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4:47:57

点击下载

作者:金周英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试读:

序言

[1]西奥多・戈登(Theodore Jay Gordon)

在这本巨作中,金教授探索的是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全球文明?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学者、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几个世纪了。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但答案绝对是不简单的。答案可能在于软技术领域,这是金教授率先开创的一个领域。软技术属于人类为之奋斗的物的世界之外的领域。未来世界发展将得益于软硬技术两个方面,但至少直到最近我们一直专注的是硬技术,而硬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奢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各方面的不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

这本书涉及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建设,而是建立跨越几个世纪的崭新的文明,并让我们思考:对于人类的幸福,究竟什么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了更广泛的课题,诸如外星人的智能,永生,道德,以及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国可能发挥的作用。

硬技术属于工具、机器、设备等领域;软技术则专注于思想及非(传统)科学知识,是一种有关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的领域。关于大脑的知识是硬技术,而关于思维、思想的知识是软技术;恐怖分子使用的武器是硬技术,而让其减少破坏性的技巧是软技术;硬技术和软技术都对目前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两者对于金教授所寻求的“伟大的文明”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文明在进化,文明是由“过去”塑造的,由数十亿个平凡而不朽的决策所创造;文明也通过科学,通过随机和突发事件,通过人类及其机构不断变化的抱负和志向,通过神圣与世俗的欲望所塑造,并引向了若干不可知的未来。该路径常常会被贪婪、对权力的追求以及非理性的意识形态所驱动。在自然界中,生物体是通过进化与适应而生存;而对于各种文明,只是去适应我们进化的命运或许能让我们生存,但这就足够了吗?

人类要改变命运使之变得更好,必须善于构思蓝图,以清晰勾勒出未来的社会可能变成什么样或者应该变成什么样,并且下决心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假设我们有一个操纵装置,那么要靠什么来引导我们航向?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指导机制才能达到那个目标。

金教授是在挑战,是在探索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我们的命运,即通过慎重选择的目标和政策,来塑造我们的未来。实际上,这一直是未来研究所应奉行的宗旨和承诺,但很少有人敢于在文明的层面上进行尝试。

我们能否同意一个伟大文明的属性?学者和诗人都曾尝试过。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一个虚构的香格里拉,一个亚洲的,与世隔绝的失乐园,在那里世界的智慧被保留了下来;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的乌托邦是一个宽容的、守法的地方,在那里理性占了上风;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聚焦于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国王,在其王国的治理方面提倡正义和节制;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新大西岛》描绘了一个重视知识、尊严和研究的乌托邦。

在当今的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是反乌托邦作品。从赫胥黎(Huxley)的《美丽新世界》到奥威尔(Orwell)的《一九八四》。这或许反映出发明的快节奏与其开发应用政策的缓慢之反差,以及我们这个更不确定的时代。自从1970年托夫勒(Toffler)出版了《未来的冲击》,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硬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人们来不及去适应,但今天这一观点似乎有点陈旧和落伍了。还有一个更为不祥之音就是核扩散的威胁和恐怖主义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破坏成为现实,而且还没有政治或道德架构、开明的外交政策或理性的决策,以减轻这些威胁。我们似乎被深陷在一个疲于应付权力、贪婪、享乐主义和自我保护的工业社会。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伟大的文明呢?金教授侧重于把软技术视为变化的引擎。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她即纳入了如“黄金法则”一样简明的想法,还提出了堪称未来科学的复杂的理念,而在时间尺度上跨越了明天到几百年之后。她即探讨当未来的发展失去控制而脱离轨道所可能发生的危险,还展望了东方的思想和传统之贡献以及唤醒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所带来的深远的结果。

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成果,而不是一种说教。它向你提出问题:你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将会是什么样?它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在那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在那里或者那些曾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们将会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一本关于道德及其未来的书。这是针对社会进化的理性和自主性的一场辩论。最后,她把伟大文明看作是东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之间的融合,其中东方在重振东方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方面与西方在重新调整政治、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道德取向上作出贡献。

几十年前,未来学家/政治哲学家贝特朗・德朱维内尔(Bertrand Deju-vinel)曾被人问及关于世界政府的看法。他认为世界政府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喜欢那个唯一的政府,那他就没有地方可去了。这确实是一个两难抉择:处于伟大文明时期的人类将会有足够的智慧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本书也在探讨这个问题。

那些制订实现伟大文明的路线图的社会开拓者们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问题。其路线图的架构将取决于人们相信什么是“真”与“善”的;然而,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真”与“善”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父母所相信的,宗教和世俗的老师和同辈所告诉我们的。此外,在一个时代中被认为“真”与“善”的,可能在另一个时代就被视作过时而顽固的代名词。如果自由是那种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就必须为意见分歧留有空间,包容多样性,并为不断变化的未来预留一定的决策空间,以避免蛮横地支配我们将永远不会看到的将来几代人的未来。让未来的子孙后代在我们所能给予的最美好东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是他们必须而且将会自己规划他们的未来。

还有,那些照亮了通往伟大文明之路的社会开拓者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一些最糟糕的属性可能已被内置到我们的基因中,这些属性是许多个世纪前在生存的丛林中形成的进化压力所塑造出来的。难道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吗?

我相信软技术为我们提供更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解决恐怖主义的措施不仅涉及具有巨大破坏能力的武器问题(相关硬技术),还包括如何消除导致恐怖主义的原因和不公平现象以及作恶的动机(相关软技术)。期待能够通过软性方案来解决的问题还包括:不称职的和未经培训的政客的选举,一个派别优越于另一个派别的主张,相信不可能的事物,以及机会和命运之间的混淆。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还是希望一个伟大文明最终可以成为现实。仅仅通过探究其特点,它就变得更加真实,哪怕是相隔几百年。西奥多・戈登,2016年3月

序言之二

[2]董光璧

金周英教授是一位自然科学出身的未来学家,先后服务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她是一位具有远大理想的科学家,对新生事物敏感,勇于探索,锐意创造。她首创的“软技术”概念及其系统的研究已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本新著《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中,她又提出“全球文明”和“伟大文明”的概念。《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主要讨论工业文明转型为全球文明的迫切问题。它论证了这种转型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设计了包含六条必由之路的路线图。“全球文明”指的是,各主权国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社会公正、生态平衡、思想多元,保证所有个人和家庭世代相继的幸福生活。但她不认为这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人类必须追求其生存和发展方式之更高境界—走向国家消亡、世界大同的“伟大文明”时代。

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从生物进化到文化进化。文化进化经蒙昧和野蛮而达于文明。社会群体从小到大不断地发展着,维系社会的基本力(德、权、财、智、情)的支配地位依次取代,文明结构要素(技术、制度和观念)的主导作用相继更替。当代人类正在走向由智力支配和制度主导的全球文明时代,进而走向由智和情支配,观念主导的伟大文明时代。为此,我们需要在“挑战应战”各种环境中创造文明,在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发展文明,通过预测、设计、创造和试错走向未来。2015年10月13日,于北京名流花园

致谢

在本书的出版之际,我要特别向西奥多・戈登(Theodore Jay Gordon)、肯尼思・亨特(Kenneth W.Hunter)、莱恩・杰宁(Lane Jennings)、戈登・麦克康纳彻(Gordon Mcconnache)、帝摩斯・华德(Timothy Ward)、董光壁、方克立、黄平、李忠和白英等表示深深的感激之情。几年来是他们对本书的构想、内容和出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支持、评论和商榷意见,借此机会感谢他们所贡献的真知灼见。

导言:人类走向哪里?

静心观察世界,冷静展望未来,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几方面的严肃问题同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系统破坏到水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危机;从人为的灾害、贫富差距、教育问题到世界和平——人类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随着硬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对技术负面影响失控之可能性增加以及技术干预人类的生命系统,所谓科技危机乃至人类进化方向的危机正在凸现。

上述危机之共同根源在于人类的发展模式,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的、社会文化和制度性的危机,使得人类连同赖以生存的地球遇到了严峻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那么,工业文明之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文明?科学技术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人类应该向哪个方向进化?

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都站在人类文明史之十字路口上。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在觉醒,但在多数人群中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控制和占有欲仍在扩张,道德底线下滑,无休止地追求金钱,追求更舒适、更奢侈的物质生活。各国政要则忙于应对全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本国危机和挑战,从美洲、欧洲、大洋洲到亚洲……。国际局势更让人焦虑万分。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严肃的人类长远未来的课题仅限于科学家、未来学家的探索。至于多数公众对长远未来的认识,通常是基于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所提供的极端愿景,而且具有高度娱乐性。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是非常危险的。也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恍然大悟的时候,事情已经太晚了……。

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以逐步形成深层次的共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未来?怎样才能使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做准备,未来的人类将会创造他们想要的未来。

一、关于人类的进化

21世纪,基于过去200多年无与伦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独特的机遇。一些人相信人类有可能创造并操纵生命进而影响人类的进化,有人则认为达尔文的自然进化理论不再适用于人类,未来人类的进化是人为的进化,由需求驱动的进化,诸如基因优化、人机联合提高智能、移民到其他恒星系等需求。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或预测:各类超人、无性人、“单一人”、“幸存人”、“基因人”、“半机械人”、“太空人”等等。

难道这些就是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的未来归属吗?当人们预测上述可能的未来“人类”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与这种进化相匹配的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将是什么样?

二、什么是技术

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给人类无限的机会和遐想,但人类也同时患上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崇拜症和技术忧虑症,面临了科学技术危机甚至是灾难的风险。为了在一波又一波的软硬技术革命浪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当非生物智能接近甚至超过人类时,人类仍然保持其自身的特性、尊严和优势;技术越发达人类能够享受更多的自由和理想的人生,达到各得其所的境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技术这个既熟悉又越来越陌生,既古老又越来越新颖的人类发明和创造的工具,不至于在日益强劲的技术创新旋风中颠倒目标与工具,最终导致技术控制人类,而是让科学和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三、有关未来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历史,进化到近300年以来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成就了高度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世界、辉煌的科学技术和不朽的艺术成就。但是其代价也是无法弥补的。所幸到了最近半个世纪,我们幡然醒悟人类正在走不可回归的道路。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所推动的人类进步是不可持续的,文明转型迫在眉睫。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推动文明更替的必要性。那么,比工业文明更先进的文明是什么,作为当代人类,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文明史,创造什么样的人类史?

四、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了国际上的通用语言。然而回顾过去30多年,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农业、粮食等各方面的生存危机日益加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内和跨国的冲突越来越频繁。为此,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绿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促进经济复苏的绿色发展成了无数的学术著作、论文、层次越来越高的国际会议的主题,意在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实1际情况并非乐观。据报道,过去25年世界经济翻了两番,但是支撑人类生计的主要生态系统物品和服务有60%已经退化或正以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被使用。这说明“褐色”的传统经济仍然主导各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问题在哪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各地区乃至全球范围推进(而不只是理论探讨)可持续发展?

五、认识中国

沉睡一百多年的中国狮子醒过来了,这是21世纪的大事。习惯于这个逆来顺受的东方巨人的世界很是惊奇,因而做出各种反应:有人欢迎,有人透过有色眼镜说三道四,甚至有人希望中国失败。但多数人,包括那些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全面的。作为中国人,我试探着将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旨在全面复兴的艰难但充满希望的试验作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从工业文明向全球文明转型的一种特殊路程;将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作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宏伟事业之一部分,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利于提升和逐步完善,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也让中国人更有信心创造未来文明的“中国版本”。金周英2015年2月第一章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深度忧虑

在越来越强劲的技术创新旋风中,不要颠倒目标与工具。

今天,随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我们随时都感到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波,很多奇异的技术几十年前还被认为是幻想或无稽之谈,现已变成了现实,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软硬技术革命浪潮给我们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人类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技术崇拜症,另一方面是技术忧虑症,深深陷入了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忧虑。一、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以更快、更小、更加智能化、用错方向更具破坏性为特点的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各个领域。手机和互联网的变化只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技术进步之一。正如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所说,技术“不是在经历进化,而是在经历爆炸。”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举出各类新兴技术。而我将通过当代影响比较大的十一大技术领域(而不是个别技术),展望下一代技术发展趋势,并说明技术发展将永不停止,并不断重塑我们的未来。

1.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转基因、克隆、基因修饰等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

在不远的将来,延缓衰老,从根本上战胜癌症有了希望,全球寿命达到110岁甚至120岁的可能不是梦想。更为震惊的是生物技术已经达到了“人造人”的水平。人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人体器官都可以“复制”。

美国科学家已经制造出可以自行分裂的人造生命细胞—辛西娅2(Cynthia)。这也招致了全球科学界展开激辩,批评者认为“辛西娅”违反了一个生命本质的基本理念;澳大利亚科学家用胚胎干细胞3在培养皿中培养出了一个微型的人工肾脏可代替病变器官;中国科4学家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变为肝细胞,使相关肝细胞治疗和人工肝脏合成等领域的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人类寿命的延长,说明我们在战胜疾病和衰老方面的技术进步。但从另一角度考虑,如果寿命无限延长,也可能是灾难: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老年社会的社会负担加重;人口持续膨胀,地球负担得起吗?即使是人类能够开发应用其他星球的资源,或者移民到其他星球,寿命无限延长是好事吗?人类健康地活到多大岁数,才能在人类之生与死之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也许死亡真的对生命有意义?人类这个物种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意味着什么?

2.畅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物质世界最微小的纳米粒子成为未来材料之后,纳米技术使得人5类有可能向微观世界跃进。人类将在纳米的物质层面上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本身。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波及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各个方面。

纳米技术的商业化可为一大批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如计算机、芯片制造业、纳米机器人等。雷・库兹韦尔甚至预言,纳米机器人可6以替代人类的消化和循环系统。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包括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等。7

尽管纳米技术的前景巨大,但对其相关的风险,诸如纳米粒子能够穿透皮肤并从呼吸系统进入其他器官,纳米武器,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对伦理道德的挑战等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更不用说如何防范了。

3.畅以计算为基础的技术

以计算为基础的技术是变化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技术。它是人工智能、3D/4D技术、大脑研究等技术的基础。计算技术大约每20个月更新一次,其处理速度、存储和记忆能力以年均40%以上的频率不断

8进步。雷・库兹韦尔认为,随着范式转移的加快,计算机以几何级数的趋势发展,从打卡式机械计算机,电磁继电式计算机,真空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早期集成电路计算机,到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设计与技术的范式转移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此即摩尔定律。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围绕个人以及组织的行为构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9数字世界。互联网也正演变为“云”网络。美国思科系统公司预计10,到2020年世界上1/3的信息将在“云”中保存或传输,地球上人均拥有的连接设备超过6个。从社交媒体到基于元数据分析的医学革命,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使我们处于前人无法想象的新市场的前沿。但是,英特尔公司研发实验11室发言人曼尼・瓦拉认为,目前人类对“云计算”能力的运用还很原始和肤浅。云计算可以让所有机器设备具备智慧,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芯片便可以实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其2012年度预测报12告中表示,未来的运算设备将通过开发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模仿能力来进一步推进其认知功能。IBM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沃森(Watson)已经可以战胜人类的智慧,它能够猜懂甚至学会人类13语言中的反讽,2012年沃森进驻花旗银行零售部,开展零售银行业14务,这是沃森作为医疗诊断助手之外的又一项创举。某些超级计算机将是移动式的,即机器人。它们将有一个传感器阵列,这些传感器性能使得未来计算机可模拟人类感官。15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互联网上有关人类各种话题的信息都可以储存,实现在几秒钟内查询和整合的目的。掌上数码设备如iPhone手机的运算能力能让20世纪70年代的IBM主机自愧不如。

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大部分计算机将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它们被嵌入到基础设施和各种设备中,其速度至少比目前的计算机快10万倍,甚至100万倍。计算机的存储将不再依靠磁盘。计算机的移动部件将消失,它们使用全息术和其他形式的储存器。那时的超级计算机可能有10亿个处理器,它们可能是数字式、模拟式、神经网络、量子和使用分子计算技术的计算机,而量子计算机可能引领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革命。到那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将是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另一个世界。

4.畅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机器将能够基于对潜在结果的一个“理性”分析来做出决策。要达成这样的成果,这些机器将能够像人类那样使用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还将具有思维、回忆、体验及其他功能。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将能够使用文字、语音等方式,通过网页、即时通讯、短信、电话、微博等电子渠道以及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智能玩具和游戏等硬件设备与人类交换信息。人机交互将变得很自然,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简单延伸,而且机器也不会忘记。

有朝一日,虽然仍可能存在少数事情只有人类可以做,但是智能机器将赶上人类的智能,足以从事各种工作。它们将能够用人类语言与我们正常地交谈,并且大多数的新知识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进行开发。某些国家的机器人数量将接近其人口的数量。

这种背景下,人们担心的是智能机器将与人类抢饭碗。即“智慧”的机器和软件将冲击就业。的确,因为它们可能会更便宜、更快,更高效、不知疲倦、更强大而且更准确。机器人能代替人的工作越来越多,未来的技术进步给人类的就业带来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然而,它们也可能会被黑客入侵,(至少在短期内)必须依赖编程执行工作,并且在“自然状态”下它们是无道德观念的。一个完全自主的机器也许能够做出一些有危险的事,如一架武装军用无人机。这就提出了如何解决相关道德和风险的问题。

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果,人类应该掌握主动权,主动适应机器人时代,做好生活在机器人时代的准备。

首先,应该明确把哪些工作交给智能机器人,哪些方面却不能,其中牵涉到人工智能面临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防范各种风险;其次,除了努力开发更多适应机器人时代的人的工作,还要研究如何扩大智能机器人的新“职业”。比如适应老年化时代的新“工作”(像日本正在进行的机器人革命),参与星际探索任务(如为派人驻守在荒凉的星球做准备),或者帮助人类揭开地球深处、海洋或浩瀚的宇宙的秘密;第三,随着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与机器之间的卓有成效的伙伴关系可能会形成,这将不仅使人类的工作更有效率,而且还将开发新的“工作”,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娱乐和创新活动,使生活更有乐趣。纵观上述机器人成为司空见惯的时代,教育、培训、犯罪、惩罚、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也将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5.畅智能制造技术

3D打印技术是借助塑料或金属微粒,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制造出复杂的物体。对工程师来说,以往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实现的梦想如今都不再是问题了。3D打印技术使我们进入了理想的计算化设计和制造的时代,为产品的制造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可以说这是自从1908年亨利・福特的流水装配生产线以来,制造领域最伟大的壮举,有可能使得制造领域的决定性力量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高素质人才。这也将使得制造业再回流到发达国家有了可能。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表明,3D打印技术不会专属于工程师和科技爱好者,而是使我们“进入一个大众订制的世界”,并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投资20亿欧元的欧洲航天局“惊奇项目”对3D打印进入金属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3D技术本身也在日新月异。3D打印将彻底改变战争和外交政策16,不仅让不可思议的新设计成真,还能将国防工业(也可能是整个全球经济)完全改观。数十亿美元的国防工业位于这场创新的前沿。IHS技术咨询公司的分析师亚历克斯・乔索夫斯基表示,美国军队已经投巨资试图用3D打印技术生产制服、治疗战争创伤的人造皮肤、甚至食物。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将第一个打印出来的金属部件用在了“旋风”战斗轰炸机上。

澳大利亚Invetech公司和美国奥加诺沃公司(总部位于圣迭戈的初创企业Organovo)携手研制出了全球首台商业化3D生物打印机1718。肝脏的自我再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打印的理想对象,即在计算机的精确指导下,用3D打印技术一层层地打印活细胞。奥加诺沃公司将肝脏视为完善实验室培植人体器官技术的坚实踏脚石。它宣布用3D技术打印出了能够保持组织功能(即过滤养分、毒素和药物)长达40天的肝脏薄片。

然而数字化制造的真正前途也许在于第四度空间——打印根据编程而随时间变化的物体。3D物体是静态的,需要人工控制,而4D物体能够自动对环境作出反应,自行组装、修补或变形,随时间而变19化,可自我修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经发明了“4D打印”——创造了能在接触水等元素时变色的物质。这将意味着总有一天3D打印出的制服等物体能够根据环境而改变颜色。4D打印可能还对抗癌症(研究人员借助4D打印的原理,利用DNA链造出了对抗癌症20的纳米机器人)。

围绕3D打印也有很多担忧,比如该技术也有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已有人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手枪和手铐钥匙)以及有关产品问责和知识产权问题,而最令人担忧的风险可能出现在生物领域。

当然,3D/4D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用于大规模生产或者进一步扩大市场,还有很长的路。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为下一步制造业革命浪潮做好准备。

6.畅脑工程

脑科学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过去10年中,科学家已经在脑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包括成功实现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已有10多位从事脑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此期间获得了诺贝尔奖。雷・库兹韦尔甚至预测到2040年至2045年时,我们将可以上传自己的意识内容到电脑中。

理解人脑的运行机制不但有助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揭示人脑的高能效、高可靠性之谜,对人工智能研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将有助于破译人机界面智能化的世纪难题,开发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法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式的神经21影像系统,可长时间追踪大脑的神经活动。大脑影像技术的新突破开启了大脑相关研究的一扇新大门。信息转换技术,成功地将人脑信息转换为电脑信息。美国科学家宣称发明了一种新的“读心术”,可以用电脑程序解码大脑活动并“翻译”成文字,实现人脑与电脑信息22的双向转换。

美国政府2013年出台了一项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的研究计划,将耗时10年、投资数十亿美元,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欧盟委员会也宣布,将石墨烯和人脑工程两大项目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分别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每项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分别获得10亿欧元的经费。

专家们预测,大脑连接电脑(如大脑与电脑的界面),强化体外骨骼,神经植入,数码假肢、外部脑皮层—思维和计算机的真正结合,人类基因工程,纳米医疗,脑保存,人造人、意识上传等十大尖23端技术将人类变超人。

7.畅新能源技术24

从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到人体动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以及能源储存技术将成为下一个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之一。不久的将来,地热、水能、太阳能、风能、磁能等“自然能”将在全球能源利用中占有重要比例;燃料电池、有机能源、核裂变能、氢能等也在能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的将进入商业化阶段。25

国际能源署(IEA)称,太阳能在2050年前可能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

新能源技术与新交通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一起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参见表2)。

8.畅太空探索和载人航天技术

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飞上青天。经过200多年的努力(1783年,法国的蒙戈尔菲耶(Montgolfier)兄弟首次完成了气球载人飞行的壮举),人类实现了从气球载入、利用动力飞机飞上天空、到利用人造卫星完成载人太空飞行。

现在进入到私人太空冒险、登陆火星、永久月球基地、星际探险、26太空新材料、亚光速太空飞船、地外生命的探索时代。

9.畅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

在正在改变世界的各种技术之中信息技术是基础,它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娱乐、新闻采集、通信、制造、教育、战争、犯罪、医学等,涵盖了很长的清单。

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角度考虑,比如互联网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深入发展,三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融合和宽带化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发展等。换句话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及其各种潜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贯穿了一切事物的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影响人类活动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改变的不仅是思维模式、做事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方式、商务方式和企业运行方式,还将颠覆企业组织、工作岗位、行业形态,开启了所谓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界,还塑造了建立在数字平台上的共享经济,甚至冲击了经济学理论。同时,27信息技术也正在改变权力、权利与民主间的关系。

今天,一个孩子可以用任何语言向一部智能手机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并期望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涉及任何人的任意语言或方言的语音识别,对于许多数据库的近乎即时搜索,材料的组织并用语音输出,以一个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结果。明天,各种问题可以超越具体性,而且要求推理或判断,或使用智慧来形成答案。太不可思议了!

然而,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际上是改善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之效率的工具,扩大信息应用范围的手段,也是信息传播的介质。

下一步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围绕信息本身掀起深刻的革命。即把信息的内容、信息本身作为主题,而不只是针对信息的数字容器。信息有各种不同的源泉和类型,而每种信息及其内容将以不同方式不断演变并在发展之中。

一是围绕无脑自然物(而且非人造物)信息的革命。比如重新认识自然物的信息的本质、信息来源以及表达信息的方法,以揭开自然物的面罩,揭示其中“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28。物质对象的信息研究将使得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和深刻,有助于继续发现其奥秘。

二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已经模糊了软技术与硬技术的界限。现在正在掀起的是围绕人类意识与信息之关系的革命。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的进展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研究超越哲学29探讨的局限性,将意识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题(将意识作为过程,而不是一种物体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进而有可能揭示有脑生物体的信息、意识和生命的本质。

还有,如果说人类的完整的意识活动包括信息的接收(感觉、感知)、存储(记忆)和处理(思维),那么,根据信息是意识活动的30对象、意识活动借以展开的中介以及意识活动的产物的观点,信息技术不单是属于操作物质(如脑和物理世界)的技术,还属于超越物质而“操作”精神活动(如意识和社会世界)的软技术。31

10.畅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软技术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之另一种范式。尽管软技术的资源包括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政治活动,以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乃至人类的生命和认知等广阔领域(参见本章相关“技术是什么”部分),但是,由于近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物质生产占重要地位,以物质为载体的所谓硬技术对提高物质生产率的贡献显得更突出,因而软技术长期被忽视,未能作为技术得到有意识的、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只是以经济活动作为资源的软技术—商务技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但并非被看作是“技术”,而是冠以五花八门的名头。

1)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对知识、资本、资源、市场(包括社会市场)以及对非技术因素的进一步认识,随着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创新得到重视,随着解决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问题的难度增加,人们逐渐认可软技术、软环境以及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的重要性。新的商务模式、金融技术、社会技术、文化技术、政治技术,认知技术、意识技术、思维技术、健康技术、安全技术等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这种趋势不仅将成为推动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将形成远远超越硬性产业的软性产业之核心技术,还将成为解决地区矛盾、维护世界和平、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不可缺少的手段,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不可替代的“力量”。人们逐步认识到软技术和软环境是所谓“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理论。32

近来,John Smart提出引领未来技术转变的十个领域,并认为这些领域也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应对战略性破坏、机会、危机的重要领域。它们是纳米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技术、认知技术、社会技术、健康技术、经济技术、政治技术、安全技术。其实,其中的绝大部分属于软技术范畴。可见软技术对未来技术发展中的地位。

实际上,鉴于软技术的资源涵盖了广阔领域,软技术的门类也非常繁多(参见本章相关“广义技术”部分),每项软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开发和创新。

2)各种软技术的融合、集成

软技术领域的各种技术集成和融合将进一步增强软技术创新的竞争力。比如,金融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历史上作为经济领域的价值流通工具或经营活动资本化过程的金融业成为创造巨额收入和大量就业岗位的服务业,使得金融作为一种特殊技术得到全面创新,甚至成为重要的外交工具。同时,“坏”的金融技术(参见本章有关“区别软技术和硬技术,谨防“坏的”软技术”部分)使得金融愈发远离实体经济,变得更具有投机性和赌博性,增强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力。

贸易技术、金融技术、人的来往与沟通、信息技术的结合被专家33们称之为当今世界突破一切趋势的力量之一。整个世界通过贸易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数据和沟通)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网络,而其中的每项“流”再与当代高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而形成独特的系统。这四大系统的相互融合、交叉,再与技术创新接轨,不仅造就了新时期的全球化,还将创造无限的机会,也可能还激起意想不到的波动或危机。

以贸易和金融为例,它们早就是全球化的功臣,但是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变,扩展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贸易系统网。单是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从2000年9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110亿美元;全球资金流从1980年到2007年间增加了25倍;2009年超过10亿人跨越了34国界,这是1980年的5倍。

3)软硬技术的融合、集成趋势

软技术与硬技术的会聚开辟了未来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之新领域。

由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四大科学技术相融合、集成的NBIC会聚技术是软硬技术会聚的一个代表性技术。其中认知科学和认知技术是NBIC会聚技术的基本点。认知科学所涉及的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脑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人类学等,其中多数属于软科学领域。认知科学知识在NBIC会聚技术中起着设计、指挥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美国国家35科学基金会主持编写的《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报告中称:“如果认知科学家能够想到它,纳米科学家就能够制造它,生物科学家就能够使用它,信息科学家就能够监视和控制它。”欧盟的研究报36告称会聚技术将创造欧洲的未来。37

科学家们认为NBIC会聚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基于NBIC会聚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人类大脑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人的悟性、效率、创造性及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人体及感官对外界的突然变化,如事故、疾病等的感知能力变得更敏感;人类将以原子或分子为起点来诊断和修复自身与世界;老龄人群普遍改善体能与认知上的衰退;人与人之间产生(包括脑与脑交流在内)高效通信手段;社会群体有效地改善合作效能;社会大幅度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38

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了很多NBIC会聚技术的雏形及创新产品,比如信息与生物技术会聚,创造出个性化药品、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生物芯片以及以生物为基础的电脑等。

另一个软硬技术集成的例子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比如融合、集成了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媒体创意的IAM会聚技术将推动新一轮创新风潮。艺术思维(理念)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对文化产业和各类服务业带来了颠覆传统的创新浪潮,包括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设计革命。所谓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诸如数字技术、生物科学技术、量子理论、经济学、语39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4)基于创新思维的未来蓝图设计技术

历史上的大量例子证明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或趋势的各种想象,一直是引导和推动未来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最有力的证据是19世纪儒勒・凡尔纳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他以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做出了种种在当时是奇妙无比的构想。它们到了20世纪几乎全都成了现实。难怪,法国将军利奥泰曾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40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41

2011年英国《焦点》杂志指出量子计算机,3D/4D印刷机,普适计算,情绪感应电视等十个奇思妙想将是“改变世界的十个主意”,实际上3D/4D已经接近现实,量子计算机也为期不远。还有2011年42《科学美国人》杂志将无国界货币、微生物矿工、无须重新种植的庄稼、纳米级病菌杀手等十大有前途的构想列为“改变世界的10个想法”。

人们习惯于把那些奇思妙想称之为科学幻想。但是,实践证明只要那些新颖的想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软硬技术原理(基础),并将人类的美好愿望通过开放式的思维技术和思维艺术(目标和方法)相结合而构成未来蓝图,不会是幻想,肯定最终能够得到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简单地称它们为“科学幻想”有失公平。再说什么是科学,也要重新探讨。

100多年来科幻得到了巨大发展,科幻对未来研究乃至全球文化43的贡献功不可没。尽管对科幻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科幻将智慧、创造、想象、激情、动力、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观等集于一身,不仅作为工具或途径来探讨、启发、影响未来研究,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很多优秀的未来学者长期以来跟踪并专门从事科幻的研究,包括科幻的历史。芬兰的VTT技术研究中心在2015年2月将科幻博士

44学位授予了梯娜・凯马莲(Tiina Kym惫l惫inen)。她的学位论文为“将科幻应用于设计研究目标的蓝图”,即认可了科幻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价值。

但愿科幻不只停留在创造新颖的故事,更要把握正确方向,激励和引导人们共同想象和设计可信的,健康的和理想的未来。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超越科幻,不限于科学技术或文化领域。要有意识地研究和推动基于创新思维的人类的未来愿景、未来蓝图的设计。即向正确的方向(向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引导,绝不能跨越道德底线),以正确的方法鼓励、推动新思维、新构思来设计“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及其实现的路径,定能有助于改变世界。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概念、新的解决方案、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11.畅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集成

除了上述十大方面,我们还可列举大量的具有发展前景或奇异的新兴科学和技术。但是更强劲的创新力量将来自各种科学和技术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集成而形成的各类会聚技术,这种技术集成与会聚的浪潮将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二、技术崇拜症

对于技术着迷,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或者观点包括:

1.畅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现在几乎每天都能通过互联网看到爆炸性新闻,诸如生物组织“编程”、细胞工程学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将成为世界科技变革的前沿,是有史以来人类掌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将重塑世界经济等等。

不少人认为,最终技术将控制人类,创造新型人类,主张一切顺其自然。还有一些人认为,任何问题技术都能解决,甚至有一些研究试图给人们以希望,即使是地球毁灭了我们还是有地方可逃。比如开发每艘可容纳60万人的宇宙飞船;召集上火星的志愿者广告竟然有20万人报名;正在讨论中的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可往返的交通方案,据称在未来10年内启动,届时通过太空升降机,在太空中建造飞船和聚居点,人类可以飞达太阳系任何一个星球生存。但是100亿人都能逃吗,还是只是那些精英?

2.畅人类只是技术元素的阶段成果之一45

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是技术崇拜的代表作。他在其有名的著作《失控》中对科技、社会和经济的最前沿进行了广泛的涉猎,20年后他的结论却是“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是除了微生物、菌类、植物、动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七种(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和技术)存在方式”。他甚至认为人类是技术元素的阶段成果之一,也是接下来科技发展的最佳载体;“人类不是科技轨46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物生命和制造品中间。”

当然,他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人类是什么?

3.畅奇点理论

一些未来学家认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如此之快,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人类进化的轨迹将发生我们无法想象的47转变,并将人类生活中发生突变的点称为奇点。

雷・库兹韦尔在20世纪50年代皮埃尔・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48de Char-din)的宇宙进化的欧米伽点、80年代弗诺・文奇(Vemor 49Vinge)的技术奇点论基础上,经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根据大量科学依据,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对“奇点”理论进行了升华。

他根据摩尔定律及技术指数增长的总体趋势预测:人类的技术创造物,其计算能力必将超过人类的大脑,到2020年计算机系统与人类大脑一样强大,“最终,我们将与技术融为一体”,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他认为的奇点就是人脑中的大量知识与人类技50术相结合的结果,人机文明超越人脑的限制的那个点。他认为奇点将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创造力,同时将提高人类从事破坏行为的可能性。“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呈几何级数加速发展,未来20年中人类的智能将会大幅提高,人类的未来也会发生根本性重塑。在‘奇点’到来之际,机器将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自我完善,超越人类,从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他甚至认为未来出现的智能将继续代表人类文明人机文明。那么,奇点会给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与多数超人主义不同的是,尽管雷・库兹韦尔认为,经过科技改造过的人类或者获得非生物智能的“人”会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最终我们智慧中的非生物部分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属于人类的范51畴,而不是什么后人类。

4.畅超人类主义

超人主义尽管其起源可以追索到16世纪到18世纪或更远,但是近几十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交叉发展成果的乐观预测,持“技术无所不能”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人类基因,创造出更聪明、更健壮、更长寿的新人类。这种对未来人类的思考方式已经变成一种国际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甚至被认为这是一种学说、哲学或信仰。1998年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和大卫・皮尔斯创建了世界超人协会(人类+,原WTA)。

超人类主义有各种定义,或者有不同流派,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通过科学和技术,人类可以并且应该超越目前意义上的人类,克服其在生理和智力上进化的局限性,超出我们环境的物理极限,改变“人52类生存条件”。超人类主义者相信,在未来的一个或两个世纪中,人类和整个世界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的后代将不再是“人类”,而是后人类。超人类主义鼓励延长生命、人体冷冻技术、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功能、把人类意识上传到电脑等领域的研究,以实现人类的个性和身份的完整控制权,并获得离开这个星球的能力。但是,诸如人类克隆等问题上,世界超人协会也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声明“复制科技尚未证实其用在人体上是安全的,使用目前这个阶段所研发出来的复制技术于人体上是非常不合乎伦理的,而且可能让大众对超人技术的接受度严重地倒退。但是完全支持针对人体医疗需求的复制和动物的复制上继续进行研究。”三、技术忧虑症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反而使人类对自己发明创造的技术之能力产生了恐惧。这的确不无道理。因为技术越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深刻,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道德的选择问题越来越尖锐。如果对技术的滥用不加制止,将加快地球和人类毁灭的速度。53

牛津大学的人类未来研究所称,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并非瘟疫、饥荒、地震,也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人类对新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后果之控制能力,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一次生物恐怖袭击或生物工程方面的错误,上百万人的生命可能毁于一旦。如果决策失误,那21世纪可能就是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最后一个世纪。

技术忧虑症的代表性观点包括:

1.畅担忧技术的滥用54

比尔・乔埃早就指出,如果高技术不受控制地发展,将给新世纪带来灾难。以GNR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例,它们能够促进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但也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风险。GNR技术造成的全新级的事故或滥用这些技术的所造成的灾难可能要超过20世纪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增加了滥用技术的可能性:如果说20世纪开发尖端武器技术需要的是大型科研设施和稀有原料(如核弹的铀),GNR技术主要依赖于处理信息;尖端武器由国家研制,由军方控制和使用,而GNR技术的开发利用则更多的是被各行各业商业利益所驱动,行政部门难以控制它们;再加上随着运算速度的提高,计算机功能增强,信息成本不断下降,出现了技术大众化的趋势,即小集团和个人可能掌握更多的技术资源。这使得在当今商业被巨大利润驱使的险恶环境中,增加了滥用技术的可能性。滥用核技术和化学农业的潜在危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而现在更让人担心的是,那些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恐怖分子,即使是孤独的狼,也可能得到生物技术55控制能力,肆意制造高死亡率的疫情。

2.畅担心未来技术集成的人造物超过人的能力,控制人类

霍金认为技术终将产生自我意识并取代人类,因为技术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生物的进化速度。当技术集成的人造物的智商或“能力”远远超过人类时,有可能控制人类,如果“它们”做出违背编程的举动,甚至导致人类灭亡。最近他(尽管他本身也是人工智能的受益者)和一群科学家、企业家共同签发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人类创造智能机器的努力威胁自身生存,有必要在研究如何从其获益的同时避免潜在的危险,加强监管以防止其失控。

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曾在其《我们最后的56世纪》一书中警告说,人类的破坏性(恐怖的杀人机器人可能是末日审判的主角,气候变化、核战争、失控的生物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人类末日来临的情节)意味着人类物种将在2100年前毁灭自身。57

剑桥大学设立了“终结者研究”中心,著名的学者们将在此研究超级智能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该中心的目的是研究人类面临的“四大威胁”:人工智能、气候变化、核战以及劣等生物技术。中心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均认为“人类技术进步可能很快对人类物种构成毁灭级的风险”。

他们将把哲学、天文学、生物学、机器人学、神经学及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聚集起来研究这些威胁。目前机器在很多方面都比人类做得好,例如国际象棋、飞行、驾驶、金融交易等。他们担心人类可能会把对地球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人工智能机器。实际上他们研究的是技术可能达到的终极目标。

3.畅技术对道德的消极影响——伦理道德危机

技术越发展,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深刻,导致伦理道德危机的可能性越大。现代生物学提供了改变人类本性行为的机会。是祸是福?

比如,基因改造工程的好处是可以消除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延长人的生命,但是基因技术已经触及到了人的生命本质,而且涉及人的社会意识,将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冲击;人们可能干预自然,有意识地制造更聪明、更长寿和更完美的人类。但这将是唯一的结果吗?

如果基因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完美”,那么一旦这个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制作人与制作机器零件将没有太大的区别,世界将成为精英的世界,文化、风格和个体的差异彻底消失,带来基因趋同、人种单一化的灾难性后果。当然,也可以说增加另一方面的多样性:选择你的孩子的皮肤颜色,身高,智力水平等。基因优生学是否会使我们成为“进化的商业制造者”?难道我们有权力(违背自然规律)提高后代人种的质量吗?

这之所以是不道德的,不仅在于人的繁殖走上了“非自然的”道路,而且是因为这种方式是为了他人的目的或者他人的思想而对人进行计划和利用。这种意图之卑鄙还在于对人的自然体进行干预,而且把当事人工具化了。如果以克隆技术制造出来的人的组织和器官,可用来繁殖大量有价值的基因,那么,这种技术应用的底线是什么?如果用来复制人类,克隆人行为关涉到一个很严重的伦理问题,因为它侵犯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比如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平等原则等等。

同时,基因密码的应用也可能带来基因歧视、隐私丧失、宿命论等消极影响,使人们歧视带有不完美基因的人,对不良基因携带者造成心理压力。再者,现代医疗、生育和基因选择等新技术有可能或正在把神圣的人体推向了唯利是图的商品化市场,从血液、器官和组织,精子、卵子、子宫和婴儿到细胞、基因和整个的肉体都被送上了明码58标价的销售柜台,甚至可能为生物暴力打开方便之门。更可怕的是“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代非转基因人?

当然,推动价值观变化并引发伦理道德危机的因素不只是技术,还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急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媒体的作用、教育、政治形势、宗教信仰、意外的灾难、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口因素等,只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伦理道德问题更为凸现罢了。“全球未来展望课题”于2004年到2005年历时两年专题研究了道59德问题,目的在于试图明确未来50年内将会出现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伦理问题(未来三个时段:2005-2010年,2010-2025年,2025-2050年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参见表1)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关键原则(参见表3)。来自43个国家300多人参与了两轮德尔菲问卷调查和分析。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伦理道德问题的来源、所涉及的范围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很有意义。表1 在三个时间段内可能出现的全球伦理问题(按照重要性排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