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2:44:36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试读:

前言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成为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时代的主题和任务。

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偏离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普及学校素质教育,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升级”图书,分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观念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形象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创造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10册,本套书详述了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即他们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外在素质即学生的能力、行为和成就等方面的培养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可供各级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有关人员长期阅读和参考,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第一章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青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学生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适合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学中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适当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性与人体对空间感觉和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与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性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少年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柔韧性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所表现出的力量、素质、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集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较好,但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

有关部门加大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规,从制度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引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思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推广一些占地面积小的体育活动游戏,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意识,提高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品质的培养并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下的体育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强化

学校应该加强针对学生、家长的营养指导,以发挥家长在改善学生营养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对供餐单位的指导和卫生监督。做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加强对网吧的规范化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健康文明向上。

总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不可忽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也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的主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从每一个孩子着手,为祖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3.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建议以建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对健康体质的认识高度,培养主动意识为突破口,建立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明确责任制度

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体育工作责任人制度,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制度,好政策,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引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方向。在学生升学考试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健康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体育成绩在学生升学总成绩当中的比例。

提高经费投入

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机构从事体育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将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作为工作量,记入教师年度考核,并对组织得当,开展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加以奖励。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体育环境,特别是目前条件较差的郊县和农村的中小学。这部分资金可以从体育彩票等社会公益资金当中划拨,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丰富体育形式

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形式,引入学生喜欢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流行的项目进行推广。应创设青少年喜爱体育课堂,培养体育锻炼主动意识。可以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辟轮滑、攀岩、足球颠球、篮球拍球、体育舞蹈、呼拉圈、健美操、游泳等项目,学生分区进行运动,多角度多项目的轮流运作,既有效利用了所有体育设施,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这里要强调的是,郊县农村等本身体育运动条件不是太好的学校,可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优势,开展民间武术、舞龙舞狮、杂技等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这样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传承了优良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健康认识

不断提高青少年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们知道,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其人生、对我们国家、对中华民族有重大意义。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健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锻炼,切实建立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4.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生理素质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

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学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5.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

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误

学校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没有内外结合

学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6.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小、矮、差”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久而久之,使这些群体疏远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堂上受冷落的旁观者,也导致他们的心理、生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所谓“小、矮、差”就是指学生的年龄小、身材矮、体质差。因此,体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小、矮、差”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愉悦,培养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

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权利

那些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是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缺乏锻炼、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或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应当讲,学生虽然在身体素质、身体活动方面与一般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却同样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也喜欢体育活动。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和情感,要把爱心无私的奉献给学生,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寓教于情,使身体条件略差学生乐于受教。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谈心,多个别辅导帮助,以良好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启迪他们,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身体条件略差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权利保证。

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

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上有一定困难,但是要引导帮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解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

他们总认为在体育上不如别人,对体育活动有一种恐惧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别人在参与活动时,他们却躲在一旁。他们对同伴的态度言语也非常敏感。总认为教师和学生看不起他们。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对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要偏爱,要正确对待同伴。教师为此要营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相理解、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让自卑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教师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但在实践中,身体条件略差学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在教学中,根据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喜悦,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反复练习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为先进的强大内驱力,乃至达到先进。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上与其他学生要有所区别,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对于一些怕吃苦,缺乏勇气的学生,练习时督促其认真完成,对他们的教学要求要有信心和耐心,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从实际出发,要贯彻“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低起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树立全新的以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观,目标制定要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他们觉得实现这些目标不遥远,容易和教师达成共识,建立在自觉性、主动性的基础上的体育课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小步子”,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容易成功出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是失误、失败、落后,从而产生怕体育,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所以让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更为重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差生往往对一些有一定难度、一定危险的体育项目感到恐惧,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改变练习的难度和条件,逐步提高,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一是碰到难度比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不但要分解简化技术动作,而且还要采用一些辅助练习,降低动作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二是降低器械难度,器械难度在客观上会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例:跳高,把竹杆换成橡皮筋,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从而在不影响本次课的质量前题下达到预期的目标。“多活动”,就是指在保证活动时间内,人人参与活动。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全体参与活动。既要考虑到发挥优秀学生的领路作用,更要照顾到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参与和提高,决不能只抓几个“尖子”凑热闹。要对身体条件略差学生,耐心启发,细心辅导,精心施教,并要注意动静结合,让身体条件略差学生乐于活动。“快反馈”,即使指教师对练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的等方式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尽心尽职,多献点爱心,多下点功夫,多花点时间。在组织身体条件略差学生活动时,要多表扬,多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教育其他同学热情帮助他们,使之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活动的乐趣,这些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的落后状况就会有明显的改观。他们的进步,也是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第二章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故事推荐

1.管子鼓励锻炼身体

管子(前?—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西北,颍水下游一带)人。中国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

管仲虽是贵族的后裔,但他已失去了贵族的身份。他自己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贫,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后来,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说“贱不能临贵”。由此可见,管仲少年时以经商为生,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不高。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卿,他在政治、经济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更新人才选拔制度,去掉人民不欢迎的政策。为了富国强兵,管仲十分重视平民的军事体育,他的寓兵于民,全民皆兵,使体育成为为军事、政治服务的军事体育思想,对富国强兵和齐国的霸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他所采取的措施是:把齐国分为三个行政区,每个区编组一个军。将每个乡的农民按军事组织编为队伍,对他们进行田猎等军事体育训练,实行赏罚制度。在训练时,他提出“作教而寄武”,使“百姓通于军事”的指导思想。“作教而寄武”是把军事体育训练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管仲说得很具体:“缮农具以当器械,耕农以当攻战,推行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攻战巧矣。”就是说,可以用锄头练习剑戟的动作,用草帽当盾牌、蓑衣当作铠甲来进行训练。这样,不脱离生产就可以进行军事和体育训练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每个人的军事素质,又增强了全民的体质。

管仲在建立正规军队方面也采取了一些鼓励政策,不惜“重禄”来“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俊雄”。以此来激发人们锻炼身体,刻苦练武。

齐桓公想北伐,又怕越国乘机从南入侵,为了防备越国入侵,需要训练水兵。管仲建议采取开展游泳活动,鼓励群众学习游泳的办法来选拔和训练水军。对能游者赐千金,通过这种办法,从学习游泳的群众中选拔了5万名水兵。桓公北伐时,越兵果然从水路来偷袭齐国,管仲有了水军的准备,打败了来袭的越人。

管仲不仅采取了很多办法鼓励人们锻炼身体,而且还重视“养生”之道。他说:“壮者无怠,老者无偷,顺天之道,必以善终者也。……导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他这段话是针对齐桓公因年老体衰而怠慢偷安说的,其中含有锻炼身体对增进健康和身心关系等深刻思想。“导血气以求长年”,就是要经常活动身体,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以达到健康长寿。

管仲认为,在锻炼的同时,还应注意调剂营养。“滋味动静,生之养也”。他认为,促进身体健康的途径,包括营养和适当、适时的动与静的安排。“是以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这里的“齐滋味”是说要有多种的营养物质,以取得良好的营养效果。否则,身体就长不好。“时动静”意思是需要有适当的、适时的身体运动与安静。他说:“饱则疾动,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一个人吃饱饭以后,要有适当的运动,食物才容易消化,营养物质才能输送于全身,以“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管仲这里所讲的“时动静”,既包括适当的动,也包括适当的静,这里的“静”,包括适当的休息,即劳逸结合,也包括心静,主要指克制嗜欲。心安静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务器官的功能,如果心中充满了嗜欲,精神不定,那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食而不消。这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这种把心理卫生与饮食卫生结合起来谈养生,把动与静结合起来谈健身,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

2.孔子养生有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孔丘开创私学,并著书立说,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是儒家的始祖,所以后人敬称他为“孔夫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关于对孔子的评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是由于历史等原因造成的,姑且不论。但在历史上人们曾把孔子的肖像表现为一个干瘦的老头,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孔子是一位身材魁梧,身心健康的人。在医学落后,物质条件匮乏的春秋战乱时期,人的寿命比较短,而孔子却能在坎坷的人生中度过73个春秋,这不能不说与孔子注重养生健身有直接关系。仅从辑录孔子一生言行的《论语》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养生有道的人物。孔子的养生术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志趣广泛。

精神豁达。一次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老师为人如何?”当时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为人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由于孔子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他对所从事事业发生的浓厚兴趣,使他把自己日渐衰老都忘记了。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养成开朗的习性,告诫弟子要“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不怨不怒”,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知足不贪。孔子在个人修养上时时以“修己”、“克己”为原则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个人的欲望。他指出人生少、壮、老三个生理阶段的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青少年时,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不要贪恋姿色;到了壮年,虽然身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但不要因此好胜喜斗,应平心静气,宽和待人;而到了老年,则不要有更多更高的奢望或非份要求,不要追名逐利,应安度晚年。这样才有益于健康长寿。

食居慎节。孔子的饮食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无求饱”。他还说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总之,他的主张是,霉不食,腐不进,吃粗粮,喝白水,不暴饮暴食。

孔子很注意起居饮食卫生。刘向在《说苑》中有这样的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在这里,孔子从反面给人们提出了长寿的三条经验:一是要寝处有时,即按时作息。二是要饮食有节,即节制饮食,不要吃得过饱。三是要佚劳适度,即应注意劳逸结合。在《论语·乡党》中,孔子谈了许多饮食卫生,例如:“食抆而杗(粮食坏了有臭味)、鱼馁肉败(鱼肉腐烂)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烹调不当),不食。不时(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得不过量)。唯酒无量,不及乱(不要喝醉)。”“食不语”。“席不正,不坐”。

孔子在讲饮食卫生的同时,也谈到睡眠卫生,“寝不言”,“寝不尸”,即不要直躺。孔子自己是这样做的,也严格要求学生这样去做。他对不能按时作息的学生,常常给予严厉的批评。

当然,孔子注意体育和起居饮食等,往往是以“仁”、“礼”为准绳,反对非仁非礼的体育活动,强调“文质彬彬”,这是孔子的体育观的一个显著特征。

志趣广泛。孔子一生学识渊博,志趣广泛。他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积极提倡并亲自参加各种健身体育活动。他精通诗书礼乐,喜欢吹拉弹唱、游泳、登山、打猎、垂钓、驾车等。孔子的学生们在评价孔子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自己也说:“志在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趣广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养生健身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而且又能身体力行,足见中华民族注重养生健身历史之久远。

3.李悝发布“习射令”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文侯相国(战国时期官名,为百官之长)。李悝与赵国的公仲连、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商鞅,都是战国初期积极主张和实施变法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李悝在为魏文侯的相国以前,曾经担任过“上地”的地方长官(“上地”在陕西绥德一带,与秦国近邻)。李悝为了防范秦国的进攻,积极主张并组织郡内的人练兵习武。他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射箭,并都能成为一个善射者。所谓“善射”,就是要“百发百中”,“百发失一不足为善射”。这种要求,显然是对射者的高标准要求,百发百中非一日之工,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刻苦练射。

其实,射箭是中国古老的体育项目,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与猛兽和飞禽作斗争中逐渐发明了弓箭,那时只作为生产的一种工具。后来,随着阶级的产生,部族之间战争的爆发,弓箭才作为一种武器而用于战场。于是,平时练箭就成为一种体育活动。我国周朝时期,射箭已经非常盛行。射箭比赛常常进行,天子诸侯有“大射”、“宾射”、“燕射”之分,民间也有“乡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射箭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墨子擅长于射箭。《公孟篇》说:“二三子复于子墨子学射者。”说明常有人跟墨子学习射箭。墨子说:“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墨子对“善射御之士”和“不能射御之士”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办法,其目的是为了奖励学习射御,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不过,尽管在春秋战国之前射箭运动就已经很盛行,但还没有达到春秋战国时李悝对射箭那种重视程度。李悝为了更广泛在民间开展射箭,达到百发百中的程度,他下了一条命令,后人称之为“习射令”。命令的主要内容是:“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音地),中之者胜,不中者负。”意思是,对一些不易判决的官司,就让其双方进行射箭比赛,射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赢了,射不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输了。

用射箭来决定官司的赢输,今天看来的确是荒唐可笑的,但李悝下令让人们练射箭,目的并不是仅仅用于打官司,而是以此作为练箭的手段,目的是促进每个人都要学会射箭,提高射箭技艺,人人成为善射者,以防御秦国的侵略。从这一点来看,李悝所发布的“习射令”并不是荒唐的,因为实施“习射令”以后,确实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娴熟的射箭技能。所以,当秦国侵略时,他们确实靠着高超的射箭技艺打败了秦国。实施“习射令”,达到了预期目的。

从此以后,各国射箭的人越来越多,涌现了无数射箭好手,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自古以来屡见不鲜。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养由基“百步穿杨”。《史记》中记载的“李广射石”,不仅百发百中,而且力大无比。我国古代南北朝有个名叫孙晟的神射手,他能“一箭双雕”等等。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药和火器发明了。弓箭,这种原始的生产和战斗武器才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被较先进的火枪火炮所代替。但是射箭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仍然被流传下来,后来这项运动在世界各国开展,普及各国。国内和国际射箭比赛经常举行。现在,射箭已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项目之一。

4.荀子的养生主张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末期,封建社会已逐渐形成,荀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要求。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学说,成为先秦时期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共20卷,32篇。

在荀子现存的著作中,除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美学领域外,也涉及到养生领域。他不算是一个养生家,但有些养生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

荀子养生思想比较丰富,归纳起来,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在“养”的基础上要“动”。他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荀子所说的“养”,指的是人类得以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包括衣、食、日光、空气、水、居住设备等。“备”是齐全的意思。“养备”,即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界具有的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动时”,就是经常活动身躯。在荀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注意调养,并且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就不会得病,反之,就不能有健康的身体。荀子的这种“动以养生”的主张,既继承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后来被写进《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也概括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所实行的养生方法,包括“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实践已经证明,荀子的这种动养结合的养生主张是十分正确的,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宝库中的精华,为后来的养生家所继承和发展。

荀子主张,凡养生的人要“重己役物”。“重己役物”的意思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外物。这是荀子针对一些人“以己为物役矣”,即自己被物质欲望所奴役而说的。荀子说这话的意思,是要人们正确对待人的欲望,不要因纵欲而危害身体、败坏德行,最后成为一个“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的人,就是说,虽封为诸侯,称为国君,但仍然和盗贼没有什么区别。荀子看到,“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即拼命追求物质欲望的人,内心没有不忧虑的;成天忧心忡忡,肯定会影响健康。因此,荀子问道:“其求物也,养生也?粥(音玉,出卖的意思)寿也?”意思是,追求物质欲望,是为了保养生命呢?还是出卖生命呢?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张是针对那些“以己为物役”的人而言的,一个人不能整天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被物质所奴役,那样会伤害身体,所以要克服“以己为物役”,要节欲。

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张,虽然重在安邦治国,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但在养生领域,它仍然不失为“养身”、“全生”、“尽年”的方法之一。

荀子重视养生,首先是由于他“贵生”,对“生”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与向往。荀子“贵生”,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统一大业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荀子“贵生”,但不贪生、偷生,必要时可以舍生忘死。这在兼并战争方兴未艾、新兴地主阶级正为统一全国而征战不休的战国时期是积极的。

荀子养生主张的形成,是与他具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的自然天道观分不开的。荀子认为,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的吉、凶、祸、福、病、痊、贫、富,全在人为而非天所决定。他否定天命,主张“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种用人事来代替天意,用人力与自然界做斗争,并使天地万物都为人所征服、所利用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但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在确立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他自己的养生主张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导致了他对人、对人的能力、人的健康的高度重视;而人们通过“养备而动时”,赢得了健康的身体,聪敏的能力,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条件,进而又证明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的无比正确。荀子的养生主张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道理就在于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认识养生问题。

5.《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一书是由秦相吕不韦主编,他的门客执笔,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写成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全书26卷、12纪、8览、6论,共160篇,20余万字。据专家们研究,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不是为他自己树碑立传,而是为行将统一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以及下屑的王侯将相,提供创造并巩固封建专制政权的理论武器。

自汉代以来,《吕氏春秋》一直被称为“杂家”之说。今天看来,这种评价欠公允。对于《吕氏春秋》一书作出较高评价的是郭沫若,他说:“《吕氏春秋》对于各家虽然兼收并蓄,但却有一定的标准。”“这书却含有极大的政治上的意义,也含有极高的文化史上的价值,向来的学者似乎还不曾充分的认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吕氏春秋》的编著者,对于先秦各家的学说,能取其精华,舍其不足,进行综合加工,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文化思想成果的一个总汇。它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思想资料,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吕氏春秋》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写作计划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重己”、“贵生”的需要,谈了不少养生之道。其中的《本生》、《重己》、《贵生》、《尽数》、《情欲》、《先己》等篇章都谈到了养生问题。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养生理论和方法,有不少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与《荀子》相比,对体育的理性认识,有不少独到的地方。《吕氏春秋》既然是吕不韦所主编,书中有关养生的理论当然也可视为吕不韦的养生思想。该书的作者认为,“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即在世之人,都希望长寿。所以,“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把治身作为一切事情的根本。在人们要求长生、治身的情况下,作者介绍了一些“贵生”之术。这些贵生之术,除了“节欲”、“去害”以及“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之外,特别强调一个“动”字。

在作者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的运动而形成的。“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夐明。”不论动物、植物,都由精气的凝集和所入形成的;形成的各种不同物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宇宙万物靠“精气”的运动而形成,也靠“精气”的运动而长存;没有运动就没有一切。联系到人体,人所以能健康长寿,就是因为精气在人体中畅流无阻,一旦精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受阻,人就会生病。“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损(音局,耳疾)为聋”。那么,怎样才能保持精气畅通呢?那就是“运动”。《吕氏春秋》的作者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蝼(音楼)”的事实,形象地告诉我们,要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并警告当时的权贵们,不要“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因为只坐车,不走路,不活动筋骨,就会遭致瘘蹶之症。所以,要经常运动,不断增强新陈代谢之功能,保持体内活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根据《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来推算,古人对运动与健身关系的深刻认识,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这说明,重视养生健身,重视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千古名言,一直在激励着无数健康长寿的追求者自觉地投身于体育锻炼。这可以说是吕不韦对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他的“动”字养生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养生学说中的主线。

6.华佗创编“五禽戏”

华佗(公元?—208),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东汉末期的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同时又是我国医疗体操的创始人。他年轻时候,曾经到外地游学,钻研医术。有些名人荐举他做官,他拒绝了,立志当个医生,为人民解除病痛。他一生行医的足迹遍及现在的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深受群众的敬爱,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为擅长外科手术。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一种麻醉剂),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华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应用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首创者。

华佗不仅精通麻醉术和各种医术,还懂得锻炼身体是积极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有一次,他在书房里读书,看见有个孩子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他由此联想起古书上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他想,大多数疾病都是因为气血不流通而发生的,如果人体也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不就能保持身体健康,不容易得病吗?从此以后,华佗每天早早起来,在庭院里做些活动,伸伸胳膊,抬抬腿,弯弯腰,扭扭脖子;看书诊病坐得久了,也站起来活动活动。华佗觉得活动以后,身体很舒服,精神清爽。有一天,华佗有些不大舒服,好像着了凉感冒了,他活动了一会儿,身上微微出了些汗,过了几个时辰,就头也不痛了,身体感到很轻松。

于是,华佗一有空就研究活动身体的方法。他参考了以前的“导引术”(中国古代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方法),自己编制了一套养生健身的拳法。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引导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他在肯定导引养生理论的同时,又在实践中创编了一套“五禽戏”。“五禽戏”,又名“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汉戏”。华佗的五禽戏,属保健体操,华佗说,他的“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沖(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恰而汗出,因以著粉,体轻便而欲食”。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时,多是俯伏在地上进行,活动量大。练虎戏,学虎之刚健、勇猛。常练可以长气力,粗四肢,使肌腱、骨骼、腰髋关节功能加强;练鹿戏,动作舒展,引伸筋脉,可固肾腰;练熊戏,步履沉稳,血脉流通,可开阔心胸,增强记忆力:练猿戏,纵跳自如,手脚轻便,健脾胃;练鸟戏,仿鸟之轻起轻落,可提高平衡机能,增加肺活量。

华佗编成这套健身体操——五禽戏之后,每天坚持操练,使他一生精力充沛。华佗晚年在许都做侍医时,他的徒弟吴普从远道赶来探望他。吴普见到自己阔别多年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那样谈笑风生,耳聪目明,百疾不生,童颜鹤发。于是,吴普便向华佗求教健身之道。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当经常运动,这样,胃肠产生的养份才能被身体各部分充分吸收,血脉才能畅通无阻,同时又能预防疾病。你知道户枢不蠹的道理吗?人的身体也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永葆健康,我们当医生的,不但要给人们治病,还要经常向人们介绍锻炼身体、防病健身的方法和道理。所以我编‘五禽戏’,几十年坚持操练,收益很大。这就是我老而不衰的原因。”

吴普恳求老师将“五禽戏”传授给他。华佗讲了虎跃,鹿驰,熊奔,猿攀,鸟翔的基本动作要领,将这套“五禽戏”详细的教给了吴普。从此吴普牢记华佗的教诲,坚持长年练习,从不间断。他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到老的时候,他与同龄的老人相比,耳聪目明,牙齿坚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近八旬还能云游民间,为民治病。吴普一直活了90多岁,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后汉书》说,华佗因之“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的弟子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足见“五禽戏”健身作用之大。

需要说明的是,华佗的五禽戏,套路早已失传。后世之五禽戏,是后人所编,套路不一,动作不一,流派多样。跟华佗时代较近的六朝时梁代名医陶弘景的《养生延年录》,其中辑录了《五禽戏诀》,具体介绍了五禽戏功法,或许与华佗五禽戏相距不远。

也可能正是因为华佗五禽戏失传之缘故吧,故有后世几十种、成百种五禽戏繁衍,形成一支享有盛誉的导引学派。后世人为了不忘其祖,常常在各种五禽戏前,冠以“华佗”二字,一示正宗,二为纪念对祖国医学、保健等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佗。

7.霍去病踢球震军威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古代爵位名)。

西汉时期,汉朝北部疆界长年受到匈奴贵族的侵扰。匈奴进犯汉朝边界后,不断掠夺人民的财物,杀戮汉族官吏百姓,使边疆一带百姓不得安宁。霍去病小时候就十分仰慕将军率兵打仗,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杀向战场,为朝廷立下战功。在他18岁那年,他亲自到汉武帝面前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少年有志,胆识超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封他为剽姚校尉,霍去病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很快他便率军开往前线,首战告捷,立下了赫赫战功,消息传到汉武帝那时,汉武帝十分高兴,对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更加赏识。霍去病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率兵多次打胜仗,除了他有超人的胆略、勇武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重视通过在军队开展体育活动,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鼓舞将士的士气。

有一次,霍去病在边塞与匈奴作战。一天,他在朦胧的月光中巡视军营时,他发现因为军中缺粮,战士们情绪很消沉。这怎么能打胜仗呢?霍去病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让军队中的工匠用皮革缝制了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再命令士兵在宽阔的荒野上修了一个球场,又在球场上挖了些坑,并规定谁把球踢进坑里谁就获胜(就像现在踢足球射门一样)。

随后,他把将士分成若干个队,又把球分给球队,组织各队进行比赛。为了使将士们都能参加这项体育活动,霍去病亲自带头同将士们一起奔跑、欢笑。哪队踢胜,他还奖给酒肉以作鼓励,使这项活动搞的生动活泼。这下不但锻炼了战士的身体,激发了将士的士气,也培养了将士们勇敢拼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当军粮运到的时候,霍去病率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将士英勇善战,奔袭一千多里,渡过居延水,征服祁连山,俘虏了匈奴五个王,歼敌三万多人,使匈奴单于军队减少了十分之三。霍去病战战告捷,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不但守住了边疆,夺回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和羌的联系,控制了河西地区,还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从西面包抄匈奴的战略计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战役”。这次战役的重大胜利,使气焰嚣张的匈奴遭到沉重的打击,也使汉朝西北方面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霍去病因在这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武帝下诏褒奖了霍去病,并封他为冠军侯。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奉旨分兵进剿匈奴最后两支劲旅——匈奴左右贤王的部队,霍去病率部出征,入敌境一千多里,歼灭匈奴精锐七万余人,击溃匈奴的主力,迫使匈奴远遁,使南北匈奴重归统一。从此西汉更加强大,疆域扩大,人口倍增,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

8.陶侃运砖头练筋骨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初为县吏,渐升至郡守,也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将。在击败反晋武装后,任荆州刺史。

祖逖(东晋名将)死后,东晋王朝接连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抵制王氏势力,王敦起兵攻进建康(今江苏南京),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自己病死了。到了晋成帝(明帝的儿子)的时候,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叛变,攻进了建康。东晋的一些大臣束手无策,后来依靠荆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苏峻的叛乱。

陶侃本来是王敦的部下,陶佩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到广州。那时候,广州还是偏僻的地区,调到广州实际上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从书房里搬到屋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一叠叠运到屋里。人们看到他每天这样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需要我的时候,还怎么能担当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才把陶侃调回荆州任荆州刺史。公元325年提升为征西大将军。

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还爱惜一寸光阴。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远,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欢吃酒赌博,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打这以后,大家都吓得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陶侃前前后后带兵41年,由于他注意锻炼身体,执法严明,办事认真,谁都佩服他。

9.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公元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东晋统治集团只想偏安江南,不图收复中原。南渡的人民思念故土,要求同留在北方的人民一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祖逖就是当时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代表人物。

祖逖有一位极为知己的好朋友,名叫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志同道合,感情也特别好。有一段时间,他们同睡在一张床上,共用一条被子,谈论国家大事,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知疲倦。每天雄鸡报晓,他们就起床在庭院里舞剑,来锻炼体魄和意志,练习武艺,准备随时好报效国家。有一天,刚到半夜鸡就叫了,祖逖照样把刘琨叫醒,说“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说,半夜里鸡把我们叫醒正是促成我们干一番事业,这不是什么坏声音啊!于是两人就乘着月光舞剑到天亮。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锻炼,不仅强壮了他们的身体,也提高了武艺,因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公元311年,匈奴贵族刘聪攻陷了西晋的京城洛阳。祖逖和当时许多北方人一样,扶老携幼到南方避难。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中,他主动指挥群众,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病幼的人,还将自己的粮食分给缺粮的人,所以一到泗口(今江苏境内),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后来他们渡江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定居下来。这时江南暂时没有战争,生活上比较安定,但北方各族统治者争夺地盘,互相作战,这对西晋收复中原是一个极好的有利时机,祖逖抓住这个时机向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建议:“国家的动乱,胡人的入侵,完全是由于王室争权而引起的。现在百姓虽然遭受战争的痛苦,可人人都怀着奋起杀敌的决心。如能让我率领一支军队北伐,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起来响应,国家的耻辱可洗雪,中原的故土可恢复。”司马睿安于现状,不想北伐,可又不好说反对,就给祖逖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官衔,只给他千人口粮,3000匹麻布,无一兵一卒,一刀一枪,让他自行招兵买马,出师北伐。

公元313年,祖逖带领随从他流亡到江南的亲族和同乡百余家,渡江北上,准备收复失地。当祖逖率领船队行驶到长江中流的时候,他击楫并郑重严肃地向着江水、向着部属发誓说:“长江可以做证,我祖逖如不能收复中原,誓不回江东!”

过江以后,他在淮阴屯驻,一面打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淮河流域的农民纷纷参加,很快就组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积极响应。祖逖收复北方后,还在这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招收从匈奴和羯族统治地区逃亡出来的人民,改善军民生活,受到了人民的称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