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2:00:53

点击下载

作者:孔寒冰,项佐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

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作者:孔寒冰,项佐涛排版:燕子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10ISBN:9787301285794本书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导论从多元的社会主义思想到多样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500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习近平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为摆脱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剥削制度、实现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进程。——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在中国,没有什么词比社会主义更耳熟能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不仅是她的基本标识,也是全体国民每日听、说、读、写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主义在让人们心潮澎湃的同时,也常常使人们困惑不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围绕着这些问题,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事实上,这样的争论几乎从社会主义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加深。社会主义本身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第一,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衍生于拉丁文形容词“socius”(社会的),其最初含义是与“个人的”相对立。第二,关于“社会主义”一词何时并由谁使用的,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法国人最先使用的。1832年,法国圣西门派的门徒乔西叶尔在《地球》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也不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1834年,另一名圣西门主义者比埃尔·勒鲁在《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一文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概念。此后,“社会主义”一词先在法国、接着在欧洲其他国家开始流行开来。但也有文献指出,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827年和1832年分别适用于罗伯特·欧文和圣西门的追随者的学说,并于19世纪40年代得以普遍应用。第三,“社会主义”最初的基本含义是与“个人的”相对立的,所表达的是不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朦胧地倾向于集体主义”。第四,“社会主义”一词后来不断地拓展,便有了“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社会、经济、法律秩序”的内涵,是用以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内不可克服的矛盾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建立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生产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应该造福于人民大众,而不应当为少数人谋私利。

社会主义是“欧洲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学说。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827年和1832年分别适用于罗伯特·欧文(1771—1858)和圣西门(1760—1825)的追随者的学说,并于19世纪40年代得以普遍应用。从一开始,社会主义就不是一种单一学说,其信仰内容和实践方案都是多种多样的。与后来的种种社会主义学说相比较,单一的经典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与真正的自由主义或真正的保守主义一样,也是不存在的”。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发端比较早的国家,其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二是在这种批判基础之上设想的一种未来社会制度。不过,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却是多层面的,它既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国家形式。

首先,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分化的一种政治思想。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代,思想都是多种的,如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外交思想、军事思想等,政治思想只是其中之一。政治思想也是多种的,如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社会主义也只是其中之一。所以,社会主义思想既不是所有思想的全部,也不是政治思想的全部。不仅如此,作为政治思想的社会主义,从一出现就不是单一的,有比较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痕迹。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界的划分方式,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主要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有法国的让·梅叶、摩莱里和加布里埃·马布利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有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利·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西欧还有魏特林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主要社会主义思想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俄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影响日渐增大的同时,内部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逐渐分化成主张改良的民主社会主义和主张革命的布尔什维主义。自此之后一直到今天,它们都是世界上两种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当然,在它们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而它们内部也有一些亚分支。

其次,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人们有组织、有意识并且有计划地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行为。社会运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改良的,有革命的,还有反动的或空想的,等等。仅就社会主义运动而言,它以工人为主,辅以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领导者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组织,目的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实现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一样,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多元的和不断分化的。比起社会主义思想来,社会主义运动发端要晚些。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大陆爆发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各种社会运动交织在一起,有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民主革命,有以摆脱外族压迫、实现独立为目标的民族革命,也有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正因如此,1848年2月被学术界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开端。以后社会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上面。就前者而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先后出现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就后者而言,欧洲各国甚至亚洲、北美等地普遍建立了社会民主党(社会党)。这些政党和国际组织领导各国工人开展社会主义运动,争取工人的民主权利和改善生存环境,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然而,与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分化相一致,各国社会主义党乃至第二国际也都裂变为两部分。主张改良的成为社会民主党,主张革命的逐渐演变成为共产党。从地域上看,社会民主党在欧洲的中西部占主导地位,共产党则在欧洲的东部占主导地位。社会民主党致力于在现有框架内通过和平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站在本国政府一边,战后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共产党则坚决反对本国政府,主张用暴力推翻现有制度以实现社会主义。二战后,中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共产党成了执政党。

最后,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国家形态。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除了具备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之外,它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宣称工人、农民是国家的主人,发展目标是全面好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东部的俄国。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士兵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欧和东南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以及蒙古也在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另外,古巴于20世纪50年代、老挝于70年代也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柬埔寨的红色高棉在70年代中后期进行过军事共产主义的实验。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社会主义在苏联持续了74年,在东欧持续了43年。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发生社会剧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都失去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不仅如此,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三个联邦制国家先后解体。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形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拉美的古巴继续存在。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在这三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其主要表现是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多元分化上面:从多样的社会主义思想、多样的社会主义政党,到多样的社会主义运动,再到多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的这三个层面时常还时空错位地叠加和相互影响,再加上国内政治文化传统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内涵更为复杂。

不论从哪个层面上说,社会主义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运动是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所以,不了解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完整地认知政治思想、社会运动和国家形态的复杂内容。特别是在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形态对世界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既积累了厚重的经验,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深刻教训。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认识世界、认识中国都是不可或缺的。

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多重的,也是动态的。人们往往以自己所处的特定时空来定义它的内涵和评价它的功过,情感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很重。正因为如此,不同国度和不同时代的人对社会主义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知和评价,甚至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对社会主义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义放在整个政治思想、所有社会运动和世界政治当中来认知、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被社会主义所批判的对象也是处在发展、完善和变化当中,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也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社会主义三个层次的任何一个截面都必须放到特定时间和空间里,而不能无限放大。社会主义的内涵是多样性发展的,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不能单一化和固定化。讨论

20世纪90年代,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提出,苏联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扩展阅读

1.高放:《“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4日。

2.于光远、高放:《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通信》,《读书》1979年第2期。

3.蔡声宁:《试论“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40期。

4.〔法〕让·马雷、阿兰·马鲁:《社会党历史——从乌托邦到今天》,胡尧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9页。第一章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再没有别种科学,像社会主义史那样,包含这样有味的改造社会的问题。多少年来,许多人为着改造社会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制度的不良与人民群众的苦痛,寻找解放的出路,希望美好的社会制度的出现。——吴黎平

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陶大镛

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政治思想、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社会运动和以资本主义为反向参照物而设计的一种理想国家形态。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端于西欧,但在英法德等具体国家的进程并不一致。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力度是与这种进程及其差别相适应的,而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则带有浓厚的特定时空的色彩。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为批判对象和反向参照物的,因此,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是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长期困惑人们的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纠缠不清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搞不懂当代资本主义,也就说不清今天什么是社会主义。”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的开头写道:“‘资本主义’是一个常用的名词,不时出现于众人笔下和口语之中。可是要给这名词适当的定义,则非常困难。不仅各种书刊作者坚持己见,即使我们引用到‘资本主义’这四个字,也可能前后用意不同,更害怕旁人顿生误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认为:“以一个常用名词而会产生如此多问题,大概因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牵涉的地区广泛,历时久远,迄今尚未停顿,且又与现代生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近世纪主要的战争与大规模的动乱,通常都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资本主义,既可以当作快乐与新生命之原动力,也可以视为许多失望与灾难的渊薮,因而我们无法在理智上或情绪上漠然视之。”

关于“资本主义”一词的由来和含义演变,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通过考证指出,“资本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753年的《百科全书》中,其含义是“富裕之人的景况”。1850年,布兰克提出:“我所谓的资本主义乃是有些人拨用资本,不让旁人介入。”1861年,蒲鲁东提出,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与社会之体制,当中劳工以劳力使资本产生作用,使之成为收入之来源,而此资本主义不隶属于那些劳工。1867年之前,马克思不知有“资本主义”这个词,以后也从来没有使用过它。直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才在政治论坛的争辩中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反面,并由桑巴特引入学术界。《大英百科全书》在1926年才有一篇对“资本主义”的解释。1936年的《法国研究院辞典》将“资本主义”定义为“资本家之整体”,1958年的版本又称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内中生产的品物属于私人或私家行店”。1985年10月,在一次讨论布罗代尔的《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等著作的国际会议上,法国《世界报》总编辑助理保尔·法布拉说:“在费·布罗代尔的心目中,市场经济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某种意义上,对生产者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还必须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资本主义则不然,它只关心交换价值……市场经济处在竞争的影响之下,而资本主义则由于拥有积累起来的巨额资本,能够放手地从事‘赌博、冒险和作弊’。”

不难看出,上面所有这些都是在经济上对资本主义的解释。《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也从这个维度认为,资本主义是“主要由在自由市场中竞争的私有企业所构成的一种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不应与市场经济本身混为一谈。它以企业的劳动者和所有者相分离为先决条件,这就有别于各种农业经济和基于合作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除了从经济角度对资本主义的解释之外,西方还有学者从精神和文化等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韦伯将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并为一谈,认为个人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另外一名德国学者马克斯·舍勒也认为:“资本主义首先不是财产分配的经济制度,而是整个生活和文化的制度。这一制度源于特定的生物心理类型的人(即资产者)的目的设定和价值评价,并由其传统传承。”正因如此,他认为,无论是通过革命一次性地了结还是通过改良逐步地改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生产和分配方式,都不能使资本主义消失。只有当资本主义类型的人及其精神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才成为可能。

相对来说,中国学术界研究资本主义虽然是一个热门,但对这个概念进行系统考察的似乎并不多见,甚至没有直接解释资本主义是什么,而是侧重描述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和特点。传统的权威文献将它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然后再从经济角度或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解释。根据这样的解释,所谓自由资本主义,指的是“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上升阶段,萌芽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社会被摧毁后开始建立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发展到顶点”。所谓垄断资本主义,又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第二阶段,即最高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与自由资本主义没有本质不同,但又具有了新的经济特征。“列宁通过周密研究、科学地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或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从政治角度进行的解释同样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资本主义,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个词条下分别解释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其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者实行政治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取代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受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两大阶级内部的阶层有所变化,但它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有不同的特点和某些制度的变化”。

上述解释实际上是延续了列宁的说法,而列宁针对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特别是沙皇俄国的情况,主要服务于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需要。换句话说,列宁给出的是革命家的解释,而非学者的解释,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政治色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时常发生错位、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缺少对资本主义的学术解释的主要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考虑到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性和多样性、它的历史和现实,再考虑到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黄仁宇给出的解释似乎更符合实际情况。他认为:“十六七世纪以荷兰及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趁着宗教改革之发难,将封建制度的残余社会力量一扫而光,代之以新社会的国家组织与经济体系。这种组织与体系,以‘资本主义’称之。”

所谓新是相对封建主义而言,无论作为政治主体的国家组织,还是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经济体系,都是如此。至于这种国家组织和经济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是总统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瑞士是委员会制,等等。但是,它们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规范,如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经济上的私有制、竞争、市场,等等。如果这些规范发生扭曲,资本主义就会出现一些变异。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经济体制,都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与批判者和反抗运动的互动过程。比如,选举权从有附加条件限制到普选,劳动时间从每天十几个小时到八小时,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和完善,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等。这些都为人们观察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新视角,从而也影响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评估。二、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

十几年前,笔者在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里买到了一张社会主义图谱的漫画,画着一棵根深叶茂的社会主义大树,粗细不同的根是它的来源,而枝杈则是它的不同流派。既然是漫画,它肯定谈不上严谨科学,但形象地说明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和多元性。受苏联的影响,中国有关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著述,大多以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开端。但是,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有着更为深远的思想源泉。

早在19世纪末,恩格斯曾高度赞扬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卡尔·考茨基研究“社会主义前史”,认为他“抓住了一个全新的题目”。然而,考茨基研究的“社会主义前史”就是从柏拉图的思想开始的。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优秀古代政治文化中有为社会主义所继承和发展的思想。

政治文化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虽然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文化,但也有某些人类社会共有的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共同的政治文化,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千百年来生生世世地延续。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人类共同的而且还是优秀的政治文化中滋生、成长起来的。人类优秀的政治文化就是那些由于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而极具生命力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从为社会主义所继承、发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社会平等的要求、财产公有的主张、民主的思想和在这些基础之上所设计的理想社会。

阶级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平等,一些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另一些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人们因而在经济上、政治上显现出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是不平等。于是,要改变自己地位的人与维护自己地位的人之间发生对立、冲突与斗争。在这种历史进程中,许多思想家试图从超阶级的立场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以摆脱阶级和阶级斗争。尽管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不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些思想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也千奇百怪、叫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在东方古老的中国,它被称为“大同”世界或“太平”世界,在西方则有“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等多种称谓。这些理想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人平等。比如,在公民文化摇篮的古希腊城邦中,许多统治者或思想家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和论证过社会平等的主张,都把社会平等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那时的社会平等并不包括所有民众。

由于不平等主要源于对财产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多寡之上,因此,竭力倡导社会平等或为之奔走呼号的人都主张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都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平等的经济上的保证。比如,柏拉图在财产公有方面的主张更为极端,提出居民除了必需的用品之外,不得拥有私有财产,不得拥有私人住所或贮藏室,也不得接触金银或戴金银首饰。不仅如此,柏拉图还主张取消家庭,实行公妻制。柏拉图提出这些主张的初衷是为了挽救处于四分五裂的城邦制度,是以高贵等级共同剥削奴隶和自由民为基础的,但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当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那时关于财产公有的主张都侧重于生活资料。“他们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而是最广义的消费资料的共产主义,即消费共产主义。”

理想社会不仅需要财产公有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民主政治的保证。民主在字面上的含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古希腊的城邦是民主的摇篮,而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的城邦中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在这些城邦,立法机构由全体公民组成,这种制度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一个城邦的人口鲜有超过1万者,其中女子和奴隶又无政治权利。公民有资格担任各种行政及司法职务,有些通过选举,其他通过抽签指派。不存在分权制,一切官吏都向公民大会完全负责,公民大会有权在行政及司法乃至立法问题上采取行动。”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现代宪政之间的2000多年中几乎没有任何民主的实践,但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社会主义在产生以及其后的演进过程中,人人平等、财产公有和民主政治都是其追求或实行的基本原则。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几乎可以说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资本主义14—15世纪发端于欧洲的西部,16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法等国确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从萌芽到确立的最初几百年中,西欧社会经历了巨大的阵痛。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其中的封建关系逐渐消失,不得不面对陌生的甚至还有些恐怖的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新生产方式不同于过去封闭的、主要是为自己需要服务的产品生产,而是开放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金钱不再仅仅是财富的符号,而成为可以带来更多金钱的“资本”。一时间,跑马圈地、贫富分化、血汗工资、失地破产、金钱关系等主导着社会生活。

在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和确立的时期,面对黑白对比鲜明的种种残酷现象,一些人站在普遍的、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早的社会主义设想。在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三百多年里的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空想的”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和托马斯·康帕内拉。

莫尔是英国人,生于1478年,死于1535年,代表作是《乌托邦》。闵采尔是德国人,大约生于1490年,死于1525年。康帕内拉是意大利人,生于1568年,死于1639年,代表作是《太阳城》。其中,“乌托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子虚乌有的地方”,与“空想的”是一个意思。所以,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莫尔等人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乌托邦》一书中,他借虚构的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谴责“圈地运动”。其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为什么无论是封建贵族还是资产者都如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莫尔认为,根源就在于私有制,“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能达到的。当每个人可以假借法律去拼命捞钱,那就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财富,所有的财富总是落到少数人手里,被他们分掉,其余的人就变得穷困不堪”。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末,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的悲惨重负下。”闵采尔猛烈抨击封建暴君、诸侯、贵族和僧侣的残暴和贪婪,无情地揭露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背叛,愤怒申诉工农身受的压迫和剥削,坚决反对作为人世间不平等根源的财产私有制。康帕内拉的一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更是以反对私有制度、利己主义为自己的使命。为此,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最残酷的环境中度过,其中受监禁长达33年。

站在一般的人道主义立场上,他们以被他们批判了的现实为反向参照,分别设计出了“乌托邦”“千年天国”“太阳城”。它们就是完美的、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社会主义。在他们设计的理想社会中,与私有制相对应的是公有制,不仅土地、财产等共有共享,在“太阳城”里甚至实行公妻制。与剥削和被剥削相对应的是人人平等、不劳动者不得食。与杂乱竞争相对应的是劳动和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实行按需分配,一切都有条不紊。他们用文学笔调勾画出来的理论虽然是朦朦胧胧的,但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则相对立这一点上是很清楚的。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是让·梅叶、摩莱里和加布里埃·马布利。

梅叶生于1664年,死于1729年。摩莱里生于1720年,死于1780年。马布利生于1709年,死于1785年。他们的代表著作分别是《遗书》《自然法典》《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国在资本主义物质发展方面虽然不及意大利的威尼斯、尼德兰和英国,精神方面却是启蒙运动的摇篮,造就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许多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梅叶等三人也是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不同的是,伏尔泰等人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提下从政治上设计资本主义,梅叶等人却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还反对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角度设计未来的社会主义。

在抨击现实社会制度方面,梅叶认为,宗教制度、封建制度和私有制度是当时法国的三大主要祸害,宗教是维护封建统治和愚弄民众的谎言。他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砸碎宗教的精神枷锁和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通过革命争取自由平等。摩莱里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存社会违反“自然秩序”。马布利也认为财产的私有制是一切不幸的主要根源,它引起利益的不平等和对立、贫富的罪恶、道德的颓废、智慧的退化、偏见和私欲的产生。他进而主张,人是生而平等的,尽多少义务就可以享受多少权利,谁也不应当拥有多余的财产,一切都应当属于每一个人。

与此同时,他们也分别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梅叶的设想是:财产公有,即根据平等权利原则将土地资源和财富归全体人民公有。共同劳动,即人人都应按自己的专长去从事劳动或做其他某种正当有益的工作,而不致有一部分人靠奴役另一部分人生活;共同享受,即按照权利平等原则,共同占有和共同享受一切生活资料和财富。按“共产主义”原则组织社会生活,就是由公社按照劳动和享受平等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和消费。摩莱里则以法律条文的方式规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即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人人都为社会公益尽其所能,人们从社会获其所需,社会统一安排生产、分配劳动和劳动产品。马布利设想通过政治经济的全面改革,逐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带有禁欲色彩的共产主义。在一个比柏拉图设想的共和国还要完美的社会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梅叶等人的社会主义设想突破了莫尔等用文学形式来描绘的传统,试图从理论上探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等原则,并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制度。但另一方面,他们设计的理想社会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色彩浓厚,没有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和脑力体力之间的差别,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标准也都一样,都要清心寡欲,节省自足。这种将平等视为平均、禁欲的社会主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不论人们如何恐惧和诅咒,资本主义仍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旧的社会制度,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开始。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已让位给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在这种背景下,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来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述社会主义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昂利·圣西门、沙利·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

圣西门是法国人,1760年出身于一个旧式封建贵族家庭,受过正规教育,在军队中服过役。在法国大革命的洪流中,圣西门反对使用“暴力”,在国王被处死后便离开了革命队伍,以后当过小职员,过着入不敷出、靠朋友接济的清贫生活,1825年去世。清贫的境遇使圣西门深入思考许多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广大劳苦大众身上,先后写了《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等著作。傅立叶也是法国人,1772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成年之后曾从父命经过商,比较深入地观察到了同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1837年去世。傅立叶的代表作有《全世界和谐》《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论商业》等。欧文是英国人,1771年出生在威尔士蒙哥马利郡的一个小工业者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欧文很小的时候就自立谋生,当过学徒工和店员,18岁那年与朋友合伙办了一个小工厂,从此走上实业的道路。欧文亲眼看见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低下,曾在自己的工厂进行过一些改革,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不许雇佣童工等。欧文1858年去世,主要代表作有《新世界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等。

这三位社会主义者都以十分鲜明的态度,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刚刚确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称资本主义社会到处都是没有才能的人统治着有才能的人,没有道德的人支配着善良的公民,大罪犯惩罚犯了小过错的人,在新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穷人找不到工作,劳苦大众的生活依旧十分困难,“现代的社会真正是黑白颠倒的世界的写照”。傅立叶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一种突出的破坏性特点,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希望发生大火使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只穿容易褪色的衣服和用坏皮子做的鞋子,以便多穿破两套衣服和多穿两双鞋子。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欧文则提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婚姻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三位一体”的祸害,是贫困以及由此而在全世界造成的无数罪行和灾难的唯一原因,是各国的一切阶级之间的纷争的永久根源。

与此同时,他们还从经济上着眼设计了未来理想社会。圣西门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实业制度”。在这种实业制度中,财产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共同占有,生产劳动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分配是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贡献决定其收入的多少,教育要兼顾受教育者德智能的全面发展,所依靠的是实业家、学者和艺术家等。傅立叶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和谐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消灭私人经营,代之以集体组织生产与消费,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结合,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资本主义竞争将为社会和谐的劳动竞赛所代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由有计划的生产所代替。欧文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劳动公社”。在这种公社中,生产资料是公有制,不再存在剥削阶级。生产力可以快速地发展,其目的不再是资本家的利润,而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分配方面上,欧文甚至还提出了在理想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和在过渡时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空想主义者的见解曾经长期地支配着19世纪的社会主义观点,而且现在还部分地支配着这种观点。法国和英国的一切社会主义者不久前都还信奉这种见解,包括魏特林在内的先前的德国共产主义也是这样。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们的主观知性、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训练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解决各种绝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办法就只能是它们互相磨损。

上面这些社会主义者尽管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都设计了与资本主义相对的理想社会。在他们眼里,社会主义都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是在各方面都比资本主义更好的一种理想社会。他们批判的重点和设想的原则都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讨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历史联系:“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者往往把资本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完全拒绝。如何看待这种做法?扩展阅读

1.黄宗良、孔寒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

3.〔意〕康帕内拉:《太阳城》,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法〕摩莱里:《自然法典或自然法律的一直被忽视或被否认的真实精神》,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马布利选集》,何清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6.《圣西门选集》,何清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7.《傅立叶选集》,汪耀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欧文选集》,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二章19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主义流派

最初使用“社会主义”这一名词,指的是以合作为基础,以大众的幸福和福利为目标的人类事务的集体管理制,所强调的不在于“政治”,而在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在于加强对公民的毕生教育中的“社会化”影响——教育他们在行为、社会态度和信仰方面遵守合作的而非竞争的方式。——G. D. H.柯尔

不能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一旦诞生,其他流派都成了“反动的一帮”,不值得进一步研究。实际上,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在前人的思想中找到根源,真理存在于各派学说之中。——姜琦

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蒸汽机代替手工劳动、电机代替蒸汽机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力的飞速进步,选举权的不断扩大和议会民主制的完善,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工作时间的缩短、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的增长,等等。然而,这些发展是在繁荣与危机的交替以及资本与劳工、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博弈中实现的。19世纪的欧洲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在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许多社会主义者根据当时本国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形成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一、英国的社会主义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最早发端,资产阶级产生最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也最早。从1640年召开新议会到1688年光荣革命,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其间有过内战,国王被处死,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旧王朝复辟,但最终以资产阶级新贵与王权妥协的方式而告终。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到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基本完成。随着大工厂的建立,资本和工人都越来越集中。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工人则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劳资矛盾十分突出。在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英国的工人还积极参与政治发展,是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和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英国工人采取罢工、示威请愿等方式同资本家和当政者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20—50年代的“宪章运动”。但是,总体说来,英国工人的抗争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少有暴力。在工人的抗争下,资本家也不断地提高工人的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工作环境,当政者不断完善劳动立法,扩大工人的政治权利,社会发展就是在各种矛盾不断出现、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19英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和近代革命以来妥协政治的背景下出现的。

1.工联主义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主义影响最大的流派主要是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工联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1851年,威廉·牛顿和威廉·阿兰领导创建了混合机器工会,这是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简称工联)。它的章程普遍被其他工联组织所仿效,所以也被称为“模范工会”。工联在组织上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全国领导机构。工联的组织严密,对入会者有严格的限制,只吸收交纳高额会费的熟练工人和高薪工人,将广大普通工人排除在外。恩格斯说,工联主义是“向工人鼓吹一种凌驾于工人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之上、企图把两个互相斗争的阶级的利益调和于更高的人道之中的社会主义”。工联的日常活动主要是组织工人之间的互助,禁止干预政治。工联主义实际上也就是工联领导人的主张和在工人运动中所贯彻的路线。

工联主义坚持只进行经济斗争,认为工人运动的唯一目的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同工厂主进行斗争,以便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但是,它不主张工人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罢工和游行示威,更反对废除雇佣劳动制。工人应该“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样一来,工人运动就可以限制在经济斗争范围内。所以,工联主义特别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而不主张进行政治斗争。

工联主义主张阶级调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认为实现改善工人处境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合法的和平谈判,通过谈判争取签订劳资合同,颁布劳动立法,以达到劳资两利。因此,工联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极力劝告工人要“公正和克制”,以避免“残酷的阶级斗争”。

总之,工联主义把争取稍微改善工人眼前的经济利益作为工人运动的唯一目的,主张以阶级调和、和平改良而不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通过和平议会道路在现有社会制度的框架里实现社会主义。19世纪60年代,工联会员约占英国全国产业工人的十分之一。因此,工联主义对英国工人运动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整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有相当大的积极影响。

2.费边主义

费边主义是英国费边社的主张。继工联之后,19世纪80年代英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组织——费边社。“当时英国工业失去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国内经济很不景气,社会问题比较尖锐。1883年,美籍苏格兰人托·戴维逊到英国宣传按照最高道德原则重建社会的思想。在他的影响之下,一批关心社会问题的青年常聚会讨论建立理想新生活的问题,并且成立了‘新生活社’。1884年1月4日,根据波德莫尔的建议,在‘新生活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以古罗马军事统帅费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费边社成立不久便开始出版宣传性小册子《费边短评》。1886年通过了费边社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基础》,其中明确宣布‘费边社是社会主义的组织’,并且扼要地阐述了费边社最基本的社会主义主张。”费边社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政论家乔治·萧伯纳和悉·韦伯、比·韦伯夫妇。费边社起初主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团体,后来许多工人也加入了费边社的地方支部。费边主义是费边社所坚持的思想体系,也称作“地方公有社会主义”或“市政社会主义”。

费边主义主要反映在萧伯纳和韦伯夫妇的许多著作中,包括萧伯纳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费边宣言》《无政府主义没有可能》和韦伯的《社会主义者须知》《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等。费边社还出版了上百种宣传费边主义基本思想的书刊。费边主义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费边社成立初期到1889年《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的出版,是费边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萧伯纳主编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系统地表述了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倡导历史进化论。费边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曲折的演化过程,在这种演化过程中,根本无须破坏整个社会组织的连续性或引起整个社会组织的突变。社会主义是民主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发展受到管理、限制和废除的必然结果,但这个过程必定是渐进的。社会变革要遵循民主的、渐进的、和平的、合乎宪政的原则。

第二,否认国家的阶级性质。费边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工厂立法、捐税制度和市政企业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费边主义认为英国订立的一些工厂条例、矿区管理条例包含集体对个人贪婪的防止和促使资产阶级为了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削减利润的因素,所以,向地租和利息课征捐税就是社会主义,因为这使财产所有者被迫从他们的利息和地租收入中把愈来愈大的部分让渡出来用于公共事业。另外,地方公营公用企业也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为这些煤气、电力、电车和自来水等企业是没有资本家干预的社会主义经济。正因如此,他们主张通过民主选举,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并由市政机关逐步扩大对这些公共事业的所有权来“一点一滴”地实现社会主义。韦伯夫妇还把“民主地方政府”看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共行政结构的必要基础。

第三,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主张在现存制度下从事改革。从其历史进化论出发,费边主义反对任何社会革命,主张渐进的改革。它甚至认为,无产阶级是一群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解放;只要几个社会主义者通过议会选举,制定法律实现他们的纲领,社会主义就能实现。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民主是唯一的手段。所以,社会主义者的当务之急就是进行议会斗争,争取当选议员和争取社会大多数,而不要过度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恩格斯认为,费边主义的根本要害就是“害怕革命,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原则”。

从1889年到1920年《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的第二次发行,是费边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30年中,费边社会主义有了不小的变化。费边社的领导人针对新的形势,对原有的理论作了大量的补充。比如,更加重视工会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政治力量,提出了“市区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充分考察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并试图寻找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扩展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并且开始关注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运动,认识到了建立独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的重要性,等等。从这些新认识出发,费边主义者于1893年成立了“独立劳工党”,并加入英国工党。费边社成为英国工党的组成部分,费边社会主义也成为该党的理论基础。

20世纪20—40年代,是费边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十月革命对韦伯夫妇的思想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1932年韦伯夫妇访问苏联,亲眼看见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在1935年出版的《苏维埃共产主义——新的文明》一书中,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作了比较。在该书中,他们逐渐抛弃了渐进思想,接受了异变的思想,但认为这种异常的变化并不适合英国的现实。该书出版后,遭到英国工党和保守党的猛烈攻击。韦伯夫妇于40年代去世,但费边主义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去世而消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中还有影响。二、法国的社会主义

法国虽然也是资本主义发端较早的国家之一,但比起英国来还是要慢一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比英国曲折,并且充满了暴力。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英国晚了近150年,过程也更为复杂。从1789年7月到1794年7月的五年间,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被送上断头台的不仅有被推翻的国王路易十六,还有推翻他的罗伯斯庇尔等人。到19世纪,法国先后出了拿破仑帝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奥尔良王朝、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事件不断,其中较大的有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以及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等。在经济发展方面,法国也在英国后面。19世纪40年代,当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时候,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小资产阶级日渐破产,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社会的各种矛盾既多又尖锐。但是,法国有思想的传统,在启蒙运动之后,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人,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法国人有两位。所有这些就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底色。

1.无政府主义

法国与马克思主义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流派有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也被音译为“安那琪主义”,主张立即取消国家和政府,确立没有任何政治权威的、绝对自由的社会。无政府主义虽然出现在近代,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创始人都提出过这种主张。《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说:“‘无政府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an archos’。该词首次出现时带有贬义,英国内战中的平均派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忿激派都被政敌称为无政府主义者。”不过,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无政府主义还是法国人蒲鲁东提出的一系列主张。1840年,他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第一次将无政府主义作为积极的词语来使用,由此提出的观点也奠定了无政府主义的基础。蒲鲁东本人也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之父”。

1809年1月15日,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出生在法国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家庭中,其父是农民,兼做木桶和造酿啤酒。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他父亲的小本经营已经破产了,负债累累。所以蒲鲁东年幼失学,12岁的时候就到一家小旅馆当店员,以后又到印刷厂当徒工。22岁时,他离开家乡,先后在巴黎、里昂、马赛、土伦等地谋生。尽管生活贫寒并且颠沛流离,蒲鲁东还是利用各种机会自学,读了大量的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思考了许多社会问题。“蒲鲁东亲眼看到他父亲的小农经济遭到破产,眼看自己就要过半无产者的生活,但并不甘心。于是,他试图争得物质上的独立地位并成为一个小私有者。但未能成功。由于他的出身和地位关系,促使他成了代表那破产了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维护小私有者的地位,保护小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争取财富的平等分配。这就是青少年时代蒲鲁东的基本思想倾向。”

因此,投身于政治运动之后,蒲鲁东就以自己的言行来批判资本主义。在理论方面,他出版的著作有《什么是所有权》(1840年)、《贫困的哲学》(1846年)、《社会问题的解决》(1848年)、《一个革命家的自白》(1849年)、《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1851年)、《论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1865年)等。在行动方面,他积极地参加了1848年革命,曾经被选入制宪国民议会,由于猛烈抨击当局,两次被捕入狱。1849年因撰文反对路易·波拿巴,蒲鲁东被判三年监禁,后来还一度流亡国外。蒲鲁东抨击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激进言辞和受迫害的遭遇,赢得了很多人的同情。所以,他的观点和主张在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的工人中有相当大的市场。

蒲鲁东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什么是所有权》《贫困的哲学》《一个革命家的自白》等书中。其中,前一本是他的成名之作,全称是《什么是所有权或对权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在这些著作中,蒲鲁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特别是无政府主义主张。

蒲鲁东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祸害的根源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货币。一旦货币被消灭,剥削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要成立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互助制”的社会。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只要履行同样的义务就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且都能互换劳务、互换产品、彼此贷款、彼此担保等,这就是互助制的法则。这种互助制社会将成立“交换银行”,发放无息贷款,帮助工人设立合作社、小作坊,使他们得以摆脱货币的奴役。这样,小生产者可以用他们日渐增多的财力逐步购买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以此实现小生产者永世长存的理想世界。在此基础上,蒲鲁东设计了一种既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保留着私有制又如社会主义那样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为了实现这种社会,他提出了一系列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首先,要废除一切国家和政府。蒲鲁东认为,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政府,还是无产阶级的国家和政府,都是建立在剥夺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之上的,并且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常起来。所以,必须完全取消国家和政府,以实现未来社会的成员享有最充分的自由,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最纯洁的关系。实现这些的办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充分协商的前提下订立一种“契约”,用它来代替国家和政府。其次,反对政治,反对集权。蒲鲁东认为,政治就是集中权力和剥夺个人的自由,个人只有从权威和社会身份中解放出来,按照自由契约来管理自己的事务,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最后,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认为,权威是与统治和服从相联系的,只要有权威存在,人和人之间就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社会就是一个有等级的社会。因此,他明确提出:“不要权威!教会、国家、土地、金钱统统不要成为权威!”“不要权威!就是让自由的契约代替专制的法律,让自愿的协商代替国家的仲裁;让公道和平等代替铁面无情和至高无上的司法;让理性的伦理代替启示的伦理;让力量均衡代替权力均衡;让经济统一代替政治集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