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东山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8:43:46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镇:东山镇

历史名镇:东山镇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留住“乡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

引言

东山,全称“洞庭东山”,因位于太湖洞山、庭山东麓而得名。相传当年伍子胥在此迎母,故又称胥母山。东山古镇一面连陆,三面临水,陆上距苏州古城区37公里,与上海、南京、杭州的距离分别为120、180和160公里。隔湖与吴江、浙江湖州、西山岛相望。

东山拥有秀美的湖光山色,厚硕的鱼虾茶果,丰富的人文胜迹,恢宏的明清建筑,以名人荟萃、人才辈出和“钻天洞庭”驰骋商界而享誉海内外。东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卫生镇等称号。置身东山,如临“天堂中的天堂”,以至于台湾诗人郑凯培深发感慨:“徜徉竟日真有扁舟飘渺之想!”第一章往来古今历史悠久之地

东山镇是一座江南千年古镇,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之风浓郁。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感概苏州历史之悠久,简直有点让人发晕。若他知道东山民谚“先有三山村,后有苏州城”,那么,他会酒酣般醉了吧。早在一万二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山的三山岛等地就有先民生存繁衍,史称“三山文化”。自吴越春秋东山建置,至今已悠悠2500余年。(图1)图1 湖光山色第一节 自然格局千年传承

东山原为太湖中的基岩岛屿,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仰韶期形成冲积扇。据隋唐《十道志》、南宋《吴郡志》等记述,在隋唐之际,东山与陆地之间的水面宽达15公里,此时渡村、浦庄、横泾还是一片汪洋。到了明代,太湖北岸胥口一带的滩地开始发育,并陆续伸展形成平原。东山与胥口之间的湖面逐渐缩窄,由于不断淤淀,至清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东山与陆地间终于封淤成一条小浜,东山遂成太湖中最大的半岛。

洞庭山脉是天目山的余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鱼龙脊背状山脉,把东山分为前山与后山两部分。山脉长约10公里,宽3公里,主峰莫厘峰(图2),因隋莫厘将军来江南平七王之乱时驻军而得名,海拔293.7米,是太湖中仅次于西山缥缈峰的第二高峰。莫厘峰有三支余脉:一支自北而东为芙蓉峰、翠峰、金牛岭、吟风冈,一支南向为九峰、箬帽峰、庙山,一支自北而西为丰圻、小长湾、尚锦、吴湾诸岭。图2 东山第一峰莫厘峰

东山境之东有武山,中隔渡水港。武山之主峰名西泾山,其东为锦鸠峰,北为凤凰山、翔翅山,南为目青山,又南为射鹗山、鸡山。图3 太湖渔舟

东山总面积96.55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面46.05平方公里,(图3)辖十二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社区。辖境包括太湖中的三山、泽山、嶡山、连柱山、南北箭壶、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小雷山等11个岛屿。其中小雷山离东山最远,是江苏水域的标志山,上有“吴县市东山镇人民政府”石碑一块。

东山古镇既似古徽州山村雄峙,又具俏江南水乡灵秀之特点。东山境内河网稠密,有大小河道37条,诸峰之水以莫厘峰为分水岭,南北向流进太湖。其中渡水港全长12公里,贯穿东山南北,沟通前山后山,西南至白浮门入太湖。雕鹗河,在东山境内联通渡水港,在摆渡口汇入渡村境,旧时为东山内河通航苏州之主要水道。第二节 吴越古镇大邑风采

东山历史可上溯至一万二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山的三山岛和杨湾、翁巷、陆巷等地都发现了先人遗迹。

198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联合考古队对东山三山岛进行发掘,发现了石器制造场遗址,出土5263件石器,还发现了六目二十余种更新世中晚期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这次发掘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并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史学界称之为“三山文化”。三山岛遗址比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江苏草鞋山遗址分别早了4000-6000年,比中原的半坡遗址也早了4000余年。三山是吴文化之源,它有力地佐证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图4)图4 三山先人生活遗址

虞夏之际(约公元前21世纪),震泽(太湖)列扬州之境,时有部落陶臣氏、乌陀氏、鸿蒙氏和苦繇余氏游居太湖一带,他们助禹治太湖水患有功受到封赐,其中苦繇余氏居地(今苏州东西山一带)被封为“吴”。

商末(约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南奔“荆蛮”(即太湖苏锡地区)建“勾吴”国,东山在其境内。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今苏州城)。如果说苏州是我们的母亲城,那么,周边的木渎、东山就是她的儿子,它们不但随之建置,而且在2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即不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国设会稽郡,置吴县,此后,东山在绝大多数时间中都隶属于吴县。

春秋时期吴越之争,东山先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汉时刘项起义、楚汉相争、刘濞叛乱、王莽篡政,吴县时而属楚、时而属汉、时而归吴国、时而归新朝,但东山始终在吴县辖内。

东汉永建四年(129),析秦时会稽郡为会稽和吴两郡。隋初废郡改为州、县两级,设吴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苏州属江南道。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分置吴与长洲两县隶苏州,期间东山均隶属于吴县。

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镠封为吴越王,东山属吴越国。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东山仍归属苏州之吴县。

宋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隶属于吴县1300余年的东山首次从吴县划归湖州的乌程县,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东山再从湖州乌程划归苏州府吴县。

明成化十八年(1482),东山设巡检司。

清康熙六年(1667)设江苏省,苏州府隶属之。东山属苏州府之吴县。

清雍正八年(1730),设太湖水利同知,驻吴江同里。雍正十三年(1735),太湖水利同知改为抚民厅,移驻东山,隶属于苏州府。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苏州建苏福省。东山第二次划归浙江湖州乌程。第二年春,太平军在洞庭东山设东珊县。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撤离东山,恢复旧制,东山从浙江湖州乌程划归苏州府,仍为太湖厅治。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苏州独立,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十月十三日(12月3日)苏军都督府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苏州隶江苏都督府,东山仍隶太湖厅,从属苏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太湖厅,设太湖县,后易名为洞庭县。同年又撤洞庭县,东山归属吴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山隶属苏南行政公署太湖行政区,区办事处驻东山。1951年6月撤太湖行政区,划归吴县。1952年7月又恢复,1953年再撤销,设置震泽县,县政府驻东山。1959年4月撤震泽县,并入吴县,东山再归吴县。1995年7月12日,吴县撤县设市。2001年3月1日,撤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东山现属苏州市吴中区。

东山曾数度为县治所在,“东山虽乡镇之地,其道途之修整,第宅之恢宏,人文制度、衣冠礼乐,具大邑之风”。(图5)图5 东山镇区乌瞰第二章洞天福地文蕴深厚之域

站在东山最高处的莫厘峰上远眺,云气挟青山,天将水共浮,峰峦锦绣,太湖空濛。人们不禁感叹,是什么样的造化、什么样的修炼,让东山如此物宝天华、美不胜收!

东山,或是粉墙黛瓦、雕花漏窗,或是渔港山村、峰岛洞石,或是飘香荷塘、翠绿茶园,或是晴山雾岚、迷蒙水港,或是春晖秋实、晨露晚霜,景色变幻,气象万千。对于熟悉东山的人来说,一定是如数家珍,对于初识东山的人来说,肯定是目不暇接。

当夕阳渐渐隐没在青山的眉黛间,当皓月淡淡的光晕轻笼楼台,回忆便酿成一盏千年美酒,那样销魂的芳韵,那样黯然的乡思,叫人欲罢不能,江南的温婉和柔美总在不经意间漫上心头。第一节 亦诗亦画湖山藏秀

东山是风流才子遗落下来的一柄画扇,是一行飘逸灵飞的汉隶,是一钤朱色的篆印,是一迭素淡的诗笺,是一幅酣畅淋漓的长卷。东山的山是蓊郁鲜活的,东山的水是清澈灵动的,东山的岛是风光旖旎的,东山的花是姹紫嫣红的,有人问,东山什么时候最美、什么地方最美?须知,天堂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美的。(图6)《具区志》等古籍列出东山十景、十二景、十八景,如莫厘远眺、翠峰松径、武峰桃浪、葑山荷舫、西坞闲行、丰圻探梅、仙峤枫叶、蓼溪桑市、化龙飞泉、寒山落照、菱湖秋月、太湖归帆。图6 太湖晨曦一、雨花胜境

国家4A景区。走近雨花坞,只见一座仿古牌坊巍然耸立,牌坊有书法家席时珞题写的“雨花胜境”和“逍遥自在”坊额,景区入口有文徵明书“雨花台”石刻(图7)。雨花台得名充满了诗意的浪漫:山坞中有一清潭,周围桃花竞放,春的几抹青绿在桃的枝头滴翠染红,浅醉深迷,晓风轻剪时桃花飘飘洒洒落满水面,因称之为“雨花潭”。建雨花禅院时,在潭上叠石筑台,雨花潭改称为“雨花台”。景区内有唐宋诗廊、宋代双泉、八骏奔驰、宋桥明矶、印心石屋、荥阳探幽、环清胜迹、御碑亭、碧螺小筑、雨花禅院、醉墨楼、还云亭、棲云亭、慈云庵、莫厘峰摩崖石刻等近二十处历代名胜古迹。还有创“恒源祥”品牌的沈莱舟的古宅洞庭轩及东山民俗馆等景点。图7 雨花台

唐宋诗廊进门左侧,是一座近百米的黛瓦粉墙镂空花窗的仿古诗廊(图8),镶嵌着金文、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的18块诗碑,刻录了唐宋明清文人雅士游历东山时留下的咏景诗。穿行廊中,如同从唐宋走到当今。风景如画的东山从来不缺赞誉者的词章,慕名而来的当然有闻名遐迩的吴门四才子唐、沈、文、祝,更早有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陆龟蒙、范仲淹、杨万里,后者有查慎行、吴鼎芳、顾炎武、龚自珍、归庄、张鹏翀,他们烹雪为茶,折梅为诗,260多位诗人留下了上千首脍炙人口的咏颂太湖东山的诗词歌赋。朝霞从诗廊上升起,夕阳在诗廊边落下,到了夜间,诗廊的灯光与天上的明星相映,在如黛的山坞里远远望去,像是一条明灿灿的珠链。图8 唐宋诗廊

绿云铺地进门右侧,是芳草茵茵的绿地,在此西望,雨花坞对面的山脊形如一条青龙从箬帽峰上倒挂下来,状若苍龙入湖。草坪南向有一面积1.8亩的荷花潭,潭周遍叠太湖石,每当夕阳西下,峰峦倒映潭中,山峰与荷花在水中相映成辉。

宋代双泉沿着用青砖竖插成人字型的登山小径走向山的怀抱,走过两根飞龙石柱,道左有一座古井亭,亭前有二眼宋代古井,水质清冽。亭中有联:“太湖浩瀚造化无极,莫厘毓翠风蕴有致。”图9 八骏奔驰

八骏奔驰石雕园中蹲伏着几十匹从东山各古墓甬道集中来的宋至明清时代的石兽雕象,其中有四匹明代和四匹清代的石马,(图9)懂行的人能够看得出雕工刀法的不同。园中还有一种像猫但大得多的叫做“年”的石兽,据说“年”很凶猛,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驱逐它们不出来祸害百姓。

宋桥明矶一条山涧蜿蜒在小径边上,溪涧两边古木深深,绿荫重重,有一百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树,最老的榆树,传说是岳飞来太湖洞庭山组织抗金时所植,有八百多岁了。涧上跨着盛河桥、荥阳桥、环清桥,其中盛河古桥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由官庄葛家渡移建于此,桥边有王鏊题写的“雄黄矶”摩崖石刻。过桥有御碑亭,石壁刻着“印心石屋”,是清道光帝的御笔。路右侧山坡上有东山席氏所建席温将军纪念亭和碑廊。

碧螺小筑走累了在小筑喝点茶极为惬意,见涧下漂流着桃花,涧旁修竹茂密,疑心绿荫深处就是陶渊明的竹篱了。筑前有雨花禅寺的石牌坊,山岗上隐隐露出梵宫黄色的院墙,这就是雨花禅院了。

雨花禅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原为叶氏家庵,后叶氏又在禅院边上建了醉墨楼,在雨花台上方造了还云亭,“文革”中庵毁,1985年重建。雨花禅院枕山面湖,风景独秀,四周古树修竹浓荫蔽日,一抹黄墙掩映于翠绿丛中,俨然如画。殿后萃香泉自石罅中流出,终年不绝,清可鉴发,为雨花胜境的著名景点。醉墨楼是东山文人的雅集之地,环壁书画,清雅绝尘。两壁悬挂着吴中和东山名流的数十幅诗作楹联与吟咏佳作,如长联:“湖山成千古画图,南望吴江,西延夹浦,北临惠麓,东达金阊,此处足清游,古刹被名僧所占;景物极四时佳景,春风柳岸,夏岫云峰,秋正归帆,冬留积雪,我生厌尘俗,一官为胜地而来。”

醉墨楼匾额是南通状元张謇所书,重建后由江渭清书。还有一块竖匾,正中题“逍遥”两字,为唐大历五年(770)颜真卿游东山时所题。(图10)

还云揽胜从雨花禅院登上吟风岗,还云亭(图11)四角翘檐,石柱碧瓦,纤瘦玉立。倚栏远眺,太湖浩渺,塔影迷离,水陆佳景,尽入视野。图10 逍遥揽胜图11 还云亭

近处涧泻清泉,林木荫翳,田畴错杂,村落参差,东山古镇俱收眼底。

慈云钟鼓山峦起伏,层山叠起,经过一段陡峭壁立的山道“百家站”,慈云庵石坊赫然眼前。

慈云庵位于莫厘峰上,黄墙垩瓦,危然孤峙。晨钟暮鼓像水中的涟漪那样,一波一波地在天地间扩散开去,余音袅袅如天籁之音。庵内壁间小碣镌有“清康熙九年立”的字样,可判断此庵建于康熙年间或之前。民国时住持僧用岩石垒墙,将庵围住,从山下远处仰望,宛如一座古堡。“文革”中,慈云庵被夷为废墟,2001年民间筹资重建。

莫厘远眺出慈云庵登石阶上高台,便是莫厘峰巅。“青天七十二芙蓉,个是芙蓉第一峰”,只见三万六千顷太湖烟波浩淼,七十二峰峰峦如黛。云清气爽时,朝日夕阳蔚为壮观,蓝天碧云似伸手可及。月半满月之夜,皓月从水中跃起,晶莹剔透,群峰浴于溶溶月色,像是披上了银色的纱裳。而到了雨日,大小群峰云蒸雾腾、天苍地茫,扑朔迷离、宛如仙境。

清高宗《莫厘缥缈》诗曰:“洞庭相望分东西,西则缥缈东莫厘”,两峰夹水相峙,湖面有数座高压输电铁塔,电力从东山输送到西山,工程建于1973年,南京画家黄纯尧据此创作的国画《银线横空谱新歌》,深得周恩来总理喜爱,根据总理指示,我国20多个驻外使馆都挂上了这幅画。

在莫厘峰上,灵岩的塔,光福的寺,石湖上方山,天平莲花峰都一一在目,太湖彼岸,吴江、震泽、南浔、湖州等地稻菽桑柳、阡陌田园、房舍车舟隐隐可望。环视太湖,浩瀚无边,舟楫点点,太湖大桥如玉带似的蜿蜒湖中,江、浙界上,天水相连,大小岛屿,远近错落。俯视本岛,果林、田陌、山村、港道尽收眼底,一片“华屋康衢,熙来攘往”的乐土气象。(图12)图12 莫厘远眺

山巅上有吴越春秋时的烟火墩、古石城墙遗迹及仙池、仙人石和摩崖石刻等古迹。

绿荫漫山莫厘群峰林木葳蕤,是江苏省的国家森林公园。东山镇绿化面积约60万平方米,有百年以上的古树数百株,其中不乏千年以上的古树。如灵源寺的罗汉松约1500年,高30米。紫金庵的黄杨约1500年,冠幅8米。敦裕堂前的紫藤约1000年。屯湾西巷的柏树约1000年,3人围抱。槎湾保安寺有一棵约500年的柏树。余山岛西湾的榆树约1000年。杨湾有约50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沙朴树。东山广植银杏,全镇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7株,均高30至40米。有500年以上的古银杏8株。(图13)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东山在各山口设了电子警示装置,在山头设置瞭望台,还在莫厘峰西坡开辟了可供直升机起降的停机坪——莫厘天台。图13 林间秋色二、启园

国家5A级景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为江苏省干部疗养院。(图14)

1933年,洞庭商人席启荪在原席氏东园的基础上仿无锡蠡园建造,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滨园林。枕山之巍峨,眺水之淼茫,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既融苏州园林精巧典雅、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连三万六千顷的旷阔渺远。钱仲联先生游后赞叹说:“华严神境,佛家幻相而启园能现之;大观名楼雄视西南而启园能胜之。吴中园林夥颐各领风华,而假山叠石出人工,而乏湖山自然之胜。我临启园,不得不兴观止之叹矣。”图14 启园风光

整个园内厅堂轩榭、廊舫斋馆、花径曲桥错落有致,小轩高筑,月洞穿墙,景观层叠。叠石小径盘旋于假山黄石之上,园内长廊、复廊、下廊、短廊巧妙组合,将四周分为数十个空间,通过园洞门、漏窗等装饰,构成了变幻多姿的园内景观,极尽玲珑曲折之妙,给人以步游不尽、赏景不止的感觉。

镜湖楼宫殿式主体建筑,重檐两层,鱼龙吻脊,金钱镶嵌,气宇不凡。登楼凭栏,厅前镜湖绿波似镜,池中种荷养鱼,厅之东筑有“五老峰”,周围假山疏密有致,遍植含笑、山茶、牡丹、桂花、丹枫、腊梅等花木。真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望碧空云卷云舒之处。

融春堂清式木结构厅堂,沿墙假山重叠,附近泉水流淌。左右为阅波阁和如意小筑,如意小筑内有一处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外观酷似如意,阳光之下,似有瑞祥之气徐徐而升。

晓澹亭建于西南隅的土山之巅,晨曦初露时但见红日从水中喷薄而出,美不胜收。再往前就是太湖大堤,有挹波桥、环翠桥连接太湖和园内环河及镜湖,人立石桥,只觉水天一色,大有海阔天空之感。

沿廊可至翠微榭和撷银轩。曲桥楼榭散落有致,湖水假山相映成趣。撷银轩中,银杏挺立,古杨梅树虬枝盘曲,浓翠如盖,相传为康熙皇帝来时所栽,为启园三宝之一。

御码头启园三宝之二,康熙于1699年巡幸东山上岸处。现建有御码头,百米石质御道延伸于太湖之中,御道前有石柱牌坊,额书“光焰万丈”,两侧立柱对联为“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书即江山”,均为康熙所题。御道伸展湖中的堤端有御碑亭,立刘墉书“御码头”青石碑,匾额“翠色满湖”为康熙御笔。(图15)图15 启园御码头

宸幸堂现为康熙巡幸东山陈列室,有康熙坐像,还有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康熙巡幸东山的过程。

柳毅井启园的第三宝。“柳毅传书”是中国民间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柳毅井(图16)在启园内,井水香甜津润,为东山名泉。王鏊隶书井碑,井圈为武康石琢成,苔痕斑剥。据南宋《吴郡志》记载,此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柳毅带着小龙女的信从此井进入洞庭龙宫给龙王传信。离井三里许,宋家湾西有一座龙女祠即白马庙,是柳毅遇见小龙女的地方,为了传书,柳毅把骑的白马留在祠前,那匹马,现在还静静地站在那里,似在等待主人的归来……图16 柳毅井

除山峰园林景色外,沿湖主要景点还有

余山岛又名徐侯山(图17),与东山隔湖相望,东山仅有的两个有人居住的岛屿之一,有东湾和西湾两个自然村。岛上植被丰厚,原始生态保护极好,各类珍贵树木榉树、柏树、银杏、榆树等遍布全岛,松鼠、画眉、野鸭等出没其间,极具野趣。一条石路步道蜿蜒曲折,有宋代古井、明代石龟、天池、复兴寺和千年银杏、榉树等景观。图17 余山岛

铜鼓山在长圻港口南侧,是沿湖露出水面的岩石墩。墩中空,人们脚踏其上,便有“咚咚”之声,如击铜鼓,因此得名。又说吴越之战,吴军在此击鼓迎敌而得名。

碧云洞传说此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发现,位于王舍山下,洞口面对浩瀚的西太湖和西山岛,东北侧连着湖岸浅湾,风景优美。碧云洞充满传奇色彩,当地老人讲,此洞通太湖底,可穿过太湖抵达浙江湖州。1964年曾有一张姓村民入洞探奇,洞口只能容一人进入,沿着石台阶往下走约20米余,可听见洞顶有太湖浪潮之声,再向前因感到空气稀薄,胸口发闷而退。此后无人再敢入洞,至今未开发。据专家推测,此洞应与西山林屋洞为相同地质地貌的溶洞。

具区风月桥和震泽底定桥东山河道纵横,有一百多座桥梁,此两桥特具代表性。

具区风月桥(图18)是太湖中唯一的三孔大石桥,横跨渡水港,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1986年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桥宽3.5米,高8.7米,长48米。桥北堍23级、南堍28级,两堍各有120余米长的石堤,桥中孔跨径10.8米,两侧小孔跨径7.8米。在电影《月亮湾的笑声》中,庆亮缠着老冒富攀亲家的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就是在这座桥上拍的。图18 具区风月桥

震泽底定桥(图19)宽不过2米,长不足10米,虽小却是东山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建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以大禹治太湖水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作桥名。桥单孔石拱,上有简陋之桥亭,明清两朝都进行过整修,桥头立着修桥记碑,至今古貌依然。图19 震泽底定桥

箭壶岛和外婆桥箭壶岛(图20)原为东山无人小岛,相传吴国兵士曾在岛上练箭而得名。外婆桥离箭壶岛一公里,桥边有长堤伸向太湖,两头石狮伫立。两处均因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名声大振。在此眺望西山,尤其是拍摄落日极佳。

小云台在后山湖沙山,是观湖景胜地,清金砺有题字于摩岩。《小云台晚眺》诗:“缓循梯磴上层峦,一展湖山眼界宽。怪石倚岩惊兽立,老朽欹壑讶蛟蟠。烟屯平楚千村晚,月浸澄波万顷寒。值得云台振衣客,丹青并入画图看。”图20 箭壶岛

菱湖启园至菱湖渚之间太湖的水面,面积约600公顷,风景佳绝,是吴王植菱,与西施赏荷之处。菱湖渚有天妃宫,2016年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选址于菱湖渚。(图21)图21 菱荷满湖第二节 街巷沧桑追寻旧梦

任何一个游子心中的家乡可能就是几段残断的碑垣,一栋歪斜的旧屋,半壁枯萎的青苔,或是书房中的一架瑶琴,案几上的一柄折扇,供桌上的一对蜡台……正是这番记忆蕴含了对故土的思念,踏上古镇的青石板路,每一个脚步都轻轻叩响归家的心弦……

东山古镇中心原先位于今渡桥武山吴巷之官庄葛家渡,有言“先有官庄葛家渡,后有翁巷席家湖”。东山镇之兴盛,缘于宋室南迁,大量文武官宦、名门望族“爱莫厘山水之胜”,遂安家东山。镇区中心逐渐移至洞庭山麓,至今未变。

在东山莫厘路和人民街口,有一座巍峨的牌坊(图22),正面坊额“莫厘阛闠”四个雄浑粗犷的魏碑字,背面坊额“胥母澂观”四个飘逸灵飞的篆字,展现了东山悠长的历史。人民街是东山古朴的老街,莫厘路是东山繁华的商街,一条联系着既往,一条开拓着未来,像是一阕由时光填写出来的绝美小令,上阕是古,下阕是今;时光就如此平静地穿越,古今就如此和谐地交织。图22 “胥母澂观”坊

东山老街形成于南宋初年,东起席家湖,西至麦场头。长2000多米,宽2-3米,用石板铺成,石板的纹饰以“人”字图案为主,兼有“席纹”、“回纹”,还有皇帝曾经走过的“御道”,古朴而雅致。石板下即是下水道,有“东山一条街,落雨可穿绣花鞋”之说。街两边的民居青砖黑瓦、朱栏白墙,尽现江南特色。

明末时,东山已有四万多人口,古街十分繁荣,两侧店铺林立,前店后坊,楼居下店。店堂都是老式栅板门,里边是曲尺柜台,日常百货、糖果茶食、家居杂品、南北特产、中西药材、绸缎布匹应有尽有。民国时期,街上典当、车行、米行、油坊、菜场、饭店、客栈、浴堂、茶馆、书场、戏院、书店及铁匠铺、铜匠铺、木作铺、竹篾铺等数百家店铺连绵排开,近水台面馆、同乐居饭店、东天禄、吴兴泰、同泰森、严万顺、鼎丰、鼎有、福泰、开泰等34家百年老店各具特色,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穿长衫的是诗书文人,穿西装的是商人买办,着短打的是农夫工匠,提篮推车的是摊贩小卖,黄包车辚辚而过,挑“骆驼担”的敲着竹梆,吹面人的打着铜锣,书场里琵琶叮咚如珠落玉盘,还有卖花女怯生生糯笃笃的“阿要买白兰花”……一、东山老街东段

东山老街东段名东新街,自张师殿起步行百米,只见一棵如虬龙盘绕的古紫藤依着支撑的棚架升向街两边的天空,浓荫蔽日,开花时如缨络之下垂,蜂蝶鸣舞,淡雅的芬芳随微风充盈了周围的茶叶弄(图23)、叶巷。图23 茶叶弄

相传当年岳飞部将牛皋奉命探察据山为寨的杨虎动静,途中酒醉,反被杨虎部下擒获,曾被绑在这株紫藤上。(图24)

紫藤花棚下,一座明代建筑热切地守望着,它叫敦裕堂,有着满腹东山的故事,是东山镇地方志办公室、东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东山名人馆所在。然后过旗杆墙门,到东山镇政府门口,人民街接续了东新街。二、东山老街中段

东山老街东西两端各取一段于1969年拓宽,命名为人民街。旧时,老街从漾桥到王衙前的这一段热闹非凡。王衙前,也叫阁老厅,即明宰相王鏊的居所,门前有石座旗杆,大门左右置有青石雕花石鼓墩,门口有两块下马石,面对的街上,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幅对联:“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指的是王鏊26岁登科时双亲未老。由于牌坊的缘故,人来轿往到这里都得饶一个弯,于是,这个弯就被称为“轿子弯”。“轿子弯”街口朝东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当然,此种旧景今已不见,但新的景观仍显现着历史的面貌,在莫厘路人民街口,南北相对两座二层楼房,檐角高挑,红灯高挂,南为百年老店洞庭饭店,北为清代五湖书院。一家提供道地的东山本帮菜肴,而另一家则提供精神文化食粮,两者倒也相得益彰。图24 东街紫藤

五湖书院前身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太湖同知罗琦在漾桥(今永安村)文昌宫创办的“仰云书屋”。咸丰十一年(1861),仰云书屋毁于大火,同治十年(1871),同知朱守和在旧址复建,取太湖有五湖之意,改名五湖书院,首聘太史俞樾领主教衔。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任翰林院编修。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博大精深,被尊之为朴学大师,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有这样的好老师,东山想不出人才都难。现在,重新修复的五湖书院辟为状元馆(图25)对外开放。一进一楼为状元馆,展示明代苏州府头名状元施槃及状元王世琛的生平和传奇故事;二楼为进士馆,展示以王鏊为代表的50多位明清进士的风范。状元馆的二进为家谱、家训馆,展示的“翁氏家训”、沈氏《迩言家训》已有300多年历史,堪为东山众多望族家训的代表作。三进一楼为科举馆,展示从隋至清各朝科举制度,还选介了部分苏州状元。进入书院,一股醇厚的书卷气袭来,使人微微有点醉意。图25 状元馆

由状元馆北行是东山中学,当年曾是震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状元馆西侧与之并肩而立的古宅是东山著名儒商叶翰甫私宅“文德堂”,现辟为明清家具陈列馆。

太湖厅原址过了“轿子弯”,现莫厘中学所在地就是建于乾隆八年(1743)的太湖厅原址,这是在原水利同知建置上提升的厅署衙门,一直延续到民国撤销。东山镇政府已经决定在老街西段复建这处历史建筑。太湖厅前原有一潭碧水,名叫曹公潭,夏季荷花娇艳,秋季莲藕飘香,周围妇女常常在此淘米洗菜,汲水捣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此潭于“大跃进”年代填没,人民街与另一段保留完好的西新街在此联接。三、东山老街西段

西街名西新(图26),有施公桥、施鹏弄,这些地名与施槃有关,他是明朝苏州第一位状元。还有响水涧、诸公井、亚明故居近水山庄等名胜。

响水涧(图27)施公桥横卧在响水涧上,莫厘三茅诸峰之水自法海坞沿山南下,折而向东,水自高处来,一岸挡前,令水曲折再三,飞流争道,回环曲泻,霎时间水声大作,银珠飞溅。尤其是雨后,势如急瀑,声如震雷,响水涧之名由此而来。即便少雨季节,涧中仍然清流不断,水声顿挫有致。涧水转弯抹角,在施公桥下折而向东,明流暗淌,钻到民居底下,成为一段暗河,那段暗河到施巷港又急转90度弯向南汇入渡水港出太湖。图26 西新街图27 响水涧

涧上筑有耸肩弯背的拱桥、粗糙狭小的平桥,石桥与碧波清流浑然一体。跨涧而立的小屋,远远望去,宛如藏头露尾的画舫。

诸公井西新街末端有诸公井。相传明嘉靖年间,东山大旱,居住此地的十位老人发起捐金凿井,解决了附近两个村村民的用水问题,人们为感激这些老人,就将它叫做“诸公井”。

在东山,无论街巷还是村落,水井多不可数,目前有38口古井保存完好,早于诸公井的有唐代“柳毅井”,梁代“灵源寺井”,宋代“法海寺双井”,其后有明代“玉带泉井”、“八角井”、“平盘义井”,清代“古秦巷公井”、“绿野井”、“乡约义井”,民国“漾桥双井”、“由义双井”、“自流井”、“麦场头双井”等等。四、东山古巷

如果说老街是古镇的动脉,那么,街两边百余条古巷就是它的静脉了。现在东山还完好地保留着38条古巷,如古石巷、古秦巷、东园巷(图28)、东万巷、西万巷、茶叶弄、通德里、王家弄、阁老厅、松园弄(图29)、施鹏弄、马家底等。当初为了防备湖匪侵扰,古巷大多有巷门和更楼,宛如城堡,现已基本拆除,唯东园巷还有巷门,松园弄还有更楼,很有古意。东山的古巷蜿蜒曲折,深邃幽长,巷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参差错落,老墙苍苔斑驳,庭院澹泊宁静,高翘的屋檐、矗立的风火墙就像凝固的历史,给人以沉重封闭的感觉。石板路被打磨得光滑铮亮,石井栏被勒得绳痕累累。夜色朦胧时,小巷略显空荡和寂寥。偶见旧灶炊烟袅袅,走近一幢幢旧宅,在那些雕花老窗中,溪水般地流淌出簇簇灯火,一派宁静入里的优曼,会让人生出许多联想。图28 东园巷图29 松园弄五、山麓古道

东山老街两端沿着洞庭山麓延伸,环绕东山一周全长20余公里,连通了前后山之间的山径古道,如干山岭、虾蝃岭、白沙岭、平岭、张巷岭、石桥岭、嵩下岭、荷盘顶等,犹如一条珠链串联起杨湾、陆巷、尚锦、岱松等山庄水村,东山180多个自然村落则如粒粒珍珠散布在山坞湖湾之间。

这些村路山道,皆以青砖竖插或用打磨的岩石铺成,途中还有众多凉亭,供行人歇息遮风避雨。其中著名的有位于白沙与纪革之间,被辛亥革命元勋、朱德的老师、云南李根源称“览湖山最胜处”的浮碧亭,位于翠峰坞山腰、亭中壁间嵌有清宣宗所书“印心石屋”的饮月亭,可惜都毁于“文革”之中。

目前,东山的平岭、塘子岭、白沙岭、“廿四弯”、天井湾、大尖顶进香路等33条山路完好,只是村村通了公路后,已经鲜有行人。如筑于清嘉庆年间的“廿四弯”(图30),由曹坞翻岭至陆巷,山势陡立不能直上,曲折陡峭二十四个急弯相连,岭顶有三官殿,俯视俞坞深处,有小径通往眠佛寺。现在,“廿四弯”成了人们观景和健身的游览步道。著名的大尖顶进香路是由雨花台通往莫厘峰的必经山道,在雨花禅寺牌坊左侧立有路碑,民国七年(1918)由乡人席守愚发起重修。进香路全长2000米,宽1米,像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伸向山坳深处直至莫厘顶峰。图30 “廿四弯”六、渡桥老街

东山镇上另一条著名老街——渡桥老街(图31)在东山镇区南一公里处,始建于晋代。相传西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沈坤见朝廷昏庸,于太安二年(302)携公主挂冠到东山隐居。沈氏在渡水港北侧建造了住宅丰和堂、沈家祠堂、船埠、码头,留下了“沈家岸”、“沈家弄”、“沈家渡”等沿用至今的地名。渡桥老街夹渡水港有南街和北街两条,东西走向,均长约300米。明成化十八年(1482),朝廷批准在东山设立承担着军、政、民事的地方政权机构东山巡检司,司署设在渡水桥南侧,所以南街亦称“司前街”。在连壁桥东侧,清代曾置副将署、教场、太湖营署和江苏省水警衙等官衙。民国时期的东山区公所也设在渡桥。渡桥历代为东山交通枢纽,东山人去苏州、上海的船码头就设在渡桥港。因客来客往,渡桥北街店铺林立,约有商号七八十家,此种繁荣一直延续至共和国初期,后来东山开通了公路,渡桥码头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渡桥老街也逐渐冷落萧条。图31 渡桥老街七、将军街和殿泾港

将军街因刘猛将军而名,位于东山古殿泾港两侧,街边遍栽垂柳和桃树,桃红柳绿。西侧形成街市,连通东山老街和渡桥老街,南北走向长约一公里,为渡桥码头到东山镇的交通要道。(图32)昔日行人终日不绝,黄包车辚辚而过,热闹不输东山老街,路中段有养力亭供人歇息,街上嘉乐堂曾作过太湖厅的衙狱。图32 将军街

殿泾港与渡水港相通,岸边置有石栏,栏上雕着石狮,港上有三座石桥。河旁有几十幢青砖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古意盎然。水边石阶斑驳,女人们在河滩洗米捣衣。偶尔有小船摇过,桨声欸乃。东山的山村,房舍错落烟霏雾漾,而将军街沿岸则是一派人家枕河的水乡风情。(图33)图33 东山水巷八、杨湾古街

全长1461米,青砖侧铺,构成“人”字、“回”字和水波等图案,是东山至今保存较好的一条明代古街。杨湾村以古街为中心,形成了商铺、民居、里巷、更楼等向左右两侧幅射的街区格局。(图34)图34 古道秀色九、陆杨古道

形成于明代,自杨湾经轩辕宫、明善堂、灵源寺至陆巷,全长10华里,(图35)古道依山临湖,逶迤曲折,路两边古木参天,绿荫夹道,景色极为秀雅。图35 村中古街第三节 古建风姿巧夺天工

东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保存古建筑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古镇之一。走进蜿蜒的小巷,路灯很暗,远远望去,那昏黄的光就像祖父母目送儿孙远去的浑浊而慈祥的目光。巷两边绵延着凹凸不平的老墙,有点像老人佝偻弯曲的背,苍老而沉重。爬满了锈迹斑斑门钉的铁皮门紧锁着,锁住了的,或许就是昔日王侯将相的一段风流或者辉煌。忽而听到两个妙龄女子咿咿呀呀地唱,那水灵灵羞怯怯的吴侬软语在巷的深处轻飘,恍惚中就想到了《牡丹亭》,想到了杜丽娘和她的丫鬟春香……

东山古建筑兴于隋,盛于宋,明清时期益盛。历代官商致仕或经商发迹后,衣锦还乡,在故里建造了一大批富丽堂皇的厅堂第宅,以安度晚年。东山历史建筑大多为多进多路的平面布局,沿中轴线纵横发展对称构筑,中间形成数个闭合的院落空间,两侧为备弄偏房,而且大多有花园。东山古建筑作为生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布局、功能极富特色:驳岸河桥备弄门房、门楼厢房轿厅圆堂、闺屋书房暖阁膳堂、天井灶间亭园廊坊各司其职。装饰多雕刻,取花卉、鸟兽、人物、戏曲、典故,用砖雕、木雕、石雕、金雕及彩绘技艺,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追求,并寓意对科举仕途的寄托、幸福祥和的追求、自然安逸的期盼。

走进古宅,抬头,是门楼上的砖雕,是横梁上的木刻;俯身,是嵌花的地板,是卵石的铺地;左顾,是案几上的清供,是墙面上的书画;右盼,是窗棂上的雕花,是门楣上的细琢;进出,有门当户对,兽形门环;闭合,有精致插件,鎏金把手。其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无论用巧夺天工还是美轮美奂都不足以形容其技艺达到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至清末,东山有陆巷、杨湾、上湾、北望、翁巷、席家湖、马家底、殿前、叶巷等8个明清古建筑群,414幢古第宅(厅堂)。上世纪末文物普查,东山尚存明清建筑112幢(其中部份为残屋),面积约21000多平方米。(图36)图36 人间仙境

东山建筑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个六处。紫金庵宋彩塑罗汉“各现妙相,呼之欲出”;元断梁建筑轩辕宫正殿榫卯结构,勾心斗角;明善堂雕刻巧夺天工;怀荫堂格局经典独特;凝德堂彩画清雅明丽;民国建筑春在楼芳华内敛,其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让人屏息惊叹。

东山还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七个,分别为楠木厅及石刻艺术、绍德堂、瑞霭堂、务本堂、会老堂、诸公井亭、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处。此外,还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处,控保建筑33处。一、古建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