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0:21:44

点击下载

作者:(美)约翰·瑞迪(John J. Ratey) 理查德·曼宁(Richard Manning)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作者:(美)约翰·瑞迪(John J. Ratey) 理查德·曼宁(Richard Manning)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213090813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测试题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你知道多少1 关于人类进化方面的观点,正确的是(  )

A. 人类进化是渐进的、线性的。

B. 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很明显有悖于人类健康原则,这也是我们患病的根源。

C. 文明病是农业和动态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疾病。2 作者提到,饮食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低碳水、多样化。关于饮食和营养,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不要喝糖水,任何糖水都不要喝。

B. 没有一种反式脂肪是安全的。

C. 避免摄入脂肪。3 运动改造大脑。关于运动的观点,正确的是(  )【多选题】

A. 缺乏运动会使人变得更加愚钝。

B. 规律运动对各种晚年出现的疾病都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C. 无论选择做什么运动来保持健康,只有你认为它有趣,才能算是合理的。4 我们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  )【多选题】

A. 肥胖

B. 虚弱

C. 愚钝5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压力,针对压力说法正确的是(  )

A. 压力一无是处,应该完全排除。

B. 快乐的生活没有压力。

C. 缺乏睡眠的代价就是产生压力。6 亲近大自然能够帮助我们(  )【多选题】

A. 调节褪黑素和睡眠周期

B. 缓解焦虑、愤怒情绪

C. 减少攻击行为

D. 增强抵抗力7 催产素在商业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催产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催产素能提高人们读懂他人喜怒哀乐的能力。

B. 催产素能够加强人们彼此间的信任感。

C. 催产素有很多神奇的作用,所以只要把它喷入一个人的鼻子,就能让这个人开启甜蜜、闪亮的一生。扫码获取“湛庐阅读”APP,搜索“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获取测试题答案。各方赞誉《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更像是一本充满哲学和智慧的生活指导手册,用精练且科学的逻辑表达了人类生存的一条核心原则:万事万物的运作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健康密切相关。这本书传递的科学与哲学思维会指导我们更好地看待个人、自然和世界。朱希山北京医师跑团团长、中国马拉松委员会医疗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博士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文明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比如现代人普遍的焦虑、抑郁、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和充足睡眠。关于这“四大基石”,你也能够在本书中找到更详细的解释。玉应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运动医学科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就像本书作者理查德·曼宁所说的那样:“除非我的创作能够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我不会无缘无故就去写书。”本书不负众望。

了解自己,健康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达到幸福的彼岸,是本书一以贯之的目标。本书追踪溯源,查典究史,科普内容简单且贴近生活,从多个角度阐述健康之道,事实来源可靠,论证有据可依。

书中有禅意,开卷必有益,欢迎静心品鉴!刘阳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 综合外科《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一书带领我们去了解人体的奥秘,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状态,从生理到心理,从睡眠到运动。想要更好地参与运动,就要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本性改变,以及随着社会变化带来的人体、人性的改变。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最佳的状态。李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肾病科 主治医师

为什么跑步?在哪里跑步?跑多长距离?以什么速度跑?跑步不仅是穿上鞋子、走出家门那么简单!每次跑完马拉松或者越野赛后,我都会想一下,这次我收获了什么,是对身体的锤炼还是精神上的升华,抑或是别的什么。每一次答案都会不同,哪怕同一条赛道,今年跑与去年跑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几乎没有人整理过这种收获并探讨它存在的意义,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或许将会带给你答案。周旺航天中心医院 口腔科

这本书拓展了我对激素、神经、基因的认知,它们不仅是医学课本上理性而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每一个人感性而主观的情绪的载体。勇敢和善良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怯懦和自私也是千年进化过程赋予我们的礼物。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接纳大自然专为人类打造的躯体,启发我们塑造更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陈佳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放射治疗科博士研究生

这本书是对人类生命中的进化力量进行的一次迷人探索。吉姆·勒尔(Jim Loehr)人类行为研究所共同创始人

这本书巧妙地把科学研究与理论成果结合起来,为“如何生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提供了实用、有趣又意味深刻的答案。爱德华·哈洛韦尔(Edward M. Hallowell)医学博士

这本书很鼓舞人心。尽管有很多书讲述“旧石器时代饮食法”和低碳水化合物营养清单,但是这本书更加关注运动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研究。瑞迪和曼宁敦促人们“探索”自己的健康状况,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获益。《出版人周刊》推荐序顺应进化规律,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朱希山北京医师跑团团长、中国马拉松委员会医疗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博士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人类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悲哀、富有与贫穷、战争与和平、健康与疾病……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生而为人,我们是造物主最神奇的杰作,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与周围的时空一刻不停地相互作用,也是因为人体的“小宇宙”本身蕴含着无尽的奥妙和神奇的潜能,更是因为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中对身体和生命进行着永恒的探索。

人类拥有极发达的大脑,创造了文明,这就决定了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那就是人类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指导自身的运动和行为,协调和控制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打开”身体,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自身对自我和对社会的价值。

对健康的理解和探索则是人类特殊性中最经典和本质的特性,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更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达到了一种完好的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定义。实际上,中国健康事业发展正处于良好的历史机遇期,人民健康处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入人心,“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成为顶层设计,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国家和个人对健康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天,“健康”的概念是大健康、大医学、大卫生,是要全方位、全周期地关注人民的健康,从过去单纯关注疾病诊疗,转变为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

从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迅猛发展,到无创及微创精准诊断的横空出世;从临床分子分型和影像学分析大数据的治疗方案的崭新亮相,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的全面“开花”,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然而,我们极尽现代科学之能事、人类探索之精妙,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永葆健康而无忧无虑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人类的健康受内在的基因和外在的环境等多种因素调控,而这些因素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共同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比如,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甚至外界影响,都会不断地将信息反馈到我们的基因序列中,并且直接影响遗传密码的表达和修饰,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健康。正因为如此,一些我们可能想象不到的细枝末节,日积月累,往往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健康”这一严谨的科学问题,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环境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甚至是哲学和文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这本书实现了这一愿望。《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并不是让你去跑越野或是在野外撒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充满哲学和智慧的生活指导手册,用精炼且科学的逻辑表达了人类生存的一条核心原则:万事万物的运作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健康密切相关。这一观点看似简单,但它直接道出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

本书没有长篇的理论介绍,而是由浅入深地从人类的进化谈起,从人体能源、抵御外部攻击的屏障、食物、运动、休养、感知、天性、集体等方面一步步叙述,各个章节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语言精简明了又不失环环相扣的吸引力,把复杂的人体与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表达得十分清晰,并在最后为读者开出了保持健康的最终“处方”:遵循自然和环境的客观规律,顺其道而行之,由此完美地保持健康的状态。

所以,当湛庐文化邀请北京医师跑团来翻译该书时,我们欣然接受,也觉得再合适不过。一方面北京医师跑团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一直致力于传播健康的生活和运动方式;另外一方面,跑团成员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医学科学训练,又具备扎实的科普传播能力和文字创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转化原版的内容和含义。

北京医师跑团成立于全民体育蓬勃发展的时期。跑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深受大众欢迎,但是有的人把跑步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或者首要任务。我们以为“打开”身体、追求极限没有错,但生活中除了跑步还有家庭和工作,如果把家庭、工作和跑步三者进行排序的话,我们始终认为,跑步一定是排在家庭和工作之后的。一个人如果摆不正三者的关系,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跑者。“热爱生活才是跑步的全部”,我们始终认为,来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淡定和从容,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挚爱和珍惜才是跑步最重要的源泉、动力和法宝。所以,“起于跑但不止于跑”,通过对本书的翻译,我们对运动和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传递的科学和哲学的思维会指导我们更好地看待个人、自然和世界。

在本书完稿之际,我要特别感谢5位译者,他们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凭借分享和传播的仁医情怀,按时按质地完成了全部译稿,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5位译者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的陈佳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的玉应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的李楠、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的周旺和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综合外科的刘阳,特别感谢刘阳对全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做出的贡献。当然,由于译者能力有限,疏漏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利于再版时进行修正。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在此感谢北京医师跑团每一位团员的支持,特别感谢挚友马明太、石伟龙、赵业、段敏刚、王新波和宣新新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中国恰逢民族盛世,我们站在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机会和能力追求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美好。本书有的放矢地传递“遵循规律、平衡身心”的核心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本适合每一个人阅读的智慧之书,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并祝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序言我们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戴维·珀尔马特医学博士、《谷物大脑》作者

2009年3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射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试图在银河系中发现围绕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数据很快就传了回来,证明在古迪洛克带(Goldilocks zone)有环绕恒星的行星存在。“古迪洛克带”是一个用来形容行星和它的恒星之间理想距离的术语,在这一距离内“温度既不太热也不太冷”,科学家们一般正式称之为“适居带”(habitable zone)。到2013年11月,负责该航天项目的科学家们断定,可能仅银河系中就有400亿颗能够维持生命的行星。

负责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团队在观察这些行星时进行了一些巧妙的数学运算,并从中发现了奇怪的现象:行星实际上会使它们所围绕的恒星的轨道变形,而且行星密度越大,对恒星轨道的影响就越大。

1543年,哥白尼对流行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说法,也就是“地心说”提出了质疑。他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经观察发现,地球实际上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他否定“地心说”,遭到了奉行“地心说”观点的教会领袖的谴责。在那之后,肯定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双方固执己见、各执一词。

我们现在知道,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对错,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对遥远行星的观测结果则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一矛盾。与新发现的行星一样,地球也会对它所围绕的恒星——太阳的轨道产生影响。因此,主从划分就会变得模糊。太阳和地球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在书中,你将会了解到能够定义人类种族的许多作用力。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我们的命运和我们当下的幸福。通过书中的内容,你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像行星会对太阳产生引力一样,每个人也能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影响。

天体是围绕哪个星球旋转的?在人类发展中基因和环境哪一个更重要?人们很少能在这类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我们现在了解到,基因和环境就像行星和恒星一样,彼此也会互相影响。显然,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睡眠、运动、人际关系甚至同情的举动,都会不断地将信息反馈到我们的DNA中(这确实会影响遗传密码的表达,而这些密码曾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随着表观遗传学调和了看似完全不同的关于人类健康命运的理论,我们也在学习去接纳“生活方式会影响基因”的观念,学着去明白我们必须规划自己的生活。《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展示了如何利用大自然为我们“设计”的身体来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的基因序列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改良,让人体可以根据环境中一系列容易预见的信号而调整,几近完美地保持健康状态。然而现在,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传送混乱的社会信号、营养信号以及有毒的化学信号,进而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准则。《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深刻揭示了我们目前与进化“设计”不一致的这种现象,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促使基因出现了不适应性表达,进而产生了疾病的。

这本神奇的、能够赋予人力量的书所完成的工作不亚于一场革命。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目前由于适应不良而未能表现出来,这之中的冲突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来的。

瑞迪和曼宁为我们重新建立进化一致性和消除冲突提供了所需的工具。前言人不是机器,而是有野性的动物看之下,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可能会让你联想到一群大学生在乍假期撒欢疯玩的场景,所以你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去野”是什么意思?如果指的不是大学生,那么也许是在孤岛上觅食的求生者?也可能是向羚羊或狮子投掷长矛的围腰裙的猎人?不,我们指的不是这些可怕的场景。然而,你的想象也越来越接近本书的主题。“野性”是一个用得很滥的词,它具有多重含义,但为了让它变得实用,让它能对你的个人健康发挥作用,我们打算把这个词层层“剥”开,露出它的核心。

我们想表达的很简单。请你想一想这样几组概念:野性与温顺,狼与狗,野牛与奶牛。然后,请你把这些概念扩展到人类身上——我们所指的就是与此类似的区别。“野性的人”听起来很怪异,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奇怪。纵观人类数万年的漫长历史,每个人都拥有野性。野狼经过驯化变得像狗一样温顺,同样的力量也使人变得温顺起来。我们把这种力量称为文明,很明显,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争论这些收益。我们要阐述的更多与基因、进化和时间有关。人类的进化是在野外环境下发生的,这种野外环境也造就了人类。现代人类仍然携带着与过去相同的基因,几乎完全没有变过。人类天生就有野性,在我们变得越来越温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虚弱和不幸。人类的天性

关于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告诉你一些有趣的细节:人天生就会优雅地运动,天生就喜欢新奇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天生就渴望拥有广阔的空间,最重要的是,人天生就会爱别人。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生来就能自愈,人的身体能够自我修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内稳态”(homeostasis)的概念来解释,内稳态的功能非常复杂,它可以修复身体的各种损伤,缓解各种压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要讲述的核心。

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示人被文明驯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心脏病、肥胖症、抑郁症,甚至癌症等导致死亡和痛苦的主要疾病都是人们忽略遗传密码和天性所付出的代价。不过,要在生活中解决这类疾病,尤其是在个体层面上解决这类问题,并非那么困难。内稳态可在此起作用,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路”,让那进化出奇妙的自我修复能力的身体发挥作用。这一过程既简单又可行,即使在现代也是如此。这不是主观臆断,很多人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我们在书中会详细地阐述这些内容,还会为你制订一些计划。如果你能顺着这样的思路和我们一起通读本书,你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将会产生新的认识。

我们希望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万事万物的运作方式都是相互联系的,包括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还有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一观点看似简单,但它直接道出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驯化”的概念是将问题分解成部件,找出哪个部件出现故障,并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概念非常适用于机器,但人不是机器,而是有野性的动物。“野性”的概念中则包容着各种复杂性。

比如说,抑郁不仅仅是大脑的一种状态,它在大脑中不是孤立的,抑郁可能与日常锻炼或者对蔬菜和蛋白质的选择不当有直接的关系。肥胖可能是由饮食引起的,也可能与细菌或缺乏睡眠有关,可能还与更令人惊奇的因素有关,比如外祖母出生时体重较低。另外,工作中的挫败感,可以通过与狗在山间散步而得到治愈。

连儿歌中都有小腿骨与股骨相连这样的内容,生活中的各方面间更是有着复杂的联系。为了理解人类生活中各方面活动的巨大复杂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会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本书将把各种主题分解成子类别,收集案例,逐章进行阐述,其中一些还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我们将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对饮食和锻炼进行评估,但不会提出常见的建议。相反,我们将提出关于这两个领域的一些新见解,以此来建立一种思维习惯,一种思考人类状况的方法。我们将对睡眠、正念、部落文化、人际关系和与自然的接触等一系列较为广泛的生活行为进行研究,来实现这一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注意到书中有一些主题,但不同主题的边界很模糊。比如,我们一开始讨论的是营养问题,然后突然讨论起大脑功能或免疫系统问题来,这是因为前后的主题之间有着切实的生理联系,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子类别都只是一个分支,最终汇集起来,指向大脑和精神。这是因为精神是健康的关键所在。从这里就引出了一系列在根本上互相矛盾的观点,不同观点再引出不同的内容。在这些矛盾的观点中,每一个都是正确的,每一个中又都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观点在这些年出现过多种说法,然而说得最巧妙的当属美国印第安人,这个观点就是:“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知道得多。”而有一个观点与此相矛盾,那就是在西方社会人们长期坚信的一种传统观点,这一观点甚至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也有明确的表述:人类是造物主的巅峰之作,比其他物种“进化得更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且优于所有其他动物。

关于上述矛盾观点的第一个案例,最好由野生生物学家举出,因为野生生物学家能像传统的美国印第安人一样理解“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知道得多”。通过对某一种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野生生物学家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有了深切的认识。当研究人员向案例中的这位野生生物学家提出质疑说:“既然猫头鹰这么聪明,它们为什么不盖房子、买汽车、买电脑呢?”野生生物学家立刻答道:“它们非常聪明,不需要这些东西。”

并非只有野生生物学家才能对动物进行细致的研究,普通人也可以。比如说,我们可以对自己养的狗进行研究。很多人都目睹过家养宠物狗分娩,产下一窝小狗。作为狗的称职的代理父母,我们为这个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去拜访兽医,为各种程序做准备,以确保每只小狗都能活下来。有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步骤可以指导我们完成这一过程:清除阻塞呼吸道的分泌物和黏液,然后给小狗一点刺激,轻轻抚摸,以鼓励它们进行最初几次神奇的呼吸。我们认为自己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我们的狗从来没有孕育过小狗,虽然它很聪明,但它也不知道怎么做,也不能像我们一样从网络上下载并打印指导书。小狗们出生了,而那第一次当妈妈的母狗,本应一无所知,却完美地完成了指导书中的每一个复杂步骤,它疑惑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呢?这儿不需要你们。”狗狗不需要阅读指导书,因为动物比人知道得多。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子,其中涉及激素,具体来说是催产素。狗体内有催产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也有。本书中大部分章节会谈到催产素,这种激素甚至还会出现在商业交易、运动和暴力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中。人类独特的能力

在本书中,我们思考的内容并不仅局限于其他动物对健康的本能认知,不过这也是我们争论的核心。不知为何,人们竟会相信,必须做一系列复杂而扭曲的动作,购买整架子的自助书籍,成为多个健身房的会员,使用能够卫星定位的装置和遥感技术,每天关注报纸的健康版面,参加互助支持小组,并且每天计算卡路里,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然而,请你想象一群穿越塞伦盖蒂平原的马赛人,想象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肯尼亚牧民,他们步伐轻盈,跑起来毫不费力,他们的体形是如此完美,他们的动作是如此优美而经济,足以羡煞每一个训练有加的健身迷。马赛人什么时候计算过卡路里或阅读过健身手册?他们请私人教练吗?或者换种说法,狩猎采集者群体的健康状况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学家们对此孜孜不倦地研究了数个世纪,并且普遍报告称他们身体健康、身材精瘦而又快乐幸福,这点我们该如何解释呢?狩猎采集者都拥有野性。和野生动物一样,他们比你知道得多,这与“人是造物主的杰作”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本书确实想挑战这一观点。我们一味地坚持人类例外论,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大都源于此。

然而,人类确实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之处。

人类大脑是否已经达到生物进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进化的“实验”才进行了仅仅几百万年,尽管已显现出少许明显的不足之处,但还有更多的是我们不了解的。然而奇妙的是,人类的大脑的确是自然界中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深奥的器官。在思考人类进化时,早期的观点,甚至是如今的观点都认为人类大脑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认知能力,如会使用工具、能制订计划、拥有智慧等。这些奇妙的能力的确很独特,我们也不想否定它们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去了解其他一些能力。比如说,所有能感知的生命体的大脑都要用于指导自身的运动和位移,要协调和控制身体。人类也非常擅长这些技能。

然而,人类思考、记忆、学习和洞察事实的能力,在脑功能上并没有那么复杂。极其复杂的反而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能力,如同理心、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这是我们用精密仪器对大脑活动进行测量和评估后才了解到的。这些复杂活动能够激活整个大脑,使大脑中致密的神经网络电光四射。这才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其他物种望尘莫及。我们将在书中慢慢展开这一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一种崭新的能力: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这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为书中案例提供了一个框架。我们将对饮食、睡眠和运动等人类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讨论。但正如前文所说的,这些活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每一种活动都以有意义、可测量、可探究且可定义的方式支撑起大脑,使大脑能全面激活神经通路,产生“超级网络”。这些神经通路支持并记录着你的健康状况,并且最终使你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整个神经系统被“点亮”后,你会感觉好很多。

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先列出一条基线,概括地讲述我们所知的人类进化的初期状态和其中的一些细节。人类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人的本性是什么?通过重新定义“文明病”这个人们已探究了一个多世纪的旧命题,这个使人变得羸弱的罪魁祸首,我们将引出本书要讨论的首要话题。今天困扰我们的大部分问题正是这些“文明病”。接着,我们将探究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如饮食、运动、睡眠、部落文化、与自然的接触、人际关系和正念。最后,将有一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对个人而言较为实用的建议。“野性”,这就是人们现在所需要的

在文明出现之前,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具有野性。人类学对那时的人类有一个礼貌的称呼,那就是“狩猎采集者”,但从我们把祖先称为“野人”这一点上来看,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在农业和城市兴起之前,人类是有野性的。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温顺起来。正因为如此,如今的人们才会生病。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是向进化赋予人类的身体表示敬意,但更简单的表示方式是:去野。

目前,通过生态恢复来重建野生系统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正日益加强。欧洲人把这一过程称为“再天然化”。我们认为,人类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很复杂,并且具有“生物多样性”,事实上,人体就像任何一个野生生态系统一样,在恢复到天然状态时的工作效果最好。因此,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再天然化”生活的指导手册,借由书中的一些观点,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

现在,我们想让你想象三个场景。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回想一下,以便了解其中的不同。随着故事的一一展开,更多的细节将会在下面的叙述中逐一显露,就像老式的照片显影剂一样。一开始,图像显得模糊、不连贯,但如果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能够正确地传达出想表达的内容,那么关于人类的许多奥妙会被一一揭露出来。

第一个场景如下:

这是我们几年前看到的一张照片,着手撰写此书时,它就一直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幅经典的照片拍摄于1947年,照片中是一群狩猎采集者,那时文明尚未侵蚀、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文明出现后,这些人和我们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体质虚弱了。然而,这张照片展示了“文明侵蚀前”的场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一群桑人聚集在一起,有一个人在给其他人讲故事。这种活动历时弥久,使人们联系在一起,也诠释出人性。在照片中,我们最先会注意到这些桑人都是赤身裸体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请注意裸体所展示的内容:轻盈、健美的身躯,挺拔、强壮的身体,每个人的肋骨清晰可数。然后看看讲故事的这个人,他讲得多么生动、入情。他散发出一种“磁力”,把周围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如今,我们之中谁具备如此杰出的沟通能力?又有哪个团体能如此融洽?尤其是在儿童为主体的圈子里。不可否认,他们之间被“信任”的纽带相连。

第二个场景来自网上的一段视频,学过发展心理学的人肯定都看过,并听过人们讨论它,因为视频的内容解释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你不用去看这段视频,因为其中的场景很常见,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曾出现过。这个场景很容易想象:在一间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房间里,有一位母亲和一位蹒跚学步的孩子,房间里到处是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其他令人着迷的东西。可是这个房间很奇怪,孩子紧紧地抱着妈妈,眼睛偷偷地四处打量着。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鼓起勇气去接触一个他喜欢的东西,比如一个大木块。木块掉下来发出一声巨响,孩子立即脚步蹒跚地回去找妈妈,在妈妈的安慰下,重新鼓起勇气再去探索,再去冒险,再去体验未知的东西。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人类存在之初,大脑都是像这样,在寻求安慰与探索未知的平衡间塑造而成,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塑造的过程是通过母亲的爱和支持来实现的。稍后,我们还会用到这个场景,因为它不只关乎蹒跚学步的孩子,还关乎我们每个人。

第三个场景与似乎只存在于极少数人中的一种疾病有关,那就是自闭症。你也许会感到奇怪,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但自闭症并不普遍。大多数人一想到自闭症,就把它归结为少数人的不幸。自闭症可能是基因问题,与一般人有什么关系呢?然而,我们则认为自闭症这一神经系统疾病所牵扯的远不止社会成本问题。自闭症很有可能也是一种文明病,可以把它置于我们追踪的问题的核心。

我们在参观纽约北部的发现中心(Center for Discovery)时感到特别震惊:这里有360名自闭症患者,其中很多人生活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却会表现出暴力倾向或过度的破坏性行为。这里要说明的是,只有少数自闭症患者会产生暴力问题,被送入发现中心这样的地方。参观当天,工作人员护送我们在多间教室进进出出,我们未经考虑,就与一些患者见了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若在一个月前,与他们直接进行接触还不大可能,因为有些患者也许突然就爆发了,而现在他们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工作人员认为这样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种训练。在训练中,患者们跑步、跳跃、与同伴跳舞,这就是他们接受的治疗。还有一点同样重要,治疗中会确保营养充足,并保持与自然的接触,这也是发现中心一直保持的良好惯例。

然而,我们脑海中不断回想起的却是这样一个场景:在一间很小的教室里,4名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坐在一排,面前放着简单的铃铛和木块,每个人轮流使用。在一台小型电钢琴前坐着一位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的女人,她有着天使般的面容,留着漂亮的卷发,她一遍又一遍地弹奏一首简单的歌,以吸引男孩跟着节奏敲铃铛或木块。歌词重复地提示着他们:“敲一下铃铛,敲一下铃铛,敲一下铃铛。”节奏、旋律、敲打的声音,持续重复着。当患者的大脑面临社会交往表现出退缩(这也是自闭症的标志)时,这种节奏就能够激活大脑。

后来,我们注意到这位钢琴演奏者必须每天连续数小时弹奏重复的旋律,不过她在每一节中都会投入一些自己的感情,还会发自内心地即兴演唱,对曲子进行小润色。在大多数人都觉得无望的情境中,她不厌其烦地重复弹奏着,就像那个讲故事的桑人一样,对待周围的人专注且投入,这种专注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因此,发现中心里的这个场景就是我们要呈现的第三个场景,这个地方还是我们人生的主要转折点之一。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一本书,除非这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且是永久性地改变。同样,我们希望这本书也能改变你的生活。

最后,我们将详细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改变:理查德·曼宁的体重减了22.5千克,他成了一名超级马拉松跑者。约翰·瑞迪也减了一些体重,饮食方式也改变了,最重要的是他的思维得到了扩展。他以写运动和大脑方面的书籍而闻名,发现中心里那些吸引人的故事则让他更关注睡眠、食物、自然、正念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进人们的健康的。当然,约翰改变思维方式也并不仅仅是受到发现中心的影响。他的改变还与一次偶然的会面有关,书中也会讲到这次会面。01智人:人类进化的核心优势化过程本来就将人的幸福和健康紧密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进说,如果能从生理乃至野性的角度去感受幸福,那么幸福就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难以评估。说到底,我们不需要他人或书本来定义自己的幸福,大脑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大脑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健康,这种能力是进化得来的,它就刻在人类的基因里。人类生存有赖于大脑的这种能力。

如果大脑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请想象一下人体基于错误的反馈回路运行的场景:当生理状况很糟糕时,身体却告诉我们一切都很好;当我们又冷又饿,筋疲力尽且十分绝望时,大脑传达的信息却是我们很健康。拥有这种反馈系统的动物会有怎样的生存前景呢?如果这种错误的反馈机制被编码到基因中并传递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瘾君子大脑中异常的反馈系统就是这样的,被毒瘾控制的反馈系统会告诉他“你的状态很好”,而在其他人眼中却并非如此。这样发展下去将会怎样呢?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我们最需要从中了解的是,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健康,而决定生理健康的机制是在生存压力和进化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视人类进化的过程,以确保自己的幸福。但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做到。目前,人们对人类进化的理解普遍都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悖于人类健康原则,这也是我们患病的根源。关于人类进化的错误观点

说到人类进化,我们的脑海中会不断出现这样的画面:最开始是猿类,然后猿类变成穴居人,再变成人类,最后是令人忍俊不禁的新人类,一系列画面连续出现,形成一段人类进化的动画。这段动画背后暗含着错误的观点,其中就包括“缺失环节”的概念。在这段动画中,人类是以一种有序而明确的方式进化的,人体结构不断地改变、调整,从猿人祖先变成今天的人类,进化的过程是渐进的,至今还在继续。然而,以上所有观点都是错误的。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进化论者之间就一直存在着争论。达尔文本人认为进化是渐变的,新旧两代之间的过渡几乎察觉不到。少数反对派却认为,进化是突然发生的剧变,这也是争论最多的观点,是由颇具争议的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奈尔斯·埃尔德雷奇(Niles Eldredge)提出的“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 theory)。现在学术界关于人类进化一致认同的观点也是“间断平衡论”,我们也赞同这一理论。

学者们一致认为,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人类,大概在5万年前出现在非洲大陆上,此后就没有再发生太大的变化了。智人就是人类1.0版本,并且之后也没有明显的升级。

这一观点是由古尔德本人提出的:“在4万或5万年的时间中,人类没有发生生物学上的变化。所有被我们称为文化和文明的东西都是人类用同样的身体和大脑创造的。”

前面提到的进化动画中还暗含着关于一系列进化环节和缺失环节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事实上,人类祖先的出现并不是有序的,不是一阶段、一阶段地逐渐变化,一步步变得越来越接近人类。人类的族谱不是一棵主干明显的松树。与其说它是一棵树,还不如说是有着一系列侧枝和死路的灌木丛。尼安德特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他们早在欧洲、亚洲和北非的化石记录中就已被人熟知。尼安德特人处于人类进化的中间阶段,“尼人”也是用来形容那些粗俗或“未进化”的人的一种侮辱性词语,这也从一个较为恶劣的角度反映出人们所理解的进化原理。这种说法中暗含的观点很清楚,大多数人认为尼安德特人仅仅是朝着智人进化的一个中间阶段的种属。

然而,人类进化的进程并不是线性的。在距今数百万年前,远在智人诞生前,有少数几种灵长类动物在自己的“生态位”(niche)和领地内取得了进化的成功,这些灵长类动物能够进行繁殖,他们大脑发达、身体直立、会使用工具、会打猎,而且群居生活。然而,现代“智人”在5万年左右以前出现,那时人类进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90%,智人突然成了一类爆发性的种属。突然间,所有其他有完全的繁殖能力的人类物种全都灭绝了。智人,也就是如今的我们成了人类物种中唯一幸存的种属。

有趣的是,智人不仅在种类上有所减少,遗传多样性也相应地降低了。不仅是智人,所有人属动物的血统都可以追溯到非洲,这一点上没有太多的争议。作为人类的起源,非洲智人身上仍然体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人类的遗传变异微乎其微。目前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种群隔离是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当某些常见的自然事件把人类隔离成亚群,如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成一座岛屿,冰川将一片活动范围割裂,此时进化树的分支就会出现,然后各亚群就开始表现出遗传多样性;但至少5万年以来,人类通过旅游、贸易网络和移民等方式与其他种群保持着密切联系,结果所有的人类在遗传上都属于同质群体。这也意味着,当谈到人类本性时,我们所说的“人类”就包括了这5万年时光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长期以来的人类关系网意味着我们没有需要向新物种转变的压力,没有进化的压力。

尽管如此,人类身上还是会存在某些变异,甚至革新,这些变异大都源于与遗传学无关的深层原因。以白皮肤和金发为例,在人类80%的历史中,人们普遍拥有的是黑色的皮肤。仅仅在大约两万年前,白皮肤开始出现于欧洲人类中,因为欧洲人类居住地的光照较少,他们长期以来适应了这种条件,产生了白皮肤。人类基因构成中如此微不足道的小变化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想想人类历史中有多少肤色之争!而肤色这样一个很微小的变化,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甚至识别不到。

其他变异还包括如乳糖耐受性和疟疾抗性等遗传变异。科学家们已通过热带人群身上的一种患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倾向证实了这两种变异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但在这5万年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至少在遗传倾向方面,如今的人类与第一代“智人”相比,身高没有变化,奔跑速度没有变化,头脑也没有显得更聪明。我们在核心上和智人是一样的,而智人在进化中战胜了其他相似的直立猿,做到了其他物种古往今来都未做到过的事情:栖居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

很显然,5万年前确实有史无前例的事发生了,名为“人类”的生物突然间出现了,而且几乎是爆发性地出现。导致这场爆发的进化改变正是人类物种的核心优势,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特征。那么这些特征是什么呢?优势1:人类在运动方面很全能

人要先学会直立行走才能跑步。当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跑步这个问题时,直立行走这一习惯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美国犹他大学的戴维·卡里尔(David Carrier)的办公桌下,放着一双破旧的Inov-8跑鞋,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双鞋。这个牌子是英国的,备受经常在山路上跑步的极简主义跑者们的喜爱。卡里尔是一位穿着整洁、面容和蔼的中年男性,他有一头卷发,戴着椭圆形的金属框眼镜,留着八字胡。他向来访者证实自己确实是一名山地跑者,但这并不是他的出名之处,至少在跑圈里不是,而且他在学术界的出名之处也与别人有很大不同。跑者们都知道他,是因为这个家伙曾在怀俄明州尝试把羚羊跑死,但并未成功,不过在非洲布须曼人的指导下他想出了如何完成这项工作。事实证明那不是跑步的问题,而是同理心的问题。

卡里尔和他在犹他大学的导师丹尼斯·布兰布尔(Dennis Bramble)还有来自哈佛大学的丹尼尔·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以及其他同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于跑者和其他应该跑步的人来说意义重大。他们的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一位跑者因为运动性创伤来咨询医生,然后听到医生郑重地提醒道:“你知道吗,人体是不适合跑步的。”多亏了卡里尔的研究,跑者可以很自信地回击说:“胡说八道!”实际上,人类是地球上耐力最好的跑者。这与人类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有关吗?与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幸存的直立猿类有关吗?

猿类是与人类最近亲的物种,可以说人类是“第三种黑猩猩”。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人类就是猿,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更精致的猿类特征——这里有点小调整,那里有点小变化,便有了人类如今的模样;人类与猿类相比,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肤色没有完全变样。然而,来自耐力跑的证据表明,事实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人类与黑猩猩的身体结构完全不同。

布兰布尔和利伯曼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与此相关的重要论文,他们以跑步和步行为依据对整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挑战了“人类生来是走路的,不是跑步的”这一传统观念。可以说所有的猿类都能跑,但是它们跑不快,也跑不远,当然更别提跑得优雅了,而人类却可以做到,我们从人类骨骼中就能够明显看出这一点。布兰布尔和利伯曼的研究详细地描述了人体骨骼在进化中所做的26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有利于跑步的,而非步行,其中一些调整就发生在腿和脚上。例如,跑步需要一双有弹性的、弓形的脚,人类具有这一特征,而其他猿类则没有。同样,人类的跟腱较长,腿也比身体其他部位长。与步行相反,跑步时身体需要反向旋转,也就是以髋部为支点,上半身与下半身向相反方向转动。所以,与步行相比,跑步更需要上半身参与,且跑步时还要不停地移动重心,人类上半身的结构也要满足这一需要。

人类与其他擅长奔跑的物种都具备上述特征,尽管其他物种都是四足动物,比如马和狗(这两类优雅的跑者历来都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人类与它们具有这种关系可能是有基础的)。人类与其他猿类则没有这些共性,也就是说,人类与猿类在进化族谱中属于不同分支。人类为了适应跑步,在进化中重新利用了一些来自无血缘关系的物种曾用于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在大约200万年前,这一切随着人类的出现就突然发生了。这意味着,不仅是人类在适应跑步,跑步也定义了人类。

科学界对上述改变早就有了一些了解,但只有卡里尔证明了为什么这种突然偏离其他猿类进化方向的改变会如此重要。他最初提出的是“持续捕猎”假说。许多哺乳动物都跑得非常快,特别是那些被当作人类重要食物来源的哺乳动物,它们也在不断进化。然而,这些生物通常是有蹄类动物,像鹿和羚羊等,都很擅长短跑,这意味着它们只有爆发力,没有耐力。卡里尔认为如果跑步重要到能形成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那么人类一定是利用了跑步这个技能来持续地快速追赶动物,追到它们疲惫不堪时将它们杀死,由此获取食物。

卡里尔尝试在怀俄明州对“持续捕猎”假说进行验证,因为那里有很多羚羊。他从羊群中挑出一只羚羊,追着它跑了很长一段距离,他发现自己确实能做到,但就在这只羚羊开始感到疲惫时,它又回到羊群并消失在其中,而卡里尔被搞得焦头烂额,因为他又得重新追踪另一只羚羊。最后,卡里尔偶然地了解到南非的部落成员仍在使用“持续捕猎”的狩猎方式。他去非洲学习了那些部落的技巧,发现这确实与耐力有关,但也要对猎物及其习性有深刻的了解,这种了解几乎是一种可以预测动物行为的超能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大脑,跑步本身就毫无意义。大脑与跑步的这种联系很值得研究,但是非洲布须曼人的成功至少可以让卡里尔、布兰布尔和利伯曼的研究得以完成。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引用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Christopher McDougall)的畅销书的书名来概括:人类确实《天生就会跑》(Born to Run)。

我们的论述告一段落了吗?不完全是。在我们与卡里尔的谈话中,他几乎从未提到布兰布尔和利伯曼在一些研究中指出的,人类的臀大肌证实了人类“天生就会跑”。事实上,卡里尔对这一点表示质疑。他说臀部肌肉在跑步过程中几乎不起作用,但确实参与了身体的许多其他活动,如今也正是那些“其他活动”引起了卡里尔的注意。他从最初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中得出一条思路,那就是不可思议的“运输成本”(cost of transport)。

这一概念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反映运动的效率。想象一张曲线图,横轴表示运动速度,纵轴表示生物运动时的能量消耗。对于大多数物种而言,图中形成的是一条U形曲线,U形底部的一点是最佳平衡点。在这一点上,动物可以用最少的能量跑最远的距离,就像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6公里的速度行驶可以达到最佳汽油里程数一样。在最佳平衡点上,运动效率最高,每单位能量消耗内达到的速度也最快。U形曲线的存在说明大多数动物体内有一个既定速度,在这个速度下,能量消耗最低。

而人类只有在走路时才符合这一规律。在人类步行时绘制出的曲线上,能量使用效率最高时,速度约为每秒1.3米。以该速度走完特定距离消耗的能量最少。但是,至少对于人类来说,跑步并没有形成类似的曲线,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佳平衡点。相反,跑步产生的是一条平坦的曲线。在能量消耗方面,人类没有最佳速度,而马、狗、鹿等所有其他善于奔跑的动物,在奔跑时都会形成一条U形曲线。如果人类天生就会跑步,那么我们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呢?进化最在乎能量效率,物种的生死存亡就在于此,所以为什么人类在跑步方面没有朝着获得最大效率的方向进化呢?

这个问题还提供了一个横向研究的思路,不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在人体本身上比较。卡里尔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研究的,但在此之前,他还注意到了一点,只有对许多人的数据进行汇总时,人类跑步时的耗能-运动速度曲线才是平坦的,而研究每个人的数据时确实会出现U形曲线,但每个人的最佳平衡点是不一样的。对其他物种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这种现象,这表明人类有太多的可变性,并且这种可变性与个人的身体条件和跑步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更有趣的是,以上所有说法不仅在物种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而且在对比某一个体体内肌肉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使是跑步时,肌肉的使用与功效也因活动而异。跑上坡需要一组肌肉参与,下坡时则是另一组,在平地上使用的又是不同的一组肌肉。跑得快和跑得慢时也同样。不止跑步,不同的跳跃动作所用肌肉也不同,掷、推、捶、举和按压等动作也一样。

卡里尔称,他的研究显示人类的这种特点并不只体现在某一种运动上,人类不在任何一项运动上存在最佳平衡点,人体不具有真正的特异性,这个结果与在其他任何一个物种身上的发现都相反。对于其他物种,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它们“天生就会飞奔”,但是这种说法在人类身上却行不通。人类天生就会跑吗?确实如此,但我们天生也能从事其他运动。人类就像是运动领域的瑞士军刀一样,是多面手。“对于绝大多数研究人类行为的人来说,这并不奇怪;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关注跑步理论的人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惊喜。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卡里尔说,“我们不仅能够高效地走路、跑长距离,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所有运动都决定了人类生存的一些基本条件:我们需要摄取足够多的营养物质(人不仅需要能量,还需要营养物质)来为运动提供能量,同时需要强大的大脑来控制各种类型的运动。思考、创造、规划、协调,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强大的大脑,不过,单靠运动就足以完成塑造强大大脑的任务。人类独特大脑的进化与各种运动的进化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大脑和身体才能协同运作。优势2:人类的饮食多样化

人体营养的核心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人类身体的其他部分似乎都很擅长自己所负责的事情,这与其他动物相比也很突出,但人类的消化能力确实很差,弱而有限。这里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消化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体为什么要通过消耗能量来摄入能量呢?其次,要想在直立时快速地行走,人类就需要较小的内脏,这就意味着肠道较短,那么能真正用于消化的场所就更少了。这些基本构造特征都是进化过程中一系列人体“设计”造成的,前文提到的与跑步有关的反向旋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类与其他类型的四足猿类不同,肋骨底部和骨盆顶部有一个明显的垂直空间,这是腹肌所在的区域。腹肌能够影响人保持稳定站立及控制跑步时的身体旋转的能力,因此,人类需要扁平结实的腹部和紧绷的腹肌,从而能够限制肠道的移动空间。

这种解剖学上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构造和行为,但是先来看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事实:人类肠子短小,意味着不能吃草,鉴于人类有200万年的进化发生在热带稀树平原和大草原上,这并非一件小事。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草原物产丰富,能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但是,这种能量被包裹在所有草木的基本组成结构——纤维素中,而人类却一点儿也消化不了。

为克服不能吃草的问题,人类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把工作外包。人类的猎物中,那些有蹄的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大多非常擅长消化纤维素。这些四足动物可以很好地处理咀嚼反刍一类的任务,它们会耐心地把一团团草反复咀嚼后咽进迷宫般的肠道里进行消化,而这些肠道所处的消化系统又庞大得多。

在化石记录中,在古人类学或人类学的学说中,甚至是在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关于人类的知识中,有一点十分清楚:人类不仅是捕猎者,也是肉食者。古往今来所有的记录中,也没发现有哪一个人类社会盛行素食主义。食肉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是人类的天性。

人们说“肉”时通常都在说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也就是蛋白质,是人体的必要组成成分。这些氨基酸的唯一完整来源是肉类。尽管如此,人们却忽略了一些要点,人类学家和营养学家探寻人类能存活至今的原因时也忽略了同样的要点:当我们想“肉”时,想到的都是以肌肉组织形式存在的肉,而忽视了动物体内的所有其他组织。这样的错误存在已久。

在19世纪,欧洲人探索北美洲时,一些探险家和毛皮猎人遇到了北部平原的以游牧为生的印第安人,像许多狩猎采集者一样,这些印第安人几乎完全以动物为食物。出于生活的需要,欧洲人也采用了同样的饮食方式,但很快就病得很严重,脸上长出溃烂的脓疮。那些欧洲人就像如今的我们一样,只吃肌肉。随后,当地印第安人向欧洲人展示了他们吃的部分:切碎的肝脏和脾脏,还有骨髓、大脑和脂肪,其中脂肪尤其重要。欧洲人按照印第安人告诉他们的方式进食后,病情就好转了,因为这些器官组织含有肌肉中所缺少的一些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动物膳食中的基本能量来源不仅有蛋白质,还包括脂肪、微量营养素和矿物质等,这些都是生物积累作用下的产物。食草动物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脂肪就成为一种致密而丰富的能量来源,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食草动物体内也会积累大量镁、铁、碘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是由植物深部的根从矿物质土壤中汲取的,同样非常重要。当然,人类也可以通过直接食用植物来获得多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肉类中的含量更高。要想从植物中得到需要的所有元素,人类就必须摄入远远多于其胃容量的植物。此外,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营养素通常是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开采如镁、铁、碘等微量元素的矿工都明白这个道理。大型食草动物往往会四处迁徙,且分布广泛,这就平衡了地理上的元素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食草动物体内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营养素,而静态的植物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此一来,那些在食草动物生命历程中积累的营养素就可以被人类利用了。

然而,人类是杂食动物,在饮食上也需要多样性。人类一直以来也都吃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四处游荡收集这些植物作为食物,这也说明了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饮食多样性能确保人类摄取种类足够多的微量营养素,以支撑复杂的人体运转,其重要性我们将在下文详细阐述。然而,所有的摄取过程都得益于人类的文化适应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