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才是命根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5:10:33

点击下载

作者:张继传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气血才是命根子

气血才是命根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气血才是命根子作者:张继传排版:小不点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30ISBN:9787506772242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

气血充盈病无踪

我们的生命靠什么来支撑呢?

听听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吧,不经意的说法,恰恰是万古不易的真理:“人活一口气”“人就活个精气神儿”“气息奄奄”“血肉之躯”“血气方刚”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恰恰说明了气血的重要性——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一、气血是我们的“命根子”

我们经常把生命比喻成一棵树,也就是生命之树,那气血就是树根。无论它生长在何处,它对生长的需求是一样的,就是空气、阳光和水,而气血就是滋养生命之树的阳光雨露。

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

人体之气,由肾中精气、脾胃消化吸收而得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三部分结合而成,充盈全身,不断运动而产生推动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动力。气的活动能力强,人就会生机勃勃。人体脏腑与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气具护卫肌表的作用,防御外邪入侵。血在脉管内正常循环而不会溢出脉外,是气的控制、固摄作用之果。人体之血主要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所产生的水谷精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化生营养和津液等精微营养能量物质成分,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转化为血,再注之于脉,运行到全身。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由气血供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一切都说明,气血是我们的生命之根。

二、气血不足是“病根子”

几千年来,中医治病、防病的根本就是补气血、通经络。而现在,早在几年前,在求医治病的问题上就刮起了一股复古之风,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方子,如推拿、按摩、艾灸,就是依据古人发明的经络学说演变而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世人在饱受西医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所带来的痛苦后,倾向于标本兼治,祛病除根。这绝对是人类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临床实践证明,百分之九十九的疾病都和气血失调有关。

六气运行从左而升,从右而降,升而浮,降而沉。这使五脏六腑之间的运动形成一个圆形的运动。假设气有升而不降,如肺气之升而不降,气升至咽部则痒而咳嗽,咳嗽之剧,气升之剧。

气陷于下而不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如脱肛,即直肠下垂,如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等,皆是气陷于下而不升造成的。从西医学的观点看,这是由于维系各脏器的肌肉韧带无力固定脏器所致。

假若血不行,不通,气也是难通的。气为血母,血为气帅。血为气的载体,气为无形之质必定依赖载体运行,当血出现瘀滞,结成块时,必然阻碍气的运行。如跌打伤痛症,痛如针刺,瘀血阻络,脉道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如道路受山石阻塞,一定得通,搬掉山石,或炸开山石,才能顺利通过。

所以说,治疗疾病,得先调理气血,把气的升降浮沉理顺了,病也就不药而愈了。所以说,气血不足是真正的病根,调理气血万病灭!

所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论你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不论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气血对你都一视同仁,气血足则身体安康,气血失调则百病丛生。

三、调养气血是养生的“慧根子”

当然,本书的目的绝不止于传播理念,还教给大家调理气血、益寿延年的手段。通过本书,还将告诉大家:

1.气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察言观色就能轻松判断自身的气血水平。

2.五脏安康才能气血充足,如何才能关爱我们的五脏。

3.细节决定健康,生活方式不健康是气血失调的罪魁祸首。

4.气血是最圣明的美容师,女人如何掌握让美丽穿越时空的技巧。

5.食物是最好的医药,怎样吃喝才能扶正祛邪。

6.人体就是仙药田,如何通过锻炼、按摩来疏通经络。

关于气血养生,虽然我们已经听过或看过太多,但独此一册,从气血调养入眼,从养生细节入手,以简便易行为要,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大家调养气血、益寿延年的大智大慧。一旦您深入了解,就会发现长命百岁不是妄想,永葆青春不是梦想。

只要照书里所说的一招一式做下去,不生病谁都可以做到。

一旦你懂得倾听身体深处发出的声音,并善于掌握交流的技巧,那么你将是解救自己的观音。第一章养生先养气血——气血是人体的“命根子”⊙ 生命的本质在于“气”【气血养生经】  人体和宇宙一样,都是靠着五行之气凝成的有形之物,靠着气在脏腑、器官之间的有序循环而维持着生机和活力。所以,气顺,则体安;气在,则人在。

到底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呢?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不止一日了。不得不承认,在科学领域,语言从来不像它在文学领域那样魅力四射,在事实面前,它不得不低下头败下阵来。

我想说的事实是这样的:传统中医经受了几千年的考验,名医辈出,如东汉张仲景,西晋皇甫谧,唐代孙思邈,清代王清任等等。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精妙独到。即使现在,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中医都可以药到病除。

多年来,王小姐一直生活在某种怪病的阴影下,她长期月经不调,有时候一个多月来一次,有时候两个多月来一次,还有时候三五个月来一次,王小姐去看西医,西医作了很多种危险的猜测,并作了全面检查,可是化验结果证明:子宫发育完好,肾功能健全,也没有妇科炎症。所以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没病。

一方面握着自己“没病”的西医学化验证明,一方面想着多年来的“非正常”状态,王小姐一筹莫展,她带着满腹疑惑来到了中医诊所。医生在一番望闻问切后告诉她:是寒气太重,气血失调的结果。

一开始,王小姐将信将疑,心想:气又看不见摸不着的,谁知道真相如何呢?

可是既然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那就宁可信其有吧,六服中药喝下去,王小姐的气色明显好多了,就这样坚持下去,王小姐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她的“好朋友”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她成了个“正常”的女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传统中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这一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它找到了人体维持其生命活力的发动机——气!

我们说一个人生命力旺盛,总是说他朝气蓬勃;形容一个人衰弱,我们说他气息奄奄;判断一个人的生死,我们以喘息和断气定夺;还有,人活一口气,人就活个精气神儿……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气”字。和王小姐的病情一样,在临床实践当中,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疾病,都是“气”在作怪。

我们不禁要问,气是什么?它来源于何方?旺衰取决于何物?

气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散见于先秦著作里,随处可寻,如《庄子》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孟子》有“气,体之充也”,《荀子》有“治气养生”,《黄帝阴符经》里也有“离之制在气”,这些都是中医“气”理论的重要依据。

传统中医认为,人由气生,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人体的一个器官,实质上都是由无形的气凝聚而成的有形的事物。《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清阳和浊阴是气的两种形式,那么阴阳二气不仅能产生天地,还能产生万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

人体不仅因气而生,而且也因气而长。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场,促成这种运动的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气。举个例子,风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但怎么来判断它的存在呢?通过树枝的摇曳,通过水的波纹,也就是说通过风自身的流动来证明它的存在。

人体内的气也是同样的道理。气的功能需要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机,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种,这四种运动在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内进行,进而促进了人体内部的循环。简单来说,气对人体内部循环的促进作用有这么几种:(1) 推动作用。包括对人体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推动,也包括对脏腑工作的推动。比如我们说肝有肝的气,肺有肺的气,肾有肾的气,这就是说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津液等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必须在气的推动下进行。如果气虚,推动力就小,脏腑功能就弱了,会出现如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2) 温煦作用。这一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调节人体体温,辅助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我们可能有这种感觉,久坐不运动,就会感觉手脚冰凉;如果长时间不舒展肢体,就会觉得腰部很凉,这在根本上就是因为气行不畅所致的。(3) 防御作用。有些人容易生病,或者易被细菌感染,而有的人即便遇到再强烈的流行性感冒也能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抵抗力的大小。而决定一个人抵抗力的关键,就是气的充足与否。一个人气足,也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抵抗外邪的护身符,身体本身抵抗能力较强,病邪自然就不能奈何他了。(4) 固摄作用。这是指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我们知道人体内包含着诸多大大小小的器官,这些器官虽然繁杂却有着自己固定的位置和功能,而这种井然有序就全靠气来维持。同时,汗液、尿液等的排泄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不是气来掌管和统摄,它们会随意地被排出体外,打乱人体正常的代谢。比如盗汗就是气虚的表现。

此外,气对人体的最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它对血的种种作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中医自古就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

总之,气是维持体内循环的发动机,有了气的存在,身体内的各个零件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身体这个大机器才能保持健康。所以,爱自己,爱健康,就要从认识“气机”开始!⊙ 阳气是人体活力之源【气血养生经】  宇宙的和谐,人体的健康都离不开阳气的扶持,失去阳气,花不会开,叶不会长,动物不会旺,人也不会健康。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形容女孩子开朗活泼,我们往往说她很阳光,用“阳光女孩”来形容。形容男孩子健硕英俊,则会称之为“有阳刚之气”。这都充分说明,阳与健康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对于宇宙万物,阳,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说起阳气的魔力,《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有一天,富家小姐史湘云和丫鬟翠缕一道出去散步。史湘云性格豪放开朗,同时也学识丰富;翠缕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那是一个夏天,她们走到水池边,看见荷叶随清风荡漾,闻到阵阵清香,忍不住就在那儿停了下来。翠缕说:“怎么荷花还没有开?”

湘云说:“时候还没有到呢,天地间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化生,阳气到了,荷花就开了。”

翠缕不解地问:“什么阴啊阳啊,没影没形的,我怎么一点也不懂?”

湘云对她说:“阴阳哪里有什么影啊形啊,它不过是气,天地中的一切都是阴阳二气产生的,比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

翠缕好奇起来,问道:“难道花啊,草啊,虫子啊什么的,也有阴阳吗?”

湘云接着说:“当然有了,什么都有阴阳,比如那树叶的正面叫阳,背面就叫阴。”

翠缕越发有兴趣,说道:“这下我懂了,男的就是阳,女的就是阴;动物也是一样,公的就是阳,母的就是阴……”

上面这个小故事虽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阳气的伟大作用,荷花之所以没开,是因为时令未到,阳气未足,人体也是这样,离开阳气的扶持和养护,它也会枯萎。所以说,对于生命万物,阳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阳和阴”是纯粹的东方概念,或说是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概念。在医学上,只有东方医学(泛指中医)有阴阳的学说。中医的“阳”含义很多很广,狭义是指体内维持人体旺盛精力的部分;阳气,就是此部分在人脑想象中的物质化状态,其实是只可意会和感知,不可触摸和测量的;同时也因人而异。《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要停止。”

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坚持不懈地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这就是《易经》这部玄妙与智慧之书告诉我们的养生真谛。

如何保护好我们体内的阳气呢?

补阳气首要是补肾、暖肾、保暖、去寒或调阴: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就是人的根,就如大树的树根一样,只有从根上施肥、松土,才能生长旺盛,只有树根不断吸收营养,才能牢牢地扎在大地之中。就是大树给吹断了,只要有根在,它还会发新枝、长新叶。人也是一样,只要保住肾,也就是保住人的根,人就永远健康,永远充满活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医认为的“肾”是个泛指概念。以西医学概念而言它不仅仅包含肾脏,也包含心脏和肺脏等;也就是说泛指直接为营养物质提供运输动力的脏器和组织。补肾气,就是要增补这些脏器和组织的功能和相互协调的能力。

肾气不足,大致分为阳虚和阴虚两种。阳虚者,体质偏寒,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欠佳:易出现消瘦,畏寒,血压低,神经衰弱,血液循环功能性障碍等症状。阴虚者,体质偏热,也有冷热交替者,一般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欠佳:易出现肝火旺盛,血压偏高,血脂偏高,内分泌紊乱等症。

当然,保养阳气也要掌握一定的要领,首先就是根据季节保养真阳。一年四季,阳气也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从冬天到春天,阳气就开始生发,从春天到夏天,阳气是最多的时候,这叫作阳长阴消,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春夏时节好好养阳,多晒太阳。因为我们人的这个阳气,和天上的阳气是息息相通的,头顶太阳,就是最便宜又最有效的养阳方式。

保养阳气还要求我们学会吃,怎么样吃保养阳气的食物,怎么样调整寒热。具体的内容我们将在饮食养气血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讲解。

保养阳气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别对应着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七情也分阴阳,因为喜是属于阳,悲是属于阴的,所以假如我们每天都很快乐、开心,那就无形中滋养了阳气。如果我们总是很悲观,郁闷,不开心,那就等于自己损害自己的阳气。所以,我们每天要快乐生活,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它就会给我们从七情里面沾染阳气。

保护肾脏,多晒太阳,多找乐子,这就是最简单地捍卫阳气之道,做起来容易,但坚持起来很难,大家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血是脏器离不开的“铁饭碗”【气血养生经】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五腑六脏也不堪承受饿饭之苦,而血就是脏器的饭,吃饱喝足才有精神干活儿。所以,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血,血气方刚才是好男儿。“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用来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

为什么要把血放在气的前面呢?对于人体,血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颜颜是某时尚杂志一名小编,最近为了赶稿,同事们响应主编的号召,不惜挑灯夜战,很多同事都累得倒下了,唯有颜颜一人依然面不改色,神清气爽的。问及不败的秘诀,颜颜不吝施教,说小时候在乡下,就听奶奶教育她说:人是铁饭是钢,吃饱喝足了血脉才会旺。颜颜于是就记住了奶奶的话,无论多忙多累,或者心情多么不好,她都会吃得像公主一样好。

最后,颜颜告诉大家:吃饭香香,血液旺旺,脏器棒棒,身体自然健康。

听了颜颜的话,大伙儿这才明白,原来身体的脏器也需要吃饭,吃不饱脏器也会“罢工”。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其也有胃口,也需要吃饭,吃饱肚子才能干活、工作。而脏器的饭就是气血。

当体内的各种脏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时,干劲就十足,活就干得好。而当人体的总血量不够,脏器的饭不够,它们吃不饱肚子,虽然它们都还在运转,但很容易疲劳,无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各脏器由于供血不足,各种疾病都会惹上身来。

心脏供血不足时就会心慌、气短、胸闷,这时,特别想休息,就会偷懒,就会出现短暂停顿,心跳的跳动速度就会越来越慢,心就开始痛。这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你没管它,或者只是给它吃了一些扩血管的药物,可根本原因并没有找到。当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会造成闭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

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因远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瘪、闭塞,继而出现脑缺血、脑梗死,时间一长,脑子开始变“瘦”,脑萎缩、老年痴呆症也开始发生。

肝脏供血不足,它的工作能力也开始下降,作为“人体化工厂”,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这时只能转化7两,余下3两只好以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斑块。

肾脏供血不足,它担负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如此,身体内的各种毒肯定就不能及时排到体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过高。

胰腺也是一样,吃饱了就能供应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没吃饱时,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增高了。

所以,我们应该把养血作为保健养生的核心内容,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充分保证器官有饭吃不闹饥荒呢?

1.饮食蓄血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必须重视饮食调养。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既要饮食有节,又要重视对脾胃疾病的治疗。其二,要适当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微量元素(尤其是铁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性食品。要记住,食疗的重要性是贯穿人一生的,也是要落实在每天的每一顿饭上面的。

2.神志养血

中医认为,若神志不畅,肝气郁结,则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保养气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心情愉快、开朗乐观,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使造血功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3.睡眠调血

生活规律、起居有时、劳逸结合、娱乐有度、性生活有节,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少酒,做到这些对保证身心健康,使血脉更加调畅,延缓衰老,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运动活血

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时以上),如散步、慢跑、游泳、打球、跳舞、健美操等,不但能活血,还会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增强,同时还会增强人的造血功能。

5.静心护血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所以,在重视运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静养。最好每天能抽时间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调养精神,或独处静坐,或闭目调息,或听听音乐,或绘画,或编织等等,均可达到宁心养神,使身心皆静,尽快缓解大脑疲劳,以防劳伤思虑伤血。⊙ 血为气母,气到血随【气血养生经】  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气以推动、温煦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所以血到之处,气一定到,气到之处,血未必随。

作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主力军,作为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是用来形容气血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句话。

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黄帝内经》就已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明代《景岳全书》则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和血皆为水谷精微所化,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不可分离。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动力,血为基础,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所以中医才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可见,机体中绝不存在无气之血,也不存在无血之气。

李女士的丈夫最近身体不适,上下楼经常会感觉到胸闷、气短,连一小罐煤气扛起来都有点费劲,根据平时看电视积累的常识,李女士觉得丈夫是气虚的症状,于是就带他看中医,果然不出李女士的猜测,丈夫的病确实是气虚的问题。医生随即给他开了些方子,但看到药方里出现当归、阿胶之类的补血宝物,李女士心生疑惑,她一直以为这些药材只有妇女补血才用的,而且丈夫不是气虚的毛病吗,怎么也要补血呢?

医生笑了笑,说,血气不可分,血是心脏的“饭”,心脏吃不饱,自然会气喘,然而血又离不开气。所以,通常中医治病,是气血一起补的。

李女士这才明白了气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心想:怪不得我们总说“血气方刚”这个词儿呢,原来它们是娘俩儿啊。

下面,我们还是具体来看一下气和血这对“母子”之间是怎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1.气能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但精不会自动化为血,而是在气的推动下生化成血的。气盛,则化血功能自强而血充;气虚,则化血的功能自弱而血亏。所以,气虚常可进一步导致血虚,症见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的病症。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故《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意思是说,在大失血情况下,更急需补气,以恢复机体之功能,气得生得固,血液才能渐生。

2.气能行血

关于气的作用,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直截了当地说:“运血者即是气。”也就是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瘀症时,常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因气虚而导致血瘀之症,治疗时则必须以补气为主,再配以活血化瘀的药物。

3.气能摄血

所谓摄血,是指气(具体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血液之所以这么听话,在脉管内循规蹈矩地运行而不会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症(如衄血、便血、紫斑等),中医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治疗须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恢复其统摄血液的功能,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4.血为气母

中医所说的“血为气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气存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以载气;一是指气的化生以血为物质基础。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如《内经》所说“营行脉中”,此“营”是指营气,营气是存在于血中的气。卫气虽运行于脉外,但亦需要津液来运载。《内经》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证论》亦说:“守气者即是血”,意思是说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若气不附于血中,则将飘浮而无根。气存血中,血以载气的同时,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和津液而存在。

但在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这一特性,无论在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中均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气血同病辨证论治医疗实践中,在采用气血双调方法时,以气为主,以治气为基本原则。

总之,气与血的关系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明白了气血之间的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为补足气血作准备。⊙ 绝大多数疾病都是气血不足造成的【气血养生经】  就像缺了汽油汽车会熄火,电量不足手机会关机,气血的量也决定着人的健康程度和生命的存亡。简要地说,血液充足,人就健康,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因气血不足造成的。

汽车在高速路上疾驰,电动车在马路上奔跑,我们通过手机对话,靠什么?除了硬件外,还靠一种软能量——油、电等等。人体也是一样,我们每天能活蹦乱跳,活力四射,除了有肌肉骨骼这副人形,还依靠一种活的能量——气血,通常叫血气。人的健康,主要取决于这种东西。

生活中,有一种奇怪的“病秧子现象”,有些人仿佛中了病魔的咒语,疾病总是特爱缠他们,而有些人则身体很棒,即便是在流感肆虐的日子,他们也能安然度过。同样是生病,有的人病得一塌糊涂,而有的人挺几天就过去了。

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倒霉的白领,周先生人长得帅气,风度翩翩,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可是每年五月份,单位业务最繁忙的那段时间,身体总是掉链子,连单位领导都知晓他的身体状况。哪怕是在平时,只要办公室有人感冒,他肯定是第一个被传染者。

别人感冒一般多喝水多休息往往不用吃药就好了,而他只要一被感冒击中,就会打上几天点滴。而且,并发症一个都不会少,发烧、咳嗽、嗓子疼等疾病像商量好了似的接踵而来。周先生很是纳闷,为什么同样是大老爷们儿,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其实,并不是周先生天生倒霉,病魔专门和他找茬儿,而是气血衰的原因。气血充足,人就健康,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因气血不足造成的。就像缺了汽油汽车会无力或熄火,电不足手机效果不好会自动关机一样,气血的量也决定着人的健康程度和生命的存亡。

1.气正血正,百病不生

血,孕育生命。气,推动生命。一个受精卵在母体血液的滋润下,在精气的推动下,才健康发育成人体。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血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为气的生化基础,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产物。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统帅血液循其正道的有力保证,气也源自于水谷精微,化生于脏腑,更是推动脏腑功能的生命原动力。血靠气的推动和固摄,而正常循行于脉络中;而气又依靠血液的载纳而不断生化。

血循行于血脉之中,周流全身,永不停留。血滋养脏腑组织,乃至每个细胞。体内每个细胞必须生存于体液环境中,体液维持着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细胞的内环境相当稳定,稳态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稳态正常血液的不断流动,生理调节才得以保证。

2.气血紊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体的气血流行于全身各处,气血的充足、运行的协调,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才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气的防御作用还体现在病后脏腑组织的自我恢复。所以癌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等大病重病,与气血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是抗病防病以及病后身体恢复的主体,气血互生,血以载气,所以气血紊乱是致病的最大原因。

3.百分之八十的疑难杂症和血瘀有关

疑难杂症是让人类最头疼的疾苦,疑难病症的病因复杂,病程漫长,症状怪异。关于它的原因,有人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应从瘀论治。这里的“瘀”指的就是气滞血瘀;气滞则血瘀;血寒凝滞则血瘀;血热稠浊则血瘀;血溢出或渗出脉外则血瘀;痰浊、结石等有形实邪压迫,血行受阻则血瘀。上述多种血瘀病因总归于血失常所致。

综上所述,人体的健康公式是这样的:气血失常,脏腑功能减弱,疾病产生,反过来,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的失调,又加重气血不足。如此无限往复循环下去,人体就难免伤痕累累。所以,气血邪,必先调正气血。

只是,我们该如何正气血呢?在这里,我们最急于提醒大家的就是,一定要注意气血的储存与保养。

气血作为人体的能量,作为脏器的饭,是可以预储的。先天和儿童时期,人都储存了大量的气血能量,相当于在健康银行的一大笔存款,可是等我们长大了,有些人不注意继续存储,反而肆意挥霍,愚昧透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说的就是这个,仗着年轻少壮,拿青春赌明天,体力大量消耗、应付恶劣环境、长期睡眠不足、深度忧思或暴怒……都会大量透支气血。当时可能显现不出来,一旦人到中年,稍微上点年纪,后果就出现了,要不早衰的人怎么这么多呢?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气血银行里“存款”,在气血上“存款”,比在银行里存款重要多了,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气血则是生命的基本存款。⊙ 气顺血畅,美丽健康【气血养生经】  女人要靓,男人要强,不能仅依靠健身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气血更能有效呵护人体之美。

有人说,现在的女人有二怕,一怕变胖,二怕卸妆。言下之意,一个是说女人很容易发胖,第二个是说女人气色不佳,卸妆后容颜尽失。其实,怕变胖怕卸妆的又岂止女人?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挤压下,男人,不也是如此吗?身材发福,气色不好是普遍现象。如若不信,你可以在每个上班的早晨或下班的傍晚,站在大街上,看行色匆匆的人群,你就会发现,健美,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

那么,能不能在忙碌的同时,既保持健朗的身材,又拥有健康的肌肤,使得我们清新自然、神采飞扬呢?

当然能,方法就是:调理气血。因为气血是现代人健康和美丽的最有力的保护神。

办公室的新进职员小张,是单位出名的美女,一到单位就被惊为天人,她皮肤细腻,白里透红、身姿婀娜,举止优雅。可是一到单位就跟随领导出差,打着“飞的”从南飞到北,一圈下来,回来像变了个人似的,脸也苍白了,皮肤也不润泽了,精神也差了,走走路都很累。

某建筑公司的马总,近日忙着投标,一方面要负责写标书,还要负责招待,忙得不亦乐乎,吃得少,睡得晚,压力大。三十不到的年纪,却有着四十岁的苍老,和女朋友走在大街上,明显不协调了,有朋友调侃他“有拐卖少女的嫌疑”。

以上两位是现代人气血状况的典型代表,生活节奏过快,生存压力过大,工作劳累,饮食无度等等要素,在一天天地侵害我们的气血水平,使我们很难到达健美的彼岸。

要知道,血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气的水平与人体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气旺血充,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才会正常,血气充盛,人体才会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矫健的身躯、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应变力,才能够光彩照人。

为什么压力、疲劳,就会让身体和容颜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中医认为,人在疲劳的时候,脏腑处于压力之下,容易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从而引起气机失调。而人体的内在脏腑气血的不足,必然要表现在外在的皮肤、颜面之上,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气虚了,就会面色无华,精神差,疲乏无力。血虚了,就会皮肤枯燥,面色苍白或萎黄,指甲不光滑。所以人们面白无华、皮肤差很多都是气血不足的原因导致的。

所以,无论身体上的事,还是面子上的事,都和气血脱不了干系。气血一顺,生理顺,什么都跟着顺。气血不顺,常会使女人引发痛经、月经不调、带下异常、孕期胎动不安、更年期提前以及面黄、色斑、皮肤粗糙、衰老症状明显,给女人增添了许多烦恼。气血不顺的男人也很糟糕,工作效率低,精神萎靡,脾气暴躁等等问题就会找上门来。

可是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如此多的人生考验,如此多的工作和家庭重担,气血上不免出点儿小错,也就有了血虚、血瘀、血热的多种表现形式。

1.血虚

症状:皮肤干燥,颜色白或萎黄没有光泽,口唇和指甲也经常发白,没有血色;经期血量少,颜色淡;经常便秘;视力减弱、模糊、眼睛干涩。

原因:体内精血少不够用,全身脏腑经络不能一一得到充分滋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常见的是全身血液普遍亏损,有时也可能出现血液对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

对策:补血。(1) 饮食

吃红色和黑色食物,如红枣、赤小豆、红糖、乌鸡、芝麻等,但要注意控制脂肪摄入,补血食品的营养成分都是在油脂成分少的情况下好吸收。(2) 按摩

有四个穴位经常按摩,可以调节血虚,分别是腹部肚脐下方约3寸处的关元穴,肚脐下方约1.5寸处的气海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的足三里穴,下肢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的三阴交穴。(3) 日常调养

中医认为劳累和思虑对血液的损耗在暗中进行,虽然无形但更加伤身,所以血虚者要避免过度劳累,尤其忌讳过度思虑。

减肥不求速成。减肥的本质是消耗大于摄入,无论用运动、吃药、节食哪种方法,体重都不可下降太快,否则血虚就会找上门来。

2.血瘀

症状:身体某处时常有针刺般的疼痛,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无光,容易有黑眼圈,额头、下颚及两颊下方长青春痘;下肢血管明显,俗称“青筋暴露”;女性月经经常推迟,经期腹部疼痛剧烈,经血颜色深或带有瘀块。

原因:凡是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派上任务,消散于工作的滚滚洪流中,而停聚在身体某处;或正常血液运行受阻,堆积在某处经脉或脏腑中,造成该处拥堵,发生功能障碍,就是血瘀。

对策:活血。(1) 饮食

可多食山楂、黑木耳、黑豆、鲜藕、韭菜、酒、醋、红糖、刀豆、苔菜、茄子等、特别强调不宜吃寒凉冷冻的食物。(2) 按摩

血液最容易在头部、四肢这些远离心脏的位置堆积,可以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3) 日常调养

运动是最单纯、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

3.血热

症状: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很热;经期会提前7天以上,血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或经期比较长,淋漓不断;鼻子容易出血,晚上多梦。

原因:中医认为正常状态是血在温暖的气息下运行,遇到寒气就会凝滞。如果体内阳气过盛,火气很大,血液过热则血行加速,脉搏跳动变急,甚至会伤害脉络、耗损阴气。

对策:凉血。(1) 饮食

多吃莲藕。中医认为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丝瓜、马蹄、鲜芦笋、螃蟹也是凉血之物。(2) 日常调养

不宜做日光浴。血热的人本来就阳气盛,如果在阳光下暴晒,吸收阳气,等于雪上加霜。

做温和运动,例如瑜伽。静态运动有利于调节体内血运,抚平情绪波动,让“万马奔腾”逐渐停止下来。

保证夜间11点至凌晨5点的睡眠。这是皮肤修复的时间,给它一个调整的机会,它才能在白天展现最好的状态。

总之,气血是生命之本,它左右健康,更是美丽之源,气血不安,我们会相应受扰。以上三种情况,请大家对号入座,平日里多给气血顺畅做些辅助性的工作,保证其旺盛,畅通其路径,就能健康并美丽着。⊙ 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滞血瘀【气血养生经】  大自然风调雨顺,万物才能生长茂盛,同理,人体是个“小自然”,小自然气调血顺,各个脏器才能健康,充满生机活力,才能放慢衰老的速度。

自古以来,长寿就是个永恒的话题,从《诗经》中“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如南山之寿”等美好祝词,到秦始皇大炼仙丹,到现在养生保健书的热销,都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和追求。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为其完成生长时限的5~7倍。而人类完成生长期需要20~25年,按此推算,人类最高寿命为100~175岁。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探索人类衰老之奥秘,寻求有效延缓衰老之药物,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人体衰老是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制极为复杂,至今人类衰老机制之谜,仍未完全揭示。但气血和衰老的关系却一直是明朗的。

朱丹溪说:“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常春。”《血证论》说:“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两字即水火,水火两字即气血。”《内经》中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素问·调经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论述,说明气血的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主要因素。后世医家对此也有很多论述,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指出人体以“气血流通为贵”。《寿世保元》也提出:“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耳。”《景岳全书》中说得更为明白:“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及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生,无非血之用也。”均说明气血对人体长寿至关重要,为应用益气化瘀延缓衰老提供了理论根据。

现在,更有专家在反复学习中医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临床所见,提出了“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的学说,他们认为,气血流通不仅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及衰老的过程,从中医理论角度看也即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

因为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输布全身,循环不止,两者并行以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之营养需要。任何一种原因包括七情、六欲、外伤,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衡,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滋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血阻滞,气血失调,造成气的生化作用减退。气化一旦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器功能衰竭直至死亡。所以说,血瘀是导致衰老的因子,因子不除,何以长寿?

这样的人体衰老理论也得到了事实的广泛证明,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现在的百岁老人,他们的气血循行状况都好于常人。

台东县延平乡红叶村胡业妹老太太,因客串电视剧演出而蹿红。

胡老太太身份证上登记为1884年出生,2006年时已有122岁,2006年时身体状况依然很好。医生的测量结果显示,胡老太太的收缩压130mmHg左右,舒张压70mmHg左右,相当正常。而且,她的气血水平非常稳定,据胡老太太的侄子说,胡老太太没有生过大病,三四年前还很健康,生活起居没问题,但是摔伤脚动手术后,就必须依靠轮椅了,如果未开刀,或许现在还能健步如飞。

不发脾气、接近大自然,是胡老太太的长寿秘诀。胡老太太的侄女邱秀英表示,姑婆没有刻意养生,年轻时她必须上山砍柴、种小米,每天爬山、下山,身体当然硬朗。还有,姑婆的兄弟姐妹中,就数她的脾气最好,不生气,加上接近大自然,或许这是她长寿的秘诀。

像台湾这位胡老太太,她长寿的根本原因不是脾气、锻炼什么的,这些只是手段或者途径而已,她长寿的原因在于体内的气调血顺!

此外,用现代科学研究来证实老年人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表现在微循环的障碍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各个主要脏器的血管形态变化,亦即气血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导致血瘀征象,因而神经、内分泌、免疫、合成代谢功能以及主要脏器功能均受影响,呈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出现衰老征象。

综上所述,无论理论上,还是临床所见和现代科学研究,均说明老年人普遍存在气虚血瘀的情况。可以认为:人体衰老奥秘在于气血失衡,其失衡的关键在于气虚血瘀。抵抗和延缓衰老,宜从调理气血入手。第二章气血不调百病生——大多数疾病由气血不调引起⊙ 便秘是气血在耍性子【气血养生经】  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

近年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重高达15%~20%。而对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进行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显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

便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除了让人感到不适,出现腹胀痛、食欲减退、头晕、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还可加重痔疮、肛裂,诱发疝气,而且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的诱因。所以便秘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便秘的病因较多且十分复杂,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极易复发。劳累、上火、饮食稍微不注意,便秘就会卷土重来。治疗便秘,该用什么方法好呢?

65岁的林女士,家住台南,四十多年来一直为便秘所扰,吃过无数种泻药,不服泻药就无法排便。

在回大陆探亲的时候,林女士的侄子知道了姑姑的苦恼,侄子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为姑姑作了诊断,认定姑姑的便秘是因肺气不通所引起,建议服中药调节脏腑功能。现在,林女士每日早晨可自行排便,终于摆脱了对便秘药的依赖,其欢喜之情可想而知。

为什么林女士吃了那么多年的药却一直摆脱不了便秘的困扰呢?其实是因为她一直在治标,不治本,而不治本的原因在于并没有找到便秘的真正病因。

中医认为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在我国古代医学中,便秘有很多名称,如“大便难”、“后不利”、“脾约”、“闭”、“阴结”、“阳结”、“大便秘”、“大便燥结”、“肠结”等。

古代医家对便秘的产生原因有许多论述,认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历代医家认为:在水谷转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与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及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造成便秘。肾主液,肺主气,当肾虚肺燥时也可引起大便秘结。历代医书中,对此论述很多:“大便秘结,肾病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甚,则大便调和。”“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然燥结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燥结者。”

以上论述非常重视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胃气受损等因素。有关热与寒可致便秘的论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闷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手足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名阳证似阴也。”而清代医家则提出了便秘与肺燥有关的观点:“大便闭结,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更有医家提出便秘与房事、饮食、七情等均有关的论述:“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提出“虫积”“七情气闭”“痰滞不通”“药石毒”“脏寒”“血液枯”等均可导致便秘,从而更充实了便秘的病因学说。

当然,中医也很重视便秘对人体的影响,早在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说明了保护大便通畅,有助于延年益寿这个道理。

因此,一旦患了便秘,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时治疗,以免后患。一般来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细节,便秘是可以避免或消除的。

1.合理饮食

常食精粮细食、膨化食品、洋快餐等多种高蛋白、低糖类食物,不吃或少吃五谷杂粮等粗纤维食物,缺乏新鲜蔬菜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长期卧床、不能正常进食的慢性病患者,或某些为了片面追求形体苗条而盲目节食的年轻人,可因进食过少或饮水量不足,导致食物残渣对结肠壁产生的刺激较弱等,而引起大便秘结。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各位的足够注意。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有些人往往忽视便意,有的由于具体条件限制而不得不抑制排便,这都对健康不利,要养成不憋便、及时排便的好习惯。

3.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发生改变,出门以车代步多了,缺少体力劳动,生活缺乏规律,起居无常,睡眠不足,或贪图安逸,久坐不动等,这些都可引起结肠蠕动减弱或肠功能紊乱,出现便秘。

4.心理、精神因素

压力过大、精神抑郁或过分激动等不良心理精神状态,会引起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消化道功能失调而产生便秘。所以大家要防范心理负担的加大,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此外,许多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便秘的副作用,如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在服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大便变化,必要时可采取灌肠等方法帮助通便。若病情需要服用泻药,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滥用,更不可依赖泻药通便。⊙ 抑郁症是气血遭遇“交通堵塞”【气血养生经】  严格来说,抑郁症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和气血、阴阳、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的症状综合征。

现在,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了,且不说每年有多少人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就是平时走在大街上,熟人相见,通常第一句话不再是“吃了吗?”“去哪里?”取而代之的则是“郁闷”、“最近比较烦”之类的感叹。

除非到了和生命相冲突的时刻,否则,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认为抑郁是一种病,而仅仅看作是一种不好情绪的发泄或者表现而已,认为过一阵就好了。实际上,抑郁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病理问题,不仅是精神问题,还是气血失调问题。

怀孕、做妈妈本来是高兴的事儿,可是在张小姐家里,却变成了一桩灾难性事件。

张小姐是某外贸公司的白领,前不久,在一次体检中张小姐知道自己怀孕了,着急抱孙子的婆婆高兴之余又不免担心,因为张小姐脾气本来就很不好,再加上早孕反应,真不晓得会不会惹出什么乱子来。果真不出婆婆所料,饭菜不可口,身体不舒服,工作不顺心,这都会惹得张小姐摔摔打打。婆婆对她迁就了再迁就,矛盾却愈演愈烈。老公担心婆婆心脏受不了,于是就把丈母娘请到家中。

可是即便和亲生母亲相处,张小姐的脾气也一点不见好转。有一次竟然因为母亲看电视影响她休息和母亲动了手!丈夫一筹莫展,只好把这事告诉了在湖南老家做医生的岳父。岳父很生气,说为什么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才告诉他,这并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孕期抑郁症,和气血失调有关!

岳父赶紧飞到北京,给女儿开了方子,五服中药喝完,张小姐的脾气缓和了很多。两家人一致认为的性格、脾气问题,竟然和抑郁症以及气血有关!

中医典籍中最早关于抑郁症的记载可见于《内经》中“郁”的概念,《内经》的“郁”,首先是针对五运六气之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注云:“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所以《内经》之“郁”为广义之郁,其概念涉及天、地、人。而现今中医所言郁症,主要指个体情志之郁,为狭义之郁。虽然《内经》之“郁”不等同于目前习用的情志之郁,但是,因为《内经》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前提之上,故《内经》之“郁”与情志之郁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内经》中涉及“悲”“忧”“不乐”“烦冤”等的论述,除心理、情志因素所导致之外,更多的进一步归结于阴阳、五行、运气、脏腑、气血等方面的失调所导致。这正是我们现今认识抑郁症病因应该系统学习和借鉴的。

1.阴阳失调致郁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共同的基石,也是《内经》的核心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行针》:“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素问·宣明五气篇》:“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揭示了阴阳失衡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哲学与医学的高度统一。认为阴阳平衡则精神正常、情绪平和,阴阳失衡则可发生情志异常。阳气充盛则喜而好动,阴盛阳衰则情绪低落、神疲倦扰,乃至郁郁寡欢。

2.五脏致郁《内经》将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具有“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示从容论篇》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素问·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藏气法篇》云:“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另外,《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可见,《内经》认为五脏皆参与神志活动,五脏的功能失调,尤其是心、肝、肾、脾之虚,可以导致情志障碍,产生诸如“体重烦冤、悲、不乐、忧”等抑郁症表现。

3.运气致郁

五运之郁是《内经》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单独论述自然界变化,而是着重强调了自然转变和人体相应生理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素问·本病论篇》:“又或遇戊申戊寅,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阳明不迁正,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这说明,五郁之发,是因为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有胜复之变,对应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瘀滞阻塞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人体之郁,乃至出现抑郁症状。

4.气血逆乱致郁《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素问·调经论篇》:“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矣。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

可见,气血充盈、血气和合则神气安宁、神志畅达,如气血不足、气血逆乱则可以产生忧、悲、烦、怒等抑郁症表现。

综上所述,《内经》从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气血逆乱等多角度阐述了可以导致抑郁症状的病因病机,并且将诸多因素有机地、系统地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内经》将神志抑郁这一现代难题通过在气血病理指导之下的辨证论治予以各个击破,并非仅仅把抑郁症状提取出来单独对待,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独特魅力和优势。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在更广阔的领域探求根治抑郁症的有效方法,给饱受抑郁困扰的现代人送去一缕最明媚的精神之光。⊙ 睡不好是气血在作怪【气血养生经】  一觉闲眠百病消,气血不和寝难安。引起失眠的原因成千上万,无一不是通过扰乱气血来导致夜不能寐的。所以,根除失眠必须调整气血。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工作学习繁重,失眠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据调查,全世界有失眠经历者已经将近总人口的30%。其中失眠严重、需要服用药物才能令自己入睡的比例约占17%;尤其是在大城市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过半人口出现睡眠障碍。

失眠,在中医古代文献里被称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据专家研究,失眠主要有五大诱发因素,即精神心理因素(约占50%)、疾病因素(约占20%)、环境因素(约占5%)、药物和体质因素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通过扰乱气血来影响睡眠的。

中医认为,失眠病根在于“阳气盛,不入于阴,阴气虚则不眠”。因此阳盛阴衰便容易造成失眠,五脏六腑受到外邪干扰或本身气血失调,只要有阳盛阴虚的情形,都可能产生失眠。例如劳心过度,耗血伤阴;肝藏血,紧张压力造成肝气郁结。年老久病,肾阴受损,精血不足,都可能造成失眠。肾为先天的元气及生命力,心肾相交,才可正常入眠。当思虑情绪过度亢奋,造成心火上炎,或本身身体过度衰弱,肾气肾水相对不足,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小黄今年27岁,却已经有好几年的失眠病史了。自从大学二年级初恋失败后,她就告别了香甜的梦乡,而是夜夜抓狂。后来因为就业、工作、生活的压力,失眠的程度有增无减。现在,她未老先衰,皱纹和雀斑早早地爬上了脸庞,头发脱落得厉害,肤色暗淡。

为此小黄没少看医生。西医说她是内分泌失调,做B超,做妇科检查,医生说没啥问题,开了避孕药给她,说这个可以调理内分泌。吃了后月经是比较正常了,但接踵而来的是乳房胀痛、脸上长斑。于是她又去看中医,可能是医生没找准她的病根,吃的药也没很好的效果,索性不吃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黄在一本保健书上看到了一个叫“红桂羹”的女性养颜中药方,说是该方吃了能调理女性气血,让女性面若桃花。小黄试着去做,红枣七八颗去核,桂圆肉5~7粒,生姜两三片,红糖适量,放在一起掺一大碗水煮十来分钟,稍冷后倒在搅拌器中打成糊状,坚持每天晚上喝一碗。

几个星期过后,她不仅“脸色大变”,白里透红,失眠问题也解决了,睡得很快、很踏实,睡醒后觉得神清气爽,那种睡足了觉起床的快感让小黄激动万分。要知道,这种感觉她已经很多年没有体味过了。

我们知道,小黄姑娘本来是怀着补血美容的目的来尝试“红桂羹”的,为什么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这是因为,按照中医理论,小黄是典型的营气不足型失眠,这类人常常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常有噩梦,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等症。在治疗上,主要以益精养血安神为主,而“红桂羹”中的大枣补血,桂圆补气,红糖、生姜生热以调营,完全符合小黄的病理需求。坚持服用,气血补足了,阴阳平衡,睡眠自然好。

在失眠的类型上,除了小黄姑娘所患的营气不足型以外,还有以下几种类型,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气血调理措施。(1) 肝郁气滞型。此类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晚卧床,辗转难眠,日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在治疗上主要是疏肝解郁安神,还要注意调养精神,消除顾虑以及紧张情绪。(2) 营血蕴热型。临床表现为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常伴有咽干少津,五心烦热,盗汗,面颊有痤疮,或有手足震颤等症。治疗原则是清营凉血宁神。可以按摩内关、神门、四神聪、后溪等穴位。(3) 脾胃失和型。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同时感到口腻、口淡,有厌食、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等症。治疗原则主要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