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1:22:15

点击下载

作者:魏永宏 高祥晓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同时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以正式建立,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紧跟会计改革的步伐,满足会计教学的需要,我们组织长期在会计教学一线的教师,运用最新的会计理论与规范,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精心编写了本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体现会计准则最新动态。本书在编写时结合新准则颁布后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准则解释公告,体现了会计准则最新变化的内容。(2)衔接性。本书的内容注重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很好地实现了与基础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衔接。(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本书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财务会计学科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4)遵循会计教学规律。本书在内容章节安排上遵循会计教学规律,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适应财务会计教学的要求。(5)编写体例上注重形式多样化。本书在每章开头都设有学习目标与要求,章末设有思考题和练习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重点内容。

本书由魏永宏和高祥晓担任主编,韩春丽、安存红、李洪伟、郭经纬担任副主编。全书共分16章,魏永宏负责总体框架的设计、写作大纲的拟订并最终审稿与定稿,高祥晓负责编写的组织工作。各章的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李伟伟编写,第二章由郭薇编写,第三章由李焦编写,第四章由聂会肖编写,第五章和第十五章由郭经纬编写,第六章和第十三章由魏永宏编写,第七章由高祥晓编写,第八章和第九章由王秀编写,第十章由韩春丽编写,第十一章由安存红编写,第十二章和第十四章由李洪伟编写,第十六章由王培编写。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同行的优秀论著,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虽然本书的作者通力合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但因撰稿、定稿时间仓促,更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魏永宏2017年3月第一章 总论【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会计的社会经济环境;理解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影响关系;能够陈述会计目标、会计的分类。第一节 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自从人类学会计开始,就有了会计的萌芽。但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早期,会计知识当做生产技能的一个附带工作。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产生了货币以后,会计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工作。这就意味着,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一段时期内,会计不过是银行业和税收方案中的记录系统。随后,以复式记账法满足了商业企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劳动分工使成本性态分析和管理会计的发展成为可能。现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促进了定期财务报告的出现和审计。近些年,会计以人力资源会计与计量、报告和审查不同组织的社会责任等方式,展示了它在公共利益方面作出反应的能力。目前,会计又在人们的行为、政府部门以及国际范围等方面发挥其作用。会计正在为国内和国际的公开交易证券的市场提供进行决策的信息。它甚至扩展到管理咨询的领域。显然,会计的发展与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里的“环境”,实质上是指社会经济环境。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也并不是完全消极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社会经济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环境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同社会阶段的会计也有着不同的特征。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各国会计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这是因为会计总是服务于处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约束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因此,会计也只是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一)会计环境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存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客观环境。

1.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和政治领导。政治因素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起一种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等方面的目标导向和发展水平。表面上财务会计是有关财务数据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在这些数据的背后酝酿着复杂的政治过程。任何国家的会计必然体现本国政治的要求,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但对经济和法律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不可避免地决定着会计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行为反映了一定的国家意志。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较强,会计在管理制度上必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该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政治环境因素都会对会计产生直接影响,有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或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变革并对会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及其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美国实行竞争性市场经济,公有化程度低,证券市场发达,企业的证券化融资比重较大,强调计税依据以税法为准。因而,美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保护权益性资本投资者的利益,企业会计不以税收为导向。法国实行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化经济比重高,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力量很强,证券市场不发达,股份公司相对其他国家的地位要低一些。因此,法国企业会计以税收为导向,强调会计为宏观经济服务,重视社会责任目标。我国适应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数量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我国的会计目标必然体现这一要求。一般情况下,若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力量大,则政府对会计的直接管理程度就强;反之,则弱。如美国政府决策的集中程度弱,主要由民间会计团体来完成,我国与法国和日本比较接近,由政府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

3. 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包括立法、司法和监督制度,以及国家对法制的方针等。国际上通常存在两大法律体系,即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政府往往借助于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处于国家详尽而完备的法律管制之下,一般由国家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实施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律间接地对会计施加影响,法律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比较笼统、灵活,经济活动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其会计规范往往采用公认会计原则的形式,会计准则主要由民间团体来制定。具体的会计事务主要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会计处理程序或方法。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会计往往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会计人员所应用的会计原则,一般都体现在政府的法律、法规之中,会计准则以法律形式颁布,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全国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由政府进行会计立法。

4. 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著名学者霍斯特(Hofestede)认为,一国文化模式的特征主要应从如下四方面加以反映。(1)崇尚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2)权利距离大小。(3)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4)阳刚还是阴柔。

社会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不直接的、多维的。例如,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社会结构松散,社会的权利距离较小,人们在家庭和机构中注重权利的均衡,人与人之间强调平等。企业的职员希望上司在做决定时会咨询他们的意见,人们注重成就感、英雄感、决断能力及物质上的成功。相应地,美国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强调专业导向、行业纪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上,强调可选择性;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会计职业的地位也较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披露上,美国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以充分披露而闻名;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于乐观、大胆创新甚于墨守成规。法国和德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不像美国那样崇尚个人主义和偏重阳刚,权力距离较大,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与此相对应,德国在会计管理上,强调立法管理,由政府和民间会计团体来管理会计工作,法国则更强调政府管理;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上,两国均强调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在会计职业上,两国会计团体规模相对较小,职业地位比美国低;在信息披露上,公司一般不超过法律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指令的最低要求,偏向于保密;在会计核算上,两国均采取保守态度,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广泛提取各种“准备金”。我国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占主流,“尊上”“唯上”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于“照章办事”。在这种环境中,不适合采用公用会计原则和职业判断方式,在现阶段,统一会计制度形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社会经济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会计,但会计也并不是被动的,会计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研究会计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时,应坚持辩证的观点:一方面,要承认客观环境决定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会计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可以反作用于客观环境。会计一经建立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 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丰富和完善的

会计师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里产生的,从产生开始,他就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在伴随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

社会经济环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发达,有不完善向比较完善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完善,对会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致使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会计程序和方法不断优化、更新和完善。社会经济环境也总是要求会计与之相适应。早期的会计,由于只需要反映财产的使用和分配情况,因此,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只需要会计对产生活动进行计量和记录,而且还要求对生产活动的所得与所费进行计量和比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样,社会经济环境就对会计提出了不仅要反映单一期间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反应持续的经济活动;在货币出现以前,会计只能用食物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后来货币的出现和广泛的应用,使得会计能够使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和核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提高,会计又从主要应用于微观领域发展到应用于宏观领域,会计信息由原来主要为企业的业主服务,发展到既为企业的投资者服务,又为全社会的经济管理服务。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作坊生产,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生产与生产耗费的管理备受重视,孕育了成本会计,并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不仅导致了定期的成本计算,而且导致了标准成本的萌芽和逐步走向成熟。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会计也从仅仅提供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发展到运用会计信息,参与决策与控制,与此同时,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也先后运用到会计中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跨越国界,出现了资本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实行多种经营,跨越国界,而各国的经济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各不相同,所以,跨国公司为了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其所涉及的各国会计实务之间进行协调,于是就出现了协调各国会计实务与准则的国际会计。国际会计的出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迫切要求,又是会计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超越国界的具体体现。

2.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每一个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会计也不例外。科学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和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和会计职能的发挥等方面。

会计自从产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采用手工方式来进行会计工作的,直到现在还有大量企业的会计采用手工方式。在先进的计算工具没有出现以前,会计也只能采用手工方式来处理数据。采用手工方式处理会计数据,虽然方便、灵活,但是处理速度慢,效率低,容易出差错。从会计史的角度来考察,人类采用手工方式进行会计工作一直沿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以穿孔卡片系统为主要代表的机械化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是,由于当时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此后,由于数据处理的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直到40年代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会计工作日益向基层单位、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领域渗透,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结合的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普遍重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并开拓了服务经营、参与决策的领域。会计工作的这些变化,也对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后的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不久,国外就开始了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由于电子计算机价格昂贵,缺乏必要的经验,人们主要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诸如工资计算、材料收发核算等数据大量而又重复较多的会计处理工作。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扩大,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会计电子计算机系统,有的电子计算机会计系统已经具备了面向管理的反馈功能。7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电子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仅比较完善,而且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价格的下降,无论国内、国外,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已经十分普遍。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会计数据处理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会计的其他方面,诸如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会计职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要求按照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规律来组织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它使得过去因束缚于会计数据处理而难以发挥出来的会计管理职能终于得以在会计实务中发挥,让世界对会计刮目相看。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真正的信息化社会,从而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世界。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也不能例外。如果说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各个经济主体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话,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及其日益广泛的应用则会使会计插上精美的翅膀,展翅飞翔,与其他管理活动天衣无缝地融合形成美丽动人的管理世界,从而成为管理实践的新引擎,当然,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有机融合,一场惊心动魄的会计革命或早或晚将会来临,这怎能不引起人们对未来会计的无限遐想?二、会计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如前所述,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是会计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一方面,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会计在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之后,又反过来通过自身的核算和监督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会计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会计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作为主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可以把整个企业、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有关权益情况,成本费用的开支情况,现金流量状况,实现利税情况,利润分配情况,上缴利税情况,以及各级政府机关的资产状况、负债情况,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等信息,通过会计财务报告,向有关部门报送,通过逐级汇总,可以反映出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级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为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使国民经济管理和控制决策尽可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进而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使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避免国民经济管理的盲目性和社会经济资源使用的无效性和浪费。(二)会计对企业微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计要参与经营决策和控制。会计工作开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的效果,如责任预算编制不当,就会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企业目标的完成;如有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失当,就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会计又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促使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得到优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能够长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提供的有关信息,还可以为企业协调企业与各个方面的关系,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提供依据,力争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节 会计的目标与分类一、会计目标(一)会计的总体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会计的目标,当然要研究经济管理的目标。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的总体目标应当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或者说会计的总体目标是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是一个投入与产出、失与得进行比较的结果,在社会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价值量,经过价值运动要实现一定的增值,已经投入及消耗的价值量与收回的价值量之比,就是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在投入一定价值量的情况下,尽量争取收回更多的价值量,或者是在收回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投入的价值量。会计管理活动的特点是价值管理,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所以,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在将提供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研究会计核算的具体目标,即会计核算要达到什么目的。(二)会计的具体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相关经济决策。企业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在我国,会计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1. 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1)投资者和债权人

财务会计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一般认为,最为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莫过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这类使用者的决策对于资源的分配具有重大影响,此外,符合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信息,一般对其他使用者也是有用的,因此财务会计把服务于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其主要目标,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包括企业某一时日的财务状况,某一期间的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的变动,但从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甚至企业职工,其经济利益都同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动密切相关,例如,投资者应分得的股利,债权人应得到的贷款本金及利息,职工应得到的工资和奖金等,都需要预期现金流量的信息。(2)政府及相关部门

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等,需要会计信息来监管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税收征管等。(3)社会公众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在财务报告中提供有关企业发展前景、经营效益及其效率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公众也有帮助。

2. 财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1)企业内部管理者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进行正确的决策。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经营状况,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应怎样处理数据和加工信息,最后将提供什么样的财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目标,目标指引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2)企业的职工

企业的职工和工会关心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方向、企业的获利情况、利润增加情况、企业的福利待遇情况和职工的工资情况等。二、会计的分类(一)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合法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等科目。(二)会计账户的分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General Ledger)和明细分类账户(简称明细账)(Detailed Ledger);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等。(三)会计行业性质的分类

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如商业、工业、汽车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也就是说,行业是根据经济业务的结构和特点来定义。

会计按行业性质可划分为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高新技术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性组织会计等。(四)会计岗位的分类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而设置的职能岗位。在会计机构内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有利于明确分工和确定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还有利于强化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会计工作的作用。同时,也是配备数量适当的会计人员的客观依据之一。

会计岗位应与本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思考题

1.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分为哪几个方面?

2. 会计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哪几个方面?

3. 会计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4. 详细阐述会计目标。

5. 会计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分类?

6.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7. 阐述会计账户分类。第二章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和作用,掌握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含义;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是基于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目标为导向形成的一整套相互关联、协调一致的会计概念理论体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发布第二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以“财务会计概念”为题作为该辑公告的前言。该前言写道: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概念框架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加拿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也发布过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该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计量标准、公认会计原则等。

英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的与美国FASB的概念框架相类似的文件是财务报告“原则报告”。该报告的第一段有以下界定:原则报告确立了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报告分为7章,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

澳大利亚的类似文件称为“会计概念报告”。与上述国家的概念框架不同之处在于,澳大利亚的这份文告在其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物所遵守,而不像上述国家那样,概念公告只是理论,它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当然,澳大利亚的这份文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它既强调会计准则是概念报告的补充,又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准则可改变概念报告的要求。当准则与概念报告发生冲突时,准则具有优先权。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确认与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

除上述国家所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外,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秘书长报告等。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质上也是一份类似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文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是会计准则的“准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如下。

第一层是会计基本假设和目标;第二层是会计要素和会计质量特征;第三层是会计确认标准、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计量;第四层是报告盈利、报告资金流量与流动性、报告财务状况。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为了达到财务会计的目标,便产生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和在报表中确认与计量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内在协调一致的整体。(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历史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早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自193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正式着手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后,社会各界一直要求原则制定机构研究会计理论,并要求在会计原则制定过程中,以一个有效、一致的理论为指导。第一个会计原则制定机构“会计程序委员会”曾发布过会计名词研究的公报,对会计原则、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收益等进行界定。但是这些概念的讨论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基础,因而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体系。

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成立的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特别成立了会计研究部,以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并期望研究部能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发布会计原则意见书(APB Opinions),提供理论支持。后来陆续形成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与这种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会计研究部于1961年和1962年发布了第一号、第三号会计研究论文集,分别讨论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并力图强调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以“假设—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种思路已经形成。

由于会计假设的研究受形成多少条假设以及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严密等弊端的限制,以“假设—原则”思路建立概念框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第三号会计研究论文集所提出计量属性,基本否定了当时会计实务所奉行的主要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而被APB所否定。因此,以AICPA为代表的会计界在继续研究“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同时,开始寻找新的思路。

20世纪70年代初,面临社会各界对会计职业界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批评与职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分别成立了“惠特委员会”和“特鲁伯罗德委员会”,前者研究会计原则制定的机构和工作程序,后者研究财务报表的目标。根据惠特委员会建议所成立的美国FASB,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十分重视会计理论,特别是直接指导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论的研究,这为概念框架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人员和思想准备;而特鲁伯罗德委员会所提交的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于美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的目标,这为后来FASB继续探讨财务报表的目标,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与可能。在1978—1985年,美国FASB陆续发布了6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标志着概念框架体系基本形成;2000年2月,在间隔15年后,FASB又发布了第七辑概念公告,要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去探求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美国FASB所颁布的概念框架,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效仿。他们已经制定完成或基本制定完成的概念框架,总体思路多半借鉴美国,但具体内容则有程度不同的创新。(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理论的全部,理论还应包括各种相互对立的学说、思想和观点。概念框架仅仅限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基本前提,目标是保证财务报表应予以确认的各项要素及其计量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应予以披露的内容符合框架中的概念。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事项,都应当运用前后关联并协调一致的基本概念,以基本假设为前提,力求与目标相一致。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以下两个作用。

第一,指导准则制定机构发展会计和报告准则。过去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在一些流行的会计惯例的基础上归纳而成的,常常不能保证前后连贯和内在一致性,主要是缺乏理论的指导。有了概念框架之后,情况有所不同。以美国会计准则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0%以上,各界纷纷抨击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但是如果不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编制财务报告,又会与一系列GAAP相矛盾,准则机构此时处于两难境地。FASB在1978年11月发表了第一辑概念公告,就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指南,在第一辑概念公告中,FASB建议把财务报表扩大为财务报告。并认为财务报告仍应以财务报表为中心,仍应遵守当前的GAAP编制并需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财务报告的另一部分被定义为“其他财务报告”。其他财务报告可不必遵守GAAP,也不必经过审计而只需请外界专家审阅。运用第一辑概念公告中关于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关系的概念,FASB于1978年11月顺利的发布了第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 33)——“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这份准则规定凡适用该准则的上市公司,其提供的财务报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财务报表,仍按原先的GAAP编制;另一部分为其他财务报告。由其他财务报告补充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指:持续经营下的经营收益、存货、财产、厂房、设备等受到的物价变动的影响。其影响又分别按一般物价水平和现行成本加以衡量。就是说,关于物价变动的影响,既反映一般购买力的变化影响,又反映具体资产的价格变化影响。

第二,评估并修订现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的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准则保持其有用性依赖于它能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使用者提出新的信息要求而定期加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在评估和修改时,对于该准则的规范是否内在一致,所引用的概念是否逻辑严密并在所有准则中是否统一使用等问题,须要有一个理论体系可供参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正是一把可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的理论尺度,在评估未来修订已发布的会计准则中,概念框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是运用概念框架并结合其他要求,对已发表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际会计准则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同,以适应国际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的要求。

总之,将界定严密、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在国际会计界已经深入人心。任何国家只要着手制定会计准则,就必然会希望有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来指导准则的制定。可以预期,未来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更加注重概念框架的研究。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一)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是由财务会计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作为财务会计存在和运作前提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一个特定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为对象,反映该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凡不属于该主体而属于其他主体或属于主体的所有者本身的资产,如负债、收入、费用,都不能列入按特定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但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的概念,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法人),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的相对独立核算单位)。

会计主体是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它规定了财务会计对象的空间范围,这一假设就是要明确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是会计报表,反映的是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既不能与其他会计主体相混淆,也不能将本会计主体的会计事项遗漏或转嫁。

2. 持续经营

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最基本的假设。对于作为会计主体而存在的企业,会计主体已经规定了它的空间范围,为了对主体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数量描述,还需要确定其活动时间。持续经营指的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继续经营下去,而不会面临破产清算。有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才能建立起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企业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采用会计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会计核算才能正常进行。

在竞争社会,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始终存在。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所有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就不再适用,而应当采用破产清算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在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中,人为地划分一个个间距相等、首尾相接的会计期间,以便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盈亏,确定该会计期间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并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由于假定主体连续经营的时间是无限的,为了使信息有用,就必须提出信息提供的时间要求,考虑到需要与可能,把主体持续经营的“时间长河”分割为若干期间片段,以便分期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的起讫时间,各个国家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国家采用公历年度,有的国家另设起止时间。在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以公立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在年度内,再划分为季度和月份等较短的期间。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会计核算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假设币值保持不变。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存在着多种计量单位,如实物数量、货币、重量、长度、体积等。人们常把货币以外的计量单位称为非货币计量单位,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非货币计量单位,具有不同的性质,在量上无法比较,为了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也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因此,会计核算自然就选择货币作为会计核算上计量单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和核算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企业会计核算常采用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计量单位,如果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多种货币计量并存的情况,就需要确定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我国,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采用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名,但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会计把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同时假设货币的内在价值是稳定的,即使有所变动,应不足以影响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的正确性。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下,货币价值的波动会给会计计量带来很大的困难,按常规方法编制的财务报表会严重失真,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来解决。(二)财务报表的目标

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委托,1971年,以特鲁伯罗德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专门研究财务报表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该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就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而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一辑概念公告的发表,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从理论逐步走向应用。会计目标的研究,受到全面的重视,并被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

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N.安东尼、罗伯特·T.斯普劳斯、E.S.亨德里克森等,美国会计学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是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其主要代表文献有: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基本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公告第一辑《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在决策有用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化的加速发展、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能动反应以及信息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决策有用学派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是:①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会计信息是决策经营的基础;②强调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过多地强调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③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不过是为了对会计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提供的信息与决策有用。

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恩里斯特·帕罗科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尻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的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受托责任学派主要观点:①会计的目标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②它强调会计人员与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即会计人员从客观的立场上参与到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之中,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人员的行为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涉及:是否遵守了公认会计原则,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控制度来保全资源,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了委托者的资源,是否遵守了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是否实现了公司既定的目标。③强调编制会计报表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而不像决策有用学派那样单纯强调会计报表内容本身是否有助于决策。

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之间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当前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认定财务报表的目标时,倾向于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将受托责任的履行与报告,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我国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概念框架中的特殊地位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财务会计存在和运作的基础,它制约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空间、时间和量化的主要尺度。这些,大部分属于客观环境赋予财务会计的特征。在这些前提下,财务会计应当提供什么信息和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则取决于它的目标。

按照财务会计的目标,向使用者提供的对决策和评估管理当局业绩有用的信息。“有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应当由反映信息品质的若干质量要求所构成。会计选择的目的在于力求成本最低的条件下产生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制定准则用以规范财务信息,旨在遵守准则的前提下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都要在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上进行选择。因此,在目标确定之后,认真研究信息质量的要求,并划分等级,对于正确地在不同级别上进行会计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美国FASB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根据美国FASB于198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表述,大致可归纳如下。(1)针对决策的首要质量。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必须具有这两项首要质量,才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有用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过去的和现在的会计信息能够通过提高使用预测未来的能力来影响决策。反馈价值是指通过证实或修正使用者以前做出的决策,以期用来影响将要做出的决策。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在使用者做出决策前抵达。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时过境迁,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变得与决策无关。

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当会计信息反映了其所打算反映的内容,不偏不倚地表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既不倾向于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才能认为是具有可靠性的。可靠性包括三个构成成分:反映的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2)次要的和交互作用的质量。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两组经济现象中指认出相似和相异之处的质量。投资和信贷决策总是在评价各种可行方案之后才做出的,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信息,评价就难以合理进行。不同企业销售额的比较,可以知悉企业的规模大小。同行业同期指标的比较,其可比性要高于综合性或多种经营企业间的比较。为求提高可比性,人们认为是建立会计准则或核心准则的主要理由之一。

可比性不仅指在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间的比较,还可以按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如通常的本期与前期的比较,为此要求一个企业采取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贯性或一致性,不任意变更。(3)可理解性。它是针对会计使用者的质量,在质量特征的层次上,构成了信息使用者质量特征和信息中针对决策的各种质量之间的纽带。可理解性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使用者的特点。如掌握经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愿意钻研与否。二是信息固有的特征。只能为少数人所理解或使用的信息应不予提供。也不能仅仅由于有些人理解有困难,而把重要的有关信息排除在外。(4)限制或约束条件。提供会计信息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约束条件有两个: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

成本效益:提供会计信息既会带来某些效益,也必定会发生一定的成本。对一项信息资料来说,即使它的披露将与决策相关,能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做出相应的决策,但如果为了提供这项信息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产生的效益,得不偿失,那么企业将不会提供这项信息。

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影响程度。重要性一般是指项目的金额、项目的性质和项目金额与性质的综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认为,重要性的基本特征是:“财务报告是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影响评价或决策的信息。”微不足道就没有“重要性”。必须注意的是:重要性是相比较而言的,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以制定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在国际上协调和趋同为目的的国际组织。在其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做了说明。《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4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

可理解性:是财务信息的一项基本质量特征,即便于使用者理解。在这里假定财务信息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花费一些工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凡是为了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都力求在财务报表内附注中予以披露。

相关性:是指有用的财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项,或者通过确认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相关性不仅包含预测价值、确认价值,还包括重要性。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FASB所论述的不同之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如果由于信息在财务报表上的省略式差错,以致影响使用者做出有关的正确经济决策,此项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可靠性:是指有用的信息必须是可靠或可信的。当提供的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见,能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理当反映的情况,可供使用者决策作依据的,这项信息就具有可靠性。可靠性包含的内容有: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如实反映,其意为忠实地描述。企业发生的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外表,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提供的信息打算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就必须根据它们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予以反映。同时,可靠的信息也意味着不偏不倚,没有个人偏见,这就是中立性。可靠性还意味着审慎。当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之下,要作出所要求的预测或预计时,在推测的判断中应持审慎或谨慎原则,以使不任意抬高资产或受益的数值,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的金额。完整性,也就是要求充分披露,在内容上没有遗漏、空缺,做到公开透明。

可比性: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不仅需要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数据,还需要对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因此,要求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要求同类交易或其他事项的计量和列报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对信息质量特征的限制因素,它们是及时性、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质量特征相互之间的平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是及时的。如果是过时的信息,即使它再可靠,却以失去其相关性。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或效益大于成本,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制因素。在会计实务中,由于有些质量特征是此消彼长的,这就常常要在质量特征之间权衡取舍,以达到质量特征之间的适当平衡,以免顾此失彼,要力求达到最佳的满足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需要。

4. 我国信息质量的特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题提出了以下几项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要求的企业财务报告应具有的质量特征,首先是可靠性,其次才是相关性,再次是可理解性,随后还有可比性及一致性等。把如实反映的要求列在首位,这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近几年来,不仅在我国,还包括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了严重的信息失真现象。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灵魂,只有每个公司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公允的,才能够谈得上相关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