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P高级修炼: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实践笔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0:18:03

点击下载

作者:新海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HRBP高级修炼: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实践笔记

HRBP高级修炼: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实践笔记试读:

导读

本书是《HRBP是这样炼成的之菜鸟起飞》《HRBP是这样炼成的之中级修炼》的续作,即主人公哲涛从HRBP新手,到资深HRBP(HRBP团队管理者)再晋升到HRD,从HRD的视角看HRBP角色与价值,并在TD集团践行的故事。

HR工作者从事HRBP岗位几年之后,会进入一种难以突破的状态,并产生如下疑问:HRBP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HRBP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们觉得,HRBP是服务于一个部门(如一个事业部),其格局、视野也停留在企业的某部分业务上,较难上升到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层面。

其实,这只是对HRBP的狭义理解,对HRBP的广义理解则是:HRBP是一种思维、一种做事的方法,同时是对HR岗位更本质的角色认知,即所有HR归根结底都是业务伙伴,是服务于业务的。

本书以主人公哲涛从HRBP团队管理者晋升为HRD后,其格局、视野发生了较大变化,能够从另一个高度来看待HR团队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得出了“HR团队就是企业的BP团队(业务伙伴团队)、HRD就是最大的BP(业务伙伴)”这个重要认知,从而重新思考与定义HR团队的价值,并围绕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抓住几条关键主线,在实践中探索出HR团队如何为业务创造更大价值的道路。

本书以案例故事的方式,介绍了HRD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以BP(业务伙伴)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这些故事有较强的代表性,相信很多企业都会碰到,而书中提供的HR解决方案讲究因时因地制宜、简单有效,重在启发读者思路,可供各类企业HRD及HRBP借鉴。

第一部分,介绍了哲涛晋升为HRD后,认识到整个HR团队就是公司业务的BP团队,从HRD视角看待HRBP角色与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了HRD推动企业战略落地的首要工作,就是抓好组织管理。其中,提出了若干组织变动的有效举措(如大部制、倒金字塔结构、联合作战模式等),使组织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匹配客户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三~五部分,围绕人才这条主线,介绍了如何通过做好人才规划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诉求,以及如何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如何激发人才的内在热情与潜力,从而满足企业短期与中长期的人才需求。

第六部分介绍了HRBP如何辅导好管理者,包括如何帮助管理者实现转身、做好团队管理、培养适应性领导力、实现业务改进、建设创新机制等。

第七、八部分,主要介绍HRBP如何促进企业经营与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经营方面,HRBP主要是建立好绩效管理体系,并承担好绩效支持的角色;在促进业务发展方面,更多的是通过重塑组织能力来实现。

第九、十部分,从HR运营管理的角度,介绍了HR如何实现更高层面的价值,就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效益;同时,通过做好变革管理,为HR团队更好地发挥价值铺设前进的道路,书中介绍了让变革成功的多种有效方法。

第十一~十三部分,重点介绍了HRBP如何进行能力修炼,以及如何为业务创造更大价值的“秘诀”,其中既有“术”的层面,更有“道”的层面。

第十四部分,主要是介绍了HRD如何做好HRBP团队的管理,以及如何提升HRBP的“单兵作战能力”,总体来说是如何增强HRBP的“战斗力”。

第十五部分,从HRBP的职业发展考虑,在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本章也为HRBP下一步职业发展的路径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是哲涛自身职业发展的“心经”。

本书主要从TD集团HRD哲涛的视角与经历,并结合各事业部HRBP所面临的各种工作场景,讲述了HRD如何领导HR团队成为业务伙伴的方法与路径。本书的内容有的是笔者亲身经历的,有的是根据需要编写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HRD及HRBP的工作场景,并掌握HRD如何把HR团队“经营”为业务伙伴的方法论。本书的部分观点、方法与TD集团所处的行业环境、发展阶段有关,有的内容仅主要针对具体企业、具体情况,仅供大家参考。前言登高望远,那一片新海

以“HRBP是这样炼成的”为主题的三部人力资源著作,终于写到了最后一部。从第一部“菜鸟起飞”、第二部“中级修炼”,再到现在第三部“高级修炼”,见证了我的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历程。这三本书分别呈现了HRBP的三个阶段:HRBP新手、资深HRBP(HRBP团队管理者)以及HR团队管理者(HRD)。

也许读者会问,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HRBP的,为什么把HRD的角色纳入HRBP的讨论范畴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体会出来的,后来竟然在某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文章中看到类似的观点。从我的思考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HRBP团队是HR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HR“三支柱”之一,而且与业务连接最紧密;而HRD的角色会更多地关注公司经营管理层面的问题,自然离不开对业务的关注,从而对HRBP团队有着天然的关注。

另一方面,我在HR实践中逐步发现,BP(业务伙伴)其实是一种思维角度、一种做事的方法,就是HR从业务的需求与痛点出发,为业务部门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业务部门解决问题,为业务部门创造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HR成员都起着BP的作用,都是为业务部门服务的,整个HR团队就是BP团队,而HRD就是最大的BP,只不过HRD的角色更多的是公司高层管理者的BP而已。

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整个HR团队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应该采用BP的思维与方法,起到业务伙伴的作用。

那么,整个HR团队如何成为公司业务的合作伙伴,为业务创造更多价值呢?这是人力资源“一把手”(如HRD、CHO或HRVP)要考虑的事情,本书就是从人力资源“一把手”的角度剖析如何更好地体现HR团队对公司和业务的价值。

这些价值性工作具体包括抓好组织管理、做好人才规划、提供高质量人才、激发人才潜力、辅导好管理者、促进企业经营、重塑组织能力等方面。这些工作,都是能够有力支撑业务发展、为业务创造价值的。

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HR团队支撑业务、创造价值,有一些新的工作是需要HRD去思考与践行的,比如发挥HR在变革中的作用、通过运营提高HR的服务效率与质量等。

当然,自始至终绕不开的是如何提升HRBP的能力,更好地体现HRBP对业务的价值贡献,这就需要HRBP进行持续的修炼与提升。所以,在我的HRBP“三部曲”里,HRBP的能力修炼始终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这种修炼是永无止境的,需要在实战的“熔炉”里慢慢炼,才能百炼成钢。

本书还介绍了对HRBP的团队管理,以及HRBP的职业提升问题,因为HRBP发展到一定阶段,无疑都会涉及团队管理,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问题。团队管理部分,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既要提高HRBP团队作战的能力,又要提高HRBP单兵作战的能力。对于HRBP的职业发展,本书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HRBP是HRD的理想继任人选。

写完本书后,我驱车到附近的一座山峦,花了三个多小时,沿着崎岖的小路一直攀登到顶峰,站在最高处眺望远处的一片新海,海面上闪耀着条条金光,海面上船只穿梭往来,鸣笛声声。我从心底里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我做了多年的HRBP磨砺出来的底气,生活如此之美好,未来一定会更好!

最后,送给所有在HRBP道路上跋涉的同人一段话:抛开表面的浮光掠影,用专注守卫初心;笑对沿途的崎岖坎坷,用坚持迎接挑战;挣脱思维的循规蹈矩,用突破记载成长;让我们将这些优秀的精神与力量汇聚在一起,在HR工作道路上持续投入与攻坚,在支撑业务发展、促进企业经营上取得卓越的成就!新海2017年12月5日

故事背景:

发生在某大型企业集团TD公司,TD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涉及房地产、IT、制造业(家电)、医药、物业管理、文化等行业,各行业分设事业部,员工人数约1万。

主要人物:

TD集团CEO:李健

TD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哲涛

TD集团地产事业部HRBP:文盛

TD集团家电事业部HRBP:韵诗

TD集团IT事业部HRBP:凌峰

TD集团医药事业部HRBP:依芸

TD集团职能部门HRBP:馨菊一 整个HR团队就是公司业务的BP团队1.从HRD视角看HRBP

哲涛在TD集团的HRBP管理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来他实现了三年前HRD徐亮给他提出的目标与期望,就是:支撑各事业部HRBP更好地给业务部门创造价值,构建HRBP管理体系,让HRBP角色与理念深入人心。概括来说,就是创造价值、夯实基础、推行理念。

现在HRBP队伍强大,已经能较好地支撑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发挥业务伙伴的价值了;HRBP的体系建设也渐成体系,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论支撑,新上岗的HRBP手中有一本HRBP工作手册,经过培训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遇到问题也能根据指导手册“按图索骥”,并得到资深HRBP的辅导;而业务部门对HRBP的角色已经很熟悉,开口闭口都说“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事情就找HRBP”。

哲涛的上司,TD集团HRD徐亮,原来就是业务部门出身。近几年由于领导HR团队成效卓著,公司有意进一步提拔他作公司战略与营销业务的副总裁,并负责公司培育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领域,筹建新的事业部。

这样HRD岗位就出现了空缺,CEO李健与徐亮沟通接替的人选,曾考虑三个方案:一是从外部引进“空降兵”;二是从业务干部队伍中选拔;三是从HR团队内部提拔。经过反复讨论,考虑到哲涛工作绩效突出、能力全面、有很强的潜力,因此决定把他晋升为HRD。

这一职业转变给哲涛打开了新的管理视野,让哲涛开始从HRD的视角看HR团队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价值。

原来的BP(业务伙伴)思维还适用吗?需不需要升级刷新?经过深入思考,哲涛肯定了一点,就是整个HR团队都应发挥BP(业务伙伴)的作用,都应支撑业务成功与经营目标达成。这样,不仅仅是HRBP团队,COE、HRBP、SSC如何形成合力,共同为业务创造价值,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另外,哲涛后续的工作将直接面对CEO,这使哲涛压力倍增,因为以前有徐亮在上面顶着,过滤了不少压力,现在哲涛直接面对公司高层的压力,倍感责任重大。当然,有压力也有信心,信心和勇气是作为HRD最重要的素质。2.所有HR都是BP

CEO李健在饭堂里吃饭时,听到旁桌的几位员工在讨论HR的事情。有一个员工说:“真不知道现在的HR部门是怎么分工的,今天我给一位HR同事打电话咨询关于薪酬福利的事情,她先问我在哪个部门,然后说我所在的部门有HRBP,让我问自己部门的HRBP,还说自己是HRCOE,不回答业务部门员工的事情,如果HRBP回答不了我的问题,HRBP会再来问HR COE的。”

另一位员工接着说:“是啊,感觉HR的服务态度越来越不好了。我上次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我老婆要生小孩了,我向HR咨询陪护假的政策,这么简单的事情,对方也让我咨询自己部门的HRBP,也提到自己是什么COE的,这个COE是什么啊?你给我一个答复就行了,我管你是什么COE还是HRBP,对我一点都不重要。”

这几位员工又讨论了一番……

李健听了直皱眉头,找到哲涛,讲述了自己听到的信息。

哲涛说:“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把HR体系分为COE、HRBP、HRSSC三支柱后,最近HR团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迹象,就是本位主义。你提到的这个例子,HRCOE如果这样回答肯定是不对的,HRCOE也需要回答员工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政策方面的问题。”

李健严肃地说:“这是一个不好的苗头,你要及时制止它。虽然HR内部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和主要职责,但是对我来说,整个HR团队都是公司的HRBP,就是为业务部门服务的,谁都有责任为业务部门解决问题,为业务部门提供价值支撑。哲涛,你作为人力资源总监,就是HRBP第一人,是HRBP团队的头儿。归根结底,HRBP不仅代表角色分工的专业化,更代表HR团队为业务提供价值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让HR团队都成为业务部门的伙伴,支撑业务部门成功,这才是对HRBP的正确理解,而不是狭义地理解为业务部门的HR事宜都由HRBP处理。”“HR内部也不能‘一刀切’地划清界限,把业务部门员工的事情一股脑儿地推给HRBP,如果你能回答就应该尽可能给予回答,如果你回答不了或者某些问题不方便由你来回答,你可以向员工解释后转给相应的HRBP处理。”

哲涛说:“李总,我理解你的意思,我一定深刻领会这个精神,并贯彻传达给HR团队的每一位员工,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作风。”

李健说:“我希望你要在HRBP角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你还是公司业务高层的HRBP,比如这些副总裁们、事业部总经理们,你要做好这个群体的BP(业务伙伴)工作,辅导好他们的人员管理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好价值支撑。”

哲涛赶紧说:“领导放心,我就是公司最大的‘P’!”

李健哈哈一笑:“好,你记住就行,做不好踢你屁股。”

说到这里,饭也快吃完了,他们端着饭盘走向餐具回收处,李健回过头来笑着说:“下午上班时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们讨论一下HRD怎样才能做好最高级的‘P’的事。”

哲涛赶紧说:“这太好了,我正思考怎么落实呢。”3.HRD是公司最高的HRBP

午休后,哲涛来到李健办公室,两人接着沟通,HRD如何做好公司“最大的BP”。

李健说:“首先,我认为HRD的思维要时刻与CEO及业务高层在同一个频道上。你要时刻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这是对HRD战略性思维能力的要求。”

哲涛点点头说:“嗯,这个要求很高,我有点儿感觉了,但还是有不少差距,要努力跟上你的思维。以前做HRBP的时候,我逐步从HR的视角转到业务的视角,是从水平面上去转的(也就是宽度上的问题),现在更要从垂直面上去转(也就是高度上的问题)。”

李健半调侃地用手拍拍自己的椅子:“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坐在这个椅子上的人……”哲涛被他逗得笑起来,本来挺紧张,现在放松了一些,把紧握在手里的笔放了下来。

李健接着告诉哲涛,从CEO的角度,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三个,而HRD应该思考如何帮助自己落实这三个问题:

·企业要做什么?其业务的组合是什么?

·这些事应该由谁来做?

·这些事有没有做?有没有做出好的业绩?

李健说完这三个问题后,让哲涛思考一下,从HR的角度看这是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落实。

哲涛考虑了几分钟,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要点,开始作答:“第一个问题,对HR来说,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问题就是资源优先投入什么方向与领域,一定要与公司的业务布局相匹配,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布局,还要看到未来的布局,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与投入。”“很好,那第二个问题呢?”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哲涛心里有了点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才选用的问题,就是识别好人才,包括管理者、专业人才,并对他们有比较全面的评估,如绩效、能力(技能)、态度等,当有岗位空缺的时候,很快能识别什么人适合这个岗位。这就要求HR要有比较好的人才评估机制、方法与工具,同时做好人才数据的管理。”

李健用手轻轻敲着办公桌,半眯着眼点头:“这个问题也回答得比较好,但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我补充一下,岗位职责、目标的明确,以及岗位对胜任能力的要求也很重要,这是做好人岗匹配的前提。而且,这个岗位职责与要求要定期刷新,我发现我们的岗位说明书都是两年前的,现在内、外部形势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需要同步审视刷新。”“是的,我们会尽快组织各部门审视刷新。”“另外,除了岗位职责与目标的明确,要同步做好人员的分工,分工越清晰、明确,内部沟通的消耗越小。但是,无论怎么分工明确,总会出现一些新的事情,这就要求员工能自动自发地完成非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李健说完,便接着问:“那第三个问题呢?”

哲涛说:“第三个问题就要通过做好绩效管理达到评估事情有没有做、做得怎么样,绩效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就显得非常关键。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目标的辅导、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结果的沟通与应用,要扎扎实实做好,才能支撑第三个问题的落地。”“除了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也需要同步跟上,才能确保做得好的员工得到相应的正面激励,做得不好的员工也受到相应的鞭策,这样才能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

听了哲涛的回答,李健闭目沉思了一会儿,似乎在想刚才的沟通有没有遗漏什么。他突然睁开眼睛说:“我们刚才谈的基本都是人才的问题,但是遗漏了组织的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比如第一个问题,企业要做什么?其业务的组合是什么?你可以先从组织上考虑,比如企业需要在组织上做哪些调整、需要设置或撤销哪些部门、各部门应该设置哪些岗位、配备多少人等。组织考虑好了,再考虑人的事情。”“还有文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支撑公司的持续发展?我们的愿景与使命是否清晰并传达到每一位员工?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落地并使每一位员工都践行?这些问题都需要HRD去思考。”

哲涛在笔记本上写下“组织、人才、文化”,然后说:“我觉得最关键的、对我最有挑战的就是要有CEO一样的使命感,然后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就如你刚才所说的,思维的到位、意识的到位,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因素。”4.HRBP团队应抓好的五件事

和李健沟通后不久,哲涛就组织公司高层管理者在酒店开展了一次以“HRBP团队如何做好业务伙伴”为主题的研讨,这个酒店坐落在湖中心小岛上,岛上翠绿的树丛中栖息着很多白色的水鸟,像一团团白色的花绽放在树冠上。

十多位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激烈的观点碰撞,这使哲涛感到压力很大,因为HRBP团队不断接受业务员的追问:“HRBP对业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HRBP呈现业务价值的关键成功领域是什么?”

讨论的结果,大伙把HR团队的价值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

·促进经营目标达成。

·推动战略举措的落地。

·持续激发组织的活力。

·建设高绩效团队。

·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几点价值,HR团队应该聚焦在哪些关键领域呢?通过深入的讨论,大家讨论出HR给业务创造价值的五个“抓手”:组织能力提升、人才供应、人才管理、人才激励、价值观建设。

·组织能力提升:如何确保组织能力持续增长,这是赢得外部竞争优势的根本。它包括内部资源的组织方式、组织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的灵活性、产品的转化能力、异地扩张的经验与能力复制、流程建设与风险管控能力等。

·人才供应:如何确保有人可用,支撑业务快速扩张与公司战略举措落地?它包括人才供应的效率与质量,还包括用工策略、用工模式等。

·人才管理:如何让人才持续产生高绩效?通过不同人才群体的使用、评估、流动、晋升等管理策略,持续激发人才热情、提升人才能力、提高人才绩效。

·人才激励:如何通过各种激励方式,给予人才应有的回报?它包括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等方式,同时考虑不同特点的人才群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价值观建设:如何建设与强化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价值观的宣导,使员工的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5.HRBP要起到先知、先决、先行的作用

会上继续讨论,大家反馈最大的问题就是HRBP的被动响应——什么都是慢于业务的脚步,导致这成为影响业务发展的因素。很多时候,由于人才不能到位、能力跟不上等原因,导致业务不能正常开展或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哲涛提出HRBP团队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效果,要发挥先知、先决、先行的作用,当业务呼唤炮火的时候,炮火能呼之即来,及时支撑业务的发展。(1)先知:先知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HRBP要先知道业务有哪些新动作与新变化,从而提前在人才方面做准备。“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临,水温提高,喜欢戏水的鸭子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这也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与可贵,HRBP也要“跳”进业务之“河”,去感受业务部门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二是要先洞察到行业内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从而推知行业趋势与竞争企业的动态。比如,HRBP从应聘人员中知道竞争企业关键人才变动的信息,再进一步了解其业务的调整,将此信息转达给业务部门做业务决策的参考。(2)先决:为解决某一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如先决条件、先决问题。

很多时候,业务能否迈开第一步,是否有合适的“扛旗”之才,往往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兴的业务。因此,当一个业务方向冒出苗头时,HR部门应该成为第一个先动起来的部门。(3)先行:先动起来。

HRBP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先决作用后,不能被动地等待业务“发号施令”,要“未雨绸缪”“枕戈待旦”“提前启程”,提前了解业务变化信息,铺垫好人才渠道,收集人才信息,储备合适人才,永远要走在业务部门有实质性动作的前面。二 抓好组织管理,就是抓好战略落地的“牛鼻子”1.组织变化是改变企业航向的方向盘

TD集团看到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决心利用自己从事制造行业的积累优势,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工业机器人,逐步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大。

CEO李健和徐亮(现任战略与营销副总裁,兼人工智能事业部部长)、哲涛一起商量,如何成功开展本次业务开拓。他们提出先设立组织为先导,并规划人力规模从小到大的演进过程。

于是,哲涛与业务部门的同事一起规划人工智能事业部的组织方案,组织方案主要包括组织的形态(组织架构)、组织的人力规模、组织的绩效产出。同时,描述出根据组织业绩的达成情况,组织逐步演进、人员逐步投入的步骤,初期主要投入产品规划与研发的人才,然后投入销售与生产领域的人才,在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过程中,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

任何一个新的业务孕育,如同一颗种子,需要不断浇灌,从最小的组织单元设置开始,虽然小,但它代表了组织之船的航向在发生微调。2.组织要匹配客户的变化

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李成发现行业有一些新的趋势,客户(业主)的潜在需求在不断变化,业主或潜在业主不仅关注住宅本身,还关注周边的教育资源、商业配套、健康休闲、医疗条件、娱乐设施等,而目前公司的业务规划还较多地停留在住宅地产本身。

因此,李成向公司提出公司的业务范围应逐步拓展到教育、商业、健康产业、娱乐休闲业等,慢慢走向产业新城的概念,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提供综合的、一条龙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内涵更丰富的品牌、更纵深的产业空间,同时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李成在制定地产行业规划时,与哲涛一起沟通了基于产业变化而对组织进行变化的诉求,即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发展产业新城规划的部门,并引进相关的高级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这个方案经过公司经营例会讨论通过,被正式写到地产行业规划中。

组织形态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给客户呈现价值,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与体验,融入客户的工作、生活,使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样才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并赢得客户的认可与回报。3.新设组织会增加复杂性,要逐步推进

当李成和哲涛沟通地产行业组织架构的设置方案时,他主张一开始就设置若干个实体部门并任命管理者,包括商业地产部、健康产业部等四个部门,以便尽快拓展到住宅地产周边的相关业务。

哲涛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因为新设组织是一件很慎重的事,组织一旦设立就会形成业务流程上的“节点”,并不断消耗企业的资源(人、财等方面),并固化了任命为新组织的管理者,使组织缺乏根据新业务而灵活调整的弹性。

他认为组织变化不仅仅是设置实体部门这一个方式,还可以设置业务模块(如在地产事业部下设立商业拓展模块),或者设置一些关键角色(如商业拓展经理,直接向地产事业部总经理汇报)。

设置业务模块与关键角色适用于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新业务,而对于新业务的人员配置应该从紧,可以共享上一层部门的人力资源。当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收入与市场前景有确定性的预期后,再设立实体部门并任命管理者、独立预算与核算,这才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另外,企业还可以先设立项目型组织,从不同部门抽调人员,等项目运作成功并初成规模时,再择机成立实体组织。4.学习国家“大部制”组织变革

最近总部经常收到一线部门的反馈,抱怨总部的分工太细了,“多头”下任务的现象严重,其中很多工作是重合的。由于“多头”指挥,一线往往要分别协调不同部门、获取多个审批才能把一件事情办成,内部沟通的成本太大。

哲涛还记得在馨翠湖年会上,高层管理者期望HRBP团队给组织创造的价值之一就提升组织运营效率。他认为,需要对组织设立进行严格管理,并对现有组织进行审视,是否可以进一步调整优化而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哲涛提出,对于新的战略性投入的业务,只有当公司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业务规划,并有了规模性的客户需求,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才可以考虑新增组织,原则上不新增组织。

另外,他认为可以借鉴国家的“大部制”改革,把一些部门合并,这样可以把一部分干部精简出来,充实到一线,使一线的“作战力量”得到加强。

哲涛认真研究了国家“大部制”改革的相关材料。“大部制”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门的政府组织体制。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概括来说,“大部制”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哲涛的思路得到了CEO李健的支持,哲涛开始对总部各部门审视是否需要合并,把相关性较强的部门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部制”管理模式。

以人力资源部为例,下层的招聘部门、培训部门合并为招聘培训部,打通人才招聘及人才组织融入流程;组织管理部与人力预算部合并,因为组织调整往往连带预算的调整;绩效管理与任职管理部门合并,因为两者都是关于对人的考核与评估;员工关系部与企业文化部合并,两者在工作内容上有较强的相关性。

后来,经过各部门审视,整个公司共精简了25个部门,原有20多位管理者大部分被任命到一线,小部分担任大部门的副职或撤销管理者职位。总部管理者被任命到一线后,其职级不变或有所提升,较好地保护或提升了其积极性。5.倒金字塔结构:总部支撑一线

这一天,哲涛在与公司高层讨论公司组织结构时,发现一个业务主管在画公司组织结构时画出一个金字塔结构,然后看到由上而下的决策流,下一层要与上一层逐步对齐。

他看到总经理李健皱了皱眉头,说:“总觉得我们这样的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不利于我们对客户的快速反应。”

哲涛提出“倒画”金字塔结构,把一线的组织(如办事处、项目组织)画在最上方,作为“倒金字塔”上面最长的边,而这条边对应的是客户与消费者;一线组织是最敏锐的触角,收集客户的声音,然后逐步传到公司内部,这是喇叭向上的结构。一线组织往下逐层是二线组织、三线组织……一直到总部,总部就在最底部。这样的“倒金字塔”画出来后,公司的组织就变成了由总部到一线的逐层支撑,一线是呼唤炮火资源的组织,总部及二三线部门是资源支持部门。

李健看后,满意地点点头:“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组织形态,以后就要这样看待和画我们的组织,一定要把一线放在最上方。我们是支撑一线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机动性、灵活性对于组织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伟大转折点往往出现在组织方面的调整,因为这是组织航向的调整。相信我们这一步走对了!”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转变,从原来的自上而下传达指令,改为后方支撑最前方的一线作战。后方是大平台,一线是小终端。这种大平台支撑小终端作战的方式将是未来的趋势,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班长的战争”,给予一线的“班长”进行任务式指挥的权力。

这种任务式的指挥、强调组织要实现的最终结果,并谨慎承担风险,它是指挥艺术与指挥科学的平衡,作战指挥权下沉一线,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分离,基于任务本身与下属准备度进行授权;战略资源集中共享,战术资源下沉一线,强调组织力量的“前沿存在”。6.形成内部联合作战的模式

哲涛在李健的支持下,虽然把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也下发到公司各部门,但仍然接到一线业务部门的投诉。当一线由于项目开展需要支持时,得不到大区、总部的及时支援,而到达一线的总部与大区的人员,一线指挥不了他们。

哲涛考虑要把作战的指挥权赋予一线的项目经理,并解决组织碎片多的问题。在一线只有一个指挥,就是项目经理。要给项目经理授权,首先是业务指挥权,另外还要有人员选用权、财权、人员评价权、激励分配权。之前公司提出过类似的思路,但在落地上做得不够,现在制定项目经理授权手册是当务之急,而且要把这些权力固化到流程中。

同时,哲涛还思考借鉴军队中联合作战模式。联合,才能攥指成拳;联合,方能体系制胜。军队中强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观念,值得企业借鉴。现代战争时空特性已发生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界限趋于模糊,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作战胜负。探索研究联合作战工作模式,就是要确定整个作战体系的协同方式、工作流程及工作组态,从而产生最佳、最快的作战指挥效能。

企业也要培养能够联合作战指挥的人才,形成联合作战工作模式。概括地说,工作模式就是依据应用背景、工作条件及参与人的角色,确定整个系统的协同方式、工作流程及工作组态,以实现最佳的运行效果。不同的工作模式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效率,打造高效可靠的联合作战工作模式是实现高效指挥的需要。

哲涛提出,要帮助组织实现联合作战模式,必须实现四个转型:组织管控方式的转型、人才思想与能力的转型、作战方式的转型、武器装备的转型。企业要培养联合作战能力,首先,要求基层要有综合作战能力,高层要有战略能力,下级要理解上级意图。其次,要聚焦作战能力的实现,行政管理流程与作战流程分离,并进行有效授权。最终要实现一线的“班长”能够进行任务式的指挥,这不仅关系到指挥的艺术(个人能力),还关系到控制科学(管理系统)。7.从长板得到的启发:平台+控制点

随着一线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司高层领导也在思考总部、大区的新定位,要弱化管控的作用,不断加强支撑一线作战的作用。

公司的系统性能力是通过一线去集中爆发和展现出来的,总部和大区要给一线能力与资源,使一线能够打赢“班长的战争”。这就要求公司各层组织都要转变角色与自身价值定义,并改变工作方式。

李健要求高层领导从自身的业务领域出发,思考如何实现新的角色与功能转变。哲涛也收到这个任务,一直在思考人力资源系统如何实现这个转变。

有一天下班后,哲涛经过写字楼下面的广场,看到一些人在玩滑板,还有上下起伏的坡度,以及绕行障碍物,突然有了一些灵感,他觉得长板的原理很有意思。

长板,就是平台+控制点。长板是双脚踩在上面进行能力运用,劲儿使用在平台上,而平台的能量、力量要通过控制点(轮子)去实现。没有平台,就无处使力;没有轮子,就无法滑行。他又“百度”了一下长板的描述:

长板(longboard),是滑板的变体,最早诞生于冲浪板加轮滑鞋的轮子,类似于带轮子的冲浪板/滑雪板。它和普通滑板相比,板面更长、更宽,轮子更大、更软、更宽,拥有更长的续航能力、更佳的路面适应能力及更快的上手时间和更好的操作感。

长板的乐趣在于速度,slide、drift(漂移)、dancing(在板面上做出各种技巧动作,形似跳舞)等。长板的玩法几乎都与速度挂钩,在downhill时,速度通常可达(30~120km/h)。现有世界纪录为130.08km/h。

那么,平台应该做什么事情?就是提供工具、方法、资源、能力(类似长板的平台),及时支持一线(类似长板的控制点——轮子),前方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呼唤来,不需要时马上调整方向,转到更需要的地方。

平台要发挥好资源管理的作用,平时要养好兵,准备好资源,构筑好能力。一线需要的时候,可以向平台呼唤资源,资源需要“上架”,资源是可以“买卖”的。一线向平台买资源,就要付钱,可以用了之后“结算”,这样就不会乱呼唤资源,而是真正有需要时才呼唤必要的资源。平台就是起到“主建”的作用,建组织能力、建资源池。

相反,一线要起到“主战”的作用。要使一线的地位得到提升,走到前台来,授之以权力,起到任务式指挥作战的作用。当然,一线的责、权、利要对等,权力要匹配责任,并有相应的利益进行挂钩。

通过“平台主建、一线主战”的组织功能变化,才能匹配业务的快速变化,提升业务战略一致性与灵活性,实现重心下沉转移。同时,公司的流程与IT的建设与优化也要匹配这种组织运作的变革。8.让组织边界变得模糊

自TD集团逐步推行一线指挥作战的运作模式后,各层组织的大部分人员都投入项目里支撑“作战”,有总部、大区的专家支持,有远程支持的人员,还有一些外部顾问。

员工也分不清楚哪些人是自己部门的、哪些人不是自己部门的,感觉大家都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围绕着一个目标、一个任务而“战斗”,任务式指挥的雏形逐步形成。

哲涛想,第一步,在组织内部建立“云化”资源与能力中心,让资源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地流动,使其价值最大化。第二步,要广泛应用外部资源,加强组织的力量,用外部人才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让组织变成无边界组织,集组织内外部人才的智慧解决问题,把对内部创新的管理延伸到对外部创新能力的管理。

实现的方式,比如众包、产学研合作、生态联合、投资并购等方式,还采用非全日制雇员、人力外包、外部顾问、实习生、兼职工作者、独立工作者、自由职业者、业务外包等多种用工方式。

哲涛想,未来组织边界将越来越模糊,上下模糊、左右模糊、内外模糊,也许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组织变化的趋势,组织将出现一种自组织、自演进、自多样化的趋势。组织变化的起点首先是业务战略布局,其次是基于业务战略布局构建能力地图,最后才是人才地图。三 人才规划先行,定好人才之船的航向1.人海战术的困境

在业务研讨会上,销售副总裁谈起今年销售的压力,外部竞争太激烈,近期公司屡屡丢单,派出去的人不少,但是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不知如何突破这个困境。

李健听了,沉思片刻,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目前与竞争对手的竞争还是靠人海战术,很多人一起去见客户,以显示公司实力,但是缺少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现在不是打群架的时代,而是一对一‘单挑’,‘孤胆英雄’背后是强大的公司实力。我们派出的人应该具备本领高强、武器精良,而且背后还要有强大的后盾,是‘重装旅’。”

李健善于用比喻讲道理,他用蚂蚁的分类打比方,介绍了蚂蚁的五种分工。(1)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2)蚁王:负责和蚁后交配,一个蚁群中至少有一个蚁王。(3)雄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4)兵蚁:兵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成为战斗的武器。兵蚁,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保护蚁巢及蚁巢中所有蚂蚁的安全,特征是双腭很大,一般都是不干活的。(5)工蚁又称职蚁: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或无。蚂蚁中的工蚁和兵蚁都是雄蚂蚁,不同于雄蚁的是,它们没有生育能力。工蚁主要负责筑巢、找食物、照顾幼虫和蚁后等一系列工作,是蚂蚁中最累的职业。“你们想一想,我们目前的组织就像是工蚁很多,用的是人海战术,都在干着底层最苦最累的活……而兵蚁太少,就是有战斗力、创造关键价值的员工太少。至于我们的中层管理者,是否有点像雄蚁,可以帮助组织开拓未来;而高层管理者很少,是否就像蚁王、蚁后,属于孕育、创造未来的。”

大家听了笑起来,觉得这个比喻很有趣,激发了他们思考组织的人才结构是否合理,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群体应该担负哪些职责,发挥哪些价值。2.人才规划主要是精兵规划

李健讲了蚂蚁的例子后,要求哲涛和各业务部门一起根据公司业务战略,从企业中长期发展着手,重新规划人才结构。“那么,如何规划我们的人才结构呢?”李健指了一下哲涛,笑着说道,“请我们的HRD来说说看。”

哲涛刚才听李健关于蚂蚁的故事时,已经有了初步思路,他说:“做人才队伍的规划,重点要聚焦关键人才的规划,也就是精兵的规划。”

大伙听了这个观点觉得很新奇,有人问:“什么叫精兵?”

哲涛回答:“精兵,就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士兵。”

哲涛说:“概括来说,我们要的精兵是素质优秀、业务能力过硬、业绩突出,并高度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员工。”

他认为,业务部门要根据部门业务战略目标,分析未来需要哪些关键人才,包括数量与质量的要求,然后看目前所处的阶段,离目标的人才的差距有哪些,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这个差距。人才规划的差距是端到端的人才管理举措,包括人才获取、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与激励等。

他特别提到,精兵不仅仅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还包括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是公司未来的新生力量。他发现有的部门不要应届生,其实是目光很短浅的做法,一定要做好长远的人才规划,只有培养好未来所需的人才,才能赢得未来。3.多梯次的管理者队伍“这里的精兵是指专业人才还是管理者?”医药事业部部长突然问到,他一向喜欢思考与提问。

哲涛说:“做好精兵人才规划,要围绕关键岗位展开。这个关键岗位包括两类:一类是专业岗位;另一类是管理岗位。无论是专业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都要对准我们的核心业务,也就是公司的‘主航道’,并按岗位价值贡献大小评估其重要性,优先做好岗位价值贡献最大的20%的岗位的精兵规划。把这20%的岗位做好,组织未来发展的基础力量就保证了。”

医药事业部总经理程明接着问:“那么,对于管理者的精兵规划,我们主要解决好什么问题?”

哲涛向他投去赞赏的眼光:“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你思考得很深入。管理者的精兵规划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管理者的准备度问题;二是管理者的梯次问题。”

大家听了这几个词,都觉得很新鲜。

哲涛看出大家的心思,接着介绍:“准备度问题就是下一个可能被晋升的管理者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能力、经验与价值观是否已达到新岗位的要求;而梯次问题,就是一个管理岗位是否有多个不同准备度层级的人员在准备着,如果一个管理者出了问题,下面是否还有源源不断的合格的人选顶上来。”“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管理者队伍的准备度与多梯次呢,让合格甚至优秀的管理者层出不穷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大伙一起讨论的问题。”这回哲涛把“球”踢回给与会人员,于是大家开始就这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一个小时的深入讨论,大家总结出几条管理者精兵规划的关键举措:

一是要通过有意识的轮岗磨炼,从高层岗位开始,规划这些岗位原则上“必经的路径”,也就是必须要历练的岗位,比如房地产的区域总经理要经过设计管理、营销(或销售)、工程管理三个主要业务领域的至少两个岗位的经历,并有过两个不同区域工作的经验,这样才有全局的、端到端的管理视野。

二是给各部门每年制定一定的管理者输出指标。要使合格、优秀的管理者层出不穷,就要提供更多的干部锻炼机会,就要腾出空来给新的管理者,破格提拔年轻人才。“树挪死,人挪活”,即使岗位总量没有增加,只是进行空间层面的岗位轮换,也会取得同样的管理者历练、激活的效果。

三是高中层管理者在业务考察、业务研讨时要有考察下一层级管理者的任务和指标,填写管理者考察报告。高层管理者考察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考察基层管理者,及时发现好苗子,给有潜力的干部指明方向、注入活力。

四是每一个高层、中层管理者都要有带领与辅导干部的责任,并定向辅导1~3位下一层级管理者,做好导师的角色,定期与其沟通,解答其疑惑,帮助其发展。

李健最后总结道:“我们一定要把管理者的内部培养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非通过‘空降兵’。因为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内部培养起来的管理者是最可靠、最稳定、最能扎根下来、最能创造价值的人。”4.企业增长“新常态”下的人力供给侧改革“新常态”,这个词在近年的传播里频繁被提及,也逐步引起企业的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进入一种新常态,就是从高增速进入中低增速的新常态。企业也同样进入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特别是传统行业遇到了“市场天花板”的约束,特别是受到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工业4.0等的冲击,很多行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种新常态。

这个趋势也引起TD集团总经理李健的关注,李健号召分管各业务领域的高层管理者多读中国经济的转型方法论,如何借鉴、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所分管领域的工作中应用。

哲涛在研读这方面材料时读到这样一些评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面对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

哲涛琢磨这些话,回味无穷,感觉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等改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改革,比如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的改革,对于人力资源工作很有启发。

哲涛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也可以学习借鉴这个理论与方法呢?

在企业增长放缓已成为一种新常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跟随业务对人才的需求,不能由业务需求牵引着,没有边界的让人力膨胀,而这种需求导致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去引导需求,主动改变人才供给的层次与结构,通过人才供给的改变驱动业务的发展,引领和带动企业进入到另一个增长的新轨道。

业务部门天天想着怎么打赢今天的战斗,却没有想到明天甚至后天的战争该如何取胜。而“只有打造后天的军队,才能赢得明天的战争”,我们的人才供给也应该这样,应该有不同比例的人才投入到今天、明天、后天,不能因为战术性的投入而忽视战略性的人才投入。

那么,如何进行人才供给侧的改变呢?

哲涛想从企业业务的战略出发,分析支撑企业战略实现的人才供给需求。

第一,在公司业务增长的一定范围内,人才总体供给量基本不变,人力资源的增长不能与业务同步增长,更不能快于业务的增长,要慢于业务的增长。

第二,在年度人才需求中,专门划出一部分新型业务的人才需求,可以把业务分为三个阶段:成熟型业务、成长型业务、培育型业务。这三部分的指导招聘比例是6:3:1,各个业务部门在此指导原则下保持一定的弹性,这往往和招聘的岗位类型所属的领域变化有关系。

第三,要提高人员层次,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人才,要招聘所谓的业界明白人。那么,如何入手呢?要补充一些高端人才,甚至行业的“牛人”,让企业各业务领域对准行业标杆,不断升级换代。

第四,改变用工的模式,就是采用不同的用工类型。有的人才要求“所有”,有的人才要求“所用”即可。比如,有些岗位可以用租赁员工(如人力外包、顾问等),还可以用实习生,甚至自由职业者等。根据不同的用工场景可以使用不同的用工类型,进行灵活的组合,这样就实现了灵活且具有弹性的用工机制,更符合业务用工的实质,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与压力,掌握用人的主动权。

制定了这些人才供给侧的“改革”思路后,哲涛首先广泛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制定出更具实操性的方案。然后在公司经营管理例会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形成公司未来几年的人才策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哲涛深深感受到推行改革的不易,最难的是改变业务主管受迫于眼前用人的压力,让他们能从中长期的角度考虑人才需求的问题,通过人才供给侧的改变拉动业务经营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逐步体现的。

另外,有的要求可以用行政性、指令性的方式要求落实,比如招聘“明天”“后天”业务所需的人才。但有的事情必须给业务部门一定的灵活性,比如用工模式的选择。总部发布的是静态文件,一线要做动态管理,这是企业管理必须“两手抓”的道理。

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关参考信息:

引领新常态就是寻求新动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增长速度换挡,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阶段变化的结果。2010年,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衡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分类和按人均GDP衡量,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同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峰值,随后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这种阶段性变化意味着,长期支撑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渐式微,必然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实际经济增长减速。

经济增长减速并不必然是坏事。从世界经济史来看,高速经济增长是特定发展阶段上的一种赶超现象。比如,2014年在世界经济平均2.5%的增长率下,低收入国家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5.8%、中等偏上收入国家4.5%,而高收入国家只有1.7%。这是因为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由于存在技术和生产率的差距,经济增长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而对于处在更高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国家来说,经济增长则必须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分别都是5%,如果没有生产率的进步,正常情况下产出或GDP增长也应该是5%。如果显示出的产出或GDP增长大于5%,如8%,多出来的3个百分点在统计学意义上表现为残差。在经济学意义上,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讲,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改善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人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层面上讲,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5.让内部的人才流动起来

最近,有几个部门主管来找哲涛,他们看上了其他部门的员工,但是很难调动过来,因为对方部门不愿意放人。

他们和哲涛抱怨: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官僚气息和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很多员工在一个部门待了多年,有的还固定在一个岗位上,长时间得不到部门和岗位调整,这对员工发展很不利。因为部门主管倾向于用熟人、熟手,这样工作比较容易开展,所以不愿意放人。当其他部门看上自己部门的员工时,原部门往往把路堵死了,不让员工转部门、转岗,甚至不惜让员工离职。真正需要人的业务部门得不到人才,而有的部门却人员冗余,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

其中一位业务主管感叹道:“要是我们公司内部也像外部的人才市场那样就好了,我们看上的人才,如果对方也愿意,就可以给他发Offer,让他跳槽过来。这样的双向选择,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多便利啊!”

他这一提,倒是启发了哲涛的思路,他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内部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呢?”

他把这个想法向CEO李健汇报,李健非常支持,认为流动是激发活力的重要方式,要以流动为抓手,促进人才的新陈代谢,支撑业务成功。

为了满足公司业务战略的达成,人才的流动是必需的,这种流动有指令性的,也有非指令性的,就是“有形的手+无形的手”。内部人才市场就是非指令性的流动,属于“无形的手”,开始时比例可以小一些,以便控制好风险,成熟之后再逐步扩大比例,从而建立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归根结底,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敏捷的组织,以应对新的业务领域、新的区域开拓、新的客户拓展,使组织形式调整、人才流动更为敏捷地应对业务的变化,灵活调整。就像眼镜蛇一样,蛇头不断地追求目标摆动,拖动整个蛇身随之而动,相互的关节并不因摆动而不协调,反而是自然柔顺而一致的。”李健的这番话,让哲涛觉得耐人寻味、非常有哲理。

在内部人才市场的具体构建目标上,李健要求要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打通人才流动的断点与障碍,要学习Linked-in(领英)的运作方式,把内部人才市场做成公司内部的“领英”。

有了CEO的大力支持,哲涛开始考虑怎样打通部门间人才流动的障碍,只有政策与机制构建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展调研工作,收集不同部门业务主管、员工及HR的诉求,请他们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目前在内部人才流动中最大的问题或障碍是什么?

·你认为应该在哪些范围内流动?

·你认为符合哪些条件人才才能流动?

·你认为人才流动的收益和风险有哪些?

·你是否愿意流动到其他部门或城市?

调研结束后,哲涛拟定了一个方案,允许公司人员内部自由流动的“内部人才市场方案”,规定了内部人才流动的范围(部门、城市、职位)及资格条件,对一些核心部门和关键岗位设置了一些个性化的条件及审批流程(抬高流动的条件门槛或需特殊审批,确保核心业务不受影响)。

同时,方案还对如何发布职位、员工如何投递简历、如何面试与录用、多长时间工作交接与到新部门报到、部门归属关系如何切换等流程做了详细规定。

有了这些政策与流程,必须有IT系统支撑,哲涛又组织IT部门同事用了3个月时间开发出内部人才市场IT系统,有了政策、流程、IT系统的保障,才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实。6.以用为本,拓展人才地图的疆域

哲涛总听到业务部门抱怨人手不够,要求增加人员,但是企业拥有自有人才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随着业务的波峰、波谷起伏,以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拥有自有人才会让企业背上“刚性成本”的包袱,缺少弹性与灵活的空间。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哲涛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有一天,哲涛在用滴滴出行的时候获得一个启发,共享经济的到来,各种各样的资源与服务共享化,成本骤然降低,但我们享受到的服务质量反而提升了。

他进一步联想,在人才使用上,是否能参考这种共享化的思路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确保不降低甚至提高人才价值产出,这样人才供应渠道就会更开阔、更多样化。

于是,哲涛把这一思路作为一个议题,在公司经营管理例会上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