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脱口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33:55

点击下载

作者:姜萌,邵孟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技史脱口秀

科技史脱口秀试读:

序 一:功夫在科学史之外

王渝生王渝生:出生于重庆市,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自画像创作:王渝生。

脱口秀,是英文Talk Show的音译,意译是谈话节目。我觉得把Talk Show译成脱口秀,同把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一样,兼顾了音译和意译,是英译中的最佳翻译,妙不可言。目前,全球每天有十多亿人次的消费者在畅饮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大约每秒钟售出上万瓶可口可乐饮料。脱口秀也是风靡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如美国的囧司徒、扣扣熊、柯南秀、鸡毛秀、彪马秀,中国的罗辑思维、财经郎眼、晓松奇谈、笑逐言开、今晚80后,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可见其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前不久,我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大厅里的科普脱口秀“博士有话说”,还有广告词:“科普传播从来不是意味着单调和枯燥;新闻播报&主题秀定让你耳目一新;聊自然,话博物,谈科学,品人生;来博物馆脱口秀吧,让我们带你学习带你high! ”感觉实在是美妙绝伦。

我是30多年前的科技史博士,20多年前我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时,就想过写一本章回体《科技发现发明演义》,10多年前我在中国科技馆工作时,又想过写一本通俗的《科技史脱口秀》,但都未果。现在,姜萌君把我想写的后一本书完成了,我感到十分欣慰。《科技史脱口秀》全书20万字,章节整齐划一,对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以讲故事的方式,做了简略的介绍。本书的创新之处不在于科技史内容本身,而在于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于讲的故事、说的话语有趣味,做到这些谈何容易,需要有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的素质和修养,需要作者自身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所以科普不是小儿科,科普里有大学问。

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跻身于世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既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科学普及,需要把科技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普及到亿万公众中去,使大家都充分地、公平地享受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清华大学出版社宋成斌编辑给了我这本书的样本,我读后感觉相当不错,因此乐于向广大读者推荐,是为序。2015年12月于北京

序 二:一千种科技史的写法

章丰章丰:浙江诸暨人,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网易传媒副总编辑。画像创作:吕洁。

因为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介绍科学史的书,从国际大家到本土权威,从内史传统到外史新作,从学术争鸣到通俗讲座,但像《科技史脱口秀》这样的style,还是头一回偶遇。如果非得用一句话介绍本书给普通读者,那么,这就是一本科技史界插图版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样类比当然不够贴切,因为作者是清华园里修了科技史硕士出来的专业人士,以我一个杂家的标准看,书中对科技史常识的演绎并没有什么显见的硬伤。而回到传播者的视角,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至少,我会买一本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如果允许穿越一回,我会买一本放在高数老师的案头,因为听着数学家的八卦,应该有助于克服普通学生对定理方程的恐惧。

这本有趣的科技史,做到了“先有意思,再有意义”。

这听起来有些反常识:科技,这么严谨高大的话题;教育,如此严肃重要的使命,居然可以把意义放在第二位,而用各种时令的话语和轻松的简化去迎合俗众的趣味?这样真的好吗?

我的答案是:好得很!理由有三。

其一,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小学生都知道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很少读完培根的整段话:“知识就是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传播,尤其是面向大众的传播,和知识生产遵循不同的专业规律;而且传播需要的概念简化和细节展现,往往得不到学术规范的支持,甚至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处理好这种冲突,需要知识阶层更贴心地站到普通人的角度去改进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方法,从行业小白的视角导入,生动活泼、循循善诱地完成知识传播的过程。在一个常识稀缺的社会里,普罗大众迫切需要了解的,是站在屋子里的大象,而不是墙壁缝里的灰尘结构。如果说“最适合点亮常识的火种是科技”,那么科技史就是拨亮火种的灯芯。

其二,激发兴趣比传播知识更重要。人类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人类,学习知识的基本状态就是边学边忘;加上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久的将来,人类获取存量知识的功能大概会被某种生物芯片替代。但人类的好奇心,人类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冲动和能力,大概很难被数据化;因此,激发和呵护人们探求知识的兴趣,正是知识传播的核心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本科技史的写作,最重要的不是装进去了多少高大全的知识点,而是能否通过对读者心理的揣摩,透过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和语言风格,让普通人在科技发展的宏大图景中感受色彩和温度,体察情绪和细节,激发共鸣和兴趣,并将其视作思考和探求未知答案的一个工具。

其三,我们需要一千种科技史的写法。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不同路径的探索和交锋;科学史的传播,也需要各种风格的表达和竞争。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变,一方面是人群的不断细分,给多元化的表达和个性化的文本创造了丰富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流行话语的速生速朽,需要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场景,花样翻新地创造出当下最佳的阅读体验。只要人群还在加速分层,语境还在不断迭代,就需要不断刷新科技史主题的书写。当人们需要一千种科技史的写法,当有人开始尝试一千种科技史的表达,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科学传播时代吗?

作者在后记中,呼吁用健全的常识来构建理性的逻辑,进而塑造拥有完整智识的人;他甚至“野心勃勃”地宣称,要用这本书作为一颗点亮全人教育事业的火种。

这不由得令我肃然起敬。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中,最强大的从来不是老成者的权柄,而是少年人的雄心。2015年10月于北京

序 三:牛顿和我,谁更懂物理

李智勇李智勇: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知名时评人。画像创作:邵孟奇。

一、

我在想一个问题:谁更懂物理?牛顿,还是俗称文傻的我?

按说应该是牛顿。发明力学定律,做色散实验,挨一次苹果砸都能砸出万有引力来。可是,他老人家知道狭义、广义两相对论吗?他知道电磁感应定律吗?他知道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吗?

他知道的,我多少也知道一点儿;我知道的,嘿嘿,就拿上边的这些说事吧,他可一点儿也不知道!

这还只是我,一个上完中学后就告别物理的人。要是换个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公式啥的都能来来,真要穿越回去来个PK,牛顿会不会大叫:既生瑜,何生亮?

不会,因为他没看过《三国演义》。不光物理差,语文也得好好补补了……

并非亵渎先贤,我等身与名俱灭,牛顿的名字依然会在人类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但是,玩笑背后有真的问题:古之大贤,论起知识储备,胡不如今日之学童也?

一个人来到世间,并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个往古来今、庞大无匹的知识库和经验体系已经为他备下了。人类文明,好似层积平原,一代哲人的智慧冲过来,又一代的知识盖上去,形成积累。知识的创造固然重要,但积累与扩散同样不可或缺。如果不是站在这个越积越厚实的平原上,每个人都是从零起步,独立创造、试错,那成本将无比高昂,人类和猿类的差别,应该不会太大。我之所以能气气牛顿,盖知识扩散之故也!

故而,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认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发明,二是把成果普及给其他人。

打个比方,发明可乐,这事很重要;让中国三线城市的老百姓手里也都能拿上一瓶,这事也重要得不得了。

APP时代,凭借一个手机终端,点几下订货,自然有人送可乐上门;人的大脑也是这样一个终端,既有的人类文明下载到这个终端里,这事的意义,不亚于大力水手吃菠菜。

二、

然而,下载文明,并不容易。

小马驹一离娘胎不久,就能尥蹶奔跑。人类降生在世界上,三年不离娘怀,十几岁才开始发育。儒家就此还治礼:父母丧后,要守孝三年。所有人类,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早产儿。为什么大自然会如此安排?

有的说,人的头颅已经达到了妇女产道的极限,不得不生出来,在体外继续成长。也有人说,造物如此安排,跟上头提到的庞大的文明库正好相宜:有了漫长的少年期,才更便利于人类学习:1个G的影片,5分钟可以下载完;500万个T的内容,下载时间不得长些吗?

光靠大自然创造的条件,下载的效率仍然可疑。

举一个例:抗战时期,中国国民的识字率极低,即便有现代军事训练的条件,效果也大打折扣。在现代小学生看来一个简单的“向左转”口令,在一些地方军阀的队伍中,就要训练良久,甚至要用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不穿来标识左右。个人军事技术学不好,复杂的协同、精微的战术,就更是难以提起。遭遇到已经实现工业化的日军,战损比让人无法接受。

不要说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就说科学昌明的今天。吃盐防核辐射、吃绿豆治百病,一个个荒诞不经的谣言居然还能够掀起不大不小的风潮!

知识的扩散,并不是像砂糖溶于水一样的事,自自然然就可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的门槛太高,尤其是科学女神的面纱太厚。传播学上有一个施拉姆公式:传播的速率,与有用性成正比,与接受的成本成反比。

知道羊蝎子是好东西,奈何大众没有铁齿铜牙,奈何?

三、

终于要说到《科技史脱口秀》了。在“创新—扩散”的框架下看此书,意义就呈现了。

科技,是改变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在历史上,人们曾用魔法形容科技。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出来后,报章上刊登漫画,就给这位发明家穿上了魔术师的衣裳。从改造世界的力度上,这个形容完全当得起。尤其近代科学发展以来,人类社会进化的加速度一下子提升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繁荣和财富涌现,科技是最重要的推动器之一。

然而,科技的传播和普及,是最难的。科学共同体内部,使用的是自己独特的语言,高度抽象、精炼的公式,复杂的运算,行外看如同天书一样的理论体系……越是精妙精微,越难走出深闺。

本书的作者姜萌君,其实是一个翻译家。他把艰深专门的学问,翻译到了日用常形内。

第一种翻译法,叫叙事。大众的接受,永远是感性优于理性。一千个人的死亡是数字,一个人的具体死亡,才是悲剧。一个个传奇故事和迷人细节串起来的科技史,才是活生生科技史。钱钟书先生论史时有言,大意如下:光有材料和数据堆积的历史,如同走了电的电池,徒有其形,没有精神。

这本科技史,不能再充电了,快满格了,再充就爆了。

第二种翻译法,叫类比和钩挂。阿拉伯人类比为“干中介的”,汉谟拉比法典钩挂到周杰伦《爱在西元前》,运用之妙,让人欣喜。叙事学中讲叙事二法,一曰隐喻,一曰转喻,隐喻者以甲物说乙物,转喻者以甲物带出乙物。这个甲物,往往是大伙儿身边的事物,一喻一带,明明白白。

据说周总理给外宾介绍《梁祝》,把长达几页的材料一扔:各位,请欣赏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座的高鼻子蓝眼睛,两秒钟之内都明白了。

第三种翻译法,叫幽默。给您包上趣味性的糖衣,您才能吃得下苦药。幽默是最好的调味剂。书里很多章节,带有明显的相声味道,包袱的构成手法娴熟。包袱是不能剧透的,这里就不做引用,读者诸君可以自己翻。

这三种技法使完,科技史这只硬硬邦邦、无法下嘴的鸭子,已经片好、摆盘,并佐以小葱薄饼甜面酱,鸭架子还搁了白菜豆腐熬汤了——请吧您呐。

四、

您猜错了,我不准备通篇捧着说。

既然书名中含一个“史”字,我还想从著史的角度,依《春秋》责备贤者之义,饶舌两句。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自序里说,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作者的才华,好比是熬粥的锅,时时必须揭一下锅盖,因为一不留神就溢出来了,自不必言;但在史识上头,留有微憾。

说得实一点儿。史识是什么?不妨举三个例:

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提炼出一个“欧洲文明三元素”。希腊人说: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说: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说: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三样儿一拼盘,造就了欧洲的文明。作者说,他想让读者“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

有了这个三元素统照,纷杂的史料就有了依归。

吴晓波,《历代经济改革史》,概括出一个“发展闭环”。王朝初期,中央放开管束,让经济自发复苏。各地经济复苏,地方势力就壮大,便有尾大不掉的危险。中央便加强控制,然后地方势力萎缩,经济萧条。为了改变萧条,重新放开管束,新一轮循环开始。

这个“翻烧饼”式的经济闭环,从管仲“官山河”延展到改革开放。怎样走出闭环?放开搞活而有序,如何可欲?读完让人深思。

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总结出一个“数目字管理”。此概念广为人知,似不必赘述。1976年完成初稿的书,放在今天的语境下,仍觉得充满洞察力和解释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然是当下中国的迫切任务。运用好数据、大数据,提升精准管理能力,是利益日益多元的复杂格局下的重要解题理念和工具。

本书从古埃及时期写到如今,史事如珠玑陈列;然而,我觉得,从纷纷杂杂做布朗运动的珍珠中,应该尝试找出其滚动变迁的理路,找出一只框架式的识见盘子。珠走玉盘,才臻至美。

当然,读者也可以发一问:珍珠一定要项链化吗?也不一定。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则则独立,谁也不挨着谁,但每则都饱满有力,有时一句能敲开数层脑洞。有体系的垃圾,当然不如星罗的珠玉。但具体到本书,我还是觉得有统照好过自然主义。

从无序中发明庄严秩序,是学问的大乐,也往往是大用。

五、

行文至此,可知打通学术和通俗之难。请以酿酒喻之:

第一层,须注意兑水的手法、兑水的比例。故事、细节、类比、调侃,皆水也。不兑水,太辣嗓子,难以入喉。需要技艺精湛,需要分寸感,需要想象力。

第二层,酒精本身也要重酿再蒸。洞察力和解释力,饮后的回味,全在此处功夫。

噫!传播虽小道,亦大亦难矣。

是为序。2015年10月于北京前言做一个学术的搬运工

本书与学术无关。

考研学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切勿参考此书。否则,名落孙山概不负责。硕士、博士、科研人员和考究工作者,请切勿对此书上纲上线。您就把它当成一本小人书,别想那些令人战战兢兢的学术规范,我在此谢谢大家了。

我说这些,确实是空穴来风(这或许应该是空穴来风的原始用法)。

举个例子,书中曾经这样描述阿基米德测皇冠密度的故事:“国王打造了一个纯金的王冠,结果自己有被害妄想症,担心工匠造假,于是请来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真伪。不过国王不允许破坏王冠,这可难坏了阿基米德。他心想,我不是孙猴子,又没有X光机,没法透视出王冠的真伪,也没有测谎仪,不能把工匠抓来测测,更不能用牙咬来鉴别王冠的硬度,这可如何是好?”

结果有个学术工作者“一眼”就看出了这段文字中的“严重错误”:且不说孙悟空这个文学形象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仅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X射线直到1895年才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到了20世纪人们才制成实用的X光机,最早的测谎仪也是1895年由意大利的犯罪心理学家隆布索发明的。而阿基米德生于公元前287年的古希腊,怎么能在心里“想到”2000年后的X光机和测谎仪呢?

对此,我无言以对。

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提出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这个问题在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然而,虽然在文理分科的干涉下,文理两种文化的矛盾十分明显,但是更为激烈的另外“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正在显现,那就是“学术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冲突。“学术文化”不仅弥漫在大学和科研单位之中,甚至已经在社会性的组织中扩散开来。许多组织以严格的门槛和矫情的风格形成了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术小团体。他们不屑于跟世俗大众接触,也不屑于向世俗大众解释只有他们“圈内”才能理解的高深术语和理论。一说话要不是卡逊、迪尔凯姆、维特根斯坦满天飞,真都不好意思张嘴。

他们就像学术贵族一样,严格保持着不能与世俗文化通婚的传统,以保持他们天生纯洁的学术血液和基因。

总之,在他们看来,普通大众实在太low。

而世俗文化这边,也确实比较low。除了吃,就是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热播,是因为中国人历史上一直没怎么吃饱;上网一看,各大门户网站的桃色新闻和裸照满天飞,比黄色网站内容还丰富。对于瞧不起他们的学术文化,大众似乎也不在乎。在他们眼里,学术不能吃不能喝,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废物。对于科研人员搞学术,在大众的眼里,也不过是吃饱了撑的,无病呻吟。

他们最大的不理解,就是“学术到底有什么用”?

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完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使社会文化形成了一个哑铃结构,学术文化和世俗文化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拒绝跟对方交流。

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层面,不管是经济上的差距,还是文化上的分布,纺锤体的结构都比哑铃型的结构要更为合理。而我的工作,只是为了消除这两种文化的对立,让学术走下神坛,能够被世俗所理解甚至欣赏,同时让世俗学会尊重学术,提升自己的品位。

所以,我不生产学术,我只是学术的搬运工。

对于此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王渝生、章丰、李智勇三位专家和师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本书拨冗作序,他们对一部尚存瑕疵的年轻人的科普拙作能够给予如此大的支持与鼓励,在当今之凡事皆需谨慎且追求完美的时代,实在令我非常感动,同时也激励我日臻完善自我,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清华大学科技所的高亮华老师在学术上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没有高老师的指导,也许我现在还是一名缺乏人文素养的工程师。

其次,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宋成斌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也感谢我的高中同学、青年画家邵孟奇为本书夜以继日地绘制插图。

再次,要感谢我的妻子唐露薇女士,没有她作为媒体工作者的敏感和作为家人无原则的“捧臭脚”,这本书也很难如此顺利地完成。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并向2008年至2011年我生命中那些曾经被永恒的真理激励的校园时光致敬。1四大文明古国

从四大文明古国写起,这几乎成了中国人写各种世界历史书的惯例。

既然是惯例,宇宙大爆炸、史前文明、人类起源之类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想也想不通的东西我们就不表了,直接进入吹嘘四大文明古国的环节。

用“吹嘘”可能用词不当,之所以非得这么写,主要是因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一直有中国。一种民族自豪感自此油然而生,并且挡也挡不住、压也压不服——当中国文明璀璨辉煌之时,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还在树上吃树叶,澳洲估计满地只有袋鼠在跳。

风筝是中国的,所以“飞机”是中国人发明的;竹蜻蜓是中国的,所以“直升机”是中国人发明的;钻天猴是中国的,所以“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二踢脚也是中国的,所以“导弹”也是中国人发明的……

到中国的古书里找找,现代社会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鲜玩意儿,基本都是中国“发明”的。

虽然近代落伍,但祖上还是甩别人十条街的!

当然,如果光吹嘘古代中国,未免显得太赤裸裸和不谦虚了,所以一般我们都拉上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把古代中国放在最后,显得公平、公正、公开。

谦虚低调中透露出磅礴大气,就像帕萨特车队中隐藏的辉腾。1.1古代埃及:尼罗河的礼物

先说说古代埃及。

四大文明古国其实也没啥了不起,都是造化弄人,不过是每个地区有那么一两条世界级的大江大河,其文明才得以发展。要是没有水,想文明也难。这也可以理解,咱们要是三天喝不上水,哪还有心思上学、上班,更别提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了。

在这一点上,非洲撒哈拉沙漠里的兄弟们可能就不太服气,都是非洲出来的,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没办法,人家有尼罗河。

尼罗河懂不?

世界第一长河。

你家门前要是有条世界第一长河,你也能发达。所以非洲沙漠里就没什么像样的文明,这也只好认了。如果不服气,学学人家阿拉伯人,水也不太多,后来趁着欧洲中世纪内耗,也干出些成就,所以好好学习搁到什么时候都是人间正道。

接着说尼罗河。

有名言称:尼罗河是埃及的礼物。

这话是一点不假,古埃及的人民群众主要都聚居在尼罗河两岸。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由于当时也没有水利设施,人民群众只好撤退。等洪水退去,河两岸充满了洪水带来的大量淤泥。

这些淤泥可是宝贵的财富。古埃及人在这些肥沃的淤泥上种庄稼,庄稼一年能够实现三熟。农业基础稳固了,社会也就发展起来了。

不要小看了尼罗河的泛滥,它还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现在你要是问三岁小孩:小朋友,一年有多少天呀?

智力正常的小孩会告诉你:一年有365天。

智力超常的小孩会告诉你: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智力异常的小孩会告诉你: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所以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是平年。

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一年为什么是365天?这个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四季更替一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天文学上称为“回归年”。

他们发现,当天狼星和太阳一起升起时,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他们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

古埃及人反复观察和琢磨,确定出了一年为365.24220……日。当然,这个日子不是个整数,所以要经常通过闰年的方式校正。至于古埃及人怎么琢磨出来的,就说来话长了,此处不表,请爱好天文的同学自行研究。

真的,你不觉得这事儿很感人吗?

要是没有古埃及人,我们现在都不知道一年是多少天。所以你在KTV唱“一年有365个日出,我送你365个祝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感谢古埃及人,没有他们,我们基本上属于不识数的状态,还真的不知道一年该送出多少祝福。

古埃及另一个伟大的成就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诞生依赖于古埃及盛产的一种纸草,这种植物的茎切成薄片晒干后可以用来写东西。

不过这种纸草跟中国发明的纸在产品质量上完全没法比,时间一长就会干裂形成碎片,很难保存。如果用这种纸草做书,得赶紧看,要不还没等期末考试呢,纸草书就成碎片了。当然这对督促学习可能很有好处。

有了文字和纸草,古埃及人就可以好好学习了,在天文学、算术方面都有所进展。同时为了丈量泛滥的淤泥,几何学方面也有所发展。

古埃及最著名的当属金字塔。直到现在,金字塔依然是各大旅行社赖以生存的重要景点。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生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其中最大的一个是胡夫的金字塔,高146.5米,宽240米,由230万块大石块组成,打磨之细致连小刀都难以插入。想想我们号称高科技的现代汽车工艺,车上的缝隙宽得都能塞进去一支筷子,不得不佩服古埃及人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

金字塔的修建真的是不可思议,那么多巨石叠在一起,做工又如此细致,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在埃菲尔铁塔出现之前,金字塔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建筑物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纪录轻松保持了4000多年。

所以,很多人推测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并由此提出许多神奇的传说;众多科幻电影也愿意拿金字塔说事儿,把它当成人类和宇宙交流的通信基站。

据说,金字塔里的蜂蜜现在还能喝,不过不知道谁喝过,弄不好是卖蜂蜜的奸商玩的事件营销。

另外,金字塔里的木乃伊也体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医学水平和防腐技术。法老们为了保存自己,不惜把自己做成人体腊肠。

有机会的话,真的值得去埃及看看金字塔。

同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这些外星人到底是有多无聊,才能不远万万里来到地球,修建了这么多让人想不通的石头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简直就是伟大的星际主义精神啊!1.2古代巴比伦:爱在西元前

我们再来说说古代巴比伦。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古代埃及是尼罗河一枝独秀,其他三个都是由两条大江大河发源的。古代巴比伦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印度是印度河和恒河,而古代中国则是我们熟知的长江和黄河。

上帝在打造这三个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充分引入了“备份”的概念,万一其中一条河水土保持工作没做好,没水了,另一条河还能支撑文明的发展。因此,把仅靠一条河造就的古代埃及排在文明古国之首,其他三个小弟想必也心服口服,绝不敢到文明古国评定委员会那里造次闹事。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埃及、印度和中国是耳熟能详的,最不熟悉的就是古代巴比伦,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叫巴比伦的国家了。

那么古代巴比伦的地盘主要对应着现在的哪个国家呢?

这就是伊拉克。

就是那个早年上蹿下跳,后来屁滚尿流,最后一败涂地的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

了解了古代巴比伦的历史,我们就能理解当年萨达姆为什么狂得有道理。人家祖上可是有来头的,绝不是没文化的暴发户。美国的历史还不及古代巴比伦的零头,也敢跑到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嚣张?

不过,绝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小朋友们则主要是从周杰伦的成名作之一《爱在西元前》里了解这段历史的。

歌词如下: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

当年满街哼唱周杰伦的“饭特稀”时,谁又能想到原来方文山的历史修养也很了得,用一首歌就把古巴比伦文明的关键点都说得一清二楚了。许多小伙伴一上历史课就睡觉,就靠听歌学了这么点历史知识。

这得感谢周杰伦。寓教于乐,善莫大焉。

如歌中所述,古代巴比伦文明也称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得名。美索不达米亚的意思是“两河之间”,这个名字听起来比巴比伦洋气多了,怎么着都透着一种世界级奢侈品大牌的品相,而巴比伦总能让人莫名联想到“乡巴佬”牌熏蛋、猪蹄、鸡爪……

所以,选名字很重要,文明古国评定委员会正在考虑将古代巴比伦改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以便通过广告植入,使发往伊拉克的旅行团能够吸引大量的观光客。

在这片平原上,最早生活着苏美尔人。

后来巴比伦王国逐渐兴盛起来。也正是由于巴比伦王国太兴盛了,所以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该地区文明古国的冠名权。

巴比伦王国最有名的老大叫“汉谟拉比”,他颁布了一部法典叫作《汉谟拉比法典》,也是用他的名字冠名的。这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共计3500行,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柱上,又名“石柱法”。该文物现存法国卢浮宫,跟蒙娜丽莎一起微笑中。

想想都让人觉得酷得不行。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因这种文字刻在石块或泥板上,笔画是楔状的,故而得名。这种文字发明后被广为采用。这种文字虽然写起来比较费劲,但是比埃及纸草书保留时间可长多了,所以才能“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要是用纸草书,估计一对情侣还没结婚,情书就找不着了。

相比于尼罗河稳定而有规律的泛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水文状况不甚规律,所以古代巴比伦人只好靠观天象来确定四季,由此发展了比较先进的天文学。

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听着像一种蔬菜)在公元前432年提出的19年7闰的默冬周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经普遍使用了。

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了“黄道”的概念,并划分出了十二个星座,就是我们现在小女生们津津乐道的“你是哪个座”的那个星座。

古巴比伦人热衷占星,是因为这个地区外族入侵较多,连年征战,社会不和谐,人民群众普遍感到悲观恐惧。他们和从容淡定地在淤泥上乐呵呵种地的埃及人形成了相反的气质类型,估计得抑郁症的人比较多。

人一旦悲观和恐惧,就比较愿意相信占星术,试图用占星术解释自己倒霉的原因,从而求得内心的平静。

天天讨论星座血型的,不是考试要挂的大学生,就是找不到对象的女青年,有车有房有事业有家庭的“四有青年”,是懒得去研究什么星座的。由此可见,古巴比伦人好像过得不是很幸福,很可能都在到处联系蛇头,希望能偷渡到古埃及去。

在数学方面,他们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竟然达到了目前我国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水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他们还没有负数的概念,只能求正根,所以事实上要比初中二年级学生更差一些。

他们在医学方面,基本啥也不是,不过对医疗事故的惩处倒是非常严厉。《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在给人做手术的过程中致其死亡,或是用手术刀挖去人的眼睛,医生的手要被打断。

太吓人了,现在要是这么规定,各大医院都得关门,也没人敢学医学了。

要说古代巴比伦能跟古埃及金字塔叫板一下的,当属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他没见过世面的山姑王妃建立的空中花园了。

这个空中花园是在一座小山上层层种植了各种花卉,并安装有复杂的灌溉系统,从远处看花园仿佛悬在半空之中,空中花园由此得名。不过空中花园到底是否真实存在,一直存有争议,文献记载也比较少,跟实打实屹立在天地间的金字塔相比,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在是有炒作之嫌,不得不在与金字塔的对决中败下阵来。

当然,更不会有人吹嘘空中花园是外星人的杰作,外星人要是花心思造这么个梯田,也确实有损外星人的智商。

尽管如此,空中花园依然以其复杂的设计和源远流长的市场营销手段入选世界八大奇迹。与金字塔、宙斯(不是寿司)神像、罗得斯岛巨像、阿提密斯神殿、毛索洛斯墓庙、亚历山大灯塔和秦始皇陵兵马俑比肩成辉,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文明奇迹。1.3古代印度:一切从“0”开始

现在说到了古代印度。

印度仰仗着印度河和恒河这两条大河冲积出来的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发源地。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不算大国,但印度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国。在大国的国家宣传片中,都必然会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两句广告语。所以人口挤得像拉丁鱼罐头的孟加拉国,和整个大洲只见袋鼠不见人的澳大利亚,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大国。

印度的国土面积不比中国小多少,但仗着一面靠山、三面环海的有利地形,混了一个印度洋的冠名权。在这一点上,中国就吃了大亏,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弄了一大把,就是没有一个“中国洋”。

以印度这不进行计划生育的劲头,在不远的未来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指日可待。

由于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历史上人种复杂、大小国家林立、各种语言众多,印度是一个神奇而又个性不突出的国家。

虽然个性不突出,但这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倒十分突出。古印度人被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僧侣,是社会的高端人士,属于领导阶层,都是大户人家,“婆罗门一入深似海”。当然,由于不能通婚,想入赘也入不进去。

刹帝利是武士阶层,从名字就透出一股子煞气和霸气,负责社会管理和军事活动。

吠舍是平民,听起来确实比较普通,吠舍两个字老让人联想到狗窝,这个阶层可以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首陀罗是最低等级的贱民,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像陀螺一样被其他阶层抽过来、抽过去,只有处处挨揍、拼命工作的分儿。

贫苦的底层人民太多,导致印度的宗教盛行,佛教由此发源。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本来是一位高富帅的王子,过着心想事成的生活,但后来看到人间疾苦,便树立了远大理想。他先是裸辞了王子的工作,然后抛弃妻子,成为暴走一族。他苦苦寻道六年,结果什么也没找着,什么也没想通。

走了六年,累啊,最终他一屁股坐到菩提树下昏睡过去。等他醒来,喝了一瓶牧羊女赠送的娃哈哈营养快线,一抬头看到了天边的星星。

咔,模式突破了!

于是释迦牟尼由暴走一族一跃成为如来佛祖,佛教诞生了!

至于模式到底是怎么突破的,这属于商业机密,如来没解释,后人也没参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坚持就能开悟,开悟了也就知道为什么开悟了。

后来,唐僧获得了大唐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经费,带着一干马戏团的动物徒弟,来到西天取得真经,并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结果佛教在中国传播得反而比印度快。这说明谁第一个发明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先批量化、规模化,尽快招商加盟发展代理商,才能实现对市场的绝对占有。

印度人在天文方面表现平平,竟然确定一年有360天,跟古埃及人整整差了5个工作日,这让发工资的财务部门情何以堪,一年要白发5天工资。

印度在数学方面还算可圈可点,最重要的是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听着有些搞笑)。

印度人发明的计数体系,结果没有叫印度数字,却因为阿拉伯人的传播而被改了所有权。这事儿可真够窝囊的,就好比温州的工厂加工出的优质运动鞋,最后都贴了耐克的商标。所以,虽然印度人给阿拉伯人做了OEM,但我们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时候还是要诚恳地感谢印度人。

印度人在数学上的另一大创举是发明了数字“0”。

你可能没想过这个事儿,但是某年的科技史专业研究生考试的第一题就是“数字0是怎么发现的?”。

不知道?那就只好回家再复习一年了。

这个事情现在看起来很自然,我们不少人上学考试的时候都吃过“鸭蛋”。不过在古代,这个事儿可不容易。开始是没有“0”的概念的,模模糊糊地用空格表示“没有”,后来古印度人发明了“0”来表示无或者空。“0”的出现意义重大,它成功地用数学符号表示了“没有”的概念,同时也界定了正数和负数的边界。“0”在笛卡儿的几何体系中被作为原点,如果没有原点,就无法建立坐标系,整个解析几何体系就会崩塌。“0”蕴含着印度宗教“一切皆空”的深刻思想。“0”乘以任何数都是“0”,也就是说,什么碰到“空”也都得变成“空”。同时,“0”又被看成是一切的原点,跟佛教轮回思想又不谋而合。一个“鸭蛋”能蕴含如此深邃的思想,实在是不得了,确实也只有印度人才发明得出来。

由于以过于简单的形式、过于深邃的思想,以及过于完美的功能亮相,“0”在刚刚传入西方的时候,吓得一根筋的西方人屁滚尿流。单是“0”不能做除数这一点,就让重视逻辑的西方人高度恐慌。教皇看到“0”这个数学怪物以后,仿佛看到了魔鬼,感觉是对上帝的亵渎和挑战,他甚至严酷惩罚了引进“0”的学者,用酷刑夹得他的手指不能握笔写字,并严令禁止“0”的使用。

我们不禁唏嘘,这个学者真的是太倒霉了,介绍了个“鸭蛋”给别人,竟然惹来了酷刑之祸。

不过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既能表示“有”(如零度),又能表示“没有”的神奇的“0”,很快被欧洲接受,将难记、难用而又装酷的罗马数字淘汰出局。由此可见,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独特的客户价值有多么重要。

也许,古印度人如果得知“0”已经全面占领全球市场的消息,该念一声“阿弥陀佛”了吧。1.4古代中国:不能领先世界更多

终于说到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了。

古代中国的地理状况也是相当优越。东部滨海、西部环山、黄河长江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广袤富饶的土地,给了我们祖先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孕育出了同样相对封闭但又韧性十足、风味独特的中华文明。

提到中国的历史,必自称“上下五千年”。事实上,世界重要的文明史大概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人非得说我们的历史要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黄帝、炎帝算起。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号称半年前就开始复习考试,其实真正看书只有临考前的三天,虽然开始复习比较早,可是进展很缓慢。

比不过质的时候,我们就比量,这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而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我们从来都具有强大的心理优势。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能在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中找到影子。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从形成伊始就是整体性思维,而非西方的拆解式思维。能够代表这种思维最为贴切的吉祥物就是太极中的阴阳鱼。黑白两色的阴阳鱼都长着相反颜色的眼睛,此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韩国人缺乏灵感,设计个国旗也要抄袭阴阳鱼,只可惜没有吃透阴阳鱼背后的“中心思想”,只抄了鱼儿,忘记了鱼眼睛,一下子就全变了味道,成了“你中没我,我中没你”,意境自然大相径庭。

所以,抄袭也需要智商。

对于高深的东西,要么别抄,要么全抄。没有理解还试图根据“具体国情”只抄自己认为“正确的”,不贻笑大方才怪。

近些年兴起的所谓系统科学、复杂科学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用类似于鸳鸯火锅的两条鱼表述得非常清楚了。注意,真正明白人开的火锅店里的鸳鸯火锅,每一半锅里必然还要有个小锅作为鱼眼睛。

单纯一半辣锅和一半清汤锅组成的伪阴阳鱼火锅店,肯定是韩国人开的。

古代中国人凭借着这样深邃的思想,在那些不需要拆解也没有能力拆解的年代里基本上是领跑世界的。老子一篇五千多字的随笔,养活了今天多少硕士、博士、教授和博导。

在这篇随笔中,万事万物皆可以用神奇的“道”来解释。当记者采访老子什么是“道”的时候,他明确表示:永恒的“道”是没法说的,能说出来的,不是贴牌的就是假冒的。

你问,你就错了。

面对这么牛的循环论证,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

中国在“道”的指导下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国家,直到近代才落伍。这是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拆解,所以一直精神分裂却没什么建树的西方人就一夜崛起了。他们丧心病狂地将“道”组成的世界拆解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玻色子、毛粒子……

可见,真到较真的时候,光玩模式和概念是不行的,需知细节决定成败。中国人靠着整体思维领跑,最终也因为整体思维而跌倒,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对自己近代落伍这事儿,我们的祖先也早就准备好了自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不管日子过成啥倒霉样都有话说,中国人的这个特长特别让西方人钦佩。

当然,中国看不起别人也是有理由的,我们的祖先确实做出了一些令西方人瞠目结舌的成就。

西方人不会引火,只好派个普罗米修斯去偷火种,经过所谓“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畅销书公关,狠狠炒作充满悲情的献身壮举,的确赚足了眼球和票房。

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微微一笑:小普啊,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没?不知道摩擦生热的基本原理?

普罗米修斯哭了:遂人大哥,你知不知道,我们西方直到1798年伦福德钻炮膛才发现摩擦生热的现象?

燧人氏:唉,你们西方人进化是有点慢,就我这超前你们好几千年的知识和技术,在我们中国只能负责生火做饭。

普罗米修斯吐出一口鲜血:老鹰,你啄死我吧!

燧人氏说的也有道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有巢氏筑木为巢、神农遍尝百草,这些大师不是搞航空航天的,就是开发房地产的,最次也是开连锁药店的,他这钻木取火的雕虫小技还真拿不出手。

如今,燧人氏的手艺早已被火柴和打火机取代,可都江堰水利工程几千年来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西门渠、漳水十二渠、郑国渠和都江堰,其中都江堰最为有名。都江堰由秦国四川太守李冰及其子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

水利工程我们并不陌生,近现代的水利工程都以大坝为主。不过大坝修得越高,问题越大,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就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我们讲过埃及主要靠尼罗河泛滥的淤泥为生,结果修了阿斯旺大坝以后,淤泥都堵在大坝上了,造成了埃及的肠梗阻。

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使用大坝,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鬼斧神工地将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融为一体。都江堰的核心在于自动控制岷江分配到成都平原的水量,洪水来时自动分洪,枯水时自动限流。

这么神奇的功能既没有使用大量的人为建筑,也没有破坏当地的环境,还不需要过度维护,使用寿命超过千年,这绝对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对于可怜兮兮的西方人来说,直到1948年维纳提出《控制论》,自动控制的概念才渐渐建立起来,可是几千年前中国人就设计出了完美的自动控制的水利工程。

不服,可以到都江堰来看看。

对于世界上这么伟大的自动控制设施,花点门票朝拜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另一个一骑绝尘的成就是中医,现在还在一骑绝尘,而且未来还要一骑绝尘下去。因为西方人到现在还没有理解中医,不理解似乎反映出了他们认识水平的低下,于是西方人恼羞成怒,由不理解干脆改为不承认了。

不管国外承认不承认,中医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穴位、脉络这种东西,西方到现在在生理解剖上也没找到,至于望闻问切的功夫,更是学也学不来。

西医基本上一直追随最先进的技术,而中医却很奇怪,越古老越值钱。战国晚期一部《黄帝内经》可称为中医之集大成的著作,一直以来被中医学习者奉为圭臬。如果山顶洞人也能开个中药方子,有些中国人必然哄抢。

不过,中医现在的市场不是很景气,而且没有中医的西方人,平均寿命也没比我们短,这其中的道理到底是什么?

也许正如中药的禁忌说明:尚不明确。

如果说西方人对中医尚能不服不忿,对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则必须五体投地了。

请看“祖冲之体”:

你只看到我结绳记事,却不知我早就熟知十进制;

你有你的《几何原本》,我有我的《九章算术》;

我还有《周髀算经》;

我可怜你还不懂勾股定理;

哪怕过了3.1415926,也不会超过3.1415927;

我是祖冲之,我为中国数学代言。

好吧,关于古老而伟大的回忆到此结束,现在我们要开始好好看看那些后来居上的西方人了。2希腊、希腊化和罗马时期

四大文明古国固然伟大,不过我们今天所推崇的科学精神则起源于希腊。

我们比较纳闷的是,为什么文明古国评定委员会没有把希腊列入文明古国的行列呢?

有的说法认为文明古国都是从大河发源而来,希腊的河不行,靠着地中海发迹的,有一股渔民作风,浑身海带味儿;

有的说法认为文明古国贵在够“古”,上述四个入选国基本上都有三四千年的可靠历史,而古希腊最早于公元前3000年诞生的米诺斯文明则没什么作为,直到公元前800年才出现了比较给力的文明;

有的说法认为希腊文明缺乏原创,属于古埃及和两河文明的衍生文明,与虽然有点弱智和神神叨叨,但完全原创的四大文明古国相比,还是缺了些底气;

有的说法认为四大文明古国一直是比较统一的国家,而古希腊则是一堆城邦构成的,跟四大庄家相比,散户再能折腾,也终究是散户;

……

总之,理由很多,但结果就是希腊没有上榜。

不过更有可能的理由是文明古国评定委员会就是不想选希腊——就不选你,爱咋咋地,没有理由就是最大的理由。

难道连选个文明古国这种“感动地球”的鸡肋评选也要搞猫腻?

不过希腊人对这种口水评选可没怎么介意。他们在科学上众星闪耀,一骑绝尘,把世界其他地区的自大狂狠狠地甩在后面,成了欧洲文明的肇始。少有什么民族能够对世界文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希腊人不好大兴土木,没有金字塔、空中花园、万里长城这些劳民伤财却被今人不断吹嘘的工程,但却留下了让别人深深惭愧的精神文明。在地球这个班级里,希腊人是天生的三好学生,不当学习委员绝对可惜。

我们完全可以发出这样的呐喊:希腊文明对全世界的影响天地可鉴,与日月同辉!

希腊文明源起于古典时期,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希腊化时期达到了高峰。

所谓希腊化时期,是指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跑马圈地,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将希腊文化向外传播。那些被希腊文化传播了的地区,就被“希腊化”了,因此这一时期也称“泛希腊时期”。

河北的燕郊距离北京国贸CBD三十多千米,房地产广告上竟然也称自己是“10分钟直达CBD(时速200千米)的泛CBD地区”,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到了罗马时期,从希腊而来的灿烂文明开始暗淡。

古罗马人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才能突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但是在科学方面却表现平平。

跟追求真理的希腊人相比,罗马充斥着怀有野心的政客和嗜杀成性的军阀,好好学习的孩子没几个,到处彰显着暴发户的恶心面目和功利主义的粗俗作风。

古希腊所创立的精神财富、科学遗产和学术传统在罗马时期丧失殆尽。

唉,没文化,真可怕。2.1泰勒斯领衔的圣贤们

泰勒斯留下一句话:万物源于水。

什么?泰勒斯是谁?

不管是研究哲学史的还是科学史的,要是不知道泰勒斯,那就不要混了,简直是数典忘祖啊!

泰勒斯可是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之所以叫这么个怪名字,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这个词还不存在,科学的整个体系也没建立,基本还是属于卑躬屈膝地给哲学当女仆的状态。当时跟科学有关的,都被称为“自然哲学”。就算不是很久很久以前,牛顿大哥于1687年成书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仍然使用了“自然哲学”的概念。

所以你要是拍牛顿的“牛屁”:牛顿,你是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会不高兴的——你说谁是科学家?我是自然哲学家,你才是什么“科学家”,你们全家都是“科学家”!

跑题了,继续说泰勒斯。

泰勒斯的地位基本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如来佛祖、玉皇大帝或者元始天尊之类,总之是始作俑者(这个词好像是个贬义词)。罗素也不得不慨叹“西方哲学从泰勒斯开始”。

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今天三岁小孩都知道是扯淡,可是为什么他却如此伟大?

伟大不在于他弄清楚了原来我们都是水做的,伟大在于他敢于去想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开创了后世对世界探索的态度和勇气。

老子听说这个会嘿嘿一笑,笨蛋才把世界本源归结成具体东西,只要是具体东西,没有一个不是错的。所以老子说“万物源于道”,而且“道”是什么,我们不能说,也不知道。别看西方圣人标榜自己玩哲学,跟中国人的智慧比,基本就像刚涉足中国办公室政治的新兵蛋子——什么都往实打实上说。

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互联网,老子这深远的智慧没有传过去。泰勒斯的后来人还是前赴后继地试图把世界解释成具体东西,急得老子上蹿下跳,深深地替这些笨蛋着急。泰勒斯他们还形成一个米利都学派,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万物源于气”,听着比水靠谱了很多。

不过在老子看来,这个结论更为扯淡——难道我们都是屁做的?

后来希腊人越来越聪明了,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万物源于数”的概念了。“数”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比如人体由206块骨头构成,听起来还像那么回事。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个学术组织。他们发现了“勾股定理”,因此这一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他们还发现和证明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他们最早提出了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他们还研究了琴弦的张力与韵律之间的关系。总之,他们在算术、几何、天文学甚至音乐方面都取得了广泛的成就。

不过,他们从组织形态上来说,是一个秘密宗教组织,他们崇尚的理念是“和谐”。这个宗教组织,确切地说,是一个学术黑社会组织。之所以说他们是黑社会,是因为他们连自己人的不同意见都不能接受。他们当中的一个倒霉蛋叫希帕索斯,还是毕达哥拉斯的得意门生,他发现了的存在,史称“发现无理数的第一人”。

这事儿要是放到现在,怎么也给他颁发一个诺贝尔奖(不过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有点郁闷)。可是在当时,无理数被看作“不和谐”的东西,直接触犯了“一切数量都可以用有理数表示”这一学派天条,整个学派下了封口令:任何人不得泄露的秘密。

希帕索斯的命运也十分悲惨,直接被这一学术黑社会的打手扔进大海喂了鱼。这一惨案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想想希帕索斯,我们都觉得太可怜了——初中生要是不认识就考不上重点高中,可是几千年前有个伟大的哥们发现了,却把小命丢了,这都什么事儿啊!

一个对自己人都能下毒手的学术黑社会组织,崇尚的理念竟然是“和谐”,真是莫大的讽刺。还是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好,别说发现无理数,你就是变成“无理人”,别人也不敢动你一根毫毛。

除了认为世界是水、气或者数的观点以外,还有一位圣贤提出了“万物源于火”,这位圣贤就是赫拉克利特。我们可能不太记得住他的名字,但他的一句名言我们一定都耳熟能详:“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吃同一种饭,人不能两次花同一张人民币,人不能两次娶同一个媳妇儿……这思想真是太深奥了。说得通俗点,就是除了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靠着这深邃的思想,他当之无愧地成了西方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鼻祖之一。

与一切都是变化的辩证法观点正好对立的,是所谓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代表学派是爱利亚学派,他们的首领叫做巴门尼德,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人和鼻祖之一。

赫拉克利特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多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动感单车能治百病。

巴门尼德则认为:生命在于静止,麻雀天天蹦来蹦去活不了几年,乌龟一动不动长生不老。

在这场辩论中,爱利亚学派还有一个第二辩手叫芝诺,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更是把形而上学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提出了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四个悖论都是诡辩,唯一一个正常人还能迷迷糊糊有点感觉的就是“飞矢不动”——芝诺认为,飞行中的箭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静止的,它的运动不过是一连串静止组成的假象,既然任一时刻的飞矢都是不动的,那飞矢自然是不动的。

想不通的读者慢慢想,反正我也没想通。

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又是水又是火的,后来连希腊人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了。于是有个叫恩培多克勒的哲学家提出了万物由四种元素水、火、土、气组成。这个说法实在太投机取巧了,这不就是把别人的科研成果糅一糅做了一个专题性的文献综述吗?

当然,他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也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地提出了这四种因素的组合和分离是靠爱和恨两种力量实现的——元素通过爱结合成万物,通过恨将万物分解成元素从而使事物消失。这个说法也太感性了,不过想想也是,我们因为爱而结婚生出孩子,因为恨一巴掌拍死蚊子——它分解了。

能这么想问题的哲学家估计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堪忧,传说他最后跳进了爱特拿的火山口而死——因为他要证明自己是神。是的,他的确是这么认为的。

对世界本源的探索,这么猜来猜去也不是个事儿,不管哪种提法都有莫名其妙、不能让人信服之处,于是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两位大师创立了原子论。他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所谓“虚空”为原子提供了位移运动的场所。

原子论的伟大之处在于西方人终于跟老子发生了心电感应,明白了需要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具体的东西来描述和解释世界。不过当时的原子论还只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直到20世纪,原子物理的发展才揭开了世界本源之谜,人们不得不对几千年前的希腊天才们刮目相看。

各位圣贤们,您们(好像没这个词儿)辛苦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