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4:15:20

点击下载

作者:周贵川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研究

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研究试读:

从书序

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最早一批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近十余年来,又经两次“强强合并”,成为学科覆盖面较广、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一百多年来,川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从国学研究起步,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不同的学术流派融合互动、共同成长,形成了今日既立足于中国传统,又积极面向世界的学术特征。

作为近代教育机构,四川大学的历史要从1896年设立的四川中西学堂算起。但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张之洞等人创办的四川尊经书院。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办学历史中,书院先后培养出经学家廖平、思想家吴虞等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学者,也因此使四川成为国内研究经、史、文章等中国传统之学的重镇。此后,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近代“蜀学”成为川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拥有张森楷、龚道耕、林思进、向楚、向宗鲁、庞俊、蒙文通、刘咸炘、李植、李培甫、伍非百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学者。

近代蜀学在研究内容上以传统学术为主,在观念与方法上则立意求新。廖平的经学思想曾经作为19世纪晚期变法维新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其知识背景上也不乏西学色彩。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如庞俊、刘咸炘等人,更是亲自参与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其中,蒙文通由经向史,同时又广涉四部之学,在晚年更是力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索中国社会与思想的演进,最能代表这一学术传统的是包容、开放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代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也逐渐在川大开展。1922年至1924年,吴玉章在此教授经济学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考“中国将来前途怎样走”的问题。1924年,学校设立了10个系,在人文社会科学6个系中,除了延续着蜀学风格的中文系外,教育、英文、历史、政治、经济5个系均着力于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科系的设置格局一直持续到30年代初的国立四川大学时期。

川大的另一源头是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以下简称华大)。作为教会学校,华大文科自始即以“沟通中西文化与发扬中西学术”为宗旨,而尤擅长于西式学问。其中,边疆研究最放异彩。1922年创办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及其会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华大博物馆以“搜集中国西部出土古物、各种美术品,以及西南边疆民族文物,以供学生课余之参考,并做学术研究之材料”为目标,在美籍学者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的主持下,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基地。

华大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国际色彩,二是提倡跨学科的合作,三是注重实地踏勘;对边疆文化、底层文化和现实问题更为关注,与国立川大校内更注重“大传统”和经典研习的学术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双方各有所长,其融合互补也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向。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华大一方面延请了庞俊、李植等蜀学传人主持中文系,加强了其国学研究的力量;另一方面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中国化。一批既有现代社会科学的训练,又熟悉中国古典文化的中国学者如李安宅、郑德坤等成为新的学术领袖。

1935年,任鸿隽就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后,积极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1936年5月,川大组建了西南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处,在文科中首倡实地调研的风气,也代表了川大对西南区域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发端。此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掌握了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在历史学方面,较之传统史学而言更注重问题导向和新材料之扩充的“新史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迅速成为国内史学界的重镇。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川大校内名师云集。张颐(哲学)、朱光潜(美学)、萧公权(政治学)、赵人亻隽(经济学)、徐中舒(历史学)、蒙文通(历史学)、赵少咸(语言学)、冯汉骥(考古学、人类学)、闻宥(民族学、语言学)、任乃强(民族学)、胡鉴民(民族学)、彭迪先(经济学)、缪钺(历史学)、叶麟(文艺心理学)、杨明照(古典文学)等一批大师级学者均在此设帐,有的更任教终身,为川大文科赢得了巨大声誉。

在不同学术流派的融合中,川大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具有传统学术通观明变之长,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现代学术意识。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随着华大文科的并入,更使川大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如古典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发展的基础上,新的学科如宗教学、理论经济学、敦煌学、比较文学、城市史等也成长起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极高赞誉的学者,为川大文科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是川大建校110周年,为了继续发扬深厚的学术传统,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繁荣,学校决定设立“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川大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原创性学术精品的出版。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川大学术大师的不断涌现和学术流派的逐渐形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摘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营企业需要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技术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外部诸多影响要素的共同支持。本研究首先结合理论文献研究成果和实际调研情况分析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意义,总结其实施现状和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借助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从系统构成耦合的视角,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内涵、构成、主要功能及其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障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的方法验证该支持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根据本研究构建的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支持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最后基于评估结果提出若干优化该支持系统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新驱动战略;支持系统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Support System of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Private Enterprises

Under the“new normal”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private enterprises need to adjus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irm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ctively carry out technical innovatio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its own technical ability level.However, private enterprises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and calls for the joint support of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enterprise internal and external.This study first combin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heory research results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analysi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summarizes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basic thought of system theory, with the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coupling, to build our country privately operated enterpris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support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omposition and main functions of the system.And us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port system.Then using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is study to support system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port system.Finall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putting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optimize the support system of management.

Keywords:Private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3%,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率的3倍,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然而,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集中体现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上,在未来增长过程中需要适应“新常态”。

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其主要的竞争优势长期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直接的政府支持,企业产品和技术的比较优势相对弱化。加之发达国家对前沿核心技术的垄断日益增强,我国民营企业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都遭遇到了共同的“瓶颈”——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匮乏。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近年来也不断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风险释放的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将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广大的民营企业也需要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技术能力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构建内部支持系统以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政府和社会又该如何提供支持环境来保障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此,国内众多学者和企业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书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文献分析和对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统计数据挖掘,总结了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现状、主要问题及障碍,构建了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该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而以成都市民营企业为样本对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优化对策,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

本章主要探讨本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本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本书所引用的数据资料均以脚注方式注明来源,而本书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则以哈佛注释体系统一在书末的参考文献中注明来源。1.1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型带来的持续阵痛不可避免,民营企业以往大量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实践证明,作为我国最富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每一次改革和调整都能够推动民营企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新的发展。本书希望能通过全面深入地剖析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在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同时,为我国民营企业更加顺利、高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1.1.1 理论价值

在理论界最早使用创新驱动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Porter(1983),他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究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成和创造,尤其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12)借鉴了 Porter的理论,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时,既要考虑人均 GDP等经济指标,还应关注产业结构及其科技内涵,指出在要素驱动阶段,以煤炭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以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医药、IT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为此,该课题组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五个阶段。研究同时指出,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以上五个阶段,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尚处于创新驱动之前的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 Schumpeter(1912)首次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全新的组合。之后,学者们纷纷围绕企业创新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Drucker(1964)指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还是一种社会现象;Freeman(1987)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它是指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彼此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Cooke(1990)提出了区域系统创新理论的概念。

受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和企业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大部分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都将视角聚焦到企业技术创新上。Freeman(1982)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定义为与新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运用有关的新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Mueser(198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的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有意义且非连续性的事件。Nelson(1987)提出技术创新进化论,认为企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系列的“惯例”,它们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处理事务的最好方法。而我国最早由中共中央国务院(1990)界定了技术创新的范围,即研发生产新的产品、应用新的生产方式或新工艺、开拓新的市场、提供新的服务、运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Carlsson & Stanckiewicz(1991)将技术创新系统定义为在特定的制度设施条件下,由特定技术中相互作用的行为人构成的网络,其目的是为了该技术的形成、扩散和利用,这意味着,每一种技术都有一个技术系统与之对应,而且每个系统在新技术开发和扩散上的能力各不相同。齐建国(1995)指出,技术创新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所推动,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根据不同情况形成一个系统,促使技术不断演变、新生,使人类生产、生活的手段更加完善且多样化,这种系统就是技术创新系统。张刚(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企业系统工程又包括社会系统工程,技术创新主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实施社会化大协作。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国内学者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研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甘文华(2012)指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不再是创新活动本身,而是对创新活动的驱动,正在经历从封闭创新到开放创新、从企业创新到区域创新、从“硬创新”到“软创新”、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时代变革和方法更新。张来武(2013)提出了创新驱动的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和由企业家驱动的发展。汪冰(2013)将创新驱动理解为,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具有创造力和持续创新的原动力,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驱使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胡婷婷等(2013)将创新驱动定义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换言之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吴锋刚等(2013)基于对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向研究,建立了相互关联的机构组织组成的创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创新驱动模式,分别是基于国家层次的创新要素驱动模式、基于产业层次的聚集创新驱动模式、基于企业和个人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李宇等(2014)认为,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是由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驱动的,其类型相应的分为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两种。其中,企业内部创新驱动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动力因素,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概括为三个方面:企业文化、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和预期收益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动力因素,通过诱导、刺激等方式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生协同创新行为,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周立德(2014)认为创新驱动是利用新知识、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制度以及商业运行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资资源等有形要素资源进行的新组合。通过各种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的物质要素,创造出新的增长要素,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内生性增长。而且,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仅仅解决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应用和扩散,形成创造性的增长要素。王涛等(2014)认为,创新驱动是指企业家连续实现新组合以取得创新效度并影响环境的系统的变革过程,其特征为:主体是企业家;衡量标准是创新效度;最直接的指标是创造了新的顾客价值;实现方式是连续创新;终极目标是影响环境。同时,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双向驱动效应理论,并指出当前我国企业作为独立创新主体的总体环境暂未成熟,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依然处于重要地位,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型”创新驱动模式是事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适宜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学术界对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尤其是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企业如何进行创新管理,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结合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但研究对象大都较为宽泛,较少有针对民营企业进行研究。民营企业因其产业定位、规模大小和行业分布的特点,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具有较大的特异性。

因此,本书立足企业技术创新理论,通过对大量理论文献和数据资料的梳理和剖析,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相关研究,构建了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提出了该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和系统仿真,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1.1.2 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时指出,我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他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可见,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适应全球经济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选择。而民营企业已占到我国GDP一半以上,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关系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效果。

当今世界,领先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强大的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企业也加大了研发投入,不少中小企业也锐意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首先,技术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战胜竞争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创新还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帮助其开拓新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此外,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民营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而民营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组建高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十二五”科技规划中,围绕科学发展、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这对于实现科技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赢得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先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低端,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同时,依靠大量物资消耗和资金投入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当前,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科学发展的轨道,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必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再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推动占我国 GDP比重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多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除少数企业在个别领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以外,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产品的设计创新性不足,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要彻底摆脱这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要加强民营企业对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市场化应用,强化民营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中,民营企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承担者。当前,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创新要素流动到哪里、向哪里聚集,哪里就可能成为全球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这将对全球科技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的“再工业化”,本质是要重塑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全球经济霸权。我国的经济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同质性本来就比较高,加上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我国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同质竞争”。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与各国企业面对面进行“同质”竞争。这必然要求企业在同类产品、同类产业上比其他企业更具优势,需要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二是努力创造我国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广大民营企业需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路,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增强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对我国民营企业而言,无论从企业发展层面还是国家战略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书对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企业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1.3 研究目的

本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系统,探究该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构成结构,明确该系统的系统动力机制和运行效果,进而提出以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绩效为目标的系统优化策略。1.2研究思路与内容

在详细介绍研究思路之前,需要先明确本书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定义。国内学者贺明和李芳(2009)率先提出了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影响企业创新的各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和扩散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支持企业创新的网络系统。杜军(2012)的研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行为和能力作为该网络系统的内部条件,保障了系统运转所需的各种必要资源和要素,从而确保企业的自主创新。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又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因为一方面,企业需要从外部环境中不断获取新的创新要素来保持自主创新系统的持续动态性和开放性,避免系统的衰落;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没有完善的外部技术创新环境,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行为和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就缺乏必要的土壤。本书借鉴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系统论的观点,从系统构成要素耦合的视角,将各种对民营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支持条件、环境等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集合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定义为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民营企业,因此也需要对民营企业进行界定。然而,目前我国学者对民营企业尚未形成统一、明晰的界定。为便于研究,本书所指的民营企业是指自然人、个体、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含部分产权归民间所有的乡镇企业)。1.2.1 研究思路

要研究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首先要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障碍。这就需要对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

由于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将这些影响要素构建为一个系统整体,即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系统。同时需要思考,该系统的构成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特征?

系统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系统中各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时,需要对其系统边界和因果关系进行界定和梳理,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以便进一步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

为了向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实证数据,以评估现实中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运行效果。

最终,根据上述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以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绩效为目标,探讨该支持系统的具体优化策略。1.2.2 研究内容

根据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献综述奠定本书的理论基础;二是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障碍;三是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四是建立该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五是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评估该系统的运行效果;六是探讨该系统的优化策略。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书的研究意义,确定研究目标,界定研究对象,规划研究内容,说明研究方法,制定技术路线,并对本书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概括;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通过文献综述厘清本书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理顺企业创新理论相关研究;第三章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严峻挑战,总结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障碍;第四章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提出系统内涵,分析构成要素,概括系统特征;第五章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和系统仿真分析;第六章用问卷调查数据评估样本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运行效果;第七章根据评估结果基于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的提升来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优化策略;第八章总结本书研究结论、创新点,并探讨本书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述篇章结构安排可总结如图1.1。图1.1 本书的篇章结构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确定关系着研究的最终效果,必须依照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规划仔细考虑。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最终确定如下。1.3.1 研究方法

本书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力争科学地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主要采用的分析软件包括Vensim PLE Plus 6.3、SPSS16.0、Matlab 2014a统计软件。

本书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1)文献分析: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2)问卷调查: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搜集相应题项问题,汇总整理为李克特五级量表后形成调查问卷,以邮寄、当面作答或电话采访等方式向调查对象发放以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3)实证分析法:本书首先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进行建模和系统仿真,之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1.3.2 技术路线

本书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图1.2 本书的技术路线

本书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定义系统的内涵、明确系统的边界、概括系统的特征,并梳理系统组成要素及其构成结构。同时,确定系统中各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并测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阶段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本书构建的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进行建模、检验和系统仿真。

第三阶段通过邮寄、当面作答或电话采访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统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问卷数据,评价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的运行效果。

第四阶段综合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探讨基于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系统运行效果的优化策略。2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Porter(1983)首次提出创新驱动的概念,之后美、英等众多国家掀起了创新驱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潮。2012年,我国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列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自此我国理论界对创新驱动的研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国内外学者对创新驱动的研究较多在国家政策措施层面,较少在某一具体类型的企业层面;较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较少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面。本章从民营企业、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系统理论、技术创新系统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以期为本书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1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这是一个与“国有企业”相对的概念。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量”部分,创立之初的民营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试验”性质,是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获得与“存量”的部门,即与体制内经济主干国有企业处于同等的地位。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已覆盖了我国国民经济绝大部分行业。截至2014年,民营企业为我国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50%的国内生产总值。2.1.1 概念界定“民营”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王春圃(1931)在《经济救国论》中第一次提出“民营”的概念,他将由民间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企业,与当时国民党政府经营的“官营”企业形成对应。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的概念频频出现在各种非官方场合,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研究领域尚未对民营企业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观点。

经济学家刘纪鹏(2001)认为,民营企业是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的,它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相容,而且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只要在民法意义上具有独立法人所有权的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结合我国现状,可以将民营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被自然人股东所拥有的企业;第二类是出资人主体模糊的集体企业;第三类是非国家独资所有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及国有参股企业。李亚(2002)将民营企业视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即股份制企业的一部分)、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总和。覃忠(2009)认为,民营企业包括个体户、个体工商户、家庭专业户以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所规定的私营企业。文君等(2013)提出,广义而言的民营企业是指所有非国有独资的企业;而狭义视角的民营企业仅仅是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私营企业的概念难以摆脱歧视性的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雇员、管理者、投资者还是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运用“民营企业”这个中性的词汇,所以“民营企业”往往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黄孟复(2005)认为,民营企业是指自然人、个体、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在乡镇企业中,部分产权归民间所有的,为民营企业;部分产权归集体所有的,为集体企业。

本书对国内研究中接受度较高、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如表2.1所示。表2.1 民营企业的概念①张惠中.“民营企业”概念辨析 [J].上海统计,2001(3):25-26.②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成长研究 [J].经济研究参考,2004(22):2.③黄忠伟.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5:20.续表2.1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整理①刘文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成长研究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1.②牛玉军.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类型和特点 [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87-88.③张贝贝,褚雪霏.论民营企业的内涵 [J].法商,2010(12):132.

如表2.1所示,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对民营企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本书研究的民营企业是指自然人、个体、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含部分产权归民间所有的乡镇企业)。2.1.2 地位与作用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税赋财政收入和城镇就业岗位,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有与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虽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的代表者,但是民营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截至2014年7月底,我国实有企业1677.8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实有注册资本(金)111.79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1406.46万户,占比约83.83%,注册资本(金)49.54万亿元,占比约44.32%。据不完全统计,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60%的GDP,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地方政府80%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民营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已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推动市场化进程。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竞争,而竞争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变强,持续迅猛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民营企业通过反对垄断和垄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形成并保持竞争的压力,唯有充分竞争才能避免过度集中,进而为国民经济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它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融合在一起,互为发展条件。民营企业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第三,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企业规模越大,资本集中程度就越高,它每吸收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要的资本就会越多。与大规模企业相对比,民营企业同等数量的投资可以吸收更多的从业人员。我国不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与城镇集体企业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但是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随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我国的科技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主要原因是科技企业所承受的风险比较高,产品更新速度比较快,企业运作机制比较灵活。相比而言,民营企业的机制更加适合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在经营上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其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国际环境变化有较大的应变能力,这就为民营科技企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新设备,或者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9万家,这些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群体,比一般企业拥有更强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带头作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五,形成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取得成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发展需具有其深厚的现实与文化基础,受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及社会历史阶段的影响,是一种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驱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实现了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在企业发展策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低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力,塑造了一批风险意识强、敢于创新突破、市场洞察力敏锐,具有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第六,提升进出口贸易总额。截至2011年,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到6358.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129%,年平均增长284%。在加入 WTO之初的2001年,民营企业出口只占国内企业出口总额的7.4%,历经1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已达到国内企业出口总额的31%。从进出口贸易方面来看,2001年以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占比较小,一般低于10%。而2001-2011年间,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从6.65%提高到28.04%,与同期国有企业占比由42.53%降低到20.88%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民营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七,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均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中,经济和谐是指经济平衡、经济协调。而经济的范围很广,包括公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因此,经济和谐包括公有经济的和谐、集体经济的和谐、民营经济的和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和谐等,而民营经济主要是指民营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民营企业或民营经济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现民营企业的内部和谐,民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与市场的和谐、与政府的和谐、与国有企业的和谐、与公民的和谐,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民营企业和谐,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2.2技术创新理论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和提升长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其构成要素包含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技术创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2.1 创新理论

学术界对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Smith(1776),其在《国富论》中指出:科学知识在增进个人技能和工作效率方面有贡献,科学成为经济增长和财富的源泉是显然的事情。Marx(1867)在创新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注重技术变化,而且强调科学是新的机器、新的生产方式,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先决条件。但是,系统地对创新进行研究,却是从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Schumpeter(1912)开始的,其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全新的组合。创新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二是,实施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该种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或新发现的基础之上,但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即有关国家的某个制造部门以前从未进入过的市场,不论这个市场以前存在与否;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无论这种供给来源是否已经存在或是第一次被创造出来;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形成一种新的垄断地位或打破原来的某种垄断地位。他还发现了创新集群现象并提出了创新集群概念,指出创新集群是创新(创新的结果)具有在时间或空间上成群出现的特征。

之后,学者们纷纷围绕创新理论进行研究,使创新理论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本书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汇集了学术界主要的创新理论观点,具体如表2.2所示。表2.2 创新理论研究综述②胡志坚,等.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③ Edquist, Charles.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M].London:Pinter,1997:292.④ 刘洪涛,等.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8-11.⑤ 刘洪涛,等.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8-11.续2.2① Freeman.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 [M]. London:Pinter,1987.② P.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M].London:UCL Press,1996:9.③ P.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M].London:UCL Press,1996:9.④ P.Cooke, Uranga MG Etxebarria G..Reg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8(30):1563-1584.⑤ M.Iansiti.Technology Integration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⑥ C.M Christensen.The Innovator s Dilemma:the Revolutionary Book That Will Changed the Way You Do Business [M].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3.⑦ Chesbrough著,金马译.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续表2.2①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 [J].群言,1999(2):19-22.②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失灵及其完善措施 [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137-141.③叶明海.品牌创新与品牌营销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7.④ 刘伟等.产品创新管理——市场与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3.⑤ 陈广仁.科学创新的涵义 [J].西北师大学报,2003:3.⑥ 李金华.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 [J].河南社会科学,2003(3):48.⑦ 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⑧ 刘极峰,冯永伟,张仰飞.创新刍议 [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6):7.续表2.2①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②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③张艳雯.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零售业态演变研究 [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④ 刘刚.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 [J].企业管理,2010:96.⑥ 何卫平,刘雨龙.集成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评析 [J].改革与战略,2011:3.⑤ 韩雪松,牟永贵.群体知识创新理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J].现代教育科学,2010:4.续表2.2资料来源:周贵川.西部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12(6):26-29(有修改)①汤尚颖,孔雪.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前沿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②谢德荪.源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87.

创新理论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创新理论极其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理论进行了诠释,在微观层面上,它既包括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又包括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等;在宏观层面上它既包括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区域系统创新又包括国家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