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康复 轻松养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2:13:47

点击下载

作者:严忠浩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居家康复 轻松养老

居家康复 轻松养老试读:

前言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15%。目前,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巨大的社会问题。

养老的目的:一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使老年人健康地延年益寿,其核心是老年人的健康。因为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国内外的养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纯粹为“养老”而养老,会使老人越养越衰老。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笔者针对我国老年人患病多、功能障碍多、家庭养老多的特点,首先提出了“家庭养老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观点,得到国家原卫生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中共中央爱卫会、国家原卫生部主编,笔者与人合著的《老年病人的家庭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90年在国内出版。

二十一世纪初,日本老年医学工作者也提出了医学和养老相融合的观点,并把居家养老服务与老化预防、老年康复相结合。二十一世纪初,联合国也提倡“积极老龄化”的养老新概念。人们只有把养老与自我保健、健康管理、康复医疗、精神赡养、老化预防、护理照料等多元化融合,才可达到健康养老、健康延年益寿、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我国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家庭养老是养老模式的主体。不论哪种养老模式,其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健康地延年益寿。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怎样才能使老人健康地延年益寿呢?最基本的是要使老年人自己、老人家属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学习、了解、掌握健康养老和家庭康复的各种科学知识,尤其是老年人自己,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希望本书能成为老人健康养老和家庭康复的指南和朋友。

本书的作者中,有老龄事业工作者、老年医学临床工作者、老年康复医学工作者、老年社区医疗康复工作者等,他们把自己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结合国外养老领域的先进经验,编写而成本书。本书虽经大家努力,但限于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严忠浩2017年4月于上海第一章 家庭养老是养老的大趋势

养老的概念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囯古代西周时期,对“养老”已形成较完善的制度,养老的意义在于利民安囯。《礼记·乡饮酒义》中记载:“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囯可安也。”养老不仅仅是指老有所养,历来养老的含义有:养生以延缓衰老;年老闲居休养;奉养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养老”的含义还包含着不断发展、提高的社会保障。一、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可称“老龄化社会”。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老龄化,成为世界上老年群体最庞大、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老龄化有两个特点:一是“跑步进入老龄社会”;二是“未富先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老龄化发展的需求。现以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为例:1.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上海自进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资料显示,从70年代末至今三十多年里,全市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高龄老人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83岁以上。据资料表明,近十年来,83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数增长了134.13%。3.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多

目前,上海市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25万,占全市老年人口6.0%,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目前在我国已将近3750万,在城市中占老人总数的14.6%;在农村占老人总数20.0%)。4.独居老人不断增加

据统计,上海2004年独居老人家庭人数达87.5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为16.56万人,夫妻独居为70.96万人;到2013年增加到113.94万人,其中单身独居为23.51万人,夫妻独居为90.43万人。10年间,独居(包括单身独居和夫妻独居)老人增加了16.22万人。5.养老服务尚需加强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1.5%,远低于发达国家5%~7%、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就以养老服务较好的上海为例,2014年上海市老年人口有414万人,各种机构养老总床位数为11.49万张,每百位老人有2.7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为29.5万;老年医疗机构(包括老年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床位为5415张;全市街道(镇)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只占55%。养老服务的供与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根据目前我国老龄化状况,至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但实际上差距、缺口很大。我国目前养老福利机构职工只有22万人,具有职业护理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足10万人。

由上可见,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或半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国情突出,又因家庭小型化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养老问题异常严峻。二、家庭养老是主流

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各类养老模式不断推出,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三大类:即机构养老(如老年福利院、老人护理院、养老院等)、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部分老人经评估后可获国家养老服务补贴。主要对象为经济困难或年迈体弱的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等)和家庭养老(指由老人或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主要由老人自立和由家属或家政护理人员照料)。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模式和养老服务亦更加人性化,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为主流,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

不论哪种养老模式,老年人对健康管理和自我保健的需求,已越来越贴近延年益寿、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健康养老内涵。尤其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居住在家里享受健康、欢度幸福晚年,已成为国内外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三、家庭或居家养老的优势

两千多年前,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就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境界。过去,人们的生老病死大都在家里,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家”所具备的传统养老功能减弱。尽管如此,无论在国内外,“家”仍然是老人首选的养老场所,欧洲老人仍然崇尚“East west,home is the best”,意思同中国俗语“金窝银窝,不及自家的草窝”,把家当作自己暮年最好的归宿。

2010年1月,美国《纽约时报》载文指出,入住私立养老机构的150多万美国老人中,有许多老人厌烦了机构养老的“集体生活”,希望回到自己家里自由自在地养老,后来纽约州政府也鼓励社区义工支持老人们居家养老。2010年,日本的老年工作者的一项调查发现,约有80%的老人希望在自己家里养老。

不论是家庭养老,还是居家养老,都是指老人把家作为人生暮年的归宿,在自己的家里度过晚年。那么,家庭或居家养老具有什么优势呢?1.老人有安全感

家庭生活与老人长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相吻合,家庭和社区是老人最熟悉、能体会到安全感和满足感的地方。大部分老人与家属间的感情较为融洽,照顾也周到,老年人也容易安心生活,能减少老人的心理负担;尤其是老夫老妻家庭,老伴成为精神和生活上的主要支柱,相依为命,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纽带会比任何时期都更为可贵。2.传统习俗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百行孝为先”伦理较深入人心,这就为老人在家庭中的养老生活,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3.政府支持、创造条件

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全国各地政府的民政系统借鉴国际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对居家和家庭养老展开大量工作。

例如2000年,上海市民政局首先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意见》《居家养老补贴资金来源和使用方案》《关于预拨居家养老补贴经费的通知》三个文件,在部分区县与街镇,率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为老年人开展上门护理与日间照料服务。随着养老服务需求与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上海又率先提出了“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7%的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推动了养老服务的规范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努力,我国养老服务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层层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家庭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四、养老服务中的问题

目前,家庭和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初期,服务内容主要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养老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理念、认识上的制约,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不断完善。主要有:

1.服务组织未形成规模,专业意识与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绝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由街镇举办的助老服务社开展,这些机构规模小、理念不新,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囯的养老服务中,大都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很多停滞在家政服务的水平上,如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如何根据老年人衰老特点,开展养老服务与老人的医疗、康复相结合,融医疗、康复、养老、保健为一体,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家政服务与养老服务不同,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为一位左侧偏瘫老人穿衣服,一种服务是给老人穿好衣服、扣好扣子;另一种是协助老人或让老人自己用健侧右手穿好衣服、扣好扣子。前一种是家政服务,只提供生活能力的替代服务;而后一种是养老康复服务,提供生活自理能力的维持和康复服务。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能否维持老人生活质量和尊严,通过养老康复服务可以延缓老人失能、失智的来临,而家政服务的结果容易使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速衰老、加速全失能。第二章 老龄化和养老的新观念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老龄化和养老的观念和内涵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积极老龄化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积极老龄化是指人们进入老年期时,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帮助老年人各方面保持积极状态。

积极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指在社会老龄化情况下,通过全社会和老人共同努力,改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使老年人健康养老)相比,积极老龄化更具概括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解视角。积极老龄化除了老人的卫生保健外,还包含了影响老人衰老进展的其他因素,不仅表达了健康老龄化的含义,还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广泛的内容。

健康老龄化强调重点是老年人尽可能保持生理、心理、智能上的良好状态;而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要主动积极面对养老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发展。

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是健康、参与和保障,其中健康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一切,老年人更需要健康。积极老龄化要求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通过自己主观努力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使老年人仍保持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对那些确实需要照料的老人,让他们享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社会服务。二、多元化健康养老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纯粹为“养老”而养老,会把老人越养越衰老。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养老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老年医学工作者就首先提出:家庭养老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观点。本世纪初,日本老年医学工作者也提出:“医学与养老融合”的观点,并把居家养老与老化预防、老年康复相结合。其实,现代医学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医学包含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和家庭医学等多种内涵。

近年,国外大力推广和普及“多元化健康养老”的新概念,把养老与健康管理、自我保健、康复医疗、精神赡养、延缓老化、护理照料相融合,既可延年益寿,又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多元化健康养老是积极老龄化的具体体现之一。

多元化健康养老的特点是:1.从被动养老到主动防老

例如,二十世纪日本在养老方面,强调养老服务而轻视了“老化”预防,结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却越来越多、越老越多。在日本,老人失能和半失能主要由“卧床不起”和“痴呆”所致。失能和半失能使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不断下降,给家属带来巨大压力,也给国家增加了医疗负担。日本在2006年修改相关立法,把预防作为养老根本,在全国开展和普及老化预防与老年康复运动,工作重点把预防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调整为“预防卧床不起”和“预防痴呆”,结果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状况有明显改善,养老服务保险的年度费用平均每人下降了100万日元。日本的经验证实,失能和半失能是可以预防的、老化预防至关重要。2.养老结合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

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把养老与传统的养生相结合,其实传统的中医养生就是现代自我保健医学的一部分。自我保健是指个人或家庭、社区运用一些医疗保健方法,来维护和增强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与延年益寿。自我保健实际上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措施。现代医学实践证明,自我保健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延长寿命的最理想手段。

健康管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提出的新健康概念。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是指调动老人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对于影响老人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社会、生活方式、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方面管理和干涉的过程,以达到老人最大的健康效果。3.养老中强化老年康复医疗

老年人常因衰老和疾病(如脑卒中、跌倒引起骨折、帕金森病等)而发生种种功能障碍,进而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在预防这些疾病同时,积极开展老年康复医疗,不论在养老机构或者家庭、社区,把老年康复医疗融入养老之中,不仅使老人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使老年病医疗效果也能得到明显提高。4.养老中增强老人自立、自理等自我能力

过去,养老强调“伺候”老人,让老人多休息,即多坐、多躺、多睡的思维定势,结果反而使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使很多身体功能也造成“失用性萎缩”,老年人心理上也产生依赖感,养老生活质量越来越差,并导致老人进一步加速衰老。老人的自立、自理能力关系到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并可预防失能和半失能的发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也增强了老人的自信力。因此,养老要提倡支持和帮助老人尽可能自立、自理地生活。5.养老中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赡养措施

我国老年人养老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渐凸显,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我国正逐步从立法、心理知识的普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来进一步完善。6.强调学习科学养老知识

老年人渴望健康、渴望长寿。调查显示,在老年人众多愿望中,85%以上老人把健康列为第一愿望。养老的目的:一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二是健康地延年益寿。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要让老人自己、家属和护理人员学习科学养老知识、更新陈旧的养老意识,包括老化预防的知识、老年心理学知识、老年康复知识、自我保健知识、护理照料知识等。第三章 老年人健康的自我监护

步入老年之后,身体进入多事之秋。许多疾病,包括那些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患病率,都会显著增加。因此,老人做好平时的健康自我监护和定期体格检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自我监护不仅会尽早发现疾病的“苗子”、提高治愈率,而且还会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益于老人的健康和长寿。老人健康的日常自我监护比定期体检更有意义,健康监护是自我保健的重要一部分,能通过主观的努力,采取主动的措施,监管好自己的健康,起到医生和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老人健康自我监护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体重

体重是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对于老年男子尤为重要。因为肥胖是老年人健康的大敌,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严重疾患的温床;另外,消瘦又是多种严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和消耗性疾病的重要体征,如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单凭肉眼难以察觉出老人的体重变化,往往是已经肥胖或消瘦到相当程度时才被发现,这时多为时过晚。因此,每月至少用体重秤测一次体重,如发现一个月内体重增减超过1~1.5公斤以上(主动减肥除外),就应引起注意,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饮食。对于体重适中的老年人,体重长期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2.血压

进入老年之后,容易患高血压病。为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老年人应该定期测量血压(目前家庭电子血压计已十分普及)。如发现血压偏高(高于18.7/12.0千帕,即140/90毫米汞柱),则应缩短测量血压的时间间隔。平常每月至少一次,并每次做好记录,以供医生参考。如家庭自备血压计的话,最好初期能上午、下午、睡前、黎明时,各测一次。待血压稳定后,可以1~3天测一次。3.心律与心率

老人应该学会量脉搏和心率。具体方法用手指摸脉,脉搏的快慢是否规律均匀,每分钟多少次。在安静状态下,老年人一般是每分钟60~90次;如明显多于或少于这个数字,则多表明心动过速或过缓。一旦发现自己心律异常或跳得不均匀、不规律时,就应该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4.胸痛或胸闷

老人是否有原因不明的胸闷或胸痛,观察疼痛的部位及程度、持续时间,有无放射和压榨感,发作时是否伴有心慌、多汗、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症状。对于伴有血压或血脂偏高,或有冠心病家族史或长期大量吸烟,并缺乏运动的老人更应提高警惕。如果疼痛剧烈或5分钟内不缓解,请马上拨打“120”叫救护车,由家属护送去医院急诊。家里备有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的,可自己及时含服。5.一过性的变化

所谓“一过性”即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症状变化,过去了症状就消失或改善了。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如有突然感到偏身麻木、无力、一侧嘴歪;突然讲不出话来,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视力模糊或失明;突然眩晕;性格、行为、智能一反常态;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等。这些一过性症状,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都应该引起自己警惕,但切忌精神紧张、惊慌失措。首先要保持镇静,并及时由家属送到附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6.血脂

老年人中,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血脂则是早期发现这两种严重疾病和做好预防的重要指标。因此,老年人要每半年检查一次血脂水平。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家族史和血压偏高、肥胖及不参加运动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尤应注意做好这项检查。如发现血脂明显升高,除服用降脂药物外,应听取医生的意见,从饮食和康复运动上采取有效的降血脂措施。7.血糖

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它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有些老人还缺乏明显的自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体检检查血糖时才发现的,并且已经不是早期了。因此,老人应该定期测量血糖,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偏胖或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及乏力的老人,更应重视做好这项检查,一般至少每季度测一次。对已确诊糖尿病的老人,在治疗中仍要定期、定时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目前家庭用的血糖仪已十分普及,在家里自测血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8.二便

大小便常常是人体健康的两面镜子,老人应该关心自己的两便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不可掉以轻心,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便血,提示有大肠癌的可能;如果尿血,则要注意是否发生了肾脏肿瘤、肾结核或者肾结石等。9.女性老人的自我监护,除上述几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阴道流血:

老年期的阴道流血是妇女生殖系统重要疾病的早期信号。子宫颈癌最重要的早期症状就是接触性出血,大多发生在性生活时。一旦出现不正常的阴道流血,应及早去医院就医。(2)乳房肿块:

乳腺癌是老年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时治愈率很高。该病的最初症状就是乳房内出现原因不明的肿块,早期发现这种肿块主要依靠自己定期(每月一次)检查乳房,用肉眼观察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乳头是否凹陷,用手触摸是否有肿块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早到医院进一步检查。(3)右上腹痛:

老年妇女容易得胆囊炎、胆石症,胆结石常合并有胆囊炎。胆石症有的人有右上腹疼痛、绞痛的症状,有的人可以没有症状,视胆石的大小、部位而定。最好每年做一次胆囊B型超声波检查。第四章 老年病的家庭康复医疗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老化、体衰、多病(尤其是老年慢性病)、疾病恢复期长,病后遗留的功能障碍也较多。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病所致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或半失能(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大幅度增加,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也可以说,老龄化并不可怕,老年人的增多本身也不是什么危机,而病残引起功能障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剧烈增加,才是真正的家庭困境和社会问题。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老人的健康长寿、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是可以应用现代的家庭康复医疗、自我保健的措施和社会努力来实现的。一、老年病的康复医疗

康复,原有“复原”、“健康重建”等意思。康复医学是指应用以物理方法为主的医学手段达到预防、恢复或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和家庭医学一起,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五大支柱。

现代康复医学起始于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时是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老年人体衰、多病、恢复期长,病后遗留的功能障碍也较多,资料表明在60~70岁的老人中,生活难以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失能或半失能)约占13%~15%;70~80岁的老人中,约占30%~35%;80岁以上老人中,约占40%~45%,这些病残老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老年病康复医疗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防止或减少老人病残和功能障碍的发生,使老人早日恢复日常生活自理,并使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并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事实证明,老年患者进行康复医疗与否,其结果大不一样,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告,101例经过康复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能恢复步行,24%的上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而对照组却只有61%能恢复步行,仅5%能基本恢复上下肢活动。国外资料也曾报告,经过康复医疗的脑卒中患者,84%可恢复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二、老年病康复医疗尽早好

大量康复医疗的实践说明,康复医疗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开始时间的早晚和康复方法的正确性。及早康复医疗,老人的病残后遗症要少得多,并对老人有良好心理影响。早期患有慢性病而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更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因年龄越大,身体功能的潜力越差,康复的效果也差。

国内外的康复专家们都主张康复训练应当尽早开始。即使在疾病急性期,当生命险兆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着手康复医疗。例如,脑梗死患者的被动康复活动,可在发病后一周开始,轻症患者发病第二天就可以开始;主动功能训练在发病后2周就可以开始。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时,就可做动作轻柔的被动活动,发病3~4周后可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日本康复专家曾报告:两组60岁以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一组中有37%能在室外步行,而非早期康复治疗的仅有10%能在室外步行;早期康复组平均住院天数要比非早期康复组少48%。心肌梗死老人在急性期,只要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头一两天就可以进行被动和主动的肢体康复活动,第二、三周可下床坐椅子了。

早期康复医疗,首先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如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偏瘫功能恢复从1~7周开始,若在发病的14周开始,就很少再有神经学方面恢复和改善的希望;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在患病后6个月内大脑的语言中枢恢复较快,以后就慢了。因此,及早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早期康复医疗可以缩短病程、缩短住院期、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使患者尽早痊愈康复。如在美国由于推行早期康复医疗,65岁左右的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已缩短至两周,以后就可出院进行家庭康复。

过去康复训练主要安排在急性期过后,但最近国外的康复专家们要求患者在尚未出现后遗症之前,就采取相应康复措施,可减少重症后遗症的发生,这就是最新的“预防性康复”主张。

老年病学专家还发现,不少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导致“一次致残”,另外还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形成“二次致残”,加重了残疾程度。例如,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引起褥疮、肺炎、尿路感染、肢体位置放置不当等,很易形成“二次致残”。

有句名言“健康,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贵”。对尽早康复医疗能拯救许多老年人的健康和身体功能,同样有深刻意义。三、关注老年人康复医疗的特殊性

老年人康复医疗从基本概念上讲,与针对一般成年人的康复医学并无特殊,但由于老年患者具体情况较一般康复对象复杂,遂使老年康复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点可综合如下:

1.需要在制定老年人康复计划前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既要掌握重点,又要注意动态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尤其是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功能状态对老年人康复医疗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2.精神和社会家庭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疾病及康复的影响较大,所以康复医疗中更应重视心理康复与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协调。老年人最怕寂寞,患病或外伤后,功能障碍妨碍其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如果终日独居斗室、无所事事、孤独向隅,抑郁之感必然产生,这样衰老就会更快,康复医疗的效果也差,故要特别注意。

3.老年人经常受一些退行性病症困扰,如腰背疼痛、关节痛、行动不便、头昏、乏力、易疲劳等,而这些病症,只能治“标”、不能除根的道理,有的老年人又不易理解,常到处求医,对此需耐心解释并给予适当对症医疗。

4.老年人生活常有其特殊性。如有的喜欢独居、有的喜欢家人相伴、有的无子女照顾、有的经济条件好、有的经济条件差等,总之,各人情况差异较大。在康复医疗中,应视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计划。

5.老年人康复目标重点应是解决独立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依赖他人,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以争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文体活动,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6.老年人的康复医疗不但要尽早开始,还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才能保持康复医疗的成果。家属的帮助、鼓励与耐心配合,老人康复治疗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四、家庭康复是“必须的”

宏观来看,我国的“老年人口高龄化”和“不健康老龄化”趋势,在持续扩展,老年人照料压力持续加大,在我国2亿多老人中,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近375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7%;患老年慢性疾病者有1亿多,占老年人口的50%以上,而且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病残和功能障碍的比例越高。年龄越老,疾病越多,有的老人甚至要超过6种以上。

就以上海为例,每年约有7.5万老人患脑卒中,其中3.1万人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也就是说,每年新增3.1万个家庭需要照顾这些脑卒中后遗症的老人,除了老人本身带来病残的痛苦外,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现代社会中,老年患者的康复医疗,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现实。老年患者的家庭康复,在国外已有不少经验。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虽然医疗条件、物质条件都比较好,专业康复医疗机构也很多,但在家庭中接受康复医疗的老年患者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把家庭康复作为医院康复在家庭中的延续。

在英国,65岁以上老人接受家庭康复治疗指导的占42%,在英国从事家庭康复指导的专业护士有近2万人。在日本,因病卧床6个月以上的老人有42.2万,占60岁以上人口的3%;日本护士有半数参加家庭康复护理工作。

我国的老年病康复医学事业刚起步,就以国内医疗条件较好的上海市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专业老年康复中心只有一个,到目前为止,也仅发展到只有四所老年病康复医院,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和广大老年患者康复的需要。因此,全国各街道、社区、乡镇开设老人家庭康复病房,已成为目前解决老年病康复医疗难,这个燃眉之急的良策了。老年人的家庭康复是老人自我保健,延缓老化,与老年自立康复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方法。

在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政府提倡“9073”的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在家庭养老,7%的社区养老,3%在机构养老;大多数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同时,注重自我保健,进行家庭康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势所趋。

老年患者家庭康复的好处有:

1.家庭中的康复生活一般与老人病前生活习惯较为接近,是老人最熟悉、最能体会到安全感的地方。家属与老人间的感情也较为融洽,照顾也周到,老年人也容易安心康复,可减少老年人对医院和疾病的恐惧感、减少老人的心理负担,对老年患者康复的疗效,往往产生较好的影响。

2.有的老年病是慢性的、长期的,如脑卒中后遗症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老年患者也不可能长期在医院住院。因此,对许多老年患者来说,家庭康复势在必行。

3.老人在家里康复,可以避免医院病房的交叉感染。

4.一般医院的病房拥挤狭窄,很多中、小型医院没有康复科,不利于老人的康复医疗。

5.饮食调理是康复医疗的重要部分。对老人来说,家庭的饮食要比医院更顺心、更可口。

6.我国有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这就为老人在家庭中的康复治疗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家庭康复对老年患者虽有以上好处,但事实上,我国目前专业的家庭康复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很多老年病患者在家,往往是只养老、不康复,得不到专业康复医疗的指导和训练,因此不少老人逐渐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具体的家庭康复知识的指导;甚至有些社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本身也缺乏康复医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这本书正是为了此两个目的而编写。五、老人家庭康复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家庭康复中,老人自己和家属应注意下列问题:1.要有积极的态度、坚强的信念

很多老人及家属对待老人手脚不灵活、行动不便等功能缺陷或残疾,觉得人老了就是这个样,不认为或者不知道应该进行康复治疗,或不相信经过康复治疗能有所改善,认为治不治都一个样。这样老人的功能就会越来越差,一日不如一日、一年不如一年。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家属有康复意识,对老年病的治疗和康复,采取积极的态度,不过总的来说,这样的老人及家属占少数。

因此,要推进老年病的家庭康复治疗,首先要加强老人及其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康复意识,普及老年病防治和康复的知识。为此,要明确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老年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根据个人条件并采取积极措施,“老而无病”不是不可能的,“老而少病”、“老无大病”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但前提条件是要认真对待、积极防治。

其次,老年病造成的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而减轻,功能亦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尽管与青壮年相比,老年人功能的康复存在着许多不利的条件和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如果老人不进行康复治疗就会发生永久性致残的后果。国内外大量康复医疗实践告诉我们,老人经过康复治疗,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优于老人做康复医疗之前,对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大有帮助。

因此,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属都应增强对康复治疗的信心,积极参与康复。尤其是家属,要多鼓励和支持老人进行康复治疗,为他们参与康复提供各种有利条件。2.设定家庭康复目标

不同阶层、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对家庭功能康复的目标需求和期望有所不同。一般老年人的康复目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活上能自理、或者基本自理,也就是说,穿衣、吃饭、洗漱、清洁、大小便可以自理,不需要或基本不需要别人帮助,能适应家庭环境;能与家人有正常沟通并得到家庭和别人的一些关心、帮助和支持,使老人在心理上处于平衡状态,对生活不感到悲观失望;并且,对社区、本地或者全国的新闻动态有所关注,可通过电视、收音机等了解或与他人谈论国家社会大事,如身心功能许可,还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3.尽早开始、持之以恒

我们已经知道老人尽早进行康复医疗有许多的好处。另外,从年龄角度来说,长期患有慢性病而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更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因年龄越大,身体功能的潜力越差,康复的收获也较小;相反,在“早老期”(70岁以前)就开始康复治疗,这时身体的适应情况还不算很差,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功能改善的巩固情况也较好。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老年病的康复医疗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论是肢体功能的恢复、还是精神障碍的治疗、或者是慢性病的康复,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尤其要认识到,功能障碍的最终改善与恢复需要老人成千次反反复复的训练。老年康复医疗就是需要强调激励老人的主观能动性。家庭康复必须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有效果的;并且“不用则退、不用则废”,已经恢复的功能若不坚持康复,也会再次废退,再要康复恐怕就十分困难了。第五章 功能评估、康复计划和目标

康复医学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老年人因疾病、外伤或退行性变化导致身体全面或局部障碍(包括身体的、精神的、心理的),产生障碍的原因、部位、损害程度与个人体质、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均不相同,所以对家庭康复的要求和目标亦不一样。家庭康复措施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法。

在康复医疗前一定要进行一次功能评定(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估掌握患者身心状态,明确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残存能力大小以及康复的有利因素、妨碍恢复的因素、代偿潜力等,以便能较正确地评估其预后,设定远期、近期康复的预期目标,还可选择康复措施,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程序、训练方法、运动剂量提供客观根据。评估就是为了对上述若干必要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是家庭康复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

在专业康复医院中,老年人的功能评估项目有很多,这里只介绍适用于老年人家庭康复的常用项目。一、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可分为:1.独立活动:

指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自理,不需其他人帮助。康复重点是矫正活动姿势,并逐步达到正确。如有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虽能独立行走,但步态不正确,活动平衡性差等。2.不能独立活动:

有的老年患者虽不需要人帮助,但需要有人监护;有的老年患者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离床活动;还有的只能在床上并需要别人帮助才能活动。3.在器械帮助下可自行活动:

如手杖、轮椅。

为了评价老人活动能力,可观察坐、立及行走状况,如:①卧床不起的患者,可观察其移动能力(如床上翻身);能坐起的患者,可观察其坐起方式及坐位平衡能力(如平卧坐起时要不要人扶;坐位时要不要靠背;两手置膝上,两足踏地,能否坐稳;坐稳后被人推动时还能否保持稳坐)。②能独立由卧位坐起的患者,观察能否自己下床,能否独自站起来;不需要人扶或用手扶持他物时,能否保持坐位平衡(在检查中应注意保护老人,防止跌倒)。③能独立行走的患者,最好让其赤足在地毯上行走,注意观察其步态:手足活动是否协调、对称,躯干、骨盆有无异常姿势,步距大小、速度快慢;需要用手杖、拐杖、轮椅者观察其行走或使用的姿势是否合理与正确,轮椅驾驶能力如何等。

此外还要进行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等能力的评价。如进餐动作,观察患者是否会拿筷、握匙、取食、咀嚼等;穿衣动作,观察穿脱对襟的或套头的衣服、扣纽扣、穿袜、穿鞋、系鞋带等动作的能力。

只有全面、正确的评价后,才能根据结果确定要训练哪些方面能力并制定训练方案,进行家庭康复锻炼。

老人随着身体的衰老、肢体活动的不灵便、器官功能的减退,迟早会出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需要依靠家庭或社会的照顾。对残疾或功能障碍的老人来说,日常生活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衰老和疾病情况。

下面介绍日本常用的老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可以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有失能或半失能情况等,做出数字量化的评估(表5-1)。表5-1 日本老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如果老人评估总分在16.5~20分为无行为能力缺损;12.5~16分为行为能力略有减退,有失能和半失能先兆;8.5~12分为行为能力有轻度缺损,有半失能;4.5~8分为行为能力有极度缺损,有失能。

有不同程度行为缺损的老人在康复医疗时,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生活的能力,又能随时从计分中判断恢复的程度,增强锻炼的自信心。这些生活能力的改善,不仅反映了患者行为能力的提高,也能间接证实其大脑功能有改善,增长了家庭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生活能力的信心,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二、社会生活能力评估

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能力是由其智力、心理、精神和情绪状态所决定的。在老年康复中,对老年人进行社会生活能力的评价,可以了解老人的智能和心理状态,在家庭和社会的处境,是否有孤独感、遗弃感、性格异常等,从而可以采取相应康复措施。

老年患者社会生活能力评价方法,可参考表5-2。评分方法:经常为10分;偶然为5分;无为为0分。表5-2 社会生活能力评价方法

总分在40分以上为社会生活能力正常;30分以上为社会生活能力一般;20分以下为社会生活能力差。三、肌力损害的评估(肌力测定)

对肌力损害作出评价是良好的病残诊断所必不可少的,在康复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最简单的方法是对患者肌肉施加不同的压力,并且按照患者克服该阻力的能力对肌肉进行分级。

具体方法是:将患者置于一个适宜位置,嘱其活动患肢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测其肌肉对抗地心引力或不同阻力的能力,然后按所指定的肌肉或肌组活动能力区分等级,用感觉和视力判断该肌肉的活动能力。肌力可分6级:

0级:肌肉完全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肌肉稍微有收缩。可以看到或摸到该肌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接近完全瘫痪)。

2级:肌力差。肌肉收缩可以使关节活动,顺着地心引力运动,但不能抗引力(重度瘫痪)。

3级:肌力尚可。仅有抗引力收缩,但如同时加上阻力,则不能运动该肢体或关节(轻度瘫痪)。

4级:肌力良好。有抗引力或抗阻力的收缩(接近正常)。

5级:肌力正常。有抗强阻力的收缩(正常)。

以上简单的手法,只是用来测定肌肉的瘫痪程度,而且只能表现肌力大小而不能表明肌肉收缩的耐力。此评估仅供在老人家庭康复过程中考虑。四、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

老人患骨关节疾病后,由于同时合并的周围软组织损伤,疼痛、制动、长期的卧床及后期的瘢痕挛缩等,均可引起关节活动范围缩小。神经的损伤也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的异常,如周围神经损伤引起关节活动度减小,中枢神经损伤的软瘫期会有活动度增大、痉挛期则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小。

常用的关节活动范围测定的方法有通用量角器检查法。用于关节活动范围检查的量角器,一般是由一把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一条固定臂和一条移动臂构成,使用时按照检查要求使老人身体处于适宜体位,首先使待测关节按待测反向运动到最大幅度,把量角器圆规的中心点准确地放置到代表关节旋转中心的骨性标志点上并加以固定,把固定臂按要求放置到同一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上或沿一端肢体的纵轴放置,或处于垂直或水平的标准位置,再把移动臂对另一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该端肢体纵轴平行放置,然后读出关节所处角度。一般可用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的测定。五、平衡与步行功能的评估

在家人的协助下,老年人可在家庭的环境内进行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简单评估。(一)平衡功能评估

以下三种平衡试验适用于一般老人(不包括下肢瘫痪、骨折的老人)。评分分为0分、1分、2分、3分四种,评分越低,表示平衡障碍越严重。1.坐位平衡试验(1)静态坐位平衡试验:

老人端坐在一椅上(两足踏地),或坐在床边,两手放在大腿上。计算能维持住正坐位的时间。完全不能维持记0分,仅能维持在20秒以下者1分,20秒至1分30秒记2分;正常反应维持平衡(不需双手辅助)记3分。(2)对抗推力平衡试验:

老人按上述姿势坐稳,然后由检查者从其身体左侧用轻力将其上身向右侧推,观察其上身能否作出平衡反应维持正坐位;再从其右侧用轻力将其上身向左侧推,观察其上身能否作出平衡反应维持正坐位。完全不能维持平衡记0分;几乎要倾倒,经用双手支撑协助维持平衡记1分;用手扶助后较易且迅速恢复平衡记2分;正常反应维持平衡(不需双手扶助)记3分。2.立位平衡试验(1)两足平行站立试验:

两腿分开站立同肩宽,两手放在身旁,上身保持正直,闭眼。0分不能完成;能稳定站立5秒记1分;10秒记2分;20秒记3分。(2)两足前后站立试验: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如步行状),两脚板贴地,两手贴身旁,面向前方,闭眼。0分不能完成;能稳定站立5秒记1分;10秒记2分;20秒记3分。3.综合平衡试验

又称起立行走试验。患者面向墙壁;离墙3米坐于椅上,嘱其从坐位站起来,稳定20秒,然后向墙走去,到墙边转身返回再坐于椅上。不能从坐位站起来,稳定20秒为0分;走到墙边,不能转身记1分;转身后能返回椅边,不能在20秒内再转身坐下记2分;再转身坐于椅上记3分。

经以上测试后,如老年人平衡能力差,就存在着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二)步行功能评估(表5-3)表5-3 步行障碍程度的分级六、制定家庭康复的计划和目标

老年患者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存或恢复老人的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从康复医学的角度来看,训练本身就意味着治疗,而且康复治疗效果,只有通过训练才能真正获得。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决不能从吃药、打针,或者从手术中获得。一般来说,老人康复医疗效果往往取决于康复医疗方法的正确性与开始时间的早晚。在进行家庭康复医疗之前,首先要在社区家庭病床巡回医师的指导下,由老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家庭康复程序和计划,这是十分必要的。(一)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时,不仅要针对疾病,还要考虑到每个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可先向家属了解发病前老人的身体活动水平,再对老人当前的身体与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如疾病的情况、肢体功能、行动能力、自我料理(如穿衣、进餐、梳洗、刷牙等),老人对所患疾病的态度,对康复医疗的自我信心等。当然,老年患者的心理、身体状况会不断发生变化,所制定的程序和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调整。

2.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往往短期内不会奏效,有时效果也不会长期保持,因此需要反复训练、反复矫正。

3.家庭康复训练可以先安排被动运动,再安排主动运动;先做简单动作,后做复杂协调动作;先小运动量,后逐渐加大;先健侧活动,后患侧活动;先短时间,后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4.家庭康复程序的进展,要根据老人家庭康复训练后体力和肌力改善情况,再逐步加大训练量,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要随时根据出现的情况决定训练量。

5.家庭康复的项目和方法的安排,可视老人及家庭具体情况而定,所做的训练都要个体化。原则是训练的内容要使老人都能够做到,逐渐增添新的内容。

6.基本活动动作的训练,如关节活动、坐位平衡、移动动作等,是老人生活自理的先决条件。基本活动的训练程序,相当于老人的第二次“学习”走路,可以从卧床→坐起→站立→行走→爬坡→上下楼梯,这样的程序进行。

7.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程序,可逐步开展,需要先解决的生活动作,可先训练;也可按照老人的能力,先易后难地解决,并把某一生活动作分解成几个简单动作进行训练。

8.制定老人家庭康复计划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期望值。任何一个老年患者,通过康复治疗都可获得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但功能恢复的范围和程度各不相同,它取决于每个老年患者康复潜力(受损伤水平和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本人积极性和家属的支持,以及康复指导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老年患者的康复潜力,比青壮年患者要小得多,他们对康复期望值也较低,对康复的需求也简单得多。这是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应以此为根据实事求是地设计老年患者的康复程序,不要企求过高,脱离实际,更不要与人攀比。一般应以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9.对老人的家庭康复训练,老人或家属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日期、训练项目、每日做几次、每一次所需时间、训练情况、功能改变情况、老人有何不适或自我感觉等。(二)需要面对老年人身心功能衰退的现实,采取相应的对策

1.老人肌力较差。一般65岁老人的肌力只相当于在青年全盛时期最大肌力的60%,即丧失了40%的最大肌力。因此建议:①老人在运动疗法的项目中,不做或少做力量性练习,如果需要做,所负重量也应是很小的;②老人进行一般的肢体运动时,中间要多休息。

2.老人心肺功能及脑血循环比青年时期衰退。30岁以后,肺活量以每年24.4毫升的幅度逐年下降,运动时最大耗氧量(这是心、肺、血循环功能的综合指标)每年以1%的幅度逐年下降;脑血流量比青年时期少了17%~36%,脑摄氧量少9%。因此建议:康复运动训练时,要采用较小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劳。

3.老人运动时,可能会出现血压偏高,尤其在较强运动时,血压出现急剧增高的反应。因此建议: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速度太快、身体位置急剧转变的运动。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做放松活动。

4.老人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效率都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建议:①老人康复训练方法及重新学习的技能,要从简从易,避免复杂化,家属要耐心指导和帮助;②老人训练要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易到难;③新技能学会并经适应一个阶段后,再进一步训练另一新的技能;④可采取形象教学,甚至电脑辅助训练,便于反复练习。

5.家庭康复中,老人可能会表现情绪不振,对康复缺乏兴趣,信心不足甚至有抑郁状态(据统计,老年病患者中,28%~50%的老人会有精神抑郁)。因此建议:①对老人进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及亲友对老人进行鼓励,最好有康复病友现身说法;②采用有趣味性、激励性的康复练习;③通过多次对功能的康复进行复查评估,可显示进步,增强老人信心。(三)确定家庭康复的目标

对老年患者当前身体功能、精神和情绪方面状况进行评估后,就可以确定老人近期和长远的家庭康复目标,并可制定为达到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家庭康复措施。

实际上很多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功能障碍也不止一种,在需要康复的老年患者中,大约35%的人有4种以上的复合型功能障碍。所以在制定康复程序前,对老年功能障碍情况一定要有全面了解。如明确老年患者的哪种功能障碍可以得到康复,哪种功能障碍仅能有一定程度改善,康复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等;对可能影响康复的因素也要充分了解,如年龄、家庭、经济状况、营养、性格、疾病种类和程度等。

老年康复的目标可分近期和远期两种。1.康复近期目标

所谓近期即发病后住院至出院期间,康复应和急症抢救同步开始,时间因病种而不同,如急性心肌梗死1~2个月等。康复近期目标应是设法保持老人残存功能和恢复丧失功能,争取生活自理。有的老人出院后,近期康复还可在家中继续进行。2.康复远期目标

老年患者远期康复(家庭康复)一般指急性期、恢复期后的一段较长时间,目标是维持康复疗效,争取生活自理并回归社会。

老年患者远期康复的最大难点是康复疗效的退步问题。据报道,70岁以上老年患者康复出院后3~5年,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退步,原因与高龄和不能坚持康复医疗有关。

老年患者家庭康复远期目标,属于维持性康复医疗,主要是增加老人生活活动能力,增强体力的体疗和减少病痛的治疗。当然,某些疾病的病情可能随病程而日益加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维持日常生活活动仍是其康复目标;但应随病情的变化,要不断修正康复措施,减少痛苦,此时以维持老年患者身体上、心理上和周围环境上的安适为主要目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