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传奇军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4:35:19

点击下载

作者:姜鹏,赵栋梁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传奇军师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传奇军师试读:

前言

诸葛亮,男,汉族,户籍地: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沂南一带。生于181年,于234年与世长辞。

在史书上,诸葛亮并非以胜利者的身份而名扬后世。然而他的君王敬重他,他的同事爱戴他,他的人民怀念他,不论盟友还是敌人,都对他的人品和才智赞不绝口,甚至可以说:“他或许一生有很多的敌人,但绝没有一个私敌。”

诸葛亮生于山东,流离江南,躬耕南阳,安治西蜀。其后,为了国家的一统,为守托孤之承诺,他剑指中原,誓不偏安。走过南,他亲临一线,穿越南中不毛之地的瘴气和密林,平定和安抚叛乱的少数民族势力;闯过北,他指挥若定,在北地的敌对国曹魏地界上进退如风,打得敌军龟缩不出,任汉军来去自如。

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小说里那样神乎其神,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缺点却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的人。他认真,却又过于细心;他勤奋,却又过度操劳;他性格宽和,有时候却像孩子一般倔强;他智计卓绝,却又碍于国力,谨慎地无法放手一搏。这就是诸葛亮,开创了那个英雄时代的先知和先行者。

第一章 潜龙勿用

充满神秘的东方智慧之书《易经》的第一卦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诸葛亮这位从平民到丞相的草根,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位极人臣的呢?这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渊源:诸葛世家

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罕有的群星璀璨时代,正是自三国起,以往各自为战的英雄之光,开始在这乱世间与周遭的大小星辰逐渐构成掎角之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星系——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渐渐崛起的家族门阀的力量。有人姓车,就有人姓马;有人姓袁,就有人姓方;有人姓范,也有人姓蔡;有人姓公孙,就有人姓毋丘。它们相生相克,相爱相杀,彼此琢磨砥砺着构成这美妙的历史天空。⋯

诸葛就是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感和神秘传奇色彩的姓氏。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名气,不仅来源于那本曾担任清太祖努尔哈赤帝王师的小说《三国演义》,更多地或许是沉淀在了历朝历代明君贤相对身边乃至全国人民都要成为诸葛亮粉丝的呼吁声中。而诸葛亮这位并非富二代,也没有位高权重父亲扶持的一介平民百姓,日后得以成为名动三国江湖的人物,也与他背后的诸葛家族有着一定的关联。

诸葛这个姓氏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关于这个姓氏的起源,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世本》里说:原本这姓不叫诸葛,而是瞻葛,在宋景公时期就有一位叫瞻葛祁的官员,结果他的后人来到山东,被当地方言喊来喊去就错喊成了诸葛;东汉末年的学者应劭则认为诸葛氏是一个叫葛婴的将军的后代,因为葛婴被封为诸县侯,所以他的后人就自称诸葛;在记载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生平的《吴书》里则有第三种说法,据说阳都这个地方本来有一批姓葛的人,从诸县又搬来了一批姓葛的,为了表示区别,所以诸县的葛家人就自称诸葛,因为这是直接与诸葛亮家族有关的记录,所以大多数人采信第三种说法。而在诸葛亮出生之前,琅琊诸葛家其实早就有了一位名动天下的人物——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是个特立独行、刚直不阿的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对当时盛行的经学很有研究,做了当地的教育局局长,后来因为官声不错,被选拔到当时的中央纪委书记身边当秘书,后来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做了中纪委主任,也就是汉代的司隶校尉。虽已位极人臣,但诸葛丰的性格却并没有因为升官而有所改变,他把知遇之恩化作一腔感激、化为工作动力,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且就事论事,不讲情面。批评、惩治不法官员而毫不顾忌对方的身份,举荐、表彰才俊能吏也不避嫌对方与自己关系的好坏。一时之间,京城面貌焕然一新,首都人民模仿当时权贵的口吻,还做了一句俗语:“怎么好久没见您呐?唉,被诸葛丰大人叫去喝茶啦。”这事儿甚至流传到了当时的天子汉元帝耳朵里。

皇帝这个职业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却只有39岁,确是一个高危而不好干的活儿。有不少位皇帝倘若能够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专长爱好里,都能成为某一行业独树一帜的学科带头人,然而却又幸而不幸地生在了帝王之家。于是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挥舞着紫毫金墨的沦为亡国之奴,本可以带领国家足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主教练折在了迈出宫门的路上,“闷来时取过象棋来下,要学作做士与象”的象棋大师亡故于宫廷政变。即便他们中有的人适合做大将军,有的人适合做财政部长,也不得不天天面对直言进谏的朝臣,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儿,却还得承担那份自己明显扛不起来的重任。皇帝的心思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喜欢什么,有时候却不能说,不喜欢什么,有时候却不得不做做表面文章。汉元帝便是在这个复杂的角色中不断挣扎的人类之一。这位被史家评价为柔弱仁慈的皇帝,骨子里其实并不喜欢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喜爱文学的他始终对“儒家思想足以教化改造全人类”这一伟大构想更具有倾向性,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应该用法还是用儒治国跟自己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吵过一架,差点因此被废掉太子之位。同时,他又是一个很纠结的人,许多事越想偏偏就越想不开,所以很多年以后,著名的昭君出塞事件之后不久,这位痴情而钻牛角尖的皇帝就因之而一命呜呼,当然这是后话了。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朝夕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位老板。

汉元帝未必喜欢诸葛丰这样认真执法的人,但大臣有了这样的好名声,皇帝总是应该有所表示的,于是他立刻下旨让诸葛丰兼职做了自己的顾问,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而诸葛丰也更加感戴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决心更好地工作以涌泉相报,却没想到即将发生的一件在他看来极为平常的执法案子,将改变他的一生。

汉元帝的母亲许太后有个亲戚叫许章,因为紧密的裙带关系和超强的善于表扬领导以及自我表扬能力,很快就担任了“侍中”的职位。侍中是皇帝近臣,有的负责皇帝的车、轿出行,有的管理皇帝的衣服、器物,甚至还有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的,别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琐碎而无聊,侍中与一般近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参与朝事,跟皇帝讨论各种决策,有人曾对这个官职开过玩笑,大意是“皇帝秘书,相当于副皇帝”。许章就是这么一个很受汉元帝宠信的亲戚近臣,平日里自己嚣张骄横违法乱纪不算,更纵容自己的跟班和小弟们四处惹是生非,终于激怒了刚被提拔的诸葛丰。

无巧不成书,就在诸葛丰搜集完许章及其爪牙的全部犯罪证据准备向皇帝弹劾时,平日里躲在深宫逃避调查的许章这天正以为风头过去,偷偷从宫里溜出来想驾车去兜兜风。这二位在宫门前狭路相逢时,都不由得一呆,还是诸葛丰眼疾手快,立马掏出司隶校尉的符节挡在许章的车前,大喝一声:“下!”当场就要将许章捉拿归案。汉代的符节,有点类似于后世小说里的尚方宝剑,代表皇帝亲临。汉代的司隶校尉,一直是人手配备一个,符节在手,有权上察百官,下处不法。许章也不愧是经常在皇帝面前察言观色的角色,虽然被诸葛丰吓得腿肚子都软了,却还是驾车回头往宫里跑去,诸葛丰当即紧追不舍。这场两位中央官员的竞逐,终究因许章有进出宫门的特权而宣告胜利。许章一进宫,立刻跑到汉元帝身边抱着皇帝大腿痛哭流涕,恶人先告状;诸葛丰追到宫门口却又不得进去,也立即呈递弹劾的奏章给皇帝,希望能对许章犯罪团伙进行惩处。然而一腔赤诚的诸葛丰并不知道,因为他平时公正执法不惧权贵的表现,已经遭到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的嫉恨,不少朝廷大员往日里早已对诸葛丰百般诋毁,汉元帝刚好借此事发挥,不但不理会诸葛丰的奏章,反而批评他乱用符节并直接没收。诸葛丰因此在史书上留下了七个字:“司隶去节自丰始。”从诸葛丰之后,司隶校尉再也不能持节上岗了,估计后来的继任者们都会因此或多或少地抱怨这位前任。

诸葛丰回到家里,含着眼泪写了一篇奏章,里面写道:“我是个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就有着两膀子力气希望给皇上您效力的人。皇上您看得起我,提拔我到今天的位置,本来也就可能不适合我。现在我年龄越来越大,经常担心哪天突然就死了,不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所以这次明知道可能得罪很多人甚至皇上您,我也甘愿依法惩处许章之后,从容就死。现在没能还世间一个公道,我觉得羞耻而愤懑,希望就此告老还乡。”汉元帝看了奏章也觉得自己理亏,就没有批准这份辞职报告,但之后便把诸葛丰的名字拉进了黑名单,凡是他的奏章全部不看,凡是他的发言统统不听。诸葛丰没有冲上殿前跟皇帝进行一场“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辩论,而是继续坚持上书,希望汉元帝广开言路,不要被小人蒙蔽。

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弹劾又朝诸葛丰奔袭而来,这次攻击的理由是嫉恶如仇的诸葛丰在春夏这两个季节抓捕罪犯。这理由在今天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在当时却是个大罪过。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汉代所有的行业和学科都主动或被动地覆盖上了一层儒家化的色彩以迎合上意,而诸葛丰主管的政法工作也不例外,要遵从一套⋯“春秋决狱,秋冬行刑”的审判管理规章,说白了也很简单:法官在遇到法律没有做出规定的案子时,应当按照《春秋》这本书的儒家思想来做出决断,而除谋反大逆等性质极恶劣的案件外,死刑等处决应当等到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在儒家讲究“天人感应”的学者眼里看来,秋冬之际,天地肃杀,这时候行刑和抓捕罪犯是顺天行诛。而汉元帝更是一贯推崇儒学,不重法治,在初元三年(前46)六月曾专门下诏书让所有官吏办理公务不要违反四季的禁令。现在诸葛丰面临的指控,已经上升到了藐视皇帝诏令的政治高度,于是被贬官做看城门的城官已经算是皇帝的法外之恩了。

以往一心报国不闻窗外之事的诸葛丰在看城门时,才从老百姓的各种小道消息里得知自己的被贬不单单是因为得罪了人,而在不知不觉间被卷进此时朝中两大朝臣阵营的斗争漩涡里才是最要命的:这次对他的攻击一方面来源于皇帝的外戚许家,另一方面是源于他此前认为是谦谦君子的两位朝中重臣,而打击自己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连带打击推荐自己的老领导等人。诸葛丰愤慨于自己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更痛悔自己看错了人,于是赶忙上书皇帝,希望“巨龙巨龙你擦亮眼,看清楚谁是你身边的小人”,这一行为更是捅了个大马蜂窝——这二位正是汉元帝的老师和同学。汉元帝一方面不得不将这二位贬官,但另一方面却对诸葛丰的忠诚报以怒火,下诏大骂:“你诸葛丰做司隶校尉的时候就有藐视我的前科,我当年不忍心处罚你,把你弄去看城门养老,现在你不但不反省,反而攀咬别人!此前你跟我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时候,经常夸奖他们的各种优点,现在却上书来揭发他们是小人!你这样自相矛盾的人也没什么好信任的了,看在你年纪大的份上,你就回老家种地吧!”

诸葛丰接到诏书之后苦涩一笑,二话不说卷起铺盖就回了老家琅琊,远离了这朝野上下激烈的浊流争斗,最终反而得以善终。但他不畏权贵、忠诚公正的理念不仅并未随着官职的褫夺而消散,反而在家族里继续生根发芽,更为后世所流传景仰,连作为诸葛亮敌对势力的统帅曹操在面对谋反之事时都第一个想起诸葛丰来并感慨:“这些人胆敢起坏心眼,就是因为我手下没有诸葛丰这样能洞察奸谋阻止犯罪的人啊!”

本节结语诸葛亮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耕读传家的环境里,想必幼年时期的他,也一定为自己有这样名垂史册的先祖而深感骄傲和自豪吧!当然,除了正直和忠诚之外,这位先祖的故事告诉诸葛亮最多也最重要的是——找个好老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这首诸葛亮年轻时最爱吟唱的《梁甫吟》,在今天看来,更像是诸葛丰这位宦海沉浮的老人看透了平静水面下的斗争暗流之后,留给子孙后人的政治家训吧!

宿命:献帝同生

146年6月,东汉仓促地迎来了这个朝代的第十位皇帝,15岁的刘志战战兢兢地参加了这场源起于一场谋杀的权力更迭——刚刚有一位年少聪慧而气盛的小皇帝被气焰嚣张的外戚毒杀身亡——这位步步惊心登上龙椅其后被称之为汉桓帝的孩子当时并不知道,自此而始,古老的中国将进入一段极为黑暗的历史时期,始于汉高祖刘邦的统一大业,将从他和他的继任者手中一点点滑落、残破、消亡。

自146年汉桓帝继位到189年汉灵帝去世,在这44年的时光里,两位皇帝非常平均而逍遥地各自坐满了22年,然后带着恋恋不舍撒手西归。然而神州大地上的磨难在这44年里真可谓此起彼伏,花样翻新。据《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这44年间共发生日食22次,大水12次,地震19次,大火17次,其他诸如山崩、大疫、蝗虫等影响较大的灾异49次。像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头的描写:“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都并非作者罗贯中凭空捏造,而是确有其事。

史书上关于贤君良臣名将降生的记载,往往伴随着各种祥瑞,有红光附体的,有香气满室的,有母亲梦到吞日月北斗的,有父亲看到蛟龙于其上的,甚或家旁有树高大如车盖的。然而很遗憾,在诸葛亮出生的181年,非但没有什么祥瑞护体,反而六月下了场冰雹,九月演了出日食。好吧,如果硬要说祥瑞的话,那么就是凑巧的生于此年的皇帝陛下——汉代最后一位皇帝,后人称之为汉献帝的刘协;更为凑巧的是,在54年之后,诸葛亮和汉献帝于同年同月逝世,也算得上是一场“同生共死”的缘分。

天灾已然可畏,人祸却更为惨烈。汉桓帝登基之后,一直害怕重蹈前任的覆辙,于是紧密联系身边的宦官全力打压外戚,然而,被借重的宦官势力却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般,左右着朝中政局。浓抹在历史书上的“党锢之祸”就是他们对外戚和朝中不满宦官势力横行无忌的官员甚至太学生进行权力争夺和残害的事件之一。汉灵帝时期,宦官这个职业更是炙手可热到了极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发动政变、胁迫太后、抢夺玉玺,正直的反对者被抄家灭族,趋炎附势者却横行朝野。此后形成的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势力则更为庞大,三言两语能唬得皇帝不敢登高望远,在那个一样流行拼爹的时代里,汉灵帝本人就常说:“张常侍(让)是我爹,赵常侍(忠)是我妈。”其威风可见一斑。

当然,这还不够乱。就在诸葛亮和汉献帝出生的这一年,当皇帝逐渐上手的汉灵帝为“皇帝学”这门学科又填补了新的空白。他先是在后宫里开办了大型连锁超市,然后让宫女太监们进去买卖东西,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坐在旁边,一面大吃大喝谈笑风生,一面观看集市的“繁荣”贸易和宫人彼此间为钱偷、抢、打斗而取乐。这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帝王史上是闻所未闻的,唯一能与之相比的,怕也只有《封神演义》里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了吧。在汉代“商人”一词本就与“贱民”是同义词,是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严格限制商朝遗民的行动和职业自由,只允许他们从事买卖的生意而产生。而两汉时期因为以儒学治理天下,“重农抑商”更是成为了历代皇帝的既定政策和风尚,不管商人实际上如何有钱,总在名义上处于低贱的地位,据说连穿的一双鞋都不允许是同样的颜色。要是这位皇帝仅仅是偶尔穿穿商人服装,过过做生意的瘾也就算了,他又专门在皇家的园林里养了一群狗,每条狗的身上都身穿官服,戴着儒冠,这就明显是对朝臣儒生们直接打脸的举动了。除此之外,汉灵帝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一个人亲自驾驶四驴车外出四处兜风。可以想见,当年的京城大道上,四头小驴随鞭声慢吞吞地跑跑停停,一位穿戴齐整的天子则豪情万丈地驾驶着驴车纵横驰骋,四围骑着骏马的侍卫一面要时刻担心皇帝的安危,一面还要给这位“四驴天子”开道,更要压着自己坐骑的行进速度不能太快,这是多么荒唐的场景!然而听说皇帝有这爱好之后,官民们纷纷跟风,导致京城附近的驴的价直追骏马。而当时的骏马是什么价钱呢?

远的不说,我们单看诸葛亮和汉献帝出生的这一年,一匹马的价格已经攀升到200万钱。而同期,普通农家每种一亩地年收入只有820钱。从贸易中看到商机的官吏和地方豪强把目光瞄向了马匹的买卖。于是,由主管财政的官员建议,汉灵帝本人签发和任命,一个新的官职出现,一个行业被官商合谋垄断,导致马匹生意更加奇货可居。而此时的东汉大地上,各地已经多次发生“人食人”甚至“妇食夫、夫食妇”的惨相,大小叛乱业已遍地开花,这些却丝毫得不到汉灵帝的关心和重视——他正兴致勃勃地盘算着各项收入,计划着什么时候再修座新宫殿、主体完成之后该怎么装修这样的事情。

好吧,同样在诸葛亮和汉献帝出生的这一年,不爱装修爱攒钱的汉灵帝发明了“导行费”这一乱收费品种。这位汉灵帝本来是一个地方上的小诸侯,因为汉桓帝死时没有继承人才被选进宫做的皇帝。因为此前生活拮据,所以汉灵帝继位后天天感慨汉桓帝不会持家,竟然没多少“私房钱”留给自己。于是从178年起,汉灵帝就开始兢兢业业精打细算地过起了皇帝的小日子,这位皇帝的铁算盘的第一步先是从贩卖官爵打起,价位是这么定的:地方官类公开竞拍,市长2000万钱,县长400万钱,中央官职由“十常侍”垄断专卖,总理级1000万钱,部长级500万钱。当然本来就符合条件应该就职的人也必须买官,但可以特价优惠到五折,最低价三折,甚至允许买官的人进殿或上书挑选要就任的地方,根据不同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价格还要上下浮动,而且钱带齐的一次性付清,没带够的官方还提供按揭服务但需加倍偿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掌柜汉灵帝还专门在西园建了一个内库,用来存放自己的私房钱。钱嘛,再多总归是不咬手的,“导行费”则是他在这一年新想出来的赚钱法子:全国各地在征收赋税之外,还要额外进献各种珍宝特产,而每次进贡前都要先向内库缴纳一部分,美其名曰“导行”,翻译成现代文就是“纳税时的带路钱”。有朝臣劝谏说,整个天下都是陛下您的,何必自己在国库之外又建内库呢?甚至有谏官婉言:“陛下您和桓帝相比,简直是虞舜和唐尧,一个德行啊!”汉灵帝却天天只忙着数钱,哪有时间听这些建议呢?

还是在诸葛亮和汉献帝出生的这一年,刚出生的刘协就没了妈。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是前任副总理的孙女,人长得好看,心眼也聪敏,能书会算,品行也不错。而汉灵帝刚娶进门不久的何皇后则出身于屠夫之家,霸气而善妒,全后宫没有不害怕这位“屠夫皇后”的。王美人怀上刘协后,就因为害怕自己母子以后可能面对何后的妒忌和残害,自己偷偷喝了堕胎药。那些年后宫里的黑暗事儿大抵如此,汉灵帝临到34岁去世之时,史书上残酷的“数失皇子”四个大字,就可见宫墙之内的风云变幻了。而这一次,天命所在的刘协却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给了汉灵帝一个惊喜,却也招致了何后对王美人的嫉妒和怨恨,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出生动摇了何后的儿子本来顺顺当当的皇位继承问题。与后世各种美人心计的宫斗剧相比,何后直接下毒害死王美人这样的操作实在是低级,导致此事很快被汉灵帝发现了真相。灵帝勃然大怒,当时就拍桌子捶板凳要立即废了何后,然而那群太监大人们收了何皇后的好处,围着皇帝连翻劝解,居然把这起性质恶劣的故意杀人案给化解于无形,不能不说这些人手段通天。当然,为了留存皇家血脉,也出于对小孙子安危的考虑,汉灵帝之母董太后将刘协抱养到自己宫中。而这场风波,则为东汉未来的动乱,又埋下了千里伏线。

好吧,让历史的车轮转动起来吧!3年后,3岁的诸葛亮与3岁的汉献帝正一同面临着一场来自最底层的灾难。经历了连年天灾和地方豪强的横征暴敛,无数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终于无法承受,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太平道”教众外引四方百姓,内结宦官朝吏,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事,他们焚烧官府,劫掠城邑,无数州郡的地方官员纷纷逃亡,战火迅速蔓延,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西北、河北、东北、西南、东南各地也陆续高举起反抗或割据的旗帜。虽然其后经历十几年的征讨,逐渐镇压或招抚了这些叛乱之徒,但汉家的命运已然岌岌可危,这段历史被时人称之为“黄巾之乱”。

6年后,6岁刘协的一位叫刘焉的亲戚向汉灵帝建议,认为四方的叛乱都是因为各地的省长(刺史)没有权威,而且很多人选也不当其任,建议各地改置省委书记(州牧),掌控当地的军权,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刘焉的这个建议听起来义正词严,事实上却完全不是出于公心。灵帝时,皇亲国戚的地位和权力江河日下,没钱就买不了官,甚至一些更偏远些的亲戚像刘备更是惨到了卖竹席草鞋的境地,个别稍有权势的诸侯王也有不少死在了各地的叛乱中。刘焉提议扩大皇家权力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自己想沾光。那么这位获得了皇帝批准走马上任的亲戚去了哪里呢?那便是益州,这个6岁的诸葛亮望也望不到的地方,却天然地流传着“益州有天子气,去就能当皇帝”的传说。可叹此地以后还真要出一位皇帝,却并非其人。当然,把地方的军政大权集中在一人之手,用于短期镇压叛乱,或许是权宜之计的上上之策,但在地方割据势力已经纷纷兴起之时,却犹如抱薪救火,越帮越忙,鼎足三分的裂痕就在这一年,渐渐呈现了。

9年后,9岁的诸葛亮,在这一年失去了自己的生母章氏,一场失去亲人的葬礼触动着他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死亡是恒久的,他把《梁甫吟》这样的丧歌唱了一遍又一遍。而此刻的朝堂之上,9岁的陈留王刘协在又一场宫廷政变和权臣对皇室的谋杀之后,被臭名昭著于后世的董卓扶上了血迹未干的皇帝宝座。当年那场被暂时中断的皇子继承之战,在此时被外力粗暴地决出了胜负。当年的何后,此时的何太后和刚当了5个月皇帝的汉少帝被董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先后毒杀。董卓擅自废立和残杀皇室的行为,及其对士兵公然在京城及周边抢劫、强奸、杀人的纵容,激起了正直大臣和关东等地军政官员的愤慨,一场激烈的鏖战正在迅速酝酿。

12年后,逐渐沉寂的朝堂与琅琊阳都的诸葛家族一如往日一般平静地挨过又一个岌岌可危的冬夏,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泰山市副市长的任上积劳成疾,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得再见自己的儿子们将要开辟的那一场灿烂的乱世光辉。诸葛亮将近成年的哥哥诸葛瑾不得不停止在首都的游学,回到家里拉起弟弟妹妹的小手料理父亲的丧事,并在叔叔诸葛玄的帮助下撑起这个大家庭。谁也不知道,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将永远地扭转诸葛亮和汉献帝这两位少年的共同命运,那个拿起屠刀的人叫做:曹操。

本节结语《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对桓灵二帝的任期有这样写实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才怯如鸡。”诸葛亮在后来的《出师表》中言及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感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就是诸葛亮与汉末代皇帝刘协出生的时代,这就是诸葛亮与汉献帝即将共同面对的时代。是历史将这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交织在了一起,那个名义上的天子所无法擎起的汉,将由另外一位少年为之辅助,让这面为后世子孙自豪的旗子再飘扬得久一些。

行走:颠沛流离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在20世纪中叶震惊了科学界的理论发现,其实早在193年诸葛亮的老家琅琊就已悄然上演。

伴随着十常侍乱政、黄巾起义、董卓废立这一系列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加之以各地州牧对军政大权的总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已经鞭长莫及,各地官员的任命由以往皇帝亲自任免而逐渐改变为世袭、相互上表推荐,甚至不等诏命确认就自封的局面,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皇帝无官可卖局面的出现,相信如果让发明了卖官的汉桓帝知道了这事儿,一定会气得在棺材里翻过身来。而地方上则已经又一次陷入了“合久必分”的群雄混战模式,大汉王朝的版图仿佛细腻的哥窑开片,被拥兵自重的各路人马割据成一片片碎块,在充斥着灾荒、饥饿、疫病的苍茫神州上,战火四起,横尸遍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下面我们要说说使大汉倾覆的始作俑者——太监和他的子孙们。太监的子孙,这话怎么听怎么有意思。谁会在自己的家谱上大书一笔“先祖蔡伦”抑或“祖宗郑和”呢?但曹嵩这位“宦官之后”倒的确是真的,他是十常侍的老一辈“无后阶级”、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的资深太监曹腾的养子。养子和干儿子有所不同,养子在养父母没有其他子嗣的情况下,是可以继承家产甚至承袭官爵的。

曹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翻开曹家后人当了皇帝后给这位祖宗修订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这货简直是太监中的极品:各种美德的称颂铺天盖地,连接受贿赂被人举报都能被发掘出不计前嫌向皇上推荐举报人的先进事迹,这些感动大汉、感动皇帝、感动史官的事迹通过朝廷各路水军的扩散宣传,迎来了无数粉丝的追捧,使大家记住了他的“公知”形象而忘却了他“私德”有亏的事实。而在曹腾去世后不久的将来,曹魏政权还将追封这位其实没有血缘关系的先祖为“高皇帝”,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让这个光辉伟大的形象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后世无数大小太监们励志的楷模和偶像。曹嵩本来是姓夏侯的,据说为人忠孝,性情也很忠厚老实。当然这些评价也来自于曹家作为胜利者所编写的史书上的评价。为人忠孝,自然忠孝的是养父,在那位只手遮天的大太监面前,也只有忠孝才能保证自己仕途的顺风顺水,这位性情忠厚老实的人甚至通过“万金买官”的形式当上了一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完美诠释了“宦二代”的最高水准。而这会儿,这位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也同样面对着战乱而犯愁,可巧儿就寻到了一个偏远海边小城躲避战乱。而这个地方,正是诸葛亮的老家琅琊郡。

选择琅琊做避难胜地并不是往天上扔鞋看方向随便选出来的,琅琊当时属于徐州管辖,而徐州牧陶谦在当时堪称为一位能臣。面对四起的黄巾战火,陶谦到任徐州后,第一道决策就是选用亡命东海却熟知地理的逃犯率领军队赴各处平乱,不到一年时间就将所有的黄巾军赶出徐州境地,逃亡北方。其后,陶谦又选贤任能,针对饥荒引发起义的问题,想出了屯田的方案,值得特别说明的是,陶谦的屯田改革是汉末天下大乱后的头一家,后来也被其他各个割据势力学习和采纳,诸葛亮后来在蜀汉担任丞相时也充分地发挥了这项改革的优越性。没有动乱,能吃饱饭,不求逍遥,唯愿平安,其实中国老百姓的追求真的不高。听说了陶谦的徐州是这么一片乐土,于是远近的男女老少,甚至首都洛阳都有很多人闻名而来避难。然而就是这个本来安全的地方,随着曹嵩的到来和离去,顿时迎来了一场腥风血雨,这一切只因为曹嵩不仅有个好爹,更有一位闻名后世备受争议的儿子——曹操。

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担任了兖州牧,刚刚接纳了被陶谦赶出徐州的三十多万黄巾军降兵,不仅迅速在自己的统治辖区里扩展了上百万的人口,更是整合出了一支号称“青州兵”的精锐部队。已经在风起云涌的汉末拼杀出一条属于自己血路的曹操听说老爹在琅琊避难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去给老爷子请安,并春风得意地劝说老爷子来自己的大本营兖州:“现在天下大乱,琅琊的安全只是暂时的,只有在您儿子我手握重兵的地界,才能真正用武力确保您的安全。我派去接您的部队已经在路上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无比复杂而矛盾的一面。曹操的人品如何,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能评价出来的,但是从曹操在战乱中去迎接老父亲这事儿来看,曹操倒不失为一个孝顺的儿子。只是很可惜,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变故,正是这变故使得曹操撕下了以往所谓充满“不畏权贵、忠诚汉室、悲天悯人”等“治世能臣”的面具,开始了他至真性情的“乱世奸雄”之路。

曹嵩接到儿子迎接的邀请之后,激动地直拍大腿,感慨这儿子没白养,于是带上自己浩浩荡荡的妻妾仆从财产队伍向曹操所在的兖州出发,单是拉各种财物的车就有一百多辆。常言道:不打勤,不打懒,就打那些不长眼的。这位“忠厚老实”的曹嵩老官人先是继承了老太监的丰厚家私,其后再加上自己为官几十年的家底儿,然后一路不加掩饰还生怕别人不知道地大张旗鼓,本身自己就是行走在作死的道路上。偏偏在这条找死之路上,又遇上了送葬之人,于是曹嵩这支搬家团一夜之间全部离奇死亡,财物下落不明。

说这起命案离奇,是因为关于这件事有很多的相关史料记载,但几乎每本史书上写的都不一样,甚至于由同一作者陈寿在《三国志》里对不同人物传记里所陈述的事实也不同。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大概的轮廓,确定曹嵩这支队伍死在泰山郡附近,劫财行凶者正是隶属于徐州牧陶谦的军队士兵。对这件事描写最为活灵活现的《世说新语》,描述了这起惨案中的一个小细节,说抢劫的士兵冲进曹嵩借宿的地方时,曹嵩连忙慌张地拉着自己最心爱的小老婆打算翻后墙逃跑,却不想因为这小老婆太胖,在墙边努力了半天也出不去,最后二人不得已躲到厕所里,结果还是难逃一死,双双被杀。

不管究竟当时的情况如何,曹操听说之后表现出的情绪不仅远远超出了常规的悲伤,更充满了火山爆发式极端冲动的愤怒。他不顾身边所有倚重谋士们的劝阻,亲自率领着曾被陶谦赶出徐州的黄巾整编军向陶谦势力进发。旧恨新仇下的曹军连续攻拔了十几座城池,不仅攻击守城的正规军,更沿路屠杀百姓且数量达到了“数十万”之多,所过之处,鸡犬不留,积尸如山,连泗水都为之堵塞而不流,而琅琊这座一度令曹嵩都觉得安全的海滨小城,也在曹操几次的报复行动中毁为无人废墟。当然,时过境迁,在很多现在知名于诸多媒体的所谓历史专家对曹操的评价中,都选择性失明地忽略了这段历史,以至于有人赞誉曹操为“可爱的奸雄”,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不知置无辜死难的几十万徐州百姓于何地呢?

覆巢之下,年幼的诸葛亮何去何从呢?没有哪本史书的记载关心时年13岁的诸葛亮是如何跟随着叔叔诸葛玄从这场屠杀中及时逃离,只有在很多年之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应答孙权问话时,谈及自己当年避乱江东时这样说道:“我的老家当年遭受灭顶之灾,生灵全部被灭绝,我抛弃了自家的祖坟,带着一家老小披荆斩棘才勉强逃出活了下来。”由此可见,诸葛亮一家在逃难过程中,对于徐州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可谓历历在目,而这段颠沛流离逃亡岁月的童年,不仅让诸葛亮看清了曹操凶戾残暴的一面,也更让他听说了一位不顾自身危难前来救援百姓的义士名字——刘备。

刘备,字玄德,据史书上记载,他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据说天生有一双他自己低头就能看着的大耳朵。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为了剧情需要,于是掐指一算按着皇帝的数量往下编排,给刘备坐实了一个汉献帝“皇叔”的称呼。但是罗老先生忽略了一个基本史实,那就是这么多位皇帝里并不都是长幼相随,有好几位都是兄终弟继,仔细算算刘备比汉献帝刘协还要晚上五代,管这小皇帝叫个“太爷爷”都不为过。再说刘备这支亲戚跟汉献帝攀起来也的确有点距离,虽然说起来是跟皇帝同宗,可在只认拳头不认人的乱世,又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呢?小时候的刘备甚至因为家穷,不得不和母亲一起靠卖草鞋和草席为生。刘备开始上学时,倒是拜了当时的著名学者卢植当老师,可他骨子里却属于典型的问题少年:不爱读书,喜欢遛狗骑马,爱听中国风音乐,喜欢穿漂亮衣服。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逐渐成长,刘备的话开始少了,喜怒也开始不形于色,他卓越的人格魅力也开始逐渐闪耀出光芒,年纪轻轻就被卖马的赞助商看中,并投资让他组建起了一只私人武装力量。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马匹买卖的行业在当时已经被官僚和豪强垄断经营,所以投资刘备的老板们自然手笔更大,但他的事业并没有因此而平步青云。刘备的仕途伴随着衰落的汉王朝几番起落,最终才因为战功平缓地被提拔为平原市市长。

刘备一听说曹操的屠杀行径和陶谦的求援后,立即带领自己的一千多名士兵和几千路上收留的饥民迅速南下,而且在跟曹操交手的时候虽屡败屡战,却还是尽可能地坚守阵地以拖延曹操的大军前进,为徐州老百姓的撤离抢时间——这并不是刘备第一次救民于水火之中,在救援徐州之前的前一年,刘备就曾率军驱赶了包围北海郡抢劫杀人的黄巾军,使得从小就懂得让梨的大评论家孔融对刘备赞不绝口——诸葛亮一家就趁着刘备和陶谦联军抵抗曹操军队的时候,为保全诸葛氏血脉而分为两队向南方逃亡,一队是已经成年的诸葛瑾带着继母向江东曲阿逃去,另一队则是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带着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和亮、均兄弟俩去投靠自己的老朋友们。值得一提的是,这只逃难队伍里还有诸葛玄的亲生儿子诸葛诞在内。当时的诸葛亮并不知道,刘备这个名字,在15年后、30年后乃至自己的下半生的时间里,将占据重要而特别的位置。

曹操的一腔怒火终于被刘陶联军的节节抵抗、自己军队粮草耗尽以及因屠杀百姓和名士丧失人心而在其领地发生的叛乱逐渐浇熄,不得不黑着脸撤回了兖州。听到这个好消息的陶谦顾不上哀悼死难的士兵和百姓,第一时间向朝廷上表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希望能留住刘备这位徐州的救星为支援。然而压力一去,陶谦年迈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临终前给自己的秘书就留下了一句遗言:“没有刘玄德,就不能安徐州。”于是陶谦刚刚病逝,徐州当地不少的官员和百姓便都自发来到刘备的军营前,希望刘备能继任陶谦的徐州牧一职。前面我们说过,州牧有整合一省军事力量的权力,提议设置州牧官职的刘焉,在徐州大屠杀的同一年,已经利用这职权摆平了益州的各股力量,甚至置办好了天子的服饰仪仗打算在四川称帝;曹操也正是因为当上了兖州牧,其势力才得以迅速壮大作为所欲为的中原一霸。这样的权力争还争不到,更何况是送到手里,谁不想要呢?刘备偏偏就是个例外,他不但不要,反而还向徐州人推荐了占据淮南的大军阀左将军袁术,认为临近的各路人马中只有袁术实力与曹操相当,认为这样才能保护徐州人民不再遭受屠戮。然而徐州的名士们和北海被刘备帮过的孔融听说后也都纷纷前来游说刘备,先是晓之以理说袁术此人过于骄横,心里只有自己,却无国家和人民,就像坟墓里已经干枯的尸骨,没有什么好指望的,而后动之以情说如果刘备你能管理徐州,那么马上就能得到10万军队,往好了发展可以报国安民,就算最差也能安定一方。而且徐州的官民纷纷用行动表示,刘使君如果不干,那我们马上就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徐州。于是刘备便接受了大家的劝告,挂着“豫州刺史”的牌子干起了“徐州牧”的工作,日后诸葛亮在考虑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曾被这段救援徐州的历史所左右呢?

水滔滔,路漫漫,扶老携幼步履艰,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跟随着叔叔诸葛玄,正是逃到了“冢中枯骨”袁术的地盘上。由于诸葛玄跟袁术以及相邻不远的荆州牧刘表是老朋友,而且刚好没两年豫章(今江西南昌)地区的市长因病去世,经刘表向朝廷上表推荐意思一下后,袁术就直接委任诸葛玄做了豫章市的市长。不料想,已经长期在任免地方长官问题上保持沉默的朝廷,这次却闹了个大乌龙——在刘表推荐和袁术任命之前,朝廷罕见地飞速任命了当时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朱隽的儿子朱皓来豫章当市长,而且人已经走在上任的路上了。历史的记载在这个地方又出现了两种说法:有史书记载,说诸葛玄知难而退,二话没说就把市长让出来给了朱皓,但因为心里觉得袁术这人不靠谱,就郁闷地去投靠了老朋友刘表,没多久就气病而死;也有史书说,诸葛玄没有把市长这个职位拱手相让,却不曾想朱皓仗着父亲门生故吏遍地的威望,拉拢了附近跟袁术有仇的扬州刺史,出动大军把诸葛玄团团围困在一个叫西城的地方,最后在袁术的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下,于197年被希望投降免除战祸的叛乱居民杀害。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刚满16岁的诸葛亮尚未从琅琊一路逃来的舟车劳顿中舒缓过来,就再次被迫离开或者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这段极其短暂的寄人篱下生活。他的脚步因叔父的辞世而愈加坚定,就这样带着自己的两个姐姐和一个更年幼的弟弟走向荆州的南阳郡,希望能够忘掉那些已经发生够多的人间惨剧,开始新的生活。但对汉室的衰败、百姓在战火中的挣扎、凶残暴虐的曹操等军阀间的混战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刘备所产生的印象,将伴随他的一生,挥之不去。

本节结语那场突如其来的屠杀,将本来同居一地的诸葛家族逐渐分隔了三地,后来诸葛亮追随刘备,成为了蜀汉政权的丞相,总领全国军政大权,哥哥诸葛瑾定居江东,担任了东吴孙权的水陆两军副总司令,而叔叔诸葛玄的儿子、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最终却效忠了曹氏政权,当上了魏国东部战区总司令。在《世说新语·品藻》里谈及他们三兄弟时评论道:“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三分天下,不仅鼎足了三个各自为政的国家,更将一家亲人化为三国臣子,据说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弟兄只有谈公事的时候才能见面,私下从不来往。公而难私,这是三兄弟的悲哀,却也是诸葛氏的荣耀。

高卧:晴耕雨读

离了袁术,又见刘表,仰人鼻息的日子不好过。再加上跟刘表素有往来的叔叔诸葛玄已经去世,人走茶凉,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诸葛亮决定用自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已经失去了父母、叔叔,连哥哥也已失去音讯的残破家庭。于是,在听完诸葛玄在荆襄的故旧们不咸不淡的几句哀悼和问候之后,诸葛亮就带着一家来到刘表治下的南阳郡开荒耕种,以维持生计。毕竟,努力地在乱世活下去,才能等到有所作为的时候。

虽然此时的南阳郡北部依旧偶尔会遭遇老冤家曹操的战火,但随着曹操与袁绍对北方霸主地位争夺的逐渐白热化,直到208年7月曹操一统北方南下进攻刘表之前,南阳郡在刘表的治下维持住了相对安全的状态,甚至几次趁曹操势力无暇南顾之时展开了一些反击。当然,这些小的战果因为刘表年事已高,早就失去了没有争霸的锐气而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也正因如此,南阳郡一直安稳并将继续安稳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自己两个幼弟每日里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样子,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共同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嫁人,而且要嫁荆州的豪门大族,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经历了几次死里逃生经历的她们考虑得很简单,只希望用一桩好婚姻既减轻家里的负担,又能够对亮、均两兄弟有所关照。但作为一个没落的门第,又无父兄张罗,曾经的诸葛氏声名再盛又有什么选择权呢?于是,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刘表的文官左右手蒯良、蒯越的弟弟蒯祺,而二姐则嫁给了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其人,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或许是因为他早早就离开了人世,或许是他的事迹被其父乃至其弟庞统的光芒遮住;至于蒯祺的记载也语焉不详,既不见对诸葛家有什么照顾,也看不出诸葛亮对这位姐夫有什么好感,甚至蒯祺更是直接死在与刘备大军的交战中。综上的观察,我们很难把这样的两桩婚姻理解为美好幸福的姻缘。自此以后,年少的诸葛亮就和年纪更小的弟弟诸葛均,独立地开始了农忙种地、闲暇读书的生活。

就在这段如同寻常农夫的日子,诸葛亮在平淡生活里不经意的一些技术改造工作,使得后人给他戴上了一顶发明家的帽子,比如他利用耕种的闲暇时间,成功地在前人的科研基础上对尚未普及的灌溉水车进行了改造,这项农业发展领域的技术革新其后被诸葛亮大规模推广传入了荆襄、蜀地和南中,并在其后的隋唐时期应用在了全国范围,被后人称之为“孔明车”。就在诸葛亮改造了水车的十几年之后,曹魏政权里一位职业发明家马钧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对宫廷使用的新型“翻车”进行了升级改造,研制出了小孩子也能灵活操作的龙骨水车。凑巧的是,在未来的军事发明领域,诸葛亮还在连弩等兵器的研发上与发明家马钧有所交锋,如果说在三国时期的发明领域的各种创新也是一场战争的话,那这位马先生还真的堪称是诸葛亮人生中的第一位劲敌。

晴天耕种,雨天读书,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后世有无数名人雅士,都对诸葛亮躬耕陇亩的这段经历表示心向往之,却不知诸葛亮的“晴耕雨读”,与已经为官多年小有积蓄、雇有各种仆佣种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读书这件听起来简单的事情,对诸葛亮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个年月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且不说诸葛亮交不起从孔老夫子就开始收取的学费问题,单是一个流亡而来的外地户口身份,就决定诸葛亮不可能在年少时获得较为系统的经学教育。好在由于荆襄九郡的最高领导刘表本人喜好学问,且极少卷入中原的战乱,吸引了不少从首都前来避难的各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更是从战火中保全了无数的著作典籍。而年轻的诸葛亮,便从各种能搜集到的书籍开始着手,根据叔叔和哥哥曾经讲授的一些相关内容,展开了独树一帜的“诸葛式”学习。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自学之后,诸葛亮因见解独特而被荆襄的学术领袖庞德公和司马徽收入门下,其中那位因评价人公正写实而被比喻作“水镜”的司马徽老先生,在谈到诸葛亮自学的学习方法时感慨万千:“大家读书之时,都是把书里的一字一句口读心诵,背得滚瓜烂熟,而诸葛亮却只粗略地翻看每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能找到并记住自己需要的东西,一点时间都不浪费。”

诸葛亮自己在一篇短短的学术小论文《论诸子》里对这种学习方法的成因做了总结:“老子的道家学说,对平时的修身养性来说自是极好的,但面临危难之时却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只能坐以待毙;商鞅的法家学说,可以让官吏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用严刑峻法去教老百姓提高道德水准,只能适得其反;苏秦、张仪是春秋战国著名的纵横家,以巧言辩论而知名,擅长劝说和干扰国与国间的重大决策,但是因为太过油滑、反复无常,没人敢和他们签订盟约,也没有人相信他们所发的誓言;屡战屡胜的白起,能打下城池,却不能治理和安定百姓;能谋善谏的伍子胥,擅长打败敌人,却不懂保全自己的处世之道;跟人约会在桥下,下暴雨抱着桥柱子被洪水冲走也要继续等下去的尾生,在信用方面无可置疑,却是个不知随机应变的呆子;还有人遇到好老板的话还能一展抱负,老板一换就缩手缩脚,什么都干不成;现在听说有个叫许子将的人,经常做一个叫‘月旦评’的华山论剑兵器谱排行榜,或许对人物的评价都很客观,但这种行为明摆着是要引人相互争斗、自相残杀,连他弟弟跟他都合不来。我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完美无缺的学术观点,所以要扬长避短地去学习,而不是心怀门户之见,死学一种,只有集百家之大成才能有益于己、有益于人、有益于世。”诸葛亮博采众家之长的作风,使得后来无数门派都争抢这位学术天才为自己的门人,甚至在道教的重要典籍《仙鉴》中,也记载了诸葛亮在司马徽的介绍下问道于灵山、武当,从师于“丰玖”和“北极教主”这两位道家代言人学习韬略、兵法,甚至仙术、道法的事迹。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求学之路随着得遇名师指教,总算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身边也开始多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同学和朋友。本着“高干子弟一定要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准则,荆襄地区全部豪族大户的子弟也大多托上各种关系拜在了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著名导师的门下,当然,来不来上课、写不写论文、出不出成果这些问题,两位老先生因为心知肚明这些人的水准,所以只要交学费,别的什么都不问。当时荆襄九郡最有名望和权势的蔡、蒯、黄、庞、习、杨、马、向几家,或与刘表本人相交莫逆,或者在荆襄有着较大的名声和财力,他们的子弟连老师都不敢怎么管教,走到哪里更是被出身寒门的子弟们众星拱月一般,巴不得与其中一两位出手阔绰的相识,以图自己日后事事能有所助力。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每次去老师家拜访,往往一个人前去,长时间拜于庞德公床上聆听教诲,庞德公也习以为常,给这个爱学习的特别学生开了不少“小灶”;跟同学相处,诸葛亮也只是与庞统、马良、向朗等几位性行端正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多有交往,其后相当一部分大族子弟也为诸葛亮的才学所折服,此后也成为了随诸葛亮一起加盟刘备的重要班底。

与诸葛亮同时从外地前来荆襄避难的,既有不少名流大儒,更有一些豪侠义士。诸葛亮在中年之后还念念不忘的几位“穷朋友”,主要是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和徐元直四人。这四位的年龄都比诸葛亮大很多,像崔州平是京城大族之后,本人也曾官居要职,现落魄逃难在荆襄,而徐元直则本名徐福,年轻时因剑术超群,以侠客自居,因帮人打抱不平杀了人,便改换名字为徐庶隐居荆州,但诸葛亮与他们的交往却丝毫感受不到年龄的差异,几人经常一起从早谈论到晚,在诸葛亮简陋残破的草庐里抱膝长啸。诸葛亮有一次和四人半开玩笑地说:“我会看面相,你们几个以后都能做到省长、市委书记的官职。”几人纷纷表示不信,追问诸葛亮,让他看自己以后会如何,诸葛亮却笑而不答。其实即便诸葛亮不答,这几位朋友对诸葛亮的才能心里也是有数的,诸葛亮在求学之时,往往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将相管仲和乐毅,同学们都笑他不自量力,而这几位却是打心底里赞同。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从俘虏的身份一夜之间当上一国之相,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将军,以弱小之国,促成五国同盟,并率领联军与强大的齐国交战,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齐差点因此而亡国。诸葛亮以这两位来自况,自然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底气。《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却认为这两人跟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法比,更是借“水镜”司马徽之口比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姜尚)、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张良)”。

本节结语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是为了迫于无奈的谋生手段,却不想因为他后来出了名,这躬耕的地方就被南阳襄阳两地争来抢去,从诸葛亮去世之后不久的东晋就开始一直绵延至今,打了无数的笔墨官司。清代道光年间有位湖北襄阳人顾嘉蘅,不巧就来到了南阳做知府,还都逼着他要在武侯祠里表个态,于是顾知府两边都不得罪,留下了一段著名的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其实,一个历史名人在哪里生活过并不重要,攀附名人倒不如弘扬其精神,仿效其为人,单拿历史名人来做自己城市的标签和“经济牌”,恐怕将被古人今人一起耻笑罢了。

第二章 见龙在田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以这个卦象来映喻诸葛亮的出仕经历堪称绝配——现世之龙最需要寻龙者的引导,而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身价百倍,否则明珠投暗、骈死于槽枥间,又有谁知道呢?如此看来,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相遇,一定是命运的完美安排。

一场被童谣传唱的姻缘

诸葛亮以其在文韬武略方面的才华,连续几年蝉联了荆州学术圈的最佳新人奖,甚至被誉为“卧龙”——亦有人称之为伏龙,以证明潜力惊人,这名号说起来倒是与他未来的那位被人慨叹“困龙”的刘备遥相呼应。水镜先生司马徽对诸葛亮的期许和评价是:“我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已经很多年了,那些一般的谈儒论道的俗人只把眼界蜗居在书本上,却又怎么知道什么叫天下大势,又怎么知道天外有天呢?只有识时务的人才能称得上俊杰,而诸葛亮正是这样的青年才俊。”

诸葛亮的名声越来越大,再加上他身高八尺——足有一米八八的个头,小伙子长得也风度翩翩,更是出身名门,即便谈不上富,也勉强算得一个高穷帅了。正因为此,来诸葛家明察暗访相未来女婿的各家和保媒拉纤非诚勿扰的媒婆们蜂拥而至,眼看快要把草庐的破门槛给踩没了,诸葛亮似乎是毫不心动,每天专心周流于师友之间,游走于南阳的青山秀水之内,推演着天下大势,舒展着雄姿英发。这时候,远自襄阳黄家的掌门人专程来找诸葛亮了,这个性格开朗而又不失豪迈的老头儿张口第一句话就问:“我听说你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了,我家有个丑女儿,虽然相貌一般,头发有点黄,肤色有点黑,但是才学和你有一比,你愿意娶她吗?无论今后她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你都能和她相爱相敬,不离不弃吗?”

黄家的掌门人自然姓黄,但是他作为诸葛亮未来的岳父大人,而名字却没有确切的记载,于是在史学圈里产生了一场有意思的争议。在各个典籍的记录中,都记载他一定叫“黄承彦”,但是我们有一个另类的考量,那便是东汉末年,基本上都是以单字为名的习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概莫如是。那么黄承彦何以以双字为名呢?我们大胆地推测,承彦或可为字:中国古代的男子在成年之后,彼此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往往另取一个跟本名内涵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后来就把表字简称作字,且大多是以单字为名,双字为表字。像诸葛亮的名,便是“亮”字,而表字则是“孔明”,取“明”与“亮”的相关意;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字子瑜,“瑾”与“瑜”都是美玉之意。黄家是荆襄大族,承彦又年高德劭,称其表德之字,在情理之中。既然我们怀疑了他的名字,那么不免要寻根究底一问,究竟黄承彦的名为何?好事者去翻阅了当时荆襄大族的名册,却只找到了一个符合黄老先生条件和家世的名字——黄祖。

首先,从姓名与表字的关系来看,“祖”与“承彦”有着极为密切的内涵联系。“祖”字本身就具有效法、承袭的意思,比如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就有“皆祖屈原”的说法,而“承彦”二字则同样是传承才德之意,符合“名”与“字”的关联度。其次,从身份上来分析,荆襄黄姓大抵可归入那位载于《二十四孝》中给父亲夏天扇枕席、冬天暖床被的黄香的后人。而在陈寿《三国志》里单独无传却散见于他人传记之中的黄祖,自刘表担任荆州牧时就已担起江夏太守的重任,然而三国后不久东晋人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里,黄姓之下却完全不见这位黄太守的名字,独有那位跟刘表分别娶了姐妹二人的黄承彦老先生及其子弟的记载。这里需要说一下,刘表能安定荆州18年,自有一套笼络人心的好手段,其中的重要一招就是善用裙带关系。“裙带”这词在今天是贬义,在古代却是一种只要善用皆能发光的好东西,再向前走一步或许都称得上是引领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领军行为了。刘表自己先是娶了蔡家的女儿续弦,借此成为了黄承彦的妹夫,再加之以通过子弟联姻的形式,将蒯家、马家等大族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在荆州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那么我们在史书中一一看到的其他各家都明确有在荆州担任重要官职的历史痕迹,唯独黄承彦却不见载于史。那么江夏这个抵御江东孙家的重要防线,除了自己的亲戚,刘表又怎会信任一个明知其有“性急”特点的外人呢?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黄老先生的年龄:刘表是142年出生的,208年去世时66岁,黄承彦没有年龄记载,但作为刘表的姐夫,年龄即便大不太多,也应与之相当。我们回过头来考察黄祖的年龄,在甘宁的传记里提到在208年的时候,“祖今年老,昏耄已甚”,古以八十为耄,昏,乃是将近之意。则黄祖当是七十以上临近八十的年纪,年龄上也完全契合。所以我们大胆推测的“黄祖,字承彦”,作为诸葛亮岳父的真相在此时应该已经呼之欲出了吧!

结合关于黄祖和黄承彦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这位未来岳父名声极大,战绩也极辉煌。常言道,欺老莫欺少,黄老爷子却绝不是个任人摆布的软柿子。先是面对取得传国玉玺的江东孙家围攻襄阳时,他以身作饵,通过诈败诱敌深入的方式,直接射杀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本人,此后与江东孙家5次激战,又牢牢守住了荆州的江夏门户。然则“性急”这样的毛病在老去的黄祖身上丝毫不因时间的腐蚀而淡去。名士祢衡便死于这暴怒的脾气之下。出身于水贼的甘宁因为被他看不起,也不予重用,其后甘宁叛逃江东,摇身一变为带路党领着江东人马回江夏找黄祖复仇也算是因果循环,老黄祖在这场战役中死于沙场,马革裹尸,也算死得其所。

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史书上那位黄承彦对诸葛亮抛下这样一句话时的样子了。而面对着黄老先生不卑不亢略带急躁的一句问话时,诸葛亮自然也毫无推诿,当场就答应了这桩婚事,黄老爷子哈哈一乐,秉持着自己火急火燎的脾气,生怕被别人抢走了这个小名人女婿,随即就将女儿用车送到了诸葛亮家,让一段美妙的姻缘就此完满。不少好事者纷纷拿这事儿当了个笑话来传,尤其是希望嫁女儿给诸葛亮而不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们,使得荆襄地区长久地流传下了这样一段童谣:“别学孔明相媳妇啊,挑来拣去眼看花;千娇百媚他不娶,就爱黄家博士恐龙女。”可这事儿要是让当年感慨“我从来没见过谁喜欢人的才德胜过美色”的孔老夫子听说,恐怕见到诸葛亮也得抿嘴一笑,翘一翘大拇指。那位才德并举的黄氏夫人才是诸葛亮自己所真正想选择的吧。那么到底诸葛亮这段被童谣传唱的姻缘有什么样的下文呢?◆诸葛亮绣像

很遗憾,在各种资料中都找不到诸葛亮的夫人的名字,我们在叙述中又不能直言诸葛黄氏这样大俗的称呼,于是就还是按着现在已经流行的民间传说名字——黄月英往下说起吧。黄月英是一位奇女子,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一抹痕迹的人,却因为诸葛亮这个智慧的代言人而留下了无数的想象和传说。有人根据黄承彦的自述,说黄月英虽然长相丑陋,但是才华横溢,尤其在发明领域广有建树,许多挂着诸葛亮专利权标签的发明创造,里面有着不少黄月英的股份;也有人认为黄承彦只是自谦而已,不过是考验一下诸葛亮更重视美色还是才学罢了,黄月英本人其实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更有人猜测黄月英是黄承彦收养的养女,据黄发黑肤的描述来判断,似乎还是个外国姑娘;在黄月英的家乡,依旧流传着诸葛亮向这位有奇思妙想的发明家夫人求教木人、木狗等自动机械制造技巧的故事,甚至推崇黄月英为世界上发明机器人的奠基者、创始人……

不打算将这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为大家一一赘述,只是在翻阅大量史料之后突然不经意地发现,如果黄承彦能够确定就是黄祖的话,那么黄月英的身世和婚姻,将会得出一个更为颠覆而接近史实的推断结论——黄月英和东吴的孙权,极有可能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当然,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推测,也希望给读书的您撕开史书间隙中的或明或暗,权且八卦一番吧。

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开始于一个被历史湮没了由来和名姓的异域女子,她先是在天下未乱时的江东结识了孙家的开创者——孙坚,并为之生下了孙权这个儿子,其后又在群雄割据的江南战火中与孙家流离失散,辗转避难于江夏,并于此时被黄祖纳入府中为妾,生下了女儿黄月英。这样的背景下,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众多三国人物中只有孙权“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骨骼非常,形貌奇伟异于常人”,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黄月英具备和他相似而与众不同的天生异相;也只有这样的背景,才能解释为什么黄承彦嫁女之后,诸葛亮并未从蔡氏家族、刘表等相关亲属那里得到任何形式和实质上的关照,那只是因为黄月英并非黄承彦和蔡夫人的女儿罢了;这个猜想更加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孙坚自北征董卓之后,返回江东的第一战便是与黄祖的激战,并最终在这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战役中被黄祖部下射杀,而江东政权与刘表势力的战争自此激战不断,并在208年黄祖兵败身亡后即告结束;而有了黄月英和孙权的这层亲而非至亲的关系,那么日后东吴年轻的少主孙权,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与诸葛亮一番恳谈,即宣告与兵势弱小的刘备军联合,共同对抗已经攻占荆州大部分地区的北方霸主曹操,也就没有那么出人意料了。

以上的大胆推测,可以附加在诸葛亮的这桩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婚姻中,为政治星空下的诸葛亮添加上更多的合理。或许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亦或许又是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毕竟爱情的浪漫究竟能在这乱世下行走多远,早已是今人所无法窥测、想象和信赖的了。也许只有这样的表述,才能使您认得这个不是文艺青年的诸葛亮,在他的婚姻中流露出那样种种的理性,也许才是那个从尘封的历史而不再是美好的民间传说中走出来的“娶妻而不貌相”的孔明吧。

本节结语在东汉末年开始流传的《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西北有高楼》与黄月英的际遇最为相符:“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将黄月英养在深闺而时人不识其才的郁闷和难觅知音的无奈尽数感慨此间,也幸而有诸葛亮这位名垂宇宙的丈夫与她共展鸿鹄之志,才将这位可能在史书中无一席之地的奇女子得以为无数后世诸葛亮的红颜知己们羡慕嫉妒恨,“一见孔明误终身”。

一番被仰慕千古的际遇

一晃十几年过去,昔日一路躲避战乱与屠杀的羸弱少年,此时已然26岁。中国古代的士子,往往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步走战略,但是眼看着已经接近而立之年,身与家也都逐渐安定成熟的诸葛亮在国与天下的方向,却依旧看似遥不可及。

此时,末代汉王朝的局势,已经由群雄割据的乱象逐渐趋于明朗:化黄巾降兵为自己主要军事力量的曹操,先是通过以迎接援护皇帝为名,将汉献帝刘协掌控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又以其过人的机变权谋连续击败吕布、袁术等势力。更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中,一举击溃北方霸主袁绍。一系列的成就使曹操经手中控制的皇帝册封,成为了名义上的大汉丞相和实质上的北国皇帝。这位文可横槊赋诗,武能杀伐决断的奸雄,屠刀上杀戮朝野间反对者的鲜血尚未擦干,便又意气风发地准备南下讨伐江东孙权和荆州刘表势力;江东地区则由自称是“军神”孙武后人的孙坚肇始,在才貌双全的“美周郎”周瑜一曲“江东红”的感召下,孙坚之子“小霸王”孙策一杆银枪所向披靡,将整个长江南部地区尽入囊中,而今经历了三代领导人的经营之后坐镇江东的,正是继承了父兄所开拓广袤疆土带领文臣武将打算走进新时代的年轻君主孙权;景泰升平的荆襄地区,依旧由诸葛亮妻家的姨父刘表坐镇,继续安享着大乱前的静谧,但随着刘表的日渐衰老,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以及他们背后关于继承权的争夺问题逐渐开始白热化;同时,已经65岁的刘表收留了与曹操作战失败而来的刘备势力,并支援了这位和自己同为汉室宗亲的落魄将军一些兵力,让他驻扎在新野地区以侦察曹操势力的动向并逐渐建立起荆襄地区的第一道防线。据历史记载,刘备和刘表一起喝酒时突然落泪,刘表问其原因,刘备感慨道:“时间长没有骑马作战,现在大腿上的肥肉都长出来了。”言外之意,无外乎是担忧后半生就如此度过。作为一股隐藏势力,刘备只是寄居并韬光养晦着,尚不足以动天下;当然,在动荡的天下格局中,依旧存在一些闭关自守的小股势力,如西凉、辽东、汉中、交趾等地,不过已无法对大局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唯独坐拥今天整个重庆、四川和云贵一些地区的刘璋势力,逐渐因其君主的昏庸懦弱和战略位置的险要,引起了各方的注意,但迫于一触即发的长江战事,包括曹操在内的各大势力暂时对其鞭长莫及。

这些情报,即便由我们今人翻阅大量的史籍、站在历史之外也未必能够尽善尽美地全部探查清楚,而身在荆襄地区这个充满浓厚学术气氛的地方,诸葛亮正在通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游走荆襄、访名师求高友、砥砺论辩、推演战局,从惨淡的战争迷雾中,看穿天下未来20年后的走向。坐拥文化高地,诸葛亮明确地定义着天下豪杰:曹操名义上是大汉丞相,实际上却是随时准备篡夺江山的乱臣贼子;孙权这样的人虽然表面上尊崇人才,骨子里对外人却并不信任,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刘表虽然是亲戚,又有为世人所推崇的贤名,但老人家本来作为一个儒生就不通晓军事,这些年胆略更是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小,当年坐守一地静观天下之变甚至打算僭越称帝的意图现在也淡化到了有变也不应的地步,况且又时刻面临着祸起萧墙的危险,不足以为之效力;其他的小势力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于是诸葛亮决定继续耐心地等下去,直到自己心目中明主出现的那一天,不过当听说新野来了那个曾在徐州援救百姓叫“刘备”的人时,诸葛亮或许曾有过那么一刻心动吧!

刘备的日子的确不大好,继陶谦死后当上徐州牧不久,先是被袁术盯上多次交战,后又被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乘虚偷袭,老婆孩子都被抓了好几回,无奈之下只好投奔了已经迎接汉献帝定都许昌的曹操。曹操为展现自己的容人之量,更是上表推荐刘备这个曾与自己交战的对手升官做了左将军。当然这官职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实质上没有权力的军衔。还没过上几天躲出群雄割据乱战的清闲时光,一封陌生男人的来信却又搅乱了刘备的心弦,让他直接卷入了日渐成长起来、不甘于做傀儡的汉献帝刘协和问鼎朝堂、剑履上殿的权臣曹操间的斗争之中。当然,这次斗争的实力悬殊是显然的,一败涂地的刘备几经辗转才带领追随自己的众将来到新野,却又因为声名日隆被东道主刘表暗暗提防。表面上尊崇礼遇,实际上却对刘备的各种建议都不予信任和采用,生怕被刘备干涉了自己对荆州的控制权,以至于错过了在曹操北征之时最佳的偷袭良机。不知道刘备自己内心会不会埋怨当年给自己起名字的老爹:“谁让你给我起这个名字啊!害得我运气一直背、背、背!”诸葛亮好友徐庶的加入,竟奇迹般地将刘备的“背时运”给扭转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借司马徽等人之口对刘备的这段转战天下的失败经历做出了一个很精到的解释:曹操手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而刘备的武将实力尚可,却一直没有给力的谋臣辅佐,导致在屡次与曹操的作战中都受制于人。刘备用大半生的时间去体悟了“智慧重于力量”的道理,于是在被徐庶推荐了那位被唤作“卧龙”的神秘朋友时,刘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就表示:“老徐你的智谋就很厉害,你推荐的这个诸葛亮一定差不了,你拉他一起来吧!”徐庶高深莫测地一笑:“诸葛亮这样的人,只能去请而不能传召他来,而且请也未必一定就能请到。我建议将军你还是亲自去请比较合适。”在史书的原文里,徐庶用了一个“顾”字,于是刘备就专程前去诸葛亮的躬耕草庐拜访,开始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三顾频烦天下计”的三顾之行。三顾,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刘备的前两次拜访却都吃了闭门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已经年近半百的一方诸侯能坚持不懈充满诚意地去拜访27岁的年轻小伙第三次,就显得难能可贵。诸葛亮也就是被这样的一腔赤诚所感动,洞开草庐的大门,立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开始了一番纵论天下的著名对策,勾画出“我与主公……”的美好未来。

刘备此刻毕竟还是处在寄人篱下的状况,所以见到诸葛亮激动之余,立刻让身边其他的人全都离开,这“屏人”之举是史家所不可能到的死角,也为后人猜疑诸葛亮草庐一对是否存在的主要原因。然而它被明确而辉煌地写在史书上,被认定,此人与彼人必当发生此事。那么,我们何以一定要抹杀之以求一己之私名呢?历史已经拉上了帷幕,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相信那舞台上有张有弛的精彩表演。

刘备与诸葛亮开门见山地说:“皇上现在已经沦为傀儡,奸臣曹操已经摆出了要篡夺江山的架势,我看这大汉朝要完呐!我爱大汉朝,我怕它完了,所以不自量力地希望能够挽回汉室的权威,打倒曹操这样的军阀。可是我的智谋和策略的确都比曹操差,所以每次都败给他,一辈子浑浑噩噩到了今天,但我兴复汉室的忠诚却依然火热。我想问问诸葛先生,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诸葛亮看着面前这个48岁的人,展开平时自己推演所用的天下形势图,就此推开那扇属于他和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