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业绩考核体系的对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5:50:54

点击下载

作者:姜瑞春,王璐宁,陈岩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业绩考核体系的对策研究

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业绩考核体系的对策研究试读:

前言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约18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605元。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进一步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已经成为集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辽宁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以往依靠投资驱动的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开始步入发展瓶颈期。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面临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当前各类园区建设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并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并探索实施园区整合、分类管理,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园区实现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省内各类园区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在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全省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组织保障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动态分析。

本研究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2013修订版)》,参考浙江省和广东省高新区考评经验,选取与高新区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36个具体指标,依据各高新区填报的《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评价登记表》中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证明材料,对全省高新区的发展绩效进行考评和分析。姜瑞春2015年7月21日第一章2014年辽宁国家高新区考评总报告为加快高新园区转型升级,使高新园区率先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科技新城区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基地,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辽政发〔2013〕24号)精神,省科技厅高新区处会同辽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省高新区实行动态考评,考评结果将通报当地市政府。一、考评体系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2013修订版)》,参考浙江省和广东省高新区考评经验,我研究所选取与高新区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36个具体指标,依据各高新区填报的2014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评价登记表》中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证明材料,对全省高新区的发展绩效进行考评和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由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组织保障能力4个一级指标组成,分别对应评价指标解释的1类、2类、3类和4类指标,指标前3个一级指标为定量指标。评价指标总权数100,对应总分数100分,其中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组织保障能力的权数分别为20、30、30、20。每一类指标的权数分解到其二级指标。表1-1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评指标续表续表二、指标计算(一)综合分值计算

综合考评分值为各类指标分值之总和,即:

综合考评分值=1类指标分值+2类指标分值+3类指标分值+4类指标分值(二)类指标分值计算

类指标分值为该指标各相关指标分值之和。

如1类指标“技术创新能力”得分计算为:

1类指标分值=1.1分值+1.2分值+1.3分值+1.4分值+1.5分值+1.6分值+1.7分值+1.8分值+1.9分值

部分2级指标由水平和规模2个分指标构成的,各占50%权重。(三)二级指标分值计算

二级定量指标分值=指标数值×指标权数。

指标数值(正向指标)=(Xij-minX)/(MaxXi-MinXi);

指标数值(逆向指标)=(MaxXi-Xij)/(MaxXi-MinXi);

其中i表示考评体系中任意一项指标,Xij表示j高新区i指标的实际值,MaxXi和MinXi分别代表参评高新区中i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级定性指标的分值计算采用专家在审核高新园区上报材料的基础上,由5个以上的专家分别打分,取平均数。三、考评结果(一)综合排名

我们的研究以高新区上报的2014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考评登记表》的数据为基础,以高新区处提供的《2014年辽宁省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的数据为参考,对全省8个国家高新区发展绩效进行考评。从综合考评结果来看(图1-1),辽宁省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排名为:第1名大连得分为71.1,第2名沈阳得分为64.4,第3名鞍山得分为52.5,第4名本溪得分为41.9,第5名营口得分为41.6,第6名辽阳得分为36.0,第7名锦州得分为35.3,第8名阜新得分为34.4.图1-1 2014年辽宁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排名

目前,在辽宁省8个国家高新区中,大连和沈阳国家高新区是我省高技术产业化的重中之重。2014年,大连和沈阳两个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高新区的45.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高新区的56.7%。同时,也是资本等要素的聚集区,2014年大连和沈阳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占全省高新区的51.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高新区的54.7%,引进内资占全省高新区的42.7%。

从得分的分布来看,大连和沈阳高新区处于同一个竞争平台,虽有差别,但高新区综合实力都相对突出;其次是鞍山高新区,得分居中,综合实力较强;再次是本溪、营口、辽阳高新区,得分逐级递减,综合实力一般;而后是锦州和阜新高新区,综合实力较差。(二)单项排名

1.技术创新能力(图1-2),大连高新区以11.1分(总分20分)的相对优势排名第1位,沈阳(9.1分)、鞍山(7.7分)、营口(6.4分)、锦州(4.6分)、本溪(2.5分)、辽阳(2.4分)、阜新(2.2分)得分逐级递减,排名第2到第8位。大连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表1-2),在“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29个)”“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3505人)”“企业万人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200人)”“省级以上孵化器面积(3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437家)”等反映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指标上都处于全省高新区前列;相对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得分靠后的本溪、辽阳和阜新高新区,在“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辽阳3个、阜新3个)”“企业万人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辽阳10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本溪13家)”“省级以上孵化器面积(辽阳1.25万平方米)”等指标处于全省国家高新区末位。值得注意的是营口高新区,虽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得分居中,但在“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2个)”“企业万人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6人)”和“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25人)”指标上排名垫底。图1-2 2014年全省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排名表1-2 2014年全省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比较

2.产业竞争能力(总分30分)(图1-3),阜新竞争力最弱,得分2.3分,大连竞争力最强,得分22.9分。沈阳(15.9分)、鞍山(11.9分)、本溪(8.8分)、辽阳(6.5分)、营口(5.8分)、锦州(4.2分),排名分列第2到底7位。图1-3 2014年全省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能力排名

具体指标的特点是(表1-3),大连高新区在反映产业竞争能力的13个指标数值排名中都处于全省国家高新区前列;沈阳高新区在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密度指标“每百户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家)”上排名第8位,这反映沈阳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虽然较多(排名第2位),但占园区企业数量的比重较低。此外,“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利用内资(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利用外资(万美元/平方公里)”的指标数值排名末位,反映出沈阳高新区资本要素投入强度不足;鞍山高新区的“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亿元)”指标排名末位,反映出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较小;本溪高新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家)”“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利用外资(万美元/平方公里)”“企业获得金融机构投资金额(亿元)”排名靠后,反映出园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辽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慢,仅为1.1%,排名第7位。此外,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降幅较大,达23.1%,排名末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仅为14个,排名最后,这反映出园区科技型企业较少,易受到经济下行,外部需求较少的影响;营口高新区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产值偏小,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仅为195亿元,排名第6位。此外,园区吸引资本等要素能力有待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亿元)”3个指标均排名末位;锦州、阜新高新区产值规模均偏小,排名为第7位和第8位,同时,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下降明显,分别下降11.7%和2.5%。产出不足,在于要素积累能力偏弱,这反映在两个高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内外资的水平均排在全省高新区后列。表1-3 2014年全省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能力指标比较

3.可持续发展能力(图1-4),沈阳(19.4分)和大连(17.1分)排名前两位,鞍山(13.0分)、本溪(10.7分)、阜新(10.0分)、营口(9.4分)排名居中,辽阳(7.2分)和锦州(6.5分)排名靠后。具体指标分析如下:图1-4 2014年全省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单位土地GDP产出(万元/平方公里)”反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数值越大,说明园区的土地集约化程度越高。从该项指标的排名看,阜新高新区(23439万元/平方公里)、沈阳高新区(28988万元/平方公里)、本溪高新区(42727万元/平方公里)排名后三位,需要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排名第一位的大连高新区,单位土地GDP产出为86786万元/平方公里,是阜新高新区的3.7倍,说明该园区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高新区GDP占所在市GDP比例(%)”反映园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园区对当地经济的辐射效应越强。从该项指标的排名看,鞍山高新区(2.5%)、大连高新区(3.6%)、锦州高新区(3.8%)、营口高新区(4.6%)、沈阳高新区(6.3%)、本溪高新区(8.0%)均低于全国10.4%的平均水平;阜新高新区、辽阳高新区占比较高,分别为10.2%和16.9%,说明两家高新区对当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规上企业数(家)”“规上企业数增长率(%)”“新增注册企业数(家)”“新注册企业数增长率(%)”“这4个指标反映高新区企业发展的活跃程度,数值越大,说明高新区内的企业发展环境较好。辽阳高新区的4个指标数据排名均列末位,致使该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靠后;锦州高新区、营口高新区在“新增注册企业数(家)”“新注册企业数增长率(%)”两个指标上的排名靠后,两个高新区应进一步推进园区的环境建设和服务功能建设,提升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高新区GDP的比重(%)”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何。营口高新区、辽阳高新区、阜新高新区在这个指标上排名末位,说明这些园区在企业利润率方面有待提升。

4.组织保障能力共有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效率”“高新区支持创新的工作举措和效果”“高新区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情况”“高新区创新创业情况”,我们根据高新区上报的情况说明及证明材料,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初步可以判断各家高新区的组织保障能力情况。但鉴于结果过于主观,因此,我们暂将各家高新区组织保障能力指标都已满分计入综合排名。表1-4 2014年全省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比较第二章2014年辽宁国家高新区考评分报告一、沈阳高新区(一)综合排名

第2名。(二)单项排名

1.技术创新能力第2名

2.产业竞争能力第2名

3.可持续发展能力第1名(三)总体考评

2014年考评结果显示(表2-1),沈阳高新区优势指标主要集中在总量指标上,其中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省级以上各类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省级以上孵化器面积、在孵企业数、高新区生产总值、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引进内资、企业获得金融机构投资金额、规上企业数、新增注册企业数、新开工建设项目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处于省内高新区前列,表现良好。表2-1 沈阳高新区优势和劣势指标比较

关键的劣势指标主要有:每百户企业的研发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数不足,数量较低;单位土地GDP产出不高,单位实际开发面积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足,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利用内外资水平不高。

沈阳高新区要根据本次考评结果,明确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围绕科技创新,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创业的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高新区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技术优势,提升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与产业竞争,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四)建设评价表2-2 所在市基本情况表2-3 高新区建设情况续表续表表2-4 软环境建设情况续表续表续表

填表说明

一、高新区所在市基本情况

1.陆地面积:指高新区所在市行政管辖的陆上土地面积。

2.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投资活动所形成的有形资产,不包括无形资产投资。

3.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是反映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4.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包括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指企业在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总值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6.高新技术企业数:指在科技部备案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即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收入和其他非税收收入。

二、高新区建设情况(一)基本情况

1.实际管辖区域面积:指高新区管委会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土地开发、产业招商等职能的实际管理面积,包括托管代管、共建等形式合作开发的面积。

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指在高新区实际管辖区域面积内,规划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面积。

3.建成区面积:指在高新区实际管辖区域面积内,完成七通一平,已经和正在进行投资开发的面积。

4.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指报告期内高新区新增加的建筑用地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占用面积。

5.固定资产投资额:同高新区所在市解释。

6.GDP:同高新区所在市解释。

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高新区所在市解释。(二)产业和企业情况

1.营业总收入:指企业全年的生产产品销售收入、技术性收入和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商品的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等各种收入的总和。

2.工业增加值:同高新区所在市解释。

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同高新区所在市解释。

4.主导产业集群:指在报告期内高新区销售收入规模排名前三位的产业集群。

5.企业数:指在高新区内正常开展经营业务的企业数量。

6.从业人员数:指报告期末在高新区内企业工作的人员数量。

7.税收总额:指报告期内高新区企业实际上缴的各项税收之和。

8.规上企业数:指工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9.高新技术企业数:同高新区所在市解释。

10.新增注册企业数:指报告期内在高新区工商局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

11.新开工建设项目数:指在报告期内投资超3000万元的新开工建设的项目数量,统计以项目的开工时间为准。

12.新增上市企业:指在报告期内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13.实际利用外资:指报告期内境外客商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及企业向境外借款。包括现金、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形成的实收资本及从境外借入的资金,客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也包括在内。

14.出口创汇:指企业出售给外贸部门或直接出售给外商的产品或商品的总金额。包括来料加工装配出口、境外技术合同实现金额及在国内以外汇计价的商品出售额等。(三)创新和创业情况

1.申请专利数:是指报告期内按照法律程序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数的总合。

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2.授权专利数:指报告期由专利行政部门对专利申请无异议或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作出授予专利权决定,发给专利证书,并将有关事项予以登记和公告的专利数。

3.省级以上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国家“千人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省“双十计划”(包括杰出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引进海外研发团队计划等。

4.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指经省级以上(含省级)政府部门认定的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

5.省级以上各类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数:指经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数量。

6.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经科技部或省科技厅认定,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数量。

场地面积:指报告期内,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实际占用的场地面积,以及与相关单位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面积之和。

7.在孵企业数:指在报告期末,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孵化的企业数量。

毕业企业数:指在报告期末,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数。(四)发展环境情况

1.高新区管委会财政科技投入金额:指报告期内高新区管委会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金额。

2.所在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高新区金额:市本级财政中科技支出用于支持高新区的金额。

3.金融机构数量: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数量,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融资规模:指在报告期内,高新区企业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数量。二、大连高新区(一)综合排名

第1名。(二)单项排名

1.技术创新能力第1名

2.产业竞争能力第2名

3.可持续发展能力第2名(三)总体考评

大连高新区是国家先进高新区,综合实力优势较强,各类指标多数高于其他各区。具体优势指标主要体现:一是园区科技资源丰富,孵化功能完备。“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有3505人,居于各区首位;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29个,位居省内首位;“省级以上孵化器面积和在孵企业数”分别为34万平方米和437家,分别处于第1位和第2位。二是特色产业规模较大,要素集聚能力强。“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1256.5亿元,主导产业集群过千亿;“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58家,“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引进内资”分别为20.9亿美元和268.4亿元,三项指标在省内高新区均处首位,显示大连高新区发展环境良好,产业集聚能力较强。三是土地产出较高,综合效益名列前茅。大连高新区建成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低于沈阳高新区的165平方公里,但“单位土地GDP产出”达到86786万元/平方公里,远高于沈阳高新区的28988万元/平方公里。

劣势指标主要集中在:一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不多。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中,大连高新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只有26个,远低于沈阳高新区的123个。二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大连高新区“高新区GDP占所在市GDP比例”仅为3.6%,处于各区第7位,仅高于鞍山高新区,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根据考评结果,大连高新区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业、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积极推进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结合大连高新区的产业特色和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高新区的社会化功能。加快大连高新区从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向知识经济、创新文化和现代生态文明和谐社区、高科技产业增长极跨越,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建设评价表2-5 所在市基本情况表2-6 高新区建设情况续表续表表2-7 软环境建设情况续表续表续表三、鞍山高新区(一)综合排名

第3名。(二)单项排名

1.技术创新能力第3名

2.产业竞争能力第3名

3.可持续发展能力第3名(三)总体考评

鞍山高新区综合实力处于中等水平。园区的优势指标(见表2-2)主要集中在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利用外资、单位实际开发面积利用内资、单位土地GDP产出等土地利用效率指标数值上,这说明园区土地要素投入强度较高,产出较高;此外园区集中了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其中企业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拥有博士学位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人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每百户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在孵企业数等指标表现良好。

劣势指标:鞍山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只有120亿元,处于各区末位,不及大连高新区的1/10,说明园区产业竞争力较弱,以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模较小;此外园区“高新区GDP占所在市GDP比例”只有2.5%,处于各区末位,对所在市的经济贡献程度较差,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园区规上企业数量仅有67家,排名第7位,区内企业发展不活跃,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根据考评结果,鞍山高新区应进一步营造区域创新创业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依托园区内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鞍山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销售收入排名最后,一方面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销售疲软,更为重要的是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新区需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核心载体作用,集成各种高端生产要素,加速重点技术成果的转化。表2-8 鞍山高新区优势和劣势指标比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