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教育比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0:07:05

点击下载

作者:黄睿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医学教育比较

中外医学教育比较试读: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地冲击着传统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日益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越来越关注、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高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既多样又艰难的选择。关于信息技术

20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其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也从局部、小范围逐步演变为全民运动,网络课程、微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下文或称为“慕课”),电子书包、电子教材,课程平台、学习中心等各种网络资源盛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几乎触及了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我们已经俨然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技术、工具、软件、平台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接不暇。但是,总有理性的教育学者会从多方面、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学论、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针对过热的MOOCs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慕课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给课堂转型带来新的动力,但是绝不能因此否定人际互动的价值。他说,“我想起凡是技术手段有更新的阶段,都会有一种声音出来说新的技术会翻转课堂,但是每一次的结局都是不可能的。技术终究是手段。教育需要把握一些基础的理论的东西,新的技术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的智慧碰撞。因为教育需要两个过程:一个是认知发展和概念建构的过程,另一个是集体形成集团思维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产生认知矛盾,推动集团思维不断递进。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教育思想网,2016)

因此,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本书立足医学教育基本过程研究,从生源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运行、教学改革与调整、教学效果以及医学终身教育等方面将国际与国内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和梳理,采取以单独国家或地区成横向独立章节、以时间递进为纵向发展脉络的撰写方法,以方便读者根据各人喜爱和需求进行选择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进行纵向历史研究。

本书没有采取核心要素模块化横向分类撰写的方法,使研究虽然就单一国家或地区而言是系统的和完整的,但是,就比较性而言却略显欠缺。笔者希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多侧重这一视角的研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进行分类横向研究,显化比较性,增强借鉴价值,以弥补本书的不足。关于国际化

国际化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并将在未来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地持续发展。图1 2010—2016年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图(资料来源: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Vein?wd=教育国际化,万方数据:2016-10-31)图2 2000—2015年教育国际化与医学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图(资料来源: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Compare?wd=教育国际化,医学教育国际化,万方数据:2016-10-31)图3 2000—2015年医学教育化与医学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图(资料来源: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Compare?wd=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国际化,万方数据:2016-10-31)

以上三图(图1~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近年来处于明显上升的趋势,甚至在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教育国际化程度也是学校必须公开提供的数据之一。

那么,怎样理解教育国际化,是引进外语原版教材、外籍老师,还是派出本土师生进修或深造,亦或是这些手段和方法综合使用?笔者认为,这些应该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基础和目标定位个性化地选择和推进。这也是撰写本书的又一目的,正所谓知己知彼,不可否认,通过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从某种角度可以起到启发国内医学院校发起国际合作办学的作用。关于医疗卫生服务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医学科技与医疗卫生事业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健康观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看法已不同于过去。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其宪章中重新解释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这说明,人们关于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无病即是健康”的低水平要求,提高到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求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也达到良好状态。这一转变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教育无法完成的。其二,疾病谱的变化。随着传染病被有效控制,人类的疾病和死因结构已发生了显著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等已替代了传染病,占据了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前列,而这些疾病和事件用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得到圆满解释和解决。除生物因素之外,这些疾病和事件更多的与社会因素、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三,医疗卫生界限的嬗变。随着人们对卫生需求的提高,随着医学研究从注重微观到微观和宏观并重,以及学科分立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医疗卫生的重点已从治疗转向预防,从医院转向社区,从个体转向群体,医疗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综合地、立体地去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其四,心理因素的突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个体的挑战不断加强,这要求人们具备良好和稳定的心理应对能力,因此,心理素质在个体健康、疾病和行为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变化和发展对医学观和方法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纯自然科学观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重任。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经提出便迅速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医学模式。其产生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对人类医学教育观的根本改变,突出特点表现为从片面强调医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向注重医学生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并重、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医学教育重归综合性大学,医学与人文融通的发展道路成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性选择。

时代赋予高等医学教育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一时期最突出和尖锐的挑战便是如何实现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型。本研究的第三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基于以上国际、国内医疗卫生和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以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为切入点,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符合时代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一篇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

第一章 夏商周时期医学教育

远古至今,自从有了人类,便开始了与疾病的抗争,就有了医药卫生活动。但是,那一时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是和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宗教活动混杂在一起的,还没有自成体系,也没有专职医生,更没有系统医学教育,基本处于一个自然存在与发展的状态。一、公共卫生意识的出现《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疾病)易见(结成)”;《礼记》中也说:“疾病,内外皆扫,彻亵衣,加新衣”;殷墟遗址中已有畜圈、厕所和水沟。距今约3200年前,我国已有这样丰富的记录和实物,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实属少见。

当时人们在婚姻制度上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周礼》云:“礼不娶同姓”,并说:“男三十娶,女二十嫁”;《左传》亦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医疗经验的积累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能辩认的疾病有20余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舌、疾鼻、疾腹、疾身、疾足、疾育、子疾等。已初步按人体部位记述病名,如甲骨文中有与“龋”相应的字,表示牙齿上的窟窿是虫所蛀;《说文解字》说:“蛊,腹中虫也”,这里蛊表示腹中的寄生虫;对疾病和病状的描述还有耳鸣、蛀齿、下痢、失明等。

对疾病与季节的关系有了较多的认识,如《周礼》云:“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礼记》也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记载。

这一时期,也积累了一定药物知识,药品种类越来越多,并开始对药物进行初步分类。《周礼》载“五药”,指“草、木、虫、石、谷”;《诗经》记载有车前草、益母草、枸杞、艾等50多种药物;《山海经》记述的药物多达146种,其中包括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可治数十种疾病。三、医生分类《周礼·天宫》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四科:食医(营养医生)负责宫廷饮食(设中士2人),疾医(内科)治疗内科疾患(设中士8人),疡医(外科)治疗肿瘤、疮疡、金疡和折伤(设下士8人),兽医治疗兽病(设下士4人)。可以说,这是我国医学上最早的分科,是以后医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萌芽和基础。四、医学发展的显著特点:医巫不分

由于此时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很多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尊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卜卦的贞人是巫师,诊断病的医生也是巫师,有时一人身兼两职。但是,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崩溃,以及否定天命、鬼神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人们开始对神权迷信统治和鬼神致病观念发生了动摇,巫医势力渐趋衰落,巫与医也逐渐分离。五、医学教育及医疗管理“师带徒”是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专业从医人员把自己所积累的医药卫生经验和知识传给弟子。《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可见当时人们对医生的实践经验和一脉相承的技术传承之重视程度,也说明当时医生带徒弟之盛行。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我国便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和卫生组织,出现了专职医生(御医),且设有专门的机构来司理医药卫生活动。在医生管理方面,要求“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即要求医生对那些经过治疗未愈而亡的病例,分析其原因,并整理成病案,向上级医生报告。这大概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病案书写方面的规定。这一时期对医生实施考核制,作为评定等级、确定待遇的依据。这种考核制,对推动我国古代医学和医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章 封建社会早中期医学教育第一节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教育(公元前770年—公元581年)一、名医

1.扁鹊

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通过自己的行医经验,总结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扁鹊是一位民间医生,掌握各科医学知识,周游各地,“随俗为变”、“因人而异”,如至邯郸为“带下医”,至洛阳为“耳目痹医”,至咸阳为“小儿医”;扁鹊还提出“六不治”原则,其中“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表明了他与巫术迷信进行坚决斗争的态度。

2.华佗

后汉、三国名医,创造并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施行腹腔手术的麻醉剂;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对健康医学做出了贡献。二、医学经典著作

1. 始于战国而成于西汉的《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为创建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辨证论治”的法则,著《伤寒杂病论》,丰富了临床医学理论。

3. 东汉时医学名著《难经》,以问难形式解释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脉诊、经络、针灸和解剖学方面的问题。

4. 公元1—2世纪(两汉时期)间,许多医家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和配伍理论,托名“神农”,编写了《神农本草经》。三、医学教育模式有了较大发展

从战国至南北朝,虽然没有专门从事医学教育的学校,但师徒式的医学教育形式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师承、家传和自学几种形式,以下举例说明。

师承:扁鹊学医于长桑君,相传长桑君在接收扁鹊为徒弟前,对扁鹊认真观察了十几年,扁鹊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弟子子阳、子豹、子仪等9人;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先受业于公孙光,后又就学于同郡的公乘阳庆,习医三年,尽得其所传医书;三国名医华佗有弟子吴普、樊阿、李当之等;张仲景则受术于同郡的张伯祖。

家传:南北朝的名医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至他的弟兄,六代之中就出了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徐雄等11位名医。

自学:西晋名医皇甫谧,从20岁开始发愤读书,自学成才,写就了《甲乙经》和《寒石散论》等著作,终成医界大师。四、医生的社会地位

尽管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进步、积累了丰富成果,但是,这一时期,行医却被士大夫及贵族认为是一种下贱的职业,如《礼记·王制》就说:“凡持技从事上者,史、射、医、卜及百工”,把医生这一职业列入方伎卜相之流;《三国志》记,楼护随父学医,其医术曾一度享有盛名,但他最终还是弃医为官了。这些事例说明我国古代在“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总是以官为荣,以医为下。正由于医生社会地位的低下,医生遭统治者迫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传说春秋名医文挚,因治齐王病,而被活活鼎烹至死;扁鹊因受太医妒忌而被杀害;淳于意因行医得罪权贵,被诬问罪,解送长安,幸有幼女缇萦上书请愿,方免其刑;华佗为曹操所迫做侍医,因其淡于名利,终被曹操杀害。五、政府办学之始《唐六典》“医博士”条下注文中说:“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广教授”,目前多认为这是我国正式由政府设置医学教育之始。与公元884年国外最早的意大利萨勒诺医学校相比,我国的医学校早出现400多年。只可惜至元嘉三十年,文帝刘义隆去世,医学教育也随之而废。第二节 唐朝医学教育(公元581—907年)一、教育体制

在唐朝,教育体制从总体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政府直接设立的学校又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种,医学教育属旁系范畴,由中书省下辖的太医属直接管辖,而直系学校则由国子监直接管辖;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也分直系和旁系两类,医学亦属旁系,由各府、州设置,直隶于中央,受太医属管辖。这时医学校性质属专科学校。二、各级医疗及医学教育管理机构(一)太医署

太医署是全国医疗、医学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分,令学生分科学习。

1.太医署行政管理人员设置

太医署设太医令(从七品下),掌管医疗之法,为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吏;丞(从八品下)为其助理,还有医监(从八品下)及医正(从九品下)负责管理教学。

2.太医署医学部人员设置

唐代太医署医学部分为医、针、按摩和咒禁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有博士以教授学生,其下设有助教、师、工等以辅助教学。《唐六典》记载,还有典学一职,专管抄录课业。关于各项分工和具体人数,在《唐六典》、《旧唐书》和《新唐书》中记载不一,总体而言,博士、助教人数较少,且按摩和咒禁科不设助教;师、工人数较多,多者可逾百人。

3.太医署药学部人员设置

太医署药学部设有管理药物的府2人,管理文书的史4人,此外还有主药8人、药园师2人、药童24人、掌固4人。

太医署集医学教育、医疗卫生管理和医学研究于一体,这种把医、教、研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对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二)地方医学管理机构

唐代将全国划分为十道,每道下设州县;塞外则成立六都护府,下设都督府及州。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学,有医学博士及学生。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因僻远州郡缺乏医学,便令各州设置职事医学博士1名,阶品与录事相同;各州要求需备本草和《百一集验方》与经史一同贮藏,并置助教以辅导医学。之后,医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有消涨的调整和变化,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需要说明的是,在唐代,官府所设的医务人员毕竟数量很少,这些设置名义上掌管百姓的医疗事务,实际上只是为州府官僚服务;在当时,作为行政基层组织的县并没有设立医学组织的具体规定。

由上述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唐代从中央到各地州府普遍设立医学管理机构,把正规医学教育推广到全国范围,这是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三、唐代医学教育专业设置

唐代医学分为四科:

1.医学医学

又分为五科。体疗科修业年限为七年;疮肿科修业年限为五年;小少科修业年限为五年;耳目口齿科修业年限为四年;角法科修业年限为三年。学生40人。

2.针学

专习人体经脉、孔穴之道,辨别浮沉涩滑之候,以针灸手术治疗疾病。学生20人。

3.按摩科

研究人体各种疾病,应用消息导引之术来治疗疾病;包括体疗、按摩、伤科、整骨等。学生15人。

4.咒禁科

学习宗教仪式和符咒治病,有时也加上一些民间疗法。学生10人。

此外,在京师还设置药园,药园生学习药物的产地、性状、种类、栽培、采集、贮存和配伍禁忌等知识,目的是培养药园师。四、唐代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这一时期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是共同基础课加临症各科内容,具体设置如下:

1.共同基础课

共同基础课的主要课程和内容有:《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脉经》等。

2.临症各科课程

临症各科课程内容各不相同:针科学生要学《皇帝内经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按摩科学生则要在按摩博士和按摩师指导下,学习消息导引的方法,其中包括体疗、按摩、伤科以及和整骨有关的整复和宣导方法等;咒禁科学生,须先禁食荤腥,沐浴斋戒,然后在坊场受法利用宗教仪式和禁咒,加上一些民间疗法解治疾病。五、唐代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唐代医学教育已经非常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科学生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进行临床实习。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盛唐名医孙思邈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把“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唐太医署医官苏敬等20人编纂的药典《新修本草》,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使学生能看图识药,并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增强理解,该书为我国古代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1542年颁布的药典早了800多年。六、唐代医学教育考试方法

唐代太医署的考核制度非常严格,分月考、季考和年考,分别由博士、太医令、太常丞主持。考试成绩突出,医术卓越者,可以提前毕业;反之,学习成绩很差,九年内仍不合格者,则令其退学。及格者(旁系)毕业后,待遇与国子监的毕业生(直系)相同。

此外,不论医师、医正、医工,为人治病时必须记录其治疗效果,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

以上可见,唐代医学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灵活,不同考试方法与考核手段穿插使用,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情况。七、唐代医生的选拔

1.生徒

太医署及地方医官选取成绩优异的学生,送太常寺,经考试合格者,授予相应官职;太医署在每届年终时亦由太常丞主持总试,选取其中学业技术优良者补授医官。

2.贡举

未入学而先在州县考试及格,再至京师经太常寺考试合格的医生。

3.制举

除以上两种途径外,如有医术特别优异的人,可由帝王自行选拔,委以官职。

三种途径选拔医师,有利于多渠道培养和发现人才,这对以后中国的医学教育,乃至日本、朝鲜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均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第三章 封建社会中晚期医学教育第一节 王安石变法对医学教育的推进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新法的诸多内容和措施与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相关。一、重视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校的地位

1. 设立太医局,独立于执掌典礼的太常寺,专门管理医学教育,医药和治疗事务则由翰林院医官主管。一改唐代太医署三位一体的机构建制。

2. 变法规定医学校的行政组织、学生待遇仿太学立法。这一改革措施,使医学教育突破了以往附属于政府医疗机构的次等地位,医学校在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第一次纳入了国家官学系统。二、改革科举制度,创立“三舍升试法”

王安石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创立“三舍升试法”,以克服科举之弊端。改革的基本措施是,医学生以300名为额,其中,外舍生(低年级)200人,内舍生(中年级)60人,上舍生(高年级)40人;外舍生经月考、年考,合格者升内舍,内舍生经考试合格者升上舍。优等者奖以官禄,劣等者予以处罚,直至退黜。这一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考试方法完全仿照太学的方法,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学业成绩分“优、平、否”三等。间年一次舍试,成绩优、平两等的补上舍,同时还要参考学生的品行与医疗技术。也就是说,如果内舍生理论考试成绩为“优”,实际治病成绩也为“优”,则可晋升为上舍生;如果实际治病能力是“否”,则其经治病人中“痊愈率不及7分者,降舍;未及5分者,退舍”。

为鼓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还建立了奖学金制,年终考核时,上等学生以20人为限,每生每月津贴50千;中等以30人为限,每生每月津贴10千;下等以50人为限,每生每月津贴5千。

这种将学业成绩和学籍管理(比如降舍、退舍等)、奖学金制度相结合的做法,对于建立优良的学风、保证教学质量很有意义。王安石去世后,其变法对医学教育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三、专业设置不断完善

在专业设置上,这时出现了二级学科的划分方法。如方脉科为一级学科,其又包括大方脉、小方脉及风科3个二级学科;又如针科为一级学科,其又包括针、灸、口齿、咽喉、眼、耳6个二级学科;再如疡科,下又包括疮肿、折伤、金疮、书禁4个二级学科,这样就形成了3个一级学科专业和13个二级学科方向所构成的专业体系。学生学习的专业虽然只有3种,但每个专业的学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本专业内各相关二级学科。这种专业设置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深度,又注意学生知识的广度,不能不视为医学教育的一大进步,更是王安石变法的一大成就。四、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当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已有明确划分。方脉科、针科、疡科学生都必须学习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皇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和《补注本草》等课程和内容。修完专业基础课之后,每位学生还要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方脉科除须通习大方脉、小方脉和风科外,还要加习《脉经》和《伤寒论》;针科除须通习针、灸、口齿、咽喉、眼、耳诸科外,还要加习《黄帝三部针灸经》和《龙木论》;疡科除须通习疮肿、伤折、金疮、书禁诸科外,还要加习《黄帝三部针灸经》和《千金翼方》。

在课程结构上,不仅有理论课,还有实习课。当时,医学生必须轮流医治太学、律学、武学和各营将士的疾病,并要认真记录诊治经过和结果,这也是学生年终学业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第二节 元代医学教育取得的进步一、医学校的建立

元代的教育制度大体上与唐宋时代相同,学校分为中央学校和地方学校两大类。中央学校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地方学校有路学、府学、州学、诸路小学、诸路医学、诸路蒙古字学和诸路阴阳学等。诸路医学有专门的提举司管辖,直接隶属于太医院;学官有提举,负责行政,另设教授,专门负责讲授医学。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一)专业设置

元代战争频繁,战斗中骑士最容易因坠马而造成骨折和脱臼,所以,当时骨科和外科颇受重视。加上13世纪中叶阿拉伯医学正骨术的传入,因此元代的骨伤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正骨科也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元代的专业设置分科较细,初为13科,即大方脉、风科、妇产科、小方脉、口齿科、咽喉科、眼科、杂医科、金疮科、正骨科、禁科、祝由科和针灸科。后将大方脉和杂医科合并为大方脉杂医科(内科),口齿科和咽喉科合并为口齿兼咽喉科,禁科和祝由科合并为祝由书禁科,新设疮肿科,加上原有的小方脉科(小儿科),风科(神经精神病科)、眼科和针灸科等,共为10科。

与唐代相比,元代专业设置突出二级学科的建设,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医学发展做出了必要的调整。(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此时出现一种趋势,即注重医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养的养成。当时曾一度要求医学生“须通四书,务要精通”,并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地运气、本草药性。运气则必当通晓易道之微;药性则博通《毛诗》《尔雅》之名物。又医者论病以及因,原诊以知证,凡《尚书》《春秋》、三礼等书,固当通晓。”由此可见当时医学教育的准则及其对儒理学问的重视。

关于各科医学生应当学习的专业课程,元代已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划分。各科应以《皇帝内经素问》《难经》和《神农本草》等书作为必修之专业基础课;至于专业课,《圣济总录》一书共200卷,其中各论按疾病分类为66门,每门有统论和分论,元代医学教育要求不同科的医学生学习《圣济总录》中本科相应卷数,以此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三、医生考选制的确立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规定每三年选试一次太医,考试日期各路定为八月。中试后,于次年二月到京城参加省试,省试合格者,奏明朝廷,收充内医,承应差事;府试中选者,补充随路学官,听从省试收补录用。

即使当了医生,每三年仍需参加一次大考,考试合格者方可继续行医。可以说,这是我国执业医师考核制度的发端,就时间而言,比西方医师规范考核早了几个世纪。这一做法,既可以规范医师标准、提升医师水平,也可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四、医学学术交流活动的出现

金元时期医学界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是医学流派的出现和形成。清代《四库全书》记载,“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期由于医家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条件不同,临床经验不同,因而学术主张也不同。当时形成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学术争鸣的局面,这对活跃学术氛围、丰富医学内容、推动医学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出现的三皇庙会,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医学学术交流活动。根据至元二十二年的规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大家齐到三皇庙(医学校),先在圣前焚香礼拜,然后说出各自所行科业,治过的病人;再相互讨论其病因和治疗方法;由各人写出自己曾经治愈病人的姓名、疾病、治法和药方,交予本路教授。然后由州、县医官每月呈报上一级医官讨论。到年终,汇总反馈至本路医学教授,以评判优劣和等第,再呈报上级备录。这种以医学校为基础的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对活跃学校学术研究气氛、提高医疗和教学研究水平非常有益。第三节 1840年前的清朝医学教育一、教育体制

这时清朝医学教育依然分为中央设办和地方设办两类。中央的医学教育属太医院管辖,属专科学校性质。太医院中设有教习厅,其下又设内教习与外教习两部分。内教习负责教授御药房太监习医;外教习主要教授医官子弟。教习厅的学生,一月上交两次功课,并参加四季的考试。学制三年,经礼部考试合格者称医士,未合格者仍照常肄业,等待下次再考。

清代的地方医学分府、州、县三级,设专门人员管理。其职责为在本府州县内查明愿意习医者,发其以《内经注释》《伤寒论》《本草纲目》三书,对其中精通医理者,呈报巡抚,发给路费往太医院参加考试,成绩上等者授予医官职务,如年龄过长者,留作本省教授,待有缺时即行升补。

雍正统治时期,令各省巡抚查察所属医生,加以考试,如具有《内经注释》、《伤寒论》及《本草纲目》三书的学识,则指名提请,授以医学官教授。每省设一员,准予三年食俸,如果“勤慎端方”,则贡入太医院授予御医,所缺空额在本省学医的人内拣选补授。二、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清朝初期,医学分为十一科,与明朝相比有增有减,增者为痘诊科。之后不断删减。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将小方脉与痘诊科合并,口齿科与咽喉科合并,剩九科;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取消正骨科,当蒙古医兼任;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取消针灸科。这样只剩下七科。到同治年间,每况日下,只剩下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和口齿咽喉五科。

课程依然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前朝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基础课主要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吴谦等编的《医宗金鉴》入选教科书,从此应用了160多年。三、通俗医学读物及医学教育的普及

清代许多医家为了普及医学知识,编撰了大批医学通俗读物和医学入门书籍。如汪昂在公元1694年编撰的《本草易读》《汤头歌诀》,程钟龄1732年编撰的《医学心语》,陈修园1804年编撰的《医学三字经》和1808年编的《医学实在易》等。这些著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诵读,对于普及医学知识、辅助医学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专门收集各家医案的著作,如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1770年)、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1729年)、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1746年)、徐灵胎的《回溪医案》等。这些医案记录了诸多名医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习者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具体掌握诊治疾病的理、法、方、药帮助很大,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第二篇 世界古代医学教育第四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医学教育第一节 古希腊医学教育(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含希腊化时代)一、医学的起源

古希腊文化认为一切知识,包括医学知识都是神创造的,在神与人之间有一条必须跨越的鸿沟。除神职人员具有这一中介作用外,医生也是具有这一中介作用的人群之一。当人们不能认识疾病发生的规律时,就不得不求助于神,因为他们认为神是万能的,永远掌握正确的知识。于是,古希腊时期医学知识的产生与传授也有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起源。他们把太阳神阿波罗看作医疗技术的发明者,众医生的神,①阿波罗将医术传给开隆,开隆又把医术传给了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雷庇亚(又称阿斯特罗比亚)。所以,古希腊的习医者都被认为是阿斯克雷庇亚的后代。

注①:相传开隆是一种半人半马的坐骑,即阿斯克雷庇亚的坐骑,也有记载说是阿斯克雷庇亚的化身。而阿斯克雷庇亚则是蛇的化身,在对阿斯克雷庇亚的描绘中,他总是手持蛇杖,这里的蛇表示人们对蛇的崇敬,认为蛇是地狱之神,能抵御邪恶和病魔。据索兰纳斯考证,希波克拉底为阿斯克雷庇亚族的第二十代孙(也有记载说是第七代第二孙)。二、医学知识的传授形式

第一,通过经验获得,主要是家传父授。

第二,由一个超现实的神传给某一个经过精心挑选的人。

因此,当时社会上存在两类医生,一类是游走四方或坐堂待诊的医匠;一类是神圣的医生,最终发展为神职人员。三、医学理论基础与哲学的结合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医学经验的进一步发展,医学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提高,更需要理论方面的支持。在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很有限的时代,只能从哲学家那里寻找答案。于是,在自然哲学的帮助下,古希腊医学实践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医学逐渐与哲学融为一体,出现了许多反映医学哲学的著作,医生大多也是哲学家。比如希②波克拉底,既是著名的医生,更是著名的哲学家。

注②:人们为了纪念希波克拉底的精湛医术,相传如果蜜蜂落在希波克拉底的墓头,那么这只蜜蜂产生的蜂蜜能治愈小孩的唇颚裂。四、医学著作的出现

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出现了不少名医编写的著作,自此,医学教育开始从以口头传授为基础的经验教学转为经验学习和经典著作学习相互结合(这一点比我国要早,我国古代大约到公元前后,即两汉时期才有大量医学著作问世)。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最古老的书籍均出自当时科斯岛(Cos)和尼多斯(Knidos)的医校。

医学著作和医学文献的出现,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何重何轻并没有定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靠书本知识成不了医生,作者在书本中不仅记载了一般病例的药物应用,也介绍了一般的和特殊的治疗方法,这些对于有医疗技术的人来说是有用的,而对于未受过医学训练的人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亚里士多德在这段论述中重点强调了医疗实践对培养医生的重要性。五、内外科之争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当时诸多的医学学派中,对以古老的外科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还是以“现代”的内科学作为医学的基础,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当时,作为医学生基本教材之一的《创伤学》的作者,古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外科医生认为,一切疾病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伤口,因而主张以外科学作为医学的基础;相反,作为医学生另一基本教材的《智慧的膳食》的作者,古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内科医生则认为,从内科疾病中引出的一些原理,在医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医学教育基础的医学原理还不清晰,教什么和怎样教是相当含糊的,由此反映出医学方法学的不确定性。六、生源的扩大

公元前400年,由于大众医学的发展,古希腊形成所谓的“大众医学体系”,医学生不再仅仅来源于医世之家,也有来自其他阶层的,一些保守的医家,也不愿意看到医学成为一门深奥的闭关自守的学问,开始向他们的弟子们传授医技。于是,出现了带徒培训或带徒培训式学校,其中以尼多斯和科斯岛的医学校最为有名,他们分别代表自己的学派向青年人讲授医学课程。

不过,当时有两种人是不能够学医的,即妇女和奴隶。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也曾比较明确地提到,只有具有极好身体和精神素质,以及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学习医学。不过除了医生,当时还有医助这类职业,他们可以是自由人,也可以是奴隶,属于这类人员的还有药工、草药工等。这类人员均未受过任何医学知识教育和医疗实践训练。七、“医学校”的出现

当时,医学和医学教育既没有一个政府机构,也没有一个行会组织来管理。因此医学学派兴起时,医学校随之产生,并成为传授医学知识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所谓医学校,只是在一个地方行医的医生聚集在某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经验交流、讨论或传授。人们不可能从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它,也不可能将之与中世纪以后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的,具有固定设备和管理规范的学校相类比。在科斯岛,希波克拉底本人在一棵大榕树下亲自为他的弟子授课,讲解他本人和他的学生所创造的医学学说,对学生的言行和相关注意事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后来托希波克拉底之名的《誓言》一直是医学生和医生遵守的信约;在尼多斯,作为学校负责人的尤利福也亲自主持授课。

确切地说,古希腊时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校。八、三种医生的划分

在古希腊,理论医学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自然哲学家的手中。实际上,当时存在三种掌握不同医学知识的医生:一是未受过正规培训的医匠;二是受过教育,作为医学科学家的医生;三是受过培训,掌握某种医学知识的医生。

那么,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应当培养哪一类医生,也就是说,哪一类医生能对医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呢?虽然当时社会更需要的是受过培训、掌握某种医学知识的医生,但是,作为奠定古希腊医学理论基础的哲学家和作为科学家的医生,对当时的医学教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模范。九、解剖学的起源

公元前4、5世纪,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对医学和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需要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从自然哲学家那里学习理论医学,并据此对人体的生理现象做出推测。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医生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体解剖的科学价值。那时的医生,虽然做过动物解剖,但对人体解剖和结构功能知之甚少,甚至毫不了解。这种现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医学的需求,也不能够满足医生、医学生对医学知识,尤其是人体解剖知识的渴求。

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渡海侵入小亚细亚,进占埃及,建立了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利亚城。于是,古希腊科学的中心便从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利亚,这就是古希腊文化的扩张时期。亚历山大利亚城的发展,为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因为,这是一座将不同种族、行为、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国际化城市,没有固定的传统和偏见,充分结合了希腊文化与被征服的东方文化。古埃及医学中由制作木乃伊得到的解剖学知识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解剖学相结合,使现代意义上的解剖学在这一城市得到了发展,使得解剖学由动物解剖发展到人体解剖学,从片段研究发展到系统研究。但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关于解剖学是否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这一问题一直纷争不断。第二节 古罗马医学教育(公元前1世纪—公元13世纪)一、生源范围的扩大

古希腊时期,在所谓“大众医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公元前5世纪),医学生生源曾出现过一次扩大,由原来的医世之家,扩大到其他阶层。但那时,妇女和奴隶是不允许习医的。

罗马时代,妇女习医逐渐合法化,并享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绅士们看不起医生,也不屑于习医,因而学医的男性不足。因此,在这一时期奴隶第一次被允许学习医学并从事医疗职业。二、医生道德教育的提出

罗马时代,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医学教育开始注意医德训练。公元1世纪,罗马医生斯克利勃尼奥斯根据希波克拉底的模式,对医生制定了一套要求很高的职业道德标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这一时期他与索兰纳斯第一次提出的。从这一时期到公元2世纪,至少出现了三本有关医生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著作,它们是灵气学派希罗多德著的The Physician,普西多·盖伦著的Zntroductio Sive Medieus和无名氏假索兰纳斯之名写的Quaestiones Medicinales。

事实上,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有关医德的论述都是出自古希腊后期到公元1世纪,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医学道德观。三、医学与数学关系的博弈

索兰纳斯认为数学对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强调算术、几何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了几何对骨外科的重要作用,他还认为算术对理解发热过程和内科疾病过程也是有帮助的。

盖伦在其自传中也谈到了学习数学与几何的问题,他写道,他曾用几何学的方法建立了医学方法学模型,并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临床现象。这些均体现了医学前辈为探索医学科学基础做出的努力。四、医学与哲学关系的博弈

这时出现了“医生哲学家”和“哲学家医生”两种类型的医生。前者的代表人物为盖伦,他认为最好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哲学家,一名精通哲学的医生,应当用哲学来思考和指导医疗工作,医学与哲学的界线是清楚的;后者则是满脑子的修辞学和诡辩术,他们没有行医和医学研究的经验,只能对医学问题用哲学的词句进行夸夸其谈,即所谓的理论医生。医学与哲学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使医学陷入“讲演医学”的危险趋势。五、医学专业化问题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更早以前,已存在医生专业化分工,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每一位医生只能掌握一部分医学。的确,在古希腊时期,内外科医生之间就存在着区别,被看作两类不同的人。从医学及医学教育史发展来看,外科多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被视为一种操作技艺,而非理论知识。当时外科医生多由理发师担任。盖伦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他竭力主张把所有专业领域看作统一医学的一部分,与盖伦持同一观点的医学家反对医学专业化。

但是,历史发展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公元12世纪末以后,外科医学教育从内科医学教育中独立出来,欧洲大学也逐渐开始了外科医生的专业教育。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医学教育界许多学派都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实践,即技术是第一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越来越为权威著作所束缚,把传统“科学”视为圣明,距离现实科学实践越来越远。盖伦也认为,对书本的盲目依赖意味着医学的倒退。

比如,罗马时代的保守派认为人们能够而且必须通过间接途径来获得解剖知识,因此,医学生的解剖知识除了从书本上学习前人的著述外,主要是从动物解剖中学到的。对解剖学也有广泛的兴趣和了解的盖伦对此虽然持否定态度,但是也没能系统地做过人体解剖。当时,重要的解剖学著作有马利纳斯的《解剖学》、拉弗斯和盖伦著的《骨学与大器官解剖学》。七、关于盖伦的评价(公元138—201年)

盖伦的医学著作代表着古代西方医学水平的顶峰,他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

尽管盖伦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但是,他却不是一位成功的医学教育家。他提倡应当培养一种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保持平衡,并能完整掌握各类医学知识的医生。这一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符合时代的需求,医学教育也始终在社会不稳定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使盖伦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医学教育家。终其一生,盖伦也没有为他的同行提出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科学的医生培训标准和模式,也就不可能写出有关医学教育的理论著作。盖伦自己最终也陷入了经院哲学的怪圈(所谓“经院哲学”,其全部目的在于解释和论证圣经的真实性),对自己的医学成就过度迷信,过度夸大自身的医学权威,犯了个人崇拜主义的错误,导致这一时期医学科学的长期停滞。古代医学教育至此踌躇不前。

第五章 中世纪欧洲医学教育

在欧洲,从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后半叶,史学界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而其中6世纪到12、13世纪是欧洲文明的黑暗时期。这一时期的宗教派系斗争、世俗皇权与宗教势力的角逐以及种族纷争,使整个欧洲处于战争迭起、动荡不安的状态,科技发展少之又少。第一节 修道院医学教育

中世纪的欧洲完全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神学渗透到一切部门,医学也由僧侣掌管。因为他们精通拉丁文,只有他们才能讲授一些用拉丁文写成的医学知识。他们替人看病,也为人祈祷,他们认为疾病来自上帝的惩罚,并把治愈与圣迹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修道院医学”或“寺院医学”。

在11世纪欧洲大学出现之前,医生就是在这种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修道院中培养的,医生都是修道士医生(牧师医生)。即使在11世纪欧洲大学兴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医学教育的宗教色彩仍然十分浓厚。一、教学方法

从修道院图书馆所藏医学著作来看,当时的医学知识均采用问答的方式传授。各种问答式医学著作不仅涉及医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医学实践方面的内容。二、教学内容

修道院医学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深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即是受训者必须死记希波克拉底、盖伦,后来还有阿维森纳等权威著作的教条,以及空洞的理论性注释,反对进行人体解剖。

在实践教学方面,涉及了怎样切脉,怎样从小便诊断疾病,怎样从病理症状认识疾病等。然而,这些实践均来自书面描述,学习医学的人并不完全付诸实践,医生有时甚至不直接看病人,只凭病人家属送来的尿液,指示如何治疗,或凭盖伦研究出来的脉象做出诊断,而治疗则是在教堂内忏悔和祈祷。第二节 大学医学教育的兴起一、大学的兴起

自11世纪至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建起大学,截至14世纪,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其中,12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大学、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1180年,也有资料记载为1208年)、13世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13世纪(另一说法1168年)英国牛津大学、15世纪(1453年,另一说法1218年)英国剑桥大学等,均于这一时期兴建。

欧洲最早的大学——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建于公元11世纪,它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一起为中世纪欧洲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二、萨勒诺大学医学教育

萨勒诺位于那不勒斯半岛以南。萨勒诺大学的最早记载始于公元9世纪,到公元11世纪已建成包括医学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萨勒诺大学医学教育的学制为9年,专习外科者为10年,包括3年预科,5年理论,然后是实习。该校医学教育将古希腊与阿拉伯经典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出版了许多医学著作,其教学大纲也曾为其他大学广泛采用。到13世纪,萨勒诺大学已发展成国际性学校,是欧洲医学的中心。三、波伦亚大学医学教育

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于1156年开始提供医学课程,主要以阿拉伯医学著作的拉丁文译本为教材,14世纪初开始向学生讲授解剖学,并将其从外科中独立出来。四、外科学问题

关于外科学的教学问题,直到12世纪末才将内科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教育分开,两者都冠以医学的称呼。但是,有两点具体规定,一是牧师不能从事外科,二是外科医生不能在大学中培训,从而导致外科学及外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当时,外科被看作是一种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即可学到的技艺。在英国,不论是牛津还是剑桥都不准开设外科方面的课程,外科教学首先在受宗教势力影响较小的意大利大学中逐渐发展起来。在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地区的大学之外,有自己的外科学院,这种外科学院有自己的训练标准,但需接受大学内科医生的领导。

大学的兴起并没有终止修道院医学教育,教会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控制还远未结束,“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灌输仍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希波克拉底、盖伦、阿维森纳等的权威著作仍然是大学医科学生的基本教材。甚至如果尸解结果与权威著作的描述有所不同,则说死者生长有误;说胫骨是直的,不是弯的,是由于人们穿窄腿裤的结果;说男性肋骨比女性少一根,是因为亚当用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等等,实在是荒诞至极。第三节 两种典型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一、阿的西拉医学课程体系

阿的西拉医学教学模式起源于萨勒诺大学还是沙特尔大学,已无从考证,它其实就是一种课程体系。

阿的西拉医学课程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①约翰尼狄斯的《医学概论》;②菲拉兰特斯的《医学全书》;③齐奥菲拉斯的《医论》;④希波克拉底的三部著作(即急性病的格言、预后和治疗),以及盖伦的一部著作。《医学概论》是盖伦医学体系的概括,将一些常用的概念,如元素、幽默、脾气等加以概括,使学生便于理解;《医学全书》是将盖伦26部著作用问答形式加以概括;《医论》是摘录希波克拉底和盖伦著作的部分内容,并加以省略而写成的;希波克拉底的《格言》和《预后》《治疗》,以及盖伦的另一部著作都比较简短。可见,阿的西拉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非常有限,而且深受“经院哲学”的影响。

阿的西拉课程体系经过一些修改增删,便成为12世纪末期欧洲大学医学教育的标准课程。直到14世纪,由于阿拉伯医学著作的引入,大学医学教育课程内容开始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扩展。其中,以波伦亚大学课程体系为代表。二、波伦亚大学医学课程体系

波伦亚大学医学教育学制四年。第1年,主要讲解生与死、儿童疾病、饮食学和摄生法,教材主要包括与发热相关的医学名著,以及阿维森纳著作中有关危象的预后、阿维森纳全集第六册、盖伦全集的第二册和希波克拉底全集的最后一册。第2年,讲授盖伦著作中有关意外事故、急救等内容,以及希波克拉底的预后学和阿维森纳的有关著作,同时,重复第1年所学的内容。第3年,解释希波克拉底著作中有关治疗方面的理论,以及艾夫罗伊斯和盖伦著作的有关部分,同时,重复第2年所学内容。第4年,全面概述前三年讲授的内容。

由上述两种课程体系可见,中世纪大学的医学教育,虽然几经调整、扩展,仍以学习希波克拉底、盖伦和阿维森纳等人的经典著作为主,学习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此外,中世纪大学也开始学习解剖学、外科手术解剖等课程。第三篇 欧洲地区近现代医学教育第六章 意大利、荷兰近现代医学教育

意大利、荷兰在欧洲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进入现代医学教育发展阶段后,由于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以及美洲医学教育的快速兴起与发展,该两国逐渐失去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势头,没有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先峰,也不再为世界广泛学习和效仿。其次,由于意大利和荷兰医学教育相关资料的局限,关于该两国近现代医学教育概况本章以资料收集实际情况进行梳理,文中会出现以时间或以大事为主的两种分类陈述形式,这种情况在全书其他章节也会偶有出现,在此特加以说明。第一节 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的意大利医学教育一、概况(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冲击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的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这也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归根结底,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宗教势力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13世纪末至16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人文主义的口号下,极大地打击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的清规戒律,解除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以及以神学和经院哲学为基础的传统教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