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1:19:53

点击下载

作者:鲁明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经典,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后期面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药学发展之滥觞。《黄帝内经》囊括了中医药学养生、防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全部内容,一经出世便成为古人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历代医家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不断充实中医药学理论,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尊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与儒家的四书五经并驾齐驱,被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在医学经典中独树一帜。《黄帝内经》所形成的学术体系,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并与古代哲学充分融合,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鉴于《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防病治病内容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关《黄帝内经》的科学普及工作也在逐渐开展。目前,基于《黄帝内经》的科普著作已出版了不少,也有很多中医研究者借助电视等媒体开展《黄帝内经》的科普讲座,这其中绝大多数局限于养生保健方面,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这对人民群众正确、全面认识《黄帝内经》有一定的误导,很容易让人认为《黄帝内经》仅是一本专门的养生保健古籍。而实际上,作为“中医之本”的《黄帝内经》,思想内容浩如烟海,其所蕴含的文化与医学思想,岂是单纯的养生保健内容所能概括?虽然《黄帝内经》中含有大量“治未病”的内容,包含众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措施,但这只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能展现《黄帝内经》之全貌。因此,将《黄帝内经》的科普工作重心全部放在养生保健方面失之偏颇,不利于《黄帝内经》科普工作的全面与长远发展。

由于《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其文义古奥,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如何将专业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经文警句、哲理医道用简单、易懂、形象、有趣的语言和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实现《黄帝内经》从专业化向科普化的过渡,这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黄帝内经》研究工作者应当走出书斋、走下学术高台,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权威正统的专业知识,将《黄帝内经》有关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思想、方法翔实传达给民众,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黄帝内经》这一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由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学者构成,体现了《黄帝内经》当代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也肩负着继承、发展、弘扬《黄帝内经》精粹的历史使命。2008年初,学会组织专家、学者从科普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并筹划撰著《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于当年7月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期间讨论通过了编写书目、目录、编写要求等,确定了编著人员。本丛书各分册编著者均由全国《黄帝内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担纲,其对于各自承担的编著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确保本丛书的权威性、学术性。在编著和修订过程中,反复推敲,注意密切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事例,以突出其实用性,并力求使文字通俗化,赋予其趣味性,从而达到科学普及《黄帝内经》的目的。

本套丛书包括养生、经络、脏腑、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分册,编写内容由浅入深,旨在揭示《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人体、疾病、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奥秘,同时答疑解惑,介绍《黄帝内经》中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对常见的中医术语给出正确的解答,希望以此为媒介,吸引更多人对《黄帝内经》、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使之客观地看待《黄帝内经》与中医,让《黄帝内经》及中医学获得更广泛的民众认同,为其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在本套丛书尚未付梓之际,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原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不幸逝世。王洪图教授为《黄帝内经》的研究、发展及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临终前依然关心《黄帝内经》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现在丛书即将面市,愿能告慰王教授在天之灵。《黄帝内经》的普及将是全国内经学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2010年7月3日“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在医药科学中,没有任何一种化学制剂或者药品可以使我们更健康,或者使我们更适应环境,或者使我们更聪明,或者给我们更长的寿命。自然界中没有一种药品或者分子结构可以完成这些功能,除非这些分子存在于普通食物中。”——恩斯特·克雷布斯“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希波克拉底第一章 饮食原理一、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护健康的头等大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本草纲目》

1.活着就要吃饭“民以食为天”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古语。古人把饮食比作“天”,说明饮食是天下头等大事,是生命的第一需求,有时甚至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春秋时代的管仲就告诫统治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俗话也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类离不开饮食,饮食是保证生存的首要条件,每个人只要活着就要进食,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补充营养物质才能得以维持,人没有饮食、没有营养,生命就无法延续。所以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维持生存只是饮食活动最原始的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饮食所承载的内涵已经越来越多了,饮食成为文化的载体,也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2.饮食也是文化

吃不仅能满足生理需要,而且可以满足心理需求。中国人特别善于在极其普通的饮食生活中体味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不仅吃出了健康强壮的身体,而且吃出了花样繁多的饮食文化。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并且使饮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饮食的种类之繁多、烹饪加工方法之精湛、承载的寓意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饮食活动不仅与普通百姓的人情事故、迎来送往密切相关,而且也蕴含了帝王将相的治国之道,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传统节日习俗几乎都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辞旧迎新,要吃年夜饭,饮屠苏酒;正月十五上元节要吃元宵,取其团团圆圆之意;二月二吃炒豆和棋子,象征着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所以民谚有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其他如清明节吃寒食、端午节吃粽子、六月六吃炒面、中秋佳节食月饼、九月九吃重阳糕、腊八节喝腊八粥等,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一种饮食文化。

3.饮食可以养生

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还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合理的饮食可以造就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环境。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健康,甚至会带来各种严重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行了评估,认为膳食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因素,远远高于医疗因素的作用。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惹人注目的不在于饮食能够满足口腹之欲、承载文化信息,而在于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蕴含着重大的养生意义,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生活都不具备的特点。

4.《黄帝内经》是饮食养生的宝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国饮食养生理论的渊源,书中涉及饮食问题的理论阐述多达40余篇,阐明了饮食活动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形体组织离不开食物的充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呼吸大自然的清气,摄入口味繁多的饮食。饮食无非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人类生命活动的维持、种族的繁衍生息,都是大自然的赐予。饮食保健是人们的必备知识,合理的饮食不仅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协调,还具有像药物一样的养生防病作用。

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的医药理论。那么,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唯独发源于中国的医学体系能够将饮食与医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独特的饮食养生理论呢?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神农尝百草说起。二、药食同源——从神农尝百草谈起“(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帝王世纪》

1.寻找食物

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民以食为天”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历史上,凡是为开辟食物来源、创造食物加工方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都被奉为圣人而为后人所景仰。如传说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伏羲氏驯养家畜,织网捕鱼;神农氏遍尝百草,制造耕具等,都是通过改善饮食生活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先驱者。

炎帝神农氏为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是中国的太阳神,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神农氏牛首人身,居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一带),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形象地描绘了饮食和医药的渊源。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食物的来源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人们还没有能力也不需要把食物和药物分开。

中国现在存世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里面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从上文记载可以看出,神农尝百草并不仅是为了寻药、辨药,而是为了避开有毒物质,寻找充饥的食物,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常常不幸中毒,后来幸运地采集到了茶叶,并且发现茶叶有很好的解毒作用。看来,所谓“茶解百毒”应该是最原始的饮食疗法,这应该是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吧。

2.发现药物

遥想当年,神农氏踏破青山,遍尝百草,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自然界的动植物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的知识逐渐得到积累。例如,发现某些食物有益健康,可以进食,并可以进一步培育成农作物或者驯化为家禽家畜;有些食物有害于健康,不宜进食;也有某些动、植物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具有某种明显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出现之后,人们普遍认为神农尝百草同医药的产生关系密切,宋·掌禹锡等认为:“《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后世本草多宗其说。”

尝百草、兴医药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神农氏之外,前有伏羲,后有岐伯。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内容曾记载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宣讲药材的治疗作用,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伏羲氏不仅尝百草之滋味,还制作针刺用的九针,通过药物和针灸为人们救命疗疾;黄帝则与自己的大臣岐伯尝草木之味,撰写修订医药著作,使得医药知识得以发扬光大。

古人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将一些在食物中营养价值不高或滋味不好,但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区分出来,作为专门用以治病的中药。由此可见,饮食和医药的知识都是先祖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从发展过程来看,“药食同源”的说法似乎不如“药源于食”更为确切。“尝百草”的过程,从随意地寻找食物、饥不择食的觅食活动阶段,逐渐过渡到选择有益食物,摈弃有害食物,有意识地以茶解毒阶段,这就是原始食疗思想的萌芽。以后又逐渐发展成为有目的地寻药、找药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最原始的对医药的认识。

3.火的发明

远古时代火的发明和应用对饮食养生的发生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代,人们就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或雷电中发现了火,并将火种引进山洞保存下来,从而由生食逐渐进步到了熟食。《韩非子》载有:“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火的发明,一方面使腥臊的鱼虾兽肉化为美味可口的食物,从而有了烹饪技术的萌芽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运用饮食疗法可以防治胃肠病。可见这种由生食到熟食的过渡是饮食养生由萌芽到形成雏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来人们借鉴对食物的加工方法,对中药材进行不同的加工炮制,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原始人对饮食选择和初步加工以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有许多是生活实践过程中不自觉的行动。在这个阶段,虽然发现了食物与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基本上还没有饮食疗养的概念。尽管如此,这种不自觉地利用食物药性的思想,却是饮食养生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步,成为《内经》饮食养生理论的源头和雏形。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食物和药物都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都是古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并应用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对食物和药物的加工方法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就是“药食同源”。许多动植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因此,食物也就有了类似药物的属性和特点,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潜在的药物,和药物一样能够调养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那么,从养生的角度看,食物都有怎样的性质呢?三、食物也有性格——食物的性味和归经“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素问·脏气法时论》

1.食物也有药性

我们从小就经常接受民间世代传承的有关饮食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如夏天酷暑难当,吃一些西瓜可以解暑;冬天寒气逼人,喝羊肉汤可以暖胃;感冒了煮一碗生姜汤发发汗就好了等等。其实不经意之间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食物和药物的药性知识了。要想通过饮食延年益寿,就应该了解食物的性能和作用。

事实上,每一种不同的食物和药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其寒、热、温、凉的不同在中医里称为“四气”或“四性”。它们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中医称为“五味”。有一些药食进入人体后会表现为不同的作用趋势,如喝了酒脸会发红,吃了生葱会出汗,竹叶茶有利尿作用,这种向上向外和向下向内的不同作用趋势就是药物和食物的“升降浮沉”。

上面说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都是中药的药性理论,食物也同样具备这些特点。也许你很好奇,古人是怎样发现药物和食物这些神奇的养生和治疗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吧。

2.食物的寒热之分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很少,能够食用的东西也很有限,每一种动植物都会被细细品味。古人在填饱肚子这一简单的愿望被满足之后,还会仔细地体会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1)温热食物能消散寒气“四气”的发现也许较为直接,那些热量充足、更能让人抵御寒冷的食物,被认为是具有温热之性的。温性、热性食物的作用是一样的,都能温阳散寒,只是作用程度的大小有区别。温性、热性食物适合体质虚寒者或寒冷季节食用,如糯米、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大葱、生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在严冬季节,选用辛辣调料烹制狗肉、羊肉、鹿肉等热性食物,能消散寒邪,温补阳气,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但是如果吃了太多的热性食物,往往会“上火”。(2)寒凉食物能清热败火

具有消暑解热作用的食物自然就是寒性或凉性的了。寒性、凉性食物的作用类似,都能解毒泻火,清热养阴,两者也有作用程度的不同。寒性、凉性食物适合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绿豆、赤小豆、西瓜、梨、柑、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番茄、菠菜、荸荠等。在炎热的夏季食用菊花茶、红豆饭、绿豆汤、西瓜汁、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但是长时间进食寒凉的食物,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部冷痛、泄泻等内寒症状。(3)平性食物能颐养正气

食物除了有寒热温凉的“四性”外,还有一类寒热偏性不明显的食物,如黄豆、黑豆、番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白糖、鸡蛋、黑鱼等,中医习惯上称其为“平性”食物,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差别。平性食物性质平正柔和,大都可以滋养正气,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体质。古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常用食物以平性者居多。(4)食性的寒热与食物的温度不同

食性的寒热温凉与食物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它是指食物被人体吸收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功效和属性。比如苦瓜是寒性食物,可用于热病或者暑热烦渴以及肝热引起的目赤痛。无论是凉拌、爆炒或者是饮用苦瓜茶,都不能完全改变其寒凉的性质,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荔枝、桂圆等,即使是冰冻后食用,还是温性食品。

3.食物的五味之别

我们每天都会吃各种不同味道的食物,酸酸的梅子、苦味的清茶、甘甜的大枣、辛辣的胡椒、咸香的菜肴等等。但是,在中医理论中,食物“五味”的含义要复杂得多。(1)五味的发现过程

与“四性”相比,“五味”的发现应该经历了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药性理论中的“五味”和食物的五种味道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食品给人的味觉体验是非常直接的,古人口尝食物也很容易体会到酸、苦、甘、辛、咸五种口味的不同,最初的五味无疑是指人类口尝的直观感觉。

然而,充满智慧的先祖们还发现,进食不同口味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如吃了口感辛辣的食物会出汗,有发散作用,碰巧了会治好感冒;吃了口感甘甜的东西身体更有力气,好像有强壮作用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与食物治疗疾病的经验积累得越来越多,人们发现了更多的药物,如人参、白术、黄芪等,可以像甜味食品一样强壮身体,具有很强的补益作用。虽然口尝并没有明显的甜味,但也认为它们是“甘味”的,其实就是为了说明这些药物的补益强壮作用。(2)五味的确切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五味”不再局限于口尝的味道,而成为药物和食物对人体保健治疗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在中医的药性理论中,五味与药食的口感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能完全等同,如甘味药物不一定是甜的,但是一般都有补充体能、强壮身体等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食物的作用是复杂的,一种食物也可以同时具备两种以上不同的味;另外,还有一些食物像茯苓、冬瓜等,滋味比较淡,则被称为“淡味”。一般来说,味道平淡的食物,如茯苓、莲子、山药等,性质也相对中正平和,寒热偏性也不明显。

所以,将寒热温凉的“四性”和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了解食物的功效,如桃子的性味甘酸微温,甘能补气养血,养颜抗衰;酸能养阴生津,润肠通便。

食物和药物五味的含义是一样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五味的功效和作用:

◆酸味生津开胃

米醋、乌梅、山楂、木瓜等酸味食物多含有有机酸,能刺激胃酸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进食欲,消食开胃,在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时候食用是非常合适的。

酸味食品还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治疗人体津液不足的口渴证。如果酸味与甘味配合食用效果更好,中医称为“酸甘化阴”,意思是说,酸味和甘味的食物配合,能够补充阴液,生津开胃,常用于治疗不思饮食,食而无味,口干少津等。常用的酸味药有乌梅、白芍药、木瓜、五味子、橄榄、诃子等。特别是夏季,因为天气炎热、出汗等原因很容易损伤津液而出现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经常喝一些酸梅汤,或含几粒橄榄果以生津止渴。

另外,酸味食品或药物还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敛汗、止咳、止泻、涩精、缩尿、止血,主要治疗自汗、盗汗、久咳、泄泻、遗精、遗尿、崩漏等多种病症。如酸石榴1~2个捣汁饮用可以治疗慢性腹泻和久泻不愈。石榴皮的止泻效果比石榴果实更佳,所以慢性腹泻也可用石榴皮15~20克,水煎后加适量红糖饮用,一日两次,饭前服用。

柠檬——孕妇最喜欢的味道

妊娠呕吐是怀孕期间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孕期前三个月,会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流涎、择食、厌油腻、胃肠胀气伴随烧灼感等,让准妈妈们饱受折磨。所以,孕妇一般都会比较喜欢酸味的食品。

当出现早孕反应的时候,酸味的柠檬就能帮助准妈妈们战胜孕吐。柠檬的味道极酸,在浓浓的酸味中还透着淡淡的芳香,在古代曾经被用来代替食醋当调味品。柠檬能健脾消食,有助于消除孕吐,所以有“宜母子”的美称。怀孕的妇女还可以在床边放置一些切开的柠檬,早上起来嗅一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晨吐带来的不适。用柠檬调配果汁饮料,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将带皮的柠檬与苹果按照1:10的比例榨成果汁,味道甜酸爽口,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缓解呕吐。这款果汁富含纤维素、有机酸,能补充碱性物质、钾和维生素,促进肠胃蠕动,既能缓解孕吐,又能防治妊娠期便秘和水肿,是美味可口的孕妇保健食品。

很多带有酸味的新鲜水果,如话梅、橘子、西红柿、苹果、葡萄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增强母体的抵抗力,促进孕妇对钙质和铁质的吸收,有利于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以,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好处。

◆苦味清热泻下

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碱、苷类,如苦瓜、杏仁、枇杷叶、茶叶等。苦能燥湿,清热,泻下。

生活中有很多人非常容易“上火”。上火的原因很复杂,如气候比较干燥炎热、食用辛辣的食物、营养过剩,或者是精神紧张、心情郁闷、疲劳熬夜等,这些都会使人体内阴阳失衡,出现内热的症状,如眼睛红肿涩痛、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出血、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疼痛等。

上火的时候也不必非要吃药,如果症状不是特别严重就可以尝试用食疗的方法调理。饮食要清淡,尽量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类、甜食、花生等坚果,多吃一些蔬菜、清汤等低热量饮食,餐桌上要增加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菊等,凉拌、清炒或是煲汤都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苦味的茶饮也是不错的选择,超市里卖的干苦瓜片、苦丁茶、绿茶等都可以用来泡茶。如果是非常容易上火的体质,可以时常饮用,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苦丁茶——“上火”时的最佳选择

苦丁茶是传统的纯天然保健饮料佳品,是用冬青科植物枸骨或大叶冬青的嫩叶加工而成。成品茶清香味苦,性质寒凉,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清热消暑、醒神明目、除烦止渴、利尿降压、减肥防癌、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有“保健茶”、“美容茶”、“减肥茶”、“降压茶”、“益寿茶”等美称。

很多家庭都会备有一些苦丁茶,作为炎热夏季的清凉茶饮,并且在大量进食肉类食物时饮用,可以起到去油解腻的作用。当出现头痛、牙痛、目赤肿痛、咽喉红肿等上火症状时饮用苦丁茶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冲饮苦丁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开水冲泡,趁热饮用。苦丁茶性寒,冷水冲泡或者冷饮会因为过分寒凉引起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二是放的量要少。苦丁茶有量少味浓、耐冲泡的特点。清淡的苦丁茶饮甘洌爽口,沁人心脾,量太多会导致味道过苦,也会妨碍消化功能;

三是避免长期饮用。苦丁茶的清热作用比较显著,长期大量饮用会导致体内寒气滋生。

四是月经期妇女和产妇不适宜饮用。“血得寒则凝”,女性月经期大量饮用苦丁茶,经血排出不畅,容易引发痛经,月经不调等;若产妇体质偏寒,也不应喝寒性的苦丁茶。

为了缓解苦丁茶的苦味,也可以将苦丁茶与其他茶叶如乌龙茶、绿茶、花茶等按照1:9的比例混合冲泡。因为苦丁茶素有“茶胆”之称,无论什么茶,加上苦丁茶后味道都能相配,而且别有一番风味。这样既可以保留苦丁茶的清热作用,又能享受到饮茶的不同乐趣。

◆甘味补养精气

甘味食物富含糖类,如白糖、红糖、冰糖、蜂蜜、大枣等。甘味的药食有补养精气、补益强壮作用。《内经》认为身体虚弱、阴阳俱不足者,应该用甘味药调养。据记载,乾隆、慈禧养生的方法之一就是经常噙化甘味的人参以滋补身体。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很多甘味药具有滋补强壮、抗衰老、抗疲劳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所以,凡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都可以选择甘味的食品调养。如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以食用红枣糯米粥以滋养胃气,增强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脑力劳动者因为思虑太过导致的健忘失眠、心悸心慌等,可以食用龙眼莲子羹补益心脾。选用龙眼肉、莲子、百合各20克,先用开水浸泡莲子,去掉外面的薄皮,再将百合洗净,开水泡发,最后将莲子、百合、龙眼肉和适量冰糖放入大碗中,加足水蒸熟,即可食用。

甘味食物不仅可以滋养人体,具有营养价值,还可以缓和痉挛,消除肌肉紧张,具有止痛作用,所以很多疼痛和痉挛性疾病都会配合甘味药物和食物。饴糖(麦芽糖)是用大麦、高粱、大米、小米、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味甘性温,既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又是中医常用的药物,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取饴糖两汤匙,温开水冲服,可以缓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痉挛疼痛。

另外,甘味还能解毒,调和性味。稍稍留意一下我们会发现,中药处方多由若干种中药组成,绝大部分的处方中都会配合甘草。这种味道甘甜的药物能补脾益气,滋阴润肺,缓急解毒,还可以调和百药,缓和中药的偏性,所以甘草又被誉为“国老”“众药之王”,堪称中药里的和事老。

五谷——身体虚弱者的补品

在中医药性理论中,五谷杂粮大多具有甘味,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必备食物,所以,几千年以来,“五谷杂粮最养人”是老百姓一直信奉的饮食强身之道。“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古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麻无稻,后者有稻无麻。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所以古老的《内经》记载的“五谷”中没有稻米。《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主食,性味平和,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可以分别滋养五脏,是价廉物美的滋补食材。所以,如果是一般的身体偏弱,气血不足,首先要选用五谷杂粮调养五脏,在充分保障基本营养的基础上再考虑用药;过分追求补药,甚至因药废食,都是不可取的。

需要说明的是,不可因为甘味食物有补益作用就摄入过多甜食,因为甘味有壅满滞塞之性,吃太多的甜食不仅容易发胖,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腹胀。

◆辛味发散通达

辛味食物多含有挥发油,如生姜、胡椒、韭菜、大葱等,能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

大葱、生姜——发散风寒防治感冒

很多调料都是辛辣的,俗话说“葱上眼,蒜辣心,辣椒辣嘴唇”,辛辣的食物都有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势,就是所谓的发散作用。一般的感冒,人们都知道可以用生姜片、大葱头煮汤趁热服用,然后盖上被子出点汗很快就会感觉舒服了。生姜和大葱都是辛味的,能发散风寒,对于风寒感冒早期有着不凡的疗效。

白酒、米酒——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其中酒与中医的关系也是由来已久。“酒为百药之长”,说明酒既是食物,也是最早的药物。中医的“医”字,繁体字写作“醫”,下面的“酉”字从字形上看就像一只装酒的坛子。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酒的治疗作用,可以说,中医自古以来就是怀抱酒坛子或是手提酒葫芦给人治疗疾病的,所以,中医把行医又叫“悬壶济世”。酒味辛性温,辛能发散,温能祛寒,所以酒具有温阳祛寒,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疏肝解郁、宣情畅意等作用。很多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方剂都会配伍辛散温通的白酒,如瓜蒌薤白白酒汤就是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证的基础方剂,能改善心肌缺血,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五谷酿制的米酒还能补益肠胃、调养气血,对女性的月经期和产褥期有特殊的保健作用。

另外,辛味的酒可以行药势,使药力外达于体表而上至于巅顶,促进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酒还有防腐作用,并且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饮用药酒历来是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之一。

◆咸味软坚散结

咸味食物含钠盐较多,号称“百味之王”,如食盐、海参、海带、牡蛎、海蜇等,有泻下通便,滋润潜降,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大便燥结、瘿瘤肿块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内经》提出了“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的治法,以后逐渐形成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中医称“咸能软坚”,海藻、昆布、海带、海蜇、牡蛎、龟板、鳖甲等都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使坚硬的肿块软化,然后逐渐消散。部分软坚散结药物或食物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具有直接抗癌作用,所以,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癌肿,适当食用一些咸味的食物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

淡盐水——便秘者的首选方法

很多人被长期便秘困扰,便秘者的症状是排便次数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粪便干硬,排便没规律,严重的便秘可以引发痔疮、肛裂等疾病,女性便秘还会导致面部色斑、子宫脱垂等。一般的便秘不必急于用药,可以尝试喝淡盐水来防治便秘。在早上起床后,空腹饮用一杯温的淡盐水,然后用手轻揉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反复推揉50~100次,长期坚持就可以起到清肠通便的作用。

4.食物的归经解读

如果翻阅一些中医的书籍就会发现,食物和药物数以千计,即便是气味相同或功效相似的食物或者药物,其作用也不会完全一样,原因之一就是食物或药物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有选择性的滋养和调理作用,这就是药物与食物的“归经”。

归,指食物和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食的作用定位。如白萝卜和莲子心同样有清热作用,但是因为“归经”不同,白萝卜能清肺热,而莲子心能泻心火。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其作用可以分别归属于不同的脏腑,例如小麦、赤小豆、西瓜、莲子、龙眼肉等归心经,有养心、安神、除烦的功效;小米、大米、薏米、大枣等归脾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柑橘、薄荷、油菜、香椿等归肝经,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白萝卜、芹菜、柿子、大葱等归肺经,有益肺解表的作用;桑葚、黑芝麻、核桃、枸杞子等归肾经,有补肾益精的功效。所以,饮食养生不仅要清楚食物的功效,还要知道每种食物的作用部位,才能避免盲目进补导致的麻烦。

既然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功效,中医为什么要特别提倡食疗和食治的重要性呢?四、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调养是最方便的养生方法“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方·食治》“谷者,养真之物,冲和寓焉;药者,攻邪之物,剽悍出焉”,“况谷入于口,聚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喜谷而恶药,药之所入,不若谷气之先达,治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圣济经》

1.医生分四种,食医排第一

食物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归经,进入人体后都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在“药食同源”思想的引导之下,中国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养食疗方法。

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管理饮食的专职医生。根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在四种医生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食医,其职责是“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也就是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变化为帝王调和饮食,搭配营养,制定合乎季节时令的饮食品种,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般的内科和外科医生都位居食医之后,说明古人特别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认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饮食调养是最方便的养生方法。那么,与药物相比较,饮食调养具有哪些优势呢?

2.是药三分毒,食疗最平和

中医把药物的偏性称为“毒”,所以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就是利用中药的偏性纠正身体功能的失调,可以说是以毒攻毒吧。

食物也有或多或少的偏性,但不像药物那样峻猛。具体而言,食物按其“性”可以分为热、温、平、凉、寒五类,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平性的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大寒大热的食物一般也不会作为主食大量食用。食物按其“味”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还有部分食物有涩味或淡味,但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一般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与药物相比较,日常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因为性味相对平和,不像药物那样偏颇得十分明显,所以对于人体以滋养作用为主,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食物中含有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食物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不同的食物,其作用各不相同。饮食调养,就是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利用食物的性能、功效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祛除致病邪气,促进健康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食物的偏性,可以纠正疾病所导致的阴阳盛衰的变化。在气候寒冷的季节或外感风寒的时候,可适当增加辛味和温热的食物,以祛寒解表。气候炎热或患有热性病时,可适当食用苦味和寒凉的食物,以清热降火。运动之后,可以饮用酸甘的蔬果汁以滋养阴液,消除疲劳。

3.合理选食材,美味成药膳

虽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市面上的保健药品也层出不穷,但一般来说,人们还是不愿接受长期服用药物作为日常调理。饮食则不然,经过合理烹调加工的食物,不但是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是可以疗疾去病的良药,具有营养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以让人在一日三餐之中达到养生的目的。尤其是老人、孩子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一般脏腑功能柔弱,气血易于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较弱,用饮食调治避免了服药之苦,也可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坚持会收到药物所难以达到的功效。所以,食养和食疗一直是人们最易于接受的养生方式。

中国地域辽阔,饮食品种居世界第一,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药膳是中国独特的饮食保健形式,运用具有药性的食物及药物,经过烹调制作成各种不同的饮食,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药膳的种类之多,制作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是中国药食同源最完美的体现。

现在大家普遍注重养生与保健,也希望能够了解一些能够药食两用的食品原料,避免误用有毒副作用的药材。对此,2002年,卫生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明确了药食两用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它们分别是:(1)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橘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3)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利、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菇、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黄、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五、“天人合一”——饮食养生的最高境界“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合理的饮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保障,饮食不当则可以导致疾病。在中医养生理论中,选择食物以养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饮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呢?《内经》有一篇叫做“生气通天论”,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之气与天地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天人相应”是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所谓“天人相应”,是指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同时,自然界的四时的轮回、气候的变化、日月的运行、地理的差异等都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如春夏季节阳气升发,气血趋向于体表,血管扩张,人的脸色就比较红润,皮肤松弛而多汗,脉象也多浮而大;秋冬季节阳气收藏,皮肤致密,汗孔收敛而少汗,气血容易趋向于里,所以尿量增多,脉象沉而小。人体的生理功能必须顺应自然界规律的变化,才能尽可能减少疾病的困扰。

2.饮食也要顺应自然

如何才能很好地顺应四时变化呢?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逐渐具备了调节自身机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很多都是在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以更好地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命的节律与自然同步。例如,《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那是因为农耕时代的中国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眠普遍较早,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晚餐不可太饱,所以就形成了“晚餐要少”的饮食习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将药食五味的作用与自然四时的变化相联系,强调选用食物应注意食性与季节之寒热温凉相避忌,饮食调理宜遵循“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原则,又称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意思是说,食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或食物时,宜避开炎热的季节;食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时,宜避开寒冷的季节。

所以,《内经》饮食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着眼于小小的人体,而是将人放在无比恢宏的宇宙之中,即充分考虑生命活动的共性,也不忽略个体所处的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力图通过饮食生活维持身体的健康,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理想境界。可以看出,神秘的中医理论,绝不只是悬壶济世的学问,而是融会并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深邃精神。第二章 饮食养生第一节 饮食养生原则一、食饮要有规律——定时饮食保健康“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食以能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为五脏之葆。”——《吕氏春秋·季春纪》《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内经》的第一篇,专门讨论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在这一篇中,作者把“食饮有节”列饮食养生的第一法则。“食饮有节”的“节”是节制、节律的意思,一方面要求饮食要定时而有节律,养成按时进餐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饮食要定量而所节制,不可过饱过饥。

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定时进餐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饮食有时”。

1.一日三餐最适宜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一刻也离不开饮食的滋养,而正常的进食、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则需要以脾胃功能的正常为前提。人体内每一个脏腑的功能都存在一定的生物节律,脾胃当然也不例外,按时进食是脾胃功能节律所决定的。

早在周代,一天之内不同的时段就有不同的名称,日出时叫平旦,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意思是吃饭的时间;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每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也固定在5小时左右,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并逐渐形成的饮食节奏是适应健康需求的。

按照《内经》的理论,进食后胃腔充盈而肠道空虚,胃腑排空食物后肠道充盈,两者或空或满,有节律地交替运动,可以使营养得以吸收而五脏得到滋补,胃肠的节律运动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条件,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说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降生以后维持生命和健康的根本之所在。

传统的进食时间非常符合人体消化节律的需求。西医学的研究也证明,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素食约为4小时,荤食约为6小时,然后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入小肠,胃中食物排空至一定程度时,就产生饥饿感,需要再次进食。

2.进食时间有讲究

沈子复是清代一位家境殷实的士大夫,据说年轻时因为生活放纵而疾病缠身,后来致力于养生研究,并著成养生专著《养病庸言》,书中明确指出了一日三餐的最佳时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这与人体消化机能的规律是非常吻合的,一般在早上7点前后、中午12点前后和晚上6点前后,消化功能特别活跃,适合进餐。所以,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可以使胃肠功能弛张有度,当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后,消化吸收功能强健,食欲会更加旺盛。

至于老年人、婴幼儿和病人,则不必拘泥于一日三餐,可以酌情调整进食的次数,也可少食多餐,更有利于消化吸收,以适应身体特殊状况下的需求。所以,著名的养生著作《寿亲养老新书》论饮食调治时特别强调:“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3.饮食不足则正气衰少“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其少矣。”——《灵枢·五味》

虽然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是现在很多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也随之失去了规律,有时因为工作忙碌而长时间得不到进食,也有些女孩子会为了减肥而随意减掉一次正餐,这非常不利于健康。《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其少矣。”说明超过半天不吃饭就会影响到身体的功能活动,若机体长期处于慢性低营养状态势必会使多个脏器机能失常,身体变得虚弱。

特别是很多人习惯于不吃早餐,使空腹时间过长,胃黏膜受到胃酸的破坏,很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病变。医学家还发现,长期不食早餐易患胆结石,因为空腹使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更黏稠,易在胆囊沉积而形成结石。看来,“健康从每天早餐开始”的说法不无道理。

4.零食不断则脾胃受损

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生活环境的优越和家长的溺爱养成了随意零食的习惯,使脾胃功能得不到有效休息,胃肠失去了虚实交替的活动规律,一直处于似饱非饱、似饥非饥的状态,食欲越来越差,结果是零食不离口、正餐不想吃,严重的还会导致厌食症、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等,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因此,进食次数太多和太少同样是不可取的,《吕氏春秋》告诫我们:“食能以时,身必无灾。”看来,正常的饮食节奏是维护健康的起码条件。二、饮食不可过饱——让胃肠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你吃了吗?”这句中国人遇到熟人最经典的问候语常常让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听得一头雾水。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为温饱问题而努力,这样一句真挚的问候,包含了人们对能吃饱肚子的无限向往。在贫穷落后的环境中,人们一直对饮食不足心存畏惧,营养缺乏、精气衰少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担心营养不够,主张多吃饭才能保健康。

在强调要进食足够的营养,保障身体需要的前提之下,《内经》提出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忠告。特别是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吃饭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就连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也自然地改成了“你好”。所以,现在倒是更应该警惕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危害。《抱朴子》论养生时说:“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

1.一顿省一口,活到九十九“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养生延命录》“宁负我生之腹,不负生我之天,是亦卫生之一道也。”——《寿世传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倡“节食以祛病,寡欲可延年”的养生法则,并身体力行,所以年过百岁时仍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被后人尊为“药王”。为什么适度节食可以祛病延年呢?

如果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使食物积滞于胃肠,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就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严重者还会引起各种消化系统的病变。《内经》所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就是强调过饮过食容易出现泄泻、痢疾、痔疮等疾病。现在看来这些观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饮食无度很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从而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引起胃肠炎、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的疾病。长期饱食无度,还容易使身体发胖,引起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各种严重疾病。所以,中医认为适度地控制饮食是保障消化机能正常的有效方法,即所谓“少食以安脾”。《内经》十分重视节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提出“饮食有节”者可以尽享天年,“度百岁乃去”。医学专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生命早期过度进食,动物就会早发育早成熟;成年动物过度进食,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率。适当限制饮食,能够延长试验动物的寿命,如果给小白鼠比正常低三分之一热量的饮食,寿命就能延长40%,这个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哺乳动物。看来“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的俗语不无道理。

营养学家提出,在低热量膳食条件下,与发育有密切关系的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延缓发育就能抗衰老而延长寿命。如果人类采取“少吃”的饮食模式,让胃肠经常处于微微的饥饿状态,可以使大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更加平衡与完善,能使概率寿命增加20%~30%。因此,节制饮食要比终日饱食更有益健康长寿。即所谓“三餐不过饱,无病活到老”。

2.若要皮肤好,不可吃太饱

现在特别多的人注意美容,也明白外治不如内养的道理,所以普遍关注饮食对减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经常会用很多营养品来改善皮肤,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其实,皮肤的干涩、皱纹的形成更多地源于内分泌的失调和衰老的影响。俗话说:“要想皮肤好,吃得别太饱”,其实吃得太多是加速皮肤老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过量进食会导致衰老而使皮肤受损,另一方面是因为吃得太多,会使体内大量血液聚集到胃部帮助消化,造成皮肤供血相对不足,天长日久加速了皮肤的衰老。所以,适当限制饮食也堪称美容之秘籍。

很多具有益脾补肾作用的食物,比如大豆和山药等,都有抗衰老、调节内分泌功能,含有天然的类雌性激素样的物质,对维护皮肤健康大有裨益。

3.早餐吃得像国王,中餐吃得像绅士,晚餐吃得像贫民

中医将人的生命活力称为阳气,阳气的变化存在昼夜节律,《内经》认为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生命机能开始活跃,白天身体机能旺盛,入夜阳气收敛而机能相对偏弱。应该合理调配一日三餐,以适应身体阳气的变化规律。

曹庭栋是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他汇集清以前各家的养生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成养生学专著《老老恒言》,书中说:“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意思是白天阳气充足,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多,进食量应该适当增加,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特别是早上,经过一夜的休息和睡眠,胃肠道空虚,营养物质匮乏,胃酸分泌增加,消化机能旺盛,容易消化高质量的食物,还可以确保精力充沛,提高工作和学习能力,所以,早餐即使不能像国王吃得一样丰盛,至少也要吃饱。夜晚阳气归藏于内,入睡之后代谢更加缓慢,进食过多会增加胃肠负担,造成饮食停滞,并且会影响睡眠质量,“晚餐吃得像贫民”就是强调晚饭不宜过饱,尽量吃一些容易消化的粗茶淡饭,所以,《千金要方》明确提出:“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老百姓说的“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晚餐吃得过多或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大量脂类不能及时代谢而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起猝死。“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适当节制饮食,调整三餐配比是最为简便易行的养生之道。三、饮食寒温适中——保护胃气不受伤“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灵枢·师传》“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千金翼方》“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伤寒杂病论》

现在很多白领丽人受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一大早就喝一杯蔬果汁,认为这样可以吸收蔬果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并有助于清理体内代谢的废物,但是老年人不仅不赞同这种做法,还会强调食物要“趁热吃”。西方人喜欢生食和冷食,中国人主张熟食和温食,这是东西方饮食习俗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1.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内经》主张饮食的温度一定要适宜,“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不要吃温度过低或过高的食物。到底怎样把握食物的温度呢?细心的人会发现,进食热食嘴唇容易烫伤,进食冷饮牙齿最为敏感。因此,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很明确地提示,饮食的温度要“热无灼唇,冷无冰齿”,进热食时,不能使口唇感觉灼热,吃寒食时,也不能使牙齿感觉冰冷,应该以口腔感觉温度舒适为度。

2.喝开水,吃熟菜,肠胃不受害

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就是把水谷分为精华的营养和二便糟粕,这非常像酿酒的过程。古人通过对酿酒过程的观察发现,只有在温暖的环境中,食物才更容易发酵,才能将原料分离为酒液和酒糟。所以,人的消化机能喜欢温暖的环境,进食温热的食物,可以保护“胃气”,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为健康保驾护航。

什么是胃气呢?

中医把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叫做“胃气”,并且特别重视胃气的盛衰对健康的意义。胃气充足则周身都能得到饮食水谷的充养,气血充盛而健康,即使有病也易于恢复;如果胃气不足,营养缺乏,气血虚衰,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或者生病后不容易康复。胃气是后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医诊断胃气盛衰存亡的标准很复杂,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胃气者,知饥也”做出简单的判断,如果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有饥饿感,并且食欲旺盛,吃饭很香,这就是有胃气的表现。

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生理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合适的温度环境,特别是各种消化酶都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食物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越接近,各种消化酶的作用才发挥得越充分。温食温饮,可以保护胃气;太热太冷的食物则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导致胃肠功能失调,从而损伤胃气,不利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古人主张“食宜暖”。

3.冷食冷饮,损伤肺胃

太热和太凉的食物对身体都没有好处,但是现在冷饮冷食已经渗透到我们饮食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女性起床后先饮一杯冷水,认为这样可以润肠通便,促进循环,美容养颜。在现代生活中,冷食对人体的危害更值得我们注意。

进食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会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泄泻等疾病。现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腹泻发病率都很高,而且治疗效果不好,与大量进食冰镇食品的习惯不无关系。特别是肤色偏白,比较消瘦,体质寒凉的人,早晨更不适合饮用冷水或者低于体温的牛奶,果汁等。

长期吃冷食,特别是喝冷饮,会损伤脾胃阳气,使消化功能越来越薄弱,轻者会感觉胃部不舒、胀满、疼痛,严重的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大便不实、呕吐泄泻等。喝太多的冷饮,不仅容易损伤消化功能,也会引发感冒、咳嗽等多种疾病。《内经》认为,肺的经脉起源在中焦脾胃,过食冷饮,脾胃受寒,进而能影响到肺,是造成咳嗽、气喘等病变的重要原因。

人体阳气的盛衰变化在一天24小时内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清晨,自然界的阴气尚未消散,人体阳气刚开始升发,所以早餐更不应该吃太凉的东西。传统早餐,如热稀饭、热豆浆、黑芝麻糊、热面条、馄饨等都能温养胃气,并且营养丰富,非常符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理。因此,如果要吃冷餐,像凉面、凉皮等,也应该安排在午餐进食,因为这个时间阳气比较充足,胃肠道的耐受性较强。四、饮食调和,百病不生——饮食结构要合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素问·脏气法时论》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物产资源、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心态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现在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相互碰撞交融的时代,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花样繁多、美不胜收的各种美食,不难看出,西方的饮食结构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大相径庭,前者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膳食模式。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杂食型膳食结构。我们会很自然地发问:究竟哪一种饮食结构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1.《内经》倡导——素淡杂合最健康

先来看看《内经》是怎样描述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吧。《素问·脏气法时论》将合理配膳的原则概括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养”,是指黍、稷、菽、麦、稻等各种包括谷类和豆类在内的五谷杂粮,能够充养五脏之气,是人们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应该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五果为助”,是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干果及坚果,有助养健身的作用,可以帮助五谷营养人体;“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动物性食物作为辅食,能弥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五菜为充”,指葵、韭、薤、藿、葱等各种蔬菜,充养脏气,滋养人体,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的需求,使膳食营养更完善。

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要求人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将品类众多的食物配伍调和,主次搭配合理,使饮食性味柔和,不偏不倚,以保证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这是饮食保健的基本法则。

2.现代研究——传统饮食好处多

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传统主食的谷类和豆类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可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是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同时,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五谷”一起食用,蛋白质相互补益,可以提高营养价值。瓜果、蔬菜可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栗子等,还含有植物蛋白质,可弥补谷类主食蛋白质的不足。动物性食品主要供给机体蛋白质及脂肪,中医认为动物是“血肉有情之品”,补益作用比五谷、五果、五菜等草木之类更强,适量佐以肉类以补充蛋白质,使身体更加强壮。

所以,《内经》倡导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型膳食结构,这种饮食搭配所提供的营养丰富而全面,与人体的需要保持一致。与以动物性食品为主的饮食结构相比,《内经》提出的膳食原则更合理、更科学、也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3.中西比较——中国饮食受追捧《内经》已经注意到大量食用肥腻、甘甜的食物,可以导致中风、偏瘫、消渴、内热等多种病变,并且把这类疾病称为“膏粱之疾”,意思就是与进食美味有关的一类疾病。现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已经被打破,过去偶然食用的鸡鸭鱼肉等辅助食品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西式快餐虽被世人视为“垃圾食品”,却被国人奉为美味佳肴,强食过饮也成为普遍现象。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已经引起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后果。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的“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模式大大增加了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病、结肠癌等难治性疾病的发病率。对于现代人的食物构成和饮食习惯中出现的不利于健康的诸多因素,美国专栏作家兰·依萨卡曾感叹道:“文明人痛快地吞进了文明病”,这更反衬出《内经》饮食观的先知性和预见性,也从另一个侧面补充证明了素淡膳食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之减肥美体热潮的影响,使素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发现,吃素食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身材、减轻肾脏的负担、减小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还能保持良好的食欲,使心境更加平和,具有益寿延年的作用,而且对环境保护也有积极意义,鉴于这样一种认识,回归传统饮食习惯的呼声越来越高,素食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所以,食物搭配绝不仅仅与填饱肚子和享受美味有关,选择健康还是选择疾病,就从制定三餐食谱开始吧。如果你已经下决心通过饮食获得健康与长寿,并且想了解更多的有关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关系方面的知识,有一本书可以给你提供前所未有的帮助,这本书就是——《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作者是T·柯林·坎贝尔博士,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他组织参加了长达20多年的膳食与疾病发病率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这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营养健康调查研究,形成了《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

这本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年精诚合作的巅峰之作。书中通过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中国传统膳食会给健康带来多种益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饮食结构更易引发心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来防治上述疾病,只要保持合理而且平衡的膳食,我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过度使用和依赖药物,而且还能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第二节 饮食调养五脏一、谁识五脏真面目“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

从《内经》开始,中医就把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其中肝、心、脾、肺、肾五脏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要想学习饮食养生的知识,首先要对五脏有所了解。

说到肝、心、脾、肺、肾五脏,大家很容易想到解剖图谱中的内脏位置和形态结构,那你就错了。简单地说,中医的五脏和解剖学上的内脏可不是一回事,我们以“心”为例说明一下中医脏腑的含义吧。

1.打开西瓜——对五脏的认识从解剖开始

要想知道一只西瓜是不是熟了,最简单的方法是打开看看,人们对自己身体内脏的认识也是从解剖开始的。

在遥远的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学还没有出现,但是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却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猎获扑杀动物,或者屠杀战败的俘虏,使人们对内脏的解剖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解剖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在胸腔正中有一个不断跳动的脏器,它的跳动为人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这个居于人体正中心的位置的、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就被命名为“心”。《内经》的作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解剖的方法来观察人体的生理功能,主张在人活着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测量人体的外形特征,“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样就不难发现,心具有主管调节血液运行的功能,即《内经》所谓“心主血脉”,意思是说脉管与心脏直接相连,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心脏的跳动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所以,心主血脉的功能来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

2.隔皮猜瓜——中医的五脏不局限于解剖

打开来看的方法固然能帮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西瓜的生熟,但是,我们不可能因此而打开所有的西瓜,聪明的瓜农会尝试着通过观察西瓜外部的颜色、光泽、形状,聆听叩击西瓜所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通过外部的观察来了解内部的情况,这种隔皮猜瓜的方法比切开看的方法显然是先进很多,这种方法也被《内经》时代的古人用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

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解剖只能是粗糙的,对内脏的观察也只能停留在肉眼观察的水平上,人体的很多功能很难通过这种直接观察的方法得以细致的研究。比如,人的精神活动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它究竟与哪些脏器有关呢?通过对生命活动的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心脏的跳动和神志活动都是生命的重要指征,当精神紧张的时候,心跳加快,血行加速;当大量失血的时候,心脏跳动异常,神志模糊,乃至死亡;长期的慢性失血,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记忆力下降等。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能推动血液运行,而血液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与“神”密切相关,于是就得出一个结论——心有主管调节精神活动的功能,即所谓“心藏神”。

3.整体观察——中医脏腑功能的构建方法

这样一来,在中医理论中,心就具有了“主血脉”和“藏神”两个基本功能。心主血脉和藏神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主血是藏神的前提条件,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在这种情况下,“心”虽然与解剖中的心脏有关,但已不再局限于解剖学上的心脏,还涵盖了大脑、神经等部分功能在内。我们经常讲的“牢记心头”、“心心相印”、“心怀不轨”等等,其中的“心”都是指精神活动。心的功能盛衰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或面色加以判断。心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通过对“心”的了解可以发现,每一个脏器都不是一个单独的解剖学上的器官,都包含了人体很多的生理功能在内。比如“脾”不是指免疫器官的脾脏,而主要是指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功能,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是后天生命活动的根本,并且与肌肉是否坚实丰满有关。如果有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就可以诊断为脾胃虚弱。“肝”能藏血,调节血液循环,协助脾胃消化,并且可以让人的气机通畅、情绪稳定,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好爱发火,别人会说他“大动肝火”。“肺”当然是主管呼吸功能的,但是还与人体的体液代谢有关,并且能调节心主血的功能和免疫功能。感冒发烧、免疫力低下等是肺气受损的表现。“肾”的功能非常复杂,先天遗传的优劣、生长发育的状态、生殖机能的强弱、衰老的速度以及骨骼的强壮都能体现肾的功能。肾气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生长发育缓慢、生殖功能或性机能障碍、早衰等多与肾虚有关。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医理论并不那么简单,前面提到食物的五味不完全是口尝的味道,现在又说人体的五脏也不单纯是解剖学的器官,只有把这些基本常识弄清楚,才能正确运用食物的不同属性调理五脏功能,维护身体健康。二、五味入胃,偏走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素问·六节藏象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素问·至真要大论》“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

食物的性味各不相同,五味与五脏之间有特殊的亲和关系。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基础是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在五行学说中,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功能和特点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之中。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指具体的金属、树木、流水、火焰、土壤等物质,而是指类似这些物质的一些属性和特点。还是举例子说明吧,古人称“土爰稼穑”,意思是有了土地就能进行春种和秋收,人们就能得到饮食和营养,所以,凡是自然界中具有助长、滋养、变化、孕育作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于“土”类。比如人体的脾胃负责消化食物、摄取营养,自然界甘味的食物对人体有营养强壮的作用,所以两者都可以归属于“土”类。既然甘味与脾胃同属五行中的“土”这一行,两者就具有了天然的亲和关系,所以甘味能入脾而有滋养脾胃的作用。

另一方面,五脏也各有嗜欲,适量进食五味可以分别滋养补益五脏,维持脏腑功能的协调与稳定。所以《素问·五脏生成》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每个脏器对于五味的偏好不同,其中酸味调和肝气,苦味通于心气,甘味滋养脾气,辛味调理肺气,咸味补益肾气。

1.木瓜——酸味入肝,舒筋活络“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本草正》

安徽省宣城市有一种有名的特产,叫宣木瓜。《本草纲目》中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南北朝时期就已定为“贡品”。宣木瓜虽然贵为贡品,但是味道又酸又涩,非常难吃,不宜鲜食,适宜入药,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功效。

中医认为肝阴肝血能滋养筋脉,有些老年人或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如果经常莫名其妙地抽筋,或者筋脉僵硬不灵活,就有可能是肝阴肝血不足引起的。

宣木瓜除了含有多种氨基酸、微量矿物元素,还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中医认为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舒筋活络、缓解拘挛的作用非常显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用木瓜泡酒的习惯,适量服用可以舒筋活络、祛湿、缓解筋脉拘挛。现在市面上也可以买到各种品牌的木瓜酒。木瓜酒治疗疾病的道理就是利用了木瓜味酸,内入于肝,养肝舒筋的作用,用以解痉利湿,舒筋止痛,适用于风湿痹证,筋骨酸痛,跌打扭挫伤等。宣木瓜经过深加工成为酸甜可口、味道清香的果脯,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休闲食品。

助眠良药酸枣仁

中医讲肝藏魂,与睡眠有关,失眠的时候可以用开水冲泡酸枣仁代茶饮,能养肝敛汗、宁心安神,对于失眠、心烦、多汗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当人步入更年期,常常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烦躁不安、潮热汗出等症状,如果不是特别严重,可以酸枣仁为主,配合柏子仁、百合等作为日常茶饮,有不错的保健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用酸枣仁治疗失眠,一般用炒枣仁。枣仁炒用便于粉碎和煎出药效,镇静安神的作用更加显著。

另外,酸味可以引药入肝,很多药物如香附、柴胡、元胡等用醋炮制,目的就是增加疏肝理气、柔肝和肝的功效。

2.莲心——苦味入心,善治口疮“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莲藕花叶图》

苦味与心都归属于火,故苦味清心。苦味食品大部分是寒性的,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苦菜、苦瓜、莴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萝卜叶、蔓菁、苜蓿、苔菜、绿茶、苦丁茶、银杏茶、绞股蓝茶、莲子心、灵芝、葡萄柚等,大都可以清泻心火。

人体上火的时候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中医把各种不同的症状都归属于不同的脏腑,很多脏腑都可以出现火热证。如牙龈肿痛可能是胃火,红眼病可能是肝火,小便热痛是小肠火等。在五脏六腑中,心和小肠在五行属于火,所以,心的病变以心火上炎等热性病证偏多。如果病人口舌生疮,面色发红,口苦,小便短少、颜色发黄等,按五行归类的原则,赤色、苦味、舌等同归火行,与心有关,所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这时就可以选择各种苦味的食品加以调理。

有清心火作用的食物很多,最常见的是莲子心。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性寒,味苦,归心经,具有极好的清心去热、降压去脂的作用。取莲子心2克,淡竹叶3克,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剂,可以反复冲泡数次。主治心火上炎所致的烦躁不眠,口舌生疮。

其实,莲子心对很多脏腑的热证都有清理作用,《本草再新》说:莲子心能“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烦,生津止渴,治目红肿”。只是清心火的作用更加显著和常用罢了。

3.南瓜——甘味入脾,补中益气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本草纲目》

甘味食品大部分具有滋补的作用,对于五脏都有良好的补益作用。因为甘味属土,能入脾,所以在脾胃功能不足,需要健脾和胃、补气养血的时候,更应该以甘味为主。

如果结合食物的四气,甘味食物有甘温、甘寒与甘淡之分。在甘味食物中,糯米、南瓜、扁豆、红枣、桂圆、牛肉、猪肚、黄鳝等偏温热的食品能温补脾胃,补气助阳,特别适合日常保健。

在甘温的食物中,最具有乡土气息的当然是南瓜了。南瓜作为一种家常食品,又称饭瓜、金瓜,在我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以至于有了“中国南瓜”的美称。它既可充菜又能代粮,在缺少食物的年代,很多人是靠南瓜来充饥度日的,看来南瓜的营养价值不可小觑。

南瓜色黄味甘而性温,入脾胃经。其味甘质软,营养丰富,适合用煎、炒、蒸、煮等多种方法烹饪,可以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补脾食品。其主要作用是补中益气,润肺止咳,化痰排脓,通利二便,降血脂,降血糖等。可治疗脾胃气虚、疲乏无力,对支气管哮喘、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南瓜的日常吃法

最简单的吃法是选择老南瓜蒸熟,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吃一两块,代替部分主食,适宜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日常食用。南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其所含的纤维素和果胶具有良好的降脂通便、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它能黏结和排除体内毒素和有毒的重金属离子。所以,常食南瓜对体形肥胖、便秘和经常接触铅、汞等有毒物质的人群也有很好的保健防病作用。

中气不足,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精神疲惫、身体无力的人,可以经常食用南瓜粥。用南瓜、粳米各200克,红枣15枚,加水煮成稠粥,每天吃1~2次,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南瓜是一种低糖、低热量的食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居瓜类之首,对老人、小儿、产妇尤其适宜。

健脾养血的蜂蜜南瓜盅

清代名医陈修园说南瓜是“补血之妙品”,南瓜含有人体造血必需的微量元素铁和锌,能健脾养血,常吃南瓜可以使皮肤红润,有美容作用,是气血不足患者和月经期妇女的首选食品。在我国湖南邵阳地区有个苗族村,村民习惯常年食用南瓜,卫生部门调查发现,这里的村民很少患贫血病。

蜂蜜南瓜盅是养血健脾美容的美味佳肴。用小金瓜1只,在瓜顶上开口做成南瓜盅的盖子,掏出瓜瓤,放入蜂蜜100克,盖好顶盖,放在蒸锅中蒸至熟透食用。另外,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甘甜诱人的蜂蜜南瓜盅还能润肺以平喘,对哮喘病也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量吃南瓜会引起腹胀,作为保健食品,应当适量间断食用为好。

补益强壮,甘味为先

五行之中,土居于中央,按照五行学说,土能够生成万物,是万物生长的根本。甘味属于土,与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日常饮食应以甘味为主调和诸味,才有利于滋养人体。在传统饮食结构中作为主食的五谷就是以甘味为主的,如粳米、糯米、小米、黑米、高粱等。味甘的食物还有很多,肉类如牛肉、猪肉、鲫鱼、鲤鱼、鲈鱼、黄鳝等;蔬果类如南瓜、扁豆、胡萝卜、土豆、冬瓜、红枣、桂圆、栗子、西瓜等。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可以汲取丰富的营养,有健运脾气,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甘入脾,调补脾胃,应以甘味为主,可以再视其寒热之偏而略兼用他味,常与“苦味”、“酸味”等合用。但苦味不宜多用久用,否则导致伤胃。尤其是苦寒的食物不宜大量食用,如长期食用苦菜会恶心呕吐,这就是所谓的“苦寒伤胃”,在饮食养生中应该加以注意。

4.白萝卜——辛味入肺,化痰止咳“莱菔根(萝卜)下气消谷,去痰癖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本草经疏》

辛味与肺均归属于金,故辛味能宣肺。食用适量生姜、大葱、大蒜、韭菜、芫荽、白萝卜、荷叶、薄荷、藿香等辛味食品,能宣散肺气,解表散寒。如前所言,辛味具有发散、行气作用,辣属于辛,但辛味的含义更广泛。

肺主呼吸,肺气不通畅就容易感冒,引起咳嗽、气喘、痰多、鼻塞等症状。白萝卜、生姜、大葱头煎汤趁热服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

白萝卜是一种略带辛辣味的蔬菜,生食可以代替水果,在山东鲁南一带流传着“喝了萝卜汤,不用讨药方”的谚语。按照《内经》的理论,白萝卜味辛、性平,色白,归属于肺。经常食用一些白萝卜可以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理气消食、利大小便,能预防肺系疾病,并且可以治疗肺痿肺热吐血,咳喘痰多,胸膈饱闷,消化不良,口干舌渴,大小便不利等疾病。秋天容易患感冒咳嗽,“秋天收萝卜,大夫袖了手”的民间谚语就说明了白萝卜对肺的保养作用。

白皮大萝卜洗净切丁,加入等量蜂蜜,放置一夜,取上面的蜂蜜液一匙,加温水冲开饮用,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急、慢性咳嗽,痰多,痰中带血等,也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的日常调理。

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肺不仅是呼吸的器官,还与全身之气的升降有关。肺气不降还可以引起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大便不通等。生白萝卜捣汁,治饮食积滞,对小儿过食豆类或面食引起的积滞饱胀有很好的疗效。在食用豆类食品或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时,配一些白萝卜有助消化、防积食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不要大量吃白萝卜。人参补气,萝卜破气,所以服用人参及滋补药品期间一般忌食萝卜。

5.海参——咸味入肾,温补肾阳“海参补肾益精,壮阳疗痿。”——《本草从新》

咸味与肾均归属于水,故咸味能滋肾。食用咸味食品如苋菜、紫菜、海带、海参、海虾、龟甲、鳖甲、紫河车、蛤蚧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咸”既代表食物的味道,也代表食物的功效作用,而后者是《内经》五味理论的核心内容,所以,一定不要把食物的“咸味”和食盐的咸味完全等同,中药中的玄参、紫草、大青叶、青黛、白薇等都具有咸味,但口感都没有咸的感觉。

中医认为,肾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二便功能有关。海产品大多味咸,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海参、海马、海虾等都有补肾的作用。如海参性温、味咸,既能补肾阴又能补肾阳。《本草从新》说:“海参补肾益精,壮阳疗痿。”凡是肾虚之人,特别是肾阳不足,出现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时更加适宜食用。海虾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凡因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弱无力,或阳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虾。

现在,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商家的大力宣传,食用海产品,特别是用海参补养身体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对海产品的营养价值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这些食品一般营养价值高,而且作用相对平和,因而备受欢迎。但是,进食补品一定要把握合适的度,火气旺盛的人和小孩子大量食用海参容易出现口干舌燥、鼻子出血的症状。

咸味还能引药入肾,很多治疗肾病的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目的就是增加其入肾的效力。服用补肾药时,医生要求病人用淡盐水送服,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心属火而主血,如果心经有热,或血热,可以用咸味药清热凉血解毒。因为咸入肾,肾属水,玄参、紫草、白薇、大青叶等味咸助肾,以水胜火,有清热凉血作用,这就是《素问·宣明五气》所谓的“咸走血”。

6.中庸之道——谨和五味,滋养五脏“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味分别对五脏有特殊的亲和作用,但并不是食用越多对相应脏腑的补助作用越强。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不均衡,会使五脏偏颇而引发疾病。如肝属于木,脾属于土,木能克土,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偏旺而克制脾胃,使脾胃受损。同样,苦味太过容易克制肺气;甘味太过容易影响肾气;辛味太过容易损伤肝气;咸味过多容易抑制心气。所以,平时要注意五味搭配,不要偏嗜一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倡“谨和五味”,唐代王冰则将谨慎调和饮食五味称为“修养天真之至道”,即养生最重要的方法。

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单纯依靠五行理论分析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五味的功效与五脏功能特征相结合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饮食五味调整和改善脏腑功能。《素问·脏气法时论》根据五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不同特点,结合五脏性能苦欲,制定了五脏饮食调理之法则,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等。三、五色不同,分属五脏

我们经常食用的东西有着不同的颜色,一顿美餐要讲究色、香、味、型俱佳,一般认为,食物的颜色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刺激,并且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红色的食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带给人以活力;橙色的食物能振奋精神,是最能刺激食欲的颜色,一杯新榨的橙汁总是充满了诱惑。

在《内经》的养生理论中,食物和药物的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绝不局限于视觉刺激和心理影响,更重要的是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入于五脏,即赤入心,白入肺,青入肝,黄入脾,黑入肾。五色分属五脏,不同颜色的食物,其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同的,某种颜色的食物可以调理其五行相应脏腑的功能,并且可以治疗该脏的疾病,即青(绿)色养肝、赤(红)色补心、黄色益脾、白色润肺,黑色补肾。

大家常吃的豆类,因为品种不同,具有不同的归经和功效,但是也可以根据其种皮颜色的差异分别归属五脏,所以,《本草纲目》说:“豆有五色,各治五脏。”绿豆色青入肝,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豆色赤入心,有养血补血的功效;黄豆入脾,能益气补脾;白豆入肺,补养肺脏;黑豆入肾,能补肾活血、祛风解毒。

1.绿色食物——疏通肝气,稳定情绪

绿色食物入肝,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和绿色水果等,如各种绿叶蔬菜、西蓝花、猕猴桃等。《内经》推崇蔬菜的营养与养生价值,“五菜为充”,说明各种蔬菜含有人体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是主食的重要补充。

顾名思义就可以了解蔬菜的含义:菜者,采也,是指采集得到的植物性食物。蔬者,疏也,有疏通的意思。蔬菜,就是有疏通作用的植物类食物。

人体五脏之中,肝有疏泄作用,能疏通、宣泄气机,让人胃肠通畅,血脉流利,精神愉悦,周身通泰。蔬菜类食品有疏通作用的多、有补益作用的少,一般绿色蔬菜入肝,可以促进肝的疏泄功能,所以,常吃绿色蔬菜有“疏通人髓”的作用,使人神清、意爽、气顺,可以促进胃肠道的通降,使人情绪稳定,避免精神抑郁或亢奋。

现代研究充分证实了古人的智慧,营养学家发现,蔬菜和水果都能提供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常吃蔬菜能清理肠胃,保持大便通畅,排出毒素,促进生长发育。新鲜蔬菜中还含有较多的矿物元素钾,能镇静神经,安定情绪。如果儿童情绪不稳定,无法安静地学习,应该首先检查一下有没有偏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蔬菜的儿童往往会肥胖而且情绪容易激动,充满暴力。改变一下固有的饮食习惯也许就能使孩子变得更健康、更聪明。

果肉碧绿的奇异果——猕猴桃

猕猴桃的果肉绿如翡翠,味甘而酸,爽口怡人,其性偏寒,有解热养阴、止渴通淋、清肝健胃的功效,可以治疗烦热、消渴、黄疸、呕吐、腹泻、石淋、关节痛等疾病。药理研究显示,猕猴桃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是各种水果中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全面的水果,而且更有提高免疫、抗突变、抗癌、保肝、耐缺氧、抗病毒、抗脂质过氧化、抗炎、降压、降脂、减肥、美容、缓解紧张、消除疲劳等多种令人称奇的药用价值。猕猴桃优良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使其获得了“奇异果”、“水果金矿”、“VC之王”等美称。

每天吃2枚猕猴桃,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营养,增进健康,还可以防治慢性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白内障和抑郁症,能缓解便秘和痔疮带来的苦恼,并且能促进胎儿发育,防止胎儿畸形,是老少皆宜的养生果品。

猕猴桃营养丰富,功效卓著,是寒凉清热之品,对于肝火偏旺、肝阴不足的人特别适合。而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大量食用,以避免损伤脾阳。

2.红色食物——补心养血,活血化瘀

心主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中循环运行,使全身都得到血液的营养。血液的正常循行既需要充足的血量,也需要血脉的通畅。红色食物入心,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各种红色的畜禽肉类,还有红椒、番茄、山楂、枸杞子、葡萄、苹果、草莓、西瓜、红薯、红豆、红枣等植物性食物,都可以补心养血安神,活血化瘀通脉,能促进心的正常功能,属于养心食品。

红色食品对心血的保健作用主要有两方面:其一,红色食物能补血养心,使心血充足。心血不足常见心慌、头昏、面色没有光泽、口唇或指甲的颜色变淡等症状,可以选择红色蔬果、肉类,如樱桃、红豆、大枣、桂圆肉、瘦肉等。这些食物都富含天然铁质,也是贫血患者的天然良药。其二,红色食物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常吃山楂、西红柿、玫瑰花等红色食品可保护心血管,防治血液瘀滞。再者,很多红色食物是温性的,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因为人体的阳气不足,也可以多吃一些温性的红色食物。

另外,心藏神,在五行主火,心的阳气充足,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现代研究证实,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辣椒、西瓜等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是改善焦虑情绪的天然药物。动物性食物中的钠,会使神经兴奋。同时,红色蔬果在视觉上也能给人刺激,让人精神振奋,所以,可以建议有抑郁倾向的人首选红色食物。

芬芳艳丽的爱情花——玫瑰花

玫瑰花蕾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味甘微苦,性温。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和胃醒脾、通经活血、美容养颜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跌扑伤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抑郁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玫瑰芳香疏泄,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无辛温刚燥之弊,是食疗养生保健的常用原料。

冠心病患者,如果感到心胸憋闷疼痛,舌头的颜色紫暗或者有紫斑、紫点,在及时检查治疗的同时,可以用炒山楂片9克、玫瑰花蕾6枚泡茶饮用,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若舌色暗淡,是心血亏虚兼有瘀滞,用桂圆肉9克,玫瑰花蕾6枚泡茶饮用,可以活血理气,养血安神。

在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每天取玫瑰花蕾3~5朵泡茶饮用,可以舒缓压力,放松精神,稳定情绪。气虚者可加入西洋参3克;脾胃不足者加大枣3~5枚;肝肾虚者可加入枸杞子9克。女性月经期间出现情绪低落,或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可以玫瑰花适量代茶饮用,能缓解症状。

脸色黯淡、气色欠佳者,将玫瑰花3朵、桂圆2枚、大红枣3枚、枸杞9克、蜂蜜适量,沸水浸泡代茶饮用,可以改善内分泌,补充水分,使皮肤光滑细腻。

3.黄色食物——健脾和胃,补气养血

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消化饮食、吸收营养,生成人体自身的气血,是人降生以后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被中医称为“后天之本”。黄色食物入脾,如蛋黄、粟米(小米)、玉米、大豆、花生、土豆、南瓜、胡萝卜、柿子、木瓜、柑橘、香蕉等食物,能增强脾胃功能,补充元气,化生血液,恢复精力。

中医强调,养后天可以滋先天,意思是说,人体所有的营养都来自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果是先天不足,或者是自然衰老,都可以通过滋补脾胃得到一定的改善。很多黄色食物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能抗氧化、促进排毒、延缓衰老、促进新陈代谢,可以益气补脾,补肾益精,益寿延年。

学者还发现,癌症病人有三个共同特征,即体质呈酸性、严重缺乏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日常保健应该注意多吃蔬菜、水果、薯类、海藻等碱性食物,并适当补充维生素C及硒。富含硒的食物主要有鱼类、坚果和谷物等,特别是黄色的小米和板栗,对补硒防癌非常有好处。

金黄香浓的代参汤——米粥油

在黄色食品中,小米的养生和食疗价值备受重视。小米中含的维生素B、维生素B、纤维素等都比大米高,黄色的小米和红色食品类12似,其含铁量较高,所以能滋阴养血,加上红糖,对产妇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品,在北方地区,这一产育习俗延续至今。《本草纲目》说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粥经过慢火较长时间的熬煮,上面浮着一层黏稠、细腻的油皮,老百姓叫做“米油”。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出“米油可代参汤”;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可见,米油有很强的滋补强壮作用,和人参一样能大补元气。老年人、婴幼儿、身体虚弱者、病后恢复期等,一般会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能力较差,经常食用小米熬煮的浓米汤或粥油可以健脾益气,和胃安眠,培补元气,延缓衰老。

4.白色食物——滋养肺脏,养阴润燥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般在比较湿润的环境里面呼吸道很舒服,相反,空气特别干燥的时候,如冬季暖气充足的房间中、或者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干咳无痰,或鼻燥出血、嗓子干哑、皮肤干燥等。喉咙、鼻子、皮肤在五行也属于肺,咳嗽也主要是肺的病变,这就说明以肺为中心的呼吸系统更适宜湿润的环境,对干燥的耐受性就比较差,古代的中医观察到这种现象,就把肺的特点总结为“喜润恶燥”。

可见,应该着重选择滋润生津的食品保养肺脏。

按照五行的原理,白色食物入肺,如大米、面粉、山药、牛奶、白果、杏仁、豆腐、银耳、荸荠、白梨、百合、冬瓜、花菜、竹笋等,其中许多食物都有养阴润燥补肺的作用。百合是一种日常食品,也是一味常用的润肺药物,色白甘淡而性微寒,能养阴润肺,宁心安神。是心肺两脏的保健食材,也可以辅助治疗肺燥咳嗽、肺虚久咳、痰中带血、低热虚烦、惊悸失眠等病证。

穷人的燕窝——银耳

银耳,即白木耳,也叫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银耳的颜色、口感和功效都和燕窝很相似,当然价格便宜得多,所以被称为“穷人的燕窝”。银耳性平无毒,可以滋阴润肺、补脾开胃、益气清肠。

银耳百合汤是润燥养肺的保健良方。可以用银耳、百合各适量,泡发择洗干净,加水慢火煮汤,适当加冰糖调味。汤成后银耳、百合入口软糯,汤汁甘甜。时常饮用不仅能润肺,还能宁心安神,通利肠道。对用脑过度、老年人肠燥便秘,更年期综合征、肿瘤放化疗后身体不适等都有较好的调理作用,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士也可以食用这款汤羹,以减少辐射损害。

5.黑色食物——补肾填精,益寿延年

黑色食物其实包括黑色、紫色、褐色等多种颜色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核桃、黑木耳、香菇、紫米、茄子、黑桑葚、黑枣、黑葡萄、紫菜、发菜、海带、海参、豆豉、乌鸡等。

营养学家提出,天然食物的营养与它们的颜色相关,深颜色的食物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一般黑色食物最佳,其次是红色,黄色,白色。黑色食物因为营养丰富备受人们的喜爱。

中医则认为,肾藏精,肾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都有密切关系。肾精充足的人,青少年期生长发育旺盛,健康聪明;成年期精力充足,性机能和生殖机能旺盛;老年期则老当益壮,健康长寿。肾精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都具有强大的生理效应,所以,补肾的药物和食物一向受到养生家的青睐。在各种颜色的食物中,黑色食物入肾,能补肾填精,中医正是从五色补五脏的角度认识到了黑色食物的食疗价值。

黑色食物一般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的还含有延缓衰老的抗氧化成分,有养肌肤、乌须发、补肾健脑、增颜美容,轻身延年等多种作用。这类食品的保健作用早已经深入人心,市面上把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核桃等各种黑色食品统称“黑五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功能食品。如常用的黑米能开胃健脾,养血补精,可治少年白发,孕产妇体质虚弱等。将这些黑色米豆加工成八宝粥,作用平和,食用后不会上火,是小儿平补保健的最佳选择。

黑心的宝贝——乌鸡

乌鸡为禽中珍品,黑皮、黑肉、黑骨、黑舌的乌鸡通体羽毛雪白,原产于江西泰和,故又名“泰和鸡”。《本草纲目》记载:“泰和老鸡,甘平、无毒。”《本草备要》认为:“乌鸡补虚劳,甘平,鸡属木,骨黑者属水,得水木之精气,故能益肝肾,退热补虚,男用雌,女用雄。”乌鸡有补养肝肾、益气养血、退虚热的作用,含有多种氨基酸,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即以乌鸡为主要原料,与多种中药精制而成,可治多种妇科病以及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乌鸡烧板栗是老少皆宜的补肾佳肴。乌鸡1只,宰杀去毛洗净,切块,板栗半斤去壳,香菇少许,加入油、盐、料酒、生姜、白糖等调味,烧熟后佐餐食之。乌鸡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补品,适用于妇女产后、老人体虚,也可以作为冬令补品配合食用以填补肾精,还能治疗肾虚腰酸、小便频数等病证。

6.五行蔬菜汤——巧用五色,滋养五脏

近十几年以来,由日本的细胞学博士立石和先生发明的五行蔬菜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据说,五行蔬菜汤配合糙米茶对预防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方面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效果。

五行蔬菜汤,又称五色蔬菜汤,由白萝卜(白色入肺)、白萝卜叶(青色入肝)、香菇(黑色入肾)、胡萝卜(红色入心)、牛蒡(黄色入脾)五种蔬菜为原料,依据《内经》五色归属五行、分别滋养五脏的养生原理创制的养生食品。

五行蔬菜汤原料的比例大概是:白萝卜(中型约四分之一根)、白萝卜叶(用大萝卜的叶子约四分之一量)、胡萝卜(中型约二分之一根)、牛蒡(中型约二分之一根)、干香菇一枚(用太阳晒干的,以转生维生素D)。五种蔬菜连皮切大块,放入干净的陶锅或耐热玻璃锅中,加进约为菜量三倍的水,水煮开后,再用小火炖煮2小时,每天用煮好的菜汤代茶饮。

据五行蔬菜汤创始人立石和博士认为,长期饮用五行蔬菜汤,有治疗和预防癌症的效果;可以帮助磨损了的关节之骨骼恢复正常,并使之更强健;能延缓老化,重现青春活力;能治疗白内障;能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白血病;肝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其他多种头部的病症都能使之痊愈。人们出于对这种简便易行的养生汤品的喜爱,又把它称为老人的救命汤、成人的养生汤、宝宝的聪明汤。

我们不能期望任何一种保健食品能具有百病皆治的效果,但是从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饮食习惯的变迁来看,现代人摄入了太多的肉食、油脂和蛋白,而蔬菜的摄入量却严重不足。动脉硬化、脑中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代谢性肥胖以及各种癌症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严重疾病几乎都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五行蔬菜汤采用天然原料,以五色、五味滋养五脏六腑,为人体提供全面、丰富的营养,其保健作用还是非常值得尝试的。当然,在日常应用的时候,我们也不必完全拘泥于这五种蔬菜,我们可以变化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五行蔬菜汤,甚至五行水果汁等等。四、五色五味,灵活运用

1.色味本身的复杂性

五色与五味可以按照五行的归类方法分别归属于五脏,但是食物也好,药物也罢,其颜色和味道都是复杂的,单一颜色和单一味道的食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药食两用的五行草和中药五味子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五色兼具的五行草

五行草的名字我们看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它的正名马齿苋却是赫赫有名,既是百姓喜爱的野生佳蔬,也是医家常用的祛病良药。

在五行学说里,颜色可以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马齿苋之所以叫五行草,是因为它根白、茎红、叶绿、花黄、籽黑,一种植物却五色俱全,故称五行草。马齿苋性寒,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可治菌痢与肠炎。

传说后羿射日,射掉了九个太阳,第十个太阳躲到马齿苋下面得以幸免。所以,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生长季节长达半年以上,尤其耐干旱。马齿苋味道微酸,肥嫩鲜美,做菜当粮都行,鲜食干食均可,过去逢灾荒年景会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所以又被称为“长命菜”、“长寿菜”。

现在人们发现,马齿苋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大量去甲基肾上腺素、钾盐、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经常食用马齿苋,不仅可以补充营养,而且可以减少胆固醇,对心脏健康非常有益。马齿苋中还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褪黑激素,所以它还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抗癌食品。《明代宫廷的饮食习俗》记载,五月夏至伏日这一天,宫中有吃“长寿菜”的习俗。现在山东某些地方的农民还习惯在夏季采集马齿苋,开水焯后晒干储存,留待冬季做饺子馅用,认为常吃马齿苋能使人延年益寿。看来,马齿苋颜色复杂,营养丰富,的确不辱没“长寿菜”的美名。

◆五味俱全的五味子

药味分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滋味的药有不同的功效。药物或食物可以具有一种以上的味,但五味俱全的却不太多。如果说五行草五色兼备,那么中药五味子就是五味俱全。

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其中辽宁省的“辽五味”品质最佳。在韩国的济州岛也盛产黑五味子,在那里,五味子蜜是百姓最常见的日常保健品,与泡菜一起可以称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两件宝。制作五味子蜜的时候,要采摘新鲜的五味子果实,放入大缸中,埋入地窖,经过长达5年漫长的发酵,酿成酸、苦、甘、辛、咸五味浓郁的五味子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冲茶喝,常年食用五味子蜜,可以起到补益气血、强壮筋骨、延年益寿的作用。

为什么五味子蜜的保健作用这么受欢迎呢?中国最古老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五味子列为上品,认为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神奇的自然造化,使五味子果实具备辛甘酸苦咸五味,因而得五味子之名。唐代药王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加明确地指出:“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这些经典论述都说明五味子兼具五味,善补五脏,有强壮补养的作用。

现代研究也发现,五味子能平衡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有滋补强壮和抗衰老、抗疲劳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智力活动,增进记忆力,改善视力、听力,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节胃液分泌,增强免疫功能,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用五味子为原料加工的五味子酒、五味子茶、五味子果酱等保健食品也已经推向市场。

五味子性温,酸味突出,所以能滋肾水,收敛肺气,有止渴生津,安神除烦,益气强阴,固涩补虚等作用,是较好的滋补强壮药。慢性咳喘、失眠健忘、心悸出汗、口燥咽干、尿频遗尿、早泄遗精、胃酸缺乏等病的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以适当选用五味子作为养生保健品,一般每日3~6克的用量就足够了。

五味子2~3克与适量蜂蜜一起用沸水冲泡5分钟制成的五味子茶可以补肾强心,振奋精神,健身延年。

在家庭里面,还可以自己加工五味子膏。原料包括250克五味子和蜂蜜适量。将五味子洗净、加水在砂锅中煎取浓汁,共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五味子液合并在一起,用慢火浓缩至稀流膏样,加蜂蜜适量,加热至黏稠液状即成。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搅动,防止药液粘在锅底上。五味子可养肝益肾,生津涩精,适用于肺肾两虚所致的干咳无痰、口渴喘息、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失眠健忘等。每次1汤匙,每日早晚2次,用温开水送服。

其实,作为日常保健,我们可以到超市里选择五味子蜜,是蜜蜂采集五味子的花蕊中的花蜜酿成的蜂蜜,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安神的功效。

2.色味归经相互参照

每一种食物不仅有不同的颜色和味道,还会存在寒热温凉的差异,并且具有不同的归经,所以,食物对五脏的调理作用也不可能完全用色、味加以说明。

要想很好地运用食物的作用养生防病,单靠直观的颜色和味道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学习更加丰富的中药知识,全面了解食物多方面的属性特点,才能对药物或食物的功用有比较正确全面的认识。比如前面谈到的苦丁茶,按照本草的记载,其性大寒,味苦、甘,归肺、肝、胃经。所以,从归经看,归肺经可以散风热治疗头痛,归肝经能清头目治疗目赤肿痛,归胃经可以除烦渴治疗烦渴、牙痛、痢疾等。但是我们喝的时候会发现,苦丁茶的苦味很浓重,根据《内经》的观点可以认为苦丁茶苦味入心,应该能治疗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现代药理研究则证明,苦丁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锌、锰、铷等微量元素,还能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供血,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头晕、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这些研究也是对《内经》理论的验证和丰富。

所以,了解了《内经》关于药食方面的理论,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就可以不再局限于本草的记载,可以在生活中灵活巧妙地借助食物的不同属性和特点为健康服务。这样的话,你就变成了可以呼风唤雨的将军,各种食物原料都是等待召唤的士兵,通过合理的调配加工,它们不仅是可以果腹充饥的美味佳肴,还能成为保家卫国的养生佳品,甚至能变成克敌制胜的治病神药,达到所谓“用药如用兵”的境界。五、心脏饮食调养“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灵枢·五味》

1.美其食,端正饮食心态“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素问·上古天真论》

健康是金,这或许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饮食之道就是健康之道,应该能够体现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的先哲认为,饮食之道绝不仅仅是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吃。(1)以感恩和赞美的心态进餐

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饮食的不同态度是心理状态的反映,中医认为精神活动属于五脏中的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每天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三餐食物,对人体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饮食本身,应该属于心理保健的范畴了。“美其食”就是《内经》为我们树立的对待饮食应该持有的端正态度,那么,美其食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美其食呢?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日常粮油都是定量供应的,我们只能用粗茶淡饭打发清苦的日子。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数小时候都没有吃过多少美味的食品,但却每每会不由自主地回味起小时候曾经吃过的菜肴,诸如周末改善生活的猪肉炖粉条、生日的长寿面、春节的猪头肉,甚至是家常的窝头咸菜等,记忆中的美味体验至今,令人神往。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人们对来之不易的食物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和赞美,这种对待食物的态度就是“美其食”,也就是以其食为美。所以,“美其食”就是乐观积极的饮食心态,每天进食的时候都应该保持一种愉快、期盼的心态,感觉眼前的这些饭是这么美好,发自内心地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在平常的一粥一饭中品味生活的美好。有人说:“一个常怀感恩之心感恩食物的人,一定拥有一个健康的肠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为生命提供营养的食物吧。(2)学会品味风味不同的食物“美其食”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称为“甘其食”,饮食的种类很多,有山珍海味,也有粗茶淡饭,对于不同的食物,有些是我们喜欢的、习惯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太喜欢或不太习惯的,但是各种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是不同的,是其他食物不能替代的,应该学会用心品味、认真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

也许你能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孩子有挑食的不良习惯。孩子挑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家长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如家长不喜欢吃羊肉,嫌它膻气重,孩子就会不吃猪肝,说它腥味浓。也就是说,家长本身就有偏食的习惯,经常挑三拣四,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使孩子对很多食物产生偏见,甚至连尝试一下的愿望都没有,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偏食的坏习惯。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要特别留意家长的饮食心态对孩子的示范作用。

因此,“美其食”还有一层含义是说,不论是昂贵的燕窝鱼翅,还是廉价的青菜豆腐,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也有其特有的美味,如果能够在多样的食物中品味出不同的美味,就会获得均衡的饮食结构和全面丰富的营养,也会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同时,即使是每天出入高级餐馆,面对鱼虾肉蟹,也不会心生迷恋,不会餐饮无度,懂得适可而止;如果没有山珍海味,面对窝头咸菜,照样能心情愉快地品出恬淡的滋味来。

可以看出,“美其食”就是学会感恩食物、学会品味百味的食物和百味的人生,“美其食”吃出来的是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说到这里,我们会由衷地感叹古人在饮食活动中获得幸福和满足的人生智慧。

2.食不语,专心进食消化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食不语,寝不言。”——《论语》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一起吃饭经常会在饭桌上嬉笑打闹,这时家长会坚决制止,并告诫我们应该“食不语,寝不言”,当时家长只是笼统地解释说“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不要大声喧闹,要不然吃饭容易呛着、睡觉会做噩梦”。后来知道了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的养生戒律,它所包含的养生意义远远比家长给我们的解释要复杂和深刻的多。(1)吃饭也需要专心致志

吃饭的时候过多的说笑的确很容易使吞咽动作不能顺利完成而引起呛噎,更重要的是吃饭时说话会影响消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有时为了招待客人到一些比较高档的餐馆进餐,面对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宾主却忙于寒暄应酬,整个进餐过程都在说笑,好像并没有来得及吃进去多少东西,但感觉肚子却不舒服,又胀又满。等应酬结束回到家里,又感觉肚子空空如也,特别想吃的竟然是稀饭和咸菜。第二天会觉得特别疲惫,精力不足,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集中精神。不过是一顿饭而已,却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看来吃饭的形式也会影响到心神的功能。《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掌管全身生理活动的君王,心藏血,血液的营养是精神产生的基础。所以,养心必须养神,养心的重要法则是“精神内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精神都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所谓“食不语”就是要求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多交谈,尤其不要大声喧哗,这是“精神内守”养心神的养生原则在饮食活动中的体现。

马琬《食经》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谓安神静气,是指在吃饭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充分调动视觉、味觉等感觉器官,享受饮食的色、香、味、型,以及盛器给人的美感体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食欲,使胃肠道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养,并且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2)吃饭不专心,脾胃受害深

如果吃饭的时候不能把头脑中各种琐事尽量抛开,一心二用,就会分散吃饭的注意力,无法很好地激起食欲,调动消化机能,使唾液等消化液分泌不足,自然会吃不下多少东西。

很多小孩子吃饭不专心,边吃边玩,左顾右盼,甚至四处跑动,时间久了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甚至会对食物失去兴趣。成年人也一样,倘若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或者专注于读书、看报、看电视,身体会调动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养就会减少,胃肠道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去分解、消化、吸收食物,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延长了吃饭时间,放凉的饭菜对胃形成不良刺激,也不利于保护胃气。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也有一些人会因为生活工作压力的原因习惯于吃快餐,甚至一边忙工作一边狼吞虎咽地吞食快餐,因为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进食的速度又太快,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进食大量的食物,这样不仅不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甚至会因为摄入过多的能量而引起代谢性肥胖等所谓的“文明病”。

可以发现,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不能专心致志地进餐,都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这样,餐后应该集中精力工作学习的时候,身体却不得不调动大量的血液对付胃内尚未能充分消化的食物,大脑就会相对缺血缺氧,我们就会感觉昏昏沉沉,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心神的功能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内经》有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不能安静地进食晚餐,很可能会影响到夜间的睡眠,严重的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正常工作。

看来,《内经》讲的“精神内守”的养心原则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这是保障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也许我们不能完全脱俗,但是为了健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专心认真地对待每一餐吧。

3.饮绿茶,清心火怡心神“茶苦而寒,阴中之阳,沉也降也,最能降火。”——《本草纲目》“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也(味薄,茶之类);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也(味浓,大黄之类)。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本草集要》《七碗茶诗》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茶赋》

现代社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多,心灵也越来越疲惫,各种压力蜂拥而至,升学考试、升迁职位、购房买车、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怎一个“累”字了得!

郁积的情绪需要释放,躁动的心灵需要抚慰,在喧嚣的都市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灯红酒绿之后,繁忙工作之余,只有街角古旧的茶馆里飘散的茶香能够消除内心的焦虑,给人以清凉的慰藉。(1)静心凝神除烦躁

茶味苦而性寒,能入五脏而除百病,特别是绿茶,最善于清心降火。唐代刘贞亮,认为饮茶的益处可以概括归为“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过去常在茶壶盖上刻着一句回文“可以清心也”,五个字均匀地环绕在茶壶盖上,绕着圈读,有五种读法: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这首回文茶壶诗巧妙地概括了茶养心润德的天性,饮茶既能消除身体的火气,又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有“中华艺怪”美称的巫祯来先生创作了不少以茶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其咏茶诗《茶颂》是这样描述的:“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准确地描述了茶饮清新、雅逸的天性。茶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活跃思维、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能让人神清气爽。(2)清心降火利小便

绿茶入口味苦,其性微寒,《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阳,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寒能清热去火,而且茶体轻浮,采摘时选择刚刚萌生的叶芽,按《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质地轻盈的幼芽禀受的是自然界的春升之气,与人体的上部有天然的亲和能力,所以,对于热气上熏引起的头目不清、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等都有独特的疗效。即《易·乾卦》所谓:“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茶味苦,能泄热,绿茶尤其擅长利尿,所以,茶性可升可降,对于肠道、尿道的细菌性炎症,如痢疾、肠炎、泌尿系感染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浓茶水漱口,可以预防口腔炎症、口臭和龋齿。浓茶冲洗患处,有利于皮肤疮疡的愈合和康复。

绿茶回味甘甜,甘能补益人体,并且茶能“入心、肝、脾、肺、肾五经”,有广泛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可以说是“长寿之宝”。茶叶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分,其中茶多酚(儿茶酚类、黄酮类、花青素等)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降脂降压、预防血管硬化、预防癌症、预防感冒、美容减肥、消炎抑菌、对抗辐射等多种功能。每天喝两三杯绿茶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多种癌症起预防作用,也有助于消除电磁辐射带来的危害。

虽说茶能入五脏,但是人体的火气的郁积、情绪的躁动大多和心、肝两脏有关。所以,茶主要归心包经和肝经。饮茶之后,能清心降火、平肝抑躁,起到静心宁神、增智益思的作用,这与提倡恬惔虚无、追求陶冶情操、讲究修炼身心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中医养生思想特别契合。所以,茶饮历来受到文人墨客和养生家的偏爱。

茶功如神,在喧闹的尘世里,泡上一杯绿茶,让清凉的茶水滋润焦躁的心灵,让缭绕的茶香舒展压抑的精神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