的感知比身体迟钝,如果是身体[1]活动,即便是玩剑玉这样的小游戏,在膝关节的运动、手部的技巧等方面进步了多少,人们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

现在还有电子游戏,虽然不是身体活动,不过,一旦专注于此,头脑的确会变得异常敏锐。我觉得游戏并不会拉低智商,如果玩家进入忘我境界,畅快地专心打游戏,只要重视这种感觉并将其顺利转移至别的事物上就很好。

不好的是执着于某一样事物,对除此之外的事物全都无法接纳。

如果对除了游戏以外的事物都没兴趣,甚至局限于某类游戏,那可以说是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一点请务必注意。

所以,还是做一些流传悠久、人们熟悉的事情比较安心,比如游泳、朗读等动用肢体和感官的事情。

做这些事,就能运转起全身的轴心,还可以加强呼吸的力量。

像弹钢琴这种边读谱、边动手指,还要踩踏板的复杂活动也十分有益。

从小勤学苦练有助于培养耐力。从这方面讲,学习才艺必定能带来良性影响。

孩子需要某种契机,助其进入忘我之境并乐在其中,毫无遗憾地发挥出上进心,而指引他们抓住契机不正是重中之重吗?[1] 广泛普及的日本民间玩具,用柄托接球并做各种高难度动作,锻炼手眼协调性,老少咸宜。第3章 “学习”之前该做什么首先做好学习的“准备”应该在哪里学习

在孩子上小学后,请教会他们扎实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有特定模式,只要记住方法,孩子有了自信,相信“这么做一定行”,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顺利前进。一开始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怀有信心,因为如果坚信“这样学肯定没问题”,人们就会勤奋刻苦,绝不放弃。

学习方法会决定孩子的一生,下面向大家阐述一些可以缓解父母焦虑的学习辅导法。

本章首先介绍学前的“准备”、时间管理法、区分不同类型的孩子,以及按孩子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应对学业的首要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

如果身心都调整到端正的状态,孩子即便认为自己不擅长学习,开始学习后也会船到桥头自然直。也许这话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

问题是,总提不起精神让身心“端正”起来。怎么做才好?

按照孩子的性格类型,有两种办法。

一种办法是在开始学习之前,无论花费多长时间,都要让孩子养成坐在书桌前的习惯。只要他们坐在这里,想着“没办法,只能学了”,就算不情不愿也会开始学习。

第一步,让他们坐在书桌前即可,并不一定要学习,比如坐3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没关系。这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坐得住”。

习惯这个状态后,下一步就是开始学习。家长必须要确认,孩子坐在桌前的时间段内学了多少。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规定学习的“量”。设定题目数或书本页数,“完成这些就可以结束”,这么一来,孩子为了尽早学完以后自由活动,便会抓紧时间。家长设定合理的时间和学习量,把握好进度就行。

另一种办法针对那些不耐烦坐在书桌前,在客厅里更学得进去的孩子。他们有的要开着电视才肯学,有的要一边和妈妈聊天一边学习。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相当多的孩子待在客厅学习,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接受监督,直到考入中学。即使让他们回自己房间,这些小学生也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所以还是让他们置于有人看管的环境中,保持紧张感更好。

能端坐在书桌前专心学习的称为“认真型”,喜欢在客厅等处学习的称为“放松型”。

其实,这两种孩子不但选择学习地点的习惯不同,就连学习方法乃至将来的工作态度也有巨大差异,所以我想在这一章中详细解说。

不论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家长的第一要务,让自家孩子养成符合其类型的学习习惯。利用呼吸法,专注于“当下”

不管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总之都得逐步提高注意力。

呼吸法是提高注意力的好方法,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练习。

先用鼻子深吸一大口气,再从嘴巴“呼——”地缓缓吐出。吸气3秒,停顿2秒,用10秒钟慢慢呼出。默数着1、2、3,花10秒或15秒将气吐尽,这样反复练习,可使人心宁气静。在练习之初,你也许5秒左右就把气吐完,但请逐渐延长至10秒、15秒。气息悠长的孩子可以达到约1分钟,这个时间相当长了,30秒左右便已足够。

把手贴在肚脐下方(脐下丹田),试着用该部位呼吸,这称为丹田呼吸法。

这种练习随时都能做,请家长和孩子务必试一试。

吸气,停顿,然后一边放松一边慢慢呼出细微的气流,舒缓身体,做两三次后,学习注意力会显著提高。

此外,当孩子感觉疲劳,精神无法集中时,我建议让他们轻轻跳几下,活动活动,让全身放松。

其实,我曾经在NHK节目里,让孩子在练过呼吸法和没练过呼吸法的状态下分别解算术题,相比之下,练过呼吸法后的成绩高出一大截。由此可见,呼吸法使人更专注,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我从中学起就修习呼吸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注意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且由于呼吸让精神安宁,学习耐力变得更佳。身体虽然放松但腰部沉稳,肩膀不用力,身心都调整到了适合学习的状态。

缓慢呼气呼吸法也是瑜伽呼吸法和禅修呼吸法。感受舒缓的气息很重要,它也称为正念(mindfulness)修习法。

在压力繁重的现代社会,人们通过感受呼吸,可以稍稍缓解不安、后悔等情绪。

在学习过程中,想着必须做这个、必须做那个,如果又考砸了该怎么办……不安和担忧层出不穷。正当烦恼时,吸气呼气呼气,吸气呼气呼气,有意识地按这种方式呼吸,你就可以重新镇定下来。

如果呼吸调匀、情绪安稳,你就能发现目前力所能及的事。“考试合格与否只是一个结果,无须在意。只要放手去做现在能做的事,尽力而为,真不行也没办法”,这样想着,不知不觉间你便会专注于眼前力所能及的事情。

精神集中的人,就是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人。反过来说,精神涣散的人总是瞻前顾后,“就算做了这些,到头来可能还是不行”“考试不合格怎么办”,或者根本在走神。他们无论学多久都不会学进去。请各位家长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全心应对学习。

口号就是:“注意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