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0:32:5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1)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它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首先不是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学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教育学区别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2)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教育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育学的萌芽期,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是很完整。所谓研究,实际上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是对教育事实的记述、描绘,研究成果则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中。

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

①前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②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③近代以来科学分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④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①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③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①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③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④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⑤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⑦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还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取向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向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并形成了许多门类。下面是这个时期最著名和影响较大的几本教育著作:(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的《教学论》;(2)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的《实验教育学》;(3)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创始人杜威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4)1939年苏联的凯洛夫出版的由他主编的《教育学》;(5)1930年我国的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深化一步,出现了几本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的《教育过程》;

  (3)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4)1972年以来,苏联连续出版的巴班斯基的几本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

历史法是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1)历史法的步骤

①搜集史料:史料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两种;

②鉴别史料:在研究问题时,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别,去伪存真;

③分类史料:按照不同的方式对史料分类,以便于问题的研究。

  (2)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②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③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1)教育调查的分类

①全面调查: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在某一地区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

②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

③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

④个案调查:是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称跟踪调查。(2)经常采用的调查方法

  ①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认识。

  ②谈话(口头访问):谈话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问题,通过与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或学生家长等人的谈话,了解研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情况,以及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③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学生的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对于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④问卷:问卷法是研究者将研究的问题编制成许多问题或调查表的形式,发给被调查者填写。

3.实验法

教育学中所使用的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也称为教育实验法。(1)教育实验法的概念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实验法的种类

  ①单组实验法:是在一个组或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里进行实验,将实验前的情况与施加实验因素(因子)后的情况作比较,以检验实验因素发生的效应。

  ②等组实验法:是采取两个情况相等或相似的组或班、年级、学校进行实验,一组施加某种实验因素,称实验组,另一组不施加某种实验因素,称控制组或对照组,将两组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以判定实验因素所发生的效应。

③循环实验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为:

第一,将一种实验因素先在甲组(班)实验一个时期,后在乙组(班)实验一个时期;将在甲组实验后的成绩与在乙组实验后的成绩相加,将甲组未施加实验因素时的成绩与乙组未施加实验因素时的成绩相加;再将这两个成绩之和相比,以判定实验因素的效应。

第二,将两种实验因素轮换在两组中进行实验,最后将各实验因素在各组实验的成绩相加起来,进行比较,以判定哪种实验因素效果好。

4.统计法

统计法是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对数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的方法。

0.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答:(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现象”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不同的原因

①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意志的体现。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依据科学的教育原理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但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取代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而教育学是一门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所以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是不同的。

②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也是不同的。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的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中有规律,教育者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如果把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经验,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学科。

2.你一定意识到了你的老师的先进教育经验。你准备怎样学习这些经验?

答:略。

3.你能举出一些事例说明“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这一论断吗?

答:教育规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具体举例说明如下:(1)事例一

一位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每次都考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她。但这位同学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喜欢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愿和她一起玩。久而久之,这位同学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类似的事情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很常见的。应试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智能方面,如学习成绩,其他领域则很少关注,割裂了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人的个性素质的各方面是一个整体,教育应尊重这一规律,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2)事例二

印度很重视教育,每年投入大量教育经费,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按常理,这些人才应该为印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国家花大量经费培养的人才在学有所成之后大量外流。

从根本上说,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度成正比的,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印度没有按照这一规律办教育,使教育规模和速度超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反而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4.请回顾你受教育的经历,列举一些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的事例。你是否感受到了当代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观念的困惑或冲突?

答:略。

5.说教育是一种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你打算怎样创造新的教育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答:正是由于教育具有创造性,所以,创造新的教育经验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教育规律

上课或是组织其他活动时,教师不可以想当然地教导学生或是与学生交流,而是要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规律,从而更加科学地从教。(2)在教育理论中验证教育规律

通过查阅权威的教育理论资料,来验证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的教育规律的科学性,以便剔除伪科学的部分,从而保证教育经验的科学性。(3)在实践中运用教育规律

发现规律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有效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运用教育规律时,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加以调整。

长此以往,积累的教育经验将越来越多,最终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实际上,这种积累教育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风格的体现。

6.请谈谈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和要求。

答:(1)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①学习教育学是为了指导教育的实践。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它是教育实践深刻的、正确的、完整的反映。因而,它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学习教育学为学习其他的教育学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中的基础课,它反映了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并对教育这种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只有学好了教育学,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和理解其他教育学科的课程。

③学习教育学使人们逐步学会对教育的现象和实践作出科学的分析,把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为发展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事创造性劳动,作好必要的准备。(2)学习教育学的要求

①学习教育学首先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学习教育学,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认真钻研教育理论上,特别是要深入领会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还应当根据学习的需要,适当地参加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培养相应的技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②学习教育学要求处理好学习本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教育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各种社会的、自然的现象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反映教育这种现象的教育学也必然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知识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学又是在不断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中发展起来的。要深入领会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就必须同时具备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等。

③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中,一方面要认真读书,努力汲取前人已取得的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独立思考,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教育学还处于初创阶段,许多教育理论上的重要问题,还正通过各种试验、总结和学术讨论,逐步取得统一的认识。因此,学习教育学更应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不为传统观念和现成结论所困,勇于探索本门学科中的各种新问题。

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为(  )。

A.教育现象及规律  B.教育政策与法规

C.教育理论与实践  D.教育历史与现实

2.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的联系称为(  )。

A.教育规律 B.教育法规 C.教育原则 D.教育政策

3.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的(   )。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问题的提出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B.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C.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D.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6.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7.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诗》   D.《学记》

8.系统阐述“结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布鲁姆   D.洛扎诺夫

  9.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漫话》   C.《教育过程》   D.《论语》

  10.《教学与发展》一书的作者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1.对于使用问卷法的好处,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样本大,效度增加

B.不受访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C.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D.问卷回收率最高

12.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创立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的科学化。

A.梅伊曼和拉伊 B.赫尔巴特   C.福禄培尔   D.弗洛伊德

13.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  )。

A.历史研究法   B.经验总结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14.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  )。

A.科学教育   B.特殊实验   C.特殊教育   D.科学实验

15.我国开始将模糊论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是在(  )。

A.20世纪前后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6.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A  6.C  7.B  8.B  9.A  10.D  11.D  12.A  13.A  14.D  15.D  16.A

二、名词解释

1.《普通教育学》[华东师大2003研,首都师大2006研]

答:《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在伦理方面的探讨,而在心理方面相对薄弱,这与赫尔巴特早期以伦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2.调查研究法

答:调查研究法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因而区别于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的历史研究法;②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从而区别于实验研究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西南师大2003研、2004研]

相关试题:①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北航2007研]

②简述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北邮2008研]

答: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与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尚未分化。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系统比较完整的教育家,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康德、赫尔巴特等人在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兴起对教育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一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生物学等,也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潮,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对峙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科学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迅速地发展起来。(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研究者更多的对教育学本身进行反思。

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的。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北航2009研,中山大学2005研]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具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为一体。(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地位。

3.简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北航2007研]

相关试题:名词解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北师大2001、2004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形式教育论(北航2008研]

答:从17世纪以后就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发展智力为主的认识分歧,形成所谓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如下所述:(1)“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这一派因重视研究形式的学科而得名,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②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③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2)“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实质教育因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胥黎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①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②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③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3)对“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评价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这两种理论都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对立起来,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形式教育把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错误地认为形式可以离开内容而得到发展,片面强调智力训练而轻视掌握学科知识,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应得到的系统科学知识。实质教育的片面性在于对发展智力的任务认识不足,看不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智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对智力发展采取自发、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现代才开始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

4.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哪些基本问题?[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教育的本质问题。所谓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由于人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存在差异。(2)教育的功能问题。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3)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教育作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与儿童身心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4)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因此,这也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5)教育制度和管理的问题。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关系到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双主体。这个问题也是独立的教育学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除了以上基本问题以外,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还应该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以及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1  复习笔记

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同时,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从教育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认为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中。(2)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大体上关涉四个相互制约的环节:

①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

②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

③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所获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

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1.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了学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但绝大多数人仍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①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b.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c.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②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的特征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d.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e.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

f.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从学校产生之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离。封建社会强化了这一传统。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

2.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

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在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同时,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出现了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教育,使得以往的学校教育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但阶层的、种族的、性别的歧视仍远未清除。(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现代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规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①“制度化”的优点: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种种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②“制度化”带来的弊端:一是划一性,即标准化,使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二是封闭性,即以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和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对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和其他过程的排他性,使正规教育变得“保守狭隘”。

3.未来教育

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发展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现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属于人的世界。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1)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相同之处

①二者都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在教育内容方面,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维系和延续人类社会,同时使新生一代成长为社会化的人。

②二者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阶级或是国家的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而无论什么时候的教育都要根据当时阶级或政府的教育目的来培养人。

③二者都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在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中都是存在的。虽然其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一样的。(2)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不同之处

①教育目的不同。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者和各种官吏,关注人某一方面的发展。而现代教育不仅培养管理者,还要培养技术人员和具有文化技能的熟练工人,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古代的教育内容往往比较浅显、狭窄,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而到了现代,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亦丰盈而科学。

③教育方式方法不同。原始社会是口耳相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到了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方法的积极作用,诸如启发引导、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得到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从而在了解过去教育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未来。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从古代教育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趋势,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教育更倾向于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现代教育是现代化生产的产物,为现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为其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②现代教育倾向于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完整的、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代替了一次性的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主导教育思想,从而促使现代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③现代教育正朝着未来理想教育的方向发展。理想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总之,现代教育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现代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2)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变化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使人的地位和价值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人的主体地位更被关注,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从而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5.为什么人们对教育会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是否蕴涵着不同的教育观念?

答:(1)人们之所以对教育会有不同的界定,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不同的人立场和视角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出于某些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就会对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如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者涂尔干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②个人的经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只有透过现象,分析、研究其本质,才可能全面而正确的对教育进行界定。但是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会对教育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使得人们对教育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对教育的不同界定是蕴含着不同的教育观念的。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由此可见,不同教育观念对教育的界定有重要的影响。

6.你对教育有何认识?同意本书对教育概念的界定吗?在你看来应当如何理解和表述教育的概念?

答:略。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  )。

A.最基本的因素   B.所有因素   C.一般因素  D.特殊因素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

A.普遍性   B.特性   C.目的性   D.方向性

3.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由于古代社会(   )。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教育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4.“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反映了(  )的特征。

A.原始形态的教育   B.古代形态的教育

C.现代形态的教育   D.封建社会的教育

5.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6.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A.实现教育平等   B.实现全民教育

C.提高教育效率   D.提高教育效益

7.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8.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家庭教育

9.教育是一种(  )。

A.社会现象   B.生物现象   C.自然现象   D.遗传现象

10.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C.儿童的天生模仿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1.欧洲封建社会形成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

A.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B.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D.宫廷教育和社会教育

12.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还将继续存在。这说明了(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A  6.A  7.B  8.D  9.A  10.D  11.C  12.C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四川师范大学2013研,南京师范大学2011研,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北航2003研]

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二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3.学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12研,华南师范大学2012研,南京师范大学2012研,杭州师范大学2011研,河南师范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4研,上海师大2001研]

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北邮2006研]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这三种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如下:(1)教育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②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与教育者相比,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2)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①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②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③没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简述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华东师大2003研,四川大学2004研]

答:当代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种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教育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当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为现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为其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教育体系完整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代替了一次性的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主导教育思想,在教育结构上构筑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为全民教育服务的大教育体系。(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开放的程度是高等教育面向广大社会的核心内容。这既是综合国力得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4)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内容以现代科学为主。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5)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逐步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科学的、师生平等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教授,将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的科学活动与之相结合。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另外,现代教育的内涵在扩大,教育的作用在延伸,但是教育中不平等现象也广泛存在。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区域上的不平等,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平等以及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

四、论述题

现代教育应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北京科技大学2007研]

答: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现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方法具体评述如下:(1)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①教育观念面临的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国情对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争论得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是教育功能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教育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还是要“以人为本”,即“工具论”和“人本论”之争。这就要求人们要充分认清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关系,从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出发,重点研究社会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