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真相(直面101个困扰创业者的共性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0:13:49

点击下载

作者:赵博思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的真相(直面101个困扰创业者的共性问题)

创业的真相(直面101个困扰创业者的共性问题)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创业的真相(直面101个困扰创业者的共性问题)作者:赵博思排版:汪淼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308184304本书由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交给创业者思考的,只有问题,没有答案

创业,就是改变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反之也成立,只有彻底改变自己,才有可能创业成功。

这是一场炼狱式的折磨。无论你有没有融到钱,无论企业是否在高速发展,只要在创业路上,你就无时无刻不被需求和产品折磨:挖掘需求,研究产品;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决策焦虑;不断地论证和验证逻辑,试图比对手更早发现行业的“秘密”。

而所有的秘密,都在细致缜密的思考里,都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细节里。创业者熬白了头发,熬“死”了竞争对手,熬掉了所有的浮夸和骄傲,只剩下信念和坚持。在一次一次的洗礼中,创业者变得纯粹和坚韧,迎接并不确定的未来。

所谓创业者的修行,就是在感觉熬不下去的时候,选择继续熬下去。

倒逼才创业

所谓倒逼创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可能:

①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必须创业才能谋生。

②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埋藏在心底多年,准备了好久,不创业无法忍受。

③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觉得自己的价值被浪费,渴望每天15个小时甚至18个小时的工作,以创造更多价值。

④自己业余做了一些事,发现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日常的工作,觉得找到了新的方向。

⑤周围的环境、资源都推着你去做一件更有价值、更伟大的事,而你也准备好了。

……

或者外部环境,或者内心召唤,而你自己别无选择。而且一旦创业,任何更好的可能都不会改变这个选择,这才可以说自己确实想创业。“挑战不可能”的真实含义“不可能”是因为条件不具备。那么,想要挑战“不可能”,就要创造出需要的条件。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事。如果没有想到这一点,遇到问题就蛮干硬上,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创业者自己。创业就是要在当下不完美的自己身上刀刻斧凿,剔除自己的各种毛病和不足,塑造最好的自己。每一天的痛苦折磨,都是在塑造自己,一次又一次,直到涅槃。

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不可能都取得成功。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看了更繁复美丽的世界,也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无论结果怎么样,他们都是值得称赞的强者。

一将成名万骨枯

每一个成功创业者的身上,都携带了那些失败创业者的遗产基因。在商场上,只有最后的赢家才能被人记得。但若没有竞争对手以及曾经的惨烈竞争,一个行业怎么能成熟?没有失败者曾经的竞争,怎么能有现在成功者的市场?

在激烈的竞争中,创业者构建的创业资源,在失败后会让渡给继任者,帮助成功创业者实现低成本几何扩张。这个过程的传播也放大了成功创业者的影响力,让他们发展得更快。

其实任何一个开创性的领域,都需要有创新思维的创业团队,他们要颠覆当下笨拙的传统业务,创造未来。但适合的人才少之又少,于是一个又一个创业团队大海捞针一样地汇聚每一个行业精英,然后打磨商业模式,寻找最合适的机会。他们培养了一大批理念和业务成熟的人才,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半路折戟沉沙,但这些人才汇聚到了更大的企业中,使整个行业呈几何级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无论多么优秀的创业者,总会有人功亏一篑,惜败对手。知道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创业无法通过培训来确保成功。就像作战一样,你必须战胜所有对手,才有机会。

而项目失败的原因总是各不相同。有的创业者是做错了关键的决策,有的创业者是走在了注定失败的路上,这些经历也留给了我们一个个教训和故事。

有的创业项目虽然失败了,但只要创业者的创业精神不死,有一天,他们会在另外一个领域带给我们惊喜。他们也许并未被人们发现和铭记,但是当你使用成功者的产品时,其中也有他们创造的价值。

我想在本书的开篇就告诉创业者,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我能做的事,就是找出在创业过程中那些别人不会告诉你的关键性问题,如果你能在创业前对这些问题予以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你就能降低失败的概率,让成功率有所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你所能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些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怎么解决呢?这就取决于你创业的动机、目标以及你所拥有的资源。

接下来,本书会给创业者提供101个创业者需要经历和思考的问题,一起来经历一下吧。什么时候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回首过去,每一轮的创业热潮都催生了一大批创业者,但真正伟大的创业企业却往往诞生于寒冬。赢家总是有限的,那我们为何还要如此关注和热衷创业这件事?

除了成功带来的名和利,创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打磨掉自己身上的杂质,放弃虚妄的骄傲,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时候才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学会提出问题之时

没有创业的时候,整个世界井然有序,无论是读书还是就业,都有一套清晰的流程,只要做对了,就能有回报。

创业以后你就会发现,整个世界完全变了,一个人要处理几百上千件事,每件事都必须自己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埋雷。

一切充满了变数,每个创业者都感觉不安,但这正是逃离舒适区后必然的代价。对于创业者而言,这种不安全感恰恰是进步的动力。

想要改造自己之时

思考是痛苦的,没有尽头,也没有答案,只有数不清的问题和困惑。但相比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更让我们痛苦的是创业不断地挑战我们承受力的极限。

每个创业者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已经挑战到了自己的极限,彻底崩溃了。但是,还是要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忍耐一下。最后,创业者会发现,那些自己以为难以为继的困难,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原来每个人的潜力可以这么大。

在这样一遍又一遍痛苦的折磨中,创业者不得不认清现实,不得不放弃鱼和熊掌兼得的幻想,不得不逼迫自己学习全新的知识,不得不在失眠的夜里更清醒地审视自己。

想要创造未来之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不适合创业者。大家都辛苦创业,但有的创业企业成功了,有的创业企业倒闭了。

个中原因有很多,笼统地说起来,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看创业者有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看创业者有没有行业视野、能不能“提前”看到未来。

对于已经成功的大企业而言,他们正在运营的是“现在”;而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存在的价值是创造“未来”。只有创造未来,才能颠覆现在,这才是创业者的责任所在。

这些颠覆,考验创业者的是造梦的能力,是创造未来的能力。

此外,如果你宁可失败也要拼搏,没有人投一分钱也要创业,那么这时,就是你创业的最佳时机。对于这样的创业者,顺境、逆境都是创业机会:在顺境时加速,同时心存恐惧,防患于未然,稳稳前行;在逆境时坚持,同时保持乐观,挖掘自身最大的潜力,加速冲刺,度过隧道期。创业者的前路漫漫,只要心中有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何看待所谓的风口?

在我的理解里,雷军最早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时候,他一定是在表达谦卑的意思:小米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是因为站在了风口上,而非我雷军多么了不起。就像牛顿当年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

在流量的驱使下,媒体开始拼命鼓吹一个又一个新时代,并称之为“风口”。

风口是赢家的宣言

为什么盲目追逐风口只会让你更加落后?

如果媒体发现风口时,你还没有参与进去的话,请千万不要去当炮灰。追随风口的创业者,你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成为行业前三名企业融资的诱饵。行业越热闹,前几名越有机会,而跟跑者的努力,大多数时候是无用功。

以电商为例,千家电商大战过后,京东等少数企业跑了出来,而其余创业企业留下了成熟的人才、现成的渠道、折价出售的各种资源,进一步让领先者领先。

现在的VR/AR市场、人工智能市场也是一样。除非你天赋异禀,否则中途加入只是帮助领先者完成市场教育,助力他们跑得更快,自己则是过了把瘾而已。

风口是“风口论”里的错误逻辑

风口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创业者乐于谈风口,不是因为创业者有伟大的梦想,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说服投资人投资;投资人乐于谈风口,不是因为这样项目就更容易成功,而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融到下一轮资金或者更容易说服LP(limited partner ,有限合伙人,即风险投资基金的出资人)。

这个逻辑很荒谬对不对?没有人认真想想,这些风口是怎么来的。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是苹果多年的挖掘;社交网络的风口,是Facebook多年的耕耘;现在VR/AR的风口,先行者也布局了多年,直到让大家看到产品的可行性。这时候追加投资在这些企业是明智的,而后续的跟风者,机会实在不多。

2015年智能硬件风行的时候,很多创业者以为用“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就会颠覆全世界。殊不知,每个风口都是多年积淀的结果。行业的背后是供应链、产业链和知识链的结合。

足够优秀时,你就是风口

如果把风口看作一种趋势,其实机会不在当下的热点,而在未来扩散的每个环节。

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所有的一切都是移动互联网化的,那么还有哪些地方处于价值洼地?未来怎样进化?抓住这个机会,把还没有辐射到的地方做好,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就会发现你在风口上。

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在于,移动化、智能化将席卷全球。世界有无数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在等待新时代的改造。

要知道,生态的任何一个环节足够优秀,都会拉动整个生态升级进化。以媒体为例,内容的创新会催生全新的渠道,渠道的创新也会创造全新的内容,读者的变化也会改变内容和渠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突破口,问题在于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在哪里。

对于创业者而言,你擅长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风口这个概念。把你自己该做好的事做好了,就会成为风口,因为创业者就是造风者。只要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是最大的成功。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你就能召唤风。

记住:别人的风口是别人的,你要找到你真正能驾驭的东西,千万别被别人影响了节奏。查理・芒格说得好:“在能力上没有提高,只执着于自己的欲望,往往最后面临的是万丈深渊。”你的初心是什么?

首先,允许我给大家泼一瓢冷水——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凭什么改变世界?

马云曾经对那些想要颠覆马云的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想用20年颠覆马云,可能你10年就做到了;如果你想这2年就颠覆马云,那么你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事。

为什么呢?用20年颠覆马云的人,会追求本质的发现和改变。他们的初心不会受到风口或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不会轻易调整或放弃自己。

很多创业者以为自己是有观众的,他们不断地对外表达、讲述,以为在镁光灯下自己也像明星一样万众瞩目。但其实那都是人潮汹涌带来的错觉,即便被采访了,也只是媒体长尾的一部分。

创业是世界上最苦的事,没有人能在镁光灯下创业成功。

当我们弄清楚这些的时候,再冷静下来想一想,最开始,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

初心是最初的起点

也许是为了多赚点钱,也许是想把自己的好想法付诸实施,也许是三五好友想一起打拼……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创业是希望自己能赚更多的钱,是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是不甘于就这么平凡地活着。“赚钱”或许不是媒体喜欢的概念,但赚钱本身绝不丢人,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当然等到企业成长起来,自然要关注除了赚钱以外的其他东西。

好了,现在回到最终决定出来创业的那一刻,告诉我,你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那一刻,你做了最坏的打算,但还是坚持想试一试。返回初心的那个点,找到你最真实的想法,找出你贯穿始终的那个点,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我们追溯初心最重要的目的——找回自己。从创业一开始,就始终坚持住,不因为他人、环境的变化而放弃,更不因为自己一时兴起就忘乎所以。

关于初心,问自己几个问题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创业的初心是什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①你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出人头地?金钱?环游世界?著书立说?……

②你觉得你的能力所在:

管理?创新?执行?技术?产品?创意?宣传?……

③如果10年后你最初的目标实现了,你会:

做别的事?更热爱产品?向更大的目标进发?……

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你愿意牺牲:

时间?金钱?……

⑤未来很多年以后:

你还会坚持的是什么?你会不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找到你会坚持的、会相信的,那既是你的命运,也是你的初心。追随你的初心,走下去,你就不会错。在理顺创业逻辑之前,你的愿景够清晰吗?

很多创业者说创业很复杂,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从0到1的过程。

实际上,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之后,很多人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比如Facebook有1亿用户以后,无论是卖掉还是自己发展都很容易。真正的难点,是怎样从0开始获取100万乃至1亿的用户。

从0到1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尤其对于融资不易的创业者来说,尽快拿出产品,尽快做出用户,尽快找到商业模式,尽快融资……我们看到大多数创业者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平台化、电商化的。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离钱更近一些。

但这么做其实是错的。如果没有从0到1的过程,所做的事都缺乏根基。平台可以搭建,运营可以推广,但没有底层逻辑作为支撑,长期发展就是发散的。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愿景来支撑,这一切就很难实现。

愿景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假如有机构让你的团队研究一下未来VR可能的用途,这就是一个发散的命题;而如果让你的团队用VR解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就是非常收敛的,一旦你做出来,这个问题就会被解决掉。

愿景会让创业者的目标高度聚焦,而非发散。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解决某个问题作为我们将要达到的目标,而非我们行动的开始。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要求他带领整个团队用全部努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力量都聚焦于一个点。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这会越来越简单明了,大家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接近成功。对于用户和受众而言,这使用户感到清晰、愉悦,能帮助用户解决具体的问题。

企业形象也会在愿景收敛的过程中逐步清晰,锁定自己的边界,清楚未来要做的是什么,即愿景能解决什么问题。

只有找出清晰的愿景,整个创业才有可能变得简单。比如,亚马逊的愿景就是要让更好用的产品更便宜、更便利,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对于创业者而言,你也一定要找到你的愿景,然后围绕这个愿景做事。这样才能理顺你的创业路径,而且在执行时也会少走些弯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对愿景加分的事,其余的不做。对于创业者来说,必须保证自身的效率最大化。

愿景不仅是未来的目标,更是现在出发的导航仪。想清楚这一点,就会让创业多两成胜算。你有重塑自己的勇气吗?

我们很难预测某个行业两三年内会怎么发展,但是对于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还是会有基本的判断。

这种判断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入思考。当然,思考的结果也未必一致。比如,业界在追逐VR的时候,苹果CEO库克更看好AR的发展,这就是一种预判。预判当然可能会失败,但是作为创业者,这是必然的经历。如果你生产不出未来的产品,凭什么你会赢得未来?如果你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你创业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创业者必须找到在万千变化中不变的锚点。这个锚点就是为了实现愿景可以走下去的路。

亚马逊CEO贝索斯就是这样做的。未来10年,世界会发生很多变化,不变的是什么?人们仍然渴望有更多、更好且低价的商品,这就是贝索斯为亚马逊找到的锚点。相反,我们有很多创业者一会儿是社交电商,一会儿是O2O电商,从中找不到可信赖的锚点。这样失焦的创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会更多,整个创业团队也缺乏共同的发力点。

对于创业者而言,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必须放弃,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儿,因为大多数决策都是在没有清晰愿景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一位投资人说过,人不能自知,很多人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是不够的。很多你自认为的优点,可能并不存在。

创业企业说到底就是老板自身的放大版。这个放大不会只放大你的优点,也会把你的缺点一并放大。如果你不能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并且改掉缺点、发扬优点的话,整个企业也将会是混乱的。

如果你不能重塑自己,把自己变得纯粹,仍旧是混乱和矛盾的,大家怎么能从中看到希望?又为什么要和你一起披荆斩棘,去到达未知的终点?

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多追问自己,多向周围的朋友求教,多深入思考——如果你成为有钱人,你最愿意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如果你身处绝境,你最后坚持的信念是什么?如果你万众瞩目,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你即将死去,你最希望留给后世的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反思,找出自己的关键词。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关键词,就要重新梳理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针对这些不够完善的内容,进行改正。当你觉得很难改变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如果你不改变,这些错误就会随着你的处事方式和你的情绪蔓延到整个公司,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创业者的坚持,如同在无人区率队前行,没有人知道能否走出去,但你必须抱着必胜的信念对整个团队负责。这种孤独和寂寞是没人能够理解的,只有你自己独自承受。重塑自己,这是创业必须要完成的事,做不到这一点,创业就不可能成功。拆毁重建:重塑自己的三个思考“现在的你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记住这句话。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创业失败后认为这是团队的原因、资金的原因、项目的原因,唯独不会反省自己——这些创业者的失败其实早就注定了。

如果你有重塑自己的勇气,那么接下来就要放掉自己所有的荣誉、观念和习惯,然后按照创业的要求,从0起步,打造全新的自己。

忘掉你的过去,忘掉你的现在

如果有一天你成为马化腾、马云、刘强东那样成功的创业者,那时的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呢?也许那时的你会对着现在的你说:“如果你现在不改变自己,无论多久,你都不可能见到我。”

相比于最优秀的自己,现在的你也许连半成品都算不上。要把一个半成品变成精美的成品,就一定要把每个环节都按照最高标准打磨,最终,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期间耗费的艰辛并非简单的努力或者学习就够的,要把不对的、不足的都完全卸下,重新开始。

只要稍做思考,你就会明白:现在的你,不可能取得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那样的成功。即便把那份成功强加给你,你也无法掌控住。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过去,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无法进步;如果你的知识和能力停留在过去,那你的成就就会一直停留在现在。

创业是对人的一种修炼。但凡在创业中取得成就的创业者都会承认,创业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有勇气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改掉你此前的所有痼疾

当现实需要你改变固有习惯,你的本能反应是什么?如果是“只要是对的,我就去做”,那么说明你具有学习能力;如果是“这是习惯,改不了了”,那就不要创业,别心存幻想了。

真正的创业是自我革命,不断去伪存真,哪怕那些痼疾已经牢牢地渗透进我们的骨肉,也要刮骨疗毒,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痛苦。

创业的核心就是改变。我们创业是为了改变社会的商业形态,我们创业是为了改变生活和命运,我们创业是为了改变和重塑我们自己。

放弃就是得到,拆毁才是新生

为什么我们更相信勤奋努力,而非自我改造?因为相比自我改造,勤奋是相对简单的事。至于创造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真正的成功,是因为把产品做对了,加班或许会有用,但并非成功的决定性要素。

显然,要做到创业成功,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把自己打碎重来,让自己升级迭代。只有更好的自己,才有可能带来对产品更好的理解。

同样,只有这样的勇气和决绝,才能真正地塑造伟大的创业者和伟大的企业。

你做得到吗?创业的本质是赚到钱、活下去

创业意味着每一分钱都是从你的成本里出,每一分钱都是从你的用户那里赚。那么,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赚到钱,活下去;或者,活下去,赚到钱。至于改变世界,或者颠覆性创新,都是活下去的呈现结果。

创业是要更好地解决问题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了解自己的动机有多重要。

对于创业者而言,动机并无好坏。有的人说,我创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是,创业赚钱错了吗?没有错。真正的错误是自己说了个谎言,自己相信了,或者自己的梦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比如,你就是想赚钱、生存下去,那么你大可告诉每个人,活下去、赚到钱,就是胜利。如果你非要讲情怀、谈梦想,但却口是心非,最后只能因为纠结而陷入两难、因为矛盾而失去方向。

再比如,凡是刚创业就说自己会成为独角兽公司的,全都是瞎扯。为什么?只有到了C轮、D轮,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生意是大还是小。在一无所知的时候说不恰当的话,这样的创业很可疑。

创业没有那么神奇,不过就是你有一个好的方案,可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创业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如果总想着创业的结果,那就是基于假设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在你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千万想好,你不是被选中来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你要先解决好身边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更大的问题。

放弃幻想,忘掉颠覆,回到能力范围之内,认真思考哪些问题通过努力有可能解决。

不能否认,我们都喜欢看到颠覆式的创新,所谓一举改变世界。可惜颠覆从来都是事后的盖棺论定,颠覆是人们从一个习惯迁移到另一个习惯的结果,只有当这个迁移趋势被证明成立,才可以称之为颠覆。汽车颠覆了马车,电灯取代了煤气灯,触屏手机取代了按键手机……习惯迁移是长期甚至宏观的变化,组成这种变化的正是众多微小的改变和众多反复的阶段。

每个创业者都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脚踏实地,想清楚最坏的后果,想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想清楚社会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解决问题才能活下去

创新需要创业者不断优化整个过程,让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达到最优解。通俗地说,人们想要在同等投入下,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当下的难题。是不是颠覆不重要,让用户喜欢你的产品,这才重要。

创业者真正要做的,不是改变世界,也不是颠覆行业,而是提供给用户更满意的产品,让自己的生意能活下去。

商业的常识就是赚钱,再大的梦想、再远的远见,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上的。如果创业者没有想明白怎样赚到钱,那怎么可能活下去呢?创业意味着每天都要对抗死亡

创业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一开始的每一天,创业者都要在奋斗中想着如何避免死亡。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清楚:创业,就是对抗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让企业活得更茁壮一点。熬下去,再熬下去。

创业是一种修行

创业是苦中作乐,我们内心充满渴望,但始终盯着当下去解决问题。

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营销情绪主导了创投圈,大家都开始拼命地讲梦想和谈情怀,大聊改变世界。好像这么一说,就距离伟大更进了一步,创业就不再是向死而生,反而走向了康庄大道。

但是!梦想和情怀对于创业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误导创业者忽略现实的残酷。成功的创业者最初都不怎么说话,他们只是忙于不断地改进产品、推销产品。之所以被媒体发现或者挖掘出了情怀,实在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做得太好了,媒体才会想方设法总结他们的成功。

最热闹的创业者往往不是活到最后的创业者,创业者要成功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创业是一场修行。

记得,企业终究会死去。创业者应该随时对企业的死亡心存恐惧,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审视自己,对命运说:“Not today .”

面对压力不能怂

每个创业者都有盯着天花板彻夜不眠的时刻。

正是这些压力最终塑造了创业者,当不断地面对死亡的各种威胁时,创业者才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创业对策,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能够活下去。

比尔・盖茨说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创业是一个注定走向失败的过程,创业者的价值就是避免失败。

首先不是成功,而是避免失败,活下去。

向死而生,不要被当下束缚

虽然创业者每天必须要对抗死亡,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仅为了当下而疲于奔命。相反,越是这个时候,创业者越要带着远见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当我们选择创业的时候,就应该想明白,和打工不同,创业意味着很有可能这就是你的终身饭碗,所以一定要有长久的打算。你肯定不希望亲手创立的企业只存活一两年,因此,在避免失败、活下去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远见和勇气,不因为短期生存的压力而放弃自己应该坚持的原则。创业和战争没有什么两样:只有不怕死的人才能活下来,而在活下来的人中,只有最具远见者才能完成下一轮布局,在持续的对抗中继续活下去。

创业是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如果过于看重当下,而忽略了未来的储备,就会失败。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你就能拿到创业的入场券。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创业有10000种故事,融资有1000种奇迹,但所有这些如果到了最后IPO那一天,你会发现,最终靠的还是自己的产品,只有好的产品才配得上梦想。

创业的本质是:用更好的产品,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这其中包括找准用户需求、做出用户最需要的产品以及卖给目标用户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用最通俗的说法解释创业的本质,那就是卖掉产品。

产品做对了才能活下去。产品做得好,就算不懂运营,也会有人愿意帮助你。当然,有了好产品而没有好运营,企业一样会死掉。

什么叫做得对?在我看来,就是当你把你的模式讲清楚以后,无论是投资人还是普通用户都能一目了然。普通用户关注的是如何迅速使用,投资人关注的是你能否精准实现自己提到的模式。

因此,创业的本质就是,做对产品,成功销售给用户。相信活下来的创业者,都会认同这一点。

比如,小米手机哪里做得对?在高端智能手机卖4000~5000元时,雷军说,“我提供同样的配置,类似品质的设计,但是我只卖1999元”。雷军没做过手机,但雷军的解决方案触到了用户的痛点。

那么,如何才能把产品做对?

私下里与很多创业者聊过天,有一位的说法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创业以后才发现,学习能力不是指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是改造自我的能力。

其实,“越努力越幸运”和“九死一生”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别人的幸运只不过是更多的尝试和九死一生之后的结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产品卖掉?

当然是要最接近用户。当你可以和你的目标用户促膝谈心,当你清楚地知道用户在用你的产品时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你才会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需求。这时候,你说的话、你营销的方式,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当创业者就在用户的身边,而创业者的身边都是目标用户时,卖掉产品大概和发一条朋友圈一样简单吧。

当然,这个“简单”的背后,是毫不简单的思考和努力。用户在快速成长,竞争对手也在快速成长,如果我们的产品跟不上用户,就会瞬间被淘汰。当年手机业务的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已经远离了,黑莓也开始了告别演出。任何一个企业出生就开始拥抱失败,创业者能做的只是从一开始就挽狂澜于既倒,然后把这个动作重复更多次,不断地从失败的威胁里把企业拯救出来。

因此,创业者必须随时随地拥抱用户的需求,研发完美的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我建议创业者不要在朋友圈里看各种碎片化的“干货”“重磅”,而是要多看一些难懂的工具书,不断地进化自我,实现蜕变。

卖掉你的产品,这是创业者必须亲自完成的事。创业前想清楚: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望山跑死马,淘金者以为自己看到了金矿,等出发时,才发现远方有那么多的未知。

创业者也一样。等到真正出发,才发现自己当初看到的和实际操作的完全不一样,才发现自己如同置身荒野,没了方向。

这个时候,创业者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感觉获得了自由,开始肆无忌惮地各种指挥;有的迷失了方向,手足无措;有的开始思考,寻找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但即便是最后一种情况,很多时候创业者也无从用力。

该怎么办呢?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擅长的地方,你就没有办法让梦想落地。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擅长的东西,那就要停下创业的梦想,哪怕就差临门一脚,也要停下来。因为没有自己的擅长,前方就没有任何可能。

那么,怎样找出自己擅长的创业方式呢?

明确根基:不要站在不确定的地方去思考未来

我们先想一下:创新是怎么样落地的?

无论是iPhone还是无人驾驶汽车,大多数人都想象过可能的样子,但是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我们只能等待呢?

想明白这个问题,大家才会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起点上(或者别人认为的起点)去创业——无论是团队管理,还是战略规划,抑或是具体的执行工作。

正如亚马逊CEO贝索斯所说,我们必须找出变化中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以此为锚去创造。如果你对自己的起点都没有任何把握,那么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脚踩着大地,找到通往未来的路,这是成功的前提。如果你梦想的起点并不在你的脚下,你怎么能够到达呢?

回到原点:你自己到底擅长什么?

你不可能从远方出发,只能从脚下开始。在IBM的CEO小托马斯・沃特森的自传里,他引述了自己父亲老托马斯的一段话:“我不是天才。但我在某些地方是聪明的,而且我就待在这些地方。”

巴菲特说过,这就是做投资和做企业的全部内涵。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坚持,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你有了根基和锚点,你才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去解决问题。

那么核心问题就变成,你到底擅长什么?

很多人说,我是做餐饮的,我擅长餐饮。那只是你所在的领域,你未必是最好的那个人,也未必称得上擅长。所谓擅长应该是做得好,而且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

正向设计: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所谓擅长,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能站得住脚的理论,而且自己真的能够弄懂,并以此作为起点去解决问题。

比如,你知道怎么样找到趣味相投的小伙伴,那么你的创业核心应该就是以团队为主,通过怎样找到真正合适的团队并给团队做出正确的激励,来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再比如,你的优势就是技术,那么你的创业就必须从技术开始,逐步建立你的行业优势。虽然你可能也希望用户体验更好,但技术才是你的核心。你要找和你一样的技术大牛,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创业是非常苦的事。在创业中你所擅长的,并非行业的基本技能,而是维持团队运转的基本能力。创业:你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经过了10个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宽度。

未来的创业者,不是靠勇气就能取胜,也不是融了巨额资金就能把后来者吓退。创业的逻辑(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阐述),只有创业者才能构建。创业者一个失误的决策、一个自相矛盾的命令、一个错误的价值观,都会把创业引入歧途。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下断语——创业者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哪怕团队犯的错误“罪不可赦”,创业者也是与之“同罪”的那个人,创业者有100%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

创业者决定了“努力是否有价值”

没有一个团队是不想努力做成事的,但是却不是所有的团队都创造了价值。

现在早就过了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价值的阶段,只有自己的项目确实有价值,团队的努力才有价值。

创业者决定了“试错是否有价值”

很多人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较真起来的话,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比如很多“民科”(民间科学家)致力于“永动机”的研究,他们的失败,对于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他们的起点就是错误的。

很多创业者将自己的失败等同于“试错”,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方向是什么,这样的试错就像永动机的研究一样毫无价值。

只有方向正确的目标,失败才是有价值的。灾难并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财富,痛苦本身也毫无意义。同样,试错也并不是成功的必然前提,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这就是学习和思考的价值所在。

创业者决定了“团队是否有价值”

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迪士尼的崛起,是因为沃尔特・迪士尼找到了当时最好的动画精英吗?苹果的崛起,是因为乔布斯找到了当时最好的科技精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很难在创业一开始就汇聚最优秀的一群人,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取得了成功呢?我想到的答案有两点:一是创业者构建的创业项目本身足够优秀,创业项目逻辑清晰、执行有力,足以击溃传统竞争对手,赢得用户的信赖;二是创业者锻造和培养了这批潜在的优秀人才,通过创业活动,把他们打造成了行业最优秀的人。

在这里,最具有说服力的无疑是福特。福特通过流水线的构建,让100年前的美国人都可以轻易地参与到汽车的制造和生产之中,福特让整个团队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业者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希望的所在。创业者之所以能在管理、决断中运筹帷幄,最根本的不是创业者当老板的权力,而是他们弄清楚了创业项目存在的价值,并且带领团队一起去实现。

创业者必须要为项目所有的问题承担100%的责任,任何其他人承担的责任都不能免除创业者自身的责任。如果创业者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创业就会陷入困境。怎样才能具有学习能力?

创业者大都在讲创新、讲学习能力,但在我看来,一部分创业者并没有学习能力,也不具备创新能力。

所谓创业者的学习能力,不是指创业者看书、读报、做笔记的能力,而是指创业者能够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坏习惯、坏毛病的能力。这就是创业者对自我的持续校正能力。

先改变自我,才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永远是通过改变自我间接实现的。

什么是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不要相信你的经验,每次都要重新思考。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每掌握一门新知识,都将其放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每天思考,用逻辑梳理清楚全新知识点的价值,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不断地把思考体系化。

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成为快速成长的那个你,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如果你的蜕变周围的人都看得见,那么你就距离成功不远了。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怎样才算具有学习能力?

刘强东在转型做电商之后,有段时间苦苦思考“什么才是电商的根本”,最终他找到了供应链这个环节。弄懂这一点之后,无论后续遇到什么困难,京东的成功都不再有阻碍。

从创新的角度看,学习能力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如果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都能够用一个完整的逻辑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创业者就是具有学习能力的。

我们再回头看一系列伟大的创新和颠覆者,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福特真正的创新是流水线。为了做到这一点,福特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让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

我们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东西”,但在成为系统知识以前,它们毫无用处。所以在不断的学习中,要把做对事情的那些思维方式(方法论)内化。这样我们才能持续向前。

这就好比对弈,只有你把过去的知识都内化成为基础,你才能看到未来的路。那么,如何更好地获取学习能力呢?我提炼了学习能力最基础的三要素:

①事实。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中立的事实,而非我们愿意相信的事实。

②数据。只有关键的数据才有用。

③逻辑。逻辑来自分析和教训。教训部分来自经验,但必须抽离经验本身。经验是我们的敌人,如果依赖经验,我们只能原地踏步。怎样才算拥有健康的创业心态?

创业者必须保持自己的心态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不会轻易变化。

稳:每一个细微判断都至关重要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侥幸心理,会忽略大的问题,也会觉得很多问题都微不足道,这些往往是影响创业成功的致命因素。

在创业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逻辑判断都至关重要。创业不是大手一挥,整个世界就围着你转。只要和创业相关的,再微小的事也不能视而不见,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决定成败。

明确这一点,你的心态就要稳一点,不要被外界的一些说辞或者别人的做法牵动。

在把握不准的时候,推迟决定好过仓促上马;如果做错了,及时承认错误,放弃重来,好过侥幸硬闯。

专:聚焦问题,而非别人的做法

很多人的心态很浮躁,或者只是模仿,或者随便嫁接几个想法,这样的心态是不适合创业的。

大家在技术上、产品上总会趋同,但要想清楚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创业者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灵感丛生,这些想法很多看起来不错,但相对于创业的愿景和逻辑判断来讲,其实一文不值。创业者要始终盯着远处的问题,保持克制的心态。

知:意识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看到一些东西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还没有深刻理解,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果,别人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没学到,自己的短视却把企业毁掉了。创业中,那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会迅速埋葬一个创业企业,这是我最常见到的。

现实证明,很多创业者的失败,根本上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一个创业者要非常了解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能调动的资源,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其他人的问题。我曾经见过一个创业者,提出的想法精彩绝伦,最后都变成了别人的成功。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团队不具备实现的能力;他也根本没有耐心,从一无所有开始,构建和完善产品实现的路径。这样的人,虽然身处创业者的位置上,但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创业者。

熬:创业首先想着要活下去,每一步都要活下去

万通董事长冯仑说过,伟大是熬出来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一个又一个选择。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不断地给内部员工讲述你的愿景,与他们达成一致。最重要的是,你要彻底想明白,把所有复杂的逻辑变成一条点对点的直线。虽然路径需要不断地校正和微调,但你的目标就是给团队构建这样一个简单的直线。

核心难点有两个:首先,能够画出这样的直线就很难了;其次,要让团队成员相信每一步都是可实现的。

创业路上,无数机会都在遥远的未来,而所有的激流险滩却就在眼前。每一个创业企业在成功之前都会经历很多次濒临死亡的体验,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熬。用你的意志力苦苦熬下去,绝不认输,绝不放手。熬到最后,你就会最终胜出。忽略常识的创业者,怎么可能走得远?“创业可以很简单”,这完全是误解。再简单的创业,背后都是对行业逻辑的深刻梳理,而且,往往越简单,背后的思考就越复杂。

创业像是战场上的临阵指挥,面对现场突发的事件,参考当下的背景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因素等,短时间内做出你认为的最优决策。最重要的是,你的对手也在猜想你的决策而做出他的决策,所以,最后胜负有时候是因为谁更聪明,有时候是因为谁实力更强,有时候是因为谁猜对了对方。

创业有没有可以遵循的地方?我总结了以下6点常识,供大家参考。

常识1:不懂行,做不成

需要说明的是,懂行不一定要求你年长或者经验丰富。但是你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行业要能想得透彻。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是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了,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里都处于行业领先而且具有洞察力。

常识2:没有团队,不可能成

之所以要成立企业,而非单打独斗,是因为团队协作会发挥超过个人的作用。但并不是一群人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团队了。团队应该是一群愿意和你一起实现目标的人,是一群愿意和你一样改变自我、变得更优秀的创业伙伴。他们本身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组合到一起却会发挥超乎寻常的力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常识3:领先半步刚刚好

太过超前的创业者,很难说服市场接受他的成果。

太过超前就意味着市场教育时间过长,而市场教育是最贵的成本。对于创业项目来讲,最好领先市场半步,别自己去完成市场教育,否则先驱就会变成先烈,可能很难熬到成功的那一天。

领先半步,刚好产品成熟遇到需求爆发,那你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常识4:盈利模式必须形成闭环

谷歌上市时还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但是谷歌有海量的流量,赚钱只是分分钟的事。只不过他们不希望过早商业化,同时考虑到用户体验,他们也没有选择迅速变现。

要么能直接赚到钱,要么有能变现的模式。

常识5:创业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看懂

高手之间看经验、教训,看到的是决策和逻辑。创业本来就是虚实结合、守正出奇。当事人的某些做法或许是发自肺腑,或许只是营销手段,全不当真或者全部当真都是错误的。

常识6:没有常胜将军

正确只是相对的。创业没有必然的成功,但是通过学习、思考和训练,辅之以正确的心态和做事方法,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马化腾、李彦宏、马云、刘强东,再来一次能像现在一样成功?未必。但他们的视野、格局和胆识,决定了即便再来一次,他们成功的概率也要比普通人大得多。

在我看来,创业最大的考验是创业者决策和运营的掌控力,能够带领企业走向长远。创业时,为什么必须要遵循逻辑思考?

你准备带孩子去露营,要准备帐篷、睡袋、防蚊液、手电筒、打火机、防潮垫、瑞士军刀、铆钉、探照灯……

如果你把这些单子列成一张表格,然后背下来,我相信很难。

现在,你改变了策略。

你要先教会孩子野炊。野炊需要生火,需要烹饪工具,需要备料,需要盛菜、盛饭的工具,还需要餐具以及清理用品等。每一样又有具体的细节来完善。

接下来,带孩子露营,也是同样的模式。

下一次,你们一起出去探险,就可以顺着这几个思路再去思考。也许会有不全,但随着经验的加深,这些知识会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有帮助。

创业比野炊复杂一万倍,如果没有逻辑梳理,创业者将面临一团乱麻。

为什么我们需要逻辑?

假如一个创业者告诉产品部:你们好好开发几款产品,不必管其他部门;告诉新媒体部:你们好好做宣传、做影响力,不必管产品部在做什么;告诉运营部:你们就做好寻找客户的工作,不必管产品部和新媒体部在做什么。

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产品部做了好几个产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做;新媒体部获得了5000个用户,但是和产品部的目标用户是否一致也不知道;运营部和很多客户谈了合作,对方有各种需求,但是和公司的产品根本不一致……这样持续下去,结果会怎样就很清晰了。

创业就是搭建一条无形的流水线。如果创业者在搭建的过程中,没能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严密的细节,那么整个过程就一定会出问题。

只有逻辑才能做到稳定的输入、输出

露营的案例告诉我们的就是最简单的逻辑的价值,整体上,我们对逻辑的运用基本上都是不够的。很多创业者懒于构建逻辑,或者认为构建逻辑之前的记忆、分类、整理太过枯燥,大都只停留在解决眼前问题上。这样的后果就是,每次有问题都会从头再来,每次做的事其实都是无用功。

刘强东说过,创业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就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你的项目就一定会成功。

这里的解决问题,指的是解决用户的一个特定需求。而要能解决这个需求,不是靠你跑前跑后就可以了,而是要建立一个问题的解决机制。只要这端提出问题,那端就会输出结果。

创业的本质就是建立解决问题的逻辑,系统地解决问题。如果创业者没有想明白这一点,那么创业就会走很多弯路。

让所有的细节都逻辑一致

创业是一门艺术,而逻辑是一家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石。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还是产品生产线、业务流程,一旦逻辑出现问题,其结果就是根本的、不可逆转的。因此,企业创业时,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逻辑走向,并且能取得逻辑的一致性,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

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经过了痛苦的思索,最后构建起了自己的逻辑。创业者首先要相信并服从逻辑,创业者的权威并非来自权力,而是来自他们对逻辑的捍卫。如果整个企业只由老板意志随意控制,没有逻辑和流程,企业很容易陷入混乱。创业这么苦,你能让创业变得有趣吗?

汤姆・索亚在姨妈的要求下给栅栏刷漆,这原本是个苦差事,但刷栅栏这种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常见,因此索亚假装无比热爱刷栅栏这个活儿,将之视为一种荣誉,拒绝给任何人尝试的机会。最终,小伙伴们为了能够尝试拿起刷子去干活,纷纷把自己心爱的礼物拿出来,换取干活的机会。

这就是汤姆・索亚的故事。他机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原本自己应该干的活儿,成功地分配给了小伙伴,还得到很多礼物,皆大欢喜。

工作是结果导向,而玩乐是过程导向。如果创业者想要让创业变得更有趣,只要建立起过程导向,不必刻意追求结果,通过逻辑构建来控制企业运转,一切就会不同了。

创业很辛苦,但如果能让大家玩起来就会不同

现在有两个选择:

1 .你想改变世界,带着一群想改变世界的人一起创造,每个人都能体现价值,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

2 .你给员工发工资,就要别人没黑没白地加班干活。

两者比较起来,可能是做同样的事情,哪个会更让人愉悦呢?

如果你想透了,准备好了大展拳脚,那么你就不是在要求别人做事,而是在帮助别人成长。

创业者可以没想清楚怎么实现的路径,但一定要想清楚你想要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乔布斯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iPhone是现在这个样子,但他知道,他要彻底改变手机行业;佩奇和布林并不知道谷歌会是今天的样子,但他们坚信信息的搜索和整理会创造巨大价值。实现的路径可以探讨,但没有愿景就不会吸引到真正有趣的伙伴。

定好规则,大家才能玩起来

在创业团队,什么好玩,什么最累?

大家害怕的不是工作辛苦,而是怕没有方向,怕老板反复无常,怕只是在执行一些无意义的枯燥劳动。

没有人希望被教育,只要你制定好规则,大家就能开始工作。我见过很多创业公司,虽然有不错的起点和初始资源,但大家跟着创始人各种毫无意义地试错,疲于奔命,最后失去了激情。

其实,一起玩儿未必就会影响工作。只要你放开上限,让员工的创造力无限发挥,同时给予他们创造力的奖赏,团队活力就会大不相同。

怎样完善游戏规则?

如果你可以让多边资源彼此借力,大家会认为与你合作是有价值的。

通过多赢的原则,创业项目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然后再让团队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创意,让整个创业活动更生动、更有趣,那么是不是就更具成长性呢?面对创业,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思维方式?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在一次演讲时说,创业时,就算是最后的赢家,也很难知道自己真正赢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像打麻将,虽然胡了十三幺,但整个过程并不一定是自己完全掌控的。所以,赢家再创业未必一定会赢。

马云、马化腾确实特别牛,但真实情况可能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显得特别牛。而最重要的不是他们已有的能力有多高,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带领团队最终抵达正确的彼岸。

那么,在创业开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原则性的思维方式。

创业并不一定让你从中学到什么

我们的收获是和自身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如果创业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那么整个创业的过程,对我们不一定有好处。

即使现在马云、刘强东对你明明白白讲了他们最痛的领悟、最有价值的思考,由于你的经历和思考不够,你也不一定听得懂。

所以,不到创业的时机,如果选择了创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教训和收获,创业者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很多价值也无法吸收和发现。而要发现这些,必须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使自己具备学习和反省的能力。

不胜不战

孙子说,不胜不战。又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人。

创业和打仗并无二致,如果没有一定赢的把握,就继续闷头做准备。实际上,在创业中,未知因素占60%,现实把握占40%,绝大多数决策其实都是随机应变。

你能驾驭的是有限的资源和控制,是对当下的优化。如果做得足够好,可以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也并不能确定自己会走到终点。

因此,此前的赢家再次创业未必会赢。但因为每个环节都经历过,取胜的概率大于普通人创业。如果他又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性,那这种略高一点的概率就会让他排在市场前列,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问题不可能预先被解决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所有的创业过程里,可行模式都不可能预先被研究出来。

这个逻辑的核心就是,基于假设的假设不可能成立。你可以选择努力的方向,能否成功不完全依靠预定的计划,而需要在过程中随机应变。

我们不可能事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事先能做的,就是找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探索去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那种一提出问题就给出解决方案的小聪明,大多都是纸上谈兵。

以上三点,是大多数创业者都会犯的错误,如果不解决这三个问题,创业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小结

本章主要是谈创业前创业者应该想清楚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有几个关键:

创业没有成功的秘笈,但逻辑梳理清楚,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创业没有套路,但创业中确实有一些恒定不变的锚点,比如初心和愿景、个人品质、决策能力、逻辑框架等;

创业没有权威,只要你的做法更好地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你就有可能胜出;

……

开始创业后的你,等于一张白纸,如果你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或者能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新奇玩意儿,那么你就有可能成功。

这些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能想透彻并且做得到,并不容易。任何人在决定创业之前,都应该先想清楚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仍然愿意去创业的,就可以从创业的战略思考入手,解决更多在创业方面的具体问题。如何正确运用逻辑的力量?

逻辑关乎企业的向心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家企业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另一家企业不能?根本上说这取决于创业者能否建立一套优秀的逻辑。创业团队就是要建立和执行逻辑,由逻辑来持续地创造价值。

创业者如何找到逻辑的起点?

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可以拆解为事实、数据和逻辑。不要满足于一个常识或者结论,也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我们必须先把事实和数据拆解到不可再分,这样我们才知道哪些流程可以优化,哪些问题可以避免,而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事。

一旦拆解出正确的逻辑模块,后续的很多工作就会迎刃而解。那么,怎么样去解构呢?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1 .把创新产品的过程解构成若干个维度。

2 .在某一个维度上,给出任意两个方案。这两个方案当然不是最佳方案,但不要简单否决这些方案。要根据这两个已知方案,确定你认为的理想方案的大概样子(准方案1)。

3 .将准方案1作为基础方案,与过去的两个方案进行比对,再确定更理想方案——准方案2。

4 .不断地反复思考,逼近你要的那个方案。

5 .重复以上步骤,把最终的方案敲定下来。

这些思考很枯燥,但创业令人兴奋的愿景背后,都是这些简单枯燥的努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经历的事,而且需要内化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

从逻辑一致性开始思考

很多创业者脑子里是一团乱麻,做出的决策左右互搏、前后矛盾,这些都需要通过理顺逻辑来解决。

那么,怎样才能理顺逻辑,构建一致性呢?

我的建议是:要在创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前,用不超过10个字概括出你的创业项目。

如果你能通过逻辑梳理找到企业存在的价值,接下来就可以梳理实际操作的逻辑。要确保整个方案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落实到细节。

如果你做到了这些,你就会发现,整个团队都具有了逻辑一致性,团队成员对自己的目标了然于胸,他们知道公司在做什么,更会努力配合。同时,逻辑的一致性也意味着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大家才有充分的合作和交流,才清楚地知道最终产品和自己的关系,对产品也就更有热情、更有参与感。这样一系列分析、内化、类比、转化和再出发,得出来的创新已经完全逻辑化了,更具有影响力。

确保逻辑的可拓展性

构建逻辑的闭环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

创业的逻辑必须具有可扩展性。要能随时挑战不可能,要能注意到未来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样才能不断校正路线,最终实现成功。

怎样确保在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还能具有可扩展性呢?要在未来愿景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具体路径。举例而言,诺基亚要做手机,他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出了结实、耐用、信号好的手机,然后他们开始不断地完善这一逻辑。他们根据愿景建立了一整套逻辑之后,成功地统治了当时的手机市场。但他们没有及时发现愿景的变化,没有及时校正偏差,他们甚至还嘲笑苹果公司想做手机的努力。最终的结果是,当他们发现真正的问题出现以后,强行转舵已经不可能了,而不转舵又会没落,渐渐失去了手机市场。

柯达也是如此。当柯达确立了胶卷赚钱的模式以后,为了能让胶卷持续赚钱,柯达甚至把数码专利束之高阁,最终公司陷入了破产。

创业不是靠想法远大就能成功的,要不断厘清每个细节,把知识和创新沉淀在流程上。逻辑混乱的创业者,将会走很多弯路,如果学习能力再差点,就会创业失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