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腾飞 职教支撑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4:13:40

点击下载

作者:刘运福 主编 刘尚明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产业腾飞 职教支撑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业腾飞 职教支撑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试读:

前言

前 言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高素质人才队伍中,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时期,用什么模式、什么方法,培养出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回答,职业教育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即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总体工作思路指导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文化素养与职业素质兼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本书把构建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从校企共建的角度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调查研究、理论深化、方法实证为手段,既重视理论创新,又强调实践应用。坚持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成果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的原则,力求在体系架构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成熟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可操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本书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校企共建视角下的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G16EB008)的研究成果。全书由刘运福担任主编,刘尚明担任副主编,袁静担任主审。刘运福提出研究框架和编写要求,并编写第二章、第四章,刘尚明编写第三章,杨全凤编写第一章,原路彤编写第五章,第六章实证案例由周雪梅编写案例一、李萍编写案例二、张柱武编写案例三、闫英俊编写案例四、孙巍编写案例五。全书由刘运福统稿,袁静审定。

在写作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参考了辽宁省及本溪市的相关政策文件,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编者为课题研究和成果编写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且针对大健康产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国内还处在探索阶段,书中难免出现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编者2018年6月第一章 大健康产业及对人才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大健康产业飞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大健康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日益得到重视,各地区陆续将大健康产业视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产业方向。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旺盛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满足大健康产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章通过了解相关概念,分析国内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和地域人才需求情况,揭示了构建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迫切性。第一节 大健康产业相关概念界定和内涵特征一、大健康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1.健康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了健康新的定义,即“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性上的良好状态”。由此可知,健康不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完全健康的人必须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完备。躯体健康是指,人身体的各项指标在医学定义的正常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无病即健康”,这是对健康的最普遍看法和最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健康是指,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追求发展,作为个体的人应具有接纳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道德健康是近些年提出的概念,是指遵守所有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的规律,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的幸福做贡献,它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是健康理念的升华。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健康的四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具有能动的关系。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躯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躯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躯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2.大健康

大健康是随着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而衍生出的一种多角度、多维度的涵盖人整个生命周期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理念。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广义的健康概念,是伴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所谓大健康,就是提供生命和死亡的基本必需品,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解,围绕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和精神追求,家庭、环境、人口与健康等方面,全面、综合、积极建设关爱生命的所有元素。与健康有关的产品、文化和服务,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政策和措施,都是大健康涉及的范畴。它既提倡科学的健康观念,又提倡正确的健康消费,更提倡健康的行动。要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开展大健康教育,使得人人树立大健康观,自觉开展健康行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大健康的内涵如图1-1所示。图1-1 大健康的内涵

3.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是提供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健康维护、健康修复、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产品、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一般认为与健康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归为大健康产业,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可分为以产品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服务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两大类,二者均偏重于预防、保健,所以大健康产业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追求,从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成现代的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的救治模式转向“预防—治疗—养生”的立体化模式。因此,应在以医疗器械制造及药品生产为主的传统卫生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医院、诊断检验、养老产业、商业保险、中医药保健、体检咨询、服务外包、健康信息化、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大健康产业的构成及特征(一)产业构成

大健康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是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为一体的产业,是现代工业、科研创新、传统产业的集合体。

从生产的角度分析,大健康产业由产品制造经营和健康服务活动两大部分构成,涵盖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制造生产,康复疗养、健身休闲、旅游度假、咨询培训等健康服务及健康服务的相关支撑产业。健康制造业涉及的行业有医药用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营养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健康产品等。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包含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医疗器械、药品、康复辅助器具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健身产品、保健用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养老机构、中医养生、健康检测、健康咨询、调理康复、体育健身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从消费需求和服务模式角度分析,大健康产业是由与健康相关的不同行业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集成起来,构成的产业集群组成。大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健康护理产业、保健产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如表1-1所示。表1-1 大健康产业构成表

有研究报告显示,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但是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是围绕服务健康需求进行健康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构成的产业集合,是由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医疗商品与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产业所构成。目前,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现实意义,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既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既推动了经济的振兴,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实施国民健康战略不仅会带动药品与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企业、医疗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行业的兴起,也在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孕育了新的市场机会。(二)产业特征

大健康产业作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落脚点。它与传统卫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表1-2所示。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大健康产业具有跨产业、跨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等特点。表1-2 传统卫生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区别

1.需求性

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拥有健康的人生是每个人的理想,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所以维护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以改善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健康产业,它的一切活动均是围绕人类健康进行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工作的布局。不管从事大健康产业中哪个行业,其目标都是为健康服务,只有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才能使行业发展,企业盈利。

2.广泛性

现阶段,中国的GDP位居全球第二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迫切,这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前提。

大健康产业涉及社会每一个个体,不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也不论是否处在健康、亚健康或患病状态,均是大健康产业的服务对象。大健康涵盖社会的各阶层、各群体。目前中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各种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达到2.6亿人以上,因慢性病引起的疾病占中国整个疾病负担的70%。人的生命周期内要经历生、老、病、死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均需要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救治及康复,需要对健康进行管理。健康是伴随人一生的主题,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追求,这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复杂性

大健康产业涉及范围广泛,不是单纯的医疗产业,它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与各个经济部门交叉复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同时共同受到国家政策、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出售的不是一种或一类产品,而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的解决方案,进而创造更大的商机,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如大健康产业中中草药种植属于第一产业,而中成药生产是第二产业。中草药种植为中成药生产提供支持,反过来中成药生产又制约中草药种植,它们是支持与被支持,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这一对关系又受到国家及地缘经济政策、地域条件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对关系只是大健康产业成千上万关系中的一对,如果扩展到整个大健康产业链,只有更加复杂和特殊。第二节 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一、产业发展的背景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幸福源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在历史长河中常更常新。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文化、环境、心理、社会等制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无痛、无伤、无缺、无病就是健康。美国在十九世纪初期,以天花疫苗预防和消毒灭菌为侧重点;十九世纪中叶,以青霉素、磺胺药等抗生素的治疗为侧重点;十九世纪后期,以精湛的心脏等外科手术为侧重点。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享誉世界,但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势不可当地遍布全球,无法根治,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治疗疾病转向预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国民收入逐年提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以人为本,颁布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应对物质、精神、生活方式等变化带来的挑战。近3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2013年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亿,据推测,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迎来新高峰,将突破3亿大关,成为世界老龄化人口大国,这一社会现象,导致了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老年旅游等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极大提高,官方公布,“双十一”天猫成交额,2009年为5000万至2016年达到1207亿。伴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亚健康人群比例增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贵病”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导致中医养生、瑜伽保健、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网络服务、产品推广等产业初具规模,生物技术、旅游养生等跨行业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新医疗措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使得大量资金注入大健康领域,相关产业组成立体网络,中药种植、旅游开发、日化保健等产业跨行业发展,大健康产业形成新的复合产业,预防保健深入人心。二、产业发展的现状(一)政策环境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政府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健康发展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主要涉及医院、诊断检验、健康信息化、养老产业、商业保险、中医药保健、体检咨询、医疗器械、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按照目前占GDP 5 %左右的规模计算,未来行业增速将在15%左右,将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部署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推动深化医改向纵深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造健康中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涉及人民健康,《建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一系列规划、目标和措施。

2016年8月8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规划》全文近7万字,30多次提及生物医药,指出通过持续攻克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数字诊疗装备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对相关领域给予了扶持政策。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这一政策可谓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纲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二)现实环境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维护全体人民健康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彻底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国际上衡量一国居民健康水平最常用的有3个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下降到2012年的24.5/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2年的10.3‰,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十二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卫生与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4岁,婴儿死亡率由13.1‰下降到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6.4‰下降到10.7‰,孕产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20.1/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97‰,“十二五”卫生与健康事业有关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但是,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全面两孩政策实施,老龄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寄生虫病等疾病威胁持续存在。境内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加大传染病疫情和病媒生物输入风险。大气等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求卫生与健康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

此外,制约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尤其缺乏。二是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服务设施和条件需要持续改善。三是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四是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亟需转变。慢性病的侵袭、亚健康状态的蔓延、老龄化的加速、养生理念的培育、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些都使得百姓对一个涵盖内容广泛的大健康产业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三、产业发展的前景

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发展大健康产业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良好条件。建设大健康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

大健康产业是继IT业后的阳光产业,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大健康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地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大健康产业才能稳步发展。大健康产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长,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多个行业的发展。发展大健康产业,无疑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供给侧改革三大要素为“优化产能、国际合作、重民生”,其中“重民生”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导向型产业与大健康行业,“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人们‘幸福生活’需求为引领,将民众的幸福诉求与全球前沿技术创新相融合,围绕民生诉求的不同层次,把握新兴产业规律和全球新技术变革路径,优先发展大健康行业。”在中央作出的“健康中国”宏伟规划下,大健康产业显示着无限的生机!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10年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修建养老机构和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升老人幸福感。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生物医药产业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通过云计算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及医疗卫生问题的凸显,我国健康事业在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逐步落地的情况下,将取得长足发展。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估计,至2020年,整个健康产业的潜力将达10万亿元,除医药企业外,如阿里巴巴、腾讯、苹果等IT巨头也纷纷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了“跨界”布局。我国正在努力地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经济常态下稳步发展,构建健康中国。第三节 地域大健康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本溪市推进产业转型为例一、本溪市基本情况概述(一)本溪市自然情况

本溪市是辽宁省地级市,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中心城市,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北与沈阳市、抚顺市相连,西与辽阳市、鞍山市相接,南邻丹东市,东邻吉林省通化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市森林覆盖率75%,位列全国前列。

本溪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矿藏丰富,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钢铁城市,以产优质焦煤、低磷铁、特种钢而著称。

本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温泉之城、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市、全国依法治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素有“钢铁之都”“中国药都”“中国枫叶之都”之称。

本溪的山属于长白山余脉、尾脉,既有山之隐,又有原之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小气候,不仅孕育了品种多、数量大的中草药材,而且造就了中草药材有着其他地方药材不可比拟的特殊药力。本溪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有1117种,自然蕴藏量2200万千克。人参、辽细辛、辽五味等北药驰名中外。(二)本溪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本溪市是国家“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曾经是十大直辖市之一,以本钢集团为代表的重工业占全市经济产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挑战,本溪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618亿元,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45亿元,年均增长6.1%。“十三五”时期,本溪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理念,以“区域化、全国化、全球化”为发展思路,全力构建“双核”(老城区和沈本新城)、“一廊”(本溪绿色工业走廊)、“两带”(大健康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一区”(生态屏障保护区)协调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不断丰富“中国药都”的发展内涵,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把其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本溪市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必然选择

大健康产业围绕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服务,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迫切要求,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转变发展方式,对改善民生、稳定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本溪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对发展大健康产业提出了客观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东北地区要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本溪市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注重以区域化、全国化、全球化思维和视野谋划产业布局,明确了立足“中国药都”发展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地域化的大健康产业,并力争到2020年将本溪市建成国内知名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实现大健康产业千亿销售收入、百亿税收的目标。

发展健康产业是本溪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对本溪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奋力走出振兴新路,推进结构调整是本溪市发展健康产业的关键之举。打造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产业正是本溪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升级开出的一剂治本“良方”。 大健康产业是本溪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其自身的优化升级直接与城市的转型升级“挂钩”。“结构病”是本溪这样的老工业基地需要根治的“通病”,只有靠优化结构来筑固发展后劲。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本溪振兴的希望,尽管本溪市大健康产业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大、人才引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实力不强等问题,但“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只要上下一心,坚持向思路要机遇、向市场要机遇、向政策要机遇、向策划要机遇,把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未来本溪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不可限量,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与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并驾齐驱形成“双引擎”,定能给本溪振兴带来脱胎换骨的巨变。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本溪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本溪市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药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溪市委经过反复论证,提出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上创新升级,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从国家层面看,是为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和中央《若干意见》精神;从省级层面看,是为了围绕新一轮振兴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市级层面看,是为了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围绕目标导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承担起推动本溪新一轮振兴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三、本溪市发展大健康产业概况(一)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本溪市确定大健康产业为发展目标后,经过努力建设,“中国药都”累计引入医药健康类企业100余户,2015年药业销售收入实现近200亿元;引进华大基因等科技研发机构46个,43个投入运营,在研品种300余个,完成药品品种注册和划转700余个;引进沈阳药科大学等医药类大学6所。“十三五”时期,本溪市全力实施“大健康产业立市”战略,即以“中国药都”为基础,构建大健康产业带,建成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系。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以健康服务业为重点,坚持全域药都发展理念,构建由西至东的大健康产业带,建成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城市。发挥沈本新城产业优势和高校集聚优势,同时打造桓仁大健康产业一小时经济圈,辐射沈阳、铁岭、抚顺、丹东、通化等地,实现大健康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建成东北亚大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区。(二)重点行业企业发展方向

1.现代中药产业

依托辽宁圣草山参科技、天士力森涛参茸等企业在桓仁地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化项目,依托天津天士力药业、辽宁好护士药业、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夯实刺五加、山参、辽细辛、五味子、哈士蟆等道地药材种植养殖产业,建成集育苗(育种)、种植(养殖)、加工、检测、交易为一体的中药材GAP基地,打造“北药”品牌,建设北方道地药材提取技术及产业化基地。依托辽宁华润本溪三药、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修正药业、辽宁仙草堂药业等,联合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建设中药新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开发中药新品种并实现产业化。加快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中药配方颗粒、免煎颗粒、中成药、创新中药等,建成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

2.化学制药产业

依托上海绿谷(本溪)制药公司、沈阳药科大学、上海药物研究院建设糖类药物分类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地,开发治疗抗老年痴呆等1.1类创新药物;依托上海医药集团(本溪)北方药业有限公司、药联制药、科泰药业、大熊制药,联合沈阳药科大学、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建设创新药物及高端仿制药技术及产业化基地,积极引进国外专利到期药品。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化学创新药物,抗感染类药、呼吸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等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积极引进日本卫材等企业入驻,建设中日医药产业园,推进韩国大熊制药尽快投产,建设中韩医药产业园,进一步提升化学药物新制剂的国际化水平。

3.生物制药产业

依托辽宁爱尔创生物,联合迈迪生物、圣谷同创、东药生物、中国医科大学等企业和大学建设生物医用耗材类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依托沈阳药科大学药物研究院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马宁宁团队,联合辽宁成大生物、中粮集团建设生物制药细胞培养及动物疫苗生产基地,做优存量,重点建设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园,重点发展治疗性抗体药物、糖类药物、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加快推进动物疫苗、狂犬疫苗、干扰素的研发和产业化,引进针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生产企业,成立中美海外学子创业园,推进建设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逐步提升生物医药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水平。

4.医疗器械产业

依托辽宁开普医疗、海凭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联合清华大学建设北方数字化医疗装备产业化基地,通过海纳阳光等企业入驻加强与德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合作,建设中德医疗器械产业园。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数字化诊疗康复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骨科材料、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面向欧洲、北美等地招商集聚一批医疗器械企业,建设北方数字化医疗装备产业化基地。

5.健康食品和保健品产业

依托祥云药业、同仁堂药业、天道助康药业等公司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华夏三宝等企业与秘鲁合作,建设中秘健康食品产业园。做大做强本溪满族自治县绿色产业园和桓仁满族自治县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和饮品等;沈本新城加快以商招商,推进食品保健品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健康食品产业基地。

6.养老产业

以加快养老地产建设为引领,构建张其寨、汤沟、高寿山等养老产业组团,积极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和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各类养老机构,重点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服务。鼓励探索创新,积极开发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

7.健康服务集群

重点以辽宁琦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深圳华大基因、唯尔克干细胞等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全力构建优生优育健康服务示范区。以沈本新城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发展优生优育、新型康复、特殊护理、医疗美容等非基本医疗服务。发展本溪特色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养老、文化和旅游,推进健康旅游、倡导体育健身、培育健康文化,建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养生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休闲度假城市。积极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向纵深发展。第四节 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分析——以本溪市医疗服务产业为例一、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中的医疗服务产业代表性分析

大健康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品研发、器具设计、医疗诊断等职业岗位需要高技术含量的人员承担工作,就业门槛较高,就业容量相对较少;药品生产、仪器生产、医药营销等岗位专业知识相对低一些,技能水平相对要求较高,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医疗护理、健康养生、运动保健等行业的医护人员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求一定的实践技能,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量的健康服务工作需要由医护人员与消费者面对面地实施,这类岗位无法也不可能由仪器设备取代,所以该类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本节选取医疗服务产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为研究对象,针对辽宁省本溪市发展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医疗服务产业人才需求的样本,重点分析中专层次护理专业人才的适配性,通过点面的研究,以点带面,分析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状况。二、本溪市医疗服务产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任务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优生优育、医疗服务、康复保健等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卫生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取得突破,居民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实现医疗服务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1.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

紧跟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人口聚集规模,强化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调控和均衡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主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合理布局、有序流动。

2.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以社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快急诊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康复保健、妇儿诊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加快发展护理、养老、康复、保健和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产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3.打造“智慧卫生”健康管理体系

推进居民健康卡发放和使用,力争常住人口持卡率达100%,实现患者就诊医疗“一卡通”。应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云卫生”健康管理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居民健康信息自助查询等功能。

4.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鼓励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承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进民间资本承办高端民营医疗机构。三、医疗服务产业人才现状(一)辽宁省医疗服务产业卫生人员结构现状

辽宁省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省内现有卫生机构36131个。其中,医院1190家(综合医院694家,中医医院139家,专科医院35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7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5家,卫生院1025家。全省卫生人员数及构成比例如表1-3、表1-4所示。表1-3 辽宁省城市及农村卫生人员总数  单位:人表1-4 辽宁省城市及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千人数(二)本溪市医疗服务产业卫生人员结构现状

2016年年末本溪市有卫生机构721个。其中,医院38家(三级甲等医院3家;三级乙等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 15家;二级乙等医院3家;一级医院6家;其他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家、卫生院37家、村卫生室294家、门诊部20家、诊所及卫生所和医务室269家、采供血机构 1家、妇幼保健院(所、站)7家、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家、卫生监督所2家(其他监督所与疾控机构合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5家,其他卫生机构 3家。

全市编制床位数11533张。其中,医院1057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0张、卫生院799张。在职职工人数1366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65人、注册护士5114人、药剂师620人、技师591人、乡村医生365人、卫生员4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763人、其他技术员355人、管理人员817人、工勤技能人员1336人。本溪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情况如表1-5所示。表1-5 本溪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构成  单位:%四、医疗服务产业人才需求

为了解本溪市人才市场对医疗服务产业人员的需求状况,加强职业院校与医疗行业的密切合作,切实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本溪、朝阳、铁岭三个城市为中心在全省范围内,采取访谈、问卷等形式对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和中高职卫生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涉及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市县卫生局、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高职院校等机构,调研覆盖4家行政机构、14家医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乡镇卫生院、6所中职学校、3所高职学院,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610份,访谈60余人次。旨在深化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引导有关院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及设置、教学安排、实训教学和专业师资等方面能够与医疗机构护理、助产等岗位人才需求的状况相吻合,为本溪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供基础数据。(一)本溪市护理专业队伍人才结构调研

2010~2016年,护理队伍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表1-6~表1-9所示。数据表明,七年来,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增至55.7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注册护士下降至44.24%。年龄结构、工作年限结构、职务结构表明,更多的年轻护士加入了护理队伍,护理队伍中有正高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在增加。表1-6 2010年、2016年注册护士的学历结构比较表表1-7 2010年、2016年注册护士的年龄结构比较表表1-8 2010年、2016年注册护士的工作年限比较表表1-9 2010年、2016年注册护士技术职务结构比较表

2010年与2016年比较,本溪市的注册护士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本科人数由2010年的2.8%增加至2016年的13.65%,专科学历人数由2010年的28.9%增加至2016年的42.02%,中专学历人数由2010年的60.4%下降至2016年的42.84%。上述数据表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引下,本溪市政府认真贯彻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全市的卫生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二)辽宁省护理教育的调研

近年来,国家通过示范性中职校、示范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改善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了中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辽宁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卫生机构的增加,用人岗位的增加,护理、妇幼保健、助产等工作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更多的卫生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卫生技术岗位。辽宁省卫生岗位分布及胜任情况如表1-10~表1-12所示。表1-10 辽宁省卫生中职毕业生的岗位分布表1-11 辽宁省卫生中职毕业生满足岗位需要情况表1-12 辽宁省卫生中职毕业生不能胜任者机构类型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职岗位居首位的是护理工作。其次是药剂工作。中职教育培养的近41.33%学生不能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不能胜任岗位需求的机构主要在各级医院,社区及广大农村的医疗服务岗位基本能胜任,这和逐年下滑的学生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关系,提示中职教育招生的专业及教学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教育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改革。辽宁省卫生中职毕业生不能胜任者工作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13所示。表1-13 辽宁省卫生中职毕业生不能胜任者工作岗位分布

表1-12中的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比较适合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社会需求工作岗位。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本溪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卫生人才数量虽有所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对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农村卫生人才需求数量缺口较大,农村医学人才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偏低,当前的卫生人员持证情况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卫生人才质量有待提高。中职毕业生胜任村卫生室及卫生站工作情况如表1-14所示。表1-14 辽宁省卫生中职毕业生胜任村卫生室及卫生站工作情况(三)本溪市护理专业队伍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量分析

针对调研数据,分析了本溪市临床护理专业领域未来十年(2016~2025年)对护理人才数量的需求情况和中职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分布情况。发现未来临床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如表1-15所示,特别是县区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市场配置需求,更加需要大量的医疗服务工作者。表1-15 本溪市医疗机构护理人才需求情况  单位:人  注:各地域、各级别医院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医院作为样本。

2.学历层次需求及职业岗位分析

图1-2中的数据显示,未来十年本溪市临床医院对护理人才学历层次的需求,占第一位的是专科层次,比例为54.7%;第二位的是本科层次,比例为24.6%;第三位的是中专层次,比例为20.7%。一级医院和县区医院对中专学历需求较大,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对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中职医护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是乐观的,在访谈中,部分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学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不是很高,在90%以下。图1-2 未来十年本溪市护理人员需求

调研结果如表1-14、表1-15所示,97%的中职医护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是二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等。从就业去向看,符合国家政策精神。在二级医院、县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可以从事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妇幼保健和护理工作。行业的需求趋势必然引起人才培养教育的变化,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带来极大挑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必须适应社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展。

3.医疗机构用人情况分析

从调研的14家医院情况分析,医院在临床一线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降低,在使用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执业资格获取率低、个人晋升困难、没有编制及待遇偏低、进修培训机会少、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医院已经不再需要等问题显著存在,提示医疗机构需探索建立护理员管理制度,明确护理员资质、职责、服务规范及管理规则等,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制订护理员培训大纲,大力加强护理员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人员从业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行业学会开展护理员的培养,切实增加护理员数量,扩大社会就业,满足群众和社会需求。 医疗机构在中职毕业生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如表1-16所示。表1-16 医疗机构在卫生中职毕业生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五、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对大量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是职业教育承担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严肃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相关文件,职业教育被提升到转方向、调结构、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率持续稳定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专业课程设置能紧贴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等成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但是,现阶段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程度不高,学生在不同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中无法自由转换的问题比较突出;职业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基于环境、体制、观念、生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这些需要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运行中逐次解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