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6:10:29

点击下载

作者:谢丙和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桥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吴桥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试读:

前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源泉,耕地是土壤的精华,土壤是农作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提高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然而,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结束20多年来,农村经营体制、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种植结构、产量水平、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诸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污染、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过去的技术指标已无法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面临资源短缺、人口密集、生态环境破坏的巨大压力,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对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结构合理调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桥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野外调查和分析化验数据,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成果资料,在河北省农业厅土肥站、沧州市农业局土肥站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吴桥县10个乡镇、473个行政村、58万亩耕地的调查与评价任务;摸清了吴桥县耕地地力、耕地质量、土壤障碍因素状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初步构筑了吴桥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耕地保护、培肥地力、耕地适宜种植、利用方式及科学施肥方法等,为农业决策者制定粮食安全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平衡施肥、发展节水农业及生态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将本次调查与评价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吴桥县农业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人员编写了此书。共九章,以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为基础,叙述了吴桥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方法及理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吴桥县耕地资源类型、分布、地力与质量基础、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系统评价了全县土壤质量状况及生产潜力,提出了土壤改良利用、农业产生结构调整、合理科学施肥和耕地保护等相应的调控措施,并将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大量成果资料录入其中,增加该书的可读性。旨在为各级各部门规划利用土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粮食安全等提供参考依据。

此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在此对这些资料的原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2年12月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吴桥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处于沧州市最南部,地处东经116°19′~116°43′,北纬37°29′~37°47′,东隔漳卫新河与山东宁津县相望,西隔南运河与衡水的景县相望,南和德州接壤,北与东光毗邻。吴桥县境东西长22km,南北宽35km,总面积2603km,耕地面积58万亩。

全县现辖5镇5乡,桑园镇、铁城镇、于集镇、安陵镇、梁集镇、曹洼乡、杨家寺乡、宋门乡、沟店铺乡和何庄乡,共有473个行政村,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155人,农村劳动力164027人(表1-1),县人民政府驻地桑园镇。表1-1 吴桥县行政区划与人口情况

二、自然气候与水文地质(一)自然气候

吴桥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受东亚季风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易旱地区(干燥度为1.29)。主要气候特点:大陆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漫长,雪雨稀少;夏季酷热湿润,降水集中;春季干燥,风多风大,降水稀少;秋季风凉云淡,天高气爽。

1.气温 据吴桥县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2.4℃,一年中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5℃,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42℃。

本县稳定通过0℃的初日,多年平均在3月2日,终日在12月2日,间隔日数275天,积温为4831.9℃。根据各作物的需求指标,能满足一年两熟制热量的需要。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4月4日,终日在10月26日,间隔日数205天,积温4410.6℃。本县平均负积温为-312.1℃,持续天数89天,多数年份小麦可安全越冬。

2.降水量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雨量集中于夏季,年平均降水量560mm,夏季(6~8月)平均为432.7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7.26%,其中7~8月份总平均降水量364.6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1%,冬季(12~2月)降水仅17.0mm,占全年降水量的3%,秋季(9~11月)多于春季(3~5月),分别为50.4mm和30.2mm。年降水相对变率23.7%,降水多的年份达864.1mm(1977年),最少年仅有262.8mm(1968年),多年和少年相差3.3倍。全年各月以7~8月份降水强度最大,日降水量分别为16.9mm和12.6mm,7月份多大雨或暴雨。本县年暴雨日数平均为2.l天,历年来大于90mm的日数共出现过15次,占年几率的38%,大于150mm的日降水量出现过5次。

3.无霜冻期、土壤冻结期及蒸发量 本县初霜冻期平均在10月25日,终霜结束在4月1日,全年无霜冻期192天。平均冻土深度37cm,最深60cm,年蒸发量是1200mm(指水面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3.5倍。(二)水文地质

吴桥县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1.地表水 县境内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所产生的径流及过境水。(1)降水。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60mm,区域分布东部大西部小,降水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于夏季,汛期6~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433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26%。(2)自产水资源量。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1355.6万立方米,折合径流深19.5mm。频率20%丰水年径流量1958.5万立方米,频率50%的平水年径流量415.6万立方米,频率75%的偏旱年径流量102.5万立方米,频率95%的旱年径流量65万立方米。年径流地区分布基本上与年降水一致,从年内分配看,径流量的产生时间与暴雨发生时间相对应,主要集中在7~9月,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90%以上。近年来,因地下水埋藏较深,全县自产水量很小,如2008年全县降水量595.5mm,属于降水偏多年份,平均径流深2.2mm,合径流量仅152.3万立方米。(3)客水。客水由本县境内的河道、坑塘、渠道等载体进行引、蓄、供、排。吴桥县共有5条河流:南运河、漳卫新河、龙王河、沙河、宣惠河南北贯通。另外有管庄、第六、第四护路沟和工人等6条引水渠在县内交叉分布,分别与诸河相连。(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全县自产水资源主要形成于汛期,此时雨水充足,农田一般不需要灌溉,河渠因防洪不敢蓄水,其利用率极低。近年来,因地下水位下降,降雨量的减少,降雨产生的径流很少,吴桥县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

2.地下水 县境地处河北平原东南部,地层上部以洪冲积和冲积散沉积物为主,含水层属第四纪含水岩系。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境内浅层淡水、咸水、深层淡水和咸水皆有分布,但由于在地质变迁中受气候、地势、地下水各方面的制约,上层分布有大量的咸水体,浅层淡水很不发育。据2008年吴桥县水资源公报,全县地下水资源量5382.1万立方米,加上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量,全县地下水总量7977.8万立方米。

2008年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7977.8万立方米,其中淡水5382.1万立方米,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量2595.7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5924.8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最大,为13973.4万立方米,占总需水量的87.7%,水资源供需缺口很大(表1-2)。表1-2 吴桥县水资源2008年供需水量统计表(万立方米)

3.地质 从区域地质条件上看,县境处前第三系。基底中部为南北向沧西大断裂;断裂以西属冀中凹陷,基底埋深在3500~4500m;断裂以东属沧县台拱区,基底埋深在1000~1500m。初期隆起和凹陷重叠,至第三纪末为大量的陆相沉积物填平,成为一个统一的凹陷堆积平原,特别是古黄河、古漳河及支流的冲积,逐渐形成今天的冲积平原。晚第三纪以后,直到第四纪间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大规模地覆盖了深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自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较频繁。该区一直处于振荡性不均衡下降状态,故而形成厚度较大的堆积物,凹陷区厚,隆起区薄,第三系地层由于受长期地质作用,大部分已密实岩化。因此,本县土壤母质为新生代第四纪沉积物,均属近代河流冲积物。

三、地形地貌

整个华北平原的地势,以黄河冲积扇为中心,向北、向东、向南微微倾斜。吴桥县地处冲积扇之中、华北平原中部,故本县形成了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的地形特点,地面高程从海拔18.6m逐渐降至12m,地面平均坡度约为1/6000。

由于历史上古黄河、古漳河的经常迁移和频繁改道,各河流纵横荡决,交错沉积,新老河道交叉重叠相互切割,故形成境内地面倾斜起伏、大小不同的浅平封闭洼地呈不规则三角分布。在县境东南岔河和漳卫新河两岸断续分布着小固定沙丘,海拔高度一般为15.6~22.7m,与地面相对高差0.8~8.1m。

1.地貌类型 黄河是形成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而吴桥县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直接受此河影响,但由于漳河北道和中道的注入,故吴桥县土壤的形成与分布比较复杂,母质类型多为壤质冲积物、轻壤质冲积物,颜色发灰,云母较多。

按历史古河道沉积范围划分:吴桥西部为黑龙港古河道沉积物,东部为黄河、漳卫新河古河道冲积物,由于各河流的发源地不同,加之河流经地段情况的变化在县内总的地平原中,形成了微小的自然堤或自然堤破碎形成的缓岗和各种地貌。一是漳卫新河与岔河之间的封闭状高平地,地势高,海拔较高,海拔高程在20m左右。二是桑宁公路以南岔河以西的前平地,海拔高程15~18m。三是桑宁公路以北小二波地,海拔高程在14~16m。

2.河流水系 境内有5条主要河道,县境西部的南运河纵贯南北,流经吴桥县34.3km。县境东部的漳卫新河,从吴桥县的杨家寺、铁城、沟店铺、何庄入东光县,县内全长38.5km。另外,龙王河、宣惠河、沙河南北贯通,各乡沟渠与河流贯通,一河有水,全县贯通。

四、土地资源概况(一)土地利用现状

据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资料: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87.32万亩,其利用类型按使用性质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三部分。其中,农业用地68.7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8.7%;建设用地14.5431万亩,占16.65%;未利用地4.08万亩,占4.6%。

1.农业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五类。2009年,全县农业用地面积68.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8.7%。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占农业用地面积的84.4%;园地面积3.11万亩,占4.0%;林地面积2.92万亩,占3.8%;牧草地面积0.9万亩,占1.2%;其他农业用地2.85万亩,占3.6%。全县人均占有耕地2.07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42亩。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分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三类。2009年,全县建设用地14.54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65%。

3.未利用土地 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4.0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4.6%。(二)土地资源评价

吴桥县地处黄淮河流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腹地。总的来说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非常适合农业生产。但由于河流冲积平原的地形、地貌特点,存在大平小不平现象,缓岗、坡地和洼地交错分布,再加上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是咸水等影响。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气候干旱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幅度增加,都直接影响着土地质量和适宜性。(三)土壤资源评价

1.土壤养分 自1982年土壤普查工作结束后,通过土壤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沃土工程”“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及科学施用化肥等技术措施,吴桥县土壤肥力状况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增幅较大,速效钾有所下降。

2.土壤质地 吴桥县的土壤是河流冲积物的沉积母质、地下水位高,直接参与成土过程,因此多数土地质地较轻,在耕地土壤中轻壤和中壤质土壤是本县面积最大的土属,全县均有分布,面积为57.42万亩,占全县耕地土壤面积的99%,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利于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

五、土壤类型及分布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吴桥县的土壤属潮土类,将潮土再续分为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3个亚类,10个土属,31个土种(表1-3)。

1.潮土亚类 潮土亚类是本县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面积为50.05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的86.3%,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24%左右,土壤反应偏碱性,通体石灰反应强烈,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潮土亚类又分为沙壤质潮土、轻壤质潮土、壤质潮土三个土属。

沙壤质潮土主要分布在铁城镇的沙王,于集镇的沙窝郑一带,面积5800亩,占耕地面积的1%。其水肥气热特点是通透性良好,水少气多,有机质分解快积累量少,保水保肥性能差,土温上升快,易耕易作,适种作物少,土壤肥力低,作物生长有前劲无后劲,即“发小苗不发老苗”。

壤质潮土一般都有良好的耕性,适种作物广泛,是本县较理想的耕作土壤类型,加之多年来人为的定向培肥,土壤肥力水平和熟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是本县面积最大的土属,面积为50.05万亩,占全县耕地土壤面积的86.3%。按照土体构型续分为7个土种:轻壤质潮土、轻壤质潮土底黏潮土、轻壤质蒙金潮土、中壤质潮土、轻壤质体黏潮土、中壤质潮土和轻壤质底沙潮土。

2.褐土化潮土亚类 它是本县潮土土类中的第二个亚类,是潮土向褐土过渡的土壤类型。土层质地比较均一,多为壤质,主要分布在沟店铺乡、铁城镇、宋门乡三个乡镇,面积为2.204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的3.8%。由于分布在地形部位较高处,所以排水良好,表层土壤已脱离地下水影响,所以具有初期褐土特征。耕作层疏松多孔,干爽鲜艳,呈浅棕或灰褐色,碎屑或团块状结构。心土层为浅灰棕色,仍有较多根系分布,其孔隙较多,有假菌丝体,尤其在70cm以上的黏质层上更为明显。底土层有时可见锈斑锈纹痕迹,说明潮土过程尚在进行。根据表层质地的差异,本亚类可划分为沙壤质褐土化潮土和壤质褐土化潮土两个土属。

沙壤质褐土化潮土土属,表层质地沙壤或土体出现间层,通体石灰性反应,内外排水良好,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差,适种小麦、谷子、玉米及薯类、花生等作物及果树。分布在铁城的镇沙王、于集镇的沙窝郑,面积为0.1914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的0.33%。本土属只有一个土种。

壤质土属褐土化潮土,主要分布在沟店铺、铁城、宋门三个乡镇,面积为2.0126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的3.47%。由于所处部位相对较高,排水良好,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发育层较厚,地下水埋深大于4m,上层土壤脱离地下水影响,土壤颜色较鲜艳,在1m土体内可见假菌丝体,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土壤pH变化不大,含钾素丰富,无盐化现象,物理性状良好,适种棉花及多种作物,但干旱问题较突出,地下水矿化度低,适宜灌溉,易耕作,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已成为本县粮棉高产重点区。

根据土体构型可将此土属划分为6个土种:轻壤质褐土化潮土、轻壤质蒙金褐土化潮土、轻壤质体黏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底黏褐土化潮土、中壤质褐土化潮土、中壤质底沙褐土化潮土。

3.盐化潮土亚类 它是本县潮土土类中的第三个亚类,全县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多集中分布于本县西部东宋门乡的罗屯一带、梁集镇的赵辛一带,铁路沿线。表1-3 吴桥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分析本县盐化潮土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主要是这些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矿化度较高造成的地貌特征。

从本县的气候特点来看,一年之内雨量分布很不均匀,60%以上的雨量集中于夏季,并多以暴雨形式降雨,年际间雨量分布不均,春秋蒸发强烈,此期土体积盐达到高举,干旱积盐,涝碱相随。

本县盐化潮土主要以硫酸盐盐化潮土为主,也有氯化物盐化潮土的存在。南运河两岸附近地区则是以硫酸盐为主的盐化潮土,地势较低的安陵镇孟洼一带是以氯化物为主的盐化潮土。根据表层质地和盐分组成,本亚类又续分为三个土属,沙壤质硫酸盐盐化潮土、壤质硫酸盐盐化潮土、壤质氯化物盐化潮土,面积5.742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的9.9%。

第二节 农村经济概况

一、农业总产值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居民人均纯收入有所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全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4234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91元。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423422万元,同比增长9.8%。其中农业产值1623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3%;畜牧业产值957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6%;林业产值58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139%;渔业产值1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469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066%。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5%;农用运输车6392辆;农用排灌机械30702台;当年机耕面积58万亩、机收面积42万亩、机播面积80万亩。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4.4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55.305万亩,有效灌溉率达93.9%。

30年来,吴桥县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坚决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注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林牧齐头并进,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5%。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

吴桥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7%,农村社会经济工作是全县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民营经济、特色经济繁荣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生活的历史性跨越。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91元。

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

一、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

吴桥县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瓜菜和果树。改革开放30年来,粮食产量实现了从低产到中产、从中产到高产高效,设施蔬菜从无到有,以西瓜为主的瓜菜生产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79.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86.4%,平均亩产363.7kg/亩,总产量达287988吨。主要农作物小麦保持持续增产,2010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35.1万亩,平均亩产352kg,总产123457吨;玉米生产近几年快速增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39.2万亩,平均亩产380.9kg,总产152318吨,2010年棉花播种面积11.365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57.3kg,总产6516吨;2010年瓜菜播种面积15.8万亩,平均亩产4911.4kg,总产77.6万吨;2008年果树面积10.3万亩,平均单产1310.7kg,总产13.5万吨(表1-4)。表1-4 2010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

二、农业生产条件

吴桥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河北省的粮棉高产县。全县辖5镇5乡,473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总耕地面积58万亩。

在农业机械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大型农机补贴资金支持,抓好大中型拖拉机的更新换代,小型拖拉机配套,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农机从少到多,从单一到综合,从小型到大型,从低级到高级,逐年发展,基本实现了全部机耕、机播、机管、机收,充分发挥了机械作业优势,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为吴桥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2010年末,全县主要农作物机耕机播面积达100%。全县拥有机械总动力56.8kW,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91台,比1995年增加775台;小型拖拉机11100台,比1995年减少2188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0702台,比1995年增加5833台;农用水泵14765台,联合收割机831台,比1995年增加652台;机动喷雾(粉)机1570部,农用运输车6392辆。机械化播种面积80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42万亩。

改革开放以来,吴桥县采取政府投资、个人集资等多种形式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使农田基本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拥有深浅机井总数7124眼,平均每眼机井灌溉95亩,农用水泵14765台,防渗管道达到270万米。农村用电量17855万千瓦小时,有效灌溉面积54.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9%,旱涝保收面积55.3万亩。

2010年吴桥县化肥施用量为54235吨(实物量),通过推广配方施肥,氮、磷、钾、微肥的使用比例更加趋向合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83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12人、林果业26人、水利24人、畜牧21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86人,初级职称97人;另外农民技术员610人,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60余项,种植业在全县各产业中占绝对优势。

通过进行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使传统农业向科技型农业、现代化农业跨越,进而对农业产生了更强劲的推动。

三、耕地数量与变化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从建国初期到现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规模扩大,公路建设占地,致使吴桥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1990年,全县有耕地58.7万亩,人口26万人,人均耕地2.26亩;2000年,全县耕地面积58.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2005年,全县总耕地面积58.2万亩,人均耕地2.11亩;2010年,全县总土地面积58万亩,人均耕地2.07亩(表1-5)。

从总体看,全县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1990年的58.7万亩减少到2010年的58万亩;人均耕地由2.26亩减少到2.07亩。表1-5 吴桥县1990~2009年耕地人口数量统计

为此,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保持占补平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吴桥县耕地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全县农业用地的精华。为此,必须做到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将农田改为其他非农业建设用地,严禁在农田保护区内挖坑、采沙、取土、堆放各种废弃物或排放污水污染农田,严禁各种破坏耕地致使地力下降的行为。本县土地受洪涝灾害影响大,新开发复垦的耕地质量差,需要进行农业防灾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因此,本县的土地利用重点是制定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实施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

四、耕地养分与演变

耕地质量主要受地表侵蚀、盐碱危害、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吴桥县耕地质量及其开发利用,与农村管理体制、耕作制度改革、县域工业发展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历经互助组、合作化及人民公社三种管理体制,当时全县耕地土壤普遍贫瘠,水利条件薄弱,盐碱危害严重,再加上沿袭传统的耕作制度,粮棉产量低下,粮食平均单产51kg、棉花平均单产7.5kg。主要障碍因素:一是严重旱灾;二是涝灾;三是投入低,土壤肥力瘠薄。据县志记载1952年开始推广应用硫酸铵,起初只用于菜园,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量用作麦田追肥,每亩5~10kg。1973年的全县化肥施用量不过4000吨,每亩耕地平均5kg。

人民公社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化肥工业发展给农业注入了极大活力,耕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兴修水利,扩挖河渠,平整深翻土地,使耕地土壤的团粒结构得到改善,保水保肥性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盐碱化程度明显降低。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土壤普遍富钾缺氮,极度缺磷,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均处于五、六级水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9.59g/kg、全氮含量平均为0.54g/kg、有效磷含量平均为6.99mg/kg、速效钾135mg/kg。根据农业部门建议,重点抓了增施磷肥,1985年全县磷肥使用量达10596吨,平均每亩麦田33kg,氮磷比例由1982年的4.1调为3.1。

从1982~2009年耕地土壤肥力监测结果表明,27年间除速效钾下降幅度较大外,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呈上升趋势。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2.3g/kg、全氮含量平均为0.83g/kg、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7.1mg/kg、速效钾82.58mg/kg,分别比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43%、53.7%、144%、2.5倍、-38.8%。

第二章 耕地地力调查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准备工作

一、人员准备

1.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为加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领导,吴桥县成立了由主管县长李强艺任组长,吸收农业、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统计、民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吴桥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落实人员,安排资金,制定工作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局长周鹏担任,成员由土肥、技术、植保三站站长组成,办公室负责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及报告编写安排等工作。

2.成立技术专家组 为了保证技术落实到位,农业局成立了由农业局农技中心主任赵凤娟和土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谢丙和任组长的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小组,并聘请市土肥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崔风俊为技术顾问,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组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3.成立工作小组 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科室技术骨干成立了野外调查、化验分析和室内工作三个工作小组,实行站长负责制。一是严格野外样品采集,保证野外调查工作质量。二是加强化验室质量控制,保证样品化验准确性。三是确保资料校核整理,资料、图件的录入准确性,建立各种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编写各类报告,编绘成果图。

二、物质准备

1.计算机(1)硬件。计算机、工程扫描仪、彩色喷绘绘图仪。(2)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平台、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GIS软件。

2.野外调查所需物资准备 采样工具、样品的包装运输装备、野外调查表格、GPS定位仪等。

3.分析化验仪器设备 根据工作需要补充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剂

三、技术准备

1.编写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内容、组织形式、技术路线、调查与评价方法、预期成果、计划进度和经费预算等。

2.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根据河北省耕地地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由省组织专家,应用专家经验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等数学方法,选取省级和县级的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3.建立GIS支持下的耕地资源数据库系统标准

4.确定评价单元 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叠加(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图的县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区域内的耕地面积要与政府发布的耕地面积一致。

5.确定调查采样点 应用建立的耕地资源数据库或利用工作底图,在评价单元内,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综合分析,确定调查与采样点位置。

6.准备野外调查表格

7.技术培训(1)田间调查技术。包括采样点选择、GPS应用技术、采样技术、调查表填写等。(2)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数据录入、图件数字化、数据库建立、GIS应用技术等。(3)化验技能。包括样品前处理、精密仪器使用、化验结果计算、检测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等。(4)调查报告的编写。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等。

四、资料准备

1.图件资料收集 收集的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农田水利分区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地貌类型分区图、土壤肥力监测点位图等相关图件,所有图件比例尺1.50000。

2.属性数据资料的收集 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3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布局等。

3.其他相关资料的收集 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区划等、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土壤肥力监测点景观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音乐)。

第二节 室内研究

一、确定采样点位

1.布点和采样原则 为使土壤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资金,在布点和采样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布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兼顾均匀性;二是耕地地力调查与污染调查(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相结合,适当加大污染源点位密度;三是尽可能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剖面或农化样取样点上布点;四是采集的样品具有典型性,能代表其对应的评价单元最明显、最稳定、最典型的特征,避免各种非调查因素的影响;五是所调查农户有不在同一地点的多块耕地或同一地点种植不同作物时,应按照事先确定的该点位基本条件,只有在符合条件要求的同一块地内取样。

2.布点方法 大田土样布点方法如下:(1)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结合吴桥县实际,将大田样点密度定位平均每400亩布一个点位,全县共布点位1508个。(2)依据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种归属表,把那些图斑过小的土种适当合并到母质类型相同、质体相近、土体构型相似的土种,修改编绘出新的土种图。(3)将归并后的土种图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形成评价单元。(4)根据评价单元个数和相应面积,在样点总数的控制范围内,初步确定不同评价单元的采样点数。(5)在评价单元中,根据图斑大小、种植制度、作物种类、产量水平等因素的不同,确定布点数量和点位,并在图上予以标注。(6)不同评价单元的取样点数和点位确定后,按照土种、作物品种、产量水平等因素,分别统计其相应的取样数量,当某一因素点位数过少或过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确定采样方法(一)大田土样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 夏播作物收获后,秋播作物施肥前,按叠加图上确定的调查点位野外采样,通过向农民实地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确定最具代表性的同一农户的同一地块采样,田块面积均在1亩以上,并用GPS确定地理坐标和

海拔高程,依次准确方位修正点位图上的点位位置。

2.调查、取样 向已确定采样田块的户主,按调查表格的内容逐项进行调查访问。在该田块中按旱田0~20cm土层采样,采用“X”法、“S”法、棋盘法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均匀随机采取15个采样点,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kg组成一个土壤样品。采样工具用木铲、竹铲、塑料铲、不锈钢土钻等;一袋土样填写两张标签,内外各一张。注明采样编号、采样深度、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等,采样同时填写大田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大田采样点农户调查表。(二)耕地质量调查土样采样方法

1.野外确定采样地点 根据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修正点位图上的点位位置。2.根据面积大小,确定采样点布设方法吴桥县地势平坦、土壤比较均匀,采样时每个样点按梅花布点法采集。

3.调查、取样 向已确定采样田块的户主,按调查表格的内容逐项进行调查访问。在该田块0~20cm按梅花瓣的形状取5个分样,分样混合后形成一个样本,土壤样品采集后均匀混合,用四分法弃取,至混合样重1kg。所采样品装入塑料袋内,用铅笔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内,一份贴在袋外,标签内容包括样品名称、编号、采样地点、土壤类型、采样人、采样时间等。(三)植株样采集方法

1.标签内容 采样序号、采样地点、样品名称、作物品种、土壤名称(或当地俗称)、成土母质、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前茬作物及产量、化肥农药施用情况、灌溉水源、采样点地理位置简图。果树要记载树龄、长势、载果数量等。

2.植株样品处理与保存 完整的植株样品先洗干净,根据不同污染物采用能反映特征的植株部位,用不污染待测元素的工具剪碎样品,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制成鲜样或于60℃烘箱中烘干后粉碎备用。

在田间(或市场)所采集的新鲜蔬菜样品若不能马上进行分析测定,应暂时放入冰箱保存。

三、确定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调查吴桥县耕地地力状况、耕地养分状况、耕地污染状况及农产品品质状况,填写调查表格,采集耕地地力、耕地质量调查土壤、灌溉用水和主要蔬菜样品,进行多个相关项目分析,建立调查样点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确定耕地地力、耕地质量、蔬菜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针对性地进行耕地地力、耕地质量和农户施肥情况的合理评价,建立区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当前农民反映强烈和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保护地土壤退化等进行专题调查。

四、确定分析项目与方法

1.分析项目(1)物理性状。

①土壤质地。指测法。

②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2)化学性状。

①必测项目。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态(铜、锌、铁、锰、硼、钼)、阳离子交换量。

②选测项目。水解性氮、有效态(钙、镁、硫、硅)、全盐量、盐基成分。

2.分析方法(1)物理性状。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

水分的测定:采用常压恒温干燥法。(2)化学性状。

①土壤样品。

pH的测定:采用玻璃电极法。

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油浴法。

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

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

全氮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缓效钾的测定:采用硝酸提取-火焰光度法。

土壤有效性铜、锌、铁、锰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有效钼的测定:采用草酸-草酸铵提取-极谱法。

土壤水溶性硼的测定:采用甲亚胺-姜黄素比色法。

土壤中有效态硫的测定:采用磷酸盐-乙酸提取,硫酸钡比浊法。

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②植株样品测试。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采用硫酸-过氧化氢消煮,全氮采用蒸馏滴定法测定,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光度法。

五、确定技术路线

1.确定评价单元 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划图、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的图斑为基本评价单元,相似相近的评价单元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在评价单元图上连接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库,用计算机绘制各评价因子图。

2.确定评价因子 根据全国、省级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农科教专家论证,选择本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3.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用模糊数学特尔非法和层次分析法将评价因子标准数据化,并计算出每一评价因子的权重。

4.数据标准化 选用隶属函数法和专家经验法等数据标准化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对定性指标进行数值化描述。图2-1 吴桥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路线流程图

5.综合地力指数计算 用各因子的生产性能指数累加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

6.划分地力等级 根据综合地力指数分布的累计频率曲线法或等距法,确定分级方案,并划分地力等级。

7.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系统 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图等级划分》(NY/T309-1996),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结合专家经验,将各地耕地地力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系统。

8.划分中低产田类型 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T310-1996),分析评价单元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划分并确定中低产田类型。

9.耕地质量评价 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吴桥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所采取的技术路线见图2-1。

第三节 野外调查与质量控制

一、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主要对取样点的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栽培管理与污染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1.培训野外调查人员 抽调技术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野外调查人员进行重点培训,野外实习,共组织三支野外调查队进行野外调查。

2.修正点位位置 各野外调查队在了解实际生产情况后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采样,并用GPS定位,同时修正点位位置。

3.采样时严格 严格按规程要求认真填写农户调查表和大田采样表,统一编号,带回室内归档。

二、调查内容

在选定的调查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户,调查耕作管理、施肥水平、产量水平、种植制度、灌溉等情况,填写“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测土配方施肥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所列项目。(一)基本项目

1.采样地点和地块 地块名称采用民政部门认可的正式名称,地块采用当地的通俗名称。

2.经纬度及海拔高度 由GPS仪进行测定,经纬度单位统一为“°”、“′”、“″”。

3.土壤名称 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连续命名法填写。

4.地形地貌 指中小地貌单元。局部有故道、缓岗、河间洼地、沙丘、河沟、坑塘等微型地貌。

5.潜水埋深 分为深位(>3~5m)、中位(2~3m)、高位(<2m)。

6.潜水水质 依据含盐量(g/L)分为淡水(<l、微淡水(1~3)、咸水3~10)、盐水(10~50)、卤水(>50)等。(二)土壤性状调查项目

1.土壤质地 指表层质地,按第二次土壤普查规程填写,分为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黏土等六级。

2.土体构型 指不同土层之间的质地构造变化情况。一般可分为薄层型(<30cm、松散型(通体沙型)、紧实型(通体黏型)、夹层型(夹砂砾型、夹黏型。夹料姜型等)、上紧下松型(漏沙型)、上松下紧型(蒙金型)、海绵型(通体壤型)等。

3.耕层厚度 按实际测量确定,单位统一为cm。

4.障碍层次及出现深度 主要指砂、黏、砾、卵石、料姜、石灰结核等所发生的层位,应描述出障碍层次的种类及其深度。

5.盐碱情况 盐碱类型分为苏打盐化、硫酸盐盐化、氯化物盐化、碱化等。盐化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等;碱化程度分为轻、中、重等。(三)农田设施项目情况

1.地面平整度 按大范围地形坡度确定,分为平整(<3°)、基本平整(3°~5°)。不平整(>5°)。

2.灌溉水源类型 分为河流、地下水(深层、浅层)、污水等。

3.输水方式 分为漫灌、畦灌、沟灌、喷灌等。

4.灌溉次数 指当年累计的次数。

5.年灌水量 指当年累计的水量。

6.灌溉保证率 按实际情况填写。

7.排涝能力 分为强、中、弱三级。分别抗10年一遇、抗5~10年一遇、抗5年一遇等。(四)生产性能与管理调查项目

1.家庭人口 以调查户户籍登记为准。

2.耕地面积 指调查当年该户种植的所有耕地(包括承包地)。

3.种植(轮作)制度 分为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三熟等。

4.作物(蔬菜)种类及产量 指调查地块近三年主要种植作物及其平均产量。

5.耕翻方式及深度 指翻耕、深松耕、旋耕、靶地、耱地、中耕等。

6.秸秆还田情况 分年度填写近三年直接还田的秸秆种类、方法、数量。

7.设施类型、棚龄或种菜年限 分为薄膜覆盖、阳畦、温床、塑料拱棚等类型。棚龄以正式投入使用算起。种菜年限指本地块种植蔬菜的年限。无任何设施的,只填写种菜年限。

8.施肥情况 肥料分为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肥、叶面肥、微生物肥及其他肥料,写清产品外包装所标识的产品名称、主要成分及生产企业。

9.农药使用情况 上年度使用的农药品种、用量、次数、时间。

10.种子(蔬菜)品种及来源 已通过国家正式审定(认定)的,要填写正式名称。取得的途径分为自家留种、邻家留种、经营部门(单位或个人)。

11.生产成本

化肥: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全生育期的化肥投资总和。

有机肥: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的有机肥投资总和。

农药: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的农药投资总和。

农膜: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的农膜投资总和。

种子(种苗):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的种子(种苗)投资总和。

机械: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的机械投资总和。

人工: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的人工总数。

其他:当年所收获作物或蔬菜其他投入。

12.产品销售及收入情况 大田采样点要调查上年度该农户所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每一种农作物的市场价格、销售量、销售收入等。(五)土壤污染情况调查项目

包括: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及面积、距污染源距离、污染源企业名称、企业地址、污染物排放量、污染范围、污染造成的危害、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采样数量

为了摸清吴桥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保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科学性,2008~2010年,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在全县采集土壤样品6146个,对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测试数据95860项次,初步掌握了吴桥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选取其中1508个具有代表性的土样作为地力评价的依据,大田按400亩取样1508个。

四、采样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的代表性、均匀性、典型性直接关系到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调查采样过程中,注重四个环节:一是调查表格规范填写,实事求是;二是室内调查采样点确定以后,野外根据实际情况,避开道路、复杂地形、人为干扰(如粪堆、坟堆)和社会干扰(井台、渠边等)等随机采样;三是采样过程注意三个均匀等量,即采样深度、密度均匀等量、每个采样点的样点数均匀等量、采样点之间及采样数量的均匀等量;四是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第四节 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一、样品制备与管理

样品制备和样品采集一样,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尤为重要,因为分析结果能否反映样品总体,关键在于检测时最终所用的少量称样的代表性,即取决于制备样品的均匀度和真实性。因此,样品的妥善制备,保存与管理,是检测分析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处理环节。(一)样品制备

野外采集回来的土壤、农产品样品经过登记编号后,一般都要经过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制成满足各种分析要求的待测样品。制样过程中,必须保证:一要保持样品原有的化学组成;二要保证不被污染,不错号。在加工场地、加工工具、操作方法和管理制度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样品质量。

1.制样场地条件 样品制备分别在风干室、粗磨室、细磨室三处进行,不可集中一处,严防加工时交叉污染。制样间向阳、通风、整洁、无扬尘、无挥发性化学物质。

2.制样工具与容器(1)晾放样品要用白色搪瓷盘、塑料盘或木盘。(2)磨样工具要用玛瑙球磨机、玛瑙岩体、白陶瓷研钵、木磙、木棒、木槌、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塑料板或木板。(3)过筛要用全塑尼龙筛,规格为40目、60目和100目(筛孔直径分别为2mm、0.25mm和0.149mm)。(4)样品存放容器要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塑料袋或牛皮纸袋。

3.土壤样品制样程序 见图2-2。图2-2 土样制样程序图(二)样品管理

样品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土样在加工处理、分装、分发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二是样品入库的静态管理。

1.样品动态管理(1)样品制备过程中处于相对流动状态,从一个加工程序到另一个加工程序的管理,主要是防止遗失和信息传递失误,尽量减少周转环节,各道工序固定专人负责,健全交接手续。(2)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从样品摊开、风干、研磨、分装、分发等工作岗位都要有严格的技术规程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按规定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办事,按规定格式认真记录。(3)采样人员、制样人员、分析测试人员间的样品交接,要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并做好记录。应将样品编号、采样时间、地点、研磨状况、样品数量、交接人员姓名、交接日期等填写准确完整,将记录保存入档,以便发现问题追根溯源。

2.样品入库管理(1)对需要长期存放的样品,要入库贮藏。样品库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农场样品要放在干燥器或冷藏箱中保存,定期检查防止霉变、生虫、鼠害及样品标签脱落。(2)风干样品按不同编号、不同粒径分类存放,通常保存半年至一年;标准样品或对照样品须长期妥善保存。

二、分析项目与方法

1.物理性状 土壤质地采用手摸测定。吴桥县土壤质地分为:沙壤质、壤质、中壤质、黏质四个土壤类型。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进行测定。

2.化学性状(1)土壤样品。

pH的测定:采用玻璃电极法。

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油浴法。

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

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

全氮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缓效钾的测定:采用硝酸提取-火焰光度法。

土壤有效性铜、锌、铁、锰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有效钼的测定:采用草酸-草酸铵提取-极谱法。

土壤水溶性硼的测定:采用甲亚胺-姜黄素比色法。

土壤中有效态硫的测定:采用磷酸盐-乙酸提取,硫酸钡比浊法。

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植株样品测试。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采用硫酸-过氧化氢消煮,全氮采用蒸馏滴定法测定,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光度法。(3)水分的测定。采用常压恒温干燥法。

三、分析质量与控制(一)实验室基本要求2

1.实验室资格 实验室占地面积不少于200m,达到省土肥总站要求;

2.实验室布局 合理、整洁、明亮,配备抽风排气、废水及废物处理设施;

3.人员 按计量认证要求,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6名,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化验培训班,满足检验工作需要,持证上岗;

4.仪器设备 满足承检项目的检验质量要求,必须计量检定合格;主要仪器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酸度计、超纯水器、样品粉碎机、振荡机、电热干燥箱、电子天平、计算机等;

5.环境条件 适应承检项目、仪器设备的检测要求;

6.实验室用水 用化验专用纯水机制备,并符合GB/T6682-19的规定。常规检验使用普通蒸馏水,配制标准溶液以及微量元素测定使用超纯水。(二)分析质量控制基础实验

1.全程序空白值测定 全程序空白值是指用某一方法测定某物质时,除样品中不含该物质外,整个分析过程中引起的信号值或相应浓度值。每次做2个平行样,连测5天共得10个测定结果,计算批内标准偏差S按下式计算:wbS={∑(Xi-X)2/m(n-1)}1/2wb平

式中:n为每天测定平均样个数;

m为测定天数。

2.检出限控制 检出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根据空白测定的批内标准偏差(S)按下列公式计算检出限(95%的置信水wb平)。

若试样一次测定值与零浓度试样一次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时,检出限按下式计算:

式中:L为方法检出限;

t为显著水平为0.05(单侧)自由度为f的t值;f

S为批内空白值标准偏差;wb

f为批内自由度,f=m(n-1),m为重复测定次数,n为平行测定次数;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中用下式计算检出限:L=3Swb

分光光度法以扣除空白值后的吸光值为0.010相对应的浓度值为检出限。

3.建立校准曲线 标准系列应设置6个以上浓度点。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

式中:y为收光度;

x为待测液浓度;

a为截距;

b为斜率。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应力求R≥0.999。

校准曲线控制:每批样品皆需做校准曲线;校准曲线要R>0.999,且有良好重现性;即使校准曲线有良好重现性也不得长期使用;待测液浓度过高时不能任意外推;大批量分析时每测20个样品也要用一标准液校验,以查仪器灵敏度飘移。

4.精密度控制(1)测定率。凡可以进行平行双样分析的项目,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10%~15%平行样品,5个样品以下,应增加到50%以上。(2)测定方式。由分析者自行编入的明码平行样,或由质控员在采样现场或实验室编入的密码平行样。二者等效、不必重复。(3)合格要求。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的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者为合格。当平行双样测定全部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平行双样的测定;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95%时,除对不合格者重新测定外,再增加10%~20%的测定率,如此累进,直到总合格率为95%。

5.准确度控制 本工作仅在土壤分析中执行。(1)使用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例行分析中,每批要带测质控平行双样,在测定的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质控样测定值必须落在质控样保证值(在95%的置信水平)范围之内,否则本批结果无效,需重新分析测定。(2)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当选测的项目无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时,可用加标回收实验来检查测定准确度。

①加标率。在一批试样中,随机抽取10%~20%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样品数不足10个时,适当增加加标比率。每批同类型试样中,加标试样不应小于1个。

②加标量。加标量视被测组分的含量而定,含量高的加入被测组分含量的0.5~1.0倍,含量低的加2~3倍,但加标后被测组分的总量不得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浓度宜高,体积应小,不应超过原试样体积的1%。

③合格要注。加标回收率应在允许的范围内。

6.实验室间的质量考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