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懂的儿童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6:21:38

点击下载

作者:姜韦羽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父母要懂的儿童心理学

父母要懂的儿童心理学试读:

前言

瑞典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好校长。”毋庸置疑,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父母,我们只有掌握了这门学问,深谙这门艺术,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才。

现代父母总是游走在焦虑与疑虑之间:他们焦虑,是因为教养孩子太费心费力,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提起孩子的教育就头痛,甚至比上班还令人心力交瘁;他们疑虑,是因为一部分人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说起教育方法也是头头是道,但是却一样没能培育出出类拔萃的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答案就是通过孩子成长规律制定适宜的教育方法,这不得不涉及一门学科——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曾在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期内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将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一般而言,儿童心理学通常以孩子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

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精心绘制,合理配色,才能让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事务,然而,只要父母按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就能更科学地培养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不但有规律地、按顺序地发展着,而且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一些特定时期的问题。比如孩子在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学习某种知识比较容易,三岁学语言和动作,四岁发展形象视觉,五岁掌握数的概念。假如在这些特定时期对孩子适时进行教育和培养,将在智力开发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假如错过“某个特定时期”,则事倍功半,甚至机能减退。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儿童心理学,并将之应用在家庭教育中。

本书从家庭教育实用性出发,通过大量形象具体的案例,揭示儿童教育的种种问题,再对症下药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总结出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心理学。一方面给父母一本儿童心理的参考书,见微知著,便能探寻出儿童教育的症结点;另一方面针对家庭教育方式,手把手引导父母快速培养孩子成才。编者2017年3月上篇儿童心理学

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了解孩子?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如何教育好孩子,父母应该熟知一些方法。作为父母,我们不但要熟练掌握语数外理化地生等课本知识,还必须掌握一些儿童心理知识。第01章 品格心理学——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不管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首先应该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优秀。毕竟品格不好,哪怕天赋再高,知识再丰富,也没人愿意与孩子成为朋友。对孩子而言,品格比财富、知识更重要。杜根定律:让自信伴随孩子成长

杜根定律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经常以一种消极的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妒忌、猜疑、害羞、自欺欺人、焦虑等,自卑会让人变得非常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孩子的自卑心理,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父母能力较强,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有的则是家庭不完整,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会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有的父母采用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是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平时总说“我不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

小东是一个三年级的男生,他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白白净净,头发有些自然卷曲,成绩还不错;不过就是性格内向,十分腼腆,在人前不苟言笑。他上课时从来不举手发言,即便老师点名要他回答问题,他也总是低着头回答,声音很小,而且满脸通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之外,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让他去和同学们玩,他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依然坐着不动。他平时在家里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和朋友们去玩。遇到周末的时候,父母想带他一起出去玩,或是去朋友家里做客,他也不去,甚至连自己的爷爷奶奶家也不愿意去。

小东身上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可能有所体现,这些都是自卑的产物。自卑,就是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经常把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自我评价过低,瞧不起自己,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

1.避免苛求孩子

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若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父母应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父母应予以关心和安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予以孩子耐心的指导,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成绩。

2.丰富孩子的知识

生活中,父母经常发现当许多孩子一起交谈的时候,有的孩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而自己的孩子却只是在一边听,一言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知识面较为狭窄。而那些知识面较为狭窄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开阔孩子眼界。

3.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将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勇气。

4.引导孩子交朋友

自卑的孩子大多比较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利于自身压力的减缓和排解,性格也会变得开朗乐观起来。而且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交朋友,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5.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经验

当孩子成功的经验越多,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帮助他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增加成功的经验。当孩子遭遇困境,心生自卑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的事情,或者参加其感兴趣的活动,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比如,当孩子在考试中失利了,不妨让其在体育竞赛中找回自信。

6.采用小目标积累法

许多孩子产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忽略了,一味地沉浸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因此心理就经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

对此,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时间实现的小目标,引导孩子向前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随着小目标的积累,不但会形成一个实现大目标的动力,而且会让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7.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而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对此,父母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予以指导,帮助孩子及时驱逐失败的阴影。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也可以帮助孩子将那些不愉快、痛苦的事情彻底忘记。

8.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孩子自尊心较强,一旦做错事情,自己就会很内疚。假如父母这时再冷嘲热讽,甚至责骂,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表现越来越差。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应理解和关心孩子,只要孩子知错能改就行了。这样孩子就会排解消极情绪,变得越来越自信。心理启示

假如一个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父母从小为孩子播下自信的种子,将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未来的路越走越光明。亲和效应: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父母应该让孩子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想及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告诉孩子当你给予他人关心的时候,温暖了对方,同时也将会温暖你自己。因为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而关心他人也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人的本质就是爱的相互存在,我们的生活是由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而构成的。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2岁的李斯特在维也纳举办了一次成功的演奏会,演出结束之后,音乐大师贝多芬走下台去,把李斯特搂在怀里,在他的额头上吻了一下。顿时,李斯特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激动得快要昏过去了,他难以忘怀这一刻。后来,李斯特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在其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对于那些学生,他总是以贝多芬的方式——亲吻额头来作为奖励,并对他的学生说:“好好照料这一吻,它来自贝多芬。”他曾这样说:“我们应该继承贝多芬传给我们的东西,把它继续发展下去。”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传递“贝多芬之吻”,这是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被关心。

孩子需要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因为关心他人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父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冷漠自私的人交朋友,这样的人也无法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更无法为这个社会分担些什么。然而,有很多孩子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常常会表现出任性、霸道和自私的个性,这已经成为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宝在一个新学校开始三年级的学习,他注意到有一个大些的男孩总是遭到别人的嘲弄。有一天,小宝回家对妈妈说:“妈妈,学校有个男同学,班里每个人都欺负他,因为他说话和别人不一样。”妈妈问:“他说话哪里不一样?”小宝回答:“嗯,有时候他有些话说不好。”于是,妈妈跟他解释:“这是一种叫作口吃的疾病,这会让他说话变得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你要多帮助他,跟他做朋友。”小宝点点头:“妈妈,他的名字叫小虎,我很喜欢他。他人非常好,我不介意别人怎么说他。他是我的朋友。”

关心他人其实就是关心自己。父母是孩子接触得最早也是接触得最多的亲人,父母在生活中不仅要对孩子进行关心品质的教育,还需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帮助别人是一个高素质人必备的重要品质,人的本质就是爱的互相存在,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所构成的。主动帮助别人,就是要求我们善于理解别人的处境、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并且随时准备去帮助别人,从行动上去关心别人,与他人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品质呢?

1.让孩子成为家里的“小帮手”

有必要让孩子干家务。一位妈妈的手受伤了,无法干家务活,而且爸爸又外出了,这时候,孩子按着妈妈的吩咐自己做了稀饭,并且在饭后主动刷碗,受到了妈妈的称赞。其实,在家里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是难不倒孩子的,但父母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去做,而应循循善诱,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主动帮忙,成为家里的“小帮手”,再给予孩子赞赏,这样孩子会认识到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体会到快乐。

2.营造温馨的家庭坏境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他会总是乐于助人,更愿意为他人着想,也更容易同情别人。因而,父母要积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经常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别人,在这样的心情状态下,孩子是很容易主动帮助别人的,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爱。

3.父母要以身作则

要想教会孩子主动去帮助别人,最关键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尽可能地表现得体贴大度,时常主动帮助别人,示范给孩子看,把这样的观念渗透在言行中。如果父母只是教育孩子帮助别人,自己却言行不一致,那么孩子就会模仿你的行为,言教也就失去了效果。

4.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些任务

父母可以多让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比如植树、除草,同时,鼓励孩子主动帮助邻居取牛奶、拿报纸,让孩子在做事情本身中感受乐趣。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照顾小妹妹,或者帮助小弟弟制作玩具,这可以培养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的品质。当然,有时候孩子并不是自发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去鼓励他们,甚至有时候需要温和地强制他们,不断地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些任务。心理启示

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主动帮助别人的良好习惯,这对孩子未来具有高尚的品质以及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告诉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就是要求我们善于理解他人,需要随时准备去支持他人,并从行动上去关心他人。卢维斯定理:谦虚让孩子更快地进步

卢维斯定理启示:谦虚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再勤奋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因此,在知识面前一定要谦虚,凡是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在一生中总是谦虚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现在的孩子们处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获得了一点成绩就很容易骄傲,然而,今天获得了成绩并不代表明天成绩优秀,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孩子。

孩子的身心都处于发展的时期,许多品质还没有得到固定,这很容易使孩子们走进骄傲自负性格的误区。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克制自满的情绪,让孩子变得谦和。

小君从小就显得聪敏过人,特别是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于是他的爸爸妈妈就请来最好的老师教他,当然他也确实算是音乐方面的天才了,学得特别快。老师对他充满了希望,付出很多的心血教他。后来,在小君10岁时就举办了个人的音乐会。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长大后会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他的爸爸妈妈也深信不疑,处处炫耀自己孩子的天赋。而大家见到小君都是大大地夸赞,夸他是个天才,是个神童。

于是小君在别人的夸赞声中越来越骄傲,渐渐觉得自己就是毋庸置疑的神童。最后连老师和爸妈也不放在眼里,当老师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的时候,他根本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反而嘲笑老师。而当爸爸妈妈说他两句的时候,他就一整天不回家,四处玩耍。

骄傲会让孩子夸大自己的优点,不去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甚至容易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这样的孩子听不进别人善意的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渐渐地,他就变得不那么优秀了。对此,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去克服,让孩子认识到做好并不容易,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从而促使孩子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我们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培养他们谦虚的品质,当孩子在学习上获得优异的成绩时,帮助他们克服自己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1.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缺点

如果孩子从小就处在父母的夸奖中,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成长在一个受表扬和鼓励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加自信。但是,在夸奖声和赞美声中,孩子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缺点,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鼓励他们勇于接受批评,看到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父母与老师的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

2.帮助孩子克制自满的情绪

孩子还处于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阶段,对于内心蔓延出来的自高自大,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克制。对此,父母应该保持警惕心理,鼓励孩子多读书,任何一个人都没有骄傲的资本。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鼓励他们做一个谦虚的孩子。

3.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榜样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非常谦虚,父母可以通过书籍了解名人的故事,以名人的事例来激励孩子懂得谦虚。当孩子有了自己崇拜的成功人士,并且了解他们成功的经历后,就会逐渐使自己养成谦虚的好品质。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只有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心理启示

告诉孩子:如果自己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很不好的。优秀的孩子更需要虚心接受老师与父母的教诲,需要倾听朋友的意见,这样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说谎心理:孩子撒谎并非出于恶意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说谎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心理畸变。她通过对孩子生活习性的观察发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不能自由地实现自己原有的发展计划,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畸变的发生,自然而然,孩子学会了说谎。孩子喜欢撒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先天具有欺骗和说谎的能力,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甚至包括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拥有一些天生的了解别人心理的能力。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8岁了,李女士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女儿身上,关心孩子的生活、成长和学习,关心孩子的喜怒哀乐。不过她实在没有想到,孩子竟然开始对自己说谎了。

女儿不想去上学,希望待在家里,有姥姥陪着,觉得这样比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待在一起舒服多了。有一天晚上,爸爸的肚子疼,姥姥和妈妈都劝爸爸第二天别去上班了,好好在家里歇着。这样一来,女儿就觉得生病好,可以不去学校。于是她就开始装病,今天跟李女士说这里不舒服,过两天又跟李女士说那里不舒服。刚开始李女士还真担心孩子是哪里不舒服,就让女儿待在家里。但慢慢地李女士发现,女儿是在装病,而目的就是不去学校。

很多时候,孩子的谎言几乎都是善意的,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时父母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谎言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由于一些父母经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这时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父母不让他们说真话。有时候孩子被父母哄骗之后心态发生改变,孩子的感情体验不管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让他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

有时候父母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比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或者,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比如“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希望的事实和渴望的场景。

1.了解孩子喜欢说谎的动机

假如孩子到了能够分辨是非的年龄依然在说谎,那父母应该找出原因。有的孩子是因为免受处罚而撒谎,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说了真话反而会被惩罚;有的孩子则是出于无奈,在父母的逼迫之下选择撒谎;有的孩子为了讨父母欢心,为了不让父母生气,他们最本能的反应就是不承认自己所做过的错事。

2.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在面对喜欢幻想的孩子时,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父母不应该阻止孩子发挥他的想象力,且要帮助孩子分辨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而孩子的想象转化成谎言,有时仅是一步之遥,这就需要父母正确引导。孩子拥有想象力是天性,不过假如父母对孩子的想象力一味地赞许,那就有可能让孩子的想象转化为谎言。但假如父母一味地反对孩子想象,又会扼杀孩子的智力发育。因此,父母需要调整教育方法,及时循循善诱地纠正孩子不好的习惯。

3.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喜欢说谎的孩子,威胁或强迫他承认自己的谎言都不是正确的办法,父母最好可以用一定的时间,冷静、严肃地与孩子谈谈。孩子承认错误之后,父母一定要称赞孩子诚实的表现,可以这样说:“我虽然不满意你做错了事情,但幸好你说出了真相,我实在很欣赏你的诚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将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要杜绝。父母要做到不论对人对事都真心诚意,这样孩子才能坦诚做人。

4.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增加压力,从而导致孩子说谎。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合理,不要奢望他们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父母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心理启示

既然孩子说谎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就应该因势利导,在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应该批评和反对。斯万高利效应:乐观的孩子人人爱

如果一个人遭受挫折不及时排解,而是任挫折像红桃K一样在大脑中繁殖,就会让自己的心里充满挫折与失败的阴影,这就是斯万高利效应。一位教育专家曾说:“培养笑容就是培养心灵。把孩子培养成面带笑容的孩子,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乐观、进取的人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乐观的心态,自信的笑容,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的过程中,乐观心态的培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所以,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对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乐观心态首先源于父母,源于家庭,所以,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首先就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这些天一直下雨,萌萌几乎一个星期没有外出活动了,萌萌开始对妈妈抱怨:“春天来了怎么还这么冷啊?这雨老是下,下得我心里好烦。”说完,她烦闷地扔了正在玩的小汽车,听了萌萌的话,妈妈很没好气地说:“你一个小孩子,烦什么?有什么可烦的!”萌萌一脸幽怨:“哎呀,你不懂的啦!”

每天早上,妈妈骑自行车去送萌萌上学都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可是,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几乎都是红灯。时间长了,萌萌就开始抱怨:“妈妈,我们每次都这么倒霉,没有哪一次遇到绿灯。”妈妈叹了口气,心想:这孩子怎么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呢?

其实,影响孩子情绪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它,也许就没有那么悲观了,孩子也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乐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会渗透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乐观的心态可以诱发孩子采取行动的强烈动机,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充满勇气、战胜困难的力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要赐给孩子希望和乐观的心态,让孩子能够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前方。

1.营造快乐自信的家庭氛围

一个自信乐观的家庭,总是能够培养出言行乐观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能够为孩子营造出积极乐观的氛围。也许,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而有的孩子则相反,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乐观的心态是可以培养的,即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

因此,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就需要父母为孩子营造出快乐自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地学习生活,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批评和挫折,帮助孩子克服悲观情绪,多给孩子鼓励与赞赏,多给孩子温暖与笑容,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开朗的性格。

2.父母要崇尚乐观主义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可以把父母的优点和缺点一起吸收。如果父母是悲观主义者,孩子就会受影响以悲观态度来看待问题;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父母不仅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真正拥有乐观的心态。

3.让孩子以乐观的态度看问题,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一个孩子的成长健康与否,与他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孩子良好的心态会给他带来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可以让他对生活充满向往。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做有兴趣的事情,对于他不感兴趣的事情,父母不要勉强他,尽可能地让他自由发展。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感受来自同伴的积极压力,将孩子的锻炼与兴趣结合起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孩子会更擅长,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孩子拥有越来越多的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就会逐渐形成乐观的心态。

4.换一种角度向孩子解释事情的真相

有时候,当事实无法改变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不一样的说法。当父母对孩子说:“现在爸爸要起草一份材料,爸爸的工作很忙。”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很能干,工作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说:“真可恶,爸爸还得起草一份该死的材料。”孩子会觉得爸爸是不情愿写材料的,却又不得不写,这就会给孩子留下一种阴影。

5.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难过的情绪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时挫折就表现出难过的情绪,比如孩子成绩下降了,父母若是表现得过分紧张和难过,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难过的情绪,也不要对孩子的受挫进行处罚、挖苦以及责骂,父母不妨以幽默的方式,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乐观情绪表达给孩子。心理启示

著名教育学家塞利格曼曾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传达给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让孩子在乐观中找到对生活的自信,让孩子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特里法则:善于自省的孩子更容易认错

特里法则告诉我们: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爱默生曾说:“人类唯一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真实,自省不仅不会使他孤立,反而会带领他进入一个伟大的领域。”

小孩子总是习惯性地为自己找借口,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候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反省的习惯,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违背了社会规范,是否存在着种种不足。自我反省的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做自我反省。

孩子每次考试失利都不懂得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反而一味地向父母抱怨“这次老师改卷子太严了,不然那两分都不会被扣”,“这次真倒霉,我随便蒙了一个答案都错了,只能说我运气太差了”。如果父母说:“难道你自己就没原因吗?”孩子则会一脸无辜地表示:“我最大的原因就是太认真了。”

有时候带着孩子出去,因为孩子拖拖拉拉没能坐上早班公交车。这时孩子会抱怨:“司机叔叔怎么这样不负责任,没看到我在后面招手吗?肯定是故意不等我的。”看到孩子这样不懂得自我反省,每次都是胡乱找借口,父母真的好担心。

海涅曾经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让我们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并给我们改正的机会。”自我反省就是常常冷静地思考自己的言行,寻找自己所作所为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一个人会不断地取得进步,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善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自我反省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每一个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所需要具备的一种良好习惯。

1.父母做好榜样

孩子有着一定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也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榜样,即便是父母犯了错误也要自我反省,这样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优秀的自我反省能力。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毕竟是大人,做错了事情羞于认错,而且认为在孩子面前认错是难为情的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及时进行自我反省,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这样才能积极地影响孩子。比如,有时候,父母也会误会孩子,这时候,不要试图在孩子面前敷衍了事,而应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2.让孩子以平常心面对批评

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提倡鼓励教育,总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一味地鼓励与夸奖是无法培养出好孩子来的。另外,如果孩子经常得到表扬,时间长了,他就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了。因此,批评与赞赏一样,都是父母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当然,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是适当的,父母不要大声斥责,只需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可以了。父母要正面引导孩子坦然接受别人的批评,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来接受批评。

3.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了错之后,父母不要对孩子横加指责,而是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当父母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只需要平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想纠正错误的行为,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就会少犯或者不犯类似的错误。

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往往会耐不住性子,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实际上这样很不利于孩子自我反省能力的提高。父母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斥责、恐吓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这样只会让自己的暴躁脾气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父母只有冷静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错误,才有利于孩子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4.培养孩子“每天自省”的良好习惯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每天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总结一下自己的行为表现,想象自己有哪些是做得不对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且应该怎样改正和挽回那些错误。让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而且也能够分辨是非真伪了。心理启示

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自我反省,他就会一次又一次地犯相同的错误,在原地踏步,难以取得进步。相反,孩子如果懂得了自我反省,他就会认真思考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会更加注意下次绝对不会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第02章 潜能心理学——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父母对于孩子寄托了无限的期盼,总希望他能有杰出的表现。那么,父母就应该在平日生活中留心观察孩子言行举止、喜好憎恶,将这些记录下来,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擅长的事情,从而想办法诱导激发他。天赋递减法则: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成长遵循着一种规律,也就是孩子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开发孩子智力越晚,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越少。所以,有一句话是“孩子教育越早越好”。许多父母对此颇有疑虑,孩子这么小就接受教育,毕竟于心不忍,也不希望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学习的包袱。但事实上,孩子早期智力开发是很有技巧的,并非教条般学习,而重在智力开发。至于是否教育越早就越有效,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株橡树在适宜的环境,可以长到30米,这就是它的潜能。然而现实是,没有一株橡树能长到30米,通常只会长到12~15米,假如生长环境处于劣势,只能生长到6~9米;假如土壤肥沃,精心培育,则可达到24~26米。所以,孩子早期教育可以有效开发其潜能,更容易造就人才。

教育专家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假如孩子从5岁接受教育,即便是非常好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备80分的能力;假如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达到60分的能力,这就是天赋递减法则的典型例子。

有位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去找达尔文,向他请教有关育儿的问题。“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了?”看着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还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就高兴地向夫人问道。“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成才,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哎!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十分惋惜地告诉她。

可以说,孩子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可以通过嘴、舌头及其他感官来探索这个世界。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就有了感知的愿望。大部分父母觉得孩子还小,教育他们应该从合适的年龄开始。其实,生命本身就赋予了孩子求知的渴望。

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说明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据说,那些小莺在幼小时期就被人们捉来进行严格训练。在训练的时候,在它们身边会放一只叫声很优美的名莺。当这些小莺每天听着名莺优美的声音,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跟着名莺学习。当然,要想成为名莺,那些小莺还需要进行其他的训练。但是,如果没有之前的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必要进行后面的训练。简而言之,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挑选一只能起示范作用的名莺是最重要的步骤,这样便于幼莺模仿名莺的叫法。

1920年,印度牧师在加尔各答山上发现了两个狼孩:一个是一岁半的阿玛拉,一个是八岁的卡玛拉。牧师决定将两个孩子带回孤儿院抚养。

在孤儿院里,阿玛拉和卡玛拉常常表现出狼身上所有的习性。到了晚上,卡玛拉就像狼一样活跃,号叫着乱闯乱跳,即便是睡觉时也会像狼一样蜷伏在地。一年后,阿玛拉因为没办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最终死亡。

八岁的卡玛拉初到孤儿院时,一直伏地吃饭、睡觉,持续了两年。又经过了一年的训练,她才能在人的手里吃饼干。直到三年半之后,卡玛拉能够独立站立,六年后勉强走路,而直到十七岁去世之前都无法平稳地走路。

有位母亲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她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她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吗?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1.胎教

母亲在怀孕时,不仅所吃的食物会对胎儿的成长有影响,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会对胎儿有影响,尤其是对孩子以后的心智和精神更是有影响。因此怀孕时应尽量不服用药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听音乐,多看美丽的风景,不生气,不悲伤。

2.婴幼儿学前教育

别以为婴幼儿无知无识,不会说话。其实,孩子从出生起,一旦接触外部世界就开始了认识世界的历程。他随时都在吸收、学习,而且婴幼儿学习和吸收的速度跟成人比起来要快得多。这一时期的教育并不只是语言和行为方面的,还在于品性方面的。

3.幼儿教育

对大一点儿的幼儿,需要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以及系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品德观念等的教育。作为父母,我们不可总是找借口说“孩子小,他懂什么”,毕竟其一生的思维潜能、品德都奠定于此,不容忽视。心理启示

教育学家一直提倡儿童应尽早地进行教育。通常情况下,两岁的幼儿就应该开始接受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3~4岁的儿童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罗森塔尔效应: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父母与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和热爱,使孩子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这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建议: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在孩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期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也是无数父母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孩子“爱玩调皮叛逆”,这都是作为一个孩子的天性,需要父母循循善诱,切不可正面冲突。如果你还是沿用“棍棒”教育,让孩子屈服于你的威严之下,那么,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一生也是不良的影响。

小豆子刚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每次放学回家都不认真写作业,妈妈大声斥责,小豆子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可把妈妈惹生气了,她忍不住用手打了孩子。最后,小豆子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写作业了,可是,当妈妈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字迹马虎潦草,还有好几处都出现了不应该的错误。看到这样的结果,妈妈又生气了,又开始训斥小豆子……

时间长了,妈妈发现小豆子越来越不听话,他总是调皮捣蛋,不认真完成作业,而且还学会了撒谎。以前孩子可不是这样啊!妈妈为此苦恼极了。

关于怎样教育好孩子,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逐渐变得叛逆的孩子,许多父母真是没辙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不见效果,孩子总是不听话。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越来越叛逆,凡事都喜欢和父母唱反调,而且你越是打骂他就越嚣张。有父母抱怨“我已经管不了他了”,难道问题真的那么严重吗?

父母应该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多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正面引导,这样孩子就会在夸奖赞扬中逐渐改变那些不良的习惯,而且能够树立起自信心,形成上进心,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摒弃“棍棒”教育,以赏识教育为主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许多父母都认识到了“棍棒”教育带来的弊端,并逐渐以赏识教育为主。的确,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它主要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也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逐渐调整了无数父母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心态”,使家庭教育趋向于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摒弃落后的“棍棒”教育,以赏识教育为主,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个孩子可能会很调皮,也可能学习成绩很差,但这时候,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视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一定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可能他比较调皮,但计算能力很强;他语言能力也可以,还可以自己编故事;他的绘画也很不错,所画的作品还在班上展出过呢……这样一想,你就发现赏识孩子其实并不难。

即使孩子只有一点点进步,父母也不要忽视,要给予真诚的表扬。“你今天一回家就开始写作业了,这个习惯真好,我相信你会天天这样做,是吗”,“今天你跟爷爷说话时用了‘您’,语气也比以前更有礼貌了,很不错”,长久以往,你会发现孩子在一次次的夸奖中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了,学习的兴趣也一天比一天浓厚,行为习惯也一天比一天好。

3.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也有自己的面子。但许多父母还是把孩子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对孩子说话时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语气。这时候,孩子是比较敏感的,父母稍微有些不耐烦的口气,孩子就能感觉到,他会觉得自尊心受伤;如果父母当着许多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就更会让孩子觉得无地自容。所以,在任何时候父母都要注意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以夸奖激励为主,切忌语气太重,另外,在外人面前千万不要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会让孩子自卑。

4.当孩子取得了成绩,应大力夸奖

有时候,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父母心里虽然也很高兴,但总是给孩子浇一盆冷水,“这次成绩还行,可你同桌还比你考得好哩”,这样一个转折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自信心毁灭了。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心理还很简单,他只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如果父母稍有微词,他就觉得没有了自信心,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千万不要浇冷水,要大力地夸奖,增强孩子的上进心。

当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并不是完全地正确,教育孩子一味地靠夸奖也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有的父母更是坚持“孩子都是自家乖”这种观点,一味娇宠,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心理启示

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都应该是适当的,父母不能把孩子捧得太高,这样一不小心摔下来了,孩子和父母都是承受不起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更要拿捏好“夸”的度,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鱼缸法则:给孩子腾出一个成长空间

鱼缸法则告诉我们: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它活动的自由,而不要让它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当孩子在小学阶段时,往往需要依赖父母,以父母为榜样。一旦孩子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理迅速发展,产生“我是成年人”的感觉。

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求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渴望独立,要求父母将自己看作“成年人”,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得到尊重。这一阶段的孩子讨厌父母过分的关心、监护、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一位家长曾经这样诉苦:我的女儿今年14岁了,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在小学时是非常听话的孩子,上初中后完全变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自己拿主意。让她好好学习,她偏看言情小说或打电子游戏机,有时我们说多了,她就发脾气,甚至想离家出走,还口口声声说:“我长大了,我的事,我自己处理。”我感到困惑,孩子为什么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正常吗?

孩子步入“心理断乳期”,开始对家庭、对学校甚至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叛逆心理。尽管青春期的孩子从表面上看,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不过由于他的心理和生理并不是真正地达到了成熟的状态。因此,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十分大,不容易驾驭。

即便他有了喜怒哀乐,也不愿意向父母吐露,而且会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假如父母处事不妥当,比如对孩子的表现打破砂锅问到底,妄加指责或是漠不关心,都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情绪。青春期的这一阶段,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1.迎接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的真正意义是摆脱对父母的孩子式依恋,走上精神的成熟与独立。所以,父母应把爱孩子的重点放在帮助他们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上。父母对孩子心理断乳期倾向应持欢迎态度,这意味着孩子的第二次诞生。

2.鼓励孩子自主独立

父母要把孩子的某种离心倾向理解为他的精神在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成长。在心理断乳期,孩子对同龄朋友的兴趣越来越浓,而对父母的依赖则不断减少。或许父母会觉得孩子变心了,实际上交朋友是孩子在精神上独立于父母过程中的一种补偿。假如孩子有适当的朋友,就不至于由于心理断乳而过度失落。

3.引导孩子走出叛逆的消极面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行为上和心理上进行引导,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父母把自己的观点、经历讲给他听,让孩子自己进行比较,父母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要因势利导。

4.信任孩子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个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尽量让他自己去解决。不过,父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和安慰,及时给予赞扬。而父母犯了错误,也要勇敢承认,尽可能改正。

5.尽量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保持冷静;争论激烈时,父母应转移话题或采取冷处理方式,避免孩子萌发对立情绪,使逆反心理更强烈。事后在合适的时候,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使孩子积极克服幼稚喜欢冲动的坏习惯。

6.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广泛结交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真诚待人的品德,顺利度过孩子心理发展的这一重要时期。

7.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权利,承认他是一个独立成员,平等相待,评价孩子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在与孩子相处时,要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尊重他的自主权与隐私权,尊重、理解、爱护他,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心理启示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他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表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过,叛逆也正暴露了他的幼稚和不成熟,就好像是贴一个标签在

告诉别人,他在成长中、在躁动中寻找一种叫独立的东西。这时父母要耐心等孩子长大,给予他理解,小心呵护他。马太效应:给孩子一个平等的支点

在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假如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可能会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等局面。一位8岁孩子的父亲说,他儿子学唱歌得到老师表扬,但他提醒孩子不要得意,理由是还有更优秀的孩子。听到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孩子觉得很委屈。教育专家指出,许多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某个方面与更优秀的孩子比,结果是越比越不满意,这样下去孩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这里,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支点。

最近,林妈妈觉得豆豆成绩有所下降,着急的她为了激发豆豆的好胜心,忍不住数落豆豆:“你怎么不争气呢,你看你同学丁丁多认真,听说这次考试他又是第一名呢!你要多向他学习,知道吗?”“我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把我跟丁丁一起比呢?他每次都是第一名,依我说,他还是在原地踏步呢!”豆豆不以为然地丢了一句给妈妈,林妈妈没有想到豆豆这样说话,她也有点儿激动了:“妈妈这样跟你说,是因为许多小朋友都在努力,你当然要努力点,否则就落后了,到时候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哎呀,哎呀,知道了,你别说了,我知道了。”豆豆不耐烦地咕哝了几句,就进屋里了。

林妈妈叹了口气,坐在客厅里沉思了一会儿,推门进了豆豆的房间,发现豆豆正在整理以前的卷子和书本。林妈妈也蹲下来,细心地帮豆豆整理书本,突然发现有一个醒目的分数“69”,林妈妈大叫起来:“这是什么考试的分数,我怎么不知道?”那语气大有逼供的味道,“哎,老妈,这都是一年级的时候了,当时你还打了我呢,以我现在的能力,睡着了考试也不止这个分数。”豆豆跟妈妈开玩笑,林妈妈松了口气,赫然想起了有句话叫作“对孩子,纵向比不要横向比”,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整理了你以前的成绩,真看出来你进步很多,而且这个月的成绩已经明显比上个月高出了不少,妈妈错怪你了,你可不要生妈妈的气。”豆豆向妈妈做了一个鬼脸:“放心吧,我会努力的,妈妈,只要你看到了我的进步,我就会奋勇向前,有一天我也能坐上第一名的位置。”“嗯,妈妈相信你。”林妈妈信心满满地说。

其实,孩子最好不要比较,即便要比较也是纵向比,而不是横向比。这里的纵向比就是比较孩子自身的进步,只要孩子比昨天多了些进步,那就是一种收获;横向比,则是比较与孩子同龄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用自己孩子某个方面与更优秀的孩子比。这两种比较方法可想而知,前者会让你看到孩子的进步,后者会模糊孩子的明显进步,更提升了父母的期望值。

1.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

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缺点数落不完,一旦被问到孩子的优点,就显得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上几个来。其实,这是因为很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即便是孩子有了一处优点,父母也会横向比较,觉得孩子比更优秀的孩子还是有差距,这样一种心理会促使过高的期望值模糊了父母的眼睛。所以,父母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只要孩子显露出了一处优点,那就是值得赞赏的地方。

2.孩子细小的一步,也是值得称赞的一大步

与同龄最优秀的孩子相比,可能自己的孩子总是显得不那么突出,方方面面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比起昨天的表现,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前进了一小步呢?以前他可能英语成绩不及格,但现在几乎都能跨过及格的大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或许他离优等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孩子的进步却是明显可见的,因而这也是值得称赞的一大步。父母要善于去发现孩子每天的一点进步,可能他今天变得有礼貌,他懂得了尊重他人,他开始学会关心妈妈了,等等,这点点滴滴的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孩子作出的努力,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进行大力的赞赏。

3.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对孩子不满意的根源,就是父母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大多数父母会关注到别人孩子的成绩,继而对自己孩子不满意,这就是典型的横向比较。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不满意,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若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却又找不到释放的渠道,这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这时候,父母要改变观念,好孩子的标准是既要学习好,又要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父母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鼓励孩子的点滴成就,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来对孩子造成伤害。心理启示

孩子在纵向比中能增强自信心,在横向比中却可能丧失信心而变得自卑,所以,父母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多进行纵向比而不是横向比。投射效应:尊重孩子的梦想

父母往往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或目标投射到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学习他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适得其反。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为孩子设计梦想,甚至擅自做主地刻上自己梦想的痕迹。

当孩子迈进了幼儿园,父母就为孩子规划一步步的成长历程,还想好了孩子以后要读什么专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候,有些父母会不顾孩子的兴趣与想法,强行要求孩子沿着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逆反了自己的意愿,就大声责骂孩子,否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绩。

孩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在同事那里听说,孩子如果作为特长生上中学,会有加分的优厚待遇。妈妈想起了孩子的绘画才能,兴奋地跑回家给孩子说了大半天,可是孩子却反应平平。妈妈擅自做主给孩子报了绘画培训班,并把这一消息通知给孩子,孩子显得很生气:“妈妈,我还没有说自己要去学习绘画呢,我长大之后不想当画家,再说现在功课这么紧张。”妈妈不以为然:“妈妈也是为你好,这样你上重点中学就有把握了,妈妈已经把学费都交了,我的小乖乖,你就去学吧。”孩子在妈妈的强烈催促下,无奈去上了绘画培训班。可是,后来孩子的绘画非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由于学习时间耽误得太多,成绩也下降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他的自我意识便越来越明确,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在他那小小的心里,他甚至想好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梦想,积极引导孩子,呵护孩子的梦想,不要打击,也不要否定,而应给予全力的支持。父母作为孩子的领航者,应该帮助孩子自己设计梦想,给他的梦想装上两只翅膀,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天地,让梦想翱翔于蓝天。

1.尊重孩子的梦想

父母在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的时候,必须首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梦想。这时候,父母可以依据孩子平时的兴趣去理解孩子的梦想,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算是孩子的梦想与自己设计的有一些偏差甚至严重脱节,父母也要冷静地与孩子沟通,以孩子的梦想与选择为主,在尊重孩子梦想的基础上,向孩子表露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但是,最终的选择权还是要交给孩子,父母千万不能替孩子擅自做主。

2.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有的父母自己是医生,认为医生就是最伟大的职业,于是,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就会不断地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成为一名医生;有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受够了本职业带给自己的痛苦,他们不断地向孩子灌输这个职业不好,让孩子一开始就对该职业充满了反感。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父母可以进行积极的引导,但切忌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3.呵护孩子的梦想

对于孩子的梦想,只要父母觉得比较合理,就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点头,也不是马上就要求孩子付诸实际行动。让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这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孩子的梦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孩子萌发梦想之初,父母要精心呵护,不要对孩子的梦想不理睬,也不要企图揠苗助长。父母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梦想,这样才能使孩子树立稳固的梦想。

如果孩子的梦想有些不切实际,甚至显得很荒唐,这时候,父母也要耐心地询问孩子,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想法,需要支持就要给予鼓励,即便是不需要支持的也要先给予肯定,再引导孩子设计自己的梦想。

4.引导孩子把梦想作为前进的目标

孩子的梦想一旦确立了,父母就可以顺势引导,以梦想激励孩子,鼓励孩子采取一定的行动去实现梦想。父母可以在孩子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鼓励以及一些适当的奖励,让孩子充满自信,追逐梦想。朱永新曾说:“谁在保持着梦想,谁就梦想成真;谁在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需要注重寻找孩子的梦想,编织孩子的梦想,以此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心理启示

为人父母者有着望子成龙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也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实现美好的梦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